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消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语文分析、语法逻辑辨别、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直觉思维和感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直觉思维和感官探索,是很难激发起对语文这门学科热爱的。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行为主体对语言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会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属于心理行为能力范畴。语感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成为判断语境、理解予以、创造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只要把握好语感,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语感培养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和源泉,生活的宽广决定了语文的广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感的培训应高从生活体验开始,学生要全面开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多引导和点拨,善于让学生将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逃避等心理,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后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学与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就是对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产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并能够在乐此不彼的学习心理状态下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涵盖了默读和出声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举。学生在阅览过程中,手、眼、脑等感官协调互动,这是训练学生直觉感官能力的基本方式。快速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视觉上呈现的不是独立零碎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组合起来的整体篇章,在阅读古城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直觉感官思维、期待预设思维来简化阅读过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辨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能够将其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于听觉,而其余来自于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朗读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强对语言、词义以及句意的理解。
4.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除了具有字面含义之外,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而这些言外之意的勘破需要用到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懂得真实内在含义的,只有透过语表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在脑海中联想或想象出来,实现了固定化想跳跃性和自由性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往的美术课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掌握一节课的节奏,而且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讲,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这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难以得到落实。基于此种情况,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可以主体参与的活动机会,如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基本表现,当然,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长的植物》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你喜欢哪种植物?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植物吗?植物除了供我们欣赏外,还有其他功劳吗?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还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回答。在欣赏大师笔下的植物时,我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美术大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画的植物的?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在讲课过程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面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生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全面体现,因为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实现生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比如,在学习《亭子》这一课时,课前,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4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与本课有关的内容进行查阅和搜集,如,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中国的名亭等,并将查阅出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对中国的名亭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亭子的特点和作用。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美术新知进行探索,并在课堂上展开交流,给班里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全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体现。
三、积极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体现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术,而是可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即让学生可以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展一些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体验到这门课程的魅力与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关键词] 法制 教育 意义 方法
引言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是要害的一环。所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小学生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面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浅谈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价值。
1.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式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遵纪守法,提高整体素质。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学校要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工作:
①开设法制教育课。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教材,有专职教师,或从当地公检法机关聘请干警担任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学好法律知识,在平时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测验。
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学校法制教师主讲①,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给学生进行主题讲座,尼木县中学聘请了尼木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担任尼木县中学的法制副校长,并且将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作为固定的法制课,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③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语文、常识、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文道结合,细水长流,滋润学生,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
④组织学生开展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
⑤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情景模拟等显而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爱好,尼木县中学法制副校长,组织学生到尼木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参加旁听,切实提高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效。
(2)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搞好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①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制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②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3)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建设。①成立法制教育办公室或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②。目前有好多学校已对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但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教育效果不好。②学校可以挑选思想品德好和热心这项工作的教师来担任法制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地学习与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教育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他们刚刚踏上人生的成长之路,心理状态脆弱,易受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易受外界的影响。纵观在所有中小学生罪犯中,部分罪犯就是从小养成了犯“小”罪的习惯,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任性妄为地做些违反学校纪律或小偷小摸的犯罪行为,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让我们携手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起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法》
1、小学从单科到全科,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生质的变化。
小学主科只有两三门,中学一下子增加到八九门,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也和小学不同。首先是学习内容增加了,学习难度也提高了;其次是,不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综合能力的培养。
2、从“保姆”到“教官”,教学方式、策略“去精取粗”。
小学教师是保姆式教学,一字一句地教,耐心细致地等,一个都不能少,一步一回头,教学节奏慢,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一来二去一节课已经去了大半;初中教师讲得粗,侧重点强,一例一练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自己掌握,教学节奏快,后进的学生很难跟上。
小学的课堂往往是热热闹闹小手如林,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少,而初中的课堂教学相对安静,独立思考的时间增多,尤其是课堂上学生要有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本事,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要同时参与活动,因此听课难度也增加许多。
3、从依赖到自主,学习方法不再被动。
小学课程相对较少,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宽裕,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因此,即使不定计划、不预习、不做总结反思,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多聪明的孩子都能轻松得“优”。而中学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加大,老师不再紧盯紧跟,如果不改变学习方法,会很快就掉队。
4、从亲切到严厉,教学风格发生变化。
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有些差别。小学没有升学压力,完全放心地研究、探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中学受升学率的影响,加上学生由小学到中学是人的两个阶段身心发育的一个转折期,对学生学习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陡然提高。小学老师课堂语言亲切有加,鼓励性的话语较多,而中学老师的话语少了呵护,有时甚至比较严厉。小学老师更多的是理解、包容、期待,中学老师更要求规则、自律、严格,这二者之间的过渡,需要初中老师、学生、家长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5、从兴趣到“乏味”,学习积极性出现差异。
初中老师有时会听到家长的抱怨:“我的小孩到初中怎么变得不爱读书了。”初一学生出现学习兴趣的降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小学生大多随兴而读,内容简单又有趣,也较易有成就感,所以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而中学科目繁多、知识技能性较强,要获得成就感较小学艰难得多,教师的关注、反馈不及小学及时,学生的受挫感、无助感、无趣感一旦产生,学习积极性必然下降。
建议衔接从学习和心理上入手
针对上述小初差异,吕丽芳老师提醒家长要从以下方面帮助孩子做好过渡: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习惯的衔接,小学虽然也注重习惯的养成,但在具体学科的习惯养成上还需做努力。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要遵循“扶—导—放”的步骤,如暑假适当的作业布置就是一个“扶”的过程。
首先,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每一个学科都有不同的预习要求,与小学有较大不同。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作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能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通过明确的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通过暑假预习工作,为开学初教学作好铺垫,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养成学前制订计划,学后总结反思的习惯。要求孩子安排好各科的写作业时间,要填写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来写作业,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孩子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暑假作业可要求学生设置难题本,把暑假中遇到的难题抄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并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途径。
此外,还要让孩子养成听课做好笔记的习惯。初中课堂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要同时参与活动,要有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本事,因此做好笔记就需有一定的训练来铺垫。如暑假作业建议学生设置专门的笔记本,选择自己喜爱的电视(广播)的人文类节目,边看、边听、边拿笔做记录,训练做笔记的能力。
最后还应养成经常阅读、开口朗读的习惯。初中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文科一定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如暑假作业可为孩子开列阅读数目,并分层次提出阅读要求,让孩子自主选择,写好阅读计划和做适量的阅读笔记。设置尽量有趣、有益衔接初一教材的作业,要求孩子开口朗读,并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录下来,开学初年段、班级会提供展示平台。
在“扶”的阶段,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这是衔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2、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学习目标,为目标而努力自然就有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可以教会孩子树立大目标,在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把诸多目标形成计划,达成每一个,就要给予赞赏和鼓励,这个行动,可以从暑假就开始。其次,布置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尽量改变生硬面孔,分解层次,让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作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流生 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流生的大量出现,无论是对学生、对学校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潜在的不利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从教材、教学方法、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就业质量等四个方面解决流生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发校本教材,解决教材难题而减少流生。
现有教材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技能特色。职业教育是为当地培养人才的,是为当地的经济服务的。武夷山市具有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武夷山是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人有“以茶敬客”的优良传统,有举办“茶文化节”的成功经验,有“茶艺歌舞”的优美艺术。职业学校往往一本教材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企业是处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的,教材专家编写教材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何况教材专家编写一本教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职业学校专业繁多,现行的职教教材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课程内容太难,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劳动者的,操作能力很重要。课程专家也难以编写出符合武夷山特色的英语教材,靠专家编写教材适应企业也不实际,我市旅游业发展迅速,老师可随时根据情况更改教材,我校教师根据武夷山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武夷学院的师资优势,这几年编写出适合我校的导游英语、饭店英语、茶艺英语和烹饪英语教材教材。这些教材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有兴趣学,快乐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厌学少了,自然流生就少了。
二、改进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难题而减少流生。
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而企业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的毕业生。我们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个个都能说、会写、会干,成为企业喜欢的人才。按照传统的方法给学生上课。你讲得津津有味,可学生大半都睡着了。老师大部分还是按照普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你让26字母都不会的学生如何学习语法呢?有一次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给一个学生过生日,全班围成一圈,我要求每人说一句祝福语,有一位平时从不发言的同学也说出了一句精彩的话:“Wish you a wonderful day!”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中,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同学们提高了表达能力,更加团结友爱,学习兴趣更浓。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上课不睡觉,能每一节课都有所获,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在平常的上课中,我尝试让学生来上课、评课,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学生实践经验丰富,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配合校本教材,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备课,指定一个组长负责,组长负责安排每个组员要做的事,谁查资料,谁讲课,谁带读,谁出练习,等等,每课安排一组同学讲课,其余两组评课,评完后,我总结发言,把有欠缺的部分补完。有人说,这是本末倒置,老师干什么去了。我认为,一堂课下来,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给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师生关系融洽。其实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统筹之下,学生的配合下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只有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演技”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通过师生之间一“导”一“演”,全力投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通过实践,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流生自然就少了。这几年,我任教的班级流生率在学校排名最低。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而减少流生。
在高校扩招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的新形势下,为解决职高生的后顾之忧,我利用下午第二节课的课后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饭店英语口语、茶艺英语口语等,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学期末开展第二课堂汇报表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既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还可到学期末进行汇报展示,让所有学生观摩,起到示范作用,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厌学的少了,流生也减少了。同时要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的机会,如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暑期打工,加入夏令营,等等。
四、与高校对接,解决学生后顾之忧而减少流生。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成效 提高方案
在新的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育目标的需求了。要想快速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成效,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主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实现在学习中帮助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心与体谅学生,进而不断获得学生的好感与信任,最终使得学生心甘情愿地配合教学活动,并乐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毫不保留地告诉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情况,才能明确知道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进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当学生没有正确回答出课堂提问时,教师应尽可能找出学生回答中的可取之处,即使是思维的闪光点,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自信心。针对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言辞过重,而应该在指出其学习态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作业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以激起学生以更大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在乎与尊重,才能使他们产生努力学习回报教师的念头,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效。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习惯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非常被动、枯燥,从而导致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科的学习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充分重视教学互动在提高教学成效中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 3《A healthy life》时,教师应依据班级学生对美食的兴趣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从而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美食转移到健康饮食方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成效做好准备。
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英语学科作为第二语言被高中生学习,由于在母语环境中很少有机会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因此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到英语语言的作用与魅力,使得他们对该语言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导致教学成效也不够理想。由此可见,要想学好高中英语,就需要以适宜的环境为基础,只有在适合说英语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主动开口说英语、积极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而传统的“教师一张口、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很难为学生营造出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法引入课堂活动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依据实际教学需要,同时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问题、图片、声音等,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为学生展示知识,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体操等奥林匹克赛事视频并配有英语解说,并引导学生对奥林匹克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与探究。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就开口用英语与同学对赛事进展度及比赛规则等内容进行交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生动而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游戏法、比赛法、情景剧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恰当选用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为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成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鲁露.关于高中英语教学成效提升方案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6:163.
关键词:生命教育;青少年;学校教育
引言
在我国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是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纳入了由小学到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建立了全球生命教育网站和相关人才资料库,发行了宣传广告影片,成立了资源中心学校,举办了生命教育博览会,开发了生命教育教材,而且还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确定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使生命教育获得一贯化、完整化、全程化的体现,在生命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缺失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及台湾地区如火如荼地推行生命教育,而我国教育界则反应冷淡,仅少数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吁应关注生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断见诸报端的校园青少年自杀、他杀及误杀案,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震撼。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处于此阶段青年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生命全无意识或意识不明确。青少年极易受不良习气影响,心灵空虚迷茫,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些人会走向平庸,沉湎于感官的享受,寻求无聊的刺激,对生命不负责任,整天无所事事。据不完全统计教,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有研究者对一些重点中小学生进行一次有关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所调查的200名学生能够记起学校对他们进行过生命教育的很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个体存在的意义介体,因此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每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现实的教育却忽视其神圣使命,淡化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在以升学为唯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强调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忽略情感的培养,其结果是情感的迷失和人性的脆弱。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但有些家长对他们的精神成长却缺乏必要的关心,关心更多的只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得与失,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十分严重。大量研究发现,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伤害学生身体,比如下跪、打耳光、罚站、留堂饿饭等;第二类,侮辱学生人格,如讥讽、谩骂、威胁等;第三类,变相体罚,如罚抄写作业、罚劳动、冷眼相待等。从生命视角看,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一种漠视生命、无视存在、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情感脆弱,害怕失败,也不敢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被否定,意味着受责备。因此,一旦面对失败和挫折,加之孩子们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不理解生命真正的含义,甚至以为死了就像睡着一样,他们就无法跨越心中那道‘坎’,轻则产生心理问题,或逃避或消沉;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以致封杀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加之,传统教育模式的理想化和说教方式,使青少年忘却了生命的原始意义,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主义,现实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更多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彰显。传统教育仅仅从“生”的角度谈人生理想、信仰、义务等已显得空泛,也不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面对如火如荼地推行生命教育的世界潮流,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刻不容缓的环节。诚然,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但可以借鉴其经验,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实施方法与形式。
二、我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台湾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我们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渗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设置“我和我同学”“我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体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流,学会生活。中学则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理想和未来是中学生最关切的事情,生命教育要围绕理想的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彩绘亮丽的人生。
2.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情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
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4.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青少年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他们,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青少年,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青少年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三、打造了生命力高效课堂
课堂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方面,是构建中学生命教育实践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内容。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生命力高效课堂的创建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上,学生个体生命得到了尊重、个性差异得到了肯定和认同。学生热爱课堂生活,人格得到完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理念引领回归教育本质:课题组认为成功的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学生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性能够得到发挥。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两导一点”课堂教学理念,“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做导演,设计问题一系列;学生去演绎,解决方法一大片。”“教师来导航,指示目标引航向;学生去行舟,乘风破浪达彼岸。学生当明星,自主合作展个性;教师去点拨,精讲赞赏促后生。”
2.课堂演绎展示生命活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学习、共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给学生搭建展示精彩的舞台。在任何一个课堂上,你都可以看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展示所在小组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光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更促进他们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及换位思考等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虽然教师的站位更高了,负担更重了,但是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充满了生命气息的。打破了传统“填鸭式”课堂忽视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弊端。
3生命导师陪伴学生成长: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全员导师制”和“全员育人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一名教师都是某些学生的“生命导师”,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命导师”,导师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领路人和同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规划生涯、应对挫折、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生命教育能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1.教育模式的片面性
从教育的主体而言,理论上讲,只要智力正常,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诸如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是必然的。而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具体操作中有很多失之偏颇的地方。只看分数,忽视个性;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数学的学习,轻视音、体、美、劳的学习。认为学不好语文、数学,就可以视为教育的“弃儿”,人为地把他们划入学困生的行列。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一般都缺乏勤于动脑的习惯,思维品质比较低;听课时爱开“小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没有养成看的习惯;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没有养成良好的说理习惯;做题时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没有养成仔细验算、自觉检查的习惯。不良习惯的倾向性,是造成学困生的关键因素。
3.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知识是一点一点地积累的,尤其是数学,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知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数学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学困生来说基础知识薄弱,知识欠账多,基本概念不清,计算能力差,有的甚至缺乏一般数学上的基本常识,所以就给他们学习新知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4.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构成的,教育的效果往往是这三方面合力的显现,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会最大化,教育效果最好。如果三方面的教育不同步,方法不一致,就会产生分力,教育的影响就会削弱,甚至抵消。而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大家往“钱看”得多,导致有些家长由于忙,关心孩子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增多更是成为学困生存在的巨大缺口,残缺的爱扭曲了他们心灵的健康发展,致使他们自暴自弃。据统计,好多青少年犯罪多数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爱而误入歧途的。另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媒体也对有些意志薄弱、辨别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影响使他们从小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滋长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预防学困生的产生
1.更新教育观念
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学生发展观来看,不同的人在自己的特长方面有很好的发展,说明他就不是学困生,而是学有所长。所以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怀有“一个也不能少”的观念,学困生会减少好多。
2.全面研究学生,防止“准”学困生滑坡
老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全面地分析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底子”,准确掌握每个学生在一定时期和环境下产生的各种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优秀学生,因老师家长的喜爱,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认为自己了不起,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为了保持他们向上进取的学习劲头,对他们不能姑息迁就,而要因势利导,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由于在班上“好坏”无名,常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想干又怕干不好,想上进又缺乏自信,思想顾虑较多,老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习先进,力争上游,不断进取,朝更高的目标发展。只有这样,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预防学困生的
产生。
3.把预防的重点放在低年级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学习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他们对学习感到新奇、陌生,可塑性最强,是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低年级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这样才能为高年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证。
(1)夯实知识基础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种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科学把握,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理解能力的阶段性特征,所以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要根据各个年龄层儿童的心智发展特点和数学知识特征来开展。一旦数学基础知识落下来,就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2)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学习习惯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所认同。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说:“我所要求的是把儿童的生活作为培养一定类型的习惯的经验组织起来。”可见习惯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新课改下,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