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第1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可以传下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精神意识的总体表现。如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都是精神文化。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3.4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第2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践

“岳州扇”是中国三大名扇(岳州扇、杭州扇、苏州扇)之一。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扇系列中,属于后起之秀,就地取材,价廉质优,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洪湖传入,在岳阳县“三田一洞”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以向外地供应扇骨为主,解放后,在岳阳县成立了岳阳制扇厂,专门生产纳凉用纸扇。“岳州扇”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湖湘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是研究岳阳历史和当地民间工艺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高校有开展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义务。岳州扇的恢复、保护与传承,对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研究的意义重大。作为本地高职院校,在非遗项目“岳州扇”的传承与发展上,可根据专业与课程需求来进行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自觉性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给大学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万千学子的背后,是他们的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也是整个中国非遗体系。所以这种“进校园”理应唤起学生们的文化自觉,培养“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促进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有着“重文化典籍,轻活态文化”的重大缺失,这就导致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成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必须要贴合全球化的社会背景。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课堂里僵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贴近学生的现实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特色教育的价值取向

湖南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湘绣、黑茶、醴陵瓷、岳州扇等具有浓郁湖湘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先声,是华夏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技艺的传承,是一段民族文化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过程,更是我国文化特色教育事业的创新。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实现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

(一)确立目标,构建框架

为了能让传统地方民间工艺薪火相传,我院乘课改之东风,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将传承与保护岳州扇列为目前我校课改的首要任务,致力于构建岳州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岳州扇的优秀制品包括一百多道复杂工艺,还不乏拉“鼠眼”、剖“合青”篾、“油炸骨扇”等民族艺人的绝活。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项民间工艺走进课堂,把教室变成工作室,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岳州扇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如第一学年注重于基础知识和生产流程的了解,第二学年注重于熟悉材料和制作工艺,第三学年注重于实践和更为精深的制作工艺的学习。

(二)创新模式,彰显特色

岳州扇在工艺美术中算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我们可采取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设专修课程,对高职师资队伍是个有效的补充。我们可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一是聘请岳州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我院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文化讲座、常年开设选修课程等;二是可以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将岳州扇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聘为课程专业师资。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同台授业的方式,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岳州扇的制作方面也没有专业的书籍和教材。因此,学院方面应当认真记录、整理、编写和完善教学材料,为我们岳州扇的教学提供实训教材和参考用书,发挥我院的教学教育特色。

(三)建设基地,数字教学

我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岳州扇进校园的融合需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传承馆,向广大师生展示岳州扇的诸多制作工艺,保存优秀的岳州扇藏品并展览在校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建设数据库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数字化和电子化也不失为新时期里的重要手段。文字、图像、音像和影像的收集和整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学生、老师、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需求,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供岳州扇教学资源和制作素材,完善和提升我们的岳州扇教学水平。

(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教学,师资力量是关键。美术老师、工艺大师以及岳州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大师资力量的结合可以拔高学生的起点。近年来我国众多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经历了后继无人的窘境,原因无非学习过程枯燥和工资低薄。我校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我们的岳州扇传承人“批量生产,量身定做”,并且“重点培养”,相信在不久之后定能缓解本地岳州扇的传承悬而未决的境地。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教育工作,能否科学地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当下的无奈之举,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岳州扇人才培养的必然。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坚持,希望我们的岳州扇专业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拓宽学生的就职道路,将知识化为技能培养再上升到文化传播的层次,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做好示范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玮著.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曾芸著.文化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第3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域风情;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28-01

民族及地域风俗习惯是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其民族及地域发展的特色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共同心理感情,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

加强校园民族及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偏见与猜疑心理,让更多的学生去认可、接受不同民族及地域的风俗习惯,促进同学间良好关系的发展,建立深厚友谊。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在大学校园里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小受到本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及地域风情有着深厚感情,对其特色文化、、服饰及饮食习惯有着本能的向往,但在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或多或少的逐渐被同化、庸俗化,甚至有消失的现象,特别是在当今教育条件下,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减少了深入接触特色文化及风俗的机会,能把家乡的文化艺术带入大学校园的就更少。

在大学校园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及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与热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实现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良好传承,加强校园民族及地域风情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二、分析原理

1.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也少有传授民族文化这方面的,有时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不需要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贬抑。

2.社会生活大众化,民族及地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观逐渐面向大众化、现代化发展,日常服饰及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大学校园中,大多不具备对民族习惯坚守的条件,有些学生甚至对本民族及地域文化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文化,思想上行动上有抵制,渐渐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生活习惯。

3.学生对本民族及地区以外的文化习俗存在偏见。少数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宣传过少,多数学生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了解甚少,在生活中往往是避而远之的现象,这极大地阻碍了同学问友谊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1.组建民族及地域文化社团、联合会,培养学生学习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学生在社团文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组建民族社团,让更多的民族文化爱好者集聚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学校也要加强对社团的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精髓,推究出新,培养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让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意义,更鲜活、更直接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适当的开设民族及地域文化习俗介绍选修课。在大学教师队伍中,不免有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的老师们,聘请相关老师及社会民族艺术培训老师,对不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让更多的风情习俗走进校园,让学生更多的接受不同文化习俗,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习惯,促进各民族及地域文化在校园中传播。

3.组织以民族及地域学生团结交流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每逢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可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歌舞升屏,欢聚一堂,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领略不同文化特有的魅力,给全体师生别开生面的精神会餐。

4.号召学生参加帮助民族长辈、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旨在传播社会博爱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号召志愿者学生走进民族社区,慰问民族孤寡老人,给他们送上精神辅助以及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担当民族友好使者。走访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学生,询问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第4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一、荔波瑶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代表

1、颇具启蒙思想教育意义的瑶族民间传说故事

荔波瑶族的民间神话故事、斗争故事、人物传说、民俗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其中神话故事有《十六个太阳十七个月亮》、《喊太阳》、等;斗争故事有《人与老虎》、《贪心下场》、《射岩箭》;人物故事有《姚娘滴智破九牛婚制》等;民俗故事有《幽岩葬的由来》、《忌雷》等;动植物故事有《谷种从什么地方来》、《狗与黄鹿》等,他们是荔波瑶族的口头文学,也是这一民族的启蒙教材,应当加以整理,作为校本教材推广。

2、瑶族盛典不可或缺的民间经典乐曲和舞蹈

荔波瑶族喜好乐器和舞蹈。瑶族有铜鼓、皮鼓、独弦胡、飘里列等。其中铜鼓是瑶族的珍贵乐器与神物,铜鼓多用于丧葬椎牛时敲击,瑶山地区在春节时也有敲击为乐的习俗,表示瑶族人展示喜庆哀伤,同时也是表达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载体。

瑶族的舞蹈是以打猎舞最为精彩,别具民族风格。旧时用于丧葬椎牛祭祀和夜间守灵娱乐,由男子8至12人各持一长2米木棍相互敲击,配以舂米、生产、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等舞姿进行敲击,融舞蹈与棍术于一体,其动作刚健有力,紧张而激烈、粗犷,扣人心弦。

瑶族猴鼓舞则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舞时,众人围成一个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乃至10多面铜鼓。铜鼓声中,皮鼓手围着皮鼓一边敲击,一边摹仿猴子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舞姿柔中有刚,轻重分明,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剽悍英武的形象。

这些瑶族的舞蹈极富表现力,能够展示瑶族人豪迈的气概,深受瑶族的喜爱,至尽仍有极强的感染力,尚在民间盛行,仍有众多粉丝。作为学校,应当站在艺术科学的高度,加以提炼和总结。

3、荔波瑶族竞技体育的骄傲―瑶山陀螺

大凡去过荔波的游客都知道,荔波有个瑶山陀螺节。那是荔波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热闹的娱乐活动。因而,瑶山人也把春节也叫陀螺节。瑶族小伙子的陀螺比一般的陀螺要大一、两倍,重三、四斤,并在陀螺上漆上各种颜色,使旋转时更加绚丽多彩。 陀螺比赛广为瑶族青少年所喜好的竞技体育,不单是瑶族人的体育,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非物质文化,同样应该在学校的到传承。

二、荔波瑶族地区汉文化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优势互补

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相互借鉴的作用,也有相互排斥的作用。相对而言,汉民族文化比瑶族文化进步一些。所以,在近百年的瑶族历史中,汉民族的文化影响了荔波瑶族几代人。瑶族人在汉文化学校的影响下,逐步走向壮大,走向进步,走向成熟。仅以荔波瑶麓乡为例,这个乡在民国25年前还没有学校的建立。民国26年(即1937年)上半年,新加坡爱国华侨“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先生在贵州荔波瑶麓(青瑶聚居区)捐资3500个大洋,将1936年吴光华在瑶麓办的“苗民学校”加以扩充,改名为“贵州省立荔波水庆乡初级小学”后,学校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教育,为荔波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瑶族地区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瑶族同胞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荔波瑶族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学习和借鉴瑶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外族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瑶族地区深灰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荔波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荔波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后,瑶族的文化逐渐被世人所青睐。许多外来的汉族同胞,将瑶族舞蹈的长处加以提炼,不断打造出既有瑶族特点又有汉民族特点的艺术,将其推向全国。比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电视台就来到荔波瑶山,采用民族音乐的形式,拍摄《夷了》这样的瑶族红歌MV。《夷了》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展示出我省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志气和信心。歌声美、曲调美、画面美、场景美是她的又一特色。它是一部巨型、恢弘、经典的红色交响,是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跨度架构,是用无数个永不枯竭的红色音符凝结,它奔涌着红色的记忆,悠扬着红色的浪漫,彰显了贵州各族人民正以“团结奋进、更快更新、共建和谐”的蓬勃姿态,高唱着对党的90华诞的祝福,最终获得了全国金奖。又比如瑶麓小学的民族舞蹈《打猎舞》通过当地老师的加工创造,融入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最终在荔波县第三届教职工运动会暨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表演赛中,双双荣获荔波县颁发的“特别奖”。再有荔波瑶山乡的陀螺比赛,经过借鉴云南、广东等汉民族地区的陀螺比赛技巧,瑶山学生最终获得了全省、全国陀螺比赛的大奖。所有这些事实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互补。

三、荔波瑶族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尝试与探索

第5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京剧纳百川之水,集百家之长,是炎黄子孙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但现代生活的冲击、听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及倾向、观众面的狭隘,尤其是孩子对京剧不感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到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应引进京剧艺术的欣赏,把京剧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开展起来,其目的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实京剧进课堂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孩子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力。首先,京剧中咬字的特点是字正腔圆。虽然有极少部分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比如安徽等地口音特点,但大部分是以现在普通话发音为标准,易于推广和促进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其次,京剧高亢明亮的唱腔特点,有利于学生声音的发挥。

京剧是国粹,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和传承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虽然,在推广“京剧进课堂”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完成好这个光荣历史使命。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我们要以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把它作为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让我们的年青一代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不仅需要广大音乐教师的努力,还需要专家、艺术家的帮助和指导。我认为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运用录音、录像及图片资料,消除学生对京剧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让京剧教育进入学校课堂不仅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既不需要增加新的课时,也不需要大量投入,对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动就行了。我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介绍京剧行当,教唱具有京剧韵味的《说唱脸谱》,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再介绍一些行当、身段、唱腔等基础知识以及历史故事等背景知识,让学生首先对京剧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亲身体会到,学生们对京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走进京剧》,从介绍京剧的行当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了解京剧,当学生看到不同行当的视频片段时,教会他们从服装、唱腔、动作上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从一个侧面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说年轻人不喜欢京剧?我认为多数不喜欢是因为没有真正地了解,当你真正深入了解掌握一门艺术时,我相信你很难不去喜欢它,所以我觉得如果能让京剧艺术走进校园,就像我们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打乒乓球一样,大家一定都会喜欢它。近年来许多在国外深造的留学生,每到假期回国,都四处求教,急切地想要学习京剧或者中国乐器,其中不乏考入哈佛、剑桥等名校的学生。可是,如果非要等去了国外,才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这终究是一种遗憾。要弥补这种遗憾,“京剧进课堂”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系列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宏伟工程的开始。

第6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 2017 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的工作部署,决定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

二、活动时间

根据自治区安排,今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时间为 3月 20 日至 4 月 20 日。各学校可在此时间段内相对集中地开展各项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民族文化。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形式,介绍我区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民族文化。通过班、团、队会活动,全面介绍各民族各种节日的来历、有哪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认识、更全面地了解。

(二)参与节庆活动。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节庆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节日民俗、民间技艺、歌圩文化等活动,亲身体验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壮族三月三”假期及其前后双休日,布置学生完成相关民族文化实践任务,如收集民间故事、学唱山歌、学习制作民族工艺、参与节庆活动采风、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组织成果评选。围绕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组织绘画、作文、摄影、制作等活动成果评选,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宣传,丰富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水平。

(五)我厅组织“十场民族文化讲座同时开讲”活动。组织10 位专家学者分别到 10 所高校和中学,在同一时间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六)其他。各地各学校可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习俗,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地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确保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各地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本地本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和亮点,营造浓厚氛围,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

(三)使用民语,凸显特色。

1.使用民、汉两种文字开展宣传。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相关宣传标语、横幅、背景墙、宣传资料等应尽量做到同时使用民、汉两种文字。

2.使用民、汉两种语言主持活动。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时,有条件的地方,主持人应尽量做到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和本地民族语言主持节目,丰富节庆文化内涵,贴近生活实际,吸引更多的师生和群众参与活动。

3.以壮语为载体开展文体活动。各级各类壮汉双语学校和壮语文教学的大中专学校,要以 “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壮语为载体的文体活动。

(四)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的有关学校,要按要求安排好场地,组织师生参加讲座。

(五)认真总结,及时上报。活动结束后,各地、各学校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活动效果、新闻报道、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并于 2017 年 4 月 28日前将总结材料、活动图片(1—2 幅),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我厅民族教育处(电子邮箱:xx)。

第7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京剧进校园到底要采取怎样的形式?又要普及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京剧教学的目标不单纯是教会每个学生唱几句京剧唱腔,因为教唱京剧只是京剧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京剧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走进课堂,希望学生都能学会欣赏京剧,每个孩子都变得高雅、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艺术。

一、把握京剧教学的兴趣点

1.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用锣鼓经敲击入手,简单有效,能够多次在课堂上运用,使学生很快直观地体验到京剧的音乐场景,引发学生兴趣。比如,我在讲到“京剧伴奏乐器”时,以文场、武场为例。文场主要是为唱腔伴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并且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而武场则不同,可以在课堂上现学现练。主要的乐器是锣鼓镲,我选用了简单的“慢长锤”:仓切台切―仓切台切:和“滚头子”:仓台台―切台切台―仓台台―切台切台―仓台切―切台仓:。用备好的打击乐器,先采用念、拍手、拍桌子等形式掌握基本节奏,然后把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示范给学生,节奏明快的乐感,吸引着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一显身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有趣的形象,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京剧脸谱就具有色彩丰富、形象有趣的特点,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欣赏、画画等手段感受京剧独特的表现手法,并且通过脸谱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浸润。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由于京剧是综合性艺术,因此要通过多姿多彩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让学生更完整地体会京剧音乐的情绪和内容,尽量提供名家名段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多方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唱段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学生实际能力及特点出发,选一些京剧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唱一唱、做一做、演一演,让他们切切实实做一回票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京剧的魅力。京剧大师们不只是在京剧的技术表面上下工夫,更是在京剧的韵味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索用音乐表现特定人物的情感与内涵。戏曲的唱腔流派,其魅力就在于各自不同的韵味,这是最深刻的文化积淀与结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由于京剧的演唱需要一定的基础,在各年级分阶段学习京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确定的曲目,尽可能找篇幅不长、唱腔简单、很容易学唱的唱段。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和音乐特点,提高其鉴赏能力,不能只听不练,这样学生没有切身感受,心理上就会对京剧有距离感和陌生感。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模仿演唱、念白,甚至表演等,体会京剧的音乐韵味。哪怕唱一句也行。例如,书上提供的京剧唱段,学生也会唱得饶有兴趣。同时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现良好的唱功,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基本功过关。这样通过师生间各种演唱表演的模仿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音乐素养,又使其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之情。

4.感受京剧大师的魅力。给学生提供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剧照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学生会流露出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欣赏京剧大师们的唱、念、做、打等表演片断,在其中渗透京剧的有关历史知识、文化价值、表演特点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音乐,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把握京剧教学的难点

京剧的难点还体现在音乐上,如京剧的京调为什么和其他音乐形式不同,西皮、二黄怎么划分,各种板式的辨别,各种行当的细分,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区别等,教师要多研究、多学习才能帮学生解答以上疑问。

1.上好京剧内容的课,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不是随便拿着书和课件就能解决的,教师只有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京剧教学也可渗透在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里,比如语文课可以把京剧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用京腔来唱古典诗文;美术课可把京剧和脸谱欣赏、制作结合起来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走进京剧》的小型讲座,或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去查询资料、听赏结合的方式感受京剧名段的美妙,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课后欣赏京剧时不会觉得遥远与陌生。

三、以京剧为载体,在深化京剧内涵的同时,拓展京剧文化的外延,创设以京剧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1.在整个校园营造浓郁的京剧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板报和文化橱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普及京剧文化知识。比如,在教室或走廊里可以悬挂京剧名家宣传画或者京剧脸谱;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放京剧经典选段;聘请专业京剧团到校演出,带领学生欣赏观看;也可以将京剧文化为内容的知识体系编成校本课程(包括京剧发展历史、京剧流派与名角、京剧脸谱与服饰、京剧乐器知识、京剧的唱腔与曲调、京剧名段欣赏等),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这样学生每天都会在学校耳濡目染,接受京剧的熏陶。

2.成立京剧社团,聘请京剧团的专业演员与音乐教师共同努力给学生排练,或者通过举行每年一届的京剧艺术节等形式,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京剧。

第8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雅艺术校园大学生

十年历程表明,大学生的文化情操、审美素养完全可以通过热情和积极地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进而塑造自己的人格美,培养自己的才能美,铸造自己的行为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最终达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学校所有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影响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近年来组织开展各类高雅艺术演出的经验来看,要更好的将高雅艺术推广开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完善演出配套设施、提高场馆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水平,制定详细的演出计划

对高校而言,想要推广高雅艺术,合适的演出场地是必备的。就现阶段所推广的高雅艺术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表演艺术,而场地设施的质量,如灯光,舞台布景,场馆构造等往往能够极大的影响演出的效果。在演出过程中工作人员与舞台上表演者的配合也直接决定了演出的成败。同时,高校培训出相关工作人员后可以大大的节约每次演出的成本。

2.高雅艺术推广的过程、成果通过网络要闻、报刊新闻、网上论坛的形式扩大宣传

此举旨在扩大演出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通过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了解高雅艺术,喜欢上高雅艺术,使众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找到起更好的兴趣爱好。同时可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

3.高雅艺术推广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过程中,引进的、演出的高雅艺术,如话剧,现代戏曲等其内容应该切合观众的生活,能够反映出受体心中所关心的事物,要通过内容吸引观众,而不应单纯只靠所谓“名人效应”等。演出形式则应在保证不改变整个故事基调的前提下尽量贴合观众的口味。

4.保证演出的先进性,高雅性

推广高雅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因此在引进高雅艺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严格把关,坚决抵制打着高雅艺术旗号的粗制滥造的伪艺术。近些年来,时常听闻某些粗俗不堪的所谓艺术演出在高校上演,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健康。可见杜绝不健康,不文明的思想内容流入校园,毒害广大青少年已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5.扩大活动的参与面,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高雅艺术的欣赏者

许多专家在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过程中,深有体会地说:“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与社会脱节的束之高阁的文物,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高雅艺术本身就应该是所有人享有的,它应该是鲜活的、生动的。因此,只要不把高雅艺术作为潮流文化的对立面,并且以适合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引入高校,肯定能给大学生带来震撼和鼓舞。其实今天的青少年不是不喜欢高雅艺术,而是缺乏对他们的给予。我们给他们太少了,使他们接受熏陶和欣赏机会太少。“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演出,只有亲身参与,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学校可以采用集体组织部分同学观看等组织形式,这样可以有效的扩大受众,有利于高雅艺术的推广。

6.通过在校内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组建艺术社团的方式来提高校园的艺术氛围

我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已开展多年,从取得的成果来看,此举成效显著。通过开设艺术课程和组织艺术社团,可以使得学生从单纯的接收转变为交流,输出。这更有利于同学将艺术气质转化为自身内在修养。同时,也可以丰富同学的日常生活、活跃校园气氛。

7.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观众的观赏水平

我认为,这一条在诸多方面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再美丽的鲜花,也要有好的土壤让它生长。高雅艺术对艺术“土壤“要求其实还是很高的。观众不熟悉演出时的礼仪,不知道该如何欣赏,势必造成演出的不顺畅,影响演出效果。例如,音乐会时观众不了解鼓掌的时机而破坏演出气氛多的报道等已屡见不鲜。因此,提高观众的艺术素养才能真正的达到双赢。而提高作为未来主流的当代青年的艺术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如今,高雅艺术的推广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展开,普及高雅艺术的活动得到了国内许多艺术表演家和艺术教育家的热情支持、悉心指导以及全力以赴的配合。这些专家表示,给大学生们推荐人类文化的经典,有利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惠及子孙后世,是有利于提高我们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功德之举,他们认为,他们是责无旁贷。

所谓“铁打的校园,流水的生”。因此高雅艺术的推广是需要长抓不懈的,而且在推广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质而忽视了量,同样的,也不能只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需要依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积淀和传承,一代人的文化素养也关系到我们今后几代人的精神的遗传。在我们普通高等学校普及优秀的民族艺术,通过先进文化和高雅艺术的濡染,在大学生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培养我们民族的感情,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高雅艺术的推广的成果并不像文化素质教育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时间,但是它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是更加深远,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李刚.关于高雅艺术与欣赏的思考.艺术教育,2008,(6).

[2]杨相勇.对当前推广高雅音乐的理性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第9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联合发文”:旗帜鲜明慈善立教

“慈善文化进校园”,作为中华慈善总会造福民族未来的重大举措,自《慈善读本》面世以来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各地慈善会、教育局和一线学校的积极响应。其中,四川省眉山市更是以教育局和慈善总会联合发文的形式引领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落实。《眉山市教育局、眉山市慈善总会关于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调明确了以《慈善读本》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地实际,《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利用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充分传播慈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慈善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参与慈善行为”。同时,《意见》还对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纳入考核,建立机制”、“遵循规律,注重实效”、“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细读《意见》,还有很多掷地有声、力透纸背的论述,让人在感叹眉山人对慈善的一片赤诚的同时,也对眉山这场旗帜鲜明的慈善立教战略充满期待。在习惯了“质疑一切”的这个时代,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给了眉山注入了这么大的慈育底气。

基石:不折不扣的感恩教育

据徐井万局长介绍,在“5・12”大地震中,眉山遭受的创伤是巨大而惨烈的,对于不少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更是来得太突然、太悲催、太绝望了。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孩子们正经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劫难。三年多过去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和其他受灾地区一样,眉山没有倒,正像眉山的历史名人、文化巨擘坡一样,百折不挠,并且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开始新的生活。

眉山中小学的灾后重建,慈善捐助资金达3亿多元。知恩感恩,作为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眉山市教育局在稳步推进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将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课题。心理疏导是为保障学生顺利愈合地震的创伤,感恩教育则基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徐井万局长还动情地表示,“我们的孩子是慈善的最大受益者,‘爱心之根种在心田,慈善之花开满人间’,既是社会长足和谐的希求,也是我们眉山子弟健全自身人格的需要,感恩教育会作为眉山教育的常规教育一直抓下去。”

在《慈善读本》没来之前,眉山各地中小学就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其中彭山一所学校还编成一部《感恩读本》作为校本教材。以承办这次“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捐赠仪式”的东坡小学为例,该校自2009年建校以来,就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周吉群校长告诉笔者,“东坡小学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立体化构建‘东坡文化’。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都融入了东坡文化元素,校标为大气灵动的东坡形象,校歌是《我爱坡》,学校环境通过‘东坡那些事儿’、‘东坡那些诗’、‘东坡那些词’、‘东坡那些书画’、‘东坡那些足迹’、‘东坡那些成语’几个系列营造东坡文化氛围。二是形式多样地开展‘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是学校12个教育主题之一。通过一系列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社会实践、爱心传递等,将‘爱心’、‘感恩’等慈善理念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建设情况,让学生感受爱心;通过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向身边的困难同学捐款、向边远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捐书捐物,让学生加入爱心传递的队伍。这些活动已经在学生心田播下了爱心的种子。”

东坡小学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已见成效,在捐赠仪式现场,从孩子们纯净和真诚的眼神里,你分明能读出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份对“爱”的珍视。要是再一一浏览校园内的“感恩展板”,你会感受到那种扑鼻而来的感恩气息,这时再回望高处那“学承东坡,道臻至善”的校训,便不难想象徐井万“自信”背后的秘密:眉山感恩教育的基石难以复制,因为他们有无限可能的子弟去延续东坡精神的永不枯竭。

《读本》:感恩教育“及时雨”

在眉山,东坡小学是唯一的,“感恩教育”却是每所学校共同的。在捐赠仪式过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接受捐赠的各学校代表纷纷介绍了其所在学校的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那热烈的气场让人更愿意相信,东坡小学只是眉山感恩教育风生水起的一个缩影,尚有大量一线的感恩教育成果值得期待。神学道街小学张校长的一段心声则引发了各学校的普遍共鸣。

在他看来,“《慈善读本》小学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对慈善爱心理念的传递也是在一种渐进、和煦的氛围中进行的,绝少说教的痕迹,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然内化的过程中去沐浴爱心、孕育爱心和奉献爱心。”讲到《慈善读本》初中版,张校长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因为这本书解决了他不少困惑。他原本以为慈善就是简单的捐款捐物,感恩就是一般意义的念父母老师好,而感恩教育就是在学校进行诸如此类的倡导。他说,《慈善读本》让他对慈善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慈善观。现在,他知道慈善是怎么回事,怎样做慈善,从小慈善到大慈善有那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拓展慈善的意义向度,为以后学校更切合实际、更有成效地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借鉴,真可谓是送来了“感恩教育及时雨”。

与会的其他学校代表对“及时雨”说都极为赞同,而且纷纷表示,“《慈善读本》不仅不会增加学校的负担,而且有助于推动眉山的感恩教育进入更加科学、有序的轨道,实现慈善受益者向慈善传播者的良性转化。”会上,校长们都热切希望能满足每一个学生一本读本,并期待着相关教案和配套媒体资源能尽快印制出来。

力度:“造福眉山未来的事,要长期抓好抓实!”

虽地处南方,眉山的冬天也还是颇有几分寒意,而副市长吴爱玲的出现,却让与会者倍感温暖,因为她带来了市政府层面对慈善教育的有力支持。

在捐赠仪式的致辞中,这位铿锵有力的女市长多次提到“慈善”、“感恩”。她说,眉山的今天受惠于慈善,宣传慈善,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这是眉山人的义务和责任。稳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对于深化东坡精神、发展东坡文化,培养眉山子弟的优秀品格,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