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工科院校历来强调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和“车间大课堂”两种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企业
高等教育学府历来都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成果需求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培养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具备主动钻研科学方法、积极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的精神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技巧和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许多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历来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思维。然而如何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针对学校的这个特点,本文对以下两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一是着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式实验室的作用的自助式实验室模式(学生独立进行查资料、定方案,开展实验,参与自助式实验室);二是着力体现综合实验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尤其是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的车间大课堂模式(产学研相结合,走进工厂大课堂)。
一、自助式实验室模式
理工科院校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因为不仅教师上课需要演示实验,学生课外作业也需要做实验,有些科目还要对实验进行考试。如此多的实验活动贯穿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师和学生仅仅是将它作为一个授课目标或考核形式,而就白白浪费了巨大的科学创新机会。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偶然间会有过对某一领域天马行空的超前想法,而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考中或许蕴藏着未来尖端科技的巨大突破。这些想法很可能是科学理论的雏形,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检验,雏形可能永远也形不成科学理论,那么这些闪光点也就白费了。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实验行为能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能够自发地对自己超前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践,我们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这个模式。
自助式实验室不是实验室的名称,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由教师带领着完成教科书上已有的实验操作的同时延伸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发主动地对未知的实验理论进行探索性操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自助式实验室模式以传授实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以创新思维、实验设计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科研创新大学生的目的,同时又避免资源的浪费,自助式实验室要做到有层次、有规范,分阶段地开展,才能张弛有度、合理利用、有序展开。
1.有层次的实验室名师指导体系
聘任学科内的教授、博士等资历深厚的专业学科教师作为自助式实验室的指导名师,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负责保养设备和更新材料、以及维护实验室的秩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方式进行指点及检验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各种偶然间产生出的关于科学的想法,在最开始都只是具有一个很模糊很超前的概念,这个概念拿到实验室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指点学生如何整理思路、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准备资料以及如何开展操作。学生最终无论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都是对创新理论的一次检验,丰富了开展创新活动主体本身的知识。这样经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最后形成老教授指点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有层次的指导体系。
2.规范的自助式实验室实验报告
创新性实验是科技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就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细心地撰写自己想法产生的背景、过程,做实验的步骤、方案,参考的文献,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实验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在实验前期准备,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做同步的详细记录。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比较正规细致地备份了学生每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与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共享创新心得与体会。
3.阶段性的实验室总结汇报会
总结汇报是一种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形式,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方式。在自助式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零散的创新实验报告在不断积累,这些报告有的可能比较肤浅,但是却巩固了基础知识;有的相对超前,但却受限于创新主体因知识水平、实验方式等一系列因素而无法继续深入。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会上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指导老师挑选出立意较新、思维独特、创新性高、代表性强的实验报告,由操作实验的学生阐述想法和过程,随后实验室其他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发掘其创新点、闪光处,最后由指导老师做归纳性的总结,指出该阶段科技实验中的成果和创新进展。
自助式实验室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动手能力的作用,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创造行为从单一活动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实验过程。在自助式实验室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为目标,较为完善的理工科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车间大课堂模式
随着自助式实验室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观点在实验室中诞生并完善。但是再新颖的观点、再高端的创新如果脱离了实际,缺乏应用性,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科技创新。所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不仅要敢想、敢开展,更要很好地体现出科技实验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要注重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开展科技实践。这就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车间大课堂。
车间大课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型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车间大课堂模式不仅把产学研充分结合,并使这种结合不只是满足于停留在企业提供的有限的实习点开展几天实习活动这类简单浅显的层面,而是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学校的科技创新指导有机结合,最终找准适合学校办学特色、贴近企业发展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培养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急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了经过严谨科学实验所检验的创新观点和方法。
车间大课堂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车间和学校实验室相结合,引申下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科研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为主的大学教育与强调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车间工作相融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车间大课堂模式实施起来有两个层次:一是车间“老师”走进学校课堂;二是学生走进企业车间。这两个“走进”在形式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就业等因素,在内容上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两者的完整性,具有可行性及可拓展性。
1.车间“老师”走进课堂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全部学习到。有很多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积累的一些技巧、方法和经验绝不是大学课堂上几条理论、几本教材所能传授的。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创新视野,学校应定期邀请多年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的老师傅走进高校的学生课堂给学生上课,传授给学生与专业学科相关并与创业就业相关的知识技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把课堂布置成类似实验室的简易小型车间,车间“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操作设备,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内容。
车间“老师”走进课堂的形式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传授的内容应当是贴近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点,并对其毕业后就业有帮助,或者说能够推动学生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二是注意展开的幅度和尺度,不能本末倒置。科技创新虽然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有重要意义,但毕竟还只是原始教学的一个辅助方式,不能够取代真正的课堂学习,它应该和课堂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注意分梯度传授。不同年级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知识的侧重点和选择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了解所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车间“老师”进课堂。
2.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一种形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掌握又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车间大课堂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周期性的安排各年级的学生走进高校定点培养企业的车间里,参观并学习真正的科技实践行为的开展流程,如流水线作业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行进的,复杂的机械是如何运转的,凌乱的原材料是如何做成成品的等等。通过现场学习,学生对于流程和技巧的掌握会比在单纯从书本学到的要深刻得多。
对于学生来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车间。尤其是一些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对操作手法技巧以及材料使用方面产生的疑惑,这些疑惑往往在车间这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生产场所里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虽然有些答案不一定能够在学生今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中使用,但是其启迪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
在发展理念上,坚决奉行“专业、生态、科技、领先”;在生态理念上,始终坚持“清洁生产、环保产品、循环经济、绿色家园”,浙江皇马秉承“对社会、企业、客户负责”的核心价值观,高举“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实施清洁生产和持续改进,生产与环境和谐的环保产品”大旗,用事实践行着自己庄重的誓言。
技术实力作后盾
传统化工企业,大多只是简单模仿它人的产品。浙江皇马则不然,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具有年产8万吨特种表面活性剂和3万吨化纤油剂生产能力,可提供十一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各类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化纤油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及化纤油剂生产企业之一。
早在1996年,皇马就开始投资兴建自己的科研中心,迄今拥有价值4000多万元先进仪器装备的科研中心,下设表面活性剂研究所、化纤油剂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浙大分中心、江南大学分中心及中试试验基地,并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科技人员达150多人,占员工总人数的40%以上。同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关系,聘请了国内外专家30多位,搭建起内外结合的人才网络框架体系。该中心先后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近年来,皇马已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5只,国家火炬计划5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受理发明专利76项。制定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项,参与修订国家标准2项,成为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雄厚的技术实力,是浙江皇马开展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三废综合治理的强大后盾。
绿色生产记心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境质量越来越敏感。浙江皇马强烈意识到,企业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推行绿色生产,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企业引向生产发展、消耗减少、环境好转的良性循环。
皇马首先从绿色产品的开发入手,开展绿色生产工作。为开发系列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实行了一整套监控措施,一方面细化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项研究,在遇到攻关难题时,立刻聘请相关专家登门指导;另一方面对于新品反复进行“小试一中试一分析一再中试”的循环试验,直到产品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才投入产业化生产。皇马对绿色产品的定义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绿色环保特性,在实际应用中也同样如此。依据这一标准,皇马成功开发了无污染绿色表面活性剂,成为行业的一个闪光点。
在生产设备方面,逐步改、撤、换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通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密封、双循环、喷雾式反应级数等先进工艺设备及DCS自动控制系统,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杜绝生产流程中的废气、废水及喷溅、滴漏现象,从工艺技术上保证企业的清洁生产。采取定压系统对反应釜先冲后洗再处理,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洗釜水的产生。2006年,皇马又扩建了污水处理站,使污水处理能力达300T/d。2009年,再投入4500余万元建设1200m3/d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综合示范项目,使COD排放降至60mg/L以下,400m3/d水体的中水得到循环回用,实现了减排与节资双丰收。
综合利用重行动
基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浙江皇马重点实施了国家重点资源综合利用课题“二元醇醚清洁生产”项目。传统的二元醇醚合成工艺能耗高污染大,副产物高达30%且不能回收利用,产品成本高,无法在国际市场生存。皇马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对二元醇醚生产工艺进行循环化改造并建成年产2.5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替代进口,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循环化改造后工艺的亮点为:以循环经济为依据,利用高效催化剂和改变反应温度及压力,使副产物多甘醇醚的含量减少50%。同时增加新工艺,利用副产物多甘醇醚合成聚乙二醇甲醚、无规聚醚和脂肪酸酯,与传统把多甘醇醚送往垃圾场焚烧的处理方法相比,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皇马增收近1300万。
在生产特种表面活性剂过程中,皇马每年要使用环氧乙烷10万吨左右,在聚合反应中年均释放大量热量,传统做法是通过冷却水冷却后直接释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皇马进行环氧乙烷聚合反应余热利用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循环再生率,并减少三废排量。通过技术、设备改造,把70%左右的聚合热转变成高温汽水混合物,再利用蒸汽回收压缩机将其转变为可使用的蒸汽,用以精馏车间的预热塔和油剂复配等,这样可大量节约煤耗和电耗;同时通过管网改造,建立区域水收集装置、集中中水回收池,购置冷却塔、水处理装置等,使聚合反应的冷却水同时得以循环利用。项目完成后,年可节电185万kwh,节约标煤6000吨,并节水30万吨,综合节能折标煤10227吨,年降低生产成本1005.4万元。
固本清源除三废
治标必须先治本。浙江皇马通过一系列手段,从源头上最大降低地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固本清源,确保企业绿色生产落到实处。
为减少废水产生,首先从源头进行控制,原料包装桶要求统一交供应商回收;内部周转包装统一标识,分类管理;对回收后的产品包装桶,用真空抽取残液综合利用,再清洗。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清洗污水总量90%左右,同时创残液回收价值50万元/年左右。在洗釜水的控制上,采用特殊手段减少用水量,淘汰过去简单用大量清水冲洗的方式,改用空压蒸汽冲刷和高压水枪喷射相结合,大幅度减少吸洗釜水的产生。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创新;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薪酬管理有效的沟通了事业单位和职工之间关系。与此同时,良好的薪酬管理能够帮助单位吸引、留住人才,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创新性是提高单位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一、薪酬的重要作用
首先,薪酬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能够对优秀的人才带吸引,符合事业单位所需;其次,加强职工的薪酬激励能够有效的提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最后,通过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能够将事业单位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融合,从而维护事业单位利益与员工的自身利益。这样就能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同员工自身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构成双方共同体关系,进而实现事业单位和员工共赢的目标。
对于薪酬管理而言,其激励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进行薪酬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它并非是单纯的提高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从而达到共赢,而是通过对部分优秀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实现带动所用员工积极性的目标。因此推行创新性的薪酬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创新薪酬管理体制必要性
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因为事业单位内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单位内部薪酬管理体不健全、不完善,没有相对完整的监督体系和分配机制,从而造成一些员工劳无所得,或者劳少所得。与此同时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对于薪酬管理体制不够了解,因此相对的对于薪酬管理体制创新工作不够重视,没能发挥薪酬管理体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有就是在于薪酬管理部门的一些人员的道德素质问题和工作水平较低,不能合理公平的进行分配薪酬。
当前薪酬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还有一部分的外部原因,主要的外部原因有,当前国内的事业单位都施行着全国高度统一的工资管理制度,主要由国家依照财政情况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进行薪酬的统一确定,再由相关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的制定分配模式,再通过逐级的审核批准之后进行有效的施行。这种全国范围内高度统一的带有强制性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不仅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本身的工资水平、总量以及社会服务质量和信誉,还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体制而导致其难以调度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的信息网面不够宽,导致薪酬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三、事业单位推行薪酬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对于事业单位内的员工而言,薪酬在代表着自身劳动所得的基础上,还代表着自身的价值体现,代表着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员工自身的人生发展规划和前景。因此一个适应时展,比较科学和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需要让员工首先感受到个人价值受到尊重和被公平对待。因此,创新薪酬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一,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分配在会丢,具体而言,是要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在执行事业单位现有的工资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出现档案工资同实际收入之间一定程度上的脱离;将专业技术职称和其评聘分割开来,将决定员工工资多少的因素综合成为岗位因素、技术因素等多种方面,将身份管理逐渐转化为岗位管理,从而实现薪酬分配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二,加强薪酬管理制度的内部管理。针对薪酬管理制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薪酬管理制度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角度进行完善监督,建立与事业单位制度性相适应的监督体系,也就是要健全完善对于薪酬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与监督,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薪酬管理制度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社会环境的改善。对于事业单位创新薪酬管理体制的工作,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个方面,在重视分配公平性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差距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员工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为吸引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条件。对于我国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最主要的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正面对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进行创新和管理。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全文,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薪酬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与此同时结合自身的只能特点来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不断的推广薪酬管理体制创新,从而为其有效的发挥薪酬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与指导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保证员工竞争公平性和提高事业单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惠英.浅析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J].华东经济管理,2011,23(11):154-155.
[2]张键敏,李原,张晓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2):50-51.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管理 体系
中途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18-01
一、概况
以“完善体制、明确目标、保证实施”,确保完成年度指标为目标,我矿通过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制度,实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做到了企业高产高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了企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网络,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的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环保科技中心作为日常工作管理部门。构建从员工、区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到高层管理者的六级工作管理体系。
(二)创新计划。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已编制2014-2015年技术创新规划
(三)项目管理。按照关于报送2012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3年科技计划的通知要求,认真筛选各专业上报的2013年科技项目,并按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规范填写,按规定要求提交。立项的项目统一按计划进度进行实施,及时按要求申请鉴定、验收、报奖。并对项目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按要求报验。
项目费用按项目进度每月各专业上报经费预算,并按要求进行经费管理,各种研发支出经费票据做到认真核实,特别是科研人工费、材料费用、电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做好经费归集。
(四)成果管理。按照集团公司关于201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并择优选取本单位已鉴定的一项科技项目按时进行网上申报。并对成果和知识产权按照保密制度进行严格保密。2012年科技成果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均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且科技成果转化手续齐全,资料完备。
(五)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申报是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通知要求,由单位或个人将专利材料经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审签后,报环保科技中心登记汇总,由环保科技中心统一报送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办理,对已授权的专利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第七章专利成果的管理中,专门列出了专利转让规定。
(六)技术交流。环保科技中心对矿各专业及个人的科技信息,严格审核,做到内容填写规范、充实。对发表技术信息资料的期刊统一归档,并分类汇总,满足本企业科技信息查询、检索要求。矿与各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委托院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时,均严格按照要求签订合同,合作形式具体、可操作,权责明确。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矿指派科技人员进行外出交流学习,交流学习中均是关于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与前沿研究方向等有针对性的内容。
矿还定期向各专业各单位收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择优选取的建议进行汇总归档保存
(七)人才培养。为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要求,科技组专门制定了科技管理培训PPT课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培训,学习形式分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笔记书写认真规范。
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在机电设备检修、安装过程中,创新检修、安装施工工艺及方法,应用先进成熟的检修专用工具、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合理的专业化工艺流程的具体情况,以便在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机电运营部下发了关于上报“四新”技术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负责人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认真总结以往检修、安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每个单位都要上报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报机电运营部。
(八)检查考核。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自评管理制度》。并认真按照《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表》所列内容逐项准备迎检材料,进行自查打分。对于自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均按要求填写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问题整改情况表,并按要求作出自查情况书面总结。
(九)奖励。为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矿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中拿出一章的篇幅对奖励范围、标准等进行详细说明。矿每年召开一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矿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及任务,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矿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对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奖励的成果进行嘉奖,每季度兑现一次奖励。
(十)工作管理。对各单位上报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及时归档,并建立工作台账,台账包含各项目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实施单位、起止时间、预算资金、负责人等内容。对上级及本矿下发的各类文件及时进行登记,并按要求积极落实文件内容。对集团公司管理系统中要求填报的数据和各类报表均按时上报,以便及时更新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各类数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基础教育;创新
伴随着现在国家新课改政策的不断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在淘汰和改善,传统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也在不断改善和转换。新课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比较,新课改形势下的音乐教学理念,不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结果评价方式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正确理解新课改下教育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师和学生心中,严重影响着音乐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积极正确的引导教师向正确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上转变。音乐是民族的灵魂寄托和舒缓方式,现在人类愈来愈离不开音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音乐有着美好的向往,喜欢并且乐于接受音乐的,但是,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却是遭到学生的大力排斥或者是厌恶。学生厌恶或者是排斥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他们的音乐课,甚至有极端的现象让学生们感觉“上音乐课犹如上断头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音乐教育过于应试教育,不能按照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王同学说“我本身是喜欢音乐的,一想到要上音乐课,一想到迎面而来的音符,我就头疼的厉害,更让我受不了的是老师需要我们背下那些可怕的音符,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小学生的性格就是需要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现在背记式上课模式让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觉得上课就得完成一项任务,――此类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的话语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回顾以往,不难发现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学内容单一、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模式死板、形式陈旧、违背艺术的本质等。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个人情感体验而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对象。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带来的美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自身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创造力。教学工作者不应该只是把音乐教学当做一门基础的学科,它更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学科。通过音乐艺术这门课程,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身后的兴趣,无限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早生活中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健康客观的方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以上种种分析,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去认识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施新课改后,在音乐教学方面,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关注对学生的培养,突显音乐本身的特性,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和谐、健康、富有美感和以人为本的音乐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带领下,步入音乐的殿堂,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
音乐艺术有着很大的延展性和跳跃性,存在于每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学科。但是由于年龄、个体差异、性别、知识层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学生本身对音乐有千万种态度。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范畴的教学,应该拓宽教学范畴,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之根本,使得“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素质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上摒弃老师的权威和降低姿态,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喜欢或者讨厌什么,然后在教学工作中制定出专门的教学方案,循序善诱,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教师即使老师也是朋友,不再是说教者,教学课堂也不再是呆板、枯燥的学习氛围,相反,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研究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来看看,教学和学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相交
音乐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不同,其有着特有的性质,音乐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它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爱好,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一种欢快、自由、和谐的氛围,让人在享受中接受教育。而且,我们在教学中严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把教授者自身的情感体验附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已制定好的思维模式和学生方式下接受教育,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个体本能对于音乐艺术的感受、感知和感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情感是没有的。学生和教师有着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在艺术的角度上,人与人是平等的。基于这种平等和艺术情感表达所具有的模糊性,那么对于音乐艺术的感触和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所有教授者不应该强加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学会聆听,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探索,积极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动变主动,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变成一个欢快、愉悦、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将“技巧性传授”变为“艺术性指导”
美是人的灵魂寄托,审美是一个人爱自然、爱万物、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寄托着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也包括爱,但是审美意义上的“爱”与其他伦理道德上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它丰富人的情感和充实人的灵魂,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意义。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其审美感受是最丰富的,相反,一个有着丰富审美感受的人,其是极富有爱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远不如培养学生的爱心。技能培养是短暂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而艺术情感的培养则对学生是永恒的,也是对学生最受益的,音乐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美,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转变传统的技术性教学,变为艺术性指导,增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鉴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始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新课改的实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曼丽.小学音乐课导入与小结的创新教学设计[J].中小学音乐教学,2003,(09).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加快”的精神,推进全市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提高公众科技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好“携手建设创新型**”科技活动,紧紧围绕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要素推动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广大人民。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素质。
二、科技活动周的主要内容
(一)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宣传和展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业绩;在企业中开展技术讲座、技术竞赛、技术培训、技术创新等活动,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将同雨城区、名山县联动开展“科技一条街”、科普赶场、科技培训等活动。
(二)积极开展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围绕灾后生活、生产、生态恢复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普及农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灾区饮水与卫生防疫等科技知识,重点开展农房建设、心理卫生、生态保护、农业种养殖技术和农民工就业培训,依靠科技帮助灾区重建美好家园。
(三)突出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普大蓬车、科普志愿者、农民110等活动形式,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聚集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大户等载体,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突出科技服务民生。科技发展以人为本,以科技服务民生、科技走近生活、科技进区入户为重点,推进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信息服务等领域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环保与节能技术、食品安全等进社区入农户活动;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小发明、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各级科普基地要对公众开放,动员和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城镇居民、农民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三、加强对科技活动周的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20**年科技活动周的组织工作,把办好科技活动周作为检验科普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加强领导,加大对科技活动周的支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整合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将科技活动周办成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科技节日,取得实效。
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社会影响面,使“携手建设创新型**”这一主题深入人心。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78-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其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为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环节里进行了开放式创新实践的教学改革,以期探索出更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放式创新实践的构建
(一)对课程设计的改进思路
1.题目选择。课程设计由教师指定题目,学生按照教师指导思路就可以完成电路设计,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缺乏学习自主性。改革后采用自主选题方式,实践课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创新机会。
2.模式转变。课程设计以理论设计为主,重知识、轻能力,其实践环节仍显薄弱。改革后不但让学生设计电路,而且结合计算机进行电路仿真,并最终动手制作电路板,使学生熟悉了科研的基本程序,提高学生科研和实际动手等综合能力。
3.时间安排。课程设计放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为期1~2周,要完成设计并焊接调试电路板,工作量大、时间仓促,学生根本难以完成任务。改革后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同步进行,合理安排各环节工作时间节点,保证整个实践过程顺利完成。
(二)开放式创新实践的实施过程
开放式创新实践由学生自主选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合理搭配。指导教师在理论授课当中下发任务,在实践项目开始前1~2周要完成对题目和方案的审核,并购买元器件。
整个过程按照“选题、方案设计、元器件购买、方案调整、电路搭建、电路板焊接”六个工作环节逐步进行,如图1所示。
■
图1开放式创新实践的实施过程
1.选题。教师下发任务要求,由学生根据课程性质自行选择设计题目,教师协助学生完成题目的审核、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题目以及要求。
2.方案设计。由学生完成电路的设计,并且对电路进行软件仿真。
3.元器件购买。学生根据电路上报元器件清单,包括元器件的型号、数量,由教师负责购买元器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用其它类型的替代型号。
4.调整方案。根据实际买到的器件再次重新调整设计电路,设计过程中在题目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新思维,对电路功能进一步改进和扩展。
5.电路搭建。为了防止直接焊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浪费,先让学生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并进行调试。
6.电路板焊接。对电路进行布线、焊接并测试完成最终功能。
三、开放式创新实践的教学成效
图2、图3、 图4和图5是学生的个别作品。
■
图2家用防盗报警器
■
图3交通红绿灯电路
■
图460秒秒表电路
■
图5光控小夜灯
(一)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理论课程的掌握。
(二)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仅让学生参与实践,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设计题目到元器件的选择、测量方法的确定,乃至电路的设计仿真,让学生进行了全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在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为将来独立设计打下了基础。
(三)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这种开放式实践活动,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功能及方案,发掘学生的潜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感受到共同完成任务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主动性
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同的课题并组成团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发现,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主动构建,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困难及建议
开放式创新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
(一)资金限制
教学资金不足致使题目数量有限,小组成员人数仍然偏多,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都能上手操作,而且设计选题上都主要集中在小的报警电路上。
(二)元器件购买不便
由于所需元器件种类繁多,数量又不多,商家不愿去配货,很多元器件难以买到,即使买到,无形之间也提高了价格。
(三)缺乏辅助搭建平台
学生在电路连接调试时不方便,操作费时费力。
笔者个人对今后的改革有一点建议,就是考虑将多门课程结合起来,例如:利用现有的电子实训室、自动控制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设计虚拟超声探伤仪、涡流检测仪等,尝试将传感器、虚拟仪器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专业无损检测的核心课程相融合,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促进核心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其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小明,张湘伟,吴福根,等.综合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
[2]徐晶,胡宾.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科技投融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其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政策目标,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创新型城市,并且取得明显效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离不开一套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为支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呈现出很大变化:资金来源渠道由单一的财政投资过渡到多元化投资、多种融资渠道,城市建设中的公益性色彩逐渐淡化,公益性资产逐渐向资本化资产转变;政府过分干预经济现象逐渐弱化,开始实行市场机制,企业自主决策能力逐渐增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际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二是科技融资渠道单一;三是科技投资投入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四是科技管理体系分散;五是大中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一个完善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因此要从科技投融资体系的主体、投融资渠道、投融资环境以及支撑体系四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完善,提升城市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主体
经过多年改革,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主体范围从单一的政府投资,已经扩大,各个地方部门、企业筹集与支配各类科技活动资金的自逐渐加大,科技投融资主体也渐渐由传统的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科技投融资主体转变为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科研单位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等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主体,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投融资体系改革的深化,非政府部门对于科技投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科技与市场的结合,使得一直单纯依靠国家拨款的科研单位,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且推向市场,为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些科研单位已经实行了企业化管理。
二、拓宽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投融资渠道
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渠道是指站在创新型城市的角度向谁投融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渠道可分为四类:政府、银行、资本市场和其他社会资本。
政府提供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指中央以及地方财政投资和科技专项基金,目前我国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中政府财政投资和科技专项基金为最主要的来源。
银行作为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渠道,其提供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内及国外银行贷款、出口信贷等。我国创新型城市科技建设所需国内贷款大多数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贷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
资本市场投融资渠道包括股票、债券、信托工具等的应用。除了股票、债券融资外,其他社会资本科技投融资渠道是指各种所有制构成的企业、事业单位,这些科技投融资渠道也在逐渐地发挥其作用。
三、优化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环境,提升金融支持
创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可以支持一个良好的政府或企业的资本投资保障经济发展。一个创新的城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中介的发展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创新和完善的服务为城市的有效集成在金融技术,引进和实施应充分认识与访问系统,一个标准化的,完整的金融中介机构。
加强安全系统。首先需要加快立法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立和完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相配套的各种法规和政策;其次是进一步充实保障基金的来源,包括各类企业可以从企业,政府财政拨款,会员自愿基金的成员,社会募集资金,商业银行资金几部分。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投融资机构。投资和融资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投资和融资机构扎根于自己的能力,所以它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各类指导和培训员工;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以考虑直接培训机构。
四、完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支撑体系
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撑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创新文化形成的支撑能力、制度创新形成的支撑能力、城市发展水平形成的支撑能力。因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创新文化,形成浓厚的崇德尚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支撑本质上就是要培育一个适合创新型城市科技发展的人文软环境。加强城市人文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塑造一种追求卓越、敢于冒险、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价值观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制度创新,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创新型城市的全面建设是以制度创新作为基本保障的,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按照十的要求,政府要从前台走到幕后,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规范市场主体的运行。
(三)全面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构筑综合支撑能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倡导城市精神,为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供精神动力。
改革和完善我国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对策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多,本文还只是对此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也是日后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单薇,肖会敏.我国区域科技投融资模式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2]曾祥效,陈宇山.泛珠各省区科技投融资的现状及特征[J].广东科技,2005(6).
关键词: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保证。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仅依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是难以为继的,因此需要便利和完善的外部融资体系来支持。本文试图根据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探索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但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得到金融支持而成长,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企业也要获得合理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义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2011]178号)明确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应该符合几个特征:首先,企业已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和学历构成符合一定的条件;第二,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等。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有四“高”的特点:第一,企业研发投入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与R&D(研究与发展)支出有着天然的联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中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第二,企业发展速率高。科技产品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诀窍、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特许经营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较高,企业将进入超常规的跳跃式成长期。第三,企业经营风险高。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闻名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约有5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其成活率很低,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生存超过5年的只有不到500家,超过8年的企业不到150家,在数年内稳定扩张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第四,投资回报收益高。一旦开发成功并且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就会高速成长,而且投资收益率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商之一,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曾经在中国完成30多个投资项目平均回报率高达55%,而同期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回报率分别为45%和35%。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20世纪70年代,Weston &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提出企业在创立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企业在成长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金融机构长期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比例逐渐增长;企业在成熟期,融资模式选择涵盖所有可能获得的融资品种。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也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阶段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据不同的企业特征和组织结构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种子期:种子期是指处于研发阶段,对未来收益有较大不确定性,研发风险非常高。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商业目标不明确,项目开发成功率较低。企业往往是在迭代研发,不断试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最终将科研成果成功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并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来反馈其产品投放市场的份额和增长潜力。
2、创建期:创建期是指企业处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品的阶段,此时企业容易受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产品扼杀在摇篮中的可能性较大,不确定性风险相当高。企业逐步完善了生成线,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是企业仍有亏损,需要增加固定设备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并继续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层面、市场潜力和投资收益。
3、成长期:成长期是指处于商业化阶段,老产品已经占领了广泛的市场且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新产品已经研发成功投入市场开始逐渐替代老产品。销售产品实现的利润增长很快,收益的不确定风险已经降低到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普遍接受的范围。
4、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不但具备适度的生产规模而且具备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财务制度健全,监督管理状况良好。企业已经取得了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企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融资模式的需求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其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的特征,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融资方式有不同的需求,有的阶段以某种融资模式为主,有的是多种融资模式共用。
(1)种子期:处于种子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基本处于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往往具有“团队不完善、项目缺乏细节规划,管理高度集权、财务混乱”等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的缺点,导致经营风险大,而且企业基本无有价值的抵押物,企业难以获得通过银行信贷审核从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企业的自有资金、政府投资、财政贴息、天使投资等。
(2)创业期: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往往处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初级阶段,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依然较大,资金需求量也较种子期增长。此时企业由于仍然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资金需求较为困难。因此,直接融资体系中的风险投资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模式。
(3)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又希望扩大生产与销售的规模,对于融资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此时,企业规模、资产、资金流和信誉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融资渠道有所拓宽,银行贷款、风险投资都可能成为其融资模式。
(4)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已经有稳定的盈利能力,此时风险投资等开始考虑退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原则,自主的选择融资模式,既能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又能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融资。
三、我国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我国从完善法律制度、鼓励金融创新等方面着手,通过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建设,给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模式选择,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性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模式种类丰富
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种类分布如下,见表1。
(二)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然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
我国2003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9年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科技部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拓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且如表1所列,名义上也确实有较为丰富的融资渠道。但是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例,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2009年1月11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08年度观察家年会上演讲时指出这4万亿投资,实际上分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很少。根据有关统计,估计仅有5%的资金是投向了中小企业。可见广大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然要面临融资难的状况。
(三)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探析
出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原因不在于企业或银行等的某一方面,需要思考涵盖需求、供应、中介等多方面的融资服务体系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去探寻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1.中、美、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体系对比
在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前,首先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先进做法与我国的情况做一个对比,见表2。
2、国外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经验的启示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方面虽然有很多各有特点的做法,但是有一些经验是共同的:
(1)有完备的法律依据
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支持和保障中小企业专门立法,并以此为依据,互为补充、彼此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保护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2)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
建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融资方面制定各种支持政策,缓解融资难状况。
(3)有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信用担保制度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形式,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担保和再担保的担保体系,增强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方便了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积极发展适合科技创新实际发展需要的创业投资、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培训等服务机构。
(4)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首先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在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中发挥作用;其次是中小金融机构;第三是完备的资本市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他们的资本市场体系都非常完善,拥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3、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对照先进国家的经验,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为了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5月科技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但是,我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例如,我国在风险投资等方面存在法律缺失的现象。
(2)政府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统一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部门,部分省建立了省一级的中小企业厅或局,其他多为地方政府成立的中小企业局。所以在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出现“政出多门,资金分散”等情况,同时也造成了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例如国外一般由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以承担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而目前我国担保行业资本来源多元化,包括各级财政、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诉求不一。实际操作中还有办理反担保物抵质押的登记机关,如国土、房产、工商、公证等部门,对担保机构不认可,对担保业务认知度不高,影响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到位的现象存在。
(3)融资体系不完善
首先,直接融资体系仍不成熟。如我国股市主要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市场,分别是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深市,2004年5月27日推出)、创业板(深市,2009年10月23日推出)、三板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的诞生为正在实业上苦苦摸索寻求资本雨露滋润的高成长性企业送来了融资的及时雨,但是我国的创业板还处于一个婴儿时期,相比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都显得很年轻。另外,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1946年出现在美国,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风险投资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兴起,70年代的低谷与调整,80年代的复兴和90年代的规范与蓬勃发展,造就了美国硅谷高科技的繁荣。相比之下,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等面向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关法规、人才、组织机构等都不完善。
其次,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我国目前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CM(25*2/3]托投资公司和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
构面临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体系的建议
一个完善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体系,应该是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首先,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应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负责融资体系的管理、运行、监督和改进。通过完善融资体系,支持和帮助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企业、资本有效对接,并防范金融风险。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成立统一的全国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中小企业相关政策、法规,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的政策、融资、法律、市场推广、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符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出台措施壮大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财税、担保、坏账核销、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