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

第1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第2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上一期惠老师作文课堂与大家见面,获得了很多小读者的喜爱。因为惠老师的作文课堂精准生动,指导富有针对性,力求让大家一课一得。

这次惠老师又带来了新的主题,给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了,上课啦――

大家都知道美国大学入学前的学术水平测试又叫SAT。在作文的标准与要求上有一条是“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的论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对高中生的要求,小学生并没有“说理”训练要求,其实不然。在美国加州,小学教育中有一个概念叫“公共说理教育”。美国《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中对小学一年级的要求是,“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在高年级、中年级段,除讲究形式逻辑,还要能够避免读者误解”。

且不说对中高年级的要求,仅一年级的要求,“简单说理”和“叙述观点”,就要求我们重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第3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第4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儿童思维发展分为三阶段

“为什么不提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我们先从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说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刘盈讲解道,儿童思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形象思维阶段和逻辑思维阶段。二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是通过感受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称之为动作思维阶段;二到六岁之间,孩子是依靠具体形象来思维。例如,在做计算时,家长用苹果来举例子,孩子就容易理解;到了六、七岁,孩子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之间,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过渡时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孩子的逻辑思维得到丰富的发展。

培养孩子身体统合能力更重要

“欲速则不达。幼儿过早接受小学课程获得的只是即时效应,并不是真正的认知。”刘主任认为,学龄前教育应该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儿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独立性。如果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无疑是违背了孩子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

“现在很多一年级的小学生跳绳不能连续跳到20下,还有的孩子知道3加4等于7,动手写却总是写成6,就是因为幼儿时期缺乏手脚训练,导致脑和手的协调能力不强。”因此,幼儿教育应该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幼儿园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身体的统合能力,给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拔苗助长”危害不可忽视

[危害1] 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有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危害2] 导致近视、驼背

虽然幼儿时期其骨骼比婴儿的要硬些,但仍需保护,防止变形。幼儿的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够灵活、协调。过早写字,孩子只知道要拿住笔,却不管是否拿对笔。这样会导致幼儿握笔姿势不正确、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的产生。

[危害3] 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

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不仅会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还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不少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批评,将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改变一生。

[危害4] 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获得好成绩,会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再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

另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授知识上没有达到小学教师水平,知识传授的不准确,幼儿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到了小学后,教师往往下大力气也难以纠正。

【专家呼吁】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起跑线”意识

不少家长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学龄前的教育方式,家长起着决定作用。“大家都知道大器晚成这句话。这说明了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各不相同。”刘主任说,18岁以前,都是孩子智力的发育阶段。所以,家长朋友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切莫心急,不要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只要孩子身体健康,遗传基因没有问题,遵循大脑的自然发育规律,孩子就会健康、聪明、快乐的成长起来。

【小链接】

国外幼儿园都学啥

美国孩子练动手能力

美国幼儿园的教师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丰富的儿童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园给孩子设置的学习课程不多,而以动手制作手工和户外活动居多。

日本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除了会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生活常识之外,其一大特点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通过玩乐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5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在课堂上除了耳听,眼看,脑想外,还得动口,把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反过来,语言的训练也将促进思维更加精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仍然重知识、轻能力。如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大纲》的知识要求,而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求落实不到位;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认真”听讲的现象“涛声依旧”;只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很少顾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象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更是司空见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是教学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低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语言不够丰富,数学语言比较缺乏,说的话也不够规范、完整和完善。教师应该从低年级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训练。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用口表达,动脑思考,从让学生说一句完整、准确的话开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要求,使学生更好地用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通过看主题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汇报。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说一些最基本的句子,促使其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意思,培养规范、完整的语言习惯。

再如,教“几是几的几倍”时,通过摆一摆、比一比,教师指导学生边摆边说正方形有16个,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4倍,也就是说16是4的4倍,16里面包含4个4,所以要用除法计算。学生在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中初步学会一些数学语言,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二、 教会学生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思维。

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有12个竹笋,要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学生叙述完图意以后,让学生初步理解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理解,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可能是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并通过对比知道三个三个地分最方便,而且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都是每盘放三个,计算时用到了口诀三四十二。聪明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已经知道计算除法时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而这一内容是下节课要讲的知识。把动手操作、语言训练、发展思维能力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 教会学生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有根有据地思维。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逐步使学生会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对于低年级学生,首先要他们能有根有据地思维。达到这一要求,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

例如,在教学计算25+37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方法①想把37分成30和7,再算25+30=55,最后算55+7=62;方法②想把25分成20和5,37分成30和7,先算20+30=50,再算5+7=12,最后算50+12=62……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初步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再如,应用题教学是这种训练的好教材,学生学习应用题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列式解答,还要能说出选择这种计算方法的理由。比如一年级的求一共的一步应用题和求还剩的一步应用题,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加法或减法计算。从第一步开始打好基础,那么以后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

四、教会学生运用内部语言,使学生初步达到较高水平的逻辑思维。

内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要在大量的外部语言训练基础上逐步完成。通过自己与自己讨论的方式完成,促使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逻辑思维转化。

例如,在教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后,学习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应用以前所学方法解决。并让学生说出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所用口诀不同,学生说出了这些对于要学的内容已经算是掌握了。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从找条件开始,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应该先求什么,再根据先求出的问题和另外的已知条件想应该再求什么,从问题想起,分析要求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条件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必须先求什么,再求出什么。并设计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想先求什么?( )列式( ),再求什么?( )列式( )综合算式为( )。这样把握住找中间问题的这一规律,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加强数学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到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由训练学生的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促使其思维不断发展,不断内化。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就能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讨、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075-02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要重视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我常常会低头弯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小组里和他们一起讨论学习问题,这样就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多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敞开思路,大胆地畅所欲言,把各自的见解、想法充分地展现出来。教师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标新立异的设想、挑战性的探索给予支持和赞许,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很难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

二、注重思维想象性的训练

学数学离不开思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想象开始的,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思维想象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自由地思考,任意地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思维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想象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不良定势较少,能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这些都是培养思维想象的良好条件,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思维想象、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三、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是直接的觉察,指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洞察或领悟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的思维也受逻辑规则指导,但不受其局限。直觉的特性是直接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实质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既具有模糊的一面,也有直接的甚至突发的一面。直觉因其特点在数学解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一个人直觉力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数学解题能力的强弱。作为数学思维中的一种,直觉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规律、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敏锐的想象与直接地领悟和洞察。在数学解题中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等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发展创造能力,形成果断个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探究问题实质的思维。数学直觉是学生对数学问题在头脑中的一种瞬间判断,这种判断是学生大量的信息在头脑中迅速链接、快速组合的结果。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能产生思维的活跃,灵感的突发,并能有效地进行猜测、想象和快速判断,这便是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直觉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先锋。

四、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判断推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很重要的题型,但传统应用题历来都是按照解题需要设置条件,每道题所给的条件既不多也不少,这样极易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所给的每一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题目肯定是做错了,导致学生解题时不注重分析数量关系,而是凑合条件去解答。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条件,它需要人们从众多的信息中寻找、发现和组合解决问题的合适办法和条件,因此在应用题中可适当设置一些多余的条件,以培养学生的筛选、组合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数学教材处处体现逻辑性,教师千万不能只看教材的表面,只讲数学知识。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训练

数学课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逐渐减弱,有的孩子明明想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更是不张口,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发言环境,不让学生有心理压力,激发他们想说、敢说、有话可说,有机会可说,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只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发明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繁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与“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与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与“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安排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 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和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资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和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身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只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检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局部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假如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8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从今年9月1日开始,上海静安区爱国学校尝试对一年级的课程实施变革,完全取消了延续55年的数学必修课。据说这种变革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公立学校属首次。”

就是这一则70个字的短消息,在全国的小学校、小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育研究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数学”这个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竟从启蒙教育的起跑线上,向后延迟了一年,这一大胆举动理所当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导致争论是必然的。

正方主要观点:

“一年级的孩子不适合过早学习数学!”

6至7岁的孩子发音器官柔软,语言模仿能力最强,是学习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而逻辑思维能力弱,所以取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是科学的做法。在英国等欧美国家,小学生直到三年级都没有正规的数学课,只有数学游戏的活动,这样做的意图就是将时间腾出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语言、图画和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孩子学什么、什么时间段学什么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一年级的孩子应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多见识一些东西,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感官能力,将来再学数学的时候所有的感性认识都可以拿来辅助学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早一年晚一年掌握某些知识对他此后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如果孩子因学习超年龄段的知识感到吃力进而惧怕、反感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他此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会受到这种情绪带来的伤害。这一阶段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是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是愉快的,而不是可怕和痛苦的事。

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越早越好,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长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内容上,而应着眼于整个人的和谐发展。

反方主要观点:

“取消数学课肯定不对。所有涉及孩子的事情必须慎重。”

计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数学课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有待提高的只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儿童的逻辑思维未必都是抽象的。图形思维是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是靠‘感官’来学习……”如果说低龄儿童进行思维的时候需要借助实物、动作,离开了这些,思维就会停止,那么通过想像图形和动作可以让思维得到延续。而因为逻辑思维弱而“加强英语教育,大幅去除数学教育才是顺应科学的做法”实在不是理由。

实际上,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具备起码的计算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可以让孩子形成对数的概念、开发孩子的智力,这非常重要。低年级的数学课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炼出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有利于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将专门的数学课由一年级推迟到二年级,实际上也就推迟了对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

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本刊记者采访了数名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家、校互动,一年级孩子学数学不再难!”

那么“家”、“校”怎样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呢?以下是本刊记者对他们采访内容的纪要归纳。

记者:一年级学生的家长配合学校数学教育应该从哪里入手?

老师们:数学是基础学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少儿如果能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对于以后的学习将会有极大的帮助,乐学、易学是孩子数学入门的最基本的规则。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引导孩子数学入门时,切忌情绪急躁,尤其是家长要解决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心理问题。

相对于国外父母而言,中国的父母更看重“知识”,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个性和想像力关注不够。许多家长整日盯着的是孩子今天又学会了什么,并用分数高低、排名先后来评判孩子,而对孩子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学习并不重视。

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衔接通常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靠拢,另一种衔接方式就是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保留一些幼教的教学方式。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第一种方式,比如时下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数学课,小孩子被灌输知识,为上学做着准备,幼儿园也变成了小学“预备班”。

而幼儿园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迎合家长的需求,如果不这样做,家长就会认为这所幼儿园不好,孩子学不到东西。最主要的阻力仍然来自家长。

其实对于一年级新生,不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都有一个适应阶段。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第一个月的情绪(喜、怒、哀、乐)。

记者:就一年级学生学数学而言,家长应该怎样配合老师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呢?

老师们: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绝大多数教师在新生开课的头一个星期里,都会非常注意用引导兴趣的方式,开启孩子们的数学智慧。很多数学老师会用“故事开头,创设情景”,来营造浓郁的数学教学环境。

比如对数字的认识,教师会运用准备好的童话般美丽场景的卡片,教孩子认识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菇、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有很多家长认为,这些内容我在孩子入学前早就教过了,一年级又来一遍,是浪费时间,这是个错误的认识,这种学生喜爱、学得生动、练得有味的教学方法,是让孩子爱上学校教育、爱上数学的必经之路。

不仅教师在学校里要这样教,家长在家里也要让孩子像这样学。例如,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厘米、分米,家长完全可以以“量量我们家”为主题,和孩子一起把家里的各种家具、电器等来个丈量,最后形成一份非常有趣的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数的概念,也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和综合组织材料的能力。

记者:家长怎样配合老师让孩子自觉学习数学呢?

老师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们“自主采集生活素材”,是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方法。例如一年级数学“几时和几时半”这个内容。在教学前,老师们会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时间、钟表”等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还会带孩子去认识沙漏、日晷、水钟、铜壶滴漏等古代的记时工具。在课前有了准备,学生们在课堂上就会去说、去听、去想,也会更主动地去学。

这时,家长除了可以帮助孩子查一些有关记时的资料外,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结合一年级教材中“几时和几时半”这个内容,做一张作息时间表:起床、吃午饭、上课、休息……拉近学习和生活的距离,有效地培养孩子“生活数学”的意识,孩子的自觉意识也就强了。

记者:数学比较单一、枯燥,逻辑思维比较强,当孩子讨厌或惧怕学习的时候该怎么办?

老师们:许多人认为“一年级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模仿等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弱”。其实儿童的逻辑思维未必都是抽象的。怎样让孩子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例子:一年级数学“路”这个内容的教学,家长完全可以配合课堂教学,以孩子们最喜欢的走迷宫的方式,帮助孩子在学习加减的基础上,练习逻辑思维。这种把单一、枯燥的逻辑思维,运用行为的方式,让孩子运动起来,把练习题转变为动态有趣的游戏的形式,是非常有益的。它使孩子们通过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即使是讨厌、惧怕数学的孩子也会在不自觉中,学好数学,并进一步爱上数学。假如您的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请一定用一颗母亲的心去安抚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宽容他们。

是啊!一年级的学生刚踏进校门时,一切都是新鲜的。如果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让孩子们一开始就爱数学,并不断地去保护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而每一位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好课堂教学,相信等待我们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第9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及形成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数学教学,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不管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在形成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他方面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东西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他方面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虽然课上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但是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激情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用“故事引入”“悬念引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保持比较兴奋的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自己处于引导者的地位,不能要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对象,而要把让学生当做真正的教学主体,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改变思维角度探索新鲜事物和新鲜问题,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师生的双边“互动”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创造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消除学生对老师天然的畏惧感。当教师用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从中获得适度的“心理自由”后,师生便产生情感的融合。这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愿意与同学合作互动、集智取长,激起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四、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具有观察力和想象力。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任何的思维,不管它有多么抽象和理论,首先都是从观察分析开始的。”因而,培养观察力,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视野开阔,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不仅要看其表面,更要看其内涵和本质,对一个问题不能急于下结论,而要从多方面的视角观察和体味。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和随意猜测,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摆脱干扰性、无效性因素的影响,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将各种问题形成链条型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要灵活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具有生活趣味的小故事和小例子。这种情境的创设,往往能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感知、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易于在课堂上快速接受知识,并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恰当使用教学道具,精心设计问题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小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道具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概念。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另一个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