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不强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发改委作为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创新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通过认真的自我查找,大家一致认为,我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制订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围绕全县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出思路谋点子。但在宏观调控和协调能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提出有新创意的点子深度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2、个别同志敬业和进取精神不强。总体说来,我委大部分同志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工作都能兢兢业业,敬岗爱业,认真学习,努力克服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开创工作新局面,但也存在个别同志工作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和效率,工作中碰到困难和问题甩给别人,自己绕道走,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攻坚破难精神。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干部间通力合作不够,整体工作进展不协调,有个别同志工作压力一大,容易闹情绪,表现浮躁,对待工作和群众就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缺乏一定的耐心,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是创造性、尝试性及主体性等方面。创造性是教育模式的变革表现,根据事物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进行创造革新;尝试性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所在;主体性则是创新教育主体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体育创新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专学历进修和高考后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整体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不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不强的情况。另外,高职学生因学校选择方面心理存在挫败感,参与体育活动和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因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方面的各项标准和措施不能落实到位,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较为单一,培养模式呆板又单调。3.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不强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创新教育过程中,没有树立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只是单纯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才是创新的主体,教师只是担任引导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灌输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让其建立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职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需要积极转变高职体育的教学观念,根据高职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差异等,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的方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化体育教学的基础性条件。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选择创新的教材
高职院校专业性强,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情况,再结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制定和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其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同时,还应该选择创新化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3.创新性的调整高职体育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形式的调整和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实行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强化学生体魄的锻炼,保证体育活动可跟职业特征相结合。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体能教学课,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其职业技能素养。
四、小结
【关键词】中专 化学 教学 素质 教育
前言
中专化学专业在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大纲的宗旨,同时也是化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度不牢,专业素质较低,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盲目为了应试而学习的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在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下,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化学教育的需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们的中专教育要以化学素质教育为指引,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学观念,注重强化化学基础知识的巩固,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我国的中专化学教育能够满足现代化学教育和教学大纲的需要。
一、中专化学教学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必要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教学大纲对化学教育的重要要求
国家新颁布实施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从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向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重要基点。它对我国的化学教育突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中专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每个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具有差异性,按照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学科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已经成为当前各学科教育的注重点。中专化学教育内容以基础理论概念和动手实验为主,因此,强化学生基础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是中专化学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强化素质教育是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要求
就教育层次而言,中专化学教育主要是以向社会输送化学基础领域人才为主,侧重于基础人才的培养。在此条件下,中专化学教育一定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这是21世纪新型人才观的重要要求和体现,中专化学教育一定要与社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化学领域人才。
二、当前我国中专化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理念制约,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名观念较为严重,存在着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代表知识学习到位,能力强的错误观念。在这种错误理念的误导下,化学教学和学习都会盲目的被应试考点牵着鼻子走,大纲规定要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而学生也只能学什么,根本就不会注重化学知识的全面教授和学习,综合素质的提高便也无从谈起。
(二)教学方式落后,书本意识浓厚,缺乏创新意识
中专化学教育在传统教学大纲的约束下导致老师的教学理念较差,教学方式落后,盲目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意识。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只能是被动接受,充当收音机角色,造成学习的学习能力不强,知识的学习中没有自主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其次,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度不高,知识系统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中专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他们长期适应了传统教学大纲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导致在新的素质教学教学大纲实施后短期内转变不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新的教学大纲下依然因循守旧,沿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开展化学教学,致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得不到提高。
(四)师资力量薄弱,基础教育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相应实践,致使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拥有全面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有实际的试验动手能力。当前,我国的中专院校基础教育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化学实验开展条件,导致学生仅仅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得不到相应的试验验证机会,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学生化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三、中专院校化学教学提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强化素质教育
中专化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改变传统落后的片面教学方式,全面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强化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求知欲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自己的化学学习素养。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使教学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强化教学实践
中专院校要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使学校教学实施不断完善,满足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教学需要;与此同时,要强化化学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提供优越的实验平台,通过化学实验,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这是化学素质培养的重要要求。
(三)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培育高素质化学人才
当今社会发展对中专院校培育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中专化学教学一定要与社会用人需求接轨,努力培育社会所需的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林业技术;技术发展;林业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然而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给环境带来了重大的负担,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林业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程度,可以极大地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可以说,林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综合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备受人们乃至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而林业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林业的发展,在林业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1加强林业技术发展的意义
就林业建设而言,虽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林业经济及建设水平,就必须加强林业技术的发展,这不仅是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林业技术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技术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林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林业经营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林业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对树木的损害,大大降低了树木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发展的稳定性。就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而言,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林业技术发展、提升林业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解决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林业是我国经济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业技术水平决定着我国林业经济是都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同时也是缩小与国际林业水平差距的基础保障,林业技术水平低会大大增加我国的风险,增大竞争程度,所以提高林业技术水平是我国林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林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林业技术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林业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与世界先进的林业水平发展相比,我国的林业技术发展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具有一定的差距。林业技术意识薄弱是现阶段林业技术发展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致使在林业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林业运营方式,缺乏创新性。另外,一些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无法或者接受现代林业技术能力低下,技术创新意识相对缺乏。林业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成本,相关林业部门为了提高立业经济效益,盲目地减少开支,反而适得其反。
2.2林业技术的投入严重不足
除了意识薄弱之外,另一个阻碍林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推行林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不足,导致林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们无法意识到林业技术的益处。另外,林业的相关部门在技术投入方面也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得林业技术投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阻碍了林业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
3提升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但是就林业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林业技术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实际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业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固定化模式,严重阻碍了林业建设步伐。因此,提升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迫在眉睫,促使林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主要措施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加大林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普及和推广林业技术相关知识,以此不断强化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及林业技术能力。第二,林业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林业技术的教育学习培训,并制定严谨合理的考察制度,对于表现优异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激发林业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差且工作能力不强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此促使林业人员更加地认真工作,不断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性,从而为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2加大对林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投入力度
为了实现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林业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特别是对林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投入,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要与时俱进,并定期开展林业技术教育,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提供实践操作场地,提高林业技术者的实践能力。相关部门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林业部门从整体上提高林业收入。资金是提高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实现全面推广林业技术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3.3林业技术的推广
要想促使林业建设水平越来越高,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林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加适合现阶段我国林业建设现状。然而,目前我国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技术创新意识不足,对技术的掌握不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林业技术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大部分林业技术人员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无法真正意义上接受新技术,这也是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具有难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发挥引导作用,带头使用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的信任度,这样可以极大地利于林业技术的有效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林业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方面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具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不仅有利于林业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林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提供条件。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于林业而言也是如此。林业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着林业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出解决对策提升林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林业技术发展可以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在一定水平上实现环保的目的,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处,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和前提。
作者:孙明德 单位:亚布力林业局
参考文献:
1.1教育管理理念并未真正转变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教师授课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迷信权威。教师过于强调理论,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不系统,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学业评价,缺乏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等。
1.2医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意识不强烈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广大医学生意识到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根深蒂固,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实验教材进行,学生缺乏对各门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教师对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最为直接,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对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目前,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尝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但由于缺少经验,教师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尝试也只是浅尝辄止,改革不能全面、深入进行。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自信;创新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所肩负的教书育人职责被淡化,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教学与科研结合不紧密;教师队伍自身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组织培训等。
2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2.1树立创新性实验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体系下的实验课过于依附理论教学,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树立创新性实验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构建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2.2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主角”,重在“讲”,学生是“观众”、是“配角”,重在“听”。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灌输式”、“注入式”方法和学生单纯接受信息的“储存式”、“填充式”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从验证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过渡,由“灌输式”教学法向诱导式再到自主式教学法转变,提倡实施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方法,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3开放实验室,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努力的方向。开放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使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4建设有创新特色的实验教材教材的创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根基,为建设既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又具有创新特色的实验教材,我们编写了《医学机能实验学》、《分子医学技能》、《医学形态实验学》等一系列实验教材。这些教材在传承经典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科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导向作用。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目前,很多实验指导教师得不到及时培训,指导能力有限。所以,在实验室实践活动中,应重视指导教师的培养。对实验室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开拓思维,开阔视野,使其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规律的相应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推进,各领域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危机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人类对环境问题不断认识和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强,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营造创新环境,使之更合理、更能强化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淡薄。在本科教育中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清、动力不足、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明显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教学方式,学生被安排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这种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和创新,学习按教材内容“依样画葫芦”,限制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更限制了学生求知的激情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把现有知识看成是绝对的真理,迷信权威,对高新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新进展、新动向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没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新观点。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创新课题,无论是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是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均显得明显不足,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没勇气、开拓创新欠实力等问题。
2.传统教材的滞后,创新培养的力度不够。传统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狭窄、不能触类旁通、视野不够宽阔、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所用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往往从单个实验项目本身思考实验目的,而从学科角度思考实验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较少。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提倡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与老师相反的看法,提倡争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加强正面引导,不轻易批评训斥学生,循循善诱、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尽力创造观察的机会和动手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从“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主”的旧观念回归到“以学为主、实践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新观念。教师从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熟悉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突出特色、鼓励创造,从而不断寻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意识,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给学生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内容组织的多样性,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机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打断式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实践创新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创新意识。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从事自主创新实验,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尽快地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的再现与验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积累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真正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加以实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现实世界是最为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迫使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之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寻求最优解决方法,在这种过程中的成长是最快的,得到的锻炼是最有效的,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战中去寻找解决方法,补充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用实际行动秉承实践育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实验分析、一起撰写论文、一起体味挫折、一起分享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自主实践、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等,积极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围绕预定的创新目标,在样板启示和积极的学与教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有关事物的属性,提出启发思考性问题,使用类比法分析推敲事理,并着重激励学生的想象、敢于冒险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及时帮助他们排除思维消极定式、从众心理、自信心不足等自身障碍;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能自觉探索有关的知识技能,寻求发挥自己潜在智能最合适的领域,使所学知识向着有收益、有选择、有创造的方面转化。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动机,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紧密地联系实际,使自己的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方法传授”,以求“授之以渔”的培养效果。教育不能再墨守陈规,必须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开发,着力于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明确目标,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分析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不经过教学实践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对其的要求,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不经过社会实践,就很难将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实习环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能将自身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一个高度,促使自己成为具有直接上岗就业能力的合格毕业生和社会急需的人才。可见,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实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高校美术教育者有必要对该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优化、改善,以便提高教学实习环节的价值和效率。
二、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中存在的不足
1.很少学生想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实习环节任务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显著,部分大学生有比以往更加浓厚的追求高生活品质的意愿,同时对“物质生活带来的赏心悦目及便利”也越发依赖。如此高校难以安排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相应的实习环节任务,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的目的。
2.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和完成实习环节任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主动培养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意识,导致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最终难以胜任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难以适应实习单位环境,欠缺实践能力及实践操作的培养能力。该环节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积攒不足,导致其后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第二,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思维局限严重、阅历较浅、知识储备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为后续的实习任务加大难度;第三,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能力较欠缺,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惯,甚至到实习单位后无视实际教学状况、条件,脱离教学实际,单方面奉行“艺术至上”的宗旨,难以完成“培养自身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实习任务。
3.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专业学生欠缺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当下,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形式美表现能力教学序列概念及其理解并未达到相对清楚的程度要求,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并且,很多学生仅对专业课程、课本知识展开机械、死板的学习,其所在高校很少为其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环节,学生自身更是很少主动寻找运用知识、训练技能的机会。很多高校美术教学专业缺失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相关技能的欠缺。
三、改进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青年教师
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不创新,就灭亡。”这句话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同样适用。所谓创新,简单而言是指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发现或者产生符合人们需求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术生命力更加旺盛,才能使教育事业更加充满活力。
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需要创新型教师。没有创新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从而就会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所谓创新型教师是指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不断学习和进步,突破旧思维、旧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思维,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开拓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暂新的教育观念、较强的协作意识及较高的教育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
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关乎到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水平。因此,要想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8-2012年这5年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35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教师所占比重最高,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数所占比重较少[2]。因此,从宏观上得出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
从表2中可以看到:2009-2013年这5年间,江西某高校35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在该校教师总数中所占比重较高,而其它年龄段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少[3]。因此,从微观上得出江西某高校专任教师趋于年轻化。
总之,在数量上青年教师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就目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
(一)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我们还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这种教学方式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拥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因人而异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总是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死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加不能以考分定优劣来评价学生[4],否则将严重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遏制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把这种只培养遵纪守法老实人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知识结构陈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在这个知识日异更新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事业中的新人,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是不足的。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陈旧,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还是拿着以前学习到的知识应付现在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点创新,这样不仅不能提升自身的学识、创意能力,更加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青年教师面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陈旧,必须不断学习。
(三)协作意识缺乏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协同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着自由职业的习惯,即独立地完成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忽略了自身与其他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要想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须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之间这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青年教师也要注重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创造力。
(四)实践创新能力不高
当前,虽然地方本科院校对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对教师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还不够重视,造成青年教师忽视了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缺乏对创新理念的培训,造成青年教师无法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创新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之后的继续教育中,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实践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最终造成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五)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创新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教师的选拔、晋升及其职称的评定等比较注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完成工作的数量,比如撰写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的数量等,忽视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的跟风行为,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和创新程度。因此,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对策
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关乎到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曾经说过:“现在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5]”因此,要想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一)深化认识,创新教育观念
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年教师更加应该深化认识,创新教育观念。具体方法包括:首先,青年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尤其对其核心理念的学习,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青年教师要把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为青年教师举办创新理念学术报告和大型讲座,邀请一些创新意识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教授和学者向青年教师传授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最后,高校可以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去创新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学习其经验和成果,反思自身的不足,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创新知识结构
如今,对于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年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拥有陈旧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创新型教师。具体方法包括:首先,青年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青年教师要树立从“入职”到“退休”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其次,青年教师所要学习的知识不是片面的而是多方面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刊等媒介手段,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最后,高校可以专门为青年教师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活动。青年教师在活动中不断运用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与同事互相学习,从而不断创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
(三)打破孤立,树立协作意识
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青年教师要想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要打破孤立,树立协同合作的意识,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把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青年教师就要处理好与教师群体、家长、学生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协作。青年教师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的创新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青年教师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注重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青年教师必须重视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没有创新型教师就没有创新型学生。青年教师的创新必须注重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智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青年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更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培养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加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从职前和职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在青年教师上岗之前就应该系统地学习教育创新理念,让这一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之后的工作中本着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在之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青年教师不仅要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创新理念,而且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培训,比如组织教师观摩讲课、组织教师进行创意课堂比赛等,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
(五)完善制度、建立成就,需要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有利于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求包括五个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注重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而不是数量,对于在教学和科研中有创新的青年教师给予肯定,并根据其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高低给予其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实现青年教师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想要保证其未来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和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反思自身发展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高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延玲.创新教育呼吁创新型教师[J].河南财政税务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2):51-52.
[2][3] 蔡娜.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策
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5,(12):157-159.
[4] 范文礼.创新教育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J].曲靖师
专学报,2000,19(2):14-1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20-02
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立足当前实际,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政策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观念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他们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深造,或步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1]。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意义
1.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变化,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学习观,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否则创新活动将没有可持续性。本科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利用所学开展创新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创新训练计划,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一定的创新思考方法。创新意识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形成牢固的近乎习惯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以称得上是创新型人才。
开展创新试验首先需要新奇的想法,进而制订实验方案,完善试验步骤,解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实验时会遇到具体的操作上的困难,这时就要发挥创造性,寻找合适的实验操作方法。好的实验方法能让实验顺利进行,得到正确的结果,反之则会扰乱试验,降低试验效率,甚至得到错误结果。创新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能够尝试和学习到创新的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能力锻炼。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囿于应试教育的藩篱,往往只钻研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便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创新训练计划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完成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实施实验的全过程,这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纸上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创新项目的训练,学生会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事业心、责任感、坚韧性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学生中将来从事纯理论研究工作的毕竟占少数,多数同学会从事实践性工作,因此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当今社会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工作,由于个人研究能力有限,更多要依靠团队合作,所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校学生的学习往往依赖个人努力,需要团队协作的情况不多,所以团队协作意识并不强,这不利于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首先是培养协作意识。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和时间有限,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多是系统性的,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内部及团队与外部的沟通很重要。其次是提高协作能力。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尽职尽责,还要能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训练项目中,同学们自发组队,从立项到实施,大家分工合作,及时沟通,协作意识不断加强。当这种协作意识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时,同学们就能容易融入一个团队,这种素质对将来工作大有益处。
4.求实探索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取得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加强科学精神意识培养,用探索的精神从事科研活动,真正地接触科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的规定。大学生利用创新训练计划,独立进行思考,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而不再是背诵答案应付考试。大学生要有求是精神和探索意识,勇于钻研,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做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后,同学们会切身体会到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
不仅如此,还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不是由单个活动组成,而是会涉及一系列的工作,从最初提交申请,到撰写立项材料,再到购买材料开展试验,最后撰写结题总结报告,同时还要撰写研究论文。这期间还涉及到文字表达能力、文献查阅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工作汇报能力、数值软件应用能力、统筹安排时间能力等。总之,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要学会解决遇到的实践困难,将单纯的想法付诸实践,变成实际成果。项目训练期间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们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情况
1.基本情况。以笔者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例。由于目前对于机制砂混凝土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机制砂混凝土中石粉的作用及其适宜含量还存在不少争议,故本项目组成员确定以机制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发挥机制砂的长处。该研究项目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指导教师商讨后,确立了本项目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拟定解决的问题,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实地调研,完成了项目申请书,并对该项目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实践过程。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依托建材实验室,重点研究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由于青岛地区大多使用河沙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实验中所需的机制砂并不常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本地区的机制砂生产厂商,在与厂家磋商后获得了足量的机制砂和石粉。虽然大家都学习过相关的建筑材料课程,也先后完成过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等相关试验项目,但是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还是遇见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厂商初期提供的一部分机制砂内石粉含量超标,不符合实验所需要的石粉含量的标准。石粉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要完全除去机制砂中的石粉基本不可能,再加上本项目的实验时间有限,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最终确定了用筛分析仪将石粉含量控制在实验所需的最低含量。还要注意严格遵循试验要求,在搅拌过程前,先用湿抹布擦拭搅拌锅和搅拌片,否则试验时部分水将会被实验仪器的四周所吸收而导致试验失败。
3.研究收获与体会。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使大家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开始只是一个想法,到最终的试验成果,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会,增强了研究的自信,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一个实际难题。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石粉的含量,按照同一水灰比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试块7天和28天强度,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规律,撰写了项目研究报告,并发表了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小组成员中有出国意向的有2人,打算继续读研深造的有3人。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梳理和总结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如下。
1.不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创新,鼓励每个创新的点子,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资金与设备上予以支持,安排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实验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地从中受益。
2.科学选拔队伍。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基础及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报名,导师面试筛选。通过双向选择的思路,保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3.完善考评机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应只关注分数这一项,而要综合考量,应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在对问题的阐述过程中采用的视角和价值观[3]。应改变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的单一考评方式。要根据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效果,在保研、学分发展、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推出后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好评,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操作方法,其中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管理者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的管理和投资,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创新氛围,搭建项目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不断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变为实践助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大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娟,郝国成,余志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与技术管理,2014,31(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