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1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分布特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26.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82

1 矿产资源概念阐析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目前,已勘探出的矿产资源有160余种,其中有近一半的矿产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现有矿产资源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可将其分为金属、石油、煤炭以及非金属等四大类。

2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2.1人均占有资源量低

我国地域广袤,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多,因此在人均资源占用量上处于国际倒数位置。如果从人均占有量角度看,我国确实是一个资源相对贫困的国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2年,我国铜的储备量为3000万吨、铝土矿储量8.3亿吨、铅储量1400万吨、锌储量4300万吨。其中铝土与铜矿是我国需求量大的矿产资源,但是储备量与国际相比却十分低,属于短缺或急缺的矿产资源。因此我国对国际上的矿产资源依赖度较大。

2.2贫矿较多,富矿稀少,开发利用难度大

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富矿相对较少,而贫矿相对较多。比如应用较多的铜矿,其平均地质品位不到1%,这一数值远远少于主要产铜国家。

2.3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特点。据统计,我国有近80%的有色矿床中都存在伴生元素,其中较多的矿产分别是铝、铜、铅以及锌矿。有数据显示,在铜矿中,单一型铜矿所占比例只为27.1%,但是共伴生铜矿占比达到了72.8%,这说明单一型与共伴生型差距较大。

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3 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现状

3.1产权不明晰,管理混乱

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规定,矿产资源均属国家所有,一切个人和集体均无权占有,并且由国家行使,因此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之间的界定不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最终造成利益纠纷。

3.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短期行为严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存在不合理性,开发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二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无序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4 矿产资源管理办法

4.1加强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在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上,政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最为突出的,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限制和限定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利用法律加强对环境污染不达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处罚和取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减少或杜绝污染企业的建设,利用市场调节手段明确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另外,相关部门要对矿产资源作深入研究和详细了解,从实际出发,遵从可持续的发展观,有效抑制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费,不可使用未来的资源来圆今天的梦。对于污染的企业要采用高税收,并强制实施高耗能品的淘汰政策。

4.2树立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早于1972年提出,它满足于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于矿产资源而言,由于其数量和产量的有限性,在人类开发和利用中将逐渐减少,对后世的发展是存在隐患,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所以在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树立长远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素矿,杨昌明.论循环经济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3).

[2]李巧玲,吕欣,周晓山.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J].西部探矿工程,2006,(04).

[3]石莉莎,吴合涛,鲍再勇.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J].中小企业科技,2007,(05).

[4]程伟,许评,杨昭,朱超,韩可琦.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资源开发技术及应用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9,(05).

第2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有大量的金属矿藏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开采水平比较低,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平均人口占有的金属资源远远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因此合理的开采我国储藏量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矿产开发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有色金属是矿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生产第一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复杂低品位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云南省矿产资源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目前云南省市场上有色金属的背景介绍

目前,云南省已发现矿产142种,92种探明了储量,其中3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 云南省有色金属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其中锡、铅、锌的保有金属储量分别为125.24万吨、531.94万吨和1899.4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铜、镍的保有金属储量分别为531.94万吨和69.58万吨,均居全国第三位。 贵金属,云南省的白银保有金属储量1.16 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包括铂、钯、锇、铱、钌、铑等6种金属)保有金属储量77.85吨,居全国第二位。 稀有金属,云南省的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锗的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铍、锆、锶等的矿物量均居全国第四位。 因此,云南省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及加工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建设有色金属购销平台,资源商品投资平台势在必行。

2.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省矿产资源行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重视它在有色金属的资源勘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云南省的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经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值都很低,有色金属的产量占全国总数的1.190,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值占全国总数的1.390。

(2)虽然云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能力很大,但是资源的缺乏,使其生产能力闲置,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状态,对我国矿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云南省缺乏铝土矿,对于铜、锌、铅等部分具有支柱性作用的有色金属矿产的保有量也呈现不足,并且这些矿产资源品位低,储量少,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4)有色金属资源勘查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跟不上,再加上生产工艺、设备、裁决方式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矿产资源的采、选量大,但是回收率低。另外资源缺乏深加工工序,产品以初级原料为主,利用档次比较低,这充分说明了云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5)云南省的矿产成矿作用很复杂,大多都具有多矿源、多期次的特点,矿产组合类型不合理,市场需求量大的铜、锌、铅等矿种大多以伴生矿产的类型产出,而市场需求量小的镁、铝等单一以及主要矿产的类型少。

(6)由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执法力度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不完善,云南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高。

3.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加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

为了能够对有色金属工业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对有色金属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调查项目为其分布和特点,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为中长期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为了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社会效益,要求我们根据市场和本省资源的特点,对矿产资源进行择优和对口勘探。

3.2加强有色金属综合研究,寻找隐伏矿体和新类型

鉴于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具有多期性和多源性,对矿床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有色金属的综合研究,根据矿床的特征以及分布规律,在不同的地质体上寻找新类型的矿体,并进行盲矿体找矿预测。

3.3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能够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节约矿产资源,根据自愿的分布和特性以及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和回收利用,并且要注重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以充分发挥资源的功能,使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效的选取合适的采矿手段和技术,使采矿实现清洁生产。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废石、废水、废渣的排出量,力求建立低废或者无废的矿产资源采选系统,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效的统一起来。对开采的顺序和地压控制技术等进行优化控制,有效的预防山体滑坡和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结论

有色金属资源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矿产资源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总的来说,云南省加强对本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投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实现有色金属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京英,孙延绵,付水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的供需形势[J].地质通报,2009(3):39-40.

[2]张每.国内矿产资源勘查“众星闪耀”一我国有色金属勘查趋势分析[J].西邵资源,2010(10):15-16.

[3]刘思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3):24-25.

第3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价值理论;耗竭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81-02

面对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也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对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近几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针对生态环境补偿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其理论依据,如价值理论、耗竭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并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提出政策建议。

一、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的价值理论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上。此外,人类在认识、勘探开发矿产资源付出的一般劳动,也组成了矿产资源价值的一部分。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损坏,对恢复生态和环境所需要的各种成本即为矿产资源的环境价值。

(一)稀缺性理论

资源稀缺性也叫资源的有限性。其包含两层含义: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其总量随人类的消费不断减少,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上涨,这一过程强化了资源的稀缺性;另外,虽然一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其恢复速度却远远不及人类对其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一些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下变为了不可再生资源,人类拥有的可再生资源总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强化了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与人们对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一方面,矿产资源的绝对数量、种类、质量和功能有限,且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矿产资源的这些有效性和稀缺性特征反映了矿产资源具有其价值,有效性是指矿产资源具有使用价值;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包括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一般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而言是稀缺的。不管哪种形式上的稀缺性,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都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矿区周围的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受污染及矿业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等,所以需要对稀缺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补偿。

(二)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生态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环境与资源的双重性质。人类在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时候,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补偿。环境资源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在国外发达国家评价环境资源价值时,认为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因为经济价值的损失是容易衡量的,但生态价值的损失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生态补偿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对受损的生态价值的补偿。其环境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自然资源是资源型资产,开采利用资源的使用者要向所有者支付费用,也是其经济价值,是所有者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二是生态建设者和环境保护者为其付出代价,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应该对生态产品的提供区域做出合理的补偿。

二、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理论

矿产资源耗竭理论又称代际均衡理论,是指当代人开采矿产资源所得到的租金,可以补偿后代人寻找替代资源的勘探开发投资所需要的现值。而矿产资源租金是一笔代际补偿基金。矿产资源所有权人面临着是将矿产资源开采出来变为货币资产还是将其继续以矿产资产的形式留在地下的抉择。这一选择取决于矿租增长率与利率这两种资产形式的收益率之间的比较,即地下资产的收益率等于地面资产的收益率,又被称为哈罗德・豪泰林准则(Harold Hotelling Rule,1931)。按照豪泰林准则,如果恒定的矿产资源储存量被开采利用之后,在市场上转换为货币资产用以投资,那么在货币市场按市场利率增值;若这些地下资产不被开采,其价值的增长率等于利息率,则该资源的市场价值增值量与开发转化为资本以后的增值量是一致的。因此,对于资源所有权人来说,他只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率是否等于利息率,不重视资源的稀缺性和储存量的变化或枯竭,而是更侧重于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化配置。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补偿的实质是跨代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问题,即跨代间的公平问题。最初,资源的配置是从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出发,认为当代人追求的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用正值贴现率来计算资源的时间价值。贴现率越大就意味着未来资源的现值会越小,较大的贴现率使当代人不考虑其自身的经济行为对后代人造成的影响,不断开采资源,追求眼前利益,造成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阻碍后代人的发展。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要实现代际间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这两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西里阿希・旺特卢普于1952年在《资源保护:经济学与政策》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这一概念。世界银行的资深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于1989年将最低安全标准具体规定为三条: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所以,当代人给后代人留下的资源至少应该达到最低安全标准。为了做到代际公平, 在某项决策涉及到若干代人的利益时,那么要由这若干代人之中的多数来做出选择,即为佩基提出的代际多数原则,但问题是子孙万代对当代的决策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佩基认为,做到代际公平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资源基础完整无损。

三、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

姜百臣学者从经济学角度,认为财富包括为人所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劳动和生产工具及劳动作用于自然资源所得到的资本三方面内容。这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却忽视了过度追求财富导致资源耗竭或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绿色财富的提出使得人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自然财富的稳定。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可耗竭资源的损耗不得超过其再生速度、小于替代资源的勘探速度,生态环境的污染速率小于其净化速度。因此财富的衡量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性。

哈特维克准则(Hartwick rule)也叫储蓄准则,指人们在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活动中获得的租金(收入超过边际开采成本的部分)储蓄起来,然后全部用于再生产的资本(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根据哈特维克准则,假设只考虑实物资本和自然财富的条件下,可耗竭资源随着开采利用逐渐减少,而实物资本存量增加,因此,可耗竭资源与实物资本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方式,资源和资本有较高的替代性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许多国家资源丰富,但储蓄却较低,他们没有将本属于转移给后代人的资源租金用于资本积累而是直接消费了,因此导致财富的下降,出现了一种“资源诅咒”的现象。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如果资源财富消耗大于未来的再生产资本,就应该将资源财富的部分作为储蓄或用于再生产资本的投资,如技术的改进、人力资本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4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摘要: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具有非线性有序结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外部和内部的涨落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是显著的。耗散结构理论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有重要的启示,力图从理论上把耗散结构系统扩大到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从而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崇高追求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对策

Abstract: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pplied in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is a complicated open system with nonlinear and orderly structure,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within the system of action between each subsystem is nonlinear, external and internal fluctuation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stability influence is significant.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i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rom theory to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system expanded to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is lofty pursuit of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是具有自己资源特色的一个矿产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已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源对经济良性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1]。面对这些问题,矿产资源利用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为指导。耗散结构理论[2]对于目前解决矿产资源利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性,对构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相当严重,我国长期以来矿产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重速度、数量,轻效益和质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挖潜;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资源的过度破坏和巨大浪费,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导致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3-4]:

(1)矿产资源枯竭,后备资源储备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加之我国矿业秩序混乱,投资环境差,地质勘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新发现的矿产数目急剧减少,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每年呈现下降趋势,出现了后备矿产资源储量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消耗速度。我国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矿业资源的消费需求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目前我国选矿工艺及其装备相当落后,技术水平低,使许多有用的矿物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导致矿物资源回收率低。目前我国铁矿和有色金属矿有用矿物回收率为50%~60%;非金属矿有用矿物回收率为20%~60%;煤矿有用矿物回收率为30%~50%。由于选矿和冶金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国际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的平均水平。

(3)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经营粗放。我国的共生、伴生矿较多,但是对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总数的1/3,其综合回收率不及20%,造成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综合利用而言,国外先进矿山综合利用率可以达到80%~90%,而国内有色金属矿产的综合利用的平均水平为50%。

(4)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落后。国内外非常重视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是我国非金属矿选矿技术落后,造成非金属矿回收率低,精矿品味低,超级精品少,直接导致非金属矿产品质量不高。

(5)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矿山排放的尾矿堆存量巨大,并且每年以2.0×108~3.0×108t的速度增长,尤其是矿山剥离废石的堆存量达数百亿吨。由于我国综合利用率低,尾矿中存在的大量有价值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遗留在固体废弃物中,每年矿产资源开发损失总值高达1000亿元,特别是建造较早的尾矿,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尾矿中有价值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损失更大。

矿产资源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妥善解决,势必威胁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动摇钢铁工业的基础,进而威胁到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安全和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使得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耗散结构

2.1耗散结构理论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5],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第5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引 言

当前,资源紧张成为了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业资源是开发矿业的基础和保障。解决有色金属矿山面临的资源危机,加强其地质找矿,延长矿山寿命,增加矿山服务年限成为矿业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加强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实现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矿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下面主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有色金属地质找矿从矿种的选择、知识经济、政策保证等方面来探讨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的矿种选择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矿业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矿业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加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矿种选择实质也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综合分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以及矿产资源的经济可采储量,使矿产资源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化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现有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的预算可以得出,目前,全球资源服务年限最长的是锰、钾盐、铝土矿、铁矿石、煤等,将会受到全球资源的最大冲击。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原则下,有色金属地质找矿的重点矿种包括:铜、汞、锡、锌都是全球资源竞争和国内矿产资源比较缺乏的。

二、有色金属地质找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成为了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新技术和新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地质找矿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满足有色金属地质找矿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找矿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地质调查研究过程,需要从实践、再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需要成矿理论的指导,辩证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工作方法。有色金属地质找矿基于经验和统计原理产生的“就矿找矿”原则,到矿集区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到“探边摸底”的成功,都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吸取经验,不断成功的。随着地质找矿难度的提高,找矿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铜、铅、锌、金、铁等矿资源,埋藏深度增加,找矿难度也增加。以往的地质找矿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地质找矿的需求,地质找矿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

地质找矿信息化水平与自身的内在要求差距较大,有色金属地质找矿,应该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要求,以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中心,逐渐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等,针对地质找矿的特殊性,加强新的采矿理论和采矿方法的应用,如:遥感技术新方法、物探新方法等,加强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采矿效率。

三、有色金属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

(一)有色金属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最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实现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能力,丰富人员找矿经验。加强体质改革,平衡产业之间的发展,完善采矿措施,保持适当的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满足有色金属资源地质找矿的要求。

(二)有色金属资源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保证

地质找矿除了通过政策性投资以外,还要采取鼓励多元化投资的政策、鼓励地方、企业、外商投资,国家对全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金的有效投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国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管理,规范对探矿和采矿,针对有色金属地质找矿的特殊情况。采用探矿权和采矿权拍卖的办法,加强对有色金属勘查的有效再投入,实现有色金属找矿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大力的贯彻和落实相关的技术法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合格评定程序,为有色金属资源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投资提供保证。

四、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投入和输出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也是能量守恒、物质转化的过程,涉及投资、人力、技术、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矿山找矿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投入的消耗,减少无效劳动。首先,在传统的地质理论基础上,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正确把握和论证矿区及的找矿潜力。其次,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力技术是新技术利用和应用的关键,合理的优化人才结构。最后,结合矿山开采的环境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之间的合理的组合,为实现有色金属地质找矿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结 论

有色金属地质找矿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有色金属资源比较短缺的矿种,缓解当前矿种压力。在地质找矿中,应采用现金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加强物探、化探、遥感、矿探工程的应用,提高采矿的科技含量。国家应通过政策性投资和鼓励多元化投资的相关政策,为有色金属矿山找矿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徐莲芳;我国铜矿资源及开发利用[J];世界有色金属;2000年03期

[2]孙顺利,杨殿;我国的能源利用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0年03期

[3]杨明;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第6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够有效满足当代人的资源需求,同时也不会对后代人的资源需求产生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规范的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保人类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的有效衡量,可以按照事物的价值属性来进行判断。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价值通过对价格的构成影响来有效调节竞争机制中的供求平衡,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与此同时,依据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有偿使用,应当正确评价资源的价值,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税收政策指的是为了直接性地对自然资源的原始开采行为进行规范或者间接性地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使用进行调整的各项税收政策的总称。具体来讲,资源税收政策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单行立法进行开征的资源税费,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使用费以及耕地占用税等;另外还有其他的有助于合理资源利用及保护的流转税中的各种单行条例等。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资源价值在构成上不仅包括了资源的开采成本,同时更多的是对资源环境成本已与资源的可再生成本反应补偿的强调。在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政府采用税收的途径及方式及时内部化相关的代内代际公平,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统一机制以反映和体现资源价值相应市场中的市场供需、市场参与以及政府调控的相互作用机制,在众多的途径和方式中,税收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有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2我国资源税收政策实践分析

资源税费以及相关的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及合理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共同形成了我国的资源税收政策管理体系。在这其中,不管是将资源税作为主体的国家强力实施的税收政策,还是依靠行政手段为减少资源过度开发开征的相关费用,其约束及调整的对象都是国家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所体现的都是国家税收政策在筹集财政资金基础上的国家宏观经济服务功能,目标都是为了推动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我国资源税课税对象是境内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以及盐业生产单位的矿产品开采销售数量或者自用的数量,是一种从量计征的浮动税,依据资源等级、开采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条件差异确定具体的税额,在税目设置上分为天然气、煤炭、原油、黑金属矿原矿、盐、有色金属矿原矿以及其他的非金属矿原矿等,税目之下还有相应的子税目,按照课税对象数额来确定计算方式。

第7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矿业;重金属污染;可持续

一、广西矿业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广西金属矿产禀赋性差,含矿多,富矿少,单一矿少,复杂难处理共伴生矿多,资源提取难度大。加之多为山区且岩溶发育,工程、水位地质复杂,矿区的开采活动极易造成重金属污染。目前,广西省已被列入《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治理省区,全区内主要的污染类型有镉、铬、砷、汞和铅污染五种,其中镉污染集中在广西的中西部及北部,高镉含量分布面积广;铬和砷污染主要分布在中部偏西区域;高汞集中在西北部;铅污染从全区范围内看,基本在质量标准以下。

二、广西重金属污染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广西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1.矿产资源粗放利用,浪费严重。广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8%,明显不足。而现有优势资源如锡、锑、铅、锌等的采选冶综合回收率仅为30%左右,比国际水平低10至15个百分点。2.老矿山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多。许多老矿山未预留生态恢复治理资金,不少地方政府未及时有效地处理污染,履行好矿山环境管理职责。此外,矿山企业也未严格依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①,落实好责任。3.整治矿业开发秩序任务艰巨。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矿产资源,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矿企或个人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破坏浪费以及重开发轻保护等现象普遍存在。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又反映出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政府监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使矿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解决好矿区内重金属污染问题。

(二)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矿产资源在采选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元素的废弃物,乱排乱放极易对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据资料,生成广西地区1995-2007年环境污染指数的变化趋势图②,见图一。

(1)对土地资源破坏大。不少矿山随意丢弃尾矿矿渣,挤占土地,破坏植被。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后,易经食物链摄入人体,威胁健康。广西河池,南丹等地的废弃砷渣,导致矿区周围农作物的含砷量超过国家标准几百倍。且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一旦污染形成,整治短期不能见效。目前,广西土地污染带职业病和重症疾病正呈高发、扩大态势。(2)水体污染严重。02年污染指数急升,易受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影响。此外生产废水任意排放,也会造成区域性、流域性的重金属污染。据专家测算,河池市刁江沿岸选矿厂过去每天排入江中有毒废水3.5万吨,有毒废渣1200多吨,每年向刁江排放砷1770吨,占全国砷排放量的94.4%③。(3)矿山开采造成的大气污染甚为严重。这些气体会在低空造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在中空对流层形成大范围的酸雨,在高空形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另外,还可通过大气沉降或大气降水落在地表,造成土壤污染。

广西矿区的总污染物排放基本得到控制。但重金属污染的毒副作用呈现不断积累、爆发的态势,当今生态环境仍在持续恶化,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三)重金属污染抑制矿业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采供给能给矿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有力支撑。但同时,资源带动矿山经济发展的单一模式会造成发展瓶颈。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恶果,会给当地的农林牧渔行业造成沉重的打击,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

1.经济负担沉重。矿产资源对矿业经济的发展是双刃剑,一旦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事故,整治十分困难。目前的修复方法在实施过程易受局限性与可行性影响,且恢复治理资金庞大。如环江县,全县80%以上的工业产值,60%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来自矿产资源,01年万亩土地遭砷污染,利用“实惠”的蜈蚣草修复,至少也需几千万元。2.破坏其他经济形式。重金属污染会通过食物链的循环,产生乘数效应,危害激增。可以想象,当水质恶劣、动植物不能食用、农田荒漠化成不毛之地,农林牧渔行业瘫痪之时,更不用说发展矿业经济了,这样的后果无疑是可怕的。

(四)矿业重金属污染影响社会维和智力维的可持续性

重金属污染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居民生活质量差及生存的安全感缺乏保障等。广西2011年与2005年相比,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病变人数近4倍④,近年龙江河镉污染、阳朔县思的村“镉米”、以及“癌症村”等健康危机事件更是敲响了警钟,如此恶性发展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的有限性,重金属污染对矿山经济发展的抑制,矿区收益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而矿业的技术更新、引进及推广离不开资金的充足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供应。可见,矿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5要素相互影响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重金属污染更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隐患。矿山环境的保护必须防治结合,从源头抓起,以免矿业陷入发展的死圈。

三、广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矿山法制管理与政策激励

提高矿权市场准入门槛,使新建矿企每一步都遵循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加强对已开采矿山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云南曲靖发生的铬渣非法转移倾倒事件更是暴露出部分矿企责任严重缺位,监管部门监管失察等问题。环保部门必须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情况日常检查制度,并从重从快处罚违规企业。地方政府也需解决好老化矿山的环境遗留问题。

我国可充分吸收国际经验,施行环境税、矿地恢复保证金等税收制度规范矿业生产,利用对矿企的耗竭补贴,鼓励经营者积极勘探新资源或开发可替代资源,并通过资源税将企业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建设,从而更好地防治重金属污染。

(二)健全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

各级政府需逐步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项目管理和督促检查,有序推进防控、整治各项工作。此外政府及矿企还需及时、公正、准确、客观地向社会公布环境安全信息,提高公众的环境参与权、知情权,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使全社会一同督促与关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发生。

(三)加大科技投入,完整产业链

矿冶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成本投入最小化,杜绝环境污染,必须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力度,优化勘探、开采、选冶炼一系列环节,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有毒废弃物的产生。并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加强研发工作,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设高新产业群带,建立从资源提取到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低耗、高效益型的转变。

(四)构建矿冶工业生态系统

矿冶工业生态系统遵循循环经济的生产理念,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促进不同企业之间横向耦合和资源共享,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高效产出与持续利用。一方面从根源上减少废料产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将废料再次资源化,将矿山废料作为内部资源被重新循环利用⑤,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有着传统矿冶生产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更大程度地解决矿山环境污染问题,百色铝生态工业园及一些重点循环工业试点示范工程取得的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是矿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勇.陕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治理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9(04):99-103.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337-339.

[3]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研究[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简报,2007(2).

[4]广西矿业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对矿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Z].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第8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矿产资源跨期优化配置机制研究”(11&ZD163)

作者简介:魏晓平,女,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开发与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4-0041-04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是人类现代文明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世界上许多资源富裕国凭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本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得益于矿产资源持续的、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在矿产资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面临着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

矿产资源是可耗竭资源,由于它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其开采利用最终会导致其可采储量为零,从理论上讲,就是达不到持续利用。这就意味着如果将可耗竭的矿产资源作为生产投入是必需的,那么生产和消费就不可能无限期维持下去。于是1970年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可耗竭资源最优利用及其最优开采路径等问题的讨论,并围绕该议题涌现出数量很多的研究文献,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Solow(1974)[1](P29-45)、Stiglitz(1974)[2](P123-137)和Dasgupta与Heal(1974)[3](P3-28)的3篇巨作。后来许多资源经济学家认为,以Dasgupta-Heal-Solow-Stiglitz(DHSS)为代表的初期研究,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但DHSS后续的研究放松了某些假设,改变了某些约束条件,使得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但是资源的最佳开采利用路径与实际开采路径经常是背离的,且很少有文献对理论和实际的背离给予充分的解释。美国著名地质学家Hubbert于1950年代提出了“石油峰值”论,他认为矿物资源开采呈现钟形曲线的耗竭规律,即在达到峰值之前开采量逐年上升,达到峰值后开采量将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对于中国化石能源何时达到峰值,峰值是多少,存在诸多争议。理论和实践都在呼唤运用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当今世界各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特点、规律,并期待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矿产经济理论著作的出现。

中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监管机制还不完善。长期以资源低价形成的“低成本竞争”的发展模式已经使得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仍有很多人(包括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可能还会有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所有这些预测,既没有考虑能源资源大规模持续扩张导致的能源危机,也没有考虑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显然对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预测并没有将资源环境作为限制条件。但是这个问题却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关系到后代与其前代是否具有可以分享同样的物质财富的权利,严格地讲,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探索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金华教授等人编著的《矿产经济学》(后文简称“《矿产经济学》”)一书,总结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视角,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矿产资源价格、供求特征、代际配置、外部性治理、矿业权市场等重点、热点问题展开了经济学分析,并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学理论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系统构建了矿产经济学理论[KH*3]分析框架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把以矿产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展开了一系列经济活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此背景下矿产资源经济学应运而生。与一般经济学的主题一样,矿产经济学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矿产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进行合理分配。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这一任务,许多经济学家和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学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不同版本、不同体系的矿产经济学著作。其研究的问题包括了矿产资源的分布、采选与利用,以矿产为基础的工业规划和发展,矿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矿产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研究成果表现出了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为人们如何有效地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

近30年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过度开发矿产资源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反思,其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如何保护稀缺的矿产资源,使其能够永续开发利用。面对新的增长模式,作为经济学独特分支学科的矿产经济学,一方面要肩负着传统经济学的重要使命,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一套能够合理解释并有效指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解释和揭示其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更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可耗竭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实践上作出新的探索,从而为政府、矿业企业等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提供系统的科学理念、思想方法、工具手段及政策建议等。为此,矿产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一样,既要回答人们在现有的资源赋存条件下,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重要问题;又要回答并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问题,进而塑造完善矿产资源特有的经济世界。《矿产经济学》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系统构建了矿业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新框架。

《矿产经济学》绪论部分作为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的总领框架,勾勒出了这本新著的总体轮廓和来龙去脉,并从中引出各章节研究的具体问题、线索与思路。其他各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八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矿产资源的需求。从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宏观因素及其特征出发,概括出了矿产资源需求的波次性规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矿产资源需求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了矿产资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动态变化、人均矿产资源消费、消费速率变化和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基本规律,为资源总量的宏观预测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第二,矿产资源的供给。从矿产资源供给的含义与性质、矿产资源供给的技术经济储量分类两个层面介绍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特性,并围绕矿产资源供给曲线和矿产资源供给的价格弹性问题,阐述矿产资源供给的生产者行为。特别从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保障程度以及战略储备的角度阐述矿产资源供给的理论特征。第三,矿产品市场与价格。从矿产品市场的概念出发,在介绍矿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国内矿产品的市场格局和矿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我国亟需进一步开展的矿产资源税费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矿业权市场。矿业权是矿产资源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章在明确矿业权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业权市场及其基本经济关系,通过对矿业权市场运行机制的阐释,提出了矿业权市场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第五至第七方面是该书的研究重点,也是该书的亮点所在。作者基于前述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矿产资源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了回答。其中,第五,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原则、最优耗竭率确定的基本条件和最优耗竭模型等方面,讨论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问题。同时,还对代际均衡与最优经济增长、不可逆性和资源保护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第六,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性与治理。通过运用外部性一般理论,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外部不经济性、时间外部性、生产外部性角度,阐述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的主要表现及特征,并从外部性对矿产资源价格的影响、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以及外部性的利益关系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外部性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克服外部性的方法手段及其战略选择。第七,矿产资源战略评价。该章首先界定了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的内涵与边界,分析了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理论、方法及模型,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八,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勘探开发利用的经济问题。

以上该书的分析架构确立了矿产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丰富了矿产资源的研究内容,完善了矿产经济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了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为经济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多角度探讨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主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呈现了新一轮化石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加速增长趋势。矿产资源的日渐稀缺与旺盛的社会需求矛盾不断升级,巨大的利益推动导致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矿产资源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不断。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促使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实现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具备以下重要条件:把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实现科学认知,加强资源管理创新。从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来看,人们对如何创造和完善这些条件的认识正在形成。《矿产经济学》围绕这些目的与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构成了该书的亮点。

首先,《矿产经济学》运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了矿产资源需求与供给这两个基本问题,探讨了矿产品市场与价格问题,重点论述了矿业权要素市场,为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中,该书既充分讨论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各种机制的相互联系及作用机理,又引证了丰富翔实的数据对所述原理和观点提供强有力的实证支持,对经济系统内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特别是对矿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体制改革和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创新的论述,使读者有畅快淋漓和耳目一新之感。

在后续的内容安排中,《矿产经济学》主要从宏观上对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展开进一步讨论,并强调发挥非市场机制尤其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作用的重要性。该书还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改进和成本收益分析、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等问题的论述,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视角,阐述了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代际均衡与最优经济增长以及不可逆性与资源保护的理论问题。当然,理论描述的原理是理想世界的状态,在现实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人们的行动并非能够完全遵循矿产资源最优配置的意图展开。该书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性与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矿产资源战略评价这一章中,作者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分析构建了矿产资源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这些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如何从市场的外部着手,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针对性展开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思考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既具有普遍性规律,也具有明显的国家和地域特征。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低,且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长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政府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的资源环境挑战,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并把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但是这些规划、部署的落实和实施,需要各行各业尤其是矿产资源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矿产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矿产经济学》的出版适逢其时。该书在阐述矿产经济学原理、规律和观点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对当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直言不讳,提出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慧支持。

从矿产资源的自然物理属性及其所体现的经济价值而言,人们通常将矿产资源划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几大主要类别。受到成矿规律和区位地域因素的影响,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个性,因此必须对其在开发利用中所呈现出的具体技术、经济、管理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对策,真正起到分类指导的作用。作者基于以上考虑,特别在《矿产经济学》最后设置三章,分别讨论了中国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的技术经济与管理问题,运用大量的实证资料,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经济作用、发展现状与趋势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如何建立安全的保障机制,分别提出战略措施与对策思考。比如:针对供需缺口大的战略性能源矿产应如何建立能源供应的安全预警机制及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如何促进石油进口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的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针对我国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少、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品位低、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战略储备,拓展境外市场,提升科技发展和实施矿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与对策思考;针对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次价低,资源根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现实,在如何加大勘探资金投入、增加后备矿源,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完善节约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机制等具体措施、政策建议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思考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永续性,促进矿产资源安全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对政府部门和矿业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矿产经济学》是一部对矿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前沿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著作。该书明确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构建了现代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实现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综合创新,为矿产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书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掌握矿产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手段,了解当前国内外矿产经济发展趋势也提供了学习的素材和工具。从表述形式上看,该书主线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引证深入浅出,使得该书具有较好的学术性及可读性。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从而有助于推进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更加深入,为中国矿业发展和矿产资源经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Solow,R.M.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128).

第9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矿尾利用;可持续;节能

一、矿尾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所谓矿尾就是在采矿过程中,矿石经过提取后残留的矿渣。而在工业化发展之初,片面重视开采,同时往往执行粗放式的采掘、提炼技术和发展模式,使得矿石的利用率很低,从而造成了资源枯竭速度的剧增。而对矿尾又没有形成再次、回收利用的意识,更没有行之有效的技术和制度上的保证,因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在工业化发展到今天,大量的矿产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些产业及产业链条的发展瓶颈,严重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发展理念重要内涵的现时代,树立循环意识、生态意识从而确立对矿尾的二次回收利用,并予以技术和制度上的保证,这无疑昭示了当代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矿产的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的巨大意义。

二、我国尾矿利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首先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尾矿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回采率仅为3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对共生、伴生矿产综合开发利用的不到三成,综合回采率低于20%。由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采易弃难、采富弃贫、采厚弃薄等浪费资源的现象。

其次我国对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比较弱,九成以上的已开发矿种都停留在对原矿直接利用的低端水平上。近几年来能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诸如煤转油、地下煤成气方面均有建树,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规模性和集团型上还有一段差距。

再次我国矿产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再次、回收利用程度低。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平均为41%,而尾矿利用率仅为6.8%,可以说尾矿中有大量的有用组分滞留。在探矿过程中大量存在以采代探的行为,而且在不良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企业与个人盗采矿产资源现象屡禁不止,对矿体的连续性和延续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矿产的下步开发利用造成了极为不便的条件。

最后是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而且重开发轻保护、重开发轻储备,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近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砂)及冶炼矿渣已成为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约占废物总排量的80%,并以每年4―5亿吨的数量增加。同时在开采过程中,毁坏了部分森林草原植被,固体堆放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选矿废水的外排污染了周围的土壤、水流、湖泊等,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大面积发生 。由此可见,以矿尾利用这一具体的环节管窥,看到了我国采掘提炼业在矿石贫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的压力下日益迫近窘境颓势,因此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尤其是提高矿尾利用率和科技附加值,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矿尾利用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并扩大矿尾高效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范围

技术进步和研发机制的优化始终是矿尾高效利用的保证和先决条件,同时还要注重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对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选择,并扩大矿尾高效、二次和回收利用的技术应用范围,如水煤浆开采工艺,煤炭开发中的煤转油、地下煤成气技术,固体矿石原地破碎浸出和生物浸出技术,石油注水开采等,这些技术及其应用范围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矿物中的各有用组分,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外,要进一步实现对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回收力度的加强,往往通过对新的选矿方法的应用,同时对低品位矿石进行集约利用,从而保证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使“一矿变成多矿”、“小矿变成大矿”、“呆矿变成活矿”,从而从结构上促进矿产资源总量的增加,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有效保护。另外,加强矿尾资源的回收和再次利用是这一技术应用领域的重心所在。我国矿尾资源当前的综合利用程度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平均年产出以工业废料形态存在的矿尾6亿吨左右,然而仅有7%左右的综合利用率。大量堆放在露天矿场矿尾别无它用,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造成了对地下水、大气和河流的污染。因此通过对尾矿的再选能力的提高,经过配料加工后开发新型建材产品、作矿坑和采空区回填料、用于土壤改良等,从而促进尾矿的再生利用进一步提高。

此外国家也应制定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应用矿尾的政策,通过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在行业内部乃至全社会确立矿尾高效回收应用的行业理念,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要在乡、村及矿山企业负责人头脑中牢固树立起依法办矿的法制观念。不仅要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观念在全体公民中确立,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尤其要加大对非法采矿的管控力度,坚决取缔以采代探行为。

(二)合理布局,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矿尾高效利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发展理念的问题。而我国长期以来在论及资源现状时,总是习惯性的唯“总量”是问,却对“人均”避而不谈,因而沉醉于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信之中。这种思路是很危险的。事实上,我国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4位。有关专家还进行了预测,即按照我国已有的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近三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要的只有6种。当前矿产资源面临如此严重的形势,就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探索并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集约型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资源的开发和节约并重,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贯彻落实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针,要求以采掘开发为主的企业要坚持不懈地走高效、集约的生产经营之路,对于那些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粗加工、资源浪费的小矿山要坚决关停并转;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努力提高回采率,加强对共伴生矿的综合回收和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提高采选水平,改变目前矿山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粗加工、技术含量低”以及“采富弃贫、采优弃劣”等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的现状,引导企业向集约化生产、规模型经营方向发展;另外对难选多组分结构的矿物资源,采用各种选矿方法尽可能将各种有益组分进行单独分离,并扩大各种矿物成分的利用范围;还要对矿产品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尾矿、粉尘进行回收,收到既节约资源又提高环保水平的双重效应,可谓是一项功在当前、福荫子孙的善事、大事。这样可以有机结合并高效整合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二者的共生关系和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回采率,依靠严格管理与技术进步,增加单位资源量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刚 周晓东,关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4)

[2]付敏,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并举 推进矿井可持续发展[J].山东煤炭经济,2011(1)

[3]郭新潮,论技术创新在矿山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