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手足口病;感染控制;护理管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16型(C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成人也可患病,但病情多较轻[1]。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近距离接触等途径传播。青海省东部地区为手足口病高发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加之青海地区经济落后,群体预防保健意识及卫生观念较差,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疫情控制难度较大,易发生院内感染。我院的服务对象-母婴,又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而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2],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高原地区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母婴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救治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感染控制及护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2月28日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8例,其中男56例,女5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
1.2 方法 通过对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月份、年龄的分析,总结出院内院外配合控制感染和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防止手足口病院内外感染爆发及流行。见表1~表2。
通过表1分析,手足口病6~12月份高发,医院可提前采取多种预防应对措施。
通过表2分析,手足口病患者高发年龄在5岁以下,以散居儿童和学龄前儿童多见,因此对患儿看护人及托幼机构的宣教显得十分必要,是感染控制和护理管理的关键[4]。
2结果
本组10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医院感染,无患者所在学校、班级、社区手足口病大流行情况。
3 感染控制与护理管理措施
3.1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医院从5月份开始即采取预防措施,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登记、筛查和报告工作,坚持关口前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门诊大厅预检分诊处安排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严格查看每个就诊患儿手、足、口有无丘疹、疱疹及溃疡,发现疑似患儿直接引导患儿到感染门诊候诊、就诊;对于高度疑似患儿,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避免与其他患儿同时候诊、就诊、治疗。门诊静脉输液室准备好隔离间,儿科病房准备好隔离病房。
3.2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3.2.1 手卫生宣教 要求看护人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护理人员亲自示范,教会患儿及其看护人掌握六步洗手法及基本消毒知识,防止交叉感染。
3.2.2 健康宣教 护理部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邀请患儿家属参加,进行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讲解,告知患儿家属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可控,预后良好,使患儿家属了解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在手足口病区内制作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针对每个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3.2.3 提高群体保健意识 我院儿童保健科医护人员利用到托幼机构给儿童体检的机会,宣教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并发放宣传材料,普及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知识。教育家长患病期间不准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做好群体保健知识宣传,从而减少手足口病在社会上的传播,防止手足口病大流行。
3.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手足口病区,医护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治疗用品及哺乳用具应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继发感染[5]。接触患儿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时戴手套;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消毒双手。对患儿使用过、接触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以及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按要求消毒处理。对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物品都要彻底清洗消毒。
3.4 严格探视陪护制度 每一患儿只留一人陪护,患儿不能互串病房,病室内物品尽量专用。护士及时巡视病房,给患儿家属现场指导各项护理措施。
3.5 加强环境管理 护理部要求病室地面必须湿式清扫,每日通风,拖把分室使用,标记清楚,用后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晾干备用。床单位如凳、床头柜每日用消毒液擦拭2遍,保证一床一桌一抹布,环境定期动态消毒。患者出院后,患者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3.6 做好患儿及家长心理疏导 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明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相关检查及目的、注意事项及预后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并配合治疗,同时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慌心理。
4 讨论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6],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因此,我院把严格落实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措施始终贯穿在护理管理全过程, 护理部将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质量纳入护理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和每月大检查,量化考核,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考核结果,并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如此以来,我院的消毒隔离措施始终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控制院内感染有了充分的认识,将预防院内感染体现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手足口病的疫情中,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干预[7],从而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疫情扩散和控制院内感染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7,24(1):3-6.
[2]胡玉洁,王绍琼,刘光华,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护理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2(6):460-461
[3]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
[4]张晓景.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宣教和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4):683.
[5] 赵博伦,姜安丽.中、美《护理学基础》教材先进性的比较研究[J].护理杂志,2007,24(2):12-14.
2013年3月20日至4月25日该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例,其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28例,4岁以下有44例,经检查诊断全部符合手足口病。
2方法
2.1立即建立应急机制:
当疫情或重大的特殊情况发生时,该院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预备的应急人员24h开机。2013年3月20日该院急诊科确诊了首例手足口病后,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控感办主任总务科主任,药剂科主任迅速组成手足口病筹备小组。建立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制度,完成人员调配和物品,药品的供应,立马开设20张床位供手足口病患儿用,调配各科护士长,护理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宣传、查房、会诊等消毒隔离方面的工作,制定完善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逐一解决,保证整个救治过程顺利进行。
2.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
由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调配工作,迅速在全院各科室抽调护理人员组成新的病区。组织培训学习手足口病的病因,诊断、护理、预防知识及危重患儿的救护,消毒隔离措施等。针对患儿静脉穿刺难,且不配合、易肿易脱出情况,抽调有经验儿科护理骨干培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股静脉抽血等技能,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首先你要懂头皮静脉的分布及血流的方向等。科学合理排班,明确职责,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从多方面提高护理质量,防止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2.3优化分诊住院服务流程:
因门诊患者多,再加上疫情的爆发,使医院门诊就医时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护理部增加了一名有经验的门诊分诊主管护师,协助手足口病患儿及时办理住院手续及安排床位,且告知家属陪护时需注意的事项,避免感染,使患儿能够快速接受治疗,以免延误时间,解决一些家属及患儿的特殊要求。
2.4制定手足口病的感染管理制度:
设立标志明显的手足口病的隔离病区,制定正确的消毒隔离制度,对抽调到手足口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再次由感染科进行相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操作的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接触患儿大小便和分泌物时戴手套,按时紫外线消毒通风,避免继发感染。注意个人卫生,每个病房内放置洁肤柔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手,患儿一切用物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置于臭氧消毒柜内消毒。向家属讲解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使其配合治疗,感控办每天督促检查。
2.5患儿的护理管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手足有皮疹、口腔有溃疡,少数伴有发热、咳嗽、体温38℃左右,在治疗的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手足口病主要病毒柯萨奇A16和EV71两种引起多见,而病毒柯萨奇A16可并发心肌炎,EV71病毒可引发脑炎、脑膜炎,之所以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症处理,如有异常随时与值班医师联系,备好一切急救药品、用物等,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
2.6做好预防宣传:
全院开展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工作,护理部再邀请患儿家属参加再次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解、此病可防、可治、可控、预后良好,首先解除心理恐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只要相信科学遵循科学的规律,就能取到最佳的效果,在全院、病区宣传栏宣传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时教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
3效果
共收治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于2013年4月25日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5~7d,在住院期间未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及护理纠纷,患儿家属满意且有效的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4体会
4.1领导的迅速组织,合理的措施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多部门配合,调配护理骨干充实手足口病区,优化接诊处理流程,护理队伍的合理安排及职责的制定。通过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进行病区人员调配及物品管理,使临时组建起来的护理团队在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絮,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保障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控制疫情的传播。
4.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手足口病院内的感染: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如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就会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因此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制定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培训医护人员、督促、检查医护人员落实各项防护措施能有效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4.3护理技术培训是安全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 个性化;手足口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26-0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潜伏期一般3-7天,好发于0-5岁儿童。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属隐性传染病,常呈暴发性流行。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埃可病毒和EV71型最常见[1]。本组手足口病患儿以1-3岁的散居儿童为主,3-7岁幼托儿童次之,7岁以上小学生较少,针对以上患儿年龄小、合作性差、临床症状侧重点不同等特点,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现将我院自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8例,女222例,年龄小于1岁的83例,1-3岁375例,3-6岁92例,大于6岁40例;散居儿童433例,幼托儿童120例,学生37人。
1.2 临床特点 本组患儿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发热(体温在37.5-40℃),手心、足底水疱,口腔黏膜、咽峡、舌唇疱疹,臀部皮疹。少数患儿有咳嗽、流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1.3 预后 本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平均住院日7-10天,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2 个性化护理措施
2.1 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2.1.1 年龄小于1岁患儿的护理 小于1岁患儿需要得到安全感和可依赖性,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照顾,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用感知给予患儿安慰,用母亲般温柔的声音交谈,用手轻柔的抚摸,在操作后搂抱患儿等;针对患儿小、抵抗力差等特点,凡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用消毒液擦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用过的玩具、物品、衣物等进行彻底消毒。病房定期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对患儿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反应,加强手足口病防护知识的宣教。
2.1.2 1-3岁散居患儿的护理 1-3岁的较大患儿能够把与疼痛经历有关的地点、人物等联系起来,当她们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时会哭闹、反抗,因此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静脉穿刺等刺激性或疼痛操作前,护士要善于观察患儿情绪,及时沟通、安抚、鼓励患儿,操作后对其表现给予认可,有助于患儿对后续操作的配合。患儿床旁放置快速手消毒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护理前要消毒手。对患儿的日常用品如玩具、餐具等也要浸泡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可接触的床、柜、物品,患儿的衣物、床单、被罩等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消毒,也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有呕吐物、分泌物、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用漂白粉覆盖后清理。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向患儿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合作及配合。加强患儿家属的疾病治疗、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消毒隔离等健康知识的宣教。
2.1.3 3-6岁幼托患儿的护理 3-6岁学龄前期患儿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若给予动手机会并认可其表现,将会获得孩子的信任。护理操作时,用口语化的语言向患儿解释治疗的目的,对患儿的配合治疗的表现及时肯定。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在幼儿园及居家勤洗手、讲卫生的好处,增强患儿预防手足口等传染性疾病的以能力。
2.1.4 6岁以上小学患儿的护理 6岁以上童年期的患儿追求的是自我能力的肯定,进行操作时,可以将两个或多个需要相同操作的患儿放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鼓励、相互比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患儿自身的心理护理,向其讲解手足口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做好卫生知识宣教。
2.2 根据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2.2.1 高热的护理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中65%的有高热(38.5-40℃)症状。处理以物理降温,口服药物布洛芬混悬液为主,对持续高热或超高热者,加用退烧药物静滴。
2.2.2 口腔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刺激性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应温凉、清淡,避免加重口腔黏膜溃烂。根据患儿口腔情况必要时每天给予口腔护理1-2次,保持口腔清洁。对于会漱口的患儿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2.3 皮肤护理 保持病房床单位整洁干燥和患儿皮肤清洁;为患儿剪掉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嘱其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手足有水疱的患儿,用无菌针头挑破水疱,用络合碘消毒;臀部有皮疹的婴儿,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2.3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小、病情进展快,容易并发脑炎、循环衰竭、肺水肿等,死亡病例都在病情发展成暴发性心肌炎或神经源性肺水肿时不治而亡[2-3]。因此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防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3 讨 论
我院针对年龄、生理、心理及临床症状等不同的特点,对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使自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个性化护理服务是一种人性化的、有效的、新型的护理方案,对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93-02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幼儿,多数患儿病程约为1周,呈自限性,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可导致死亡。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尚无有效药物治疗该病的情况下,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变得尤为重要[1]。为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我院手足口病患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其中,对照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2例,年龄1.0~4.5岁,平均年龄(2.6±1.2)岁,潜伏期2d ~9d,平均(3.8±0.9)d,并发脑炎2例;观察组男患儿20例,女患儿10例,年龄为1.5~5.0岁,平均年龄(3.0±1.3),潜伏期3d ~10d,平均(4.0±1.1)d,并发脑炎1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潜伏期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2010版)诊疗指南》[2]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口痛、厌食,可伴舌、颊部口腔疱疹或溃疡,手足部位均出现皮疹,入院体温均>38℃。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脑、肺等器官疾病者;②依从性极差者。本研究由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后进行,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在2组住院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①一经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应立即安排至隔离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做好消毒工作,护理人员每日对患儿所在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对患儿衣物、随身物品、医疗器械等进行定期消毒;对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医疗用品等实行专人专用,切勿交叉使用或混用。②每日对患儿皮肤及口腔进行清洗,保持衣物及皮肤干燥、清洁,严格避免交叉感染。必要时使用鱼肝油对患儿口腔溃疡进行涂抹,或予以口服治疗。③对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其呼叫器的使用方法及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等,教会患儿家属心理干预相关知识,以帮助患儿疏导不良情绪。注意确保每日营养摄入、睡眠充足等。
1.4 观察指标
2组的护理满意度。
1.5 疗效评价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判定。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该组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结果数据均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 7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四格表χ?检验,计算出χ?值和P值,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给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以夏、秋两季高发,好发于5岁以下幼儿,肠道病毒为该病主要传染源,近年来随着该病的发病率上升,逐渐呈现流行趋势。手足口病患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足及口腔等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疱疹性皮疹,一般先出现斑丘疹,随后口腔硬腭、舌尖等部出现疱疹。疱疹破溃后出现局部溃疡,引起患儿口腔疼痛。重症患儿可引发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护理人员须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对患儿所在病房、患儿皮肤、衣物、随身物品等进行消毒隔离。护理上应严密观察,对出现高热、头痛等症状的患儿,应及时予以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非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治愈率一般较高,预后良好,且一般不会出现后遗症[3]。
相较于一般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更侧重于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一切以患儿及其家属需求和感受为中心,注重护理服务细节,在患儿生活、心理、环境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服务措施,以此促进患儿病情好转。赵丽君[4]将235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护理模式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优质护理组优良率为88.6%,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9.8%(P
[关键词] 儿科输液门诊;手足口病;输液患儿;针对性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b)-0139-03
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多种肠道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手部、足部、口腔等身体部位有小溃疡、小疱疹。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较快,传染性强,且易出现心肌炎等并发症,若不及时救治还会导致死亡[1-2]。患儿的表达能力与依从性差对治疗影响较大,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对疾病的治疗与患儿的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此该院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门诊手足口病输液患儿的护理方法和效果展开探讨分析,以为门诊手足口病输液患儿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到该院就诊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组各40例,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男19例,女21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岁,平均年龄(4.56±1.23)岁;观察组患儿男22例,女18例,最小年龄11个月,最大年龄9岁,平均年龄(4.63±1.1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主要有检测生命体征、观察和测量体温、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针对性综合护理 ①皮肤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对疾病疼痛、瘙痒等承受能力较低,会忍不住搔抓疱疹部位,致使皮肤发生溃破现象,加重患儿的疼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皮肤状况,根据患儿疱疹的程度采取消毒用药措施,减轻患儿的痛苦。保持输液环境的干净、卫生,叮嘱家长不要使用有刺激性较的香皂、沐浴露给患儿洗澡,避免外界环境、化学物质等对患儿皮肤的刺激。患儿所穿衣物应选择质地柔软、比较宽松的衣服,可以防止衣物对患儿皮肤的摩擦而增加患儿的疼痛。并且要勤更换尿布和换洗衣物,使患儿皮肤保持清洁干爽。同时告知家长为患儿修建指甲、带上手套等以免患儿在搔抓疱疹时将皮肤抓伤。争取家长的同意和支持,对症状较严重及年龄在1岁以下的患儿采取静脉留置针措施,减少穿刺的次数,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
②发热护理: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会出现低热,低热症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给患儿多饮温开水即可。当患儿出现高热症状(38.5°以上)时,要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为患儿采取降温措施。可用温水擦拭患儿身体、冷敷患儿头部、使用降温贴等物理降温方式,也可口服糖浆等药物进行降温。
③口腔和饮食护理:患儿饭前、饭后均用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的干净,对疱疹或溃疡较多、疼痛明显的患儿要使用西瓜霜等药物涂抹于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缓解患儿的病痛。受病情的影响患儿食欲不佳,在饮食方面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科学搭配饭菜,改变样式和色彩等提高患儿的食欲。忌油腻、辛辣的食物,避免对口腔疱疹、溃疡的刺激,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④消毒护理:因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因此要做好相关的消毒隔离护理措施,住院患儿要实施隔离,限制陪护、探视的人数,并且要进行例如易感群体、传播方式和途径等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指导陪护的家属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患儿使用的餐具和奶嘴等物品每天都要放入水中煮沸30 min进行消毒,每次接触患儿后要洗手。医护人员在一次性物品使用后集中放入指定的医用废物包内待统一处理,非一次性物品使用药品进行消毒。
⑤病情观察和输液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幼小不能很好的与护理人员沟通表达病情,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密切地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一旦患儿有心率变快、高热长时间不退、哭闹、呕吐、疲劳嗜睡且有肢体的抽搐时要警惕是否为肠道病毒引起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症状,做好随时急救的准备工作。在输液时,大部分患儿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进而抵抗输液,可以用微笑、手势、小玩具等转移患儿注意力。同时患儿的依从性差,且好动,加大了穿刺的难度,需要与家长解释说明并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穿刺成功后要详细告知家长看护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患儿或者家长碰、抓穿刺部位、擅自调节滴速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治疗的效果,分为3种等级情况[3],具体如下:显效:在护理和治疗3 d内,患儿的疱疹、溃疡等病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没有出现发热的症状,恢复正常的进食和玩耍等日常活动;有效:在护理和治疗4~6 d内,患儿的疱疹、溃疡等病症得到一定的改善,且没有出现发热的现象,食欲有所增加;无效:在护理和治疗6 d后,患儿的疱疹、溃疡等病症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有发热的现象。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所占比率的和。比较两组患儿治愈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护理工作的评价。分值在0~100分,0~20分为非常不满意,20~40分为不满意,41~60分为一般,61~80分为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
经过护理和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为92.5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观察组效果更好,P
2.2 比较两组患儿治愈时间
对照组患儿平均痊愈时间为(12.12±1.17)d,观察组则为(7.12±1.03)d,观察组组患儿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所需时间,P
2.3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满意率
对照组满意率为80.00%,观察组为95.00%,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率比较观察组的更高,P
3 讨论
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体为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有3~5 d的潜伏期。重症手足口病发病较急,会并发脑膜炎等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死亡[4-5]。以往对门诊手足口病输液患儿主要采取常规护理方式,但是护理质量不理想,一次穿刺成功率低,加重了患儿的痛苦,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对患儿的治疗和家长满意度等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经过不断的观察分析发现在门诊手足口病输液患儿的护理中根据疾病的症状特征结合患儿的年龄、性格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皮肤护理、发热护理、口腔和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临床疗效、家长满意率等有很好的作用[6-7]。
为了研究有效的手足口病输液患儿的护理方法,我院进行本次研究,分别比较常规护理和针对性综合护理的效果和满意度。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且P
[参考文献]
[1] 贾文君.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4):132-133.
[2] 胡跃华,肖革新,郭莹,等.2008-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8):693-696.
[3] 黄敏.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38-140.
[4] 覃芳华.个性化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118-119.
[5] 苗德凤.综合化输液室儿童护理措施在医院门诊的规范应用和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9):1017-1019.
[6] 王仁媛,李秋兰,陈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感染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750.
[7] 刘映兰.循证护理在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199-201.
1.1基本信息笔者参与护理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在6个月到6岁之间,平均年龄2.11岁,男性29例,女性31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重症诊断标准[2]。本组患儿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有,呼吸机辅助治疗、抗病毒和抗感染治疗、免疫用药以及营养支持。
1.2临床症状所有患儿均有持续发热症状,在手、足、口以及臀部等附近部位均有疱疹,且有明显疼痛感,其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儿15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嗜睡、情绪不佳、惊厥等;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患儿31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痰、口唇发紫等;出现循环系统症状患儿17例,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体热但四肢发凉、心率不齐、血压失常等。大部分患儿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为多种症状叠加。
2护理工作
2.1常规护理
2.1.1尽早隔离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3]。为了最大限度的控制该疾病的传染,同时为患儿提供一个无菌的治疗环境,因此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并在隔离区域尽早进行救治工作。
2.1.2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就诊时,通常伴随着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作,因此需要进行急救处理。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密切的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如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测,不但能够进一步考察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心脏功能是否存在损害外,还能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严密监控患儿血压变化,血压异常也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根据患儿血压给予硝普纳(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959),每分钟按体重1.4μg/kg,单次剂量为50mg。此外,患儿发病时常伴有呼吸困难,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以患儿辅助呼吸并根据患儿病情及时调节氧气流量,一旦患儿出现呼吸功能进一步下降,血压持续失常、心率异常等情况,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对于出现烦躁、情绪不佳、嗜睡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对于症状进一步加剧的患儿,要报告医生及时进行腰椎穿刺以及脑电图检查,同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甘露醇(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6395),按体重1~2g/kg在30min内完成,预防颅内高压或是水肿的出现。对于出现循环系统障碍的患儿,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要除了要进行心电监测外;还要及时对患儿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以及抽血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4]。对于出现循环障碍的患儿,肌内注射舒血宁(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Z14021945),一次20ml,一日一次。
2.2饮食护理由于患儿手足口病累及口腔,因此患儿的日常饮食采用流质食物,以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主,不能太烫,必要时给以鼻饲,注意保持鼻饲官的干净无菌,同时每日用温开水清洁患儿口腔,观察患儿口腔内有无继续出现溃疡、糜烂等。
2.3镇痛护理患儿由于手足口等多处出现疱疹容易引发疼痛,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9990027)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一次2ml。同时做好患处的保护,防止患儿抓挠患处,以免增加疼痛甚至是引发感染。
2.4安抚护理患儿由于患处疼痛以及全身性多种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受累,同时处于陌生环境缺少家人陪伴,患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儿安抚工作,用亲切和蔼的态度,通过肢体语言多与患儿交流,防止出现行为退化。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疾病通常较为严重,且处于隔离治疗,家属常常寝食难安,心理压力较大,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同时报告患儿的治疗情况,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出院指导,向患儿家属普及手足口病的知识,特别是预防与预后的相关家庭措施,出院后一段时间,患儿应当在家休养一段时间,避免去人多嘈杂的地方,注意清洁卫生,注意开窗通气,尽量消除疾病对于患儿家庭产生的负面影响。
3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与护理工作后,所有患儿均痊愈,未对患儿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小儿 手足口病 脑炎 循证护理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4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0-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A组16型柯萨奇(A16)、71型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入侵感染所致,常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1]。通常临床症状较轻,但部分患儿会出现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临床护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2]。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为了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我院100例患儿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现将10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2.7±1.1)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3个月-6.2岁,平均(3.1±0.9)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基本病情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遵照医生医嘱给予10-15mg/kg/d的病毒唑以及50-150mg/kg/d的头孢他啶静脉滴注,若患儿的颅内压升高,应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人血免疫球蛋白,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应及时给予吸氧等对症处理。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一般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理念以及实施步骤进行具体指导,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①确定问题:本院护士长、护士、责任护士以及主治医师共同组成组成循证护理小组,全方位评估、分析患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心理护理、消毒隔离、对症护理、病情观察[1]。②循证支持:通过网络查阅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2期)、EMBASE(1980-2012年)、MEDILINE(1980-2012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1980-2012年)、维普(1980-2012年)检索有关文献,从各种护理措施中找出相应的支持证据,再由循证小组人员结合患儿的实际需求、自己的临床护理经验专业护理知识制定更合适的新的护理方案。
1.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体温2d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正常,可正常进食、玩耍。好转:体温在3d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趋于正常,开始正常进食、玩耍。无效:治疗3d以上,患儿仍有发热症状,皮疹症状无明显变化,口腔疱疹溃疡或出现细菌感染,进食较少,精神萎靡。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 或X2对进行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患儿4例护理无效,护理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3 循证护理
3.1 心理护理。护士应多与患儿家属交流,传授家长一些基本的手足口病的知识以及护理注意事项。用和蔼的态度以及温和的行为关心、爱护患儿,多给患儿讲童话故事或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多鼓励表扬患儿,最大限度的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3.2 消毒隔离。为预防交叉感染,应经常开窗透气,每日隔1h应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病房1次。指导患儿良好卫生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应用碘伏消毒患儿双手,患儿使用过的物品一律严格消毒。
3.3 对症护理。①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内疱疹极易破溃出现溃疡,应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较小无法漱口患儿应用蘸口泰棉签擦拭口腔,口腔溃疡者应在口腔涂抹维生素B2和蒙脱石散,可减少患儿痛苦,尽快愈合溃疡。②皮肤护理:患儿的衣、被应保持整洁、平整、干燥,给患儿穿柔软、宽松的衣服,不留长指甲,为防止患儿抓破皮疹可包裹其双手。便后患儿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③饮食护理:应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让患儿多摄食清淡、温凉、质软、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多饮温开水。
3.4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是否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脑膜刺激、头痛等不良症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抢救。注意做好患儿的护理,保持呼吸道畅通。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从临床实践定、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可靠、有论据支持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护理依据,并结合护理知识、经验、患儿实际需求制订的科学、准确护理方案。本组研究表明,循证护理患儿的总有效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循证护理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Z].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10
方法 将278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药物治疗方案相同。门诊患儿175例归为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住院留观的103例患儿归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给予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同时详细记录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以及用药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的遵医行为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以及用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普通型手足口病住院留观治疗,接受护理干预可增强家属的遵医行为,使患儿疗程有效缩短,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手足口病;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556-02
中图分类号:R 7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47
手足口病(HFMD)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肠道病毒所引起的儿童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最常见的肠道病毒是A 组柯萨奇病毒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EV71)[1],发病以5 岁以下儿童居多,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者斑丘疹以及发热等,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以及易感人群普遍等特点,若误诊或者治疗不当很容易导致脑膜炎、脑炎、肺水肿以及循环障碍等重症,甚至危及生命[2],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为研究护理干预对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我科对103例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0月到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278例,其中男163例,女115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为1.9岁。纳入标准:均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患儿口腔及其他不同部位出现疱疹并伴有轻、中度发热1~2天就诊,无嗜睡、呕吐、抽搐、惊跳、休克等危重症征象。将住院留观的103例患儿归为观察组,门诊患儿175例归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身心状况、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等方面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
2.资料收集方法 由专业人员下发问卷调查表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状况、饮食、卫生习惯、陪护人员以及文化程度等。
3.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儿的药物治疗方案相同。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患儿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对家属进行系统的预防手足口病教育,将宣教与示范结合。给予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在急诊科设置一个手足口病患者专门接待区,与其他患者隔离,禁止带患儿到其他病区。患儿入院后医务人员及时向家属讲授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病房要经常开窗通风,并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病室内放置有手消液,以便患儿和家属随时消毒手足。患者的粪便、
剩余食品等要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处理。由于本病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3],所以要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免发生交叉感染,隔离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保持患儿的皮肤干燥和清洁,剪短患儿指甲,以防患儿由于皮肤瘙痒而抓破皮肤引发感染。必要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患处,使用清水沐浴,避免使用肥皂和刺激性沐浴露,尽可能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及时更换,保持床单和被褥整洁,定期暴晒。患儿发病期间应摄入清淡、易消化且无刺激性的流质或者半流质的温凉饮食,宜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排便。患儿常由于口腔内出现疱疹和溃疡而拒绝进食,所以一定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其口腔清洁,在进食前后可用凉温水漱口,对有溃疡的患者可先用西瓜霜外涂,以减少患儿的痛苦。用药治疗时,要对药物作用、用药方法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讲解,随时观察患儿的意识、体温、脉搏以及呼吸情况,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嗜睡以及肢体抖动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同时详细记录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以及用药时间等。
5.遵医行为的评价标准 ①完全遵医:患儿完全遵守医嘱,治疗1~3 d 后发热症状消失,皮疹和溃疡情况明显好转;②不完全遵医:患儿不完全遵守医嘱,治疗4~6 d 后发热症状消失,皮疹和溃疡情况出现好转迹象;③不遵医:患儿不遵守医嘱,治疗6 d 后仍发热,皮疹略有减少或增加或出现溃疡感染,病情进一步加重。
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患儿遵医行为的比较 观察组的遵医行为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以及用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讨 论
手足口病虽然好发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均可发生,其传染源为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发病期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粪口途径以及接触传播,儿童均易感[4]。由于目前还没有预防该病的有效疫苗,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配合退热以及抗感染等治疗,同时配合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5]。由于一些家属对该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患儿仍停留在门诊治疗和居家观察,没有意识到按时持续用药的重要性,不注重患者的隔离工作和对日常用品、食具、洁具等消毒的护理工作,导致其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6]。所以在手足口病治疗中的护理工作不容忽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掌握患儿病情变化掌握以及针对性的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对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后,其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以及用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儿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监管患儿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和接受各项护理措施,从而使其更好地接受各项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程 君,王 谦,陈 燕,等.手足口病(EV71)诊治与预防(附典型病例介绍)[J].安徽医学,2008,29(4):342-343.
[2]张晓春.手足口病留观患儿12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03-404.
[3]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52-53.
[4]李向红,刘承娟.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和预防[J].右江医学,2011,39(6):821-823.
[5]张 晓.小儿手足口病综合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 26-28.
【关键词】手足口 感染因素 护理干预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39-02
手足口病大多在婴幼儿群体中传染,患儿感染初期,症状轻微,只需7-10天便会自行痊愈,有少数的患儿会引发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急性迟缓性麻痹等等,有极个别的患儿身体抵抗力差,病情发展迅速,会引起死亡。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主要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多于5岁以下儿童多见,在发病一周内,感染力最强,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尚且没有一种对症的药物,多数患儿都是在门诊或者家庭进行隔离治疗,因此,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的感染因素以及其传播途径,对于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的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和途径
1.1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健康的带毒者和轻微散发的病例,而且其传染多带有一定的隐性,而在流行的过程中,阴性的感染者比显性的发病者数量多出数十倍以上,在发病的急性型,婴儿粪便排毒大约有3-5星期,而咽部排毒也有1-2星期,因此,这些健康的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
1.2 易感人群
所有的人群都对EV71型肠道病毒十分敏感,每个年龄段都有感染和发病的可能,而以婴幼儿最为敏感,5岁以下婴儿发病率在85%-95%。根据各国研究结果表明,每隔2-3年,手足口病就会有规律的发生一次,而主要的发病期间都是新生儿和易感染人群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数量的积累为流行病的发病和传染提供了先决条件。
1.3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粪便以及手眼之间互相感染进行传播,患儿咽部分泌的病毒,会扩散到空气中,通过飞沫传播,以及患儿使用的毛巾,口杯,玩具等等日常接触的事物发生传染。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受到感染的几率越大,每次流行期到来时,隐性感染与显性发病者的比例为30:1,而一旦被感染后,对于同类型的病毒,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具有免疫能力。
2 预防措施
2.1 院内防护措施
2.1.1 在医院设置专门针对手足口病的诊室,实行预检分诊。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每日就诊的患儿数量很多,如果不能进行分诊治疗,则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进行分诊治疗,对患儿进行预检分诊,分诊室需要配备齐全各种医疗措施,比如空气净化机,消毒剂,体温计等等,对于疑似手足口的患儿,应当对其进行预检,并且说服其戴口罩,经常洗手,并且对患儿的详细信息进行仔细的登记,在预检时尤其是要注意患儿是否有麻疹、风疹、水痘等其他传染疾病。
2.1.2 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由于患儿多为婴幼儿,表达能力稍差,因此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儿,如果出现发热,神经差,恶心呕吐,手脚冰凉等现象时,需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及时就诊,防止病情的延误。
2.1.3 加强隔离和消毒。诊室内应当经常开窗通风,医护人员每次检查患者后及时洗手,或者带一次性手套,防止重复检查造成交叉感染,对检查用的器具,比如温度计和其他物品,都要严格进行消毒,使用0.2%过氧乙酸浸泡30 分钟,对于诊室内的其他物品表面,如桌椅,门把手以及地面,在患儿基础过后,都需要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症状比较轻微的患儿,可以在家进行隔离,症状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当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视为隔离期结束。
2.1.4 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在候诊期间,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在门诊大厅以及诊室内挂宣传栏,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流行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预防感染的措施等等,同时,在就诊期间,教会患儿家属如何为患儿进行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饮食等知识,让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严重性,很多水泡不需处理便可自行恢复,防止很多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处理水泡而造成患儿其他部位的感染,在患儿预后,对家里的环境也要重视起来,将患儿的玩具和衣物等进行消毒,为患儿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等,当患儿在家里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
2.1.5 加强对手足口病信息的收集工作。在我们实践经验还不足的情况下,应当通过网络和新闻等各个渠道加强对疾病信息的收集,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了解到最新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制定详细的护理和消毒制度。
2.2 家庭护理干预
2.2.1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首先需要将病患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分离,知道患儿的体温达到正常,皮疹以及疱疹消失为止,通常的隔离时间大约在2周左右。肠道病毒在湿热的环境下生长和传播的速度最快,各种氧化剂和碘酒等都能够消灭活的病菌,病菌一般在50℃左右可以被灭活。因此,在家庭护理中,要经常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空气干燥,对日常用品和患儿的衣物,要定期进行消毒,可以采用1%84消毒液浸泡3Omin或煮沸消毒,不适合采用这种消毒方法的物品,可以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以上,另外,家长要督促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2.2 观察和监测。患儿家长要时刻关注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主要是对体温,精神状态以及疱疹等现象的监测,尤其是体温,每4小时为患儿测一遍体温,对于高热的患儿,可以采用敷冰袋或者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如果物理降温不起效,则可以考虑采用退热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为患儿服用,如果持续的高热不退,或者有其他恶心呕吐、精神不佳,哭闹不停等现象,应当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冰,初玉云.手足口病传播特点及居家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4)
[2]郭洁.重症手足口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33)
[3]范佑杰,朱莹.突发手足口病疫情的感染控制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