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

第1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园林绿化;土壤;质量;土方设计;改良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18-02

在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植物生长不良的现象随处可见,枯死株也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既有种植管理不当的原因,更有不良土壤环境的影响。园林绿化土壤中,有些土壤掺杂大量的建筑垃圾,有些土壤因大型机械碾压而严重板结,还有些土壤不适应特定植物的生长特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合理的土方设计及土壤改良,可以有效保障园林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的风景。

1 园林绿化土壤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迅速扩张。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因发展前期未重视土方质量,在后续养护管理中暴露出一些土壤质量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种植土壤含有建筑垃圾

在绿化建设初期,由于绿化主管部门缺乏经验,未意识到土方质量的重要性,加之监管制度不完善,造成了相当部分的回填土方质量不合格,包括原有建筑垃圾清理不彻底,埋下了日后绿化植物生长不良的隐患。据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2005—2011年的调查,主城70%以上的园林土壤属于碱性土壤,约40%的园林土壤中石灰、砖块等建筑垃圾含量超标。

1.2 种植土壤严重板结

绿化工程中,有些地段车辆频繁进出,还有挖掘机、推土机的施工作业。经过这些大型机械的来回碾压,土壤中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深层吸水和渗水能力几乎为零。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根系局限在种植穴范围内,极易造成植物生长不良。

1.3 种植土壤不适应树种生长特性

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土壤一般中性偏碱,大部分绿化树种能够适应这样的土壤;但香樟、广玉兰等喜酸性植物无法适应。因此,当地种植此类植物往往生长不良,严重的还会表现各种缺素症状。

2 绿化土壤理化性状分析与土方设计

在园林绿化的技术准备阶段,需要收集地形、土壤、水文等详细技术资料,经过专业图纸会审、设计及施工交底后制定出最佳施工方案。在此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和科学的土方施工方案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2.1 绿化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一般绿化土壤是在适当清理建筑垃圾的空地上回填一定厚度的回填土,因此绿化土壤的理化性状分析必须包含原土壤和回填土方2种类型。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pH值和通气孔隙度2项指标较为重要。

2.1.1 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数值高低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根据当地几年来的检测结果,良好的绿化土壤的pH值一般在6.5~7.5;而混有建筑垃圾的种植土壤pH值一般在7.6以上。这样的碱性土壤严重影响铁、镁、锌等微量元素的活性,造成喜酸性植物生长不良或引发缺素症。

2.1.2 土壤通气孔隙度。土壤通气孔隙度俗称土壤通透性,是指土壤具有通气、透水以及植物根系穿插的特性。土壤通透性指标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气、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作物生长[1]。

2.2 绿化工程土方设计与施工方案

2.2.1 地形地貌设计。按照园林绿化整体规划的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等相关技术资料,充分考虑与建筑的协调性,设计相应的地形和地貌。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将其配置在特定的地形。

2.2.2 现场渣土清理。在回填土方之前,施工现场特别是种植区域的渣土要进行彻底清理,这对植物今后的正常生长十分必要。按照土方施工方案,对现场土方进行清理,过筛后好坏土要分开存放,渣土集中外运。

2.2.3 回填土方作业设计。根据植物根系生长需要回填符合要求的土方至设计标高,在回填中因机械碾压造成的土壤板结不可避免,所以回填土方后要对种植场地进行翻挖,配合实施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3 植物生长特性对绿化土壤的要求

当地绿化土壤的pH值一般在6.5~7.5,可以满足大部分绿化植物的生长;喜酸性植物适宜的土壤pH值一般在5.5~6.5,种植此类植物的土壤应该进行调酸处理,将土壤pH值改良至5~6。

当地绿化土壤通透性略显不足,可以根据植物需要局部进行改良。一般树穴土的土壤通气孔隙度要求≥8%,一级草坪种植土壤通气孔隙度要求≥45%[2]。

4 绿化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当地绿化种植土壤一般中性偏碱,土壤肥力较低,根据栽植管理以及特定植物的需要,参照相应标准,在种植前及种植后的养护管理中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土壤改良。

4.1 碱性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4.1.1 酸性溶液灌根。结合抗旱,应用浓硫酸或磷酸6 000~8 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稀释后的酸性溶液pH值一般在2.6~3.0,可以快速降低土壤的碱性,但需要多次应用。浓硫酸属于化学危险品,腐蚀性强,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安全。

4.1.2 土壤施用硫磺。硫磺在土壤微生物以及空气的作用下,缓慢发生硫化反应,形成硫酸根离子,逐步降低土壤碱性。施用硫磺粉2~3 kg/m2,一年2次,可以使土壤pH值降低1.0~1.5。种植前改良可一次性施用硫磺粉5 kg/m2,30 d后可以栽植。操作中注意撒施均匀,在土壤表层5~10 cm施用[3]。

4.1.3 施用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提高的肥料,主要种类有硫酸铵、氯化铵等。在养护管理过程中,针对喜酸性植物或弱碱性土壤,一定要适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4]。

4.2 板结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4.2.1 严重板结土壤的翻挖。因大型机械碾压造成的土壤严重板结,必须采用机械翻挖,翻挖深度:乔木不低于100 cm,大型深根系乔木150~200 cm,花灌木40~50 cm,草坪30 cm[1]。翻松土壤过程中,往土壤中掺入腐叶土或有机肥等,增加土壤通透性,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2.2 栽培基质。在种植前,对于通透性不够理想的绿化土壤,可以采取局部改良措施,翻松土壤并往其中掺入腐熟秸秆、稻壳等多孔栽培基质,扩大种植穴范围,基质和土壤体积比为0.5~1.0∶1。

4.2.3 施用有机肥料。在养护管理中发现有植物生长不良现象,要施用有机肥配合其他改良措施,施用量0.5~1.0 kg/m2。严重的可在树冠正投影范围内扇形开挖,深度达到根系密集分布层,尽量不损伤主要根系,分3~4次改良根际土壤。

园林绿化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城市重要的资源,而且越来越稀缺,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壤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园林绿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日益紧张的绿化种植土壤资源,对建筑垃圾、园林及其他废弃物进行处理,转变为可利用的园林资材,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具有相当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5]。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T 340-2011绿化种植土壤[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 DB440300/T34-2008园林绿化种植土壤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姚晓芹,马文奇,楚建周.不同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68-71.

第2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烟草;病株率;产量;效益;土壤微生物数量

中图分类号:S156.2;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017-03

随着种植制度不断改革,蔬菜、烟叶种植面积趋紧,烟叶重茬问题越来越成为烟农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主要原因是一块地多年种烟,导致土壤中烟叶所偏好的营养元素缺失或失衡,前茬作物根系的分泌物和残留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对次年烟叶造成毒害和生长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逐年积累,使土壤中病虫害逐步加重[1],从而导致烟叶质量和种植效益下降,严重影响农户从事烟叶种植的积极性。抗重茬剂是一种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其本质是一种复合微生物,在活性菌作用下分解,能促进植物体内酶的合成,按作物生长需要制造养分、并利用微生物拮抗作用增强拮抗菌生长繁殖,可有效抑制病原菌,使土壤微生态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抑菌、防病、健株、增产的效果。已有研究从化学角度防治土传病害或使用某一种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方面进行了探讨[2,3],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化学防治易导致农药残留,而市场上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种类繁多,给使用者造成了一定的选择障碍[4]。本研究选择市面上常见的6种抗重茬微生物土壤改良剂进行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既能改良土壤又能预防和防治烟草根茎部病害的改良剂,促进产区烟叶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为其他产区乃至其他作物重茬田块的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与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湖北省兴山县黄粮镇高华村,海拔1 050 m。供试烟草品种为K326,于5月18日进行移栽,7月20日打顶,9月23采收结束。田间土壤碱解氮含量105.5 mg/kg,速效磷含量10.3 mg/kg,速效钾含量148.5 mg/kg,pH 6.8,有机质含量22.4 g/kg。

1.2 试验所用土壤改良剂及试验设计

设7个处理,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每小区4行烟,小区面积39.6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施纯氮97.5 kg/hm2。氮、磷、钾施用量按1.0∶1.5∶3.0施用。起垄时,各抗重茬微生物土壤改良剂每公顷均施用15 kg,与基肥拌匀同施。其他按优质烟叶生产常规栽培技术规范执行。各处理设计如表1所示。

1.3 调查项目

测量各处理烟株大田农艺性状,调查大田期各处理根部病害发病率,统计各处理产量、产值、上中等烟率等, 采收完毕分处理选取土样,采用平板计数法[5]对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进行测定。其中,叶面积=0.635 4×最大叶长×最大叶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烟草农艺性状对比

对各处理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团棵期(即6月23日),处理2株高最高,其次是处理6和处理3,处理5和CK株高相对较低;各处理茎围为6.63~7.37 cm,处理2和处理6相对较大,对照最小;对各处理叶片进行调查,其叶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6、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5、处理4、CK。打顶后第二天(即7月21日)进行调查,各处理株高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6、处理1、处理4、处理5、CK,各处理茎围均大于CK,叶片数为21.27~23.20,各处理叶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6、处理4、处理5、CK。说明起垄时施用抗重茬土壤改良剂对烟叶农艺性状有促进作用,不同抗重茬土壤改良剂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2.2 不同处理烟草根部病害对比

在旺长期(移栽后50 d)对根部病害进行调查,各处理不同程度发生根部病害,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CK>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1>处理6>处理2,则防治效果依次表现为处理2>处理6>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5(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病株率F=33.53>F0.01=5.95,差异极显著,重复间F=0.96F0.01=5.95,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重复间F=0.48

2.3 不同处理烟草经济学性状对比

由表4可知,施用抗重茬土壤改良剂后,烟叶质量均比CK有所提高,其中上等烟比例以处理2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6,各处理上中等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6、处理4、CK、处理5;各施用抗重茬土壤改良剂处理的产量和产值均比CK有所提升,除处理5外,其余各处理产值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K,其中以处理2提升幅度最大,其产量和产值分别比CK增加9.75%和18.96%,并且产值与其余各施用抗重茬土壤改良剂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次是处理3,产值比CK提高12.48%,与处理6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

2.4 不同处理烟草土壤活菌数对比

土壤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成分,能分解各种有机物质[6];放线菌是细菌的一类,它们对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及土壤腐殖质合成起着重要作用;真菌能分解有机物质,使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利用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利于其吸收。有研究表明,活菌数与生物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细菌、真菌活菌数与生物量显著相关[7]。土壤中微生物量越多,代谢越旺盛,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就越大[8]。由表5可知,在采收结束时(9月23日),不同处理间活菌数量以处理2最多,其湿重活菌数量比CK多1.64×107 CFU/g。各处理土壤干重活菌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CK,说明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微生物相对较为活跃,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作用较大。

3 小结与讨论

在全国各个烟叶产区均不同程度存在烟叶种植重茬现象,由于多年连片、连续种植,致使土传性病害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成为严重制约烤烟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1,4],探讨能有效减少和杜绝重茬病害并能改良土壤的措施已逐渐成为烟叶科研工作者关注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表明,在兴山地区烟叶种植中,施用抗重茬土壤改良剂能有效提高烟叶种植水平和效益,以施用金科瑞、重茬地菌净和重茬专家3种菌剂对单位效益的提升较为明显,分别达到18.96%、12.48%和8.69%,其对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40%、33.33%和57.47%。采收完毕后土壤中活菌数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对土壤改良作用相对较大。Thyfwawn等[9]研究认为,微生物土壤改良剂施用后能诱导植物对土传病原物产生抗病性,减轻一些土传病原真菌和胞囊线虫、根结线虫等对植物造成的危害,提高植物的营养水平,使植株健壮,增强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但因抗重茬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种类繁多,其有效菌种偏重于解决的土传病害不一,因此在筛选和施用稳定性上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 岩,武继承.土壤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52-155.

[2] 张新要,蒲文宣,袁仕豪,等.药剂防治烤烟根茎病害新方法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487-489.

[3] 李 彰,熊 瑛,吕 强,等.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烟草生长及耕层环境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9):487-489.

[4] 陈义群,董元华.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态环境,2008,17(3):1282-1289.

[5] 姚占芳,吴云汉.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186-188.

[6] 孙瑞莲,朱鲁生,赵秉强,等.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养分调控中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907-1910.

[7] 赵 伟,涂艳丽,王 飞.土壤微生物活菌数与生物量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85.

第3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香樟;黄化病;治理;复壮

香樟(Cinnaomum camphora)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umum 植物。它树形优雅,叶色翠绿,四季常青,常用在城市行道树和庭院绿化中,然而它喜酸怕碱的特性容易导致黄化病的发生。近几年来在张家港保税区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基本掌握了香樟黄化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生、发展规律,探索了多种香樟黄化病治疗技术措施,筛选出了经济有效的香樟黄化病预防和治疗药剂,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黄化香樟的治理和养护复壮技术,在保税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1 香樟黄化病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

1.1 发病原因

根据2010~2011年保税区主要路段200多个土样Ph检测数据,病树根际土壤平均pH值8.21(7.5~8.9),治理2年后恢复植株的根际土壤平均pH值7.36(7.0~7.7),数据表明香樟黄化病与土样pH显著正相关。由于土壤太强,土壤中的铁元素大多以Fe3+形态存在,Fe2+含量极低,导致病株根系吸收不到有效态的铁,叶片中叶绿素不能正常合成,造成叶片黄化。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结合科研院校关于香樟黄化病的研究成果:香樟树黄化病是典型的生理性病害,土壤中缺少有效铁(Fe2+)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直接因素,根际土壤碱性等条件影响土壤中铁的有效性,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根本因素[1]。

1.2 发病症状

香樟树黄化病表现在新叶抽出时叶色黄、质薄,树势衰弱,初期多发生在树冠外层,严重者全株叶片黄白色,夏秋时节叶片尖端部分枯焦,秋、冬季病株表现比春、夏季严重,冬季容易受冻害。随病害进一步发展,新叶生长比正常树推迟10~20天以上,并且叶片逐渐变小、数量逐步减少,部分枝条枯死,直至整株死亡[2]。

1.3 病害发展演变过程

香樟树黄化病从开始发病到最后枯死,其病症发展及演变过程一般表现为: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大小正常,叶色黄绿色-黄色;发病中期新叶抽出比正常迟,新叶变小,数量减少,叶片黄色-黄白色,夏秋季叶片尖端部分枯焦;发病后期叶片进一步变小,叶片黄白色,叶片尖端枯焦严重,部分枝条枯死;最后,新叶不能抽出,整株枯死。

2 香樟黄化病的预防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植物保护工作的总方针,对于香樟黄化病,也必须以预防为主。碱性土壤环境是香樟黄化病的罪魁祸首,几年来的试验表明,根际土壤改良是预防和治疗香樟黄化病的有效方式。

2.1 种植前预防

种植前应对种植区内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改良、客土等措施。种植土保证土质肥沃疏松,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杜绝建筑渣土及其它有害成分进入种植土壤。如发现种植土质量太差,应引进良好种植土或采取局部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改良后的土壤pH值为5.5~6.5。

此外,如作为硬质化路面行道树,树穴必须100cm×100cm以上,有条件的应该使用透气路面砖或长条形树穴,保证行道树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水和空气。

2.2 发病前预防

对于已经出现少量黄化病株的路段,暂时没有黄化的香樟树,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有效地预防黄化病的发生。

香樟黄化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第一,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分别在春梢、秋梢展叶前半月左右施用;第二,结合抗旱,用0.1%~0.2%的磷酸或硫酸溶液灌洗根际土壤,每年4~5次,1~2年即可有效降低土壤碱性,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3 停用树干涂白剂

在树木养护管理中,冬季进行树干涂白是常见的养护管理措施。对于香樟、广玉兰等喜酸性植物,碱性很强的涂白剂是造成土壤碱性升高的重要因子之一,也是引发香樟黄化病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香樟树要停止冬季树干涂白,避免香樟黄化病的加重发生。

3 黄化香樟综合治理及养护复壮技术

3.1 树干施用速效转绿剂

由于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发现香樟树叶发黄时,特别是黄化严重的病株,应该通过根外追肥及时补充各种营养元素,令黄叶转绿,恢复叶片光合作用。

经过试验比较,树干微孔注射速效转绿剂技术不仅操作简便、效果理想,而且对树体伤害程度低,伤口愈合时间短。施用速效转绿剂后10天左右黄叶即可变绿,效果一般可以维持3~6个月。少数黄化症状较重或根际土壤环境太差的香樟树在出现返黄现象后需要重复操作2~3次,直至土壤改良到位,香樟树新叶不再发生黄化为止。

3.2 根际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

香樟黄化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碱性根际土壤,因此施用速效转绿剂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改良根际土壤才能彻底治愈香樟黄化病。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我们筛选出香樟黄化专用肥效果较为理想。该专用肥在追加N、P、K等营养元素的同时,其中的酸性因子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逐步释放酸性离子,有效改良根际碱性土壤环境,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不仅对香樟黄化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香樟树进行平衡配方施肥,大大提高香樟树的生长势。

3.3 酸性溶液灌洗根际土壤

针对黄化比较严重的路段,由于绝大部分黄化是因为根际土壤碱性引起的,所以采取酸性溶液灌根的方法可以快速降低根际土壤碱性,达到快速改良根际土壤的目的。

酸性溶液灌根一般采用0.1%~0.2%的磷酸或硫酸溶液,每棵树每次100~200kg,每年4~5次。该方法要严格控制酸性溶液的浓度,以防强酸灼伤根系,引起叶片枯焦和病树枯死的严重后果。使用时酸性溶液不能直接接触洒水车等铁质设施设备,否则容易腐蚀设备或器件。

3.4 黄化香樟的养护复壮

3.4.1修剪部分枝条,缓解营养供给不足。如同大树移栽需要修剪掉部分枝条一样,黄化香樟因为根系萎缩、活力下降,也必须修剪掉部分枝条。这样可以集中营养供应剩余的枝条,缓解营养供给不足的局面。一般病情严重的多剪,病情轻的少剪,修剪的最佳时间在香樟休眠期,一般结合冬季修整进行。

3.4.2抹去低位萌芽,保证树冠快速恢复。黄化严重的樟树,在进行树干微孔注射速效转绿剂后,会在树干的很多部位产生新的萌芽。为了保证树冠能过快速恢复,必须及时抹去低位的萌芽,原则上在第一分支点以下的都要抹掉,有利于树冠的恢复。

3.4.3抗旱保墒,避免叶片枯焦。黄化的樟树,在夏秋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叶缘枯焦。在高温干旱的季节,特别是地下水位较低的秋季,要及时进行抗旱,保持土壤足够的水分,避免叶片的损伤。

4 结语

通过对香樟黄化病多年的试验研究,我们认为种植前或发病前的预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很高的经济效益,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前期治理和预防。针对不同程度黄化的香樟,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树干微孔施肥、酸性溶液灌根等综合治理技术,配以抹芽、修剪、抗旱灌溉等养护管理措施。经过3年的治理,保税区主要路段黄化香樟树控制在5%以下,大部分路段土壤pH值降低到7.5以下。该项技术操作简便,效果理想,可以在国内香樟树种植区推广应用,具有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第4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1 前言

矿区废弃地是指在矿产开采过程中被开采活动所破坏、不通过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露天矿的外排土场、煤矿的矸石山、尾矿库、井工矿形成的采空区和塌陷区,以及矿区辅助建筑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废弃地的产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宝贵的耕地资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土壤;矸石山自燃污染大气环境。

2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

1988年出台的《土地复垦规定》,使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率几乎为零。对我国389座乡镇矿区调查表明,乡镇小型矿区对土地破坏十分严重,且基本未对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恢复率几乎为零 [1]。(2)片面强调植被覆盖率。目前我国生态恢复工作只强调植被的覆盖率,把覆盖率作为评价生态恢复工作的唯一指标,而忽视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态恢复后的环境效应、水土保持情况和经济的可持续性。(3)忽视生态系统对多样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人工建设的矿区生态系统往往物种单一、年龄结构大体相同、空间排列整齐有序,而天然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样性等,这样才能为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条件[2]。(4)大量使用外来物种。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为追求高的植被覆盖率往往大量引进生命力强的外来物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排挤当地土著植物物种。

3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措施

3.1 废弃地土壤改良

废弃地土壤由于采矿活动对地表的破坏,以及排土场、矸石山和尾矿库堆积造成的污染,使得废弃地土壤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给生态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土壤改良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前提。目前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有:

(1)客土覆盖。选择合适的取土场,在不破坏取土场土地的情况下,取适量土壤覆盖在需要恢复的废弃地上。该方法简单有效,但费用高,适用经济条件较好的矿区。(2)土壤增肥改良。大部分矿区废弃地土壤缺乏氮、磷等营养物质,需要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适合植物生长,加快生态恢复进程。土壤增肥改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添加肥料,一种是生物固氮。

添加肥料可以施加化肥,也可以施加有机肥,由于有机肥比化肥对植物能起到更好更持久的助长作用,因此添加有机肥能更好的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生物固氮是利用对极端生境条件有耐性的固氮植物、固氮微生物、菌根真菌来改善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理化性质[1]。在毒性较低的废弃地,利用生物固氮可以很好的替代化肥和有机肥,具有较好的技术性和经济性。

3.2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治理

尾矿库和矸石山含有大量重金属,通过淋溶等途径造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其中,生物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使其无害化,从而使被污染的土壤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4]。相比其他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法修复的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3.3 植被恢复

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一般根据植被恢复的目标和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来确定植物物种,选定的植物应以乡土物种为主,同时要求所选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具有固氮能力、根系发达、耐贫瘠、播种栽植较容易等特征的植物,比较适合作为植被恢复的先锋品种。

选择优良的植物品种只是植被恢复工作的一部分,植被恢复的目的是维持植被的覆盖度,建立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原理,植物搭配要保持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合理配置乔、灌、草、藤,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比单物种或少物种的效果好[5]。因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配置草、灌和乔木种植比例,同时对植被空间进行优化配置,使人工恢复的植被最终形成一个接近自然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4 综合生态农业

在矿区废弃地发展复合生态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种植模式,还可针对不同的废弃地特点,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在非积水稳定沉陷区,可以建设大棚或地膜覆盖栽培蔬菜等设施农业模式;在积水沉陷区,可以利用积水的优势,建设“农-渔-禽”农业模式;在复垦后土壤肥力较差、土地生产能力不强的废弃地,建设“林果-畜禽”农业模式。

对山西省王庄煤矿生态恢复模式的研究表明[6],综合生态农业用于矿区废弃地恢复有着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结论与建议

为有效的对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必须分析废弃地的立地条件,了解植被成长的限制性因素,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在选择先锋植物时应优先考虑当地物种,尽量满足生态系统对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样性的要求。完善生态评价系统,以完整性、连续性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能自我维持状态为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植被覆盖率。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舒洪岚.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江西林业科技[J].2003,2:21-25.

[2] 李淑,王杰光,莫时雄.金属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山西建筑[J].2008,34(32):15-16.

[3] 张玉秀,于帅,文镇宋,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金属矿山[J].2009,4:146-149.

[4] 周启星,何金柱,刁春燕.污染土壤生态恢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419-424.

第5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实施要点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滨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普遍存在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园林绿化建设的效果和成本,该地区的园林工程施工除按照一般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程序、技术要求以外,还有滨海地区绿化的独特工序与环节。结合多年来的滨海地区园林绿化项目实施的经验,对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工程实施要点分析和归纳如下: 1、水文地质调查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维度相差大,各地的滨海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变化较大,没有通用的标准数据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因此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水文地质调查是项目伊始首先应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原用地情况、所属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特点、海拔、日照、气温、降水量、风向、洞期及冻土情况、地下水、矿化度、盐碱度及返碱程度等。调查上述内容用于判断项目立地条件和盐碱化影响,进而考虑绿化施工是否需要采取清运碱土、铺设排碱隔离层、回填绿化种植土等措施。 2、试验试种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掌握水文地质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单位可以完成相应的土壤改良和绿化栽植设计方案工作,但这个设计方案仅仅只是设计单位依据有关基础数据所提出的一个设想性质的方案,具体是否可行、效果如何,只有实施之后方可知晓。因此,有条件的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应通过试验试种来予以验证,确保设计科学、合理。试验试种能够有效避免项目设计方案未经验证就全面铺开后可能引起的重大损失。

为确保试验试种成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试验试种前委托专业的园林科研机构制定方案,经审批后予以实施。试验试种方案应包括项目背景、课题目的、采用的实验和统计方法、选取代表性植物、改良方案比选、种植过程监测分析、评价标准等内容。具体试验试种周期应考虑植物移栽恢复、生长发育、季节因素、项目工期情况等予以合理确定。

3、土壤改良专项设计和审查:

土壤改良是一门涉及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植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一般园林设计师对于植物配置和工程施工能够熟练掌握,但普遍对土壤改良技术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一些设计师动辄就客土换填,但却不考虑排盐碱措施,不仅大量增加了造价,而且一段时间后因返碱现象再次导致土壤条件恶化。作为植物栽植的基础,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滨海地区园林绿化项目,设计单位应将土壤改良作为一个专篇进行研究,进行专项设计,缺乏经验时应邀请土壤学方面的专家或学者予以审查。

土壤改良设计专篇应依据立地条件和设计目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开挖盐碱土深度、平整场地、排水明渠设置、排碱隔离层设置、绿化带四周隔离设计、排碱管布设,回填绿化种植土厚度和要求,有机肥撒施种类和周期等内容。

4、土壤改良施工:

4.1开挖盐碱土,平整场地

如表层有盐泥、垃圾、杂草的施工区域,需先清表并外运至指定地点。盐碱土开挖深度、宽度、平整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盐碱土开挖必须到头、到边、到位,底平面平整度要达到设计误差范围。

4.2开挖排水明渠

如下面立地条件地下水位偏高,绿化带外侧需开挖排水明渠,兼做控卤沟。排水明渠开挖要达到图纸设计的深度、宽度、坡度,特别是底部高程的控制,需保证周围盐碱地带及绿化带内排水畅通;同时开挖排水明渠产生的土方可为利用方,主要用于排水明渠两侧筑坝以及回填绿化带内高程较低的段落。

4.3 铺设排碱隔离层

这是盐碱地绿化工程的一种特殊技术措施。通过铺设隔离层,达到防止绿化带底部的原有盐分上升的目的。隔离层通常采用石子、石屑、草帘等组成的材料。石子宜采用粒径0.5-2.0cm块状、颗粒状,含泥量严格控制,厚度20cm。石子隔离层上面铺设麦草等材料制成的草帘,厚度4cm。施工时,运土车辆不能直接进入绿化带内,避免隔离层与底部碱土辗压在一起,失去或减弱隔离作用。

4.4绿化带四周隔离

在绿化种植土回填以前,绿化带四周用塑料布与周边的碱土进行隔离,防止四周碱土中的盐分渗透到绿地内。施工时,塑料布的底层与隔离层紧密结合,顶部高出绿化带表面约20cm,并用石块等压紧,防止回填绿化种植土时滑落。因绿地一周较长,塑料布较短而有搭接的情况,搭接尺寸应足够大,不小于50cm。 4.5敷设排碱管

排碱管这是滨海盐碱地绿化工程的特殊工艺,排碱管的敷设一般与隔离层结合在一起,绿化种植土中的水分在渗透到隔离层时,再往下渗透的速度较慢,浇水过多或因下雨而积水多时,排碱管能及时将多余的水分排走。绿化带底层碱土中的盐分能沿着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排碱管平面时,毛细管被破坏,同时排碱管周围的中砂,渗水性强,能及时将水分通过排碱管上的渗水孔收集到排碱管内及时排走,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排碱管的类型有无砂水泥管、PVC管材、素砼管和PVC双臂斑纹排水管,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无砂水泥管和PVC双臂斑纹排水管。

4.6 回填绿化种植土

这是滨海盐碱地绿化的关键环节。种植土回填时采用从一侧倒压的方式进行,为保证排碱管和隔离层不受损坏,不能直接将种植土调入绿化带内,需用挖掘机或装载机二次或多次倒运。同时,绿地四周隔离用的塑料布不能落下来,以免使种植土与四周的碱土混合在一起。

为了防止因水位过高而造成积盐,种植土回填高程要抬高一定高度,抬高地面后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一方面使下部水盐难以借助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另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水向下移动,土壤不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而且下部的盐碱土也会逐渐淡化。

4.7 撒施有机肥

我国著名土壤学家陈恩凤认为有机质的转化与土壤脱盐脱碱有密切关系,除水分外,有机质也是改良盐碱土的一种重要物质。有机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同时,在有机肥腐化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来中和盐碱,使植物的立地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5、苗木栽植与后期养护:

滨海盐碱地绿化,因投资多、耗费人力大,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除运用排碱控卤技术之外,起苗、运输、栽植、修剪、灌溉等一系列栽植技术和养护管理环节,都要强化扣紧。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购苗木应尽可能在类似立地条件的苗圃中选苗,避免苗木由于立地条件改变不适应而恢复慢或死亡,提高成活率。

第6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土壤 土壤类型 潮土

一、景县耕地的基本情况

1.土壤类型及分布

景县耕地土壤绝大部分为中壤质或轻壤质冲积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较好。按照土壤质地的划分,景县主要分为砂壤、轻壤、中壤三种类型:砂壤主要分布在王同、连镇、梁集、杜桥、龙华、景州六个乡镇,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轻壤在景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后留名府、青兰、广川、留智庙、北留智、安陵,刘集。占总耕地面积的61%左右。中壤主要分布在降河流、温城、王谦寺三个乡镇,占总耕地面积的7%左右。其他类型的土壤也有零星分布,占总面积的2%左右。

2.景县轻壤质土壤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轻壤质土壤其性质介于沙土与粘土之间,群众称之为“两合土”呈碎屑状结构,疏松,一般都有良好的耕性,适种作物广泛,是较理想的耕作土壤类型。

轻壤质土壤虽是较理想的耕作土壤类型,但因长期的粗放耕作,及掠夺式的种植,重用轻养的种植方式,使农作物的种植环境越来越差,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增产;在生产中长期的使用化肥,且重施氮肥、磷肥,不重视钾肥和其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造成土壤养分的失衡,作物抗病性差,产量降低,耕地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耕层浅、有机质含量较低、引起土壤肥力降低,农产品品质差。

二、土壤改良培肥技术环节

景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的主要方向为增施有机肥料和中微量肥料的使用,同时应平衡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逐步提高土壤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

1.有针对性的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根据作物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施肥原则,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2.景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分为犁耕和旋耕,犁耕耕层深度为15厘米左右,旋耕耕层深度为12厘米左右,为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应采取深耕、深松的耕作措施,其耕层深度应提高到30厘米左右。景县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3%,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及生物肥料等措施使有机质的平均含量提高0.6个百分点。

3.通过实施平衡施肥、轮作倒茬、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冬小麦平均产在445公斤的基础上,单产增加30公斤,增产幅度达到6.7%;夏玉米在450公斤基础上,单产增加50公斤,增产幅度达到11.2%的产量目标。

三、主要措施及步骤

1.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协调土壤养分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技术要点。在小麦、玉米播种前以200亩为一个取样单位通过对土壤大量元素(氮、磷、钾)、有机质等指标测试分析;配方即综合分析处理信息数据,确定所需养分的合理施用量和配方,提出合理施肥建议,开展技术宣传与培训;配肥即实行技物结合,按所确定配方,生产配置专用肥;供肥及开展农化服务,将优质配方肥及时供应到农民手中;施肥即通过技术培训和田间示范指导农民按施肥建议施肥。推广应用该技术,可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培肥改良缺素障碍土壤。

2.增施高效有机肥

增施高效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供保水、肥能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成熟后,利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然后带茬播种玉米,脱粒后的麦秸完全运田外,再覆盖在玉米田,在玉米成熟后,留秆收穗,然后利用玉米秸秆粉碎机在田间直接进行粉碎,同时把腐植酸类有机肥均匀撒施地表、然后再进行耕作,每亩可回田玉米秸秆400公斤以上,腐植酸类高效有机肥每亩用量50公斤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土壤的肥力状况达到中等偏上和高等肥力水平。

3.轮作倒茬

在全县范围内结合种植业调整,在小麦、玉米、和棉花三大作物种植中进行合理安排。在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两套种方式中,实行农作物产地内轮作,每隔两年轮作一次,达到每年30%的种植面积做到轮作倒茬。同时把任务分配到乡镇,分解到村、落实到农户,保证轮作倒茬目标的实现。

4.深耕深松

深耕深松可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壤需肥能力,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促进节水增产。结合当地实际,应大力推广农田深耕、深松技术,一般在10月5日左右,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进行,每三年深松一次,隔年深耕一次,耕深达到30厘米以上。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施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0.1~1个等级,肥料利用率提高5~10%,小麦平均单产增加30公斤,玉米平均单产增加50公斤,照这样算,如果每年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共增收小麦300万公斤,玉米500万公斤,扣除投资成本,可增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各种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可极大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技术操作水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作物防灾抗灾能力和产量品质,同时,可带动运输、加工及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国家安定有重要意义。

3.生态效益

改良培肥措施实施后,可增厚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活土层,提高地力,改善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0.6个等级,达到高肥力水平;平衡施肥养分均衡供应,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减少化肥污染,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盐碱地;造林技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s72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是我们面临的三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盐碱地每年都在以100~150万hm2的速度在增长。为了解决盐碱地困境,通常采用植树造林,这就相当于在土壤ph达到甚至超过7.5的环境中造林,由于土壤环境的限制,给造林工程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造林事业的发展。下面就盐碱地造林技术进行探讨,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结构,增加林木产品的产量,减轻耕地森林的压力。

1 盐碱地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盐碱地是世界土壤类型的一种,大约占到了陆地面积的25%左右。它是盐土与碱土的合成,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当盐碱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大于0.6时,树木不能正常生长。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有:腐蚀植物的细胞组织,破坏植物生长过程中各种霉的作用,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等。盐分中过量的na、cl离子对植物有较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cl含量过高可引起植物叶片发黄,生长减慢,提早脱离现象。影响植物对营养的吸收作用。在盐碱地,植物数量较少,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养分较少,加上ph过高,不利于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影响了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和吸收。影响气孔的开闭。盐碱地由于含盐量较多,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物理结构,造成土壤内通气不良,氧气不足,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现象,影响了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由于钠离子含量过大,土壤中的颗粒很大,收缩性和膨胀性较强,干燥时收缩的非常坚硬,潮湿时又变得非常泥泞。

2 盐碱地造林方法

2.1 采用适当的整地措施

对于土壤比较松软的盐碱地通常采用穴播、开沟和高台整地的方法,将下层坚硬有粘层的土壤通过挖穴或者开沟的方式翻到土壤表层,但是要严格把握整地的时间,一般在造林前,不能提前很长时间进行整地。

灌水洗盐是改造盐碱地的又一项措施。在排水系统比较完善时,可以向盐碱地灌溉一定量的淡水,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渗入到淡水中,然后再通过排水沟将盐分排走。这种方法经常在水源丰富、地下水位较低、蒸发量小和温度较高的季节进行。洗盐过程中需要的淡水量非常大,一定要控制好水量的多少,否则不仅达不到洗盐的效果,还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高、土壤养分的流失等。一般情况下对硫酸盐含量较多的土壤可以适当增大灌水量,对氯化物含量较多的土壤可适当降低灌水量。

对于重度盐碱地,一般不推荐进行造林活动,如果确实需要造林,则需提前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目前,常采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有客土造林和使用土壤改良剂。前者是将盐碱地表层的土壤挖去,铺上沙子、煤灰或者锯末等,然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肥沃的客土;后者则是通过一些化学物质跟土壤进行中和,改善土壤的ph值。

2.2 选择合适的苗木

盐碱地造林一般选择在春季进行,选择栽种的树苗要求其木质化程度高,一般树高在40cm,胸径在3cm以上。为了保证幼苗在盐碱地的成活率,在起苗时要保证幼苗根系的完整性,并且进行适当的修剪,去除断根、坏根和过长的根系。幼苗运送过程中要保证其充分的水分供应,防止其根部水分的丢失。

2.3 苗木栽植技术

盐碱地可以选择乔灌混交的种植模式,合理密植,减少植物郁闭的时间,增加土壤表层的覆盖了,防止土壤蒸发和林地反盐。一般情况下,盐碱地采用大行距、小珠距或窄带密植的方法,大苗常采用的株距为1.5m×3m、2m×3m、3m×3m为宜,小苗造林株行距以0.75m×1.5m、1m×1.5m、1.5m×1.5m为宜,乔、灌混交林比例以1:1或1:1.5效果较好。

幼苗到达后要进行挖穴,穴的大小和深度要略大于幼苗根系,填土过程中要保证幼苗的竖直。幼苗在栽植过程要适当的深植,一般要低于地面10~30cm,但是埋土深度不宜超过苗木原土痕的3~5cm。栽植过程中要随填土随踏实,直到苗木原来土痕以上部位覆土不再踏实为止,以保证幼苗栽植后表层土壤的疏松。

>

2.4 合理的抚育

完成幼苗的栽植后,要在苗木上及时进行涂白处理,以防止鼠兔以及其他各种牲畜啃咬幼苗的树皮。还要及时进行浇水,浇水量的多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的具体情况而定。夏季雨水较多时还要及时排水,以保证林木的正常成活和生长。由于土壤中含盐量较大,林木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比较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害,特别是在幼林阶段,要细心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严防病虫害侵袭。盐碱地土壤的肥力有限,随着林分的不断生长,要及时进行间伐处理,避免树木因营养不足而形成小老树。

3 结论

盐碱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由于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容易出现板结现象,影响土壤的透气和透水性能。盐分过多还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妨碍植物的生长。通过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并结合采用合理的造林技术是解决盐碱地问题的主要措施。本文就盐碱地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选择合适的苗木、苗木栽植技术以及适当的抚育管理来实现盐碱地造林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雪莲,罗成科,许强,等.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对宁夏银川北部中度盐碱地及油葵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046-3047.

[2] 赵立荣,张伟,孙永贵等.盐碱地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07(2):15-16.

第8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系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数量、组成及性质正随着城乡建设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例如,一地区家庭燃料以煤为主,则排放的垃圾成分以无机物为主,而在供应暖气和燃气的小区,其产生的垃圾成分则以有机物为主。目前,我国仅少数大中城市对垃圾进行了袋装排放和分类收集处理,而混合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和利用是相当困难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城市350多个,城市人口达2亿多,年产生活垃圾5000多万t,并且每年还以10%的速度增长着。2002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3638万t,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7404万t,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4.3%。

2、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有害固体废弃物又称为危险固体废弃物。这类废弃物含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物质,因而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为此,198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将有害固体废弃物列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而加以重点管理。这类固体废弃物数量一般较少,且约有一半为化学工业固体废弃物。据统计,2002年我国危险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1000万t。放射性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核电站用后核燃料的排放、研究机构的同位素应用、医疗单位放射性废弃物处理等。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四类固体废弃物中,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和有害固体废弃物由于其对环境危害大,属于专门管理物质。

二、农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危害

固体废弃物不仅排放量大,而且分散,特别是某些固体废弃物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或氮、磷、钾等植物营养成分,因此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应用就成了解决固体废弃物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如果固体废弃物农用不合理,也会对农业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1、农用一般固体废弃物可能产生的危害

生活垃圾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植物营养成分,用于农田往往可以收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因此,垃圾农用、进行资源化处理的优越性近年来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垃圾成分复杂,颗粒粗细不等,且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和虫卵、病原微生物,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环境污染与危害。首先,易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试验结果表明,当每公顷施用150t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时,0~20cm的土层中土壤石砾(粒径>2mm)和砂粒(粒径>0.01mm)组分上升,土壤黏粒(粒径<0.005mm)和粉砂粒(粒径0.010~0.005mm)组分下降,从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减小13%~22%,引起了氮素和钾素严重流失。其次,长期施用垃圾将有可能引起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积累。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小麦田连续两年进行试验,当每年每公顷施用垃圾7.5t时,结果发现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未施垃圾的处理。第三,日益增多的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会随垃圾进入农田,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残破的塑料薄膜等有机化工产品随垃圾进入农田,不仅阻碍了土壤水分输送和植物根系的伸长,同时,由于这些有机化工产品还会缓慢地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污染土壤和水环境。第四,垃圾如果未经严格无害化处理而施于农田,将会把大量的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带入土壤,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播源。为此,垃圾农用必须经过认真的挑选和严格的处理,在保证农田土壤和生态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方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肥料使用。

2、污泥的危害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沉淀于污水处理池中的固体成分;污泥经脱水后其有机质含量一般在45%~80%,灰分量为20%~50%,且含有比较丰富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因此脱水后的污泥经常被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肥料施于农田。但是污泥成分复杂,一般总是含有重金属、病原微生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等一些有毒有害成分,例如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往往要比污水高几倍到几十倍。所以,如果污泥施用不当,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污染,还会增加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含量,这些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后会进一步危害人、畜健康。而且对于污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尚无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方法。除重金属外,有些污泥还存在着pH过高、过低或盐分含量高等问题,如果长期大量地施用污泥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如使土壤变得板结、发生次生盐渍化等。另外,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且多呈还原条件,特别是施入水田后,常常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土壤处于强烈还原条件,致使作物根系发育不良,甚至造成烂秧。污泥中含有的细菌和寄生虫卵,也有可能危害牧草和蔬菜等作物生长,并易使疾病得到传播。

3、粉煤灰的危害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或工厂燃煤动力车间燃煤燃烧后排放的废弃物,其成分大多数为极细的海绵状空心玻璃球体,还有一些结晶物质和未燃烧碳。粉煤灰的理化性质取决于燃煤的品种、产地和燃煤粉碎的细度、燃烧方式和灰渣的收集方法(以水冲洗后沉淀或干燥状态直接排放)。粉煤灰含有Al、Si、Fe、Ca、S、B、Zn等微量元素,一般为微碱性,pH为8~9。由于粉煤灰中含有较多的Si、Ca及某些微量元素,可以将其作为原料生产硅钙肥。另外,粉煤灰也可以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有机复混肥中,以提高有机复混肥的造粒强度,改善肥料的理化性状;还可将粉煤灰和其他有机废弃物相混合制成土壤改良剂、人造营养土等,用于土壤改良和花卉等特殊作物的生产。显然,如果粉煤灰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农田土壤pH升高、土壤砂化,并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与废水、废气和噪声污染相比,固体废弃物具有移动性,不易扩散,存续时间长,污染后果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出来等特点。也就是说,固体废弃物往往又是污染其他环境要素的二次污染源,因此应通过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尽量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还要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管理,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变害为利,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负荷。

1、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紧张,处置费用昂贵,加之资源短缺,提出了“资源循环”的理念,开始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我国于8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并于80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这一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后来又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是以减量化为前提、无害化为先导、资源化为目的而开展的。减量化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工艺的革新,尽量减少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对于已经排放出来的固体废弃物,采取措施减少其数量或减小其体积,如经过堆肥、焚烧等处理减量化,都可使排放出的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和体积大为减少。无害化是指用卫生填埋、高温堆肥、沼气发酵、焚烧、热解等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和不污染周围环境的要求。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很多,应根据固体废弃物的类型与特点以及处理所需费用的高低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资源化则是指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或使固体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如可将粉煤灰制成硅钙肥,把钢渣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等。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控制途径

(1)完善和改造生产工艺。不同的生产工艺直接决定着固体废物的生成量及其种类。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和能源使用不合理,生产的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生产过程中物料浪费大、能耗高,因而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所以,要解决固体废弃物排放数量大的问题,首先就要从改造老企业设备、革新生产工艺入手,在减少能耗和提高原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实现“清洁生产”。

(2)推行原料多级利用工艺。从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生产一种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可能就是生产下一个产品的原料。因此推行原料多级利用工艺,使生产第一种产品产生的废物成为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而生产第二种产品产生的废物又成为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如此多级利用一种原料,可使排放到环境的废弃物数量最少,而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是佳。

(3)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采取适当的措施与加工工艺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得到综合利用,对于解决固体废弃物排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对城市生活垃圾可采取先将铁、玻璃和塑料从中分拣出来并分别加以回收利用,再对剩余部分做高温堆肥处理使之转化为有机肥料等,都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例子。

(4)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处置。根据固体废弃物种类及其成分的不同,可采取热处理、固化处理和堆肥发酵处理等方法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

3、严格执行固体废弃物农用控制标准

第9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紫桃;病害;防治

1桃缩叶病

症状:通常病菌在芽鳞及桃树表皮越冬,早春初期展叶时,感染新梢及叶片,导致其变形、干枯、脱落,在果实成熟期也会对果实造成危害。防治:(1)人工摘除病叶,剪去病梢,并集中销毁。(2)可在桃芽膨大未绽放开时,喷洒4~5度石硫合剂,如发生病毒害较为严重,可在展叶后,再喷0.3~0.5度石硫合剂。

2细菌性穿孔病

症状:春夏之际高温、多湿时段易发,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新梢。病菌感染会造成叶片穿孔、脱落,新梢会形成溃疡,果实发生中央凹陷,表面暗紫色圆形的病斑,后期病斑会引起表皮裂纹严重。防治:(1)开挖排水沟,剪去病枝、无用枝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度夏剪。冬季认真做好剪枝和清园工作。(2)在早春萌芽时(露绿期),细菌感染初期,可喷洒1∶1∶100倍的波尔多液。若前期喷洒过石硫合剂,与之喷洒的间隔为7~10d,以免产生药害。

3桃流胶病

症状:有真菌侵染性及非侵染性2种,造成树体衰弱,减产或死树,主要危害树干。由初时疣状小突起,扩大成瘤状突起物,至来年5~6月病斑扩大开裂,溢出半透明至茶褐色状粘稠胶体。严重时,会导致树皮开裂,枝干枯死,是枝干的重要病害。防治:(1)增施如鸡粪、羊粪、猪粪、发酵过的草料秸秆等有机肥料,加强土壤改良。(2)注意排水及透光通风。(3)防止人为的砍伤、折裂等机械伤口,保护好枝干。(4)刮除树体受害部分流胶,再涂抹5度石硫合剂或涂抹浓生石灰溶液。

4桃炭疽病

症状:早春开花时,低温多雨,花后连续阴雨。果实成熟时,高温、高湿均可导致该病发生,造成果面有褐绿色水渍状病斑,出现粉红色粘质孢子团,新梢叶片卷起。果实在5月中后期发生软化、烂梗及脱落等现象。防治:(1)开挖排水沟,剪去病枝、无用枝条,改善通风光透,适度夏剪。(2)增施如鸡粪、猪粪、发酵过的草料秸秆等有机肥料,加强土壤改良。(3)在桃树发芽前,喷洒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从病源上消灭病菌。

5根癌病

症状:为细菌性病害。因瘤体为白色至褐色瘤状物,表面粗糙不规则,质地坚硬似癌症肿瘤而得名。发生于桃树的根部、根颈及茎上。主要危害根部及根颈部,形成肿瘤,造成桃树发育严重不良,植株矮小多病,果肉生涩味差,甚至全株死亡。可通过土壤、雨水、灌溉水、嫁接消毒不到位等方式,侵入伤口感染和传播。防治:(1)对引进的桃树苗木,用1%硫酸铜液浸泡5min,或用500~2000mg/L链霉素溶液浸泡30min,净水冲洗后栽植。(2)避免移栽、嫁接、折掰等造成各种伤口。(3)清除患病严重的桃树并烧毁,防止感染,对感染区域的土壤进行更换。6结语发展生态紫桃种植,防治病害应做到几点。(1)保持地势有一定高度和适当干燥度,做好雨天排水工作,增强通风透光。(2)做好秋冬季的剪枝工作,适度夏剪,及时去掉病枝和虫枝。(3)以有机肥料为主,加强土壤改良。(4)使用无毒、无残留、易购买的药物、肥料。

参考文献

[1]王建春.哈密地区设施桃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新疆农垦科技,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