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

第1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 两周患病 慢性病 就医方式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提高居民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1]。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长期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相对更严重,农村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难度更大[2-3],本文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疗选择情况,获取了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希望,这些材料能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与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2013年5月~6月,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四川省郫县农村地区居民开展调查,共抽样2159户家庭(6700人),对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况的亲属代答。调查对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龄最大者103岁,最小则不满1岁,平均年龄36.9岁;已婚者4872人(72.72%);学历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学历2564人(38.22%),小学及以下3129人(46.70%);在业者3726人(55.61%),无业或失业1679人(25.06%);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两周患病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测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的根据是调查对象自我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自我感受。调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两周患病,两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从表1可知,年龄越大两周患病率越高,65岁及以上老人两周患病率最高;在学历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学文化及以下群体的患病率最高;在就业状况方面,离退和无业(失业)人员的患病率较高;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群体患病率高于离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体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年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意识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农村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及疾病构成情况

两周内出现不适症状的1172人中,前三位症状依次为咳嗽(489人,41.72%)、头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为发烧(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泻(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压(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为支气管炎(4.61%)、急慢性胃肠炎(4.44%)、类风湿性关节炎(1.02%)、胆结石(0.94%)、腰椎病(0.60%)。

(三)农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个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调查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另一种是调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因为部分居民患有多种慢性病)。本次调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为20.36%(按人数计算);总病例数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数计算)。

绝大多数(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岁及以上)群体,为准确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调查组对成年人(5451人)进行了专门分析。

从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压(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脏病(1.17%)、风湿病(0.94%)、胆结石(0.94%)、脑卒中(0.72%)、鼻炎(0.57%)。调查显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学历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学及以下群体患病率最高(36.64%);丧偶群体(59.39%)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群体;离退休人员患病率(54.71%)和无业人员患病率(37.66%)高于在业者和学生群体。

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数计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病例数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则患病率则高达78.07%。

(四)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治疗方式调查

1.农村居民患病治疗方式选择

两周患病治疗情况包括去医疗机构看病、自我治疗处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本次调查有1172人患病,治疗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医疗机构就诊;(2)321人(27.39%)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他们采取了自服药物(包括药店购药)或其他理疗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类型及其选择原因

去医疗机构看病的739人中,选择村卫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选择其他机构情况如下:私人诊所204人(27.60%),县级医院107人(14.48%),镇卫生院83人(11.23%),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36人(4.87%),职工医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机构8人(1.08%)。

选择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为距离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赖医生;96人(13.00%)是因为技术好;38人(5.14%)由于价格低;30人(4.06%)是态度好;19人(2.57%)因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为定点医疗机构。

3.居民未就诊分析

未就诊人群指两周内有不适症状但未去医疗机构找医生看病者,此次调查共有433人,未就诊率36.95%。它包括了两类人群,一类是采取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就诊,有321人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诊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认为“自感病轻”(84.76%,367人);其他依次为:有7.39%(32人)的是因为“没有时间”;5.31%(23人)的是因为“经济困难”;2.54%(11人)的认为“无有效治疗措施”。

(五)农村居民住院治疗情况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过去一年内住过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为“损伤或中毒”,71人(11.08%)因为“分娩”,8人(1.25%)因为“计划生育”,4人(0.62%)因为“疾病康复”。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肠炎49人(7.64%)、妇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症45人(7.02%)、骨折34人(5.30%)、胆结石30人(4.68%)、高血压22人(3.43%)、肛肠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选择住院机构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他依次为:选择“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有145人(22.62%)、乡镇卫生院103人(16.07%)、职工医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数最少为1天,最多三个月,平均9.25天。住院费用最少200元,最多20万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41.7%。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地区居民患病率和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维持较高水平。居民两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过半(51.71%)老年人慢病缠身,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患病率高达78.07%。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前三位为咳嗽、头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2)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医机构选择最注重就医的便利性。63.46%的农村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超过一半(55.21%)的居民选择机构首要考虑“距离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36.95%,未就诊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认为“自感病轻”、“没有时间”和“经济困难”,经济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选择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农村居民住院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次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22.62%)、乡镇卫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为疾病、损伤或中毒、分娩。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居民就医可及性。(2)强化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标,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机制,切实降低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曲 刘民权. 健康的价值及若干决定因素: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5(1):1-3.

第2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二、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诊疗护理

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燥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即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

2.2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第3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4-02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1].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现就其临床救治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其中男100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糖尿病患者80例,慢支肺气肿患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内出血所致的头痛通常突然发生,常伴有进展性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呕吐和意识障碍。发病前有头昏、眼花、疲乏等前驱症状者87例,运动中发病25例,静止中发病8例,头痛28例,其他7例。

1.3 辅助检查 临床上CT为主要急诊检查手段。主要CT表现为: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出血患者10例,左侧基底节出血患者10例,双侧基底节出血患者3例,主要为不规则形或圆形高密度,周围可见水肿带;脑梗塞:为脑实质内的多发圆形或不规则形点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晰;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沟内或脑池内密度增高,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1.4 治疗

1.4.1 降压的治疗 颅内压增高造成的持续性高血压需要将颅内压而不是降血压 但间隔5分钟或以上两次测量舒张压均在140mmHg以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通常需要降压治疗,可持续静脉注射硝普钠,然后逐渐减量达到需要的水平。通常剂量是每分钟1-3ug/kg,降压的目标需要根据病史确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通常由脑积水所致,可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逐渐降低压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早期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和处理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血管痉挛和脑缺血、脑积水以及癫痫发作,还包括处理多种并发症,如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以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

1.4.2 脑梗塞的治疗 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注射200-400mg/d加入5%葡萄糖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4d为一疗程。

2 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急诊急救,患者均转危为安,110例转入内科病房治疗,10例患者在急诊科救治完后,安全出院。

3 讨论

3.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 ①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②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③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④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⑥吸烟与酗酒;⑦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⑧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⑨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3.2 脑卒中的预兆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与平时不同的头痛;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3.3 脑卒中的预防 ①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我们把其中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②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其为二级预防;③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所谓早期治疗则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总之,通过院前急诊科的院前急诊与急救,120例患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为并发症的预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提高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1]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第4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

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06月~2010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 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本组有一男病例25岁,无高血压家族史,个人既往史无特殊,烦躁焦虑时血压可高200/120MMHG,用硝苯地平可缓解,平时血压正常,后来经过医学心理科会诊,确诊为焦虑证,经过一个月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病人的血压保持平稳。

2.2 诊疗护理

2.2.1 急症高血压的护理 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转贴于

2.2.2 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 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2.3 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 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此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嘱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间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于二、三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应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 [J].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16(9): 1178—1179.

第5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胆囊炎;肿瘤;跟踪医疗与护理

随着新的医改政策施行以后,基层医院工作的重点已由原来的病人单一主动来医院就诊转为医务人员主动走进家庭服务。2年来,我院专门派出一支由医、护、技组成的医疗队伍,走进家庭上门服务,为病人解决了许多难题,也使我深有体会。通过对128例心脑血管等慢性病人上门医疗与护理,与对照组比较,发现上门服务组病人生活质量、症状控制明显高于非上门服务组,而再住院率、病死率却明显低于非上门服务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对酿溪镇城区的256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胆囊炎、肿瘤等慢性疾病经各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回家后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继续上门为其医疗与护理,作为观察组, B组由其自行常规医疗作为对照组。A、B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种、病情轻重程度基本相同。

1.2 方法:抽调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护士1―2名,心电图医生1名,检验医生1名,B超医生1名,携带一定的药品、器械,并保持与医院联动,每天循环式的到城区A组病者家庭服务,建立病人信息档案,为病人常规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尿常规检查,了解病人的病情,如血压、心率、心功能及服药治疗情况,思想动态,充分评估病情,对病人做出行之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同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督促病人用药,合理饮食、规律生活,根据病情及时督导病人到医院复诊或住院治疗。B组由其自行常规医疗与护理。

1.3 观察标准:病人症状与体征,生活质量,规律用药,褥疮的发生率,再次住院率,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值由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A、B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情轻重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2.2 A组病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25例,病情稳定31例,坚持规律服药治疗110例,褥疮发生1例,再住院治疗38人次,死亡9例。B组病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14例,病情稳定22例,坚持规律服药治疗68例,均低于A组,而褥疮发生3例,再住院49人次,死亡13例,高于A组,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我们选择增加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胆囊炎、肿瘤等作为观察对象,发现这类病人更值得医务人员干预,预后明显不同。因为这些慢性疾病几乎全部需要长期、规律服药维持治疗,同时要规律生活,注意饮食,适当锻炼,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然而有许多病人从医院治疗出院后,按医嘱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就自行停药。表现有多种形式,有些病人症状缓解了,如血压已控制正常(或达标)就停药,高了又再服几天;有些病人从医院出院带药服完了就停药;有些病人认为长期服药麻烦而停药;有些病人由于经济原因而停药。另有一些病人听信广告或听别人说哪种药物治疗有效,自己就到药店购买该药,按药品说明服药。生活规律、饮食方面也表现多样化,一些病人认为自己有病,生活悲观失望,心情抑郁,长期卧床,不愿接受正规医疗。糖尿病病人不控制饮食,心血管病人不控制烟酒。一部分病人虽然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二次,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知晓,怎么规律生活,规范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从没有定期去医院检查的概念,询问他们回答是有明显不舒服了就去医院看病。有些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病人,长期瘫痪在床,亲人的护理也难以达到要求,调查中发现B组3例褥疮病人全是脑血管意外病人,由于时间长,亲人仅给其饮食,而翻身、抹洗、服药、护理等达不到要求。

从我国的高血压病的调查发现“三低三高”〔1-2〕可以推测人们对冠心病、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也很少。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不同,对自己的疾病关注不一样,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住院期间虽然我们医务人员反复详细交代了病情,但还是有一些病人不理解,或者当时理解,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规范治疗与否预后明显不同〔3〕,如何提高人们对自己疾病的认识,需要各级医务人员广泛宣传,耐心教育。因此,社区医疗显得尤为重要〔1,4〕,需要我们有一支有细心、有耐心、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队伍,去走门串户,帮助这些慢性疾病病人,指导他们规律生活,规范治疗,合理用药,正确面对疾病,帮助他们康复和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从两组比较发现,A组病死率、再住院人次,褥疮发生人数都明显低于B组,P

社区医疗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有利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与规范治疗措施,有利于慢性病人的康复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09.

[2] 吴海英.高血压的规范治疗.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A):1754-1755

第6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病例简介

患者,女,29岁,会计,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每日尿量约5~6 L,伴疲乏无力,以双下肢明显。8天前,患者就诊于北京某中医院,测空腹血糖(FGP)17.5 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消渴丸10粒/次,3次/d,用药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知,既往体健,母亲和外婆均患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约300 g,饮食偏淡,喜油炸、甜食,不爱运动。发病以来,无心慌、烦热、手颤、多汗,无视物模糊及下肢麻木。精神、睡眠可,食欲、食量增大,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1次/d,偏干。小便频数,夜尿0次/晚。

体格检查:体型肥胖,身高165 cm,体重76 kg,腰围86 cm,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2/70 mm Hg。眼球无突出,甲状腺无肿大,甲状腺表面未及血管杂音。双颈动脉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壁厚,平软。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7.9 mmol/L,早餐后2 h血糖 29.8 mmol/L,午餐后2 h血糖为29.1 mmol/L,晚餐后2 h血糖为26.8 mmol/L。尿常规提示:尿糖(3+),尿酮体(-)。尿微量白蛋白 24.3 mg/L,糖化血红蛋白 10.73%。生化全项:CHO 5.39 mmol/L,TG 3.3 mmol/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

诊断: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诊断依据:依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1),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结合本文患者的症状和血糖情况,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存在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体型肥胖,BMI为27.92,腰围86 cm,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以及静坐生活方式,因此,初步考虑为2型糖尿病。

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患者常有心慌、烦热、手颤、多汗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而本例患者无上述症状,眼球无突出,甲状腺无肿大,甲状腺表面未及血管杂音。可以初步排除甲亢的诊断。

诊疗管理计划:(1)优泌林R:早/午/晚分别为12/8/10 IU,皮下注射;优泌林N:临睡前皮下注射12 IU,1次/晚;(2)控制饮食:清淡低脂、低糖饮食,主食

分析与指导

袁申元教授:该患者的病情问诊、体格检查很详实,实验室检查比较完善,诊断依据很充分,管理计划也很到位。就诊疗方面,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强调以下四点:

补充:进一步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本文患者29岁,比较年轻,起病急,起病即伴明显的高血糖症,不能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诊断LADA的金标准,但是如果患者具有如下临床特点,应该怀疑是LADA:(1)起病年龄在15岁以上;(2)起病半年内口服降糖药物有效,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发生,随着病程进展,口服药物逐渐失效,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3)起病时体重偏瘦或非肥胖;(4)无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5)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6)胰岛功能检测显示空腹和刺激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均明显偏低。

上述特点可以提供诊断线索,并不特异,确诊LADA主要是依赖于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该患者最好要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功能、胰岛功能和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肯定:及时启动了胰岛素治疗

本文患者诊为血糖较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很难在短期内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和改善高血糖症状。采用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糖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优选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此患者偏胖,改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另外,注射胰岛素期间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一定要告知患者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和出现低血糖后的救治措施。

警惕:患者有急性并发症的危险

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反应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现在学术界很关注,在此就不赘述。高渗性昏迷是血糖在大于33.3 mmol/L时由于血液的高渗透压,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发生脱水,出现昏迷,其危险性较酮症昏迷的危险性大,死亡率很高。高渗性昏迷进展迅速、死亡过程非常快,而酮症昏迷是相对逐渐加重的,一定要警惕本病。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具备抢救条件,所以遇到昏迷的患者应该马上转诊至上级医院,但是转诊前的院前急救非常必要。如遇到血糖大于33.3 mmol/L的昏迷患者,不管以前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需要纠正高渗昏迷状态。首先开放静脉通路,静脉输注0.9%的生理盐水或者低渗盐水,加入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吸氧。同时,将危险情况告知家属,派护士转送至三级医院。

第7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 剖宫产;术中出血;预防;治疗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01-02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技术的改进、胎儿监护仪的使用、妇幼保健相关的三级网络健全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剖宫产手术的指征不断放宽,从而使剖宫产率不断升高[1]。由于剖宫产引起的并发症也逐年上升。剖宫产术中出血是剖宫产术最严重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成为临床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施行剖宫产术且在术中发生出血现象的患者,对其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治疗措施,现将大致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施行剖宫产术且在术中发生出血现象的患者,这一年中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共有2329例,施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925例,剖宫产率为39.71%。行剖宫产的产妇年龄在22-42岁之间,平均年龄(25.74±2.83)岁。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为:高龄产妇、多胎妊娠、子痫前期或者子痫、瘢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过少、巨大儿、妊娠且合并子宫肌瘤以及某些社会因素。其中发生出血现象的产妇共52例,出血率为5.62%。

1.2 治疗方法 ①对于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引发出血的产妇:对子宫进行按摩,并使用宫缩剂,用纱条将宫腔填满,缝扎大血管,严重者进行子宫切除;②对于由植入、胎盘粘连或前置胎盘引发出血的产妇:压迫腹部主动脉或结扎子宫处动脉,用“8”字将出血部位缝合好,在宫腔中填塞纱条,严重时切除子宫;③阔韧带血肿、血管破裂、子宫切口延裂出血的产妇:根据组织的解剖层次将切口缝合,然后清除血肿,进行彻底的止血;④由于凝血功能异常而引起出血的产妇:进行止血、输血以及抗休克的治疗,同时应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以及肝素等。

2 结果

2.1 引发出血的原因 5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产妇中,有27例由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其原发性的疾病为高龄初产、胎位异常、双胎、巨大儿,子宫破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0例由胎盘因素引起,主要是胎盘早剥、胎盘粘连以及前置胎盘引起;8例产妇由子宫切口渗血引起;2例产妇由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引起;4例由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1例由肝内胆汁淤积合并妊娠引起。

2.2 治疗结果 所有出血的产妇在经过及时的抢救之后,止血成功,没有产妇死亡。其中有1例产妇由于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出血不止,各种止血措施不凑效情况下施行了全子宫切除。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减少,其安全性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剖宫产术中的出血率仍然较高,据有关报道,大致在5.87%-51.2%之间,主要的危险因素为产妇自身凝血功能障、切口因素、胎盘因素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四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

3.1 治疗措施

3.1.1 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 在胎儿娩出后,将羊水吸尽,然后宫体注射20个单位的缩宫素。同时静脉滴注150个单位的缩宫素使宫缩加强,将胎盘顺利娩出,减少和预防出血。若在胎盘娩出之后,产妇出血较多,则应该进行子宫按摩,同时舌下含化200g米索前列醇或静脉使用垂体后叶素[3]。如果出血控制的不理想,可以将宫腔用纱条填塞,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且效果较好,适宜在基层使用,可以为产妇进行进一步的抢救争取时间。施行此项操作的医生应该注意从宫底开始填塞,由上至下紧密进行,不能留有间隙,并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4]。如果产妇经上述方法之后,止血无效且休克严重,则抗休克,输血同时进行子宫次全切或者全切。

3.1.2 胎盘因素导致的术中出血 此种因素导致的出血较常见而且往往出血量较多,如果是胎盘早剥而导致子宫胎盘卒中,且前置胎盘发生粘连时,子宫的下段收缩力较差,而且血窦不能够闭合,这两者可引发术中大出血并且一般难以控制,采用常规的缩宫剂止血无效时,则需施行子宫切除[5]。正常位置的胎盘植入和粘连也可能导致剖宫产术中大量出血,对于粘连部位由于剥离导致的出血,可以先使用缩宫剂然后再局部使用吸收线进行“8”字缝合止血,纱条填塞止血或者凝血酶纱布压迫止血,也可使用欣母沛药物止血。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考虑实行子宫动脉结扎术,效果不佳时最后再考虑切除子宫。如果是胎盘少部分植入引发出血,可以先将部分子宫及组织进行梭形切除,然后再用肠线缝合进行止血;如果是胎盘大部分植入引发活动性出血而且无法控制时,应切除子宫[6]。有报道称,应用改良的B-lynch缝合术对于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引发的剖宫产术中出血有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所采用的缝线就像两条背带一般缚捆住子宫,从而使子宫缩小变硬,减少出血,此法对于分娩之后仍然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值得进行探讨使用。

3.2 预防措施

3.2.1 加强孕妇在孕前以及孕期的保健 对于那些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全身性慢性疾病不宜妊娠的妇女,应该尽早采取避孕措施,在病愈后适宜怀孕时再孕。做好高危孕妇的监护和筛查工作,对于一些潜在性的危险因素应该及早发现及早处理[7]。对于妊娠的合并症以及并发症应该进行治疗。如前置胎盘、双胎或者多胎、重度贫血以及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应该尽早去医院进行住院分娩。

3.2.2 对产程进行严密的观察以及正确的处理 指导孕妇规律的饮食和休息,而且除了检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外,还应该使用产程图,严密观察孕妇的胎心率变化、羊水的性状颜色、抬头的下降情况、宫口的扩张情况、孕妇的宫缩情况(间隔和持续时间、强度、频率等),及时检测到的情况及时记录[8]。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孕妇应该防止疲劳、紧张以及产程过长,镇静剂等药物应该合理使用,不能滥用。

3.2.3 医生应该严格掌握施行剖宫产术的指征 在孕妇进行分娩前首先应该详细的询问产妇的病史,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对孕妇的手术史、孕育史、既往史、有无妊娠的合并症、并发症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产科检查以及准确详细的全身检查,掌握好孕妇的骨产道和软产道有没有异常、胎儿的大小、胎盘的功能、宫颈的成熟度以及孕妇的身体状况等,充分估计好头盆的关系,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选择合适的分娩途径。对于不适宜进行试产的孕妇应该尽早施行手术分娩;对于有潜在性难产因素存在的孕妇应该对产程的进展以及胎儿的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只要有剖宫产指征出现,就应该及时进行剖宫产术分娩,以免由于产程过长而造成继发性的子宫收缩乏力,使术中取头困难,最后导致子宫切口发生撕裂增加术中出血几率。

3.3 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以及技术培训 提高产科医务人员的和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产科的质量,对于产科的技术操作常规以及产科诊疗常规必须严格执行,要求各个临床产科医生熟练掌握剖宫产手术操作及发生产后出血时各种止血技术,以保证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尽量降低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

参考文献

[1] 丁桂巧.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探讨(附706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3):59-60.

[2] 王秀平.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527-528.

[3] 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4.

[4] 刘新民,王谢桐.剖宫产术远期并发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9-392.

[5] 王德芬,应豪.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261-262.

[6] 吴佩昱,傅才英,翁霞云.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12.

第8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 。其中以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出血量较多,占产后24h总出血量的70%。产后出血根据其病因常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或残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下面就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谈几点认识。

1产后出血的病因

1.1子宫收缩乏力 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产后出血的70%,多因产程延长、滞产,使产妇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产程中过量使用镇静剂等。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血色暗红或有血块,阵发性增多。应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并记录出入量 。

1.2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 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部分胎盘残留的需行清宫术 。

1.3软产道损伤 多因胎儿过大,产力强,产程进展快,软产道未充分扩张,加之实施产科手术欠妥,保护会阴不当等导致。出血为持续性,色鲜红,应及时准确的止血,并缝合裂伤,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1.4凝血功能障碍 为产后出血少见原因,常见于妊娠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凝血因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等。 常伴有皮下出血、 注射针孔出血及手术创面出血等全身出血表现。应立即转院。

1.5晚期产后出血也较常见,多发生在产后24h~6w。多由于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感染、子宫复旧不全,或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坏死等原因所致,亦可见于绒癌。晚期产后出血常为反复出血,或血量少而淋漓不止,或突然导致大量出血。 应使用宫缩剂和抗生素或刮宫术,刮宫术应在补液、输血条件下进行,刮出物应常规送病检。 晚期出血治疗时首先应排除绒癌,要常规做尿或血hCG检查。

2产后出血的预防

2.1妊娠期对孕妇的宣教与管理 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手段,而对孕妇的宣教和管理是一种主动的攻略。平时说的"防范于未然"正是这样。

2.1.1妊娠期宣教 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孕产妇可以到乡级接受孕期5次以上的免费产前检查与保健服务。孕妇是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的主体,而管理的目的让孕妇及其家庭有幸福的归宿 。因此这一时期的护理工作需要孕妇认识到位,积极配合医疗单位做相关检查和进行必要的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早识别及筛查高危因素。向孕妇宣讲妊娠生理、孕期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减少高危妊娠的发生。对有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疾病的及时治疗或劝其早孕时终止妊娠。

2.1.2对高危妊娠者(如: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子痫前期、多次人流、多产史及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孕妇)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妊娠忧患意识教育。对高危孕产妇,乡村两级要建立高危孕妇一览表,及时发现即将到预产期的孕妇,村医动员到上级医院进行住院分娩。

2.2分娩期 正确观察与处理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产后出血好发于异常产及有并发症的孕产妇,因此,对产前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做好产程监护,于分娩前做好常规导尿,开通静脉等抢救准备。第一产程应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消除紧张情绪,并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若使用降压,镇静药时,用药要适量,避免过量,以免影响子宫收缩。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操作规范,预防软产道损伤;第三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和测量出血量。认真识别胎盘剥离征象, 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产后出血抢救护理

3.1产后出血的处理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及时补充血容量,迅速协助医生查找原因进行急救,及时有效的止血,是抢救产后出血的关键。 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3.2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及早补充血容量,失血多时以补充同等血量为原则,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保持平卧位,保暖,快速给氧,严密观察产后阴道流血量,保留导尿管,详细记录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

4护理思考

4.1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儿童优生,母亲安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我们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只有产前认真筛查出高危孕产妇,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才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促进妇女身心健康。

4.2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妇保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孕产妇接受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系数越高,母亲的相关知识对母儿的健康,高危因素的筛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及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大力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让孕妇主动到医疗机构接受检查。产后大出血的孕妇多为高危妊娠者,其中高危因素如:产后大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剖宫产史、5次以上分娩史、2次人流史、子宫肌瘤史、高血压、贫血等病史。妊娠期有: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急产、难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术、胎盘滞留等。

4.3产科人员要严格掌握缩宫素的应用指征,使用缩宫素时要严格执行使用常规,严密专人观察,记录宫缩情况,确保产程安全有效,把产后大出血的发病率降至最低。

4.4产后出血的抢救,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技术操作,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并且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 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9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脏性猝死(SCD)在美国每年发生30万~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近日,就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和防治情况,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内科、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

华伟教授于1985年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工作。1987年至1990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他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深造,进行临床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科训练;2001年至2003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在职博士学位。此后,又曾在美国Mayo Clinic心脏中心学习。多年来,华伟教授孜孜不倦,在心血管领域辛勤耕耘,与这个突如其来并能置人于死地的“闪电刺客”――心脏性猝死,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誓将这场“生命保卫战”进行到底。

中国SCD现状:

发病世界之首,上升超乎想象

2009年9月,由华伟教授和他的同事张澍教授牵头开展的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上发表。华伟教授结合这次大范围的关于SCD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我国SCD现状。

华伟教授说:“以前,我们仅通过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变化来估计我国的SCD现状,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此,我们选定了我国的几个地区为代表,做了这次大规模的科学统计学调查,得出了我国关于SCD的客观依据。”

“我们的调查共涉及四个代表区,分别是山西盂县16.2万名农村居民和北京西城区20.6万名、广州越秀区14.9万名、新疆克拉玛依市16.0万名城市居民。这四个地区是中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市地区。我们通过基层卫生院或社区医院、当地医疗中心、项目协作中心三级汇总的形式,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研究对象的收集工作。这次调查最终选取了678718例受试者,2983例死亡,其中SCD事件284例,男性患者为154例,女性患者为130例。在发生SCD的人群中,61.3%在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10.9%在1~2小时内死亡,20.9%为睡眠中死亡;在4个地区中,SCD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上升,65岁以上的最明显,25岁以下的仅有2例。”

华伟教授语气沉重地说:“我们经过初步调查得出结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高峰年龄在45~75岁之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万。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约有54万人,我国平均每天有1479人死于心脏性猝死,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并且中国的SCD上升势头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由此可见,中国SCD防治任务将面对一个多么严峻的形势!”

中国SCD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

据华伟教授介绍,SCD通常定义为发生在院外、急诊室或者在运往医院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冠心病是SCD在各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占SCD比例高达80%以上,其中,75%有心肌梗死史。心肌病、心肌炎、心室肥厚、心瓣膜病、高血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占10%~15%,其余15%左右归因于QT间期延长、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速、电解质紊乱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

“以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CD发生的危险性男性大于女性,与高血压、左心肥厚、吸烟、肥胖等内在因素有关。以往在通过对年龄、心率、血压、体重、吸烟、血脂、心电图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发现SCD病因极其复杂,可以是室颤、室速、心脏停搏或者非心律失常等原因。”华伟教授说,“在这次调查研究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近半数的猝死病例生前无明确的心血管疾患,例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病史。此外,经年龄校正后,盂县SCD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地区,此地区男性猝死率是广州男性猝死率的近2倍,而其女性猝死率是北京女性的3倍。这次的调查结果和以往的数据结果会带来对病因的进一步探索。”

“以往,人们对心脏性猝死不是很重视,预防工作开展得不够;再者,我国的尸检率也不高,以致欠缺回顾性研究。患者发生SCD后,时间往往很短促,而且通常大部分SCD发生在院外,如果来不及在短时间内进行抢救,患者往往很难存活。”华伟教授说,“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一些名人猝死事件的报道,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研究得出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再加上对SCD知识和危害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脏性猝死,开始扭转对SCD的认识误区。”

“猝死虽可救治,但成功率却很低。2005年年初,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公布了‘心肺复苏最新指南’,重要步骤为ABC三步,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如在SCD后4~6分钟内未予复苏,预后很差;8分钟后开始复苏,患者几乎不可能成活。”华伟教授说,“早期呼救、早期复苏、早期除颤、早期生命支持是关键。随着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提高,目前院内心脏骤停的急救成功率相对较高。然而,院外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便在医疗发达国家也仅有1%~5%。因此,识别心脏骤停易发人群成为研究重点,如何对高危患者进行SCD危险分层和评估十分重要。进行危险分层的SCD,一般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不包括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与非心律失常性原因导致的猝死。因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SCD,可经治疗干预得到逆转。这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速,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以及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做好预防是SCD成功防治的关键。一旦得了冠心病或心脏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有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或者曾经发生过突然晕倒被抢救成功的,这类患者再次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是已经发生过SCD的患者,更要积极进行治疗,比如在体内埋入心脏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华伟教授说,“目前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高危患者防治SCD的最有效方法,但国内应用的数量非常有限,每年仅有500多例患者接受ICD治疗。ICD目前在国内推广受限的几个原因是,第一,国内心血管医生对ICD预防SCD的作用仍然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于ICD对SCD的一级预防作用还不是很了解,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再教育;第二,目前,ICD的价格虽然通过几次国家统一招标后已有很大幅度下降,但是仍然偏贵,许多应该接受ICD治疗的患者无力承担ICD费用;第三,医保政策几乎没有覆盖ICD,能报销的比例非常有限,希望将来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提高ICD的医保报销比例,使ICD用于更多的患者。”

华伟教授最后说:“我国的SCD防治工作艰巨而繁重,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积极的宣传工作,能够引起全社会对SCD的高度关注。经过我们多方的积极配合和努力,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相信一定会扼住SCD这个‘冷血杀手’的咽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唯一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临床诊疗中心。华伟教授在20多年的心内科临床工作中,掌握了精湛的心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能,尤其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熟练掌握了心脏起搏器安装技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等,特别是国际上先进的经静脉植入埋藏式除颤器技术及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起搏尖端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此项技术的专家之一。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华伟教授已为3000余例患者植入了心脏起搏器,为300余例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为200余例患者植入了三腔双心室起搏器,是目前国内植入ICD和三腔起搏器最多的专家。除在本院开展的手术外,华伟教授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国内其他许多大医院开展ICD和三腔起搏器技术,为提高我国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