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旅游文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研究

第1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第2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一、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探究

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紫鹊界梯田位于我国的湖南省,处于资江水域中游地区,降水量也相对较为充足。紫鹊界梯田坐落于水车镇之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和林业作物。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紫鹊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获得了较高的旅游经济收入。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梯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色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鹊界梯田具有巨大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能。因此紫鹊界梯田具有纯正的、不可忽视的耕田耕种文化。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

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究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直接决定了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行为。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影响探究,可以将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别。

(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紫鹊界梯田居民中,通过家庭旅馆或者是家庭餐厅获取经济收益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使得其关注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但是有部分的年轻人由于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依靠去其它地域阶段性的打工获得,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的开展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当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破坏行为,因此当地和旅游发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都应当给予这一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在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居民对于紫鹊界梯田的感情深度是随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成度的增强而递增的。由于年级较大的人对于家乡的地方依恋程度明显会高于年轻人,因此这意味着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年纪较高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相对较差。由于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是将来进行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当地应当加大对于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群体的地方依恋程度,进而加强其对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情感和热爱程度,促使当地的年轻人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为紫鹊界梯田居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使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稳定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

虽然紫鹊界梯田居民具有较强的地方依恋,但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的能力有限,农业旅游的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因此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的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欠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资金投资,进而有效实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进而促使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力。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可知,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是加强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第3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第4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推动当地农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进步。然而很多地方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资源没有得以适当的保护以及充分的利用。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一直是旅游业的研究特点,笔者对于旅游文化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于旅游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进行浅析。

一、旅游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即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等。旅游文化主要包括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两个大方面,传统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现代旅游文化还包括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两个内容。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旅游文化的范围

旅游文化并不是单纯是抽象的内容,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旅游从业者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各方面因素的总和,包含具体可见的物质文化和抽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财(旅游过程中涉及的经济活动)、物(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品、纪念品)等;精神文化包括旅游服务、消费者体验、环境设施等。总而言之,旅游文化范围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中发挥一定作用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

(三)旅游文化的地位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已经不断地提高,旅游出行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水平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保障。文化因素对于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深刻和深远,旅游文化在国人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就认清旅游文化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

二、旅游文化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重视开发过程中文化的价值

在对于旅游文化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化本身,尤其是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众所周知,旅游市场的开发必然会对当地的旅游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使得当地的旅游文化逐渐趋于市场化,导致文化的本质与形式发生转变,慢慢失去本身的独特性,使其失去一定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旅游文化自身的价值,并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将其文化价值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注重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旅游文化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切莫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旅游文化资源的枯竭。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应该控制好力度,从而避免文化资源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我国很多民族文化村在开放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每天进出大量的游客,当地的风土人情被严重地破坏,对于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游客量的增多,会对于景区景点内的相关设施造成较大的破坏,例如,有些游客会在树上、墙壁上刻字;会带走景点中的东西等。因此,景区景点应该控制好景点内游客的数量,并且做好景点内各设施的保护工作,让旅游文化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政府的政策开发与利用

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来实施。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不法商家为了吸引游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将一些封建迷信、陈规陋俗置于旅游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这样的做法非但不会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家应该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制止。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当地的酒店、商家、旅游景区景点进行督促,紧密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于当地旅游文化进行建设和开发,提高旅游文化水准,保证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文明性,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四)培养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气氛

在旅游文化开发与利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气氛的培养。只有注重对于旅游地文化气氛的培养,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提高其旅游价值。现代很多旅游地都不够注重对于旅游文化的培养,当地的商贩、建筑物、交通工具都与其旅游资源的风格极不搭调,文化气氛不够浓。当然,也有一些正面的例子,以云南众多旅游胜地为例,云南的旅游业无论从旅游项目、广告宣传等方面,都能让游客体验到当地浓厚的民族气息,当地的商家大多穿着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并且在景点还能看到当地的舞蹈表演和习俗展示,很多住宿旅店都是以客栈的形式建立的,尤其具有民族风味,当地的旅游文化气氛非常浓烈。

三、结语

第5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本文分析了旅游文化观研究的内容、内涵、结构和实际意义,通过对旅游文化观(包括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实践观)的具体阐述,认识旅游文化观的发展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

旅游文化;经济环境;服务

一、国内外旅游文化观研究的概况、范畴和实际意义

1、概况和范畴1978年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森•纳什提出”旅游文化”概念。20世纪70年代国外旅游文化观研究集中在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其特点多以旅游者为中心,以跨文化交际为媒介。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旅游文化观研究也步入正轨,虽各自观点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并达成共识,即旅游文化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范畴,由主体、客体、介体三方面构成,反映其新奇性、地域性、综合性。旅游文化观研究从90年代起不断走向成熟,内容上不断丰富,层次上有新的提高,着重旅游文化效应、实践应用及对经济影响的探讨。旅游文化观研究的内容一般取决于研究对象(见图1)。

2、实际意义旅游文化观研究有益于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能增加旅游景观的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深入体验体验心理与体验行为,以提升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对从业者来说通过主打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文化服务,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带动其他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的发展。[1]通过旅游文化活动,促进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形成,加强了各地区、国内、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旅游文化观的内涵和结构

旅游文化观是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其内涵包括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企业文化和景观文化等观念,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观念。物质层面包括产品、景观、建筑、工具、饮食、服饰等,精神层面是指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旅游文化观结构由图2可见。图表中有些还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旅游文化行为,例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服务方式等。旅游文化产品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例如照片、音像、诗词、景观艺术、宣传品、传说等。旅游文化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使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有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和漂移,使个体性和大众性相结合。

三、旅游文化观的具体展现

1、主体观主体观包括下列因素:一是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创造,包括旅游体验文化、审美、求知、交往、情感等。二是旅游文化的主体地位在于满足其文化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必须更新旅游观念,把优秀的旅游文化融入其中,充分认识到文化性是旅游的第一属性。三是旅游者的旅游文化创造行为是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特别是在消费中产生和完成。通过企业的旅游文化创新,树立形象、开拓客源、吸引旅游者。并通过政府的积极介入,调节旅游需求、控制游客流量、规范旅游活动。规范旅游活动要通过规章、制度、法规、条例的制定来实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图5)

2、环境观环境观包括下列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优美的环境是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优质的服务也需要建立在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自然环境也影响景观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并通过宣传加以升华,才能突出地方特色。二是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风气造就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旅游体验文化,例如中国人属于稳健型的而欧美人则是进取、冒险型的,因而体验也各不相同。社会的变迁、发展也对旅游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三是经济环境。分为软环境及硬环境,软环境指当地的人文状况及社会管理,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硬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力量等。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性发展,使旅游服务文化不断的多样化,为旅游体验提供多姿多彩的体验形式,丰富了旅游体验文化内容。并随着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使人们更关注旅游质量,强调个性化的旅游。四是文化环境。一种文化显示一个地区的特征。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使旅游者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在高素质服务者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下,使旅游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五是政治环境。政治的稳定、政策的保障和导向作用(例如假日制度的实施、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等)为增加闲暇时间,刺激旅游需求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1]

3、时间观按时间顺序来看,旅游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中之前为古代旅游文化,二次大战之前为近代旅游文化,之后为现代旅游文化。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古代以求知、求学、求仕、宗教旅行为主,近代主要以观光、度假、探险、考察为主,现代旅游文化以旅游学习、传播科技、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为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

4、效应观效应观包括下列因素:一是经济及社会效应。旅游文化打破了目的地社会的封闭,使居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二是环境效应。对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利用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2]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人的文化素养,使人在旅游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因此,应大力提倡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经济效应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三是空间效应。旅游文化以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加以区分,按文化特征可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区,按旅游资源、产品、设施的集中程度可分为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以提高城市的差异性。同时可推出核心旅游产品,扩展旅游景区,以实现文化的交融、扩散和传播。

5、实践观无论是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都是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分析。以物质为基础,以精神为依托,均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是景区规划和开发。先解决主题定位,正确定位景区旅游主题。在人文景观开发中,一般从三方面着手,其一采用修复方法,以尊重历史,同时创造历史。其二引入外来文化以丰富人文景观。其三利用神话故事、传说的结合物化成具体的景点。二是景区特色文化建设及内涵的提升。通过景区、景点的组合,以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提升酒店文化服务。提倡服务创新,将常规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特殊需求。四是创新旅行社企业文化。主要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树立服务诚信的经营理念,创品牌效应。五是重视旅游纪念品设计。要打造纪念品的知名品牌,纪念品要有文化内涵、求新、求异,注重地方性、民族性、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等。

四、旅游文化观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旅游文化是一种宏观的、综合性的、开放型的文化。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世界上许多旅游发达的国家都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旨在将文化、旅游培育成国家的战略产业。通过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扩大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走开放合作的道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旅游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提供了现代经济发展契机,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拉动内部需求与扩大旅游产品的生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繁荣和科学文化发展。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拓宽了旅游市场,提升经济效益。[3]旅游服务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行为,旅游者需要的产品主要是文化性的产品,对企业要大打旅游文化牌,使经济效益提升。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要培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要创造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4]

总之,要不断探索旅游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新形态,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p18-20,90-92,107-108.

[2]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商贸,2010,(04):124-125.

[3]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J].今日海南,2010,(04):6-8.

第6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一、跨国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价值的交流在中越老等国全面合作关系中的作用

跨国旅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交流与展示,有利于中越老三国间在政治与民族方面的往来、合作。处于新时代背景下,中越老关系融洽,三国之间形成了众多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电影周、相互派送文化艺术团进行表演、中越老三国联合晚会等活动。在诸多行业领域,以不同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的交流,凸显出三国的国家形象,在软实力方面获得强化,三国之间存在的部分误解和分歧得以弱化甚至消除,拉近彼此的政治关系,获得一定的认同和信任。

二、关于发挥中越老跨国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价值的思索

(一)注重旅游交流文化方面的合作

自中越老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后,旅游跨国民族风情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以利于彼此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文化价值的凸显。依靠旅游的途径,使民俗风情,文化得到交流互换,让彼此国家人民得到感知。事实上,旅游与文化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活动的开展,让人们体会到不同国家的异域风情,文化魅力,吸引到旅游者的目光,起到对文化传播的作用。而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情,则对各国游客产生致命的吸引力,众多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凸显出中越老各自的传统特征,激发彼此国家的人民对跨国旅游之旅充满兴趣,使游客数量增加。

(三)尽快构建三国旅游文化价值交流办事部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国际关系合作中,跨文化交流尤其重要,为了推广本国语言与文化,不同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在海外设置旅游民族文化价值交流办事部门,便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价值欣赏,增强彼此的友好关系,并凸显出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通过在中越老三国当中设置各自的旅游文化价值交流办事部门,以文体比赛、文化展览、艺术节日演出等活动形式,促进中越老三国的文化交流,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为中越老三国未来在体育、教育、旅游,语言交流以及文化艺术价值方面的交流合作计划实施奠定基础。

(三)增加大型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数量

为了让中越老三国人民了解彼此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价值,增加大型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数量可谓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举办一些较为大型的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活动,常见的比如跨国文艺晚会、文化价值交流展会以及旅游文化节等。经过上述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三国间的合作,便于文化的传播。并且文化产业的拓展也此过程获得发展。当然,外交与旅游文化间也存在关联,国家间的外交也常采用文化交流活动的形式进行。所以,开展中越老三国跨国大型旅游文化活动非常有益,可以增进中越老三国间的关系,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

(四)推动三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化发展

旅游和文化在每个国家中均拥有重要的产业地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要,进而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含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交流价值的相应产品。显然,这两个领域的产业有利于中国、越南及老挝三国在经济、民族风情、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越南及老挝等三国人民依靠旅游文化产业兴盛和进步,完成对彼此国家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深入了解,比如:通过名胜古迹,风景区、电影、图书等产品的传播、交流,展示三国的形象,进而产生极大的影响力。针对旅游文化市场的规范和拓展,提升服务品质和产品创新能力,从而让中国、越南及老挝三国人民可以进一步了解彼此的国家民族情感、生活状态以及文化价值等。所以,加大促进中国、越南及老挝三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非常关键。

三、总结

第7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园林意境;风景原理;结合;旅游文化;分析

1中国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

景观小品人文层面上的内含,宗教隶属于文化精神包含的范围之内,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哲学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影响的态势,其载体———寺庙园林———景观小品自然是和其他类型园林中的景观小品模式不一样。寺庙园林当中除去各种类型的佛教建筑之外,也有一些固定性比较强的陈设:宝盖、长明灯以及影壁香炉等,在和园林造景领域当中的石头、碑铭以及水池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可呈现出宗教氛围以及人文内涵中园林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其中也沉淀着宗教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名人传记,从而也就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思想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总而言之,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小品当中,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是会呈现出来一种交相辉映的态势。植物景观发挥出来的意境渲染作用。情由景生,境由心造,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产生意境,寺庙园林中涉及到的植物景观是寺庙园林意境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构成成分。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模糊空间边界、建筑临界位置的作用,从而使得置身于其中的游客有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感觉,这种作用正好和宗教本身追求的思想境界之间呈现出来比较强的适应性,园林当中植物布置格局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并且植物自身也是会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从而也就可以使得游客在极为优先的园林空间中得到一定的宗教性感悟。除此之外,植物景观本身带有的感官体验,一直以来都可以在寺庙园林意境渲染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推动性作用。在听觉领域中,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是可以隔绝尘世的喧扰,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从而也就可以在寺庙园林当中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但是却又深邃幽远的景致,比如竹林精舍是佛陀生前宏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多数寺庙园林也将其当成是参禅静谧意境营造工作过程中使用到的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在视觉层面上,佛教往往是会将“色”当成是心相,当成是境界,就好像是其他的园林建筑一样,植物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以及构成模式都会对寺庙园林意境的形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植物景观的根茎叶在嗅觉感悟领域当中,更是可以从直接层面上营造出来一种较为庄严的景象,不管是呈现出来一种四季如春态势的高松小叶榕,抑或是屹立超过百年之久的苍松,都是为了给游客带来一种沧桑的感悟。

2中国寺庙园林文化意义与现代旅游价值相互融合

中国寺庙园林是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造园艺术之间有机的相互融合的产物,虽在地理、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民族和风俗等社会背景之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寺庙园林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多样的态势,但是其本身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国寺庙园林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呈现宗教精神、宗教观念以及宗教情感,更是可以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相互融合。在我国寺庙园林逐渐显现其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寺庙园林自然演变为我国旅游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如要展现旅游文化价值,那么旅游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间应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娱乐性和社会性质领域中,我国寺庙园林会规划到旅游资源领域中,但是其本身具备的宗教属性和旅游行业的娱乐属性之间有一定的冲突。所以园林保护重建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应在了解各个寺庙园林的特征形成之后,打破以往寺庙园林仅仅对信徒开放的局面,以此为基础,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上对宗教旅游形成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我国寺庙园林保护整体性规划以及现代化宗教旅游开发工作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应优化调整我国各个寺庙园林的旅游功能,以便于满足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可以在日后寺庙园林意境以及旅游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64-02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09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09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位的难度。对游客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只有对受众进行细分,对旅游目标市场的进行细分,才能提高旅游文化传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品牌战略问题

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旅游立市时,将文化和生态建设纳入到了大旅游范畴。秦皇岛作为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旅游、文化、生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旅游发展背景下,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着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虽然拥有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吸引大量的外籍游客。秦皇岛旅游要实现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创意之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必须塑造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目前,秦皇岛在跨国旅游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分享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其特色专长的品牌策略。秦皇岛旅游的长远发展单纯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不够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支撑。因此,秦皇岛要注重从形象和品牌角度作整体的考虑,加大力度推广城市形象与文化品牌,科学地利用和提高自身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层面的软实力,实现旅游文化传播的战略性长远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

(一)基于综合数据进行市场定位

实现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传播战略性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文化传播对策。有效的对策的形成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需要以宏观信息和微观数据为基础。宏观信息包括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政策信息。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取得文化和旅游合作新的成果。秦皇岛市于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四个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秦皇岛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的旅游发展机遇下,秦皇岛市必须抓住大好发展契机,结合“旅游立市”的发展规划,打造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品牌,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微观数据包括具体的目标市场的规模,购买力,受众的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等进行细化分类的统计数据,进一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目标市场地区的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宗教、国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类,来确定潜在市场规模及属性,实现有效的市场定位。

(二)基于综合媒介进行品牌化文化传播

从文化传播媒介的时效性方面比较,网络媒介的传播时效性最强,其次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时效性较弱。通过网络媒介的文化传播具有全时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全时性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秦皇岛市应发挥网络媒介的全时性优势,实现全天候的旅游信息服务,使文化信息实现及时的、以受众群体为主导按需供给、更加精准、深远、有效的传播效果。广播电视媒介的应用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覆盖面和普及率最广,到达率高,在旅游文化传播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能较形象地表现旅游产品的特征。电视以其收视群体广大、能够提供视觉和活动图像的优势,成为当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首选。因此,电视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感染力,对于旅游文化传播受众的影响大于其他媒体。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要综合多种媒介的优势,通过传播媒介的融合,宣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之城”的旅游形象,从而实现“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第9篇:旅游文化研究范文

由此可知,旅游的游玩和休闲也起着正面的意义,它能让我们放松精神上的束缚,进而能从容的思考人生、享受生活,使人在空间上的享受更加广阔,心情的愉悦比功利的追求更浩瀚无边。旅游,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是广义的文化活动。它既是文化的休闲消费,也是文化的创造。但是,同时不可忽视地是旅游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破坏。自然景物可以在旅游活动中被休闲消费,人文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同样难以逃脱被休闲消费的命运,从而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危机的同时出现。[4]在休闲消费社会中,作为传统审美对象的“物”,成为了闪烁的宝石被欣赏,社会中的一切都成为了休闲消费品。旅游被当作时尚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就是聊你去哪里旅游了。休闲消费时代的今天,审美趣味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只是一种虚假趣味,它是欲望驱使的被动要求下进行的活动,不在是审美需求的本能表达,可以说它被贴上了时尚型、符号性、炫耀性的特征。旅游审美的视角开始触及世俗享受和商业大潮,旅游审美的非主流倾向越来越明显。[5]审美目的世俗化,审美标准模糊化,审美趣味符号化,审美意识多元化,[6]已经是旅游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并快速地成为一种与旅游休闲消费行为相适应的审美文化。

在生态旅游上谈审美文化,提倡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旅游,可以改善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助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知识的认识,保护环境下的文化审美意识。过去,人们是通过宗教来实现某些需要,标志某些人生的转变。今天人们以旅游来实现一切,格雷本认为人们的旅游行为反应了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消遣、玩乐需要,正是这一需要,促使了人们进行旅游。[7]休闲消费时代,所引起的旅游时尚、旅游热潮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旅游的出现,可以提醒和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身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对开发商的一种约束力,不能过度的开发利用,应该在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的情况下使用。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资源保护和永久利用、经济利益应与当地的地区发展平衡,强调参与者行为自律的旅游方式,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永续经营。它是以自然为方向的旅游方式,最终的要求是在与自然保育与游憩发展的审美活动中,通过解说和教育,引导体现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并诱发环境保护旅游方式,秉持着永续发展的精神和环保意识,兼顾了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可以从生态环境、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游客四方面来说。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就是人类的大家庭,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是当代社会的当下话题,从小事看起,从小事做起。这种环保意识体现地是文化的教育,是美德。就如马克思所说过的: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种的尺度”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在的尺度”是指人对“种的尺度”的认识和掌握。[8]对于旅游地方资源的利用,开发商应对当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计划,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保护当地的文化自然环境做更大的宣传和实施相应的措施。社区居民是当地地方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丰富的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其当地的习俗和日常生活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整个社区环境就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的开发,更大的关系是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的活动中去,或建立家庭式的旅馆、餐馆,或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等,才能给游客一种真实、自然的感受,带游客进入真正的文化审美活动中去。也只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观光的讲解和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当地本土的独特文化传统,传达出本土的文化意蕴,游客才能真正感受到本土“美”的存在,在自然的审美活动中去感受文化底蕴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两者结合之下,寓教于乐的美育活动(游),满足旅游者认识自然文化、欣赏自然文化、热爱自然文化的精神审美需求的同时,将旅游者引向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认识与行动之中去。旅游者在享受“美”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虚静”的净化,情操得到“美”熏陶。这种心灵的放飞,有助于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日益增强,并且会促进自身按照美的规律活动。

这种寓教于乐的生态旅游方式,呼唤在审美大众化下过度旅游休闲消费、破坏环境的人们觉醒,不要停留在肤浅的旅游方式,提倡自我心灵的净化,提升审美高度,如提倡文明社会风尚、生态环境的美化、历史文化的保护。这样旅游在总体上可以提升人民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自身审美的能力与修养。在当代社会中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他所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个著名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的影响也随之而至,消费思潮的泛滥和庸俗美学流行,从而促成旅游文化中的种种不良倾向的出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态旅游的商业化问题,过度的把生态旅游化的话,会导致游客的大量的涌入,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然环境的保育观念和思想的宣传,再加上旅游者欠缺基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伦理观念,则无法了解生态旅游真正的精神和意蕴,生态旅游最终会被演化成为大众旅游的一个符号、一个代名词而已。随着生态旅游思想概念的推广,众多拥有丰富资源的第三世界国家、保护资源团体国际性的观光,也陆续的加入生态旅游的队伍中来,鉴于这种热潮的出现。联合国并在宣布国际生态旅游年之后,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世界观光组织共同推进以生态旅游为发展前景的策略,达成保护保育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联合国的参与,是希望全球参与重新检讨生态旅游永续发展,进行经验与技术的交流,以期望改善生态旅游规划、发展与经营的管理方式,并借由正确的行销宣传策略来生态旅游。自此以后,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全球响应的观光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旅游方式中最广泛的称呼,其实它还有其他的说法,例如生态之旅、绿色观光、环境朝圣、永续旅游、伦理旅游、社会责任性观光等等。说了这么多的称呼,无非表达的含义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倡导真、善、美的存在,对环境的一种“虚静”、“忘我”的享受和愉悦、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升华。人们在旅游的审美过程中的愉悦和享受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对自身修养和审美文化的一种提升。在旅游行为的过程中,游客素质、内涵较高者认同生态管理这一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游客会遵守保护区的规定,不会擅自进入禁地,不会采摘植物、不会捕捉小动物或者放生的行为出现,不会随意丢垃圾,愿意随身携带垃圾袋,将垃圾装好,并处理好。旅游活动中,并不是在旅游的地方刻意留下一些东西,例如刻上到此一游等,或者是强求拿走旅游地的一些东西,例如采摘生态区的花草等。也不是让作为审美客体的旅游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一种奢侈的文化休闲消费对象。如果那样的话,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只是一种虚假趣味。这种游客的虚假趣味何以让生态旅游正常运行下去,只能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适当的审美需求,正确的审美心理,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游客与游客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注意事项和保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审美意识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由此可知,生态旅游对人们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方面,旅游者出游的动机是在非功利的状态下获得精神享受,体验旅游的愉悦。在旅游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开拓视野,这种旅游的享受,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活动体验。

本文作者:杨文洪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