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

第1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素描 艺术设计

素描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一切真正的画家和设计师而言,素描都是基本功,其重要性就如同空气和人的关系是一样的,不可或缺。应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设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素描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不可动摇。然而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独立发展,以及国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很多设计工作者提出了素描无用论,或者削弱设计学科素描教学的观点。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科学,也很危险,一旦泛滥开来,会对我国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艺术设计学科的出现及艺术设计与素描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素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同源异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众所周知,无论是画家还是设计师,都要具有很高的素描功底和艺术修养,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历史上各个时期不乏这样的代表,就文艺复兴时期来说,很多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设计师,例如,米开朗基罗,他既是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同时也是非常杰出的大设计师,由他作为主要设计师领导修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恢弘,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另外,由他修复和改建的卡比多利广场以及朱利二世的陵墓无不突显出对旧有设计理念的突破,同时也是美与实用相结合的典范,折射出其对完美永恒的一贯追求。再有如:达·芬奇,既把世界上最迷人的微笑留给了世人,同时其一生当中还有很多设计性的发明创造。另外,拉斐尔、泰勒等人在名作传世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设计作品。这些成就斐然的大师们,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无意间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艺术设计源于绘画,而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积极地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由古至今,从1919年艺术设计单独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伊始,素描与艺术设计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现代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依顿、保罗·克利等人以基础课程教师的身份主持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素描教学,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设计师,也为其后的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大多和包豪斯相类似。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各大美院内完成,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为1956年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包豪斯的建立一样,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从其名称便可以看出,素描仍是其不争的基础学科。

素描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及其影响

素描基础训练不仅是初学绘画或设计者入门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成熟画家或设计师不断锤炼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素描基础是日后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前提,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那么所谓的艺术设计或创作,

也只能是一种幻想。

1.通过素描基础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绘画和设计中的美感规律

素描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能力,而且还可以从中掌握“形”“体”的美感规律。客观形态中线面的构成,黑白灰层次的变化,对线条、肌理、笔触、疏密关系的理解及巧妙运用等,这些都为设计语言和造型语言提供了形式美感的重要内容。大量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捕捉事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才能为以后艺术设计及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设计及创作风格的形成提供思路上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有序、严肃、理性的思维气质

素描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明确的目的性、阶段性、递进性及严谨性,它是客观物象、形体、结构、体积、质感、光影、空间的综合反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会使学生避免浮躁,逐渐养成严谨、理性的思维气质,这为日后的创作及设计,无疑打下了良好的性格基础。

3.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勇于攻关、坚韧不拔的精神及善于思考的创新意识

素描训练严谨,甚至可以说枯燥,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知难而上、勇于攻关、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无论相对于设计还是创作,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求新求变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利莫大焉,一举两得。

4.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及“艺术”的“敏锐”观察能力

素描训练过程中,成绩的好坏与观察方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主张培养学生整体的、全面的、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正确观察方法的指引下,逐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艺术的审美眼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努力达到眼、手、心的协调一致。 5.通过素描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谈及艺术修养,它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难把它具象化,但它却决定了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水平的高低。众所周知,不管是绘画还是设计,不管采用手工绘制还是计算机制作,其最终效果的优劣,很大部分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诚然,提高修养的渠道和途径是很多,然而长期的、严谨的、正规的素描训练是培养修养,尤其是“艺术的修养”必不可缺的一环。这一点真正的画家或设计师必定会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

综上所述,素描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产生的影响,遍布了整个艺术设计学科。

素描作为纯艺术学科的基础课与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的差异

第2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

素描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一切真正的画家和设计师而言,素描都是基本功,其重要性就如同空气和人的关系是一样的,不可或缺。应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设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素描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不可动摇。然而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独立发展,以及国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很多设计工作者提出了素描无用论,或者削弱设计学科素描教学的观点。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科学,也很危险,一旦泛滥开来,会对我国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艺术设计学科的出现及艺术设计与素描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素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同源异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众所周知,无论是画家还是设计师,都要具有很高的素描功底和艺术修养,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历史上各个时期不乏这样的代表,就文艺复兴时期来说,很多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设计师,例如,米开朗基罗,他既是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同时也是非常杰出的大设计师,由他作为主要设计师领导修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恢弘,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另外,由他修复和改建的卡比多利广场以及朱利二世的陵墓无不突显出对旧有设计理念的突破,同时也是美与实用相结合的典范,折射出其对完美永恒的一贯追求。再有如:达·芬奇,既把世界上最迷人的微笑留给了世人,同时其一生当中还有很多设计性的发明创造。另外,拉斐尔、泰勒等人在名作传世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设计作品。这些成就斐然的大师们,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无意间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艺术设计源于绘画,而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积极地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由古至今,从1919年艺术设计单独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伊始,素描与艺术设计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现代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依顿、保罗·克利等人以基础课程教师的身份主持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素描教学,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设计师,也为其后的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大多和包豪斯相类似。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各大美院内完成,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为1956年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包豪斯的建立一样,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从其名称便可以看出,素描仍是其不争的基础学科。

素描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及其影响

素描基础训练不仅是初学绘画或设计者入门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成熟画家或设计师不断锤炼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素描基础是日后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前提,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那么所谓的艺术设计或创作,

也只能是一种幻想。

1.通过素描基础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绘画和设计中的美感规律

素描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能力,而且还可以从中掌握“形”“体”的美感规律。客观形态中线面的构成,黑白灰层次的变化,对线条、肌理、笔触、疏密关系的理解及巧妙运用等,这些都为设计语言和造型语言提供了形式美感的重要内容。大量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捕捉事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才能为以后艺术设计及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设计及创作风格的形成提供思路上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有序、严肃、理性的思维气质

素描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明确的目的性、阶段性、递进性及严谨性,它是客观物象、形体、结构、体积、质感、光影、空间的综合反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会使学生避免浮躁,逐渐养成严谨、理性的思维气质,这为日后的创作及设计,无疑打下了良好的性格基础。

3.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勇于攻关、坚韧不拔的精神及善于思考的创新意识

素描训练严谨,甚至可以说枯燥,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知难而上、勇于攻关、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无论相对于设计还是创作,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求新求变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利莫大焉,一举两得。

4.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及“艺术”的“敏锐”观察能力

素描训练过程中,成绩的好坏与观察方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主张培养学生整体的、全面的、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正确观察方法的指引下,逐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艺术的审美眼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努力达到眼、手、心的协调一致。5.通过素描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谈及艺术修养,它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难把它具象化,但它却决定了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水平的高低。众所周知,不管是绘画还是设计,不管采用手工绘制还是计算机制作,其最终效果的优劣,很大部分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诚然,提高修养的渠道和途径是很多,然而长期的、严谨的、正规的素描训练是培养修养,尤其是“艺术的修养”必不可缺的一环。这一点真正的画家或设计师必定会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

综上所述,素描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产生的影响,遍布了整个艺术设计学科。

素描作为纯艺术学科的基础课与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的差异

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独立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与纯艺术在功能上的差异,我们必须正视素描相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功能上的变化。纯艺术与艺术设计自从各成体系以来,虽然说是同源,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创作目的不同;与社会的关联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不同。基于纯艺术与艺术设计的差异,那么作为二者共同的基础学科,素描,相对二者而言,其功能必然发生变化。首先是培养目标的区别。素描对于纯艺术而言,造就的是艺术家;而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则是为了培养设计师。其次是课程性质的区别。相对于纯艺术来讲,素描训练注重画面的效果,注重感性;而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素描训练在注重画面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设计意图的表达,注重的是理性。因此可以说,作为为艺术设计学科服务的基础——素描训练,应该有别于纯艺术的基础训练。而恰恰是这些年来这方面的变化较小,也就是说,对设计学科中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是必要的。

设计学科素描教学进行改革的几个趋势

1.素描训练的培养标准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素描本身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

(1)从素描本身来讲,随着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不断加强,素描训练进一步严谨化、扎实化,夯实基础是必须的,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入一些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对设计艺术是极为重要的,而就设计艺术学科而言,以往创新性思维训练更多地安排在专业设计的课程阶段,而忽视了素描学习期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素描训练中蕴含的丰富的创造性,更多的是由学生个体去体会,而缺乏必要的引导,这在以后的素描教学改革中应作为教师的一个工作重点来抓。

(2)素描本身的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一的全因素素描的枯燥性,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从设计素描到结构素描,再到全因素素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体会到阶段性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依照素描开课时间的长短,在机会成熟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入表现性素描及创作性素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是十分必要的。

2.为更好地适应设计艺术的要求,在素描训练的方式上应打破以往的习惯性思维

(1)在静物的组合及摆放上,要有新突破,如:无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事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随机放置等,避免常规的三角构图,可以采取吊起、垒积等形式。

(2)在素描的手法及材料上要大胆尝试。以往学生习惯于铅笔排线的方法,可以引导他们了解素描的表现手法是多样性的“描、划、擦、印”等等,不同的手法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同时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另外随着材料的变化,同样也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重视对材料的研究。

(3)在素描学习后期,训练要有创新性。要让学生知道,准和美,并不是一个等量转化关系,准不一定美,美也不一定准,刻意进行一些扭曲化、平面化、夸张化的形象处理,也是有益的尝试。另外,对过去作业量和完成时间要进行调整,适当增加长期作业,给学生以充足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有助于其深入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应加强对速写的训练。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手头能力的最好体现。

至此本文对素描的定位,素描的诞生、发展,素描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素描相对于设计艺术的作用及重要地位,以及设计艺术中的素描改革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旨在从整体上明确艺术设计与素描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其基础地位,保证我国的艺术基础教育沿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迁.《在艺术设计中素描问题新探》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5卷第4期

[2]方艳.《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卷第2期

第3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学;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理论与认知;

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分析

设计专业的传统素描教学偏重于绘画技法讲授,技法的明暗写实成为素描教学的重点。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单一,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设计素描教学关于实用功能的个性培养。因此,改革与借鉴国际先进教学方法与经验,构建适应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理论体系,成为基础教学课程的改革重点。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为艺术设计所用,不同于以视觉形象写实再现的传统模式。本文从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理论认知为起点,寻找两者之间的功能差异,探索素描教学的结构体系与前进方向。

设计素描,指针对现代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素描概念,也称之为结构素描。它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教学,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美术设计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将比例尺度、透视规律、空间观念及形体剖析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草图与方案的绘制能力、构思表达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素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基础学科,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组成和衡量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传统素描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以观察与表达形体透视、结构关系、体块关系、明暗关系、质感、空间、虚实等方面为教学重点,以较为单一的色彩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表达情感、概念、态度、象征、甚至抽象形式。

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有其内在联系,但研究方式与训练目的则各有侧重。造型艺术通常被划分为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体系。纯艺术是精神性的个人行为;实用美术则是将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相结合。如果将传统素描归于纯艺术的基础,设计素描就是实用艺术的基础。传统素描教学追求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艺术造型,以陶冶情操的艺术作品发挥其造型特征。设计素描在符合结构、工艺、材料、技术等设计要素的前提下,运用草图、效果图、分析图来传达设计师的理念与构想,以设计适合人们生活的使用产品为目的。

二、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传统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延续了传统素描教学的授课模式。对于素描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素描对固有色、光源、投影、黑白灰关系等知识体系之中,使整个教学与设计专业本身脱节,再现客观形态的传统素描教学满足不了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

高校设计素描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设计人才的基本要求。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人们所看到的所有领域都与设计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中,设计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我国对设计行业的要求也趋于国际化,对学生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知识经济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三、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教学过程作为师生的互动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将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知识与认知能力的培养、素材搜集与概括能力训练、构图原理与画面经营能力训练、创意思维与表现能力训练、精细写实造型能力培养五个课题逐级展开。

理论知识与认知能力的培养以设计素描基础理论知识与认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理论层面分析设计素描课程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理论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设计素描教学的研究方向和课程重点,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把握设计素描服务艺术设计的教学目的,探讨素描教学与专业的转换平台。

素材搜集与概括能力训练课题改变以往由教师设定及组织构图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结构素描的方式研究物体内部构造及与外部构造之间的整合规律,在排除形体质感、固有色、光影效果的同时,侧重于透视知识的系统讲授以及比例关系、形体组合、结构与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构图原理与画面经营能力训练运用讲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原有造型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新的造型观念。通过课题的分组练习,进一步明确抽象因素与设计的关系,体悟由三维到二维平面的转换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以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现代设计的先行者,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就已经突破“模拟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教学,分流出设计与创意素描。创造性思维是衡量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而想象能力又成为创意思维的关键。创意思维与表现能力训练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进行观察与发现,利用逆向思维、换位思维、意象思维等方式进行深入思考。

精细写实造型能力培养运用精细写实客观物体的训练方式,通过细节、质感、肌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使其具体化、生动化。训练学生对局部进行扩大化描绘,发掘形式的构成意味。重新回到具象写实训练使学生发掘思维的潜在变化,真正体悟事物的本质与灵魂,从而达到敏感领悟事物的能力。

四、结论

高等教育设计素描教学作为培养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方向并根据专业需求适时调整教学,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素描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本文从设计素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经验,通过设计素描课程各个课题的深入探讨,搭建素描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通平台,为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中义.《从素描走向设计》[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刘骧.《设计素描》[M].海洋出版社, 2008.

[3] 陈守义.《素描·构成·表现》[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4] 吴国荣.《素描与视觉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第4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社会物象;实用艺术;艺术技巧

人类从原始自然心理烁石选择是艺术的萌芽,石器的加工是艺术的开始;身饰、巫术是艺术的形成,阶级社会下的“社会结构”的创建是从简单心理到社会性审美意识的结果,而“社会结构”下的情于物、情于理的审美演化,又是人类艺术结果的必然。这一点上正如美国的杜威“艺术论”所说:“艺术也就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去重建(restoring)这种能力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证明,把感觉、需求、冲动和生物的行为特征结合成整体并达到一种意义的水平”。[1]虽然杜威以“经验”角度论美学艺术,把艺术分为“审美艺术”和“实用艺术”。然而从他的意识欲动下的“意义”和“水平”的理路看艺术,艺术在历史演进中是于生活实用中的技能`技巧`科学技术,在逐步演化中而被具体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社会性物象于“艺术演进过程”;又有能动意识于“过程”彼此促变而随欲而进,既有源头又有发展,从而使艺术组合形式于社会结构而不断地彼此创变。

所谓的技巧是人类与自然、社会长期运作中逐渐积累起来,并反复地被运用于实际作工的经验。从被能动地创变为做工的程序、具体操作方式而形成于技巧。人类的技巧首先来源原始工具的使用。例如从砾石的选用的原始比较心理的技巧,到石器的一步步进化;从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原始的无知心理也逐渐进变为感知心理。在工具制做过程的能动心理的“打制”到“压制”、“琢制”、“磨制”、“钻制”、“火制”等系列技巧的形成,技术也随之形成。所以技术是在技巧不断地作工而形成的一定的规范、规则、和程序。然而从技巧到技术中已蕴含着艺术组合的能动心理,其运作的指向首先是欲之驱动为自然性的实用满足,从而动力人的意识层的能动性。能动又促进技巧、技术的向前发展,使艺术由低向高逐渐形成。例如当一件工具被做工后给人以实用,那么将会促动新的做工技巧的探索,在探索过程又进行新的艺术思维组合,使之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也创变人类意识,使技巧、技术在进变中逐渐走向科学。随着意识能动地艺术组合于人类的技巧与科学,科学也开始由单一的物之实用向意识层中进变向多项发展;在物与思互促过程,科学也由低级走向高级。

科学是人类与社会、自然关系运作中形成的具体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它是由经验的技巧、技术的不断创变而形成的内领域的总体规范、规则,是意识体能动艺术组合的高级标志。它以规范、规则的理论系统,即所谓逻辑性形式表现意识体。而在运作中却是以“社会结构”不断创变而变化发展,以新视象的偶然、突出性所激发的冲动与情力交替一同运作于它的逻辑性的艺术组合。从砾石的选用到旧石器、新石器,在此过程的技巧、技术不断运作形成了雏形的科学程序,如陶器制成。因为偶然火的利用,发现泥土等物质改变了自已原有的性质,其实用性和外表光洁的新奇感,冲动着心理能动地再组合这一现象。使技巧编顺为技术再用于实践作工。经过这种不断的反创,使陶器制造形成了规范的作工体系,使陶器由简一使用到多色彩多形状的观赏审美。在这一过程中,已形成了雏形科学程序。如线条如何对称与比例,色彩如何鲜明、光洁,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技术的理论系统来指导艺术组合。这一过程,即随心里到意识层发展,承习于物与思的技巧、技术的经验;再从独立的思规指向于实践作工。然而这一作工的具体性,正如乔治.卢卡契以“观念性”同理的词语解释的比较清楚:“这样的同质的、同质化的本质正是集中在赋予所有塑造的对象一种‘观念性’。这种‘观念性’表现为有关对象的感性可识别性,即把视觉丰满的印象简化为最节省的笔触,(技巧与技术过程)并由各种自然环境中抽取出来。”[2]从“视觉”到“笔触”,从“具体”到“自然”表现出艺术组合的逐渐发展过程,并蕴孕着科学的艺术形态。

虽然本文以以石器到陶器的技巧与技术的发展为例证,来简述科学的形成,但并不等于说科学就局限于某一领域。技巧、技术、科学同“情之力动”“艺术”一样随欲生成发展,随意识体的能动性的的不断创进而具体表现。所以意识体下的艺术同人类社会是同步发展的,例如在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个体拥有着相同的社会性意识体,一切行于它的指向。虽然人类在特殊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情之力动下有着不同的表达的领域,但艺术表现的内在显现,却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性相同的意识体。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既是杰出的画家、学者,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不但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著名绘画作品,并与其中显现出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性相同的意识体,即人文精神。但同时也表现出起个体还能精通工程科学技术,担任过建筑师、军事工程师和桥梁设计师。同样,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位杰出的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也是如此,他不但创作出了《西斯廷圣母》等举世闻名的给画作品,还担任建筑师,完成了罗马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还有阿尔勃莱希特•丢勒,他是画`钢板雕刻家、建筑师,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他们既是艺术家,并于艺术内中既能显现出“共同的意识体”;同时又是科学家,在他们两种不同表现中却能基于同一个意识体下的艺术组合,在“同一体”中,又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不同的特征。

不仅如此,从实用艺术到纯艺术,既有彼此的联系更是有着历史演化过程。审美价值的实用性与纯艺术审美性,是逐步由于审美来源于人类根身欲的创变结果。从生物性本能的需求,到原始心理实用与审美的满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在承习中发展实用与审美。由原始的生物的需求促发人的心里发展,创变为实用;实用又 从低级向高的实用性的享受,在享受思维运作中,就是审美价值的形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承习实用没有审美,追求实用是为了享受,享受的心里本身就是审美后的感受。

人类的审美源于根身欲望进变过程,如从烁石、石器、陶器,乃至当今电脑,无不表现出审美的历史演进过程。正因为如此,人类经过反复进变于意识,实用与审美交织于人类新欲的驱动,去探索新的审美价值的感受。例如,工业艺术,农业艺术,自然艺术无不是艺术组合下的“现象”。当然这种艺术组合是所指于达到一定水准和意义即审美价值,而不是某一生产过程的原始土块。粪堆之类的物质材料的堆切。然而,这种审美价值,有区别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如实用艺术是以实用、美观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二者是结为一体的。如果单纯实用不称其艺术,单纯为艺术观赏也不是实用艺术。既使是原古的艺术也不仅仅是实用,如从“身饰”“纹身”到工具的精细制做,本身就含有审美的价值。如“身饰”既可除妖避斜,又有审美作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狩猎最初是为了吃肉,用来作为装饰的羽毛,野兽的皮肤,脊骨,牙齿和脚爪等等,是不能够吃的。或是不能够用来满足其他需要的,但是这部分可以作为他的力量,勇气或灵巧的证明和标记。”[3]男人“身饰”是为了向女性展示力量,女人身饰是为了吸引男性的审美。陶器的制做,不仅实用同样也有着观赏的价值。

如工业艺术也是如此,从低级工具制造到现代化电脑;从古代建筑到当代的奇形多样的高楼大厦。一件件“物象”呈现于我们的感观,无不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单纯地原始实用。不仅如此,农业艺术、自然艺术也同样以感观于艺术与物的现象来满足人类审美价值。又如农业艺术,是指在能动意识的艺术组合下与大自然作工于作品。通常指对自然地形的改造和用植物建筑成自然环境。如“红旗渠”,环山的层层“梯田”,农业防护林,在沙海里“拦沙造田”,人造运河、水库等等。不仅用于农作物的实用性,而且在实用的同时,既可显示人类自身力量的伟大的审美又可成为可观赏的一道自然风景。然而,自然艺术的审美价值,虽然也是以艺术与物之现象的感观来满足人的需求,但审美的感受,却以人类与自然的生物链条形成而被表现。如江、河、湖、海、高山大川、飞禽走兽,在它们不危害人类生命时,不仅可观赏审美,同时是养育人类的生命之源。

当然,审美价值的实用性与纯艺术审美性,是源于人类根身欲望逐步演进创变的结果。从生物性本能的需求,到原始心理实用与审美的满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在承习中发展实用与审美。由原始的生物的需求促发人的心里发展,创变为实用;实用又 从低级向高的实用性的享受,在享受思维运作中,同时也是人类审美价值的形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承习实用没有审美,追求实用是为了享受,享受的心里将会逐渐形成精神层面上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正因为如此,人类经过如此反复地进变于意识,实用与审美交织于人类新欲的驱动,从而去不断地探索新的审美价值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第25页,纽约1958年版

第5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面对浩瀚的宇宙、美丽的大自然、瞬息万变的人间社会,所有的可见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是非常具体的变化着的形象。客观世界并不存在所谓的抽象事物。抽象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为了生产、捕猎的便利,制造了工具和器物,这些工具器物都是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它们的造型呈现出几何化的倾向:平面、圆面、方形、棱形出现了,直线、抛弧线、直角、锐角出现了。这是一种视觉的抽象,也是逻辑思维发达的结果。它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创造能力的结晶。人制造了工具、陶器、青铜器,家具、工业产品、汽车、航天器,建造了金字塔、长城和各式各样的建筑、这些形体都是抽象的,因而可以说抽象的形体都是人类制造的结果。我们在制造器物时,如果过于复杂,形体异形多变则会为生产带来更多的麻烦,也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使工具的使用更加复杂和不便,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所以,器物、建筑的设计总是要考虑到生产制造的方便和节省成本。原则上是在满足功能和日常实用审美的前提下,越简单越规范化越好。

这些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习惯上被我们称之为器物或器具。尽管我们习惯上并不把它们看成是纯艺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把器物与艺术作品区分开。只是到了上世纪初,抽象形体进入艺术范畴,产生了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其目的是:反古典艺术的表现客观对象事物,将视觉艺术形式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观照。也就是说制造一个抽象的形体作为艺术品,其造型不与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形象对应。

从根本上讲,抽象艺术也是一种制造的结果,与人类制造器具一样,也是逻辑思维下产生的唯有人类可以制造的形体。抽象艺术与器物在造型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在于抽象艺术抛弃了器物具有的实用性、目的性,为的是使其造型更加自由多样,与人的某些情感的表达产生微妙、模糊的对应关系。其实,这种情绪联系在器物工艺品中,也若隐若现地存在着,只是在纯抽象艺术中被更加强化了。

关于器具与艺术的分野,我们必须提到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关于器物与艺术的著名论断,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一文中写到:

“器具,比如鞋具吧,作为完成了的器具,也像纯然物那样,是自持的;但它并不象花岗岩石块那样具有那种自生性。另一方面,器具也显示出一种与艺术作品的亲缘关系,因为器具也出自人的手工。而艺术作品由于其自足的在场却又堪与自身构形的不受任何压迫的纯然物相比较。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把作品归入纯然物一类。我们周围的用具物毫无例外地是最切近和本真的物。于是,器具既是物,因为它被有用性所规定,但又不止是物;器具同时又是艺术作品,但又要逊色于艺术作品,因为它没有艺术作品的自足性。假如允许作一种计算性排列的话,我们可以说,器具在物与作品之间有一种独特的中间地位。”1

作为一位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并不将器物与艺术混为一谈,二者是区别开来的。

回到我们的抽象绘画和抽象雕塑。严格意义上抽象艺术诞生于西方,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是西方文化重逻辑、重分析的结果,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大规模地传到中国,经过了一阵喧嚣之后,在当下的中国艺术界,纯粹的抽象绘画、雕塑似乎又有些沉寂了。除了工业产品设计、建筑等实用艺术领域外,在纯艺术领域则日益备受冷落。更多的是在纯抽象与具像之间的意象形体艺术日益兴起,这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传承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艺术主体从来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写实与绝对意义上的抽象,而大多数艺术都介于两者之间的意象艺术。只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艺术家倾向于更具像些或者更抽象些而已。所以中国艺术的主体,既没有达到西方写实意义上的那种客观逼真的写实特质,也没有那种纯粹到离开具体表现对象的完全的解析抽象。而西方艺术总是走向极端,要么极端的写实主义,要么极端的抽象主义,这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和思维习惯、道德观念导致了中国人的不走极端的思维模式。也产生了既似又不似的意象艺术主体。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是不以少数人的爱好和驱使而转移,它是大多数、数代人自觉选择的结果。

二、时间生命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写道:“时间性明显地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过去、现在、将来这所谓的时间三要素不应当被看作是必须凑合在一起的‘材料’的集合——例如作为一个‘现在’的无限系列,其中一些现在尚未存在,另一些现在不复存在——而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原始综合有结构的诸环节。否则,我们首先就会碰到这样一个悖论;过去不再存在,未来尚不存在,众所周知它根本不存在,它是一个无限分割的极限,如同没有体积的点一样。这样,整个系列便都消失了,并且是加倍地消失了。”2

这是典型的西方时间概念,时间被视为一连串的等质的点,时间是一条相连的可以被无限分割的链条,链条上每一个单位是等值的。于是产生了西方记录时间的方法,以公元开始,一切的时间以此为一个坐标点往前往后计算,一年12个月,一月30天,每天24小时及至分分秒秒,都以抽象的等质等量的单位被纳入计算范围,所以时间成了无数的点相连。西方文化惯于剖析事物,任何事物都被逻辑地分切开来,从具体的被切成片或点的单位中去发现事物的特性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在深入剖析的同时而面临失去整体的危险。

中国文化下的思维则注重整体,从整体中去领悟事物的属性本质,不愿意将活生生的事物分切开来理解,认为被切割的事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来样态,已失去生命的鲜活。因为活的生命是不断流变的。中国古典的计算时间的历法与西方则完全不同,体悟到生命的瞬息万变的流动变化特性,从而以一个人一生为基本单位看待时间的不断变化过程。以天干、地支相乘相合60年作为一个甲子,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古代人一生的时间。每年以不同的名称来标识,没有一年是相同的。具体到年分四季,24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为三候,5天为一候,每天十二时辰,再配以金木水火土五运,以及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六气。于是乎,生命的每一秒每一时刻都在流变。这是生命的本质,因为生命是不断变化的形象与精神的结合。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人并不存在,这是整体观照世界时间,时间被赋予生命,没有生命,时间也不存在了。时间是人类主观感受的结果,尽管它客观存在,没有人的观照,它便沉入永恒的黑暗之中,失去了被认识的意义。中国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观照方式面临另一种危险,这种非分析式的观照体悟,很可能不能客观量化而流于主观和神秘,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讲,这种时间生命观恰恰让艺术家归于生命本体而创造。依靠活生生的感悟、体验,而不是过分的依赖逻辑和观念思维而构想,这二者是有巨大的区别的。

中国时间生命观中第二个重要观点是阴阳转换平衡,也就是观察到事物的相反相成的变化因素。任何创造不是走极端,讲求平衡流转,因而产生中庸之说并被尊为经典,处理任何事要讲究“度”。正因为如此观事,才至于从来没有极度写实与绝对的抽象艺术出现,始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平衡,把握艺术创造之“度”。

事实上,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整体生命观。生命的存在处于相生相克的流转之中。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艺术表现达到极端,离生命的鲜活就会越来越遥远,你越是想极尽能事通过剖析接近生命之本源,而生命在此却已经逃离了。

我们从中国古代创造文字和西方创造文字的方式也可以看出这种思维上的巨大差异。西方的文字是抽象符号组合成拼音文字,字的形象与所对应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纯粹是一种被逻辑符号替代的结果;而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是象形的,是以活生生的形象简化成的象形符号来组成的文字。生命的形象被保留在文字的形象结构中,而不是冷冰冰的纯抽象组合,故而文字的书写成就了书法艺术。至今毛笔写字的功能几乎已经丧失,而书法艺术却更加纯粹,更加纯艺术化,这是整体生命思维的结果。这种书法的意象与中国画的意象同出一源,以至于中国的绘画较少成为一种职业,而更多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一种非职业形式。尽管也产生了许多历史上伟大书法家、国画家,而他们却不靠卖书画作品过日子,而是以此修身养性,辨明身份,寓情明志,这便是文人画产生的背景。

中国古代雕塑虽然与文人画不同,多半是民间匠人所为,他们以此为生,缺少读书、写作的本领,但实质上也脱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从来没有走到超级的写实与绝对的抽象中去。如果说有抽象的工艺品产生,那是因为制造的器物所致,实用第一,装饰仅仅是附着在实用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在《论语》中一句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引发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唏嘘不已。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我们艺术家关注的呢?艺术的本源说到底也不过是艺术家个人的生活感叹与生命表达,所谓“诗言志”即是如此。生命不分昼夜地飞逝而去,这便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它是时间的,又是生命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当时间及形象被冷冰冰地抽象到极端的时候,还有多少鲜活的生命精神可言呢?

每一个当代人几乎都有这样的强烈感受:最美的视觉形象一定是原生态的大自然,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总是变化万千,让人的制造物相形见绌。而人类创造得越多越是让人不快,越是人造抽象物体占据更多自然的地方,那里的景观就越是丑陋,所谓“钢筋水泥森林”便是这种景观的写照。这是每个人的直觉,从小至大不需要培养的自觉形成的审美直觉。虽然也有人面对人类创造的抽象器物极其赞美的时候,那是因为在满足人的不断膨胀的欲望前提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赞美,当其与自然之美并列的时候,其让人不顺眼、不美的感受便凸现出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来没有见到人造之物总体上超越大自然之美的。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我们思考?当人类的抽象制造泛滥成灾的时候,也是我们的环境遭到严重毁坏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想逃离城市,来到乡下,回归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了。这一现象值得艺术家深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分析、逻辑思维、人工抽象制造、被人类自我满足并予以放大泛滥之时,也是艺术灾祸降临之时!

故而,抽象只是一种人类制造的形体结果,并不存在于大自然中,抽象越是纯粹,其中包含的理性思维越多,情感表达越少。生命是鲜活的流转变化无常的过程,生命不是抽象的,生命是不可归纳、分析、逻辑规范的。当人们强行如此,生命便自动逃离,我们的艺术随之也便僵化,而成为了被冰冻的标本。

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艺术历来并非如此。

注释

1 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

孙周兴译.北京:中国美术院出版社,P21

2 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P154

第6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着,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第7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艺术设计现代设计教育综合素质

据调查,2000年以来大学商业美术设计类学生数量呈几何状增长,短短几年间,不论是美术学院或者综合院校,甚至各类矿业、石油、医科、外语等专科学院,都设置了艺术类课程。从人才需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业繁荣是商业设计专业扩招的主要动因;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讲,大专院校的多元化发展亦是必然趋势。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动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固然是良好的愿望,但是不能仅仅通过扩招来解决,还要提高商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保证优秀人才的诞生与成长,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困惑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商业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解决办法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8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艺术设计现代设计教育综合素质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9篇: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当代艺术设计; 现代设计教育;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4-02

当代艺术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艺术流派自由发展的时代。各个艺术流派通过各自的作品鲜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或兴起或衰败。但无论时间长短,无论作品多少,他们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画下了绚丽的色彩,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现代艺术流派相互之间的碰撞,就不会有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上了《艺术思潮与流派》这门课,加深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看法。或者说是艺术流派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所以我就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是一种玄之又玄只有艺术家才能鉴赏的神秘物。可是很多当代的艺术家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大众,用他们的眼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所以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只要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带来的快乐。

一、现代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启示

1.艺术的审美功能帮助大众更好的接受设计

2.对艺术的学习研究能给设计师设计灵感

3.艺术流派对设计的促进

4.艺术家的精神值得设计师学习

现当代艺术的设计的启发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设计离不开艺术。当今的设计不再是技术的叠加,它更要求设计师具有审美的高度。这样才能为社会设计出更具美感的作品。所以每一个当代设计师都应熟知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和世界艺术史有深刻的了解,商业设计师还应该了解学习现代工艺美术史,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启示。

二、当代艺术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

据调查,2000年以来大学商业美术设计类学生数量呈几何状增长,短短10年间,不论是美术学院或者综合院校,甚至各类矿业、石油、医科、外语等专科学院,都设置了艺术类课程。从人才需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业繁荣是商业设计专业扩招的主要动因;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讲,大专院校的多元化发展亦是必然趋势。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动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固然是良好的愿望,但是不能仅仅通过扩招来解决,还要提高商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保证优秀人才的诞生与成长,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三、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困惑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商业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四、解决办法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一般的作业、设计都是由自己完成的,时间也较充裕,没有市场因素控制。但在工作当中,资料收集、整理、创意、设计表现、制作都是由不同的人和部门合作完成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合作与交流。顺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完善出品质量。

现代商业设计要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对于很多的边缘学科也要有所涉猎。这也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未来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代的设计教育和商业艺术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五)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现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与市场脱节,学生做的设计作品往往不能适应市场。与市场接轨的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大学生去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的探讨,是指学生在施工现场教学,了解和学习材料,材质,以及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才能做出好的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在提升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市场情况、客户需求、实际空间深入了解,也成为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条重要途径。

2.学校在教学中应当与相关的设计生产以及施工单位合作,让学生参与实习,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专长,在实践的同时能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进步。

3.针对社会情况作一次有意义的调研报告,能让更多的学生更清晰的去了解社会发展方向,一些好的意见将会得到不断的补充,社会前进的动力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增强。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4.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参谋,因材施教,也要有不断探索、寻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个性。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