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慈善电视节目;电视慈善事业;微帮助力量1坚守慈善使命,创新公益文化
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节目,是一档具有公益性质的栏目,它在坚守慈善使命的同时也创新了公益活动的形式。可见,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不仅需要继承,同时也需要创新。“帮助微力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档以民生为主公益性活动,观众可以通过四种方式随时参加节目的互动,这不仅提高了观众的收视率,而且也增加了公益文化宣传的广泛性。可见,新元素的注入不仅增加了电视节目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慈善节目的现实意义。
2提高媒体的美誉,促进品牌观念
随着电视媒体的多样化发展,慈善化栏目已经成为众多媒体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电视媒体行业日趋更新的形式下,促进媒体的品牌观念也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无形中就起到了提高湖南卫视美誉的作用,可见,电视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电视媒体本身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性。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抓住时展的新契机。 电视慈善事业的萌生不仅符合了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正是迎合了时展的需要,并且宣扬了感恩、扶贫、正义的思想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节目的品牌意识。可见,“帮助微力量”是一档融合创新思维并符合时展的栏目,从长远的利益上看,它也是弘扬我国慈善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2彰显媒体的品牌观念。 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是以民生的为主的公益活动,与以往的公益活动相比,它更贴近人们群众,而且也更能反映民生问题。这种公益活动的定位不仅彰显了媒体的品牌的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公益活动的宣传性。可见,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是一项具独特风格的公益活动。
2.3以满足观众需要为核心。电视慈善事业是已满足广大民众需要为前提的,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亦是如此,无论是栏目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从满足观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不仅增加了观众的收视率同时也加强了观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帮助微力量”栏目的过程中,每一个帮助的对象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洪灾少年与狗的故事中的毛罗健,他的故事不仅感动了群众,同时也达到了公益活动的效果。
3传扬慈善精神,深化公益寓意
电视慈善节目秉着慈善的理念策划的,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亦是如此,自开播以来,“帮助微力量”栏目已经收到很多观众的关注,而且也帮助了很多生活上艰难的群众。可见,这档栏目的策划不仅仅实现了公益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扬了慈善精神、深化了公益的寓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1实现慈善的透明性。 由于慈善事业是一项以公益性为目的的活动,所以,它就要受到所有民众的关心和重视,以便实现慈善过程的透明性。在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中,电视屏幕上筹款数字是随着实际中的数字而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慈善的透明度。并且筹款基金最终送到需要帮助对象的手中也是全程直播的,这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了整个“帮助”的过程,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慈善的透明性。
3.2弘扬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说,电视慈善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慈善的文化精神。可见,湖南卫生“帮助微力量”栏目的出现有着时展的必然性,它的整个环节都是在弘扬慈善文化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它在促进社会和谐气氛的同时,也唤醒了那些慈善意识缺失的人们,因此,弘扬慈善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必要手段。
3.3扩大公益宣传性。 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在坚守慈善理念的基础上,对栏目内容进行了赋有创新思维的策划,这样不仅提高了收视率,同时也实现了扩大公益宣传性的目的。例如,在帮助岳阳泥石流的孤儿一期时,节目组请来了有着众多粉丝的李玮,明星元素的加入无疑不仅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而且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可见,“帮助微力量”栏目内容上的创新不仅符合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极大的宣传了慈善的重要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慈善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设置慈善栏目是宣扬慈善事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帮助微力量”栏目的简单分析,观众不仅感受到慈善栏目的创新化,同时也丰富了观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帮助微力量”在坚持慈善理念的指导下,加大了慈善活动的力度,真正贯彻了以满足广大观众需要的策划目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与形式也将会逐步转变,在符合时展的基础上,实现慈善事业真正意义上的的公平化、透明化。参考文献
[1]符彤.主持人对品牌电视栏目的影响——以央视和凤凰卫视品牌栏目为例[J]. 今传媒,2008,(07).
[2]周玉兰.本土娱乐构建频道品牌——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3).
【关键词】慈善信托 监管 公共利益
一、我国慈善信托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慈善信托“公共利益”缺乏明确判断
公共利益是监管机构对慈善信托设立进行审查的必要条件,英美法系国家以具有绝对的公益性作为慈善信托成立的要素之一。英国法中公共利益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信托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次,社会公众的受益必须是客观的,不能只是财产赠与人的主观愿望。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公共利益的判定主要来自慈善委员会的认可和法院的判决。英国由此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适用规则,主要体现在慈善委员会颁布的《公益性的法律原则》,在此基础上《2006年慈善法》也进一步规范了公共利益要求的适用方法。
在我国信托法律体系内,无论是《慈善法》还是《信托法》均没有对“公共利益”提出明确的判断标准。《信托法》对公共利益目的进行了六类划分,并以兜底条款的形式为公益目的范围提供了发展空间。《慈善法》规定慈善信托必须基于慈善目的开展慈善活动,并将慈善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五类公益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信托法》与《慈善法》分别对“公共利益目的”和“公益活动”的范围做出了具体规定,究其根本,都是对慈善信托设立的慈善目的的限定。但慈善目的是慈善信托设立的出发点,在客观上是否能够真正使受益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对“公共利益”的判定。我国将“公共利益”的判断这一最为核心的要素完全交给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进行自由裁量,这不得不视为我国慈善信托法制上的一大漏洞。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和判断规则,在慈善信托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利后果。在设立备案阶段,如果民政部门对公共利益的判断有所偏差,则会使 “以慈善之名,谋私益之实”的虚假慈善信托蒙混过关。由于现阶段一经备案自动享有税收优惠,必将对我国的税收利益造成损害。若在信托运行过程中,受托人或者监管机构发现慈善信托不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进而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受益人的权益,不仅使慈善信托的初衷无法真正实现,也徒增受益人的受益成本。因此,对慈善信托公共利益的判断给予一定的规则和适用标准对慈善信托的准入和保障其公益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慈善信托备案实施细则不完善
2016年颁布实施的《慈善法》,在我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不仅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另外一大亮点就是慈善信托的备案制的规定。在此次立法中,《慈善法》对慈善信托在《信托法》中没有得到解决的许多遗留问题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明确提出将慈善信托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明确民政部门为慈善信托的备案主管机关。
《慈善法》一经出台便引起了信托行业的巨大轰动,仅在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当日,就有8家信托公司开始着手首批慈善信托产品的备案,国投泰康信托更是在实施当日完成了两项慈善信托产品的设立工作,并将备案材料提交至北京市民政局。《慈善法》的实施为信托公司在设计慈善信托产品和备案等环节扫除了主要障碍,在鼓励慈善信托发展的良好势头之下,必将慈善信托的迅猛发展。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沉下心来反思,在法律实施时隔半年后的今天,慈善信托是否真的如我们所预期那样遍地开花。截至2016年底,全国范围内共有18家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完成了对22单慈善产品的备案,其中东部地区占14单,北京作为全国备案最多的地区成功备案6单。虽然,在法律实施前夕,由民政部和银监会共同的《备案通知》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具体框架内,对备案的管辖机关、程序和要求、依法管理和监督、加强信息公开、做好组织保障等实施方面做了较为明确规定,但仍留有一定灵活操作的空间。而且,民政部门对慈善信托的备案审查是形式审查,但具体应审查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实现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管的衔接,均对各地民政部门在备案操作的实践中预留了探索和完善的空间。然而,整体来看,各地民政局对于备案的具体要求并不是十分统一。时至今日,仅有北京市了《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在备案、财产管理、变更与终止、信息公开与监督管理方面做出了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随着全国范围内慈善信托产品的增加,还需要民政部门在慈善信托备案的操作细节上出台更加细致、可行的实施细则来引导慈善信托的发展,使慈善信托制度更好的落地。
二、我国慈善信托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明确“公共利益”的判断
慈善信托以其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祉的巨大作用愈来愈得到各国的青睐和重视,各国为了鼓励和支持慈善信托在制度上均给予慈善信托不同力度的税收优惠。作为慈善信托的核心构成要件,对公共利益的判断在慈善信托的准入和发展阶段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慈善信托准入的监管,明确慈善信托之“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不仅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公共利益本身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即使有明确的判断规则作为指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想要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规范缺乏立法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英国对于公共利益要求的认定方式,通过制定较为明确的判断规则,为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在认定慈善信托的性质方面提供合理的指引。在具体的判断规则中,除了明确信托受益人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并且与委托人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私人联系之外,还应考虑社会公众受益的客观性,即公共利益的有无,应就受益人本身的需求加以探讨,重在客观的评价,而不能仅依据赠者的主观目的。
(二)完善慈善信托备案制度
《慈善法》的实施使我国慈善信托发展到新的阶段,慈善组织和信托行业在积极投身于慈善信托的同时,也更为关注相关配套制度的实施,只有好的制度才能保障慈善信托事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备案制的提出,为各地民政部门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民政部与银监会在《慈善法》实施前夕针对慈善信托的备案出台了《备案通知》,但是由于民政部在制度设计的顶层框架内对全国慈善信托备案工作做出的部署,难免会在具体的备案操作实践中遭遇各种问题。这便为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展开对备案制度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北京市民政局通过颁布《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进一步对慈善信托的备案做出了详细规定,对于慈善信托资产总额在200万以上的慈善信托,需经登记地民政部门初审后,向市级民政部门浒浮2⒍员赴柑峤坏牟牧虾痛壬菩磐形募的内容做出了进一步细化。上海市民政局对本市慈善信托本案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民政部与银监会的《备案通知》中关于备案应提交的书面材料列举了五项备案时应提供的基础书面文件,并以兜底的形式在第6项中规定了“其他材料”。为了强化慈善信托的自律自治,上海市民政局以此为切入点,在与受托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后,要求其进一步提交了一份承诺材料,并开创了对《慈善信托自律承诺书》的探索和试行,不但得到了受托人的认可,也是对《备案通知》在具体实践中的有益补充。承诺书以实现自律自治为出发点,同时在内容上规定受托人如有违反,自愿接受备案机关的依法监督处理。这样不仅有助于鼓励慈善受托人自觉履行信托职能,实现自律自治,也与行政部门的事后监管做到了有效衔接。此外,上海市民政局还在《备案通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上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定时慈善信息公告,对慈善信托的报送、备案、查询、财务状况和处理情况进行及时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慈善信托的实践才刚刚起步,随着各地慈善信托热潮的兴起,备案制度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为推进慈善信托备案制的下一步实施,民政部应尽快出台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细则,使备案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各地民政部门也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具体实践,对备案制度的具体实施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为将来民政部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岳.慈善信托破冰[J].特别报道,2016.
从2011年8月开始,黄奕带着自己的“奕动基金”队伍开始了自己的公益新旅程,计划12个月走访12个城市。为当地贫困小学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永久性的体育设施和所需物资,黄奕称,自己的慈善理念就是快乐慈善,而体育恰恰能帮助大家不分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地实现这份快乐,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份公平的快乐中学会自强不息,“我想把快乐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南都娱乐:2011年你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贫困小学的孩子们身上,通过跟这个群体的接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奕:2008年汶川发生的大地震,让我感触很深。那时候我去了绵阳,跟孩子一起玩耍,踢毽子、跳绳。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承受莫大的伤害,但在运动时,他们纯真的笑容让我印象很深刻。从汶川回来后,我就一直在想,或许物质上他们已经得到很多捐赠,但他们的快乐同样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事。后来我咨询过一些康复专家,他们告诉我体育运动确实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他们可以从中学会自强不息。后来,我就想着做一个快乐的慈善,而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发现自己也能够感受到幸福。
南都娱乐:2012年你还会在公益领域上加强哪些动作?
黄奕:希望能把一个月走访一座城这个公益活动做下来。我很感谢我的团队,他们不辞辛苦地陪着我去了很多地方做慈善,比如青海的格尔木、河北的石家庄等。我觉得做慈善真的没那么简单,要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从决定好好做慈善那天开始,我就决定了,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好,就要坚持住。
南都娱乐:在明星公民活动上,你有看到我们拍摄的公益宣传片,有什么感受?
黄奕:我更多的希望是通过这个宣传片,能够了解到我们慈善要做的是什么。可能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集合每个人一点小小的力量,我相信明星慈善会做得美好。我不担心别人质疑明星慈善太过高调,对我来说,慈善的意义在于到底有没有帮到人,帮了多少人。
南都娱乐:拿到明星公民这个奖,你的体会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明星公民”?
黄奕:这个奖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会时刻提醒我明星身份以外的另外一个身份―公民,它也时刻提醒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何等光环,我都是这个社会,都是你们中间的一分子。明星的力量是给人以真善美的希望,而公民的力量则是让我们彼此温暖,传递爱。我觉得贵周刊在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相信明星慈善多少会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
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五个“中华慈善日”,为了进一步宣传《慈善法》,深入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慈善意识,推动荣成市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荣成市慈善总会开展了以“决战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在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参与、精心组织下,活动开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中华慈善日”专题宣传活动,是进一步普及慈善法、培育公众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社会参与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荣成市慈善总会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的慈善日主题,反复斟酌、精心设计,确定了五大活动内容:举办2020年慈善教育救助活动、成立教育发展冠名基金、开展特困供养居家照料服务、开展“慈善日”集中宣传活动、开展九九公益日募捐等系列活动。
二、强化主题,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的活动主题,荣成市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大力倡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展示慈善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美好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为了更有效更精准地帮扶遇困学生,同时激励他们刻苦求学,提升自身立志成才、感恩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荣成市慈善总会举办教育助学冠名基金成立仪式,分别于9月5日、9月16日设立青花汾酒教育基金、那香海捐资助学基金,目前,已资助学生20人,发放8万元助学金,通过设立冠名基金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慈善救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我市遇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形式多样、参与广泛。依托各方平台,借助多种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如助学活动有设立教育冠名基金、举办慈善助学仪式、慈善宣传进校园等活动。在各社区开展慈善法宣讲活动,对中华慈善日标志、慈善法的意义和确立“中华慈善日”的作用、慈善法对依法行善的要求、慈善价值观与社区建设有机融合的效应等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并围绕“中华慈善日”和《慈善法》相关知识开展了互动问答,向社区居民发放了《慈善法》知识宣传折页及小礼品。举办分散特困供养居家照料服务启动仪式,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救助”“‘生活照护、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心理关怀’四位一体的集成救助”“家庭医养+区域性中心的联动救助”服务体系,构建“1+9+N”的服务框架,在“三统筹、三区域”特困群体适度幸福型供养的荣成模式上,做好“小螺号”分散特困供养居家照料服务品牌,构建“你吹号我报到”十五分钟智慧救助圈,吹响决胜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开展九九公益日募捐活动,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风霜老人一餐暖心饭”项目,在9.7-9.9日三天开展线上募捐活动,共计参与6791人次,募集资金24.53万元。
四、宣传有力、成效明显。开展中华慈善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提高全民慈善意识,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荣成市慈善总会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借助网络、报刊、微信等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全力推进中华慈善日活动。做到了每次活动有慈善通讯员参与其中,每次活动有照片或视频记录。及时通过荣成时讯、荣成电视台、威海电视台、荣成慈善总会微信等多方媒体予以宣传报道,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借助九九公益日,举办“风霜老人一餐暖心饭”项目培训活动。组织各镇街民政主任开展《慈善法》专题培训、《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政策解读,宣传慈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整个慈善宣传活动,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学校、从干部到农民,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全民总动员,提高了社会关注,扩大了社会影响,营造了良好氛围。
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认识到自我的能力,得以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成为人格独立有能力过着觉醒的生活的人,或者能够学到一点令自己谋生的技能。这两条路才是使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真正受益的慈善。
朱俐安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讲过人文援助与精神觉醒的话题,她认为自己最终也会选择作一个慈善公益人。她说她喜欢作义工,策划,喜欢亲临现场工作或者监督执行整个过程。她觉得,慈善是行为不是口号,高效有序的组织能力才有慈善的事业。就此话题,我们开始了这次约访。
慈善既是道德的境界,也标示了人生行动的高度
邢艺:关于慈善,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时尚倡导。因为作为一个走在前沿的人,一定具备公益慈善意识和品德。你怎么看“慈善是时尚”的说法?
朱俐安:具备公益意识和慈善行为的人是一种进步。但说慈善是时尚我认为关乎到对慈善概念的理解。如果慈善的时尚行为仅仅限于一堆千万富翁搞个明星参加的慈善晚宴,捐助,还要把受资助的对象花钱请到电视现场,让受助者裸的接受拷问,这反而是一种冷酷。
一记者多次被邀参加明星慈善夜,看见一些明星阔佬着盛装皮草参加晚宴,媒体还为晚宴服装打分,他觉得这象“走秀场”。用明星名人号召慈善本是好事,但慈善若成了走秀场就好比有钱人作秀却硬是打上慈善的标签,还有弱者陪着满足施恩者居高临下的怜悯。这不是时尚。通过一些形式达到捐助善款的目的,和这种“秀”的概念是不同的。提倡环保、热衷慈善活动,是文明时尚生活的倡导之一。
邢艺:这是否是一种表达的误会?慈善行为是需要有一个“度”去限制。
朱俐安:慈善活动是有意义的,由专有的部门实现援助计划,但有时候,媒体的某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和有钱人的肤浅虚荣心驱使,往往起到的是用慈善的名义伤害别人的后果。有钱人最好的出路是能够享受金钱带来的自由,而不是在炫耀中暴露自己内在的空虚。试图让社会大众注意到并记住自己的所有企图都是虚荣心作怪,而这也会令金钱上的过多成为心灵成长的局限。
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认识到自我的能力,使他们得以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成为人格独立有能力过着觉醒的生活的人,或者能够学到一点令自己谋生的技能。这两条路才是使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真正受益的慈善。
邢艺:关于慈善表达,确实有很多“好心没好报”的例子。有个报道说有好心人把一个流浪儿送到很好的学校,给他很优越的生活,但这个孩子却成了学校的小偷,非常叛逆。
朱俐安:这种事只能事与愿违。我们看过了多少由于施与受的双方人性的局限从而使一场帮助变成了一种失望和伤害。我们见到多少乞丐不愿或不能工作只是宁愿在街上乞讨;多少少年进了收容所又跑出来并不能重新做人?人性的深渊并不能如想象一般简单。慈善从这个角度上说,非大慈悲和牺牲精神不能达成。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怎能做到呢?所以大部分人宁愿在小小的试验中模拟慈善的举动却并不能找到慈善的根本。因为慈善既是道德的境界,也标示了人生行动的高度。
慈善是一种行为而非口号,慈善是平等的交流
邢艺:这是否是还是一个执行的问题?或者说慈善的施与受者都需要有一种“心理疏导”。可能捐助者并没有考虑到那么多,组织者也没考虑,作慈善也需要培训。
朱俐安:慈善作为一种行为而非一种口号,必然包括施与受双方。施者如果有爱,宽广的爱,就不会希求受助者的回报和感恩;从而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施予带来的满足;受者如果能够有能力去看清自己和社会,就会善用捐款,从而彻底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这是理想状态。
但你又怎能要求一个赤贫的人在无缘无故的天上掉下的馅饼面前保持对金钱的感恩呢?在金钱面前,唤起的是贪欲,他由接受、改变到见了世面,然后更加不平衡,同样是人,别人怎么挣那么多钱?这是上天的不公。于是,他的心因此不平,何谈感恩?一个企业家赞助了一个少年,并把他送入好学校,这个孩子没有成为好人,却成了小偷。她很失望。在这个孩子身上,金钱带来的伤害和环境带来的歧视一定甚于原来贫穷带来的安宁。
事与愿违的事如此多,正是错误地使用了金钱的结果。用金钱行慈善之事,大多只能以失望收场。
因为慈善的本质是平等基础上的发心交流。尊重基础上的真心帮助,不轻言金钱从而使人保持尊严的努力。
没有宽广的博爱之心,很难从事不求名利的慈善之事;没有做事得法的坚韧毅力,慈善的活动就会因为昙花一现的炒作变成虚荣的幻影;没有极大的能量和组织,很难克服人性的弱点给所有人提供行善的机会。
邢艺:似乎有点矛盾,捐助本身也是善心。怎样才能让金钱价值最大?
朱俐安:慈善事业是基于爱的基础上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为的利他之事。即要求着爱心和慈悲,又要求着无欲的境界使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还要求着组织和奉献的激情,对施与受双方都是一种关乎联结与关爱的心灵交流。而不仅仅是金钱的施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金钱的消耗和付出还不能够使其心灵变得满足。非得有真正心灵的体悟才能使金钱化腐朽为神奇。如李连杰一样。一个拍电影的武者,从杰出的演员成为壹基金的创办者,汶川地震李抬着救灾物资在现场的照片打动了许多人。基金的组织和救灾的行为使李连杰的慈善成为一种利他的事业,从而避免了人为炒作的时尚。这是慈善。
没有组织支持的公益基本无法达成
邢艺:胡因梦在研究参与公益活动的人群中曾经有过类似说法,大意是说有些人热衷参与慈善是内心某种缺失的一种释放。在国外公益人是需要有专业培训的。也许公益慈善要成为人的自觉行为就是最好的境界。
朱俐安:中国的慈善公益活动还是初期阶段,但发展已经非常迅速了。在发展的初期,有一些不当问题也是正常。我们学会爱自己,从而设身处地能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仅仅有我,我们就能够行慈善之事,做公益之举。人人有爱,世界大同,否则,任何证明或逃避自我的善行都有可能收获难以吞咽的苦果。
除非她只是一场作秀。在来去的欲望幻影中因为“慈善”一词的道德感提升了欲望的档次从而使人乐此不疲。繁华过去的空虚又有谁能正视?从爱自己的角度,也要对自己慈善一些。将心看住,才能行善事做真人。
什么时候,我们能将自己的善心化成行动,去做一个真正的义工,在奉献和服务的组织中去实现自己的帮助他人的梦想。如果每个街道都有义工关注自己附近的居民,每个村委都能为自己的村民提供道德和技能方面的支持,自觉意识自会循环。
前者是一场灾难救助活动,后者则是名副其实的公益营销活动。社会公益是贯穿两个事件的中心,但这个名词,很长时间内在中国并不算是一个流行词汇。说到它的传播,还总不免和“郭美美事件”、“壹基金风波”等慈善危机事件联系起来。
而中国直销行业,作为一种现代营销方式,从一登陆中国,就与社会公益相伴成长。因此从时间上看,直销在中国有多久的发展历史,它对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就有多久历史。每一家直销企业就像同时接种了直销与公益的双重基因一样,它们会做直销,也会从事公益活动。
对于企业热衷做慈善,是否有着其目的之心,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不可置否,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希望不断地产生效益。而冲突的是,慈善事业本就是一种奉献行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该是施受无心,“施主”的捐赠企业或捐赠人在“施”的同时,不能有任何“私心”,也不能要求有任何回报。
对于直销企业慈善目的这一说,记者认为,直销企业应该抱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去做。唯有让公益活动单纯化,直企也才能得到真心回馈。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是单纯的慈善行为,越能给直销企业带来“业绩”无法取代的益处。
提升企业美誉度
在直销行业,要想提高直销企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最关键的是要使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有效的口碑传播。尽管很多直销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适当的采取广告宣传的方式,但这成本高昂地方式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形象推动力。而公益慈善活动往往是经过主办方和捐助方的合力策划,是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帮助社会做实事,更亦获得媒体、政府和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美誉度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安利,作为行业的大佬,对于慈善一直热衷不减,且慈善公益事业一直定位于儿童、环保、健康主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与主题相关的公益活动。
相对应的是,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都已超过90%。除了产品质量等硬件条件,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德荫则将此归功于多年来对于慈善的支持:“安利从来不在做公益事业之前做回馈效果的评估。我们参加公益事业是出于信念,是出于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在企业履行对社会的义务时,会对企业声誉带来某种积极影响,但这不能作为我们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我们每年都通过第三方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调查,发现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每一年都有所提升。”
不仅仅安利如此,众多的直销企业也在公益活动上有着更多的坚持和探索。如参加西部救助计划,完美公司始终推动“母亲水窖”公益,成为西部公益项目的一个标志;三生“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活动,三年内在全国建设100间教室,并定期安排志愿者回访等。而往往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这些慈善活动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美誉度越来越成正比。
融入“爱”的企业文化
由于直销这种营销模式的特性,注重对于人的再塑造,所以,一直以来,很多直销企业都将公益慈善作为一项重要的元素融入到企业特色文化的打造和强化之中。其中,如山东安然纳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赫然提出了:“安然纳米,因爱永恒”;湖南绿之韵也在自己企业的文化使命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用最快的速度把人们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完美公司的“取之于民,用之社会”等,不一而足。
也基于此,在向善向美的企业文化感召下,直销企业在内部引导经销商成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也是对经销商进行团队建设的过程。随着企业公益活动日趋创意化,这些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公益活动,所取得的收益也是方方面面的。如安利公司的“健康万人跑”活动,通过全民参与的健康长跑形式,先后在广州、郑州、长春等多个城市举办,拉升了城市对于健康的关注。而往往一场这样的公益活动,也能让经销商对产品、公司充满信心,更加推崇和认同企业的文化。
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对于直销企业来说,在中国发展二十年来,至今获得的外在环境实属不易。尽管大众对于直销的认可度有所提高,但时而有之的负面报道和政府对于直销行业一直抱有的谨慎态度,让大家对于这个行业依旧颇有微词。
在过去,由于直销行为的违规现象,导致了很多消费者成为受害者,而企业大力宣传反馈社会的慈行善举,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面,则能拉近企业和消费者心理上的距离,用“爱心”博得大众认可和信任。并且,公益慈善活动大多是由政府方面发起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直销企业的无私善举毫无疑问能够逐渐积累起政府对直销企业的信任。
国际经验也表明,直销企业的游戏规则离不开公益捐助,同时也决定着直销企业能否在这一地区获得政府和公众的双重认可。安利、完美等知名直销企业在直销领域的成功以及他们颇受好评的公益慈善捐助行为无不印证了这些说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发展越大,就应该履行更大的社会责任”。2013年中国直销行业全年的营销业绩约1270.75亿元,慈善捐款约6.44亿,行业慈善投入约为行业业绩的5‰,并都陆续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富有责任”的直销企业行为无不给其发展铺就了较为顺畅的发展道路。
合法平衡税收
西方国家有句谚语,人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死亡与税收。可以说,税收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直销企业从事慈善活动,很多人都归其为逃避税务。而也恰是这一点,让很多人对于直销企业从事慈善事业抱有非议,认为这是慈善表象背后的动机。
不偏颇地来说,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收益平衡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发展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如果企业不能谋得收益上的稳定发展,也没有财力和能力去投入到慈善之中。
此外,国家也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而在实际操作之中,这个看似不错的“福利”的税务政策实施起来,却并不尽人意。实际上,企业捐赠是否需要免税,还与公司捐赠列支的方式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公司的大量捐赠已经从成本、福利费、营业外支出、行政事业费、统帐(小公司)等项目列支,从而不再需要申请免税。
如此看来,平衡税收也许能够让直销企业从中合法的规避税务,而更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今更注重如何才能设计一场有创意又能落到实处的慈善活动。而这样的一场慈善营销活动之中,企业在前期策划、预算和人力安排上所花费的资金,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说起直销热衷于做慈善公益,很多人都将其戏谑为一句:“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真正要去探寻企业是先想目的而后有慈善作为,还是先有一番慈善作为就自然得到慈善的意义,坦白而言,这其中的关系,并不是用言语就能将其表达清楚的。
作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眼科组织的名誉主席,此前成龙的个人捐助金额已经达到200万元人民币,成功救治了400余名贫困弱视儿童。在活动现场,成龙认真倾听了贫困弱视儿童和家长代表讲述的亲身受助经历,一向阳刚的他也深受触动,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说:“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非常激动,这也是让我不断做公益的动力。”成龙表示,“其实帮助他们很简单,10块钱都可以,每个人如果都能献出一点爱心,就能有更多的孩子得到救助。”
接着,来自宁夏的20多名正在北京接受免费治疗的弱视孩子为成龙送上了生日礼物――他们集体亲手绘制的一幅北京奥运主题图画。收到生日贺礼的成龙开心不已,忙离开主席台走下来,温柔地摸着孩子们的脑袋和脸蛋,和孩子们一起做拍手、拍肩、跺脚的动作,还与他们开心留影。当弱视孩子们合唱《真心英雄》的时候,由于把握不准节奏,成龙便主动为他们当起了指挥员领唱,紧握拳头为孩子们鼓劲,童心未泯的成龙,让现场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
同时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形象大使,成龙还在活动仪式上呼吁全球华人为中国贫困弱视儿童伸出援手,让他们能清晰地看到北京奥运会。他发出倡议说:“全世界的华人在关注奥运会的同时,也来为中国贫困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仁爱之心,让中国下一代的未来更美好,世界更光明!”成龙还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慈善愿望:“施是一种福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不停地在做公益,但每次听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讲困难境况,我就感到自己很无能,我真希望做一个超人!中国的公益事业永远做不完,希望全球华人都能伸出援手,奉献自己的爱心!一起来做公益!”最后,乐善好施的成龙更不忘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负责人留话:“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会尽可能地提供(公益)服务!”
他曾毫不避讳地坦言:“我以前是个坏小孩,是慈善活动让我一步步走上了正轨。”事业成功以后,他不但成立“成龙慈善基金会”协助香港青少年,近年在拍戏之余,还花上很多时间到内地做善事与捐款,还把所有行善的经历制成VCD派发,希望凭自己的力量打动更多人行善。虽然与热心公益的美国大富豪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相比,不像他们那么有钱,但把做慈善事业看得比电影更重要的成龙,已经公开决定向他们看齐,把一半财富捐给慈善事业。由于他业已积累的善行,成龙还被《福布斯》评为“世界十大乐善好施明星”。如今,他更想做一名“慈善超人”,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和谐内心和强大美德。
[关键词]社会责任 慈善 企业利益 关系
企业的慈善行为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社会价值,反过来也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经济价值。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避免因对立而引起的冲突,将慈善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机遇,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达到二者共赢的目标。
一、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慈善社会责任历来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赖维特认为,企业目标是不断创造企业利润,这才是自由企业的本质。他反对企业零担社会责任,企业即使承担社会责任,也应该是基于赢利动机,现实中的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企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已为之。哈耶克认为,企业的首要职责是提高效率,赚取利润;企业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大量的商品,就是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有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合法途径去增加利润,而像慈善捐助这样用企业的资源投资于大众福利事业的行为,因减少利润或增加产品价格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使得慈善捐助不被认可。
19世纪末期,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明确指出,企业或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受托人,有义务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为整个社会而不仅仅为股东谋取利益,并对企业和企业家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会社”首先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认为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应向社会显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其中,企业捐赠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德鲁克是较早发现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相互兼容可能性的重要学者,他将这种兼容两者的行为称为“策略性企业公益行为”。Johnson认为,只有当企业慈善行为既能增加社会福利,又有利于企业商业发展时才是可持续的。罗尔・科恩在针对慈善目标对于企业过于宽泛的问题上提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公益一品牌战略。所谓公益一品牌战略,即指企业通过从事公益和慈善活动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其实质是将通常被视为义务的企业慈善活动转化为有价值的企业资产,从而实现公益与商业目标的双赢。伍德指出企业慈善捐赠是一种蓄意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经济目标联系起来的努力。迈克尔・波特逐步将其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企业慈善行为的分析,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论。他认为,慈善行为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但是并非任何慈善捐赠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有帮助,只有在企业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时,企业的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
2、国内研究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在目前,对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认为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只能是付出企业的资源,他们没有认识到,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使命的机会和途径。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赚钱作为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周秋光认为,慈善不能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与扶持下,由民间团体或个人自愿组织开展活动,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高尚无私的支持与奉献。”江希和在分析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理论后指出,企业之所以进行慈善捐赠,本质上还是利益驱动,是源于“互惠”理论。正是因为“互惠”理论的存在,慈善捐赠才有其生命力。王俊秋提出,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要看其赚取的高额利润,还要看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可获得不同性质的各种回报。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带来经济效益的良好投资,并由此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同时也可以调动本企业职工形成凝聚力,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企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企业的收益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二、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类型
1、对立型
波普的“虚幻理论”认为,企业不像一个具体的人,既不是肉体也没有灵魂,将道德责任赋予“幻想的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慈善是一种“利他”行为,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是其自愿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等同于“解囊相助”,企业不应企图在其中获得某种回报。因此,企业的慈善与企业的利益是对立的,是义利相克的。他们把慈善社会责任完全看成是企业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严重阻碍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损害企业的短期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强化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就等于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会因此遭受损失。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完全“利己”的,企业会不断努力为自己所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途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利益的普遍增长。企业所考虑的只是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
2、交叉型
企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交叉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可以既符合慈善社会责任的要求又符合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社会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找到一项企业支持的公益事业是可能和现实的。当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产品与服务适合某一公益活动的要求时,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企业便会选择资源最有利的社会用途,从而结合慈善公益活动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宣传、营销,同时公益事业也能够协同配合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由于媒体与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信息资源得到广泛传播,企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严厉监督,懂得了随意漠视社会整体福利和公平正义的机会主义行为将造成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因此,慈善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爱心”,更是“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商业机会。企业在提高社会福利和
促进公平正义的同时,客观上为自己提供了宣传的低成本途径,无形中提升了企业自身形象,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产生认知和偏好,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
3、兼容型
企业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依次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之后,便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股东而言,人生的价值不只是创造财富、拥有财富,更在于利用财富回报社会。企业承担相应的慈善社会责任,是其利益追求的内在要求,是股东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投身于公益事业能使股东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
企业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时可以兼顾自身和社会二者的利益,互惠、双赢是他们的行动逻辑。企业不再把自己简单的定义为社会的“经济动物”,内在的利益和外在的社会要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更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国家“居民”。企业在扮演社会角色时,会比较关注以长期在社会中形成的既定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动,把自己看作经济实体和道德实体的综合,在双方的统一中实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
慈善也是企业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为了争夺同一个目标市场,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同样的营销模式,运用同样的营销手段,无法与同业竞争者有效区分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独特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便成为企业改善形象、赢得消费者支持的手段,使得企业从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同一型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庇古认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将富有者部分货币转移给穷者,富有者所损失的边际效用小于穷者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提高。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承担一定的慈善社会责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多增加的效用要大于减少的效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福利提高,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一方面通过承担慈善社会责任赢得美誉和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观的取向,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以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因为企业的慈善行为获得的帮助与支持,缓和了社会日益激化的矛盾,稳定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从中直接得到相关援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敬意与感激之情,增加对企业的信赖感,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难以获得的一种人文环境。
三、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面对公众的呼声高涨,企业的伦理性也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企业将慈善行为纳入企业的战略之中,对企业慈善事业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1、正确看待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冲突
在国内,大部分企业或者认为慈善应该是无私的,企业不应该在其中得到任何回报;或者认为它是一种成本,企业要重视道德就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包括精神成本与物质成本。这些认识明显与企业所要追逐的利益是相冲突的。不可否认,要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必定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的利益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不过从整体上看,这往往只是短期的,企业需要在主观上正确地看待慈善。慈善对于个人而言当然是出于真心的无私奉献,但若将其放在企业上,则不完全是纯粹的“利他”行为。因为企业代表着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同于相对简单的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可以说是惟利是图,传统的慈善理念与企业的本质是相斥的。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慈善应该是一种“互利”的行为,让公益目标与其经济目标相结合,这样既不损害股东利益,又可以为慈善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公众信任度,无形中拓展企业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积极投身于慈善行为,使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发挥慈善稳定器的作用。
2、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新选择
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的今天,尽管有些企业因种种原因未加入到慈善社会责任行为的行列中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赢利;而为了成功,则必须拿出一部分赢利与社会分享。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既是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选择,也是企业对社会期待所作的回应。正如波特所言:慈善活动往往是改善竞争环境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产品生产、战略策略、营销手段等差异化减少,使得其难以凸显自身的优越性。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已经从过去的设备、厂房、制度等硬件,发展为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件。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和基业的常青,就需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和谐,同时也必须关心商业道德,关心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对社会应尽的慈善社会责任,积极提升企业自身“软”的竞争力。因此,认真思考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塑造别具特色的慈善捐助文化,选择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社会利益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是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企业应该将慈善结合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使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得到社会的认同,在市场中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另外,慈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企业长期受益的核心竞争力。
3、提高企业效益,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并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地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钱捐物,而是与其对社会、环境、资源、股东、员工等形成一个整体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使命。然而,企业只有在实现经济责任使之生存得到保证后,才可能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否则也只是空谈。
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其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前提与基础。企业是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在慈善社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捐款还是组织公益活动,企业的资源雄厚,投资大,具有影响力,能够保证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现代的慈善事业单靠政府和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企业的协助是必不可缺少的,可以说,企业效益的提高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推进器。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前一段闹的纷纷扬扬的李连杰“壹基金”事件更是凸显了我国当今慈善事业的困境,怎样建设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慈善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慈善事业 理念 法律 捐赠
慈善一词,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是指公众以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是慈善的核心所在。中国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源远流长。隋唐作为我国封建经济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在各地广设义仓,用于对灾民的救济,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动荡不安。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的慈善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现代的慈善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末,在经历了艰难起步、缓慢发展的阶段,到90年代中期才有明显的改观。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基金会1800余家,其中公募基金会为991家,绝大多数由政府各部门创办。而非公募基金会因国家的鼓励政策,从2004年第一家至今,已发展到800多家。这些慈善机构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确保了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
2.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社会各界的捐赠与赞助。这是慈善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企事业单位、组织赞助和个人捐款。(2)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团体的捐赠和赞助。这是我国善款的重要组成部分。(3)政府资助。现阶段我国政府资助则主要体现为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单位慈善捐赠在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给税所得额中扣除;(4)通过举办募捐、义演、义卖等慈善活动组织收入,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通过慈善募捐等形式有利的带动了公众和企业献身慈善事业的热情。
3.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方式。我国的公募基金会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各部门创办,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民间很难设立公募基金会。法治的滞后,审批的繁杂,注定了民间版公募基金会几乎不可能,使得我国的非公募组织的生存非常艰难。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容易滋生腐败,并且缺乏透明度,不利于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也不利于慈善文化的传播。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在慈善事业发达的美国,有慈善组织150万多个,基金会9万多家。这些基金会绝大多数是私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等。
4.中国慈善事业现有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出台针对性的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律与法规条款,致使发展慈善事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国在慈善事业方面已颁布的许多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亦因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
二、我国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困境
1.社会整体慈善意识缺失。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据一份慈善组织的公益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这意味着有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另一个明显事实是:中国90%的公民没有捐过款物,而美国85%的捐款来自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慈善缺位”不仅仅是企业或富豪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的问题。我国的慈善组织每年募集的资金不到我国GDP的0.1%,而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金高达美国GDP的8%¬9%[1]。
2.民间组织缺失。目前,我国的慈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但是,由于民政部门直接承担慈善募捐工作,难免出现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缺乏慈善事业本该有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我国慈善系统制度和法律的缺失,民间组织在慈善捐助中同样存在着监管不严,容易滋生、账目不透明等问题,致使民间慈善发展缓慢,跟不上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捐赠理念有待创新。占国内90%的汽车玻璃订单生意的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一直想把公司70%的股份捐出来。没想到,在只能捐现金捐实物的中国慈善捐赠体系,不能接受曹德旺捐“股票”,由此,巨大的市值可能折合的巨额善款被搁浅。
4.立法争议不断。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足以规范、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程序、慈善活动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融投资、退出等都缺少法律明确规定。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有关慈善事业的政策法规仍滞后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缺乏综合性的《慈善法》等基本法规;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慈善事业政策法规体系;现行政策法规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我国的贫困人口的数量大为减少,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域差距、看病难看病贵,还有部分人读不起书等问题加剧了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存困难。慈善事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救助弱势群体,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良好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慈善,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可以拓展社会保障与公益事业新的社会资源。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慈善组织在募集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优势,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广阔的物质资金来源,拓宽社会保障的渠道。同时慈善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组织的培养、创新和建设,也为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增添了新的组织资源[2]。
2.动员公众参与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会保障和公益的积极性日益增强。慈善事业提高了人们的时代责任感,强化了大家的社会参与意识。在发展慈善的过程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进而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
3.促进公民道德的培养。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是发扬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帮助大家树立互帮互爱的好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
4.形成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机制。政府在发展慈善的过程中,承担着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行为、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捐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企业的社会捐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公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社会捐助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参加社会慈善,可以有效的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去。
四、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在现代社会,一项事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其给予保障和规范,慈善事业也是如此。因此,大力推动《慈善法》的制订,形成一套完整的以《慈善法》为基础的慈善法律法规,成了我国慈善事业法制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可以在借鉴国际同类法律的基础上,将已经出台的慈善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整合,尽快形成一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指导意义的综合性法律,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做到有法可依,为我国的慈善事业保驾护航[3]。
2.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慈善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和现代的慈善价值观结合起来,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以慈善来表达相互关爱的良好风气。我们可以运用网络传媒,对公民和企业的善举进行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社会慈善事业的好处,通过对一些典型慈善事件的宣传,提高大家投身慈善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慈善事业的良性互动。
3.慈善创新以及慈善途径的多样化。慈善事业同样也需要创新,凡是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就是通过长期的慈善创新,让慈善事业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说,在许多国家都流行一种名为“胶鸭赛跑”的公众筹款活动,活动就像娱乐游戏一样吸引人[1]。我们也不能将慈善行为仅仅狭义的理解为现金和实物的捐助,我们可以学习西方认可股票捐助、义工等多种形式的慈善行为[2]。使慈善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传统募捐型向现代管理型迈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模式,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4.完善慈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捐赠者的税收优惠政策,挫伤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热情。我国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改革现行的繁琐而低效的慈善捐赠程序,使慈善捐赠行为更加方便和快捷。在社会上宣传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使广大公民个人和企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
5.加大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运作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需要对慈善事业进行引导和管理。在英国,政府每年向慈善组织的捐赠高达33亿英镑,在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志愿部门一半的资金,用于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而我国的慈善组织普遍面临资金短缺,政府实际提供的资金有限的困境。为了支持我国慈善的发展,政府可以动用一定的财政资金,每年预留一部分资金支持慈善事业,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向慈善公益组织提供支持。
6.加强慈善组织的品牌建设和专业化建设。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品牌建设也是不缺少的。事实上,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运作,一些重要的慈善活动形式已经产生了良好而且持久的社会影响,比如,“希望工程”、“光明工程”等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慈善组织可以通过电视台、媒体、建立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慈善。慈善组织通过慈善宣传可以使让人们对其产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愿望,有利于树立了组织优良的公益形象。
慈善专业化,让运作更加透明,可以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假如公众不能清晰地知道你每一笔钱用在什么地方了,即便有再高涨的慈善之心,也不会放心把钱交给你。专业化离不开规范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等制度,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使得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媛琦.中国慈善机构调查.价值中国.2008.
[2]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