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临床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研究对象
2013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率为95.00%,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93人,护理专业66人。调查对象均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在首选毕业去向、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问题上均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目前就业形势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样本有关。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大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考研意向大于护理专业学生,这种差异首先可能与其社会需求及目前就业形势有关。目前护理专业已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1],就业形势较好;此外,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也促进了对护理职业需求的增加,因此,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比临床医学专业多;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比护理专业学生大,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毕业后考研深造。对就业地域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倾向于在东、中部城市就业,对到西部和基层地区工作的意愿则不强烈。这可能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大学生陈旧的择业观念有关。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施简陋,用人机制不灵活,发展空间有限等客观问题[2],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因此,在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国家也应积极为医学毕业生创造到西部及基层就业的条件,提高到基层及西部就业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和服务条件,使优秀的医疗人才能够自愿去基层及西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留下来,提高基层、西部医疗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医学生的就业空间。本调查中,对于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比护理专业学生高,而护理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度高于临床医学专业,这可能与职业特点有关,即社会对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侧重点不同。临床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高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文精神和学习能力[3];而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4]。
1.1患者病理风险
脑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风险属性,主要体现在:(1)疾病变化性,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性强,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脑卒中康复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严重影响预后。(2)疾病病理损害,脑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影响患者行动,患者不自主行为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脑卒中、脑外伤患者可能合并癫痫,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有较大的肢体动作,可能造成意外损伤,跌倒、非计划拔管、误吸、误咽,患者在疾病发生、进展、转归过程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潜在的病理改变,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积坠性肺炎、褥疮等,疾病还影响患者代谢、内分泌、免疫,破坏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许多时候这些潜在的病理改变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脑外科患者多死于各类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而非脑部病变,脑卒中死亡患者多与肺炎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具有隐匿性,呈渐进性加重,可突然爆发,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3)疾病带来的并发症间接带来护理风险,如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走失、误吸误咽、继发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1.2患者心理、行为风险
除病理层面风险因素外,患者心理、行为也可成为风险要素,主要体现在:(1)病耻感、卒中后抑郁、自杀与自伤倾向、抑郁与焦虑、情感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展为病理性心理问题,给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如许多青年脑外伤患者,因病情突然、预后可能较差,常伴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信心不足,直接影响护理依从性,甚至产生抗拒,影响康复内容的落实,进而影响预后。(2)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性格马虎大意,或对医嘱重视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隐患,临床上不乏不听从劝告擅自外出活动造成继发性损伤者,患者不依从也与当前医患关系较紧张有关,部分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感。
2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控制
2.1识别风险患者
风险患者与家属识别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识别法,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意识障碍评分表、各类疾病认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为相关协会推荐、制定量表,一部分为医院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作用。(2)经验法,护士据自身工作经验识别风险人群。
2.2风险控制内容与方法
(1)风险等级管理:识别风险患者与家属,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提高风险管理标准。通过加强巡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风险。此外,部分医院建立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将风险发生率分为0~4级,将风险危害分为0~4级,风险评分则为风险发生率等级数×风险危害等级数。这种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发现高危、高发风险,还可动态评估风险分布情况,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风险循证,寻找关键环节。如以颅内压升高为例,主要风险事件可分为基础性高血压、水肿形成、脱水药物剂量不足、变化等,医院可进行调查分析,调整护理策略,从而控制风险。(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护理干预措施,围绕健康教育,进行饮食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管理水平。(3)落实护理技术准入制度,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护理准入制度是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方法,对于高风险患者安排综合护理能力更强的护士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危害,这与高风险患者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
2.3应急策略
许多风险为偶发事件,预防难度大,如误吸、跌倒、各类急性器官衰竭、严重医患冲突等,为降低风险危害。医院还常设立有各类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如医疗纠纷处置方案、误吸应急处置等。护士应熟知这些应急处置方案,熟练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一个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3小结
1、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专业只招收女生,不收男生。
2、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学介绍如下: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事业和国际护理专业交流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护理人才。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知识,通晓护理理论、掌握现代化的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交往能力,成为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老年护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美学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制:四年制。备注:本专业只招女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护理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观念及尊重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要求护士在维系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同时,要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另一方面要求护理教育者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
1医学人文教育的概念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拥有人文情怀,让医学生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医学技能,拥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来面对患者[2]。医学人文教育就是针对医学生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医学人文执业技能,使其成为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形式[3]。
2医学人文教育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研究方法
2.1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工具,了解受培护理群体的人文素养现状。陈少如[4]运用此方法明确了护士职业价值观在人文关怀认知与人文关怀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系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策略、改进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2.2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构建新的人文教学系统。高晨晨[5]的研究尝试开发了一套集护理人文关怀叙事素材和配套叙事教学实施方案为一体的护理人文关怀叙事教学系统,为在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开展人文关怀教学和培训提供教育资源。
2.3实验研究,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评价不同教学方法对临床护理教学对象的人文素养教学的影响。陈艺[6]等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开展与效果。
3醫学人文教育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3.1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终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PBL教学能够更好地构建医学生的价值观,使其认识到临床医学需从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考虑[7]。
3.2混合式教学法(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异凡[8]等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将护理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对新入职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张璨[9]等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法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
3.3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潘晓女等[10]研究表明实施人文护理情景教学,对提高带教质量有积极意义。
4医学人文教育在护理临床教学的问题探讨
4.1护理临床教学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于护理受训人员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见习,实习,规培,低年资培训等的临床相关过程,相关研究也需要对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4.2护理临床教学人员要不拘于形式,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各个教学方法的优点进行临床教学,探索最有效的教学途径。
4.3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求护理临床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实施和提高,所以对带教老师要求有足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对学员进行教育和启发。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临床护理;实习护生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nursing
DengYiguo Zhang Minzhi Li Chunhua Du Weizhao Liang Shuxian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i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8 to June 2009 in our hospital, the 49 practice nur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25) and control group (n=24),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in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ught 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ractice nurse, the score of final test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I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effective.
【Key words】I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nurse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83-0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本研究主要探讨其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09年6月的实习护生49人,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20.5±1.2)岁;大专19例,本科30例。49例实习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25人和对照组24人,两组护生的年龄、学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法,老师按预先准备的教学程序,有步骤地将原理、结论等讲授给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讲课前发放病历并由老师设计好问题,由学生查阅参考书、教科书、标本等教具,以小组形式讨论,最后老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评述,以达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的目的。
1.3 比较项目:记录两组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试题内容中包括理论记忆得分50%和理解应用得分50%;向49例护生发放自制的满意调查表,调查护生对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的满意率。对两组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本组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中,理论记忆部分的分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护生的理解应用部分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两组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68,P
3 讨论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2]; 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4]。运用PBL教学法,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从以上的授课情况不难发现,PBL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scaffolding)与教练(coach)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5-6]。其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集体协作能力[7-8]:①从时间和空间上,PBL教学法体现出了很大的时空开放性,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学生在获得新经验扩充原有的认知机构的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直接与间接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②PBL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学生要经过提出假设,收集整理资料,检验求证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应用。③PBL教学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能力得到发展。④在PBL教学法中,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也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⑤PBL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人为将知识划分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综合各部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炼和概括,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知识体系。⑥PBL教学法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实现“学会”向“会学”转化。⑦PBL教学法要求集体协作,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在小组讨论研究过程中,每个成员受共同目标的指引,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数千年沿袭的师承教育等特点,都决定了其更适合PBL教学,临床护理学科尤为如此。护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已系统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充分考虑护理自身特点制定,使用PBL全新的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查房的质量和效率,更能促进传统的护理查房的改革与更新,以知识的再学习与运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全新的一代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护士。更重要的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护士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真正做到终身学习,跟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以上论述。笔者体会,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9]。另外,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10]。
综合以上论述及本研究结果可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金吉平.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3):37
[2] 朱鹏,张剑波,王继见,等. PBL教学法在普通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 1140-1142
[3] 乔宠,刘彩霞,栾南南,等.妇产科PBL教学促进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2):243-245
[4] 邱贤云,俞继芳,杨毅.PBL教学法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86-87
[5] 魏红蕾,方芳,刘慧珠,等.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5,22(7):81
[6] 韩斗玲.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5):87
[7] 李奕欣.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5):5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或就诊高血压患者共280例,其中男性患者180例,女性患者100例,年龄58~78岁,平均65.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病程1~10年,平均3.13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给予中医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2.1运动护理 伴有高血压的患者都相对较胖,其原因在于患者的体内均过多堆积脂肪,而过多堆积脂肪均可能导致患者伴有高血压,因此对于体格偏胖的患者应当注意。而运动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因此,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制定专业的运动计划[2]。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适合进行剧烈的运动,因此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业余时间进行有氧运动,可以进行2~4次/w,坚持20min/次以上,运动方式以慢跑、步行、太极拳为佳,避免患者进行剧烈运用。
1.2.2穴位护理 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穴位护理的时候应当根据患者的疾病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证型均配合不同的中医理论。对于高血压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采取耳穴按摩的方法、体针、贴药、穴位照射、刺激等方法,帮助患者的血液循环、体制水平等进行改善,从而间接的实现降压的目的。如给予患者患者针灸护理,其中一组为合谷、曲池、外关、三阴交、涌泉;另外一组为为内关、足三里、太冲、气海,两组轮流替换使用,进行2次/d护理[3]。
1.2.3气功疗法 医护人员让患者深呼吸,保持全身放松,自然端坐,然后将其两手平放于两边膝盖位置,让患者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两只脚心,然后缓慢而平均的呼吸4min左右,再慢慢睁开双眼,反复练习数次。此种方法进行1次/d,为30min/次,能够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1.2.4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嗜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脾胃炽热的情况,同时会灼伤脾胃而引发高血压的出现。同时在《黄帝内经》当中有记录表示: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有利于患者气血畅通、经脉柔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患者进行食疗,有利于其气血的畅通,对治疗高血压疾病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当嘱咐患者进行低盐饮食,规定每人6g/d以下食盐,少吃或者不吃腌制品、海产品等含钠高的食物,同时需要嘱咐患者低糖饮食,多食用高纤维蔬菜,比如白菜、韭菜、茄子、黄瓜、花菜以及谷类、麦面等,并且还需要嘱咐患者低脂饮食,脂肪含量不得超过30g/d,限制食用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嘱咐患者高钙高钾饮食,高钾类食物有豆类、土豆、花生、核桃、杏仁等;高钙食物有新鲜蔬菜,比如萝卜叶、芹菜、豆类以及乳制品。多食用水果以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鼓励患者坚持高血压饮食原则,适量每日食用蛋白,每公斤体重1g/d为宜,并且选用优质蛋白[4]。
1.2.5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长期不良情绪会造成患者阴阳失调,内分泌以及刚脏功能的紊乱,不利于稳定患者的病情,因此,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对于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给予鼓励,指导患者合理安排工作以及生活,取得家人的支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焦虑心理原因的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针对性的进行疏导,支持和帮助患者,缓解其焦虑的情绪,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防止血压波动。
1.3评价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情况;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显效:患者血压得到显效控制,舒张压达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控制,舒张压水平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无效:患者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利用(x±s)表示计量数据,利用t检验进行方法的分析,以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情绪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融合;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90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行整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45例,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痊愈4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3例,死亡1例;对照组痊愈35例,转外科治疗7例,死亡3例。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护理;效果观察
临床急危重症中,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发病率,包括各种脑部血管病损,主要为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系统闭塞或破裂引起的脑出血,导致脑局部急骤发展的功能障碍,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健康,临床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90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行整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45例,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56-89岁,平均(67.5±5.6)岁,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脑梗死合并脑出血3例,脑出血22例,脑梗死65例。无障碍者3例,肢体、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87例;意识不清者21例,意识清醒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止血、活化血管等治疗,急性期的患者均减少搬动,保持病房安静,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将床头抬高15。-30。,为静脉回流创造条件,使脑水肿症状减轻,同时采取敷冰袋的方式使局部保持低温,以使出血量减少,使脑代谢率降低。可在意识不清有躁动症状的患者床边加设护栏,避免摔伤意外。协助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或误吸,并行导尿管留置,以免发生尿潴留。对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严密观察大面积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的体温,瞳孔、意识、血压、呼吸变化,对患者有无头痛、意识障碍加深、一侧瞳孔扩大、躁动等脑疝形成先兆进行观察,记录大便、呕吐物的量及颜色,若呕吐物为鲜红色或咖啡色,大便为黑色或柏油样提示患者有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发生。对用药后24h尿量进行观察,并对出入量准确记录,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加强用药期间的护理干预 对血压定时测量,不宜过低或过快,尤其是行静脉降压时,避免对头部的血供造成影响,使脑组织损伤、缺氧加重,25%甘露醇注射液为临床常用的脱水剂,在应用前需适当加热,在保证结晶融化浓度适宜的同时,使其对血管的刺激减少。采用输血器或大号静脉穿刺针输注脱水剂以快速在30min输入,应注意脱水剂的间隔应用时间和各种脱水剂的交替应用方法,以起到平稳、持续对颅压降低的效果。加强观察,在用药前十几分钟更要加大巡视力度,对输液部位经常更换,以免发生静脉炎,对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和用药情况准确掌握,尤其部分烦躁患者应用镇静剂时,需对药物作用结果或是病情变化引起的烦躁进行鉴别[2]。
1.2.2 并发症预后及干预 各项操作严格无菌化规范,加强皮肤、口腔的护理,患者的床铺及身体需保持清洁,定时叩背、翻身,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发生,及时吸痰,使呼吸道保持通畅,依据病情,在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应激性溃疡发生时,需保证护胃、制酸药物足量、及时应用,并对大便宜和引流物作好观察,患者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时,需对电解质、肾功能、肝动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病异常并处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做好预后,将下肢抬高,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可加强主动、被动肢体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2.3 心理干预 患者在病发脑血管意外时多病情危重、起病急骤,具有较高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故需对患者的思想动态进行细致掌握,对病情及转归情况及时告知,适时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取得患者信任,以增强其安全感,提高配合依从性,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在亲情上多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心情处于愉悦状态,为康复创造条件。
1.2.4 康复干预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掌握高血氧治疗指征并尽量在早期开展,以对脑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并行整体全面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生命体征平稳的48h后行功能训练,如吞咽动作、面部肌群活动、发音、肢体功能摆放等,为出院后继续锻炼创造条件,同时规范饮食,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4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3例,死亡1例;对照组痊愈35例,转外科治疗7例,死亡3例。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意外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如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并发症观察及预防等,对预后和生存质量有直接相关性,可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消除焦虑情绪,促进体机恢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薛庆澄,王忠诚,史玉良,等.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
1.1基本资料
选择作者所在医院从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产后抑郁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人数各20例,并保证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及特征,比如分娩方式、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病程等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其中,观察组患者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27岁,经产妇8例,初产妇12例;对照组患者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2岁,平均28岁,经产妇7例,初产妇13例。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在医生的的叮嘱下,对患者予以常规的药物护理,并实施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药物护理与基础护理的条件下,进一步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1.2.1明确患者心理问题。在对患者实施进一步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理与精神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精神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受伤的危险。重症患者有伤人、毁物甚至自杀行为;第二,孤僻。环境的不适应、亲人的不理解,出现矛盾心理;第三,自尊心受到伤害。社会、家庭角色的改变,因生男生女的问题而苦恼;第四,不配合治疗。否认有病,拒绝服药;第五,知识缺乏。缺乏分娩、育儿知识;第六,舒适的改变。不适应婴儿哭闹、哺乳等生活习惯的变化,有的因手术后刀口疼痛;第七,焦虑、恐惧。与角色改变、夫妻关系不和、过度担忧婴儿健康、环境的改变有关。
1.2.2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第一,培养护士人文关怀理念,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第二,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消除其顾虑;第三,尊重患者,维护她们的尊严,实施亲人般的人文关怀;第四,主动介绍与患者疾病相关的知识,并尽力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效果;第五,通过听音乐或互动等娱乐方式,使患者情绪舒畅;第六,通过心理疏导、沟通使患者获得心理慰藉,情绪稳定;第七,让患者学会放松技巧,呼吸放松、情绪放松、肌肉放松,使交感神经活性降低。
1.3疗效判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采用调查表获取患者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用t值进行检验,如果P<0.05说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如果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分组临床护理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在接受临床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经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对照组高出许多,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