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业工程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会议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笔者结合矿业工程大学生创新意识建立、创新精神培养,对矿业工程大学生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和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作初步的探讨。
2.党的十七大带给矿业工程创业者五大商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报告强调进一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闪烁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芒,极大地鼓舞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亿万人民,为创业者带来了以下五大商机:
2.1节能降耗,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抓住这条主线将为创业者提供非常好的创业思路。
2.2十七大指出:要求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科技创新能力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才能。
2.3抓住科技兴安的政策导向,结合专业特色,开拓新的商机。十七大提高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指出了科技兴安的战略思想。
2.4抓住人力资源亮点,开发人力资源培训商机。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强大的人力资源大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必然有更高、更加急迫的人才需求。因此,从事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的创业者,特别是从事职业技术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的机构必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
2.5进行生态思考,开发“绿色”商机。十七大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把党的政策理论与百姓的实际愿望联系到一起。发展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国计民生,就是为了祖国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更能喝上放心水,吃上放心肉。这种“生态文明”的要求,不仅应该成为每一个劳动者奋斗和努力的目标,而且应该成为建设和培育“生态文明”的要求,成为创业者行动的指南。
前三大商机为矿业工程大学生指明了创业的思路,要求学生抓住政策导向,结合专业特色,在空白处创造一番事业。
3.矿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级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正常开展工作能力的最后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动态的重要切入点,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然而,从矿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看,尽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1]-[4]。
3.1体系不尽合理。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目前多数的实践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附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实践间的联系性不强,体现不出实践性教学自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2内容相对滞后。
在当前的专业实践教学中,传统、经典的实践内容较多,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很少;注重实践内容与结果的实践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少;验证性实践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研究性、应用性实践少;内容单一的实践多,综合性实践少;再加上实践项目过死,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实践教学的质量相对不高。
4.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逐步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积极构建新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学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与行为渗透到整个办学过程之中,经验表明,构建科学办学模式,主要应当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4.1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
一般说来,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应由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制定创业教育目标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还要注意将智力创业与体力创业、模拟创业与实战创业等有机结合起来。
4.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保证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目标的实现及检测等各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成功的保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同时,学校还要不定期地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演讲,介绍各种类型的创业经验与教训。
4.3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3.1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
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报告团”,分别邀请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专家、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等,到各地市的多所高校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辅导报告会”,从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前的准备、自主创业办理程序、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毕业生的亲身经历等多个角度作系统的报告。
4.3.2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
主要目的是帮助那些有创业激情和愿望、创业项目成熟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比如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增加跨专业、跨系科的公共选修课,主要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保证学生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鼓励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举办创业论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3.3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
一是应以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为导向,重在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高校一般可从专业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三种基本形态出发,开设创业技术选修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展示创业业绩的环境课,形成创业理论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实践课等多位一体的创业课程新格局。二是创业教育新课程应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学习特色的开放性、学习手段的实践性、学习形式的活动性、学习效果的实用性,这种课程应当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创业教育新课程还要体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凡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自觉地融入到创业教育新课程的内容之中。
4.3.4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民族活力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传统的就业观念是一毕业就要找到一份现成的好工作,而不愿从一点一滴做起,去创办自己的事业,这种观念阻碍了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创业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弘扬创业精神。
4.3.5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我国矿业工程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严谨的科研训练,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与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的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需要通过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实践。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5.加强矿业工程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培养
创业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经过周密系统计划后的艰苦奋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技术等很重要,创业的执行力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大学生在有一定的资金保障、选择好恰当的创业项目后,执行力的培养将会大大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祛码。
6.结语
矿业工程大学生是国家能源建设的重要力量。矿业工程院校急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理念要始终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展课外活动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大学生毅业.中国青年报,2006-9-23.
[3]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报,2002-12-21.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进行创新,建立起以“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基地,对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进行优化与充实,运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循环与结合培养,达到有效融合校内仿真教学和现场实践形式的目的。对“虚拟仿真+轮岗挂职”为主的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构建,一方面,能够解决只能依靠高校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学生依照考纲进行实践执行,不会学以致用的难题;另一方面,有效对实习难及入井难的问题进行解决。第四,为了实现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务必运用“社会需求+校企协同”模式与建立学校-企业联盟,通过企业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导向+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并将毕业设计管理和指导模式为主的“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相结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进行强化培养。运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一套“利用待遇留住人才进行终身培养”的用人机制,学校跟踪指导毕业学生进行继续教学培训与学历提高,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存在“人才用的上却流失严重”的难题进行解决。
2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在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题上,通过四年对其进行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模式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施存在的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达到了对人才进行“定位要精准,并适当调整动态”的培养,保证了招生与就业的稳定情况。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时期,通过将培养方案、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结合,促使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校就业率中,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第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第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多人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又61余项的创新实践作品大赛作品由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同时有6篇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5次专利。
3结论
通过将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全体学生作为主体明星这次培养模式的试验,同时获得了最佳的成效,开辟了一条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便捷途径。依靠所建立的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及“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团队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形成正确认识。该培养模式经过四年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加快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全体学生再进行一轮的升级培养。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5]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顾明.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8]秦涛,康健,林井祥,.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0).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登记失业人员47348人,其中持有效证件登记失业人员10170人,实际失业人员1256人。《*市就业援助证》申请办理2368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2552人。在登记失业人员中,隐性就业人员41259人,各种原因暂不就业人员4833人,其中无就业愿望4453人,无就业能力380人。全区现有社区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2977人,其中保安岗位1618人,保洁岗位1114人,保绿岗位131人,助老助残岗位114人,申请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4419人。近四年多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3276个,年均增长114.3%;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74809人,年均增长112.7%;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417人,年均增长165.5%。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2年末的4.43%下降到20*年9月的3.28%。今年截止9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8813个,完成目标任务的99.54%,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409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4.57%,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70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19.5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失业问题。目前,全区现有“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
二、主要工作特点
1、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各街道、有关部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区政府每年将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春风常驻推进社区服务若干政策》、《关于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并实施岗位补贴若干意见》、《关于用工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实行用工补贴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春风常驻”提升困难群体生活品质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从2002年投入18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355万元,年均增长144.8%,大大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区四套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就业再就业工作,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街道、社区、零就业家庭,督查再就业工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就业再就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协同各街道、社区千方百计挖掘公益性就业岗位,大量安置“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2006年以来,己举办专项劳动力招聘会20余次,为就业困难人员推出就业岗位5000多个,使很多就业困难人员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武林药店有限公司、*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威芸服饰制作有限公司、乐购超市等企业领导也十分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招收了一批失业人员。比如*武林药店有限公司在企业改制后,对买断工龄的原有职工全部留用,没有将一个员工推向社会;又如*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在招聘录用的700多名员工中失业人员占95%以上。
2、组织体系健全。为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区政府建立了区就业管理服务处,8个街道、71个社区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做到了人员、场地、经费、网络、工作“五到位”,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各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抓好落实,各社区按每300名失业人员配备一名五级服务联络员,协助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服务”的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朝晖街道建立了由16家辖区单位组成的“朝晖地区促进就业工作俱乐部”,为失业人员提供了500余个岗位。武林街道通过建立岗位信息员、就业疏导员、政策宣传员、培训指导员、困难帮扶员“五大员”队伍,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石桥街道依托共建优势,组织辖区60多家单位参加街道举办的劳动力资源交流会,新增就业岗位1500多个。潮鸣街道体东社区利用社区网站,建立了用工信息库,开辟了招工信息专栏,为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信息。
3、目标任务明确。区政府制定了就业再就业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体系。区领导每年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各街道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目标考核。各街道把目标任务分解到社区,建立层层工作责任制。今年,区政府提出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900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23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00人,组织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再就业培训10000人,与2006年全区新增17400个岗位相比,又有了新的提高。由于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有力,到9月底已基本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8813个,完成年度目标的99.54%;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4092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4.57%,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709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19.58%;举办就业再就业培训班180期,10412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完成年度目标的104.12%。为切实抓好“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区政府制定了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对今后五年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考核标准。
4、工作扎实到位。一是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今年年初,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在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开展再就业培训、鼓励开展职业介绍、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从事灵活就业援助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按照“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原则实施分类指导,多渠道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问题。到9月底,全区现有“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二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取得实效。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区和各街道、社区都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了工作台帐。每年组织对“充分就业社区”达标单位进行考核评比,并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纳入了星级社区评比的考核内容之一。目前已有25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占全区71个社区的35.2%。三是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今年以来,区政府在充分借鉴江苏省南通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下城实际,实施了“十百千万”(评选“十佳创业明星、评定“百佳安置企业”、开展“千人千岗补助”活动、组织“万人免费培训”)再就业工程,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在促进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工作中,实行“一帮一”、“一对一”的帮扶机制。针对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区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加大了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全区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困难群众已达2977人,占*市公益性岗位总量的29%。加强与辖区单位的共驻共建,浙江联通、市红会医院、世纪联华等共建单位挖掘安置潜力,推出了1000多个岗位,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四是培训工作特色鲜明。近年来,我区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组织开展了SYB(创办你的企业)、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等创业培训工作。今年年初,区政府又制定了“万人培训计划”,整合辖区资源,与五所技能(技工)培训学校签订了《委托培训协议》,基本形成了“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通过听取社区负责人汇报、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方式,抽查了10户原“零就业家庭”,均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主要表现在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要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劳动力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4050”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三股就业压力交织在一起,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失土农民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全区失业登记的情况反映出,每月仍有300至400名新增失业人员,石桥地区撤村建居的社区仍有1000多名失土农民需要安置,解决再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一些归正人员和处于“4050”边缘且确有困难的失业人员从事就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2、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择业观教育的力度有待强化。近年来,我区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对失业人员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发了一批以社区公益性岗位为主的适合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但从这次视察了解的情况看,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氛围还不够浓,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时有存在。仍有少数就业困难人员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不理解,“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国家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安置他们的重新就业,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所以,他们宁愿待在家里,消极等待政府解决就业、扶贫解困,也不肯主动去找工作。还有少数就业困难人员对再就业条件要求苛刻,不符合实际,对岗位待遇、工种、时间等条件要求过高。*威芸服饰制作有限公司还有8%的员工不愿购买五项社会保险。
3、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够强。近年来,全区的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大部分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都参加了劳动等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但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目前劳动力市场现状看,低技能劳动力过剩,中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从全区就业困难人员的现状分析,大部分“4050”就业困难人员由于技能单一或缺乏技能,普遍反映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实现正规就业的难度较大,而社区公益性岗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安置其他就业的难度也较大,培训的内容与市场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失业人员参加培训不是自愿报名的,而是社区为完成上级培训指标指定的,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
4、个别再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在调研中,有的企业反映,企业招用失业人员用工补贴还不尽合理,如有的企业占政策空子,反复招用、解聘失业人员,以领取更多的用工补贴。而一些规范的企业为稳定社会尽责,不随意解聘失业人员,反而得不到用工政策的补贴,这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不利的。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对“4050”人员腾岗、增岗,困难家庭脱贫以及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队伍的管理,与当前形势要求、工作任务、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虽然与街道签订了非正规组织就业协议,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够规范,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公益性岗位养懒汉的现象比较突出。
四、几点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和择业观教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央和省、市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通过印发政策汇编、开展政策宣传咨询活动、举办政策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社区居民真正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强化政策的普及率和影响力,做到就业再就业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新老政策的衔接和平稳过渡。要加强对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的择业观教育,引导他们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定位,摆正心态,选择合适岗位。同时鼓励自谋职业、自我发展。
2、按照“南精北快”的发展战略,重点做好北部失土农民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网络作用,切实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管理,努力做到发现一户、跟踪一户、解决一户。要多渠道、多途径开发一批归正人员和边缘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在继续抓好南部地区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北部地区新建社区、撤村建居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的软环境建设,通过开展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一条龙的就业服务,促进失土农民充分就业。大力开发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的保安、保洁、保绿、助老助残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撤村建居社区间的岗位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针对我区北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客观实际,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失土农民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提供保障。
【关键字】工程教育;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已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会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如何去评价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专业认证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和工程管理交叉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因此,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方法,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
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包括以下12方面的内容。标准中对毕业要求的表述是“非量化”的[2],即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来衡量毕业要求达成度,专业认证时需要提供有效的证据,来证明毕业生能够满足以上提出的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重视生命和健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3]。
2 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关键问题
2.1 培养目标
毕业学生能力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希望培养出具有完善的工业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确立培养目标时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培养出符合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学生的前提[3]。
2.2 评价目的
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将毕业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通过系统性的、合理的评价,为专业教育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最终保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其必要性包括三点:明确教师的责任;明晰学生学习要求;持续改进专业工作。
2.3 评价标准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现方式,其认证标准是国际工程认证组织颁布的《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也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的2015版工程认证通用标准的明确要求。毕业要求达成度指由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自己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并由他们经过对所有评价数据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整个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2.4 分配权重
不同的课程具有重要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课程的重要程度分配权重。对具体某一门课而言,又可以划分不同的指标点,一门课程如果只有一个指标点,则可将这门课程以满分100分计为该指标点的权重。一门课程如果有多个指标点共同实现,则应该根据该门课程的考核评估方法等,计算并分配每一个对应指标点的权重(一般以一门课程满分100分进行分配)[4]。
2.5 确定参与评估的人员
毕业达成度评估人员应该主要由该任课教师担任,通过平时和最终成绩考核,给出每位学生的综合成绩。若课程有项目成果,比如实物、报告、程序或计算机绘图等,也可以实行教考分离,即综合成绩由平时项目加分及最终考试组成,并由本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给出评估结论。还可以考虑实行学生小组考评制,即按班级划分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表现、每名成员对项目的贡献度等给出小组每名成员的成绩,然后教师或专家再根据各个学生小组所完成的作业质量给出小组的成绩,综合计算分配成绩后得到每名学生的各分项成绩。
2.6 评价数据来源
在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时,需要学生成绩、项目成果、课外实践等数据支持,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1)任课教师提交的最终考核成绩;(2)学生在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表现数据,这个数据需由学生管理部门给出;(3)学生管理部门的每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数据;(4)企业实习相关证明数据,用人单位给出的评定数据等;(5)问卷调查数据;(6)第三方技能水平鉴定结果。
3 毕业要求度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基本思路
毕业培养达成度评价的落脚点是支撑课程,需要工业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提供指标数据,而支撑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选取的,具体是指学生培养必须的各类理论(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些课程构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并根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不同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就形成了毕业要求度评价的基本指标数据来源。然后根据这些基本数据,通过合理的统计计算方法进行支撑课程达成度定量评估。再通过支撑课程达成度的评价结果进行支撑课程对应指标点的达成评价,并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最后形成对培养目标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评价结果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需要形成合理的达成度评价体系,以保障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3.2 常用评价方法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可分为:直接评价方法和间接评价方法。其中,直接评价方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检验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包括学习成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报告等。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考试和测验成绩分析;(2)实验或实践表现综合评价;(3)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加分;(4)专题报告审查;(5)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
间接评价方法多为意见调查和自我陈述,包括访谈、问卷调查等。主要由用人单位、校友会、辅导员、专业教师及二级学院领导参与完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调查雇主对毕业校友的工作满意度;(2)校友毕业后的成长自评;(3)学生学习经验问卷调查;(4)进行学生访谈、模拟测验。
对以上提出的直接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时,应该以教学环节的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为基础,综合考虑相应的课程支撑权重,计算得出达成度评价结果。而分析间接评价的结果时,应以收集的所有问卷调查为基础,综合分析达成度评价结果。
3.3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程序
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是对所有毕业要求逐条评估,每一条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又由支撑课程、指标点达成度评估构成,根据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思路,可得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
3.4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与判定
第一,详细记录每名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评价成绩;第二,按照课程的权重分配,分配到各对应项;第三,按照加权求和,得出每一名学生每一个指标点的成绩;第四,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值(合格分数,如70分)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毕业要求是否“达成”。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计算每一个指标点(指同一行)的总成绩时,应首先将它所对应的3~4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分配到该指标点的成绩均按100分折算后,再计算本指标点的总成绩[5]。
评估计算以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要求(3)为例,评价周期为 2 年,课程评价结果取各年度最小值,指标点评价结果取各指标点最小值,若此最小值满足要求,则可说明毕业达成度合格[3-5]。毕业要求(3)的指标点、支撑课程、课程权重参见表 1 所示。对支撑毕业要求(3)的15门课程 ( 包括实践环节) 通过合理性确认合格后,逐门、分年度进行了达成度评估,毕业要求(3)达成度评估结果汇总参见表 2 所示。
依据评估前设定的达标值,通过表2可知毕业要求(3)的评价结果是否符合毕业达成度的要求。同理根据以上提出的评价步骤,可对其他 11 条毕业要求进行达成度评价,都可判断出评价达成度是否合格。
4 结语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定量评价是当前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对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和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基础上,给出了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集合和指标点-支撑课程矩阵及相应权值矩阵;在此基础上,对指定年级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全面评价。参与课程评价的人员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相关课程客观的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上述定量评价方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准确性[6]。因此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责任领导和相关骨干教师的参与,以保证定量评价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欧红香,葛秀坤,邢志祥.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2015(10):4-5.
[2]王世勇,董玮,郑俊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18-20.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业认证通用标准[EB/OL].http://.cn/column.php?cid=17,2015.9.
[4]任红卫,刘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度[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5:20-21.
关键字:煤矿;员工;安全诚信
1问题的提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支柱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企业作为高危行业,煤矿企业员工按章诚信作业、严格诚信监管,一切以诚信为基本原则,才能铸牢煤矿的安全防线。近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领导,在多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安全承诺活动,促进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煤矿生产中,安全上的诚信缺失将会危及个人生命,给家庭带来不幸,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1〕。其主要表现及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1)岗位操作的诚信缺失及危害。在现场安全检查中不难发现,在每当问及岗位安全生产情况是,总有一些职工不是夸夸其谈,就是避而不谈。夸夸其谈的是功劳和苦劳,避而不谈的是问题和不足。
有的职工对操作技术不能熟练掌握,有的甚至不懂规程、不懂标准,而且还不懂装懂,不愿或不善于虚心学习。更有的明知规程标准,但为了省时、省事,就放纵侥幸心理,私自改变作业规程,不按正规程序来,以至长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最终只会酿成祸端,害人害己。
(2)安全管理的诚信缺失及危害。安全管理上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把安全第一的思想付诸实际。有的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统揽一切、压倒一切、否定一切的位置上,存在做表面文章,没有从思想深处重视起来。有的是在管理上不严不细,安全检查走马观花,安全投入不能完全到位,安全惩处不能公平公正、严格追究责任。以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
安全管理上的缺失,将直接给企业带来个方面潜在安全隐患,最终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3)管理制度的诚信缺失及危害。由于安全诚信缺失,致使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更谈不上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比如开展自查活动,往往是不谈主管谈客观,不谈主要谈次要,查出的问题不是太过笼统,就是鸡毛蒜皮,有的问题连整改措施都不知道该怎样拟定,更起不到安全大反思、举一反三的目的。安全管理制度的不严谨,执行不到位。将直接关系到制度的严肃性。
2安全诚信概念和内涵
2.1安全诚信的概念安全诚信的基本内涵是:在诚信道德约束和诚信文化的影响下,企业和个人忠诚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忠实信守安全承诺,主动履行安全责任,以诚实守信的作风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诚信的诚,就是忠诚、真诚、虔诚。忠诚,就是忠诚地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忠诚地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指令,忠诚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真诚,就是组织对职工生命安全的真诚关爱以及职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真诚态度。
〔2〕
虔诚,就是自始至终把安全作为“天”字号工程来虔诚对待,把建成本质安全型企业作为终极目标虔诚追求。
安全诚信的信,就是诺信,守信,践信。诺信,就是以道德操守为保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安全工作做出庄重的承诺。守信,就是以道德规范以依规,信守安全诺言,恪守安全约定,排除一切干扰,忠实履行承诺。践信,就是以道德责任为约束,坚定兑现安全诺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2煤矿企业安全诚信的概念及要义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安监总煤办〔2009〕35号《关于推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是指煤矿企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自觉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行为,以及创造和辨识安全环境、处置危害事件能力的综合反映。它体现了企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履行承诺及义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企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可信程度。
〔3〕
安全诚信的灵魂是诚实守信,核心是责任意识,关键是实事求是,硬性约束是政策法规,柔性要求是道德规范,终极目标是本质安全。①安全诚信的灵魂是诚实守信。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要做好安全工作,都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离开了诚信,煤矿安全工作就失去了道德支持,安全目标就永远不能实现。
②安全诚信的核心是责任意识。无论是煤矿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把安全作为第一目标,把诚信作为第一追求,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强烈愿望,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岗位安全职责。③安全诚信的关键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在安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诚信责、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④安全诚信的硬性约束是政策法规。正确地理解、坚决而忠实地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以及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循规蹈矩,不越雷池。⑤安全诚信的柔性要求是道德规范。诚信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信守道德规范,把道德要求化成自觉行动,通过内在约束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主管理。⑥安全诚信的终极目标是本质安全。安全诚信建设的目的是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本质安全程度,促进“四大要素”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3推行员工安全诚信管理的意义
(1)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保证。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存。离开了诚信,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就是去了道德支撑,安全目标就永远不能实现。促进从生产矿井到区队班组、从领导干部到一线职工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以组织和个人的诚信主动自觉地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以组织和个人的诚信主动自觉地把安全生产的各项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2)是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生产过程中,不可能采取“人盯人”的办法对每一名职工的所有生产行为进行全程、全天候的暗示监督,安全监管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能全覆盖,存在着“空档”和“盲区”。同时,上级的安全监管容易让上级产生“依赖”、“惰性”等心理。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往往形成上级忙于监管检查,下级疲于应付检查,职工防范检查,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安全工作靠检查推、质量标准化靠突击抓的不正常现象。做好安全工作,需要上级的监督督导。更要靠自身的主动自觉。提升安全监督效能,有效弥补安全监管力量的不足。
(3)是促进安全工作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必然选择。开展安全生产诚信建设,就是要通过褒奖安全诚信、严惩安全失信,进而在道德层面对职工进行安全价值观的塑造,引导职工用诚信道德来控制和约束个体行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安全诚信落实到我要安全的具体行动上。
(4)是深化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的客观需要。
人是安全自主管理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安全诚信建设的主体。通过创建安全诚信企业和争当安全诚信职工,能不断地提高企业和职工安全自主管理意识,提升企业、矿井、区队和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和职工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必须向道德伦理层延伸,通过提高“人”和“组织”的诚信水平,追求本质安全。
4安全诚信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联系安全诚信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一是传承关系,安全诚信管理融入人本管理思想,突出诚信伦理和道德约束,是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传承;二是扬弃关系,安全诚信管理继承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合理部分,摒弃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理念的创新;三是递进关系,安全诚信管理来源于传统安全管理,发展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开辟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新境界。
安全诚信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如图1所示。
5建立员工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基于上面的安全诚信的模式,建立了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安全诚信体系包括:“一”个目标、“两”个操作体系、“三”个标准、“四”个保障、“五”个支撑。“一”个目标即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两”个操作体系包括现场管理和自我管理。“三”个标准即道德标准、技能标准以及岗位操作标准。“四”个保障是安全教育、安全诚信评价、安全投入和安全监督。“五”个支撑包括安全文化、安全理论、安全制度、安全责任以及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安全诚信建设的“一”个目标是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样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两”个操作体系来实现,即现场管理和自我管理。现场管理是煤矿安全诚信建设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要素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以体现。
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要素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所以,现场管理又集中体现了各种要素的全面效果。自我管理在煤矿安全诚信建设中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自我管理就是将自我管理内涵特别是将人本理念落实到煤矿具体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以员工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素质为目标,利用安全理念的引导、逐级安全责任的落实,真正把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安全责任落实于行,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全体职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格局。
(2)为了更好地实施“两”个操作体系,需要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标准是企业意志的展开,是对企业定性目标和定量指标的分解传递,是责权利系统的分层分级的细化量化。也就是说,标准是刚性的定额,是岗位员工作业行为的度的界限和量的指令。唐口煤矿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三”个标准,即道德标准、技能标准以及岗位操作标准。道德标准强调职工的履约意愿,技能标准重点强调职工的履约能力,岗位操作标准从质量和程序两方面加以具体规范。
(3)“三”个标准的实现建立在具有相应保障措施的基础之上,只有保障到位,标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四”个保障即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诚信评价、安全投入以及安全监督。安全教育培训主要从员工的安全诚信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展开,要让广大职工接受和认同诚信文化,并自觉自发地积极践行安全诚信理念。安全诚信评价是对各层级的诚信状态进行测评,客观实际地明确各层级的安全诚信程度,从而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安全投入是为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消除事故隐患,创造安全生产条件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之一。安全监督是煤矿企业建立自己的监察制度和机构,负责监督检查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可以进一步保障安全诚信体系地顺利进行。
(4)安全诚信体系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支撑体系作为基础,来保证“一”个目标、“两”个操作体系、“三”个标准、“四”个保障的实施。支撑体系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柱,有着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五”个支撑即安全文化、安全理论、安全制度、安全责任以及信息系统。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职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煤矿安全发展的有力支撑。安全诚信建设工作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科学的安全理论作为支撑。拥有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能够改变人们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从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安全制度是达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搞好煤矿安全工作的前提要素。安全责任管理是对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进行定义、记录、传达,并保证被清楚地理解、准确地记忆和正确地使用。信息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安全诚信体系的顺利高效地运作。
6结语
党和国家队诚信企业建设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矿井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开展安全诚信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安全工作突出问题的治标之举,更是推进企业安全发展的治本之策。安全诚信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造价;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46-03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在人才培养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保持一致。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工程造价,以培养造价工程师为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开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卓越造价工程师”。国际上工程造价专业人士有造价工程师(Cost Engineer)和工料测量师(Quantity Surveyor)两大类,已有200多年历史,且形成了与执业制度一体化的相当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在我国,造价相关专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造价师执业制度开始于1996年。作为本科专业,2003年设为教育部目录外专业,2012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成为基本目录专业。因此,培养与国际工程造价体系接轨,适应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特别是如何打造“卓越造价工程师”是相关高校的迫切任务和历史使命。目前,全国开设工程造价的本科院校已达170所,高职高专院校数量更榕哟蟆R怨愣省为例,三所本科院校和29所专科院校每年招生人数3000余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要取得毕业证和原造价员证双证。他们定位是培养造价员,造价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而本科院校的造价专业定位是造价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的基本业务能力包括工程估、概、预、结算、竣工结算和决算的编制与审核,工程量清单、标底价、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的编制与审核,工程合同价款的签订及变更、调整、工程款支付与工程索赔费用的计算等。这些业务知识的学习分别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进行讲授,而这些专业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以广州大学2013级工程管理造价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见表1),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合计为57.5学分,占总学分数的35.1%。尽管授课教师努力地在有限的学时中加大信息量,学校也提倡加大实践环节,但就整个教学计划看,依然存在着实操训练不足的问题,与实际工作脱节。
二、关于“卓越造价工程师”的讨论
国家建设部令第150号《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范围,为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领域。然而,造价专业卓越人才的卓越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我们不妨根据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业务范围分析一下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能力,进而分析这些执业能力是通过哪些工作体现出来的,相应的各项工作能够出色的完成,与普通专业人员相比应更胜一筹,具备这样工作能力的造价人才应属于卓越人才之列。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可分为三类,一是有上岗资质的造价人员(造价员已取消),是具备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基本知识的基础人才,主要从事计量计价工作,要能熟练编审工程概、预、结算。二是造价工程师,是行业的技术骨干,除基本业务外,能进行造价分析,可采取一些办法有效地控制造价,能胜任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部分参与国际工程管理。三是为数不多的深资造价工程师(目前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认定了两批共500余人资深会员当属此类),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人才,主要从事大、中型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对规范行业行为、完善行业制度、促进行业发展发挥作用。从工作岗位上看,“卓越造价工程师”就是能够胜任中、高级专业人才岗位的专业技术骨干。
《中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报告(2015版)》经过调研后总结出:三本院校的技术类课程比重大于一本和二本院校;一本院校管理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多于二本和三本院校。这说明三本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造价技术能力的培养;等级越高的院校越注重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和经济能力。然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所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渐朝着各自的定位发展。做进一步分析,我们需要确定造价工程师岗位所从事工作的知识背景是通过哪些知识点来学习,通过哪些课程来讲授,通过哪些训练得以巩固和提高,最后具体落实到哪些实践类课程,通过哪些实践环节去付诸实施。从事计量与计价基础性工作,离不开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操技能的训练,相关内容的开设课程主要包括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与组织、定额原理、计量与计价等。从事中、高级专业人才岗位的工作,能胜任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参与国际工程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为政府决策服务等,在大学阶段,需要夯实理论基础,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知识体系等。对于工作业务部分,要学习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项目投融资、可行性研究、风险管理、FIDIC合同等课程并进行适当的课程设计训练。
三、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下开展工程造价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看,这些课程知识的学习需要可行的途径。经过对多所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状况的调研,本科院校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越来越注重实操技能的培训。但在四年制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学分和学时有限的状态下,再通过增加实操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的科目和学时就受到制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少院校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将学生的假期利用起来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到企业实习;在实验室学习造价软件强化电算化训练;以赛促学地举办竞赛或参加相关竞赛等。这些活动部分促进了学生提高实操技能,强化了“工程师”的训练,但如何造就“卓越”工程师还不够系统,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卓越造价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是什么?按照林健教授(2010)设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看,“卓越造价工程师”是工程造价行业这个专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达到的中观要求。开办工程造价专业的各所高校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但在培养“卓越造价工程师”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通用的合格标准,这个基本的通用的合格标准需要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加以“卓越化”。《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5年版)致力于规范内容最小化,满足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要求。它作为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教育和人才质量国家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提出了对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规定了开办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高校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卓越造价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就需要在专业规范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特别是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综合素质三大方面的全面提升。对应专业规范用语,应增加“较好地”了解或熟悉,“熟练地”掌握等词语以示区别,但更多地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将“卓越”的理念加以贯彻,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知识融合与能力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内容分为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三部分,专业规范中的教学安排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形式。除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而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下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方式,恰恰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既能够促进执业能力与工程造价卓越人才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还可以注重各项业务能力、沟通技能、职业操守的培养,最终落脚于“卓越”人才。第三,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下工程造r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对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造价工程师执业能力标准基础上,进行执业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原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按照“卓越造价工程师”培养的行业标准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通过建立工作室、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课堂、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搭建课堂与就业岗位的便捷通道,在校期间就设法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无差别的学习工作环境,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实操训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框架下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对大学四年进行整体考虑,合理部署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合作培养。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要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来。企业相比高校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能够找出学校培养人才的短板。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加以弥补和改善,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此外,具体采用的合作形式,一是建立工程造价工作室,由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共同组成工作室团队,在按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进入工作室开启新的学习模式,在工作室中采用研讨、完成实际项目、或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方式,快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融入企业环境进程。二是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合作企业参观、见习,增加感性认识;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几个阶段、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有一片理论联系实际的土壤、施展所学知识的天空,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专业人才,进而朝着“卓越”人才迈进。
四、结语
工程项目价值形成过程与一般商品的先生产后定价进而交易相比,是先有交易和价格,后生产实物。因而,工程价格的合理确定成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造价工程师的职责和地位在建筑市场中凸显出来。对于工程造价专业(方向),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从满足培养最基础工作的需要出发,过于偏重近期技能培训,缺乏对远期能力的培养,缺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知识积累,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成为“卓越造价工程师”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培养的是潜在的“卓越”人才,而非一出校门就直接胜任前文所讨论的“卓越造价工程师”的岗位。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培养具备“卓越”能力的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再基于企业环境的实践,更快地成长为“卓越”人才。
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下工程造价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需要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这样工程造价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才有生命力。工程造价专业应用性强,培养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一是能够把企业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满足市场需要;二是为在校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框架下工程造价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旨在多年工程造价专业(方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条件下对造价人才需求的,与执业制度一体化的工程造价专业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编委会.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1.行业因素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学生自身因素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3.学校因素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关键词:采矿业;新模式;面对问题
1 当前中国采矿业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十分齐全,矿藏资源总量在全球也排位前列,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大国之一,尽管如此,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矿产资源还是比较低的。伴随着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飞速增长,不过,我国当前的采矿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采矿时的安全事故也是频发。不但造成财产的大量流失,人员也有较大伤亡。虽然我们的矿产丰富,不过开发利用效率非常低,这也造成了极大浪费,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了我国采矿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采矿工程状况来看,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使采矿工程科学、合理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采矿工程科学的核心研究课题。再有就是怎样有效地利用现代采矿技术与先进的设备相结合来提高采矿工程的效率,也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当前采矿业的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研发先进的采矿技术与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采矿工程的效率以及推动其发展。采矿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旷日持久的行业,很多行业中的人员都依靠自身经验判断和决定如何实施工程,而不是凭借精密的仪器来计算。跟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种精密仪器和先进的设备都逐步引入到采矿业中来,这给采矿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2 对采矿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采矿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近几年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采矿业作业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由于采矿技术落后,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有了很大的浪费。我国的矿产业,不但在理论上没有取得创新,在实际的采矿技术上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依然还是利用传统的技术进行开采。我国的矿产开发现在处于粗放节段,对于矿物质的开采仍然是小规模的生产开采模式。
2.2 采矿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提到采矿工程,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工程技术难度大,且复杂,同时其安全隐患也是人们所担心的。煤矿井是采矿工程中必须搭建的,并且是在地下进行开采工作,这一工作性质就决定了采矿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且自然条件对于采矿业具有十分强大的约束力。人们针对不同的矿产资源所处的地质条件决定采取不同的开采技术手段,但是依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所发生,例如人们所熟知的矿井透水、矿井坍塌以及矿井内部火灾等等,这些自然灾害都会给矿业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3 国家关于采矿工业的政策问题
在我国国情的影响下,由于采矿工业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有很多企业都投身于采矿行业,而采矿工业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已经就采矿业颁布了众多的政策和相关法规,但是由于我国采矿业还相对落后,在政策和法规方面仍有漏洞存在,一些企业就会利用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处进行谋私,取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这些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就很容易忽略采矿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我国也针对此类现象进行过整改,但是此等事件却是频频发生。因此我国在采矿业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还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继续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从而确保每一个采矿企业都能够在确保采矿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3 新模式应用于采矿工程中的探讨
3.1 新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全球所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在全球经济不断提成的同时,资源的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人们的共同关注,人们开始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担忧。让我们从实际出发,我国的政策是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根据我国目前资源使用量进行推算的话,在2020年资源的使用量将会增长一倍,从而致使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严重的紧缺现象,与此同时增加了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压力。也许在不久我们科技发展飞速,人们已经不在需要不可再生资源了,那么我们所担心的问题就不再重要,但是客观地看,我国的技术并未达到如此先进的地步,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紧张仍然是我们需要面对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新模式应用在采矿工程中
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我国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仍在不断的进行着,为了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速度,我们需要采用何种采矿模式是人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逐步的减少,为了控制其减少的速度我们只能靠控制其使用量来减慢其减少速度,但是对资源使用量减少的同时也会使得我国的发展速度减慢甚至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如何做才能够一举两得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针对能源的需求以及矿资源的不同特点,从采矿工业进行着手,针对类别和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缓解此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利用新的采矿模式来减缓可持续发展道路中遇到的困难。
现阶段针对我国开采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可以停止一些采矿企业,使其进行改造,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然后依据我国矿业的实际需求量进行开采,并限制每家开采企业的开采量。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状态,已经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来替代矿产资源的损耗,例如我国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取代多种矿资源,从来而减少矿业的开采。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利用风能和水能进行发电,从而减少了煤矿业的开采,并为后代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只有全球人们联合起来才能够有效的进行缓解,如果某些国家仍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开采的话,那么留给后代解决问题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不可再生资源也会越来越紧缺。
4 结束语
采用正确的采矿工作模式,对于采矿管理中所却在的缺陷不断的完善,研究出一条采矿模式的最好管理路径,建立起良好的管理体系,需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使得不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是人们在日后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J].重庆大学学报,2001,7(1).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完成了2016年度固定资产统计年报工作,计划内项目2016年度完成投资1284.3万元,其中球团生产线烟气脱硫项目完成投资509.2万元,设备零购完成投资775.1万元。
2、积极与集团公司运营发展部沟通,上半年集团公司分两批次以通钢[2017]52号及78号文件下达了矿业公司2017年度投资计划,两批合计投资计划为22561万元,其中球团生产线烟气脱硫2250万元,4-6#矿组深部开采工程等5项生产接续项目为20311万元。上半年预计完成投资1543万元。
3、针对国家出台的营改增税收政策,结合国家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及矿业公司预结算相关文件,重新修改完善并以通钢矿业[2017]11号文件下达了《关于下发通钢矿业公司工程建设项目预结算执行定额、取费标准及材料价格等规定的通知》规定,适应了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工程造价计价需要。
4、完成了矿业公司2016年度合同管理清查工作,板石矿全年签订工程合同14份,其中设计类1份,施工类2份,监理类1份,零星工程类7份,其他类3份。
5、为深入贯彻落实首钢总公司2017年闭合“失血点”计划,根据通钢集团公司对建平深井矿业、塔东矿业、大栗子矿业冶炼系统择机出售、资产盘活、多元化转型发展等指示要求,组织完成了对相关子公司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按要求形成汇报材料上报集团公司;为加快推进塔东矿业公司国家冰雪项目,成立了临时工作小组。
6、为规范和加强矿业公司设备购置计划管理,理顺设备购置管理程序,结合实际,重新修改完善了《吉林通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设备)购置管理办法》,形成了初稿,待审定后下发。
7、按照集团公司审计监察部的《关于上报2016年度已完工程投资结算复核审计相关事宜的通知》(通钢审监字〔2017〕17号)文件要求,按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工程结算复核审计材料报表。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措施
1、针对集团公司下达的2017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做好统计报表模板的调整工作,并按要求做好2017年项目建设的年度、季度、月份计划的分解和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
2、按照集团公司审计部要求,配合审计部做好矿业公司2017年度技改、大修、安措、维简等项目的已完工程结算复核审计工作。
3、强化投资计划管控,各子公司要严格按照工程投资管理规定,加强项目前期可研论证及初步设计审查,细化工程投资,使控制投资在计划轨道上运行。加强计划的严肃性,集团公司未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调整运行处不下达工程建设实施计划,不予安排及上报项目资金计划,不进行固定资产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及相关报表。
4、做好矿业公司零购设备采购管理工作,严格按年初制定的计划进行采购,严格控制设备采购成本,按生产要求严格控制设备采购的时间节点,防止出现设备库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