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

第1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 团队合作 有效教学 专业发展 智慧捆绑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11-02

“两人三足”的游戏相信大家都玩过,将相邻的两条腿绑起来,两个人用三条腿前进,就必须协调先出共同绑定的“那一足”,为了解决一致性,两人就必须考虑绑腿的材料是否会影响行走?是松些好还是紧些好?行走过程中互动交流怎样才有效?由此可见游戏取胜的关键不在于谁速度上的优势,而是在于两人的团结协作与默契,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而我们的英语教学其实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英语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人独立承担一个年段的教学,如果能跨年段,甚至跨学校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团队,就可以采百家之长,弥补自身的不足。

那么如何有效践行小学英语团队合作呢?笔者试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绑定那一足――准确定位、制定共同目标

根据本校英语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工作重点和突破目标,把教师组合成学校科研团队,使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利用学校团队的智慧、高效的精神自觉地与他人沟通、主动参与共同发展。

1.集体备课

为了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水平,缩小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实现我校智慧、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愿景,应以学科为单位,从集体备课入手,提高学年整体备课、上课质量。

团队教师间首先形成了良好的、主题鲜明的集体备课氛围,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发言次数、时间多了,注重了理论依据,邀请课次数增加了,特别是形成了1、2人的小范围听课、评课氛围。学校教研的氛围浓厚了,教案、教学法讨论成为了教师课间交流的话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团队活动方式能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献上一节有质量、有效率的智慧课堂。

2.有事共商

英语团队可以建QQ群,在教学上如遇困难,可以互相沟通协作,同时又可以把自己独有的资源进行共享。

二、同喊那号令――集体参与、共同把握

两人三足中,关键的一步是两个人的思维却要走出相同的步伐,每个英语教师都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个体。那么如何让一群有优点也存在不足的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呢?需要的就是一些有实效有意义的载体为推动。

1.名师引领,以优带帮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合理分工,反复磨课,利用集体的智慧,打造精品课堂;在集体备课中,不断探索,学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来推进和完善,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调整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实现集体备课的与时俱进;安排教研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以老带新,示范引领,共同成长;确立课题,分工合作,全体教师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激发团队智慧、提升课堂参与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这一点,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活动空间呢?可以开展“研究课”式的校本教研模式,创设智慧型课堂,学导性课堂,研究性课堂。每月有一位教师来执教一节精品课,但在他的执教过程前后会有多次的碰头会,发现问题,促其成长。

三、共享那喜悦――成果共享

两人三足的游戏胜利后,你会看到一对对兴奋的人互相拥抱,快乐无比。当英语教师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积累,一段时间后,成绩必定纷至沓来。

1.普惠于学生

当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得到一定提升后,英语老师们就当思考如何使用培优补差的妙招来互通有无。例如:我的班级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你的班级中学生口语真不错,能来交流一下课堂常规中的“锦囊妙计”吗?

2.集体外出,学习更先进的理念

第2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一生热爱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从自己及学校的教学实践出发,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思想。教育专著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失去的一天》等。著作中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仍具有直接的现实的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关于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他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做为学校教育的思想和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符合现代教育特别是我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教育要回到本真,给学生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化的发展,也必将成为我校打造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共筑和谐儒雅校园,实现生态型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指导。

关于谈教师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持之以恒地读书是教师成长并永葆教育青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形成教育功能的基础。而且他要求教师主要读以下几方面的书籍:第一,关于人类学问的书籍;第二,学科专业的书籍;第三,教育理论书籍;第四,关于文艺书籍。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一脉相承。《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名教师的职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对其他教师的借鉴学习。教师学习生态的优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于教与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判断。“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是学生自己”。“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加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于记忆上去,而应用到思考上去。”这是我们今天倡导并践行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活动者、实践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和品质的理论依据。“解放孩子的双手吧,孩子的智慧出现在他的手指上。”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实施导学案教学和二课堂活动的意义所在吗?教育决定一个时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写教学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它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这种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善于观察孩子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这与我们今天在教学中所要进行的“学情分析”、“课后反馈”是多么的一致,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即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反思、教学心态反思和专业成长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况、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读罢此书回味无穷,思想和灵魂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和升毕,受益匪浅。

第3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试教法依据方法效果小语教学

一、理论依据

1.1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试教法”的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的学习由原来“教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心态转变为“我教学生”的主动学习心态,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试教法”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知识建构进行点拨。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1.3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人的智能发展出现不平衡,呈现出各自相对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试教法”把具有不同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学生合理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备课和上课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实施步骤与要求

2.1选择试教内容;试教教学法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扮演师范学校教师的角色,对师范生进行授课,难度较高,因此宜选择那些理论性不高、难度较小的知识,如“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前者不适宜学生试教,后者不仅适宜,而且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2.2组建试教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试教小组,每个小组4-7人,并推荐1人为小组长,以便和教师联系。

教师向学生说明小语教课程开展试教活动的意图、过程、要求等,为上台试教的学生壮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

2.3小组集体备课;小组接受试教内容和任务后,做好成员分工,自学教材,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有利于自身个性发挥的教学内容,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写出详细教案。教师要对学生备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修改、完善学生的教案。之后,组织学生在组内说课或简单试讲,根据表现推荐授课人。试教法刚开始实施时,教师应有意识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最先的试教者,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2.4组织学生试教;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组织已经选定的试教者上台,面对全班学生和教师进行授课。教师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台下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还要根据学生试教实际情况进行随时指导,如调节课堂气氛,掌握每个学生的讲课时间,处理偶发事件等,以确保试教活动顺利完成。

2.5进行教学评议创设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智慧的碰撞、磨合,激发大家创造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做好适时点拨,并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介绍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试教者的教学本身进行剖析,以便鼓励学生,或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改进,另一方面还要对试教的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性和提高性的讲授,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实验效果

3.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试教法”让师范生扮演教师角色,使他们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认识到主体地位和智慧的力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潜能。实验班学生为了上好课,认真钻研教材,自觉查阅参考资料,遇到疑难还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每次试教都是人多时间少,谁想上台“试教”就必须与别人竞争,加之有“教学评议”环节,人人都想比别人“艺高一筹”,这种“隐形竞争”激励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第4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 说课活动;教师能力

时下,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说课活动经常开展。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业务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技术课程不同层次的说课活动也经常组织,我在组织我们技术组参加技术课程说课活动中深受启发,这里围绕说课活动的组织谈点体会。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内阐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简单的说说课就是要说明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我认为说课可以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课前说课侧重点在设想,根据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准备,主要是理论思考,不一定要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主要说课环节和设计意图,由于没有课堂实践,是一种理论探讨;课后说课侧重点在说教学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完善,促进今后类似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还要增加课堂实效说明和进行课后反思,由于是经过了课堂教学实践,是经验的总结和活动的思考。我在组织教师参与说课活动时首先是要明确参与的说课活动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只有知道了活动组织方面的意图后才能去有效的进行说课准备。

2011年我们技术组组织由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刘睿智老师参加了常德市高中信息技术说课活动,获得竞赛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我们组织青年信息技术教师杨美芳老师参加常德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获得竞赛一等奖,后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讨活动,在比赛现场说课,获得竞赛特等奖;2013年5月我们再次组织通用技术教师杨兴荣老师参加了常德市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说课活动,获得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并被确定代表常德市参加本年度的湖南省通用技术教学比武活动。三年时间,我们每一次的说课活动组织都是一次成功的系列教研实践,说课活动的组织参与很好的促进了我们技术组的教学教研的开展,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说课活动的组织过程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从事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其能力要求有它的特点,既要有能跟上技术时展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要具有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要能组织基本的教学活动。然而实际上,技术课程教师往往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在其它两个方面就是弱项。因此组织参加说课活动就能在这两方面得到促进,要说好课,就要认真思考如何上好课。我们的每堂说课准备都是在教师上课-说课-上课的反复活动中逐步成熟的,每上一次就进行一次讨论,每说一次再进行一次讨论,无论是课堂形象、语言表现、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知识精准都是研究提高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就这样慢慢成熟,从而有了好的竞赛成果。

说课活动的组织是学科团队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单打独斗的情况比较明显,即使是有机会参加对外学科竞赛活动,也是个别教师一个人去努力,就成了为竞赛而竞赛的活动,没有发挥竞赛对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我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就要求教师都要参与到个别参赛教师的活动准备过程中来,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既帮助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信息智慧的结晶。现在只要有一位教师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技术组的教师都会自觉的参与活动的组织准备,我们技术组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

第5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第6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例一:一位教师执教《愚公移山》,距下课还有十来分钟时,出了一道拓展题:愚公移山难度太大,留给子孙负担重,想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不挖山,你认为他还可以怎么做呢?学生奇思妙想,众说纷纭,有搬家的,挖隧道的,也有炸药炸的,买飞机的。教师都含笑点头,不置可否。

例二: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一位老师教《吆喝》一文。在对课文内容简单梳理后,教师让学生上台模仿日常听到的叫卖声。一时间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积极表演,课堂热闹非凡。

细思上面两道拓展题,它们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之处:例一脱离了文本,教师失去了主导的职责;例二中萧乾的散文《吆喝》虽通俗易懂,但仅让学生学几声吆喝未免过于浅薄。更重要的应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品味恬淡而平实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老北京普通市民寻常而清贫的生活风情的怀念之情。

近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拓展延伸”,其理论依据应该源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两句话“:语文教学应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些理念的提出确实是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松绑,但不少教师误解了拓展的含义,出现了种种误区。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呢?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材是课堂拓展的立足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本意是让教师指导学生用好这个例子,充分尊重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研读文本。只有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才谈得上走出文本,而不是让教师淡化文本或无视文本的教学价值抛开文本。上面例二中的拓展,教师就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权力,使学生在所谓的生活体验中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

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教学内容是不确定的,需要老师根据课标要求,分析教材的语文学习价值所在进行重构。每篇文章看似都由字、词、句、段、篇组成,但总有些特性是这篇课文有的,在其他课文中没有的特性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插叙的往事与眼前事的交织衔接就是它的特性,也是全文的重点。《愚公移山》的重点应该是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学习愚公的精神,而不是为愚公另想移山大法。如上例中的拓展题非但没有深化学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反而削弱了这则寓言的意义。

二、教师是进行课堂拓展的设计师

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应该读懂教材、剖析教材,深刻解读教材。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进行取舍。找准重难点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得以拓展。

教师应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拓展?拓展什么?怎么拓展?这其中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教育学理论,同时还要善于创新,开发出新颖而有价值的拓展题型。

课堂拓展应选好与文本相符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与文本内容题材主题相近或相反的,也可以是与文本的写作手法相似的。同样教《吆喝》,一位江南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江浙一带走街串巷的“栀子花白兰花”等富有江南韵味的吆喝后,让生活在南方的同学描写一个时间段中听到的吆喝声进行课堂五分钟小练笔。这个拓展既让学生领略了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异,又立足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平常生活中有意思的题材写作。

三、学生是实现课堂拓展的主体

课堂拓展的目的不是玩新花样娱乐学生,而是像王荣生博士所言:“利用生活化的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掌握从文本中开发出来的知识。”这知识并非局限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各种文体的文章,从而具备初步阅读写作能力。

学情是拓展的起始点。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才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拓展题。在面对语文水平较低的班级学生学《风筝》一文,课文针对学生普遍认知水平谈谈你与“我的弟弟”相似的经历。如果一味强求学生理解作者严肃的自我反省精神则要求过高。

学生的兴趣态度是拓展的方向。教师精心挖掘拓展点能引发学生兴趣,巩固知识,又能发展技能开发智力。教授《春酒》一文,教师布置一道拓展作业:这篇文章要拍摄成电视散文,请你以导演的身份选取镜头,说说你准备怎样设计演员的动作和神情。这样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同时还能进行再创造。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立足文本,研读教材,充分考虑学情,运用教学智慧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外拓展。

第7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一、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和内涵

(一)活动课的源起

语文活动课它不是一个新名词,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许是活动课程最早的哲学命题。到了近代,教育史上相继出现了课外活动课、第二课堂、活动课、综合实践课等。活动课的勃兴其实正是时代对教育的培养个体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呼唤。活动课在西方源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做中学”理论,它要求教育者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成为“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在接触感知具体事物中,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去思考问题,探究答案,最后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能力、智力和协调力的训练。

(二)语文活动课的界定

活动一词顾名思义就是要“活”要“动”的课程,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除听说读写的要求外,同时还要求学生会观察、思考、想象、创造和探究。活动课的开设,从根本上讲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旨在通过学生自身活动,直接感知,亲自动手,参与思考,寻求答案,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得以和谐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语文活动课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是别的学科教学无法替代的。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程,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了知识视野,挖掘了内在潜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中,以活动为载体,学生能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地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探究自己认识世界的途径并养成分析判断的能力。它不是课内课程的补充和巩固,而是语文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深化,从这点上讲,有序地开展活动课可以说是时代的呼唤。

(三)语文活动课的形式

语文活动课有多种形式:有语言类的演讲、朗诵等,有表演类的课本剧、小品等,有阅读类的读书报告会、书评等,有实践活动类的访名胜追古迹、人物专访等,有游戏类的成语接龙、诗词串串烧等,有实用类的写对联,编短信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让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发展了认识能力水平,提高了活动领导力,还使得他们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品德受到教育,心理素质受到训练,从整体上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语文活动课实施的意义

(一)培养语言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一般人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听话、说话,有时还要多听多说,不仅说一些零碎的话,还得说整段整篇的话。人人要开会,时时得发言……”这些话语告诉我们,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生活、工作必备的能力,对一个人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课实践中,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设计一些话题,如要求学生讲述“校园新闻每日一播”“美文共欣赏”“我所推崇的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等,能使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和敏捷,语言越来越生动、流畅。

(二)锻造思维品质

彦江在《创造性思维与策略》中说:“思维,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判断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有高低快慢之分,良好的思维品质往往会散发出强烈的人格魅力并促成的高尚的情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也认为,教学不应该是灌输,不应该是给予,而是学会思维。活动课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思考敏捷性,促成他们灵活巧妙地表达内心所想。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辩论赛是锻炼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观点与观点的碰撞、知识与知识的交锋;辩论要求语言准确、机智、犀利,甚至一针见血,这种言语活动不仅需要学生拥有大量的材料积累和思维厚度,还需要学生在关键时刻迅速作出反应,维护自己的观点并作反驳,它可以造就很敏捷很活跃的思维力和批判力。

(三)深化智慧训练

第8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 差异 潜能

一、分层教学

教育的目标和目的要求把学生看成具有各种教育的目标和目的是把学生看成具有各种潜力的生命体。作为教师,要看到每一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英语语言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特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特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潜力。而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承认,学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却收效甚微。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学生的听课效果大受影响,其思维也受到制约。由此,实验班,特色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在素质教育人人平等的呼声中逐渐被取缔。这里要讲的分层教学,不是“精英队”不是“特优班”,而是指在一个班级中(30人以上)把教学分成若干阶段,把学生群体分成几个部分,以达到教学对象共同进步的目的的一种过程。首先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结合学生个人考虑及老师的建议简单分为高,中,潜力组三个级别。在英语课堂中针对各组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的在英语学习上各有侧重,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起最大的潜能,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最佳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孔子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是由后天造成的,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其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习与思维的结合,学以致用。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到魏书生都推崇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孟万金博士也对因材施教有一系列的划分,根据学习理论,学习类别,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情景内容,学生层次,性质和性格,信息技术等因材施教,这无疑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划分基础。

人文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指出促进变化和学习是教育目标,应该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理解尊重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潜能。虽然过于强调学生的天赋,但对我国外语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观点和途径,对挖掘分层次教学的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有指导意义。

美国哈弗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德华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到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风格不一样。英语教师可利用这一理论设计有效的分层次教学活动。

以上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给分层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三、英语学习中分层教学挖掘学生潜力的方法

(一)影响学生潜力发挥的因素: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教师挖掘学生英语运用的潜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兴趣、热情、毅力等。人的智力因素主要由遗传决定,非智力因素则更多地依赖后天的培养。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就是要求学习主体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持续的兴趣和热情、坚持不懈的动力。所以,语言习得和运用的效果主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发挥。

2.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影响学生挖掘运用英语潜力的重要因素

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英语教学也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和教学途径。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会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将产生最为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学生的兴趣,精力,对所学内容更深一步的探寻与研究,都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最大限度激发大多数人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多层教学挖掘潜力的方法

1.教师备课层次化

在备课时精心研究教材,对于教材的难易点做到心中有数。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以供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既满足薄弱层次学生的基本需求及一定的成就感,又注重对较高层次的学生应变能力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备课内容要按照教材的特点安排,让学生简单明了的加强理解,各取所需。同步进行,异步发展,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好处。

2.教师授课层次化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观察、感悟、思考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机会,让各层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主体,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求知、要求进步的内部心理动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沟通渠道,形成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学生为本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反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积极、欣喜、烦恼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

再次,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挖掘潜力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情景是交流活动的基础。创造良好的、贴近生活和符合社会进步的真实情景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检验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应用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尽量创造英语环境,加强不同层次间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动脑思考、主动表达。同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互助和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挖掘智慧潜能以解决疑问。

最后,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和赞美学生,激发生智慧潜能

第9篇:智慧课堂的理论依据范文

多维式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情绪从而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与我国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我校在原有情境教学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多维式情境”教学模式,加入现代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系统,多层次多角度的画面、声音、实物展示教学手段,结合当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独立存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生存能力,追求课堂高效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是对情境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多维式情境”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原理

古人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做任何一件工作,方法选择运用得当,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而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恰恰能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暗示教学理论认为,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是应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使学生在既能保持思想高度集中,又能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进行学习。

三、多维式情境”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注重“三个度”的教学,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参与教学的参与度,学生学习过程的兴趣度。有效教学体现的四个层面:教学有价值:教学的价值是指教学活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教学有效果:教学的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教学有效率:教学的效率是指学习者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达成目标。教学有魅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能够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四、多维式情境”教学模式的生成过程

1.以意设境。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所处的特定的氛围。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和使用易于激发学生情感,易于引起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事物和场景。多媒体教学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加之教师适时,准确生动的语言点拨和表情,肢体的感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境激情。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是对教学内容的体验,是一种对教学内容人其境,感其情,明其理的享受。教师若想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必须引导学生将“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从而产生一种亲历感、愉悦感、自由感、惊异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求知的潜力和再创造的激情。才能进行教学情境的深层的体验和感受。

3.以情启智。经历生感,体验产生智慧。活跃的课堂氛围,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洋溢着激情,竞争挑战的课堂现场。将每一位同学的思维都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学是一个“智育”的过程而不是“知育”的过程。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系统传授,又要重视学生智能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会思考、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从五方面入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动、训练为主线。

4.生成整理。从哲学观点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所以,作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必须做两件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心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二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