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婴儿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预防接种;局部副反应;家长满意度;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78-02
预防接种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主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接种。幼儿上臂三角肌尚未充分发育,由于百白破疫苗与乙肝疫苗不容易吸收及操作过程中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注射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产生肿胀疼痛,给小儿造成很大的痛苦,给家长带来很多困扰[2]。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外,高度的责任心亦很重要,接种疫苗后的护理工作主要依靠家长,故对家长的宣传指导也很重要。本中心2008年12月~2009年8月对预防接种的幼儿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常住本市内,已在本中心办理预防接种证的足月健康婴儿,无任何禁忌证、过敏史,近2周无任何不适,现已达3~8个月龄,需要接种或加强接种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儿286名,其中,男155名,女131名。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143名,男78名,女65名,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81名、乙肝疫苗62名;对照组143名,男77名,女66名,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89名、乙肝疫苗54名。两组幼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对符合研究的对象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幼儿姓名、年龄、体重、针次;父母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家庭电话和母亲的手机联系电话。幼儿来本中心接种疫苗时进行健康询问,询问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是否近期患有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有无严重心、肝、肾疾病等。注射部位为双上臂三角肌,嘱托在接种3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知注意事项和本中心的随访电话,可随时电话咨询。
1.2.2护理干预组在上述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进行研究:①在实施研究之前对护理干预组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深度的掌握,幼儿三角肌的注射技巧和注射时的,要求严格按注射步骤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接种后不良反应知识的强化学习,要求掌握不良反应的处理。②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棉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促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③接种前的1周对幼儿家长开设讲座,进行接种的知识宣传,利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讲解,对接种后的家庭护理、不良反应的处理进行重点讲解,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接种前1~2 d进行电话访问,了解最近的身体状况。④接种时给予宣教,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并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嘱注射以后可对注射部位用热敷配以按摩的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⑤接种后需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后离开,24 h内电话随访有无红、肿、热、痛的局部反应,给予用药指导,7 d内进行电话跟踪、护理指导,必要时家访或者回接种点处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局部反应 ①弱反应:注射后数小时~24 h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直径0.5~2.5 cm,体温低于38.5℃,无需处理,48 h内自动消失;②中反应:3~7 d局部硬结3~5 cm,压痛、哭闹、烦躁;③重度反应:局部硬结、压痛,1~2个月时硬结变软,触摸有波动感,用注射器可抽出脓液。
1.3.2 应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评价[3] 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轻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脸2分,明显不佳如皱眉闭眼3分;②哭闹情况:不哭0分,1分,小声哭闹2分,大哭大闹3分;③行为情况:正常活动或放松、安静,露出上臂肩部0分,较紧张蠕动成弓状,肢体紧张1分,收缩肢体避免疼痛2分,头部肢体躁动或僵硬3分。
两组数据专人负责认真登记,接种后1个月统计资料。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两组幼儿在接种后1个月内局部反应情况
对照组发生反应的人数为14例,占总人数的9.79%,护理干预组发生反应的人数为5例,占总人数的3.5%,两组比较,护理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幼儿在接种时的行为评价情况
两组无论从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护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中重度为疼痛计算),P
2.3两组幼儿在第一次接种后,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常规组幼儿家长52例不满意,占36.36%;干预组幼儿家长只有6例不满意,占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幼儿预防接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幼儿预防接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幼儿的因素:幼儿微循环较差,药物吸收较慢,肌纤维组织受针刺及药物刺激后增生较快,极易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幼儿注射不好掌握,肌内注射位置不易固定,在天气寒冷时家属不敢撤包,上臂三角肌部位暴露不充分,再加上工作繁忙时缺乏耐心、细致,注射到三角肌的边缘上,吸收差,易形成硬结;新生儿本身发育、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需要注射多种药物,反复连续在一处注射,可致肌纤维受损、萎缩,同样易发生硬结。②疫苗的因素:百白破疫苗中的氢氧化铝吸附剂较难吸收,而乙肝疫苗稍混悬,易沉淀,两种疫苗如果在注射前未摇匀,推注疫苗时速度快,注射后局部浓度高,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很快渗入毛细血管,局部组织肿胀,易形成硬结。
3.2有效的护理干预
需要医护人员做到下面几条,①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好疫苗和接种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疫苗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能应对处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熟练的接种注射技巧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②需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刺入的深度,一般垂直刺入皮肤1.1~1.5 cm,对发育较差、身体较弱的幼儿选用1 ml的注射器,身材较胖的幼儿选用2.5 ml注射器,两种针头细、短,容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4]。③部位的选择上,在冬季保证取暖的条件下,尽量让家长配合,解开衣包,保证注射部位的暴露,对于多次注射疫苗的幼儿,轮换双侧上臂三角肌,避免一处注射部位的多次注射,减少肌肉的损伤。注射时还需把握好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推药过快和药物过多造成的局部损伤。消毒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避开瘢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75%的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涂擦直径≥5 cm,禁用2%的碘醇消毒[2]。
3.3随访和指导
对家长随访和指导能及时处理常见的副反应,减少中、重度反应的发生[5]。在接种后,嘱家长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当天不能洗澡,防止造成继发感染,还要防止注射部位的挤压。24 h后,鼓励多喂温水;若出现高热,可对症给予解热镇痛药;若出现稍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次10~15 min,每天2~3次,若出现硬结,可使用硫酸镁溶液外敷,松弛肌肉,扩张血管,促进硬结的吸收;出现无菌性脓肿时,未破溃者可用注射器吸取脓液,破溃者则需切开排脓。
本中心对注射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儿进行护理干预研究,证实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局部副反应的发生,减轻幼儿的痛苦和家长的顾虑,故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可推广实施,能有助于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3(16):24.
[2]邢婧,靳杭红,任欢,等.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出现硬结反应的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5):301-302.
[3]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58-60.
[4]谭登华.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发生硬结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5-41.
[关键词] 情绪疗法;儿科;应对方式;护士;压力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34-03
儿科患儿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自我保护能力、治疗配合性差及用药特殊性强等原因,与成人科室相比,更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3]。因此,儿科护理是一项较有风险的工作,且该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对患儿可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善护士心理情绪,加强其对所存在的压力的应对能力及防范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给患儿营造相对安全的医疗环境至关重要。情绪疗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4]。目前在我国已应用于神经外科、急诊科等,但对于儿科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其对儿科护士的影响,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儿科在编的24名护士采用情绪疗法,结果护士各方面的业务素质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很大提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儿科在编护士24例,均为女性。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1~27岁者3例,28~35岁6例,36~44岁2例,44~50岁1例;职称:护士5例,护师4例,主管护师2例,副主任护师1例;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7例,本科2例。对照组年龄:21~27岁者4例,28~35岁5例,36~44岁3例;职称:护士4例,护师5例,主管护师1例,副主任护师2例;文化程度:中专4例,大专6例,本科2例。两组年龄、职称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对象入选前未参加过有组织的情绪疗法,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指导护士熟练运用心理激励法、心理暗示法、心理调节等支持性心理护理;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心理知识。研究组采用情绪疗法,开设压力与情绪管理培训班,请心理专家进行循序渐进的辅导。具体培训内容有:首先情绪的概论(情绪与情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概念)、护理工作的压力源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绪与压力的关系及其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其次,情绪疗法的内容及意义、合理情绪疗法对人本性的看法,明确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最后为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包括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及修通阶段,具体是运用情绪疗法理论学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表现、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及两者之间的不相协调点,会运用多种技术,如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改善,使得护士掌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来释放压力,有效应对压力,摆脱情绪困扰[5-6]。时间均为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主要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来反映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症状。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说明如下,无(1分):自觉并无该项症状;很轻(2分):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不频繁;中等(3分):自觉有该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至中度;偏重(4分):常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至严重;严重(5分):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均严重。按全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为筛选阳性。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反之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6[7]。
1.3.2 应对方式问卷(自评式问卷) 该问卷可以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共计62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解决问题(12个条目)、自责(10个条目)、求助(10个条目)、幻想(10个条目)、退避(11个条目)、合理化(11个条目)。每个条目用“是”和“否”回答。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之和/分量表条目数。该量表的效度均在0.35以上,信度为0.62~0.72。
1.3.3 患者家属满意表 在患儿出院前,由护士发放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作风、沟通能力等方面,在患儿家属进行填写时,护士应尽量主动回避,待填写完成后将其放置于密封的信息反馈信箱中,由儿科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的归纳和统计,共计三个水平: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SCL-90各维度得分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SG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提示情绪疗法有利于儿科护士心理状况的改善。见表1。
2.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见表2。
2.3 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情况
本研究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采用统一指导语和填写方法,由调查员统一发放、收回,共发放问卷40份(各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研究组20份中,满意19例,基本满意1例,无不满意者,满意率100.0%;对照组20份中,满意15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者4例,满意率80.0%。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情绪疗法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同样也对儿科护理工作者在原有高风险、高工作量的巨大压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的特点是护理患儿,并指导患儿尽早康复,长期的压力使儿科护士产生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8-9]。合理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的方式,帮助人们改变认知,减少情绪困扰及伴有的异常行为[10]。本研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我院儿科护士进行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CL-90及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SG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提示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儿科护士的心理状况,使其在高应激状态下保持积极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体分析为,接受情绪疗法的护士大多能学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压力,减少或避免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明确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找出困扰情绪的因素,识别不合理信念,并对其进行质疑,采用放松训练等方法彻底改变不合理观念,减少自我挫败行为,排除障碍,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11]。
另外,情绪疗法有利于保持护士身心健康,能够较好地正视压力,减少压力造成的负性情绪,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及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及对照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对护士进行合理情绪疗法可减轻心理精神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保持护士长身心健康,最终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儿科护士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辅导,可以提高护士的压力管理能力,有利于护士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各种压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维护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蒋利群.试论中医儿科的多元化辨证护理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8):1247-1249.
[3] 艾方,张会敏.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2.
[4] 钱思兰,朱海萍.合理情绪疗法培训对护士长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6):54-55.
[5] 郑康霞,牟红艳,芮晓芸,等.合理情绪疗法在护士应对压力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52-54.
[6] 董海静.护士为异性患者隐私部位操作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4):55-57.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109-113.
[8] 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9] 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10] 李雪萍,李华清.合理情绪疗法对神经外科护士的心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1):142-143.
关键词:情景模拟法;护理安全查房
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 有时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1]患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各种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护理管理高度关注的重点。我片区首次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查房,护患情景模拟是让护士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情况,帮助护士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行为。我儿科片区根据儿科病患及儿科病房环境特点,通过多媒体运用,角色扮演,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创设儿科病房内已经存在和潜在的安全隐患情景,让护士参与到情景分析,结合自己科室存在的共同的或不同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查房程序
以2岁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例,留陪为:患儿母亲,小学文化,依从性低。①主查人陈述患者的一般资料。②分四个场景进行情景演示。场景一:第1d患儿入院:护士A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并进行入院宣教,安全介绍及入院评估。家属焦急未认真听取入院的一系列介绍,护士A也未再次详细的向家属进行介绍,以致于引发患儿出现之后场景中的安全隐患。场景二:护士查房发现患儿未佩戴腕带,家属告知护士不戴的原因,同时配合多媒体图片及资料,护士讲解佩戴的重要性后,家属配合正确佩戴。场景三:第2d患儿输液治疗:护士A在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后加入药物,10min后家属质疑护士未加入药物?主查人通过多媒体图片配合,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第三方查对",邀请家属主动参与到护理操作的查对中,杜绝差错事故和家属的疑虑。最后由护士A和患儿及家属,再次合作演示第三方查对的具体操作方法。主查人总结第三方查对对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场景四:家属在床上睡觉,患儿跟着卖玩具的商贩走失,主查人及时发现,带患儿回病房,主查人根据多媒体配合的病房环境图片,为家属分析病房可能出现的或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讲解正确的杜绝安全隐患的做法,并取得配合。场景五:病房出现火灾怎么办?通过多媒体配合,讲解病房里哪些因素能引起火灾?火灾发生后护士和患者都该怎么做?③总结:配合多媒体,主查人总结病房里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护士怎样主动的在工作中发现新的安全隐患,以及面对这些安全隐患护士平时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④讨论:根据儿科病房这些常见的安全隐患,在场护士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各自思考讨论各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方法。⑤发放查房满意度调查表,科护士长简要总结,点评情景查房的效果。
2 查房要求
扮演患者及家属的护士要深入分析患儿年龄特征及家属的文化程度,依从性,心理特征,逼真演示出患者和家属的感受及要求,贴切到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扮演护士角色的护士要深入分析场景中的护理安全隐患,解决患者身心两方面问题。
3查房评价
3.1现场满意度调查 对参加情景模拟安全查房的人员发放查房满意度调查表,设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层次,一般和不满意均视为不满意,比较上半年已完成的传统安全查房与情景模拟安全查房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3.3两组现场满意度比较 见表1。
两组满意度调查表回收率为100%,实验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情景查房能使护士进入责任护士及患者的角色,更多的了解病房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高护士发现及解决安全隐患的能力,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
4 查房体会:
①通过多媒体及五个模拟场景的结合应用,形式新颖,内容直观,趣味性强,给大家一种真实的视觉效果,印象深刻,效果理想,护士评价好。同时调动了护士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查房的质量。②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健康宣教能力,通过场景模拟,使护士知道我们的安全宣教不只是入院时的宣教,而要贯穿于患儿的整个住院期间。③有利于让护士更理解家属的言行:现今,医患关系的紧张,大多由于互不理解,当我们在场景模拟中,扮演了家属这样一个角色,置身于这个角色中时,我们更能理解家属平时对护士工作所表现的抱怨。④通过场景查房,向年轻护士展示了可能出现的隐患及正确的杜绝安全隐患的方法,形象客观,更容易被吸收牢记。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法;儿科;有创操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110-02
The nursing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invasive manipulatio
GUO Lif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urse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invasive manipulatio Metho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8 to October 2010,and comfirmed by invasive manipulation(lumbar puncture or bone marrow puncture),100 patient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1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ketamine group and chloral hydrate group,and to observe its curative effect (include onset time、duration、compliance) and the adverse effect. Results The onset time、compliance、advers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all P < 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evel of dura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enema of chloral hydrate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nursing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and few adverse effect,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Different anesthesia;Pediatric; Wounded operation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的特点,因此寻找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1]以及对麻醉全过程的护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2],直接影响护理的效果及患儿的安全,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患儿的康复。目前有报道某种单一的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护理研究,但尚无报道在一项研究中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对比护理研究。本组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有创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儿,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药物副作用等情况,旨在通过对不同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对比护理研究,寻找一种比较安全的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儿科100例需行有创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儿,均未合并呼吸道及心血管严重疾病。将患儿随机分成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每组50例。氯胺酮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3.21±0.57)岁;水合氯醛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2.78±0.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操作熟练程度相当的儿科医生进行穿刺。氯胺酮组穿刺前给予肌注氯胺酮(3~5) mg/kg,水合氯醛组穿刺前给予10%的水合氯醛(0.25~0.75) mL/kg灌肠。水合氯醛灌肠方法:插管时选择质地柔软、合适型号的肛管,且插管前应涂石蜡油。灌肠时,一般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固定患儿的双腿,以便液体顺利进入结肠,同时减少因药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灌肠结束后,将患儿肛周皮肤向处捏紧,一般20min左右,不让孩子将药物排出,同时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减少哭闹,有利于药液在患儿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观察指标:分别在两组患儿给药后收集两组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药物副作用等情况。
1.3 穿刺配合度评价标准[1]
良:患儿配合良好,安静入睡,能顺利完成手术;差:患儿不配合,表现为不合作、躁动、恐惧、哭闹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均全部入睡,入睡时间为21~35 min。氯胺酮组21~24 min入睡患儿5例(10%),25~29 min入睡患儿27例(54%),30~35 min入睡患儿18例(36%);水合氯醛灌肠组21~24 min入睡患儿32例(64%),25~29 min入睡患儿14例(28%),30~35 min入睡患儿4例(8%);两组同一时间段入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两组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麻醉状态均能持续1~2 h,持续3~6 h,两组患儿无明显差异(P > 0.05);两组无一例持续7~8 h,见表2。
2.3 两组穿刺配合度比较
氯胺酮组配合度占62.0%,水合氯醛灌肠组占96.0%,可见水合氯醛灌肠组患儿配合度显著优于氯胺酮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氯胺酮组患儿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经阿托品0.01 mg/kg静注症状缓解;1例出现唾液分泌增多,经阿托品0.01 mg/kg静注、头偏向一侧、随时吸痰等处理症状缓解;1例出现哮喘发作,经面罩吸氧、地塞米松3~5 mg静注、氨茶碱(2~4) mg/kg静注等处置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水合氯醛组无一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水合氯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氯胺酮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3 讨论
儿科患者都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他们不理解疾病造成的痛苦,自制力差,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安,易产生恐惧、紧张、胆怯的心理,见针就哭、挣扎、抗拒。然而儿科又存在很多有创的操作,如腰穿、骨穿等,每一种有创操作对患儿都是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打击[3]。病情上的痛苦加上心理上的恐惧往往使患儿对有创操作存在极大的排斥心理,表现得极不合作。同时也是对医生操作的一大挑战。反复的操作、长时间的操作以及操作的成功率也影响患儿及其家长的情绪。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4],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可单独用于小手术全身麻醉,也可用作复合麻醉的组药之一。水合氯醛具有催眠作用,是一种安全的镇静催眠药,婴幼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口服,因口服比较苦、涩,孩子通常会拒绝服药。水合氯醛灌肠被广泛用于难以入睡、不能配合有创术等检查的患儿[5-7],一般在用药后10~30 min入睡,睡眠时间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氯胺酮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在麻醉恢复期有幻觉、躁动不安、恶梦及谵语等精神症状,其次是在术中常有泪液、唾液分泌增多与血压、颅压及眼压升高;偶有一过性喉痉挛及气管痉挛。水合氯醛可引起恶心、呕吐、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氯胺酮患儿有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1例出现唾液分泌增多,1例出现哮喘发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水合氯醛组无一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
本研究中,水合氯醛组麻醉效果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归功于以下几点:①作用温和,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不易产生蓄积中毒,没有明显后遗效应;②插管时选择质地柔软、合适型号的肛管,且插管前涂石蜡油,避免造成患儿疼痛;③灌肠时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固定患儿的双腿,以便液体顺利进入结肠,同时减少因药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④灌肠结束后,将患儿肛周皮肤向处捏紧,一般20分钟左右,不让孩子将药物排出;⑤情绪患儿哭闹、挣扎时,腹部压力增加会使灌入的药液流出,导致效果不佳。本组护理人员实施了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减少哭闹等措施,以利于药液在患儿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
由此可见,水合氯醛的麻醉持续时间相当于氯胺酮,但其麻醉起效时间、配合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氯胺酮,故对行有创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儿来说,水合氯醛灌肠法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且麻醉全过程的护理配合可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晓红,李沁晏. 两种不同药物镇静方法对小儿腰椎穿刺制动效果的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4):36-37.
[2] 王颖,曲静,李赫. 小儿麻醉的护理配合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179.
[3] 罗琼. 小儿腰穿术前使用水合氯醛或安定镇静的效果观察[J]. 重庆医学,2002,31(5):415-416.
[4] 方敬,王长浦. 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腰椎穿刺术68例护理体会[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250.
[5] 胡丽春.水合氯醛与安定用于学龄前儿童磁共振检查时制动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03,17(3):275-276.
[6] 张凤芸. 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技巧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74-75.
[关键词] 母婴床旁护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135-02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f maternal bedside care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WEN Aidi CHEN Yingyin ZENG Fengmei CHEN Changl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Shenzhen Bao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xact effects of maternal bedside care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Methods 40 pairs of puerpera and newborn infants were treated with maternal bedside care as experimental group frome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2.Correspondingly,40 pairs of puerpera and newborn infa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s control.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ip nursing, umbilical nursing and touching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Beside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verage increment with regards to weight, height and head measurement(P
[Key words] Maternal bedside care;Clinical effects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产科产妇大多数为初产妇,普遍缺乏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加之无法正确面对生理和心理的角色转变,因此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母婴床旁护理是产科随着服务理念转变而改进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在母亲床旁进行新生儿护理操作,并同时向父母传授育婴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尽快接纳和照顾好新生儿[1]。关于母婴床旁护理的疗效之前已有相关报道[2-4],但大多数报道仅集中于母亲技能的掌握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婴儿体质变化的影响未见报道。为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切实疗效,我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40对母婴进行了母婴床旁护理,并于同期的40对传统常规护理母婴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符合条件的40对母婴为试验组,进行母婴床旁护理,选择同期符合条件的40对母婴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产妇文化水平:高中10例,本科21例,高于本科9例;平均年龄(28.52±6.76)岁,平均孕周(39.53±1.22)周,分娩方式:剖宫产27例,顺产13例,住院时间(6.7±1.5)d;对照组产妇文化水平:高中9例,本科23例,高于本科8例,平均年龄(29.14±6.04)岁,平均孕周(38.73±2.53)周,分娩方式:剖宫产30例,顺产10例,住院时间(6.5±2.0)d。试验组婴儿出生体重(2.75±0.16)kg,身长(42.17±1.27)cm,头围(29.60±1.35)cm;对照组婴儿出生体重(2.78±0.12)kg,身长(43.13±1.24)cm,头围(29.39±0.99)cm。两组产妇和婴儿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
1.2 纳入标准
(1)既往体健;(2)初产妇;(3)产前检查无异常;(4)同意参加本次试验。
1.3 方法
试验组护理方法:(1)健康宣教。向母亲宣讲母乳喂养的必要性和保持充足母乳的饮食,强调早吮吸、早接触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导其哺乳的正确姿势和方法。(2)与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婴儿沐浴,沐浴前提醒母亲将室温调节至26~28℃。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判断婴儿精神状态、皮肤情况和四肢活动的方法,以确定婴儿是否适宜沐浴。与产妇共同准备沐浴用具,后将洗澡水调节至37~39℃。护士示范沐浴方法,向产妇和家属讲解沐浴注意事项,如应避免水流入婴儿的嘴巴和耳朵、如何在沐浴过程中扶稳婴儿身体等,并需注意在沐浴过程中与婴儿进行语言和眼神交流。沐浴完毕后,向产妇教授给婴儿穿衣服 的方法、脐带消毒方法及皮肤护理方法。(3)向产妇及家属说明臀部护理的重要性,强调婴儿排泄后需及时更换尿裤。选择透气、柔软和吸水性
表1 两组产妇对婴儿护理技巧的合格程度比较
组别 n 沐浴 臀部护理 脐部护理 抚触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试验组 40 39 1 39 1 39 1 38 2
对照组 40 38 2 34 6 35 5 31 9
x2 3.10 15.57 20.25 17.96
P >0.05
好的尿裤,手把手指导其给婴儿换尿裤,避免包扎过紧或过松。对于腹股沟等易出汗的部位可使用爽身粉,保持婴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4)与产妇一起进行脐部乙醇消毒及护理,指导其正确操作方法,并注意观察婴儿反应。向其讲解脐部护理观察指标,如脐窝有无潮湿渗血、脐部有无红肿感染迹象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5)抚触前应先评估婴儿状态,如是否困倦、烦躁。向产妇讲解抚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抚触的速度和力度要适宜、可使用婴儿润肤油以减少皮肤摩擦等。如在抚触过程中,婴儿出现抵触或哭闹,需停止抚触,进行安慰。
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健康宣教采用集中讲解方法,即由责任护士将住院产妇集中到示教室的大房间中,集体授课,并结合PPT及录像进行说明,宣讲内容同试验组一致。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及抚触均由护士将婴儿单独抱进专设房间进行操作。
1.4 评价指标
(1)产妇新生儿护理技巧考核指标参照孙娟等[5]报道的方法,分为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及抚触四大部分,出院前让产妇进行护理操作,由1名指定的专科护士进行评分,每部分满分100分,≥60分即为合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婴儿护理技巧的合格程度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及抚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婴儿变化量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婴儿在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平均增加量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方法是将产妇及婴儿分开护理,是为了减轻产妇的负担及为婴儿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但是,现代的产妇多为初产妇,对照顾婴儿并无经验,若无专业指导及说明,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及进入误区[6]。母婴床旁护理作为
表2 两组婴儿变化量比较()
组别 n 体重增加量
(g) 身长增加量
(cm) 头围增加量
(cm)
试验组 40 24.86±1.93 1.24±0.09 0.96±0.11
对照组 40 20.55±4.20 1.00±0.17 0.73±0.09
t 10.45 2.20 4.63
P 0.000 0.032 0.013
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更强调人文关怀,将母婴双方同时纳入护理的范围,对产妇及家属提供专业的护理及知识培训,有利于出院后科学育婴。既可激发母亲的母性和兴趣,又可增强母婴间的交流,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之前的文献报道多关注于产妇的护理技能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调查[2-4],而对婴儿的影响并无相应报道。本试验从临床工作出发,同时评价产妇的护理技能和婴儿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的护理技能合格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婴儿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变化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通过母婴床旁护理,产妇对婴儿的照顾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而婴儿的发育也更为良好。梅娟娟[7]通过HAMD评分评价了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焦虑的影响,结果显示,母婴床旁护理比传统护理更能缓解产妇的焦虑。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培训产妇照顾婴儿的信心增强,加之母婴之间的交流多,焦虑程度就下降了,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护理技能的提升更为有效的原因。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可以提高产妇照顾婴儿的能力和技能,增加母婴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金兰,尤丽.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61-63.
[2] 王红.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8):1573.
[3] 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6):32-33.
[4] 吴穗琼.母婴床边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当代医学,2011,17(26):117-118.
[5] 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7(12):1097-1098.
[6] 林波.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21(4):59-60.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080-02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了保障全世界的婴儿能够健康成长,特提出母乳喂养这种科学的育儿方法,以有效的提高人口质量[1-3]。母乳是新生儿最为理想的食物,成功的母乳喂养必须要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乳汁,乳汁营养价值很丰富,能够提高婴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另外母乳中还含有抗体,能够提高婴儿的抵抗力,有利于婴儿的成长发育[4-5]。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逐渐增高,对婴儿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6]。为了探究如何进一步改善护理措施,以提高剖宫产术术后的母乳喂养率,本研究特对2000例剖宫产产妇予以区别护理,以观察护理对进行剖宫产术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37岁,平均(27.45±2.10)岁。将产妇按照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000例,平均年龄(27.50±1.45)岁;观察组1000例,平均年龄(28.15±1.38)岁。所选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无产科并发症,无内科及内分泌疾病,乳房发育正常,排除有妊娠合并症和严重疾病的产妇。两组产妇年龄、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在分娩前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帮助产妇全面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使产妇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的准备。对照组1000例产妇术后予以产科常规母婴护理。观察组1000例产妇术后予以优质护理:(1)疼痛护理,疼痛对剖宫产产妇情绪及有效哺乳影响较大,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心理护理为主,必要时辅以镇痛药物的措施,以缓解疼痛,促进乳汁分泌;(2)乳房护理,在产妇分娩1 d后进行乳房按摩,3~5次/d,持续3 d,每次按摩完毕,用温水清洁,并指导正确喂养姿势、挤奶方法;(3)饮食护理,指导产妇科学膳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禽肉、鱼类、豆制品及蔬菜。指导产妇多饮水,配合鱼汤、猪蹄汤等促进乳汁分泌;(4)睡眠护理,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湿度,减少人员的探视和交谈,保持安静。教会产妇养成与婴儿同步睡眠的习惯,保证每天睡眠时间与质量;(5)术后及早让母婴进行局部的皮肤接触,通过早期的母婴皮肤接触刺激产妇产生催乳素,有利于乳汁的分泌,专职护理人员协助产妇进行开奶。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分娩后的乳量进行比较,乳量级别分4级,多:婴儿进行吸允后仍有大量乳汁流出;中:婴儿进行吸允后无乳汁流出;少:婴儿进行吸允时哭闹,吸允完不能安静入睡;无:产妇无乳汁。其中乳量多和中为乳量良好;对两组婴儿的喂养方式进行比较,分为纯母乳喂养、部分纯母乳喂养、非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奶粉等其他食物;部分纯母乳喂养:婴儿除食用母乳外还食用奶粉等其他食物;非母乳喂养:婴儿食用奶粉类食物而不食用母乳。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后乳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分娩后乳量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婴儿的喂养方式比较
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为了能够让婴儿健康成长,母乳喂养的科学方法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提倡。母乳喂养是婴儿的一种健康、优质的喂养方式,同时母乳更能为婴儿吸收,母乳的质与量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有很大的益处,母乳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另外母乳中还含有抗体,能够提高婴儿的抵抗力,降低婴儿的患病率,有利于婴儿的成长发育。通过母乳喂养还能够增进产妇与婴儿之间的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智力的发育[7]。另外,母乳喂养对产妇自身也有很多的益处,婴儿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通过对母亲的吸允,对子宫的修复十分有利,能够减少乳腺癌等病的发病率[8]。
正常产妇产后会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但是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早产儿增多,母婴分离的产妇也增多。母婴分离产妇采用护理干预使其保持母乳分泌的方法和技巧,促使乳汁分泌,让母乳这最理想的含有多种抗体的天然食品在婴儿回到母亲身边时能够有足量的吸吮,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保证;母婴分离产妇采用护理干预使其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更换尿垫、婴儿脐部护理、婴儿臀部护理等相关知识及技能,增强了产妇护理婴儿的信心,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6月在我院住院的母婴分离产妇80例,年龄25~38岁。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产妇身体一般情况好,产后无内科、外科合并症。婴儿是因早产、足月小样儿、新生儿溶血病而转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传统的产后护理方法。干预组母婴分离产妇实施针对性护理评估,给予产妇生理、心理、社会上的支持。通过讲解、示范,使产妇掌握基本的护理新生儿的知识与技能,出院前统计母婴分离的产妇心理健康,掌握了母乳喂养从而减轻了乳胀,学习了护理婴儿的知识及技能,顺利地胜任母亲这一角色。
1.3 护理干预 (1)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模式及护理体制,护理服务群体的改革,尤其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上的升华,护士对情、理、知、行的认知着重点是提升护士的关顾意识,体察患者的疾病感受,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1]。护士在产后接诊的母婴分离产妇往往是因早产、急性胎儿宫内窘迫而进行急症剖宫产;或者孕妇已临第二产程给予会阴侧切术。所以剖宫手术的切口痛或分娩阵痛后的
会阴切口疼痛的产妇,再加上与婴儿地分离,此时在心理上非常脆弱。为了提高母婴分离产妇的认知水平,责任护士主动与新生儿病房联系,及时向产妇提供有关新生儿的信息,缓解对母婴分离的焦虑、恐惧情绪,护理工作需要与产妇谈心,让她懂得新生儿转科是一项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使其消除自责、自卑感。我们与产妇及家属及时交流,可以很快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从而产妇会积极地和医护人员配合。(2)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未能及时哺乳,学习母乳喂养较困难,同时也容易发生乳房胀痛。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形式,由有经验的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和指导,告知产妇不良的情绪可影响乳汁分泌,嘱产妇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证足够的营养,对保持泌乳有促进作用[2]。干预组从产后30 min内,给予乳房热敷,轻轻挤压和乳晕,模仿婴儿的吸吮动作,依次挤压乳窦,每次5~6 min,每2~3 h一次,每日保证挤压8次以上。待乳汁少了,就可挤压另一侧乳房,如此反复数次持续20~30 min。做乳房护理由主管护士床边指导,直至产妇和家属学会为止。(3)母婴分离的产妇哺乳姿势的掌握较正常产妇有一定难度。采取由主管护士讲解,结合橡胶娃娃示范:让产妇采取舒适,全身肌肉放松抱好婴儿(娃娃),婴儿(娃娃)的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脸对着乳房,鼻子对着,身体紧贴着母亲(产妇)。对婴儿护理等相关知识及技能母婴分离的产妇也缺乏实际操作练习,护士通过模型示范、讲解,有掌握不完善者可以陪同去实例参观,我科婴儿游泳间、婴儿沐浴间具备人性化、亮化管理,产妇可以在玻璃窗外由护理人员陪同观看到婴儿沐浴、更换尿垫、婴儿脐部护理、婴儿臀部护理,将这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有组织地传授,使产妇倍感护士的关心,能更好地学会照顾自己的婴儿。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4天乳房硬度的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产妇产后4天乳房硬度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
乳房硬度分为3度:Ⅰ度触之如嘴唇,为正常或轻度胀痛;Ⅱ度触之如鼻尖为中度胀痛;Ⅲ度触之如额头,为重度胀痛[3]。
2.2 婴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 见表2。表2 出院前术后5天婴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注:与对照组比较,*P
由表1,2可见,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干预组母婴分离的产妇缓解了焦虑情绪,掌握了母乳喂养、减轻乳胀及护理婴儿的知识及技能,均较接受传统产后护理的对照组有所上升(P
3 小结
通过具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活动,让母婴分离的产妇尽快地得到指导和护理,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的健康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护理干预活动的实施,让母婴分离产妇尽快适应了母亲角色,护理的每一环节注入了人文关怀,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等.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中华护理杂志,2005,39(1):4.
产后,所有的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旁完成的护理模式称为母婴床旁护理,该护理模式顺应了产妇及家属的身心需求,有利于母婴健康,有利于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能更好体现出人文关怀[1]。与以往传统护理模式不同,实施专人负责制,对产妇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本次研究针对产科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分娩初产妇共计8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0例,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初产妇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为(26.5±7.4)岁,产周为34.4~40.2 w,平均(37.2±11.4)w;对照组初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为(27.3±7.1)岁,产周为33.6~38.6 w,平均(36.3±11.5) w。在实验组产妇中,有252例顺产,148例为剖宫产;对照组产妇顺产249例,剖宫产151例。两组产妇经过产前检查,身体状况良好,均为单胎,胎儿发育状况正常,生产过程顺利。经过统计学方法比较,患者上述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母婴床旁护理 自产妇和婴儿转入病房后,责任护士对母婴进行一对一护理,产妇及家属积极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责任护士对新生儿护理技术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及演示,直至产妇及其家属完全理解并且产妇可以熟练操作[2]。其具体内容包括保健,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合理营养补充,适当运动,以及对婴儿进行床旁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床旁抚触。经常与产妇聊天以了解其心理动态、缓解紧张情绪,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态。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即母婴同室,但产妇及家属不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全部由护士在婴儿室完成。对产妇的产后心理疏导、新生儿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是由责任护士在产妇产后住院期间以集体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
1.3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各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医务人员对各项内容作出评估。问卷内容包括责任护士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保健、营养状况及活动状况、正确的婴儿护理、产妇心理状态5项,每项20分。问卷评分标准[3]为:满分100分,根据产妇反馈及医生评价,各项总和>90分为优秀(非常满意),70~89分为良好(满意),
1.4统学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比较 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95.50%)高于对照组传统母婴护理模式(79.75%),差异显著(χ2=21.309,P
2.2两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评估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82.00%(χ2=5.703,P
3讨论
初产妇在所有产妇中占有大部分比例,由于是首次生产,产妇相对缺乏生产经验,因此,对于初产妇的护理就应当更加细致。目前,临床上逐渐普及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护士在医院专门的婴儿室对婴儿进行的护理措施,一切工作均是要求产妇及其家属与专人责任制的护士共同参与完成。床旁护理还包括对疾病筛查,产妇的产后心理疏导以及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经常性进行针对母婴个体的健康教育等方面。不但消除了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担心等心理,还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让更多产妇及家属满意[5]。同时增加母婴接触时间,也有利于初产妇心理的调节,更好地体现了产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使得初产妇在专人的指导帮助下,更高效率地学习到对新生儿护理方法,建立对新生儿护理的信心,掌握相关技能。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更具人性化,能在产后对产妇从生理和心理上进行安慰,有助于产妇建立对自身及婴儿护理的信心。且实验组初产妇对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帮助初产妇进入婴儿哺乳等产后角色,同时显著规范初产妇的护理技能,通过正确的操作,维护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明显提高了产妇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有利于初产妇适应母亲的角色,并提高初产妇对婴儿护理能力,值得在产科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俞康民.蒋创.沈雁萍.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J].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2]胡建梅.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3):133-135.
[3]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3-2794.
【摘要】:婴儿抚触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非常有益。该文总结了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身心需要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抚触;婴儿
婴儿抚触是一项全新的健康育儿方式,是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的双手对婴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有规则、有秩序、有手法技巧的轻柔与温和按摩的方法[1],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婴儿护理方法,在婴儿的家庭护理中被广泛应用。抚触可达到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增进母子感情等作用。抚触对婴儿生理及心理上的益处,已受到医护界广泛关注。现就婴儿抚触的方法、对婴儿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1 婴儿抚触的方法
1.1 抚触前准备
1.1.1 环境准备:房间温暖、安静,调整室温至26-28℃,播放柔和的音乐。
1.1.2 用物准备:备好婴儿衣物、尿布和润肤油。
1.1.3 操作者准备:剪短指甲,洗净双手,不戴首饰,双手涂上润肤油。
1.2 抚触时间
从婴儿出生后24h开始进行抚触,以每天3次,每次15min为宜。一般安排在沐浴后,选择两次喂奶间和婴儿清醒时进行。早产儿病情稳定,不需吸氧,开始进食后可进行抚触。
1.3 抚触方法
采用全身按摩方法,置婴儿于仰卧位,全身,开始轻轻抚触。操作者双手要温暖、在掌心涂上润肤油,不可直接涂于婴儿的皮肤或接触眼睛。按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臀部有序进行。头面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两手拇指从下颌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两手四指并拢从前额发际抚向脑后,止于两耳乳突处。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外下侧向对侧外上方滑动。腹部:两手依次从婴儿的右下腹经上腹向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四肢:两手抓住婴儿一支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滑动,然后轻轻挤捏,用两拇指的指腹从新生儿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滑动。足与手的方法相同。背部:使新生儿呈俯卧位,两手掌从婴儿肩部、沿脊柱两侧向下滑动,最后两手在臀部旋转式抚摩。每个动作4-6次,不宜重复太多。
1.4 注意事项
抚触时要根据婴儿耐受程度而定,掌握手法和力度,开始动作轻柔,逐渐增加力度以便婴儿适应,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使操作者和婴儿彼此放松;抚触者要充满爱心与婴儿进行感情交流,面带微笑,语言柔和;在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小儿的变化,当婴儿疲劳、饥饿或烦躁、哭闹厉害、呼吸急促、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时停止抚触。
2 抚触对婴儿的影响
2.1 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视、听、嗅等各种基木功能,其中触觉是最原始器官,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抚触时可通过对婴儿皮肤感觉器官温和刺激,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而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抚触可增加迷走神进的兴奋性[2],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3],摄人奶量增加,减少婴儿焦虑与恐惧,增加睡眠时间,利于体重增加[4]。抚触还活动了婴儿的全身肌肉,面部抚触利于婴儿吸吮、胸部抚触利于婴儿呼吸、四肢抚触利于婴儿四肢肌肉的发育、背部抚触利于缓解婴儿受压的背部肌肉,从而促进婴儿体格的发育。
2.2 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婴儿在常规生活环境中,大脑各部分脑神经以一般速度发育,外界刺激频繁,脑神经细胞发育速度加快[5]。抚触可通过加强婴儿全身皮肤感觉器官的刺激,使中枢感受兴奋性增强,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使其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的成熟[6]。抚触到婴儿哪个部位,就说出其名称,有利于婴儿提早认识该部位的名称,有利于促进婴儿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婴儿时期抚触可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7]。
2.3 促进消化系统的影响
婴儿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各种消化酶不足,胃肠蠕动慢,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易出现呕吐、腹胀、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对腹部抚触能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利于促使胎粪排出。另外,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中胆红素的水平,从而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8]。
2.4 提高婴儿免疫功能
抚触通过触觉刺激调节,增强5-羟色胺的的活性,增加糖皮质激素结合能力,抑制内啡呔的释放,从而增加机体免疫功能[9]。抚触还刺激了婴儿的淋巴系统,提高抗病能力
2.5 促进母子感情交流
抚触不仅仅是皮肤的接触,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婴儿在尚无语言交流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肌肤接触这一非语言交流形式进行情感交流,可增进母子感情[10]。在优美、轻柔的乐曲中使婴儿感受到母亲的,母亲手掌皮肤也受到来自孩子细嫩肌肤的刺激。母婴间目光的交流,有利于情商的发育和提高。同时提高母亲的良性反馈,促进乳汁分泌,更有利于促进母乳喂养。
2.6 满足婴儿身心需要
抚触是婴儿的需要,因为触感是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是体表最大的感觉器官。抚触会使婴儿肌肤得到满足,心理上得到安慰,使婴儿有安全感和有依附感。接受抚触的婴儿安静、哭闹减少、易入睡。
抚触是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对婴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增进亲子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莫慧琴.婴儿抚触的意义及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4,25(2):220.
[2] 柯国琼,林小燕.改良抚触方法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79.
[3] 刘焕美,王远侠.婴儿抚触体疗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2,5(9):377.
[4] 齐卫东,王幻,杨秀清,等.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观察[J] .天津护理,2000,9(5):247.
[5] 孙琳,于晓玲.婴儿抚触的国内研究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5(3):109.
[6] 朱建幸,王德芬,沈月华,等. 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192.
[7] 柯国琼.婴儿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0,15(9):568.
[8]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