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笔者统计了2004年、2005年各类作文数量和所占比重,很能说明问题。在笔者所收集到的2005年7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14题,占19%;半命题作文18套,占26%;话题作文32套,占45%,材料作文8套,占11%。而笔者所收集到的2004年10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51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占51%;12个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占11.8%;19个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占18%,两年的格局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而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呈现如下变化。

一、话题作文:依旧风景亮丽。

2005年,话题作文依旧亮丽,这 主要是话题作文能针对自己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表现在:首先、加大对话题限制,尽可能的减少独词句的话题。如以“责任”、“幸福”等为话题,增加话题修辞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的变窄,以此减少学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5年各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成都的“学会理解”,湖北黄冈的“爱是永恒的”,安徽淮安的“走进和谐”;其次,在提示语或要求上,在范围的选择上或者立意上增加了一些限制性要求。如2005年四川南充中考以“战胜自我”为话题,提示语“战胜启我的过程,高尚战胜了卑劣,勤奋战胜了懒惰,勇敢战胜了怯懦,面对战胜了逃避,快乐战胜了忧伤……我们才有了一次次进步;在你的生活、学习中这样的精彩例子一定不少”,除了在立意上有明确的限制外,在选材上强调“自我”;再次,尽量避开热点、焦点以及大众化的话题,选择考生没有关注的新鲜话题。2005年中考有不少省市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如陕西的以“助跑线”为话题,江苏扬州的以“感恩为话题

形式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2006年,话题作文依旧火暴,并且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形式:材料与话题的结合。给考生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学生需要读懂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成文,这样,既给了学生自由,文体自选,内容自选,立意自定,又给了学生限制____话题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构思的难度,增大了文章的可信度。

二、半命题作文:欲与话题试比高。

半命题作文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体裁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既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特长,又能有效的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分,此是半命题作文最受欢迎的原因。2005年的半命题作文有如下特征: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给出的一半不拘一格;挺有诱惑力。如,“又一次”,“另一种”,同时这些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的大;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和作文水平发挥,颇受学生欢迎。

三、命题作文:在改革中焕发青春。

2005年依然有不少省市固守着命题作文这方天地,而且这个家族有扩大阵地的趋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已经连续三年坚持采用命题作文,表现出可贵的勇气。纵观2005年命题作文,有如下特点: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创设情景,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提供两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内容上不断创新,考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如,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一定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标题上或追求诗意,力求让题目粘住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200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诗意的文题就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或标题给得宽泛,如湖北武汉的“开端”、北京的“水”、重庆市的“自嘲”,浙江省宁波的“沟通”,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大;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的命题作文,不少作文明确提出:文体自由;不少命题作文可适合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尽展特长,尽显才情。

四、材料作文:他日再争辉。

2004年,在话题的一片责难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检测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对学生有所约束,学生写作角度或提炼的话题一定是从材料中提炼而来的,不能撇开材料,另砌炉灶;而现行的材料作文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空间,便于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和才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抄袭或者“克隆”。2005年材料作文有如下特点:材料的形式进一步增多,以文字为主,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图画和数字;文字材料比较浅显,不少阅读材料还借用议论性的文字,巧妙地提示了提炼话题或切题的走向,减少学生阅读和构思的难度。

与其他作文形式相比,材料作文资历最浅,数量最小。我们坚信:2006年,材料作文会更美好。

五、选题作文:一种时尚,更多人文关怀。

2004年,不少省市的中考作文同时提供了两到三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两道作文题由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两自由组合,两道作文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题作文尽力减少或避免因考题本身给考生带来的种种局限或束缚,从而让考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才情,从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人文关怀。

除了作文命题方式,应该说,各个省市中考作文所涉及的作文内容,特别是不少省市不约而同地关注热点话题,那些省市的中考作文容易出彩,为什么容易出彩?这些依然是我们要关注的话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是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内容。2004年江苏南通话题作文“倾听”,无锡市的话题作文“珍惜”,2005年四川省成都市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中考命

题作文“生活的味道”,江苏徐州市的命题作文“自我与他人”,山东省烟台市的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味道,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也开始涌进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日趋突出。于是,作文教学把“做人”、“尊重生命”、“理解或尊重他人”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训练,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而这一点在中考作文同样也有所反映。2005年江苏常州的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江苏省南通的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湖南常德市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其用意更加明显,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芳香”,认识自我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素质教育”是前几年关注的焦点话题,2005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请重温下面《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这些文字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共鸣,相信这个省的中考作文一定是佳作叠出。同样,2005年浙江绍兴市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无疑切入学生的兴奋点,这个市的中考作文一定是浮想联翩,创新叠出。

二、提倡质疑探究,学会真诚对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中考作文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2005年浙江台州的“求知”话题,四川资阳市的以“书”为话题,江苏盐城市的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湖南常德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北京市的以“开端”为话题,宁波市命题作文“沟通”,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半命题作文“走近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前者在于引导学生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勇气,在“书”中求知,在生活中求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求知中质疑;而后者则无论是“我很重要”、“开端”,还是“沟通”、“走进____”,无不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对话,辨证认识自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市中考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叙述“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用艰苦的积蓄开办银行意外破产:后,他勇于承担责任,历经十几年的艰辛,尝还债务的故事,相信这则材料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体现人文精神,感悟现实生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命题者非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考查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而感悟生活也是中考常常光顾的一个内容。2005年连云港市的以“分享是美丽的”为话题,山东省的以“放大优点”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四川省成都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湖北省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山东省烟台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浙江温州的半命题作文“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江苏宿迁市的命题作文“掌声又响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重庆中考材料作文:“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或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四、走进心灵世界,抒写亲情友情。

成长,一个苦涩而永恒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需要一个独抒心灵的天地,倾诉情感的港湾,在成长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学生作文关注的一方天地。2004年杭州的“心灵的距离”,广东省以“声音”为话题,山东省济宁市的命题作文“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2005年浙江省金华市的“希望”,湖北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江苏省泰州市命题作文“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 河南省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走进初三,学习猝然紧张,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内心焦虑不安。在生活中又缺少沟通,缺少交流,缺少疏导,没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这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倾诉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

五、热爱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平衡。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既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近两年中考作文有所体现。如2004年贵阳市的“山水”,宁夏的“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2005年临沂市的“感受自然”等体现了这一特点。关注自然,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类命题在今年有所减少,明年很难说不东山再起。

六、学会理性思考,提倡辨证思维。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成熟的时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2004年福建省遂宁的“成功的秘诀”,湖北省仙桃市的“位置”,湖北荆门市的“成长需要压力”,浙江省宁波的“小”或“小和大”,2005年江苏淮安市的“认识自己的特长”,江苏徐州“____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对一幅画的不同评价,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看待人和事物,河北省中考材料最后点睛之笔是:“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其中的思辨色彩非常浓烈。

那么,2006年中考作文,哪些内容又容易出彩呢?

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考题贴近学生,内容直逼学生生活,学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自然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2005年江苏盐城市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上海市的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江苏无锡市半命题作文“精彩____……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

二、创新意识浓烈,勾起学生写作冲动。

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新颖的标题,创新的标题,只要内容贴近形式,更能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如,2005年广东清远市半命题作文“又一次____”,湖北荆州作文题的半命题作文“让的____。广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半命题作文“另一种____”,这些半命题,给出的一半很另类,创新意识浓,而另一半自由选择的空间大,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情和积累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所擅长的文体,自由驰骋。

三、切入焦点话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第2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1、结构分析法:即从分析标题的的语言结构关系入手进而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

①主谓结构的标题,核心词一般为谓语。如“我骄傲”,“骄傲”应是写作重点。

②偏正结构的标题,核心词一般是修饰语。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核心词应是“充满活力”。

③动宾结构的标题,动词是核心成分,宾语是动词支配,限制的对象。如“善待自己”,“善待”应是题眼,是写作的重点。

④并列结构的标题,因其是并列关系,因此,不能只写一个概念,而忽视与之并列的另外的概念,要写出这并列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瞬间与永恒”。

2、添加法:通过添加一些附加成分,让原来的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显露。运用这种方法,能使一些藏头藏尾,题意不明显,有一定迷惑性的文题意思更明朗化,从而降低审题的难度,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如“欣赏”我们可作这样的扩充:“欣赏”――“学会欣赏”――“学会欣赏自己”等等,通过这种扩充,题意就会格外清楚,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重点都会一目了然。当然,添加应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否则,就会与原题大相径庭,如将“欣赏”扩充为“不要欣赏”等等。

3、引申法:对于那些有象征意义、双关意义、比喻意义的题目,我们审题就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应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文题作引申的审视。如作文题“阳光”,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审视。阳光具有明丽、纯洁等特点,由此引申开去,可谈谈中学生关注的“阳光少年”这个话题。阳光给人温暖,由此我们可展开去谈谈亲情、友情、友谊等的作用。作这样的引申,写出的文章题旨自当深刻得多。

4、比较法: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写作重点、范围、选材等的方法。若是词语型标题,可找出与该词近义的一些词与之比较,明确其差别,从而确定该题目的写作重点、范围。如:“感恩”,审题时,可将“感恩”与“感谢”、“感激”、“感动”比较,从而发现,其共同点都有“感”的意思,不同点在于“感恩”还有谋求报答的意思,因此,“感恩”的写作重点应在写如何报答,写报答的行动,而不应是写“感谢”、“感激”、“感动”“感恩”的原因;若是短语型标题,依其结构层次加以分解,然后逐层加以比较,进而明确该题目的写作重点、范围、选材。如“一次不平常的经历”,经分解可形成这样一组短语:

经历

不平常的经历

一次不平常的经历

对这组短语逐层比较,逐字推敲,我们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这个题目的“题眼”。

5、求异法:就是采用逆向思维的审题法。如话题“选择”,有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确定“学会放弃”的主旨。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我们不落入俗套,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应该明确的是,任何一种观点,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反映生活实际,绝不能为“异”而“异”。

6、大题小做法:是指写作范围大,包含内容多的题目,有意识地缩小范围,从小角度切入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话题作文。因为话题往往比较宽泛,若从大处着眼,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我们不如引导学生从小角度切入,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的生活材料与题目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内容充实,又有真情实感,还能真正做到以小见大,何乐而不为呢?

第3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但是目前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因而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对写作都提不起来兴趣,进行作文写作也只是按照教学规定来完成写作,学生对于写作也是应付了事,即使写了很多的文章,但是写作水平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下面我们就针对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提出三点建议。

一、注重话题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愿意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写作的话题提不起来兴趣,因为作文题目总是一些很传统的话题,比如“感恩”“勇敢”等,学生一看到这样的话题,想的就是范文书上的那些文章,因此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写作,举的实例也就那几种,说的话也总是那几句话反复变化的形式,这样就使得作文写作不能够表现其应有的活力。

作文写作本来就是彰显个性的表达,僵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作文写作只能够以一种较为悲观的面貌呈现在学生和教师的面前,如果不找到突破的方式,只能够以恶性循环的方式进行下去。因此,要让学生提起写作兴趣,首先要在话题上进行创新,使得学生对话题有写下去的欲望,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训练的时候,不仅仅是局限于长篇作文的写作,还可以通过诗歌、古诗词、对联等形式来锻炼学生感悟美、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进行社会实践,增强自身感受

初中学生反映作文写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写作的话题很陌生,本来想要进行精心写作的,可在因为遇到具体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写,对于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事描写起来也感觉力不从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初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总是喜欢宅在家里面,因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就连“如何买菜”的过程都无法准确描述,因此,要让学生多增加社会实践,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进行反复修改,逐步提升能力

第4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命题解读 评分依据 特点类型 备考建议

一、作文命题解读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学生的扩展终止,由个别到一般,话语的中心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阐释什么是改变,为什么要改变(或者为什么不能改变),怎样推动(或者如何防止这种改变)等,符合题意。

“改变”会有一个过程,记叙、描写这一过程,展示改变的特征及意蕴,符合题意。围绕“改变”,抒发感情,也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紧密联系现实,分析问题,记叙经历,抒感,也是符合题意的。

考生如果以“书信的价值”或者“改变”为话题来写作,也符合题意。

二、扣分及评分依据

今年作文均分44.20分,切入分45分,满分作文比去年少。

今年高考作文题没有明确指定写作范围及内容,加之材料形式灵活,导致相当多的考生失分严重,现将主要的失分现象及原因归纳如下:

1.偏离题意 很多考生读不懂材料涵义和命题者意图,匆忙下笔。如写“换个角度看问题”、“月是故乡明”、“人与人的距离”、“勿忘历史”等,导致失分严重,这类作文被判在及格分(36分)以下。阅卷组专家要求评卷教师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判三类以下。

2.观点不明 众多考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清,文章的各部分之间对“改变”的看法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如前一、二自然段承认社会有“改变”,三、四段否认社会“改变”;前半部分赞同社会变化,中间反对,结尾模棱两可。以上作文很难达到切入分(45分)。原因是考生本身对社会了解甚少,没有基本观点。

3.表达不清 考生表达不明除书写潦草和卷面混杂外,更体现在思路和语言上。如有的考生意图是赞同“改变”,却连续举出“改变”带来了“毒胶囊”、“温州动车组事故”、“物价疯涨”等负面事件。有的考生理不清事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笼统的谈形变情不变等。失分原因是考生平时写作随意,逻辑混乱。

4.内容空洞 将近20%的考生扩写材料、复述谈话内容,粗略地列举一些社会变化现象,即人在变、社会在变、国家在变等,结尾贴上“一切都在变的标签”,或者在开篇和结尾处突然写道“不管社会怎样变,人的心不会变”,而文章主体部分没有具体的阐释和论证。这类作文被判40—44分之间。

5.抄袭短文 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大段抄袭试卷中的小阅读和散文,阅卷组对这类试卷给予了惩罚性的判分,认为其文品和人品低下,最高不超过10分。原因是平时阅卷不严,让这类考生屡屡得手,高考时“以身试法”。

以上是这次评卷扣分最严重的作文。

三、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强调思辨,考查学生生活体验是否深刻丰富细腻,众多考生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以下是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1.痛斥爱情观的扭曲 众多考生心仪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倡导朴实淳厚的爱情,对电视娱乐节目如“非诚勿扰”中女生裸的物质贪欲进行批判,痛斥价值观的扭曲,最后感慨“年轻人啊,请尊重真情,莫让一枚钻戒代替了所有的真爱,别让一条项链缠住了幸福的脚步”,呼唤人性的回归,阅卷老师无不为之动容。

2.感恩新时代新变化的美好 有的考生着眼于平常事物,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切入点来透视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有位考生以“我家的水牛”为题,先叙述这头水牛是我家温饱和农业生产力的象征,接着讲述水牛被村里的耕田机淘汰,不再耕田,再到险些被杀或被卖,最后村里办起了休闲农庄,城里的人与我家的水牛一起演绎农家乐。以点带面、平中见奇,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3.痛心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很多考生思想睿智,清醒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人情的冷漠、言语的粗俗、行为的功利,让社会处在烦躁和惶恐之中,如有位考生写道:饮食变成了快餐,写作变成了复制,结婚变成了闪婚,离婚变成了闪离……中国啊,请放慢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国民。

4.积淀怀旧与悲悯的情怀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很多考生留恋已逝的时光,扼守传统的底线,流露了深厚的伤感情怀。如有位考生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大雁传书,而是电子邮件,她还能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浪漫的词句吗?……而便捷的代价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体,像机器人一般,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缆传输中不翼而飞……”

四、备考建议

2012年高考的销烟已散去,2013年高考备考悄然而至,鉴于今年评卷的实际情况,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高考作文评卷与平时有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区分度上。总体原则是让优秀的作文分数高起来,让平庸的作文分数低下去。如何在考场用55分钟写出高分作文呢?

1.心热 考场作文关键在积累,作文的积累贵在平时,积累的重点在情感。对社会及身边的人与事要有一颗炽热的心,要学会关怀、学会关注,做一个有激情、有血性、有良知的人。要想感动阅卷老师,请先感动自己。你认识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吗?你了解黄岩岛的历史及现状吗?你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人感动?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同学们,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动情过,摸一摸自己的心有多热。

2.眼亮 思想内容肤浅实际上是没认清社会人生。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要追踪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和动机等,这样你的文章才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文章是以“气”取胜的,如豪气、底气、大气、生活气等。请擦亮双眼,捕捉生活和时代的万象气息。如优秀作文《不变的海峡情》先以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声飘扬在海峡两岸引入,然后叙述前年央视春晚“小虎队”的演唱点燃海峡两岸同胞期盼虎年的激情,再写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联合展出旷世奇作《富春山居图》。阐释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海峡情永不改变。

3.手勤 平时写作文切忌敷衍了事。首先要学会提炼,提炼生活的功夫集中体现在拟题,拟好题目其实是选择角度,找准切入点,如优秀作文题“写封家书报平安”、“科技带来美好生活”、“如果这就是改变”、“正确对待改变”等;其次要学会生动细腻的描写,学会聚焦,找到情感的载体和依托,将饱满真挚的情感倾注在具体的描写之中;再次要学会概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概括最能突显文章主旨;最后要拼搏到底,超越自己,挑战极限。请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第5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一、他山之玉,可以攻石——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并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完全可以快速入门。对于作文创作来说,课本中的优秀作品、课外的美文、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文等等都是“玉”,都可以拿来攻“石”。事实证明,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仿写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如果能够按步骤按层次安排学生的仿写训练,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相信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积极行动下,学生作文一定可以挣脱脚链,跳出富有个性的舞蹈。

仿写仿什么呢?可以从仿写内容、仿写立意、仿写技法等不同角度设计每次的仿写训练内容。仿写内容主要是仿选材的角度;仿写立意主要侧重于如何加强主题的深度;仿写技法着眼于整体的运用。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小型练笔,尽量争取每次的仿写训练都能围绕一个角度,针对一个点,通过不断改进、训练,彻底掌握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可以筛选优秀作品集中粘贴在教室墙壁上,或者放在班级主页上,供大家欣赏和下载。在充分阅读后,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进行互动式鉴赏背诵。经过多轮的赏析和有意识的关注,让学生能够细咀慢嚼,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了解自己,更好地扬长补短。

二、曲径通幽处——学会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什么逐渐缺失?这和很多学生的浮躁心态和教师的错误引导有关系。有的时候,学生过分依赖作文选、中考满分作文选等“拐杖”,形成了思维定势,致使很多学生无法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优秀作文,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根本无法深度赏析,只能是泛泛而读,收获甚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比如,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以胎儿的口吻讲述了生命由孕育到诞生的不同阶段,以及在这些阶段中母子二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来反映母亲孕育生命的不易和孩子对母爱的感悟。创意新奇,别开生面,让人动容。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一定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写出富有创意的出人意料的佳作。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要有创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各学段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写作态度、兴趣、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水平、想象能力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当予以鼓励,应该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主,鼓励创新,让其脱颖而出。

在一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刚刚导入《范进中举》的讲解,就清楚地听到有学生在下面说:“范进,犯贱。”随即传来其他同学的随声附和的笑声。我刚想发作,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不可以因势利导呢?我完全可以把他处理成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呀。”于是我问刚才的那位学生:“此话怎讲?”他以为我要批评他,没敢回答。我一本正经地告诉他:“我觉得这种观点特别有意义,和我想到一块去了,所以我真的很想请教你一下,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英雄所见略同。”“老师,我觉得范进贱就贱在他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利用和毒害之后却浑然不知,甚至可能还要感恩封建科举给他带来了新的生活,带来的扬眉吐气。殊不知,从一个深渊跳入另一个肮脏的大染缸,等待他的又会是怎样可悲的结局呢?我既同情他,又憎恨他。”一番解释后,同学们给以热烈掌声。我也由科举制度谈起,开始了《范进中举》的教学。

当然,我们并不一味提倡学生通过一些极端的表达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是倡导对有争议的话题,运用创新思维来合情合理且推陈出新地表达。

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文批改方式要改变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是罪魁祸首。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背着学生改作文是徒劳无功的。这种评改方式总是以教师为主角,一言堂。”“背着学生改作文”确实是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它的弊端是无法有效实现师生互动。

这种做法已经被事实证明十分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应该怎么进行作文批改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有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批改方案。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但是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方向导引和正确的方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情感、过程和方法。按照这种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步骤:自己批改(改正错别字、病句,写出思路和优点)对手批改(由同学评比谁优谁劣,陈述理由)第三、第四方批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反批(对于别人的评价自己是否赞同)家长批改(发现孩子作文优缺点)教师批改(辩证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质疑、矛盾纠纷。这种评改方式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有效落实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第6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我还看了以韩寒现象为话题的作文,都写的挺不错的。有的说韩寒的精神可嘉,可不赞成他退学这事,有的称韩寒乃英雄是也,也有的说韩寒就是韩寒,没有人可以模仿他……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嘛,所以也不能说哪个哪个我恨你,因为你这样说了韩寒,我觉得谁能这样说,那个人就是一个。

其实我赞扬韩寒精神,并且也不说韩寒退学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先说说韩寒精神吧。我觉得韩寒他的头脑比一般人都还要清楚,清楚自己的地位,清楚自己的道路,更加清楚的是他本身。骂中国教育是正确的,因为中国教育政府办事效率很慢,很低,所以使很多学生长时间在水深火热地学习,可悲,可悲,如果没有韩寒这类人,那真是悲上加倍!

韩寒退学也蛮合理啊。他只不过在选择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已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主流,韩寒没有选择中国教育,那是他自己的路,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无法生存,所以就退学了。潇潇洒洒地过生活,激烈地去比赛,这是他的路,无人能阻挡。

我也是个很喜欢关注社会,关注新闻的人。我时常都会看见某某中学,某某学生因为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同学,什么样的人民教师而做了什么样的傻事。嗯,这样才叫社会嘛。其实我也为那些做傻事的同学们感到奇怪,你自己明明知道你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非要自尽不可吗?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嘛,有什么压力跟父母讲那不就得啦。

其实如果那个人的幽魂在我的旁边,他百分之百地会对我说:“讲?我父母会给我放松吗?学校会给我们减压吗?我也想走另一条路啊,可校方老师父母不允许啊,等到我准备跳楼时,他们才喊‘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可以跟我们说啊!’”

肯定是这样的,现代的中国啊,就是这个样子,等到玩命的时候才理解孩子,等到孩子自尽的时候才哭天喊地说自己错了。那以前他们干什么去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吧。

为什么大多数家长都那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全面发展,人生不要一败涂地,失败后才后悔莫及啊,也许是这个被这个社会逼的吧。

其实找工作实在束缚于己,找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都很不错了。某科学家说,人类大脑的潜力和创意后90%没有开发出来。哇,90%啊,只要我在努力想,我疯狂些,我神经点,只要不是有害的,我搞什么创新都得钱,如果失败,那就是那些人都是“狗眼看宝”了,一件事情,一件东西,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有有益,它肯定是成功的,就算现在失败,但终有一日会成功的。

创新这个东西,真得很吸引人眼球的。我本身是小学生,所以我比较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我们大多都喜欢看那些很潮,很新颖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某位强悍的“彪哥”一个作文题,好像叫什么作业抄袭有关的。他的那篇作文,放到小学生创新作文库,我敢肯定那篇作文的点击率超过了那些呆板的叙述问和讨论问,甚至是想象,为什么呢?因为整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考试作弊,天经地义。这篇看似有点像白话文,成语运用恰当,自己编的“名言”也很合理(在正常成人眼中是不合理的),并且写出了抄袭的N大好处,开头中心明确,没有病句,有些句子表达较为美妙婉转,有些句子而勇敢直叙,毫无拐弯抹角,真是佳作+美文+议论文+分析论+白话文-牛文。真是好不精彩啊。

诶,我也挺想写那样的作文,可我没有他感悟那么深,作文也不比他的好,也不比他的真情实感,在写“爆笑文”这方面,他比我略胜一筹啊。

其实我们现在小学生无法突破的是害怕吧。其实叫写什么记叙文之类的,我就特别烦,我讨厌写记叙文,因为我是个非常健忘的人,所以到脑中有很多记忆都已“魂飞魄散”了,如果叫我写什么关于感恩、珍惜、温暖、关爱的作文,能得个26分(满分30分)我就阿弥陀佛了。

第7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强大内动力,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导。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面对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练习,我抓住儿童习惯用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心理特点,把图片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千方百计的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叩开他们想象空间的钥匙,指导学生将画上的内容变成有外貌、有言谈举止的、活生生的人或物,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更有生活力与生机。思维被课件大大激活的学生对说话练习兴致盎然,练习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在指导《家乡的美景》习作时,我让学生带上数码相机,亲自去发现、游览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把学生拍摄的照片配上优美的乐曲,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让学生先欣赏自己拍摄的碧波荡漾的运河,充满神秘色彩的慈云寺,繁荣的商业街,风景如画的公园景色……通过鲜明的图像,优美的旋律,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情不自禁赞叹家乡景色真美时,我顺势导入: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地游客吗?此时,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表现美的欲望油然而生,情动而辞发,有不吐不快之感。凭着至诚至情发出的心灵之音,相信一定会触动阅读者的心弦。

二、以信息技术为导火索,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克服小学生观察的局限性,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加以有序化后再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信息,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并能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地再现多种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面,从人生百态到自然万象,无所不包。这些被忽略的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是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例如在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在写作之前,我首先精选 了“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的 央视公益广告;然后播放了“妈妈给孩子刷牙,梳头,扶孩子走路,洗脚的情景”的视频;之后用幻灯片展示妈妈给孩子洗澡,喂饭,扇扇子,车子接送,以及等到妈妈老了,给妈妈洗脸,喂饭,梳头,扇扇子,用车子载着妈妈的图片;接着播放了满文军歌颂母亲的歌曲《懂你》;最后我又播放了网络上很火很感人的《天堂的午餐》这段视频。五彩缤纷的荧屏,不断变化的生动丰富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作文教学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产生写作的灵感,卸下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负担。

三、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课程标准提出:“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在教学习作《假如我会克隆》时,我在课前就发动大家搜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学生有的上图书馆,徜徉在课外书的海洋里;有的则熟练地遨游在网络的世界里,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为写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教学时,我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网络技术有机整合,充分地展示了网络时代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的优势。学生在写作时由于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都觉得有内容可写,连一些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我鼓励学生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丰富个人的积累,并建立了一个个人共享文件夹,文件夹内由学生自己再分门别类建下一级子文件夹,如写人、记事、写景等等,让他们把上网时所看到的有所感触的材料复制到个人文件夹内,以备查看。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

四、以信息技术为阶梯,迸发学生的写作真情

在指导学生以“夸夸我的爸爸或妈妈”为内容的习作中,我放映了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学生欣赏了影片。伴随着凄婉动人的乐曲,纯朴慈祥的妈妈在滂沱大雨中一步一叩首地迈向小庙,为生病的孩子祈祷的画面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含着泪花,从影片回到现实,不少学生心中对妈妈说的话不吐不快。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而有的学生对爸爸慈爱而严格的教育,鞭策着自己成长进步更有感触,教师随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联想生活中的例子,选好写作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可写作的东西,有了真挚的感情,因此作文中一件件事真实可感,一份份情真挚朴素,爸爸妈妈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

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的评改效率

“宝剑锋从磨砺出”。文章也需要一个精心打磨修改、加工润色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作文的评价与修改。。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上课时,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这般,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实现多向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第8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学者们大都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增加文化内容。无论是加入西方文化,还是增加中国文化,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推进文化交流,并最终弘扬本土文化。此外,学者们指出了文化学习与语言知识技能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有两大功能:认知和实践。通过语言,使用者可以描述或者操作文化产物,参与文化实践,识别、解释、判断文化观念,融入某个特定文化社群,表达个体在文化中的身份。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必须重视语言学习。学习者一方面需要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去了解西方文化群体,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并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另一方面,他们应当能用英文描述本土文化产物、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让西方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并逐步理解中国文化。然而,这些讨论虽然都强调了文化知识输入对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文化能力的重要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教学中输入的西方文化过多,那么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西方文化表达能力是否就明显高于本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中西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有哪些特征?他们掌握的英语表达都是在课堂上习得的吗?在讨论文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当关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是,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研究。事实上,文化教学亟需关注如何通过有限的课时切实提高学生文化的英语交流表达能力。本文从当前英语教学讨论的热点出发,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西文化能力的现状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角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增强文化的语言产出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西文化能力的现状

笔者以江苏某高校一年级随机抽取的150名大学英语学习者为对象,围绕上述问题做了一次小规模的初期研究,以便为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表达文化能力的方法奠定基础。这些受试者都是分级教学中的A级学生,使用相同的大学英语教材,含有文化学习内容。研究采用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测试内容是从节日、饮食、哲学思想等十个主题中分别选取中西文化各2个代表性特色词汇,要求学生先写出英文表达,再从中任选两个特色词用英语作简要的介绍,这可以考查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西方文化特色词和话题的能力。测试随堂进行,用时30分钟,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设定参考答案为各正式出版物上出现过的英文表达。问卷调查在测验之后进行,用于了解学生学习文化内容的感受和目的,希望能够用英语表达的文化内容,以及习得的途径,对分析测试结果有所帮助。本研究共发放测试卷和问卷各150份,各回收145份,回收率均达96.7%,代表性好。对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能力均较差,没有学生能够完成所有测试。在中国文化的所有层面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和传统节日的能力最强。145个学生中,能用英文写出天安门和故宫的学生分别占所有受试对象的64.1%和46.2%。本次测试选择了端午节和元宵节这两个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测试内容,能写出的学生分别占22.7%和19.3%。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英文表达本国文化的其他层面,有6名学生能够用英文表达油条,没有学生会用英语表达包子,只有4.8%的学生能写出《红楼梦》的英文。学生表达西方文化的能力也不容乐观,能表达出的仅有8项。本次测试选择了感恩节和复活节这两个西方节日。学生完成情况较好,能写出感恩节和复活节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63.4%和20%。与中国传统食品相比,学生对表达源自西方的特色食品更有自信,分别有46.2%和11.7%的学生能准确写出薯条和葡萄酒的英文。此外,还有少数学生能用英文写出芭蕾舞、歌剧、白宫以及《傲慢与偏见》。测试的后半部分为话题陈述,学生选择介绍中西方文化的次数差异不大。145个学生中有33个学生没有介绍,选择中西方文化特色词各一个的学生有45人次,选择两个中国特色词的和选择两个西方文化特色词的分别有20和15人次,只选择一个西方特色词和只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各有23人和9人。学生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介绍有两大特点:一是笼统抽象,如只用了“Ilikeit”一句话介绍元宵节。二是词汇量小,有些学生想写划龙舟,却只会写船的英文。学生对西方文化特色词的介绍呈两极分化:对节日的介绍较为丰富详细。有40人介绍感恩节,他们能写出传统食物火鸡、庆祝的时间和方式。介绍复活节的虽然只有8个学生,但其中有6个写出复活节彩蛋。但是,对其他话题的表述都非常简单,没有具体内容。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用英语表达文化的能力与国别有关,也与文化内容相关。他们表达中国代表性建筑的英语水平最高,强于表达西方代表性建筑的能力。而在表达节日方面,学生最了解感恩节的英语表达,然后依次是中国的端午节、西方的复活节和中国的元宵节。

中华饮食闻名海内外,可会用英文表达油条的学生寥寥无几,没有学生会用英文表达包子,而学生表达西方食品的能力明显更强。此外,学生陈述文化话题的能力非常差,除了能用英文简单地介绍感恩节和复活节以外,无法清楚地描述其他文化内容。在问卷中,51%的学生指出,能用英语表达的文化内容都来源于课本,17.2%的学生表示是从课堂上学到的,有13.1%的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过相关内容,6.2%的学生表示他们是从其他途径获取,还有18个学生没有回答该问题。这与测试结果较为一致。西方的重要节日是英语课本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学生不仅能用英语写出节日名,而且能描述节日详情。葡萄酒、薯条等西方食品是中学课本上早已出现的基础词汇,中国的故宫和天安门在考试练习以及媒体中经常出现,所以学生能够写出他们的英文表达。此外,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加入中西文化内容,其中有59.4%的学生要求,考试要有文化内容,学习文化以及相关表达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而提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只占26.9%。问卷还调查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所有学生都提出课堂上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自己参与较少,考试内容均来源于课本。此外,在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中,学生最希望学习的英文表达分别是节日风俗、传统饮食以及代表性建筑。这一点与测试的结果基本吻合,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与上课、考试的内容都是相关的。从问卷可以看出,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是否传授知识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手段。为了通过考试,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课本和考试练习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知识点,不会主动学习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内容,而在测试前没有复习,能表达以及陈述的文化内容就更为有限了。从本质上说,这种文化教学其实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是知本主义教育观的体现,即“以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为教学的主要使命,将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置于前所未有地位”。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即使增加文化输入,也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大学英语教学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在课内学会表达所有的文化内容,根本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解决这一费力效低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引入人本主义教育观。

三、从知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最高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在这过程中人会产生成长的动力。因此,教育应当首先满足学习者的低层次需求,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渐寻求最高层次的需求,完成自我实现。罗杰斯则从心理治疗实践得到启发,指出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根据罗杰斯的教育观,为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对他们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归纳而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激发人的潜能,树立自我实现的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权、个体自主性的挖掘”。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指引,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根本目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内课外都能积极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参与国际交流做准备。但是,人本主义教育观过多地强调了个人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需要,忽略了社会以及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从知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其一,要重新认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是促进、鼓励以及帮助学习者的发展。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持宽容态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反思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中西文化的异同,让学生在自在的学习气氛中用英语自由描述中西文化,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交际策略。总而言之,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测试中,学生只能写出端午节的英文表达,却无法简要介绍该节日,这是由于在以知本主义为导向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得了教师讲授的英文表达,却没有时间思考如何用英文表达自己知道的文化内容,而学生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参加测试,能记得的内容自然更少。而在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教师可以用研讨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中国端午节与西方万圣节之间的异同,学生是讨论的主体,老师在旁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中国人和西方人是如何过节的,比较两个节日的由来、风俗、传统食品等,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自己的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通过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互动来培养交际策略。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调查外国留学生对端午节的看法。学生需要根据节日的特点设计英文问卷或者访谈,通过与留学生的交流收集数据,整理资料后在课堂上用英文汇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