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收账款 风险管理 实证研究 煤炭采选业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金融环境与法律环境还不是很健全,企业信用指标参差不齐,应收账款在资产规模中占比越来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回款率日趋低下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坏账和呆账,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运营风险和隐患。基于此,笔者尝试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商业信用营销方式,加强商业信用资金回笼与减少坏账发生,进而提高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应收账款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应收账款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种视角:一是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对应收账款的全面管理办法进行研究。
1.应收账款专门管理方法
一是信用管理方面,池国华(2009)在提炼国内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成功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管理控制理念,构造了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另外,吴剑东等(2007)提出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构建一个能够“科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债务人信用状况征信系统,来区分守信和失信债务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账龄分析方面,对企业应收账款账龄进行ABC分类管理,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与资金回笼同步管理体系,对账龄达3年以上债务人要重点关注,强化账龄分析与风险意识防范,完善债务人资信档案,建立应收账款控制机制(田丰琴,2013)。
三是抵押融资方面,李光贵(2008)提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有关企业融资方式满意度的内容,尝试提出运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方式缓解企业资金缺口。
四是内部控制方面,毛新述等(2009)从内部控制为切入点,研究分析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全过程内部管理制度。
2.应收账款全面管理方法
李恩柱(2007)把风险关口进行前移,全面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综合进行资信调查、信息全过程跟踪,从而建立综合有效信用管理体系。刘诗明(2007)构造了决策系统、预警系统、监控系统、衡量系统、评估系统、补救系统和辅助系统七个子系统形成应收账款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用来直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二)国外应收账款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应收账款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有关流程管理和具体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相当完善。
关于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办法,国外学者提出从信贷政策、运营周期、风险成因等视角展开研究。信贷政策方面,James.C.Van.Horne(2003)提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主要受经营环境和企业信用政策影响,但经营环境是属于系统风险不可以改变因素,信用政策则是企业管理应收账款切入点。运营周期方面,John.G.Salek(2005)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将企业应收账款周期与整个行业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挖掘出是行业原因还是企业内部原因,从而运用信用管理学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研究,进而促进整个经营环境中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提高。风险成因方面,Pedro.J.Garcia(2010)认为应收账款风险点较多,应该加强对风险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持有经营能力,进而将应收账款风险点落实到每个控制点上,进而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三)文献评述
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应收账款管理最终落脚点是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关键是通过建立较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流程或信用管理体系完善等。
二、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笔者从Wind数据库、上交所、深交所网站及巨潮咨询网站选取煤炭行业25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及账龄分析表数据,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了剔除。
(一)应收账款规模结构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一是应收账款规模和增长率呈增长态势,2007年138.71亿元,2012年达到557.8亿元,应收账款规模呈逐年上升态势,5年间增加近420亿元,增幅高达3倍之多;2008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为54.08%,2012年同比增长为69.24%,中间剔除2008、2009这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应收账款同比增长率也呈逐年上升态势,这充分表明应收账款5年间规模和增长率呈显逐年增长态势。
二是应收账款周转减慢,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6.30次/年,2012年周转率为13.63次/年,同样剔除2008、2009这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应收账款周转率呈逐年下降态势。
三是应收账款与企业盈利有“缝隙”,2007年至2012年营运收入、净利润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增长方向基本与应收账款增长趋同,但2008年、2011年和2012年这三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率跑赢了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甚至到后期差距逐渐拉大,这反映出应收账款增长轨迹与企业盈利增长之间有“缝隙”。
(二)应收账款账龄坏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大,坏账准备金额也跟着同比增加,坏账准备从2007年的9.84亿元增长到2102年的23.17亿元,增幅较大;3年以上账龄占比情况从2007年至2009年呈现上升态势,从占比6.53%增至25.27%,后3年出现小幅下降趋势。3年以上账龄同比增长情况基本大幅度跑赢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这表明随着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加,3年以上账龄规模却以较大幅度增长,出现坏账的概率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企业盈利情况。
(三)应收账款与利润指标相关性分析
从表3中明显可以看出:应收账款总额与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总额高度正相关性,应收账款总额与坏账准备总额显著正相关;坏账准备总额与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总额正相关,这表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尤为重要。
三、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措施
(一)风险控制点“关口”应前移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由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反馈控制4个循环环节形成的动态监控体系。一方面设立独立资信管理部门,科学选择客户,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赊销申报制度,加强销售合同管理。
(二)应收账款“证券化”
所谓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将应收账款打包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管理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从而进入SPV资金池,经过“重组包装”后,SPV再以应收账款为标的物向国内二级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利用应收账款实现融资目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比较大,资金回笼速度减慢,应收账款的证券化既能增加销售,又能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资金池”环境。
(三)应收账款风险“动态化”管理
应收账款风险“动态化”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重点关注未到期应收账款。在实施应收账款风险“动态化”管理过程中,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种:一是总额比对法,根据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新的一天将存量应收账款总额与最佳持有规模数进行比较分析,以此为未来应收账款管理做出预测;二是平均收账期法,平均收账期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持有的应收账款从发生到收回的整个寿命周期所经历的平均时间。
(四)应收账款风险“Credit Metrics”模型法
通过借鉴Credit Metrics模型在组合贷款信用风管理方面的启示,即债务人违约和债务人信用等级改变这两个因子均影响应收账款组合价值,进一步计算应收账款组合在客户信用等级变化情况下的价值分布,从而得到VAR值,最终可以得到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准确量化值,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池国华.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J].管理世界,2009,(6):176-177.
[2]吴剑东等.武汉打造信用城市关键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J].商场现化,2007,(1):328-329.
[3]田丰琴.浅议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J].企业研究,2013,(4):84-85.
[4]李光贵.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能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财务与会计,2008,(6):8-10.
[5]毛新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9,(5):93-95.
[6]李恩柱.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J].财会研究,2007,(2):29-31.
[7]刘诗明.浅谈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J].金融与经济,2007,(7):85-86.
[8]Newmarch W. An Attempt to Ascertain the Magnitude and Fluctuations ofthe Amount ofBills of Exchange[J].Journal ofthe Statistical Society, 1851,14: 143-183.
[9]James.C.Van.Horne. Fundoma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J].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3,(11):46.
[10]John G. Salek, Management of Account Receivable[J].Wiley,2005,235-240.
关键词 财务治理 应收账款 财务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应收账款具有促销功能,在WTO框架下,有90%的国际贸易是以应收账款(商业信用)的方式进行的。但应收账款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扩大销售的同时,使企业暴露在风险之下。而且应收账款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大量的应收账款还会降低资产周转速度,增加资金成本,降低资金使用效益。所以,如何正确运用应收账款始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也不可能不受企业特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约束,所以,应收账款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财务治理问题。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出现问题,从根源上讲都是由财务治理缺失造成的。
一、财务治理与应收账款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治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制度平台。
现代企业是以契约为纽带的,企业管理是以委托为主要特征的,作为人的经理与被人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经理人可以利用契约的不完备性谋取私人利益,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了降低成本,企业需要通过公司治理,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的行为,促使经理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它主要是从财权安排的层面,将经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活动导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股东利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侧重于具体财务活动的管理,尽管也涉及财务关系的管理,然而财务管理层面的财务关系管理是服务于财务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对财务关系的协调,为财务活动创造一种氛围。而财务治理涉及的财务关系,属于制度层面的,其目标是通过财务的制度安排,是为企业财务活动管理搭建一个制度框架,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可见,企业财务管理是受财务治理支配的,不同的财务治理结构,会演绎出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所以,缺乏财务治理的的应收账款,就如同空中楼阁。当然财务治理层次上的制度安排并不能取代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股东财富的创造依赖的是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财务治理是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目标的制度保障。
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特别是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财务管理目标经过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几个发展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组织形式以及资本结构特征的的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是不一样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调和方向,所以通过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可以判断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代表了股东利益诉求,它必然要寻求企业财务治理的支持。
1、利润最大化。利润有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分,前者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净资产的增长额,后者指的是会计利润,其数据来自于财务报表。经济利润更接近于利润的实质,但是由于计量方面的原因,财务管理实务中一般采用的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包含了比较多的风险因素,所以利润最大化目标容易助长经理人的短期财务行为,例如为了扩大销售,而不适当地放宽信用标准。尽管利润最大化目标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由于其便于计量和考核,往往会得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支持,这就是有些企业应收账款为什么久治不愈的深层次原因。
2、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鉴于利润最大化容易助长企业不顾风险的短期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代替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价值是以股权价值衡量的,而股权价值是企业盈利能力、风险程度和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激励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风险问题,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收益与风险趋于均衡。因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对应收账款工具的使用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是,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容易补操纵或者可操作性比较差,往往得不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支持。如果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股票价格为准,那么股票的价格表现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业绩并不存在必然的和直接联系,例如应收账款下降并不意味着股票价格会上升;如果以企业的收益现值为准评价企业价值,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主观随意性的“陷阱”,这再次印证了应收账款难以管理。
3、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高级阶段,它是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觉醒而产生的。其理论依据是企业价值大小取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换言之,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才能最大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供应商、客户、职工、政府等,他们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企业谨慎地运用应收账款工具。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价值难以量化,因而这一财务目标更难得到企业绩效考评系统的支持,因而无法对经理人员的财务行为产生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完善财务治理,约束应收账款
(一)梳理财务管理目标。
鉴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应收账款管理失控,应当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导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以取代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注意约束财务风险。
(二)完善财务治理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只关注具体的财务活动,还必须协调财务活动背后的利益关系,即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只关注企业财富创造的过程管理不同,财务治理着重于财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的划分和利益制衡,为企业财富创造提(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33页)供制度保障。也就是上文所强调的,不应把应收账款归结为技术问题,必须从治理层面上为应收账款建立“财权”分配机制,并以此激励经理人员自觉约束应收账款。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财务管理。
1、信用管理是基础。信用管理的关键是征信管理,企业除了采用实地调查和询问等常规的征信方法之外,还应当大胆地对征信方法进行创新,因为我国征信方面的法律法规远远滞后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需求。目前,人民银行已经批准商业银行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计事务所向商业银行书面询证客户存款或者贷款信息)向会计师事务所有偿转让客户资金信息。对此,企业可以考虑以有偿的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向商业银行征信,以避开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问题。
2、规范应收账款会计管理。尽管应收账款管理属于企业销售部门的主要职责,然而由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中的相当一部门与客户信用有关,所以财务会计部门具有协助应收账款管理的先天条件。目前,随着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可以适当考虑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需要,细化会计核算,进一步挖掘会计信息的价值,以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工具作用。
三、导入将绩效考评系统
财务治理结构只是为企业具体财务管理活动(包括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了制度框架和平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只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导向,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能否沿着财务管理目标运行,还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为此,企业还需要按照财务治理框架的要求,按照财务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系统,对具体财务管理活动加以必要的引导和约束。如前所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操作性不强,企业可以考虑用应收账款率、应收账款逾期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等指标替代企业最大指标,引导企业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使用和管理应收账款。也就是说,通过向应收账款管理中导入绩效管理系统,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输入动力。
(作者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自1832年起,应英国议会的要求,英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本国商人的商品赊销活动,而且法定的银行信贷年利率不得超过5%。为了减少因赊销产生的信用风险,赊销货品的商人学会仔细挑选赊购货品的买主。但是,这种做法还远提不上是全面控制来自赊购客户的信用风险,也没有“科学管理方法”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并不是随赊销方式出现而诞生的。企业信用管理方法是随着征信行业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征信服务最早出现在英国。
1810年,世界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首都伦敦成立,机构名称为Perry’sOriginalBankruptandInsolventRegistryOfficeinLondon,它提供企业征信服务。英国早期出现的征信机构还有Stubbs&Company(1836)和Estell&Company(186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征信机构———美国邓白氏公司始建于1847年。分期付款式的赊销方法最早出现在1850年前后,美国的一家缝纫机制造厂率先使用此方法推销“蜜蜂牌”缝纫机,采用的是零售信用方式。美国的珠宝行业是最早向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服务的。1878年,美国第一家专门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成立,为购买珠宝的消费者提供现金信用。
1906年,美国的联合信用局(ACB,后于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CDIA即ConsumerDataIndustryAsso-ciation)在纽约成立,该组织把分布于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征信机构联合起来,提供的征信业务覆盖了全美国。若对企业信用管理方法进行技术上的细分,它可以被分为4大类,分别是:(1)企业信用管理,即防范、控制和转移来自企事业法人客户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2)消费者信用管理,即控制和转移自然人类客户的信用风险;(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即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和信用工具投放信用风险的方法,以满足每一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4)企业信用制度,即在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增加建立企业守信制度。
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断代
关于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迄今未发现有西方的相关研究。有证据显示,最早的信用管理教材是在美国问世的。早在1924年,为了解决“人们进入信用领域而没有准备”的问题,时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的西奥多尔•贝克曼出版了《信用和追账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部大学教材,是作者在调研了征信机构服务的基础上编写的。另一种说法是,企业信用管理方法是由征信机构研发出来的。例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邓白氏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向其员工和客户提供一门名为《财务和信用管理(CreditandFinancialAnalysis)》的函授课程。这门函授课程销售了60余年,一直受到欧洲信用管理专家们的赞扬。因此,企业征信机构也有可能是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催生婆”。
早期的征信机构千方百计地向赊销商品的厂商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例如了解赊购客户的声誉;取得赊购客户的背景资料;评估赊购客户的信用价值并推荐信用额度。比较赊销商品的厂商和放贷的商业银行,征信机构能用更宏观和独到的眼光找到信用风险的来源,发现和控制信用风险的经验更丰富,也非常有意愿与客户们分享其见识和经验。因此,征信机构更愿意系统地和有逻辑性地向赊销商品的厂商提供消弭信用风险的经验,开发出信用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健全与否为断代标准,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应该形成于20世纪初期。西奥多尔•贝克曼教授出版的《信用和追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应该是标志性著作。该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企业信用管理的专著,它标志着企业信用管理的操作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
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尚未有对企业信用管理全过程实施信用管理的提法,只是针对企业面临的赊销客户筛选和逾期应收账款处理这两个信用管理的薄弱点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鉴于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是在征信机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1)以尚不成熟的4C理论(1910年提出)为基础理论依据;(2)只强调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和逾期应收账款管理两项基本功能;(3)提出了信用管理功能的实现须得到外部技术支持的理念,但限于征信和追账服务;(4)未采用量化分析方法;(5)经典著作未能从企业信用经理人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征信机构服务的角度编写的;(6)特别重视客户财务数据分析。
在操作方法和设施方面,在那个年代,信用经理人使用普通办公家具,客户信用档案全部是纸质的,信用管理工作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的罗伯特•科尔和朗•密施勒二位教授合著的《消费者和企业信用管理》一书应该是标志性著作。这也是一部大学教材,它的第一版于1960年问世。此外,美国全国信用管理协会(NACM)和美国邓白氏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了流行至今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该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以5C和5C1S理论作为理论基础;(2)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5项基本功能;(3)强调赊销风险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操作;(4)客户信用档案使用以普通版本企业征信报告为基础的成套信用信息;(5)大征信行业十多个分支提供外部技术支持;(6)追求量化指标的研发和使用,例如1956年FICO评分出现,1968年Z-Score方法出现;(7)赊销企业和征信机构均具有经济全球化意识和能力,征信机构支持跨国公司的信用风险控制,基本实现了全球无差异化的企业征信服务;(8)征信相关法律建立健全,信用标准逐步配套;(9)个别国家出现不太健全的信用经理人从业执照考试。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化。由征信机构开发的信用管理专业软件也被大量使用。
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从西方学习和引进企业信用管理方法的,而且直接引进的就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我国第一部企业信用管理专著是由林钧跃和谢旭编写的《企业赊销和信用管理》,该书于1999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后十年中,中国市场上先后出现了若干部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著作,它们无一例外地运用或诠释了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2005年9月,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制和印发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继而中国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聘请信用管理师专业委员会的十多名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一套四册的《信用管理师教程》。该套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称得上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旧中国在1932年就出现了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但从上海师范大学于2005年做过的一项对它的详细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该机构提出或引进了企业信用管理理论。
三、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及其特征
自21世纪开始以来,经济全球化造成市场环境的诸多变化,信用工具的设计和赊销方法的复杂性在增加,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新型的信用风险。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对国家和企业的诚信度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劳工的保护形成法律和标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必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ISO26000于2010年颁布)。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经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受道德约束的利润。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诚信道德意识的提升,反逼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升级换代,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呼之欲出。自2008年以来,经过前几年的探讨,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雏形已经显现,它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信用制度”取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新市场规则规范;成套信用信息的完整和规范;增加征信产品和服务的新品种;提高量化指标的精度和研发新的量化分析方法;近20个国家信用标准颁布,信用管理工作标准化在推进;信用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企业可以要求信用经理人持证上岗;响应企业社会责任各项要求;企业应对政府的信用监管;信用管理外部服务增加等。在设施建设和工具研发方面,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拥有海量信用信息的数据仓库形成;成套的企业信用管理软件推广使用,包括在ERP系统中安装插件;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工具配套;便携式远程信用管理工具出现。
四、总结
关键词:消费品;分销渠道;风险抵御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23-02
尽管消费品分销渠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复杂的、随机的,但制造商仍可以通过其在渠道设计、渠道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努力,使其消费品分销渠道健康、有活力,增强分销渠道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了提高分销渠道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除了在渠道设计、分销商管理和渠道销售人员管理方面加强管理做好创新工作外还应该加强审计、营销渠道调整和对竞争对手反击,进一步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品分销渠道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信用风险管理
根据有关资料及对以往的一些案例分析表明,在全部货款拖欠案件中,大约70%直接产生于在货物发出之前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对客户不了解,贸然签约,或结算方式选择不当;约35%的拖欠案件主要是由于从货物发出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对应收账款缺少严密的监督和控制;约41%的案件,是在拖欠发生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追讨措施。除了一些不可控的客观因素外,如果企业管理制度到位,措施得当,机制健全,加强销售合同管理,规范分销工作程序,定会防止经济纠纷。
1.完善赊销制度,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1)建立分销商信用评价体系。在对分销商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分销商的品质、商业信誉、经营作风及与公司业务往来历史;分销商的资本实力,资金运作情况尤其是流动资金周转情况,经济效益;分销商的经营性质、历史、经营规模、营销能力;分销商的客户、职员及其他供应商等的满意程度等。设定每项评估内容的标准,并依此对每个分销商评分、评级,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根据信用评分结果对被分销商进行企业资信评级和风险评级。另外,根据行业付款周期的特点还要定期对各个分销商的信用进行动态评价。可把这个期间与制造商有交易的分销商列表,由制造商一线销售代表、区域销售经理、财务经理和第三方信用调查机构对分销商的信用状况给出评价。对评价结果,依据企业的信用政策和近期总体的市场营销政策为所有参数加权并得出最后得分,依据动态评价调整分销商的信用等级。(2)对受个人决策影响较多的业务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明确审批程序、客户赊销条件、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建立严格的赊销审核制,只有经过严格审核的赊销才能执行。
2.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分销商应收账款管理。第一,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并成立清算小组,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对已发生的应收账款,可按其账龄和收取难易程度,逐一分类排序,找出拖欠原因,明确落实催讨责任。第二,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信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管理应贯穿销售的全部过程:分销商资格审订、分销合同条款谈判与签订、分销商监控、应收账款分析、账款催收直至法律诉讼。第三,在日常工作中,对赊销分销商按区域分类别进行应收账款的明细核算。每月编制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明细表,对可能发生的逾期欠款实行预警制度,报送有关领导及销售部门,以便采取必要措施,尽量确保应收账款的收回。第四,加强与赊销分销商的对账管理。通过经常对账,了解分销商付款的及时程度,密切监督分销商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对逾期未结清欠款的赊销分销商,特别是对一些信誉较差、欠款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赊销分销商,企业应加大催收力度,安排专人负责。
3.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制度。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市场不确定的一面。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在应收账款发生的同时,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当应收账款满足确认坏账条件时,确认坏账。
二、做好分销渠道审计
分销渠道审计是一种“职能性”审计,是市场营销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对已产生渠道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应对方案的分销渠道诊断不同,分销渠道审计是在渠道日常管理中定期对活动的目标、标准进行对比,评价活动的价值,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全程监控过程,是争取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就发现并纠正的管理过程。
分销渠道审计应当包含一系列完整而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的分析诊断工作,包括对分销渠道目标、分销渠道结构、分销渠道成员关系、分销渠道效率、分销渠道成本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短期的和长期的改进措施。可通过制造商内部渠道审计,即由制造商内部分销渠道部分之外的人或组织审计,也可通过聘请企业外部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分销渠道进行审计,以保证渠道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分销渠道审计可包括以下步骤:了解渠道目标和确定渠道审计的范围;检查各项渠道目标的实施;判断渠道行为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检查信息沟通的运行情况和责权分配是否合理;提出有关改进措施的建议等。
三、其他营销组合的配合
1.加强制造商品牌建设能力。目前,市场竞争已经逐渐超越同质低价的低层次竞争,集中于品牌竞争。在绝大多数消费品市场上,能在与分销商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都是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其品牌力量为它们赢得了优势。在当制造领域与分销领域的力量对比发生转移,越来越受控于分销商的环境下,制造商如果想重获短缺时代对分销商的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能提供给顾客的溢价价值,满足分销商获利的需要、维持消费者的需要以及获得对品牌归属感的需要。
2.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分销渠道价格体系主要是指在渠道网络内部实行级差价格体制,包括出厂价、批发价、团体批发价和零售价等,从根本上来说,渠道价格体系就是利益分配体系。因此制造商在制订渠道价格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目标、行业状况、渠道成员以及消费者等因素。通过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可以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从而保证制造商利益、渠道分销商的利益以及消费者利益的协调。在制定分销价格体系时,还要注意防止分销渠道中价差过大,以避免有些分销商在这种条件下窜货的行为。
3.合理安排促销活动与促销费用。制造商要通过制定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促销活动和促销费用,尽可能的控制促销和推广费用,确保整个促销活动是在受控情况下进行的,以实现促销目标,并有效控制渠道成本,避免分销商利用促销费用产生的利润空间进行窜货。另外,制造商在做促销活动及开展各种优惠活动前,应积极地做广告宣传,及时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知晓制造商的任何促销活动的内容,这样从上到下得信息流可以迫使分销商实施厂家的政策,通过公开化、透明化,可以加强终端商和消费者对分销商的监督作用。
4.产品包装区域差别化。企业可以通过对其不同区域市场销售的相同产品采用不同的包装,来减少分销商的窜货行为。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文字标识在每种产品的外包装上印刷专供某地区销售字样。二是商品颜色差异化,既在不同地区将同种产品的包装在保持其基本标识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三是外包装印刷条形码,不同地区印刷不同的条形码,通过条形码识别器的使用以便使制造商在处理串货问题上掌握主动权。
四、消费品分销渠道调险的规避
1.结合企业特征。渠道变革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自为的变化,渠道变革必须与企业的特征、企业组织相协调。此外,还要继承原有渠道的优点,降低渠道变革中的风险。这样,渠道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才最大。
2.得到内部和其他主要渠道成员支持。渠道调整的成功,离不开内部各类相关人士和其他主要渠道成员的支持。渠道调整要抓住渠道调整的切入点,各种措施还应得到包括高层人物在内的企业内部多数人及外部其他分渠道成员的支持,保证渠道调整时渠道的稳定性。
3.选择适当的渠道调整时机。选择恰当的渠道调整时机能够控制渠道调整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改革的成败。时机的选择通常考虑行业和本企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如,对产品有明显销售周期的制造商而言,通常应选择销售淡季进行渠道的调整,争取在旺季开始之前基本完成渠道调整。
五、对竞争者的渠道反击
具有实力的制造商为了获得渠道竞争优势,巩固市场地位,企业应当依据集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对竞争者予以反击。集中性原则主要指集中充裕的资源致力于一点,直击竞争对手的某个薄弱环节,消减其渠道运作效率。持续性原则主要是指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调整进攻策略,不给竞争对手还击的机会,以长久的保持竞争优势地位。协调原则是指企业的反击行为应获得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作,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首先,制造商应当通过分析研究,找到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其次,选准反击的时机,如竞争对手战略调整而出现渠道不稳定之际、人员变动之际等等。再次,根据市场情况、双方的实力等,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渠道反击。
参考文献:
[1] 王朝辉.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
[2] 刘宇伟.营销渠道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2,(9).
[3] 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10th edition)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艳爱.国外营销渠道冲突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5,(4).
[5] 庄贵军.权力、冲突与合作:西方的渠道行为理论[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1).
[6] 孙伟,陈涛.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 钟非.M中国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6:4.
[8] Louis W·Stern,Adel I E I-Ansary,Anne T Coughlan.市场营销渠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投资环节;财务风险;实物资本;金融资产
一、引言
根据相关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理论,依据投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投资划分为实物资产投资和资本资产投资。实物资产投资是指用货币资金购买其他生产要素后,直接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它是一种直接的投资活动。资本资产投资是一种依托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形成的是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它属于一种间接的投资活动。当持有人行使选择权时,会给企业带来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特指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存在的由于政策调整引发的特殊风险。利率的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在渐进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对存贷款利率仍然设限管理;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对利率调整的干预力度过大;以及在竞争不充分条件下,大银行所具有的影响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干扰因素等等。
二、筹资环节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债务筹资风险分析
债务筹资受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债务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企业经营不善,特别是投资收益率低于债务利息率时,可能产生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破产的风险。债务性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是指银行融资和债券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长期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特征是期限较长,通常在一年以上。债券融资是指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由于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这两种方式都具有还本付息的义务性、固定性,决定了它们所构成的融资风险大小要充分依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相对风险较大。
(二)股权筹资风险分析
股票筹资作为一种权益性资金筹集方式,可以将信用风险和责任由单一的银行体系向社会和广大投资者转移,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散。但股票筹资方式运用的不恰当也会产生风险,主要受以下方面因素的影响:①股票的发行价格若发行价格过低,将难以满足发行人的筹资需求,甚至会损害原有股东的利益;而发行价格太高,又将增大投资者的风险,增大承销机构的发行风险和发行难度,抑制投资者的认购热情,并会最终影响股票上市后的市场表现;②股票的发行数量股票发行的数量过少,就会导致企业筹集不足发展所需的资金,无法达到规模效应;发行数量过多,有可能会造成资金的闲置,企业整体报酬率下降,同时造成公司经营权的过于分散。
三、企业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一)实物资产投资风险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因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市场风险。它往往是由外部自然、经济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单个企业很难预测或彻底控制它。企业在实物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企业决策失误或内部管理秩序混乱等因素引起内部管理风险。当经营环境出现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时就会成倍地放大这种风险,导致企业投资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自然损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而精神损耗将加速企业实物资产的提前报废,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各种突发的意外自然灾害事件,造成财产损失也是导致企业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资本资产投资风险
金融资产投资活动中的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类风险是指因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等微观因素,以及技术、人为因素个别或综合作用于金融市场,致使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在投资活动中之所以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配置不当。如果企业将资金运用于大量的流动性较强的投资项目中,虽然能保证较好的流动性,但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这种盈利水平的降低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投资策略,产生财务风险。投资对象流动性的大小要受到交易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交易市场发育完善,信息畅通,交易量大,便于产品上市交易,则产品的流动性就高,反之亦然。购买力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出现通货膨胀风险后,货币贬值,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导致其实际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由此形成实质上的投资损失。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表现在:为企业提供错误的投资机会信息,诱使企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损失。
四、收益实现环节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收益实现风险是指企业在提供了产品和劳务之后不能按期收回货币资金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对各种信用工具的普遍运用,不仅促进了经济业务的开展,而且也对企业的信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坏账的可能,从而加大了收益实现的风险。收益实现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中的不良资产是指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或损失的可能性极大的应收账款,具体指债务单位经营不善、业绩不佳、欠款时间在信用期限以上的应收账款。收益实现风险的存在,一方面受国家宏观的财政金融体制的影响,在金融膨胀政策下和紧缩政策下的收益实现风险显然是有差别的。在我国过去历次实施过的财政金融双紧缩政策,使整个市场疲软,企业产品普遍销售困难,三角债务链也规模巨大,各个企业无不深受影响。另一方面,收益实现风险也取决于企业决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即使在“双紧缩”时期,有些企业依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这说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收益回收资金的。
资金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收益分配,在这一环节中可能形成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企业的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这一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收益确认风险。企业在确认收益时,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或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判断能力欠缺,致使企业虚增或虚减利润,其后果就是或提前纳税,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或影响了企业的声誉一导致管理成本的高升;对收益分配的时间、方式和数量的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如果企业处于资金紧张时期,却决定以现金的形式分配收益,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再生产的能力;如果单纯以非现金股利的方式进行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信誉。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暴露出的弱点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财务风险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应对这些财务风险迫在眉睫。本文以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及特点,并明确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要点,找出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面临着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风险,因此,加强其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促进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损失,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从界定财务风险的概念入手,找出财务风险的问题和成因,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提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辨识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不能消除风险及其影响,但可通过有效手段对财务风险加以防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其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损失,但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收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的各种操作和核算过程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财务风险又有学者称其为账面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的信息的公布于其发展的真实信息之间的不确定性或者不一致而造成的企业的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给企业之外的社会人士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比如股东等,错误的会计信息会给社会造成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误差,不能够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从而影响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企业的会计风险一旦发生,那么失真的信息将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和决策的失误,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不仅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和企业的员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地位。随着当今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也日益显现出激烈化的趋势,财务险的发生的几率也呈现出了增大与复杂化的现象,这当前已成为了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并成为了被社会各界所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
2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分析通过对财务管理的综合考虑和归纳,我们认为中小微企业存在筹资渠道较少、筹资方式单一,综合管理能力、理财能力低下等问题,中小微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比大企业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微企业在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受到了阻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融资方面。我国中小微企业受自身条件以及现行体制、政策影响,融资环境较差。首先,在直接融资这个层面来说,尽管现在国家每年都重点出台一些政策来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是现在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决定了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争取到上市的机会。再来看看债券市场,中小微企业一般达不到发行额度的要求,所以也难以发行债券。其次,在间接融资上,由于中小微企业本身素质不高、经营风险却很高、信用等级一般比较低等原因,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2)投资方面。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中小微企业由于投资决策者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知识,胡乱扩张投资规模。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微企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仅凭经验判断片面追求公司外延的扩大,忽略了公司的内涵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投资时资金的重大浪费,因此财务风险不断。在对内投资上,主要是对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中小微企业看到自己的产品滞销、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并未对企业投资进行可行性和周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无法按期收回。(3)营运方面。营运是指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互动环节。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管理粗放,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也将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消耗,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此外,由于中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现金管理不规范,支取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安全制度保障,存货等其他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其财务风险监控不力,极易诱发财务危机。
2.2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1)中小微企业风险意识淡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风险因素。中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差,增加了中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知识,使得其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风险管理。这就导致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时缺乏必要的准备和措施,一旦发生财务风险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属于财务部门,殊不知财务风险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不同的起因都可能导致财务危机。但是,由于财务部门职权所限,其并不能对所有的财务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控制,这就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可能处于较高水平。总之,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够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2)中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混乱。中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是造成财务风险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和法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因而在组织结构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很多中小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特别是很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上上下下的管理人员都是一家人,很多事情往往都是由家族最有威望的家长一人决定,因此容易形成“一言堂”的现象,更谈不上监督约束。即便是有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董事会,但是,这样的决策机构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相关规定,在公司经营发展决策上还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这样的内部结构,容易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公私不能分明。(3)应收账款存在薄弱环节。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金的数量大,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其中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不畅,导致企业货币资金不足,从而迫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4)资本结构不合理。表面上看此类企业财务风险很小,但实质是此类企业财务策略过于保守,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使企业丧失扩大发展的良机。风险型则不然,风险型资本结构的中小微企业通常融资规模较大,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这类型企业常因资产负债率过大,导致企业资不抵债,偿付能力不足,企业财务负担过重。中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够稳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无法对企业做长远的规划,而且其自身实力弱、自由资金少、固定资产少、负债率高的经营特点也决定了流动资金对企业生产与经营更为重要。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小微企业需要迅速作出经营调整,信贷需求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紧迫性,因此,其外部筹措的资金大部分是迫于临时周转的压力而产生的短期借款,而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借款所占的比重较低。
3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3.1提高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中小微企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更加复杂,企业要通过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知识培训,使其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掌握财务风险管理知识,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能够有的放矢,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另外,要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造成财务风险的危害性,将财务风险管理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引起企业上下对财务风险的重视,自觉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
3.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投资经营决策不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比如说企业的会计和出纳员不能由一个人或者有关系的两个人来执行监管,必须建立回避制度;企业会计执行人的直系亲属不得负责收银,建立成本预算制度,实施成本问责制,加强库存管理,固定资产、库存保管,建立资产管理书籍。
3.3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信用额度管理制度。信用额度是企业给客户信用产品的最大数量,是基于经济实力和企业客户愿意承担风险决定的,信用额度制度对管理,有助于降低商业风险水平,因此,建立特殊的信贷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信贷信用管理专业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管理和控制,所以要建立独立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应在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支持下,在信贷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坏账的管理。建立应收账款监控体系,管理者应该对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就是常说的全过程管理。
3.4安排好企业资本结构在考虑企业融资的时候,必须确定企业的债务融资的微观因素,比如根据销售收入、盈利能力、行业特点等,还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利率、税收和各种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和其他宏观微观的条件对企业的影响来制定融资策略,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让小微型企业融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低、优化其资本结构的目标。还要增加收入和债务清晰的流程,建立系统的信贷和债务定期检查以确保交易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总之,中小微企业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经济成分的重要力量,全面认识和分析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有效地辨识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并进行规避,是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的研究,分析了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特点;剖析了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以及现状,提出了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确立了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沈华来.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4).
[2]田路.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3]迟洪涛.论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相互关系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
【关键词】 电力; 风险; 管理
经济全球化、产业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广泛应用等迅猛发展意味着经济市场的壁垒已被打破,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等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转变和对全球经济参与度不断深入,我国企业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严峻挑战。只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构建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不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全面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必修之课。
一、及时识别电网经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巨额电网建设投资将带来筹融资业务风险
多年以来,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弱、资产回报水平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远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造成电网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十分匮乏。以2007年为例,2007年国家实施信贷紧缩政策,不到一年半时间内连续5次提高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调整为7.83%,同期国网系统主业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32%,低于五年期贷款利率达到3.51个百分点,更远低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7.58个百分点。如此微薄的盈利,企业留存收益对巨大的电网建设投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筹集巨额建设资金给电网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电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依靠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举债、给电网投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筹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国家对建设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规定,电网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投入比例为不低于20%。由于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许多网省公司负债额大幅度攀升、财务费用负担沉重,且呈持续刚性增长之势,有的网省公司负债率水平已经达到了80%以上。仅靠自身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等强化经营管理措施消化经营、资金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难度极大,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好发展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保持稳定良好财务状况这一矛盾是当前电网经营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严峻挑战。
(二)输配电价机制形成阶段的价格政策风险
由于电力价格涉及所有的工、农、商各行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生活,价格调节的导向作用非常敏感和强劲,同时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等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因而受到国家价权部门的严格监管。国家对电价调整本来十分慎重,涉及到国家行业经济导向、各行各业的承受力和方方面面的利益,电价调整难度极大,须由国务院直接决策批准后执行,加之种种原因,输配电价机制迟迟落实不到位。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多方认识不一,输配环节电价涉及的有效资产、折旧水平、权益资金成本、债务资金成本、社会平均运维费成本、资产报酬率等核价参数仍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完善输配电价机制下,形成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将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支撑电网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还需做艰苦不懈的探索。
虽然,容量电价、峰谷分时等销售电价政策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价政策还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分类销售电价改革、科学的分电压等级电价等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电网企业经济利益的政策冲击经常发生,背负着额外沉重的社会成本。再者,随电费征收的政府基金、附加也挤占了合理的电价空间,输配电环节的电价需求得不到及时疏导、合理购销价差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着电网经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输配电资产在客观上仍存在安全风险
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等变化,我国部分地区频频遭受洪水、冰雪、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设防标准低,电网输变电资产毁损严重、损失重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许多电网输变电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网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的客观要求。要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必须淘汰落后技术和推广产业升级,在高度重视主网架结构安全、坚强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配电网、农村电网的投资建设,根本解决设备长期满载超负荷、“带病”运行的问题,强化运行维护管理,不断提高资产安全、可靠性。
(四)电费资金回收的风险依然很大
电费收入是电网经营企业的最主要经营收入来源,且数额巨大。除必须满足定期向发电企业支付购电费用外,还要支付输变配电环节的日常运行、维修、维护费用、员工工资、管理费用以及向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支付借款利息、向股东缴付一定额度的投资收益等等。2007年国网公司系统售电收入为8 900亿元,年末的应收电费余额为42.5亿元,由于电费收入涉及面广、部分用户流动性强、情况复杂,往往存在用户缴费不及时,甚至恶意欠费、偷逃电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电网企业营运资金十分紧张,进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五)财税政策和利润分配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由于我国电力产业历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政策支持阶段,向增容用户收取贴费、全国范围征收电力建设基金等,都随着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基金政策而陆续取消,电网建设发展资金来源受到较大影响。2007年财政部、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必须上缴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给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电网经营企业带来了发展资金更趋紧张等影响。多年来,从农村到工矿企业等各类电力用户投资兴建了相当规模的输变配电资产,由于电力资产用途具有唯一性,按照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无偿接受资产视为企业所得,要依法缴纳所得税,这对电网企业有着巨大的压力,也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科学应对、有效防范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切实有效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电网经营企业首先要从保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坚持严格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企业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和资金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落实考核。在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电网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特有风险确定投资规模,积极采取全方位、多样化风险管理控制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筹资时机,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制定合理的筹资策略,长短期债务资本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要拓宽和分散筹资渠道,可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从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借款,科学、统筹安排资金流量、最大限度利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手段。加强对外融资和担保业务管理,强化投资、筹资环节风险控制,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运行风险。
(二)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应以财务为核心,形成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统筹协调的经营链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反映到财务上来,发挥财务的风险预警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发现并及时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应付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功能:第一,基本监测系统,主要对宏观经济情况、企业适用税收政策的预测分析、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分析、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目标变化分析等。掌握这些,可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务政策,宏观环境不利时,采取与之协同、配套的政策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第二,适时监测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监测、获利能力监测、应收账款监测、资产运营能力监测、存货监测、负债能力监测、成本费用监测和销售收入监测。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可能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长期财务决策进行监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些财务决策可能一时没有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却是公司以后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第四,反馈控制系统,根据跟踪检测到的各类风险信息,认真研究对策、制订管理预案、落实管理责任,把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可以说,财务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必须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管控机制,形成一个科学、协调的闭环管理系统方可应对。
(三)建立反映企业现值的财务评价指标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企业繁荣后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债权人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要牢记避免错误决策,引导全体员工关注反映企业资本价值的财务指标,强化资金回收风险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了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
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建立销售与回款业务的流程化信用管理系统和客户信用分析系统,按期对销售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二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正确、准确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建立销售责任制,层层落实电费资金回收责任,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并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电费回收风险,做到对坏账损失能够未雨绸缪;四是谋划好备品备件、废旧设备物资等存货适时销售变现,可通过安全储备、合理订销、监控结构和及时进出优化管理,从而降低电网企业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风险。
(四)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其次,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再次要及时更新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与风险管理文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强风险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财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各级领导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各级财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处理每项具体业务时,积极防范,妥善应对,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五)时时关注外部市场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很重要,其影响企业投资方向和所有面临的风险。所以不可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应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使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而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
此外,在电网基建投资技改方面,必须以科学的投资效益观念作为出发点,把收益性、风险性、可持续性有机统一起来。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密切关注、深入分析、积极应对因银行紧缩银根、财税政策给电网企业带来的财务和经营风险,企业经营者应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企业步入财务危机,保证企业财务规划预期财务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重要环节的财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8年2月在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谭忠富,等.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引言
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相对较远的渊源。1949年,美国CAPO首次提出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1992年,美国COSO在其报告“财务内部控制-集成框架”中推广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素。COSO于2004年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理念”,通过打破财务内部控制的先前限制,使财务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紧密集成。中国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还不多,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改善财务内部控制上。目前,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财务内部控制的了解不足,缺乏管理模式的约束以及内部有效性的不足等,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道德培训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教育,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有效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并加强监督。中小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包括内部审计功能的弱点,因此企业需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审计。从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国外小型制造商存在的问题,但仅限于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过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财务内部控制与财务内部控制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1.风险识别能力弱
企业经理大多是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管理理论,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通过站在整体和战略的角度来识别业务中固有的潜在风险。
2.人员质量控制不到位
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由人实施和操作的。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风险。
(二)工作流系统建设不完善
1.过程中步骤过多
当前的企业部门太小,不足以使业务流程的完成需要许多部门的协助。由于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信息流缓慢,因此不同部门之间的通信很困难。因此,很难确保企业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客户需要的产品。
2.强制缺乏流程执行
在大多数企业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部门的角色和职责的定义不明确,企业也不例外。企业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导致工作流中某些部分的操作重复,资源浪费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
3.生产线关键过程与绩效没有关系
通常,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生产的,并且没有独立的研发能力。因此,所需的员工资格和工资相对较低。
(三)组织不合理
1.管理水平不高,幅度小
现在,中国的企业仍处于广泛管理的状态,企业规模不大,大多数业务决策仅由老板决定。很多管理是相对的,概念化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企业高管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太多层次的基本信息,通常基于他们的经验进行决策,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和生存风险。
2.组织结构过于僵化
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过于僵化是导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出现局限性的最主要原因,企业内部的领导力不强,许多员工在工作中并没有正式的职责,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员工的工作不具备组织性,很难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时效性。某些企业的领导力比较分散,过时的结构,组织和文化阻碍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领导力发展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时效性,通过有效的领导力发挥,使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才能在组织发展的环节中提升内部控制能力,有效的防范企业的内部风险。结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类型,应该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些公司希望培养许多管理人员,通过在初级管理人员中选拔出有潜力的人员,进一步培训,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和组织,提升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在进一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各组织之间呈现出凝聚力,有助于改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还存在缺陷,各类流程和组织非常的僵化。因此,在结构组织中应该做出及时的改变。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
(一)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是基于全体员工,整个流程,全方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坚持将业务发展目标,运营效率,管理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全体员工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全面内部风险控制。它建立在统一管理,相互合作和责任等级的原则下,所有部门和员工在各级(决策,管理,总务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严格的责任,共同的责任。为了实现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概念,企业需要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控制管理将完全嵌入公司文化中,并且所有员工都将形成良好的文化。
(二)整个过程的财务内部控制
整个过程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财务内部控制的闭环系统,包括风险预警和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和反馈,即通过“整个过程”控制之前,控制活动是一种重要手段,其涵盖业务,如业务流程,财务活动和其他业务方面的经验,以实现规范流程和可生物降解的目标;信息通信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关键是建立通信渠道,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内部监督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它通过持续监控和独立评估来达到监督目标。
(三)全方位的财务内部控制
创造出“内控效果”,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四)完善风险管理
为了促进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对财务内部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应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全员,全过程,全向”的财务内部控制文化,努力树立从决策到普通员工的风险意识。在整个企业中,从根本上改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2.合理组织建设
组织结构应明确各部门和职务的工作权限和职责,辅之以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民主管理规则,透明的决策过程,严格有效的执行制度和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监控系统。为确保有效执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授权部门来履行财务内部控制职责,从而为财务内部控制在职能上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完成了对我国企业的综合评估。评估是基于在危害源,称为恶化因素和预期发生频率的框架内全面识别特定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事件,范围从连续到每个世纪少于一个事件。在这些评估之间,开展了许多项目来减轻托收风险。这些活动大大减少了收款的总风险,但并非评估风险的所有变化都与实际风险的变化有关。三种风险评估结果的比较表明,差异源于:风险感知的变化,由于对风险的了解或量化能力提高而产生的变化,风险处理导致特定风险幅度的变化。除了可以为进一步的收集护理和保护研究活动确定优先级之外,反复进行的风险评估还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管理和治理意识,包括收集护理问题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收集风险的变化,结果可以评估提议的风险处理措施的收益以及进一步风险表征的预期收益。
3.建立健全制度
建立健全基于综合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中小企业生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保证。完善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防范企业财务等风险。其次,建立健全的内部检查制度。需要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批准机构、签名合并制度、成本核算分析和财务会计制度。第三,规范业务流程的建设。企业应梳理业务的各个方面,并使用统一的流程规范来绘制流程图。并将关键过程管理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五)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完善运营管理
三道防线模型区分了有效风险管理的内容。(1)拥有和管理风险的职能(2)监督风险的职能(3)提供独立保证的功能作为第一道防线,运营经理拥有并管理风险。他们还负责实施纠正措施,解决业务流程和控制缺陷的问题。运营管理层负责维护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并执行日常风险和控制程序。运营管理层识别、评估、控制和缓解风险,指导内部流程的开发和实施政策和程序,并确保活动与目标和目标相一致。通过级联的责任结构,中层管理人员设计和实施详细的程序,以控制和监督员工对这些程序的执行。防线,因为在操作管理的指导下将控制设计为系统和过程。应该有足够的管理和监督控制措施,以确保合规并突出控制故障和突发事件。
2.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和合规功能
在具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情况下,仅需一个防御线即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单道防线通常会被证明是不够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各种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帮助建立和监控第一道防线。具体功能因组织和行业而异,但第二道防线中的典型功能包括以下几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委员会,通过运营管理促进和监控有效风险管理实践的实施,并协助风险所有者确定目标风险敞口并在整个组织中报告足够的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合规功能可监视各种特定风险,例如不遵守适用法律和法规。以这种身份,单独的职能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在某些业务部门直接向理事机构报告。单个组织中通常存在多个合规功能,负责特定类型的合规性监视,例如健康和安全,供应链,环境或质量监视。负责财务风险和财务报告问题的控制者职能。管理层建立了这些职能,以确保正确设计,实施适当的第一道防线并按预期进行操作。这些功能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一道防线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是它们本质上是管理功能。作为管理职能,他们可以直接干预修改和开发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系统。因此,第二道防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向理事机构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的真正独立分析。这些职能的职责因其具体性质而异,但可以包括,(1)支持管理策略,定义角色和职责,并设定实施目标。(2)提供风险管理框架。(3)识别已知和新出现的问题。(4)识别组织隐性风险偏好的变化。(5)协助管理层制定流程和控制措施以管理风险和问题。(6)提供有关风险管理流程的指导和培训。(7)通过运营管理促进和监控有效风险管理实践的实施。(8)提醒运营管理人员新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断变化的法规和风险情况。(9)监控财务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及时纠正缺陷。
3.第三道防线:内部审核
内部审计员根据组织内最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理事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保证。在第二道防线中无法获得如此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为治理,风险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保证,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实现风险管理和控制目标的方式。向高级管理层和理事机构报告的保证范围通常包括从以下几点。广泛的目标,包括运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资产保护;报告过程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遵守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和合同。风险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框架的所有要素,包括: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组织风险管理框架的所有要素(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响应);信息和沟通;和监控。整体实体,部门,子公司,运营单位和职能(包括业务流程,例如销售,生产,营销,安全,客户职能和运营)以及支持职能(例如收支会计,人力资源),采购,工资,预算,基础设施和资产管理,库存和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活动应是所有组织的治理要求。这不仅对于大中型组织很重要,对于小型实体也可能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可能会面临同样复杂的环境,其非正式的,稳健的组织结构无法确保其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审计在满足某些条件(促进其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前提下,为有效的组织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佳实践是建立和维护独立,足够,有能力的内部审核职能,其中包括,(1)按照公认的内部审计惯例的国际标准行事。(2)向组织中足够高的级别汇报以能够独立执行其职责。
(六)聘请外部审计师,监管人和其他外部机构
外部审计师,监管者和其他外部机构位于组织结构之外,但其可以在组织的整体治理和控制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服务或保险等受监管行业中尤其如此。监管机构有时会制定要求,以加强组织内的控制,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执行独立和客观的职能,以评估与这些要求有关的第一、第二或第三道防线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效地进行协调,则可以将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和组织外部的其他组织视为额外的防线,从而为组织的股东(包括理事机构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保证,但是鉴于其任务的具体范围和目标,所收集的风险信息的范围通常不及组织内部的三道防线所涵盖的范围。
(七)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政策是信用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催收政策的制定中。信用标准是指当企业同意为客户提供信用授信时,客户必须具有最低的支付能力,通常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百分比表示,当一家公司决定信用标准时,企业必须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考虑公司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2.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以此为基础给予或不给予信用偏好。信用条件是一个精确条件公司要求客户付款的方式,主要包括信用期,折扣期和现金折扣。收款政策是指公司在信用合作社采用收款策略时所采用的收款策略。如果企业采取积极的收款政策,则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的成本和坏账的损失,这会增加收款成本,因此,明智的信贷政策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信贷标准,信贷条件和收款政策,以提高应收账款的百分比。建立应收账款的防范制度为了防止可能的麻烦,有必要建立防范制度。①最好建立一个专业的信用管理机构来管理信用销售;②建立客户资源动态管理系统;③建立应收账款控制制度。对应收账款进行整合。为了有效地收回逾期账款,公司应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①成立专项搜集小组;②重组债务;③债权人的出售权。
结语
本文分析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构建了基于综合风险管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框架,并提出了促进其有效实施的建议,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慧敏.新时期企业财务部门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运行[J].今日财富,2021(08):165–166.
[2]柏正琼.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21(09):145–146.
【关键词】 医院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 COSO报告 机制再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医院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我国医院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各类各级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正在发生巨变,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正全面导入到医院管理中。我国广大医院由于受其自身的资金、技术、规模、人员等方面的限制,以及旧体制和目前管理模式弊端的制约,在市场化进程中日益暴露出基础管理薄弱,特别是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27条中,从实质上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以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等。这些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该规范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2012年颁布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旨在是为了加强医院的建设发展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严格控制成本核算,降低开支,从而实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但是在现阶段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建设,各级医院实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已成必然。因此,如何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其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内部会计控制。重视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医院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医院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医院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二、当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医院存在的问题,己经不是简单的孤立的局部问题,而是存在较严重的治理问题,尤其突出在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方面。因此,需要对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为我国医院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本文从内部控制五个要素对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体制进行深入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可以通过塑造企业或组织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它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由下列要素组成:产权关系、治理结构、组织机构、权责划分、操守及价值观、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和企业文化。长期以来,产权改革滞后都是阻碍中国医院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投资者(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四者关系复杂而模糊,责、权、利不清,己成为卫生改革继续深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2、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它是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我国医院管理者缺风险意识,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辩识和防范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l)组织目标不明确。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我国医院的领导者并没有为医院的经营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管理活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当然也就谈不上辩识影响目标达成的风险。
(2)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缺乏认识,没有建立一套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医院领导很少研究医院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缺乏认识,特别是对当今医疗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医院的发展没有一个战略规划。院长们终日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和个人私事,忙于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各方面的工作不能够进行充分有效的授权,工作分不清主次。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医院如何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发现并进行化解,以保证既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医院没有任何准备。
(3)盲目投资,盲目举债。我国医院在对市场没有仔细分析,对项目未经充分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设备购进之后相关的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又没跟上,导致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很低,回收缓慢,造成占用大量资金,增大了财务风险。
(4)没有防范经营风险。我国医院对经营风险没有防范意识,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长期占用药品供应商的货款,且付款对账手续非常繁琐,导致客户纷纷终止供货,一度造成药品供应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医院只好自带现金零星采购,既失去了批量进货的价格优惠,又不能保证药品质量。另外,在信用管理方面欠缺。病人―记账、结算等环节控制不严。任何一位院长甚至某些科主任打个招呼签个字就可以免收住院押金而立户―记账,出现病人逃账却无人追究,不能及时清理应收账款,造成大量呆账、坏账,使医院遭受重大损失。
(5)对市场竞争风险缺乏认识。直到医院陷于目前这种步履维艰的境况,院领导仍然对竞争对手的威胁没有足够的认识,仍然以行业老大自居,他们认为自己的竞争地位是不会动摇的。实际上市场份额却被竞争对手一点点地瓜分,我国医院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地盘。怎样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应对医疗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是我国医院面临的迫切问题。然而,医院领导者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国医院严重的人才流失充分说明了医院管理者对竞争风险的漠视。
3、控制活动
本文将我国医院的业务活动划分为门诊收款与住院结算、药房、医技检查、采购与付款、仓储与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薪工、电脑化资讯处理、预算、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十二个业务循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表、现场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其内部控制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中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本量系根据会计(管理)事项的发生率采用随机选样的方法选取。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须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时间规定,辩识和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以便于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医院,虽然己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比如药品进销存系统只是简单地应用了其业务处理过程,对于临床用药量的统计和分析功能没有利用。我国医院不太注重用正式的文件制度来传达某种信息,更多地采取口头或电话传达的方式。另外,多采取自上而下小范围的沟通方式。由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往往不用正式文件直接传达给每一位员工,而是由各分管院长口头传达至各自分管范围的科主任,再由科主任传达给一般员工。这样信息经层层传递,容易失真。
5、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来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以及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必须被监督。监督的方式有持续监督、个别评估及综合监督。持续监督是指在营运过程中的监督,包括例行管理和监督活动,以及其职工为履行其职务所采取的行为。个别评估是指个别的单独的评估。二者综合就是综合监督。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不健全,即使已有的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也很少受到监督。无论是持续的监督或是个别评估都很少进行,使大部分制度都流于形式,得不到认真的执行。另外,我国医院的监督都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缺乏互相监督。
三、我国医院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关医院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技术层面上。由于体制和管理经验等原因,医院经营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而我国医院地处偏远,人才缺乏,管理基础薄弱,其内部控制更不健全。在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强化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本文认为,应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结合我国医院的经营特点,抓住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简便、易行、有效的方式,首先完善最基本的会计控制和医疗质量控制措施,再进一步加强其他的管理控制。
1、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这些已不再是孤立的局部问题,而是由于基础管理薄弱造成的全面的内部控制缺失。主要表现在:(1)控制环境不好。具体包括:产权不明晰,没有建立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合理;权责不清;没有树立正确的操守及价值观;管理方式和经营风格有待改善;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2)组织目标不明确,风险评估工作缺乏,没有建立风险防范系统;(3)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控制活动较少,尤其表现在对资产缺乏控制和不相容职务未分离;(4)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5)内部控制系统自身不能被有效地监督,内部审计作用未很好地发挥。
2、成因分析
我国医院内部控制的缺陷虽然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仔细分析,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医院领导疏于管理、放任自流,而疏于管理、放任自流的背后,又有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不懂。即管理者素质差,缺乏管理知识。我国医院的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医疗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工作中又不注重学习和有意识地提高管理能力,同时他们在位临时观念重,在领导班子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己有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好地积累和传递,造成我国医院整个管理阶层都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凭经验管理,跟着感觉走,办事靠摸索、碰运气。二是不做。即缺乏搞好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压力和动力。这一点与产权和体制密切相关。在现行产权体制下,医院归国家所有,院领导由政府任命。同国有企业一样,医院也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对医院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医院经营者的经营绩效与经营者自身利益没有多大关系。在现行体制下,医院领导的政府官员身份,使他们没有搞好管理的压力和动力。三是想做不能做。亦即医院缺乏经营自。在现行体制下,医院没有独立的产权,政府主管部门集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于一身,统管医院的一切经营活动。四是涉及到个人利益,医院领导总会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以满足个人利益。所以要强化内部控制,就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医院领导往往知难而退。
四、我国医院内控制度改进方案的构架
COSO是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的英文缩写。1985年,在美国创建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两年后,该委员会的赞助机构成立COSO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报告,公司可根据框架逐条检视其内控的有效性,或用于设定公司目标,在业内倍受推崇,在美国及全球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2013年5月14日,随着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配套指南,一系列严密的内控措施被众多公司高管所认知,这些措施在企业运营、法规遵从以及财务报告等方面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许多企业领导者都亟需相关内控人才来提升内控质量,紧跟政策潮流。新框架涵盖:内容摘要、具体内容、多份附录、一份应用指南(提供解释性工具)、以及一份概要(提供方法和示例说明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上的应用)。新框架在继承了旧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供了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要素和工具,具体的变化体现在突出了原则导向,即在原有五要素基础上提出了17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82个代表相关原则的主要特征和重点关注点的要素。
内部控制是一项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管理手段,因此,在具体设计内部控制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医院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明晰产权关系,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产权是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在内的一组权利,很难分割。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所搞的“两权分离”“医政分离”“合同管理”等都是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误区,是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削弱,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助长“暗箱操作”,增加国有资产流失,客观上放任公立医院去赚钱,加剧过度医疗,使政府的社会福利目标贯彻不力。政府决定转制的医院首选的办法应该是将医院资产评估后整体转让,这样资产法律关系清楚,且无后遗症。具体操作办法可采取拍卖或股份制改进,对国有较大型医院可通过产权多元化,逐步减持国有股,最终实现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
第二,优化组织结构。一个企业要有效地运营,必须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联系。也就是说要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以使其与公司的战略相匹配。为此,公司在确定了新的战略情况下,必须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而我国医院原有的组织结构本身就不完善。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必须根据战略的特点和要求、环境等要素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类型。为加强内部控制,在医院董事会下设审计部,作为董事会直接管理的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全面对医院各部门进行审计监察,向董事会提供公正独立的审计报告,并就医院存在的管理和控制问题提出建议,以保障医院的战略和各项目标、制度的正确实施和执行;同时,审计部还是医院与外部审计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审计部主任由董事会直接任命,其工作对董事会负责。
第三,明确权责划分,规范文件记录,强化制度管理,多种控制方法相结合。我国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目前存在权责不清的状况,这与医院孤立地运用控制方法,不重视文件记录和制度管理有很大关系。应将医院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纳入授权批准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和程序,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使权责对等。同时要强化制度管理,减少“人治”的因素,规范文件记录,编制企业组织机构职能图和授权审批权限一览表以及岗位说明书、业务程序手册等,使每个员工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权限以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认识并自觉遵循,以实现各种经营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运作。
第四,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鉴于目前国家对医院投融资体制的限制,保持最低限度的银行存款余额对医院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医院应设立最低资金风险预警线。同时,医院要大力增收节支,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把负债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稳定供应商关系,简化支付程序,及时还款。同时要加强信用管理,严格住院记账审批手续,如有必要,建立一个客户(病人)资信评估系统。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清欠,防止呆坏账发生。注重收集市场竞争情报,紧紧把握业界发展动态,求实创新,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绍福:医院治理结构与机制[M].哈尔滨出版社,2003.
[2] 金P、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