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05-02
一、语言与心理学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仅有百年多的历史,却在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尽管许多的观点和理论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心理学在这三大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有理由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身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拟从大学生自身调整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1 大学生自身调整方面
1.1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保持乐观情绪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常见的方法是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想象调节:
(1)暗示调节。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大学生还可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它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呼吸调节也是其中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
(3)想象调节。想象调节法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情境和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2 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2.1打造校园环境
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自然的直观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没得感受,这样可以让师生憧憬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个性也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绿绿葱葱的植物,端庄的教学建筑,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等。优美安静的学校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校园不应建在嘈杂的工厂、热闹的市场及交通频繁周围,因为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造成大脑疲劳,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打造安静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2.2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有计划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专题课程,在学校中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这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心理咨询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更像学生的朋友,他们愿意将心理压力和矛盾倾诉出来,将伤心与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学生宣泄,辅导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之后通过共同探讨人生观、价值感以及道德等,运用心理技巧积极暗示进行疏导教育,这样心理咨询室就变成学生的心灵驿站,变成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地方。心理咨询师是协调矛盾的中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心理咨询室作为一个中介,没有任何偏袒或立场,可以在他们之间斡旋,防止矛盾激化,缓解矛盾,双方达成谅解,学生也能尽早从矛盾中走出来,投入学习。
2.4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干预、支配等落后的教育方法,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更新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教育学生。学校还应对辅导员进行更专业的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对象,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真正即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校可以对辅导员开展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游戏的培训,促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术,能切实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及学生的辅导工作中,促进学生顺利安全得走进社会这所大学校。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另外,学校的专业指导和配合则会帮助我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东滨,试论心理教育的学校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从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来衡量,高职生是一个不高不低阶层,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认识等原因,使得他们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乐观、积极、自主意识强等特点。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定型,时常处于矛盾、困惑之中,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1)自卑感强。“低人一等”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成绩不如本科,学校不叫“大学”,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大学生,文凭上没有自豪感,加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度不高,使他们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道路上的前景不明朗,促使他们对别人的态度高度敏感,表现出情绪上急躁、易怒,行为上冲动、过激。
(2)自身定位不明确。一方面,盲目地将高职教育视为等同于本科教育,这就给高职生准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造成了错觉,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眼高手低;另一方面,不少高职学生不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混日子、混文凭的心态明显,这种心态促使他们迷茫、厌学、消极。
(3)心理不成熟。高职生普遍存在敏感、孤独、脆弱、多疑、困惑等低层次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容易冲动,不合群,团队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纪律性散漫等现象。部分同学还表现出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荣誉感不强,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甚至不尊重教师,社会责任心不强,比较冷漠等特征。
2 目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高职特色
许多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未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照搬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高估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盲目实施“放权”管理,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另一个极端是自认为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特征,过分拘泥于高职生与普通院校大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性,不敢放手给学生自我管理,大小事务都是班主任亲历亲为,架空了班团委,没能发挥班级中的班团干部管理上的积极性,班级管理严重依赖班主任的威信和能力。而事实上高职学生个体间各方面素质差异明显比普通高校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其他方面却有一技之长;有的有较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有的却自控能力不足,自律差,不接受班级制度的约束和管理。而部分班主任却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简单地套用某种管理模式去管理具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
2.2 班级面貌波动大
高职生由于存在着上述心理特征,其班级管理状况往往不够稳定。大一时,由于刚进入大学生活,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管理模式既兴奋好奇又不太适当。虽然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强,学习态度认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高,但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差,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依赖性强,班委的作用有限。大二时,由于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每个同学的角色定位都比较准确,班干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不断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最强,基本不用班主任操心。大三时,由于评优推优、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等活动中出现一些利益冲突及矛盾在此时集中暴发,显得人心涣散,班级凝聚力急剧衰减,甚至连班干都没人愿意做的地步。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和亢奋感已渐消失,对学校种种管理规章制度已经熟悉,甚至麻木。另外,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迷茫,对人生的困惑使同学们对眼前的班级几乎不再关注,失去了对班级活动的兴趣,对班级的概念也就淡漠化了,经常出现班级活动不见踪影的现象。①
2.3 班级管理中过分强调存在问题的矫正
部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总是放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过分注重班级不良现象矫正,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高职生的素质低下,是存在各种“毛病”的学生,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么看学生都象“坏”学生。在各种场合指出、批评学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而对学生积极的一面熟视无睹,对班级里好现象及学生个体身上的优点却缺乏足够的肯定和认可,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成长的需要,都有为自己做出合适选择的愿望和能力。②高职生本来信心就不足,如果总是听不到积极的表扬,却时常听到消极批评,久而久之,破罐子乱摔的心理特征就表现出来。
3 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对策
3.1 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形成高职特色
由于特殊原因,高职生整体心理素质比普通高校大学生要差,而且个体间差异也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要大,班级管理自然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管理模式,需要更关注个体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不同的个体,其心理需要在五种不同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需要体现在不同个体的特长上,构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高职生文化基础整体上不是很好,但却不乏特长生,原因是有些同学把精力放在了特别兴趣的活动上,文化学习上的精力就少了。因此班主任必须从全局着眼,为班级量身打造全方位的班级文化,为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班级中每个同学均能找到发挥潜能的途径,这样的班级才具有凝聚力。总之,班级文化不应只是激励约束部分班级学生,而要让班级文化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让大家普遍承认并自觉去维护,去执行。③
3.2 应用公平理论构建和谐班级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知觉和比较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痛苦多来源于比较,在班级管理中,如果任由不公平感而引起的不满情绪蔓延,班级的气氛将会恶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生的经济负担,但在奖、助学金评比中往往也产生一些负作用。近年来的管理实践证明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而引起班级气氛恶化、同学间矛盾的加剧有上升的趋势,有些班级开始气氛很和谐融洽,但评定奖学金、助学金之后,在利益面前,人性的某些阴暗面就表露出来,同学间再也没有了亲密、纯洁的友谊。高职生又是一个比较容易冲动的群体,很快就把心中的不满情绪化,因此,班主任在评定过程中一定要把好关,做好多方面调查工作,评比过程要符合程序,做到评定有根据,并作必要的解释,评比结果要公示,这样才能信服于同学。相比于物质上的不公平而言,更可怕的是学生的“精神上的不公平”,即教师的偏爱错爱,更能引起学生的不满,造成班级涣散、气氛紧张及师生对立。因此,班主任在肯定、认可、表扬、批评等环节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公平,尽力营造宽容、积极、乐观、和谐的班级氛围,尤其在物质利益上更要力求公平。用郭沫若的话来说:“要有出世的襟怀,方有入世的本领。” 师生共同努力,方能营造出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注重自我调整,宽以待人,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④
3.3 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生态系统发展观是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融合。生态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既受其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个体主动塑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系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是系统发展变化的结果,强调系统内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发展的发展意义。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环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成。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不同水平之间,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发展。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Urie,Bornfenbrenner于1979年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理论。
Urie,Bornfenbrenner提出的有关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是生态系统发展观的典型模型。在该模型中,行为系统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分为四层,由小到大依次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学生(本文是以学生为例)心理发展的直接影响程度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微系统指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根据Urie,Bornfenbrenner的界定,微系统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的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如,家庭、学校、同伴、网络);中系统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如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受其父母、同伴对他所作所为印象的影响);外系统是大于中系统的生态环境单元,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有着间接影响作用(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可以访问的网络站点);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风俗习惯等)。这四种系统就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把个体逐层包裹起来。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是根据环境离个体生活的范围远近而决定的,离个体生活最近的环境与它的发展互动作用最大。同时这四个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永不停顿的交互作用。这四个系统呈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空间维度的环境因素。在时间维度上,Urie,Bornfenbrenner把这个模型称之为长期系统,时间的催化下,一方面个体本身随年龄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所处的周围环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开展符合心理学原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的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但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还是存在着不足。
在研究上,描述性的调查较多,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评价维度、测量工具、健康水平测查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且研究也是围绕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水平而展开,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常常是事后干预,没有系统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方案。依生态系统发展观来看,仅仅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表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作静态的描述,虽然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这种方式没能触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机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常常极为有限。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因此研究者们把重点放在如何矫正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其结果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在咨询室主要为那些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问题较严重但不愿主动求助的个体启动危机干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事实上,高校中容易走极端的往往不是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所谓的“问题”学生,而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应付策略缺乏、认识问题狭隘的个体。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
三、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
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互相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功能。而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出发,全面考察学生所处的生态环境,把原来孤立的、分散的教育要素凝聚起来,构成有序的整体。
1 心理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心理总是置于一定的环境中,而心理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心态的重要因素。心理的生态环境包括外部生态环境和个体的内部生态环境。对于外部生态环境,其核心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包括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校外教育结构和自然环境、规范环境)。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才能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由大小不同的因子构成。各个因子又各自独立存在,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进度。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个体是最核心的因素,是联结各因子的主导因素。健康、良好的环境系统应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能够在不同结构水平上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不同方面的资源。为此,应多管齐下,注意整体的平衡与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几个关键:第一,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网络化、立体化的工作模式,全方位的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二,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要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对个体影响最大的因素,对其施加有利的影响来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即通过横向联结,优化各因子内的可控因素,完善小系统的内部环境,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2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要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不同的流派就有不同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实现自我是人的自然倾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通过团体辅导或宣传普及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则认为压抑及早期创伤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认为应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早期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防患于未然,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外部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制约下,内外因素交互作用所促成的,而非单纯的内在或外在因素构成。为此我们应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为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来看,它有两层相互联系、具有递进关系的目标,一是补救性教育,二是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在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以克服,是矫正性的;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品质不断优化,是提高性的。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亡羊补牢,而应该是未雨绸缪。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55-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能够融入其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来说,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融入研究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念
(一)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是发展的新要求。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认识水平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变化复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的转型让人们出现了“理想真空”“信仰真空”“价值真空”,虽然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精神的失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再加上逐渐加剧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的思想活动,让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渠道不断拓宽,让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大增强了法治意识、个性意识、效益意识,这样必定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够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m的科学发展观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念之一[1]。
2.人文关怀是高校的内在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同时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个性诉求以及生活保障,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自身、完善自身,这是人文关怀的理念所在。对于教育者而言,人文关怀能够推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再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呼吁人们践行人文关怀理念,呼唤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最主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让教育作用、政治教育的引导达到对大学生现实与终极关怀的高度统一,从而帮助大学生构建人格、提升人性、培养德性,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觉悟以及自我生成的人生精神境界得到不断的提升与锻炼,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地统一。
(二)心理疏导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让大学生从心底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格教育是基本。没有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进行下去。人格作为一种心理依据,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同时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内容。开展心理疏导,可以矫正自我、认识自我,促进领悟,提高应激的反应能力,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完善人格与个性,帮助大学生成长。进行心理疏导,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完善其自我人格。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心理疏导的本质内涵,以人格教育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成长[2]。
2.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第一,心理疏导有利于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帮助人们疏导心理的困惑。随着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逐渐提升了精神粮食要求,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再配合心理疏导的运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心理素养,这是最有利的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心理疏导理念的利用,可以推动大学生情、意、知的全年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人格,让教育不断实现内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心理疏导的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发挥心理疏导的全部功能;将心理疏导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为师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这是最基本的心理健康保障,也体现了最基本的“以人为本”理念,帮助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合理借鉴,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不仅能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能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让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另一理念关键所在。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契合点――社会实践
1.实践理论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践行的科学导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体育和智育相互的结合,它不单单是一种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是全面发展人造就的一种方式。”列宁说过:“如果训练、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仅仅局限于学校,就很容易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就不会产生信赖。”马克思还提出:“人的思想为能否拥有客观的真理性,并非属于理论的范畴,更多属于一个实践性的问题。”社会的本质生活在于实践,也就是说,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人的实践。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同时,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人的主体性,也能够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人,始终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在社会中得到客观的反映。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念、高尚品质、道德情操,从而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帮助其培养理性的社会心态。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践之中,就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互地契合,以实践理论作为其发展导航,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深度的研究,从而推展出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深入研究社会实践本身所具备的教育价值,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
2.社会实践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渠道。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关系活动变革与处理,这也是社会关系受到制约的历史活动。所以,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同时也是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关键。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面貌也逐渐朝着开放的角度转移,原本的书本关心局限被打破,转移到社会关心上,同时也从原本的依赖转向了独立。另外,因为大学生本身属于心理矛盾较为丰富的群体,再加上处于学校生活之中,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进入大学的学生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客观性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家庭、学校以及文化氛围带来的影响,主观上是学生价值观、个性特点以及冲突的影响,同时也包含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都是利用新方法来产生推动影响。第一,开展社会实践,要求认识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基于唯物历史观,对现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实施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转移其心理焦虑,确保大学生能够缓解心理上的冲突。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主要的人文关怀践行阵地,能够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师生、生生还是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互动,都离不开人文关怀这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于思想政治品德,高校要求其能够逐渐转变成实际的,这样可以将现阶段的“现有”转变成为学生的“应有”。第三,开展社会实践,具备成长性、社会化以及学习性的特殊本质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一名大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进而帮助大学生矫正认知方面的错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发挥社会实践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之为人的主体本质,使得人的主体性实践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落实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实践本身应有的价值,才能够促进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旨的新教育模式
1.志愿服务制度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服务是其补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明中,志愿服务是核心的标志,可以帮助每一名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现阶段推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途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帮助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增强奉献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是其宝贵资源,但是现有的高校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少之又少。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化、常态化的举动。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实现制度化的志愿服务,这样才能够确保保障体系得以完善[4]。
2.社区服务常态化。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为城邦而生,在城邦里面就可以实现“幸福生活”的目的,这就是意义重大的共同生活目的。人处于社会当中,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拥有重要地实践意义,基于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联系社群,帮助其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不难看出,社区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虽然社区很小,但是却可以反映社会的种种。在社区的生活之中,学生对权力的享受以及责任的承担都达到了一个平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拥有应变能力,帮助其缓解社会的不适感,进而让社区服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阶段的社区服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处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状态,并非教育本真需要的形势。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社区服务做到常态化,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社区服务的持续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完善常态化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建立服务基地,有利于培养长效的社区服务机制,拓宽社区服务范围,提高教育资源的蕴含量。一两次的社区服务并非真正的社区服务,没有联系性的劳动和交流是无法永久保持人际交流的,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社区社会实践不是一次就可以获取实效的,这一效果需要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后续的观察。所以,偶尔出现的社会服务,只能算教育的形式主义,并非真正地帮助大学生培养道德教育。做好社区服务基地的监理,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与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区,全视角、全方位地融入这一个小社会之中,在服务中学会交流、学会奉献,得到人们的尊重,让其明白劳动本身的意义,从而产生愉悦感。在与社区群众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文关怀蕴含的能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保障社区服务有效性,将服务常态化机制完善,在整个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社区服务,就可以建立出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义[5]。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235-02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包括支持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与教理论,也包括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与教理论,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指导理论就是“教学结构理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组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其必然要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要受一定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就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取得“整合”的实质性成效,否则将会迷失“整合”的方向,把一场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简单、机械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
2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以其严密的体系结构和高度的逻辑思维特性,在诸多学科中,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学、最难教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除了与物理学本身的上述特点有关之外,同时也与现行的传统教学结构密不可分。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上的难点,更难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上述四大属性,创造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实施条件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硬件环境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首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中的落后理念,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和成分,真正树立起以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使多种媒体相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兴趣作为前提,为学生形成知识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而服务。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否则,完全可能仅仅只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向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新的工具而已。其次,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整合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教师纵有心也会力不足,只能使整合成为纸上谈兵。学校应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推行电子备课,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2 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整合”的保证
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进而创造信息的能力。
从以上两方面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各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硬件建设外,还要把加强各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真正落在实处,作为一个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只有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良好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4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4.1 防止滥用信息技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因此在教学中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甚至离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师生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影响,放任信息技术的滥用。而且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用计算机,Internet,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手段非用不可,而且效果更优化的前提下才应使用。
4.2 应以先进适宜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教并重”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教师的“教”,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因材施教,因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但是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它忽视教师的教,不太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显然,上述两种教学设计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最好能将其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种新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理论方面是采用新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主要是采用奥苏贝尔和加涅的教学理论,在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上则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是原有教学设计的丰富和拓展,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4.3 注意课堂容量的安排和节奏的调控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怎样的课堂容量和节奏最适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领会,而不致增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其忙于应付,囫囵吞枣后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来消化,挫伤学习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整合”的质量。因此,特别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以及教学的内容充分估计后做出合理安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camera is more and more high, automation degree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the two need organically fit. Providing a series of credible material of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for teaching manage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system, and monitoring system is helpful to the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is beneficial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examination management, and is significa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chool daily management, criticism and demonstration class and young teacher training.
关键词: 信息管理;视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video 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93-02
0 引言
专修室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实验、实训的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运用电脑网络技术,使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新型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是一个包括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专修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
把专修室的资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符合规定标准的管理体系。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来帮助完成测试资料自行的搜集、网上调度、教学信息安全的实现共享、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方方面面的技术作为支持。同时它也是连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用户的信息平台。
专修室管理系统建设的完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管理问题,但是要把它结合到教学上来,使它的优越性也体现在教学上的优化还需我们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在一体化专修室建设的前提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一体化专修室在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了理论教室、操作实训室、实装操作间和实验室,所以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创新要从教员怎么教和学员怎么学上去研究讨论,下面介绍几种新的模式:
1 教员授课模式
原来的授课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完全分离,通过理论讲解之后安排实践内容,在理论部分涉及到装备的内容只能通过照片、动画、视频等手段解决,不能实时的反应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践手段单一。
新的专修室安装了视频监控与教学系统,主要由前端采集部分、传输部分、控制部分以及显示记录部分四大部分组成。在信息化管理采集系统和摄像部分包含有射频信息采集卡、彩色摄像一体机(含可变镜头)、室内全方位云台、防尘罩等等;传输部分主要由视频服务器组成;控制部分中包含有图像切换、云台动作控制等等。专修室和实验室每个角落、每个装备上安装了全景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教员在任何教室都可以随意调取每个装备的实时影像,让理论教室与实装间通过视频系统相互连接。
1.1 在讲授理论课时 教员在讲授理论课时可以随时调取实装画面,使课堂更生动、直观,学员理解起来更容易。授课教员在教室就能让学员随时观察装备的所有操作现象,可以边操作边讲解,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让学员更直观的掌握理论知识。
如图1所示:显示了网络调取的其中一个摄像头的图像,教员在任意多媒体教室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观察装备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学员在教室里可以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观察装备的操作和运行情况,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的掌握所学知识。
如图2所示:是安装在装备内部的摄像头,此摄像头是全景摄像头,可以拆卸和更换位置。操控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对摄像头进行各种控制,如焦距、亮度及方向等等。便于使用者操控和观察装备内部情况。
如图3所示:此摄像头是安装在装备教学区顶部的,主要用来观察装备的整体外观和架设撤收操作,教员在教室就可以边讲解边让学员观察操作示范班的训练过程,使教学更生动、更具体。
1.2 在讲授操作课时 教员可以边讲解,边操作。在讲解和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控制相应区域的摄像头记录整个操作和讲解的过程,便于学员以后自学和操作提供指导视频。
在学员分组练习时,可以利用媒体提示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也可以通过监控记录下每组的操作视频,通过回看,便于学员自己查找自己的操作问题,找到关键的错误操作步骤,这不仅能让学员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为以后教学提供视频素材。
2 自主学习模式
目前,专修室装备空闲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原因是学员自主学习时间不自由,装备使用时间不灵活。在改进装备管理方法后,可以大大改善自学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能充分掌握专修室装备和实验室设备的现有状态,学员通过网络可以查看装备使用情况和预约情况,通过查询可以合理安排自习时间。管理员也可以适当将预约学员进行分组处理,以提高装备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如图4所示。
但是学校需要核实使用相应实验室的人员的身份,分配对应的权限,与此同时,按照相关的权限核对和发放具有身份信息的智能卡。学员和教员只要刷卡就能够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许可,由此才能够使用实验仪器。该措施比较方便学员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避免实验室出现偷盗情况和闲置人员的随意进入。确保器材的完备性和实验室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的高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措施,都不需要教员针对一个实验做出重复的演示,而是采用视频图像记录实验的过程和仪器操作规范,以便在接下来的课堂中使用。这样的先进实验课教授方式比传统实验课上教员在台上亲自操作演示、讲解来说,更加方便,直观和生动。
随着基于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的不断应用,专修室的管理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面增加了教学手段,使得理论教学和装备的实际教学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采用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倩晨.XML技术在高校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05.
[2]韩毓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25.
[3]杨淑杰.浅谈信息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 2011-05-08.
[4]Hans-Olof Bostrom, Ett tyrolersk■p,p■ Skokloster[J].Konsthis-
torisk Tidskrift/Journal of Art History,1975,44(1-2):1-14.
[5]韩毓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6]Carl Koch, Beitrag zur Kenntniss der Fettgeschwülste im Hodensack[J]. 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Chirurgie,2007,31(3).
关键词:教学场地管理 信息化 教学设备管理 教学服务
一、教学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中,对电子教室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主要的工作全部采用原始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每学期开始时,安排好电子教室课程表以后,把信息下发给教务处与各教学科室,以后再换课、机房临时使用等工作需要询问场地管理人员进行核实;平时机房中安装的软件、软件版本信息、需要安装的软件信息都需要通过询问和填写基本的申请单,到几个部门盖章;设备出现故障需要通过上课的教师来进行反馈,学生更换设备(鼠标与键盘)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设备人为损坏的比例上升,设备的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且设备维修没有详细的登记,对教师与学生的上课造成不良影响。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有场地的门还需要管理员在上课前开好,结束以后关闭。增加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电子教室、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场地的管理还处于原始管理状态,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的问题日显突出,特别是场地数量的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场地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随着校园网络的使用,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电子教室管理系统的建设目的是提高场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以达到从分散向集中应用转化,从传统服务向信息化服务转化,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应用转化。
教学场地管理特别是机房管理的信息建设,要求场地管理职能化、服务无纸化、场地安排要具有及时性且设备保修要多样化,这也使得在场地管理中可以减少人工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服务的质量及速度。
系统管理的对象是各种教学场地及使用场地的教师和学生,过程不是很复杂但是信息量比较大,因此适合采用数据库管理方式。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场地不断增加,需要管理的信息量也快速增长,这就需要有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希望通过管理系统,能够减少繁重的简单劳动,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快速查询,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从经济上讲,目前计算机、指纹识别仪等设备的价格已经十分低廉,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系统的开发为学校教学场地管理提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系统的运行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第二,该系统的运行可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处理,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该系统的运行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第四,该系统可以使信息更加公开。
这样一个中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对所有场地的门禁进行调整,但是可以通过分步实施来降低一次投入的资金。因此,该系统在运行上是可行的。设备管理组计划开发一套电子教室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从系统的功能来讲,设备管理部门是管理各项教学设备和场地的部门,应该属于教务处的一部分。在管理方面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随着教学场地、学生上课人数的不断增加,需求变得多样化,管理起来越来越麻烦,需要很多人手去处理各种突发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管理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功能更完善、操作更方便、数据更大更透明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师。
每个学期开始前,由教务处的教务组安排所有的理论课程课程表,其中最繁琐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上课前开门和上课结束以后的关门工作。如果设备故障,使用人要能够第一时间发出维修申请,维修以后要填写设备维修单。所有教师都能够查询到机房的使用情况、机房软件的安装情况。最后还要保留与以后OA系统的接口。
要满足以上的要求,该系统还要具备以下功能模块。电子教室门禁模块;设备维修登记和处理模块;服务申请:调课、场地临时使用登记、网络使用登记、软件安装等申请;查询功能:机房安排查询、软件查询、设备信息查询、维修信息查询;统计功能:设备状态分析、维修信息统计。
?所周知,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其办学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越发关注,并结合创新教育,努力探索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权力分配上存在过度集中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中的权利分配存在着过于集中的情况。具体来看,教学管理的决策机构仍然采取科层管理体制,具有等级和服从的基本模式。即,学校一级领导制定政策、由教务部门负责细化和分解、院系负责具体实施。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配不平衡的情况,其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一线教学教师没有充分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与讨论中来,这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发挥有着阻碍的作用。
2.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的不调和性
据调查显示,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不统一的现象。具体来看,很多高校实行的是以计划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相似于军事化的模式与要求;而学分制,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其操作性较强。这样来看,就导致了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之间矛盾。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通常来看,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各大高校相关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更加没有相关的知识化背景的基础。这样,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理论与高校发展方向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把握。另外,这些人员也不是专职性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往往还肩负着其他行政类的工作,事务性工作较多,势必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
二、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实效的具体建议
1.完善结构,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
针对于部分高校所存在的权力分配上过度集中的情况,高校层面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分散权力,并将权力向学术方向倾斜。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减少整个管理机构的层级,建立起新的组织结果,以便于形成学校与学院之间直接管理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而且进一步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术民主权力。
2.坚持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评价体系在各项活动运行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来说,也更是如此。这样看来,在高校层面,在坚持基本办学原则的基础上,应当不断的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专业的设置和市场对于人才的切实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侧重培养学生各项工作技能。并且,还要以普遍性教学为辅,重新制定获得学分和成绩的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进一步完善导师制。
新时期,创新教育赋予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新的活力。因此,在高校层面,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具体来说,高校应当为学生合理的分配的导师,将学生融入到体系中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教师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进行定期评价和总结。
4.注重教学品质,推进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鉴于此,在高校层面,应当注重提高教学的品质,推进完全学分制的运行。具体来看,完全学分制是在导师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并且通过学分这个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关于学业完成情况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积极地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性,使得教师和学生切实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以期有效的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管理的专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