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建筑文化的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文化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文化的传承

第1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建筑文化传承;创新

“住”就是我们建筑师要关注的话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但是,民居的形式是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文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与一百年前相比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而且西方建筑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或者约束,许多设计都很西化,各地“欧陆风”狂吹不止,如照搬“美国国会大厦”“城堡”式的建筑业是生搬硬套。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们的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设决策者和广大群众必须善于分析判断外来文化的优劣,并从分析、判断中找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加以选择、发扬。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传承与创新。

1 认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这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个方面。建筑的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元性的,建筑类型也应具有多元性。如居住、商业、工业、公共和纪念性等等建筑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要求,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现在变为了非常热门的话题。西方建筑对我国的影响是很显然的。现代式的楼房、别墅、商业大楼等都是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产物,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可以认为,如今世界的方方面面是多元的,现代建筑文化也应是多元性的、全球性的,其影响已达到世界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各种社会形态和风俗习惯。

2 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的内在结构

中国古典建筑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默契的关系,然而当代文化与新建筑之间尚未建构出类似于传统文化与古典建筑之间那样相得益彰的软、硬件关系。因而需要追问,究竟传统建筑文化中有什么可以值得当代人所继承、吸收,或者从中获得借鉴、启发,甚至引以为戒.。陈昱博士认为中国当代建筑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借鉴传统资源。第一个层次,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如斗栱、屋顶样式、柱式等,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汇。这个层次的借鉴比较直接,拿来即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第二个层次,建筑及规划的诸多原则,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法。对建筑的原则(法式)的学习虽然不如外在形式那样直接、清晰,但总的来说还易于实现。第三个层次是内在因素(或深层结构)———思维方式。前两个层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但它无形无象、无从把握,它无法直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概括为形、法与神,形易求而神难得。[3]这是对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深刻认识解读。

3 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是摈弃崇洋陋习。盲目的崇洋陋习是城市建设中显示区域文化特点的大敌。如何克服并摈弃崇洋陋习,政府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的指导思想最为关键。建筑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建筑要有特色,不然文化就没有表现的载体,也就是没有文化。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悠久。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就决定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建筑是艺术,艺术不需要专家冗长的解释,有时它是一种直觉。建筑师要在建筑的区域性、民族性方面多下工夫。

其次,重视建筑文化交流,打开人们思维定式的郁结。在研究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同时,也要研究外国在建筑文化方面保护与发扬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例如德国的城市建设中把城市分成中心区、居住区、休闲区等,结果造成了市民对交通工具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与损害。这些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让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努力加以避免。把这些交流当成发展我们城市和建筑文化的钥匙,打开一个又一个通向繁荣城市的康庄大道。如长春城市一些建筑为例,“吴中印象是吴中地产进驻长春的第一个项目,我们除了希望将苏州的园林景观带入长春之外,也希望能够将苏州人独有的细腻服务带给春城的置业者。实房地产行业目前所提供的,不仅包括产品本身,像楼体、环境、设施设备等一些功能性的东西”温周平还谈到:“吴中地产一直秉承“传承文化,传塑未来”的品牌主张,不断超越自我,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地产企业。产品上,以客户的价值为己任去创造产品价值,关注居住的本质,真正贴近人性需要,使产品竞争从功能上取胜,以品质得到人们的认可。我们要从项目公司做到城市公司,甚至是跨区域公司,以长春为中心,辐射周边。”建筑文化的发展首先要研究传统的建筑文化的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传承与创新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陈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建筑,2010(1):66

[2].王晟.现代建筑文化多元性的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0(2):26-27

[3]陈昱.中国建筑文化的内在结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3-165

[4]韩杰.建筑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153

[5]李宝会.建筑文化的交融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82

[6]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9-124

第2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我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筑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根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对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也呈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2、建筑设计体现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灵魂,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现代建筑设计的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与价值观念,还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呈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1、传承与发展并重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传统文中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采取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全部继承,不能全部剔除,也不能简单承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装饰、传统建筑建设技术等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利用;创新是指需要结合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施工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改造,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现代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移植和复制。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想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方法,还需要对传统材料有所传承和发扬。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涌现,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属性,使得现代建筑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无可厚非,新兴的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材料表明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材料在某些方面对现代建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一味抛弃传统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发扬中看到许多用现代文化语言来缅怀历史的成功例子。但归根结底,只靠机械化的复制绝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情思,唯有依托现代建筑实体的传统文化真实感才可以触及人类心底的历史归属感。从这一点来说设计师在实际创作中更多的将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材料的重视程度越加高,设计师们也放弃了对新型材料的执着,投入到了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始真正思索起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通过简单明了方式对事物的内涵通过象形或者其他一些简单形式进行表达的方法,传统符号被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某个地方的特色或者民族特色进行提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具有代表性的并为公众所认知的图形或者图案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表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指简单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复制和将传统建筑设计符号进行叠加,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把握住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将这些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展现,展现应用的方式多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细部装饰中应用,也可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应用。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形制的应用

建筑形制主要是指建筑在形式上的模式,即建筑构造,形制和传统符号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组成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分。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恰当展现必须要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和归纳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与民族的建筑形制的演化过程和趋势,然后再将这些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整理并加以应用,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形制进行展现,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组成拼接传统形制上,而是需要与展现传统符号一样,对传统形制的精神进行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形制的精神内涵,从而构建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对传统形制成功应用的现代建筑主要有北京香山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对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灵魂与内涵。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设计理念,并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2016,07.

[2]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2015,11.

第3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y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ethod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建筑设计文化气息短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 30 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 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 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

2.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2.1 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

2.2 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2.3 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 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3.传统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3.2 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 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 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 120 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 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 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 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 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 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

此外,为适应发展需求丰富住宅空间,在建筑结构上的跃层、错层、共享空间的采用,在空间划分上的生活阳台、化妆区、清洗区等专用空间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的凸窗、外飘窗、落地窗、透天窗、转角窗等多变化的作法也将被大量采用并创新,从而使本土住宅更具个性化。

4.结束语

民宅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凝聚着厚重的传统伦理文化。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民宅建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伦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如何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传承传统伦理文化,进而体现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介华.孔子与中国建筑文化 [J] . 华中建筑 ,1992(4):1-5,15.

第4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

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完整性少不了对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建筑艺术重要的继承和发展的内容,其是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外来国家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比较典型的反映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融合性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产物。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包括商业、住宅、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功能的建筑群,其空间架构、整体布局,还有具体装饰的设计理论基础都源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在不同风格和特色结合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建筑的拆迁以及建筑本身的现代化改造等行为,使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其独特性,对于其继承和保护的进程必须跟得上步伐。

一、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背景

中华巴洛克,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种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又具有巴洛克式建筑特征。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浪漫主义的国度,因此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无拘束、追求动态变化、采用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其间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雕刻手法十分细腻。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产物,19世纪中后期,我国正处于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变化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外国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华巴洛克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源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这一时期大量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哈尔滨,尤其是我国的近邻俄国,俄国人的涌入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俄国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外国资本的投入促进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由于当时哈尔滨在列强的统治下,我国民族工商业者对于巴洛克式建筑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结合起来,体现出折衷主义风格。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发展并广泛传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群部分设计也借鉴了这一风格。

二、建筑艺术特征

(一)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空间布局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将居民住宅和工商业结合,前店后宅,平面布局多以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呈现,从俯视角度可以看出多以字母“L”“I”“U”的方式来设计。四合院多为矩形,由几座楼房毗邻而建构成一个院落,多组院落的组合构成一个街坊,院落和街道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门洞。门洞的设计有一进式和二进式,穿过一个门洞,便进入到了院落内部,穿过大院以及另一个门洞就进入到另一条街道。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合院式建筑虽然借鉴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其本身仍有区别于传统的特殊性:第一,建筑形式不同,我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多为一层式,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多为2至3层式,层与层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楼梯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强调等级区分,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弱化了这种等级区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这说明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强调一种空间的尺度,包括室内空间、外廊空间、庭院空间、街道空间。其中,外廊空间是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空间形式,是设置在院落内部的一种用来加强楼层住户交流以及遮挡风雨的空间形式。外廊设置在建筑朝向内院的部分,其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到哈尔滨当地的气候,还要考虑到院落本身的立面空间层次架构。这种外廊模式体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特色,同时,外廊构件将俄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使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二)深受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结构、材料和色彩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结构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但其在功能方面的适应性与西式建筑相比并不具优势。因此,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建筑结构体系上多采用西式的砖木混合结构甚至局部采用混凝土。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材料比较单一,多以砖木为主,部分材料采用铁艺。在建筑外立面的材料使用上,都是采用砖砌外墙的形式,而砖的形式又分为清水砖和抹灰砖。所谓清水砖,就是单纯的由青砖和红砖构成的,青砖是大多中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红砖则是由当时的沙俄统治者带来的欧美传统建筑材料;抹灰砖,是在清水砖上装饰以各式色彩。在门窗材料的使用上,多采用木质和铁艺,尤其是门的材料,包括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装饰铁艺铁门和带有传统中式风格的木质木门。和内部色彩不同,中华巴洛克建筑外立面的色彩结合了哈尔滨城市色彩和西式巴洛克古典建筑的色彩,整体清淡柔和。内部色彩则是将中式传统的大红大绿式色彩与俄式建筑色彩相融合,这两种色彩的融合并不突兀,比较和谐统一。

(三)包含中俄风格的装饰元素和部件

女儿墙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色建筑,其将西式的柱式融入整体的设计,而且在整体结构上采取中心对称方式。女儿墙柱式的设计和中式传统装饰图案相结合,装饰图案并非很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工匠们随意将装饰运用到各个部位,装饰图案的纹样均以自然植物为母版,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和富贵平安的好吉兆。女儿墙的设计很好地将中式和西式的装饰特色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中华巴洛克式墙体设计。相比较中华巴洛克建筑外部最具中外结合的女儿墙而言,在内部装饰上的设计,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尤以栏杆和檐口为典型。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栏杆,可以分为木质和铁艺。其中,木质栏杆深受中式和俄式建筑栏杆的影响,多以暗红色栏杆扶手和暗绿色栏杆立柱的形式呈现。铁艺中的曲线形式则深受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栏杆扶手和立柱均为铁制。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深受俄式风格影响,除了栏杆形式,屋檐下的木雕刻装饰物由多层木板层层收进,层层堆叠而成,且木板上雕刻出锯齿状的三角形或弧形的圆孔镂雕。这种檐口的处理方式是设计师根据哈尔滨当地的气候条件,并结合俄式木建筑的特色所探索出的宝贵经验。

三、传承与保护的理念、现状及举措

(一)传承与保护的理念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与哈尔滨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等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完整的生态系统。哲学强调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旧事物必定会被新事物所取代。一个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城市处于不断的交替更迭中,城市的发展在不断的扬弃中螺旋上升。因此,对于传统建筑要进行扬弃与传承,妥善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体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文化的有机发展。

(二)传承与保护的现实状况

作为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建筑群,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当前保护措施不力,许多特色建筑被拆除。此外,景区设置保护不当、过度消费景区景色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传承性和艺术性。因此,继承与保护必须要加快进程。

(三)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第一,确定保护对象。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特色建筑风格、院落分布、街巷形式以及特色文化等,都是需要保护的对象。第二,划定保护的等级和范围,将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保护的范围划分出来,确定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和特色文化的等级。例如,将原始的、极具中华巴洛克建筑特色的建筑物和院落分布形式等确定为一级保护区;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建筑类型、特色院落分布形式、店铺设置形式等确定为二级保护区;将容易遭到破坏的景区环境等确定为三级保护区。充分评价街区各个部分的价值,确定保护的等级,合理采取保护措施。第三,还要根据建筑特色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如对于特色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维修;而对于亟须修改的院落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理念和现代化建筑特色重建。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化的需求、旅游业的快速崛起等原因,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遭到了很大破坏,许多特色建筑被拆除,严重影响了哈尔滨文化脉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面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融合了多种国家的建筑特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研究材料,但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陆明,吴松涛.传统风貌保护区复兴实践——以哈尔滨道外区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L].城市规划,2005(11).

[2]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0(5).

[3]王岩,陆彤.哈尔滨道外近代建筑的形态表征[J].低温建筑技术,2007(6).

第5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本文作者:陈烨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

文化的内涵对自然环境的感知的方法和态度,是景观意识之源,这种感知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成为景观建筑观念建构的起点。我国早期景观建筑类型与使用人的身份有关,大致有四类。其一的代表是台,起源于帝王权贵的祭祀与观景行为,演变到后来也包含了楼阁,均用于远眺风景;一类的代表是亭,“早期的亭是驿站和乡村的行政单位”1,代表了大众生活与观景行为;一类的代表是画舫斋、榭等,起源于对水岸诗意环境的留恋,是古代文人热衷的场所;一类的代表是琳宫梵刹,是占据了名山胜境的宗教建筑。四类人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景观体验和审美意趣,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文人阶层的观念对景观建筑影响最大。儒家伦理美学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思想奠定了自然审美在认知上的基础,其后山水审美逐渐成熟并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对应于文人雅士的归隐心态,将己身之思寄托与山水之间,印证在建筑与山水的结合方式上,景观建筑在意境上成为了文化的中介。其中微妙之处表现在隐与显之间的度,显而高不可及,隐而深却可通,对应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与人文结构,乃至山水审美的结构同构一体,文化内涵是其中的核心。陈志华先生就曾指出,脱胎于自然山水的传统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文化的建构从景观意识到文化建构,就是从自然山水的感知到园林艺术的凝练过程。江南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集大成者,因画境写意而显缩微优势,因写意缩微而能拥有跳脱自然胜于自然的表情与内涵。其间的亭台楼阁等逐渐演绎成十大类园林建筑。江南园林的缩微尺度,营造了完整的自然山水的知觉氛围,这种氛围里的景观建筑,在文化的可识别性方面与园林的整体格局构成了耦合关系。在这样的景观感知中建构的文化,构成了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文化表述:“门内有径,径欲曲。……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亦方。”3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理想状态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就是建筑与环境不分彼此,相互关联。“天人合一”在哲学定位上就是改变了二元分立状态的一元和合,实际上是在技术层面上消解了主客之间的分立关系,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吻合。因此奥古斯丁•博克(AugustinBerque)认为:“中华文明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的现代性而创造了景观……强调人与自然、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间的相同和亲近。这就是为什么,欧洲面临着物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的巨大难题时,中国传统能够在客观和主观之间的中间世界中,连贯起将景观同环境整合起来的关系”

文化的表征无论是一元和合还是二元分立,都有一个潜在的定义:景观不等于自然环境,也正因此,景观对象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詹姆斯•科纳认为:“景观能够让人感觉到大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取决于主观的集群形态……假如每个社会都具有一个景观意识,就很容易在文化之间具有自身的可识别性。”5正是景观的这种文化性,使得景观建筑具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文化之间的可识别性,才使得景观建筑在文化之间具有表征和传承的作用。18世纪的英国,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和美学、以及逐渐形成的自然风致式园林,认为对自然环境的形式与秩序的肯定,是自身文化表现对自然的一种妥协。这种观念以自然景色为基调,引导了风景地域主义建筑的起源。尽管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风致式园林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西方景观建筑的观念和中国依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据伊丽莎白•梅耶的研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话语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建筑与景观的对立根植于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就像人与自然、理性与情感、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一样,建筑与景观相对立并且存在等级关系,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景观是作为“建筑的他者”出现的6。这样的景观建筑是超然的,是景观环境的主导,是人文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立足的一个据点,是人类文化存在的表征。如今我们在21世纪不断挖掘丰富的乡土建筑构成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景观资源很大程度来自于历史上那些归隐山林的乡村文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这正印证了文化在传承与交融中始终保留着自身的可识别性,文化通过特定的建筑而自然显现。文化的参照物19世纪中期,西方建筑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并在20世纪引领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引进重点是技术,建设重点是城市。正如早年盖瑞特•埃克博说过的那样:“建筑代表生产,景观代表休闲。”7中国传统景观理念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因为早期建设步伐尚未触及休闲文化领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步入休闲时代,双休日和长假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之一。景观及景观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当代景观建筑就面临了意识领域的观念更新。实际上,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一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形式上的求存,表现在对中国固有形式的争议;一个是文化内涵的延续,表现为作为文化的参照物而存在。形式上的问题根源同样来自对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定位与传承才是其根本。传统视野中,建筑的分类定性一直有所谓正杂之分,是古建筑行业对官式建筑的一种习惯区分,区别在于屋顶8。而园林建筑能摆脱屋顶上的形式区分自成一体,则是来自于内涵的分野,这是因为“在古代,住宅和其他用途的房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任何性质的建筑物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9而园林建筑是作为居住功能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具有文化上的存在意义,代表的是精神上的意境追求。也正因此,园林建筑如今成为了休闲文化的参照物。我国建筑领域对于固有形式的争议,在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虽然有所滞后,如今却也摆在了面前。西方学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认为景观的话语权往往处于“建筑学的等级与支配的修辞之下”10,但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却成为关注的交叉点,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关于建筑与景观、建筑与自然的理解。美国现代生态建筑理论的倡导者扎赫尔就认为:“建筑非常需要在观念、理论和哲学上与自然结合。”她批评“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建筑师狂热的相信有一个内燃机式的简介公式和设计的精神幻想。起点就仿佛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和已经成为摆脱大自然约束的象征的技术前景。”11如今,西方当代景观理念的强势冲击使得作为文化的参照物的景观建筑面临着融合发展的机遇。

文化观念从技术层面看景观建筑,就是处于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属于建筑的研究领域,但景观建筑的特殊性在于景观与建筑不仅不可分立,而且是交互影响的。18世纪从英国开始渗透西方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和风景地域主义在文化及形式上都对景观建筑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有记录可查的“景观建筑(LA)”一词最早出现于1828年出版的一本风景画册中,它的意思是“将建筑以特有的方式置于美丽的风景中,尤其适合于绘画。”作者梅森(GilbertLaingMeason)看到了景观环境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的意义,认为“可以立即丰富和约束(设计)创意,使建筑适应用地,使建筑和场地背景融为一体,使二者与周围景色协调一致。”12只是后来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提出该词,已经成为关于景观营造、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这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多义以及该领域的不断扩张而造成的。从彼此协调的角度来看,景观建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延伸和表征。早在18世纪70年代,景观设计领域有一个大的争议,即“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人工景观的过程还是管理自然的过程”13。这个争论其实就是关于文化和技术的争议,实际上两者关系是不可分的。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ElisabethKassler曾经提出三种观点:第一,建筑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独立于它的自然形态,……暗示了其与景观是动态的对立关系;第二,修正的纯景观风格,是18世纪英国景观运动的最佳代表;第三,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渗透14。ReubenM.Rainey更加精炼地指出,景观建筑的历史揭示了三种基本的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模式:对比、融合和互益。15现代建筑自由的平面和互相穿插的空间为重新思考景观与建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16。换句话说,西方景观与建筑的结合契机,在于现代设计理论中,功能、空间对两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而正是基于同一平台,两者的结合非常自然。DanielJauslin在分析了OMA、MVRDV,P•艾森曼等事务所的诸多作品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当代建筑已经受到了景观概念的极大影响。一个新的倾向改变了建筑的核心原则:建筑空间系统和组成作为一个景观而存在。173.2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技术平台总是在开放中相互融合。克里斯托夫•唐纳德认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无法同精神追求、技术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相分离18,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景观建筑的学科平台在不断地拓展,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理念的更新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从景观都市主义角度来看,“景观是一个媒介,……对时间变化、转换、适应和连续。……景观作为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类似表征,作为对无边界开放、不定的、当代城市条件的变化需求的独特的适应媒介,就如Allen所说:今天的景观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城市主义模型,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模型。”19而库哈斯更是将城市视作“景(scape)”,将建筑与景观看做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20在这样的理解中,城市不再是以往的城市,城市已经在观念上接近了以往的景观环境。景观也不再是以往的景观,景观已经在观念上包容了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经验。毫无疑问,建筑与景观如今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平台。景观和建筑的形式表现是在同一理论基础上,介于内与外、硬质与软质、光影与生命的转换。景观建筑已经不再是景观环境中的建筑的单一范畴,城市环境也必将成为景观建筑的土壤,虽然这种观念还不一定能让大多数人适应,但无数的建筑师、景观师已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回到我们传统园林和园林建筑,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观点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园林通常意味着有建筑的开放空间和覆盖空间的结合体”“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景观中的空间概念,似乎表现出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哲学意向。”21这种哲学意向恰好与当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的发展方向相耦合。面对景观设计领域的历史争议,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创造人工景观,还是去管理自然,都是我们需要的方向,这是哲理、文化在技术层面结合的结果。景观建筑是心物合一的产物,也是这种结合的关键点。

第6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城市建筑 传统元素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伴随城市的变迁,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交融,建筑师设计理念的提升。如今的城市建筑景观在不断的增添中国传统元素。渊源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触动着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师的灵魂。

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景观

1.传统文化元素的兴起

中国城市建筑景观中,多的是林林总总的符号,符号的含义却不尽相同,一种符号给予的元素含义也不尽相同。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建筑中也在不断的被引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师也在不断的借鉴。例如中国传统的剪纸,皮影,国画,水墨,中国结,京剧脸谱,青花瓷,扇子,兵马俑等。随着国际间文化的交融,国家关系的日益增进,传统文化元素又一次兴起。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中国符号也不断的重现历史舞台。

2.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包容性

城市建筑景观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园林建筑,城市环卫,城市标志等等。城市建筑景观在不断的吸收城市的文化蕴含。一个城市的兴起,需要城市建筑景观的衬托,也需要城市建筑景观的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城市给予城市建筑景观创新与包容的魄力。就普通意义上讲,所谓的建筑就是托转盖瓦,钢筋水泥,修房补砖,遮风挡雨,抵御严寒。诚然,现代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不仅仅的托转盖瓦那么简单,如今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城市的昨天与今天,地标建筑,古香气息等等,需要保留城市独有的味道,又要体会建筑设计美观,考虑到受众的视觉享受等等方面。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庭院里,天井,或翠竹数杆,灵石如磐,或花妍草茂,盆景韶秀。整个建筑中,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多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1]。

3.城市建筑景观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汇融。中国传统文化集成了儒,法,道,释等学说的优秀传统。传统中华元素的中国人文思想的载体,它质朴,和谐,安宁。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借用传统文化增添城市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例如栅栏,古塔,寺庙,牌坊,亭,檐等等。这些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保留了中国人特有的朴实含蓄的性格特点。蝙蝠,祥云,龙凤等等纹饰,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寓意。例如:在北京奥运上的火炬创意,就采用了寓意美满的祥云图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的眼球[2]。设计理念被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运用中国古代的小篆字体,印出中国历代朝代名称,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友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景观设计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团结友善,这是传统文化的集汇,集成大家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处处可以体会到[3]。例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佛教。牡丹代表富贵荣华。秋季独开,代表隐士。太极图,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智慧。岁寒三友,松,竹,柏。兰花馨香,代表君子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被引用到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太极元素经常被应用到城市建筑景观建筑中,太极的一阴一阳,一真一实。刚好与城市的虚实特点相吻合。所以经常常被城市建筑景观采用。

2.城市景观设计师的传统文化设计理念

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建筑景观时,多会先了解城市的人文文化特点,抓住城市人文文化中心,开展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工作。所以对城市建筑设计师来说,不断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背景,吸取文化中心内涵,对开展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十分的必要。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采用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样式。在中国古代铜钱中放入一个“中”字,既有创意,也有意蕴。现在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中国银行的标示,既是城市的一个风景,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

3.城市建筑景观所呈现的传统文化意蕴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呈现的文化意蕴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设计照相呼应。各种传统文化在这里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伸展与保留。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苏州园林。古典的园林风格,朴素的园林格局,现代的城市魅力。现代城市景观的营建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的宜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4]。城市里的园林作为人文环境的产物,或多或少都会被现代的建筑风格所左右,但是能做到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是非常有难度的。苏州园林中既保留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又能够让苏州市依托苏州园林,增加城市影响力。由园林景观带动第三产业,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三、传统文化与城市建筑景观的融合发展

在现代城市建筑景观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相容相交。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景观添加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城市的发展也要求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倾向采用有传统元素的设计理念。中国结,大红灯笼,饺子,汉字等等。传统文化元素在不断的被采用到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去。在城市园林景观中,汉字是被运用最为频繁的一个中国传统元素。石刻,城市花卉设计摆设等等,各方面都会采用汉字来装点。其中“和”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成都宽窄巷,长安城中,上至庙堂殿宇,下至富家庭院,都彰显着儒家艺术的主流。门楼、门道、下房、街房、中门、偏厢、上房,上下尊卑,理性秩序,规则严格[5]。特别是中轴对称,等级规划,体现了儒家气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科技在进步,人们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理念的更新、建筑元素的多元化,必将给予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高莉;谈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安徽建筑.2011(2)

[2]李菲;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安徽文学.2010(5)

[3]余庆康;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建设[J];建筑学报.2013(6)

[4]孙,朴永吉,朱文倩.景观的五感设计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12)

第7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 日本 住宅 传统 空间理论 继承

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

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

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他将传统元素—木质推拉窗和屋子中的雪松木柱支撑结构—转化为独立的符号。

原广司在他的住宅设计中明确表达了一些在真正的城市中已经消失的忧点,混乱的环境被关在外面。他在东京町田自己的住宅中设计了一个“城市”。广场、街道和结构的外观形成一种隐喻。一条沿着中轴线设置的“内街”的两侧对称地排列着象征建筑轮廓的房间。最终,筱原一男和原广司以艺术的方式对当代住宅形式问题给予了回应,但这或多或少否定了住宅的功能性。

给人美感的混凝土

伊东丰雄1999年在东京设计的住宅是近年来日本已建成的最好的独栋住宅之一,它提供给居住者最大程度的自由,可以按照他们的选择来使用住宅。开放的庭院空间,丙烯酸玻璃板的推拉门不仅使居住者可以改变房间布局,还提供了一个贯穿全楼层的视野,这与传统建筑通过推拉门临时分割房间相得益彰,和迁哲郎把日本传统空间观念描绘成“没有距离的聚合”,空间中所有分隔物即可以完全移走,也可以挪到一边。我们可以将之解释为借助现代材料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解读。

传统的日本文化导向趋于内向型,在建筑细节构造上最求完美。现代日本建筑师中安藤忠雄最能体现出这一传统文化特点,其在大阪设计的能美住宅,对待细部一丝不苟,用高高的混凝土将住宅严密的封闭起来,墙内是一连串的庭院和房间,庭院是通往室内的通道。在某种意义上,安腾将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墙和只有稀少绿化的庭院进行对比,是为了加强这两个元素对感觉的冲击。他在所有的住宅设计中几乎都是用了类似的方法,他对混凝土上光影效果的利用是另一决定性因素。

向城市开放

与安腾在住宅里表达的那种距离感相反,居住建筑普遍越来越向城市开放,像坂茂和妹岛和世所设计的方案那样,住宅设计的地点越来越小。透明的立面在建筑和城市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联系。并力图将支撑结构减到最小、妹岛和世的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的临时性和透明性,她作品的耐久性受到她坚持实现空间美学概念的影响。短暂性是日本传统思维方式,地震、台风、洪水的袭击使人们认为只有房子下的土地才是具有长久价值的,这也是他们理解的轮回的根源之一。正是这种轮回、再生、无常的思想也诞生了六十年代的新陈代谢派的建筑思潮。

结构作为空间设计的一个构成元素

吉本在93年成功的把日本传统住宅的形式巧妙地转化为一座现代木结构住宅建筑。在这座住宅中,室内长方形的平板结构大部分是由承重结构的形式决定的。室内装修尽量保持简单,以容许承重结构展现本身的表现力和韵律感。吉本刚对简单形式和自然材料的选择,用一种可以想到的最自然的方式把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到一起。和吉本刚一样,内藤广也对木材有特别的偏好。因为他的这些建筑,内藤广对日本木建筑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吉本刚的建筑是以其随意放松的感觉引人入胜,那么内藤广的建筑就是以松木承重结构通过从室外进入的阳光所强调出的严谨韵律吸引了我们。

注重实用的现代主义者

岸和郎以注重实用主义的住宅设计而出名。其设计住宅的特点是经典的现代设计手法、功能性、与周围环境有意识的结合加上通过实用之后发展出来的魅力。他在朱雀设计的住宅就是如此。公寓是由一个庭院连接两个住宅板块组成的综合体,这种放置方式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公寓。清水混凝土和木材的平滑表面一起,创造出一个宜人的家居环境。岸和郎最著名的住宅设计之一是大阪的日本桥住宅,它是迷你住宅的先驱。这座狭长的多层建筑是一座细部精巧的钢结构建筑。在他的空间和结构理念中,都可以看到传统的影子。

东方和西方—令人兴奋的交叉重叠

如同岸和郎在朱雀设计的住宅一样,许多现代住宅都有一个传统的日式房间。这个空间经常用来进行茶道。横内敏人把西式的和东式的房间堆叠起来,有意的将两种生活方式进行对照。也许这就是日本住宅使我们着迷的地方:现代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交叉重叠,两者都作为一种必然被同时接受的方式。它也反映出日本这个国家本身正在不断地为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和平共处而奋斗。

结语-传统的继承

对于传统的继承可分为“软”传统与“硬”传统的继承,所谓“硬”传统即为旧建筑的外在特点,实体特征;而“软”传统就是实体内在的气质,抽象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硬”传统演变节奏与速度远远超过“软”传统,所以”软“传统也就更加的珍贵。文化的时代属性让我们无法总是简单的外在的模仿传统建筑,日本的现代建筑在继承了其传统的美学意识、哲学、佛教思想、生活方式、空间组合方式等,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气质”。

第8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及要点所在

(一)实用性。就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说,对于建筑的理解在当时还没有能上升到艺术这一层面,建筑设计也只是工人们进行的口传心授,所以,我国传统建筑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实用主义精神。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将“实用性”作为首要的要务,注重对建筑空间、尺度以及功能上的强调,并注重在色彩、体形上的结合,我国传统建筑是以功能性作为对建筑衡量的要点的,以此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传统建筑文化核心。(二)人文性。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性的体现、人伦的和谐以及人格的健全,而在传统建筑文化上,对这些要求也都有着非常具体的体现。就传统建筑文化来说,更多是注重于对人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当前存在的大部分传统建筑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人文性的这一特点文化。因此,这种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思想,也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标志。(三)哲学性。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而传统的建筑文化也是强调人生、思想以及自然的集中、统一,在传统建筑物上,这一文化特点也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诞生、发展的基础,这一文化旨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融,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一思想,由此也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四)生态性。“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生态的一个独特阐释,风水这一学说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在延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性。(五)文化技艺。就当代建筑设计来说,应多多借鉴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技艺、艺术的处理手法,实现建筑物、环境、材料之间相互平衡的关系。在当代的影响,就我国传统建筑来说,特别重视建筑物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提倡以景观、气候、水文和地质总和为一体的生态性,也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特征与代表性的一个内容。

二、当代建筑设计创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要点

(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应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的基础上,做深入性地分析、总结与创新。在对建筑设计结构形式的丰富上、对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丰富上,为当代建筑物拟定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我国当代建筑更具艺术文化内涵和艺术层次,提高当代建筑设计水平。(二)文化精神在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中,应着重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进行体现,借助于对富有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符号的利用,来表达出我们对当代建筑、建筑文化的理解。在继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一方面体现出当代建筑设计蕴含传统建筑的一些特质;另一方面应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技艺进行深入地延展,去除掉粗糙、落后的部分,保留干净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设计文化,使建筑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三)文化方法。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着重于对人和自然的共同生存进行强调,着重于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因材施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来说,应以此为基础加以拓展,使用更为先进、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当代建筑设计思想复合传统建筑文化要求。(四)文化意识。当代建筑设计应该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基础上,应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在潜意识里想亲近传统文化的这一心态,在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定传统的文化元素相应地加入其中,使建筑设计在不失现代时尚感的基础上,又能使人们追溯过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实例

(一)西安概况。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地域建筑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而在基于传承、发展和超越这一难题的考量下,再当代建筑趋向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下,西安建筑有着既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又有着新世纪创新的特色。(二)传统建筑文化在西安当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下文就列举几个建筑实例:1.陕西省图书馆其位置坐落在省体育场的东南侧,西安南郊长安路和南二环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上,图书馆建筑的檐口一片片“反宇”形状,和檐下的深邃阴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反宇向阳”的这一天人合一思想。图书馆的现代创新主要表现在柱网、层高、荷载的三者统一上,借助于对传统空间序列的适当应用,使整个图书馆的空间形态很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创新有效结合的建筑形式,如图1所示。2.西安钟楼饭店建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我国传统建筑基座、墙身与屋檐的“三段式”特征。该建筑形象严格的做到居中、居正、左右对称,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传统文化中,所赋予建筑的高贵、典雅以及庄重这一形象。而在此基础上,左右相对称的塔楼也借助于现代化的材料做出有一定体量、厚重感的屋檐,在对传统建筑文化沿袭的基础上,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与传统建筑“重檐滴水”这一效果相为呼应(图2)。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就传承传统的建筑文化和浓厚的氛围来说,西安是最具优势的,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如此,也予以了西安当代建筑创作的必要前提。在当代建筑中不难看出,其所体现出的风格、造型等因素都是和历史文化互为协调的,是在基于对传统建筑文化承袭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当代建筑创新所得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传统必然是要发展的,传统发展到当代,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基于时代的不同,一些传统已经无法与当代生活相适应,因此,对当代建筑的创新来说,可在借鉴传统建筑文化优秀的部分下进行,满足当代建筑设计在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民族化形式,使我国建筑能绽放出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采。

作者:王兴彬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娅婷,曹园园.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象征[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489-489.

[2]冯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四川水泥,2016,(08):65-65.

第9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

1.1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2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2.6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