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Teaching Attempt to Combine Psychology and Physics

HUANG Guie

(Quanzhou Anjiahui Middle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alking about the need and motivation to study physics; training concept formation, memory and other thinking; attention to emotions and the will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ree aspects. Emphasis 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isol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he most essentia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psychology, and teaching of learning philosophy.

Key words psychology; physic teaching; needs and motivation; emotion and will

笔者从2012年7月份开始自学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程,在对心理学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系统掌握之后,发现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物理教学,也是大有裨益。以往物理教学或许更多地强调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而最本质的应该是学习理念的教学。以下是心理学相关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1 唤起并调整学习物理的需要与动机

包括物理学习在内的各种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一种行为。而动机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展开高中物理教学的前期,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需要和学习动机,才能长久维持以后的学习。

心理学中提及,人都有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先辈很早从这些角度,来唤起后辈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典型的有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多位专家束手无策,后来请来了电机科学家斯坦敏茨。他一阵忙碌后,最后在电机旁用粉笔画了一道线,吩咐说:“打开电机,把此处的线圈减少16匝。”工程师们照办了,电机果然运转正常。但有人为1万美金的酬金质疑。斯坦敏茨莞尔一笑,随即在付款单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粉笔画一条线,值1美元。知道在哪画线,值999美元。”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类似学习能获得奖励的例子,我们似乎太过于强调学习物理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了。而忘了培养学生的这么一种学习动机:你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就是你学习的目的,也是你获得的最好的奖励。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形成学习物理强有力的内在动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留心教育契机,善用物理学史的人文意义,调整学习物理的外在动机,唤起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提供积极而持久的动力。

2 培养概念形成、记忆等思维

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形成“知识本身就是奖赏”的观念,就为学习物理产生了最有力的内在动机。而后更进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相关思维。

(1)概念以及概念形成。在刚刚开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也要注重有梯度地对概念展开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教学。

(2)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可分为五种:一是形象记忆,二是情景记忆,三是情绪记忆,四是语义记忆,五是动作记忆。对某一项知识的记忆过程中,如果同时涉及到以上五种内容,则对这一知识的记忆效果就特别好。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知识的呈现尽量包含以上五种内容。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特征的探究中,当学生猜想这种运动可能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在教学中,笔者就设置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

以黑板为背景,一学生手持竖的直尺,一学生持一小钢球,在靠近直尺的零刻度处,另一学生手持数码相机,调到“自动快速连拍10帧/秒”一档。当学生长按快门后,再释放钢球。钢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可以通过直尺的刻度得到。把拍到的照片用数据线传到电脑,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当场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的运动规律。这个教学片段中,全体学生关注部分学生操作实验,再集体参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整个过程,涉及形象记忆,情景记忆,动作记忆,对眼见为实的数据处理后,通过解释得出结论,又包含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通过以后的反馈得知:这样涉及多种记忆的教学,对记忆和理解知识,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让学生从遗忘规律中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复习。反复复习。

3 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与意志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因为理智感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索知识奥秘有积极作用,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用时机,要给理智感存在和成长的空间。

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必然要介绍到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名言“我爱柏拉图,我更爱真理”就是理智感的代言。而另一位具有怀疑精神的代表、继亚里士多德两千年后的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说法。在课堂上,介绍亚里士多德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时候,有个学生当场接话:但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错的。作为老师,既要肯定学生善于发现和总结历史的敏锐态度,也要科学、公正地分析在那个年代中,亚里士多德在各个学术领域中,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持正确态度

将后进生看成未来建设的人才,绝不能把学困生当做“废品”处理。事实上,任何时候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先天早慧,有的则大器晚成。花开有迟早,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学困生,并增强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信心。众所周知,学生的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教师要一分为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困生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要想转化他们,就要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他们的不足只是某方面的,是暂时的。只有从心理上不歧视、不挖苦,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我们才能主动采取措施去帮助他们,使其转化。

二、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学困生总是不讨人喜欢的,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有时还会受到同龄人的冷遇,久而久之,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就会产生反感,对教师的教育存戒备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作为老师,要多找学困生谈心,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既是他们心目中完美高大的老师,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激发他们争取上进的热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用真情感化他们。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是传统观念,又有哪些是现代教育观念?

一般的说,我们现在所指的传统教育观念主要是指趋向于“今天”的价值观。这是适应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工业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表现为“数、理、化”等学科为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其典型的写照,学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机械重复训练多,创新思考少。

其缺点:第一,难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个性培训,不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课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很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不利于综合提高分科效率,知识被分解,缺少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价值观趋向于“明天”的价值观,其特点为:教学要继承古人遗产,为今天服务,更为明天的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未来观念,一切着眼于未来,使学生的未来和社会民族的未来和谐统一。培养的学生既把握现在更能创造未来。

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人自身的认识和看法,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既教育有何目的、功能、作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现代教育观念是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变化发展要术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个性理念就是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或是说为人的持续发展而教,即以促进人的个性智慧品质,心理品质和谐发展,增进个体的幸福感提高个体生命的质量和意义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为教育宗旨(依归), “关注明天,追寻人类及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和认真把握的问题。

如今,“以学生为本”以成为发展的必然,我们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一般意义上说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及个体追求各谐的幸福的智慧个性心里品质。

其次,学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承认学习差异,承认学生的发展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不以分数为唯一的标准评价学生。

三、导致心理挫折的重要原因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一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

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

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三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一、畅通反馈渠道,实现信息回流

首先是要了解学生,了解体育。一是要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的心理实质,认真观察学生“逆反心理”的诸多表现形式和不同表现程度,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析学生心理行为变化;二是要掌握扎实的教育学知识。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规律,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事端,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准确地操作教学程序;三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平等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青睐、敬佩、尊重,从而消除隔阂,进行互动交流,不断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正确的心理指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活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树立体育教师的崭新形象:不仅懂体育,而且懂生活;不仅会技术,而且会做人;不仅四肢发达,而且头脑也不简单。只有教师威信建立起来了,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三,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课前激发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教师就更能够在课堂的组织上得心应手,使之从容地开展教学。第四,要给予学生能充分利用整堂课的时间和空间、场地和器材,有计划地自我表现机会,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三、抓住榜样。树立典型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体育拔尖的学生;同时,也有一些不拔尖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教师这时就要抓住机会,将这些学生请出来给全体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来讨论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并不一定要拔尖,而是参与的态度,以及完成任务的精神,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四、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特点,巧妙的让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往往希望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情景里,倘若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超出其能力太多,学生就会畏难发愁,根本无兴趣可言。如果学习目的与其能力相符,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学生就会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内心成功喜悦的体验积累就会逐渐动力定型为体验的兴趣。如学生性格开朗和性情内向不同;调皮捣蛋和遵守纪律不同:男生和女生不同;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不同。一般说来,在体育课上,当教师确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由于“逆反心理”而造成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场合,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严格要求;二是多诱导,多耐心,多用情,莫粗暴;三是对小事不过分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四是多与学生交心,做良师益友,但不干涉学生内心“秘密”,五是要区别情况,酌情解决。如:有的女生胆小,怕羞,不敢跳马,那就应该降低器械高度,降低教材难度,耐心指导技术,加强保护措施。对待新生应该体贴关心,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注意交流思想感情。应该照顾并善于利用女生爱干净的心理特点,可以事先请她们帮助把器械垫子抹擦干净。

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吸引力

1、教学方法力求新颖独特。要以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要根据学生好胜和兴奋易转移的特点,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地教学方法,富于变化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体现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课堂语言力求幽默激励。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幽默、风趣、激励、期待、具有个性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理解;新课改下;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的阅读要在课堂教学中奠定基础

一要注重实效,创建特殊课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新标准,新理念,新教法:认识英语教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对新的教材进行整合、压缩和调整,重视教学与课堂实效的特殊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变理念,变思路,变教法:改变教学理念的出发点就是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互相、合作的学习、思考、探讨。

3.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教师首先要想到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怎么样教给学生知识,这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要注重实效,强化口语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交流运用――

鼓励学生“说”英语:(1)纠正学生对于“说”英语的思想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并不在于“说”的多么好,只要考试能够得到高分就行了,中考、高考要的是分数,能“说”多么好有什么用?我们不会出国、不会接见外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保持良好的“说”英语的态度,因为英语的“说”不仅能够表达思维变化成为语言,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融汇了知识、强化了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逻辑性。(2)树立学生对于“说”英语的实际行动:教师可以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出榜样,在课堂和平时交流中运用英语,注重语音、口语和日常用语的随时训练。(3)鼓励学生对于“说”英语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敢主动发言“说”英语,课外场合更加却场,认为“说”英语很“难堪”,小学生学习“说”英语就像母亲教小孩子呀呀学语一样,要有耐心、诚心和信心,多指导勤鼓励。

鼓励学生“听”英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实际教学训练中,教师要以磁带、电脑和音响等等教学设备让学生“听”英语的标准发音、说话与交流,让学生模仿录音进行训练,特别是对照有图像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说英语的口型变化,提高说英语的准确性;多听能够强化思维和记忆,能够掌握词语和词汇,能够把握说话和听力。

鼓励学生“讲”英语:“讲”与“说”似乎具有重合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讲”单独解释为“演讲”,包括课堂演讲、活动演讲和对话演讲等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环境和资料,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把“讲”作为一种技术进行训练。

初中英语教学阅读的多种方式方法思考与理解

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怎样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1)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2)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3)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的主观意识。

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论,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四、鼓励自主质疑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

(1)“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2)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实践 冲突 化解

教育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人”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人是什么”注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此,先确立人的概念再谈教育是基本的逻辑顺序。若是按照被广泛认可的教育概念,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分别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本文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小学教育的主体是成年人(教师)和孩子(学生)。6-12岁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正在生长的阶段,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和好奇逐步成长和成熟。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就人的身心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是道德引导、人格陶冶、个性发展的启蒙期,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奠基期,同时,小学阶段也不可忽略身体养育、美感润化和劳动锻炼的教育任务。小学教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既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也需要向着“全科教师”的方向努力,高等院校教育系开设专门的小学教育专业和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师笔试不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考试)。笔者发现,小学教师的概念、功能及意义已发生一些变化。对于初入小学的年轻教师而言,优势与劣势共存,当今社会初入职场的年轻小学教师学习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拥有全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的经验,对教育现实认识不足,对是否终身从教和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都是不可知与不确定的。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遵循或是认可的一套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很难判断。新手与老手的最大区别在于经验,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新教师有着较为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积累经验。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小学师范教育的专业培养,他们对教育、对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对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等教育家都有所耳闻,对活教育、乐教育、三生教育、新教育等等教育探索有所激励。笔者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当英语教师,身边朋友大多在农村小学任职,因此,所接触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交流访谈、教学反思和整理分析教学日记,笔者发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大生态和大趋势之下,教育改革同社会变革交织裹挟,就小学新教师群体而言,自身所学的教育理论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身秉持的教育观念与实际教育行为,自身的教育理想、教育期待与教育现实在进入小学教育场域后遭遇了一系列的尴尬,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理想与现实如何搭建桥梁、找到中和的契合点是小学新教师面临的两难问题。笔者回忆并梳理了自身接受教育的历、执教小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加之与年轻小学教师的交流访谈,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自身秉承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育教学场景发生的碰撞、产生的困惑,并追根溯源,以期找到化解路径。

一、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冲突

教育学学科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然而三者的内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模糊不清的,由此造成一些误解。在哲学中把实践理解成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体到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活动,笔者倾向于学者叶澜教授对教育实践的界定,她把教育实践概括为“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1]。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两者之间时而混用,时而存在包含关系,然而更多的研究学者是遵循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原则。此外,在较权威的辞典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58年版)、《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及《中国百科大辞典》(2001年版)中均没有列“教育理念”的辞条[2]。本研究中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外延,内含于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主体自由选择自身所比较青睐的教育理论,然后根据此类理论在教育实践之中加以灵活运用,并对教育活动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符合逻辑性的解释,且在之后的教育活动中加以改进提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在教学目的上,教师已事先确定好学生学习目的的“应然状态”,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表现在课堂上就是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根本不感兴趣,一是由于脱离实际生活经验,二是因为自身基础薄弱,学习上的连续失败已然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目的又着实是天方夜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稍弱的两类学生的现实状况,尝试在课堂提问、课堂管理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重重障碍。一是教学任务与有限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下”的冲突,三是力求公平却又潜藏隐形不公。在师生关系上,学习较好的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互动和课后互动表现得更为主动积极,师生交流有限影响了部分学生与教师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冲突背后的缘由分析

初次进入教学第一线,秉承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遭遇诸多困惑和落差,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导致,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观念也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不可忽视的缘由。

首先,教师与学生毕竟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时代的飞速变化、年龄段的差异决定了师生代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其次,成人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当被现实蹂躏过后,会将自己在现实面前吃过亏的经验告诉孩子,企图将孩子会遭遇到的困境挡在门外。最后,成人在教育孩子时已预先假定孩子是一无所知的,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孩子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性地把学生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自然就产生某种心理上的隔阂。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3]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约束,受到社会的束缚,每一个孩子都要靠着这个社会结构而成长,成为可以在社会上生活的一分子。

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公平既非起点的公平,也非终点的公平,而是竞争规则的公平。起点的不公平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然而追求结果的平等必然伴随着强制剥夺现象,又产生新的不平等。要缓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应该解决的是要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畅通的,公平的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教育要使人的潜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权利。”的确,对于贫寒子弟来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渠道,对于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而言,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国家而言,高考的存在为很多人能够通往精英阶层提供了通道。其次,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发挥着作用,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求取生存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解决冲突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采用统一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严重违背人的个体差异性,在学校教育中,用考试成绩区分优、良、中、差,筛选淘汰不合格的人是当下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倍受批评,人们疾呼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奔走呐喊,但是在这么庞大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不管是受到内在规律还是外部环境的制约,想要“快速、精准、公平”地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都是不现实的,至少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这么一种体系还尚处在研究或是理想状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关键教育期的小学阶段年轻教师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首先,尝试解读小学教育的本质。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探究小学教育的本质就得从教师与学生这个“人”出发。人总是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教师要时常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师还要时常问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这是从教学出发去思考。教育是“教”和“育”的联姻,笔者认为,“教”应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做事),“育”应是学做人。小学生具备较强的模仿性、创造性和可塑性,因此,认清“小学生即孩子”的本质是最重要的前提。小学教师可以尝试解答如下问题:什么对小学生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学习,小学生要学什么?如果是习惯,小学生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如果是品德,小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如果是……当然,这些问题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小学教师只有对小学教育本质的探究,方可有正确的指引方向。

其次,找到“考试”与“需求”的契合点。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利弊共存,废除“高考”的论断也过于极端。如何在“高考”的背景下,学生、家长能够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是一较为显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是能够改变一些教育现状的,因为小学阶段所谓的成绩优秀跟“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是大多数父母盲目跟风导致的“误解”。影响人发展的四个要素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每一个孩子都有天赋,只是需要一个“力的作用”将其激发出来。教师的眼光不应只专注于教学科目,专注于提升孩子成绩,专注于某一门知识的掌握,应该得明白:“你所认为的不一定是孩子认为的,你要求孩子做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你表面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考试只是判断孩子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在班级授课制下积极探索适合每个孩子得以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做有教育情怀的小学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多因素构成,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有待提高。在生活经验中,笔者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同是教师,社会中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小学教师不及初高中教师,初高中教师不及大学教师,似乎教师教的级别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挂钩,大多数人认为小学教师没有含金量。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年轻教师得有教育的情怀及矢志不移的决心,别人的话语不应成为阻碍其选择职业的拦路虎。从事教育事业首先需要的是“爱”,“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的慈爱、对他者的仁爱和对弱者的怜爱;其次是怀揣一颗教育梦,想方设法去圆梦和造梦;最后是打开沟通的渠道,交流永远是最美的增进感情的表达。笔者认为,当每位年轻教师有了教育情怀之时就是真正做出改变之时。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制约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身规律性的存在。当下的教育备受关注,批评之声不断,高考大旗统摄全局,学生整日忙碌于考试、做题、补课,俨然成为考试机器。在这种教育现状之下,除了宏观层面上的变革,中小学教育教学“在场的人”在局部范围内做出改变是可行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小学教师群体。首要是教师个体是如何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是如何看待教师、看待小学生、看待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最后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的制约下,既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又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皆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有待于每个教师去做深入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路上,为孩子创造环境,努力去实现“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参考文献

[1]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 龙宝新.“互涉”与“互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时代解读[J].教育研究,2012(9).

[3] 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因此任何教改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心理学研究表明 ,神经元对外界的刺激是有选择性的,它受对象与背景的对比度,对象的活动特征和刺激物各部分组合结构的 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设计、传播都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知特点,让知识在教材中更突出,在组合上更有 序合理,在讲授中更易于感知,提高学生撮入信息的效率。然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排,课堂的设 计,知识传播的媒介等方面却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造成心理的疲劳,大大减少教学的期望值。

理想的课堂应是一个畅通无阻的系统工程。教师和教材是系统中的信息源,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 的接受者,师生之间传播的方式就是中介物,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整个教学过程便是由信息源发出信息 ,借助一系列中介物,经过信息通道达到学生这个信息接受者。它的效率取决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和教材 作为信息源的质量优劣,一个是信息输入者的学生接受、消化能力的高下,还有一个就是中介物的选择是否恰 当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质量。语文教师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不断修正信息源和信息通道的质量,进行 教学的调整。若是一味地囿于教法改革而忽视教材建设和知识传播媒介的改进,不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和效度去研究,语文教改即使天翻地覆,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那么,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有哪些方面影响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畅通无阻的交流呢?

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存的教材存在以下几个缺陷:第一是编排的呆板。比较西方的教材,不少国家都采用 字体的差异、图框、圈点、隔行、色彩对比等手段,突出教材的知识点,使其处于显赫的认识位置。我国目前 的教材建设取得不少进步,但编排体例基本上还是单调划一,洪宗礼先生编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所创新,课文 分总纲、批注、提示、练习等方面,便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激发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为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改革开了个好头。第二是讲读文与自读文的设计方式差异细微,讲读文没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不利于学 生知识的接受和迁移。第三,教材编排从单元知识来看,一般说来还存在序列性和层递性,但范文的编选在内 容的层递性上还缺乏考虑,如第二册的儒家经文和诸子散文,与第三册策论文相比,前者难度系数显然大于后 者,而教材编排上都正好相反。其他如诗歌和词的关系,同一本(如《史记》)的几篇选材的顺序等都不应只 考虑单元编写的方便。平面性甚或递减性的认知程序,不利于学生求知兴趣的提高。

从教者来看,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 储备;二是必须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第三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第四必须有较强的构思能 力(包括理性程序的分析和形象画面的组合);第五必须有流畅,巧妙的表达能力。这五种能力有的表现为教 育内容的知识储备,随时可以调阅,展现给学生,有的需要借助外部的知识储备(如书面资料、图片、录像、 软件等)来表现,而后者给语文课堂提供的信息更广,画面更形象,情境更逼真,更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 是现在教者展现给学生的,是数年一面的老面孔,频率大致相同的声音,墙壁与黑板构成的环境。绝大多数教 师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外部储备知识,这就使得教者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认知的惰性,影响了学生认知积极性 和主动性。

与教者密切相联的便是语文知识传播的媒介和信息通道的质量。传播媒介的单一也是影响学生求知心理的重要原因。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特别注重于听觉的传播,没有重视嗅觉、味觉等其他器官的感知参与的教学内容,则基本上靠涉世未深的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单调的认知渠 道会造成学生心理迟钝,影响学生的求知兴趣。

信息传播过程的简单划一也会造成信息传播的闭塞。由于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学生对形象语言的画 面组合,抽象语言的情理推逆往往呈现出多样性,这就必须要老师抓住思维的缰绳,让学生的思维去弛骋,不 断地与学生交流,反馈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和创造的质量,及时进行修正。因此,语文课堂结构必须是多次互逆的信息交流,达到师生间情理的或补充,或一致,或升华的理想系统。

以上从语文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源和传播过程、传播媒介等方面谈了影响学生认知心理的诸因素,它们 因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选择性规律而影响了课堂效果。改善导致学生认知负面效应的因素,激起学生的 求知欲望,实在是语文教改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灵活利用教材,加强自身建设,注重课堂设计等三方面唤起学生良好的求知心理。

一、教材处理方面。教者必须结合学生状况和自身优势,在教学一册书乃至一个阶段的书以前帮助学生建 立一个认知“座标”,理清每篇课文,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座标系”中的位置,揭示它们之间横向的扩展抑或 纵向的递升的关系。如教《孔乙已》、《故乡》、《一件小事》、《药》、《祝福》、《呐喊自序》等课文 时,教者须揭示鲁迅先生在《序》文里介绍的生活思想经历与《呐喊》中几篇小说的关系,告诉学生这些课文 从农民、城市贫民、知识分子、多方面概括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广阔的社会面貌,是认识旧中国的 形象的史书。《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与《呐喊》中的相比,更多地渗入了作者的失望、毫无出路的悲哀,这是 《彷徨》特定创作背景与《呐喊》不同之缘故。通过知书认人,我们则更为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洞察农 村生活的深刻独到而倾倒,而鲁迅先生这时由于没有深入接触无产阶级思想而导致的局限性也鲜明地体现出来 。语文课文的零散和缺少逻辑联系是与理科相比相形见绌之所在,教学时应尽力避免。

处理教材的第二个注意点是必须善于将形象性的文字画面化,抽象性的文字生活化。笔者在学生学完《梦 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曾尝试让学生从舞台设计、摄影 编导角度设计画面形象,崭新的教学角度引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有的为《梦》诗设计了神仙登场前声、 光、色、势的舞台效果,有的把镜头从历史长河的悠远缩小到诗人登临赤壁对战事的怀想,再到眼前现实。学 生兴致勃勃地用远近焦距的交替,虚实手法的变幻等手段作了一次摹拟导演。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创造 性的理解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者若能将枯燥的文字画面变换成情境,让学生从教师听觉手段的单纯讲授, 扩展到视、味、嗅、触觉的综合感知,就能调动学生综合的感知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理;调节;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呈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随之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于调节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熏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增进知识技能的教育形式。那么音乐教育具体是怎样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远离精神困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具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加入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躁、苦闷、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和发泄,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音乐具有转移人的注意力、集中力等作用,听音乐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紧张、解除抑郁、克服焦躁、使人的心情平静,使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些正面的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能根据自身体会创造美、表达美、传递美。音乐是通过音符和听觉传播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指的并非我们肉眼直接看到的美,而是指通过声音传播的无形的美,而这种美是直击心灵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过滤掉压抑的生活带来的心灵杂质,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好来感知世界的美好,培养人文情怀,从而养成阳光、豁达的个性。同时,“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教育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美术、历史、戏剧等其他美学知识,帮助其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再次,音乐可以塑造品德,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道德品质的养成非常关键。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处理事情也比较极端,加之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很多孩子在压力的影响下往往养成不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受人教唆导致犯罪。尤其是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往往比较反感,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教育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轻松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音乐作品中除了饱含艺术感染力之外,也包括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音乐中所表达的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当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抑制这些情绪的影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实践

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通过音乐教育调节学生的心理,要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适应学生欣赏需求的音乐内容。如果教学实践有所欠缺,不但不会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反而适得其反。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微博、微信上的很多音乐作品,未经审核就直接到网上,音乐形式、内容庸俗,不仅不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甚至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仔细的筛选。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音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辨别哪些音乐是积极向上的,是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选择歌曲方面,应选择基调正面、歌词励志、曲调舒缓或富有激情的音乐内容。而当前比较流行的“嘻哈”音乐、“黑人”音乐等等,歌词中多有消极情绪、厌世情绪等,则并不适合心理状态还未成熟的学生群体。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诗歌”配舒缓音乐的形式,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潜心倾听,随着音乐与朗诵缓缓入眠。对于学生来讲,这不仅可以舒缓一天的学习压力,促进睡眠,同时音乐和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灵的净化、情怀的提升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选择音乐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音乐越来越方便。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播放音乐。将喜欢的音乐下载到手机里,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然而,网络音乐内容鱼龙混杂,青少年获取的方式简单,辨别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引和监督。当然,这种监督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在不影响学生情绪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以免引起其逆反心理。

三、结语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一、写作教学本源观:从理念本源趋向生活本源

为了适应统一考试的特殊需要,传统作文教学片面而过度地强调“立意”。这样,“成功”的作文往往多是沦为宣扬理念和翻版,这是写作教学本源上一种可怕的颠倒,叶圣陶先生早就呼唤的“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新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写作之本源,先有生活及其体验,然后才有文字操作。这是近来语文教学界发出回归生活的热切呼声。这种回归生活的写作趋势,是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界的历史转型完全一致的,究其实质是从竭尽粉饰生活之能事的“大我”回归再显示生存之本相的“小我”,从假大空的应试回归到真平实的朴素写作。由此而促进了写作教学的两大转折,其一是引导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其二是引导作文情思的真诚化。

当然,注重写作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必须首先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其次,在作文指导中正确处理好“理念”与“生活”两者的关系,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并不完全排斥理念。

二、写作教学价值观:从“人”“文”分隔趋向“人”“文”合一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程对“人”“文”离合问题的正确解答。

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激励学生坦诚地展开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新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之二: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积累,不吐不快。”写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

之三:激励学生顺应时展的潮流,追求语文课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将显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和个性特色。

三、写作教学思维观: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

由于传统应试写作教学片面追求以文载“道”,自然极大限制了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活动,“道”虽道矣,而付出了代价却是沉重的――翻开作文本,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多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为改变写作教学中这种庸化思维,新课标也强调了这层意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历史性的进步,对21世纪写作教学树立新思维观确乎具有深远的启迪。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的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突破作文传统思维形式的禁锢,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

四、写作教学语言观:从俗语套话趋向个性表达

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近年来,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痛切地反思着如此“失语”现象,并呼唤作文语言要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课程标准呼唤: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所谓“充满个性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从作文主体和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其骨髓根部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只有这样的语言才粘连着别具一格的气息、韵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有脉搏的活生生的语言。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取决于为人的个性化、思想的个性化。

五、写作教学评估观: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写作教学价值观,已经走向民主开放。这具体表现在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诸方面。这评价维度而言,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特别是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里自然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这是写作教学评价观方面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个进步。这样一种评判标准,虽然具体操作上增加了难度,但确能解放学生的心灵和语言,真能生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积极效应。

六、写作教学的新方法

1.导入生活体验。

课标已经指出,写作的真正源头在生活;或者说,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因此,课标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创造条件、提供机遇,课标提及的这些导入的途径有: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等。

2.激发写作兴趣。

建立作文题库的方法,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合作学习原则,异质组合,组内充分合作,在协商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个备选题目,每个题目附上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阐述出题的理由、根据以及写作思路。其次全班筛选,各小组所提供的备选题目都要经过全班的讨论、质询,获得90%以上的满意率方可入选。再次,正式建立作文题库,给全班学生,学生每学期可以从中自由挑选题目进行习作。

3.注重积累运用。

这里的积累除了上文提及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和积淀外,指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这一“读”与“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奠定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