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改进 实验 教学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24-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实验教学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反复练习,那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也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替代的。然而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极差。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验略作改进:将演示实验随堂做、学生实验回家做、有趣实验补充做,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改进。
一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显而易见。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多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少、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的性质实验”、“氧气的性质实验”、“浓硫酸的稀释”“酸、碱、盐的性质”等实验。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出要求,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原理。在这样的随堂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反思,同时实验的技巧和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二 补充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还可以增加利用氨水挥发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做“铁树开花”、利用花瓣来制作碱指示剂,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来制作“铜树”,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如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密闭瓶内的小球肿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做进一步改进。如“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研究,创新便会伴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本美术选修课程具人文性、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探索,达到认识、想象、情感与创造的整合。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探究性学习刚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新设计教程,创设引导探究性学习的新媒材
在教学中运用精彩纷呈的课件,创设各种有利于探究性活动的色彩游戏活动。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创一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彩墨之中,在“玩乐”中感悟和发现许多神奇的色彩表现技法,既传承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又在学习方法和技法上中西合璧、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新语言。每一个课例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想象,是打破水墨画传统教材内容的一种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教程里有《创新拓展、我的发现》这个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创新足迹和成长历程的荣誉角,当完成选修课的时候,孩子们都发现自己就是《创意彩墨游戏》选修课程的设计师。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与探索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我探究、互相探讨、质疑问难,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创新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在快乐地“玩一玩、创一创”的色彩游戏中,自主探索发现笔墨的韵味与色彩的千变万化的美感。
1. 激趣探究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最好的艺术不是技法的炉火纯青,而是思想散发的光芒!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习惯于直观的形象思维,认知风格多以发散思维型为主。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奇有趣、引人入胜的情景, 如游戏、魔术、实验、表演等,这是教学上最有效的方法。在《吹画游戏》课例中,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作为教学激趣导入的切入点,探究的火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迅速点燃:乖乖的小白兔在画画时不小心在白纸上打翻了墨汁,怎么办呢?就在他急得要哭的时候,小黑兔对他说:别担心,看我的!他拿出一根神奇的吸管,吹呀吹(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互动:示范吹墨汁,吹出像树枝一样的形状)咦?看看这像什么?这个师生互动的魔术游戏把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了,兴奋地跃跃欲试,思维一下子活跃,许多新奇的想法充满了小脑袋。他们并不满足于吹墨汁,各种奇思妙想都涌现出来了,经过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探究性学习研究在课堂开花结果:他们在互动吹色游戏中得到方法和经验,在讨论和实践中得到提升,吹出漂亮的焰火、美丽缤纷的五彩树、斑斓的海底世界。共同创设了自由拓展的空间,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揣摩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思维共享、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力求找出每个探究环节的关键点,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以此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探究性学习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好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2. 互动游戏探究
精彩的互动探究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感情语言,巧妙的动作、神情去影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互动点上。互动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鼓励、导向性语言,搭建师生之间的“同心桥”。《奇妙的染纸游戏》是色彩游戏课,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把此课开头设计成一个奇幻的魔术互动游戏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们快乐地做游戏的主人。
孩子们就在这浓厚的互动探究氛围中,游戏般地开始亲近彩墨,接触彩墨。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预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逐步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转向的作用,充分地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
3. 合作探究
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提供合作式的学习平台。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奇妙的色彩感觉》特别有意思,通过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课件,了解自然界一年四季丰富的色彩变化,欣赏西方印象派大师梵高的画,通过冷色组、暖色组小组合作探究游戏:《色彩派对》,感知冷、暖色特有的美感和色彩语言,在快乐的《色彩派对》互动游戏中,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体验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习了有趣的点彩画法。小组合作式的多向思维活动,点燃了创意的火花,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创新了点彩画法……干点法、湿点法、混合点彩……点彩用的工具无奇不有:手指、橡皮、牙刷、棉纱、树叶、吸管、喷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不妨借题发挥,因势成形,鼓励学生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富有创意的作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发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成中求发展,生生、师生积极合作,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得到自身发展。
三、互动探究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
为了更有效发挥课堂互动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建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四个教学环节,运用此模式,教师可结合课型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四个教学环节如左下图:
关键词:自主管理;优秀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5-2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主体人格培养。为此,笔者在长期的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构了“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策略,创建优秀班集体。
一、以班规为保障,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1.制定班级的共同目标
制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确定管理目标,既要使所有的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的最终结果,还要让学生明白目标高而可攀,但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我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比较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划策,通过集体学习、相互讨论、逐步完善,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
2.引导学生制定阶段目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位学生能合理制定阶段目标,半月一考核,最长时间一个月。如字迹马虎者可以制定“认真写好字,语文作业要达到良好等弟”的阶段目标,上课不回答问题者可以制定“每节课争取回答问题一次以上”的阶段目标,这样的目标明确,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达到要求,假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在考核的时候要给他们加分,于是他们可以制定其他的奋斗目标,考核的分数跟他们期末的评比直接挂钩。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3.民主讨论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依据。但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在潜意识里对学校、老师的诸多规定比较反感,所以,我把制定班规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既是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的想法的尊重。
在开学第一天的班会课上,我首先分析了班规之于班集体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班规的内容。学生们结合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以及“一日常规”的要求,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建议,再由班委会记录、整理,并发放到每个小组,仔细阅读、审核后通过。由于班规是大家共同制定出来的,学生们在思想上很认同,绝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一旦有同学违规,大家都会谴责,而违反班规的学生也会不安、自责,就能自觉地改正。通过学生参与班规制定,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使学生从“要我做什么”变成了“我要做什么”,外在的约束变成了内在的自觉意识。当然,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时时根据实施情况作适当修订。
二、以竞赛为缘由,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1.在学校竞赛中增强班级凝聚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常常是在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因此,每当学校布置各类竞赛时,我总是热情洋溢地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你不仅是为自己争光,也是为班级争光,每个人的表现关系到班集体的荣誉,并引导激励学生作好相关准备,努力争取班级出成绩。在竞赛过程中,我会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如有的学生没有直接参加体育比赛,就让他们加入啦啦队、后勤服务小组等。这样参赛的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没有参赛的同学心里也时刻装着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每一次比赛过后,我会进行及时总结,细数每个同学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最后不忘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全班每一位同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班级凝聚力也明显增强。
2.在小组竞赛中激励自主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建立班级竞争机制,创争竞争气氛,让每个学生适应竞争的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1)大组之间的竞赛。全班按座位分成四大组,每组生源相当,学困生平均分布在各组。主要竞赛项目是卫生、纪律、一日常规及作业完成情况等。
(2)四人小组间的竞赛。主要是背书、经典诵读、课外阅读、值日小组等方面。
这两种竞赛均采用小组加星及个人加星制,即这个大组这一天纪律最好的,组内加星,每一个成员相应加星;而这一天这个四人小组背书最快,同样每个成员可以加星。如果所在的大组与小组表现均突出,那么就得到了累计加星。每周的班会课上,我要对各小组的获星情况作个汇总。每周评出两个大、小两个“明星小组”。再让这两个组的小组长与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比较成功的做法。再请得分最少的组说说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并发动大家帮他们找出解决的方法。最后让每个组针对上周的情况,结合刚才听到的别人之长,修订好本周的目标及做法。这样,各小组就能在每周的总结中不断进步着。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组内部,每个人都对小组负责,维护小组的荣誉利益。在合作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交流,又增长了知识。合作中大家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尤其后进生,也会受到关注,大家来帮他,他会找到自信和价值,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也可以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从其言行延伸到学习,各方面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同时,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把班主任从烦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三、以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集体的自身的力量就是班级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就会陶冶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行,带动班级每个成员前进。
我们班级除了学校规定的每月主题班队活动外,还会开展一些其他的活动。如去年11月底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家长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家长纷纷反馈欣喜给我,为自己的孩子孝顺懂事而感动、欣慰。平时,我会让班干部自己组织活动,我只是协助指导,有时学生也会用玩一些游戏活动。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架起了桥梁,密切了生生关系,他们由相识到相知,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另外这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平台,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活动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主人公意识得到加强,形成“顾大局、识大体”的思想,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
2.班务活动竞标,提升自主管理
班务活动,无论是以前低效率的“大锅饭”,还是目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承包制,都是在班主任“强行”指定安排的情况下,由学生小组或个人被动完成的。时间长了会逐渐产生机械应付、拖沓等现象,使班级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削弱,同时也不能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得目的。
受工程竞标的启发,我想到了“班务活动竞标”,把班级的日常活动的组织权、管理权全部以竞争投标的方式,承包给小团队。班主任则领导“班务委员会”,负责验收评价,并在团队小组和个人考核中给予奖励性加分。例如每个月初学校会对班级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的布置进行评比打分,那么,由班长把每月主题及具体要求传达给班级学生,并告知奖励措施。然后,各团队小组或学生,就可以自己联络学生,组成投标小组,写出布置的具体计划,班主任和班委会认真考虑各小组的计划可执行情况,最后作出选择,向全体学生公布。“中标”小组立即开始工作,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班干部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技工教育 交换路由一体化 工作过程
技工教育中,网络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网络服务与应用企业就业,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职业岗位群(如网络构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工作,达到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交换路由配置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技术人才。在传统课堂上,网络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枯燥难懂学习难度大、操作要求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研究了交换路由配置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以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概述
课程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而言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更是教学和知识技能的一体化;而对于学生,课程一体化则更多意味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优势,在于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实践技能有机地贯穿到理论教学中,能将枯燥呆板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有效地融入生动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同时也敦促教师不断钻研新知识、更新新技能,对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体化课程的开发首先要确定职业能力需求,从职业能力需求导出交换路由配置课程。课程设计思路大致为以下三步:首先,简单交换路由网络的设计;其次,交换路由高级配置;再次,网络的综合管理与运维。其中,简单交换路由网络的设计除了基本原理及设备的简单配置外,还需要介绍设备的选型与连接。交换路由高级配置则主要有虚拟局域网配置与路由协议两大部分内容。网络的综合管理与运维则需包含网络安全,如访问控制列表、网络地址转换及故障检测与调试等综合应用的内容。在学期末,课程开发小组需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流程进行重新评估及调整。
在课程管理方面,应组织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授课层次及内容,以及挑选合适的教材或编写有针对性的一体化教材,包括实践指导教材。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以项目驱动式或者设置合适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交换路由配置课程的教学均在一体化实践场地进行。在辅助教学手段方面,可以灵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利用Kahoot进行基于游戏的评估,使用Padlet边教学边实时建立学习站点。教师和学生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交流互动。
三、课程单元设计方案
笔者学校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开发,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融合。以项目虚拟局域网配置为例,设计课程单元方案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虚拟局域网的定义和标准;掌握静态VLAN和动态VLAN的区别与配置;掌握划分VLAN后主机间通信的配置;熟练掌握VTP的定义、工作原理和配置。
2.态度目标
注重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总结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训练任务
任务1为VLAN基本配置;任务2为VLAN中继协议配置;任务3为跨交换机VLAN配置;任务4为VLAN间主机通信配置。
四、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是决定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虚拟局域网配置项目中的任务1“VLAN基本配置”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出以下教学活动。
课程预习:教师课前提供微课视频,学生结合教材及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课堂讨论:课堂上对预习的内容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引导,灵活采用提问、记分等手段适当地给予激励。新课传授:归纳性地进行新课传授,明确学习目标、相关实践技能和基本的理论知识。示范操作: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VLAN实例,也可以通过提前录制的视频进行演示。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协同学习,完成VLAN基本配置的实验报告。回顾总结:小结 VLAN实践操作过程,分析常见故障及对故障进行排除,最后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项目考核:完成该项目实践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
交换路由配置课程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诞生,该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时要考虑模拟操作与真实操作相结合。虽然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作为网络通信的基本物理设备,笔者预计在未来十年间仍不会有太大变化。在此期间会有新技术、新标准出现,但也仍继续保持现有的模式与知识体系。随着笔者学校近年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购置相关网络实验设备,建立了一套相对较完善、针对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基地。未具备相关硬件条件时,可以采用仿真软件来教学,但模拟环境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的工作情况,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现今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也并不意味着就采用真实的网络设备配置取代模拟环境。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仍采用模拟加真实操作相结合。一是方便教学的组织,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到真实环境去进行操作。第二,也可解决现实设备不足的问题。其三,使用模拟软件教学可兼顾多种品牌的教学设备。弥补了真实操作环境中,品牌单一的不足。
如“VLAN基本配置”任务的基本教学活动设计中,示范操作和小组协作学习环节则可以分两种方式实施教学活动。一是采用仿真软件实施示范与学生操作,这样的话学生可以独自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二是采用真实操作环境,教师先在交换机上进行VLAN的基本配置操作演示,学生则采用小组协作的模式协同完成该实验。
五、课程考核方案
在课程的考核方面,采用70%的过程性考核与30%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式。可同时加入职业技能考核,使教学考核标准与行业考核的标准贴近。
首先,过程性考核占70%。过程性考核包括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参照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进行总评并提出改进建议。过程性考核具体包括:课堂考核,包括学生出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小组合作与展示等情况;作业考核,包括工作页的完成、课后练习等情况;阶段考核,包括阶段性的纸笔测试、实操测试、口述测试。其次,是终结性考核,占30%。终结性考核是学生根据任务情境的描述,制定网络设备安装与实施方案,并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规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满足客户要求。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在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中,课程项目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严谨、逻辑是否紧凑尤为重要。而课程单元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是否能贴近实际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现课程改革已初有成效,在课程内涵建设上还应当继续深入进行。同时,网络专业其他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也应顺势推进。笔者对该模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首先,要加强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网络实训室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证,学校除了投入设备,还要对实训场地布局进行设计规划,以适应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是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基础,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与相应的企业应用经验。因此应定期选送教师外出培训或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参与到企业一线攻坚克难,让网络专业教师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动向,进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坚实一体化师资队伍。最后,建立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落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邀请企业专业人员一起开发一体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将企业工程师的理论学习融入到教材中。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驱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及实践训练。交换路由配置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网络应用专业相关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也势在必行。笔者学校将不忘初心,继续深化与加强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需要,造就更多的优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2]张有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5(4).
[3]何利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网络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以“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欧军.基于工作过程的《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课程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5]江卫星.“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1(4).
[6]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1“体验·感悟”式的教学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以上的启示,我认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把知识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本身有着深刻的感悟,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也在体验感悟中得到提升,为了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回避书本现成结论和教师思维方式的干扰,从而实现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生思维的充分尊重。
2“体验·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物理和心理条件,是课堂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环境都有利于“体验·感悟”式教学进行,“体验·感悟”式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事物的本质,学生除了做适当实验外,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去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环境既不能过于沉闷,也不能过于热闹,只有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进行严谨的思考。
另外,“体验·感悟”式课堂教学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居高临下,以自己思维方式来干扰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更好的发挥。
3“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3.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已达成各种教学模式的共识。问题情境化后,使问题还原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始状态,并建立在学
还原认识的原始状态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帮助者,促进者
评价葙交流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关于“冷却热饱和溶液”概念教学中:
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学生由于对这个问题理解不够具体,就会很茫然,不知从何答起,而我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昨天我在实验室用常温的硫酸铜溶液进行自然降温总是得不到晶体,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是具体事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学生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的主动性马上提上来了,“因为常温下溶液跟室温差不多,冷却的温度变化不大,当然没有晶体析出了,应该把溶液放到冰箱里,或用温度较高的溶液进行冷·却才可以,”学生能作出这样回答,这是由于他们有这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促成。
我们初中科学教材涉及讨论问题的有些表述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或者对一些同学来说是缺乏生活经验支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分析学生潜在的认识,然后结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把问题情境化、本土化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探索的兴趣更浓。
3.2回避干扰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一个把问题还原成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原始状态,然后让学生重演科学家对事物探索的过程,而科学的探索离不开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也需要给学生主动思维的时空,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尊重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应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回避以下两方面的干扰:
回避将要学习书本中现成实验和结论的干扰,初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时所表现出的好奇心一方面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又比较容易满足,如学生对没有使用过的实验仪器非常好奇,想知道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旦掌握了其使用方法后,学生的好奇心便消失,为了使学生对所将要学的内容保持较强的好奇心,我们不建议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课中翻阅书中现成的实验和结论。
回避教师用自己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干扰,纵观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概念、定律的建立和完善,无不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干扰学生,甚至用自己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了进行想象和创造、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体验感悟的机会,所以在体验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而教师只是体验过程中提醒者和促进者。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中,可以把人们对分子的认识回到最初认识的原始状态,问“分子是怎样构成物质?”学生茫然,但心里充满了好奇心,接着就提醒他们:“当人们还没有水平来认识事物本质时,靠的就是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因为这样我们的科学才有了突破,”于是让学生对分子如何构成物质进行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想象如图。
在以上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在课中翻阅书中现成的结论,或者教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干扰,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也就是因为前面这两个回避,才能使学生潜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得以充分暴露,才能在体验过程中得到修正,当然回避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要充分吃透教材,对相关知识要有系统的认识,并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3.3体验过程
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体验·感悟”式教学核心环节,这个过程教师应该不断深化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充分利用,同时学生一些潜在的错误前概念也能够得到充分暴露,然后通过体验和感悟不断加以修正。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在关于宇宙曾经是怎样,未来会怎样师生展开如下的对话:
提供证据: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通过星系光谱分析发现了什么?
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师:你从这三个信息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说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师生一起进行了模拟实验如图)
师:如果让时间倒退,你想宇宙曾经是怎样的?
生:可能集中在一起,一个“点”上。
师:那么怎么又会出现从“点”到现在这样不断膨胀的情况呢?
生:可能曾经发生一次爆炸。
师:什么样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生:能量巨大时会发生。
师:那么你认为未来的宇宙会怎样?
生:宇宙会不断扩大,对了,温度会降低。
师:为什么温度会降低呢?
生1:因为各星球在克服彼此引力在远离,相当于其机械能在增加,那内能就会降低。
生2:不对,我们宇宙很多星球不断对向宇宙释放能量,整个宇宙热能不一定会降低。
生3:但是那些不断向宇宙释放能量的星球会在未来消亡。
生4:随着那边星球的消亡,那么宇宙也会因此消亡,
以上教学让学生经历—个假说的构建过程,此过程学生的知识经验被充分的利用,又为学生的思维发挥提供了时问和空间,在学生思维被尊重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又是互动的,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思维主导了课堂前进的方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知识及知识形成的发展史有着充分认识,并且作充分预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机智的作出正确引导。
3.4自我感悟
在课堂中一味追求让学生进行体验,而没有感悟提升,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使教学仍处于低效状态,实际上,体验过程是除了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外,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自我感悟而服务,让学生对整个体验过程进行整理、分析,使自己发自内心感悟到自身的认识、及成长和发展的不足,从中获得构建有关知识的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情感及价值观,即三维目标在感悟中达成。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光和颜色》时,关于光是沿怎样路径传播的展开以下教学:
体验“光在同一均匀物质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悟这个规律中每个字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也把先前潜在错误认识“光沿直线传播”进行深刻修正,从教学效果来看,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更加有效。
1、初步实现移动互联平台上的教学互动
据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为其3个月的三项初步实验及500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互动教学活动在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学习中包含以下三方面优势:
(1)符合我院学生的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学习需求。
我院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其求知欲望及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好,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制作能力,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较快。
(2)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本部分课题内容提供了较大便利。
学生全部拥有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和苹果、三星等大屏幕智能手机,而且手机均拥有上网业务,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在校园内可以利用学校的无线局域网络,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畅游互联网。
(3)游戏软件开发专业的实践性和图书馆资源优势。
游戏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性软件技术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采用移动互联技术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可让师生和同学之间的针对各种软件技术和技巧的进行交互沟通、切磋,所以在游戏软件开发教学中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具有先天的实践优势。
2、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游戏软件开发专业互动教学实验初步实施
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从基础的二维设计,循序过渡到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学习。通过系统全面学习3D 道具、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特效制作等各内容模块,让学生熟悉掌握动漫游戏公司项目开发的整体流程和应用技能。本次教学实验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优势,请专业教师把涉及到专业教学的内容制作为图片、视频、动画等学生感兴趣的模块方式,并上传至图书馆移动互联学习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终端到图书馆资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图书馆资源网站提供的交流区域讨论交流,在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并进行学习评价,分享学习过程和结果。
为了更好地说明此次课题实验的具体做法,以游戏软件开发的《三维游戏角色制作》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在本节课中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互动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在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中引导学生讨论当下主流流行的三维游戏角色的形象特点和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然后提出了跟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维游戏角色,并根据这个游戏角色的特点自行总结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积极搜索整理相关数据、事例等资料。
(2)教师把这个任务通过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后,围绕任务运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及时到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网站查阅相关任务资料,也可以通过微信群与组员之间进行实时讨论交流,形成更为完整丰富的答案,同时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也可以进行实时监管,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纠正。
(3)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邀请两组的代表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小组从图书馆资源网站中查找出的三维游戏角色的特点及有关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的资料并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采用讲授和课件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示范三维游戏角色制作的技术技巧,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制作三维游戏角色。
(4)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自己的教学课件上传至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供本班学生及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下载继续学习消化。
(5)课余时间,同学们可就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通过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随时随地给教师留言请教。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即进行实时互动和教学辅导。
(6)为了加深同学们理解三维游戏角色的特点及有关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上分享本节课学习后的心得,如不同类别的游戏角色特点捕捉方法、男女角色制作技巧、动物角色动画技巧等等,并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软件知识结合自身特长设计一个三维游戏角色上传到平台,即上传课后作业,教师可根据每个人上传的作业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和批改,同学们也可相互指点、切磋。
(7)教师同步向图书馆资源平台上传一些相关视频资料、文本资料或者链接网站,供本班学生和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拓展阅览,即资源共享功能。
3、对移动互联平台在互动教学应用的总结及反思
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平台利用移动互联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连通化、情境化、便捷化、个性化、互动化的软件教学环境,两者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天然联系使之整合优势明显、效果良好。
在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游戏软件开发互动教学实践中同时发现的问题有:学生对所获得的广泛性、随意性的海量信息甄选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再次整理、加工和提炼,才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诸如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1):81-84.
[2]王珍珍,基于移动终端的实验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D].吉
林大学,2010.
[3]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J].中国电
化教育,2009(12):67-70.
[4]张弛,陈刚,王敏娟,等.移动学习中片段式学习资源的设
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3):67-72.
对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层流通风手术室感染率没有减少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上风向污染可能是关键原因,并对暖通界的不同的观点给予复信和评议,探索用低成本低运行费的空气无菌卫生技术替代高投入、高运行费的层流净化技术。
关键词
低紊流置换流层流送风?紊流送风
上风向污染?感染率
Abstract
More and more medical statist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did not reduce infection rates, the upwind pollution could be the major cause. Comment on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HVAC circl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replacing the high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cost Laminar flow purifying technology by low cost Air aseptic health technology.
Keywords
Low-turbulence displace laminar flow
Turbulent air?Upwind pollution
Infection rate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2.08.011
自1961年胯关节置换手术之父—英国约翰查恩利医生(John Charnley,1911-1982),在英国Wrightington[1]医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空气由上向下流动的全新风空气过滤手术仓(greenhouse)以来,空气无菌洁净技术逐渐在世界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被应用到手术室的空气污染控制中,特别是采用高效过滤的层流和紊流空气无菌技术。同时,40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外科医生,孜孜不倦地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各种空气无菌技术,调查层流空气环境、紊流空气环境和普通空气环境与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的关联,尽一切可能降低手术感染率。
2008年,国际外科年刊杂志刊登了德国Brandt等6位医学博士的《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整形和腹部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无改善》 的统计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对德国55所医院63个手术部,2000~2004年间的99230例手术感染率与空气净化方式的统计调查。这项研究是近几年来这一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大样本医学统计研究,其研究的结果与美国政府卫生管理部门CDC的没有看出层流手术室对预防感染有什么益处的结论相似,也证实了美国ASHRAE对手术室气流形式与局部污染的理论研究。Brandt博士的研究在德国和中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10年10月,新西兰骨科学会发表了对11年62596例关节置换手术的感染率调查报告,发现层流手术室感染率比普通通风手术室高出1倍以上。2011年1月国际骨关节外科杂志刊登了新西兰G. J. Hooper教授对新西兰全胯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最新的医学统计研究,结果发现总共88311例关节置换手术的深度感染率,在层流手术室进行的30909例手术的感染率比在普通手术室完成的57402例手术的感染率高出三倍,因此质疑使用高成本的层流净化系统没有益处。
2003年,美国暖通界通过流体动力学和空气污染物分布的理论研究发现了层流手术室手术切口部位污染率高的问题,并且作为专门的一节写入了美国ASHRAE的《医院HVAC设计指南》。这一理论研究已经预示了可能出现层流手术室感染率高的报道,并在理论上指导美国医院的通风空调设计采用换气次数少,气流组织佳,节能和卫生的空调通风系统。这一研究也是美国2008年《卫生保健设施通风标准》的技术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暖通界一些学者不仅还没有从这些有价值的医学应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层流技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吸取经验教训,反而对这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重要的医学应用研究持否定态度,甚至赞同“Brandt等6位医学博士和医护人员没有研究层流装置的资格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错误”的观点。本文就暖通空调杂志2010年第5期刊登的德国塞普博士的信和2010年12期刊登的《复信和评议德国手术感染控制措施的讨论》中的如下观点进行讨论:
1.Brandt博士等医护人员没有资格评价层流空气技术的效果;
2.Brandt博士的研究显示出最重大的方法错误;
3.低紊流度置换流层流送风天花系统对预防感染有效。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对层流技术与手术感染率关系的广泛的讨论、总结,将有利于我国医院高效过滤空气无菌技术的正确定位、合理应用和科学发展。
一、德国Brandt博士的有关层流手术室感染率高的研究简介
欧美合办的国际外科年刊杂志在2008年11月第248卷第5期刊登了德国Brandt博士等6位医学博士合著的医学统计研究文章《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整形和腹部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无改善》。这项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调查整形手术与腹部手术,研究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的空气(不论是紊流还是经(垂直)层流引导)对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咪达唑仑;长时间镇定;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20-01
在重症科中通常要对病患长时间的使用镇定药物,所以要对病患持续使用镇定剂。但由于,持续使用镇定剂容易让病患形成耐受性,从而使镇定药物的用量逐渐增加,这会使镇定效果明显下降,并且增大药量之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会逐渐增多。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这两种药物都是重症科中经常会用到的镇定药,短时间都有良好的镇定效果,并且各具特点,但在时间较长的镇定中,怎样防止产生耐药性,降低因药量增加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目前有关这项内容的研究较少。文章对我院重症医学科中90例病患长时间使用不同镇定药物的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到10月我院重症科中接受治疗的病患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为10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60±12.39)岁,对比病患的基本资料P>0.05,具有比较性。随机将这90例病患分成A、B、C三组,A组30例病患间断使用右美托咪啶联合咪达唑仑用药;B组30例病患只使用右美托咪啶;C组30例病患只使用咪达唑仑。这90例病患经诊断均符合重症医学科诊疗标准。
1.2 收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①神志清醒,对气管进行插管通气,镇定时间预计会超过72小时;②排除标准,神志模糊,心跳过缓。血液流动不稳定,镇定时间预计短于72小时,孕妇、儿童肾脏功能严重不健全。
1.3 方法 A组病患使用1μg/kg的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之后静脉注射0.2到0.7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同时在夜间加入咪达唑仑,以0.02到1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镇定标准使用肌肉活动评分法,3分,每个2小时进行1次评估。B组30例病患使用1μg/kg的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静脉注射10分钟,之后以0.2到0.7μg・kg-1・h-1的速度继续;C组先为病患提供0.05mg/kg的咪达唑仑负荷剂量,之后以0.02到1mg・kg-1・h-1的速度继续;1.4 指标观察 ①三组病患使用镇定药物的满意度也就是在目标范围内肌肉的活动次数与总评估次数的百分比;②三组病患每天的用药量;③不良反应的产生率,包括:心跳过慢、恶心、血压低等。心跳过慢的定义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少于40次。血压低的定义是:收缩压小于80mmHg;④在镇定时,要对病患持续使用心电检测仪。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计算机统计学图案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使用方差进行对比分析。P
2 结果
对比三天内四组病患用药量的变化,详情见表1。
3 结论
在重症医学科中合理的镇静镇痛是一种普遍的保护性治疗方式。在重症科中以往常用的镇定药物具有不稳定性、药量累积大、随着镇痛与镇静程度而不断变换等特点。所以,新阶段有必要研究较长时间使用后稳定性好以及积累量较小的镇定药物。
目前重症科使用较多的镇定药物是丙泊酚,但它会引起丙泊酚注射综合症,在长时间镇定中没有咪达唑仑安全,因此在需长时间镇定时不再使用丙泊酚药物。右美托咪啶在镇定的同时还能保持病患神志清醒,对血液流动影响小,对呼吸没有抑制作用,在重症科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长时间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虽然有很好的镇定效果,但是有可能引发病患出现血压低、心跳过慢、恶心等并发症,所以将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联合使用,这样不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重症科长时间镇定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义琴,孙丽平,李波.右美托咪啶联合用药用于减轻妇科手术不良反应的临床麻醉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13(27):176-178.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8-003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08
1 引言
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004:7)。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与自主学习理论具有相通之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学习主体的主观性、自我构建性。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的研究和调查,验证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有效性,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2 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是在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基础上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研究的一次巨大飞跃(何克抗,1999:31)。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形成许多分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的创始人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人类对外界的认识其实就是不断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求一种平衡(balance);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的,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转引自范琳、张其云,2003:18)。后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ogtsky)、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等又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Duffy&Jonassen,1991:31)。
与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传统教学相比,显然在这种场合里,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2自主学习理论
Holec认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学习者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学习者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能够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并对学习进行评估。Sinclair根据自主性的程度,将自主性分为完全自主性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他认为自主性可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不同的教学环境需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学习者发展其自主性。如果学习的目标、任务、过程、评估等完全由学生决定,就是完全自主性;如果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本研究的自主学习应属于后者,这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或是简单的个人独立学习,必须在师一生、生一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学生与媒体虚拟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实现(张殿玉,2005)。
3 实证研究
3.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级80名专科生。受试班级每周的英语课时为4学时,一个学期(18周)的总学时数为72学时。使用的教材为高教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把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级80名本科生平均分为两个班即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18周的实证研究。实验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试图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建构主义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有效性。定性研究采用探究性访谈,从受试学生中随机选择15名进行访谈。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关注的是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态度和效果。
3.3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问卷调查
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的对比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接近;两个班的平均分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学习;P=0.526>0.05,说明两个班的学生实验前关于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经过半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试验教学工作,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差异。实验班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如相对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也较善于使用学习策略。
为了解建构主义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果,笔者在期末对实验班进行一项问卷调查。问卷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完成,没人缺席。调查内容包括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等的看法。问卷及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表明,经过18周的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78%的同学满意网络辅助教学环境(题1);80%的同学赞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题2);78%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题3);88%学生认为新模式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题4);8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使自己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说明学生在采用该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力,可以有选择性地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吸收信息、重构信息含义并将之融入已知知识中(题5);68%的同学愿意在和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题6);70%的学生认为该模式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说明该模式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更多地依靠自己来学习英语(题7);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己英语成绩的提高分别占60%和58%(题8和9),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是理想的,但专科生英语基础较差,提高英语成绩和综合能力还需要很长时间量的积累,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78%的学生认为对该模式应继续并加以推广(题10),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持肯定的态度。
3.3.2访谈分析
教学第18周从受试学生中随机选择15名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学生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策略以及对此教学模式的感受等几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表明:较传统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构建其知识体系和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不断探究中,主动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其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