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

第1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许鹏图(宁夏永宁县永宁中学,宁夏永宁750100)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还要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审美能力。这样一来,老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就成了全部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途径

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小学时相比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太过简单和一些内涵意义极少的内容已经不适合初中生去阅读。作为老师,就要仔细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他们进行阅读的作品,渐渐从一些故事性的文章转换为具有哲理内涵或是象征的文章,例如:中国四大名著,一些叙事性的外国小说,以及中国近代如鲁迅等人的作品。以上提及的这些都适合作为课内阅读鉴赏的内容进行赏析和讲解。而且不仅仅是阅读内容,阅读教学的形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对比式阅读教学和多形式阅读教学等。老师要抽取一些来源于生活的阅读材料,实现阅读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得以从其中获得一个较深的感悟和体会。同时,老师也可以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从中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利用读后感、小作文等多样化形式,加强学生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紧密性,从而与老师形成良好互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第2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支起、撒、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注重指导学生对阅读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每学年阅读一两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五、改变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考 名著阅读 问题反思 考查策略

阅读文学名著,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进入了中考语文试卷。然而,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值得商榷的地方,名著考查的策略亟待改进。

一、问题反思: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问题的审视

1.试题分值偏低

根据我对2009年全国各地86份中考语文样本试卷的统计分析,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在2―4分的竟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有些甚至是0分(如江西省,深圳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咸宁市、宜昌市,等等),绝大多数都在6分以下,8―10分的寥寥无几(如广东、福建等省市)。另据林孝杰先生统计,2008年的47份样本卷中,具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35份,占74.46%。也就是说,这47份样本卷中,没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22份,占25.5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行的几套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套(共6册)总字数仅仅是100万字左右。如果学生只读语文教材,那么他初中三年的阅读量只有100万字左右。100万字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一部《水浒传》的字数,金盾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水浒传》就有106万字(包括注释)。如果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名著,去挣那少得可怜的几分(何况不读也可以答对),甚至遭遇不考名著阅读的尴尬,那么,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去读名著?还会有多少教师和学生家长愿意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2.试题内容浅易

2009年大部分地区的试题还是考查与文学名著相关的文学常识,即考查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而很少有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深度考查的试题。有相当比例的文学常识类试题,即使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这些名著,也可以拿到高分,因为学生回答这些试题可以依靠在课本中学过的名著简介和精彩片段,可以依靠教师帮助归纳整理的名著知识要点,可以依靠从电视、电影、连环画等多种媒介中所知道的有关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认识和结果:“名著阅读”不就考这样的常识吗?用得着阅读吗?用得着深入阅读原著吗?其结果必然是广大师生把“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

3.试题形式单调

大部分题型还是填空题、填表题、选择题,这些题型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可喜的是,简答题越来越受重视,一般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概括名著内容、人物特征,较难的题目则会给出阅读文段,要求学生进行文段的分析。

4.考查的篇目和范围确定得不尽合理

试题大多集中在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八部“长篇文学名著”,特别是集中在《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四部,另外四部《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也都有考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其它体裁的篇目《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也偶尔考过。但是也有不少试卷考查了不属于课程标准指名推荐的篇目,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飞鸟集》、《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等。2009年湖北黄石、山东潍坊、河南省,2008年湖北恩施、甘肃金昌等地方都考查了《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义》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简・爱》、《飞鸟集》绝对不是某地中考试卷中所说的“初中‘课标’要求必读的名著”,可能是当地中考考纲规定的篇目。中外名著,不计其数。究竟该把哪些名著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的确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考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名著类试题考什么、怎样考,对名著阅读教学必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上述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试题内容的浅易,导致试题不能够真正检测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情况,使名著考查成为“伪”考查。“伪”考查必然催生“伪”阅读,即虚假的阅读,为了应付考试,记文学常识,而没有真正地读原著。请看我们的很多师生是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和学的:教师先上网搜索,广泛占有资料,然后删繁就简,把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浓缩成一份份“名著导读”微型报告,分别从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人物性格及对应的典型情节、艺术特点、阅读感受等几个方面归纳整理,谆谆告诫学生,要背熟这些内容。只要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考试时就可以一路过关。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介绍与名著有关的文学常识,补充最具神采的人物故事及其性格特征,带领学生读读课本上选录的精彩片段,背背老师自编的“名著导读”上的内容,最后练几道试题。本应该花近一学期时间潜心阅读的名著,只用两三节课就搞定了。这样教学之后,表面上看学生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没有完整地读过原著,对作品不甚了解。当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被压缩成几页甚至是一两页文学常识之类的备考资料的时候,这部名著已经失去了生动的语言,失去了感人的细节,失去了丰富的思想,它的文学、文化、审美等价值都已经丧失殆尽,就无法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滋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多大意义。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了“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扭曲了阅读的本意,违背了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大力倡导,实在是一种悲哀。

二、考查策略: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考查的改革思路

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今天,要想改变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状况,当务之急必须改进名著阅读的考查策略,提高名著阅读的命题水平。

1.合理确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篇目和范围

名著阅读考查篇目的范围,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现行语文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和本地区教学实际来确定,并要把推荐的篇目明确写入当地的语文中考大纲里,命题时以此范围为限。同时,在推荐名著篇目时还要考虑作品的体裁、国别、时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篇目的总量。

从推荐作品的体裁来说,体裁范围应该相对广泛,不要局限于长篇小说。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童话、寓言、故事到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及当代文学作品,再到科幻作品和其他类型读物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还列出了推荐的作品篇目。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推荐6部名著,局限于5部小说和1部散文,体裁比较单一。而广东省中考考纲把戏剧(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纳入考查范围,则超越了课程标准的局限。

从推荐作品的国别来看,应该以我国的为主,外国的为辅。某省中考考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范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简・爱》、《爱的教育》、《伊索寓言》、《昆虫记》、《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这13部名著中有8部是外国名著,占推荐总数的近7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16部名著中有10部是外国名著,占总推荐数量的62.5%,另外推荐的两位作家也是外国的。外国名著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很难说是合理的。阅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固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引导中学生多读一些根植于我国丰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推荐作品的时代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看,现行课标、教材、考纲指名推荐的几乎都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应该增加当代作品,推荐那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精神需求的作品。只有这样,名著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据调查,初中学生喜欢读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如《西游记》、《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喜欢读故事完整、结构较为复杂、篇幅适中、善恶分明、善最后总是战胜恶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喜欢读励志类的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两部当代作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穆斯林的葬礼》,想必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从推荐篇目的总量上看,应该力求合理。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大纲规定考查的篇目总量有很大差别,例如安徽省6部,广东省12部。考查篇目的总量究竟多少才合适呢?这的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准确制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专门对课外文学名著的教学和评价提出要求,但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的建议:“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例如,《广东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推荐阅读文学名著”提出的考查内容和要求是: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应该说,广东省名著阅读考查内容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比较吻合,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和平时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加大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内容的深度难度

考查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常识的识记的层面上,而应该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掘进,更多地从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语言的赏析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考查,而且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真正考查出“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让那些靠教师整理归纳要点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迷途知返,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进行深度阅读,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各地近几年来在名著阅读的命题上作过诸多探索,也有成功的好题。例如,广东省把名著阅读作为阅读板块中的一部分,近三年分别选取了名著《骆驼祥子》、《水浒传》、《童年》中的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来设计题目。试题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学常识类。2007年第19小题、2008年第19小题,考查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容易得分。二是情节内容概括类。2007年第20小题:“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本小题侧重于文段外的多个情节名称的横向了解,如果学生不了解整个故事中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就很难答对。2008年第20小题:“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A段中的诗词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本题侧重于作品中单个重点故事的情节内容的纵深掌握。这两个小题的答案都不出现在节选的文段内,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对整部名著重要情节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某选段的内容理解。三是人物形象评价类。2008年第21小题:“B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09年第20小题:“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这两个小题的难点在于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答案中没有作具体分析的,要被扣分。四是情感体验类。2009年第19小题:“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读过原著而只根据试题中节选的文段来理解,就可能回答为外祖父打了“我”以后很后悔,来安慰“我”。其实,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在这里,外祖父并不后悔,他的经历已经让他习惯于打人了,他不会因打了阿廖沙就痛改前非的,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五是语言赏析类。2007年第21小题:“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本小题要想得到满分必须做到三点:一要指出作品《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1分);二要举出例句(1分);三要分析合理(1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对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体验、语言赏析的考查都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这样考查不仅有利于真正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水平,实现中考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研读、获得感悟,实现中考的引导和调控功能。

4.名著阅读试题形式要创新

试题形式应该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以主观题为主,压缩选择题、填空题,增加简答题、简析题,要让简答题、简析题成为命题者为学生深入探讨名著准备的平台。另外,试题形式要创新,像辩论、采访、对联、点评、比较阅读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5.名著阅读试题分值要提高

在满分为120甚至150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试题仅占三两分,这怎么能够激励学生去搞费时费力的名著阅读呢?大胆提高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有利于命题者出一些有深度的题目,使那些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使那些没有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高分,有利于引起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入。

总之,反思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我们喜忧参半。怎样进行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和命题,对于语文中考政策制定和命题者来说都很富有挑战性。只有不断改进考查策略、提高命题水平,我们才能够使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文本,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达到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孝杰.200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9,(6).

[3]曹粉山.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现象[J].语文学习,2009,(3).

第4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学生自进入校园起,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接触到阅读,但是高中生的阅读却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阅读能力也不高,学生之间的阅读能力差异大等。学生的阅读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足,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应该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教会学生阅读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深意,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带动写作水平的提升。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一、以高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标准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进行阅读课程设计与施教的依据是阅读水平标准,阅读水平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好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仅凭单纯的教学经验、考试标准等,一些情况下甚至没有制定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目标做出新的规定,传统的教学目标已近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新的阅读水平标准为依据进行施教,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不断提出问题。通过思考与问题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优美的句子或词语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发问,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词汇,作者为什么能够将如此美妙的词汇运用于写作之中,而自己的应用能力却达不到。关键语句与关键段落对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关键词汇与关键语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师要对文章进行必要提问,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与难点的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教师的问题之上,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与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相关的文章数不胜数,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都一一对学生进行讲解,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引导下去扩充知识面,才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因此,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传统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材阅读文章的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将阅读技巧有效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进行有效阅读的理论知识。但是教材上的阅读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教材阅读,那么眼界很难变得开阔,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必要指导,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对不同文章的欣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阅读中外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学生的知识涵养得到增强,对于有一定深意的文章也能抓住主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既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一箭双雕。

五、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精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教材真正发挥其作用呢?有效运用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对教材引起足够重视。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将教材作为最根本出发点,因此,对教材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教师不可偏离教材而施教,学生不可偏离教材而学习。第二,通过教材,有效进行知识传递。教材上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精讲,在向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与阅读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该如何有效进行运用。第三,不可拘泥于教材。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毕竟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局限于教材,学生的阅读也不可局限于教材。

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阅读是人们提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该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5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修订的《语文教育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提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一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大纲》中提出的阅读量?我提倡以兴趣引领阅读,以习惯促进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如何让小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以兴趣来引领阅读呢?

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的事物他们总想看一看、试一试。教师引领他们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我的做法有:1、从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最好是彩色版的,阅读时他们可以借助书中的拼音识字,结合精美的彩图,走进美妙绝伦的童话世界。2、提供给孩子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普书等。3、古诗是我国古文化的精髓,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低年级时可以在班上开展天天背诵古诗活动,孩子们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背诵经典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再不定时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以此激励孩子们多读多背我国优秀古诗词,增强文学底蕴。4、故事人人爱听。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都是孩子们乐此不彼的。如:爱屋及乌、班门弄斧、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有利于孩子们在趣味盎然的阅读过程中理解和记忆。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都受益匪浅。

从中年级开始,我还采取了以下办法继续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1、让阅读进入课堂,保证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每个学生准备自己的读书剪贴本或读书笔记本;为班级每个学生建一份阅读档案,随时记录他们的读书情况;每星期设置班级“小读者”奖的评定。2、建立班级图书角,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读物的筛选面宜广,中年级孩子的阅读内容应该以儿童文学作品、名著、人物传记等为核心,兼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其他优秀读物。还要注意指导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基础作纵向分层,即把学生应该读的书目作为核心层读物,可以读、拓展读的书目作为紧密层读物。让缤纷的图书角无时不吸引着孩子们去阅读。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每周用一节语文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先在小组内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并推选出读得好的上台讲演,再评选出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通过介绍,不仅让大家知道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儿及简要内容,引导他们去阅读,而且还能让学生交流读书经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下周活动时间再归还。这不仅能激发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何乐而不为呢?4、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5、结合电视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做引导,还应该把兴趣转化为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有益于终身。那么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养成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这一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指导,逐渐形成生活惯例,每天一到时间,就开始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时的姿势,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要保持适度距离,要保护好视力;读书时不要有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小动作的陋习。教师和家长要随时观察,不断提醒孩子,甚至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多问“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多问“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边读边做摘录,或者读后做摘录,或者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心得体会,这些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好处。

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第6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一、树立健康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态度、观点和感情,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能运用探究和创新精神评价文章的观点、内容及艺术特色。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面对的是求知的学生,我们应以本为纲,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纲,以教材中精选的文章为点,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开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知识迁移的能力。不但要体味作者的旨趣,更重要的是把体味旨趣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会阅读课文,会学习应用语文。

二、培养阅读兴趣,激发读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在传授知识中,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从而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作用,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大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是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其次是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推荐课外读物应注意因人而异,喜爱文学的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好奇心强对理科知识兴趣浓厚的科普读物;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则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为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打下基础,而阅读能力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再次是注意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而兴趣倍增,如果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是注意不断刺激,巩固深化。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来得快,消失也快,教师应注意在培养的过程中围绕读书活动采取板报、专刊、故事会、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学生阅读兴趣,使之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加强阅读指导,注重方法传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注重方法传授,对学生加强指导。首先应教好精读课文,给学生带好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可以顺利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应先从整体上把我文章内容,进而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色。

1、阅读记叙文 首先让学生知道记叙的事情,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按记叙的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记叙这件事情,其目的是什么,反映怎样的中心意思?文中如有倒叙、插叙和补叙,则提醒学生想想作者问什么用这种方法?若不用效果有何不同?这样一步步探讨,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内容、中心意思、写作特色,而且体味出了作者真正的旨趣。然后重点研读精彩段落,进而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2、阅读说明文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分那几部进行说明的,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本文在说明时运用了那些手法和说明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同时布置作业,口头说明与课文同类是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3、阅读议论 首先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即中心论点,能分析议论方法和方式。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的论据是什么,可分为几类,论据是否充分必要,几个论据之间是什么关系,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然后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论据证明。

第7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阅读教学

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内容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量大,最后。变法快,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相比的源源不时的新信息、新内容是保证学生把兴趣化为动力,从而优化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升整个英语水平的关键所在。

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各类考试中占的比重很大,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但学生因词汇及对不同文体阅读技巧的缺乏,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点,经常陷入一片迷茫中。教师用多媒体的优势改进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对语篇的畏惧感,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信息论告诉我们,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要经过几个不同阶段,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真实的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增强课堂的新颖性。这些情景易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易于唤起师生情感,易于学生所接受。因此,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有利于实施英语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加速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它改变了从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精心设计教学,组织调控学生;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它有利于“三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句话说,它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3.有利于教师语篇教学的深入和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触及语篇的全部内容,而且能生动、形象、真实地提供与语篇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更为丰富。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够建篇章整体框架,继而引出每段的细节与内涵,做到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阅读理解重点,又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地引导和点拨,从而使语篇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4.有利于发挥开放性,增大阅读量。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室的空间概念,提供了一个适宜现代教育的新型时空环境,为延伸教师教育范畴,拓宽学生知识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通过上网,从英语天地、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原版名著等栏目中下载地道的但又符合高中难度的文章,英文小说、诗歌、散文、歌词、谚语、名言警句等,利用网络共享,并且鼓励有电脑的学生把从网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保存下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这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既巩固了所学的阅读技巧,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网络多媒体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想

1.阅读材料的选择。

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网络多媒体环境阅读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英语专业学生来阅读的材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应选取英语母语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适合较高水平读者阅读的英文原文来阅读,材料应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学习网站上都有现成的阅读材料供各个阶段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还有英语新闻。

2.阅读内容的情景化。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PPT和网络环境展示各类题材、风格、体裁的文章,集文本、声像、动漫、图画等为一体,反映东西方历史风俗、人物环境、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开展精心设计的各类情景化动态交互活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主要在学生与电脑、与教师、与学生、与英语母族使用者之间进行。通过网上搜索,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学、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某一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以真实、自然、立体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下,增强阅读量的输入、提升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快节奏教学。

利用录音机、幻灯片化静为动,激发兴趣。例如,上英语课时,我把同学们的对话朗读记录下来,然后播放给他们听,这样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缩短了学习的过程。有效的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以便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否则,不切实际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只会造成隐性浪费,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warming up,Listenmg and speaking环节用,reading环节用,practice,pairwork,discussion等环节都在用;一会儿用这个片段,一会儿用那个片段,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似乎很浓,但实际上是在看热闹。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也就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就小,也不可能实现在有限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阅读难题,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阅读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也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可能,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于基于网络下的教学这种模式,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地发挥网络的作用,充分展示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中学教学 方法与尝试

经典是民族的符号,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积淀,它蕴藏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是文化的象征。而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存数字化、传播信息化、网络虚拟化的新世界社会背景不断冲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充满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冷落和疏远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众多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精神的荒芜,产生精神危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为此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

他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相比之下,我国在阅读方面所做略显欠缺。一位中学生文学社的社长一语道破真谛:"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丧失了阅读能力。"这实在是中学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很多有识之士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的齐大卫教授曾主持汇集了北京市学术界的20多位教授、11位副教授和一批优秀中学教师坐在一起,为中学生精心奉献了一套语文补充教材《阅读》。

此后,2002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语文读本》(小学卷),2006年6月全国第十六届书市开幕期间,很多作家呼吁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希望在外界浮躁的时候,通过阅读让孩子们的心静下来,沉下来,由‘浅阅读’走向内涵丰厚的深入阅读,让孩子们的灵魂通过阅读高贵起来……有文学经典伴随的童年阅读,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一个人的一生都相伴着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

笔者现根据在南师附中任教多年的教学尝试和积累的教学思想,希望通过对本校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在中学阶段的编选情况及教学方法的实践尝试的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能够符合中学生的实际状况,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的教学现状

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中学教材的编选情况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一册 第五单元 《论语》十则

第三册 第六单元 《买椟还珠》(韩非子)?摇?摇《滥竽充数》(韩非子)

第四册 第五单元 《公输》(墨子)

第五册 第六单元 《孟子》二章?摇?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六册 第五单元 《鱼我所欲也》(孟子)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五单元 《论语》八则

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新)

第一册 《论语》

第三册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第五册 《逍遥游》(节选)

(四)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

第一册 《劝学》(节选)

第四册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专题《逍遥游》(节选)

(五)苏教版选修教材

1.《史记选读》

2.《唐诗宋词选读》

3.《唐宋家散文选读》

目前,中学阶段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最新的一套教材,它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的产物,编选的意图也正是教学工作者所要把握,学生所要接受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

二、中学教师关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讲授情况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状况一直不太理想,不仅是因为一线老师及学生重视不够,更有人认为文言文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不太协调,尤其是今天,新课程标准虽已实施多年,但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除了串讲、评点、诵读之外,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忽视了文言文对提高中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只停留在最为浅显的字词的梳理与记忆,而作为文言文最为精髓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东西,则涉及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不愿读文言文。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文言无用”思想的根本所在。

三、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学习情况

当前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学习文言文就是要记住一些生涩难懂的字词,背诵一些根本不理解的文句,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和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外,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

四、“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对于中学教学的影响和价值

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对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具有现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同时,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语文教育实践中经典教学策略的失误

目前,多媒体在中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导致出现了“多媒体致使经典阅读脱离文本”的现象。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感,极富感染力的音响效果,以及极具时代气息的视频效果,吸引广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然而多媒体永远都无法完全替代文本的阅读。过度依赖多媒体,导致学生脱离文本,使作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消失殆尽,从而让学生丧失了自我的感悟和思考。《红楼梦》的魅力是电视剧、电影永远都无法反映的,《论语》《庄子》也不是于丹侃侃而谈就能全部诠释的……

同样“用笔记代替阅读体验”、“用形象标签化取代学生自己的解读”,学习的过程中缺失了思考,没有了辩论,甚或一味模仿,如“私塾教育以及颇受争议的读经热”等,都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永远是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是自我的想象和延伸,是自我的收获和启迪,真正的“阅读”与模仿无关,与灌输无关,它是个人的独特的行为,是个人的意志行为,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所以它与操纵无关。

那么学生究竟应该如何阅读经典呢,南师附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了阅读课的课程标准,并总结了四种阅读方法:

一、精读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好一本好书的办法就是精读、细读,反复地读,他还总结出精读的三个步骤:了解、批评、接受。这就是著名的"三步"精读法。这也就是说读书首要的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表达情感,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质疑,批判的接受,对作品进行消化吸收。

朱熹对于精读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要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如此,则得书之真髓矣。”这就是著名的“剥笋”读书法。精读,即精心、精确地去读。不但读懂字面义,还要读出潜台词与画外音。

二、研读法

研读,也称为精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类型,它以研究为主。所谓研读,就是要对需要学习的教材、书籍、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且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研究,必要时还要边读、边思、边作笔记。因此可以说研读与通读一样,是学习社会科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诵读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说在诵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语感与情感体验也是与众不同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指导学生读书时说:“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同时他又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了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口诵心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强调诵读的关键,不只是简单的朗读,还要注意思考。

四、其他,如讲座欣赏法、讲解评析法、辩论讨论法等等

这些方法更强调了他人的指导作用以及质疑、思考、讨论、甚至争论对阅读的巨大作用。这更能加深阅读者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训练。

阅读的方法并不仅有这几种,学生阅读可以以其中一种为主,也可以几种相结合,关键在于个人的所得。

当然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也有困惑。一是现在阅读量相当大,那么多名著阅读要完成,实属不易。但学生的阅读时间很难保证,时间太少;二是学生对阅读名著缺乏兴趣,反而倒是对一些肤浅的流行读物兴趣颇大,我们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三是在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师的阅读时间。

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南师附中还不断进行经典研读的实践尝试,包括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开展活动课程三个方面。

一、走进经典阅读现场

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认为,阅读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明显优于读书少的同学,所以他们的各科学习往往很轻松,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底子”。人站得高了,天地才会变得更大。

基于此,南师附中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走进经典阅读现场”,目前已经尝试教学三年多。我们不仅在学生的阅读现场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还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列出了《高中语文推荐阅读书目》。

二、开设选修课

阅读课程是“经典阅读”的第一保证,而选修课程则是校本课程的另一重要的形式。本校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在每个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现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举例如下:

三、开展活动课程

在我校的新课程体系中,语文组承担着三门校本必修课程,一是基础年级的“写字课”,一是所有年级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以及名为“走进经典”的课外阅读课。这三门课程,都是我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专门设立的校本必修课程,因为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书写水平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一个人的人际交流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一个人的阅读量,阅读面,阅读习惯,更是一个人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不二法门。

新的课改需要凸显学生的个性与提升学生的素质,老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此,我们开展丰富多彩且扎实有效的活动,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可以充分提升孩子的素质。

通过一系列阅读课程的开发实践,对我校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开创出了高效生动的语文课堂模式,学校的新型课堂得到了很多专家首肯;其次,各种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在省内外都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再次,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推出了“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推荐阅读书目”;最后,作文教学硕果累累,多次获得省市各项奖项,且高考成绩异军突起,多次有学生获得语文单科状元。

总之,这一系列的成绩跟我校的课程理念,跟学生的广泛阅读是分不开的。

结语

曾有家长问王栋生老师,为什么语文一直排在第一位?为什么还要背诵古典诗词,学习文言文?王老师无奈而痛心地说:如果数理化学不好,那仅仅会落后,如果母语学不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如果在愚蠢和落后中间让你选一个,你选什么?进而王老师又说,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上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所以我们希望这些名家名作,这些“经典作品”,能让我们的学生有修养、有情趣、有思想、会生活,能给我们生活和人生的启迪,从而促进自身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记得《金蔷薇》中描述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老兵沙梅,为了那朵金蔷薇,他是怎样地用碎屑来熔铸它。经典,就像那朵蔷薇,每一缕都是金一般高贵,每一缕都是一段传说,每一段都充满着甜蜜和悲凉……我们相信那些慰藉心灵的阅读就像那沙梅积储的“珍贵尘土”,总有一天它会在我们的心中绽放出最美的“蔷薇”,不仅滋养我们的生命,更能美化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字:多看;多读;多练;获取书面信息;学习获得;阅读障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加入wto,英语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对英语的重视,并开设了英语阅读课程,笔者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出现,反复循环,因而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记忆更加牢固了,同时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诸如语言背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摸索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直接应用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一,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 抓住大意, 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声读”,这种习惯是很不科学的。据研究发现,“一般人默读速度是他声读速度的两倍”。“声读”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更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些学生偏向于“心译”来阅读,还不适时地、频繁地查阅字典,使得文章支离破碎,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果。由于阅读材料题材与体裁的不同, 因而在阅读中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各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去归纳、理解材料内容, 如可以归纳动词, 显示事件过程;归纳文章人物, 突出重点人物等等, 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通过认知活动使这种能力得以发展的,也是在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中得以发展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经常给他们提供一些难度适中,题材丰富,有趣的语言材料:唐诗,谜语,幽默,寓言,世界名著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如地图、画册、书刊、录像、幻灯片,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化特色和交际方式。在阅读开始前,讲解一些关于该材料的背景知识。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开展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家的背景知识,注意选材的广泛性,读得多才能理解透彻,这就要有必要阅读量的保证。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来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读物,读物的题材避免单一化,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应涉猎。题材也应包括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叙,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知识等。只有各种题材和问题都熟悉了,才能摸清外语文章的特点,作到心中有数。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通过学习,使学生吸取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从对学生阅读障碍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生词,二是结构复杂的句子。

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学生阅读的自信就大大降低,为难情绪增加。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进行阅读,其效果当然不会理想。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基本具备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文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特别是对难句,长句的分析。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阅读前可加以适当的释疑;引导学生探索如何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猜测词汇的意义。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最后,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变单讲语法知识为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相结合,变单纯讲语言结构为结构讲解和语言功能应用相结合。

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读过每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复述其内容。通过再次阅读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篇章信息分布,并检测学生能否迅速地找到某一具体信息,对课文中的理解障碍,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排除。提前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教师使用提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材料中来,引导他们整理、加工、联想,进行创造性思考,提高他们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内部动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