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课堂教学行为 研究概况 研究内容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Teaching Behaviors in Class
DING B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behaviors in clas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spects of reason, significanc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However research method is simple and contents are limited. In the futur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realize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omprehensive of research contents, which needs the coordination of ot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teaching behaviors in class;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content; reflection
近年来,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育改革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各个奋斗在一线的教职工,都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1 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概况
1.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6年美国教育学家克雷兹的研究。到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具体化,主要是通过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探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开始倾向于教师专业化。①学者总结出了几个有影响性的研究:瑞恩斯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的研究;罗森谢尔和福斯特研究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关联度;对学生行为的研究提出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②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基于教学情境展开,着眼点并有从教师的领导方式入手,也有从师生之间信息反馈入手。③
1.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教师行为研究方面,从教师的组织行为和教师技术行为方面加以研究;也有学者对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有从具体的学科出发,也有从分析影响教师行为的因素入手;也有学者研究教师课堂行为的实践性,教师的行为可以看成是课堂决策,并且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加以讨论。
在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方面,根据教师行为的对象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目前我国以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为主;根据师生行为属性进行研究,分为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和互相磋商型;对课堂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区分,除了正常的语言交往外还包括表情、动作、手势、距离等方面。
2 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内容
2.1 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原因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实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需要,能够看出新课程改革的这些理论基础是否真正地运用在了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可以得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和失败,而我们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也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背景下进行的研究;④有学者认为这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呼唤。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有很多的具体表现,但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经常能看到一节课在课堂上仿佛是很热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最后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因此要研究到怎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对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促进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站在教育学的基础上是对教学论研究深化发展的需要。
2.2 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意义
相关学者指出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有助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学者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指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联系。还有学者提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有利于突出教学的主体性和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对其的研究能够避免教学主体的单一性和教学评价的片面性,走向更加公平合理的研究。
2.3 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研究
狭义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这种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它只是看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主体性的作用,把教学认为是教师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与我国目前的新课改的要求相背离。⑤
广义的课程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各自的含义,再得出一个综合的概念。指出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与人交往的场所,它也具备多元的功能,是一个综合的形态。教学主要是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成的,因此它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由此分析得出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由不同行为主体参与的,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4 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研究
按照行为的主体把课堂教学行为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互动行为;按照教师课堂行为的方式把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要课堂教学行为、辅助课堂教学行为。主要课堂教学行为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辅助的教学行为是一些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而发生的行为,它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以及对课堂整体的管理等一些行为;按照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方式把课堂教学行为分为外显的教学行为和内隐的教学行为。他们指出外显的教学行为是人们可以看见的行为,涉及到教师和学生怎么说和怎么做的问题;内隐的教学行为只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的说和做之前,存在她们头脑中的一些观念、思想和看法,它主要起解释教师和学生的做和说的原因。⑥
3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以观察法为主,方法单一,应该注意研究方法的多元性。现阶段主要是深入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再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当然观察法师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也需要其他方法加以支撑和深化。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教学行为作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它的同时也要研究在教学前和教学后的其他一些行为对它的影响,综合考虑多种内外因素。最后,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也需要其他包括教育界和社会其他方面等外部环境的支持,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 王娇娇.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以六所中小学校为个案[D].湖南师范大学,2009.
② 蔡宝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③ 唐松林.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④ 张建琼.教学行为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学科的发展,为培养大量高精尖专业人才,争夺卫星导航与定位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旨在调研国内外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引言
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是利用各种用户终端接收由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播发的、并沿着视线方向传送的信号,对目标进行导航、定位和授时。将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与传统的导航定位技术相比较可知,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全天候、连续地提供导航、定位和定时的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并且已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应用于海上舰船、陆地车辆、航空与航天飞行器的导航,以及大地测量、石油勘探、精细农业、精密时间传递、地球与大气科学研究以及移动通信等多领域。未来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将进入以保障地球系统环境安全、发展战略性新兴空间信息产业、探索地球系统的新阶段。
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是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技术领域,是国家科技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以及经济体都竞相发展独立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包括:美国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俄罗斯的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欧盟的GALILEO(Galileo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当前,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正在从单一的GPS时代转变为多星座并存兼容的GNSS新时代,卫星导航体系全球化和增强多模化;从以卫星导航为应用主体转变为PNT(定位、导航、授时)移动通信和Internet等信息载体融合的新阶段。BDS的逐步建成为我国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2]。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大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争夺卫星导航与定位的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旨在调研国内外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学科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二、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学科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高校和机构主要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河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上海天文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3,4]。本文以武汉大学作为国内卫星导航与定位学科的研究代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始建于1998年,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卫星导航及相关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已建成亚洲唯一的国际IGS分析中心、国际IGS数据中心,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数据中心以及武汉大学北斗试验跟踪网。发表高水平SCI论文数量也与日俱增,包括《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desy》和《GPS Solution》等。每年培养卫星导航与定位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达到两百余人。为了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需要以世界领先学科为标杆,通过与世界领先学科的对比与分析,找出本学科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发展定位。为此,我们深入调研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几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
(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测量与空间信息工程系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该学院在2012-201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前20。测量与空间信息工程系是世界一流的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研究团队,是澳大利亚排名第一的地球观测研究机构。测量与空间信息工程系以GNSS卫星导航定位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卫星导航接收机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组合导航、室内导航、遥感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多GNSS系统导航定位、卫星接收机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及应用、室内定位、大地测量参考框架、遥感技术与应用以及激光雷达测量等。该系现有1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4名高级讲师,其中Rizos教授在2011年当选为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AG)主席。
为大地测量研究以及应用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3名。该系自1960年成立之日起,便与美国、德国、英国等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2010年以来,共45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0篇。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获得了许多学生奖,同时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导航定位领域的毕业生中,许多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多产、最有创新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系隶属于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学院,该学院在地质、地球物理等领域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该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卫星精密定位定轨理论、方法和软件、地壳形变监测、激光测高、地球内部构造等。现有研究和教学人员10人,为大地测量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很多已经成为了本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系是世界著名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的主要研发机构,过去二十余年GAMIT软件在卫星精密定轨定位、地壳形变监测、地球环境变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以该系为依托建立了IGS分析中心(MIT),为IGS提供精密的GNSS产品,其产品质量长期位列各分析中心前茅,为推动GNSS技术在精密导航定位领域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在GNSS数据分析方面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上述两个研究机构相对比可知,武汉大学在卫星导航定位研究方向方面,相对全面;在研究的深度方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水平相当,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比还有一些距离;从办学规模来看,武汉大学优势明显。因此,应该在需要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平台。需要提高的方面包括如下四点:增加高端数量与质量,尤其是SCI检索论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争取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会议;扩宽人才培养和就业渠道,为国际大地测量界输出更多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增加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学术期刊的任职,掌握国际话语权。
三、结语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卫星导航与定位学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大批高校及研究设立了与该学科相关的一级博士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但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相比,在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应紧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与定位学科。
分析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激发学习兴趣、提出各类问题、注重探索与发现等方面研究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科学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科学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高,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的一门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素养,在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在小学阶段开始推行。科学课程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增设的一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增强国家实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构高效而有意义的科学课,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兴趣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应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引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最终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般是在探寻新事物的过程中出现的,所以,教师可通过实验法、情景模拟法以及竞赛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放置一根铅笔,让大家观察铅笔在桌面上是否出现了运动,再利用实验器具也就是小车做刹车实验。结合现实生活,通过简单的实践引入课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提出各类问题
教师要想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提出各类科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科学问题,一定要事先进行科学的测试、精心安排,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开拓思路,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科学实验结果提出质疑,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质疑,对自己的答案、学习态度等进行反思。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这节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光的理解以及色彩的理解进行思考,或者是分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进行各类回答之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比如,有学生回答:“光与色彩都是有颜色的。”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二者之间是不是有联系,才会有相似之处呢?”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探寻,找出正确的概念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注重探索与发现
科学课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科学实验结果,然后论证实验项目,给出科学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找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只有带着探索与发现性质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即探索与发现性质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探索类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常常会提出很多新问题,由此产生更多新的认知,进而引发了创造动机。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固体与液体”这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物体能够称之为固体及液体,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固体与液体的定义进行精读,之后提问学生二者之间存在哪些不同,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固体有什么,液体又有什么。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加之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教学的重点。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在科学课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作者:余艳华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罗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宁夏大学,2013.
一、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是对应于“言语”一词提出来的,而人们对“言语”的认识又是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是由语音、语法、词汇组成的完整符号体系。而言语则不一样,它是动态的,个人的。言语指的是人们的语言活动即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表现形式,体现人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特征。达尔文出版《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标志着对非言语行为的正式研究。由此看来,人们一直把对非言语行为放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可以从“非言语交流”中去理解“非言语行为”。有人认为非言语交流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有人认为认为非言语交流是对仪表与体态的研究;还有人认为非言语交流是没有文字的表达,但是大家都能够理解。正因为人们对非言语交流内涵认识的不一致,也导致了在使用时的名称不一样。
综上,“非言语行为”指个体运用自已身体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交际时所发出的动作或表现的姿态。它包括静态的非言语行为,如身上服饰的搭配、坐的姿势及人与人的距离所构成的空间姿态等。还包括动态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手势、说话的语调等。
(二)非言语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增进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运用恰当、得体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同言语教学行为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结论:信息传播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优秀的教师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述能力,也应当具有非言语的表现能力。所以,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是针对教师职业特殊性而提出来的,是针对一定课堂教学情境而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更好的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
二、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运用恰当,注意尺度
讲台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课堂教学可以带有艺术性,但不能完全艺术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当做一次表演,只顾自己全身心投入,而不管学生的效果反应。因此,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必须讲求自然大方,适度得体,否则无法发挥调节功能。如奇异的服饰、夸张的表情、频繁的走动等,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不仅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不真实,甚至引起反感。课堂教学是现实活动,发生于自然情境中,因此教师应运用非言语行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智慧,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二)形式多样,练习技巧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对言语教学的设计,忽视非言语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传递信息时有没有眼神的交流,自己是何种面部表情都不重要,非言语教学行为形式单一,也不存在任何技巧。其实不然,非言语教学行为与言语教学行为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想要把它运用的得体、适当、准确,还需要花时间用心去关注与练习。因为非言语交际形式多样,表情、动作、语调、眼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绝不是单一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与学生传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三)平和心态,控制情绪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应特别注意对自己情绪控制,非言语行为是教师内在心理情绪的一种反应,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更与教师的情绪密切相关。教师理应把促进教学工作的非言语教学行为毫无保留地表露,把阻碍教学工作的非言语教学行为隐藏起来,“喜”不得意忘形,“悲”不愁容满面。
因此,教师保持平和心态,有效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非常重要,这也是衡量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高中化学是所有高中科目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只注重学生会做题,却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很多化学教师都有一套应付高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只将课本上的内容复述给学生,将化学方程式抄给学生,很少带着学生深入去了解,把教学重心都放在了做题上面,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太过单一、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不高.
2.教学模式单一
受时间和条件的制约,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大胆质疑,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化学人才.
3.教师对一些化学概念的认识不清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员众多,有些地区的教师选拔不能做到十分严格,这就导致有些教师自身水平不高,部分教师自己对一些化学概念认识不清,那么就更别谈如何将其教给学生了.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些无法解释的地方,运用一些专用术语一笔带过,加大了学生理解这些化学知识的难度,对他们的化学学习不但没有帮助,还可能有误导作用.
4.教师用语不规范
由于高中化学教师的良莠不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对很多东西可能用语不规范,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无论是对化学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1.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育模式中,往往都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心中一直是形象权威的,不可冒犯的.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一心只想提高自己的高考成绩,而教师证明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自己教的学生能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就形成了如今我国整个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如今的高中化学课堂上,一直是教师充当着主体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只教要考的知识,只布置要考的题目,学生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都是这样被动学习,强制自己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并针对高考有目的的做题,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没有主动研究探索这门科目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而不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者说,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更加规范,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不会因为教师的严厉而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的角色.学生不用担心犯错会被责罚,自然就敢于做一些尝试,大胆思考,教师也会出错,学生可以大胆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感觉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就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比较好.
2.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防止一些素质低下的教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就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师的选拔中,应该严格把关,录用的教师除了具备足够的化学知识外,还应有优秀的品性.各学校还应对选出的教师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进行化学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可通过监督评比制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评奖评优,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在这个制度下,教师就会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注意自己的所言所行,提高自己的素质.
3.通过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表示在高中的众多科目中,化学算是比较无聊的一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化学方程式时只是原封不动地将其抄给学生,不进行深入讲解.经常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考虑的不够多,这样的课堂质量可想而知.另外,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授化学时经常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找错题时,教师可以开玩笑说:“今天我们医院来了不少病人,哪位医生赶紧来给他们医医啊.”此言一出,学生在笑的同时,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积极上去改正.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有关化学家的幽默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4.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受高考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节约上课时间,所有的课程都是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课也只是跟着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讲一遍做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让学生能够亲身感觉到化学反应的发生.例如,焰色反应产生的颜色;将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产生的激烈反应;分别将CO2、SO2通入品红溶液去辨别它们;等等.通过这些实验给学生留下的视觉冲击,能够让学生对反应的过程与结果掌握得更加牢固,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5.经常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化学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小学生;提问行为;研究
一、引言
我们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得出结论,学习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教学中并不是学生被动去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参与中学到知识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组织,小学生对于所有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充满好奇心,所以我们在语文课程讲授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地提出所发现的问题。然而,我们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并不会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一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很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新课程所提出来的提问行为已经渐渐了解,但是并没有把这一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怎么样去转化这一理论那,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从而把教学思想转化成为教学成果,让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有好的策略来实施,让小学生提问的行为真正的走入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运用的得当,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为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二、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
1.基于教师呈示行为的分析
在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中发现,首先,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整堂课程进行满堂灌的模式。其次,是教师主动讲解问题的标准答案,让小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的依赖于教材的标准答案,让小学生不容许对问题进行怀疑,导致小学生很少提问。第三,是教师的态度和讲授的话语往往使学生失去提问的勇气。第四,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使得课堂交往不流畅,小学生有时候不利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2.基于教师提问行为的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教师过于频繁的对学生提问,使得小学生没有时间提出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善于进行单方向的提问,忽视了小学生的质疑与提问。其次、是语文教师的提问的质量往往不高,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小学生树立榜样,这是因为老师往往是追求提问的数量而忽略了提问的质量,大量的低质量的问题灌满整个语文课堂。
三、促进小学生提问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1.教师呈示行为的改进策略
我们所提倡的改进行为,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讲授的质量,留有时间给学生多进行反思。首先,语文教师不能把课堂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讲授,必须在课前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规划,做到每堂课程精讲,把多余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进行反思,进行提出问题来。其次,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语文阅读能够加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方面的对话。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形成思维,提出一定疑问,这样就会主动的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亲切交流。第三,我们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采用积极和具有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来,教师的态度很重要,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来,语文教师要认真进行总结,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就能很好的鼓励学生进行多次的提出疑问来。第四,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教学互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内容,教学课堂上进行良好的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改变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另外,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增加双方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和小学生做到更加融洽。
2.教师提问行为的改进策略
我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策略的改进,首先要求是做到问题的数量上的控制,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不能太多,所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少,做到适中,要让小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接受这些提问的内容,不能让学生一直在理解教师的提问,也让学生有时间去提问教师。教师如果把整堂课程都沾满,没有时间来保证学生思考,小学生是很难发现提出问题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长特点,具体的安排教学内容,让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其次、是语文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能用低质量的问题充斥整堂课程,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好提问题的顺序,要做到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把教学重点内容体现在教学提问中来,给小学生做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使得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于发现的问题,也能够经过认真思考,并且提出有水平的问题,养成一个好的提问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忠明.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类及大多数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将会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关系及以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打下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基础。微机原理课程的内容包括微型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汇编语言的设计方法及接口技术三大部分,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微机原理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电子电路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很难理解。
微机原理设计性试验教学模式实施思路
微机原理设计性试验教学模式与老旧的理论教学体系不同,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强调了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并以设计性试验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普及能够使学生完成实验的知识,然后以设计性实验本身作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最后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完善理论知识,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将老师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设计性实验为牵引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法分析
(一)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通常在理论教学之后再进行实验,而在以设计性实验为牵引的新教学模式中则充分凸显了实验的重要性,转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就安排实验课程。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过于强调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所以将实验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因此实验的本质也由设计性试验变成了验证性试验。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原有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降低了其自我思考的能力,并且很难普及工程方面的知识。
(二)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使用设计性试验来引导教学,能够在最大限度保留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优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验证性试验转化为设计性试验来普及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的不足之处,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补充。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临场对问题进行分析,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
设计性实验为牵引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一)设计性试验与常规模式的区别
以设计性试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实验来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与老师都能乐在其中。而设计性试验教学模式却无法适用于知识体系较复杂的科目。而常规的授课模式教学周期较长,能够给与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思考,适用于需要一定时间来贯彻落实的理论性课程教学之中。
(二)尚待修改的不足之处
目前,微机原理实验课所用的实验箱硬件电路一般是固定不能更改的,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通过使用EDA仿真软件,就可以让学生脱离实验箱硬件,在EDA仿真软件上进行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电子线路设计。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即使仔细讲解了实验的内容,但是缺少配套的硬件设备来对实验的成效进行考核,让学生重视实验的硬件选取。教师要要抛弃成品开发实验板这样的老旧设备,转而使用更先进的面包板,同时训练学生对软件和硬件的操控能力。
总结
[关键词]大学篮球 篮球教学 有效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46-01
马中林(1979-),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篮球是高校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项目,但是由于授课形式及内容设置单一等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难以开展,往往是学生自由活动。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将导致学生篮球技术理论的匮乏,仅仅将篮球当成一种初级娱乐项目。为此,提供高校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是高校体育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在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为了能够更加系统性的对其给予理解和研究,笔者采用了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其国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属性研究
从文献的时间来看,国外有关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更多的学者在认识上形成了统一,认为仅仅只是关注有效的教师身上所具有的相关素质与特点,而极少甚至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研究是具有严重理论上的缺陷的。他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也就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个结果才是研究者们应该积极给以关注的重点或者角度。因此,研究方向应该由有效教师个体素质、特点向研究有效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转变。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外显性的,其是可以通过观察并可以记录的。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
Dunkin & Biddle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中可以分成四类:教学预定的变量、教学环境的变量、教学结果的变量、教学过程的变量。其中,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包括的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行为。虽然,教师“教”的过程无法完全决定或者代替学生“学”的结果,但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功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要依赖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相当有效性。教师的行为往往是通过那些有目的、主动性地去调整那些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项基本变量因素,并合理地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积极主动地去指导与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实现相对有效的教学结果。国外还有一批学者们认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可以这样假设:教学过程可以假设为一种线性的活动类型,活动中教师教学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这一假设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里得到了认可,并影响着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
三、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关系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理论中还认为,教师教学的行为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较强的直接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会不同的直接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差异性上。美国的LShulman(1986)学者就指出:教师的相对有效课堂教学行为能够直接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良好性发挥,反之亦然。在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地给以观察和评价也是国外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重点。
B Rosen shine & N Furst(1973)通过大量的教学试验和研究,成功总结出了五十多项有关教师有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指标,尤其是提炼出了9类教学行为能够产生显著的、一致性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行为包括: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上的灵活的变化;以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和具有激情性的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进行学习的机会,并能给以积极性的反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的理论、讨论的技术等。
著名的学者J.Brophy & T.Good(1986)在其编写的《教学研究手册》一书中谈到了《教师行为和学生成绩》的话题,并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有效性,其应该包括:教师对教学的量与进度能够有效地给以把握和控制;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能够对学生充满一定的期望;课堂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关注时间上的分配问题,能够保证学生得到足够的学习时间,且能够积极主动地组织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能够做到合理且结构上较为严谨,教学的目标设计上能够做到清晰明了,教学活动上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中提问问题设计上难度水平能够适宜,问题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清晰性,提问后给以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合理,对学生回答能做出相关鼓励性地回应,对那些不完整或一部分的学生给以引导性的鼓励;课堂上作业和家庭的作业布置上能做到合理、科学。
当然,除了上面的相关研究,D.Borich(2000)的《有效教学方法》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其书提到的10种教师行为与理想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具有显著性的关系,其中有5种行为被称作关键行为(key behavior),后来也被称之为有效教学的精髓。可以说,国外有关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其研究的成果也影响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教师有效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对体育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正逐渐扩大化。目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研究的成果也正在影响着国内高校体育教师不断修正、完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教师行为 研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课改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理念,最后体现的还是教师行为的改变。在平时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应进行如下研究:
一、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在新课程中地位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教师行为成了科学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要素。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
1.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2.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3.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例如:学《光的传播》前,让学生都带好激光手电,牛奶,果冻,水,塑料杯,通过亲身的实验探究来体会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课后,还布置有趣的家庭小实验,比如在家里观察水能“折断”筷子,“硬币重现”等,让物理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价值。
例如,对于“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可改变“电压表有两个量程”的实验条件,让学生思考:在测量额定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若提供的器材是6伏的恒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0-10欧的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电压表0-15伏档已损坏,而0-3伏档完好。如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二、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任何新课程的施行,都会推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三、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的教学内容如下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促进学生主动交流合作。
3.科学探究教学中有效指导。
4.科学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四、科学探究中对教师行为的要求
科学探究中需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教师行为要促成这个协调统一,因此,科学探究中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如下:
1.组织不控制。 2. 指导不代替。3.参与不暗示。4.促进不越位。
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不急于告诉学生探究的是什么。而是给了每个学生放大镜,通过学生的探究,提问,用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时,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都齐声回答,放大的像。接着又问,看远处的物体时,看到了什么?学生兴趣很浓,有的回答说是缩小的,有的回答说是倒立的,接着有的就喊,老师,为什么啊?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接着引导,除了看到的这些,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又看了一会。答案相当的多,几乎把凸透镜成像的情况都说出了。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实验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感受,不要怕课堂不好控制,教师在适时加以引导,探究的问题都解决了。
例如: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浮力概念后,设问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学生思考后纷纷作出回答: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物体的密度有关,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和液体的体积有关,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 。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在这些结论中,尽管有许多是错误的,但教师始终要用赞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五、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的研究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2.优化教学方法。3.构建良好教学结构。
例如:在上《科学探究:摩擦力》时,老师请同学帮助打开一只沾上油的瓶盖,当连续几个同学都未能打开时,学生们开始积极地想出各种方法,最终在打开瓶盖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之中。
例如:有的老师只要是有用到电流表的探究实验就提出“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目标,这样提实验探究目标那可以说就是应付。如果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中提出“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目标就比较恰当,学生才学习了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理当练习;若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提出这样的实验目标就不妥当了,因为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电流表学生已经使用很多次了,已经很熟习使用方法了。
六、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的反思
1.反思科学探究中师生共同互动过程。
2.反思科学探究中辅以合适恰当的问题。
3.反思科学探究中教师的文字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表达。
4.反思科学探究结果的呈现与应用过程。
七、科学探究中教师行为有效性的考核
没有考核,就没有有效性学习。如果能加强的平时教师行为考核,科学探究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1.考核呈现科学探究中清晰有效的学习内容。
2.考核确立科学探究中清晰有效的学习目标。
3.考核设计科学探究中清晰有效的教学结构。
4.考核科学探究中清晰的学习过程展现。
以上考核的内容可以来自教材但必须做适当变化,也可以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不过所用的方法和仪器必须是平时实验所经常用到的,最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相关的经验。
总之,科学探究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行为。教师行为有效性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教师行为转变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转变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行为应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增加内存,以适应科学探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