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 课堂开始阶段 案例教学 传递任务 最近发展区
一、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特点及要求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合理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近几年教授的《国际贸易基础》、《国际商务法律法规》等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们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支付、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的有效教学策略并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加强实务分析、业务探讨,通过现代案例的引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和“用”相结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案例的选择、实例的分析和平时的操作练习,并结合到校外参观、实习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正确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目前,中职学生个性较强,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寻求何种方式、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切实问题。笔者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任教的四个班级约二百多名学生做过不记名调查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
1.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分析。
2.作业完成情况调查。
3.课堂的注意力集中度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但是从注意力集中度调查情况分析,上课开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相对较高,约80%以上的学生在开始阶段注意力是相对集中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时我们需要正确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贴近学生的学习思维水平、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贴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以此作为开展教学的起点。尤其是课堂开始阶段将是我们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契机。
二、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在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局限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对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延展时,出现了不少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主要是由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目前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经过归纳整理,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课堂教学重讲解,轻实践。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由于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局限性,教师为了尽快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将课堂教学演变成“一言堂”。
2.传统课堂教学中,听不到学生的心声。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导演的角色,而且是主演,学生往往成为配角,偶尔几次的问答交流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经过几年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分析,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并借鉴赴德国交流培训期间的所看、所思、所得,在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上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开始阶段,留住学生注意力是了解国际商务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为了使学生切身了解国际商务,尝试的第一步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主角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导演”,每堂课的开始阶段是完全属于学生的;而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即时发挥,长则15分钟,短则数分钟。
在国际商务专业课开始初期,对学生的要求是:每个学生抽签上台朗读上节课的知识点,一开始个别内向腼腆的学生显得扭扭捏捏,这时候通过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基本都能完成“读”的任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要求学生自己写一份演讲稿,内容可以涉及本专业知识或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最后,要求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自选一章节做一份演示文档并向全班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者作即兴演讲。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导课的有效性,使国际商务课程原本枯燥的理论在实际课堂上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学生通过亲力亲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将课堂开始阶段还给学生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同时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表明观点、进行论述,这些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此外,它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学生演讲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
2.开展案例教学,形象展现国际商务专业特点。
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先进的教学、训练方法组织教学,丰富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前提假设上是不同的。理论教学认为,只要教师获得了新知识,就会自然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促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案例教学认为,聪明不是由别人告诉得来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变动的。教师需要的不是接受别人的新思想,而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境生成自己的新思想。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获得固定的原理或原则,而是培养学生面对新情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教学法所提供的案例,是实际场景中的两难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调动所有相关理论与经验知识。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大大缩短了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通过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课程理论知识讲授方法,以完整商务业务案例为线索,结合贸易知识点和专业技能知识点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结构的复合性。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那么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的思考
1.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专业吸引力。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将课堂开始阶段还给学生的效果在学生身上慢慢体现,国际商务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提高,学生开始逐步成为课堂的主角。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他们也会提出独特的见解。同时,他们对所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提高。笔者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对同一个任教班级(共45名学生)就“学生是否喜欢国际商务专业课”做过一个不记名随机调查。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通过课堂开始阶段的自我展示和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深入运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会了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2.引入“传递”任务教学法。
笔者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根据不同的知识,并在课堂中尝试运用“传递”任务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国际贸易概论》中的“经销/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为例,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出工作任务,对班级进行分组。
任务:我A公司与美国B公司签订一份独家经销协议,A公司把该公司经营的草制品在美国的独家经营权授予B公司,期限为一年。一年来,由于B公司销售不力,致使A公司蒙受很大损失。问A公司蒙受损失的原因是什么?独家经销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有哪些?
在任务明确的前提下,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至6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各小组在得到任务之后,组内自主确定,明确每个成员各自应当负责的环节。以1同学为开始,首先确定A公司是否确实蒙受损失,然后将任务传递给2同学,由2同学明确公司承受损失的原因,再由2同学将任务传递给3同学,由3同学分析造成损失的理论依据,依次类推,最后归纳并总结出独家经销与一般经销的区别,以及该区别可以造成的不同结果。
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对应环节的任务,又在任务的传递过程中,共同合作解决了整个大的任务。这不仅保证了每个组员相对的独立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团结协作能力。
各个小组完成了任务,教学过程并不在这个环节就终止,而是更进一步,让各组学生代表(每项任务有轮流制组长)分别上台发言,阐述各小组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笔者作为整个过程的策划,在任务最后对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一般经销、独家经销以及独家经销利弊”,同时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尤为重要。
五、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
笔者就多年从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发现,目前国际商务专业课在教学上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不讲求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讲得没错但学生不爱听、听不懂;二是学生课堂上能听懂,但留给学生的仅仅是瞬间记忆,学生走出课堂将会很快遗忘;三是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我们要追求的应当是第三种方式。
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合理的任务加上正确的引导应当是比较符合现在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国际商务专业在中职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离不开每一位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努力,我们应围绕“教学发展区”理论,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效用,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达到学习的目标。
要让国际商务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循序渐进,不能单纯追求速度。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颂歌,欧阳忠明.自我导向学习研究新进展评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3]中职骨干教师培训论文集.上海市中职骨干教师 华师大培训基地,2011.
[4]赵伟.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贴近基层 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1年工作会议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关键词】技能大赛;国际商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0 研究背景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开设于2004年,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于2009年评为院级特色示范专业。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于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本专业的建设目标,而要实现这一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需构建一套以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些年,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沟通校企的桥梁,受到政府、行业及学院的重视和推崇。而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暴露出的参赛者操作能力弱、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培养错位等问题也给高职实践教学提出了挑战。
正在此背景下,笔者及所在的研究团队尝试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将竞赛备赛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尝试构建以一套靠技能大赛备赛推动、技能大赛竞赛检验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技能大赛下对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的确定
国际商务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竞赛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业务员、单证员及报关员这三种岗位上。在对三种职业岗位相关技能大赛竞赛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笔者在外贸单位挂职调研情况,对三种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明晰,作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
表1
2 基于技能大赛的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 构建思路
技能大赛一般会选拔在校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来参赛,即在学生完成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的学习任务后进行,而在此之前还要完成技能大赛的宣传动员、人员选拔、竞赛培训等工作。笔者旨在将技能大赛的筹备、培训、检验工作融入到专业六学期的实践教学中去,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赛教互促”的良性循环。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以技能大赛竞赛赛项为抓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来设计。
2.2 构建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能力的发展一般历经“实践认知获得――专业能力发展――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三个层次。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上述规律设计为“岗位认知获得――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检验”四个模块。
2.2.1 岗位认知获得(职业技能竞赛宣传动员阶段)
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职业岗位认知阶段,同时对应职业技能竞赛的宣传动员阶段,可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通过入学后的专业介绍、专业讲座及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概论》来实现。比如,通过新生专业入学教育让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个粗浅的了解;通过安排外贸行业企业专家能手开设讲座、去企业及相关场所(如海关、展览会)参观对职业环境有个形象的认识;通过《国际贸易概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基本知识、术语有个大概的掌握。通过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职业技能竞赛形式、内容有个了解,进而产生参赛的兴趣。
2.2.2 专项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竞赛的初期培训)
该层次的实践教学集中在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上,同时对应职业技能竞赛的初期培训,安排在第二至第三学期进行。在岗位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报关实务》三门实务课程分别对国际贸易业务员、单证员及报关员的职业核心技能进行训练。本阶段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即竞赛指导教师)对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课程内容与技能竞赛项目的对应性,以竞赛内容来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竞赛项目讲解――学生操作――分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讲授及考核,实现每个课程即为一个技能竞赛的初赛环节,并通过课程考核完成参赛学生的初次选拔。
2.2.3 综合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前集训)
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职业综合技能进行训练,同时对应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前集训,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及专业分项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此阶段的综合技能训练。在校内专业实训中,通过安排到企业参观实践、校园展销会、英文产品会、综合制单训练、报关流程设计及现场操作等形式来完成。在专业实训中,主要是对综合技能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优秀的参赛者既可以辅助实训教师来完成专业实训,又能给予这些参赛者更好的技能锻炼机会。同时,对接学院一年一度的职业技能大赛,安排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实际演练及操作,一方面可以调动专业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使最终参赛者的选拔更具权威性。
2.2.4 职业技能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后辐射)
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一个学期,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毕业答辩和顶岗实习,完成地点是在实习单位。通过前面技能竞赛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可系统掌握职业技能,而学习效果则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可得到检验。同时,一些通过技能竞赛锻炼并获奖的学生则在此过程中更易(下转第36页)(上接第43页)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改变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为实习报告答辩,可使学生更能将实习过程体验化,并能有效地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有利于教师对前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修正,进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 基于技能大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注意的问题
3.1 需要一支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团队
相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完善,不仅需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而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均为科班出生,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而完全邀请企业人士来进行实践教学,可能教学经验又不足,这就需要学院教师能够到企业一线去锻炼。但教师去企业锻炼时往往会出现目的不明的状况,而技能竞赛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漏洞。让教师带着技能竞赛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深入到企业中去,可以针对性地完成挂职锻炼任务。另一方面,技能竞赛和实践教学一样,单靠一个或某几个教师去完成,困难性大。这就需要专业中每个教师都应有个能力侧重,这样可以更好地配合完成实践教学。再次,对于一些短时间不太好掌握的技能,比如报关中的商品归类,则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完成教学。
3.2 需要一批切实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要更真实地完成,最好的教学环境就是到企业中去,而这就需要建立一批切实可行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往的校外实训基地尝尝止步于签协议、挂牌,并未能真正落实实习项目。这很大原因在于企业有自己的工作项目,大容量地接收实习生往往会打乱正常的工作步骤。而在技能竞赛推动下,推选少量的、优秀的学生到实训基地去,企业也可针对性的布置工作任务,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得到锻炼的学生,也可给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资源,从而实现双向良性合作。
3.3 需要一套激励的实践教学政策
实践教学实施起来比传统的理论教学难度更高,而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竞赛筹备,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没有学校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师操作的积极性。比如,实践教学考核中需要教师设计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考核,如果没有激励,大部分教师还是会通过简单的笔试来完成考核,从而无法真实起到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坤,陈粟宋,李谟树.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0).
[2]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4).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知行合一;课证融合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开设于200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知行合一、课证融合”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与有关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际贸易实务》、院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学院十大品牌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实施路径如下:
1 多方位夯实专业实训
1.1 实训室建设
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于2012年9月获得安徽省财政支持专业能力提升项目,投资建成国际商务实训中心。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由模拟外贸公司场景、模拟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公司展台两个部分组成。模拟外贸公司场景通过计算机平成进出口贸易磋商、成交、备货、托运、报检、报关、结算及退税流程,让学生仿真操作进出口流程,从而掌握业务程序的要点。模拟外贸公司展台参照广州商品交易会的特展要求设计,在接近真实的贸易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强化外语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在实践中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实训中心的模拟场景操作,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企业的用人要求零距离对接。实训中心已建设成面向全校的集实践教学、学术研究、学生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2 技能比赛
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专业技能比赛是一种很好的检验手段。结合报关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等这些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我院国际商务教研室积极开展进行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各种大赛,以赛代训,取得良好效果。由于专业基础扎实,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2012年6月,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报关赛项荣获了个人一等奖一项,个人三等奖一项的优异成绩;在安徽省外贸单证技能竞赛中,我院参赛选手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及个人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
2 建设专业核心课“教学做一体化”
2.1 构建核心课程群
表1
课证融合是指将职业证书的知识点要求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使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建立起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这一思路,我院国际商务教研室经过多方调研,构建了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群,实现课证融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体内容见图1:
2.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建设
我院建设了以外贸行业背景为基础的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教学做一体化”,将其打造成上手快、岗位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使之成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合作企业员工培训的共同课程,真正构筑起高质量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雄厚基础。
3 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考试
3.1 多方位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学生岗位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了多元化、多方位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采用理论考试与项目实战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突出完成任务的过程,突出实践实战的效果,使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实现以考促学的目标。对于适合于实践性考核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报关实务》、《外贸报检实务》已经有系统地推进考试改革,通过一系列任务使学生完成对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以考促学。
3.2 立体式课程辅导
课堂中教学互动主要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更好地、更能有效激励的互动形式应该是在问题中学习,为此,我院国际商务专业老师建立了外贸专业论坛,提供一个全新的交流形式。在这个平台中,论坛能以更时效的外贸问题导入,吸引职场中资深、有经验地外贸达人结合个人亲身经历给予很好地指导,相当于给专业教学引入了一群兼职教师队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4 编写专业通识教材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国际商务教学团队已编写完成校企合作特色校本教材《国际通商》。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的编写方法,而这些教材很难适合高职学生的使用。编写该校本教材,就是积极开展行为引导教学。
《国际通商》教材融“教、学、做”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体现应用型教材的特点,本书精心设计了五个单元,把国际通商业务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巧妙地融合在各个单元。每个单元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活动方案、案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教材的透明化,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获,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使知识传授达到良好的效果。
5 打造凝聚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5.1 建立首席教师负责制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立了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首席教师制负责制。每门专业核心课都选定一名专业教师专门负责。这批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对教学科研具有执着的钻研精神,对该门核心专业课有较深的研究,能很好地把握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首席教师负责制的实施加深了课程的改革,强化了师资的培养。
5.2 拓展教师实践的平台
对年轻的专业教师,学院鼓励其考取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通过“双基双挂”的优惠政策到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辉隆集团等紧密合作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对多年从事专业教学的老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其去行业、企业考察学习,以及去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我院国际商务教学团队不断提高其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由于成绩突出,该团队2012年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突出实践育人的专业培养方向,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我院最终实现了“知行合一、课证融合”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成了面向行业、具备复合技能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捷.基于工作过程探索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架构―以上海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2(4).
[2]黄燕.基于校友企业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前沿,2014(2).
[3]童宏祥.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
[4]王慧.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5).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系统;知识转移;技术接受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34一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升,这使许多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并带来了企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信息系统的应用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对企业信息化进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多企业开发运行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尽管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其效果取决于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和使用情况,因为用户是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目前关于信息系统的接受研究有很多,提出了很多技术接受模型来提升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度,比较著名的有TAM、TRA等。但是这些模型并没有太多地考虑用户在接受信息系统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问题。而用户在对信息系统接受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知识转移,其中一部分知识转移将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接受系统所提供的内容及服务。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知识转移角度分析其对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促进作用及用户信息系统接受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过程。
二、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信息界曾有著名的“2/8”原理:80%的信息化项目都未能取得成功,即只有20%的信息化项目是成功的;在众多失败的信息化项目中,80%是由于非技术因素导致的。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很多学者纷纷对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了研究,以便为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Lyytinen K.&Hirschheim R.对之前学者针对信息系统实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共收集了247篇相关文献。王众托对系统开发与运用两个阶段信息系统实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Jae—Nam Lee验证了知识转移、伙伴关系、组织能力对信息系统成功性的影响;秦黎教授等就知识共享在信息技术外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左美云教授认为信息化不仅是产品转移和技术转移,更重要的是实施信息化的各主体问的知识转移;杜红等认为成功的知识转移是成功实施ERP的有效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实施方与使用方之间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有效克服知识转移障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目前许多企业仅仅关注信息化实施后所带来的效益提升,而忽略了实施过程中与实施方、使用方之间的相互沟通与配合,导致信息化实施成功率较低。由此可见,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对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双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三、知识转移对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促进效用分析
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有效转移将促进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和使用。促进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的知识转移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户对任务知识的掌握,即用户对任务的复杂度、明确性、需要解决问题实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用户只有充分理解了要完成的任务,才能更好地去应用信息系统。
第二层次:用户使用信息系统首先体验的是系统的功能及界面设计,第二层次的知识主要是系统布局、界面词语及功能操作知识,用户对这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用户能否很好地理解界面词语、熟练操作功能等。用户对本层次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易用性的感知程度。
第三层次:信息系统的使用必然会改变企业原先的业务流程,因此第三层次知识主要是企业优化后的流程知识,用户只有掌握了新的业务流程知识,才能更好地熟悉信息系统,如果用户对业务知识不熟悉,那么即使信息系统再好用,用户也无法提高其工作效率,反而增加用户系统使用难度。
用户只有有效地掌握了以上三个层次的知识,才能增加用户对信息系统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因此有必要了解知识转移发生在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具体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四、用户信息系统接受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知识转移对于用户有效使用系统至关重要,用户在使用信息系统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知识转移:
1.系统开发人员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知识转移
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实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实施不重视,并不了解信息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作,而是与用户、管理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而系统开发人员参与过多次的信息系统实施项目,对信息系统实施是综合性工作比较了解,因此系统开发人员要向企业管理者传达一个理念,要让企业管理者明白企业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
2.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
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系统开发人员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系统开发人员是知识源,用户是接受者。在信息系统的最初使用中,企业都会利用相关的培训让用户获得信息系统的操作基础知识,主要是关于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功能以及如何操作信息系统来完成一件任务。这些都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和日常工作中从系统开发人员那里转移给用户。
另外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用户会根据自己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向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自己的建议,把自己对系统使用的体验及建议知识转移给系统开发人员,从而便于系统开发人员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既是知识源又是接受者。当用户面临着学习新信息系统任务时,除了培训项目外,在日常工作中,当用户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向其他用户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因此知识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培训转移给用户,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行转移,如日常工作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而相关资料表明这种非正式的知识转移渠道对于用户接受信息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用户对信息系统平台认识,而且能够帮助用户理解如何操作信息系统。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专业学位所培养的人才相比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偏重于应用和实践。因而,需要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转变我国原有的旧的教育观念,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切实可行的对于国际型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人才的培养要求远远高于我国高校以往所培养的外贸人才,而一个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则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国际上的人际交往能力;(2)创新和自我开拓能力;(3)具备一定的国际事务能力;(4)对于信息的获取有较高的能力;(5)具有多种专业知识或技术。作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在拥有以上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同时还应具有开阔的视野。
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应用”的具体表现则是创业,但我国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仅仅只停留于文字的表述上,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体现不足。归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于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的沿袭。我国高校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往往更重视学术上的环节,大多缺乏理论实践,因而我国缺乏创业型人才。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发展较晚,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本身就很少,加之我国的教育环境,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则少之又少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开始与世界接轨,因而对于国际化的人才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性的缺乏
国际商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则缺乏竞争力。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及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涉及的学科很广泛,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上存在不能在课程上实现科学的统一,这就导致学生要么专业知识水平不够,抑或对于理论的实践缺乏。
(三)缺乏理论实践的环节
国际商务专业属于一门偏向实践的专业,但实际操作上,因为我国对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重视理论上的培养,忽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这就使得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型人才大多缺乏理论实践。
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创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对于创业知识的教育。具体实践中可以设置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公关学、管理学等学科,使学生具备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使学校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二)增加对于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方面的教育仅仅纸上谈兵也是不可行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创业能力实际操作和实践上的训练。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鼓励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与到相关课题的研究;其次,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鼓励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专业的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既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三)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面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学校应该积极实行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给学生一个能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平台。使得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能够具备实践经验,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在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现今教学经验,还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条件,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找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出世界水准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锦芳.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2,(04):81-83.
[2]常永胜,罗海鸥.基于创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2,(06):100-104.
[3]侯铁建,刘丽,刘增科.地方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前瞻性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工作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6):708-711.
[4]郭桂杭.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以广外大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当代经济,2008,(08):148-150.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培养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20
Innovative Way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als Training
LV Zhanwei
(Fujian Economic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during business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ir curriculum mainline generally based on discipline, it is generally mor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mode is relatively fixed, the students trained in this case does not have enough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it can be said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From the start in this direc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 the new direction of researc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new ways to reform goals, and focus on specific programs proposed innovation to explore, that "2 + 1" curriculum, to this a problem to make a useful thinking.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novative ways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发展现状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需要大幅度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其教学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并不能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提出创新性的研究,并细化到课程体系改革中去。
1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弊端
包括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在内的职业培养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求人才拥有全面的素质,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行业对其的实际要求。现今,我国的中职学校一般仍然采取“三段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与高校培养模式相同,也就是课程的设置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并以学分制为主要考查模式。这种设置并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由于课程的设置比较松散,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分散,这种学习是不成体系的。从另一方面来讲,课程本身的内容一般不能满足现实的国际贸易行业需求,甚至是与现状距离较远。具体来讲,我国中职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弊端:
(1)缺少清晰细致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岗位不够明确,在专业的设置方向上,不能与现实情况接轨,与企业的用人实际需求脱节。(2)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仍然采用学科性型的、传统的设置方法,这迫切需要课程的整合,与相应的学科整合。(3)过于理论化,对岗位上的具体技能培训不足,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足。(4)企业的见习与实习机会不足,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模拟实践场室和教学条件,其教学可以说过于书本化。
2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与发展方向
2.1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
与大部分的中职教育学校相同,中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也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为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中外金融保险机构等商务机构中的专业性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之下,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性的商务人才,从而从整体上促进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具体的改革目标为:
(1)以推进岗位和和职业的资格要求为课程设定标准。国际商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一般都需要专业化的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相关的专业学生要想在毕业后快速融入这个行业,不仅需要在学校期间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拿到相应的学历学位等,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相关的课程设定,培养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定。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为一个整体,从教学之初就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课程的框架设定。具体来讲,需要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和情境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其体系的设定应当包括相应的国际商务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未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中职学校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行业的岗位要求来划分专业方向,设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工作中。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 中职学校需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来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生的培养。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具体岗位的专业技能,而应培养学生能够在多个岗位的转换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真正做到学位所用,知识内化,继续学习的能力。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要有前瞻性,时刻跟随行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更好地完成当今时代赋予中职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使命。
2.2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1)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目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业务操作过程与方法有着不同以往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新的专业人才,需要新的专业技能,特别是一些需要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岗位。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需要其确定专业的、细致的人才培养方向,以满足越来越细的岗位分工。(2)分析具体的岗位职责,划分不同的工作任务。在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对岗位职责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就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划分,进而提出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这样一来,中职学校在设置发展方向时,需要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归类,并将其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与依据。
3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研究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弊端,并分析其改革目标与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以“2+1”模块化课程设置为假设,具体研究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3.1 “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模块化教学由于其课程设置的分散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教学体系过于破碎,不成体系。在“2+1”模块化课程设置中,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每一学年集中学习一个模块的课程内容,集中学习,集中训练,真正掌握某一方向的专业技能,模块化学习,模块教学。
3.2 “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
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新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具体的分析:
所谓的“2+1”模块课程设置主要是指两个完整学年的专业学习和一个大的实践模块。专业学习模块主要是在学校内学习,进行两个完整学年的课程学习,真正掌握最为前沿、最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一种相对有实用价值的技能,这两个学年的专业学习模块分布如下:
(1)第 1 学年模块。这一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认知企业架构与业务流程,了解最新的市场模块。在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这一学年主要学习商业基础概论、商务礼仪、商务英语、企业认知、电子商务模拟运作、经济法等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在这一模块中,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对企业架构与业务流程的了解,掌握市场开拓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技能,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把握现今最为先进的电子商务知识,并学习合作,发展伙伴关系。
(2)第 2 学年模块。这一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掌握开拓市场,贸易磋商,合同履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这一学年主要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市场营销、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实务、外贸英语、商务谈判、国际结算等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在这一模块中,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对第一学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化,深入学习更多开拓国际贸易市场的技巧与方法,这各阶段的学习需要联系实际,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本身,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外贸业务,在实际案例中把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贸易过程中的相关风险与化解措施,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与交流手段,为下一模块的实践学习做好准备。
(3)实践模块。上述我们提到,需要用两个完整的学年设置专业学习模块,在这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一个大的模块――实践模块。前两个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理论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体系,并形成基础的专业技能,在实践模块中,学生需要达到与企业的需要零距离对接的要求,经过见习、实习等过程,将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的、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人才。
在实践模块中,主要分为校内综合实训模块与校外综合实践模块。校内综合实训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外贸跟单员业务流程训练,口岸物流仿真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港口实地参观、货代船代企业实地参观等实训课程;校外综合实践模块主要是在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其教学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并不能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提出创新性的研究,并细化到课程体系改革中去。为此,本文从这个方向入手,深入分析了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弊端,并就人才培养途径改革的新方向与新目标进行研究,重点提出了“2+1 ”课程模式的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黎孝先.培养跨世纪的国际商务人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2):4-6.
[2] 汤长兴,张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2011(3):50-52.
[3] 李小红,莫锡坤.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2(4):25-27.
[4] 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42-44.
[5] 林孝成.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2):161-164,167.
[6] 唐少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3(1):13-15.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商务谈判 作者简介:刘玲玲(1979-),女,辽宁凌源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
一、《国际商务谈判》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双语,它是指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以两种语言为基础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本文讨论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外语学习环境,扩大外语实践范围,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科目知识。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国与外界交流日益增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进行,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不断增加,因此,对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作为高校学府,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既具备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练地掌握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则是时势所趋。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各学科的交融、渗透和补充则体现了学科间的复合,笔者认为《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中英双语教学则是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谈判技能,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因此,《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型的特点,进而决定了该课程实行中英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二、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践
(一)课前预习
针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的词汇等方面的不足,要求他们课前预习教材,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及相关句型,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为达到课堂互动效果作准备。另外,为了补充教材上的内容,针对每章节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在网上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发到班级公共邮箱,以便同学阅览,并适当地根据资料布置一个topic(讨论主题),供学生下次课上讨论。
(二)课上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的是案例讨论教学法和模拟实训教学法。对于当堂给定的案[优论论文]例或课前布置的讨论主题,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要求尽量使用英语,对于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的同学,为了能让他们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则允许使用汉语回答问题。在商务谈判实训环节中,通过观赏谈判实况以及结合所学的知识,全班四人一小组,各组分别扮演谈判的甲方和乙方共同完成一次商务谈判。
(三)课后辅导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课堂内容、预习新内容,但是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仅仅是翻看一下课堂笔记或教材而已。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课后辅导是很必要的。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遇到听、说和阅读方面的困难,再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以解决他们的困惑。例如,一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练习口语,但是与人交流仍然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通过个别辅导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练习的口语发音与标准发音有一定差距,所以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别人,达不到沟通交流的效果。笔者建议有条件同学安装某个英语口语学习软件,从纠正发音开始,再循序渐进地练习口语,一周后通过简单测试,发现一些学生有较大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定期发送一些英文资料以补充课上内容,通过建立班级QQ群,和同学课后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一些问题,实践证明也是比较受欢迎的辅导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 专业商务英语 普通商务英语 国际市场营销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28-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地区之间贸易量的急剧增加,国际间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内外企业对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具有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学科就应运而生。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宽厚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具有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国际市场营销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要求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解决该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教材选用等问题,把握语言学科和商务学科的交叉度和关系平衡,才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建议。
2、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
2.1 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属性
英语教学分为普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从语言使用的目的和环境又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商务英语无疑成为职业英语的范畴。它是国际商务人员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交际工具。从实践角度看,商务英语可分普通商务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EGBP)和专业商务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ESBP)。专业商务英语属于商务英语项下与普通商务英语平行的、重在传授某一国际商务领域知识的英语。如市场营销专业英语。它是指某个国际商务行业领域所使用的、带有明显的该行业特征的英语。学生既要学习较为系统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某一国际商务学习的专业知识。商务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营销学、管理学、物流及跨文化交际等,其中以某个国际商务专业领域为主干课程。专业商务英语的特点是突出国际商务学科领域中“专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擅长国际商务某个领域知识的、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的英语专门人才。普通商务英语是指国际商务活动中常用的英语,带有国际商务的基本特征。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领域各行业的知识和相关的基础专业英语,所学的“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商务英语知识。可以看出,专业商务英语包含普通商务英语,例如普通商务英语中的国际市场营销,只是涉及营销中的基本知识,“营销组合”、“整合传播”“目标市场”等基本概念,而专业商务英语所涉及的国际营销知识内容远超过普通商务英语所涉及的内容。(翁凤翔,2009)
2.2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特点及双语教学现状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中起重要的作用。从商务英语专业角度看,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与国际商务活动联系最紧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掌握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全球营销思想和国际竞争意识。因英语在世界使用的广泛性,要求在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营销理论的英语表达,提高英语理解水平。该课程的教学具有既培养语言能力又传授营销知识的双重性。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经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存在以下情况:
1)有的院校使用中文教材并用汉语授课,优点是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并能提高知识广度和深度。但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离不开英语这种国际商务交往的信息载体。(孙伟,2008)第二语言习得不能离开语言氛围,不利于构建双语教学模式;有的院校使用英文教材使用汉语讲解,虽然课件为英文,但也没有创设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再者教材为英文,也用英语讲授,但侧重商务英语词汇和术语讲解。因专业课课时有限,不能完成教材的重要理论的教学任务。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一是既有丰富商务知识和业务经验,又能掌握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教师的匮乏,这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瓶颈;二存在客观原因。在讲授过程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师生互动和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不具备驾驭英语的能力。(付一凡,2010)
2)多数的学生认为使用英文教材和英文或双语讲授课程,学习困难较大,难以掌握所学的营销理论知识,希望使用汉语教学。这与学生具有的英语能力和商务知识结构有关。
3、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和营销知识解决国际市场中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国际营销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要贯彻商务英语教学原则,即应在强化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专业知识的融合,加强素质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陈建平,2010)注意教学语言、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的策略。
3.1 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双语教学
要在专业课上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英语和商务知识水平。以我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在开设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前,只学过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没有相关营销学知识基础,教师在课堂要补充大量的知识。另外要注意实行双语教学的年级。从教学实践看,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实行双语教学效果不如大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效果好。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的差异。因此,双语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
3.2 从普通商务英语角度使用教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课课时有限,教学中又要注意商务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的相融性。如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虽理论有权威性、语言规范,说理透彻,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建议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英语教材,优点是篇幅小,语言浅显,以基本理论的概念为主,便于学生记忆,虽缺乏详细案例分析,但教师可根据专业和英语水平进行延伸,教学内容基于普通商务英语角度,适应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其掌握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的专业英语。
3.3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的互动方式进行教学,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除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摒弃一味地灌输知识的陈旧教学方法,更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经调查,极少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对所学内容的相关商务知识背景的缺乏,英语语言水平的欠佳,专业课课时的有限,大班教学的设置都是导致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因素。教师应指导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做到课前阅读中文教材,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汲取大量的商务背景知识,形成系统的商务知识结构,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能够改善“低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从分析国际商务专业目前的教学状况和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入手,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构建的方向和构建的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 国际商务专业 课程体系
1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毕业时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要企业培训一段时间。
(2)专业课的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的资源匮乏、教材老旧,不能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对学生学业成果评价没有前瞻性,与当今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不符。
(3)对实训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缺乏与情境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明确的工作过程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操作技能欠缺的问题,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和长远职业发展。
2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一般按照本科教育模式,采用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这就导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只重视理论传授,不重视技能教育。课程设置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教学过程通常是“灌输式”教学,评价方式以传统笔试为主,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等共性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按学科安排课程,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以考证为导向,重证书,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反观用人单位的需求,他们主要着眼于学生所学技能在生产中的运用,更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关键能力和素质,而学校则重视对学生语言及专业知识的灌输。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从层次上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程的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实行三年的在校学习改为两年半在校学习,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一般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二年级学校课程设置上则以考证为导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考证课程,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一个学期仅仅安排一些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突显“重理论、轻实践、重证书、轻能力”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偏重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而专业学习和技能实践的训练严重不足,从本质上讲,还是没有脱离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2)课程设置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出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一方面课程设置的主体缺乏对行业、社会需求的广泛调查和综合分析,很少进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忽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现有水平以及对自身学习的预期;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主体单一,没有专家的指导、行业人员的介入,师生的参与。此外,在国际形势日益更新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也有很大的变革。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跟国际商务发展的节奏,应该体现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以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化的需要,体现高职院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特色。
3、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1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构建的方向
由于国际商务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工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果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理论课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甚至很难区分,就会在教学工程中出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都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实践性技术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组织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身体心理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期望学校教育要与企业实践结合,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方法,并且这种能力和方法是具有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联系的,能直接应用的,是具有实效性的。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重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工作,即有能力完成企业要求的实际工作任务。不同层次(如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毕业生完成的工作任务的难度不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有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
3.2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构建的内容
1.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w系构建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在课程设置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确定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2)课程设计要做到有专家的指导、行业人员的介入,师生的参与,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归纳、总结国际商务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符合工作岗位需求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一体化课程标准。
(3)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材要满足“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需求,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
2.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内容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内容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检查评价等步骤为导向来设计。
在确定课程的学习内容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明晰工作对象是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对象;二是不同的企业形式对课程内容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三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对工作的要求。有时不同方面的要求会一致,但更多情况是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博弈,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实施模式
在课程实施中要,要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实施过程要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以使得课程实施过程能够更好地与工作结构相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模式完成项目: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一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的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参考文献:[1]崔璨.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