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态甲鱼;养殖;氨氮;亚硝态氮;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85-01
安徽蓝田特种龟鳖责任有限公司在系列化的甲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常年偏高,夏季蓝藻旺发,一直困扰养殖生产,为探索经济适用的控制方法,2010—2012年商品甲鱼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结合微孔底增氧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培育优质的单细胞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氨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优势的单细胞藻类是滤食性鱼类的优质饵料,并能抑制蓝藻生成,从而达到控制水体中无机“三氮”预防疾病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甲鱼种的放养
甲鱼种是2010年7月繁殖经温室养殖至2011年4月底,规格0.4~0.6 kg/只,水泥池放养4只/m2,土塘放养2只/m2,池塘中搭配投放规格100 g/尾的白鲢2 250尾/hm2、花鲢300尾/hm2,规格60 g/尾的鲫鱼1 500尾/hm2。池水深度1.8 m,商品饲料蛋白源主要以鱼粉和豆粕为主,精细制作,使用时一般以人工配合饲料为基础,添加比为50%~80%,适当添加包括肉联厂分离的动物内脏、各种冰冻海鲜、低值淡水鱼类,添加量20%~50%。
1.2 微孔增氧设施的配备
水面配备动力0.11 kW微孔增氧设备、PVC送气主管、支管尾塑料软管、锥形曝气盘(直径80 cm)、罗茨风机送气。在甲鱼生长旺季,每天夜间开机8 h左右,水体尤其是底层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0 mg/L以上。
1.3 使用微生态制剂
养殖过程中每7~15 d使用1次微生态制剂,主要品种为EM菌、乳酸芽孢杆菌,用量为每次30 kg/hm2,晴天施放,针对不同养殖水体、不同生产季节和水质变化情况,调整微生物品种和用量。对底泥较深的老塘口,每7~10 d使用1次。饲料中也可以添加乳酸芽孢杆菌,用量为2 kg/t,随用随加。
1.4 培养有益藻类
养殖甲鱼的池塘中,由于投喂含高蛋白的饲料,加上代谢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及腐败,极易引起水质恶化。对氮和磷吸收效果最好的藻体是螺旋藻、小球藻、栅藻、颤藻、栅列藻等,尤以小球藻的降氮能力最强,利用微孔增氧设备和微生态制剂调水,促进滤食性鱼类优质天然饵料的藻类生长,如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在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被藻细胞吸收的同时,也抑制了蓝藻的旺发[1-2]。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情况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养殖的商品甲鱼陆续上市,平均规格1.05 kg/只,最大个体规格为1.6 kg/只,5月对水泥池、土池收获情况进行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水泥池和土池单产较往年分别提高12 345、5 580 kg/hm2,品质明显提高,体色、口感等指标均优于往年。
2.2 水质检测结果
整个养殖期间对水质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见表2。往年水质的检测结果,高峰值NH4+达到4.2 mg/L,NO2-达到0.51 mg/L,相比较,采用技术措施后(2011年),氨氮、亚硝态氮控制在较低水平。
2.3 疾病发生情况
往年甲鱼的出血病、腮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败血症、出血性肠炎、穿孔病、腐皮病等发生较为严重,养殖甲鱼成活率75%左右,2011年水泥池养殖平均成活率86.6%,土池养殖平均成活率达91.4%,表明采用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在养殖水体零交换的情况下,能将氨氮、亚硝态氮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对疾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1)养殖甲鱼使用的都是高蛋白饲料,由于大量投饵而留下的残饵及水体中水生动物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导致水质恶化,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高温与碱性环境下,离子氨离解成分子氨。亚硝酸盐、离子氨的毒性通过鳃渗进水生生物体内,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水体溶氧量愈低,毒性也就愈强烈。研究证明,氨氮、亚硝态氮的存在水平与水生动物疾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分别将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控制在0.5、0.2 mg/L以下对于减少其毒害与预防疾病发生非常重要。
(2)藻类是光能自养生物,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藻体氨基酸、蛋白质及叶绿素等含氮物质。藻类的生长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在养殖水体中培养有益藻类,当其形成优势群体时,可抑制有害藻类(如微囊藻)生长,既可起到除氮产氧的作用,又能为滤食性鱼类增饵,是甲鱼养殖生产中水体调控的好方法。
(3)微孔底增氧,能直接提高底层水体溶氧量,促进上下水层对流;消除池塘水体的温跃层﹑氧跃层﹑水密度层,保持水体高溶氧,以促进微生物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抑制氨氮尤其是分子态的氨和亚硝态氮的生成,有利于养殖动物生长,增加单位水体产量。
(4)生态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经培养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制剂,能调节水产养殖生物环境,改善和调理微生态,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或增进养殖水生动物健康水平[3-4]。池塘高产养殖水体底部常常积累大量的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和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往往导致水质败坏,诱发水生动物病害。微生态制剂中的微生物具有氧化﹑氢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将上述有害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不仅净化了水质,还能为单胞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有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从而促进滤食鱼类生长[5-6]。
4 参考文献
[1] 张庆,李卓佳,陈康德.复合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1):32-34.
[2] 高政权,孟春晓.微藻与水环境修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30-33.
[3] 王斌,康白.微生态调节剂对鲤鱼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1):32-35.
[4]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4):63-65.
英文名称:Guizhou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主管单位: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贵州省畜牧兽医科研所;贵州省畜牧局;贵州省畜牧兽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1474
国内刊号:52-1099/S
邮发代号:66-5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淡水;养殖;无公害;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7.03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认识逐渐深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无公害食品生产地、产品、加工等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我国对无公害食品需求量巨大,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淡水养殖不同于海产品养殖,淡水养殖需要利用湖泊、水库、江河等内陆水域进行水产动物饲养与繁殖,常见的淡水养殖产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居全球首位。淡水养殖具有一定局限性,内陆水域的流动性较差,导致水质更换速度慢,加大了淡水养殖的病害防治难度,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分析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控技术。
1 养殖水域设计与建造
在筹建淡水养殖场时需要提前对附近的水源进行勘测,保证水源达到养殖标准,一方面水源不能带有有毒物质与病原体;另一方面水源的水质情况必须满足产品的生存标准,保证水源可以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关于水产品水质的要求可以参照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在涉及淡水养殖场时需要综合考虑养殖场地的面积,为养殖场地设置完整的进、排水系统,每一个养殖池塘都具有独立的进、出水口,引进水源之前先对水进行消毒,可以将水引入蓄水池暴晒数天,如果引入的是地下水源,则需要保证水温与氧溶量达到相关标准。
2 病原体控制与消灭
内陆地区的水域流动性较差,需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保证清理池塘的药物可以杀灭病原体,除此之外,还要对池塘的水质进行改善,可以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改善池塘水质。另外在引进苗种之前必须对苗种进行检疫,水产苗种的检疫可以参照《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一方面必须保证繁殖的亲本来源于良种场;另一方面必须保证苗种生产条件与设施符合生产标准。同时必须加强养殖场的日常消毒工作,从苗种、饵料、场地、工具、水质等五个方面控制疾病传播。
3 无公害渔药的使用
无公害渔药指的是渔药中的成分对水产品与其他生物无毒副作用,且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无公害农药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无公害农药的使用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防预为主,提前预防池塘中的病毒与害虫,注重防治结合,尽量使用生态友好型的生物制剂,避免对水池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是安全性原则,淡水养殖场必须保证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渔药中的成分不危害人类健康。
4 季节性疾病的防控
水产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些疾病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养殖场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外用药物、饵料预防以及中草药预防,外用药物是在养殖场附近悬挂药用竹篓,或者直接将药物进行全池泼洒,这种方法适用于鱼类鱼鳍、体表的疾病防治,常用的药物包括漂白粉、硫酸亚铁与硫酸铜的合剂等,饵料预防主要针对鱼类的肠炎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大蒜素等,中草药预防是我国所特有的养殖技术,流苏子等药物可以防治草鱼细菌性皮肤病,地锦草可以防止甲鱼温病,乌剑梅可以防治白头白嘴病。
5 提高水产品抗病力
除了外界的防治措施外,还需要加强水产品的自身抗病能力。一是科学放养,在放养前选择合适的品种,在同一池塘尽量放养同一种类、同一规格的苗种,避免混养造成的疾病感染,北方地区可以实行冬放;二是科学投饵,在使用饵料前需要对池塘的养殖情况进行调查,保证天气、水温、水质等外界环境符合投饵要求,同时提倡绿色饲料,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多酶制剂、天然矿物质等;三是调节水质,随着水产品的体积增大,池塘中的水产品单位空间更小,每隔15天向池塘中灌注10厘米左右的新鲜水源。
6 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淡水养殖场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淡水养殖产品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日常维护、疾病预防、苗种引进、渔药投放、饲料喂养等,通过建立全程管理体系严格监控水产品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定向控制,保证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生产。除此之外,淡水养殖场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员工培训,保证养殖场每一位员工都能掌握水产品疾病防治的相关技术,提高工作人员对水产品病害防治的意识,保证每一个环节具有标准化的参照资料,实现水产品生产标准化操作。
综上所述,无公害淡水养殖的病害防治技术具有多维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本文从养殖场的日常管理、水质净化、苗种引进、渔药使用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水产品病害防治技术,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无公害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高中.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孔江红,刘襄河.鳗鲡无公害健康养殖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河北渔业,2009(10):32-35.
[关键词]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技术
1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生产技术应用措施
1.1做好水温控制工作。在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根据天气情况的分析,将水温控制在15℃以上,满足罗非鱼越冬需求。例如:技术人员搭建保温棚,利用保温棚保温效果保持罗非鱼生存环境的温度,减少寒气的侵袭,满足其水温条件。1.2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在罗非鱼越冬养殖的前10天要对其进行密集适应驯养,使得罗非鱼鱼种可以适应越冬养殖环境,在最初的三天之内,不可以对其进行投食处理,在三天之后,应用漂浮饲料的方式开展驯养活动,提升鱼种的养殖工作质量。在鱼种进入鱼池七天左右,要利用晶体的敌百虫对鱼塘进行喷洒处理,提高杀虫工作质量。此外,保证池塘水深在1.5米以上,池塘保水性能好,保证水源充足。1.3全面控制养殖密度。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好密度控制工作,利用各类管理技术对其进行控制,根据鱼种实际规格等,明确鱼种的放养密度,在此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鱼种养殖的密度控制在50kg/亩左右,提升养殖工作质量。1.4饲料喂食措施。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饵料的喂食,保证可以满足越冬鱼种的生长需求。此时要注意的是,越冬饵料喂食区别于夏季的饵料喂食,冬季养殖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营养方案,合理对饵料进行搭配处理,将饵料混合在面团中,然后放入食台里,保证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喂食。同时,养殖技术人员还要保证越冬饵料的喂食量度,每次投食要保量2%左右,每天喂食的次数为两次左右,在此期间,不可以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在出现病害的时候,养殖技术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换水处理,全面控制投食量。1.5制定完善的增氧制度。在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期间,养殖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增氧工作,在发现罗非鱼出现轻微浮头现象的时候,就要立即开展增氧活动,为了可以降低增氧成本,必须保证对增氧机进行定时处理,提升其工作经济效益。1.6病虫害预防措施。罗非鱼越冬鱼种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影响着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治方案,在疾病防治的时候,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控制水温,主要因为罗非鱼属于热带鱼种类,在水温低于15℃的时候,就会降低罗非鱼的抗病能力,难以保证其疾病防御效果。其次,相关技术人员要科学选择鱼种,不可以选择带病的鱼种,切断病源。再次,技术人员需要全面控制水质情况,如果水质的溶氧不足,将会导致罗非鱼的血液组织受到一定的伤害,降低罗非鱼的疾病抵抗能力。因此,技术人员要及时清理鱼池中的杂物,科学应用增氧机械设备,严格控制增氧时间,为罗非鱼鱼种的生长营造良好环境。最后,相关技术人员要全面预防罗非鱼车轮虫与水霉病,保证鱼池的清洁性。一旦发现有罗非鱼鱼种感染了此类疾病,就要利用强效灭虫雷100克和硫酸铜对其进行治疗,剂量控制在300-350g/m3左右,保证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天都要对鱼池中的水进行更换处理,消除其中存在的病菌与毒害。
2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注意事项
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各类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保证可以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2.1在养殖期间,要科学选择养殖季节,例如:广西地区天气较冷,尤其是桂北区域,平均年气温较低,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将准备越冬时间控制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保证可以提前做好越冬准备,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2.2在越冬出池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水温,保证水温在19℃以上,保证可以做好出池工作。同时,要利用科学技术对鱼种进行温度过渡处理,避免鱼种在出池的时候发生应激反应,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结语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科学控制水温与饲料喂食工作,制定完善的疾病预防方案,逐渐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罗非鱼越冬的成活率及养殖质量。
参考文献
[1]欧宗东,陈冬兰.罗非鱼的繁殖关键技术[J].当代水产,2012(1):59-60.
[2]秦志清,曾占壮,樊海平等.罗非鱼越冬期斜管虫和车轮虫并发病的防治[J].水产养殖,2012,33(12):50-51.
中国渔药安全行业形势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吴淑勤所长在“通威鱼(安全鱼)健康标准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
鲤、鲫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一)
中国式“3+2”对虾安全养殖纳米集成技术设施与工艺流程(二)
草鱼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
胜斑鱼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介绍
如何提高鱼病治愈的几点措施
观赏鱼中的新宠——魟鱼
增加渔民收入 增进渔民福祉
合浦珠母贝 不同壳色优良新品种培育阶段成果通过现场验收
南海所主持承担的“广东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动态评估”项目通过验收
养笋壳鱼每亩利润超5万 斗门引进外国鱼苗“本土化”,养殖技术获省科技二等奖
南美白对虾亲体四月成功产卵
广州番禺区化龙镇举办罗非鱼养殖防病技术培训班
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广州罗非鱼鱼苗“游”入东南亚打破出口瓶颈
台湾捕获罕见263公斤黑鲔鱼 90万卖出
茂名三高罗非鱼基地工厂化育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养殖加州鲈鱼 市场前景看好
中山每月20吨脆肉鲩“游”进北京
山东:没有追溯体系不能认定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产饲料将有国家标准 意义深远
几种有“钱”途的水产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助推两广地区罗非鱼恢复生产
千岛湖有机鱼成地理标志注册产品
中国罗非鱼产量减少震荡全球市场
珍稀白蝶贝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在三亚获得成功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赏鱼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召开
“盐碱地生态综合立体种植和养殖及盐碱地改良模式推广”课题通过验收
“鲆鲽类全封闭式养殖系统关键技术集成与健康养殖”课题通过验收
控制养殖水体污染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特种养鱼防病应从冬春抓起
五项举措推进茂名渔业产业化
大口鲶苗种转食141浮性膨化料技术
如何选择笋壳鱼苗种?
日本对虾与双斑东方鲀套养高产技术
几种主要经济龟类的养殖优势及养殖技术之一黄缘盒龟
水产品药残成因与预防对策分析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水生动物免疫系统中的研究进展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全饲料安全限量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要点
一年双造澳洲宝石鲈和冬棚南美白对虾健康轮、混养生态模式
慎防泰国笋壳鱼鳃霉病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云斑褐塘鳢养殖技术的探讨
我国水产养殖的概况与实施健康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罗非鱼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实施科技兴渔促进渔业发展
黄全鲫被审定为新品种
茂名引进“黑金刚”(南非产斑节对虾新品种)繁育成功
福建省试点渔业保险渔民投保政府贴30%
广东破解对虾养殖抗病毒难题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
牛盾表示:渔业灾后重建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文昌养殖罗非鱼致富
乳山市首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隆重成立
福建鳗协提三项诉求振兴产业无公害食品鳜
类塘鳢引种研究的现状与建议(一)
印楝素复方制剂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使用微生态制剂后的池塘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
龟类动物的经济价值及养龟关键措施
加州鲈家系选育的初步开展
鳜鱼养殖疾病防治初探
关于我国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
美丽硬仆骨舌鱼繁殖获突破进展——大陆第一代幼龙诞生
“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欢迎订阅《渔业科技产业》杂志
台湾东部海域发现全球首见的两种海鳗
饲料形势好转将加大养殖虾成本压力
全国首批渔医上岗
罗非鱼丰产不丰收 茂名将成立养鱼协会增加对话权
生态渔业服务京津
长江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为全面、更好地展现山东省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本刊记者顶着酷暑,辗转数千里,在山东各地调研采访。七月流火的胶东半岛,海风习习,艳阳高照,树木葱绿,记者来到好当家集团总部,走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建设新农村十大复转军人、山东省人大代表、CCTV2007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唐传勤,感受好当家集团和领军人的风采与魅力。
绿色资源 科技兴企
厚道朴实、坦诚开朗,既有企业家的谋略,又有军人的豪放、率真,这就是好当家集团唐传勤给记者的深刻印象。7月5日,当记者来到好当家集团总部时,唐传勤刚接待完山东省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回到办公室时身上仿佛还带着浓浓的海风气息。
“好当家集团地处黄海腹地,海洋渔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传统的海洋捕捞是我们的起家产业,然而在海洋捕捞过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敏锐地认识到:靠捕捞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长久之计,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出路。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利用公司驻地三面环海天然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学牧海、以养兴渔”战略,筑池养虾,围海养鱼,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我们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集团驻地兴建了“金海湾工程”,使养殖总面积达到24万多亩。在养殖结构上,以育苗为起点,从养殖到加工,形成完整的海洋产业链,打造出中国第一家无公害蓝色食品企业。”采访中,唐传勤气定神宁,言语之间充满了自信的指挥若定,对于好当家集团的发展情况向记者娓娓道来。
企业的发展当随时代。采访中,记者得知,好当家的创业者们敏锐地认识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饮食要求的提高,方便快捷、健康美味的冷冻食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经过考察论证,好当家集团决定把发展重点定位于食品加工,通过合资办厂的方式,把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引入企业。1990年,好当家集团成立荣成市第一家合资食品企业――源运水产有限公司,先后利用外资5000多万美元,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与日本、美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合资兴建了15家合资食品企业,带动了荣成市食品行业的发展。他们研制开发出的“好当家”系列冷冻调理食品已形成了水产类、蔬菜类、肉类、面食类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年生产量10万吨,很快成为中国海洋食品业内迅速崛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近年来,海参作为高级保健和营养食品,好当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参养殖,在集团拥有的金海湾内投放人工礁,并将原先的虾池全部改造,扩大海参养殖范围。好当家名优水产养殖区内实行立体养殖方式,下层水底主要养殖海参,上层水体主要养殖海蜇,整个养殖体系,完全不投饵料,采用潮汐原理进行自然水体交换,海参生长完全依靠天然海域中的水内微生物、藻类,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所产出的刺参,已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多种产品被认定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被列为全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对于此,唐传勤向记者详细介绍: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名贵海产品,它含有50多种天然营养成份,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传统的海参加工方法不但非常繁琐,还使其营养成分大大流失。2003年年初,好当家与山东省科学院联合攻关,并投资一千万元从日本购进先进的产品加工设备,开发出了中国国内市场上第一枚即食鲜海参。它的出现,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并且去除了海参令人不快的腥味,食用起来鲜嫩可口;产品外观与活海参基本相同,开袋即食,免去了以往食用海参时烦琐的发制和烹饪过程,成为海参食用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好当家陆续研制出了海参原浆、海参口服液、海参胶囊等一系列海参产品,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以即食鲜海参为依托,好当家又研制开发出了即食鲍鱼、即食大虾、即食扇贝等一系列海洋即食食品,在食品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即食”潮流。
“科技和资源优势,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根本竞争力所在!”军人出身并曾在美国留学深造的唐传勤郑重地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发展生态化健康养殖,好当家集团先后自主或联合,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北京海洋食品研究所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了对虾育苗高产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生物饵料大面积高产稳产技术、海蜇全人工育苗技术、海参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牙鲆鱼全雌化技术等,建立了好当家食品研发中心,开发出一系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食品,这些技术直接领航好当家“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使知识、智力、资源充分有效整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科学发展 打造名牌
站在好当家集团办公楼台上,记者极目远眺,只见不远处海天一色,汹涌奔腾的海水在这里变得静若处子。唐传勤告诉记者:记者眼前看到的是好当家人工实施的“金海湾”工程,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好当家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昔日荒滩上发展壮大成中国第一家纯生态的海洋食品企业集团,并带动当地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如今,好当家集团现拥有直属企业50多家,其中国内A股上市公司一家,固定资产30多亿元,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单位、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并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区被列为全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好当家”海洋食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对此,唐传勤深有感触地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多年来,我们好当家人发扬“艰苦创业、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永争一流”的拼搏精神,才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神话和奇迹。
关键词中国林蛙;常见疾病;防治
中国林蛙养殖是铁力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林蛙在饲养过程中常发生多种疾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中国林蛙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黄皮病、烂皮病
1.1症状
患黄皮病的林蛙皮肤由黑褐色变为黄色,很快死亡。患烂皮病的林蛙背皮溃烂脱落,眼睛变白色,失去视觉,潜伏于阴暗处,用指端搔患处,导致出血死亡。
1.2病因及防治措施
主要是由感染坏死性杆菌而死,多发生于生殖期的成蛙[1]。目前没有较好的防治办法,一般用1.5 mg/l漂白粉溶液对场地消毒,用抗生素药物和va有减轻病害作用。
2红腿病
2.1病因
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2]。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季饲养期间,传染快,死亡率高。
2.2症状
发病个体伏地,精神不振,不进食,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有带血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有并发炎症。剖检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黏液。
2.3防治措施
一是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二是用1 mg/l漂白粉溶液全区消毒;用0.7 mg/l硫酸铜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氯霉素带动物全池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10 mg/kg,1次/d,连续3 d。三是用3%食盐浸泡病蛙20 min,或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24 h。四是用磺胺嘧啶2 g拌虫1 000 g喂蛙3 d;用增效联磺1片加酵母2片,与饲虫拌匀连喂3 d;用土霉素、氟哌酸、畜用病毒灵等消炎抗菌药剂,每1 000 g饲虫拌药1 g,喂蛙群有预防作用。
3 胃肠炎
3.1病因
胃肠炎是中国林蛙蝌蚪、幼蛙和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病原为细菌,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3]。
3.2症状
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的围着饲养圈跳,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发病3~5 d后,部分病蛙开始不进食,个别蛙死亡,病蛙颜色变成青色,此时如及时治疗基本可治愈。发病后期,大量病蛙不进食,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
3.3防治措施
胃肠炎的发生多与环境卫生恶化、水质和饵料不洁有关。因此,蝌蚪期要保持水质清新,可每600 m2施用1 kg生态增氧剂,7 d施1次;或用5 mg/kg优碘消毒,10~15 d进行1次。蝌蚪期不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蝌蚪发病后要及时换水,清除病死蝌蚪,防止病菌蔓延。并在每千克饲料中加胃散片或酵母片1片、痢特灵1片,研成细末,混合喂给。
幼蛙和成蛙胃肠炎的防治:加强饲养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胃肠炎的高发期,用12.5%病毒净500~1 000倍液,或优碘1 000倍液消毒,交替使用,每7~10 d消毒1次,发病期每2 d消毒1次(优碘要在日落黄昏时使用)。在日常预防胃肠炎时可用黄粉虫5 kg拌土霉素10 g、环丙沙星20 g,连喂5~7 d,每月预防2次,并注意饵料要定时定量饲喂。在发病初期,每千克饵料拌富美宁8 g,连喂2 d,也可每千克饵料拌欧速灵8 g,连喂5 d,并配合使用肠炎平每千克饵料拌8 g。当病情发展到第2、3阶段时,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强蛙场消毒,用欧速灵20 mg/kg浸泡(幼蛙15 min,青年蛙20 min,成蛙30 min),连续治疗恢复到正常进食时,可用5 kg黄粉虫拌va胶丸100粒、土霉素纯粉10 g、兽用环丙沙星25 g、多种维生素5 g、酵母片40片混合拌匀,饲喂病蛙7~10 d;如饲喂无菌蝇蛆,可将无菌蝇蛆洗干净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消毒,将土霉素粉10 g、环丙沙星30 g、泻痢停10片混合研成细末,溶于少量水中拌麦麸喂蝇蛆,24 h后将蝇蛆分离出来用消毒净1 500倍液,或12.5%病毒净1 000倍液消毒后,用土霉素纯粉10 g拌蝇蛆5 kg;或环丙沙星20 g、多种维生素5 g、酵母片50片混合拌匀研成细末拌蝇蛆5 kg饲喂病蛙。刚治愈的病蛙很容易复发,在治疗后期应每千克黄粉虫拌8 g肠炎平,让病蛙彻底恢复健康。
中草药防治:用乌梅、五倍子、黄芩磨成粉面,撒到蛙池中;或将磨成粉面后的中草药掺和到蛙食黄粉虫中,每天投喂3次。
4脑膜炎
4.1病因
脑膜炎是近年来在南方养殖中遇到的一种新病,比较少见,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难治愈等特点。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
4.2症状
患病林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4.3防治措施
一是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二是发病后可以用3 mg/kg红霉素溶液药浴,同时用漂白粉连池水带蝌蚪一起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0.3 mg/kg。
5气泡病
5.1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4-5],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便引发气泡病。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5.2症状
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5.3防治措施
投喂干粉饵料要先用水稍加浸湿,植物性饵料要煮熟以后投喂。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2 d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些煮熟的发酵玉米粉,几天后就会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1 m3水体加食盐15 g。
6水霉病
6.1病因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中国林蛙越冬期、蝌蚪期常发生水霉病,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造成蛙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6.2症状
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中,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8.2车轮虫病
早期车轮虫寄生在蝌蚪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
8.3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
主要是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可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铜全池喷洒防效较好。
9参考文献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样防治林蛙烂皮病[j].中国农村科技,2002(1):28.
[2] 崔岩,杜人杰,崔春月.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中草药药敏实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2.
[3] 赵凤春.林蛙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3(10):35.
[4] 车轶.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j].水产养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吴梅艳.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的疾病防治[j].农牧产品开发,2000(11):39.
[6] 车轶,孟宪国.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7] 卫庆功,白秀娟,丁庆东,等.林蛙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8] 胡茂刚.科学养殖致富100例[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8.2车轮虫病
早期车轮虫寄生在蝌蚪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
8.3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
主要是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可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铜全池喷洒防效较好。
9参考文献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样防治林蛙烂皮病[j].中国农村科技,2002(1):28.
[2] 崔岩,杜人杰,崔春月.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中草药药敏实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2.
[3] 赵凤春.林蛙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3(10):35.
[4] 车轶.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j].水产养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吴梅艳.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的疾病防治[j].农牧产品开发,2000(11):39.
[6] 车轶,孟宪国.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罗氏沼虾;养殖技术;高产
中图分类号 S96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6-01
罗氏沼虾素有淡水虾王之称,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目前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2010年宁国市华瑞农业养殖基地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13.33 hm2,产量50 t。笔者对基地罗氏沼虾高产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促进其优质生产,现介绍如下。
1 清塘消毒
放养罗氏沼虾前要做好虾池的清整消毒,新开虾塘一般需曝晒2~3 d后再进水,老虾塘则应清除过多的淤泥(留厚约10 cm的底泥)。新老虾塘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首先要用生石灰清塘,彻底杀灭水体中各类有害生物和野杂鱼。先排水(留深20~30 cm的水),清淤,后用生石灰750~1 050 kg/hm2进行消毒。清塘后7~10 d进水,为预防病害和敌害,进水时须经过严密过滤[1]。
2 移植水草
虾池进水后种草,水草以轮叶黑草为主,辅以少量苦草,种植间距1~2 m。深水处水面种水花生,以毛竹扎成50 cm长方形框架,防止蔓延;浅水处种植苦草,其覆盖面积约占水面的30%。水草可供罗氏沼虾栖息、蜕壳和隐蔽,其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氧;净化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应在清明时节前后种植轮叶黑草播种苦草。
3 虾苗投放
一般于5月下旬到6月上旬放苗,如果于5月中旬之前放苗,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并根据未来7 d的天气预报确定合适的放苗时间,同时还应具备多项条件。为避免低温袭击,池塘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水温必须达到22 ℃以上,同时将pH值控制在7~8 [2]。一般投放3 cm幼虾12万~15万尾/hm2,投放0.7~0.8 cm虾苗30万~45万尾/hm2,搭配鲢、鳙鱼不能同期入池,需晚放15 d。选择晴天的清晨或阴天不闷热的时段放养,虾苗要求整齐、体质健壮。
4 饵料投喂
罗氏沼虾为杂食性动物,生长迅速,饲料需求量大,且不耐饥饿。因此,在罗氏沼虾成虾饲养期间,要坚持定质、定点、多点、多次投喂[3]。饲料要求用名牌厂家的罗氏沼虾专用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达30%。饲料投喂以少量多次为好,一般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投全日量的30%,下午投全日量的70%。饲料投喂量可按池虾总量乘以体重饲料比确定,通常每个月调整1次日投喂量,具体依据虾的吃食情况而灵活掌握,适时适当调整,使饲料得到充分利用。
5 水质管理
虾池早期以浅水为好,水深一般控制在70 cm左右,虾苗放养15 d后,可逐步加添新鲜水,有条件的地方可每天向池内加注新水3~5 cm,2个月后池水可加深到1.5 m。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既要提供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又要保持比较稳定的生态环境,确保水质达到活、爽、嫩[4]。控制pH值在7.0~8.5、溶氧为4 mg/L以上、氨氮为0.6 mg/L以下、透明度30~35 cm,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饲养前期水质应稍肥,后期应偏淡。改善虾池水质条件的一项必要措施就是按期冲、换水,具体根据水质状况和天气变化而定,一般中期平均每天换水5%~10%,后期10%~20%。宜在中午换水,以促进上下水的对流,促使水体中的溶氧分布平衡,而下半夜后加水能有效地减少浮头[2]。
一般在晴天中午开2 h左右的增氧机,恶劣天气则在半夜至次日凌晨开启,浮头时也应及时开启[5]。阴雨天和傍晚时段不能开启增氧机。一般增氧机功率不小于11.25 kW/hm2。为增强罗氏沼虾蜕壳,应定期用生石灰改良水质。每隔15~20 d用生石灰150 kg/hm2化水全池均匀泼洒,既能改良水质,又有利于罗氏沼虾蜕壳生长[1]。另外,放养花白鲢也可调节水质,可在放养虾苗时搭配规格为50~100 g/尾鲢、鳙鱼150~200尾,花、白鲢比例为1∶1或1∶2。
6 日常管理
为确保能及时掌握池塘的环境变化、安全状况、沼虾的活动情况,管理人员应于每日凌晨及傍晚巡塘1次,并仔细记录。主要观察内容:罗氏沼虾的健康状况、活动和分布情况,检查池底及池边有无死虾及有无浮头现象;观察罗氏沼虾的虾壳数量及大小,查看罗氏沼虾有无反常行为和浮头的各种迹象[2];定期估测池内的存虾数,以确定适宜的投饲量;注意池塘内的水位、水色变化以及有无气味逸散;填好池塘日记,将每日观察情况记录整理,以便今后作出科学的总结。池塘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塘号、面积、水位、水深、虾苗放养情况(时间、尾数、规格、搭养品种)、天气、水温、投饲、施肥、注排水、生长速度、摄食情况、增氧机使用情况、虾的动态等其他状况。
另外,还应注意虾塘的病害防治。每隔15 d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如二氧化氯、生石灰或二溴海因等,以杀灭病毒、细菌、真菌等[6]。
7 适时捕捞
罗氏沼虾活虾的上市时间一般在9月底至11月上旬,上市时间比较集中,市场价格相对较低。如果通过早放苗、放大苗等方法,使虾在9月上旬,甚至在8月底提前达到上市规格,既可提早活虾的上市时间,又能使早上市的虾价格提高20%以上。有网捕、干塘等捕捞方法,捕捞工具有地笼、抄网、拖网等。
8 参考文献
[1] 徐世泽.池塘青虾养殖高产关键技术[J].中国水产,2010(7):38-39.
[2] 叶军强,顾德平.罗氏沼虾的养殖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1999,26(4):185-186.
[3] 金萍,邱波.罗氏沼虾池塘双茬养殖技术[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1(1):54.
[4] 王新叶.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技术要点[J].河北渔业,2010(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