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医学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试、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学完以后的掌握情况,他所获得的知识与其他学科无关,学校的学籍管理人员仅把某门课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依据,用来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获得学位和评优。对于学生本身考试仅仅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学分,最终获得毕业文凭及学位证书,而不关心知识掌握情况,更没有考虑到这门学科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根据当前考试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1考试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方法存在一些非定向形式。表现在,一是多闭卷少开卷;二是多理论考试、少实践考核;三是多笔试少答辩;四是多一卷定成绩、少考试综合评价;五是试卷单一,侧重教材,多考核知识的记忆、少评定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性,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1]。
1.2考试内容与其他学科无关传统的考试内容只限于学科教材,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多数是选择题,答案统一。而学科间的联系、病例分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主观分析题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有的学科划定考试范围,试题过于容易、题量较少,试题质量不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1.3考后试卷分析不够部分学校或教研室,考后不进行试卷分析,进行分析的也仅是任课教师对任课班级成绩做个简单的图表分析,查看一下学生成绩优秀率或及格率,很少分析本试卷中各章节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加强的内容。学生在考试后仅知道自己的分数,缺乏试卷信息的反馈。
1.4考试管理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考试管理制度是考试、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考试工作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考试质量,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对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虽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一些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和实施。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教研室、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很少过问,很少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
1.5考试题型标准化较多有的学科考试题型一成不变,即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试题占比例较多,而综合性分析、案例分析、实验分析等应用试题占比例较少。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更有的教师考前划定重点,命题无科学性,无法评价学生实际水平,使考试导向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实现。
1.6考试评价重视分数化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考核评价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以取得高分、保证毕业为唯一目标。考试获高分是学生最大愿望,死记硬背获高分有之,找教师改分的有之,唯60分万岁大有人在,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基础医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方法、题型、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照此下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有可能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我院基础医学课教学和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中,多采用旧的传统考试方法,表现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书面考试的多,只注重记忆理解,忽视综合分析,各门课考自己的课程,根本与其他课程无关,难以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中占比例较高(70%以上),有的把期终考试作为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达100%,出现一卷定终身,完全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同样造成不少学生考试不及格,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症或考前心理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以学为主,考试是主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考试方式、方法和评价单一性,我们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运用的考试方式和评分不够合理,8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考试改革,89.6%的学生表示欢迎形式多元化、灵活、科学的考试方式,对于高年级课程应有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思考题,以突出医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考试状况
在国外,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校,在20世纪中后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4],主要着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实行对教学全程的考核,体现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且考试多为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实施了改革。例如,开展了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实验操作、口试、答辩、闭卷或开卷考试、成果演示和在线测试等[2]。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2年,我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进行考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一开始,就宣讲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并同时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合作,以教研室主任为核心,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中。通过教研室讨论,制定考试方案,树立统一思想,并把考试改革实施公示给学生,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上报学校考试中心备案。
4.1考试改革我们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生理学课程中进行,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考试考核办法》,从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修改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大纲的情况确定考试范围,对旧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改革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局面,制定了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并运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课程考核中,新的考试成绩组成有:一是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30%-40%,包括课堂测验(占平时成绩60%,进行3次)、学习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30%,进行3次)、小组成员互评(占平时成绩10%,是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最终决策、掌握程度、贡献大小)。二是自主命题知识竞赛,占期评成绩10%-15%,分为教研室命题竞赛和小组命题竞赛、先笔试通过一定分数的学生才能参加竞赛,这部分学生可获得另外加分,由教研室老师组织实施。三是期末考试,占期评50%-60%,以闭卷方式进行(实验课成绩并入机能学,不记入期评成绩)。
4.2实施后的效果我们这种改革改变了传统考试评价,教学特点:①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课程知识只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推迟到下一学期。②开展以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3次的个人课堂测试,开展以临床疾病案例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③学习期末开展自主命题知识竞赛活动,并把知识竞赛成绩与期评成绩挂钩。④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改革,把以往规定时间、地点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延伸至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不间断的评价,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学改革所在。命题基本情况:①题型多样,有选择题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A3)、简答题和应用分析题7种。其中案例分析为首次出题,客观题占75分,主观题占25分。本次命题与以往不同,命题难度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接近,理解与应用题目占绝大多数,且有少数题目超纲;②没有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增加了临床案例分析组选择题(即A3题);③命题考试着重是考查学生对生理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④客观题全部为选择题,占75分,每题1.5分,分值比以往高。试卷分析:试题难度在0.4-0.8之间占70.3%,0.9以上为7.14%,0.3以下为20.37%,说明本试卷有点偏难;区分度0.4以上占7.4%,0.3-0.39占22.22%,0.2-0.29占35.19%,0.19以下高达33.33%,说明本试卷区分度不算好,以后命题时应注意,争取区分度在0.4以上。全卷α系数为0.76,说明试卷命题重复测量的可靠性不错。
5考试后成绩分析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承担着重大责任护理人才的基地,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而这些正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一些医学高等院校也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并未完全突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无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高职院校进行普及,因此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1)教学理念落后,实验教学定位较低。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忽视了实验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不到提高。(2)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仍然是按学科设置实验室,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实验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而且不同学科的实验室之间有实验设备陈旧、重复配置、资源浪费等现象。(3)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约为2.5∶1,并且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开设为主,缺乏护理内容相关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按照详尽的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4)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对于现在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过程的评价,因此应加大实验教学考核的力度和广度。
2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2.1设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首先按照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将学科相近、实验仪器设备可共用的实验室进行重组合并,按形态和机能建立综合实验室,构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共享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如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维护、标本切片制作等由专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通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设立,建立了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的实验室,便于管理,利于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2改革实验教学理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技能,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总体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有机融合起来。(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适度采用分组实验、病例分析、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2)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内容有机结合。(3)实验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报名、经过实验技能选拔,挑选一批学生参与到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怎样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科研的兴趣。(4)将网络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校园网和精品课程网站中开设一些实验教学栏目,结合视频、模拟软件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和新的实验技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还可开展网上答疑、电子实验报告,虚拟实验设计等,实现师生网上互动。这种“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化教学,不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视点,同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2.3优化教学内容,改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应用性实验。为了满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应当编写适合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报告。在编写时,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前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培养相结合,突出学以致用,为满足护理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2.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1)为了更能规范化地监控、监督教学过程,应当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组织听课等手段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每节实验项目的出勤、课堂技能达标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评价的成绩。而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笔试考核成绩,这种二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2.5加强实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合并重组而是有机地融合,开设的综合性跨学科实验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实验教师要在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扩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学校应该鼓励实验教师继续深造、进修,培养一批实验操作技能较强、知识面广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提高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10]。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
[6] 杨诏旭,何伟,路程伊,等.器官系统融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伟.趣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晓荣.多媒体教学法在五官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2]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13] 祝侠丽,贾永艳,田效志,等.《药剂学》案例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38-139.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4.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关键词:智能手机;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最早接触的仿真医学实践技能课程,通过实验室操作基本训练,在强化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各专业课所需的系统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当学生觉得授课形式传统无趣时,其注意力极易被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拉拢。智能手机在课堂上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引入深思。自2013年加入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以来,笔者遇到了一些教学中的难题。孙树民[1]等人将智能手机运用于兽医外科手术教学给笔者给笔者带来了一些启示,并由此建立基于智能手机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1 实验教学中的困窘
1.1 授课班级人数众多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班级平均人数为70人。每间机能实验室配备6套实验设施。因此,每小组人数达10人以上,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同学亲自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人数众多,实验教师精力有限,有些学生就会出现偷懒,自顾自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的现象,课堂纪律收到严重影响。
1.2 实验设备有限
该课程的核心设备为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由于系统设备陈旧,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死机、串道、数据显示错误等现象,能顺利收获实验结果的比例不足1/3。这一现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3 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长久以来,迫于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对于考查形式的实验课程的重视度远远不如考试形式的理论课程。另外,对于高职专科的学生而言,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欠缺。尽管教师不断强调“课前预习-课堂练习验证-课后复结”的学习流程,很少有学生能真正保质保量的做到。
1.4 教学模式陈旧
长久以来,实验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授课教师必须点明实验内容,详细说明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大多数时候还得亲自示范,引导学生猜想预期的实验结果;其次,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指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纠正并布置作业。这种模式使得教师讲授时间所占比例过大,学生普遍反映有疲乏感。因此,往往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会慢慢地转移至可爱的实验动物或智能手机上。
2 改革的措施
2.1 小班教学,设置小组长制度,建立微信/QQ学习平台
针对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经过课题组协商,改为分小班教学,如此每个实验教师只需照顾约35名学生,平均每组6人,属标准实验教学范畴。另外,为了加强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设置了小组长制度。小组长职责:①建立微信/QQ学习平台[3],引领本组同学进行预习复习,收集作业等;②维护小组纪律,督促同学亲自动手、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杜绝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③合理分工,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④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等。
2.2 智能手机进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智能手机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课前,可以借助微信/QQ平台,将课件等教学资料和任务发放给学生,加强课前预习的效果[2-3];②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拍照摄影,作品经过编辑处理后分享至微信/QQ朋友圈,教师也将从中选择出好的作品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点评,此举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2-3];③实验中涉及到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时,教师无需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只需要将相关内容提炼后由微信平台发放,由小组长带领进行自主学习。④对于重点技术,如家兔的麻醉、捉拿、颈部手术、颈总动脉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技术和输尿管插管技术等,可选择精品视频分享至朋友圈或班级群共享,供同学们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此举不仅省下了教师示范的时间,也能够解决学生动手机会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教学质量。⑤课堂上遇到疑惑,学生和教师均可以借助网络及时进行解惑。
智能手机的引入不仅大大优化了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网络分享的形式,即使小组结果不理想或者小组设备故障,他们也能借助微信朋友圈其他小组的分享,方便快捷直观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2.3 引入电子实验报告
长久以来,我校一直推行手写形式的实验报告。每次课程结束,学生除了需要对实验中获得的图形(如血压曲线、呼吸曲线等)进行编辑处理和打印,还需要手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学生反应这使得他们无法一次性完成实验报告,导致了拖沓现象的产生,等学委催交作用时急急忙忙赶作业的现象层出不穷。借鉴首都医科大学机能实验室[4]关于电子实验报告的运用,笔者顺利地在教学中推行了电子实验报告。具体操作如下: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即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步骤、观察项目和注意事项;课堂上加上经过编辑处理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分析;最后,完整的实验报告经由微信/QQ平台直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发送给教师。此举不仅有利于环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拖沓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巩固情况更佳。
2.4 优化教学手段
当然,智能手机的引入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手段[5],引导学生动手的同时,动动脑,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享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总之,智能手机的引入,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教学的冲击,这提示着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科技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现代化医学教育的需要,才能不被学生淘汰出局。谨以此文供同仁们参考借鉴,希望探索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树民,张凤珍.智能手机在兽医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4,(1):238-239.
[2] 冯雯婷,赵威,刘龙飞等.将智能手机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5,(20):34-35.
[3] 柯纯,陈健.浅析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10-11.
一、麻醉生理学、生理学课程整合教学分析
(一)学生对整合教学的心理认同感
众所周知,在积极心理认同感的影响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重要,所以学生的认同感是整合教学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重要保证。本次研究主要选择我校2014级麻醉学专业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186人(93%)认为推?V整合教学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整合教学的具体落实
麻醉生理学中“绪论”和生理学的绪论部分整合讲授,并介绍麻醉生理学的研究范围与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基于临床案例对妊娠、小儿及老年麻醉用药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学生对二者的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麻醉生理学中“麻醉与神经系统”与生理学中细胞基本功能及神经系统整合讲授,重点通过具体手术、麻醉过程中神经系统变化案例来讲授疼痛、意识及躯体运动变化等麻醉状态之下神经系统变化的发生;麻醉生理学“麻醉与呼吸”与生理学中呼吸系统结构、肺通气等内容整合讲授,重点在于讲授手术、麻醉对肺通气造成的影响,以及机械通气可能会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等;麻醉生理学“麻醉与循环”与生理学中介绍心肌细胞生物电及电生理特性的内容整合讲授,重点介绍麻醉与心律失常、心脏泵血功能与心输出量影响因素等内容,在生理学内容讲授之后介绍麻醉状态下患者血压变化、器官循环等内容。
二、从麻醉生理学与生理学的整合教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麻醉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及逻辑性等特点,课时不足和以上特点的存在是其教与学的矛盾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知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当前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麻醉生理学、生理学二者整合,可以充分发挥出麻醉学、影像学以及预防医学等教学改革的重要标杆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者严重脱节的情况下,这种整合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整合教学的意义
麻醉生理学、生理学二者的整合教学可以有效优化课程结构,在二者课程基础上构建更为合理的知识体系,这对提升教学效率帮助非常大,同时,整合教学理念出现之后,原有的学科界限被打破,基础医学知识整合进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整合教学可以更好的结合临床,真正发挥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者之间麻醉生理学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有关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家庭与社会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1]。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对医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据统计,误诊病例中70%以上是由医生临床思维不当造成的[2]。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医生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医疗模式转变的需要[3],是任何仪器都不可替代的。但是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片面思维、简化思维、表象思维、印象思维[4]等问题。我国对临床思维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临床实践教育阶段[5~9],本研究将归纳基础教育阶段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因素,并结合国内外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提出有助于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兰州大学医学院340名本科生(低、高年级各170名,其中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年级及以上为高年级),四川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和山东大学各60名(低、高年级各30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在参考医学生临床思维存在问题与培养对策相关研究[10~13]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价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非常愿意=5分、愿意=4分、不一定=3分、不愿意=2分、非常不愿意=1分,计算相应教学方式认可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对该教学方式越认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代表样本中的观察单位个数。
2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95.0%。
2.1不同学校、年级医学生对临床思维的知晓情况
高年级本科生临床思维知晓率高于低年级本科生,χ2=66.5,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因素
调查显示,医学生了解临床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老师讲授,占63.8%;25.7%的医学生能自主学习并主动寻求相关背景知识;高年级医学生认为在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主要影响因素;在课程设置方面,53.9%的学生认为临床思维培养相关课程和内容欠缺;另外,学校硬件不足(31.2%)、重视不够(30.6%)、提供了解临床思维的途径过少(28.8%)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的提升(见表2)。
2.3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
调查表明,医学生对实施PBL教学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设置人文社科课程、进行课堂提问等教学方式较为认可(克莱姆相关系数为0.1009,见表3)。
3讨论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实现我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讲授速度过快,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现象。
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积极主动的探索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将传统的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链接,加强对学生在综合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提升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使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活动全面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工作。
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的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采用以病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即“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模式,使教材更具实用性、趣味性,活化知识、扩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以“实用”为目的。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结构决定功能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基础医学课程是以研究机体的组成结构来讨论其功能,各学科的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一定的结构框架,按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个一个地剖析知识体系,并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从机体的一个结构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决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始至终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的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交互融合和融会贯通,达到了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的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法”,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结合
直观教学法,是利用和借助尸体、挂图、模型、组织切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即把图像转变成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转变成图像,它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学生通过实践与观察,形成对人体结构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猎取感性认识的基本功更加过硬,获取感性认识的质量就愈好、数量就愈多,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借以形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桥梁作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答疑: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向学生公开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QQ号或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话或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可及时答疑。
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将文字转变成图片,把以前的文字描述通过图示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认知转变成了直观的图像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