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途径是多元的,本文视角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案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实践的操作性。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
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论文摘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途径是多元的,本文视角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案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实践的操作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转贴于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紧扣住新一轮基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展开,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如何既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后引用屈原的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关键词:资源 开发 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性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
课程资源一般被认为是课程的形成因素以及实施的条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为课程资源,狭义来说直接形成课程的因素为课程资源。我们可以按照功能特点将其分为素材行语文课程资源以及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将其分为课内和课外资源;按照物理存在形式分为文字、活动、信息化资源等;按照存在形式分为隐性和显性语文课程资源等。
二、语文课程资源发展现状
(一)教师资源意识淡薄
如今开发和利用课程相关资源的程度并不令人满意。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优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根据自身经验和阅历进行的,并不专业,也缺乏综合开发的意识,导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
(二)对语文课程资源挖掘不够
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落后。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学校资源十分有限,硬件设施完全之后,经费较少,没有对活动的保障措施,这就导致学生的课程学习仍旧完全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仍旧只在课堂学习,缺乏相关实践活动,部分知识完全脱离生活,无法实现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老师的授课重点在于教材,没有加入自己的见解和结合生活实际,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仍然很单一。
(三)区域资源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的教学资源差异显著。农村的学校的课程资源与城市学校完全无法相比较。由于资金短缺,与教育相关的场所建设、设备投入、媒介构建都十分滞后;同时,对于校外的相关学习资源更是完全短缺。比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这些场馆建设在农村几乎是无迹可寻的。
(四)教学评估系统很不完善
根据我们对我国部分初中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现状调查显示,学校和老师们更重视显性课程资源,如教材和设施;但对于隐形课程资源如民俗风情、乡村文化则十分不重视;注重物质性的校内资源,但忽视了社会和家长引出的校外资源;重视静态教育资源,如教材和教辅,忽视其他动态的教育资源;重视学习的成果,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教师对于开发和利用相关资源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且学校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语文教学资源开发。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
1.创造性处理教材资源的前提是教师充分的理解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被动地执行教材,没有将自己的理解放入教材中,照本宣科地讲教材上的内容,将其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中最主要的资源教材,不是不能够被抛弃的,但是如果想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必须要求教师充分准确的理解。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
2.创造性处理教材资源的基础是结合生活实际。第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考虑的首要目标,深入教材,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授的重点。其次,教师教授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研读教材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将教材内部的联系清晰明确,由简亦难的教授。最后,教师教课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每个教师的优势不同,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教学能力。比如,擅长朗读的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督促学生思考,学习。
3.创造性处理教材资源的关键是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教材进行整合利用。首先可以对文章、教材内容进行段落和章节的调整。比如,在学校组织春游前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家乡、自然风光的文章进行提前授课,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也能够对所见所闻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主题活动。如在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是文言文学习,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文言文朗读大赛的方式进行活动,因为是比赛的形式,就在最大的限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家长也更加重视,老师也能够从实际意义上明确教学中的不足,加以弥补。
(三)充分挖掘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每个地方的民俗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这是沟通历史和显示的纽带,是我们精神家园。挖掘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民俗,历史,上承传统文化,下接现代文化,是民族精神得到更好弘扬。可以采取旅游综合活动课,让学生组成小组搜集整理资料,设计旅游路线,采取班内交流和网上发帖的形式提交成果。还可以进行民俗讲解等,让学生针对一个民俗任务等进行整理搜集,以回报和图片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古城,在班内举行演讲比赛等。
(四)多渠道运用,拓宽学生学习面
第一,开发家庭资源。每个学生的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庭,将家庭中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家长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等,交流书中的内容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第二,利用学校内的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再讲人物传记的时候,可以配合相关的视频,音乐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他们上课的认真程度。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在社区里进行调查,走上街头了解一些时事现象等,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和生活。
四、结语
理论研究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之一,当时实践探索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目的。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支持教育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通过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能够将语文教学的空间进行拓展,将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进行了丰富,各个科目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加强。除此之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水平上的提高,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那炜筠.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2]唐敏.刍议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
关键词: 中职 园林专业 阅读课程资源 现状调查
一、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的概念。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已经开始自觉地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了。《论语・里仁》篇里,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的“游”包括“游学”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源于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历经十四载,讲学论道,虽然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但回国之后他对学术思想的总结,这行程数千里的历练是他理论成熟不能绕开的重要经历资源。之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成了中国文人的座右铭,那时的中国文人就已经认识到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在实践中体会、运用书本上的旧知,在学习游历中获得新知。离开熟知的环境,到一个新环境里游学、游历,不是单纯的学习,更不是纯粹的旅游,而是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开阔视野,体验人生,历练自己。此时所经各处,所遇个人,所看各景俱是资源,能扩大知识面,也为曾经获得的书本知识增加丰富的注释。昔日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知未知”,他所“达”所“探”的各种人文地理、动植物、社会百态,并以此形成的《徐霞客游记》,何尝不是获取资源之后,又反馈到书本中,为已有书本的内容扩展提供了自己的素材资源。尽管我国文人很早就开始自觉地利用课程资源,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自发的原始状态,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在美国人泰勒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一理论进行探索研究,他们对课程资源研究的方向与程度不同,对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
“课程资源”说法的首次提出是在泰勒于1944年编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我国的教育学家们随之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对“课程资源”有着不同的解释: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①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②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和多质性的特点。”③
以上是几种对于课程资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第一种说法可以作为一个定义,但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性,较为笼统。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相似,只是将定义的范围拓展了。第三种说法指向性较为明显,不仅课程资源涵盖的内容有具体指向,还指出了课程资源具有的特点,是较为容易理解且较为准确的归纳概括。显而易见,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所有能够为学校课程服务的教育教学资源,涵盖面十分广泛。
学校各个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编写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特点、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度,之后在各类资源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范本放进课本,因此课本上的资源无疑是较为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经典范例。但正因为已经过层层的挑选,加上课本的容量有限,能够进入课本的资源较少,大多数能够佐证课本内容或与课本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间接资源素材是无法放入课本的。这部分课程资源从课程的设计规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再到能构成课程的各要素,涵盖面广,延展性强,具体可感,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课程资源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特点的体现。当然并不是所有素材都能简单地归纳到课程资源里,课程资源必须经过搜集整理,筛选挖掘,将其中蕴含的对课程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提炼出来,并运用到教学中,实现功能化,才能称之为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④
新课标明确地将语文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大部分,还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资源的众多载体。课堂教学资源覆盖面较窄,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教学实施计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它所能容纳的要素要少一些,这些要素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的需要配备的。课外的学习资源内容就丰富得多,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资源的载体和来源。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里一门重要的学科。简单来说,“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学”。“语言”突出的是学科的工具性,“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文史哲不分家”,这样的表述也许不够准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的文学,不仅仅是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还包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都无法将这些典籍全部概括归类。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使用,就是中华文化丰富内蕴的体现。“四部”即“经、史、子、集”,“经”收儒家经典,如十五经及相关著作;“集”是诗词文的总集和专集,这两部分是纯粹的文学内容。“史”部涵盖的史书(主要为二十四史)和“子”部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是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所有著作都需要语言文字准确精练地加以表达,要文饰和内涵兼具,所以不论是哲学、名学还是兵学、法学、天文学,大部分典籍都具有文学作品的天然属性。文学的社会性和真实性使得进入文学领域的资源异常丰富,而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程资源,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二、桂林林业学校学生获取语文课程资源的现状及分析
1.桂林林业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获取途径问卷调查。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呢?笔者对桂林林业学校两个年级共五个专业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投放问卷153份,收回问卷153份,有效问卷151份。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面向桂林林业学校园林专业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及语文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
表 桂林林业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获取途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2.{查问卷分析。
(1)部分学生对语文课无感或不喜欢语文课,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语文基础很薄弱。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语文课没用,对专业学习也没有帮助,加上对老师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些内容既对专业的学习没有帮助,又没有好听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不仅是因为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专业课学习没有帮助。
(2)学生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获取途径比较广泛,包括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的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以语文课本为主,主要从语文教学中获取。课外的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信息化资源,也包括部分文字资源和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是电子类设备,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娱乐类信息。碎片化是学生课外获得资源的特征,他们不会主动地在课外获取对专业学习有帮助的各种资源信息,这就导致他们获取的课程资源不完整、不成系统。
三、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所需课程资源构想
1.以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为总纲。
从以上调查得知,中职学生获取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有限。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课程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但中职生并不会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获得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不断改进,如今已经较为完备。各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既立足于整体,又有鲜明的职教特色,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应俱全。各出版社的教材都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这些相对独立的模块式教材,较好地形成互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训练较为全面,是当前较为合适中职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中职园林专业的学生非常需要教材提供的知识体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因此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必须以现有的语文教材为骨架构建知识系统。
2.以园林艺术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完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
现在的语文教材,范文、导读、知识、作业四大基本系统齐备,自成一格,分为不同的独立模块,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就与专业学习关系较为密切的职业模块而言,选文不能将理工科类的专业都照顾到,因此所选文章多侧重于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道德的培养,这样的范文系统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对园林专业科教学的辅助作用。
世界园林体系分为东方园林、西亚园林和欧洲园林三大体系,中职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东方园林体系的内容,它以中国古典园林为典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之上,蕴含多种艺术门类,有独特的意境,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要素都是自然界的各类景观物体。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自然界景观物体及其组成的景观小品进行赏析的诗词文,这些诗词文所蕴含的精神恰恰能与课本中传达的某些精神相应和、印证。因此,完全可以将它们进行适当选择后,作为阅读课程补充资源,编入中职语文教学中。
3.以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内容选择。
古今中外描写园林的文学作品非常多,但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篇幅限制,不能囊括所有描写园林的诗词文章。此外,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必须以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与基础为出发点。桂林林业学校园林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的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能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林理念与园林艺术理解得透彻深入,除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外不作他想。与现在人们去古典园林只是进行观赏活动相比,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者,还是参与者,不仅参与建造园林,还在园林里生活,进行各种文学活动,因此他们对园林意境的体会尤为深刻。可以说要深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与精髓,莫过于阅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各类作品。对于中职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当中能将园林设计的各种技巧学得熟练,但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品格和审美旨趣的理解却是短板,这是他们专业课学习的瓶颈。因此,中职园林专业语文课程资源在内容选择上以古代诗词文为主,间杂有现当代的著名诗词文,这样的选择,既是从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基础出发,又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要。
中职生的基础不好,语文水平不高,选文以简单为要,尽量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诗词文。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过许多古代诗词文,但多杂乱,且并不以园林要素分类,学生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体会不深。选文时,学生学过的熟识名篇优先进入文章编排序列。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学习这些熟识的古诗词文,必定另有一番体会和感悟。在不打乱语文教材授课思路的同时,补充课程阅读资源可以帮助缓解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文化常识积累不足的问题。
4.“双学科”适用原则。
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在内容设计上以园林艺术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资料,直接进入园林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不存在使用不方便和资源零散难以翻找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园林景观要素内容时,可以直接用此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使用方法和应用程度由专业课教师自行把握。
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中职园林专业语文阅读课程资源选取的都是文学类作品,因此能直接应用在语文课教学中,为增加学生阅读量和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32.
②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课程整合
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潮流。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更是走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前列。
在我国,教育改革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种媒体、运用网上检索等方式来搜集处理信息。同时强调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将要转变为“教师-媒体-学生”模式。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将有力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的优势,在资料查询、课程反馈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信息技术为语文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都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可为新型语文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由于采用了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响应的场景范围,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性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实际含义可主要解释为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整合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含义。而在哲学意义上,整合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诸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使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之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把多媒体、网络引进写作教学,明显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当前,我们己摸索并建构出一些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如,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既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等,但无论哪种作文教学模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是必不可缺少的。
其一,创设情境,激感。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而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观古今于一瞬,扶四海于须夷”。教师可根据写作目的与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大量的浏览古今中外有关的佳作,从别人的作品中感受美好的情感、品味语言的情味,从而激发想要表达的冲动。
其二,搜集素材,讨论构思。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或到网络上寻找有用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不怕无“米”下锅。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在备课时预先浏览网站,对网上资源进行调查、筛选,课堂上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免课堂上学生在网上盲目的搜寻,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提供“关键词”,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搜寻有用素材,并进行筛选、整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程、新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一一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韵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点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听、说、读、写诸方面,是作为“工具”的准确内涵,也是长期以来语文界学术研究、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内容。应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即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常言说:“有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小学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情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之,语文教育要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
为了有效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乃至学习成果的重现,学生有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在体材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体系或训练标准。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使课程变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谍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读选学、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化。大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其学习方法不拘一格。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想顺利贯彻实旌语文新课程、新标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旧的、狭隘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真正领会新精神,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关键词] 香港新高中 中国语文 课程改革
一、前言
根据现阶段教育发展情况,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5年5月发表“334报告书”,提出香港三年高中学制将于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即高中一年级)实施,同时采用改革的新高中课程。200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定《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作为2009年新高中语文的课程指导文件。同时,课程发展议会修订了《中学中国语文学习重点(试用)》,供三年制高中语文课程使用。
新高中学制对香港来说是一次新的教育尝试,而课程评估及指引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开始。本文主要分析香港新高中的语文课程指引文件,将新旧课程作对比研究。
二、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概括为:引言,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课程架构,第三章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第五章评估,第六章学与教资源。其中,前三章属课程内容,第四章讲教学,第五章讲评估,第六章讨论教材。同时,还有一本《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作参考。
结构安排上,新课程基本结构是齐全的,包括了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所要包含的内容。与2001年课程指引相比,2007年的较全面、具体。虽然两者都包括有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方面,但2007年的增加了课程架构、课程规划两章,用较大篇幅叙述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原则、课程统筹等。相比2001年将初中及高中语文一起说明,2007年用独立篇章来单独说明新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显得更全面,为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2007年课程内容说明虽全面,但过于强调整体规划。比如课程评估及指引规定: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教师需要应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及方式不同来分别规划课程。按不同层次来安排不同课程,将给语文老师带来额外工作压力。结果可能各种版本课程规划效果一般,学生兴趣没得到满足。如能在语文必修课、选修课来调节,必修课学习基础知识,但在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选择。这样使得单个语文老师工作任务减少,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
三、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体现本科之所以能独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语文科的课程性质至关重要,决定语文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课程及评估指引在课程理念、课程宗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目标都提到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强调审美情趣、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正面价值观、国际视野等。
这些观点很多是过去语文纲要没有提到的。相比较2001年课程指引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并没太多提及人文性,新课程强调语文的“文道合一”,这是一较大改变。过去往往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工具性,不能全面反映语文科性质。现在两者都要兼顾,强调能力与文化并重,是一个新的发展。因此,在学科性质上,新高中语文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全面。
四、教材
教材关系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对教材的选取分别用“学习材料”、“学与教资源”章节来说明,名虽不同,但都讲述教材选取。两个课程指引都不设指定学习材料,给教师提供教材选取的意见,显得比较灵活。而对教材的定义,新旧课程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2001年从宏观角度界定教材定义和内涵,并从文字与音像材料提出选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新高中语文课程则从教材作用来界定教材,但这里的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作业等资料,自然环境和人力等资源也被列为学与教资源,突破了传统教材观点。在资源类别里,特别提到要利用互联网与科技资源,借助互联网上语文资源;同时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两项资源都是过去语文纲要所没有提到的,对于教材选取是一创新点,能拓展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空间。另外,新课程指引还说明了学与教资源的运用、发展和管理,并提供发展策略,强调教材发展的重要性。不足的是,规范未免太多,操作起来不易,若可精简则比较好。
五、评估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指引均有评估这项。旧课程指引包括:评估目的;各学习范畴的评估;实施步骤;评估原则。新评估则分为:评估的角色;进展性和总结性评估;评估目标;校内评估;公开评核。
新旧课程指引文件都从评估的功能性来考虑,但两者着重点不同:前者着重对学习和教学的回馈,后者着重收集学生学习表现,以此达到诊断、回馈、促进学习、甄别和选拔等功用。另外,两者评估目也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将评估回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希望以此来提高学习、教学效能;后者则针对语文科“文道合一”性质,目的是为衡量学生能力、文化素养、品德情意、对国家等的责任意识。
因此,虽然两者都强调借助评估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能,但相比起来,旧评估并没针对语文课性质,而是“一般性的评估知识”,新评估较清晰且针对性强,有利于发挥评估的作用。同时,新评估将校内评估和公开评核相结合,方式更多元化,相比旧的评估方式更灵活和全面。但是,没有做到“教与学的双向评估”,如果可以借鉴其他地方则更全面,比如上海对语文评估的经验,拓宽评估范围,做到对学生、教师教学、教材质量都实行评估。
六、小结
从课程结构、学科性质、教材及评估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语文课程的变化。总的来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定位还比较准确,顺应实际需要做出变化,需不断改进。新课程的课程结构齐全;语文定性上,新课程学科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更为全面,强调语文课的“文道合一”;教材组织上,新课程扩大了教与学资源选择空间,同时强调教材的发展,可谓新创新;评估方面,新高中课程方式更多元化,对评估角色定位也较清晰,但缺乏双向性,需拓宽评估范围,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教育统筹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香港:政府印务局,2005.
[2]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科课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7,(10):91-101.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政府印务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