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范文

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

第1篇: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范文

Abstract: The CB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a kind of teaching system centered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it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of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e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BE training mode in university teaching can update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ability module, promote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establish practice base and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chang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carry on the in-depth reforms of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which aim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BE training mod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enthusiasm, better dock career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t results of students are better.

关键词:CBE;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Key words: CBE;training mode;profession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168-03

0 引言

高等教育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应用型本科也不例外,由于我国标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过多地模仿普通大学的学科教育模式,与生产和实践缺乏紧密结合,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大学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必经之路、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

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杨春春[1]等对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陈盛[2]、程正富[3]、陈方红[4]等学者研究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实现途径等;匡瑛[5]、朱立锋[6]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马海民[7]、王兰兰[8]等学者提出了将CBE模式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论文主要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CBE人才培养体系。

1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1.1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CBE人才培养模式始创于美国,指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其核心是要使学生具备胜任未来从事工作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1.2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CBE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教学,以岗位分析为基础,根据具体职业的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根据岗位需要,将相关模块进行自由组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CBE模式打破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思维模式,建立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结构及基于工作质量的课程学习要求”的“工作过程三维导向”课程体系。

2 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CBE的培养理念,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该基于“以能力为本位”思想构筑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注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评价与调控机制,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职业要求与教学要求的统一与融合为指导思想

基于“CBE”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生产与教学融合,鼓励以专业教师引领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融合。通过生产与服务项目,将企业生产的岗位标准与教学标准衔接;将企业生产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产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9],见图1。

2.2 以岗位群要求为标准,以能力模块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进行。首先是进行职业岗位目标分析(包括工作分析、任务分析、能力分析),把岗位任务分解为具体的职责,再把每项职责细化为具体的专项能力,依据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综合能力、专项能力的层次分界,根据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据此确定若干课程模块,并对每项能力制定出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模块化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的创生,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或一个操作单元,其主要特征是:与岗位能力相对接,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以课题或生产案例为单位编写教材;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场所;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实施教学[10]。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如图2所示。

2.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就目前看,课堂教学落实职业能力培养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沿用传统的“学科”思维逻辑痕迹明显,没有从应用型的角度审视课程及其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只教知识,忽略技能训练;课程中的技术因素没有被挖掘出来,本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讲成了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背道而驰,“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成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一大特色。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学生的自我活动性没有被激发,“做中学”还没有落实,“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格局没有得到改变。

通过改革,从注重“教”向注重教的“学习效果”的转变;课堂角色由“教师与学生”向职业场的“领导与职员”的转变;从“单一讲授”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讲、练结合”和“实践操作”模式转变;从注重“一般性、课程性能力”向“职业场职业能力”的转变;从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理论,后实践”逻辑线索向“职场实践”逻辑线索的转变;从注重课程构建的“学术的学科理念”向“实践的技术学科理念”的转变。

2.4 与实习基地深层次互动,有效利用仿真平台和实践基地,构建仿真教学与现场实习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归纳起来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四个教学环节,这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支撑,分不同学期阶段。而现有的实习方法过于简单、实习效率不高,往往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参观,无法真正使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际工程。

通过仿真平台和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传统的单一基础分段外出参观学习,把学校实验室仿真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围绕教学模块,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5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现代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两个强化”:即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因此,现代职业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应面向社会、面向专业领域、面向工程实践、面向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化发展,从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创新精神、社会适应性和认知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传统的“学校主导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用更加接近工程实践的测试过程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引入案例分析、口试、论文、课堂讨论等,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全面;减轻学生期末考试负担,加重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非“临阵磨枪”式的突击记忆,这样才能持久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2.6 培养双师型教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专业教师不断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推出各种措施,如: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专业教师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参与工作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通过招聘方式,从一线的工程师中挑选一部分理论及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定岗,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

3 应用型本科CBE人才培养模式效果

3.1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学校组建各种学科竞赛团队,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大学生创业训练竞赛等,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我心目中的大学城――三校连接地段的城区建设构想》项目荣获2012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类三等奖;《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新模式体系研究》项目在首届“经济困难资助育人项目”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校内选拔赛二等奖。另外各类获奖项目20余种,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竞赛、城建学院设计大赛个人二等奖、城建学院知识竞赛一等奖、第二十五期党校环保创意作品比赛获优秀奖、校第三届诚信征文比赛三等奖、校第三届诚信征文比赛优秀奖、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花样百科三等奖、城建手绘地图大赛等。

3.2 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培训课程和证书考试

学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类辅修计划、辅导培训课程和证书类考试,比如:CAD培训、BIM技术培训、英语类培训和计算机类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2013级土木专业学生参加CAD培训班的有58人,占本年级人数的46%;参加有BIM培训班的有24人,占本年级人数的20%。2012级学生中,参加CAD初、高级培训共计121人,占本专业比例高达71.6%,英语类培训班33人,计算机类培训班20人。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59人参加了CAD培训班,占本年级人数的40%。

3.3 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优良

毕业设计的指导都是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实际0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近三年毕业设计质量良好,毕业设计成绩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3.4 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9%,如表2所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良好,主要集中在国有和私营建筑企业(含设计院和施工企业),2013年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有关制度,利用每年的暑假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电话访谈,走访等形式回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并将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毕业生社会反馈和社会需求趋向。近三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向社会共输送了约485名毕业生,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较强、综合能力较强,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较高,技能较强,安心踏实能吃苦,深受欢迎。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准确把握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将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

[2]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

[3]程正富,赵华君,石东平,杨守良,朱家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7(6).

[4]陈方红,汪小布,王锋.论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径[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28(2).

[5]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

[6]朱立峰.浅述大学生应培养的基本职业能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

[7]马海民,王杨,马春兴.转变教育理念,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模式――CBE培养模式在美术学专业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8]王兰兰.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控制体系的构建[J].高教研究,2006,5.

第2篇: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范文

关键词: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写作教学;启示

一 引言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 (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国家级竞赛。大赛旨在加强高职院校间英语教学的交流,展示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改革成果,带动全国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深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全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发展。自2010年创办以来,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大赛。

大赛分公共英语组和英语专业组两个组别。 各省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是在全国组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组织实施的,其标准和要求与全国大赛保持一致。从湖北省的英语专业写作比赛题型来看,笔者发现大赛试题从题型、内容到风格、取材都有其突出特色,体现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应用性。通过分析大赛试题,教师不难找到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 大赛题型分析

大赛要求选手们在120分钟内完成两篇不同类型的作文,分别是应用文(根据已提供的图片、图表、概括性说明等撰写商务报告、商务信函、备忘录、内容较丰富的广告、产品使用说明等),要求不少于200词; 主题作文(根据已给关键词、段首句、规定情景、提纲或围绕某一主题等作文),要求不少于350词。赛题内容充分体现高职特色,既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反映未来工作岗位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大赛的题型特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选材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从近四年的大赛模拟试题和真题看,内容涉及到各种真实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如商务文件、商务信函、图表、备忘录、概括性说明和撰写报告等;也有考察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议论文。 其命题原则是依据目前高职英语教育的相关文件,充分反映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试题的真实性来源于对语言本质和交际任务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试题的提示方式引入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谋篇布局。进行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考察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言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的写作能力。

2.突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职业性。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和翻译员、秘书、文员、经理助理等。这些岗位要求学生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掌握各种应用英语写作的技巧。试题内容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职业性,让学生置身于职业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鉴别、搜索、选择材料,进行应用写作。 如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图表材料写商务报告;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备忘录和会议纪要;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写产品介绍或说明书等。

3.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写作大赛考题给教师和学生反馈了不少信息,如英语写作课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本专业岗位紧密结合;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建设开始,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的写作知识后,在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三 大赛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 将高职英语写作定位为初级技术写作。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求课程建设要针对现代企业运行的内容和方式,重视对学生执行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对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但就高职英语写作课程而言,大部分的院校还是以学科模式进行设置,以通用基础课程的形式呈现,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定位不明确。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主要受雇于中小型企业,在跟单、报关、采购、销售、旅游、和科技文化交流等涉外工作中运用英语。从工作性质上分析,英语写作是高职学生在工作任务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活动,主要涉及科技及商务信息,以传递技术数据、操作流程使用方法为目的。高职学生作为基础工作者,必要的英语应用写作能力是最起码的要求。主要涉及的写作任务是将简单的工作和商务信息进行传达,应用范围广泛;写作时并不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和风格,写作内容简单,写作方式策略灵活,可以与翻译等方式综合运用。因此高职英语写作应该定位于初级技术写作,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就是初级的技术写作教学。

2.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方向是交际。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是立足于"背景行业、依托企业"的应用性教育。英语写作教学的核心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传统的英语写作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结果写作法,把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词汇、语法及结构备受重视,却忽略学生对内容的发现和挖掘。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更加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分析,挖掘信息交际内涵和本质,思考职业写作中的沟通交际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采用以交际理论为基础,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写作法,培养和完善学生清晰完整表达思想的能力,设计与工作岗位密切联系,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写作任务,最终到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应把写作教学与其他课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结合听、说、读、译等课堂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

3.将对比分析法运用到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就曾经指出:"只有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才能显现出来,也更容易学和教。"在辅导学生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练习,辅导教师也进行了认真地批改。学生作文中比较经典的错误是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而犯的中式英语错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英汉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差异,如英语重形合,以形显义;而汉语重意合,注重逻辑事理顺,以神统形等。了解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映射,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减少学生因语际干扰所致的语言错误,有利于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4.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要强调规范。高职英语写作课程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重点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上,同时也要求学生会写常用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等。而应用文具有规范性(程式性)、广泛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授意性与受意性(工具性)等特点,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工作总结、求职演讲、合同样本、书信、启事、会议记录、备忘录、说明书、通知、日记、海报、便条、启事、请柬等。以上写作都有其固定规范和格式,并且对于语言措辞的要求相对严格,一旦出差错,就很可能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写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从模仿范文框架语言开始,逐渐熟悉各类英语写作文体的规范和要求。

四 结语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虽然举办时间较短,但已经引起了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关注。大赛给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定位要准确,要突出英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注重学生能力与兴趣的结合,写作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结合;积极与行业、企业多交流,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达到提高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写作官网.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实施方案

[2] 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 职业与教育,2010(33):20-22

[3] 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4-39

[4] 江晗.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对职业写作课程建设的作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5-28

第3篇: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范文

在传统观念中,只要谈及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人们就会首先想到理化生等学科,实际上在文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从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入手,改善硬件装备条件,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努力建设“涵盖多科类、多专业的跨学科、综合型、现代化、开放共享的大文科类实验教学平台”,面向北京联合大学全校及北京市学院路19所院校共同体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为“人文北京”建设做出了贡献。、

利文科实践教学之器 善首都文化建设之事

—专访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韩建业教授

韩建业,博士,教授。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被选拔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中国先秦时期考古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讲的考古学通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文件,使高校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您认为贵校在实验教育理念方面有哪些转变?

答:自2009年我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学校在实验场所、建设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虽然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了档案保护、物证技术等文科实验室,2000年又陆续建设了新闻传播、广告设计、公共事业管理、模拟法庭、大学生英语体验中心等文科类实验室,但不少教师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深刻认识,多数人认为实验室在文科人才培养中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004年,我校成立了应用文科实验教学中心,特别是2009年我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较大转变,认识到实验室可以为文科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本的条件和环境保障,提出“理论和实验实践教学并重、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

第二,充分认识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价值。

虽然学校之前也建设一些文科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融通”,不仅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也使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8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82号)中,对文科综合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行了特别补充说明,要求把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涵盖多科类、多专业的跨学科、综合型、现代化、开放共享的大文科类实验教学平台”,能够成为“全校人文社科类实验教学的综合型基地”,强调将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融合。但在实践中,不少高校对如何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认为只须把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拼凑在一起即可。

我校在领会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文综合、文理交融,学以致用、实践育人”的中心建设理念,充分认识到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价值。“人文综合、文理交融”是指依托中心这个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多个人文社科类专业之间及其与之相关的理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动、集成融合的实验,不仅打破人文社科类专业之间的传统藩篱,让人文社科类专业走向综合,而且为实现文理交融、协同创新提供机会与途径;“学以致用、实践育人”是指以应用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文科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文社科类复合型应用人才。

:贵中心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所配备的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请您从现有仪器设备中选取2~3件高端仪器设备,并介绍它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功用。

答:我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

现代服务业机构模拟仿真平台—跨专业实习平台:为所有本科学生提供就业前创业模拟训练。通过该平台,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创建企业的流程和具体步骤,并体验了从申请营业执照到办理银行税务等各项手续的流程和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

新闻采编及报纸排版系统:主要服务于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各文科、理工科学生参加的电视台和报纸出版等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实验教学与行业的接轨,使学生适应报刊制作等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模拟法庭教学平台:该平台是根据司法审判同步录音录像的需要,对学生模拟审判活动和评价进行记录,为模拟审判活动和案例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为多个模拟审判实践课程提供仿真庭审环境,并且引入实际案件在模拟法庭开展真实的观摩审判活动。

:请问贵中心在提高设备使用率,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第一,把实验教学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单位,直接由学校管理。所有的文科实验室归实验教学中心集中管理,实验室资源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放使用。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对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集中管理,从而提高效益,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闲置。

第二,中心设有专职实验教师,分别负责历史文博类、新闻传播类、法学类、外语类、档案类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平台实验室的整体设计、课程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并承担相应的实验教学任务。专职实验教师的设立,为维护和保障实验设备正常运行提供了人员保障。

第三,中心每年都开展文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工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面向全校开展各种文科类学科竞赛。获得中心立项的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不仅可获得一定的经费资助,还可申请免费使用中心实验室和设备。

第四,中心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来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中心每学期为全校和北京市学院路19所院校共同体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大都含有实验学时,需要使用中心的实验室和设备。如中国古代玉器鉴定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使用玉器标本和显微镜,摄影与摄像课程需要在摄影工作室、多功能演播室和录音室进行,企业文档管理实践课程需要在档案保护与管理综合实验室进行。

第五,中心通过向周边社区居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以及为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开展培训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中心多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吸引了周边大量社区居民前来参观。每学期接待来自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等学校的中小学生来实验室开展实验,同时为北京市和各区县档案局工作人员开展档案保护方面的技能培训。

:我们了解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地区特色、学校实际与院系学科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请问贵中心在建设和评审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答: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特色。

特色之一:服务首都,应用性强。

中心贯彻落实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依托应用性学科专业,密切结合首都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为首都培养了大量具备基本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精神的人文社科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生源90%以上来自北京,毕业生90%以上在北京就业,服务于首都各行各业。我校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产学研结合,各实验室和各专业集成协作,5年来完成了首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旅游资源开发、档案管理与保护、社区服务、法制建设等方面的50多项应用性课题,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心还承担了公关员、秘书、NVQ企业行政管理师、物业管理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内培训考评任务。

特色之二:集成融合,综合度高。

中心建立了跨专业综合集成实验模式,即多个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一个实验,或多个实验室协作完成一个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例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综合实践”是由历史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旅游景点规划设计、营销策划、宣传报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模拟审判综合实践”是由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档案学专业学生在同一案件、同一场景下共同完成模拟法庭、专业评议、新闻采编、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多专业集成式综合实验。

特色之三:人文化成,受益面广。

“人文化成”源自《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心以人为本,通过人文实践,体验人文氛围,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中心主要服务于我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含留学生和港澳台学历生),并通过选修课程,对理工科学生开放;同时,通过对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学生开放选修课,将辐射面扩展到学院路地区其他院校。10年来为共同体开设22门文科类课程,大部分包含实验教学内容,共有外校学生3 000多人次选修,其中实验室教学人时数达30 000。中心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改革开放30年北京社会生活变化的回顾”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大量的人文实践,使我校及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院校学生及周边社区居民广泛受益,从而为“人文北京”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贵中心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建设成果吗?

答:中心在不断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文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集成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资源共享管理运行模式的创新。

第一,中心教学团队水平获得很大提升。2010~2011年,中心教师队伍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集体、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第二,文科类学科竞赛获得多项市级以上奖励。2010~2011年,在由中心组织或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近20项。

第三,文科系列实验教材正在陆续出版。中心于2010年开展了文科系列实验教材立项工作,目前已出版了7本实验教材,还有10余本实验教材将于2012年陆续出版。

第四,实验教学研究成果突出。2011年,中心获批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北京市高教学会课题各1项;组织相关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实验教学论文10余篇。

第五,带动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2010年,紧密依托文科中心建设的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与文科中心密切合作的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第六,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量专业服务。中心历来提倡“真题真做”,开展了大量政产学研合作项目。如中心多次组织不同专业教师和学生到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开展文化遗产调研,拍摄与制作胜芳镇旅游宣传片和宣传手册,制订胜芳旅游规划,为胜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再如,近期完成的《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影响广泛,《北京日报》对此做了整版报道,北京市也因此启动了制订地下文物保护法规的工作。

第4篇: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范文

(赤峰学院大学 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资源大量应用在英语学习中,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资源。本文从大学英语的特点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条件出发,在现代技术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以及输出假设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学英语拓展学习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平台;大学英语;拓展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29-03

一、引言

网络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已取得广大英语教师的认可,众多教育工作者也纷纷阐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两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003年底,教育部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英语全面改革。改革涉及到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等多方面。2004年初,教育部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大学课程教学要求》[1]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开地[2]。新形式下笔者根据自己任教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特色和实践性教学,着眼于提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拓展学习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其模块的设计、实施。

二、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大学英语拓展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英语学科建设从教育的层面来说,就是一个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化的过程,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大力支持。互联网在培养学生利用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英语沟通和协调等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该理论强调的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动性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及建构;社会性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有关的知识。情景性强调创设真情实境,并把情境作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大学英语最注重的就是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第三,混合式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E-Learning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与发展,由此推动了教育革新,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互联网平台的英语拓展学习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能打破时空界限,以及优化情景教学等优点,但也有一些限制,如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费用较高、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等,因此,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输出假说理论。我国英语教育的实践者从理念上都认识到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但在课程实践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学生水平不一,普遍采取从单词讲解——课文讲解——练习讲解的模式,只重视读和听的“输入”,而未能对说和写的“输出”引起足够的重视。自1985年克拉申(Krashen)提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理论后,诸多学者也从语言输出方面进行了研究。 输出假说理论的提出者斯韦恩(Swain)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出有四项功能:增强语言的流利度;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重,展示所想与所能的差距;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5]。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单纯强调语言输入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输出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说、写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特色

(一)教材特色

新视野大学英语是一套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由教材、光盘、网络等多种载体构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仅仅是只是传授者,而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督促者。学生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建设着意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课本、光盘与网络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和支持的有机体系。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与教材配合,构成立体化网络课程,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教学内容[6]。

(二)“教”、“学”思路

贯彻任务教学法,学习任务丰富多彩;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思考的学习能力;运用互联网平台,插入与话题相关的音频、视频,丰富输入形式,加大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运用灵活教学方法: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大胆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模仿秀等。创新拓展学习模式,包括课前任务,课堂设计,课后自主等内容。

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学英语拓展学习模式的实施

(一)互联网技术培训

学生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其中很多资源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学习平台上的,形式丰富多样,更涵盖了英语学习涉及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学生们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一丰富多变的学习资源,教师可给学生推荐的相关网站:如考试大,大家论坛等下设的大学英语板块提供四六级知识辅导与咨询;在学期之初介绍一些运用主要搜索引擎(百度/google/wiki等)查询相关信息的方法;同时还为学生介绍常用的在线翻译工具,在线英语字典等,通过对学生的互联网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学会收集信息、扩充知识,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校园网信息平台、网络图书馆(CNKI)等资源,亦可将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或网站填充到学生的资源共享中。

(二)实施条件

QQ聊天工具(如QQ在线聊天界面、QQ群邮箱、QQ空间)、博客、论坛等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通过ICQ/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将老师和学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有问题,师生之间甚至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解答。讨论学习也可以利用即时的聊天室(chat room)或非即时的电子布告牌系统(BBS)。教师可利用自己的博客补充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也可通过E-mail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解答。结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相关知识和网络链接,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对子、组团队等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拓展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内容

拓展学习模块包括讨论空间、考试系统、作业系统、资源共享、课程讲义等栏目。其中讨论空间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资源共享栏目为学生介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常用的参考书目、专题指导、视频资料与常用的网址。考试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历年考试真题、相关习题以及详细答案。作业系统为学生展示批改后电子版作业,优秀的作业展示等促进同学们之前互相学习。资源共享可放入经过筛选后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下载学习。课程讲义里上传课堂展示的PPT方便学生课下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点等。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在线预习、复习、答疑等一系列拓展学习任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2 Unit3 Marriage Across Nations[4]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课程作业系统栏目为学生自学学习,为本单元知识点做激活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单词及表达释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10个重点单词进行查询可以包括词性,搭配或者例句等,课上可以随机抽点3-4名同学课上展示,帮助大家掌握这一知识点。此外,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要求学生课前利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婚姻的相关信息,比如传统,习俗等课堂以文字、图像、链接等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让大家清楚知道这个话题。此外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讨论空间栏目,学生以4/6人一组形成讨论小组讨论跨国婚姻,完成(1)跨国婚姻优缺点;(2)针对跨国婚姻容易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建议。学生们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就开始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在讨论空间讨论选取有用信息,必要时可使用数据、表格等阐述观点,最后形成课堂报告。学生优秀成果将展示在作业系统、资源共享等栏目。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3 Unit 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为例,教师在学习过主要知识点之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英语语言能力,不同的角色分工编排成三至四人的网络合作学习小组群(QQ群),设定演示时间,发挥想象力设计对话,模拟实际情景:如面试等。学生们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就开始通过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系统中的讨论空间、教师在线答疑、课程讲义以及网络上的百度、谷歌、维科(Wiki)答疑等进行讨论,查询并整合资源。通过第一阶段的小组讨论之后,选择2-3个小组向全班做演示或报告。在报告过程中要求小组代表根据报告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要求其他同学也在听报告的过程中认真听讲提出相关的问题。另外PPT演示过程中要求小组代表着正装以创设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熟练利用电子数字网络平台将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与视频为一体的内容生动的展现给全体师生。教师最后对相关内容加以补充和总结,经过筛选优秀的报告可展示在作业系统。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1 Unit 2 Deep Concern为例,此单元涉及到具体话题Generation Gap。教师可以适当加入写作任务。在教授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因此有效地英语写作拓展学习,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为载体,同伴互评、小组互评和全班集体评价为主,教师评价方式为辅。对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QQ个人聊天的互评形式、QQ群集体聊天的互评形式、Word文档插入批注的互评形式、私人电子邮件答疑、QQ群邮件多人互评等形式来互相批改作业,这些方式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复习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写作Generation Gap此话题时,在课堂学习过与代沟相关的背景知识,写作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后,课堂当堂写作。课后教师及时将本单元课程讲义共享并提供真实的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找出其存在问题,并修改习作。学生们分成三人一组(网络合作讨论学习小组QQ群):一人负责写作,一人负责修改,一人作为本队代表发言,每个小组在完成自己写作后,派代表上讲台发言,展示本组的范文。教师给出修改意见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一步讨论,成果可展示在作业系统。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其局限性:如师资和学生比例失调,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长期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今后的努力方向: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改革教学评估体系等方方面面,努力将大学英语教学打造成院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2〕刘婷婷.谈大学英语教学与创新教育——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科技信息.

〔3〕李哲.网络环境下新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读与写杂志,2010(12):32.

〔4〕何克杭.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5〕徐芳,王铁铭.以输出为导向的职场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第5篇:大学生英语竞赛真题范文

Abstract: The Urban Planning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a famous brand speci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its consistent focus on the pragmatic ideas, 50 years of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regio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a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system of subtropical region. Through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 bilingual and English-teaching edu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will probably get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关键词: 城市规划;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characteristic specialty;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31-03

0引言

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

这一传统也在城市规划专业其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及传播中心。

1建设目标

本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继承五十多年的办学经验,立足岭南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亚热带地区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的设计能力、扎实的规划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1.1 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工程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的创新型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需求,适应发展变化形势的本科人才,是目前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改革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本专业近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未来几年内,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将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专业。在“加厚”传统工科院校城市规划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实现更全面工程能力的培养,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同时,加强人文地理类课程和城市规划技术体系的建设,强化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并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城市规划社会调查。

1.2 依托学院下属的设计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力度,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实战的弊端和实际困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紧密。目前建筑学院拥有乙级城市规划和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以及国内本学科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在生产和科研方面强有力地支持和反哺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好的承载。今后本专业建设的重点是确保高年级专业课面向实际基地和现实要求,毕业设计则在真实课题环境的支持下开展,使学生有机会在项目现场开展全面的调研、了解一线的各种问题,以对待“真题”的态度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鼓励开展不局限于现实约束、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和对策思考。

1.3 依托国内外的共建单位,进一步开拓国际化教学交流,强化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国外理论对中国问题的解释既有一定的建设性,也有很明显的不适用性,因此,如何保证国际化交流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加强双语课程和全英语教学的建设,重点结合引入国际城市规划理论的教学内容开展,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地开展国际联合教学,重点结合国内外可比较议题和中国热点问题开展,学生有机会参加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外籍教师授课等环节,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总体来说,合理的培养体系,创新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我们今后具体的建设目标。本专业将以悠久的学科历史、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不断发展的高水平教育模式,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在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国家名牌专业。

2建设方案

2.1 发扬传统优势和亚热带地域特色长期以来,本专业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这一传统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显著的传统优势。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各课程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设计及传播中心。

依托学院设有目前国内建筑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总目标是研究亚热带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亚热带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和亚热带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其下辖建筑设计科学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子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子实验室,GIS技术子实验室,将围绕资源紧缺条件下城镇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研究亚热带地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它们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全面的平台支持。

2.2 创新办学机制,构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平台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优势,将国家级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机地整合起来,建设实体型、一体化的产、学、研教学平台,保证学术思想和办学资源持续不断地向教学输送,保证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相关教学内容,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本专业与校外多个规模较大的设计院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每年为参加五年级上学期21周业务实习的学生提供50多个设计院供自由选择。近10多年来,本专业五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还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部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设计师参与全程指导。

另一方面,本专业教师都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部分教师还承担了高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设计课教学中,老师们将具体的设计实践经验融化在本科教学,设计课程题目的选择在不同时段均考虑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与新问题,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高年级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到教师工作室的实际工程设计研究中。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不同专业的高资历研究人员结合课程需要也会参与到设计系列课程的讲授、讨论和评图等日常教学环节。

2.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体系采取基础和精专两段式的“3+2”复合型结构,即1-3年级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同步基础教学和4-5年级的城市规划精专拓展模式,以保证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并重培养的要求。

2008年,担任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建筑类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基础段教学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精专阶段的教学改革措施是突出规划设计主干课的主线和重点课程建设的整合作用,协调相关课程,保障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规划设计能力。目前精专阶段已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和校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将进一步强化三年级下学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四年级的《城市规划设计》教学到五年级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衔接,提高理论讲授与实题设计的互动效果。

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根据城市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巩固传统工科院校对形态规划设计能力培养的同时,延伸人文地理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等)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计划中,适应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通过增强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力度,整合“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人文地理类理论课。同时组织主讲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材;理论与实践融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相一致,使教材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读性。

2.4 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依托“产学研”优势,加强建筑技术和岭南地域性方面的教学,突出本专业的特色。

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多开“创新实践课程”,以专题、参与竞赛、联合设计、自主选题等形式开设各类实践课程,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主干课的综合教学改革推行,一方面结合国际交流和大学生专业竞赛,真正为学生建立丰富的创新实践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结合“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按“工程型”、“研究型”和“国际化”三个目标培养学生。具体思路如下:

工程型: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强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研究型: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并具有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配备“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规划学科专门人才,加强全英语教学和双语课程的建设,培养对象将有机会优先参加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名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优先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2.5 强调学科交叉,充实师资队伍建筑学院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学专业均设有硕士点。华南理工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兼有工、理、经、管、文等学科的综合交叉优势,使本科生课程的开设将得到相关学科的支持,促进知识结构的学科交叉。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部分涉及城市规划作为公共行政内容的课程与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部分涉及城市交通内容的课程与本校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

目前城市规划系在编教师共有33名(含景观),其中约50%来源于本校毕业生,其余来源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其它国内院校,教师来源广泛。年龄结构方面,约60%的教师为40岁以下。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9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通过专门引进和深化培训,继续完善学缘学历结构,未来几年的重点是引进拥有国外名校学历的新教师,以进一步开展专业提升和国际化水平,同时适当考虑国内优秀城市规划院校的毕业生,以保证规划设计课程良好的师生比,逐步形成整体更加优化的良好局面。

2.6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教育为适应全球化发展大势,城市规划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不断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多方面、多渠道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和领域。

一方面,建筑学院接受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评估制度,用国际认可、通用的专业评估制度来评价衡量本科专业办学水平,使本科办学体系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其中城市规划专业将继续引进相关的师资力量(包括外教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完善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体系;将继续拓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已与意大利费拉拉大学、ILAUD国际实验室建立常规性合作)和进行本科生双学位培养(已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签订合同)。

另一方面,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还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本专业领域间的友好往来与经验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包括经常邀请外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友好互访;与国外院校共同开设《联合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前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家,与各国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一起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研讨课题,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其将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最新信息融会贯通,发展创新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出色和全面的人才。

2.7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手段针对国内目前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案例分析不足的现状,在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社会调研、城市调研、及个体案例调研。实践方法和技能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保证教学活动中合理师生比、实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帮带辅导,增加了案例的剖析,从实践操作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提升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并启发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一库二系统”的建设,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有力地支撑了案例式、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并为校内外提供了广泛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了整体教育水平。“一库二系统”指设计教学资源库、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课件摄录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主要收录了有关设计课程教学的几乎全部资源,包括课程相关教学文件、课程辅教学文件,资源覆盖了文字、图片、多媒体、网络等方面,资源量大,覆盖面广,共包括图片资源94500张、模型动画及教学过程录像29部、43门课的教学课件,曾获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专业资源库建设优秀项目二等奖。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中,师生可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观看设计课作业电子图档,给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易用的学习途径。未来三年建设期间会结合使用情况对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和摄录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更好地协助教学。

2.8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有效的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城市规划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如设计课成绩评定管理办法,学生作业档案保存管理办法,教学文件归档、学籍管理、教学文件、文献资料管理等,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方面,本专业实行新教师、新课试讲制度,由学术委员会把关。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梯队,按“大师+设计课主持+青年教师”的模式进行教学强化训练,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需提高他们的实践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每年申报教学和科研课题,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设计作业图纸归档方面,所有学生正图作业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较好作业原图存档,图文资料有系资料室负责归档保存,电子文档归入资源库保存。本专业专门建立了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设计教学资源库管理。

课程管理方面,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必须经学院和系负责人讨论审核。局部需要调整时,需经学院讨论,报学校教务部门批准并备案。必须按照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编写教学日历、制作课件;必须提交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日历、试题、试卷分析、成绩、设计说明书等。每学期需要调课、停课、代课的教师必须履行手续,严格控制教师因出差次数多而影响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制定质量评审标准,并通过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专业领导听课、毕业生质量反馈、全国专业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员检查制度等,多渠道监督,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城市规划人才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培养质量高。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全国优秀级评估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实践环节、精品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未来几年的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将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成为培养符合国家和地域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