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养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翻译要求的是信息传真,本文指出,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和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信息传真极为重要。

网络信息时代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可以借助传统资源外,还可借助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见,网络技术辅助条件下,译者除了要建构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转换技巧、了解语言结构的异同和两国文化的知识、培养对翻译的积极心态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性处理语言的能力。译者广博的知识、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真的关键要素。

1.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

全球化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是涪言信息的传真。译作的信息传真取决于译者所建构的翻译素养,即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这是文化信息传真的保证。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包括译者语言的功底、文化的理解力和译者自身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1.1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著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著,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1.2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1.3译者的“侵入”心态

译者出了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外,若要透彻理解、领悟原文,还必须多方面对原文进行“侵人”,这种侵人也就是译者对译作的积极心态,它是让原作者所创作的文本复活的首要条件。傅雷曾说:.…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转引自罗新璋,1984)译者要在“信任”的基础上,“侵入”作品,积极地捕捉原文的意义。译者任何一点分心、疲乏愚笨、漫不经心,文本的符号就会远离而去,符号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就会深藏不露。惟有全身心地投人,像傅雷所说的那样投人自己的心灵和热情,调动自己的所知和社会经验,才有可能从文本的字句人手,进而透过字句,在字里行间获得一个综合形式:主题,题材或者意义,才能像傅雷所要求的那样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译者敏感的心灵、热烈的同情、适当的鉴赏能力、相当的社会经验、充分的常识,是做好翻译的一个前提条件。

1.4译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无论翻译什么体裁的文章,接触的内容可能十分庞杂,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广博的知识。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进行翻译,都存在着语言文化知识不足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译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译者得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传统的参考资源包括各种词典、百科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由于资金因素,一般译者很难完全具备这些传统的参考资料,即使配备了,翻阅起来既费时费力又影响翻译的效率。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译者有了更多地获取信息的渠道。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翻译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网络资源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不仅为译者节省资金,而且可以大大促进翻译效率。对现代的译者来说,怎样去利用资源,尤其是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是现代译者必备的素养。网络辅助翻译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含有语料库翻译、电子词典辅助翻译、网络辅助翻译、软件辅助翻译等多种形式,译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就可以有效获取所需各方面的信息、无限的资料库,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译者学会利用机器翻译软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辅助翻译,就可免于重复翻译信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2.译者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翻译是复杂的活动,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语文化信息的不丢失,译者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处理原文信息。一个好的译者应在忠干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1文化背景的处理

在向读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时,一方面要保证信息足量,充分利用读者已有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信道容量的狭窄性,防止信息传输过载。不给出社会背景知识会影响翻译效果,然而社会背景知识是无限的,译者的职责是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而没有义务给受者对象补上背景知识课,所以社会背景知识的添加要适当,并且_译者传播的背景知识应与读者的信息通道相符。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信息的传达过程,需要研究文化语境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不能为表层现象所迷惑。如果译者不顾这些,直接将原文译成目的语,或按译者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来翻泽,就会出现文化短路现象,引起误解。例如,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时,把“怡红公子”译成了‘`Green Boy" ,而将“怡红院”译成了“Green Delights",就是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没有起到真实传播文化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应向国外读者介绍背景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2.2文化意象的处理

译者将异域文化的话语中所包含的观念引入本土文化时,必然会对来自异域文化的价值观做出自已的价值判断,然后决定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一般采用异化、归化或其它策略手段。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而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偏见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人外国情景"(Venuti,1995)。

在翻译富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如果采用“归化”,用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文化意象,其结果译文是民族化了,但却把原语民族的文化“化”掉了,“吞并”了原语文化,甚至给译语读者造成了文化错觉,不利于文化信息的传真。例如,"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appeal’,如译成带有译人语人物、地名的文化色彩词“说曹操,曹操就到”.就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异化是使译语文化“屈从”于原语文化,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及原语文化的特征,传达原语文化的异国风味。正是通过异化,汉语吸收了为数众多的形象生动的英语表达用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伸出橄榄枝”(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汉语的表达语甚至句式结构都因异化翻译而变得更为丰富,而一定程度的欧化句式也使汉语变得更为严谨、填密。随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也有兴趣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译者不必越沮代厄,费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真正的读者不会满足于程式化的陈词滥调,或与自己视域完全吻合的东西,而是要寻找与自己不同的、相矛盾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这种能动的阅读最终导致那些异化的内容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并且逐渐融合到目的语文化中。

2.3译者创造性扳逆能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将一种文化体系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体系中去,文化信息的传真不可能绝对到位,会有遗失,也会有变异,译者要利用自己所构建的知识对翻译进行重新建构,其分寸的把握就在于译者创造性地处理的能力。

译者和原文作者都创造文本,但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原语作者有充分的自由说他想要说的话,而译者“二度编码”所创造的文本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译者有白己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要施展个人的创造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重新修饰和区分原文,并且不失时机地改进原文,必要时对原文中没有明说的逻辑关系还要在译文中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产生与原作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就要求译者深刻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并运用所建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自己的体验,卜找到最合适的印证,展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译者既要发挥创造性,又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这就得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及信息资源的综合,来构建译者的艺术创造性能力。许钧指出:翻译有一个度的问题,再创造总有个依据,要有个分寸。

翻译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它是信息传真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条件。钱钟书在《林纤的翻译》中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越过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切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罗新璋,1984)。翻译的传真和创造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第2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质量生成要素 期中教学检查 工程化分析模型 多维交汇分析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8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学检查(以下简称中检)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养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兼具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学检查面临的主要难题

笔者长期从事本科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检工作中存在如下3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难题。

一是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本科生培养工作涉及学院建设的若干方面,中检检查哪些内容或要素,需要仔细斟酌确定,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无范围蔓延,既重点突出又无缺漏项。仅凭主观判断来确定检查内容,可能会顾此失彼。②

二是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中检中,各检查者会反映若干问题,由于立场站位、观察角度,以及对教学规律认知层次不同等原因,检查者们反映的问题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化差异,表现为表述各异、粗细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内容上交叉粘联,难以准确判断问题真伪及其严重性。

三是中检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检找准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中检发现的问题往往互相缠绕嵌套,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原因,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表象,这使得从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为难题。

笔者研阅了10余所高校的中检报告,上述3个问题普遍存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学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决这3个问题,提高中检实效。

2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检查内容

中检是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活动的全面检查分析。确定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养质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养质量的路径机理。笔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养管理经验,总结提出如图1所示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关系图。

如图1所示,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共10个。根据各要素在培养质量生成路径上的位置,分为规划设计要素和组织实施要素两类,组织实施要素再细分公共基础要素(“指挥管理”)、支撑要素(包含“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等3个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3个要素)等3个子类。

10个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养质量。3个规划设计要素不直接生成培养质量,而是通过作用于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7个组织实施要素中,3个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养质量,3个支撑要素通过作用2个直接要素间接生成培养质量,公共基础要素直接或间接生成培养质量。

从检查全覆盖角度,中检内容应覆盖生成培养质量的10个要素,但由于3个规划设计要素是通过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其存在的问题将在培养实践活动中暴露,故笔者提出将中检内容界定在7个组织实施要素上,即中检当且仅当检查“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和“指挥管理”等7个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开展多维交汇分析,找准中检问题

确定了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后,管理者马上面临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的问题。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多维交汇分析法,通过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严重性分析,确保找准中检问题。

3.1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笔者按照“定向”、“拆细”和“去重”等 3个方法步骤,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定向”是指对照图1,确定每个问题的指向要素;“拆细” 是指对于指向2个(含)以上要素的问题,进行拆细,使拆细后的每个问题只指向1个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个检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问题,使相同或相近问题在该检查者只反映1次。

在问题“定向”过程中,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问题描述要尽量定量,不能定量则须定性,无法定性则不提。二是,舍弃未找到指向要素的问题描述。

3.2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严重性分析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要根据问题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检查者权重等3个属性,综合判定问题严重性。判定规则如下。

问题指向要素。严重性排序为直接要素>支撑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支撑要素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

问题聚焦度。反映的检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则问题越严重。

检查者权重。按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排序越靠前,问题越严重。不同的质量生成要素,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不同,详见表1。

在综合分析问题严重性时,上述三个属性的严重性排序为指向要素>聚焦度>检查者权重。

4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层次化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准问题后,管理者要根据问题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措施是否得力,关键在于问题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彻。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中检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该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着培养质量生成路径,对指向各要素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层。将上层问题原因与相同的下层问题表象归并,针对最底层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盖、杂乱纠缠,使整改实效沿着生成路径向上传递。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4.1 逐层向下分析各要素问题的关联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撑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设计要素的层次顺序,逐层分析问题原因。每分析一层,就将该层问题的原因与下层问题对照关联,关联上的则合并处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骤不断递归,直至问题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层要素支撑。

4.2 非关联的问题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

对关联不上的问题,要逐层向上推导并实证该问题的负作用,直至该问题负作用无法实证为止,将最终实证层面的负作用列为问题进行整改。

若问题的负作用无法实证已传导至上层要素,则列为该层要素的独立问题进行整改。下层要素问题负作用未传导至上层要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作用传导需要时间,时间尚不及传导至上层要素;二是传导过程中被某些积极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论哪种原因均需解决。

上述递归分析结束后,从最底层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实效必然沿着分析链条向上作用,最终作用于最上层要素问题。

5 成果价值和应用效益

该成果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一套中检问题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了中检检查内容及范围,提出了找准问题的“多维交汇分析法”及析透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解决中检中普遍存在的3个难题。该成果可为开展中检工作提供实践指导,避免检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对提升中检实效具有普适借鉴意义。

该成果在笔者单位应用多年,有效增强了中检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升了中检工作精细度,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运用该成果,笔者单位6次中检累计发现58个教学问题,目前已解决51个,比例高达88%。以该成果为主体的中检模式,荣获2015年军队教学成果奖。

6 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该成果虽然在确定中检检查内容,找准中检问题以及析透问题原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研究,但由于数据积累尚不丰富,目前“多维交汇分析法”中对问题严重性的判定规则,以及“层次分析法”中对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只能进行定性阐述,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需要进一步积累数据不断深化研究。欢迎国内同行深入研究探讨,为不断提升中检实效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注释

第3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我国高中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自我意识强化,人文价值观念匮乏。当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善恶与美丑等观念上相比于传统意义存在一定分歧与扭曲,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传统的标准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和生活比较懒散的现象,而且还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楣娣叮缓艽笠徊糠值难生在和别人在进行交往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自我个性追求过度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比较极端的处理方式和手段;目前当代高中生日益匮乏的人文价值观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民族意识淡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比较缺乏。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这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科技、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文知识都在世界大舞台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并且对很多国家后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的少,生活中过度热捧所谓日韩风、欧美风,却不够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国内传统文化慢慢淡出高中生视野。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当代高中生的民族意识逐渐弱化,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很难产生相应的认同感。

3.人文常识掌握不足,缺失内在的人文素养。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应试教育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的目标非常非常的明确,而且十分的单一,那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一些专业技术的人才。由于应试教育教学目标的推动,国内很多高中教师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却不怎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试教育环境下,我国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灌输更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精力与时间过度消耗,从而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素养,对相应的人文理念的感悟也非常的少。

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1.重视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语文教育的地位进行明确。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高中中,很多的管理人员认为语文课程的设立是没有必要的,导致很多的院校语文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的少,甚至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语文这个课程。所以要想通过语文教育来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需要重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通过语文教育去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要能够让学校的管理人员、高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学生的教学结构进行改善,同时还要能够对语文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扩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2.坚持“人文文化”为主线的“大语文”教学观。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基于人文文化教学,将语文教育与艺术、哲学以及历史等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树立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观念,由此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视角展开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从多方位接受人文知识。

3.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地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国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通过语文教学不仅仅能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健全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4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专生;个人素养;重要性;现状;培养策略

1.大专生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1.1个人素养

所谓个人素养,即是指人在日常的实践和训练中所学到的各种技巧和能力。从广义上来说,个人素养与个人修养大同小异,包括人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外在形象和道德品质等,是一个人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情感认识和意志信念等方面的素质和涵养。个人素养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2重要意义

个人素养对大专生的大专生涯乃至今后的就业和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影响大他们的一生,甚至可以说大专生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人生的好坏。因此,当代高校、尤其是大专生自己必须提高对个人素养培养问题的重视力度,填补个人素养的缺失,让大专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个人素养对大专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良好的个人素养有助于大专生的全面发展。个人素养既可以帮助大专生开发个人智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让大专生在个人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聪明才智、各方面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第二,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大专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因此可以说提高大专生的个人素养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大专生要想在社会中成功就业,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视和信奈,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2.当代大专生的个人素养

就当代大专生的表现来看,大专生的个人素养普遍较低,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失。这些问题和缺失主要表现在:①自我认识不准确。当代大专生多数都自恃过高,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眼里,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②社会责任感不够。多数大专生都过于的功利,往往只看重个人利益而不愿意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③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在学校对教师和同学不礼貌,在工作中对领导和同事不友善,不能很好的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不利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发挥;④实践能力不足。个人能力只表现在嘴皮子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不能又好又快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⑤言行举止不够规范。由于大专生的自大心理,道德意识不强,言谈和行为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养成了狂妄自大的心理等。除了上诉的一些不足外,个人素养的缺失在不同大专生身上还有不同的表现,高校应该对大专生的个人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大专生自己也应该看到个人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个人素养。

3.大专生个人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

3.1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全面加强教师自身的个人素养,充分利用教师个人的独特魅力,来为大专生做好表率和领头作用。所谓“名师出高徒”,用教师的良好个人素养来感染学生,利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来为学生做榜样,是培养大专生良好个人素养的最直接的一种渠道。高校应该致力于创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的师资力量而努力,在人才引进、使用、再教育等一系列流程中,不断的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新规定、新要求,促使教师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自身的个人素养,让自己成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条件的优秀教师,以便在以后的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大专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创造环境条件

环境因素对大专生个人素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大专生个人素养的有效培养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应该对自身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适时的改变和创新,为大专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个人素养培养氛围。例如,可以在校内容易学生注意的地方制作一些小标语,像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等;也可以通过以“个人素养”为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发人深省;此外,还应善于利用校内学生的各种光荣事迹来对大专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个人素养的魅力和重要性,这样的实例教育会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促使大专生更加自觉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3.3增强大专生的社会实践

“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自身应该组建更多的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专生有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个人素养在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大专生个人素养不能只停留在言传声教上,而应该延伸到各种实践中去,如各种志愿劳动、公益活动等,让大专生在参加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领会到个人素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再如各种形式的生活体验和工作体验,让大专生领悟到个人素养对自己未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专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个人素养,让自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4.总结

总而言之,个人素养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行,只有具备良好个人素养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个人素养对大专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大专生没好未来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高校和学生自己都必须更加重视个人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以个人素养的重要性为动力,对代大专生的个人素养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当代大专生个人素养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的通过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创新校园文化环境、推行社会实践等方式,从不同方面来对大专生的个人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大力推动大专生的自我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光军.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第5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经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对于信息资源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问题凸显出来。加强对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能更好的实现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对于信息资源或者信息工具的使用,从而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目的的能力。信息素养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紧密,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两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更有助于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信息素养教育内涵

从信息素养教育内涵上说,其主要是通过在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从信息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对于信息资源的高效掌握与处理能力。加强信息意识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对于信息资源的灵敏性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信息资源的把握、判断、分析等的能力的训练。信息道德职业操作的形成与相关信息法规等的形成则对人们信息使用方面的规范要求。

二、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性,素养教育本身对于图书馆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图书馆为文化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智力储备基地,为实现文化素养教育提供优良资源,是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图书馆馆藏中有大量的文化素养教育基础资源,对于实现其教育目的性有重要作用。

另外,就是从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于图书馆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研究力度,从中找出关于如何拓宽专业知识纵向深度与视野。

其次,文化素养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育则是对于知识信息的创造性的运用。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要从其专业素养方面入手培养专门人才。图书馆馆藏对于建立良好的专业素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要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有赖于图书馆信息数据资源的提供。反之,素养教育本身对于图书馆也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最后,素养教育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对于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上。图书馆为这些提供了最佳的学习环境。

三、图书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1.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越性

丰富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现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图书资料,往往能增强其学习的欲望,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提供了环境。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对于学习者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得也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提高了学习效率。

2.图书管理现代化技术的优越性

随着信息技术产生的发展不断升级,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图书馆管理实现现代化对于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升级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其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技术支持,为实现其素养教育提供了优良技术上的保证。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样式的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自己所要的资源。通过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等工具使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加综合对于知识信息进行理解与运用。

3.图书管理人员上的优越性

图书馆员在选择上的标准相当严格,除了具备相关的技能要求,图书馆员还应当具备对于信息资源的各项工作的处理能力以便于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4.图书馆环境方面的优越性

图书馆受其自身的特点影响,其环境往往宽敞明亮,便于学习者的学习,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其本身对于增强学生信息素养道德教育方面以及在规范学习者言行上具有重要作用。

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

国家教委曾经颁布了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文件,其目的是对于文件检索方面的工作加强,以提高学习者对于信息检索方面的效率。使学习者掌握有关于信息检索方面的各项基本知识,以及与文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各项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教育等日益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得到了普遍推广。长期以来,图书馆信息素养方面的管理教育方面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些经验。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上存在多样化特点,但是主要方式为对于信息素养的基础教育以及图书馆专门信息方面的教育内容。

首先,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内容主要是以加强对于其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主,通过对学习者图书管理信息意识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形成对于信息认识上的转变,认识到信息重要性。利用这种方式,加强学习者对于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好,使之成为素养教育的实践基地。

其次,从建立专门信息教育平台的角度来讲,图书馆对于学习者能提供其所需要的多样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并能有效的使学习者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向学习者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在研究方面的知识,以及对于检索内容上的指导与教育。通过专业的信息教育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专业的符合实际特征的教育信息平台,通过形式多样、成熟的方式与办法使学习者形成对于素养信息教育的热情,激发其学习潜能是实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结语

第6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7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文化课程;职业素养;有效办法

中职学校的重要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而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责无旁贷。但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是否真正发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目前文化课程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开展问卷调查笔者对所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覆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接受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学校文化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等方面。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反馈出以下主要问题。(1)在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方面:仅14.7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74.62%的学生选择了基本了解,10.66%选择不清楚。(2)在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满意度方面:仅5.13%的学生选择了满意,63.4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31.42%选择了不满意。(3)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接受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竟有高达69.54%的学生选择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化课,有高达73.1%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非常重要。(4)在学校目前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满意度方面:有高达62.4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5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学生对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有诉求,有效落实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要求迫在眉睫。2.从文化课教师角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学校语文、英语、德育、数学四个学科的教师,回收调查问卷59份,回收率为100%。意在通过调查找准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文化课教师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1)在教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方面:有20.34%的教师非常了解,67.8%的教师比较了解,11.86%的教师不太了解,大部分教师都对中职生职业素养有所了解,了解程度比较高。(2)在文化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高达85.76%的教师认为成效一般,有11.69%的教师认为较差。大部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培养成效不理想。(3)在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存在的困难方面:10.55%的教师欠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50.85%教师不知如何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入,20.34%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方法,18.26%的教师提出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文化课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培养时困难不少,需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才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任务。

二、案例分享是提高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办法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灌输理论模式往往效果不好,教师应该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兴趣。而好的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借鉴,又是帮助教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办法。下面的教学案例分享以供教师借鉴。有的德育课教师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明白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个小组,每组利用10根面条、胶带、棉花糖,要求各小组10分钟内搭一个以棉花糖为顶的塔,看哪组搭得最高哪组获胜。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活动后让学生反思讨论,在搭塔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职业素养的内涵,明白了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从企业需求评价角度引申讲解职业素养的丰富内涵,明确具备什么职业素养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有的语文教师以任务驱动法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完成以“工匠精神”或“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手抄报一份,要求主题突出,语言简练,材料丰富,设计美观,且要求小组成员介绍解说手抄报进行作品展示。实践表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了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很好融入了对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职业素养的说教形式效果好。

三、进行课堂职业素养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

职业素养评价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反馈意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不断促进职业素养提升,使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首先,学生自评。每次课或一周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自评,每项以分值的形式给自己评价打分。评价项包括本次课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是否与其他小组成员和谐有效沟通,是否坚持全神贯注听课,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团队精神,完成任务时是否有责任心和荣誉感,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担当并克服困难,是否在课堂互动中具有较强的参与表现力,能否做到管理自我遵守纪律,是否做到有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等。其次,教师评价。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打分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每个学生都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举足轻重,就像一面镜子,更能让学生认知自己职业素养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包括上课能否做到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做到保质保量,能否做到坚持不懈,能否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承担任务,能否与他人和谐有效地沟通,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具备学习创新能力等。学期末学生要根据平时多次自评的数据完成自评报告,教师也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积累中职三年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装订成册,形成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学校根据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优先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就业。课堂职业素养评价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职业素养自主自觉培养的意识和并积极指导行动。

四、借助线上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学生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也成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购买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视频课程。这些信息化数字资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锦上添花。校企合作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内容。例如,《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视频讲座,介绍作为一名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形象和礼仪》视频讲座,讲解在一个职场中人在职场中的形象和礼仪,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乎职场的礼仪规范;《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视频讲座,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的敬业精神与职业境界》视频讲座,讲解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困扰的心理调适》视频讲座,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与方法;《职场关系和职业技巧探讨》视频讲座,讲解进入职场后如何处理职场关系等等。为丰富线上平台的信息化资源,教师积累上传教学内容中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上传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还建议师生共同开发制作关于职业素养的校本视频资源。建成职业素养的相关视频资源库,供学生24小时随时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职业素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登录平台学习视频资源的次数和时间情况,线上给出分数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五、研究文化课教学内容中契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是根本

中职学校德育、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使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找到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是教师备课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内容体系研究,使原有的碎片化职业素养教育成为内容广泛、学科交融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文化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同向同行,才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区别于普高的文化课的性质,最终实现中职文化课程对学生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全方位一体化(见表1、表2)。中职文化课程职业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明确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向、任务、要求,教学的定位更加准确、明确,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参考。

第8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方式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其综合发展,并非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及民俗常识等,进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语文教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忽视人文性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偏差。

在某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以介绍学术研究观点及拓宽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内容,偏离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但是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科地位不断下降,缺乏精品教材。

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老套,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文章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某些高等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的教学心态较随意,这样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起不到作用,导致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考试评价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测评学生的学业水平时,采取考试做题的形式,通过得分判定一个人的学习,不能真正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仅是以得分为目的的学习,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专业、文学、文化、历史等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9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育;文化素养;培育

一、在中职英语教育中重视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纵观国内国外形势,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英语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文化素养的培养更是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塑造学生品性,进而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对塑造学生品行有积极作用

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控制的,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薄弱,无疑会影响其行为举止。与其对学生专门进行德育教育倒不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优秀的文化知识,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外语,更是要以文化为基础,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语言。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加入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共同点,激起学生对中国西方文化的兴趣,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习英语,并且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培育。

二、中职教育及中职师生现状

1.中职教育现状

我们都知道,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旨在培养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可是随着“高分低能”等字眼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呼唤使得中职教育更加偏向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对于英语、语文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基本上就被无情地忽略。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知道,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专业技能也黯然失色。

2.中职学生现状

选择在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几乎都对应试教育有抵触心理,他们的基础差或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成绩不是一个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他们的思想里拥有专业技能也能顺利就业,这样的思想直接导致他们文化素养薄弱。而且不少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对英语课程还比较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渗透文化素养的培育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就至关重要了。

3.中职教师现状

中职教师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依旧是读单词、翻译句子枯燥地进行英语教学,采用分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课堂严重制约学生发展。当然也有一些年轻老师语言功底深、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可是他们组织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这样的师资力量无疑会阻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三、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加强文化素养培育的几点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因此,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老师首先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时代在进步,老师也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一方面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英语文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老师之间要相互研究讨论,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争取在把教学内容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采取有趣、新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2.创设平等师生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主体,负责在讲台上说,学生被迫地不断接收老师的信息。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为此,中职英语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传递信息、彰显文化的载体,为此,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课本、走出课本,借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丰富英语知识。也要平等看待课堂上的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在轻松的环境中创造性学习。

3.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渗透文化知识

在英语课堂上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离不开新颖、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方法选的好,往往会事半功倍。这就需要老师以教材为载体,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素养对学好语言、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深远影响。比如,在学习每单元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在学习文章时,让学生自己用中文翻译,体会中西方说话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了解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与教学有关的短片或音乐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精神依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每次上课前先讲一讲自己对中西文化的看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英语背后的文化知识,这无疑对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总之,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对学生培育文化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这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英语老师要转变观念,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英语文化知识;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也要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师生要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