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电技术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6年11月1日,旭友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下称“旭友电子”)正式落户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旭友电子为东旭光电(000413.SZ)子公司,总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中日两国在光电核心原材料偏光片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之一,这标志着长期受日韩垄断的高端显示材料――偏光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也使得东旭从此拥有年产值达30亿元的偏光片产业。
偏光片是东旭又一次新的产业机遇,也是东旭“产业报国”路上的新辉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东旭集团的产业故事从未停止,并继续精彩。
短短不到二十年,东旭集团从河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厂发展成为拥有三家上市公司、近二百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的多产业大型集团公司,其产业涵盖光电显示、新能源、地产城镇化、金融投资等多个实业领域。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正引领东旭成为中国产业强国路上的新典范。
这家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它是如何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变革图新、迅速崛起的?
一片倔强的玻璃“解锁”民族产业
上世纪90时代初,东旭创始人李兆廷与李青夫妇敏锐察觉到彩电行业的发展机会。凭借多年的专业积累与技术钻研,李兆廷带领的团队很快就打开了玻壳市场,并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CRT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2003年,市场嗅觉敏锐的李兆廷再次凭多年的产业经验,直觉整个产业的风向似乎发生了变化。2004年,他做出了向平板显示产业转型的决定。
液晶玻璃基板是一个跨国公司寡头垄断的行业,技术壁垒强,投入资金大,一个赤手空拳的民营企业何以打破“铜墙铁壁”?
“外国人能干的事情,中国人一样能干成!”李兆廷一锤定音――先从装备做起,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李兆廷带着技术团队经过反复研发与调试,倔强的东旭人硬是成功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掌握了全套TFT-LCD液晶玻璃基板装备制造及产品生产工艺。
2010年5月,东旭集团在郑州旭飞建成国内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实现了玻璃基板真正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015年,东旭的液晶玻璃基板薄型化水平已经达到0.3mm级,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技术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东旭集团光电显示业务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已拥有建成及在建产线近20条,包含5代、6代、8.5代,实现了玻璃基板全世代的覆盖,成为全球第四、中国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
作为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核心原材料,正是由于东旭等企业掌握了玻璃基板生产工艺,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从而使得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不再完全受制于人,带动了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对于其光电产业的规划,基板只是东旭走出的第一步。目前,东旭更加专注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合与转型升级,不仅顺利启动了我国唯一在产的“浮法”工艺的高铝盖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还先后投资了69.5亿元福州8.5代线项目、30亿元昆山彩色滤光片项目、20亿元无锡偏光片项目、16.8亿元泰州石墨烯项目,产业上下游纵向布局及横向联动不断深化。
随着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核心原材料陆续国产化,东旭光电有望变成中国最具前瞻性的光电显示材料公司,为国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解锁密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效应。
顺时针奔跑 再造下一个中国产业风向标
产业升级 运筹帷幄首次上市路
平板显示产业具有其独特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东旭又是靠什么将这样一个产业做到如此“风生水起”的呢?
成功掌握液晶玻璃基板全套生产技术只是东旭迈出了进入平板显示产业的第一步,如何解决产线建设资金、实现更快速的产品升级则一直困扰着的东旭。
事实上,刚刚起步不久,东旭就专门成立了融资部门,负责玻璃基板产线建设的融资工作。但如何让银行信任一家在起步中的民营企业是一个问题,即便是拿到银行的资金,间接融资成本又很高,如何降低成本呢?
“上市!”李兆廷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通过资本市场弯道超车,借助全中国投资者的力量一起做大做强民族光电产业。
2012年,东旭集团接手河北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宝石A(东旭光电前身),当时这家企业已连续亏损多年、产品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2013年东旭光电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募集50亿元,启动了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建设,使得东旭光电旗下芜湖基地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基地,与5代线形成了国产玻璃基板产业集群雏形,带来东旭集团显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让当时参与东旭本次项目的投资者享受到超高的红利。
2015年初,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同业竞争问题,同时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东旭光电增募不超过80亿元,用于第5代TFT-LCD用彩色滤光片(CF)生产线项目、收购旗下两家托管公司旭飞光电和旭新光电100%股权。
2016年5月,公司募集金额不超过69.5亿元用于建设第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玻璃基板生产线体系,优化玻璃基板产品结构,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实力,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
短短四年时间,曾经的“宝石A”不仅起死回生,还一跃成为福布斯排行榜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之一。截至2016年9月,公司总资产达393.42亿元,营业收入42.62亿元,市值近800亿元。在“2016中国智造业年会”上,东旭光电与华为、大众、京东方、美的集团等知名企业一同被评为“金长城・年度卓越创新企业奖”。
如今,如何让上万名员工继续过上好日子,如何对得住信赖东旭多年的投资者,已经成为李兆廷经常思考的两个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如果说,从CRT到平板显示的转型是东旭“忧患”下的“快人一步”,那接下来,东旭的强大就要靠“洞察”下的“抓住机遇”!踩点中国经济的步伐,不仅要成就一个“东旭光电”,还要复制无数个“东旭光电”!
“烯王”出世 善用强大产业整合拳
2016年7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参事、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激动的宣布:“祝贺东旭光电在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进入石墨烯应用领域!”两个月后,徐老再次站在上海“烯王”产品上市会现场。这款由东旭研制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代表着东旭在新材料领域的又一世界性突破。
作为目前世界唯一实现商业应用的石墨烯移动电源产品,“烯王”仅仅用时15分钟便充满4800Amh,充电时间仅为普通电池的1/24,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各类动力电池领域,商业前景十分广阔。“烯王”上市预定当天,就接受了来自中外客户45175台的抢定量。
一个月后,在2016京津冀国际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谈上,东旭光电副总经理、石墨烯产业投资负责人王忠辉称,“石墨烯产业是东旭光电未来重点发展的新产业,公司将会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快对石墨烯产业的投资和产业化落地,除了‘烯王’产品外,近期还将有具体合作项目落地。”
事实上,东旭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三年时间。三年间,东旭光电石墨烯团队洽谈走访了国内百余家石墨烯企业和技术研发顶级大学,以产业基金、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专家技术团队和产品资源。公司已经形成“碳源汇谷”和“旭碳新材”为代表的两大产业化平台,以“东旭华清”为代表的投资平台,发起成立多只石墨烯产业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形成了产业与资本“双引擎”布局,现在的东旭光电早已经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和投资的领军企业。
2016年4月,东旭光电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CN2)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推动石墨烯技术研发以及石墨烯技术在光电、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并共同协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立石墨烯研究应用中心(GRACE)。
“烯王”出世,拉开了东旭石墨烯产业化的大幕,它更加坚定了东旭产融结合的发展路径。现在,东旭正在整合全球最强大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雄厚的产业运营实力打造一个全新的石墨烯产业帝国。
怀抱“蓝天梦” 问鼎中国能源企业新高度
李兆廷有个“蓝天梦”,要做大东旭的新能源产业。
2009年,瞄准太阳能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李兆廷带领东旭杀进光伏发电产业,在光伏组件制造、电站项目开发、EPC、电站运营维护、融资等领域组建起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六年过去了,团队经验越来越丰富,项目做得越来越多,可是由于体量规模限制,东旭的新能源产业无法壮大。
看到京津冀日益严重的雾霾,李兆廷的“蓝天情结”愈加强烈。他坐不住了。
此时的东旭早已今非昔比。公司具有一支强大的“投-融-管”专业团队,这支团队由来自券商、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名专业人员组成,平均从业年限都在8年以上,对于上市平台的选取与运营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对的时机,做对的事”,成功再次临幸了有准备的东旭。在经历上一轮产能过剩的行业洗牌后,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上游光伏组件等原材料价格总体下降,光伏与农业、扶贫、环境的结合,使得一批重技术、懂运营的光伏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10月,东旭集团控股深圳地产上市公司――宝安地产(现更名东旭蓝天,000040.SZ),凭借多年积累的光伏产业运营经验,东旭快速整合宝安地产现有业务,将旗下光伏发电业务板块注入上市公司,形成地产与新能源双轮驱动的主业格局。五个月后,东旭蓝天顺利完成17个电站、1.15GW的非公开募集资金项目。2016年7月,宝安地产正式更名为东旭蓝天。
东旭蓝天现有光伏电站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有序展开。截至2016年9月底,东旭蓝天已完成近3GW的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备案,其中近800MW的光伏电站已启动建设,包括赤峰、日照、广水、六安等地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部分电站已建设完成且并网发电。
东旭蓝天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248.8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316.49%。数据证明,东旭已经跻身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第一梯队,李兆廷的“蓝天梦”注定会更加精彩。
圆满了“光电情”、“蓝天梦”,下一个,东旭又将走向何方呢?2016年11月,东旭集团再次给市场惊喜,控股上海亏损纺织企业嘉麟杰(002486.SZ)――做实体、做产业,而且做大做强!
金融为用 永做产业“护航兵”
“产融结合”是做大做强企业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家产业为本的大型集团,在东旭集团几次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金融手段也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大金融产业,更好发挥“金融为用”的产业促进作用?东旭金融产业的未来是什么?成为了东旭的新课题。
2014年12月28日,东旭集团控股组建金融租赁公司,这家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民企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2015年6月30日,东旭集团投资设立的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在北京隆重开业,这家公司率先为东旭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这不仅能为东旭提供自身的融资便利、提高应收账款水平,还为东旭集团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截至目前,东旭集团金融产业已经涵盖财务公司、证券投资、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多项业务,业务遍及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宁夏等多个地区和城市。
谈及金融产业的未来,李兆廷认为,“追求高额金融利润永远无法长久,我们要学习世界五百强企业――GE。”在李兆廷看来,成立于1892年的百年老企GE(通用电气公司)是学习的榜样,特别是GE金融业务,坚实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独特的财务分析、产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更值得全球企业学习。
东旭立足产业运营,积累多年产业金融的运营经验。因此,未来,东旭的金融产业将致力于与产业合作伙伴共享东旭二十年的产融结合的经验,帮助和支持像东旭一样有产业发展梦想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创新型的资金解决方案。最终核心的目标是与合作伙伴共享产业金融利润,实现双方的共赢多赢,促进整个产业的生态繁荣。
当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旧产业动力更替,势必会催生更多全新的变革力量,只要抓住产业转型带来的成长契机就会脱颖而出。以东旭集团为代表的产融结合的优秀样本企业,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实体经济的整体活力,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现,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升级。
结束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正直诚信,果敢稳健,坚韧豁达,质朴无华;他怀揣着一颗振兴民族光通信产业的拳拳报国之心,坚持自主创新,将全部心智都贡献给了自己钟爱的事业。
他,就是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从一家亏损数十万元的建材企业起家,缔造了一个拥有1家上市公司和16家子公司,年销售额达35亿元,跻身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现代企业集团。薛济萍获得过信息产业部“劳动模范”、中国光纤光缆30年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还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长久以来,薛济萍秉承“要么不干,干就干个最好”的理念,将企业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开发了15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主持承担了1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国际合作计划项目、6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取得了45项国家专利,创造了我国首根五类电缆、首根深海光缆。他所执掌的中天科技,依靠自主知识主权研发的一系列新品打破了我国电信、电力系统线缆需求被跨国巨头垄断的格局,为国家节约大量建设资金,为电信、电力、海洋经济、交通运输、国防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产业报国是几代民族工商业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赋予了产业报国新的时代内涵。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电力线路资源,在电力线路上架设电力系统特种光缆具有非常可观的市场前景。在我国电信市场逐步开放以后,一大批跨国公司盯上了中国这块“大蛋糕”。早在1985年,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电力特种光缆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间,中国特种光缆市场百分之百被跨国公司覆盖。而价格高达每公里16.5万元,相当于现在国货价格的10多倍。
这一事实深深刺痛了薛济萍的心:难道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眼睁睁地将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企业吗?
薛济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虽然在光通信领域拼搏了7个年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实力,但从发展周期上讲,国内大多数光缆企业依然处在主要依靠初级生产要素取胜的阶段。因此,中天光缆要想真正建立起全面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向高端产品领域进军。
1999年,薛济萍率领团队引进国际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加以消化、吸收、再创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与国外知名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合作,组织起强大的科技和管理团队,在我国最早建立起自有品牌的电力特种光缆OPGW生产线,并取得5项国家专利。面对国际强势品牌的大举进入,中天人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与世界一流品牌同台竞争的位置。这种举动为世人瞩目。
自主创新启宏图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近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5000多个岛屿,海底光缆是沿海岛屿与城市之间通信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被称为“海缆之王”的海底光缆一直依靠进口。经过反复思考,薛济萍决定自主开发生产。
在公司开发出我国第一根应用型海底光缆后,薛济萍又果断拍板,投入巨资打造中国海底光缆大型生产基地。建起一座长江上距离入海口最近的海缆专用深海码头,最大吨位为5000吨级,解决了大段长海缆陆路无法运输的困难。
中天科技海缆投放市场后,国内几家企业跟进。这时薛济萍又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作出决策:瞄准世界海缆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使海底光缆由浅海向深海发展。一般海底光缆只能满足300米水深的阻水要求,中天科技深海光缆却达到8000米水深,这一科技成果通过了信息产业部鉴定,成功打破了西方跨国巨头对国际深海光缆市场的垄断局面,为我国各大运营商参与国际海底光缆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维护提供了新的选择,为我国远洋资源开发和海权维护提供了新能力。
跨国公司也对中天刮目相看。澳大利亚洛克石油公司是一家跨国海洋钻探石油开发的专业公司,对海缆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他们与中天一举签下了深度合作协议,选择中天科技作为长期合作供应商。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关系,中天在产业链打造方面走在了业界的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创新速度大大加快、经营效益大大提高。
马不停蹄,薛济萍又带领团队开发出海底光纤复合电力电缆。2007年,国内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渤海风力发电示范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就是由中天科技提供海底光纤复合电缆。目前,我国沿海岛屿十分看好中天光纤复合电缆,产品已成功地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广东电力、浙江电力、辽宁电力等重点海洋工程项目使用。
薛济萍依靠自主创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令国人鼓舞的成果:特高压电网建设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创举,中天科技三种特种导底线全部应用于该项备受全球瞩目的特高压示范工程。中天科技光纤大棒拉丝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了年产销超过1000万芯公里的能力,成为世界上数得着的几个“领头羊”之一。中天产品拥有波兰、越南、澳大利亚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产品出口总额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
创新是持续发展的灵魂。多年来,中天始终保持对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潮流的密切跟踪,逐步建立以“原创”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在“先人一步”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研发出适销对路的畅销产品。目前,中天已进入光纤通信和电力传输两个产业的第一梯队,正向国际领先的方向稳步迈进。
海纳百川聚贤才
薛济萍常说,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拥有自主品牌,将会在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上永远受制于人,而要改变这一切,关键在于人。因此,对于人才他非常珍惜、尊重和宽容,常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尖子和技术领军人物加盟,并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构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以集团技术战略委员会为指导机构,二是以坚实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骨干科技人才为实施保证,三是以全员参与、普及与提高为群众基础。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中天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经营哲学放在首位。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每年都要特聘专家顾问,高薪引进高端人才,到高等院校、人才市场招贤纳士,初步形成了一支视野广阔、业务能力强的创新队伍,并形成了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公开绩效考评、内部轮岗等动态管理机制。企业还在内部建立课题专项基金、核心技术人员特殊津贴、科技人员购房优惠制度、引进人才安家津贴,通过科技之星、求精杯竞赛等方式发挥专业人才的创新智慧。目前,企业有科研人员1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0多人,中级职称的100多人,还有数百名“技术蓝领”。
在薛济萍的关心和支持下,公司每年投入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秀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投入500多万元进行安全技改,投入1800多万元改造生活设施,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环保、节能减排。公司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员工权益得到保障,关爱员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中天蔚然成风。和谐友好的劳动关系和用工环境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了出色的团队精神,形成了五大价值观:中天人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做不到世界一流,就做全国一流,做不到全国一流也要做行业一流;打造“百年老店”是中天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所有员工始终是公司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中天人的敌人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中天科技坚持关心人、尊敬人、发展人。
管理学家考察中天科技后指出,薛济萍创造的团队精神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提升了产业报国的境界,推进了我国光电传输产业的进步。
回报社会献力量
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职责,是对产业报国的最大考验。薛济萍说到也做到了这一点。
中天科技是光纤光缆产业第一批与中国移动签署“绿色行动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的企业,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首批“绿色采购”供应商之一,并组织编制了我国民营生产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的报告。为了在最大限度上节约能源,公司在光纤拉制过程中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将氦气的用量节省了30%;原来,中天铝线熔化铝锭烧柴油,为保护环境改烧天然气,每年多支出240万元;用于光缆包装需要消耗一定的木材,为了减轻木材资源的压力,集团坚持每年到海堤租地造林,实施“万亩绿化工程”。
2004年7月,台风袭击浙江温岭,电力线路遭受严重损坏。该线路OPGW光缆原是一家国际知名品牌提供的,但要求那家跨国公司在最短时间内修复已不可能,用户便向中天发出求救信息,薛济萍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到现场协助抢修,很快让40多公里OPGW光缆线路恢复了畅通。2006年12月台湾地震,全台六条主要联外海底光缆四条被震断,中天科技立刻发出请战书,义无反顾地提供最优质的海缆并愿意组织人员参与抢修。
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出现历史罕见的长时间冰雪凝冻天气,严重威胁电网安全运行和通信保障。在这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薛济萍带领全体职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配合抢险救灾工作。除夕夜,薛济萍坐镇指挥,指派副总经理刘宁带队奔赴受灾严重的湖南、贵州等地,与抗冰抢险的电力职工并肩作战在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天人的真诚。薛济萍要求全体职工“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不怕困难、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全力打好支援抗冰救灾硬仗。从接到抢险订单开始,薛济萍就组织全力奋战,从掌握灾情、调集原材料、制订生产进度到安排货物运输,他惟恐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耽误了救灾,常常不敢合眼。他深情地对员工说:“过年了,想想灾区没水没电有多苦,我们的苦累就不算什么了,只要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再苦再难都值得!”他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动了每一个中天人,大家鼓足干劲坚守岗位。在薛济萍的带领下,中天科技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为湖南、贵州、江西、浙江、广西、广东、云南、河南等省区600多个抢险工程,紧急生产供应了3000多公里OPGW、ADSS、常规光缆和2000多吨各类导线及金具附件等价值上亿元的救灾物资,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湖南、江西、贵州、浙江、广西、河南等省区电力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表彰和感谢。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重构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技术
作为21世纪最主要的特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财务会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使会计理论发生了巨大变革,使得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及实时信息的提供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使其嵌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创造了可能,直接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还通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间接地带动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FASB在《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中描述到,“概念框架是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系统。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望引向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及局限性作出规定。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和方向,促进公正的财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以有助于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中配置有限的资源”。
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指导和评估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到之处组成的理论系统,它可以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
葛家澍教授(2006)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总结为五个方面:为每一个具体准则指引方向并规定应达到的目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和会计原则;确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指出现行财务报表存在的局限性;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不断予以改进;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条件下,用来解决新的、复杂的会计问题的处理和报告。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若要长期保持协调发展,一方面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会计资源的整合,最终调整报告模式;另一方面必须与宏观会计政策协调一致,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引领下与其保持同步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业务流程将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而这一进程中必然涉及到如何整合,依据什么原则进行整合的问题,这也正是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变革的原因与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根源所在。
三、会计信息系统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软件比较注重系统的集成性,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实现自动转账功能,尽量实现其他凭证的自动处理;将管理思想融入到数据的采集、应用和控制过程中,注重对企业决策的支持,提供强大的财务分析功能;尽可能实现信息高度共享,不仅提供了会计规范所要求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而且还满足了企业管理过程所需的信息。尽管如此,会计信息系统还是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落后。开发的软件大多以满足用户现有的管理方式为目的,在使用软件前并未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仍沿袭原有的不合理的管理流程,不是在引入最科学的管理流程之后再使用软件,而是让软件继续去适应旧的管理方法,从而使得许多企业所购买的财务软件只能满足暂时需求。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变动和新业务的出现,现有的财务软件极有可能不再完全适应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要求,从而不断地面临着二次开发,甚至还有被完全弃用的可能。
(二)模块集成度低。由于模块数量较多且所有的模块都能够单独运行,从而使得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较差,整体集成度有所欠缺,业务流程显得比较松散。一些所谓的“集成软件”也仅仅是用若干接口程序定期将物流单据生成财务凭证,除了共享一些基础资料外,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系统并没有太多联系,一体化难以实现,无法对决策信息提供实时支持。
(三)重核算、轻管理,开放性差。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一般都分成两大部分:核算部分和控制部分。核算部分的基础是总账系统,后期发展起来的各类子系统也只是对总账系统的补充,整个财务会计部分是建立在总账中的各类会计凭证基础之上的。这种过分注重会计核算而忽视业务管理的设计思路,很难提供及时、全面的管理信息,在强调决策有用性的今天,自然就降低了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此同时,财务软件数据接口的开放性也较差,系统之间及不同的财务软件之间很难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共享性。
四、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基础
(一)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载体全部表现为纸制单据,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会计报告等。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载体将变为电子化的各种单据,如各种电子票据、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等。当企业进行业务交易时,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与其他业务系统衔接,利用电子数据进行交换,而且账务处理可以自动完成。另外,通过网上银行、网上报税认证、网上纳税申报、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等途径交换各种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大大简化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降低了业务成本,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双向式交流,同时保证了业务数据及与之相应的资金流动状况随时处于企业管理层的监控之下。
(二)会计信息存储条件的变化。会计信息存储形式由硬盘、磁盘、内存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向电子化、集中化的数据流和网络页面数据存储方向转变。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对提供的信息是综合或是明细、定性或是定量、文字式或是数字式的描述和图表等直观信息的要求上,在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他们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随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查阅有关信息,获取财务分析资料,并可以“随机存储”信息。
(三)会计信息输出的控制。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是自动完成的,因此必须建立输出控制机制,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出控制机制执行监督管理的任务,对业务交易流程严格核实,如识别销售商品的条形码和客户的信用卡,经核实之后,方可输出交易结果。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概念框架产生了影响,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重构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重构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会计的目标与用户的信息需求两方面进行的,即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等方面,所提供的信息应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一)利用事项理论采集会计数据。传统会计是使用会计科目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六大要素变动的价值展现会计数据,这一方面遗漏了一些对决策有用的非货币性信息,另一方面夹杂了很多会计的职业判断因素(分配、递延、预计、摊销、汇总),导致会计的信息类型、信息详细程度、可靠性受到影响。事项理论的核心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函数、个人的偏好函数、个人的决策模型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类型等,并且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信息要求。事项会计克服了传统会计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的缺陷,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如交易活动信息与环境变动信息。不同类型的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信息用户的意义也不相同,这就要扩大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因此,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二)利用事件驱动原理处理会计数据。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模式是按照“凭证-账簿-报表”顺序化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数据加工的。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采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差。事件驱动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应用到会计数据处理上,就是对会计源数据不进行进一步的顺序性加工处理,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处理即可随时满足其要求。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划分为若干种事件,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三)利用XBRL技术披露会计信息。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是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专门用于企业会计数据和会计报表信息的标识语言。信息者一旦输入了信息,就无需再次输入,通过XBRL就可以很方便地转换成书面文字、XLS文件、PDF文件、HTML页面,或者其他相应的文件格式。XBRL技术主要由技术规格、分类标准、实例文档组成。各企业可以依据分类标准将本企业的会计数据XBRL化。XBRL能自动、清晰地转换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包括数字和文字的所有企业信息,当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或把数据导入电子表格、运用程序进行计算和分析时,应用软件能识别每一个数据。XBRL技术的优势表现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转换各国会计报告格式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通过互联网提供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解决了从互联网上获取HTML格式的会计信息不能转换的问题。因此,专为数字化报告而设的XBRL对业绩资料的影响是任何其他科技手段无法比拟的。
(作者单位:济南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柳燕,田月昕.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
浙江外贸发展的形势和现状分析
当前浙江外贸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错综复杂。一是从发展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环境直接抑制了外需回暖的程度和速度;比较优势弱化,各类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周边国家要素成本优势日益明显。二是从经营模式来看。过多依赖低端制造业、过多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贸易渠道控制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从企业自身来看。外贸企业大部分仍是“低、小、散”,在全球市场和数字经济时代,难以与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供应链、价值链竞争;现有外贸企业的海外营销机构整体仍处于落后状况。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城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化的四大红利。
经济系统的低迷好比人体系统的感冒发烧,对于完善系统自身免疫力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平时应注重“强身健体”。在目前形势下,我省外贸发展更应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浙江外贸转型升级
要考虑的四个方面
当前经济的深度调整,既是一个阵痛期,也是战略机遇期,是生产领域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期,也是外贸领域实现转型升级的机遇期。
外贸转型升级是提升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外贸经济结构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从荷兰、英国,到美国、日本,再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历史的轨迹显示了国际分工方式动态性的特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提高我省外贸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将是浙江在全球产业链内不断攀升的唯一途径。外贸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努力实现外贸稳定增长,既是短期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需要,更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外贸转型升级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实体经济受到虚拟经济挤压、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的困扰,通过“机器换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工业转型,但只有发挥外贸促进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功能性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实体经济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来思考定位我省外贸的发展,树立“大市场、大商贸、大开放”理念,围绕“拓市场、促消费、扩投资、创优势、优服务”开展外贸领域工作,发挥现有比较优势,提升动态比较优势,创建新的竞争优势。
“新”与“旧”需统筹。在继续调整主体、市场、商品、方式结构的同时,提升产业、技术、营销、品牌竞争新优势,把外贸出口企业打造成浙江创新的策源地,着力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提高浙江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
“大”与“小”需联动。分层次培育大、中、小型外贸公司,以骨干外贸企业为龙头,带动“雁阵式”外贸企业集群,创造“捆绑出海”的新优势。
“虚”与“实”需结合。在继续保持和提升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在整合全球市场、整合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降低小微企业出口门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软”与“硬”需兼顾。在继续建设好出口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完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加快外贸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优化服务。
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把发展供应链公司作为大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供应链公司国内最典型的是香港的“利丰模式”。利丰没有工厂和工人,却掌控管理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1?郾5万多家工厂为其服务。根据商务部研究报告显示,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目前,我省供应链管理企业起点低、规模小、问题多,与供应链行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没有及时跟进。今后,我省要重点推动一批资本实力强、经营规模大、运作环节多的外贸企业向以供应链管理运作为主的现代跨国贸易集团转型,打造外贸行业新的利润源,使之能担当我省外贸转型升级的重任。
大量中小外贸企业应鼓励有机整合进入供应链条。我省众多中小企业不一定需要也无力进行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应借船出海,利用外贸龙头企业的商业网络和专业经验,共享包括仓储、品牌、物流、通关、保险等服务,弥补国际贸易渠道不畅和信息不灵的缺陷,助推我省中小外贸企业从“小而全”向“专、精、细”转型。
鼓励中型企业进行产品自主研发,在境外设立销售终端。支持中型外贸企业加强核心业务,推动业务流程、管理流程重组和外包;在主要出口市场建立营销中心,从过去只注重离岸价(FOB)向离岸后的境外到岸、再向海外批发、零售等环节延伸,逐步把浙江自主供应链延伸到全球的各种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增强浙江出口商品的市场渗透力和竞争力。通过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战略联盟、引进先进商业模式等多样化方式,改变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低端位置。如桐乡某光电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收购欧洲一家wifi灯具产品,与国内生产线形成配套,抢占了技术制高点,从而占领了欧洲市场。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与非典时期传统电子商务交易量迅猛增长类似,在全球经济低迷、外贸商品滞销时,跨境电子商务将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如杭州全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其主要经营方式为:在国内选择合适的产品和进货渠道,然后通过国际性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如eBay中国、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敦煌网、环球资源网等)联系国外的买家并出售商品,物流主要以货样广告品走快件通关管理系统申报出境,由跨境快递公司来完成。
我省作为传统外贸大省和电子商务大省,针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存在的难以快速通关、规范结汇以及退税问题,应积极探索相配套的各项措施,制定进出口所涉及的基础信息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海关、商检、国税、外管、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等部门之间的标准化信息流通。同时,充分把握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带来的商机,努力使电子商务成为创新外贸盈利模式的新载体。
鼓励外贸公司走个性化定制路线,发展小额国际贸易。经济低迷时期,高附加值的小额国际贸易将迎来发展机遇;跨境在线交易和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也将成为发展小额国际贸易的助推剂。受到市场需求乏力及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制约,传统贸易进口商尤其是一些中小进口商往往将大额采购分割为中小额采购、将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此外,国外中小型零售商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尽管这类客户订单量小,但群体非常庞大,众多小客户的订单加起来也就成了大订单,而且这种小单多频与定制化的贸易模式具有相当丰厚的利润空间。因此,一部分传统外贸“集装箱”式的大额交易正逐渐被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发货的外贸订单需求所取代。政府部门应积极研究这种外贸新趋势,制定相应政策,引导企业抢占发展先机。
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尽快试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形成在全球组织进口、出口贸易的新渠道、新方式。主动参与小商品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提升我省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义乌试点”,打造具有“直通式口岸”和“保税物流”两大核心功能的内陆“虚拟海港”,以及相匹配的国际物流“目的港”和“始发港”,为我省众多外贸企业打造更为庞大的进入国际市场的低成本共享型便捷通道。
关键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项目教学法;以赛促学法;深度学习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和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硬件类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单片机课程知识内容多,相关知识涉及“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基础”“印刷电路板制图”等电路类的课程,也涉及“C语言”等程序类的课程;单片机的后续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与RFID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系统”等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还是“嵌入式综合项目设计”“物联网综合项目设计”“人工智能综合项目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基础,可以看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实践应用面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覆盖面不足,无法做到教考一致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实施“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教学评价进行规整都势在必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举办的各项大学生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智能车、机器人、光电设计、飞行器大赛中,基本都会涉及这门课程内容。在校级主办的各类科技小制作中,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单片机技术和系统设计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近年来的比赛题目,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为例,比赛题目为“送药小车”“坡道小车”“风力摆”“电磁炮”“无线充电小车”“滚球控制系统”,不难发现,每年的赛题有难度增加的趋势,单片机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单片机与相关技术的融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针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如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手段,MOOC、翻转课堂以及高阶教学的一系列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法和教赛相长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际教学实施和总结,从学生反馈、学生成绩、学生作品、比赛成果等多方面,都反映出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行之有效的[1-2]。
1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对标
经过近3年开展“专业课程设置逆向革命”,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薪酬、行业进行分析,从《电子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在企业的实用性很高,如何将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联合起来,值得探讨。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开展多方面深度合作,教师参与到企业中,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技术研发,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企业,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校企共建实验室,配备与企业应用相同或相似的开发板,校企共同攥写实验手册,确定具有企业实用性的实验内容。
2知识点的项目化梳理
利用项目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建议在“单片机基础”课程开课4周后开始实施,并且需要重组教学内容。不能全按照教材中的章节来划分教学内容,而应归纳出项目相关的知识点,在相应的项目教学开始前,先将对应的课程知识点学好,然后通过项目对知识点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3项目题目选择实用化
项目设计和选择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分解复杂问题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软硬件动手能力。在项目题目的选择方面,力求从实用性出发,选材来源于生活,将实验应用于生活。基于此,选择了以下项目:LED灯的控制、按键控制灯的亮灭、流水灯、温湿度测量、串口显示、LCD屏幕显示等。
4项目难度层次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学生边讲边练,验证性实验约占80%。这种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多数是浅层学习,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素养。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的复杂度和覆盖知识点的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项目分为3个层次,对每个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这3个层次分别为基础型项目、进阶型项目和综合应用型项目。基础型项目中典型的项目为程序包的安装、点亮/熄灭LED灯、串口显示姓名学号等。基础性项目根据初学者的特点来设计,目标主要是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知识点。这一层次项目功能简单,易于实现,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入门。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可以采用常规教学,教师带领并加强指导。具体实施流程可以归纳为: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配套实验手册—学生根据步骤练习—教师及时解决学生提问—总结易错点、重难点,如图1所示。进阶型项目中典型的项目为流水灯的制作、按键控制灯泡的亮灭、PWM制作呼吸灯、温湿度信息采集等。由于上一阶段对知识进行了积累,这一阶段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实施流程为: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给出实验项目要求—教师引导分析题目—学生思考解决思路—师生探讨可行性—学生书写程序—调试运行—教师总结。综合应用型项目如简易智慧家居项目设计,可根据难度(如表1所示)给出项目要求:要求学生制作的智慧家居包括单片机控制灯泡的亮灭、单片机控制风扇的转动、单片机控制电机的转动(模拟窗帘的开关)。分组讨论教学用在这一阶段比较合适,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既定任务。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给出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撰写程序—调试运行—学生总结汇报—教师点评。兴趣爱好型项目如自制电动小车,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装小车模型,用单片机模块、电机、红外等搭建硬件平台,控制小车前进、转弯、避障等。学生还可以自行构思,根据自己的要求设计小车的功能,搭载不同的硬件平台。此项目可作为选做项目或者加分项目,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讨论完成,重点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攥写方案、动手能力、器件认识能力、电路理解能力、书写程序能力、调试程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实施流程可以为: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确定方案—购买相应硬件器材—自行组装—自行编写程序—自行调试运行—展示作品—学生答辩讲解实施方案。
5教赛相长,以赛促赛的实施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多,只靠课堂上学习,仅能够学习一些皮毛知识,比如4学分的课程,能学习到的内容最多包括GPIO、串口、PWM、定时器、ADC、DMA,每个部分应至少做一个实验进行巩固。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督促学生们进行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很有必要,因此,在讲述知识点的同时,重在教思路和教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结束前,开展一场科技小制作比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比赛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器件,如超市收银机的小型模拟、电子体脂称、音乐氛围灯、红外计数器、自动感应门、音乐小闹钟、智能小夜灯等。功能不需太复杂,但是必须做出成果,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硬件连线方法,书写学习程序,解决常见的软硬件问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将比赛题目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由学生自主设计小器件,学生可以根据特殊场景设计个性化的电子产品,让学生做设计的同时看到商机。赛题可以采用“命题作文+自主题目”形式,组织比赛时学生可参与进来,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学生作品,推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做准备。形成以赛促赛“课程比赛—校赛—省赛—国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6以赛促教,全员参与
据统计,参加学科相关比赛的学生一般占10%~20%,如何增加比赛的受众群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课堂设计中,追踪技术前沿,关联课程相关的国赛和省赛相关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笔者非常注重对比赛的反馈,按照梳理→分解→反思→分类→加工→聚合步骤进行重构,将比赛任务分解到课程,再细分到知识点,以缩小版的赛题来设置高阶翻转课题,做到教赛融合,以赛促教;在课程中植入比赛元素,开展全员翻转教学,提升课程的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实现以赛促学,而比赛的辐射面也从20%提高到100%,全员受益。
7建立以赛促学的内循环,建立生生传帮带
当年的比赛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下一年的备赛工作才刚刚开始。比如电子设计大赛因为有时间限制,在四天三夜中,有的小组仅仅实现了赛题中的小部分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趁着学生的任务劲头未减,抓紧做好赛后硬件作品完善、软件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从完善作品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选派技术能力优秀并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培训师,为下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培训,并参与备赛关键技术MOOC视频的录制。选派学生开展赛事专题讲座,发挥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参赛小组跨年级组队,建立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共同备赛、参赛的机制,做好技术传承,如图3所示。
8建设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多元化实践评价模型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比例较大,本校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接近1∶1,建立健全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打造以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的、集课程比赛、实验操作检查、实验考勤、实验任务点、实验报告、分组讨论情况、高阶作品情况等一体的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模型。
9做好反刍,促进教学
线上教学时,通过布置任务点、查看视频观看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课前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和反馈学习数据,实时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雨课堂等布置作业,实时生成作业报告和优秀学生、低分学生名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前、期中、期末,以问卷的方式统计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投入情况、实践课程等,及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反刍比。除了“项目驱动”和“以赛促学”2种教学方法,日常教学中,应加强线上课堂的建设,丰富课程相关的MOOC资源,建立健全试题库、作业库、项目任务库,利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资料开展线上翻转教学。在日常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CBL案例教学、PBL问题导向、讨论教学、头脑风暴、以赛促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课堂质量。同时采用作业、考试、提问、汇报、作品制作等方式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多项非认知能力。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从坐在教室听,变为学生与教师互动,再变为学生当教师、教师作为评委,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创造力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出既能适应当前产业和岗位要求又能适应产业未来发展变化要求的人才。通过分阶层实施项目教学,并以赛促学巩固提升,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体制,这种混合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学情调研分析发现,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学生动手能力有较大提高;线上、线下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线下课堂中,学生主导地位更加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期末考试平均分同比往年增加近5分。在全国性和省级比赛中,也取得了比往年更优秀的成绩。综上,将项目教学和以赛促学融合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天亮.基于单片机和传感器的电子秤系统教学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9(10):25-29.
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面对这场波谲云诡的变革。在整体传媒出版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教育传媒教育出版,长期以来受到行政资源的庇护,面对积极推进的体制改革大环境,之前积累的行政资源日渐弱化,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及新媒体势如破竹的冲击下,还能稳住地盘过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好日子吗?
在这个媒体竞争炽热化的时代,已没有人可以笑到最后。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能否认清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果断明确“可为”与“不为”――这些已成为决定教育报刊业未来生存状态的密诀。那么,答案在哪里?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内忧+外患:教育报刊社生存压力加剧
教育报刊在媒体出版这个大生态系统中总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一方面,因为行业性限制,使得它的发行覆盖面无法与综合报刊媲美;但另一方面又由于其明确的市场定位、专业定位,庞大连续的教育受众群体,关键还有或明或暗的行政力量的推动,使得教育报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又让其他行业报刊望尘莫及。
随着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教育报刊生存发展中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将愈加突显:因为行政力量的庇护,使得教育报刊可以少受市场优胜劣汰残酷法则的制约,但这一现状长期来看却抑制了报刊自加压力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而各种教育报刊从内容安排、栏目设制,到版面设计等各方面的“同质化”,使得教育报刊在市场中难有独特显著的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而长期以来,教育报刊“重编辑轻经营”的思路,经营性人才少、广告经营手段层次低、模式单一,使得教育报刊抗风险能力差,一旦脱离与行业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先天优势必将逐渐失去,生存发展危机随之而来。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为6.4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利用手机上网人群达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这些数字表明,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接触媒体的主要渠道之一。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全国教育报刊社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一方面,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问题的固有存在,事业单位的性质,管理考核、分配方式上的限制,无法有效激活人的潜力,无法给予能人更多的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报纸杂志久占天下,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是各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科人员多,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转型升级、媒体融合基本停留在“口头上”和“规划中”。
“不可为”与“可为":转型发展面临路径选择
(一)两个“不可为”,切忌“大而全”
传统媒介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战略方向问题,即 “做什么”和“在哪里做”的问题。是一哄而上做平台或者APP客户端?还是做产品?做垂直服务?是做PC终端,还是做移动终端?
做行业平台型媒体不可为
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真正应该成为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主流模式的是与互联网逻辑相吻合的平台型媒体”。这对传统教育传媒出版单位,是否可为?
“平台型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人乔纳森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中提出,从字面上,就是既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的开放性”。从本质上讲,平台型媒体是一个社会性、开放性的服务平台, 当下,“今日头条”就是一个显著代表。
纵观当下平台型媒体,大致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开放性。既然是平台,就是去中心化的,内容开放、技术上也开放;二是激活性,在平台上,一切有形无形的社会资源、市场要素、价值要素进行整合,许多原来看似无关、无法有效利用的资源及要素,因为互联网的巨大连接作用被激活,继而产业了不可想象的力量;三是服务性,平台型媒体依靠基础服务、增值服务,既让所有用户参与到内容生产中,又通过双向互动的渠道进行传播与反馈,满足用户社交化需要,从而创造用户价值,建立商业模式。
针对以上三条,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受众相对狭窄、细分程度较高的教育专业媒体,依靠做传统教育报刊出版安身立命,如果想转型做平台有太多“短缺”。
思维方式不足。传统媒体人天生血液里缺少互联网基因,脑袋里少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媒体融合的大势下,至多将融合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传播工具、一种手段,依然信守的是单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生产方式,而没有真正将互联网与现有的资源、产品进行深入融合,形成“化学反应”,真正形成链条式发展。在传统媒体中,对于新媒体尚未得到足够的实质性重视。
资金支持乏力。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烧钱”的行业,在尚未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的前提下,让传统媒体依靠自身投入做新媒体,风险太大,也不太现实。而做平台,更是投入巨大见效更慢,想想为抢市场滴滴与快滴数十亿烧钱的补贴大战,没有雄厚实力哪来这样的底气?正如喻国明所说:“平台竞争属于一种寡头独占式竞争,只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基本没有后来人什么事了。”
技术人才紧缺。回顾“媒体融合”命题的提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兴媒体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而新媒体的崛起,主要依赖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是新兴媒体的原动力,而技术人员在传统媒体里力量薄弱,且处于弱势,基本没有太大发言权。而与那些技术人员占到80%以上新媒体公司,传统媒体实在没有可比性。
如果热衷于做入口级平台,基本属于一种无效的努力。
做在线教育不可为
有数据分析,在线教育在2015年有1600亿的市场,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会飚升到1万亿。而国内在线教育用户人数在今年底将会过亿,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诱人。
从理论上讲,作为教育出版单位,教育媒体在长期的专业工作中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源,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资源,还是优质名师资源、品牌资源,还有广泛的读者资源、产品资源、培训资源,这些都为开展做在线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基础。但有了这些资源,并非万事具备。
当下在线教育市场,类型上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形式:第一种,视频平台教育频道,就是把教育视频放在网上,如网易云课堂;第二种,搭建在线教育直播或录播平台;第三种,教学机构入驻,如淘宝课堂;第四种,以建设内容为基础,自建在线教育全体系;第五种,围绕教学题库等进行开发和运营,如猿题库;还有当下非常红火的“作业帮”,基于百度强大的数据搜索,为中小学专门开放的APP。
在线教育大体系的真正发展受制因素较多:它不仅需要一个方便使用的互联网授课平台,更需要一个可以媲美线下某一领域教育机构的完整产业与服务链体系。做在线教育,绝不仅仅是把一些教育资源简单地放到互联网上,自娱自乐式地单向传播,而是需要一个完整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支持,这个体系包含了教学内容制作、培训体系、教学软硬件工具平台、评价体系和运营体系等多个方面。冷静思考,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建设,就是对于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或是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要想一步到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若要向在线教育方向发展,也并非教育媒体的发展之策。
(二)做垂直、做细微、力争“小而美”
说道融合程度,猿题库可以说是“互联网+教育”结合中的典范,研究它的成长发展之路,可以为教育传媒出版机构走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帮助。
自2013年创立,猿题库两年多时间里已发展注册用户近2000万,并在今年上半年宣布获得6000万美元D轮融资,估值3.6亿美元。该款APP最“过人之处”在于“通过智能算法对每位学生数据的进行分析和挖掘,根据其能力一对一智能出题,为用户提供手机做题及知识点测评的服务,进而帮助学生练习做题提高效率”,完备的知识框架、海量的题库储备以及数据分析让它能够很快地吸收初高中读者的关注,并赢得资金的青睐。
题库市场占领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近两千万的用户资源在手,2015年初,猿题库依据已占据地盘,推出了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拍照搜题APP“小猿搜题”,手机拍照即可搜题找答案,简单易行成为做题利器,6月又推出基于数据挖掘和个性化学习的直播辅导平台“猿辅导”。以“实时直播,真人互动,全国名师,随选随上,超低低价”为卖点,并且还有“基于学习能力定制专属课件、海量考试数据匹配习题、课堂学习报告实时反馈”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势,上线不久就赢得良好市场口碑,同时,猿题库也已跟线下培训机构联手,预计不久的将来将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产业联动态势。
猿题库以做题库起家,以内容制作和便捷服务并且免费的形式,吸纳积累用户资源并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将内容逐步体系化,并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等为用户提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私人定制需要,逐步实现收费,找到赢利模式。
笔者所任职的《小学生数学报》,曾被国家新闻出版光电总局评为“全国百佳”,致力于“传播小学数学文化、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创刊三十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报》率先探索实践媒体融合之路,2013年成功申报江苏省文化产业资金引导项目,获得启动资金100万元,启动IMATH小学数学学习社区项目。该社区的建设正是基于传统报纸创办多年来积淀的数据资源、专家资源、用户资源,发挥网络媒体即时性、互动性、内容海量、呈现方式丰富等优势,实施从传统平面的出版发行方式,向互联网时代纸媒与网络融合互动的方式转变。社区里包括视频教学、数学学习闯关、名家在线答疑、名校资源展示、数学活动组织参与等多项系列内容,目前注册用户已达四十万。2014年,《小学生数学报》又在微信平台开通以“小学生数学报”为注册名的订阅号,主动适应移动媒体时代挑战,以“微精品”“微服务”“微社区”为架构,以服务家庭教育、服务数学学习为核心理念,关注数学学习、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孩子人生成长,坚持内容为王,用户第一原则,努力打造针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数学110”“单元过过招”等栏目,同时,积极丰富内容呈现方式,以音频形式、视频展现的“听故事 学数学”等栏目,广受粉丝推崇。目前该公众号已拥成粉丝近70万,在众多教育媒体类微信中位居前茅。在之后的发展思路中,我们将着力于微信与网站社区的一体化的思路,网站作为内容沉淀平台,兼具门户、活动展示的功能,而将微信作为用户入口的“账户”,既坚持原创内容为重点,同时更多地适应移动终端特征,使用日常的场景,着力深度开发用户资源,开发诸如扫一扫看视频,摇一摇挑战智力题,数学绘本阅读,还有在微店中购买商品及专业服务,组织参加常态化的包括亲子旅游、数学夏令营等各种类活动,深耕细作,迎合服务用户需要,逐步探索出教育出版媒体转型发展的赢利模式。
因此,对于传统教育出版单位,做平台型、做在线教育,过于“大而全”行不通,切实可行的路径就是“小而美”,即教育传媒出版单位从自身现有的资源出发,选准方向,切入容易做好的细微领域,“做细做实”,做垂直服务,刺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痛点,细分领域做好之后,可依赖已占据的地盘,布局并扩大到更深或更广的产业生态。
结 语
与其他类报刊相比较,教育类报刊出版其实在开发用户、吸引粉丝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育传媒出版的内容基本都与教育教学、教材教辅直接相关,发行渠道也相对固定,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建立用户上也有一定的便利性,而教育用户因为教学、学习对于教材教辅等资源的依赖性,因此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也相对较强,而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谁直接拥有用户,就拥成了做大做强的空间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