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道文化讲座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道德与人类最基本品德之浅悟
企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以一定的传统和习惯等方式沉淀下来,并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在企业中代代传承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企业道德是一定社会阶段用以调整人和人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而起作用的。
企业道德的行为主体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因此,企业道德包括了企业的组织道德和员工个人的职业道德。企业道德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看法,进而可使社会决定对企业的支持或放弃。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和员工都要端正心意、修养道德,恪守基本的道德行为标准,始终不渝地坚持自身应有的风骨,以优良的行为和修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对企业的尊重和赞誉,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的细胞,其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又必须使自身的获利过程同时也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即必须注重企业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其中的孝文化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尽孝报恩是人类首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品德。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或组织,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报恩是人类必须要做好的第二件大事。人类应报之恩主要有四种:即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和人民恩,作为员工还应报企业恩。
二、企业道德与人类最基本品德之联系
企业是由每一个员工按照法律法规依照某种形式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能够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如此,不但靠产品竞争,更要靠形象和软实力去竞争,竞争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精神文化、伦理道德、文明程度,即除了以利润为标志的经济效益,还要更注重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包括:对政府的责任,表现为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期纳税;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为提供就业机会、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保护并美化自然环境;对顾客的责任,包括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服务热情周到;对职工的责任,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投资者的责任,包括保障投资的安全、股息的获得等等。在现阶段,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道德形象是由每一个员工的道德行为集合起来的,这是正效应。而负效应则恰恰相反,不是集合,而是“点散效应”,即个别人的负面影响不只是正效应的一个点,而影响的是企业的形象。正负效应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正效应靠每个员工良好道德形象的累积,“点散效应”会使企业形象在一定时期受到极大的损害,需用很长一段时间、靠更多的正效应加以修复。因此,企业每一位员工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的事,更是关乎企业声誉的大事。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个人,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紧密联系,构成当今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方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必须具备人类最基本的品德——尽孝报恩。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作为员工个人应从小孝做起。“敬养”谓之小孝,“敬养”是孝道的开始,是“事亲”。因“敬养之孝”只限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所以称为小孝。“只有在家为孝子,才能在朝当忠臣”。员工不但要报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和人民恩,还要报企业恩。一个员工从企业决定接收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恩”了。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尽管每年招收新人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但同类学校、相同专业乃至优秀的人甚众,无论接收谁,都是为其解决了就业的大问题,这是其一;企业为使新人能够尽快地胜任工作,为其提供锻炼实践的平台,安排师傅言传身教,年年进行各种业务培训,加之个人的努力学习,才逐渐胜任岗位工作,这是其二;再者,各级党、政、工等组织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的各种关怀、帮助更无以其计。因此,企业对每位员工都是有恩的。
员工个人和企业组织的尽孝报恩,形成了企业道德体系的基础。
三、企业道德与人类最基本品德之传承
首先,企业要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突出时代特征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乃至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必须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作为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看法。因此,企业要在总结自身历史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愿景,凝炼出个性突出、内涵丰富,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时代特征的企业道德,形成企业组织和全体员工应该具备的道德观念、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必须践行的道德行为。
其次,要加强企业道德教育。通过讲座、培训、网络、视频、广播、座谈、专题教育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企业道德基本原理、基本规范的宣传教育,开展尽孝报恩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企业道德产生的必然性,充分认识企业道德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之糟粕,尽子女之孝;尽“不辱亲”之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父母放心、安心、舒心;尽顺应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之大孝。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勤勤恳恳地工作和优异的工作业绩,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企业的形象增光添彩,报企业培育之恩和国家恩、人民恩。
管理工作精细化,年级管理团队化
要想把事业做成功,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学校管理亦应如此。作为新疆昌吉市第八小学的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两个创新观,积极开展了十个“十分钟”管理方式。
两个创新观即把身边的小事做好,把小事做到极致,实现管理精细化。十个“十分钟”即早晨、中午十分钟巡视;班级卫生十分钟完成;班主任离校前学生一日表现十分钟总结;课间十分钟德育故事;课间十分钟红歌欣赏;年级组长每日下班前教师一日表现十分钟总结;安全工作自查十分钟;年级学科教研组每日磨课十分钟;心灵鸡汤、健康锻炼十分钟;经典教育十分钟。学校每天十个“十分钟”精细化管理模式,使学校的管理向正规、常态化发展。
学校教育特色化,学生培养素质化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为特色,着力打造“六个千”校本特色活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师生道德修养。
传承国学经典,强化养成教育。活学活用《弟子规》,以其为抓手,结合学习国学教育校本教材,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并指导学生落实在行动上。以中华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为依托,不断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德育途径,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建特色班级,彰显办学理念。通过“忠信班”,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亲仁班”弘扬孝道;通过“学礼班”让每一位学生明礼。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构建“一班一特色”育人环境,彰显“育诚育爱”的办学理念。
实践养成教育,加大社会反响。每年举办以“孝道、感恩”为主题亲子趣味运动,亲子经典朗诵会等;在学生中开展以《弟子规》内容为主题的书法、篆刻、摄影、绘画展览或汇报演出;结合校园主题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和家长对社区的卫生进行清扫,同时加大社区传统文明美德行为劝导、宣传,增强社会反响。
科普教育特色,激发学生智慧。开展多彩科普活动,着力打造以“科普教育特色”为目标的校园品牌文化特色教育。依据自身优势,开发珠绣、科幻画、生物园、篆刻等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具有学校元素的科技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通过每周一次的课程教学、每学期一次的知识讲座、观摩等活动,培养学生中的科技活动积极分子。通过科普特色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为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千”特色教育,强体魄增素养。着力打造“千人千绳”“千人齐舞”“千操”“千人齐唱”“千人千笔”“千人诵读”等“六个千”校本特色活动,初步实现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会一个成功,享受一份快乐”的活动目标。
学科教研常态化,课堂改革常规化
以实践“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加强有效课堂的建设为契机,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制度,建立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的基层教研组。通过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做到学科教研常态化,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推进课堂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六个一”校本教研活动。教研室、教务处下派学科教研员,督促年级学科教研组认真开展好“六个一”校本教研活动,包括“每日磨课十分钟”“每周一次集体议课、备课”“每月一次‘常态课’推门听课”“每月一次‘月常规六认真好老师’评教活动”“每月一次单元检测”“每学期一次年级学科组公开课”。
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每日磨课十分钟”使青年教师养成与有经验的老教师随时随地进行研讨的习惯。同时,年级组教师实行结对捆绑发展,既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也促进校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名师引领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在教学中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让他们成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
始终坚持“抓细节管理,师生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积极打造平安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学校安全工作凸显“六大特色”,包括“无间隙”“接送卡”“家校齐牵手”“护校队”“路队制”“防护墙”。学校以此进一步提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效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关键词】 高校 文化养老 个体 群团 工作者
【作者简介】 汤慧珍,长江大学离退休服务处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高校离退休人员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5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须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促成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具体到高校离退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就是要千方百计组织和开展好离退休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素质文化建设,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潜能,满足其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实现其养老方式由传统“待遇养老”向高品位“文化养老”的自然转变。
作为兼容传统文化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科学养老方式,“文化养老”强调在保障养老者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的前提下,通过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强健体魄、调试心态等途径,引导养老者晚年继续发展、完善和实现自我,以达到舒展个性、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延年益寿之目的。基于这一内涵,在高校离退休职工中践行“文化养老”,也是进一步提升其生活和生命品质、促成校园和谐稳定的现实需求。可见,“文化养老”于国家、社会和个体发展均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高校切实推行“文化养老”呢?本文拟从老同志个体、老年群团组织、老干部工作者三个层面对该问题作粗略探讨,以求教于业内专家。
一、老同志个体须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力求做到“静”“净”“进”
退休后,面临着角色、收入、健康、情爱等人生资源的日渐丧失,老同志如若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妥善安排,极易陷入孤独、失落、忧郁、焦虑等不良心态乃至无以自拔,而重在修德养心的“文化养老”则是救治其精神贫困的一剂良药,从心理到生理都适应了老者晚年生活的特点。践行这一养老方式,老同志个体须积极应对退休生活之变化,调整自我心态,摆正自身位置,着力演绎好“静”“净”“进”渐次深入的晚年生活三部曲。
“静”,意指心绪之平静。庄子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说,评判一个人,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诸如心如止水、宠辱不惊、宁静致远等说法,都流露出人们对平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古人之所以看重和追求静,是因为唯有静下来、沉下去,他才可能焕发出去除浮躁、反省自我、校正方向、从容前行的内在力量,进而积累走向成功的根柢。所谓“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自觉追求内心安宁的离退休职工,在清静无为中养心、为自我积蓄精神能量的同时,对养身的各类物质需求亦能淡然视之,从而为“待遇养老”转向“文化养老”创造广阔的心灵空间。
“净”,意指灵魂之纯净。千帆过尽的银发长者,愈到生命的暮年,愈渴望在与自身的静处中回归简单,成就灵魂的高贵与纯洁。纯净的灵魂何以安放?它需要智慧长者在做人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如一地抱以善念、施以善行,努力实现“天人相应、人我和谐、尽我本分、自我完善”。例如,退休后,面对自我社会地位的下滑失落,老同志须充分认识衰老、退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新老交替、后来居上是社会前进的必然结果。据此,老同志们应自觉消除患得患失的狭隘情绪,既不迷恋过去取得的业绩,也不在意过往发生的坎坷,自寻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心态,宽容豁达地拥抱新的生活。
“进”,意指人生之精进。长期以来,社会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人到老年,思想和认知都会逐渐衰退乃至停顿,最终沦为社会的累赘和包袱。事实上,处在颐养天年的人生阶段,由于身闲了,肩轻了,步缓了,空多了,心静了,老年人更容易在健康、知识、角色、价值等方面获得新的成长与发展,进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实现人生之精进。在追求自我精进的过程中,老同志尤须树立以下两种心态:一是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态,加强自我保障能力;二是打破自我封闭的环境及心理,树立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积极心态,融入群体,分享快乐,发挥优势,奉献社会,成就自我。
综上,安定了心绪,净化了灵魂,广大离退休职工才可能在日渐精进中创造高品质的晚年生活,进而实现“文化养老”的目标。
二、老年群团组织须从理念、制度、行为、形象四个文化层面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
在高校践行“文化养老”,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老年人协会、老教授协会等群团组织的紧密配合。发挥群团组织在实现离退休职工“文化养老”中的正向促进作用,须从理念、制度、行为、形象四个文化层面加强和完善其自身建设。
1. 树立正确先进的理念文化
“成就卓越,理念先行”,只有树立正确先进的理念文化,高校老年群团组织才能良性发展并逐步扩大影响力,进而在推动离退休职工“文化养老”上发挥作用。结合老年群团建设的实际状况,建设好群团组织,群团领导者在工作中须牢固树立如下理念:一是公心,即摒弃个人私利,恪守无私服务广大离退休职工的工作宗旨;二是正位,即摆正自身位置,自觉接受校党委及行政部门的领导,并辅助其做好离退休工作;三是民主,即群团内部通过决议或处理事务须严格遵循民主程序,做到阳光透明,杜绝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四是团结,即群团领导层应团结一心,协力工作,绝不因政见不一而相互拆台;五是开放,即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有关单位、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不断拓宽工作视野。
2. 营造“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
为实施对所属成员的规范化、人性化管理,调动其参与“文化养老”的积极性,老年群团组织须努力营造“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高校老同志虽然离岗了,但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崇高思想和境界不容丢弃,尤其是退休老党员,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生理想不容动摇。为此,老年群团组织制定系列规范离退休老同志行为的刚性制度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制度的内容大体包括:“思想上的保持一致,学习上的与时俱进,工作上的力所能及,生活上的自律检点。”但由于规范对象的特殊性,这种制度的要求往往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即群团组织在执行时可作柔性处理,力求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3. 贯彻“疏导结合”的行为文化
“疏导结合”的行为文化,对老年群团组织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老年群团开展工作应“疏导结合”,力求动态、准确、细致、深入地了解老同志所思所盼所忧所虑,切实维护老同志权益。疏,意即疏通,就是广开言路,让老同志畅所欲言,通过给予“同情之理解”,帮助其解开心结,平顺心气。导,意即引导,就是通过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将老同志的思想引入正确的方向,统一到国家、社会和学校和谐发展的大局上来。针对群团成员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如健康状况恶化、家庭矛盾激化、政治意见分化等,群团组织须对症下药,采取“疏导结合”的方式及时处理,从而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同志的精神内耗,为进一步实施“文化养老”创造条件。
4. 培育特色鲜明的形象文化
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方式,特色鲜明的形象文化,如同一面旗帜,对老年群团组织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通俗地讲,培育特色鲜明的形象文化,即是致力于创作精品,打造品牌。它是老年群团组织扩大知名度和增强影响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其实践“文化养老”的重要内容。高校老年群团须以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歌舞汇演、诗书画创作、球类运动、教学督导、科学研究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大胆实践和科学总结,不断凝练活动方式及其内容,形成精品活动,进而将自身打造为集中展现学校离退休职工精神风貌的品牌群团组织,以助推“文化养老”的深度开展。如武汉大学的老年人诗词研究会,通过打造《幽草》诗词专刊和每月举办诗歌吟唱会两个极具特色的精品活动,一跃而成为该校品牌社团,在提升老同志诗词创作水平的同时也推进了该校“文化养老”事业的开展。
三、老干部工作者须积极创设舆论氛围,加快筹办老年大学,努力构建“文化养老”长效机制
1. 弘扬孝道文化,创设“文化养老”舆论氛围
高校老干部工作者是“文化养老”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践行“文化养老”,首先需要高校老干部工作者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弘扬传统的“孝”和“孝道”文化,以激发师生员工对老同志的关爱之情,从而创设人人敬老、爱老、助老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为增强离退休职工的“文化养老”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来、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必要的宣传引导也不可或缺。为此,离退休工作者可在部门工作网站上设立“孝文化”和老年人“文化养老”知识学习专栏,或者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召开座谈会、创办内部报刊等形式,探讨交流践行“文化养老”的思路、途径、经验、成果及建议,使校园人人都成为“文化养老”的关注者、支持者、参与者和行动者。
2. 筹办老年大学,构筑“文化养老”乐土家园
随着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强烈,筹办老年大学、强化老年教育的迫切性已逐渐凸显。作为特殊的文化社区,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其筹办老年大学提供了现实可能。对此,老干部工作者须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进而积极行动,努力将老年大学建设成离退休职工“文化养老”的乐土家园。在此过程中,面临教学场所、设施不足和办学经费、师资缺乏等困难,老干部工作者须指导离退休职工就地取材、合理调配、资源共享、互教互学,逐步设置相关课程以加快办学进度;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应“将课内与课外、大型活动与小型讲座、思想教育与校园文化、文化活动与科技咨询相结合,让老同志人人参与,老年活动全方位渗透”,使老同志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奉献中感受幸福、在创造中实现价值。
3. 结合日常工作,构建“文化养老”长效机制
高校“文化养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多,工作任务重,只有将其融入到离退休党支部建设、落实离退休人员“两项待遇”、离退休人员文体活动开展与阵地建设等日常工作中,构建起常抓不懈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离退休工作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争取校党委和行政对“文化养老”的组织领导与经费支持;制定“文化养老”工作计划,年内认真执行,年末总结汇报;深入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和生活待遇,夯实“文化养老”物质基础;加快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建设力度,为“文化养老”搭建良好平台;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文化养老”工作内容;完善老年人才信息库建设,为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提供支持和保障;强化自身素质建设,抓好文化知识学习培训,为做好“文化养老”工作及时“充电”。
总之,作为一种高品位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的存在意义重大,但践行之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同志个体、老年群团组织和老干部工作者三个主体层长期不懈的努力来共同完成。文化资源密集的高校须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探索和创新践行“文化养老”的途径方法,促成“文化养老”事业深入发展,以提升广大离退休职工生活、生命品质,助推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2009,06(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德育,传统国学教育,尤其是《弟子规》,对修德立身的诠释成为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以传统文化之长,补现代分科教学德育之短,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教育中,教育门类和内容十分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教育的根本,从根本出发,才能确保各项教育工作的方向性。
在德育工作中,《弟子规》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为打破《弟子规》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在实践中将《弟子规》进行了现代拓展,实现了与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的目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统一。
一、《弟子规》的拓展内容与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的目标相一致
我们对《弟子规》内容进行了拓展,丰富了现代德育教育,拓展内容与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以下举例简要说明:
入则孝——孝亲——爱祖国,爱党,爱人民
出则弟——友学——友善——构建和谐社会
泛爱众——爱众——为人民服务
亲仁——尊师——尊敬师长——敬业
谨——谨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弟子规》的拓展符合十精神: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弟子规》的相应拓展内容是打造以德为核心的教育:
十报告中说:“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弟子规》的相应拓展内容是推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
十报告谈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弟子规》的相应拓展内容是发展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
二、《弟子规》拓展到现代学校教育
望都县将《弟子规》拓展到现代学校教育。通过逐步探索,总结出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
中小学“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简析:
1.“工”字型模式的构造
2.四环节:明理、力行、强化、深化
(1)明理环节。德育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为开展《弟子规》教育提供了条件。我们以课堂为核心,注重以拓展内容为主的教学过程,周会课、品德课要上好感化课,通过教学四环节、学生三层体验、认知过程,达到内化。校会、班会要上好分享课,其他学科要上好渗透课,让学生明事理、晓利弊,为学生践行定方向、明要求、讲方法。
(2)力行环节。班级常规管理侧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对拓展内容的力行过程。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大道理讲的不少,开展的活动也不少,可收效甚微,关键就是没有进行很好的养成教育,没有将道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班级常规管理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要注重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监督,日复一日,践行《弟子规》,可采取早诵读、日力行、晚反省、周总结分享的模式进行。
(3)强化环节。德育活动生动直观,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易产生共鸣,是对德育教育的强化。这一环节不同于枯燥的思想说教,也不同于课堂讲解,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必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强化学生的认知。
(4)深化环节。整个教育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变得典雅、环境优美、文化浓厚。《弟子规》教育还融入到校外活动,为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弟子规》培训班,在每周末邀请家长、学生一起聆听专家、老师对《弟子规》的讲解,一起接受传统文化对心灵的洗礼。
三、《弟子规》拓展到现代师德教育
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中,学生成绩是重要指标,学校在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中,重能轻德,在队伍建设中,重能力轻品质,在教师管理中,重绩效轻人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德建设。
通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即“一一四”模式:
一个观念:在工作、生活中修炼自己。用正能量抑制负能量,把生活、工作作为载体、过程来历练自己,实现境界提升。
一个抓手:力行《弟子规》。用《弟子规》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并落实到行动上。
师德建设四环节:明理、力行、巩固、深化。
1.明理环节,开设师德讲堂
通过举办师德讲堂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由自省到自律,由自律到自觉,达到知行合一。
(1)建立讲堂制度。讲堂分级建立,县级的师德讲堂是不定期的,乡镇和学校这一级是定期的,并用制度保障。
(2)建立讲师团队。县一级中,把县里优秀教师集中起来建立县级讲师团,既有孝道典型,也有敬业模范。乡一级中,把乡里的好老师集中起来建立乡级讲师团。
(3)建立学习制度。每周有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可以看讲座光盘,可以读书,可以分享。学习的目的是让老师们增强责任感,回归使命,让老师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担子和责任。
2.力行环节,落实师德常规(日周月)
落实每日一誓(教师誓词)、每日一读、每周一会,每月一讲等常规活动。
3.强化环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开展一些有益予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教育工作幸福指数。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月主题活动。
4.深化环节,全方位打造师德文化
教师职业道德关乎教育工作的一切,我们要全方位打造师德文化,将师德建设融入各项工作。
四、《弟子规》拓展到现代家庭教育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喻成一颗种子,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水、肥和土壤,社会教育就是气候、环境。学校教育侧重知识和技能,社会教育是实践教育,家庭教育重点就可以落实到伦理道德上,它的抓手还是《弟子规》。
那么,我们的家长、学校和学生又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家长要做到:
一是立身行道,做孩子的人生榜样。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家长做给孩子看。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做好示范。
二是恪尽慈道,做孩子的人生导师。慈爱不是娇惯溺爱,不是包办代替,要做到严有理,慈有度。
三是尊重人格,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对话。
四是形成合力,和教师形成左右手。家长要和老师联合进来,形成合力,才能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
五是要建立家庭教育常规,比如:每日一誓,家长每日和孩子一起读一个誓言或家训;每日一读,可以读一读《弟子规》;每日一省,对照《弟子规》找问题,对比反思。
其次,学校要做到家庭教育四环节。
一是明理。开设家长课堂、亲子课堂等。
二是力行。建立常规,日常规:每日同读,每日同做,每日同思,每日同记等。周常规:每周一分享,每周一学(共同学习),每周一总结。月常规:每月一评价,每月一活动。
三是强化。开展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我县首先推出的内容为“友学”和“孝亲”,推出活动项目25个,每周六、周日以逐班轮流的形式在望都县各校全面铺开。
四是深化。打造家教文化,制订家训与家规。
第三,孩子要坚持《弟子规》的诵读、感悟和力行。《弟子规》是智慧之精华,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关键是持之以恒的诵读和力行。
为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切实提高广大村(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全面推进和谐村居建设,特制订新河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广泛宣传和普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文明礼仪进村居、进家庭活动,引导广大村(居)民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为推进我镇和谐村居创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村(居)民在提高礼仪意识、增长礼仪知识、遵守礼仪规范等方面有明显变化,促进村(居)民在各种场合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进一步提升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活动内容
(一)礼仪知识万人学活动。以“全民读书月”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校、新农民学校等平台的作用,采用知识讲座、礼仪宣讲等方式,深入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文艺展演、张贴宣传标语、分发文明倡议书等多种宣传形式,使礼仪知识和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礼仪言行万人评活动。结合乡风评议、丧葬礼俗整治等工作,建立评议组织,广泛开展大讨论活动,发动村(居)民评议身边的生活陋习和不文明言行。通过不断修订完善文明公约,促进村(居)民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三)礼仪实践万人行活动。围绕“讲文明,告别陋习万人行动”主题,广泛开展礼仪实践活动,重点抓好“邻居节”、“星级文明家庭”评创、“春泥计划”、清洁家园、感恩行动、文明劝导等工作,引导村(居)民文明生活言行、和谐人际关系、遵行社会公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素养。
(四)礼仪典型万人颂活动。各村(居)要设立道德评议牌,对涌现出来的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热心公益、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家庭和好人好事及时予以褒扬,对不良言行进行曝光,引导村(居)民从点滴小事做起,寓文明礼仪于具体的小事与细节之中。开展民间道德典型宣传,适时举办各类表彰活动,树立一批文明礼仪实践先进典型。
四、实施步骤
(一)学习宣传阶段(6月)
1.组织发动。制订全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各村(居)、相关单位要对照活动方案,结合本村(居)、本单位实际,精心制订、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要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发动广大村(居)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
2.开展“五个一”的学习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一系列宣讲,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礼仪知识讲座,组建镇文明礼仪宣讲团深入村(居)开展礼仪知识巡回宣讲;二是印发一份倡议书,将《文明倡议书》发放至千家万户,使教育实践活动家喻户晓;三是编发一份学习资料,多形式、多渠道传播文明礼仪知识;四是开展一次“万户家庭学礼仪”文艺巡演,以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文明礼仪知识;五是建设一批宣传阵地,在镇主要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制作文明礼仪户外广告、刀旗、提示标语等,营造浓厚氛围。
(二)评议实践阶段(7月—10月)
1.开展群众评议活动。各村(居)结合实际,建立道德风尚评议会、红白好事理事会,以“找一处陋习、谈一点感受、提一个建议、多一些礼让、创一份和谐”为内容,组织开展“村(居)民话礼仪”、“村(居)民议陋习”等大讨论活动,对照文明礼仪规范评议群众身边的生活陋习和不文明言行。开展“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活动,各村(居)将群众评议出来的好人好事每月(或每季度)在村(居)道德评议牌上予以红榜公布,并曝光不文明现象。
2.开展“星级文明家庭”评创活动。按照《省公民道德规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评创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村(居)民家庭自评、村(居)联评、张榜公布等环节,评出村(居)“星级文明家庭”,再从中推荐先进家庭典型参加镇“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最终表彰镇“星级文明家庭”100户。
3.实施“春泥计划”。以村为单位,依托基层文化俱乐部等农村各类活动场所,调动中小学教师、大学生“村官”、回乡大学生、本地能工巧匠、示范户、“五老”人员等人才的积极性,在中小学寒暑假、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校外时间,组织农村未成年人因地制宜的开展道德实践、社会体验、能力提升、文娱体育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社会、感知社会、愉悦身心、提高素质,在实践体验中茁壮成长。
4.开展文明劝导志愿行动。镇、村(居)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之际,组织志愿者在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劝导活动,纠正村(居)民在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生活言行方面的不文明行为,重点抓好村(居)民文明走路、文明排队、文明行车、文明停车等行为的养成,劝阻行人乱丢、乱吐、乱扔、乱贴、乱画等陋习。
5.开展“2010•新河镇邻居节”系列活动。各村(居)要围绕“低碳生活、清洁家园、崇尚道德、和谐邻里”这一主题,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活动,使广大村居民在参与中融洽感情,增进友谊,共同营造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良好氛围。
6.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文明村创建等工作,各村(居)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开展义务劳动,清扫村居卫生死角,清除牛皮癣,发动群众整理清洁房前屋后,共同美化自己的家园。
7.开展感恩行动。在重阳节前后,各村(居)举办为高寿老人、孤寡老人祝寿活动;在村(居)民中开展“为老人送件衣服”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为父母送生日礼物、假期帮父母做家务等,引导广大村(居)民从小事践行孝道。
8.开展争创文明窗动。机关及各直属单位结合创建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文明岗口等活动,建立领导小组,落实长效机制,在百姓办事的服务窗口,倡导首问负责制、文明用语、预约上门、一米线等文明服务,带头践行文明礼仪活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群众树立榜样、作出表率。
9.举办文明礼仪宣教文艺晚会。充分挖掘和发挥镇内的文化团队优势,结合当前各村(居)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正反典型,组织骨干成员创作,动员乡土人才表演,迎合当地百姓口味,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积极倡导文明,反对陋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明、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三)巩固提高阶段(10-12月)
针对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评估和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同时,探索健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工作运行机制,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扩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召开各类文明礼仪学习实践先进典型以及“星级文明家庭”的表彰会议,并对深化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村(居)要充分认识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培育村(居)民良好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认真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 国学;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无为而治;人力资源管理
泾惠渠其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秦郑国渠,系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历代的治水文化亦闪烁着国学思想的耀眼光芒。从大禹治水的古老事迹、从《道德经》中老子对水的赞颂等等,藉由水文化细细体味并领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好管理。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但它的根透发着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传统文化虽没有提过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却很早就阐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并阐述了许多治水、治人的理念,其中“治”就是指管理。
历经几千年的国学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上影响甚广。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伦理道德教育。“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贵人的观念是国学文化的一个根基。有了人才有管理,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治人而展开的。
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国学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养分呢?我们认为,应该在HR(人力资源)工作中贯穿三个字:
一者“孝”。古德云:百善孝为先。又云:孝者必廉。这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人人皆有父母,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天性,孝养父母是天地之间为人子女者最基本的伦理规范。“三人行必有我师”,孝德不仅仅是直接对自己的父母而言,正如《弟子规》所说: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等等,可以延伸拓展到与兄弟姐妹、职场同事等等的关系之中。对西方人而言,就是Thanksgiving,常怀感恩之心。因孝,故悌;因孝,故泛爱众……实践证明,真孝之人定能奉事师长,尽忠公司,竭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必堪重用。孝为儒释道传统文化之根,是于理于情都不失为人际沟通的一根主线。如能抓住这个根,人力资源工作将会化难为易异常轻松。
“孝”一字,说易行难。孝即我们常说的“孝顺”,“顺”有服从、忠诚、同心互助、不逆为等之意,更进一步是像大德“逆来顺受”这样较高的境界,此不详述。
《大学》视家为国之本,家庭伦理道德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其为父子兄弟是法,而后民法之也”,故“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其大意: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长官;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这就是“齐家而后国治”。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应注重以家庭为基石,需要孝慈仁爱,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员工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为单位作贡献,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人和家庭的发展,也是为了单位的发展。
HR(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用人,犹如伯乐识马。那么原则是什么呢?学习传统文化就会明白,答案很简单,圣贤告诉我们:用人要以德为先。
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为。司马光曰: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资治通鉴》中讲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尽亡,谓之愚人;德胜之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人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臂之乳狗,虽欲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速其间,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其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大哉!”也就是说,一等人才德才兼备,二等人才有德无才,三等人才无德无才,四等人才有才无德。知道了德才孰轻孰重,务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儒家首推“以德为先”,兼顾才能,人力资源管理也应牢记这点,一个人若光有能力,而没有德行,没有道德约束,如前文所说“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这样的人虽然也可以被单位所用,但绝不能首推。儒家经典《弟子规》所教圣训“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中不难看出,德行为首,才能为尾;德为本,才为末;德为体,才为用;德为主,才为辅。唯有“以德为先”,员工方能忠诚奉献鞠躬尽瘁,唯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促进单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者“让”。让而不争,注重利他的团队意识,与之相反的是竞争。现代的竞争文化是从西方管理学传过来的,看似可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实则已经显露了诸多弊端。公司内员工之间的竞争,最初似乎可以感受到明显的业绩提升,但可以发现,竞争是建立在由外而内的考核制度之上的,是藉由外在的刚性的框框条条来约束人的,考核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员工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个外在的需求而被迫努力工作,或者是单纯的去适应、甚至“欺骗”考核制度,竞争并不能真正激发人的内在主动性。通过靠制度编织的团队意识无法长久达到组织绩效的提升。多年的实际经验表明,竞争再进一步就是斗争,斗争再进一步就是战争。竞争文化更不容易实现当今世界普世价值所提倡的民生福祉的目标。反之,中国传统文化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儒家倡导礼让是一种美德,人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孔融让梨、尧舜禅让等等典故。历史这面镜子告诉我们,不论是家庭、邻里,还是公司、国家,礼让会实现超乎预期的长远整体利好结果。
三者“恕”。对别人的错误、过失应持宽厚、包容的心态。混沌初开之时,浊气下降成大地才可以载万物,所以要注意包容其他人的缺点污浊之处,让自己可以载物。“恕”是实行“仁”的方法,也是“仁”的内容。宋朝范纯仁一生谨持“忠、恕”二字,他告诫儿子和学生,其意为:即使非常聪明的人,宽恕自己的过错就是糊涂,应该经常用指责别人的心态来指责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态来宽恕别人,就不用担心达不到圣贤的境地了。并说:“只有俭朴可以助人廉洁,只有宽恕可以成就道德。”
以上三字,归纳起来就是“和”。俗话说和而不争,家和万事兴。和与中庸是一体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不偏不倚叫中,天下不易的法则即为庸。既“随心所欲”又“不逾矩”。在HR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借鉴古代“德主刑辅”经验。古代“德主刑辅”的思想在当今企业中仍然适用。为了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须做到让人才从情感上认同单位的激励政策。二是要掌握和而不同的沟通策略。中庸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意味着,意味着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在合作时采取共赢而不是抑此扬彼的主张。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公司内员工对上面的理念认同并自然而行呢?要治人,必先治身,即从修身做起。那就要求 HR(人力资源)业者自身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是甘于居下。老子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滴石穿,柔弱能胜刚强。《易经》云:地势坤,厚德载物。上天之道,总是削峰填谷,以补不足。大海总是居于低处,而低洼之地正是百川汇流之处,是能量聚集的地方,是所有人的朋友。通观《周易》六十四卦,无一卦全吉,总是有吉有凶。唯独“谦”卦,卦辞、六爻全吉。地山谦,内高外低,虚怀若谷,为人处世,谦虚、谦让。满招损、谦受益。HR正是这一特性。古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心中常怀“贵人”之想,就不会待人冷漠,遇到两难境地时自然会做到换位思考、“以情补理”,必会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二是行而不言。子曰:天何言哉。德是做的,不是说的。只说不做除了给人华而不实的感受外没有任何作用。“迷者口说,智者心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意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对待恶人不去批评他,而是感化他,以身示范是最好的教育。HR是搞人员管理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事情,这时员工就会审视HR的日常行为,只有靠平时的实际行动,才能以德服人。
三是慎而不乱。古人修身讲“慎独”,《礼记中庸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还要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群处守口,独处守心”,“人无信不立”,“头顶三尺有神灵”等等古训,教导我们常存敬畏之心,言而必行,必会“泛爱众”,也必将树立威信。
这三条加以概括,就是诚而不虚。以诚待人,说到做到,这是对人事干部自身素质的要求,以德化人,要在“诚”字上下功夫。只有人事干部本身做到待人诚敬、为人清白,敬天地,尽本分(坚守职业道德),才能影响其它员工。应聘者一般是从HR身上获得对单位的初始印象,人以类聚,一个浩然正气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吸引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正气聚集,这样单位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案例一: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出“中华传统文化——人力资源建设的智慧源泉”。该节目报道了南京一家企业导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后,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不比西方管理文化差,反而还要更强。因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是本土管理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智慧的根,也是个人修学、企业发展的根。
案例二: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韩合资企业,在企业管理上,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全力导入《弟子规》,推行“中国式”的企业管理。以圣贤经典为主导,用《弟子规》来规范员工的道德品行。自从公司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企业日常管理后,这种严与情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不仅激发了员工爱岗敬业回报社会的热情,也促进了公司的飞速发展。在公司取得巨大成功、感受到国学文化巨大魅力的同时,公司总裁刘总免费开办了“幸福人生讲座”企业家培训班,让青岛地区的企业家都能从中受益。现在,青岛地区已掀起学习国学文化,“以德治企”、“以德治区”的热潮。
以上的案例,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借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学者于丹说,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论语》,那就是“恕”。管理者对员工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在公司内推广国学文化,应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从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业者自身做起,营建上下和谐的人际氛围。人人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转变思想,学会感恩,从一言一行中感悟到“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良好心态。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中能够得到弘扬,又深得民心呢?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它讲的是道,所以它能够使人欢心喜悦地来接受它的指导。
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重实现人的自我管理,注重人的自我约束、自身的修身养性,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这是儒家思想治人的本质所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大人才的发展观,也就是摒弃了专业等外在条件的制约,社会共同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这个时候对人的管理更仰仗人才本身的自我管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引导教育人们的认知观念,国学文化无疑是可借鉴的深厚宝藏和取之不竭的资源。通过对国学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实践,我们必将领悟到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精髓。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一、实践调研背景
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软件,就像空气,是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一种氛围。城市文化是一所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的剂,是推动城市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纪元,也是文化建设举足轻重的时代。天津文化则在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城市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天津文化的定位是关乎天津这个城市,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大事,纵观天津历史和现状,我可以看出:天津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天津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使全市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推动天津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名列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格局,文化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品味越来越好,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天津文化中心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市。看着收获的如此多可喜可贺的成绩,我不禁会发问一句,究竟"文化"这张牢靠的成绩单会对天津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二、实践调研目的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为了深入了解天津我选择了以天津文化为主线的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天津是一座文化古城,而小站作为“百年中国看天津”之一,也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代表之一,更对天津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想要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我当然要前往该地探寻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包括发生剧烈演变的现代文化。而在如今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时代,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古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融合也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故我选择了参观文化中心,一个有着浓厚现代文化风格,却展示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更具有时代特征。说到现代文化,我很自然的会想到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新兴文化,年轻一代对它都很熟悉,我则想要探寻在老人群体中,这个占到总人口数10%的群体,该文化对他们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我来到了养老院。
三、实践调研内容
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以探索天津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为宗旨,全面开展“追寻天津文化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享受文化大餐,古往今来新体验天津文化中心之旅
(一)资料调查及活动意义
20__年5月,天津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天津市文化中心四至范围为友谊路以东、隆昌路以西、乐园道以南、平江道以北的整个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0万平米。天津市文化中心的项目包括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银河购物中心、生态岛等。文化中心已经成为津城百姓获取知识,提升文化品位的好去处。
文化中心博美图三馆试开馆,让津城市民在这个逐渐酷热起来的夏季,有了内心的一份归宿之地。在书的世界,美的海洋里徜徉,与历史对话,和知识共舞,体验一份清新和惬意,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更有责任了解体验全新的文化生活,感受城市的文化脉搏,探求文化发展的踪迹。
(二)前期准备:
针对参观文化中心的市民可能出现的想法以及文化中心在市民心中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来了解在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于文化中心的想法及感受,以及文化中心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市民不同的吸引之处。与此同时,在网上积极查阅文化中心建设的背景资料,也与天津文化影视局沟通来了解更多文化中心的情况,多角度对于天津文化中心的情况进行了解考察,使实地调研更丰富更全面。
(三)实地调查:
天津文化中心是本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集公益文化场馆,城市公园,市民休闲中心,青少年活动场所为一体,是文化展示,交流,休闲,消费最集中地区域,是天津标志性文化建筑群。
通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为了能全面了解天津文化中心的情况,感受天津文化发展的脉搏,我来到了天津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研。
1、先对天津文化中心做了整体了解。
天津文化中心本着文化、人本、生态的宗旨,不仅仅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很和谐,中央人工湖,生态岛也给人优美的环境和高雅的享受,在整个文化中心也聚集了天津大剧院,天津科技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大型文化活动中心。
2、感受了天津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严格的管理以及热情的服务在优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加分,一进图书馆浓浓的书卷气息包围了我,这里全部采用电脑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
其中设有29个专门阅览室,坐席2000余个,现有藏书280余万册,还设有两个视听阅览室,装有四路同声翻译系统,可供学术报告会用。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及专业化的管理,使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
3、其次来到了天津美术馆,这是一座集收藏、展览、征集和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美术馆,是本市美术领域的最高艺术殿堂。
这不仅是全市画家期盼已久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面向全市百姓普及艺术、传播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感受每个艺术品独特的艺术气息以及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对于作品的独到见解,对于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4、最后来到天津博物馆,它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其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法书、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品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触摸着古文化的脉搏,体会到历朝历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变过程,循着先人的脚步来探索未来的发展。
四、实践调研总结
传承给予我力量文化中心对天津的影响。
如果说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文化中心无疑成为了画笔最为坚挺,着色最为绚丽得部分,其为天津得发展更是添上了浓墨重彩得一笔。
文化中心是天津大都市进步的象征,也是天津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反应了天津与时俱进的脉搏和快速发展。文化中心落成体现出天津文化定位的要求、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突出了天津文化特色,不仅是天津的一种建筑之美,新颖的理念和建筑风格,也是天津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展示出天津环境文化的英姿,而且更是天津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就博物馆来说,博物馆收藏20万件文物,有图书资料20万册,展示了天津自战争后至恩一百年间的风雨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在屈辱中奋起斗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从抵御外侮,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中国的历史地位。而其设计以“世纪之窗”的概念为原点,“世纪之窗”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建筑,既是展览空间也是容纳各种公共活动的“城市殿堂”。运用现在建筑的设计理念,首先在外观上就给了人美的享受,而丰富的馆藏,又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是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集合的典型代表。文化中心的开放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我市居民的业余生活,而其传承历史,发扬现代文化的做法更增添了其参观价值,不断激发我市群众热爱天津、建设天津的热情,增强了市民共同把天津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信心与决心。
通过调查问卷我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天津文化中心的开放评价很高。八月三日,尽管天气阴沉,前来图书馆借阅的读者仍然络绎不绝,开馆两个多月,文化中心图书馆已接待读者近五十万人次,其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时尚购物中心。可见图书馆以智慧之窗为理念的设计,实践性相当高,开馆尽管才两个月,对于激发天津市民的读书兴趣相当有成效。而且调查问卷统计中有80%的人表示参观后对图书馆印象最为深刻,相信市民遨游书海的渴望将使天津离文化强市更近一步,满足了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能从自身践行天津文化,做文明市民。问卷结果还表示当地居民通过参观文化中心,对于天津的文化有了一个更宏观的认识,而文化中心对天津文化的整合,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平台。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2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又充满期望的日子,学习的闲暇时总是憧憬着背起行囊,远离亲人朋友以及师长护佑,去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当我们终于可以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来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过一番狂风暴雨的。当今社会,无论什么工作,都总是“有经验者优先”。所以,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以及锻炼与提升自身的能力,在这个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实践。
20__年夏天,我的大二暑假,我如愿的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对每年的假期实践都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并为我们保驾护航,期待着我们能从中得到锻炼,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热心的态度,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它让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以现实主义的眼睛,以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观察、体验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
而我,作为这次实践队的队长,这项活动亦给了我更多的责任与挑战,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的能力与认识。从课题选定的一开始到组建好我们的团队再到队员一起为活动奔赴往返,到最终完成我们的成果,一步步一天天,我与它同在,牵挂着它,与它一起成长。我明白了要带领大家去做成一件事,首先自己要成竹在胸,有比较成型完整的想法,并且要有一定的自信,这样队员们才有可能信服你,与你一起完成任务。同时,沟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我们要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合作氛围,大家各抒己见,不时的改善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行动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点,自己做的就不很好了,没能把男生女生带活跃起来。另外,作为队长,还需要协调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带领队员适应不同的新形势。
每天的努力,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我们各自奔波在我们的实践岗位,尽管辛苦,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但我们依旧没有放弃,相互鼓励,以一个集体的力量坚持下去。作为一个学生团队,虽然我们缺乏相应的系统性知识,而且并不像政府部门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是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紧密的联系,一起讨论,一起做事,一起总结,一起面对困难,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同样能把最真实的成果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认识到恩施地区烟叶的生长现状、烟农对烟叶评价及以后的发展如何,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给自己增长知识,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大家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成果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虽然在活动进行时,不可预见的辛劳与看不到的成果让我的一些队员退出了,但我看着我的其他队员,他们依然能不惧艰辛,他们和我一样,不甘放弃,这已是责任,背在肩上,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我们倔强的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我们能做出一份成果,这就是回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与人交往,关键在与真诚。初到办公室,周围都是些新面孔,一句早上好,就能拉近同事间的距离,都会获得别人的微笑。有时候尽管只是一些细微的东西,比如早晨的一声问候,给同事倒杯水,都会博得大家的关心和重视,因为它表达了对同事尊敬,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我和同事们我相处十分融合,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相信我,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其次就是要善于与他人沟通。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做事要保持一种热情和信心。其实,不管在哪个岗位,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小事,热情让我对手上的工作充满激情;耐心又让我认真的对待工作,哪怕是小事,我都想办法把它做好。俗话说:事在人为,成事在心。只要你有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要想收获更多,只有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能够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我是觉得很荣幸的;能够到贵州去切身地感受它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也是我很难拥有的经历之一。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队就开始开会讨论一些相关的事宜,分课题组准备实践中的一些课题预习和研究,分配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就做得很好,而且很难得。所以,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这支队伍的。那么我就先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首先是团队合作的经验。其实作为一个大学生,自己的团队合作经验非常少,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难跟这么多同学做同一件事情。在这个团队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我也有机会接触其他各个院系的同学,学到更多东西;而且,在团队中我们更容易学会尊重别人,尊重集体。在正安县的时候,我们一起完成了课题的调查研究,一起解决了很多问题,一起讨论我们的行程、活动和调研结果,虽然有时候也会有很多争论,但是大家都是本着对集体负责、的态度的。我觉得我们队的同学们在团队合作里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也是我们的实践能够圆满结束的重要保证。
自信也是在社会立足所必需的。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暑假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这都是自悲的心态在捣蛋。感觉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又不怎样等等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怯弱、自悲就这样表露出来。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要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这是找工作时舍友给我的忠告。在多次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有自信才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我们正青春,我们正逐渐走向成熟。我们要用成熟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年轻的热情去追求,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去追求,用自己青春的活力去拓展,争取把这次活动做得更好,让年轻不失败,让青春无悔。奉献青春收获明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己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间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炎炎夏日,我和我的队员们穿着志愿者服装奔走在大街小巷,一起用汗水浇灌青春,用笑容同阳光比灿烂。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回忆,我们的暑假因为有它而没有虚度,我们的阅历因为有它而更加丰富!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3经过两年的学习,我越来越意识到到大学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需要掌握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但同时也要逐步学习校园向社会的过渡,也要了解生活,学会生活。
社会实践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堂课。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社会实践中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时刻铭记前辈们的教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首先要了解和认识社会。20几岁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的时候,我应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挥洒在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解生活,并努力为他人的幸福,整个社会的繁荣安定而奋斗,我想这就是我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力。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在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最近,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断涌现,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墨汁粉条、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故相继发生。这些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似乎都已经不再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对社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去探究;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必须给以充分的保障。为此,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做了一次相关的调研活动,主动调查民众意见,以增加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了解,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的建议,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减轻居民买菜负担,切实使食品的安全水平得以提高。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从广义上来说食品生产者应包括食品原料的生产者和食品的制造或加工者。例如,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由于缺少环保知识,施用农药的技术不过关或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些菜农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氧化乐果、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类农药,造成农药事故屡有发生。经销商也对食品问题负有很重要的责任。食品是一类易腐性商品,只有极少数食品的保质期在一年以上,大多数食品的保质期只有3~6个月,不少食品保质期只有几天。因此,由于营销管理不善、不了解各类食品保鲜贮藏的知识,常出现产品过期的现象,使很多人成为食品危险性因素的受害者。近年来注水猪肉、矿物油、地沟油、抛光粮食、生猪饲料添加瘦肉精、石蜡制火锅调料、敌敌畏浸泡金华火腿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看上去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远,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近。我通过调查我家乡的各个大小菜市场及超市,对家乡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了菜市场及超市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方式及重视程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诟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判别食品,蔬菜是否优质的一些小技巧,让我感悟到生活无小事,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对家乡的大小菜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很多菜市场都没有进行安全检测,只要菜商支付相应的摊位费,就可以在该菜市场进行销售。这样的营业模式必然是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百姓的食品安全只能仅仅卖家的道德建设的高低来决定了;如果卖家将已经腐烂或者以及过期的食品混在在优质的食品中,鱼龙混杂的卖给卖家,轻者只是是买家感到常委不舒服,重者可能对买家的身体造成不可磨灭的危害。
在7月4号到7月13号这10天时间,我先后走访了温馨花园小区旁的菜市场,火车站旁的菜市场,六队旁的菜市场,水晶路上的农贸批发市场,七队居民区的菜市场,金桥超市,民家超市,乐多超市等近十几个菜市场和超市。通过对询问交流的方式随即采访市场里的菜农与消费者,向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我走在菜市场的人群中,屡次想拦下一个阿姨想问一下她关于在买菜是所遇到的一些不良现象。可是,却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张不开口,不知道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子过,还是因为和陌生人交谈有些胆怯。想着想着我不由得一愣,突然间明白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学习,就是在家里些作业,我们身边都是同龄人,我们基本上拥有着同样的爱好,同样的梦想,我们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可是,我们不曾或者很少接触过那些比我们大几十岁,可以当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极少极少,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单纯的,幼稚的,应该被保护的。再过两年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必需去面对那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和事,我们会面对许许多多我们不曾面对的事情,面对许许多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而这次社会实践恰恰是给我们提供一次机会,让我慢慢的去学习和不同的人交流,从他人身上学习他人的优点,不断的纠正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这样想着想着,我也不再胆怯,或许会拒绝,或许会被忽略;但是成功的开始总是失败了,有了失败,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成功。
为了不妨碍在他人,我尽量去问一些不在购买的人,只是问一些在随便看看的行人,这些人有阿姨,有叔叔,有爷爷奶奶,甚至还有小孩。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得人群进行分析,我发现:爸爸妈妈这个年龄段人对买菜一般都是在家或者下班回家的路上去买些菜,对买菜这种事情也不是很精通,只是觉得看着还不错就买一些,价格方面也不是太计较;其中有一位阿姨说她其实也想买些新鲜,价格适宜的菜,可是自己也不会挑,价格方面每次想砍些价,菜农总是说这已经是批发价了,不能再低了,她也不好再说些什么。爷爷奶奶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会去一些比较的市场去买,他们买的菜普遍都比较新鲜,价格相对比较低;但他们都表示由于老人家吃的比较少,因此每次买的菜经常会坏掉,觉得怪浪费的。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大都是帮父母去买菜,不大怎么关系价格,只要觉得看着好看一般都会买。通过对这些消费者得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不知道怎么买到安全,新鲜的蔬菜,只要看着可以就行了。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采访了形形的人。但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好在大多数人都很热心,愿意抽出一定时间和交谈,分享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观点与看法。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温馨花园菜市场时遇到的一位失去右手的残疾人,他向我们分析了菜市场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蕴藏的道理。他还说,关系到大家直接生命安全的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对于那些损害大家利益挣黑心钱的人,大家一定要共同监督,并且要促进法律的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加对这些热能的打击力度,保护大家。听了他的话,也让增强了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略微体会到这个社会并不是总是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好,我们不仅要学着保护自己,更要努力保护他人、保护弱势群体,还要打击社会的一些恶势力。我们肩上的负担真的很重。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义务所在,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这个社会是分不开的,自己的幸福与生命安全也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上的,食品问题不解决,又何谈社会安定呢。
我不仅仅是去实地进行调查,我还做了问卷,再网上发起问卷调查,研究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有13.2%的人年龄段在20~30岁,60.8%的人在30~50岁,26%的人在50岁以上。82.7%的人都会在超市购买食品,这充分表明人们比较信赖超市中食品的安全度,72.9%的人都会去刻意的关注食品安全方面新闻报道,这表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有极高的重视度;并且78.5%的人都认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对食品安全有很大的作用。由此我发现,食品安全对的重要性,对生活的重要性。要向每个人都生活的健康,首先就应该从我所食用的产品开始注意。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给我带来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4当前学术界在讨论村民自治或村级治理时,大都忽视了对村级治理类型的区分。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面对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具备相当不同的效果和表现,不能理解村民自治所面对的特殊环境,也就难以理解村民自治这样一种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实践后果。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一项制度,依据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场域的村庄状况的不同,这一制度安排的实践后果会有不同。本文试图依据村集体掌握经济资源的多少,将作为强制实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践后果的民主化村级治理区分为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这两种村级治理类型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多少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中具有相当的不同。当然,将民主化村级治理分为动员型和分配型两种类型,还是一种理想类型的分类方法,实践中两种村级治理类型交叉重合之处甚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不同。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应该做好。
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5一、调研背景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80后与90后已经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随着年轻思维方式的注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革与更新。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现代交通和通讯的日益便捷,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思想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平均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目前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_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__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截至20__年底,“空巢”老年人占49.3%,城镇“空巢”老年人占54.0%,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6%。到20__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在空巢老人这个群体中,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是格外值得我们关注的。随着农村外出创业、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在家的老人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有边缘化的危险,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调研意义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关注。早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今天,有关“空巢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即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真正使“空巢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调研内容:
(一)调研形式与方法:
先向被调研地区负责人了解该村人口年龄结构的有关数据,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调查采访,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研基本情况
生活水平低下是空巢老人最基本的一个特征,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且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的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家中的土地,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疾病、伤残、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医疗护理。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的“远游”,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或外出经商或外出工作,造成许多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举家前往城镇,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现象愈发严重,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和外出务工造成的。
(三)调研问卷分析:
1.缺乏子女关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沈爷爷和周奶奶,有一次周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沈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周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4.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我们问及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老人身边是否放心时,有70%以上的人表现出自己的忧虑。
5.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6.女性和丧偶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留守老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往往是女性和丧偶的群体。女性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特质的原因,劳动能力相比男性来说,相对较弱,导致她们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而丧偶的老人,由于缺少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生活照料上会更差,精神上更加寂寞。
四、调研总结:
(一)政策方面
1.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例如,减免税收,创业初期给于经济上的补贴等等。形成本地特色的农业或工业经济产业链,使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减少外出的数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仿效现在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农民在青壮年时期,按时交纳与农民收入相匹配的养老保险金,真正实现农村居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度。
2.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农村医疗制度的改革。
例如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更加切实地解决农民“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
3.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约有9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于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于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加大对社区的经济支持。
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各行政村应从社区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这样,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有自我保障。
(四)生活照顾
1.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
建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2.委托或雇佣亲人或邻居对老人进行照顾。
在与老人及其邻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人都是本姓氏的居住在一起,老人的邻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由此我们考虑到,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将老人委托给邻居、亲戚照顾,并给以一定的报酬。这样,既方便照顾老人,也可联系双方的情谊,而且老人也更易接受。
(五)精神慰藉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