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第1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在此期间,我们自学了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面授课程给我的印象最深。学习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矗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全体学员和老师都普遍产生共识:这次培训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安排得当,收获很大,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要辩证的看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第2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第3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一、思想上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课堂开始活泼了,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了,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了。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许多案例都说明只要我们肯给学生自主的权力,学生是完全能够学好的,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制订具体目标,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一般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制订每一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上述三维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三者兼顾、有轻有重、有机整合。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历史教材精心选取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应具备的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基本史实,采用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与观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要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围绕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人类创造历史与认识历史的主体作用,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操作性、针对性、层次性。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要活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可适当打破教材中单一目、课、单元、主题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补充。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灵活运用“情境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多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要注意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考虑各种模式运用上的交互性与效应上的延伸性,力求有所突破,实现创新。根本的目的是把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简化,使学生乐学,肯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会与观念,在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重视课堂训练,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学习训练是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已学历史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观察、解释、评价历史及其相关问题,进而走进、体验与感悟历史的过程,是客观历史与史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认识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教师要深化认识历史课程的学习训练的作用,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史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学会为自己的学生设计学习训练。训练设计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强化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提供机会。设计学习训练的依据是每一课、单元、阶段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应适时顾及本课、本单元以前的教学目标,以完成和巩固教学目标的系统联系。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教材中已经设计的较为系统的思考类练习,,可以采用变式、深化、类推等方式,或详其所略、略其所详,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生服务。

五、实施多元评价,给予学生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改变只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注重书面考试形式,注重以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传统、片面的历史学业评价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提供实施多元评价,力求全面、公正、客观。

课堂评价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特别应重视学生互评的结果,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第4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主题班会是中学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并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不过,当前中学的主题班会开展效率总体并不高,这和传统的“关注问题”及灌输说教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传统模式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其实效性则存在更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问题的倾向,转而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样的目标视域,即将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养成及可持续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积极心理学从个体自身的实践、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个体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对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具有弥足珍贵的启示。

一、心流理论概述

我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有时候会达到一种高度专注以致于废寝忘食的状态,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关注这种现象,并把这样独特的心理体验称为“心流’,并以“最优体验心理学”命名心流理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有一段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心流”: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他进而把心流体验的要素分成八项:工作是可完成的、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自然投入并乐在其中、自由控制、忘我状态、时间感改变[3]。在后期积极心理学手册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则认为心流的特征包括:对当前活动的瞬间高度集中注意力;行为与意识的融合;自我意识的丧失;对行为的控制感,即对于当前的处境能够适当、有效地应对,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反应;暂时的时间感扭曲,典型的是时间比平常快很多;体验活动的内在意义,最终的目标是活动持续的动力。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基础上,很多人对心流的特征或要素也进行了研究。例如诺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将心流的特征归纳为前提、特性和经验的结果等三个群组,而陈(Chen)等人则认为这是心流产生的三个阶段:事前、经验和效果阶段[4]。见下表:

此外,国内一些研究者也重点关注心流体验的所有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有学者认为,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当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明确、即时反馈、技能-挑战相平衡时,容易出现心流体验 [5]。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所差异,但实际上对心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大體上是一致的,且都认为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启示。

二、心流体验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是一种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而真正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绝不仅仅是观念的简单“植入”,因此靠灌输和说教是很难起实效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解和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并内化。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远比传统式班会班主任唱“独角戏”有效得多。体验式主题班会即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6]。而融入心流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专注于班会活动之中,而且能在活动体验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一)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

心流体验是一种自然地专注于活动的一种状态,因此主题班会活动如果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心流,其实效性则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因为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外部事物符合我们的主观需要时,就会引起我们积极肯定的情绪感受;反之则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对我们所进行活动的效率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心流作为一种自然投入且乐在其中的体验状态,其所激发的如水手起航,破浪前行的那种喜悦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大大增强活动的效果的。

Fredrickson(1998)相信积极情绪必定具备异于消极情绪的适应意义,据此她提出“认知—行为储备”(thought-action repertoire)的概念,意即认知与行为的整合系统。Fredrickson主张,与消极情绪窄化认知—行为储备的即时相对范围相反,积极情绪则对认知—行为储备具有扩展功能,使得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系统更为开放、灵活,这会导致积极情绪的不断累积、螺旋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持久的发展资源得以建构,此即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7]。所以当教师多多采用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活动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心流体验时,就可以有效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般来说,人性都是趋乐避苦的,正如边沁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绪论》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8]因此中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时,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正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感,强化积极行为。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心流正是一种积极快乐情绪情感下的一种最优体验,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尽力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心流体验的班会活动,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较重,休息时间也相对匮乏。在主题班会课中创设心流体验可以让学生“丧失时间感”、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也能暂时地一扫而空。因为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且在其中有所锻炼和提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对青少年进行了一个为期4年的心流研究后发现,在参加学校活动中,那些积极投入并有更多心流体验的青少年更少体验到焦虑,他认为持续的心流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还表现为对积极情绪的递增效应[9]。体验式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形式新颖,对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极具吸引力,要是能将心流理论融入体验式主题班会,不仅能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放松自己,还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其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积极人格,而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10]。心流理论又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也注重人在心流体验产生时所产生的快乐充实的感受。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以活动为班会主要形式,让学生作为班会主体,能够做到让学生参与活动之中,但是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体验。所以将心流理论与体验式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就能让体验式主题班会“形神兼具”:不仅学生在其中有所体验,而且都是积极体验。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利用班会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从而一步步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三、 中学主题班会活动中创设心流体验的策略

(一)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

根据马西米尼和卡里的研究可得出,在挑战和技能都处于“高”的水平时,我们会比较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会比平时更专心,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积极、投入、创造、自由、兴奋、开放、清晰、满足等感觉[11]。所以我们在设计班会活动时,必须选择有挑战性且又有一定技能性的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并产生心流体验,从而提高班会活动的参与度,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班会活动中有所触动和感悟的效果。

不过,另一方面,挑战要适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体验构成要素中第一条就是“工作是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性,从而容易产生心流,但如果挑战过大,超过我们可以完成的限度,则反倒适得其反。根据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时,中等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过于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反倒降低动机水平,工作效率也会下降。

(二)活动应有一定的结构性

不是所有合适挑战性的活动都能产生心流体验,有些时候还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活动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12]。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教师在设计阶段就要特别注意班会的目标是什么,根据目标在确定相应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这些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从细节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则。

班会实施阶段也要注意根据目标做灵活的调整。设计阶段只是一个规划,但现实的情况是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突况。不顾实际,一味遵循设定的结构和活动安排,必然会影响到活动效率。另外班会结束要注意对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在以后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完善结构、内容和细节。

(四)活动要做到即时反馈和强化

即时反馈和强化可以有效且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种反馈和强化不一定只是奖赏。内在动机是由于喜爱活动本身而非为了得到奖赏或者避免惩罚而参与活动所产生的动机。从事具有内在动机驱使特征活动时,人们仅仅关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和动机,因而很少关心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由内在动机驱使并在其导向作用下能够引发心流体验[13]。班会活动若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即使外部动机够強,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或是求胜心太强导致某些行为过激影响同学之间情谊等现象。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其目的、希望有所反馈的,不论是为了得到别人夸赞、从其中获得某些东西还是为了自我的能力和人格发展。班会活动设计也同样要注意到这一点,活动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想法,本就较短暂,不能维持很久,要是学生在当时不能收到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可能班会还没结束,学生已经将感受全部抛之脑后了。

第5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44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赞许。

第6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体会 新课改 小学英语 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培养能力

首先是转变观念

第一是教学位置的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课堂教学以知识的讲解为主,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就万事大吉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观点都由教师根据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来圈定,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独揽教学大权”,虽然有时会偶然提问学生,但目的还是检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这在传统教学上是司空见惯的,不知效果和效益如何?更谈不上思维与创新了;而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从原来的把知识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观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感知语言、寻求规律、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尊重并且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尊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朋友。

第二是教学目的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是以搞好教学为目的,让学生学会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师自以为是的知识,通过规定的考试题目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行;新课程改革理论认为: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也就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的方法为目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就是从结构入手,考察以语言形式和语音知识为主;新课程改革理论认为:是考察语言的学习意义和语言的技能以及对英语语言的空间思想发展。

第三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理论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能够合作学习并且达到自主创新这样一个高效学习效果;这样的要求明显的提出了教师要在备课设计、课堂设计和课后设计中要求能够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听讲、观察、思考、体验、探究与合作等等方式方式去解决问题,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要求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书写速度能力,以达到社会的需要和全方位的考察;把直接的讲解、考察和评价转变为间接的积极参与、自觉思考和灵活探究。

其次是提高素质

首先是学习新的课改理论(1)通过学习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理论,领会新课改理论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思想和理论素质;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全面发展;(2)新课改的实施不是形式、不是作秀、不是过场,而是通过理论指导达到教育出一大批文化、身体和思想合格的时代新人,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建设美丽家园的新一代;(3)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积极互动,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不断总结互动的经验,提高业务素质。

其次是学习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就我个人理解就是熟练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随着高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英语(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能够集文字、图片、音响,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速度、提高学生的听写准确程度、实现学生的演讲表达能力;总之,有百利而无一弊。

最后是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新课改就是新教材,新教材需要新方法,新方法呼唤新教师;英语特别难教,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自生下来就说中国话;小学英语更加难以教育,因为属于启蒙教育;“打铁要靠本身硬”,所以我想要准确的把握新教材、了解新教材、研究新教材;常言说“要教给学生一点,教师必须要有一桶”,不断的学习充电、提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最后评价创新

一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给学生新鲜的语言、新鲜的图像、新鲜的问题,充分发挥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习任务,把好动心理更好的利用起来;教学生在课堂运用具有英语的图片进行“游乐玩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对于小学学生一定要多发现少失误、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察方法、调整自己的表扬方法、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了解和探讨。

第7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原则;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2年秋季,仙游一中复办了中断十五年的初中部。我服从学校安排,来到七年级担任历史科教学。在这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既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艰辛,也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乐趣,真可谓酸甜苦乐,皆有感触。本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别于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初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感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亦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我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担任初中历史教学的。所以,当20多年后我重返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时,因为有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淀,我便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驾驭初中历史课堂。在此,本人想谈谈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应注意和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 思想性原则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本人来讲,可以为他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来讲,这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了。初中历史教材中富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岳家军、戚家军战无不胜的纪律意识,学习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学习郑成功的爱国情怀,等等。

二、 人文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人文思维的理性的人。在这方面,历史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是开展探究课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七年上册探究课一"破解彩陶之谜",向学生们展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了解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从中感受大禹率领民众,夜以继日,不畏劳苦,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内容。楷体字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宋体字的内容。如讲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楷体字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孔子这一公平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不管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都是可以成才的。又如讲到司马迁与《史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楷体字内容中总结出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几个原因: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注重实践、忍辱负重。另外,教材中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等也富含人文性,教师应充分予以利用。

三、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好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既可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又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学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么几个做法:一是举行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比赛,每次一位,让学生自己报名后事先认真准备,老师点评后,由全班学生投票,优秀讲演者在期中期末考时酌情给予奖励分。二是举行专题的历史故事会。我在介绍完三国鼎立的历史后,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故事会"。首先老师简要地绘声绘色地复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精心准备,然后推选代表上台,最后全班集体朗读老师自己创作的诗歌"说三国,道三国,三国故事人人说,三国故事人人爱,三国故事传四方,三国故事永流芳",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三是结合学校科技周活动,举行了"历史谜语有奖竞猜活动"。教师事先采集了初中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历史谜语,用小布条张贴悬挂在科学楼内,答对的同学老师奖励一个小礼品。

四、 兼容性原则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实际上,政史地亦不分家。这些道理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不管是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初中历史教学都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在这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里介绍几个做法。一是渗透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渗透一些成语典故。如讲到"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介绍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讲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介绍成语典故"老马识途","尊王攘夷","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学完七年历史上册后,我还组织学生举行一场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既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学好语文积累了有益的素材。二是渗透歇后语知识。歇后语也是祖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学好歇后语,对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大有裨益。如"孔子佩腰刀-不文不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周瑜)谋荆洲---陪了夫人又折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等等。

五、 条理性原则

由小学到初中,初中学生正经历着由小学到中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一方面,学习的科目极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急剧扩大。据我观察,许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是一头雾水一面茫然。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严重依赖老师到逐渐适应独立自主,逐渐做到自主学习。就历史老师来讲,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思路让学生知晓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本人认为,历史老师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在尊重历史教材编写思路的前提下,对历史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在此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一课的板书,用科学规范条理清楚的板书引导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作为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如七年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教材编写比较乱,学生不易掌握。但通过条理性的板书设计,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一、金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北宋的灭亡(时间,标志);三、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四、宋金关系(宋金战争,宋金议和,金朝的汉化改革)。这样的板书设计,纲举目张,条理清楚,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第8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01

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

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

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02

中国古人讲求“在其位,谋其政”,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高的地位”。唐朝人韩愈将“师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宿求上。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属于“快乐大本营”的范畴。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看作是为师从教的失败,此所谓“教育兴亡,匹夫有责”。

记得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桃红又是一年春。屈指算来,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已将近一年矣,如果说经历是人生的财富,那么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是我莫大的幸福。隔行如隔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有独到的年感悟和认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建一所学校,就会少建几所监狱。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学生则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记得自我们小的时候,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烂熟于心,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刻骨铭心,沉浸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的无尽意境中,陶醉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质朴古训中。

其实,这都折射了教书育人所扮演角色的举足轻重,凸显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对于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可或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正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身体力行者的解读。我自豪,因为我是人民教师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中一分子。

诗人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歌曲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坚忍,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们要善于和物欲横流、追腥逐臭的世俗潮流远距离,和三尺讲台近距离,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我们要学会用爱心和真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打造一个互动平台。爱心温暖人心,真诚消融坚冰。理解—谅解—化解—和解,展现的是师生关系间和谐良性的发展轨迹。童年,总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爱心守望,真诚同行,是我的默默追求。

三毛有诗云: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选择了三尺讲台,就等于嫁给了寂寞。先人以“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来励志。不错的。都说寻芳路上花如锦,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远常在险远”。作为一个国语老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我的座右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我生活的一半,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总是莞尔一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和主体,必须胸有丘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见证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痛楚,也和我的学生共同领略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喜悦。为人师表,提倡师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无数像我这样的国语老师矢志不移所欲求人格理想的诗意描摹。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正是一个教书匠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的标尺杠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育人是我生命的另一部分。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逐渐通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培养他们学好用好国文的兴趣,让他们珍惜大好时光,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哲理;其次,我会创新教学方式,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娓娓道来,融入到他们脑海中,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念汇入教诲孩子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把“和而不同”延伸到学生们接物待人的行为准则中,以“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引导同学门勤奋刻苦。

第三,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促进他们共同提高。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增长了孩子们才干,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智慧。同时,锻炼了自己的本领,出现了

第9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这表明教师的德、才对学生心理健康、灵魂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要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应做到:

1.读懂新课标,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认真吃透新课标,明确其理念,实现语文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使自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渗透心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心理和行为能正常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使其内心丰富,精神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2.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成败

教师只有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用自己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过硬心理去熏陶、去感染学生,才会落到实处地提高心理教育的成效。实践证明,教师的健康心理,不仅给学生是一时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秉承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尝试

1.以“阅读教学”为平台,注重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以此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1)教师可以以课堂上的讲解教学为主阵地,以解读原文为突破口去熏陶学生性情。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健康心理的课文。

(2)教师可以以朗读教学为途径激感,培养情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让他们在由读中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质,认清光明与黑暗,增强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写作为途径,沟通师生心灵,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写作教学力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写日记、作文等途径,培养、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可以利用“日记”开辟宣泄通道。学生身心急剧发展,心理又不成熟,常会产生许多情绪冲动。教师可以利用日记作为他们宣泄的渠道,让学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切的感受写下来,进而加以疏导。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帮助学生摆脱身心烦恼,保持健康心态。

(2)以“写作文”为营地健全学生健康心态。在写作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按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的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从感受亲情的“父亲”到珍惜友情的“朋友”;从培养热爱祖国的“我的祖国”到锻炼意志的“坚强”。通过一系列的写作训练,既练了笔头,又渗透了心理教育,健全了他们健康的心态。

3.“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具有交际能力,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较多方式地贯穿心理教育。如组织“学习论坛”对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或两方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开辟“我扮我演剧场”,让学生自编自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组织能力,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创办“小记者文学社”,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关心身边的小事、国家的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调动他们独立自主的积极性,勇于创作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