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于母爱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母爱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母爱的古诗

第1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课程分析

本次研究的课程是语文京版教材第4册第13课《古诗二首》之《游子吟》。本课的指导思想定义为:在大体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有韵律、有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拓展阅读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努力改进n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阶段目标中关于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学参考中提出,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第二,注意对繁难字的书写指导。第三,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指导朗读、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第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第五,熟背之后再默写。第六,《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可在完成第一首全部教学内容后,在进行第二首的教学。

学生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在对语文一至三册教材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对于古诗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初步掌握了朗读古诗节奏和韵律的技巧。但对于古诗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仍需借助于教师的讲解、重点词句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强化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教学方式 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学习的情景中。评价教学的运用在有效解决学生朗读古诗时出现的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尝试教学和启发示教学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融情朗读。

教学手段 一是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二是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引导学生先做出自己理解的选择。三是通过小组活动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学习“慈”字;让学生在基本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感情、有韵律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古诗《岁末到家》,在使情感得到延续和提升同时,拓宽了阅读量。二是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进入到“母爱”的主题情感之中;学生借助小组活动及个人展示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理解古诗含义时,先做出自己理解的按点题目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自我理解,之后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在以“母爱”为主题的情感氛围中,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情感,从而能够融情朗读,熟读成诵。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

技术准备 数字反馈技术设备、ppt演示文稿。

互动反馈技术在课中的设计及应用

按点问题的设计思想 《游子吟》一课中按点的题目贯穿教学始终,按点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有效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题目的设计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所接受程度,充分发挥了互动反馈技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轻松乐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古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朗读古诗是一件趣事,理解古诗也并不十分困难。

按点问题的设计及评价 一是课程的起始,是对学生《游子吟》一课的第一课时所学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按点问题的设计清晰明了,直指目标。我以试探的语气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游子吟》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激动地回答:“记得!”我紧接说:“快看,生字朋友要考一考大家。”通过教师和学生简单的对话直接进入课堂前测,共两道课堂前测题目。

前测按点问题一:

[题干]“吟”字的正确读音是:

[选项]①yín ②yíng

前测按点问题二:

[题干]“迟”的第四笔是:

[选项]①捺②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游子吟》一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是学习古诗,本节课是《游子吟》的第二课时,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中易错读音和易错笔画的掌握情况。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反馈情况均达到了98%以上的正确率,也就是说明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字音、字形掌握良好。两道问题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检测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目的,还针对本班学生易错字进行了强化知识记忆,为本节课学习古诗《游子吟》奠定基础。

二是新授课,指名读环节。学生在小组自由朗读后进入到指名读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口头作出评价,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道关于朗读评价的按点问题:

按点问题:

[题干]他(她)读得主要好在哪?

[选项]①声音洪亮、朗读正确。 ②注意了诗句的停顿。③声音洪亮、朗读正确,而且注意了诗句的停顿。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题目设计意图有两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培养良好的评价方法;二是根据题目的选项“注意了诗句的停顿”,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古诗的朗读方法,引发学生对于《游子吟》朗读方法的探究。本道按点题目没有预设正确选项,意义在于根据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控。本题的检测数据中,选项②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58%。从这一检测数据可以看出,班中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朗读时诗句中应作适当停顿这一知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而也有8%的学生选择选项①,也就是说,班中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读对字音的初级阶段。那么根据这一检测结果,我及时做出了教学策略的调整,那就是请学生听老师朗读并作出评价。我在朗读《游子吟》时特别强调了诗句的停顿,在此之后做出评价选择,学生们都意识到了古诗朗读要注意诗句停顿这一朗读要素,从而解决和达成了有韵律朗读古诗这一教学目标。

三是新授课环节中关于诗句理解的按点问题。古诗诗句的理解,是讲授古诗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参中指出,《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根据这一理论思想,我设计的关于理解古诗诗句含义的题目,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视觉上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致含义。

按点问题:

[题干]下面两副图,哪幅表现了古诗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选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古诗的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说:谁能说儿子如同小草一样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那样的母爱呢?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这句古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是整首古诗学习的难点。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若是运用语言描述法和展开想象法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运用了图片对比的方式处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在设计按点题目时,利用两幅图片作为按点问题的选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观察这两幅图片,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诗句含义。本道按点题目的答对率达到了99%, 我在学生作答后追问:“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学生回答:“因为第二幅图片母亲和儿子相互搀扶着,我感觉到这位母亲特别爱他的儿子,儿子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我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这句古诗的含义。”我抓住时机,夸奖孩子的回答,并总结诗句的写作方法和诗句含义。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观察,有效化解认知冲突,理清概念,促进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所设计本节中的9道按点问题都是秉承这一教学思想,从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班级学习特点入手,行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按点问题的设计仍存在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按点问题,我在课后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出个别按点有待调整。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密缝”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理解什么是“密密的针角”,体会不到母爱的细腻,因此设计了这样一道按点问题:

[题干]观察这两幅图,哪幅像是慈母缝制的衣服?

[选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这道题目的正确率为62%,从}目正确率分析,这道题目的达成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仍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母爱的情感体验。

按点问题调整:

[题干]“临行密密缝”中,体现出母爱细腻的是?

[选项]① 缝 ② 密密缝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题目调整后,能够更加直接地针对诗句理解上的难点进行解决,达成了大致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母爱伟大的教学目标。

第2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关于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要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现阶段,进行创新性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当下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然选择。

1古诗词教学方法导入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课堂上对于语文古诗词教学都只是进行重复记忆,通过教师讲解来理解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中的一些考试考点,几乎没有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印象,而没有理解古诗词深层次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阶段中,教师要通过创新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古诗词教学方法

2.1通过朗读的方式初步感受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对于古诗词的初步感知就是通过阅读实现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行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示范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配音等方式,重点地方重点朗读,让学生进行标记,比如在阅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的时候,通过重读“杨花落尽”这一个关键词,让学生从中感知季节的变换以及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感受,而通过“子规啼”的重读,又能够让学生仿佛看到和听到在秋风落叶间子规鸟的啼叫,从而对诗人身处秋意渐浓且友人离去的境地的心情感同身受,理解此情此景,悲伤的气氛,感伤的情怀下诗人心中的悲痛,由此写下这样的诗。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形成共鸣。

2.2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

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就是让学生自行理解整首诗词的情感。在上一个层面,教师通过先行阅读引导后,学生自我阅读并自己感受。比如在阅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思考诗人为何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明月”上,让风来代替他传递自己的感情,然后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再读,进行感受,由此来构建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整体感悟。

2.3整体分析体会作者情感

在进行前两部分的分析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背诵记忆,就要对诗词有整体的把握。比如,在讲解“相煎何太急”的典故时,教师通过典故来介绍当时的故事背景,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对曹植的“七步诗”进行讲解,来让学生对整首诗有整体的感悟和正确的理解。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诗词的分析与理解,这是帮助学生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基础。让学生明确诗词的词眼,把握诗词的中心句、中心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对诗词进行分析和感悟。

3教师的工作方法

3.1课前备课

教师一般在授课的前期都会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工作,称之为备课,如何进行在新课改模式下的备课就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诉求,明确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够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设计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方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思路智能化教学,从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来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性。具体的方法就是有的放矢,分层教学,同时要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

3.2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写作

知识源于生活,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到学习的内容,还要从生活中入手,例如,在教学《游子吟》的过程中,可以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四句诗中,让学生体会到身为母亲的不容易,让学生有对母爱的崇敬,对此就可以通过具有实践性的任务来实现,如设置一道作业就是让学生给父母洗碗、洗衣服,体会身为母亲的不容易,从而深切感受到诗中所倡导的深刻内涵。古诗词教学从另一种意义上就是国学教育,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也必将是学生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

第3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送水工;符号学;能指;所指

中图分类号:B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0-01

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不可分离。因而如果要丰富某事物的意义,就要增加其所指来实现,而所指的增加势必要通过能指的增加来达到。虽然能指与所指构成一体不可分割,但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取决于能指的充分与否,非充分性的能指往往对应多重或歧义的所指。但有时能指的明确而所指却出现了二次指涉,并且为了烘托小品的喜剧效果,也可能出现能指的不断代换,所指亦不断变换,增强关注对某一个观念的认识。但能指与所指的呈现越明确,则符号化得越彻底,而赵本山的成功则在于其出色地塑造了“农村憨老头儿”、“大忽悠”的两个能指,其所指意向特别明确,由于他的名气,小品几乎成了赵氏的所指。

一、能指的充分与非充分性

小品《送水工》的开端,赵本山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着:“一米六、一米七”。此内容一出即引起观者的笑声和掌声。在这里的能指对象是赵本山,而所指对象却是有双重的,一是单一的身高尺寸,二是范伟曾经的上当受骗事件。明确的能指对象却造成了所指的二次指涉,因而使小品开场就赢得足够的喜剧感。而非充分性的能指组合则直接导致了所指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歧义。这种情况在小品中的体现,有一处可见。服务员小姐拿起酒瓶问:“开吗?”赵本山说:“开”。此时的“开”是非充分的能指,因为这个“开”字,可指后来的“开玩笑”,亦可指此时的“开酒瓶”。这种非充分性的能指就造成了所指有很大差异。但同时,非充分性的能指并不影响所指的呈现。如小品中儿子归来时,只有声音流“叮咚”,虽有能指“开门动作”,但没有实物的所指,而此处不充分的能指,并不影响所指的呈现。此类现象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里就有较多的呈现,如“策马扬鞭”,只有相应的人物动作而没有真正的马匹,却丝毫不影响观众对精彩戏曲内容的理解,这种手法在修辞学里被称之换喻的修辞方式。

歧义的能指在语用学上称之为指代干涉或指代干扰,在小品中如赵本山口中的“送水工”,与高秀敏所说的“水利工程师”,前后形成干扰,意在形成儿子对父亲工作情况的理解。而在“古诗”与“古尸”的对话中,此时能指是以声音流的方式呈现,故而出现了二次指称,也就是歧义的所指。在所指的范围里能指出错,所指也会跟着出错,于是就出现了由“古诗”到“床前明月光”的打油诗。增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引起精彩的喜剧效果。

二、能指与所指的对称及能指的不断代换或掩盖

小品在历经了数次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导致的戏剧冲突引起喜剧效果之后,于小品的结尾处,整个戏剧的感情升华至顶,十分煽情。这是由对称的能指与所指所带来的精彩展示。此时的能指对象有母亲缝制的许多衣服、儿子与母亲的拥抱,以及一首歌咏母爱的音乐,相对应的所指却是儿子对母亲情感的表现、一般意义的母亲、小品中的母亲。在儿子对母亲的拥抱中,感情的所指是儿子对母亲爱的表达,也即是动作的发起者与感情的发起者之间是对称的。

但当能指与所指不再仅是对称的关系,而是能指的不断代换,此时所起的作用则是加深观众的印象,当然也是为烘托整个戏剧的主旋律而设。如小品中,在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中,关于儿子的研究内容时不断出现能指之间的代换,“木乃伊姨姨奶爹”,这样的代换过程,不仅是为了与小品中关于儿子对真假爹的判断是否有意识,而且是否使父亲处于危险处境的一个影射,儿子与父亲由对象判断误解成亲属判断,范伟看似的一时口误“木姨奶”,也是为了增强关众对其亲属观念认识。

小品中,当父亲一身西部牛仔的装束打扮完毕,引起观众的捧腹大笑。此时的能指是牛仔装扮的父亲,所指却依然是送水工的父亲。虽然其能指得到了掩盖,然而所指却没有掩盖,只是掩盖了部分指号,更不是身份(送水工身份)的掩盖。因而能指的变化加强或导致所指的变化,更增强了小品的喜剧程度。

三、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仅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送水工》小品喜剧的重要因素——冲突,及其所产生喜剧效果的不同,即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越强则其喜剧感也越发强烈。这种喜剧效应显然不是随意创作的结果,它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我们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而优秀小品剧作的呈现则是对这种深层次表现把握的准确和高明的表现。

第4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感恩观后感1当花儿仰起了头,展示了甜美的笑脸诉说着感恩的话语,那是对滋润它的雨露的感恩;当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勾勒出一幅幅绮丽的画面,那是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题记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当从“孝”字开始。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孝敬父母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我们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一帆风顺的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平淡无味,没有体会过那些感人故事中生离死别的瞬间迸发出的强烈的爱,但父母的爱却无处不在。它如涓涓细流汇入我们的心田。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给了我们不尽的关爱,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是一个幸运儿,有父母那如甘泉般清甜、如大海般宽广博大的爱,这足以让我感动终生。父母的爱如无花果一般——不盛放、不炫耀。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行动。父母的爱平凡而伟大、恒久而无私。我们在爱的襁褓中长大,“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唱着夜曲伴我入眠,心中时常把我牵挂……”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生养我们的父母双亲呢?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许有时只需要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次搀扶、一个眼神,或许是替他们捶捶背、揉揉肩,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对父母的包容和体谅是感恩,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是感恩,对父母的关心和赡养是感恩……“感恩”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词语,“感恩”又是一门深奥博大的学问,它与人终身相伴,和它成为好友,你就会无比幸福,你就是一位高尚的人,一个值得人们敬重的人。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你的每一个言行父母或他人都会感受得到,你自己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践行感恩的行动中得到更多的快慰。

感恩观后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赞美母爱的细致与伟大,不同的人读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记忆就像一只只纸船,有的已经顺着小河流到大海,有的却在原地回旋。记忆中母爱的片段,每每想起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一滴滴珍珠似的眼泪。有一些记忆让我永远忘不了:有一次深夜,我发烧了,母亲给我又量体温,又喂药,又让我盖好被子,一发现我体温还没降下来时,就用温水帮我擦身子,整夜没合眼……还有一次,因为我顽皮,被老师批评,惹得妈妈流泪。平时,妈妈总忘不了及时纠正我错误的读音、写字的姿势。有时为了让我认真读书,不给我买玩具。

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也是在成长中给予我们百般呵护的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谆谆教诲我做人处事的道理,处处体现母爱的光辉。

每天最早叫我起床的人是谁?是母亲;每天督促我做作业的人是谁?是母亲;每天督促我动作快的人是谁?是母亲;每天叫我充分利用时间看书的人是谁?也是母亲;每天……。母亲!!

记得我读过三字经里的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每当我犯错屡教不改时,母亲含着眼泪生气地打我,我不恨她,因为这样做都是为了我好。在严厉中我也能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我们永远也忘记不了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人——母亲。母爱是这样无私,我们要懂得感恩,长大后一定要真心孝敬母亲,这是古训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真情的流露。

让我们永远感谢母亲吧!母爱永恒!感恩母爱!

感恩观后感3感恩,是每一个人都会做的,感恩的对象有很多,但是我最想感恩的是从小生我养我的母亲。

母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母亲身材高大,我大概是遗传了她的基因,我也长得很高,记得那时我还小,每天都很贪玩,周末返校时总是深夜里去的,母亲是农民,每次干完活,已经很累了,却还要煮饭给我吃,可是每次当母亲煮好饭时,我已经熟睡了,母亲很有耐心地将我叫醒,可我饭还没有吃多少,又睡着了。因此母亲总要放些饼干在我的书包里,因为我每到半夜会被饿醒。

每次送我去学校的总是母亲,她背上我。夏天的月亮是母亲的引路灯,她辛苦地跑着,我在她背上会慢慢苏醒,只感觉母亲的背湿湿的,跑到学校后母亲已是满头大汗,背上已经全部湿了。母亲对我是那样关爱。

读三年级时,有一个星期我将衣服洗了,却发现没有厚衣服了,我非常地着急,母亲也为此非常着急,她找出以前勾过的毛衣,迅速地勾起来。母亲劝我赶紧睡觉,我慢慢地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我发现床边正放着一件毛衣。想到那是母亲连夜勾的,我当时感动地哭了。

“母亲我爱你。”那是我从心底里发出的声音。

感恩观后感4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视了感恩,试着用一颗感恩之心去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不要因为雨天的阴霾而失去对晴空光明的憧憬。我们感谢上苍的恩赐,由于上苍的恩赐,我们才有这四季的色彩,生活的美妙。心怀感恩,你才能领略春之妩媚,夏之浓郁,秋之高爽,冬之洁清;心怀感恩,才能有真挚的友情;心怀感恩,心中才会充盈爱与温馨;心怀感恩,世界才会充满爱。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手打开初中毕业时的留言簿,映入眼帘的是老师熟悉的字迹,短暂而浓厚的师生之情洋溢在我的周围,紧紧包裹着我。在您的辛勤教育下,我才能生根发芽;在您的悉心呵护下,我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在您的殷切的目光中,我相信今后的脚步将会迈得更加踏实,更加有力。

我是一颗绿树,沐浴着您聪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受,将铭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要感神泣鬼。只需要你的一句轻声而温馨的问候,一份洁净又工整的作业,一杯馨香又热乎的浓茶,一句真心而诚挚的祝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社会,待父母,处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细雨飘进你的心田……

我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面向生活吧,七彩的阳光定会祛除生活中的阴霾;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七彩的阳光定会让我们生活灿烂多姿!

因为感恩,所以美丽。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洗涤着我们的灵魂。

感恩观后感5金色九月,秋高气爽,在这充满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教师节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周老师。

在这个以教师为主题的季节里,空气中满溢着感念师恩的馨香。敬爱的老师,多少个日夜,您孜孜不倦地奋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我们带来知识和力量;多少次,您担当着知心朋友的角色,倾听我们的心声;多少回,您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关心着我们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当我做着一份练习时,一道“拦路虎”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百思不得其解,多么希望有人能帮我一把。您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立马走到我身边,您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解题的思路。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当我怀着失望的心准备自暴自弃时,您总会意味深长地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在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灵里播下了希望的爱的种子。不知为什么,在您的引导下,我的畏难情绪慢慢消亡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战胜了“拦路虎”,我的心里格外高兴,您看着我,也笑得格外甜。老师,是您将我那颗困惑、堵塞的心理带进了题中,带入了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中,也带进了趣味无穷的知识天地里。

第5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古诗词 研究性学习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我与大师学哲学 [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14

第6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初中作文;读写结合;评价;交流;常态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训练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这样的表述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然而,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一直处于近乎随意的状态,可以说,关于写作教学,一千个教师有一千种教法。语文教材关于写作训练的内容编写也是一变再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实际没有改变。

怎样让作文训练摆脱盲目,呈现常态化呢?

一、写作与阅读教学同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训练素材,让训练内容更加丰富,让训练形式更加多样,让训练更为常态

具体根据语文教材阅读材料特点,设计续写、改写、扩写、仿写、读后感等不同形式的训练,让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以读促写,相辅相成。

1.对叙事性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文章,设计续写训练

如续写《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之后会怎样?《丑小鸭》一文之后,丑小鸭又回到了养鸭场,故事会怎样?这样的续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

2.对形式有特点、能换角度理解的文章,设计改写训练

古诗改写成词,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小说改成剧本。还可以改变语体: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顺叙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将《化石吟》改写成散文,从韩麦尔的角度写《最后一课》,《木兰诗》改编成《木兰从军》等等,这样的改写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对留有余味、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文章设计扩写训练

很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塞翁失马》《智子疑邻》《咏雪》等,都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开展扩写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4.对有思辨性、能激起学生共鸣甚至争论的文章,进行写读后感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范进中举》《出师表》《孔乙己》《变色龙》《愚公移山》等,都为学生写读后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读后感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从书本走到书外,可谓活学活用。

5.对能唤起学生回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文章,进行仿写训练

如学了《散步》《荷叶 母亲》《背影》《秋天的怀念》等体现家庭亲情、母爱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家庭亲情故事或者家庭成员;学了《我的老师》《王几何》《羚羊木雕》等体现师生情、同窗情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的老师或者同学;学了《济南的冬天》《春》《夏感》等描绘自然之美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眼中的大自然,发现身边的美,用文章赞美自然。

二、推行常态化的作文评改方式,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评价更加立体,让评价更加高效,让评价更加及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目标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因此推行一种常态化的作文评改方式对于作文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1.自评

组织中学生进行作文自评自改,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而且还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促进了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

2.互评

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一支笔批改作文为几支笔,甚至几十支笔批改作文。在评改别人的习作时,相互观赏比较,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有榜样。

作文互评互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整个过程中,促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融为一炉,把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搭建常态化作文展示平台,增进交流,相互激励

写作本质上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是由于平常作文交流还太少,学生写作的成就感远远未能被激发。为学生另外搭建一座常态化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获得自信。

1.搭建班级交流平台

如在教室布置班级优秀作品展览栏,组织学生编写班级优秀文集,督促学生整理个人文集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信息化年代,学生很习惯网络交流,博客、空间等,都是交流文章的很好的平台。

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作文训练与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通过有效的交流平台,力求通过常态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习惯作文,热爱写作,让作文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常态。

第7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积累 背诵 阅读 写作

翻看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发现古诗文默写或古诗文积累、赏析或仿写等题的比分逐年递增,这不仅仅体现在中考试题,高考试题中更有充分地体现。试题结构的变化无声地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注重积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知道,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就本义而言是“事物逐渐聚集”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基础知识的聚集。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积累,那么,作为“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程就更需要注意积累了。而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长期性的失误,恰恰是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所庆幸的是,新课标的出台扭转了这一恶势的发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说道:“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特别强调了“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初中语文大纲也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不仅仅是新课标和大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新教材也表现出对“积累”的重视。

过去,因为忽视了积累,只提“感知——理解——运用”,片面地强调对语言材料的剖析研究,教师以分析讲解为能事,对精美的语言作品,只顾一味地分析讲解给学生听,就是不让学生吞下去,以致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仍然腹内空空,既不会读,更不会写,即使写了,也多是流水账式的作文,以致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这对于农村学生尤甚。本人在地方从教多年,深感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视野不开阔,阅读量少,读物质量低劣,基础不扎实。前几年,针对深圳25所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名篇。金华日报就“小儿郎背古诗文值得吗?”展开讨论,《中学语文教学》(2004.1)也曾刊登了小学生自发仿写古体诗的作品,读着这些儿童诗,比照自己的学生,心中着实沉重了许多,同时也意识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积累。

首先,引导学生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而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瑰丽的国宝。让学生背诵古诗,既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又能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想像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是来自语文本体教学实验基础的学生仿写的古体诗作:

荷塘

荷叶清幽碧,露珠花叶藏。

花香满塘溢,蛙儿踞荫唱。

(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三年级陈颖楠)

正月十五别父

风雨萧萧夜色沉,站台送别泪盈盈。

年年春节团圆日,短暂难温父子情。

(湖北安陆市实验小学二年级李冠男)

很难相信上面诗作是出自小学生笔下。但事实胜于雄辩,各地实验学校只是让学生囫囵吞下去,并不要求理解,更不要求写作古体诗。这些学生校提倡的不是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成套的语言积累。成套语言积累多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话语系统(指有一定个性特色的语言范畴)。深入该话语系统其方法就是多读多背,把这个话语系统中比较典范的样品尽量吞下去化为己有,使自己同该话语系统融为一体。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通过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关于古诗文的背诵,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就列出了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文篇目,小学、初中、高中计古诗180首,文言文40篇。背诵本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历代文化名人与仁人志士莫不受益于其儿时所背的《诗经》等经典作品。现代大文豪鲁迅在15岁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成为文坛泰斗的巴金自称得力于小时候诵读的两百多篇《古文观止》。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经典的古诗文,不仅对拓展思维、丰富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大的帮助,而且对加强孩子的人文教育也有裨益。不仅能让学生出口成章,写文章时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其次,指导学生多阅读精品之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习需要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要“览”,“览”应该是精品,主要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览”这些精品呢?我认为可以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开展扩展性阅读。从节选课扩展到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扩展到作者传记、有关评论等。如在学《荒岛余生》时可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进一步感受其人物性格。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桃花源记》可让学生阅读《五柳先生传》等。现用的新编人教版教材更是突出了这点,不仅知识容量大,更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象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倾其所能,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探讨。另外,文本阅读也体现出了一种知识的辐射性,更注重学生的扩展阅读。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有这种引导性。我记得在上《斑羚飞渡》一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充分搜集有关“珍惜生命、关爱动物”这一主题的文章,结果学生就找了很多相关文章,有体现动物之间母爱的伟大、有人类利用动物的特性去捕杀、滥杀动物行为的,有为保护种群生存而牺牲个人的等等。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主题,而且提高了自身人文素养。可以说这种阅读课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多角度的吸收知识,并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同时,它还能让学生在比较和补充中开拓思路,增长见识。

第三多练习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眼前的练习和训练,更应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当前的学生在写作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写头。究其原因,一是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少发现;二是重读轻写,写作训练不足;三是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写作没有捷径可走,惟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有人做过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才能“过关”。但每学期的作文训练的量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若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加大作文训练量。另外,读是写的基础。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词汇贫泛、用词不当、语言不通顺等毛病,与“为读而写”意识不强,阅读不精,语感不强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显示出其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富有灵气和书卷的语言更展示出其才情。如考场满分作文《思念是一道风景》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园,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兵河入梦来……”该考生巧妙将诗文灵活化用,既增强了文采,又让文章更有诗意。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更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考生若没有平时的“厚积”,就不可能有考场作文的“薄发”。有道是“成功最喜爱光临有心者的茅庐”。

有一考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惊异路边小店所显示出的文化底蕴。这种语文比粉墨登场书籍更贴近生活。于是我用心重新扫视世界,在路边寻觅,我发现了许多店名,‘天亦老’、‘摘星屋’,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出语文的芳香,我仿佛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漫步时学到了从未学过的语文。不要说语文高深莫测,不要说语文只是文人墨客的,其实语文就在你的身边,在前面、在右边、在路边。”在提倡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今天,更需要我们俯下身去拾捡身边的各种文化养份,只有这样,才能使“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汲取民族精神资源》俞波恩

第8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1.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上;“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然后,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2.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优美的形象,都可以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3.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4.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5.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欣赏性水平。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手段将学习内容的欣赏性水平提高。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让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中,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就会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9篇: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一、营造育人环境,以“善”文化立人

儿童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在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指整洁的外部环境,更指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以“善”文化为核心,精心构筑积极、和谐的人文环境。

1.环境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的打造尤为重要。在环境布置上,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新颖;中高年级力求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教室走廊以年段为单位,围绕“日行一善”主题,各班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呼号、班风、班训,做到全校统一主题,各班自成特色,使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富有整体感,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学校请专业人士填词谱曲,创作旋律轻快活泼、风格清新的校歌。在学校团体活动、师生集会、年段和班级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合着节拍,唱响校歌,将对学校的情感融合于优美的旋律中。

2.经典浸润。学校广泛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活动,推进经典诵读深入开展。其一,营造浓厚书香氛围,如宣传栏的书画作品、特色展示,绿化区域富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教室黑板上的古诗文栏目,教室走廊的流动书屋等,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书香无声地浸润师生们的心田。其二,开展系列经典诵读活动,如经典晨读午诵、好书推荐会、童话剧表演等,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经典文化之旅中。

3.习惯化人。习惯养成,贵在坚持。学校紧紧围绕“日行一善,积善成德”的理念,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组织各年级骨干教师,开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编制适合校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行为习惯养成手册”。手册的内容丰富,从常规礼仪、课堂学习、课间活动、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以节奏鲜明的童谣形式呈现,易诵易记。而为了破解寒暑假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难题,学校与家庭形成齐抓共管的家校教育合力,并编拟“真知・善行”成长手册,在自主阅读、“日行一善”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以量化的方式来督促学生习惯养成,规范管理学生的假期生活。

二、创建爱心平台,凸显人文关怀

学校创办“梦圆微心愿”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帮扶留守儿童,助其实现微心愿,传递爱的正能量。

1.关注情感需求。渴望亲情是留守儿童感情的焦灼点。为了让家长认识到亲情沟通的重要性,学校在“梦圆微心愿”活动中搭建“亲情桥梁”。例如:在微心愿的预备环节――征集微心愿中,我们发现二年级一名女生的父母已经有两年多未回家看望她了,只要谈起父母她就泪流满面。对父母强烈的思念常常让她无法自我控制,严重影响了学习和人际交往。为此,学校与她的父母耐心沟通交流,说服其父亲参加“梦圆微心愿”活动。活动中,在学生发自肺腑的“爸爸,我想你!”的呼唤声中,父亲意外出现在活动现场,与女儿紧紧相拥。那一刻,父亲终于明白,女儿对亲情的渴求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他向女儿做出了常回家看看的承诺。这名女生也因为父亲做出的改变而渐渐变得合群上进、自信快乐。

2.帮扶困难家庭。为了扶助困难家庭,学校努力争取社会各方对其的关注与支持。小学五年级一名女生在外谋生的父亲身患尿毒症,家庭举债十几万元。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她与母亲的肩上,而她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还坚持每天到医院照顾父亲。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借助“梦圆微心愿”活动,实现了其“父亲化疗有爱心人士资助”的心愿。她也被爱心人士关注,每年得到固定数额的爱心款,作为学习费用。爱出者爱返,得到善意对待的留守儿童,也懂得“善”的付出,将成为爱的正能量传递者。

3.建立“家长”制度。“家长”指在学校的组织下,自愿与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帮扶对子,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品德等进行帮助和管理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尽量减少父爱母爱的空岗缺位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建立“家长”制度,有意识地选择有较好文化素养、有责任感的爱心人士担任“家长”。五年级一名男生自幼丧父,母亲长年外出打工,生活的艰辛使他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动力。得知这一情况,学校紧抓“山海协作”契机,在协作单位――沿海高校与本校间搭起一座爱心桥梁,让一位大W教授当起他的“爸爸”,从精神上、学业上给予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教授爸爸”的耐心引导下,他的精神面貌起了变化,学会了担当,遇到困难不再颓废,越来越积极乐观并立志以后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让留守儿童原本贫瘠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渐渐形成。

三、善行反哺社会,善举温暖社区

1.心中有他人。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校区外创建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团队活动培养集体精神,军训活动培养恒心毅力。丰富多彩的基地生活在考验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更是对学生心中有他人、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叠被理床、择菜做饭、公益劳动……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成长,在技能锻炼中提高认识。

2.服务社区活动。学校将德育活动与社区接轨,联动社区共同育人。学校常常教育学生在做好服务自身、服务校园的同时,也要学会服务社会。“尽我一份力,争当社区美容师”是学生服务社区的宗旨。学校还把慰问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经常组织学生到留守老人、老战士、五保户家里去,为他们送去油粮和营养品,也号召学生为老人清扫屋子、讲故事、表演节目。当青葱稚嫩与沟壑纵横的手拉在一起时,时间也因此温暖,善举无需多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