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品牌塑造;旅游文化;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单一的观光行为发展成了文化品质的提升,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备受青睐与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旅游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产品”属性,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赞赏与认可,对消费者的心里产生某种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旅游文化作为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的包装设计与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义
旅游文化不仅仅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途径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与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旅游者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旅游者还可以通过旅游,学习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当地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实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与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促使旅游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升华旅游者的人生境界与生活品味,增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丰富旅游内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发挥出现代旅游业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旅游文化为指导,不仅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还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点的品位与格调,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资源开发庸俗化的趋势,使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为驱使的结果。现代的旅游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行业,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审美需求。随着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旅游者对文化享受的不断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接触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并不受到影响。虽然每一个旅游者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赏与理解,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认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国家、文化背景、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赏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规范与制约着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有着规范与制约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目的是保证旅游活动质量与旅游行业的规范性,强化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保护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旅游文化强化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族群的认同。旅游文化的实质就是旅游者对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对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乐、舞蹈或者戏剧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欢,一些濒临灭绝与濒临坍塌戏剧、建筑等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来,得到当地居民与政府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重新获得生命与灵魂,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旅游者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成为一个可供市场与族流的方式。如少数民族文化表演活动,强调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他们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发展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强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识。
2.6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东西越是珍贵,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濒临消亡与灭绝的东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将现代商品机制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解决了地区文化封闭、滞后的问题,促进了地区现代化旅游文化的发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与认同,提升旅游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消费者依赖与认可的标记。
3.1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点的特色挖掘,展现出旅游景点的与众不同。旅游业是一个既有典型的经济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的一个行业。旅游景点特色的挖掘,表现出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是打响旅游品牌的重要战略。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旅游品牌向旅游者传递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东的旅游特色泰山与孔庙,北京的旅游特色长城与故宫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产品的质量,不要滥竽充数以次充好,影响整体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点的特色要做到独一无二,而不是大众化。
3.2建立宣传平台,注重品牌传播。宣传平台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传的过程,也是旅游整体形象塑造的过程。旅游景点的品牌需要经过宣传平台的宣传,获得广泛旅游者的认同。在现实中,宣传平台不仅起宣传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创意、制作与推广。宣传平台主要有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不同途径的宣传发挥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传平台还可以采取文学作品、旅游活动、政府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传的作用,又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3.3总结凝练旅游景点承载的科学精神。在对旅游景点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时,注重凝聚当地文化传承的精神特质。犹如佛家点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旅游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当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对于培养与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时注重总结凝聚旅游景点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注重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手段还原历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旅游景点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科学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总 结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也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灵魂,不仅体现了旅游景点的文化风采与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形象[5]。
【参考文献】
[1]郭胜.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会科学家,2009(6):116-119.
[2]冯志,鲜乔蓥.旅游文化功能转换与旅游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转型[J].视觉艺术,2009(11):165-168.
[3]颜澄,梁雪松.旅游企业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营销战略[J].营销策略,2013(11):027-028.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present translation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in China. And it made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ourism translation materials.
关键词: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策略
Key words: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42-01
作者简介:杨华(1977-),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外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0 引言
我国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对外宣传资料的质量不尽人意,信息传达不够准确,从而严重了影响了中国旅游景点乃至中国文化的形象,阻碍了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旅游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现状出发,基于其文体特征,对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1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现状
1.1 语法和语义错误 在一些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外国游客一旦看到这样的旅游宣传资料是无法对该公园产生美好的想象,更别说前来旅游观光了。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使用混乱等;在语义方面由于译者过分追求汉语和英语的一一对应,逐字死译,出现了中式英语,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1.2 审美情趣的缺失 对一些景点和菜名的旅游宣传资料,如杭州西湖景区的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景点,它们的名称中蕴含着东方的意境美,被直译成Lingering Snow on Broken Bridge, Hua Gang Guan Yu,这些景点名称中所承载的意境美和韵味就全然不复存在了。
1.3 文化负载不足 许多对外旅游翻译材料没能很好的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的信息传递出来,使旅游景点失去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对外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将它们所承载的中国特色文化的信息正确的传达出来,而吸引外国人来华旅游,宣传中国文化。
2 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策略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因此在进行翻译行为时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的翻译时应尽可能使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既准确表达原文的中心意思,又要表现出旅游景点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1 音译和意译 对于景点中地名、城市、乡镇、以及村庄名称的名称可以采用完全音译的方法。完全意译有益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的保留。当牵涉到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时,需要使用音意相结合译法,即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许多山、河、湖、海、港岛等的名称也多采用此法。如果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
2.2 增添和解释法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字词句的字面意义进行解释并适当增添有助于理解原文内容所需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唐三彩是唐代一种多色釉的陶瓷,以多彩斑斓的釉色,鲜艳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为特点;在翻译时增添对唐三彩的进一步介绍,那么游客肯定会对唐三彩的印象更加深刻。
2.3 类比 类比手法指在源语文化中找不到目的语文化相对应词的时候,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同类典故、成语等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如将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春节比作圣诞节等。
2.4 删减 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考虑英汉变大的差异性,适当删减对译文理解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提炼原文的主要信息。例如中国人的文章在描写完景点后,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名诗来验证自己的感受。然而,诗词毕竟是最难翻译的,无论是以形式还是以口头形式,能将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恰如其分地传达给外国的读者和游客,增加游客的游兴,应该是每个翻译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但是这些诗词翻译过去,常常会造成译文臃肿和累赘,甚至扭曲原意,反而妨碍了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
3 小结
只有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上述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目标,即将对外旅游宣传资料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介绍、宣传中国历史内涵、文化特色;吸引国外游客来华旅游,发展、繁荣我国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终带动我国旅游相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纪世昌.中国旅游指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徐州,古称彭城,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已有6000年的灿烂文化。徐州境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云龙山风景区、云龙湖风景区、汉文化景区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徐州市的一些主要景区(云龙湖景区、汉画像石馆、汉文化景区等)进行了走访,对景区内的景点名称、景点牌示解说、导游图、景点文物资料和景点介绍的翻译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很多翻译存在问题。
1.翻译现状
1.1一地多名,译名不一。个别景区的主要景点的译名存在一地多名的现象,会让外国游客看起来一头雾水。 例如,关于“本文由收集整理汉画像石”的翻译存在"the han pictorial stones"和"the han stone-brick painting "。又如,对于“文物”一词的翻译,有的译为"art piece",有的译为"object"。
1.2拼写有误。有些景区在翻译上甚至还存在不少拼写错误,这种简单的错误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的景区的分类垃圾桶上写着"other wast",很明显是少了字母e,应译为other waste。汉画像石馆内的"八棱柱"译为"pillar with eight side",此处的"side"应该为复数形式"sides"。
1.3机械翻译。有些译文一味按照原文机械翻译,使得译语读者感到困惑,不知其所云。例如,汉画像石馆内的“车马迎宾”一词被译为 "chariots going on a journey",这是属于生搬硬套的翻译,应译为"chariots welcoming visitors"。 楚王陵汉兵马俑馆的"主入口"一词译为"hots enter the mouth",是典型的字字对译,应译为"the main entrance"。
1.4中式英语。旅游景点中,中式英语的滥用不仅让国人嘲笑而且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例如:在汉画像石馆内的"宴饮六博图"被译为"feast and liubo"。"六博"原本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此处的音译不能将将其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译为"six people's chess game"更好。又如,在景区讲解员的介绍中将"普通话讲解"译为"common language guides",这是典型的中式翻译,应译为"mandarin chinese guides"。
1.5文化内涵缺失。旅游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具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词、词组和习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那些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国外游客往往无法产生认同感以及情感共鸣。 例如,汉画像石馆内的"龙凤呈祥柱",译为"pillar with phoenix and dragons"。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至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所以应译为"auspicious pillar with dragon and phoenix"。又如,汉画像石馆内的"青龙柱"被译为"pillar with dragons",没有将"青"的意义表达出来,在古代,以青代黑,青龙即黑龙,应译为"pillar with black dragons"。
1.6词不达意。译者在采用或误用省译的方法时,容易丢失一些重要信息,造成词不达意的错误,会使游客不能领会到其深刻内涵。如,汉画像石馆内的"双龙柱"译为"pillar with dragons",此处没有将"双龙"的含义体现出来,建议译为"pillar with double dragons "。而楚王陵的展品"玉耳杯",是一个耳状玉质杯子,译为"the jade ear cup"不能明确地将耳杯这个意识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译为"the ear-shape jade cup"更妥。
2.解决措施
旅游翻译错误不仅让国外游客不知所云,而且对徐州的景区、旅游乃至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正确的英文翻译代表了徐州乃至中国的形象,对于翻译中出现如此多的错误,调研小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翻译人员要有专业素养。译者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首先,译者不仅要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要深谙两种文化。旅游翻译中常常包含许多文化因素,如著名历史人物、典故、趣闻轶事、景点名称的由来等。其次,译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旅游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不同于其它科普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译者要学习相关翻译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建立专业的旅游翻译队伍,保证景区翻译的一致性。
2.2旅游景点翻译应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方能使用。此外,新设立的景点的翻译,要经过英语专家审定。
日本心理学家今井省吾指出,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分为三种:(1)消除紧张感的动机,包括交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出来、接触自然;(2)自我完善的动机,包括对未来的向往、接触自然;(3)社会存在的动机,包括朋友的友情、大家一起旅游、了解常识、家庭团圆。
不同的旅游动机决定了游客选择不同旅游市场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据游客选择旅游的动机不同,游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观光型。分为以自然景观为主型和以人文景观为主型。
2.学者型。此类游客的目的性较强,多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3.健身型。以强身键体为目的,这种健身及疗养型的旅游增加幅度较大。
4.猎奇型。以年轻人为主,希望凭借自己的体力、智力去征服自然。
5.商业型。主要足迹在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比较强。
二、旅游市场的细分
根据以上对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为以下几类:
1.文化旅游: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度增长,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层次发展。
2.生态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3.乡村旅游: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
4.工业旅游:这个词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相当地陌生,但在发达国家却已经开展得相当成熟。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东芝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并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探险旅游: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多样化的需求,很多旅游者不仅希望从旅游中获得对异地文化和风情的感知,更渴望在旅游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营销模式的制定和运用
根据以上对不同旅游者类型和旅游市场的细分,制定以下相对应的营销模式。
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生态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营销是十分必要的。
(1)目的地形象绿色营销:指为目的地设计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生态消费观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生态旅游景区地名、徽标、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观设计,这些设计都要符合绿色标准并且能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解释大自然的特点。
(2)行为绿色营销:是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绿色化,即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导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责任以及具备有关生态学和保育原则,心理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以及经济承载力。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绿色营销来为旅游者设计一个愉悦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感受到真正回归大自然的喜悦。
2.文化旅游——“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通过营造其文化特色来吸引旅游者实为准确地营销模式。以下将从外部宣传和内部景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宣传——借势文化营销:即借用电影和电视来宣传文化旅游景点的悠久历史和内涵。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以此唤起人们对北京故宫这一文化旅游景点的向往。
(2)内部景点——主题文化营销:即通过挖掘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势,对这一旅游景点进行的主题文化营销。例如在永州,就根据其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一到两次大型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如“中华舜文化旅游节”、“国际瑶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主题文化营销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且增进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了解,为不同知识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乡村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一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来创造价值的营销方式。
(1)娱乐体验营销:即通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诉求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策略。让旅游者在乡村的蓝天碧水、广阔无垠的田园中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身心的释放。
(2)角色体验营销:即通过让游客角色置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例如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推出“农家乐旅游”、“采摘节旅游”等。
(3)文化体验营销:即从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诉求出发,借助与文化相关的产品、设施及服务来塑造一种文化氛围,从而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的需要,达到营销目的。例如我们可以以祭祀建筑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的文化体验活动为主。
4.探险旅游——“定制营销”+“体验营销”
(1)“定制营销”,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把每一位顾客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的营销方式。由于探险旅游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根据各人的不同专业探险知识和体魄制定不同的探险旅游项目的定制营销成为首选的探险旅游营销模式。
(2)“体验营销”,就是通过探险体验,帮助旅游者真正达到挑战自我的目的。游客可以通过体验激流探险、岩洞探险、海底探险、登山运动等活动征服自然,树立自信,珍惜生命。
5.工业旅游——“形象营销””+“知识营销”+“体验营销”
工业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旅游,它能给予游客更多的是展现工业文化,感受工业文明,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同时又能够给企业增加收入、传播形象。因而工业旅游的营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象营销”——即借助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等形成的形象力来展开的营销活动。企业通过塑造优美的工业环境吸引消费者,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感染游客,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说服游客。
(2)“知识营销”——即通过耳闻目染向旅游者传播相关的工业知识。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人流”的简单结合,而是要把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钢铁企业可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设计知识营销的方式。
(3)“体验营销”——工业旅游的魅力,也就在于在为游客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制造出多种体验。游客们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工业产品时会产生好奇心,迫切希望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当汽车工人、炼钢工人的滋味。例如在德国奔驰公司,游人可以参观奔驰车的总装线,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最后还可以直接把车买走。
面对迅速变化的旅游市场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营销模式的综合运用,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旅游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使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必须加快旅游营销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消费人群和市场细分的需求。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
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关键词]旅游景点;理论研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1―0089―06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课题(RE552)
[收稿日期]2006―07―05;[修订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刘春济(1976-),男,河北人,硕士,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高静(1978-),女,河北人,硕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
1 引言
作为旅游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人们对旅游景点并不陌生。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旅游景点的发展就进入了成熟期,仅世界前20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就高达1.5亿人次。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旅游景点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与旅游业中的其他行业研究相比较,学术界对旅游景点的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同时,目前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理论深度和实验基础,专有的学术著作也不多,正如史蒂文斯(Stevens)评价的那样:“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旅游景点是‘灰姑娘’(cinderella),没有受到赏识。
虽然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应该承认旅游景点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其研究行列。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将有利于确定旅游景点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同时,与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相比较,我国国内的旅游景点研究更加滞后,对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也将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线条来看,旅游景点的渊源已经无从考证,而旅游景点何时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在这里也只能进行探索性的描述。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Boorstin)就对旅游景点一词的渊源进行了论证,同一时期的派柏罗格鲁(Piperoglou)也给出了评价旅游景点的4个步骤,但从国际权威性文献《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的观点――“旅游业主要由3部分构成,即旅行社、交通客运部门和以旅馆为代表的住宿业部门”来看,在20世纪60、70年代,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系统研究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旅游景点的地位和作用自1955年迪斯尼主题乐园在加利福尼亚建成之日起就已经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描述出现在了一系列文献中。随着研究者对旅游景点重要地位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游景点被纳入旅游产业系统研究。其中,冈恩(Gunn)指出旅游功能系统(the functional tourism system)是由供给和需求两大板块构成的,而旅游景点属于供给系统构成成份之一;梅得尔敦(Middleton)则明确地把游览场所经营部门纳入了旅游产业,自此以后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系统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确认。
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旅游研究者和理论家达成了妥协,把旅游景点的本质看成了一种现象”,但是皮尔斯(Pearce)认为旅游景点研究还是值得多种学科的关注。事实上,从近十几年来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的文献来看,皮尔斯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证明。
3 主要研究议题
本肯多夫等人(Benckendorff et al)曾经把旅游景点的研究议题归纳成了4个方面:第一,旅游景点的定义、分类与构成研究;第二,游客管理研究;第三,游客特征、对旅游景点的感知和反应研究;第四,旅游景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客观地看,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虽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同一主题也缺乏深度研究,但应该承认其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方面,而本肯多夫等人对旅游景点研究主题的归纳则是比较狭窄的。
3.1 旅游景点概念与地位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多把旅游景点表述为Touristattraction或Tourism attraction,但有部分文献也将其写为Travel attraction或者简称Attraction。其中,Tourist attrac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1862年。而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则明确表示Tourist attraction一词并不妥当,因为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前往游玩的人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旅游者,为此他建议使用Visitor attraction(景点)一词以区别于旅游景点。但从绝大多数文献行文来看,旅游景点这一称谓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术语,其访问者既包括旅游者也包括当地居民。事实上,绝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旅游景点一词与斯沃布鲁克使用的景点一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虽然旅游景点这一称谓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但研究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波恩(Bonn)认为旅游景点是可以吸引游客的任何类型、任意形态的事物;卢(Lew)认为旅游景点具有异地性;皮尔斯(Pearce)把旅游景点界定为“一个指定的、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受游客和管理者关注的地方”。后来,劳顿(Lawton)对皮尔斯的概念进行了修订;雷普(Leiper)认为旅游景点是由旅游者、景观和传达景观信息的标记3者组成的系统;胡和沃尔(Hu&Wall)、米德尔顿(Middleton)等人则详细界定了旅游景点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同时认为旅游景点具有长久性的特征;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将旅游景点精练地概括为“能够界定、能够经营的实体”;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界定范围的方式对旅游景点的概念进行了描述。
事实上,研究者对旅游景点内涵的理解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一方面在于旅游景点的内容纷繁复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游客的兴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兴的旅游景点层出不穷。同时,研究者在对旅游景点的内涵进行界定时,往往会为自身的研究目的提供便利,在这种状态下要想界定出能被普遍接受的旅游景点的概念实在太困难了。而概念不清的问题,则加剧了研究者对旅游景点理解和学术交流的困难,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对旅游景点地位的重视(表1)。
3.2 旅游景点分类与构成研究
“在英国,不少于65%的景点是在1970年到1999年之间开业的,但是“从1980年到现在,不到47%的景点还在向公众开放”,可见,旅游景点的增长与更新非常迅速。与此同时,旅游景点往往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找到一种可以明确地对每一处旅游景点进行归类的分类方法。 但旅游景点数量多、差异大,出于研究和管理的需要对旅游景点进行分类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分类问题成了旅游景点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卢(Lew)在对旅游景点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论时,曾总结说旅游景点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从3个角度进行的,即表意的角度、组织的角度和认识的研究;佩奇(Page)曾试图总结旅游景点分类的方法(图1)。此外,冈恩(Gunn)、雷普(Leiper)、沃尔(Wall)、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等人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冈恩认为旅游景点可以分为短时巡视型和长时集聚型两类;雷普认为旅游景点可以分为“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3种;沃尔认为旅游景点可以分为点状、线状、面状3类;斯沃布鲁克认为“主要景点”和“次要景点”也是旅游景点分类的方法之一。与上述分类方法不同,舒瓦尔等人(shoval et al)则使用了Co-Plot分析法,从旅游者消费特征的角度对耶路撒冷的旅游景点进行了分类分析。
与旅游景点概念和分类研究纠结在一起的还有旅游景点的构成问题,这类研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在辨析已有旅游景点概念和分类方法的过程中,部分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伴随着新兴旅游事象的出现,研究者把这些内容以研究对象的形式纳入了旅游景点的范畴。
3.3 旅游景点管理研究
3.3.1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是一个组织制定目标确立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因为这种计划的制定会充分考虑事物的未来发展,所以管理者在这种框架下作出的决策最终会使旅游景点受益,但旅游景点业内的战略计划研究是非常缺乏的。在有限的文献中,布劳恩、加罗德等人(BranD & Soskin;Garrod&Fyall)研究了主题公园和遗产景点的定价战略;史蒂文斯(stevens)结合旅游景点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目的地景点(destination attraction)战略;加罗德(Garrodet al)结合苏格兰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旅游景点的质量导向战略;本肯多夫和皮尔斯(Benckendorff&Pearce)在澳大利亚调研后指出,旅游景点的战略计划实施状况和旅游景点的特点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维克托(Victor)等人还探讨了发展旅游景点的国家战略问题(Fyall et acl)。
3.3.2 营销
在旅游景点研究中,对营销问题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专题研究不多。科恩(cohen)在探讨旅游购物时研究了旅游景点营销渠道的组成;帕芙洛维奇(Pavlovich)在研究旅游目的地演进的过程中探讨了新西兰怀托摩洞(Waitomo Cave)营销网络的构建;麦克尔彻(McKercher)研究了香港部分文化旅游景点得以流行的原因,发现营销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皮斯、坦(Pearce & Tan)则以新西兰的罗托鲁瓦(Rotoma)为研究区域,专门探讨了旅游景点的分销渠道问题,他发现旅游景点的分销渠道包括直销、间接销售和二者的混合模式3种。直销主要是针对散客,其形式主要是旅游者在景点现场购买门票,而为了实现直销,多数旅游景点都使用了“在目的地”(at distribution)和“在途中”(enroute)两种促销战略;间接销售主要针对团队旅游者和半独立旅游者(semi-independent travelers),这种销售方式要依靠一系列的中间商,为此旅游景点往往要付出20%左右的佣金。至于旅游景点会采取哪种分销方式,则取决于旅游景点类型、市场占有目标、不同分销渠道的优劣等因素。此外,有些文献也部分涉及了营销方式、营销战略、营销渠道组合等问题。
3.3.3 人力资源
在所有景点管理问题中,人力资源管理大约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他们是保障景点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的关键。但是旅游景点业内的大部分工作都比较单调、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同时这些工作报酬低、流动率高,美国主题公园的总经理们预测,在未来五年里,季节性的劳动力将会有所缺乏,而在未来十年内,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同时,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旅游景点对短期雇员有更强的依赖性,为此蜜尔曼(Milman)研究了中小旅游景点领时薪员工(Hourly employee)的流动问题,结果发现在留住短期雇员的过程中,内心的满足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比经济收入更重要。此外,詹尼弗(Jennifer)调查了澳大利亚的14处景点,探讨了旅游景点内员工压力和竞争的问题。文章指出,尽管职业特点也是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但管理和管理行为则是形成员工压力的首要因素。
3.3.4 价格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主题公园的定价行为实现了从竞争到合作、从动荡到稳定的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英国,虽然旅游经营者明确意识到了旅游景点间的激烈竞争,但是他们认为影响旅游景点定价的最基本的因素首先是市场的承受能力,其次是成本,最后才是竞争对手的价格,而“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约40%旅游景点的价格结构没有发生过变化。同时,景点门票价格和游客期望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4点:第一,游客认为门票价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点的价值;第二,门票价格可以分流游客;第三,门票价格可以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举止;第四,把门票收入用于改善景点的设施,游客对这些设施会更加珍惜。但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景点门票价格和游客期望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此外,在对遗产类旅游景点进行研究时,加罗德(Garrod&Fyall)发现遗产类、历史类景点经营者对门票价格的态度比较尴尬,而在未来十年内旅游景点价格的调整将受到财政压力、竞争状况、游客特征变化、价格管理技术的影响。
3.3.5游客容量
虽然旅游景点的可容纳量是一个“相对的管理观念或框架”(Richardson&Fluke),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受到了国外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目前国外使用的游客容量控制模式主要包括6种,即游憩可容纳量模式(Recreational carryingcapacity model)、游憩机会光谱模式(Recreationopportunity spectrum)、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模式(Limits0f acceptable change)、游客影响管理模式(Visitorimpact management model)、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模式(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model)、游客行为管理规划模式(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program)。同时,巴迪亚(Bhatia)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提出了控制景点游客容量的具体方法;瑞 查德森和福禄克(Richardson & Fluke)则提出了“限制性营销”(Demarketing)和“限时进人”(Timed entrysystem)的策略。此外,库珀等人(Cooper et a1)认为,景点的不可进入性也可用于控制游客的数量。
3.3.6 质量和竞争力
质量是旅游景点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旅游景点未来成功的关键。德拉蒙德和约曼(Drummond&Yeoman)在《遗产景点的质量问题》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遗产景点的质量问题;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提出了对景点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亚历山大和贾弗瑞(Alexandros&Jaffry)认为信息管理对旅游景点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邓等人(Deng et a1)探讨了自然旅游景点的质量管理问题。此外,加罗德等人(Garrod et a1)还提出了旅游景点的质量导向战略。
同时,旅游景点是旅游目的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每个旅游景点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胡和沃尔(Hu&Wall)则以海南的南山景区为例论证了环境和景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3.4 旅游景点感知与选择研究
劳顿(Lawton)以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为研究区域,使用“个性形成理论”和“凯利方格技术”探讨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景点的感知,结果发现居民对非商业化的自然旅游景点评价较高,对商业化的主题公园、人造旅游景点评价较低。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劳顿还发现,在潜意识中居民把旅游景点和旅游分离开了,所以居民对二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张和杨(Teo&Yeoh)在调研中发现,在对旅游景点改造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感知和期望是有差异的。同时,加罗德等人(Garrod;Garrod et a1)探讨了管理者对所经营景点的感知态度;库珀(cooper)发现低收入旅游者参观的往往是最主要的旅游景点,收入较高的旅游者则倾向于参观较低级别(参观者较少的)的旅游景点。此外,查里兹(Richards)用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游客选择景点的因素;达内尔等人(Darnell&Johnson)对旅游景点重游者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
3.5 旅游景点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在过去的20年里,旅游景点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得益于3种原因:第一,人们有保存美好过去与展示文化的愿望;第二,收入在增加、旅行变得更加便利;第三,社会发展旅游业的雄心壮志。但是现在,人们对传统旅游景点如博物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需求却开始下降了,可以说旅游景点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事实上,这些挑战和威胁既有宏观的又有具体的。宏观方面主要是经济状况、技术发展、国际竞争、国际政治、社会和人口统计特征的变化等等。具体来讲,旅游景点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则包括供给过度、竞争加剧、生命周期衰落、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游客拥挤和磨损造成破坏、游客重游率大幅度下降、其他休闲方式分流了客源、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化等等。此外,马丁和梅森(Martin&Mason)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闲暇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这也限制了人们对旅游景点的进一步消费。
面对上述状况,部分研究者探讨了旅游景点的未来发展。科内尔(Comell)认为,今后的游客会更加成熟,他们访问旅游景点的目的也会更加明确,旅游景点必须调整发展方向以适合游客的需求。蜜尔曼(Milman)则从管理者的视角探讨了主题旅游景点的发展方向。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在今后的10年内,旅游景点的类型和地理分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特定目的建造的、大型的、多功能的、多元化的目的地景点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与此相悖的旅游景点则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恰恰相反,加罗德等(Garrod et a1)认为史蒂文斯提出的发展战略在苏格兰是不适用的。针对苏格兰多传统旅游景点、旅游景点类型单一、市场发展机会有限的现实,加罗德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景点更应该注重从内部质量着手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
4 结语
尽管国外研究者认为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从本文第3部分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涉及面比较广,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新颖,案例研究针对性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显著。当然,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共识少,争议大,后继研究困难,当然这也是旅游研究中的通病;其次,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遗产类景点、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类景点上,其他类旅游景点研究相对薄弱。
【关键词】景点结构;优化途径;海峡西岸;国家级景区
近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产业特征,渐渐趋向于区域旅游合作与区域资源整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旅游区已完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磨合期,逐渐形成旅游协作区,开启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1]。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海西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2]。本文选择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分析样本,以海西区建设发展为契机,对海西旅游景点进行结构分析,揭示旅游景点的现有特征,为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优化景点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数据统计
海西经济区(下文简称“海西”)以福建为主体,另涵盖广东、江西和浙江部分市区,北接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区之一。海西共包括福建全省9市、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4市、江西(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市、浙江(温州、衢州、丽水)3市,共计20市。其战略定位之一是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所以它不但是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本文相关原始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中获取,各市行政面积则是以各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为主体。截止2012年5月底,通过统计得出海西的国家3A以上景区共108个。
二、 旅游景点结构分析
(一)景点类型结构分析
1.旅游景观类型多样。自然资源是海西旅游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客家景点和红色景点也是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江西上饶、赣州和福建龙岩都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景点有会址、长汀红色旧址群、赣州于都中央出发地纪念园等;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客家文化景点的集中区,景点有赣州龙南县客家酒堡景区、关西围屋、福建土楼等。
2.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从旅游资源的数量上来看,自然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包括水域风光类、地文景观类;人文活动也比较丰富,如独具特色的民间节事活动(茶文化、客家文化、关帝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博饼文化等),现代节庆活动(体育旅游、温泉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在海西经济区不断萌芽和发展,温州、福州、泉州、厦门和汕头都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文化在区域上形成特色景观组合,是周边其他经济区所无法相比的,从而形成空间上丰富的人文旅游景点。
(二)景点空间结构分析
1.空间聚集度分析。地理空间上呈点状分布的景区事物,其在空间的配置状态有随机型、均匀型和凝聚型三种。黄远水、陈钢华等(2010)在对福建省的国家3A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空间结构研究过程中提及Stephen L.J. Smith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观点:最邻近点分析法是确定布点格局属性的一个更为准确、客观的方法[3]。用最邻近点(景区)之间的平均距离来构造统计指标,即邻近指数R,根据R不同取值范围来判断点(景区)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态[4]。
聚集度指数反映单体空间分布的聚集状态,是衡量单体在空间格局中纵向排列产生屏蔽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R作为聚集度指数,来反映旅游资源群中单体之间的聚集程度。
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呈随机状;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当R
本文将海西108个旅游景区抽象为点状要素,在不考虑交通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各景区所在的经纬度,在Arcmap中建立图形数据库,并利用Near工具测算出每个景区与最邻近景区之间的直线距离,其平均值r1= 23.429478Km.
由公式(3)和平均值r1计算出海西20市3A以上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Ri,见表2所列结果。
从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分析(表2),厦门、汕头、泉州、温州、福州、漳州、莆田七市的Ri>1,区域内的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相对均匀,旅游资源单体间关联度较弱,且彼此间的空间屏蔽效应较小。而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小于1,说明这些区域内的资源单体分布较集中,彼此之间关联度高,单体间的空间屏蔽效应大。
2.空间分布特点。 海西旅游景点分布广泛,但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3A以上景区超过10个的有泉州、温州、福州和厦门四市,且国家旅游局公布的5A旅游景区仅有7个,这对于海西20市而言,特优级旅游景区较少,4A级景区较集中。
国家3A以上景点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除温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汕头等沿海城市的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基本呈面状外,其余城市的景点可抽象为点状空间。总体来看,资源空间组合离散化,分布总量以沿海中心城市为主,特别是优等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
四、海西旅游景点优化途径
(一)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内旅游地联动开发
目前,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关键问题是空间分布特征,如何有效组织各景点的交通路线在空间上的配合、如何处理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等[6]。对资源特色不突显的区域突出打造以自然景观为主、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游为辅的特色精品旅游格局[7],提升旅游景点功能结构之间的空间联动性,实现优势互补,将区域旅游资源间的屏蔽竞争降到最小,促进海西旅游的共同发展[8]。
(二)优化海西基础交通网络
构筑海西中心城市与周边、沿海、内陆城市及山区地市的高速公路网,形成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五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其他中小城市的交通网络,在旅游景点之间形成旅游快速通道,增加海西景点之间的交通路线,深化高速公路网,提高景点之间的路线等级,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三)拓展客源市场,重点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由于海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入境旅游的发展一直是海西旅游市场的重点,通过比较发现海西港澳台客源市场发展稳定 [9],特别是福建省对港澳台和东南亚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过强,而欧美客源市场的集中率较低,所以必须扩展海外客源市场,增强海西旅游区客源市场的多元性。完善国际散客的接待体系,大幅度提高海外散客在入境旅游中的比例,加速优化海外散客市场也是关键举措[10]。
曾有研究者指出分形理论更能揭示景点空间结构特征[11],因技术原因,本文没有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集聚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等对景点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继平,常学礼,曹艳英,等.基于GIS的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J].测绘科学,2007,32(6):182-184.
[2]中国福建政府官方网站.(2012年5月).
[3]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196-
1197.
[4]冯雪,潘英华.最邻均距离计算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07,4:33-35.
[5]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3.
[6]冯维波.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3(4):408-409.
[7]张永平,吴健生,黄秀兰,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科学,
2011,33(9):1802-1804.
[8]杨学燕.宁夏6大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潜力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88-89.
[9]潘勤奋.海峡西岸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构想[J].发展研究,2007,4:32-33.
[10]张博,马耀峰,黄沛.基于SSM方法的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10.26(4):367-368.
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旅游板块,近年来遭遇增长陷阱,尽管总收入规模增速仍高于两位数,但人均支出却呈不断下滑态势。为扭转不利态势,旅游产业刺激政策未来一段时间有望密集出台,除即将的旅游“十二五”规划外,《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进入审批阶段,《旅游法》也已开展讨论与起草,预计2012年出台。据媒体报道,旅游业“十二五”规划首度将旅游业提升至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目标是2015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较当前水平翻一倍。政策烘热,新一轮高增长值得期待,不过,由于传统景点旅游受限于天花板效应,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新业态受益将更为明显。
景点旅游遭遇增长陷阱
投中集团(China Venture)的数据显示,国内旅游行业市场规模近年增长明显。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5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和11.7%。从更长时间周期看,旅游产业跑赢GDP,2000-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7%(图1)。
表面的光鲜并不能掩饰内在问题。旅游产业规模增长的同时,人均旅游支出的增速却明显放缓。2010年,国内人均旅游花费约540元,同比增长不足1%,十年间累计增长也仅26.5%;而2000-2009年,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由3632元增长至9142元,累计实现增长151.7%。由此测算,人均旅游支出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7%缩减至2009年的5.9%(图2)。
增长陷阱的原因众多,如国内消费者集中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出游的长期习惯,热门旅游城市与景区接待能力的日渐饱和,以及旅游产品的单一与缺乏创新、服务质量未出现显著改善等等。但本质上,归结于传统景点旅游遭遇成长的天花板。要消除天花板效应,一方面需要加大配套设施投入、深挖潜能,丰富景点旅游的内涵;另一方面则需突破产业边界,寻找新的蓝海。
文化旅游成业界新锐
与景点旅游不同,文化旅游近年来却异常火爆,其中,丰富了景点内涵的文化演艺和拓宽了产业边界的影视旅游更是迎来发展良机。以区域文化为主调的商业演艺与旅游产业结合,有效填补了景点单一的缺陷。《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都属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并已经成为地方旅游的文化名片。
在众多文化演艺案例中,宋城股份运营的《宋城千古情》是较为成功的样本之一,其实践的“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模式,为当下竞争激烈、经营模式单一的主题公园树立了榜样。
宋城股份旗下两大核心资产是一个景区和一台戏。景区从1996年5月开始营业,以宋文化为主题,根据《清明河上图》画卷还原宋代街市的宋城景区。一台戏是1997年3月正式公演的《宋城千古情》,它结合了杭州地区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经典故事元素,汇集了杂技、武术、歌曲、马戏、民俗展示和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演艺节目。
景区与文化演艺的结合,克服了单一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建成后缺乏创新和变化的缺陷,使景区成为杭州旅游的一张名片。2009年,《宋城千古情》观看人次达到184万,演出场次1331场,成为国内单台演出中年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效益最好的演出,被誉为与拉斯维加斯“O”秀和巴黎“红磨坊”比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2010年,宋城景区接待游客总数达380万人,跻身亚洲十大主题公园的行列。
增添了文化演艺的宋城景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凭借“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模式,宋城股份实现了各类业务的联动与深度协同,2007年以来,宋城景区收入结构中,景区和演艺联票收入贡献率由72.04%提升至85.02%(图3)。2007-2009年宋城股份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50%和41%。
近年来,文化演艺越来越多地在主题公园内上演,尤其是为夜间游玩丰富了内涵。不过,目前文化演艺节目还普遍存在内容雷同、细节设计粗糙、文化内涵缺失、艺术水准低等弊端,这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演艺旅游的空间。
影视旅游拓宽产业边界
拓宽产业边界的影视旅游并非新鲜事物。自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世界影视产业迅猛发展,影视作为城市旅游营销的重要载体,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积极运用影视来推广城市形象和旅游。如纽约通过《金刚》等电影展示了大都市的形象,尤其是帝国大厦通过这些电影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伦敦借助《哈利波特》系列等电影,使其许多街区、建筑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新西兰得益《指环王》,三年获得了11.5亿美元的额外旅游收入,平均每10个去新西兰的游客中,就有一个由《指环王》拉动。
中国的影视旅游也具有悠久历史,《西游记》的拍摄让人们对九寨沟的美景无限向往,《庐山恋》和《少林寺》带动了庐山和嵩山景区旅游。不过,这更多是来自无心插柳的结果。
而时下,影视旅游正成为一种主观行为,在影视节目中植入旅游景点,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里程碑的事件可能是《非诚勿扰Ⅰ》的上映。2008年底上映后,剧中拍摄场地日本北海道旅游大热,而原本并不知名的杭州西溪湿地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仅2009年上半年就录得3000万元的额外旅游收入,入园游客人次和景区总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360%。随后,影视带热旅游的案例层出不穷。《非诚勿扰Ⅱ》上映后,三亚的石梅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已经悄然成为游客们的新宠。《让子弹飞》的拍摄基地开平碉楼群落,2011年元旦期间的游客量同比激增近4成。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英语翻译;本土文化;培养质量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产业,发挥着传播思想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当前阶段下,我国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文化旅游事业与国际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大批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助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要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改良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的对接,在真正服务外国游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问题分析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分析
旅游英语不同于普通的交际英语,它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在介绍相关景点的文化及其他内容时旅游英语能够做到流畅且准确的表达,旅游英语在综合性方面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不同地区的风俗和特有文化能够实现高度的概括融合,因此在使用旅游英语的过程中,单凭一味地照本宣科是无法为旅游英语翻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必须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立足于旅游地区的风土民情以及人文特色等,积极应用英语翻译技巧,实现精准全面的信息传达,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可以说,旅游英语本身具备显著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它的人文性以及实用性,立足于彰显它的具体功能应用场景来实施精准翻译。当然,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变革传统的翻译模式,在非必要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直译方式的使用,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巧妙性的意译,继而保障英语翻译环节中的文化属性。
(二)旅游英语翻译问题分析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与不足,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难以提升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一,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旅游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随意性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在翻译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中式翻译的方式,即不遵循英语翻译的方式和步骤来实施随意性的翻译,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二,英语翻译未体现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英语翻译未全面彰显文化差异性,也未尊重不同国家的风土民情,这就使得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甚至还会凸显着一定的歧视性。比如在西方人的认知中,“dragon”是残暴的象征,但在汉语文化语境中,“龙”则是代表着一种吉祥且尊贵的象征。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若不注重把握这种文化认知差异,盲目按照自身的认知来进行翻译工作,无疑会影响着英语翻译的整体成效。第三,旅游翻译未融入本土文化。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化的旅游资源[2]。同时,在我国文旅融合事业全面加快的进程中,旅游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深度不断增加,特色化的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区域性的文化特色,要将翻译技巧以及文化特色等整合起来。但当前阶段下,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翻译技巧性,明显缺乏文化属性。比如在翻译万里长城时,仅仅是从它的外形、结构等方面来进行翻译,并没有融入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外国游客在理解和认知万里长城时,无法真正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建筑文化的恢宏气质以及深刻内涵。
二本土文化的发展属性
在全面推进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切实提升旅游事业的发展成效,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翻译能力,应该注重从文化视角出发,科学全面地运用高效化的翻译技巧。可以说,本土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及精神实质。只有将英语翻译技巧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够真正提升旅游英语的翻译水平,也才能够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能力。那么何为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文化。生活文化又包括食物、习俗、特产等内容;第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包括地方节日、、地方价值观等内容;第三,地理文化。地理文化又包括地形、地貌文化等内容。可以说,本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深邃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个旅游景点在开发特色化的旅游资源时,都比较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以及利用,都比较关注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从旅游景点的“形”出发,逐步过渡到旅游景点的“神”,从本土文化中来寻求精髓,从本土文化中来形成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旅游景点的最大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继而让他们真正对旅游景点形成科学的认识,这本身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科学路径
在全方位推进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真正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效能,更好地为不同的外国游客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应该注重采用科学精细化的英语翻译技巧,行之有效地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对接,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质量。
(一)增加历史典故的翻译
每个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名山呀、古建筑等之类的旅游景点,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翻译的过程中,若仅仅将翻译的侧重点停留在这些旅游景点的景色或者现状等来开展翻译,则很难增强外国游客的认同感。毕竟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雷同性。区别这些旅游景点的一大关键,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着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因此,面对外国游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植入深刻的历史典故,通过所谓的“引经据典”让外国游客加深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认识,继而将单纯性的旅游升华至品味的高度。实践证明,在旅游英语的翻译实践中,合理运用历史典故,能够让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历史由来、文化发展、旅游现状等有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能够让他们成为旅游景点的义务宣传员,继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号召力[3]。比如翻译员在引导外国游客参观古建筑时,除介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外,还应该将古建筑的名人逸事等作为翻译的侧重点,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给外国游客。通过这样深入且有效化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古建筑的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也能够让外国游客真正热爱上中国的古建筑。再比如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若仅仅增加本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可能无法让外国游客有了直观的认识。此时,翻译人员可以按照同一时间轴,将本土文化的历史典故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历史典故等进行串联,这样能够让外国游客对古建筑的历史渊源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方发展进程以及中西方对应的历史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英语翻译的重要素材,在拓展英语翻译范围的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感触,更好地发挥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专有名词的释义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的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是我国独有的,也是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重难点内容。在专有名词的翻译实践中,若不注重把握它的科学翻译模式,或者不注重对它进行精准化的释义,则无疑会影响着翻译成效,也难以提升外国游客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翻译重阳节、端午节等特色传统节日时,就应该加强对专有名词的科学释义。对于国人而言,可能简单的一个端午节,再加上一些习俗的描绘,就能够对端午节的习俗有深刻的认知。虽然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不太一样,但文化渊源是一致的。但面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外国游客,在翻译这些专有名词的过程中,要立足从整个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完整还原的方式,将专有名词涉及的人物故事、风俗习惯、历史沿革等全面进行翻译,科学提升专有名词翻译的忠实度和务实性,另外也要加入一些文化故事来辅助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让外国游客加深对专有名词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引领他们来深入全面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继而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现阶段,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迷恋热爱中国文化。部分旅游景点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直接翻译。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翻译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的专有词汇已经进入了英语词典[4]。
(三)有效提升翻译的通俗性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为科学全面地提升翻译质量,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优化翻译水平,要注重保障翻译的通俗性。面对不同文化素养的外国游客,为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到旅游区域的文化特色,也能够真正热爱中国文化,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保障整个翻译工作的通俗易懂性。所谓通俗性,就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要采用平白化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翻译。事实上,外国游客的文化认知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部分外国游客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在面对这类群体时,可能简单的一些翻译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与认知。但对于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游客而言,若采用相对模糊的语言来进行翻译,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理解难度,也无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实施科学化的翻译,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与认知为主要的翻译着力点。比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详细全面地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来源以及发生方式,还要将人们的运行方式等全面融入其中。在必要的条件下,还可以引导外国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并辅之以相关的英语翻译。比如在维吾尔族的篝火节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引领外国游客亲自参与篝火节,在深入的体验环节中进行有效化的翻译。通过这样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真正提升翻译水平,也能够将完整意思传递给外国游客[5]。
(四)以跨文化意识来翻译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符号,同时也承载着扎实的意境美感。但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古诗词是相对比较晦涩难懂的。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若翻译人员不注重把握跨文化的意识,而是从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直译,那么无疑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整体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提升翻译成效,更难以增强外国游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为此,在古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要立足于跨文化意识来进行精细化的翻译。翻译人员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提炼能力,要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充分细致地挖掘以及把握,同时还应该树立科学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把握古诗词中的各类修辞手法。可以说,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注重适当的取舍。比如在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使用重复的语言来表达强化的意味。若翻译人员在翻译中,采用逐词逐句的翻译方式,反而会增加外国游客的理解难度,也难以将古诗词的意境传递出来。为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在保留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适当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整合,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辅助进行翻译。再比如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还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层面来进行适当取代。比如“僧敲月下门”这句古诗词中,“敲”字是具有深刻的意象性的。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与“敲”含义相同的汉字也比较多。为什么诗人会采用“敲”而没有使用“推”呢?就在于一个“敲”字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了升华。那么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在翻译这类古诗词时,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以及修辞手法,积极站在西方文化视角上来进行合理代替[6]。
(五)着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科学且精细化的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障英语翻译水平,应该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一方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能够熟稔不同外国游客的文化差异,继而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他们的文化视角上来把握好这种差异,灵活而高效地进行语言转换。另一方面,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场景切换能力。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翻译场景,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外国游客,若他们采用统一的套路模板来应对翻译工作,很有可能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场景切换能力,要引导翻译人员来把握好不同的应用场景,积极采用科学的翻译手法。与此同时,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夯实的文化素养。翻译人员只有对本土文化有精细化的认识,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切换以及合理取代。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要注重开展好科学的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将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全面的融合,以此来更好地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3.
[2]杨秀珍,全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对接——以张家界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74-75.
[3]李雪冬.关于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6,(10):85,88.
[4]席文,黄阵仙.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3):105-107.
[5]屠玉蓉.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