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

第1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期货 居间人 监管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伴随着我国期货行业的诞生,我的期货居间人也孕育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期货居间人已经在我国期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期货公司非常重要的一股外部营销力量。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期货居间人的监管都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由此引发的居间人诚信问题、道德风险问题、风险控制问题、佣金套利问题屡见不鲜。

一、期货居间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期货居间人尚未被纳入监管范围,由此诱发了各种问题,给期货市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居间人诱使客户盲目入市

为期货公司开发市场、介绍客户是期货居间人最基本的业务形态,而开发客户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居间人的收入水平。在实践中,不乏居间人利用客户对期货交易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的认识不足,夸大期货市场的高收益性,对期货的高风险只字不提,甚至还夸大或虚构交易业绩,为投资者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诱骗客户进入期货市场。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

与居间人相比,投资者在期货公司选择方面往往处于信息劣势,投资者没有充分的信息来确定期货公司的真实实力,大多数情况下是听信期货居间人的介绍。而期货居间人往往同时服务于多家期货公司,他们会根据期货公司的返佣比例决定将期货公司介绍给谁。从而使得部分高质量的期货公司由于返佣比例较低而得不到客户资源,而客户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期货公司服务,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居间人甚至还可利用期货公司对他们的依赖,诱使期货公司之间的返佣竞赛,借此提高自己的返佣比例,削弱期货公司盈利能力,使得期货公司“增量不增收”,从而无力改善设施、储备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影响全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居间人行为不当而给客户利益带来损害

我国的期货居间人在完成介绍开户业务后,往往还会进一步转化为客户的人。在过程中,居间人很可能以自己利益为先最大化为前提,诱导客户进行不必要的交易,以套利为名诱使客户进行双向交易,甚至是全权委托模式下的恶意炒单等,使期货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由此引发了各种纠纷,败坏了期货行业的声誉,损坏了行业形象,也吓退了潜在的期货投资者,阻碍了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

(四)居间人违规纳税给期货公司带来税务风险

目前我国的期货居间人大部分还是以自然人形式存在,机构居间数量相对较少。按照我国税法规定,期货公司对于自然人居间的返佣金额具有代扣代缴义务。而在实践中,这些居间人往往要求期货公司通过费用报销、虚开发票等方式少缴或不缴个人所得税,不仅给期货公司造成了税务风险隐患,也导致了国家税收流失。

二、期货居间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期货居间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涉及市场结构、法律、监管等多方面因素。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导致我国期货居间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期货居间人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1999年制定《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2007年修改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都没有对其法律地位作出明确规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引入期货居间人概念,但是该条规定并没有对其法律地位、市场准入、行为规范、监管、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规定,期货居间人尴尬的法律地位是期货居间人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未将期货居间人纳入监管体系

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期货经纪人制度,无论是证监会还是期货业协会都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期货经纪人的市场准入、行为规范、权力义务以及处罚措施等进行明确界定。而期货公司则由于其自身对居间人的依赖性,对其管理也比较松散,有的甚至还对期货居间人的不诚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期货居间人处于没有监管、没有惩罚的灰色地带,居间人违规成本很低,其违规行为也就必然频频发生。

(三)期货业态结构过于单一

我国目前的期货业态结构过于单一,只有期货公司一种类型,缺乏像美国IB那样的客户开发中介以及CPO、CTA那样的管理服务型中介。由于期货公司市场开发能力有限以及专业性期货管理服务机构缺乏,投资者只能通过居间人进行投资咨询,委托居间人下单、交易甚至调拨资金,给居间人违规的创造了可能性。

(四)相关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单纯居间、无收益分成的收费模式下,居间人的收入与手续费直接挂钩,使得期货居间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违规操作。而手续费收入是期货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加之期货公司对居间人的高度依赖,期货公司对居间人的管理就更加缺乏积极主动性,客观上也助长了居间人违规的歪风。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期货市场立法,明确期货居间人的法律地位

如前所述,我国的期货居间人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其法律地位不明确所造成的。建议在未来的《期货法》以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明确期货居间人的合法地位;明确期货公司和居间人、投资者和居间人之间的委托关系;明确界定居间行为及居间人业务范围;增加期货居间人有关民事责任的认定和罚则等。加强对居间人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使期货居间人管理有法可依。

(二)效仿美国期货IB制度,逐步建立期货介绍经纪人制度

建议我国监管部门学习美国先进经验,逐步建立期货介绍经纪人制度,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期货公司三个层面制定具体政策,逐步推动我国期货居间人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具体措施有:(1)由证监会根据我国期货行业现状,制定《期货介绍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介绍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必须具有从业资格)、注册资本(机构介绍经纪人)、业务范围(只能开户,不能交易)、信息披露责任、收益分成(期货公司和介绍经纪人事先约定净收入比率,各自按照净收入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经纪纠纷处理、违规罚则等,使我国期货介绍经纪人管理有章可循;(2)由期货业协会建立经纪人资格认证体系和培训体系,提高介绍经纪人从业门槛,增加其专业性。同时,还可制定《期货介绍经纪人自律管理规则》对其从业行为加以规范,对其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公示、计入诚信档案、市场禁入等方式加以惩戒;(3)对期货公司利用介绍经纪人开展业务的行为加以指导和规范,加强期货公司介绍经纪业务的内部考核,强化期货公司介绍经纪人业务的信息披露义务和风险提示制度,对期货公司违反规定、损害客户权益的行为加以处罚等。

(三)加快引入CTA、CPO制度,引导期货居间行为合法化

如前文所述,我国期货居间人的现有业务范围不仅仅是居间介绍,还普遍存在着行为。这些居间人从最初的咨询服务发展到客户进行交易,最终发展到私募期货基金。由于缺乏CTA、CPO制度,我国现阶段的期货私募缺乏有效的监管。但是这些居间人(基金发起人)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可以为客户创造财富。因此,建议监管部门抓紧研究制定CTA、CPO制度,引导具有交易能力的期货居间向CTA、CPO转型,通过资格认定、注册登记、资金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其进行监管,逐步引导居间人行为合法化,为我国建立CTA、CPO制度奠定基础。

(四)增加期货公司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减少期货公司对居间人的依赖

期货居间人已经成为期货市场一股重要的市场开发力量,在给期货公司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蚕食了期货公司利润,限制了期货公司的发展。要增加期货公司对居间人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其一线监督职能,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增强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减少期货公司对居间人的依赖。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拓展期货公司业务范围(资产管理、风险管理、自营业务等),增加其收入来源,创新其盈利模式,同时鼓励一批优质的期货公司通过上市、并购做大做强,提升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使期货公司成为未来我国期货中介组织的核心,发挥期货公司对各类中介的一线监督作用,推动期货市场各类中介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凌雪.我国期货居间人问题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

[2]李晶.美国期货中介机构市场开发与宣传行为规范对我国的启示[N].期货日报,2009-5-22(8).

[3]杨迈军.美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第2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首先,开展融资融券创新股市运作新模式。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是今年我国资本市场推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效举措,实行融资融券制度不仅在价格发现、市场稳定、增强流动性、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对于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为股市依法提供入市资金、有效打击非法融资、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创造条件、促进券商盈利模式的转轨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融资融券制度的建立是现代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基础,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次,开展融资融券为市场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融资融券的建立有利于增强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改变证券市场“单边市”的状况,形成证券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促进证券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和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对于证券公司而言,有利于拓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改善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促进证券公司规范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本身对市场走势具有放大作用,分析人士认为,市场的波动幅度将明显增大,新的盈利模式也孕育其中,短期来看,其对市场的助推作用将更为明显。业内人士指出,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的影响方向不尽相同,融资具有一定的助涨效果,而融券则有助跌功能。在市场人士眼里,新的业务推出会给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遇,投资者将更多地青睐大盘蓝筹股。以上证50指数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将因其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的业绩,进一步增强其对资金的吸引力,短期资金供给面放大。而在开展的试点结束、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步入常规后,其影响可能会更大,特别是在价值发现上,会使得市场更有效的认同。一些优质的股票,不仅具有交易价值,还可抵押出去,进行融资,使得这些个股的波动幅度会相对小些。融资融券业务将带来A股市场的交易总量提升,经纪业务总量自然水涨船高。因此融资融券的开展,除了短期内将拓展股指的上升空间外,中长期也将给市场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再次,融资融券为投资者提供扩创盈利空间。融资融券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并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融券业务放大自有资金或市值总量,取得更多的收益。根据相关规定,投资者不仅可以融资而且还可以融券。当股市上涨时,投资者可通过融资放大操作规模,当股票上涨到目标价后,再卖出股票清偿借款,从而扩大盈利。当股票下跌时,投资者可以向券商借入该股,然后将其卖掉,等其下跌后再买入该股票还给券商,从中获取差额,从而实现做空机制,在跌势中赚钱。可以说,融资融券的引入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融资使投资者可以在投资中借助新的杠杆,而融券可以使投资者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也能实现盈利,这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盈利平台和创利机会。

第3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证券;路径;选择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1987年的首家证券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公司已经历了25年的发展历程,就其现状而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资产规模偏小;业务形式较为单一,盈利能力低下;监管过严,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方面。

我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发源于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一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二是财政系统组建证券机构;三是由信托投资公司设立或由信托投资公司所属的证券业务分离而设立的公司。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公司这一新型的金融机构受到空前的关注,为抢占市场,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证券公司。但由于对证券市场这一新兴市场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基础薄弱,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市场份额偏低的问题,尽管此后多数证券公司经历了增资扩股、资产重组等等方面的工作,资产规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金融业态,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证券公司的规模仍远远不能相比。2011年底,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只有1.65万亿元,仅相当于一家排名第九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

我国的证券公司普遍脱胎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历史决定了其在金融机构重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经营中,证券公司面临着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对其生存空间的挤压。即便在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也凭借其渠道、客户和商业模式的优势,纷纷向证券业务渗透。2011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8万亿元,信托产品发行1.3万亿元,而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仅仅1300亿元,差距十分悬殊。随着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正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国外投行的资金实力、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是国内券商无法相比的,在包括承销、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国内券商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境外金融机构的挑战,生存空间不断被蚕食。

券商的经营范围大致可以包括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类传统业务,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资产管理、投资中介、财务咨询等业务,还可以涉足企业并购、风险投资等领域。我国的证券公司仍然是以传统业务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资产管理等业务虽有发展,但仍只占经营收入的较小比重,而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案例更是鲜有。大多数券商业务形式单一,主要还是以经纪业务特别是股票交易经纪业务为主,其经营业绩严重依赖于佣金收入。2011年,在18家上市的券商中,仅中信证券的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的经营收入超过了经纪业务,其他17家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仍占营业收入的大部分,有的券商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由于券商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抢占客户资源和留住原有客户,降低交易佣金率成为券商所能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手段,券商的盈利空间因此而大大压缩。国内券商比较单一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其经营业绩过分依赖二级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状态,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券商的经营形式单一也与证券管理部门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监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管理办法制约了券商的经营业务范围的拓展,任何有所创新突破原有业务形态的做法都需要经过监管部门长时间的审批,这就使得券商在近年迅速发展的诸如财富管理等等业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证券行业作为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对证券行业的困难局面,管理部门也曾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一部分大型国有券商由国有政策性机构如汇金公司等进行注资和收购重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这些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扩大了资产规模。同时,管理部门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证券行业,允许外资参股券商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券商上市融资也逐渐增多,到2011年底,已经有18家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成为社会公众公司,目前还有多家券商准备上市。

注资、重组等虽是推动证券公司走出困境的手段,但不从改变经营机制上着手,注入的优质资产又有可能成为新的不良资产。证券公司要通过转型和不断创新,真正回归到其所应有的金融中介的本质,充分履行资本市场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职责。证券公司要在与其他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证券公司走金融控股公司的道路,是其做大做强的真正出路所在。

金融控股公司是国际金融界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世界上许多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国家都采用这一组织形式。虽然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其基本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如金融控股公司是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的企业集团;集团业务中金融业务必须占主要地位;集团业务必须是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中两种以上的金融混业业务,等等。我们认为,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应该是以控股公司形式成立,其业务主要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将成为我国的证券公司提升自身实力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要由实力有限的证券公司为核心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以证券公司为主体组建证券控股公司,在取得一定的发展后由此向其他金融领域拓展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条较为现实和可行的路径。

证券公司组织模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按地区划分;另二类是按业务种类划分;再一类是按兼具地域和专业的混合结构来划分。

摘要:起步于20年前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上市的社会公众公司已经有将近2400家之多,股票市值也位列全球股票市场三甲之列。但是,作为证券交易市场的重要中间环节,我国的证券公司却面临着行业整体性业绩不佳、经营不佳的局面,发展过程遭遇到较大的困难,证券行业有逐步陷入边缘化的危险。2011年,在18家上市的证券公司中,有17家证券公司的业绩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亏损,证券公司的经营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关键词:证券;路径;选择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1987年的首家证券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公司已经历了25年的发展历程,就其现状而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资产规模偏小;业务形式较为单一,盈利能力低下;监管过严,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方面。

我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发源于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一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二是财政系统组建证券机构;三是由信托投资公司设立或由信托投资公司所属的证券业务分离而设立的公司。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公司这一新型的金融机构受到空前的关注,为抢占市场,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证券公司。但由于对证券市场这一新兴市场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基础薄弱,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市场份额偏低的问题,尽管此后多数证券公司经历了增资扩股、资产重组等等方面的工作,资产规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金融业态,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证券公司的规模仍远远不能相比。2011年底,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只有1.65万亿元,仅相当于一家排名第九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

我国的证券公司普遍脱胎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历史决定了其在金融机构重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经营中,证券公司面临着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对其生存空间的挤压。即便在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也凭借其渠道、客户和商业模式的优势,纷纷向证券业务渗透。2011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8万亿元,信托产品发行1.3万亿元,而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仅仅1300亿元,差距十分悬殊。随着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正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国外投行的资金实力、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是国内券商无法相比的,在包括承销、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国内券商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境外金融机构的挑战,生存空间不断被蚕食。

券商的经营范围大致可以包括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类传统业务,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资产管理、投资中介、财务咨询等业务,还可以涉足企业并购、风险投资等领域。我国的证券公司仍然是以传统业务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资产管理等业务虽有发展,但仍只占经营收入的较小比重,而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案例更是鲜有。大多数券商业务形式单一,主要还是以经纪业务特别是股票交易经纪业务为主,其经营业绩严重依赖于佣金收入。2011年,在18家上市的券商中,仅中信证券的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的经营收入超过了经纪业务,其他17家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仍占营业收入的大部分,有的券商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由于券商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抢占客户资源和留住原有客户,降低交易佣金率成为券商所能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手段,券商的盈利空间因此而大大压缩。国内券商比较单一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其经营业绩过分依赖二级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状态,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券商的经营形式单一也与证券管理部门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监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管理办法制约了券商的经营业务范围的拓展,任何有所创新突破原有业务形态的做法都需要经过监管部门长时间的审批,这就使得券商在近年迅速发展的诸如财富管理等等业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证券行业作为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对证券行业的困难局面,管理部门也曾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一部分大型国有券商由国有政策性机构如汇金公司等进行注资和收购重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这些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扩大了资产规模。同时,管理部门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证券行业,允许外资参股券商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券商上市融资也逐渐增多,到2011年底,已经有18家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成为社会公众公司,目前还有多家券商准备上市。

注资、重组等虽是推动证券公司走出困境的手段,但不从改变经营机制上着手,注入的优质资产又有可能成为新的不良资产。证券公司要通过转型和不断创新,真正回归到其所应有的金融中介的本质,充分履行资本市场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职责。证券公司要在与其他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证券公司走金融控股公司的道路,是其做大做强的真正出路所在。

金融控股公司是国际金融界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世界上许多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国家都采用这一组织形式。虽然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其基本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如金融控股公司是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的企业集团;集团业务中金融业务必须占主要地位;集团业务必须是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中两种以上的金融混业业务,等等。我们认为,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应该是以控股公司形式成立,其业务主要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将成为我国的证券公司提升自身实力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要由实力有限的证券公司为核心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以证券公司为主体组建证券控股公司,在取得一定的发展后由此向其他金融领域拓展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条较为现实和可行的路径。

证券公司组织模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按地区划分;另二类是按业务种类划分;再一类是按兼具地域和专业的混合结构来划分。

存入我的阅览室

第一类的组织模式中证券公司按不同地区组建数个区域管理总部。区域内各类经营业务全部由区域管理总部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公司总部只负责制定公司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总部的人事安排,以及由总部专门机构负责的业务如自营等。这一类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类组织模式是证券公司按照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化的业务子公司。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有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等,其中的投行、经纪和资管业务已经是市场化的业务,完全有条件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自营业务因其高度的风险性,必须处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而不适宜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行。证券公司研究咨询部门的设立,其主要职能是为公司客户和自营部门提供服务,将其独立成立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各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由子公司自己负责,财务方面也各自独立,因此这一类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第三类组织模式是专业和地域的混合结构。由于证券业务具有综合复杂的特性,许多业务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域,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作与配合,因此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同时在一些特别地区成立分公司经营各种证券业务。此类组织形式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成本高,协调困难的缺点。

证券控股公司=====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证券控股公司顾名思义母公司是以证券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并通过控股形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现有的证券公司要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最为便捷的途径是将不同的专业业务子公司化,母公司以资产入股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控股,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但是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控股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形成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外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增强证券公司的实力的一个途径是并购重组。目前国内证券业存在着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规模较小的券商更是举步维艰,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这就为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基础相对较好的中小券商为对象进行战略性的并购。要壮大公司的实力,一条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上市。我们知道,证券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短缺是制约证券公司扩张的最大因素,证券公司的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储备。增资扩股也是证券公司实现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外部资金入股,证券公司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收购扩张,从原先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而一些原先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更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券商业的龙头企业。

证券控股公司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的部分证券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混合型的管理架构,既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制的纵向管理,又设立了区域管理总部的横向结构,这种混合制的模式在管理中存在缺陷。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区域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又有公司经纪事业部管理的营业部,公司的经纪业务被条块分割,不利于业务管理和发展。证券控股公司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母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专业子公司,由各专业子公司实施对各自专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各专业子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我国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行业,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局面,但也给我国的券商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国内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吸收国外券商在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特长,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运行规律和对法律法规的的熟识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证券控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

证券控股公司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了必然。证券控股公司通过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涉足渗透进入银行、信托和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并最终建设成为以证券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集团。要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目标,证券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还是要坚持以自身熟悉的经营领域证券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其次,应该优先涉足能与证券业务协调发展的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根据银行业务在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要优先制定银行业务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信托公司诸多产品以证券化的形式进入证券市场,而股指期货等产品也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是证券公司客户乐于交易的品种。因此在证券公司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积极地参股乃至收购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的股权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年5月,我国证券行业首次召开了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券商的创新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证券公司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回归金融中介的本质,大胆创新,研发和生产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要调整经纪业务架构,变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佣金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逐步向以管理费用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其逐步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整合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内部资源,构建“大资产管理平台”;要通过服务链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向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发展直投投资等业务和设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形式,提供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证券公司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的动力源泉。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就要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推出创新业务的同时,要建立适合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目前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证券公司中必定会出现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较高资产质量、良好市场信誉的证券行业巨头,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第一类的组织模式中证券公司按不同地区组建数个区域管理总部。区域内各类经营业务全部由区域管理总部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公司总部只负责制定公司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总部的人事安排,以及由总部专门机构负责的业务如自营等。这一类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类组织模式是证券公司按照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化的业务子公司。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有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等,其中的投行、经纪和资管业务已经是市场化的业务,完全有条件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自营业务因其高度的风险性,必须处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而不适宜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行。证券公司研究咨询部门的设立,其主要职能是为公司客户和自营部门提供服务,将其独立成立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各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由子公司自己负责,财务方面也各自独立,因此这一类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第三类组织模式是专业和地域的混合结构。由于证券业务具有综合复杂的特性,许多业务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域,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作与配合,因此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同时在一些特别地区成立分公司经营各种证券业务。此类组织形式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成本高,协调困难的缺点。

证券控股公司=====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证券控股公司顾名思义母公司是以证券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并通过控股形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现有的证券公司要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最为便捷的途径是将不同的专业业务子公司化,母公司以资产入股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控股,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但是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控股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形成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外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增强证券公司的实力的一个途径是并购重组。目前国内证券业存在着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规模较小的券商更是举步维艰,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这就为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基础相对较好的中小券商为对象进行战略性的并购。要壮大公司的实力,一条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上市。我们知道,证券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短缺是制约证券公司扩张的最大因素,证券公司的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储备。增资扩股也是证券公司实现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外部资金入股,证券公司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收购扩张,从原先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而一些原先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更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券商业的龙头企业。

证券控股公司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的部分证券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混合型的管理架构,既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制的纵向管理,又设立了区域管理总部的横向结构,这种混合制的模式在管理中存在缺陷。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区域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又有公司经纪事业部管理的营业部,公司的经纪业务被条块分割,不利于业务管理和发展。证券控股公司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母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专业子公司,由各专业子公司实施对各自专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各专业子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我国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行业,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局面,但也给我国的券商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国内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吸收国外券商在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特长,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运行规律和对法律法规的的熟识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证券控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

证券控股公司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了必然。证券控股公司通过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涉足渗透进入银行、信托和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并最终建设成为以证券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集团。要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目标,证券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还是要坚持以自身熟悉的经营领域证券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其次,应该优先涉足能与证券业务协调发展的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根据银行业务在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要优先制定银行业务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信托公司诸多产品以证券化的形式进入证券市场,而股指期货等产品也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是证券公司客户乐于交易的品种。因此在证券公司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积极地参股乃至收购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的股权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年5月,我国证券行业首次召开了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券商的创新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证券公司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回归金融中介的本质,大胆创新,研发和生产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要调整经纪业务架构,变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佣金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逐步向以管理费用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其逐步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整合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内部资源,构建“大资产管理平台”;要通过服务链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向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发展直投投资等业务和设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形式,提供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证券公司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的动力源泉。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就要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推出创新业务的同时,要建立适合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目前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证券公司中必定会出现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较高资产质量、良好市场信誉的证券行业巨头,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存入我的阅览室

第一类的组织模式中证券公司按不同地区组建数个区域管理总部。区域内各类经营业务全部由区域管理总部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公司总部只负责制定公司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总部的人事安排,以及由总部专门机构负责的业务如自营等。这一类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类组织模式是证券公司按照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化的业务子公司。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有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等,其中的投行、经纪和资管业务已经是市场化的业务,完全有条件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自营业务因其高度的风险性,必须处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而不适宜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行。证券公司研究咨询部门的设立,其主要职能是为公司客户和自营部门提供服务,将其独立成立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各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由子公司自己负责,财务方面也各自独立,因此这一类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第三类组织模式是专业和地域的混合结构。由于证券业务具有综合复杂的特性,许多业务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域,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作与配合,因此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同时在一些特别地区成立分公司经营各种证券业务。此类组织形式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成本高,协调困难的缺点。

证券控股公司=====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证券控股公司顾名思义母公司是以证券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并通过控股形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现有的证券公司要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最为便捷的途径是将不同的专业业务子公司化,母公司以资产入股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控股,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但是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控股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形成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外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增强证券公司的实力的一个途径是并购重组。目前国内证券业存在着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规模较小的券商更是举步维艰,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这就为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基础相对较好的中小券商为对象进行战略性的并购。要壮大公司的实力,一条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上市。我们知道,证券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短缺是制约证券公司扩张的最大因素,证券公司的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储备。增资扩股也是证券公司实现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外部资金入股,证券公司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收购扩张,从原先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而一些原先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更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券商业的龙头企业。

证券控股公司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的部分证券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混合型的管理架构,既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制的纵向管理,又设立了区域管理总部的横向结构,这种混合制的模式在管理中存在缺陷。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区域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又有公司经纪事业部管理的营业部,公司的经纪业务被条块分割,不利于业务管理和发展。证券控股公司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母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专业子公司,由各专业子公司实施对各自专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各专业子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我国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行业,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局面,但也给我国的券商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国内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吸收国外券商在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特长,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运行规律和对法律法规的的熟识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证券控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

证券控股公司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了必然。证券控股公司通过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涉足渗透进入银行、信托和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并最终建设成为以证券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集团。要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目标,证券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还是要坚持以自身熟悉的经营领域证券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其次,应该优先涉足能与证券业务协调发展的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根据银行业务在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要优先制定银行业务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信托公司诸多产品以证券化的形式进入证券市场,而股指期货等产品也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是证券公司客户乐于交易的品种。因此在证券公司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积极地参股乃至收购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的股权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年5月,我国证券行业首次召开了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券商的创新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证券公司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回归金融中介的本质,大胆创新,研发和生产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要调整经纪业务架构,变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佣金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逐步向以管理费用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其逐步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整合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内部资源,构建“大资产管理平台”;要通过服务链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向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发展直投投资等业务和设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形式,提供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证券公司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的动力源泉。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就要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推出创新业务的同时,要建立适合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目前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证券公司中必定会出现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较高资产质量、良好市场信誉的证券行业巨头,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第一类的组织模式中证券公司按不同地区组建数个区域管理总部。区域内各类经营业务全部由区域管理总部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公司总部只负责制定公司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总部的人事安排,以及由总部专门机构负责的业务如自营等。这一类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类组织模式是证券公司按照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化的业务子公司。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有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等,其中的投行、经纪和资管业务已经是市场化的业务,完全有条件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自营业务因其高度的风险性,必须处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而不适宜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行。证券公司研究咨询部门的设立,其主要职能是为公司客户和自营部门提供服务,将其独立成立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各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由子公司自己负责,财务方面也各自独立,因此这一类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第三类组织模式是专业和地域的混合结构。由于证券业务具有综合复杂的特性,许多业务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域,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作与配合,因此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同时在一些特别地区成立分公司经营各种证券业务。此类组织形式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成本高,协调困难的缺点。

证券控股公司=====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证券控股公司顾名思义母公司是以证券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并通过控股形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现有的证券公司要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最为便捷的途径是将不同的专业业务子公司化,母公司以资产入股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控股,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但是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控股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形成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外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增强证券公司的实力的一个途径是并购重组。目前国内证券业存在着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规模较小的券商更是举步维艰,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这就为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基础相对较好的中小券商为对象进行战略性的并购。要壮大公司的实力,一条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上市。我们知道,证券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短缺是制约证券公司扩张的最大因素,证券公司的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储备。增资扩股也是证券公司实现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外部资金入股,证券公司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收购扩张,从原先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而一些原先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更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券商业的龙头企业。

证券控股公司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的部分证券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混合型的管理架构,既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制的纵向管理,又设立了区域管理总部的横向结构,这种混合制的模式在管理中存在缺陷。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区域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又有公司经纪事业部管理的营业部,公司的经纪业务被条块分割,不利于业务管理和发展。证券控股公司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母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专业子公司,由各专业子公司实施对各自专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各专业子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我国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行业,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局面,但也给我国的券商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国内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吸收国外券商在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特长,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运行规律和对法律法规的的熟识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证券控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

证券控股公司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了必然。证券控股公司通过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涉足渗透进入银行、信托和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并最终建设成为以证券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集团。要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目标,证券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还是要坚持以自身熟悉的经营领域证券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其次,应该优先涉足能与证券业务协调发展的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根据银行业务在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要优先制定银行业务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信托公司诸多产品以证券化的形式进入证券市场,而股指期货等产品也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是证券公司客户乐于交易的品种。因此在证券公司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积极地参股乃至收购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的股权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年5月,我国证券行业首次召开了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券商的创新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证券公司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回归金融中介的本质,大胆创新,研发和生产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要调整经纪业务架构,变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佣金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逐步向以管理费用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其逐步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整合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内部资源,构建“大资产管理平台”;要通过服务链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向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发展直投投资等业务和设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形式,提供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第4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随着佣金率的大幅下降,经纪业务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正逐步减弱。从2010年开始,融资融券等资本中介业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证券公司向重资产模式的转变。2010年至今,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增加了近116倍,使得证券公司对资本金的需求大幅增加。因此,2014年以来,多家证券公司公布了再融资计划。

券商一季报相继公布,业绩继续保持高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券商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究竟如何?

不少投资者仍然将券商股作为纯粹的周期股看待,而对其业绩的成长性抱有较大的怀疑。但从整体上看,未来2-3 年券商业绩稳定增长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一方面是融资融券等加杠杆业务的稳步开展;另一方面是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销售、做市等创新业务的较大发展空间,此外,IPO再次开闸也将使得投行及创投业务收入在未来几年保持稳定。

券商ROE和PB的关系

美国证券行业经历了中国证券行业类似的转型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证券行业也是轻资产的盈利模式,其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在70%左右,自佣金率放开以后,由于资产证券化、衍生品的大发展,美国证券行业逐步转向重资产的盈利模式,即以资本中介业务占主导的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经纪、投行业务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占比从70%下降至30%;另一方面,杠杆水平不断提升。

在1970-2010年之间,美国证券行业的ROE水平最高为30%,中枢水平为15%-20%。美国证券行业的龙头公司高盛除在上市之初ROE在30%以上,之后的15年ROE均在30%以内,ROE中枢水平在15%-20%。金融危机之后ROE水平在10%左右。

美国证券行业的另一巨头摩根士丹利的ROE自上市以来也在30%以内,过去18年ROE的均值在10%-15%之间。

高盛的PB估值水平与其ROE水平高度相关,在上市之初ROE较高,PB最高达3.5倍,之后随着ROE不断下降而下降,在金融危机之后下降至1倍以下,当前在1倍左右。金融危机之前估值水平集中在2-2.5倍PB,金融危机之后集中在1-1.5倍PB。

摩根士丹利的PB估值水平最高值为4倍,金融危机之前的中枢为2-2.5倍PB,金融危机之后为1倍PB左右。

从盈利模式的角度看,未来证券行业转型的方向与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类似,即通过增加杠杆,赚取利差,发展资本中介的业务,银行业的杠杆水平一直在15倍以上。过去十年银行业务的ROE水平在20%左右,最高30%。

上市银行的历史最高PB估值水平为2007年的6-7倍,在2005-2013年,银行业迎来高速增长的10年,行业总资产规模从40万亿元增加至150万亿元,行业净利润从2500亿元增加至1.74万亿元。在如此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并且在2007年超级大牛市下,银行业的最高估值水平达到6-7倍PB。

显而易见,即使未来证券行业转型为重资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ROE水平仍会相对稳定,且有上限中枢水平均在15%-20%;而且,维持高ROE水平需要高杠杆,这样又将面临资产质量的问题。

从商业模式与估值的角度看,在不考虑资产质量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一个行业未来10年ROE水平维持在15%-20%,其合理的PB估值水平在2.2-2.5倍左右。由于重资产模式需要维持较高的杠杆水平,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很容易出现资产质量问题,此时PB估值会急剧下降,甚至降于1倍以下。

2010年之前,券商股为轻资产的盈利模式,当市场较好的时候,交易额大幅增加,券商在几乎不需要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市场对交易额大增的需求承接下来,从而导致行业的ROE大幅提升。在这种模式下,行业的ROE几乎没有上限,一个极端的案例是,2007年证券行业的ROE曾达到100%左右。这种模式类似于当前的传媒和手游的盈利模式,因此PB估值很高。此时就是所谓的“牛市买券商”,弹性大,从操作上就是市场大涨之后追涨券商即可。

在2012-2014年,证券行业由轻资产的盈利模式逐步转型为重资产的盈利模式,然而由于受到净资本监管体系和负债渠道的限制,导致行业的有效杠杆上限仅为3倍左右,这样ROE上限仅为10%-11%,因此,在2012-2014年,600多个交易日中,75%的交易日券商指数在上下10%的区间波动,弹性很小。

这段时间券商股就是“高抛低吸”:市场最恐慌的时候,券商股会跌到1.2倍PB,这就是底部(因为券商的杠杆低,资产质量很实在,因此即使清算仍能收回1倍净资产的现金,另外,经纪、投行等轻资产业务不需要消耗资金就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因此1.2倍是底部);涨到2倍PB卖出,这就是高点(因为券商的杠杆上限为3倍,ROE上限为10%-11%,很难支持更高的PB估值)。

2014年之后,净资本监管体系和负债渠道有所放松,券商杠杆空间逐渐打开,从而打开ROE的上行空间,股价弹性增强。但由于其模式仍在重资产的模式之下,ROE仍然如同国际投行和银行一样,存在上限,因此估值也存在上限。

对于券商的盈利模式而言,其合理的PB估值水平为2.2-2.5倍,2014年11月,券商股领涨市场,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大部分券商涨幅在150%以上。原因何在?

根据申万宏源的研究,当时券商股整体PB为2倍左右,大券商估值水平仅为1.4-1.6倍,严重低估。当时市场大家都期盼大牛市,又都害怕错过大牛市,但由于经济下滑趋势仍在,改革尚不明朗,一时间缺乏可以买入的品种,券商改革方向明确,且确定性受益于大牛市,这时资金全部堆积在券商股,导致其超涨。

在券商股的带动下,市场出现板块轮动,日交易额首次出现1.2万亿元,过去三年市场日均仅为2000亿元,这给投资者很大的心理冲击,因此,券商股会出现很大的行情。

从结构性的资金短缺到过剩

近两年,证券公司相继开展融资融券、约定式购回和股权质押回购等资本中介业务,此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证券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加大,因此,近几年证券公司杠杆水平持续上升,截至2014年末,证券行业剔除客户保证金后的杠杆水平达3.14倍。

由于目前证券公司债务融资工具均有上限,因此,证券公司杠杆倍数也受到限制。根据申万宏源的测算,在当前的限制下,把当前所有债务融资工具都用满的情况下,证券公司能够融到的负债上限为净资产的2.5倍左右,即对应的有效杠杆的上限为3.5倍。

2014年年报显示,大型证券公司的杠杆水平已接近有效杠杆上限,因此,短期内证券公司可能面临结构性资金短缺的情况。长期来看,证券行业将从结构性资金短缺转化为结构性资金“过剩”。但资金需求类的业务不会无限地增长下去,而是有一定的需求空间,初步估计,这类业务的规模总体在3.8万亿-5.1万亿元之间。

按照国际经验,融资融券余额市值占比应在3%-4%的区间内,在目前A股总市值52万亿元左右的水平下,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的区间应为1.5万亿-2万亿元。从日本、中国台湾等的际经验来看,中国融资融券业务的余额在未来一段时间或许都处于成长初期,该业务后续的增长点包括国人较强的赌性、融资融券标的的进一步扩容、融资融券业务门槛的进一步下降等。券商目前的资本足够支持该业务达到万亿元以上的级别,同时该业务未来对券商营业收入的贡献有望达到30%的量级。

股票质押融资是继融资融券业务之后券商又一重要的资本中介业务,由于股票质押融入的资金没有使用限制,证券公司在做此项业务方面,无论是在利率价格、放款速度和折扣率方面,均比银行的股票质押信贷、信托的股票质押式信托要有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很大,银行和信托的股票质押业务预计有5000亿元,未来几年股票质押融资的规模有望达到8000亿-10000亿元。

新三板做市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一项创新业务。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为2162家,总市值为5829亿元,估计未来5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将达到8000-10000家,市值将达到2.5万亿元,若其中15%的挂牌公司选择做市,规模大约在3500亿元左右,因此,新三板做市商业务未来的需求将达到3000亿-4000亿元左右。

目前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包括股票、债券、现金业务等)的规模大约在3000亿-3500亿元,估计未来三年有望达到5500亿元。2013年底直投规模接近400亿元,且过去几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0%左右,估计未来三年可能达到1500亿元,因此,大自营业务整体规模有望达到7000亿元。

2月9日,上证50 ETF期权推出,未来推出股指期权、其他ETF期权乃至个股期权已是大势所趋,这将进一步打开券商衍生品业务的发展空间。目前券商主要在自营和做市两方面从事衍生品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消耗在标的资产和保证金上。由于衍生品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规模不会很大,但未来几年规模会增长很快,券商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加大,预计未来衍生品业务的资金需求为5000亿-10000亿元。

截至2015年2月底,证券行业净资产已经达到9800亿元,2015年还有多家上市券商启动再融资计划,除此之外,一些非上市券商也积极准备上市,也就是说,证券行业的净资产规模将会快速增长,这样不仅能够摊薄目前较高的杠杆倍数,也能为证券公司的债务融资带来更多空间。

收益凭证亟须放开

目前证券公司的负债渠道包括短期融资券、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转融资、融资融券收益权转让以及融出资金资产证券化。这些负债渠道中,每一项均有或多或少的限制。

首先看短期融资券,根据《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规定,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最长期限不得超过91天,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60%。

再看公司债,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证券公司发行公司债最低期限为1年,可以公开发行,也可以定向发行给合格投资者,其中定向发行需要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而且证券公司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得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

还有短期公司债,证券公司短期债是指证券公司以短期融资为目的,约定在一年(含)以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证券公司可以在沪深交易所和报价系统发行和转让短期公司债,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证券公司短期债实行余额管理,不得超过净资本的60%。

发行次级债的条件也很多,根据《证券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定》的规定,证券公司发行的次级债分为两种,长期次级债和短期次级债:短期次级债是期限在3个月以上(含3 个月)、1年以下(含1年)的次级债,而且不可以计入净资本;长期次级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的次级债,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到期期限在3、2、1年以上的,原则上分别按100%、70%、50%的比例计入净资本,但计入净资本的数额不得超过净资本(不含长期次级债累计计入净资本的数额)的50%。证券公司发行次级债只能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每期机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最后来看收益凭证,收益凭证是指约定本金和收益的偿付与特定标的挂钩的有价证券。特定标的包括但不限于股权、债权、信用、基金、利率、汇率、指数、期货及基础商品。根据《证券公司开展收益凭证业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证券公司发行的收益凭证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投资者不超过200人;收益凭证可以在柜台市场或报价系统发行和转让收益凭证,如果在柜台市场发行,单个投资者的资金数额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如果在报价系统发行,单个投资者的资金数额由市场监测中心规定;收益凭证的发行余额不得超过证券公司净资本的60%。

按照国外经验,证券公司做大做强需要高杠杆经营,在现有的负债工具中,我们推测收益凭证的限制会被放开。与其他负债工具相比,收益凭证更能体现证券公司金融属性,也更具有想象空间。

一方面,收益凭证兼具融资工具与金融产品的双重属性,期限、规模灵活,既可以是本金保障型又可以是非本金保障型,同时证券公司在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上具有优势,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期限需求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收益凭证限制放开打开了证券公司加杠杆的空间,使得证券公司能够像银行、保险公司一样高负债经营,步入高速发展期。

第5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证券;经纪业务;营销模式

中国银河证劵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8月成立,目前客户资产达1.8万亿,股票基金交易额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公司不仅在传统的A,B股交易品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基金销售,期货业务,权证,股份转让,大宗交易等业务上也处于行业前列。在此,主要对银河证券经济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力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经纪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证劵经纪业务是指证劵公司通过其设立的营业场所和在证劵交易所的席位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要求客户买卖证劵的业务。具有业务的中介性,业务对象的广泛性,客户指令的权威性和客户资料的保密性等特点。

问题一:同业竞争激烈,佣金比率持续下降。据中国证劵业协会统计2008年末全国营业部数量为3086个,到了2011年8月新增营业部高达4875个总数量达到7961个。由于新增营业部没有客户积累,与原有的营业部竞争的直接手段就是佣金打折抢拉客户。关心股市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受2007年上证指数达到最高峰时,满大街都是新成立的营业部派出人员到其它劵商老营业部门前抢拉客户,股民只要到新成立的营业部开户马上就能得到丰厚的礼品及佣金打折的待遇。老营业部为了与新成立的劵商营业部竞争保留住老客户在原来佣金没有优惠的情况下于2008年也开始向在它营业部开户的中小股民许诺只要入市保证金达到10万交易手续费7折,保证金达到15万交易手续费6折,以此类推导致大客户交易手续费最低能达到5折以下。

问题二:金融产品销售能力不足。金融产品单一,销售能力不足是制约银河证劵经纪业务盈利能力的又一要素,虽然银河证劵有遍布全国的167家营业部和47家服务部总数达到了214家但与银行和保险机构庞大的销售渠道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银河证劵不仅品种少,覆盖范围也小得多,而银行和保险公司不仅品种多而且覆盖面大。

问题三:密集式的客户经理营销模式成本居高不下面临诸多挑战。目前:银河证劵经纪业务主要以密集式的客户经理模式拓展客户,这种模式在银河证劵由“坐商”向“行商”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明显作用,但随着证劵市场竞争升级,这种以“人海战”为主的营销模式造成了银河证劵经营成本的提高,庞大的客户经理队伍人员结构参差不齐,导致管理成本明显提升,专业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满足客户资产的理财服务需要,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纪业绩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高企不下的固定成本会使银河证劵的经营不堪负重。从银河证劵和银行的人均利润来看,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银河证劵人均净利32.37万元,而同期银行人员净利56.73万元。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银河证劵经纪业务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缺乏对证劵市场周期性大幅波动的适应性。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证劵公司的经纪业务都是采取基于佣金的商业模式,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劵交易佣金,银河证劵也不例外。它的经营收入及利润水平与股票市场景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牛市时,投资交易活跃成交金额巨大,公司经纪业务收入明显增强,而熊市时,投资者交易清淡成交金额也随之锐减,经纪收入明显减少。这种经营上的大起大落使得银河证劵经纪业务形成靠天吃饭的局面,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来应对证劵市场的各种周期性大幅波动带来的影响。

原因二:证劵公司经纪业务同质化加剧了行业竞争。证劵行业是高度行政管制的行业,市场准入和网点设置布局等都经过严格的行政许可,由此获取交易通道的牌照是垄断的、稀缺的。银河证劵经纪业务以交易服务为主体,以这种通道服务为中心的特征,一方面使得银河证劵经纪业务发展战略简单化,只要网点多规模大就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而另一方也直接导致银河证劵经纪业务的发展一直以简单的规模扩张为战略主导,其后果就是银河证劵与其他证劵公司之间缺乏差异化的竞争使得同质化严重。

原因三:成本结构严重失衡。银河证劵不遗余力的扩张营业网点,这种外延式的粗放经营模式使经纪业务分摊的固定资产投资庞大,直接导致经纪业务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经纪业务成本结构严重失衡。

三、提升银行证券经纪业务的对策

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劵等业务的推出,银河证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银河证劵最重要的一项业务,大力发展经纪业务创新对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公司经纪业务面临的问题的必由之路。

对策一:通过拓展新业务逐步拓展经纪业务的盈利来源。我国先后推出融资融劵业务股指期货业务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是投资者的福音,也是银河证劵改变经纪业务传统单一盈利模式的契机,积极开拓新业务实现经纪业务多元化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以融资融劵为例,融资业务的半年期利率是8.1%,融劵业务的半年期利率为10.1%,这对于靠天吃饭的银河证劵来说无疑增加了一部分无风险的利润来源,对于降低银河证劵的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策二:通过业务创新与差异化有效解决同质化竞争。业务创新与差异化是解决银河证劵经纪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业务创新与差异化可以使银河证劵经纪业务战略定位更加明晰,有效解决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而业务创新的重点首先是服务产品的创新,在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手段基础上,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客户的资金状况、投资目标、交易习惯、风险承受能力等,有效的进行市场开拓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起银河证劵经纪业务的品牌。

对策三:实施持续成本管理寻求降低成本之路。银河证劵经纪业务竞争的底线就是自己的成本,边际成本越低就可以通过低价吸引新增客户,特别是在证劵市场低迷的时候,低成本就意味着生存能力更强,就能更从容应对市场的大幅变化才可能实现经纪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四:提高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加强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队伍建设,提高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是提供高水平金融服务的关键,除了树立和增强客户服务意识和服务的自觉性,还要将公司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有效的传递给客户,使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华生.中国证券业务发展报告[M].北京中文出版社,2012:11-12.

[2]高林一.证券业风险研究[J].证券周刊,2012(04):38-39

[3]李虎.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发展现状[J].中国投资,2011(08):12-13

第6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银行股中短期利空

金融板块的重心是银行股,贷款利率下限的开放会给银行带来3个影响。

影响一:短期收益下降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把业务重心放在了贷款增长,侧重于扩大贷款规模以提高利润。

优质的客户资源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为这些客户在与银行协商大额贷款时增加了话语权。为了争夺优质客户,银行会竞相压价采用更加优惠的价格为客户提供贷款。

在短期之内,优质大客户数量不会迅速增加,银行短期收益的下降将成为必然。

影响二:风险上升

为了维持收益水平,银行将采用各种方法来扩大自己的贷款客户群,过去银行忽视甚至不屑一顾的中小微企业,有望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一个赢利点。中小企业贷款在银行总贷款额中的比例势必会上升。但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存在更大的经营风险,大量违约可能会出现。在银行的贷款组合中,信用风险将会显著上升,银行由于呆坏账而出现的信用成本将被推高。

影响三:中间业务收入上升

从优质大客户身上获得收益在下降,而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型客户风险又太高,一种旧的盈利模式日渐式微,大力开发新市场成为必然的选择。银行越来越多向客户推销保险、基金或银行理财产品,能够获得手续费、理财顾问费、资产托管费和银行管理费用等非存贷款收入的业务,是银行优化盈利模式的途径。

这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中间业务,会成为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面。中国银行业的赢利模式创新有望迎来井喷期,将付出更大的财力和人力去开拓这些新兴的业务模式,

优质大客户收益下降、开发中小微客户带来更大违约风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获得新的赢利模式,这就是利率市场化带给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不管银行业未来何去何从,贷款利率的下降与开发新市场和新业务,都将使中国银行业在资金和时间方面同时付出更多的“转型成本”。在中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是利空。

金融板块整体偏利空

金融板块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子板块。利率市场化当然不会仅仅影响银行股,金融板块的其他子板块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

保险可以分为消费型和投资型。投资型保险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固定收益类理财工具(如债券和大额协议存款)、权益类理财工具(如股票基金)和实业投资等创新渠道。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主要会对投资型保险的债券部分产生影响,但保险产品的债券投资多为长期投资,短期受到的影响有限。从长期来看,一些保险公司的债券投资对象能够从银行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这样将造成保险公司的收益下降。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对保险公司的短期收益影响不大,而长期影响偏利空。

对证券公司的影响主要在债券市场的发行方面,优质客户无论对于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券发行部门来说都具有稀缺性。未来银行有更多空间争取高信用评级、质地优质的客户,债券客户就有可能从证券发行市场流失到银行信贷部门。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对证券公司影响偏利空。

对信托公司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的低贷款利率会争夺信托公司优质债券类信托客户;二是银行自行研发的理财产品与信托公司争夺理财市场客户。由于业务范围的关系,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对期货公司的影响有限。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受影响最大的银行业将从债券市场和理财产品创新两个方向挤压其他金融子行业的生存空间,各金融子行业之间的竞争会加剧,金融业整体收益率出现不利影响。

股市有望中长线走强

从社会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从本质上来说,它的根本依托还是实体经济,能够从4个方面对经济产生推动作用:一是在不同行业间配置资金时,金融业能将资金配置于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业;二是在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间配置资金时,其作用是将资金配置于高效率、高生产力的企业;三是在公司之间有经济活动发生时,金融业能够进行支付和结算,充当企业商贸活动的“轮滑剂”;四是提供一个金融风险交易的市场(比如股市和债市),为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提供方便。

更快、更新、更强的行业和企业,能够更加容易从金融行业获得自身发展的资金,规避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资金方面的问题。但资金要想以金融行业为中介,在市场中进行“自由”配置,必须以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市场化为先决条件。否则,资金的市场配置就是扭曲的,出现想要钱的企业贷不到,不想要钱的企业钱天天堵门的情况。

贷款利率下限的开放,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处于行业新兴期、风险较高的中小微企业,将比以前更加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整体的推动作用。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若能长线走好,股市的上升期就有望到来。虽然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对金融板块的直接影响偏利空。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如果整体金融行业的利润是一个大蛋糕,利率下限取消就好比让整块蛋糕的厚度变薄了,但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强又能使整块蛋糕的规模显著增大,这样吃蛋糕的参与者各金融公司所获得的蛋糕量还是增多了。

第7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商业模式是开设一项可赚取利润的业务链条,关系到价值链、客户与供应商、供货和来源、资本和能力的全体布局。随着运营模式的创新变化,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战略。

一、轻资产模式下的财务战略现状

轻资产盈利模式的核心就是减少需重资投入的中?g环节,将其外包,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科技创新类公司或面临转型的传统型企业,大多将附加值低的业务模块外包,而专注于利润空间高的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以较少的资本投入换取更大的利润回报的目的。

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资和分红以及资金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是公司为配合自身发展并创造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资本结构与资金计划,企业的财务战略决策活动都基于资本运营的分析,以促进资本长期稳定有效的利用和配备为判断标准,以保持企业实现最大盈利为目的,并在运营过程中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企业财务战略与价值最大化密切相关,所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战略水平,并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紧密结合,整合各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

二、轻资产模式的财务风险

1.外包的信任风险

耐克公司是全球体育用品行业发展非常迅猛的企业,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不断地调整经营思路,最终走出一条高效的盈利之路,只卖商品没有工厂,将生产厂址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司自身不断的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将该部分业务外包给劳动力低廉的合作伙伴。同样的例子还有微软IBM等科技类公司。与此同时战略外包的弊端也会暴露,例如选择单一供应商,则生产商容易垄断经营而对供货时间、供货价格和供货质量产生影响,降低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一些违约行为,或产品质量引起的大范围投诉问题,都会给企业运营造成巨大损失,那么就对公司采购、委托生产等环节的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现金流运用的机会成本

由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对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那就要求企业有充分的现金储备,这种资本的构成方式虽然保证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也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固定资产运营带来的回报水平远高于现金,所以轻资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付出现金流占用的机会成本。

3.轻资产公司受流动资产周转率影响比较大

轻资产模式公司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储备,对存货周转慢的影响更加敏感,存货占用过大时,直接影响了现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缩短库存天数,保证企业低库存运营,这就需要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加强内控管理。

三、轻资产模式下企业应如何选择适应的财务战略

当今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以经营分析为基础,参考有关财报和经营数据,进一步剖析公司的营运与财务战略是否相适应,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运营模式,资源利用和绩效分析有效结合。

1.合理选择供应商,提升自身议价能力

美国苹果公司将核心业务链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世界各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建立分包业务,在供应商的选择上,除了选择一家主力供应商外,还应有备选供应商,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光停留在低价的标准上,还应考虑供应商整体实力和所购产品的生命周期总成本。这就要求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都要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保证所选择的供应商有稳健的财务状况。

2.筹资方面多考虑内源融资

对于轻资产模式的公司来讲,有效的现金流规划是企业不断创造价值的前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创造的自由现金流越充裕,流动性越快,说明企业面对各种投资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对于初创公司来讲,固定资产较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银行借款的方式难以实现,而此时有需要大量的投入研发、推广等费用,选取的财务战略为内源融资,起步阶段尽快实现自我造血,随着公司的稳步成长,商业模式日趋成熟,可适当引入风险投资或战略投资。

3.选择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进行投资,尽可能减少机会成本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渠道拓展和品牌宣传的资金投入,提升顾客的认可度,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可采用融资租赁或售后回租等方式操作,对于储备的短期不投入的现金流,可购买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可获得一定的低风险收益,减少机会成本,同时在公司现有风险承受范围内,保证足够的偿债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加快应收账款周转率。用友公司是国内优秀的管理软件提供商之一,成立至今也有过两次主要的转型,在资产比重方面,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维持在50%以上,用友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的财务战略是给企业留够充足的现金储量来保障自己的偿债能力,同时存货周转率一直保持在33次左右,维持着很强的的获利能力。

4.集中公司资源用于产品创新研发和推广宣传上

公司应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利润空间更大的业务模块中,例如产品创新研发,尤其是对于科技类公司或即将面临转型的传统企业,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的途径,同时对产品的合理定位和宣传推广,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苹果公司研发支出逐年增加,收购了大批拥有技术优势的小公司,创造了产品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构建上,苹果通过体验店,电视植入广告等方式,建立了宗教信仰般的苹果信徒。同样,国内的用友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近几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保持在15%,每年增幅高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幅,在产品技术上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产品竞争优势有了较大提高。

第8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平安证券分析师对2008年宏观经济展望: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将出现一定变数。

国内方面,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和政府的降温措施,将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投资增长西移和政府面向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其他社保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加大,是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保证。

国际方面,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将对中国出口品需求产生有限影响,但预计贸易顺差规模仍然很大,增幅降低。

目前,A股市场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已经到了历史高位。

由于业绩增长很快,虽然静态市盈率已经逼近历史高位,但2007年的动态市盈率还与历史高位尚有一定距离。

经历2年的持续上涨之后,目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远高于全球主要市场。考虑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因素,A股公司平均2007年动态市盈率也达到了约40倍,基于“2008年A股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5%”的判断,2008年的动态市盈率依然有30倍左右,这个水平依然高于国际普遍水平近50%以上。

显然,即使考虑上市公司业绩还将继续大幅提高,人民币还将继续稳步升值等因素,目前的估值水平依然不低。毫无疑问,目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已在相当程度上反映2008年业绩增长的预期。

2008年的市场将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年的市场将是机会与风险并存本轮牛市的几大推动力(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快增、人民币升值及充裕流动性引致的资产重估、股改使不同类别股东利益趋近带来的潜力释放等),在2008年仍将继续驱动市场。

2年内4~5倍的市场涨幅、2008年已近30倍的PE估值,以及预计年内新发、增发扩容及非流通股转流通数量加大所带来的更显著资金压力,预计难以使市场继续延续单边上涨趋势,宽幅振荡可能性大。

平安证券人分析师认为预期2008年高、低点分别在上证指数7000点、4000点附近。预计上半年以上涨为主,下半年回落概率更大。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股指期货的推出短期会出现交易转移现象,分流市场资金,长期会呈现同向促进作用,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会改变市场的大趋势,但有一定的助涨助跌作用,具体看推出的时机。

在资金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股指期货上市初期,基于投机、套期保值及套利等动机,将吸引部分资金从股票现货市场转至期货市场,从而减少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交易转移现象。从存量资金而言,期货市场的推出可能导致现货市场交易量的下降。

但股指期货的推出,同样具有吸引场外增量资金入市的效应,这包括:股指期货的推出,使股票市场获得了一种避险工具,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由此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投资力度;期现套利需求增加了投资者对现货交易的需求等。长期来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量将有望同步增长。

经过多年的准备,创业板推出时机已经成熟,2008年年初极有可能推出。鉴于创业板推出初期,市场规模有限,相对于目前整个市场36万亿的总市值而言,创业板推出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分析,2008年意义最大的金融产品创新可能就是推出备兑权证。备兑权证的推出本身既不改变上市公司基本面,也不改变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加上备兑权证规模有限,因此备兑权证的出台对市场整体的估值影响不大。但是,基于备兑权证自身的期权性质,具有较大的杠杆效应,同时由于权证产品实行T+0回转交易,因此备兑权证推出可以活跃市场交易。

交易制度创新主要是指融资融券和T+0回转交易。整体而言,交易制度创新既不会影响市场的基本因素,也不会改变市场估值水平,因而是中性的。但交易制度推出的具体策略则会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测。

就融资融券而言,如果先推出融资,再推出融券,则会呈现先多后空的市场预期;如果融资融券同时推出则影响为中性。而T+0回转交易等的出台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活跃市场交易。

从寻找行业相对确定机会的角度出发,我们依然看好“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以及“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投资主线所面临的机会。

第9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期货业 市场结构 优化

由于预期金融期货的推出会给期货业带来巨大利润,自2007年以来,许多证券公司和大型企业陆续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这一行业,促使该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截至2008年底,全行业已有91家期货经纪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其中51家期货公司被证券公司控股;全行业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实现快速增长,有43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达到或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此行业重构背景下,研究分析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赵旭等,2001),市场结构是产业经济研究的起点,而市场绩效则是研究的落脚点。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的SCP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是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分析的经典范式(Bain,1951),这一框架认为集中度高的市场将导致不完全竞争,降低大企业间的共谋成本,使其能运用市场力量来获取超额利润。该理论强调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则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结构。

对于以上假说在金融行业的检验,目前主要集中于银行业(赵旭等,2001;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保险业(彭雪梅,2001;庹国柱,2002)以及证券业(杜煊君,2001)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而对于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门的期货业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况。本文拟首先分析期货业行业竞争的独特性,再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期货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结合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提出优化的方向和途径。

期货业行业竞争的独特性

期货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其行业竞争除具有一般行业的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独特性:

(一)经营产品特殊

期货公司经营产品的特殊性在于期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机构,仅仅是构成期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交易产品是由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决定的。只有这个品种在交易所上市,期货公司才有可能经营。虽然期货公司在这方面可能有一些话语权,但本质上没有决定权。与一般工商业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和把握不断创新、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同,期货公司在经营产品方面更多的只有有限的选择权,而没有自主开发权,因此在这方面期货公司比一般工商业公司要被动很多。

(二)竞争关系特殊

从一般意义上讲,期货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具有一般工商业公司同行业竞争的基本特点,基本可以采用现有衡量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方法衡量期货公司的竞争程度。但是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看,因为其提供不同交易品种的服务,不同的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同质竞争。具体而言,经营同一期货品种的不同期货公司之间在理论上应该是一种完全竞争关系,但是在经营不同期货品种的期货公司之间,实际上并不构成直接的竞争。

(三)行为与绩效的不确定性

一般而言,期货公司业绩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交易量,交易量又受到投资者数量、保证金规模、价格波动和投资者交易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者交易意愿又受到交易盈亏和市场时机的影响,而这两方面都是期货公司不能最终决定的。这说明期货行业与其他工商业行业不同,期货公司的主动行为对绩效的影响可能相对弱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上述分析,传统产业组织分析的SCP框架是否适合于期货业尚存疑问,因此,较为集中的市场结构能否提高期货公司经营业绩需要相关的实证分析进行确定。

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2年至2006年度我国期货全行业公司687份样本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监管部门的数据。这也是目前能够收集到的最新和最完整的行业数据。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

目前对于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经典的计量模型是由Berger(1995)发展而来的,该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π=β0+β1MS+β2CR+β3X+ε

其中,π为企业绩效变量,MS为企业的市场份额变量,CR表示市场集中度变量,X则表示其它一系列控制变量。在本模型中,如果市场集中度变量CR表现出对企业绩效变量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那么传统的SCP假说就得到证实,即市场集中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在变量选择上,以传统的利润指标ROA和ROE来衡量期货公司总的绩效;市场份额MS则以该期货公司在总资产、客户保证金、手续费收入以及交易额四个方面占市场份额的中值表示;市场集中度CR同样分别取以上四个方面指标的CR8和H指数的中值来表示;控制变量从期货公司以及市场两个角度共选取四个变量:期货公司变量分别选取资产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以及客户保证金/总资产(RISK),市场变量则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以及期货市场总体交易额的增长率(GAT)来分别表示总体经济增长以及期货市场发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将所得样本数据带入模型,用相关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之前考察了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发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下,且在1%的水平下基本都不显著;此外每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在5以下,因而可以认为模型中基本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考虑到样本的特点在于各主要解释变量如集中度以及GDP增长率等在截面间的变化不大,而主要是在时间之间的变化,模型可能出现时期之间的异方差,因此在回归方法上采用时期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方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参见表1。

从回归结果来看,对于我国期货业来说,无论是以CR8还是以H指数为市场集中度的度量变量,二者都会显著地提高企业的ROA以及ROE水平,这表明期货业的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绩效水平表现越好,证实了SCP假说在我国期货业的适用性。

其它变量中,企业的市场份额变量MS分别表现出对ROA和ROE的不同影响,市场份额的增加会显著降低企业的ROA但却不会引起ROE的显著变化,尽管从系数来看后者的影响要大于前者;企业规模变量与ROA以及ROE都成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期货业是规模经济的行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期货公司客户保证金占总资产的比例能够提高企业的 ROA但却会降低ROE水平,这可能与度量方法有关;但是,外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变量GDP表现出了与绩效水平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从系数来看这种影响较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期货公司的业绩主要与股市行情相一致,而2002-2006间虽然GDP有较大增加,但股市却是相对低迷的状态,因此才出现了期货公司业绩与总体GDP负相关关系的出现;总体期货交易额变量GAT表现出与绩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符合一般假设。

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 持续优化股东背景

应鼓励有志于参与期货市场的实力企业继续参股、控股期货公司,以扩大公司规模、提高公司质地。虽然券商控股期货公司使得行业公司注册资本与抗风险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期货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作为市场主体的期货公司规模及抗风险能力必须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各期货公司自身盈利水平仍然较低,依靠自我积累尚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引导和鼓励大型券商或者具有现货背景的大型企业持续增资期货公司,使其成为期货市场新生力量。

(二) 推动现有公司积极并购

业内已经有部分期货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但整体而言仍显弱小。应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优势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力争形成一批业内影响大、市场份额高、信誉品牌好的龙头期货公司。在途径上,既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以强并弱”的方式;在具体操作上,既可以进行吸收合并,又可以进行股权控制。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一批大型实力公司,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弱小公司,进而减少公司数量,提高行业集中度。

(三) 拓展经营业务范围

在业务范围上,监管部门应逐步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公司适度开展“经纪”以外的期货业务,如境外期货、有偿信息咨询等;逐步允许质地优良的公司有限度地开展代客理财、自营的试点,以此拓展期货公司业务领域,让期货公司实行差异化定位,改变其延续多年的单一盈利模式。同时,不同期货公司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引导客户专攻某一或某些交易品种,以此优化不同交易产品的市场竞争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王颖捷.金融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