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基地;管理;作用

水产养殖专业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某些科学研究无法局限于实验室进行,而需要在与水产养殖实践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实习同样也是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高水平养殖科教创新基地是水产养殖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生生产实践,加快水产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是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基本技能日益重视和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搞好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地建设,是确保学生学有所成的关键。

1.教学、科研方面的基本功能

1.1强化学生专业素质

基地实践教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基地还为学生提供了解养殖生产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操作的理论依据,而且也可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其次,校内实习基地也为培养实践型的专门人才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目前,相关专业的企业、公司或相应的商业活动单位,他们所要求的人才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人才到达岗位后能立即投入工作,这些标准与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息息相关,而高校水产养殖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将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提供学生实践场所

为了使学生全面领会所学理论知识,高校一般均采取实验教学与实习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观察到根据理论知识所能产生的科学现象,了解操作程序。其中,实习则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内容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直观地、不间断地观察学习。而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基地则成为学生实习的基础。

水产养殖基地同样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部分的完成提供了场地条件,在水产养殖基地进行毕业论文实验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取材方便,实验结果更接近实际。

1.3构建科学研究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专业的科学研究已脱离了传统的养殖方式,应越来越符合现代化的标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有责任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要求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个人的科研实力。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则为此提供了相应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教师先进的科研成果在基地内进行应用和示范则会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2.水产养殖基地的扩展功能

2.1加强新生专业教育

刚入学的学生绝大多数对水产养殖业深入了解不多,加强针对新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在进行必修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应使学生在刚进入校园时就能真正接触专业知识,并增加对专业的了解,校内教学基地的示范教育正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基地,初来的学生可以了解专业的基本内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2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基地教学改变了传统实验课授课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实验能力水平上的提高,从而可以培养出实验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研究基础、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国家高素质人才。学校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自行设计、动手并完成相关科研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项目设计打下基础,为培养应用兼研究型人才提供条件。

3.水产养殖基地管理方式

3.1管理人员职责明确

水产养殖基地顺利运行,需要有一批教师担任基地的实验技术人员,他们应责任心强、具备理论知识、懂得科学管理。应将基地工作人员的聘任、考核、晋升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基地工作人员的管理,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学校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带动与水产养殖相关行业的共同提高,从而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结构调整,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水产科研服务,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3.2基地设施规范使用

水产养殖基地应满足学生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同时也为研究生、本科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场地和服务。在保证完成当年的教学任务之外,对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及学生应要求采用书面申请的形式,写明使用的时间段、实验的具体对象、所需的内容条件以及参加的人数等,根据申请人的不同任务及要求,由基地管理人员统筹组织、合理安排,为他们提供优良的资源设施条件和优质服务,确保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顺利开展。相关实验技术人员应在他人使用过后进行基地设施的常规维护,对损坏设施的个人采取赔偿措施。

3.3学生实习及其管理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及评估制度。在实践教学之前,应让学生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方法、步骤、标准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对学生进行考核、测评,最终给出合理分数。实习内容应分成不同课题、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配备专门实习管理人员,随时解决问题。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应注重实际,基地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适合系统的、专业的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真正领会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路安明.水产养殖科教创新基地功能和管理方式的探讨.浙江农业学.2011(6):1423-1425.

[2] 黎春红,尹绍武,陈雪芬,李 红,王永强.高校水产养殖学实验室开放的思考.创新教育.2007(24):24-25.

资金资助:

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第2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在明确水产养殖专业高职层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理论教学讲授过程中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采取“实用”原则。例如讲授“海蜇的养殖技术”时,重点讲述了海蜇的苗种培育以及近几年兴起的海蜇大规模苗种养殖技术。在讲授“河豚的养殖技术”时,重点讲授了辽西沿海兴起的河豚网箱养殖技术。在讲授“大菱鲆的养殖技术”时,针对辽宁葫芦岛沿海地区是我国大菱鲆的养殖基地,以及大菱鲆养殖过程中药残问题,重点讲授了大菱鲆的健康养殖技术。在讲授“牙鲆的养殖技术”内容时,增加了全雌牙鲆苗种培育技术等内容。由于近几年来海参养殖业在辽宁沿海地区发展迅速,所以在讲授“海参的养殖技术”时,海参苗种的培育技术和海参的池塘养殖技术都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另外还增加了逐渐成熟的海参苗种网箱培育技术。

二、理论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水产专业养殖课教学方式是教师对书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造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在许多领域已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通过在水产专业养殖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大量的生产图片,同时配合视频录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水产动物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各种设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通过近几年教学效果评价来看,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绪论讲解

虽然大多数选择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水产这一行业都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会慢慢对枯燥的理论课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把这门课程学好,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论内容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3]。绪论对任何一门课来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发学生对该课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对该课程的绪论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介绍近五年水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近几年来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海参的苗种培育工作,所以要求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就非常关键。在绪论这节课时首先需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地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这门课程有理性认识。其次,让大家对一些知名企业有所了解,以及这些知名企业家的创业致富过程。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对水产行业的兴趣和激情。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4]。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我们采取了校内实验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学生技能。实验课主要包括牙鲆、大菱鲆等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雌雄鉴别等内容。实习实训课安排学生去海参育苗生产厂家,直接参与海参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过程;并组织学生参观海参养殖场、牙鲆、大菱鲆养殖场。通过切身体会,增强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3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 水产养殖 办学模式 课程体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74-02

1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1 根据行业发展要求确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辽宁水产养殖业主要以沿海的海水养殖业为主,再就是鲑形目、鲟形目等冷水性鱼类为地方特色的淡水养殖。根据行业的需要,专业应体现一专多能,在办学方向上侧重于海水养殖系统技术教学,辅之以淡水养殖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目标为:具有从事海水重要品种及部分淡水冷温性鱼类苗种繁育、病害防治、饲料调配及质量控制、常规养殖管理的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1.2 以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组合课程体系

经过企业调研及专家论证分析,水产行业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素质、鱼类、甲壳类、贝类、特种经济种类苗种繁育、水质化验与调控、病害防治、生物饵料及配合饲料生产及品控、养殖器械的使用与维护、水产品运输与经营常识。在整个体系中又以苗种繁育、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基本原则,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

1.2.1 以衔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的基础教学课程群。基础课程的建设,应坚持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的要求,人才素质的培养,对以往不适宜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重组。改革后的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养成类和专业基础类两大部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基本素质类课程除水产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外,还开设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多门选修课。此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理论基础课方面,把相关、相近的课程合并,并对部分内容做了调整更新。将鱼类学、鱼类生理学两门课与鱼类增养殖学合为一门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合并为水产应用化学,并注意其中与渔药、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知识联系;动物营养与饲料与生物饵料培养合并。通过这些课程的整合,减少了内容重复讲授,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1.2.2 完善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及特色,根据高职水产养殖专业所设置的技术岗位群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由课程实验、实习完成)、阶段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从而使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正确处理实训课程中理论与实训的关系,把理论知识穿插到实际操作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用统一,这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认知和基本操作实训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则要通过生产实践中实现。同时,制订严密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1.3 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强化现场教学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现场教学就是把课堂搬到生产实地,结合实际讲授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现场教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学与用三者结合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办学效率,造就合格应用人才的关键所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3.1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

教学基地的正确选择是教学的基本保障,选择教学基地的基本要求:一是有一定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二是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水平高;三是有奉献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为确保双方履行应尽的的责任义务,要签订正式的书面协议。

1.3.2 教学组织方式

将素质课及理论基础科放在第一学年及第二、第三学年的下半年,因为水产养殖行业有一定的季节性,水产苗种繁育技术含量相对于其它养殖环节技术含量要高,一般的育苗时间都在春季的4月至6月份。专业课程与实习安排在实习场地穿行。学生可系统的学习主要水产养殖种类的繁殖及苗种的培育等重要生产技术环节。教学活动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灵活的安排。一般都是先理论,后实践,要求学生按技术规程和规定时间完成计划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可接触到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物饵料培养和水质调控各个学科的实践内容。

1.3.3 实践教学管理

在教学基地实习期间,教师除了完成专业课教学及生产指导任务之外,还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管理,主要是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学校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及条件。学生组织及班干部要充分发挥作用。学校也制定了管理条例,对教师及学生的教学纪律及有关问题提出了监管要求。

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既体现了教学互动、学与用相结合,它不仅能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能将生产上领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仅专业知识得到巩固深化,而且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还能了解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市场运营的完整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也培养了互利合作的团队精神。

2 教学改革成效总结

2.1 达到了教学目标

以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建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等均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根据追踪调查,前几届专生本的该专业学生,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其政治思想表现,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比较好。一些继续在水产养殖一线工作的毕业生,有的短短一年就能在一些企业独立做技术主管或从事其它相关工作,受到企业的好评,就业率连年达到100%。这说明该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是成功的。

2.2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在将课堂搬到生产车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产学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实现互惠共赢。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除了要考虑企业的规模、生产内容、技术水平和设施条件外,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分析合作双方内在的驱动力,即利益平衡机制。只有对双方都有力,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有效合作。例如我们与本地刺参养殖的龙头企业合作中,学院通过合作可以利用对方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生产实践条件,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而企业则能通过这些实习学生向市场推广其种苗,也能利用学校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利用这种互惠共赢的机制使得双方合作非常顺利,企业愿意为我们专业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使我们的教学改革也能得以按计划实施。

2.3 带动了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带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各级部门经费投入增加,专业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办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社会美誉度逐年提高,2010年我校高职水产养殖专业被列为辽宁省重点特色专业,并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扶持。

参考文献

[1] 黄泽钧.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J].2013(3):155-157.

[2] 陈欣,郑海涛.论高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职教论坛,2008(16):48-49.

[3] 张铁岩.高职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75-78.

第4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高效渔业产业带。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三个行政辖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濒临北部湾,有海岸线1595km,20m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66·7×104hm2多,潮滩面积1×105hm2,非常适合海水鱼、虾、贝类的养殖,目前已经开发养殖的面积只有近海滩涂6×104hm2多,发展的空间和开发潜力巨大。渔业经济在北部湾经济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我区渔业经济呈快速增长之势,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的有力支柱,水产养殖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2004年与1994年对比,全自治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6×104hm2,增长53·2%,年均递增4·4%;水产养殖总产量1·78×106,t增长4·42倍,年均递增18·4%;养殖水产品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4·4%,增加了21·3个百分点;捕捞渔船的艘数和马力分别由1176艘、7·9×104kW,发展到1·9万艘、7·23×105kW,分别增长15·2倍和8·1倍;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为11·36%,增加了4·48个百分点。全区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03个。其中有直接出口权的企业18家,获出口欧盟资格的企业7家,获美国HACCP管理认证的企业7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3·3×105,t实际加工量1·5×105t。

2004年底全区仅水产畜牧龙头企业就达335家,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的21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25家,从而使广西水产畜牧业较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2005年底,我区水产品总量稳定在全国第八位,人均水产品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位。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水产职业技术教育是渔业经济的有力支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加速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途径。广西渔业要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十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为全区渔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五”期间,全区投入渔业科技经费2806·8万元,组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55项,获得科技成果28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项。广西渔业的当务之急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政策与规划。在渔业人才培养上要敢于花本钱,以在短期内满足广西重点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以至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

1广西水产职业教育亟待发展与渔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培养水产业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停滞多年得不到发展,全区水产业者中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将成为制约广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加快水产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拥有职高文化水平且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促使行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广西水产行业主管部门和职教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不包毕业生分配后,水产职教出现了招生不足,生源偏差,专业资源分散,实训基地没有自,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尴尬局面,这种局面是当初行业主管部门、职教主管部门所不曾想到也不愿看到的。广西渔业要发展,利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初、中级行业人才,促使现有从业人员更新观念、升级技术,搞活水产品养殖、加工、贸易才是出路。政府部门理应办好水产职教,为本区渔农民增产增收和渔业经济建设服务。

2水产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堪忧

2·1水产类专业削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2000年以前,广西水产学校水产类专业有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名特优养殖、多种养殖、水产品加工、轮机等,相邻的专业还有渔政管理、渔业经济管理等,每年招生人数达450到550人。2000年以后,水产类专业逐年削减,至今仅设水产养殖一个专业,水产类其他专业全部废除,2001-2008年,每年仅招1-2个班,40-80人。

2·2职校水产专业学生素质逐年下降

2000年以前,学生大部分主动选择水产专业,对水产有兴趣,有热情。学习上比较主动,专业素质较高,毕业生大多是合格的初级水产人才,优秀毕业生甚至能独当一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00年以后,所招学生大多是被动选择专业,对水产行业缺乏热情,或存在不当认识,毕业生大多意志不坚,仅有少数优秀者能成为行业人才。

2·3职校水产专业师资、实习基地和养殖专业教学资产逐年减少

由于专业不兴,随着老教师逐渐退休,中、青年教师纷纷改行,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多年建立起来的专业师资队伍渐趋消亡,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20多名专任教师逐年减少,至今不到10名。学校多年建设的6·7hm2多的养殖实习基地大部分被挪作他用,现仅余不到6667m2,并且不能全面配合专业教学使用等。

3我区水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怕艰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思想受社会影响,观念较差,就业工作困难,家长不放心,不愿就读、从事水产专业。究其原因,一是水产行业属于第一产业,经常水里水外的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工作辛苦。农民子女读书很多都是为了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对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养殖生产不感兴趣;二是水产行业需要高投入,有一定的风险。家长对子女从事该行业感到不放心,很多数家长和学生不愿报名读这个专业,即使读了,将来也未必从事这种艰苦行业,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

(2)水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凸现,未形成普遍受重视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水产行业有一个怪现象,很多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大量的水产专业毕业生,但是,学生却非常不愿意就读该专业,即使毕业后工作不对口甚至很难就业,也宁愿读其他名称好听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相对冷门,社会上对水产行业了解不多,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行业的重要性。

(3)入行的门槛低,职业教育被架空。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搞水产,根本没有所谓技术资格的“门槛”限制。不懂行业知识和技术,违反操作规程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反,很多有专业技术的毕业生却因渔业用地已被人家“割据”等原因而无用武之地,且搞专业的毕业生在承包,贷款,税收等方面不能享受优惠政策,所以,有无经过职业教育关系不大。市场混乱,导致竞争低级化,影响产业升级,不利于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4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渔业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策略同样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按“十一五”规划,我区渔业经济将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要与这样的渔业经济地位相称,水产职业教育必须受政府重视、优先发展、与时俱进。区主管厅局、区中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明确的规划。为了加快广西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水产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好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在此建议如下几点:

(1)要重视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水产职业教育纳入养殖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之中。主管厅局成立专门的职教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全区水产业的规划制定、行业管理、技术指导、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指导协调工作。可以招聘水产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县级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心站担任技术员等相关工作。

(2)加强养殖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入行“门槛”。在全区全面实施养殖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殖业要有总体规划,对新老养殖区域要实行统一、合理布局,适度开发。要实施养殖区域许可证制度,规范养殖水面,滩涂,围塘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所有水产从业人员(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入行搞养殖,并实行年检制度。呼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养殖户(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承包,贷款,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第5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观赏鱼;养殖;教学创新

现将 《观赏渔业》 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探索总结如下:

一、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某一项观赏品种的养殖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际《观赏鱼养殖》 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凡是对学习或专业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他在教学过程中能动性及学习效果都不理想。为此在课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及相关知识的兴趣。《观赏鱼养殖》 这门课程涉及的观赏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色彩多变,习性各具特点,这些直观的形象是培养学生兴趣和专业感情的重要素材,是其它课程都无法比拟的。

二、带领学生参观观赏鱼市场和基地,全面了解观赏鱼的养殖种类

学生到所在城市或者周边城市考察观赏鱼交易情况,观赏鱼市场成交两旺的场景,对学生学习水产这个专业也增加了信心,也使学生看到了水产行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同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大量的观赏鱼等水产生物的认识,熟悉了常用水族器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在观赏鱼试验基地和观赏鱼养殖场中亲自参与观赏鱼繁育过程,掌握主要环节操作,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制水族箱、 设计并安装过滤系统、水草造景等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观赏鱼养殖的兴趣和创造性,让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也让学生了解更多水产专业知识和从事专业所具备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6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鱼类育种学 授课效果 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践

水产养殖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际生产操作技能,能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鱼类育种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全方位训练。该课程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2]但目前国内鱼类育种学所用教材内容相对陈旧(1998年编写),有些内容与当前生产实际严重脱离,部分院校该课程只讲授理论课,无实践课程环节,致使该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文从鱼类育种学的课程特点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提高鱼类育种学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丰富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3]当今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也许在大学阶段学的某些知识、概念或技术,毕业后可能已发生新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这在实践内容为主的鱼类育种学课程中尤为突出。目前鱼类育种学所用的教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其中有些方法与目前育种实践相比已经明显滞后,教材内容未提及我国已经蓬勃兴起的海水养殖鱼类的育种工作。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广泛的养殖品种和最新最实际的育种方法,除了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教材出版周期外,任课教师在此方面责无旁贷。任课教师一方面应及时了解目前我国海、淡水鱼类养殖品种的更新情况,除讲授大众品种的育种工作实践外,还应及时补充新开发的本土品种和从国外新引进品种的育种工作。在育种方法上,重点要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核心部分应讲授当前鱼类育种生产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但除了“核心”部分外还应有延伸部分,即学科的发展趋势或进展(如克隆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这方面的新内容,无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包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学术思想活跃的反映)等方面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对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体现他们的适应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课件制作质量,实现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方式并举

育种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原理和方法,并且有许多具体的操作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就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采用高清晰度的图片,提高视频效果,对一些方法流程可通过动画设计使操作过程具体化,并按不同要求出现,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同时利用网上丰富的影像资料,进行实例播放,使学生对具体品种的育种过程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4]但多媒体技术在具有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响等强大的教学功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画面富于变化而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线条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同时学生也几乎不可能记笔记,不利于课后的复习和考试等。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及时利用各种渠道,包括问卷调查、召集各班学习委员开会、和学生个别交谈及鼓励学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与教师联系等,充分听取学生对多媒体授课效果的意见,并及时改进。对某些难点部分还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进行详细讲授,以避免由于计算机画面富于变化而带来的讲授内容线条不清晰的弊端,使课堂教学质量及同学的满意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鱼类育种学是基于实践的一门课程,能否合理安排实践课程以及满足实践课程所需条件对提高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至关重要。要完成鱼类育种学的实践必须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完成相关的育种方法实践所需要的设备,这些设备通常包括显微镜、亲鱼培养系统、孵化系统、饵料生产系统、成鱼养殖系统、灭活装置等;2.相应的育种实践所需要的生物材料。考虑到教学成本和经费,在育种实践课程选材时应因地置宜,尽量选用价格便宜而又便于实践大部分育种学方法的材料如斑马鱼、鲫鱼、鲤鱼等,重点是所选取素材能满足学生亲自实践各种育种方法的需求。安排的课程实习内容主要应包括:杂交育种技术、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育种技术等,这些方法相对来讲在目前鱼类育种生产中较为常用,且对设备要求也较低,用作课程实践较为实际,同时也具有代表性。对于一些海水鱼类的育种实践,因海水亲鱼实验室内养殖较难,且价格昂贵,可同相关海水鱼类苗种场家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到育苗场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此外育种学开课时间应该尽量根据养殖生产的实际情况安排在春季,因为此阶段是大部分养殖鱼类的繁殖季节,完成生产实践较容易。

通过主讲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件制作质量,及时更新并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定能提高鱼类育种学的授课效果,实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成曙,腾亚娟.提高水产养殖专业实习效果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1.

[2]楼允东.鱼类育种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第7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鱼类增养殖学》 教学实习 教学改革与管理

《鱼类增养殖学》是农业类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运用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等知识研究鱼类养殖和增殖的自然科学。该课程的教学实习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往该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一般较短,多以“参观实习”代替实际操作,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能详细掌握生产的整个流程,实习基地也反映时间过短,学生刚刚适应工作环境就离开,对生产调度有影响,且往返等费用较多,增加了学校和实习基地的负担。因而高校多采取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的方式,将《鱼类增养殖学》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藻类增养殖学》等课程的实习合并为水产综合实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了解鱼类的育苗操作和增养殖技术,让学生充分参与鱼类养殖企业的育苗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为保证和稳定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习的质量,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与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在鱼类养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培养基地,建立固定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拟定正规的合作协议,建立一种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在多家海珍品苗种培育企业建立了本科生校外培养基地和学士后工作站。实践表明,产学研校外培养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为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完善从学生到实用人才的转变搭建了平台。

指导教师是教学实习的主要领导者,担负着沟通和协调学校、学生和实习基地三者之间关系的重任。课程组应选派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主要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处理学生实习的日常事务,同时还要从专业上、技术上指导学生实习。另外,还要鼓励年轻教师担任辅助指导老师,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增加生产经验,如此既能锻炼年轻教师,又能使指导老师队伍具备可持续性。还可聘请实习基地中具有指导经验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担任临时指导老师,充分利用基地的人力资源。

二、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前的准备是顺利完成实习的有效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指导老师要在实习前到实习基地进行考察,根据实习基地的实际生产现状,结合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习计划,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布署。实习前一周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下发实习任务书,明确鱼类增养殖学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内容、考核方式、安全纪律、实习需要的材料和生活等问题,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要对教学实习进行充分的准备,对即将进行的实习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在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前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优势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相关仪器、器皿和各种药品等,做好实习前文献资料和物品的准备工作。

三、教学实习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1.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鱼类增养殖学实习时间一般为4周。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和实习鱼类的特点,由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确定实习开始的时间。实习内容包括:亲鱼的雌雄鉴别、性腺培育和日常管理;鱼类人工繁殖的准备、催产、产卵、人工授精和孵化管理工作;鱼苗、鱼种的选择、放养密度、饵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工作;动植物饵料培育、收获与日常管理;特种鱼类养成与运输技术;鱼类养殖场工程技术等。

2.采用轮换的实习方式。

为让学生全面掌握鱼类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实习一般采用轮换体制。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进入亲鱼培育、鱼类人工育苗、生物饵料培养和鱼类养成车间进行实习,一周后进行组间轮换,确保每位学生全面实习。采用代职顶岗、承担工作实职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基地正常的生产过程,在实习结束时能够熟练掌握鱼类育苗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要领。

3.充分发挥带队老师示范、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指导老师要亲临实习第一线,带领学生与基地工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发挥示范作用。指导老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带队老师可在实习现场向学生分析和讲解生产实践问题,也可在基地为学生集体授课,结合实习基地的养殖鱼类,讲授相关的育苗和养成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指导老师要及时召开阶段总结会和研讨会,巩固学生的实习成果;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者技术难题,还要充分发挥带队老师和学生为实习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问题,指导老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领导学生共同探讨,为实习基地提出良好的建议,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和科研优势,促进基地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可适当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为学生授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

4.活跃实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

鱼类增养殖学实习时间一般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实习比较枯燥,容易产生急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实习基地和带队老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娱乐和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适当放松,提高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较高的实习热情。如可以安排各组学生之间进行唱歌、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比赛项目,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配合的精神。也可以安排学生与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娱乐和比赛,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活跃整个基地的生产气氛,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改革实习的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过去鱼类增养殖学实习的考核主要是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来判定。实习报告只能反映一个方面,而且容易弄虚作假,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

我们提出新的考核方式:思想品德、实习态度、实习纪律等占实成绩的20%,此项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考核,签字盖章。对个别严重违纪,造成恶劣影响者,可按实习不及格论处。业务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习笔记等占实成绩的40%,此项由指导老师按实纲和实习计划考核。学生独立完成的实习报告和总结由指导老师进行考核,占实成绩的40%。通过三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实习的态度更加端正,压力转变为动力,进一步保证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专业 《水生生物学》 教学改革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阐明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它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水产养殖专业学习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为适应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现代农业人才的需要,我们对目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和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讨完善水生生物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水生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现代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在这种教学理念要求下,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在不断减少,水生生物学课程从以前的60学时下调到现在的40学时。如何能在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水生生物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就迫在眉睫。

(一)修订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修订2008版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同时在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方面,确定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水生生物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2008版培养方案中,水生生物学课堂教学学时数从60学时下调到40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为32学时,学分与2004版大纲要求相同,同时增加了一周的实习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掌握鉴别水生生物种类的基本技能。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用的实验技能,解决水生生物鉴定,水生生物和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水生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等等,为提高鱼生产力,维持水域生态平衡,以及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版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门课程,这样在综合性实验方面可以和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把目标不再停留在形态和生态方面,可以从基因水平研究水生生物的分类、多样性与繁殖习性。

(二)引入新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改变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分类学部分的单调和枯燥,增加学科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和成果,引入新概念、新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给出生物的多样性、极地生物、观赏植物、模式生物等概念和研究进展;在讲授浮游植物部分时,适当向学生介绍蓝藻水华及其治理的研究新进展;在讲授浮游动物时,增加一些饵料浮游动物的培养及应用研究动态等;也可以向学生讲述现代水生生物研究的高新技术,如DNA重组技术、DNA测序技术、基因扩增(PCR)技术,等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其从事研究性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可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创新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教师课堂讲,学生强化记”,学生没有将知识完全理解,形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而学生为考试有较高成绩,只能在考试前期进行“突击复习”,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课堂50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授中加入讨论部分,即结合讲授过的内容通过思考、探讨、交流来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学生自己查资料、课堂讨论、得出结论4个步骤,比如在讲到“蓝藻的生态意义”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谈谈自己家乡水系的蓝藻利用或危害。”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也可向学生提供部分参考资料,并启发学生从蓝藻水华、蓝藻的食用价值、蓝藻危害方式和蓝藻的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由学生组成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查资料,进行课堂演讲报告,再由全体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这种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1]。

由课堂填鸭式教育到启发提问式互动教学,即老师在课堂内容中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在讲授中一步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性精神,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然后由教师补充分析解答,使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的讲授内容活动的,减少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的机会。这种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水生生物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水生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影响,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因此,在制定《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时,我们要遵循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扩展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开拓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原则。改变以往验证性和基础性实验比例过大的状况,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基础实验阶段增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就进入实验室,参与整个实验准备过程,理解实验方法步骤的设立原则,学会独立思考,激发探知欲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将相近的实验整合优化,减少内容重复,增加实验的系统性,比如与藻类学、饵料培养、鱼类学、贝类学和虾蟹类的部分实验进行综合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以及培养实验兴趣。

(二)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

实验室开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基础实验方面,学生要积极参与涉及实验的各个环节,比如实验仪器准备、试剂的配制与材料选择等。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实验环境,来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设计性实验中,要培养以学生为主导,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材料的选择、采集、培养、药品的配制、仪器设备的调试与基本维护方法,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步骤设计中积极创新。通过实验室日常管理、生产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需要。保证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效率,需要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主人责任感。

(三)重视实践实习教学。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我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水产养殖专业在学校的推广模式的支持下,在安康建设的水产试验示范站,为水生生物学教学提供很好的实践实习平台。同时在2008版的教学大纲修订中,增加了水生生物实习课程,这些条件使大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得到了保证,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各种实验技能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自然资源等水域生物资源的调查,了解生物组成和生物量不同对水质的影响。实验中启发学生独立查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学会用生物学方法解决或改善生产和生活中的水质问题。经过综合性试验的锻炼,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调查自己家乡水域的主要生物资源和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初步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一)考试方式多样化。

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避免死记硬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课程内容考核中增加实验技能和课堂讨论考核部分,实验技能考核在实践课程中进行,比如给学生安排一个小实验“硅藻标本的制备”等,最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效果、经费使用情况、仪器使用规范等打分,以考查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课堂讨论考核以讨论和启发教学中学生选题角度、所查资料的完善程度,汇报情况来考核。这能真正做到把学生的能力考查放到第一位,并且通过这种锻炼,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为学生在将来企业和科研的工作中都能得心应手。

(二)学风建设对水生生物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

优良的系风、学风对学生思维模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3],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接触更多、更广的社会信息。因此,学校应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每年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校院级的学术报告会,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以及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都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成立于2000年,属于本校新专业,随着近几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水产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出现人数明显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普遍很重,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科学研究明显赶不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勤奋上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艺术,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科研水平,只有提高科研水平,才能对新技术运用自如。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开发或应用、校园网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和更新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教学发展。

五、结语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变、实践教学加强和优良校园学风建设与师资水平改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江红霞.农业院校水生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36:80-81.

第9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行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有较大距离。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产中专是高等院校水产专业的补充,培养的目标是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90年代中期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职业标准也要求水产类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以中级技能为主,据此,中职水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是渔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不仅要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但目前一些中职淡水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仍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专的烙印,可谓高等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中等教育中“中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教学生产实践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场地和具体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现不出中等职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中等职业”层面的教育体现不够完善。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二)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脱节。教学内容来自书本,而目前一些中职鱼类学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大学水产专业鱼类学编写的,不是来自专业调查和岗位活动分析,而是按照与鱼类相关的知识来编写的,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鱼类生态学和分类部分,有的内容在生产上用得上,但大部分内容是生产上很少用得到的。如分类部分,在课程里占1/3,但在生产中只涉及少数内容。形态结构部分,在生产中有用,但内容过多过细,缺乏直观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生态学部分没有注意将生产与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内容未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变化,一直沿用多年。所教的内容与生产需要相脱节,没有体现实用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较缺乏兴趣。

(三)教学方法不恰当。长期以来,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习惯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开拓性思维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更没有从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且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实验课的比例少,没有真正结合生产需要上实训课,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没有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情境,很难将课程与生产结合起来,不知道所学知识的作用,学习较缺乏目标,对行业较缺乏感性认识,较缺乏进入行业的激情。

二、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基于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对鱼类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中职淡水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应根据市场和职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调查,可将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淡水养殖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淡水池塘养鱼、网箱养鱼、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鱼类学教材进行改革。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材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书籍。因此,应按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对鱼类学教材进行改革。一是删繁就简,删掉一些与生产无关的内容。如原来教材中鱼类骨骼系统部分内容很多,但生产中很少用到跟骨骼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将其简单化。二是增加与淡水养殖生产有关的内容。如在鱼类分类部分,将原来纯粹学习鱼类分类的知识改变为常见养殖种类的识别及其生活习性;在鱼类生态学部分增加水质测定和生长速度测定等内容。三是增加教材内容的直观性。太多的理论文字内容,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容易也没有耐心去学习和理解,往往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中应简略过多的理论内容,多用图片的形式来解说,使之生动直观,通俗易懂。四是尽量将国家职业标准中淡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培育工、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中级工的相关要求引入教材中,使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五是将生产实践中的工作任务提炼为教学中的工作任务并列入教材,以生产和生活案例引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学到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三)以岗位特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按培养淡水养殖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是进行情境教学。鱼类学课程是淡水养殖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因此,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接受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与岗位相似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工作的情境。如在讲鱼类与环境的关系时,可在学校的养殖基地上课,模拟淡水养殖生产场所,让学生进行与生产过程相似的水质测定和观察水色等实训,启发学生思考水中温度、氧气、盐度等对鱼类的影响,以及思考养殖用水要求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指标。二是进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边讲解边实训。教师少讲,一般每节课讲解不超过20分钟;学生多思多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按课程标准和教师的要求,对照教材实训,完成学习任务单。三是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做专题讲座。如在上常见鱼类识别中的罗非鱼内容时,可请养殖专家给学生举办罗非鱼的养殖专题讲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罗非鱼种类的认识和对其生活习性的了解,又能让学生了解罗非鱼养殖的动态和市场行情,更加关注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四是在生产旺季让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真正和生产接触,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按上述思路,在广西水产畜牧学校2013级淡水养殖专业开展鱼类学课程改革的试验,使用鱼类学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材,教学过程使用情境教学法以及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法,请能工巧匠做专题讲座等,试验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期末理论考试及格率达98%,操作技能考试及格率达100%。

综上所述,以职业为导向,对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进行改革,将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行业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承林.鱼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3]胡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