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城市设计构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传统商业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 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 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 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 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 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第2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双岛湾科技城作为城市六大重点建设区域之一,规划总用地约41.2km2,是实现“烟威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双岛湾主导发展高新技术和科教研发两大产业,配套发展滨海特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打造成为以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多元复合、产城共融的生态化科技城。

关键词: 用地布局 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A

我们在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基地独有的空间特质,以及塑造城市个性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与研究,并对总体用地布局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建议,旨在更好的将城市设计的空间研究与总体用地规划进行对接与融合。

1、城市用地布局的含义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人们为了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的动态过程。土地利用过程包含土地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四个方面,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布局需要考虑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能否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2、用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区域概况与土地利用现状

双岛湾区域资源丰富,三面环山,河海交汇。山、海、湾、岛、滩、林、河、湿地等地貌特征集于一身,具有独一无二的“海在城中,城在山中”空间特质。

双岛湾属于典型的泻湖海湾,长久以来以滨海、近海养殖业为主,堤坝交错纵横,在宽阔的水域上形成独特的地景空间纹理,现状大部分区域还未开发,生态保护和发展改造的空间很大。

区域水体资源丰富,北侧是城市海岸线的起点,海水清澈,沙滩以细沙为主,易于发展滨海旅游业。双岛湾口门狭窄,口内水浅,多为潮滩,外海波浪对海湾影响不大,湾内无大浪,有利于开展滨水休闲项目。双岛湾沿岸地势起伏,水系发育,但无大河,山丘间有羊亭河、埠前河、初村河、峒岭河等河流入湾,现状河流密布,便于区域生态廊道的营建。

科技城东北以烟墩山为界,南侧则以凤凰山为屏,西侧则有北横山、峒岭山为邻,山势绵延,与水系相互交织,基地拥有万亩松林和湿地景观,共同构成了区域的绿色基底,未来将成为高品质生态休闲目的地。

科技城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用地内包括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和以初村产业园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资源呈现一定的聚集态势。

2.2《威海市双岛湾科技城总体规划》

《威海市双岛湾科技城总体规划》于2012年编制完成,规划确定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教育为主的生态化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高新产业的新龙头;科教研发的新沃土;休闲疗养的新亮点;生态人居的新典范。

规划确定了 “一个核心、两个服务圈层、四大组团区域、三个特色公园”的整体规划结构。一个核心:中央智慧岛,服务整个区域;两个服务圈层:产居单元圈、休闲度假圈;四大组团区域:科技产业组团、科教研发组团、生态人居组团、休闲度假组团;三个特色公园:康体娱乐公园、森林湿地公园、山体运动公园。规划还确定了以六大功能板块为主的功能布局,即中央服务区、商务服务区、高科技产业、教育科研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宜居区六大分区。

城市设计以《威海市双岛湾科技城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为基础,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原则,以突显城市个性,塑造特色海湾景观为宗旨,对土地利用做出了局部优化调整。

2.3关于用地布局问题的分析

环湾用地与烟墩山的空间视线关系不强

东岸环湾用地与山体相互割裂,建设用地与烟墩山缺乏联系,导致烟墩山山体被遮挡,同时环湾也难以观望烟墩美景。用地布局结构没有充分考虑山体作为现状自然条件对于用地布局的影响,街区路网与核心山体亦无直接关系。

土地使用功能与用地现状条件不符

滨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发展旅游度假的先天优势,不适合用作大量娱乐康体用地;城际铁路两侧布置大量居住用地,未考虑噪声等不良因素对于居住的影响。用地布局中,应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对于土地功能的影响。

地块规模与用地性质不匹配,不利于开发建设

东西两岸局部用地,空间略显局促,在有限的地块空间内难以组织良好的建筑空间;中央智慧岛中轴绿地过宽,用地结构不够紧凑,岛顶空间不够开敞,难以塑造中央岛作为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标的形象。

用地布局松散,组团聚集感不强,缺乏区域核心

埠前河两侧用地,用地布局不够紧凑,服务设施用地布局松散,没有形成区域核心,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同时应加强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联系。

3、城市设计塑造都市个性

3.1海湾城市的空间特征分析

双岛湾属于U型海湾,是一种内向、长形的海湾。小岛顶部与烟墩岬角的连线长度约900m,内湾岸线约13km,开敞度为0.07,属于半封闭型海湾。双岛湾强烈的纵深感,半封闭的内湾形成了围合、包含的空间环境。

通过对比世界著名海湾,双岛湾在空间尺度上都展现了其作为超大规模海湾的特征。通过对空间视距的分析,模拟双岛湾在不同视距下的空间界面感受。双岛湾规模较大,东西两岸建筑空间将作为城市的景观背景。

海湾作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进行开发,布局可归纳为三种典型的模式。环湾式——适合规模较小海湾,景观均好性强;沿湾一侧式——对用地适应性强,便于紧凑高效开发;中心离岛式——滨水岸线长,空间识别度高。科技城核心空间独特,属于环湾式兼具中心离岛式布局,具备两者的空间特征。

3.2显山透绿的空间设计手法

显山透绿是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空间设计手法。通过构建视线通廊,保护山水生态格局。规划以生态学、景观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尊重城市自然风貌,突出山水城市格局的保护与建设。城市视觉通廊的构建保证了山水自然景观的基本形态,做到显山、露水、透绿,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将其基本功能与视觉审美需求达到统一。

烟墩山片区:调整原有绿化轴线,将烟墩山主峰与海湾相连,打通一条景观廊道,将烟墩山绿色的自然景观引入湾区。同时,城市设计通过研究建筑物遮蔽关系评价公式,确定烟墩山周边建筑的高度应以低矮建筑为主,因此将一类住宅布置在景观通廊两侧,既不遮挡烟墩山山体景观,又保证建筑能远眺海湾,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真正做到显山透绿。

凤凰山片区:加强凤凰山与埠前河的空间联系,在南部居住片区中打造公共服务走廊,将凤凰山主峰与埠前河相连。同时,将城市生态走廊、视线通廊、慢行交通规划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实现显山透绿的城市界面。

3.3塑造个性的特色空间营造

城市设计结合总体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提出打造生态化科技新城,实现“山、水、湾、城”的城市梦想,构筑区域生态格局,突显基地“海在城中,城在山中,山环水绕,交相辉映”的特点。

城市设计以环湾为主要区域组织公共空间系统,充分利用基地特质,提升滨水地带的可达性、公共性,并结合公共建筑的设计,形成环湾各组团独具特色的滨水活动,聚揽人气,最大程度提升品牌认知度,塑造具有双岛湾科技城海湾个性的特色空间。

城市设计塑造九大主题空间,沿环湾布置双岛记忆、海洋世界、烟墩水畔、舞动蓝湾、听涛夕照、智慧合欢、科技左岸、游艇天地、幸福海岸。每个空间都被赋予主题鲜明的功能。在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中,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产品,营造安居乐业的新城品质生活典范。

4、用地布局优化构想

4.1梳理路网优化街区结构

梳理主干道网,完善交通体系

用地的发展必须以道路交通为前提,城市交通布局的模式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形成和强化起很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通达性是用地布局合理性的前提。城市用地的开发价值及其开发后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周边道路系统的畅通和良好的服务功能。城市设计通过疏通主要交通干道,提升次干道等级,形成“五横四纵”的路网骨架、合理的主干道路网密度和主干道间距。

优化街区路网,强化山水视廊

基于现状自然条件和周边建设情况,对街区路网进行优化调整,强化海湾与山体之间的视线通廊。城市设计以显山透绿为设计原则,调整烟墩山、凤凰山周边道路结构,打通山水视廊,达到山看水景,水仰山峰的景观视线关系,同时使路网呈现极大的向心性,每条横向道路都能直抵海湾,欣赏海湾美景,塑造海湾整体空间视线走廊。

调整局部道路,整合地块规模

街区路网的布局决定了地块尺寸的大小,对城市空间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二维上的地块尺寸的差异将造成三维上的城市形态的差异。地块尺度及用地边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布局、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形式的影响。城市设计在不破坏整体路网结构的基础上,调整局部道路线型,使用地更加便于开发。通过调整东岸环湾路局部线型,增大原有地块环湾进深,便于组织良好的建筑空间;调整中央智慧岛路网,改变中央绿化轴线过大的尺度,岛顶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使用地布局更加紧凑、合理,有利于突显双岛湾独特的空间特征,为创造更好的城市空间建立基础。

4.2功能复合实现产城共融

产与城融合型布局结构

单一产业园区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就业和居住的分离,交通和环境条件的逐步恶化。规划形成规模适宜的产城融合型布局结构: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导功能,合理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居住等用地;合理设置高新技术产业等生产性用地与生活服务用地的构成比例。在城市设计空间布局上,形成中央商务区、游客中心区、滨海旅游区、科技服务区、高科技产业园、生态宜居区、教育科研区等各具特色的风貌区,塑造层次分明、跌宕起伏的城市空间轮廓线。

土地混合使用与用地兼容

土地混合使用是塑造城市活力、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性和规划可实施性的有效手段。城市设计提出增加混合用地,实现用地的灵活性与经济性。用地兼容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据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和地区环境等具体情况,将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的混合布置,实现了多种功能的复合。

建筑功能复合。

在实现产城共融的过程中,建筑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筑的职能在产城融合的建设中呈现多元化、复合型格局。建筑与新区的区域性、经济型和社会性等属性应当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的复合属性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使建筑既能拥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并且能够展现城市风貌特色,建筑的经济性也得到良好的实现。

4.3明星项目带动区域发展

本次城市设计通过明星项目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以起到“城市触媒”的作用。规划双岛宫、智慧馆、科技展览中心等政策导向型项目,依靠政府组织区域性的行政、商务、大型文体场馆等活动带动区域活力。规划海水浴场、游艇俱乐部、海洋世界等基于地域自然、人文特色资源的资源导向型项目,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刺激区域以外的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规划双岛智慧中心、科技金融大厦、城市综合体、酒店会议中心等市场导向型项目,针对区域具体的市场受众,按照市场需求特定开发,依靠较高的市场接受程度和较大的区域市场受众基数,而形成相对持续稳定的服务供给。

城市设计充分发挥这些明星项目作为“城市触媒”的推动作用,更快聚揽人气,引领组团开发,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城市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协调、有序地发展。

5、结论

第3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关键词:CBD;商用物业;酒店市场;市政配套

时至今日,CBD 的概念无论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罗大众,都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词汇。但是CBD 的建设却不会与对CBD 的狂热一样短暂。CBD发展的程度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培育有效的CBD 商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提高区域(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CBD(中心商务区)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城市中心围绕地价峰值点形成的土地利用高度化、集约化的区域。在城市及区域各个发展阶段,CBD相应集中了最高级别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地域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核心,是城市及区域繁荣、发展的动力源及标志。

现代城市中央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类三大职能设施构成,当代城市CBD拥有以下基本特征:

1.拥有高盈利水平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2.拥有商务空间的最高聚集度;

3.具有最高的交通可达性,无一例外处于城市干道系统的核心;

4.拥有最高的地价;

5.与城市最初的发源地,目前的地理中心有一定的关联性;

6.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

7.借助信息交换维持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控制作用;

8.趋向于在社会组织体系中形成一个阶层,这一阶层与信息、科技领域重合的趋势显著。

国际性大城市中,CBD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集中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还有高层次、专业化的商务服务,包括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及广告业等。这类公司聚集于国际大城市的CBD中,在全球经济运转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广州珠江新城

广州市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6km2(包括员村污水处理厂部分),原规划建筑面积约1300 万m2,是广州未来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区,其发展源于广州“东进”与“国际化”的战略,从“城市中心区”上升为“21 世纪CBD”,现在又再次面临亚运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市先后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检讨等多种城市规划方案指引珠江新城建设。如今的珠江新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商务发展氛围成熟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多样高质量和市政基础配套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CBD。珠江新城的规划体现了一种动态完善的思路,其未来的发展仍然主要取决于广州的整体国际化程度,但珠江新城必然将对此有重要的贡献。

发展历史

20 世纪90 年代初,在经历了改革开放15 年的飞速经济发展后,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六运会”以后,广州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在天河地区逐步形成了多功能、复合化的商业和商务中心,并带动了城市中心区的东移,广州“东进”的战略已经初显端倪。同时,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州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高标准、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这样的一个背景使得开发建设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逐渐摆上了议事日程。而市政府的这项决策,在客观上可以避免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过于分散,无法形成集约优势的问题,同时也为地铁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1993年,珠江新城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为了适应新时期广州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有效地导控珠江新城的开发建设,对原规划进行检讨和调整十分必要,需要对原规划进行技术上的完善和修正。1999年9月广州市规划局开展了对珠江新城规划的检讨工作。并在2001年12月11日已穗规领会(2001)5号文下达了“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2004 年,广州获得了2010 年亚运会的主办权。亚运会的到来使得城市的发展站上了新的层面。而过去的5年对于珠江新城来说可谓 “天时、地利、人和”。经营性土地出让已超过90%。政府投资建设的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市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已全面启动。据广州市政府报告显示,已有近百家外国(地区)金融机构在广州开设营业点或办事处,珠江新城已成为新的跨国公司、外资知名企业进入广州、华南的首选之地。一个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将在2010年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亚运中广州实力展现的一个重要平台,使世人对广州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房地产概况

珠江新城目前云集了广州多数的地产大鳄:富力地产、中海地产、恒大集团、保利地产、新世界地产、嘉裕集团等纵横驰骋,令豪宅市场再次升级换代,各项商用物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珠江新城住宅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珠江新城的地块面积有限,二是珠江新城住宅用地比例有限。珠江新城总占地面积仅6.5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占23%左右的比例,因此,住宅的稀缺性不言而喻。

随着一系列市政配套的设施逐步完善和大型发展商大举进军珠江新城等利好带动下,珠江新城再次迎来了“艳阳天”。由于在未来珠江新城将担当着中央商务区(CBD)的重大使命,决定了珠江新城将不可能将大量的地块用来开发住宅,因此板块内的住宅是卖少见少的,因此在供需杠杆发展失衡的情况下,珠江新城的房价将还会有上升的空间。

?商用物业方兴未艾

自92年广州市政府把珠江新城规划为中央商务区的10多年以来,人们很少把珠江新城与商用物业联系在一起。在许多人心目中,珠江新城缺乏商业气息,可以支撑商业物业生存与发展的人流量与购买力不足。

然而,随着珠江新城住宅物业“式”的发展,特别是豪宅和国际公寓吸引了许多精力充沛、购买力强劲的成功人士,情况已经发生迅速的转变。一方面,开发商开始注重该区域商业地产的开发;另一方面,投资者和众多潜在业主对珠江新城商铺的信心指数也屡创新高。

大型专业市场活跃

目前,珠江新城内的大型专业市场主要包括家居类、建材类和汽车类。以美居中心为代表的是广州品种最齐全、高档品牌最集中的家居、装饰市场,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南天广场则是广州乃至华南灯饰市场的龙头,并立志于成为国内配套齐全、服务一流的专业市场;广东国际名车城和三鹰汽车城分别以质量和规模见长,连同广东名车市场一起在华南汽车销售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此外,花城会展中心在业内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美居中心、南天广场等高端市场的地位得到加强,美居中心继续执中高档家居、建材市场之牛耳;中低档建材、家居市场将面临地价上升和竞争加剧的压力,有些专业市场将被迫升级或迁出。经营规模、形式及管理水平成为该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小区裙楼商铺热手

小区裙楼(特别是商业氛围不浓的地段)的招商及定位一直是发展商较为头痛的问题,但03年以来在珠江新城内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珠江新城内典型的“热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皓瀚华轩、保利香槟花园等靠近华穗路的地段;以名门大厦、星汇国际、新大厦为代表的靠近广州大道的临街地段,这里能够分享到五羊新城成熟的配套设施及消费群;南国花园等入住时间较早的楼盘,由于住户众多,消费需求稳定,商业配套也日臻完善。

?酒店市场开始出现重要转折

酒店作为中央商务区必要的配套设施,其作用不言而喻;酒店的发展水平直接展现了商务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水平。从市内的中国大酒店、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等顶级酒店到珠江新城需要30-60分钟之间的车程,且都已有自己的固定的客户和服务区域。珠江新城作为城市的CBD,已经拥有与之相匹配的顶级酒店。

随着写字楼市场日趋明朗,及第二少年宫、歌剧院、博物馆等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和文化生活设施的启动,酒店的规划和建设也早已启动。富力集团联合万豪国际集团和凯悦国际酒店集团,将分别在珠江新城内建设两大全球最高档酒店――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和富力君悦大酒店。正佳企业有限公司的酒店项目万豪国际集团携手,共同打造白金5星级宾馆。此外,四季酒店、W酒店等全球顶级酒店相继开业,这些顶级和超顶级的酒店肩负起了中央商务区的配套和形象展示功能。

写字楼市场热火朝天

伯吉斯(1925)认为的CBD 三个特性中包括历史性,即CBD 与城市的发源地紧密相关,往往就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建成区所在地。从世界各大城市CBD 形成的过程看,这种理解确实是有根据的。至今公认的CBD地区多是历史自发形成的,所以关于CBD 的争论一直在于其是否可以通过人工规划而建成。即使在广州,珠江新城与天河北当前的发展状况对比都可以看出,包含较强人为意识在内的珠江新城还没有显现出比天河北更强的竞争力。然而这依然不能否认珠江新城在逐渐发展形成的成熟国际化的商务发展环境,但其确实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持续的政策扶持,珠江新城的写字楼市场已经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从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珠江新城已经取代天河北商务圈,成为写字楼供应大户,已经形成CBD的雏形。一些具国际水平的商用物业均相继落成,心大厦、保利大厦、新世界商务大厦、广东全球通大厦、联通新时空广场等等,而最为引人注目的中轴线上的双子塔中,西塔已接近完工,华南第一高楼东塔也已动工建设。目前的条件已经在逐步使珠江新城成来未来广州金融商贸业最集中的地区,多家跨国公司的总部都在伺机进入珠江新城,这对于珠江新城形成更加成熟国际化的商务发展环境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珠江新城在03年以来,一直呈高速增长势头,中轴线两侧集中了大量的标志性建筑。珠江新城成为广州市写字楼市场的供应大户。经过各方的努力与合作,珠江新城在2008-2012年期间初步展示出她的CBD魅力!国内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办公场所将向珠江新城迁移,而房地产公司、国有金融及信息企业、政府机构等将成为重要的客户群。

“连体商城”将成为广州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广州已经拥有友谊商场与世贸广场“东连”空中走廊、“西扩”与白云宾馆群楼、丽柏广场连接,打造出一个以广州友谊环市东总店为中心、三位一体的国际精品购物圈的“商业合并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

早前,有关商业部门就提出了把珠江新城的商业办公楼之前“牵手”,地下商业打通,形成国内最大的连体商城的战略构想。目前空中连廊已经实施了大部分,地下商业的招商也如火如荼的进行,从市场前景和商圈打造的角度考虑,这个构想无疑透露出一个“连体商城”将成为广州商业地产发展新趋势的信息。

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

珠江新城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多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来强化其作为中央商务区所特有的社会服务职能和人文环境品质。这就使得珠江新城与一般的城市商业区相比,在空间艺术价值方面有了更高的提升,对高端金融商贸活动的集中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些重要的城市设施主要位于中轴线临珠江两侧的地块,包括新建的广州电视塔和号称“四大金刚”的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新馆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这座文娱艺术建筑。

2005 年以后,广州先后通过《广州珠江新城广场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详细规划研究》、《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建设方案,除了在原有轨道交通(地铁3、5 号线)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市政交通、地下空间、绿化景观等多方面基础设施的硬实力,逐步展示出了一个国际水准的CBD 在应对大规模物质能量交换和创造振奋人心的商务环境等方面应有的实力。

启事展望

珠江新城作为广州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发展的成败可以说就是广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晴雨风向标,但是又显然不完全取决其自身6km2 的规划设计建设,而是由广州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体在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未来的区域分工和城市职能所决定,特别是由其能否进一步加强其中心城市性质的趋势所决定。对于广州来说,历史的国际化不代表今天的国际化,广州需要非常重视其今天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跳出区域的限制来看待自身国际化程度还较为不足这样一个事实。2010 年的亚运会对于广州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现机会,而珠江新城作为广州希望和国际化水准的代表,将作为广州的客厅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客。而这能否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广州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张名片,不论是对珠江新城自身还是对广州,都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慧,张鲲. C B D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J ] .四川建筑. 2 0 0 9(4).

[2]张廷海. C B D 商业集聚研究综述[ J ] .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9(1).

第4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一、城市之美的表现形式

城市之美的表现在于其蓬勃的生命力,但构成生命张力的条件取决于各要素形成的结构意义。故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把握与解读城市之美的构成。美虽然经常带有宗教般神秘主义的倾向,但经过科学合理的解析,人是可以掌握其客观规律的。美毕竟是科学的、生命的、人性的,美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和鲜明的独特性。

1、城市规划美

不同的国家与城市,由于民族、气候、时代、环境及历史变革、文化遗产、意识形态、地域等等不同,显现出不同的城市格局与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具有重要的文化与政治职能,由于长期处于统一的帝国之下,规划呈现出的是以皇权政治为纲,形成方正威严、层层递进,壁垒森严,君臣尊卑分明的内城、皇城、外城的城市格局。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布局“辩方正位”,动静分区,行政、商贸互不相扰;政府、社区各居其位。以“天人合一”“顺天循理”为规划理念,反映出古代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方古城的杰出代表古希腊城市则始终延续“人神合一”的人本主义思潮。这种观念在城市设计中则表现为古希腊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力求体现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视觉感受为构图的基础,以人的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的城市设计思想也集中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和普南城都采用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是市民活动的中心。他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极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比及至今,各国对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从未停止过脚步。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在二千多年前已经基本形成,而西方规划思想却一直进行着自我否定和更新的变化。然而相比欧洲众多城市对既有历史城建遗迹的保护,中国自“五四”起到解放后,一直对新建设盲目崇拜,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使历史古城受到摧残。每个占城都要追求、发掘、提炼、升华自己的特色,在古城改造中不能赶时髦求功利,要做出城市的特色,突现地区的特点,符合城市风格的新建筑和新的城市结构规划及新的城市艺术。

2、城市结构美

城市之美犹如人体之美,体现于整体的和谐一致。城市之美,呈现于城市结构布局的各个部分的和谐秩序,体现出深奥性与科学性,能够通过理智把握它。甚至其所拥有的精巧结构本身便具有令人震撼的形式之美。实践证明美就是科学的、合理的。

城市形式结构合谐美还体现在城市硬件建设如道路的规划、公共设施等是否合理完善;建筑风格与人文历史、社会风俗是否和谐一致以及城市的人为物理结构与原始自然环境的能否和谐共处等许多方面。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历史,我国城市建设近年来取得比较大的进步,但同时过分西化的建设风格,影响了城市文化的承继,使中国城市产生“千城一面”的负面影响。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视和谐,如中国代表古建天坛以圆为主体,展现出祥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哲学命题。大到中国北京的故宫规划布局、小到浙江兰溪的诸葛村规划及山西的王家大院,不都闪烁着人类共同的结构肌理之美么?

因此,注重城市的结构之美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将城市文化、城市地貌特征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创造协调、融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貌才能呈现出和谐之美。可见,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城市雕塑等专项规划显得多么重要。

3、人文精神美

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均受地域、历史、人文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与其他城市产生相异的特征,显露出“千城千面”的丰富情感。从这点来讲,城市如同人一样有风格、气质,以及人文精神之美。

一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与神韵不仅同地域有关,更与时代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如鬼神崇拜的原始时期,人们建造有关信仰的神与灵魂的建筑,代表建筑有古埃及的金字塔群、卡纳克阿蒙神庙等等;及至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纪,便有巴黎圣母院、圣玛丽亚教堂等等显示教会权威的建筑堂皇林立。而在战争动荡时期,却是英雄辈出,各种英雄史诗般的纪念雕塑应时而生,街道、建筑被赋予新的名字来予以铭记,无不体现出当下时尚与人文精神之取向。

城市的审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城市未来发展与其地理、经济、历史有着直接关联。比如古代中西方的城市建筑与规划在规模、材质、造型上区别很大,古代东方是木结构建筑体系、而西方多采用石结构建筑体系,与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建筑材料多寡有关,更与西方激情、冒险、热烈的阳文化;与东方含蓄、空灵、深沉的阴文化所属的精神本质相通。城市的建筑艺术及公共艺术均取决于其民族、气候、时代这三大要素,而由此产生出东西方、南北方、国内外等城市格局、精神文化之不同。

城市人文精神之美的重要内涵是表达出人类共同关注并向往的思想情怀与精神境界,同时力求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民众意志和人民普遍能够接受的审美样式的作品。同时,兼顾弘扬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共同体现。她真实地表现在城市的结构布局、建筑、装饰、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之中。

4、公共艺术美

从城市产生的第一天,就有了城市的公共艺术,城市的性质就决定了其广泛的公共性和持续的发展性。公众等社会活动必然产生各种规模的“仪式”,而这些“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公共艺术。如人类最早敬天畏地的各式原始崇拜“图腾”,典型的城阙、城门、塔、桥以及祭祀器具“石器”“青铜器”等等。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而出现的各类人物、动物、神等雕塑造型,无论古今中外,皆属此中,公共艺术从小到大,从单一简陋到复杂普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而更加突出和重要。城市的规划、结构是城市的经济基础,城市的人文、艺术是城市的上层建筑,以城市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是完成城市肌理之美的高度结晶“手段”,是城市之美的光芒“名片”。

二、城市之美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市与人一样具有独特的情感与风格,透过城市肌理质 感的皮肤呈现的是一种人性,是城市集体意识的外化。她的结构形式与追求是一种面向完美的积极追求,升华为现代人的精神符号。而现代城市的发展必将由功用性的物质城市转向专注审美的精神城市,所以城市之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是创建与人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之要点。

1、城市之美是城市繁荣的标志

城市之美不仅决定着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标志着城市的兴衰。古今中外,国富民强的时代便有恢宏的伟大城市构想和杰出的建筑。老北京城如是、现代纽约城如是,罗马竞技场、埃及金字塔都是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城市之美是脱离满足基础需要的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它需要一个开放的富裕的环境。而只有城市物质极大丰厚,才能付出许多精力去彰显人类智慧与伟岸。城市之美更表现在民族复兴、盛世和平这一基础之上,譬如说中国现代的城市之美离不开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和强盛。

城市之美需要审美经验的积累,体现对人的尊重。喧嚣并不完全代表繁荣,中国古代虚静之美,便表达出在城市中自由舞蹈的人生趣味。而脱离物质,求索人类灵魂自由与未来幸福,无论如何都是城市物质极大富足之后呈现精神上的一种高度浓缩。

2、城市之美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之美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而符合当下人审美趣味的城市风格代表着现代的城市文明。星巴克、大型超市、五星大酒店、酒吧等现代场所是对传统的乡村文明的突破,因此,城市美学揭示的是人类在拥有城市现代文明以后的审美经验,而不是一种以乡村文明为摇篮的传统的审美经验。

城市之美促进着城市文明的进程。没有美感的城市是冷漠而单调的,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体验,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发达文明、城市的地盘规模也就相应扩张,其功能就越先进发达,基础配套设施、文化娱乐场所也就越完备和规范。城市的功能解放就是人类的更加自由。现代文明必将更加强化和彰显城市之美。

3、城市之美是城市特色的体现

城市之美是城市特色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文化传统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的美感也千差万别。对城市之美的发掘,要找出最明显、最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在规划中加以继承和发展,扬长避短。那种不顾本地实际照搬硬套,甚至不惜毁坏文物古迹,把旧的东西统统推倒重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破坏自然和人文景观。

城市之美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鲜明特色。城市的结构、城市的建筑、城市的历史、广大的市民共同形成了城市的内容。城市因民族而不同,因气候而环境,因时代而变化。

艺术美的本质是创新,而优美的城市环境正是由丰富多彩的不同特色内容而构成,而这正是城市之美的本质。请设想千城一面的城市会是什么感受呢?

4、城市之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美与文化相关联,构成城市美的内在要素,文化的极致就是美。城市美是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当代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已经充分证明,城市之美既是城市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城市经济、政治发展的表现,美是最好的广告,纵观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致力于城市美的创造。

第5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铁站;开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化城市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理念逐步突显了重要性,城市的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群体的建设和设计,城市已经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体的发展起来,与建筑综合体的有着本质上含义区别,其中,引入公共轨道交通的新兴元素作为科学开发的一部分,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元素,城市综合多方面功能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相互连接,紧密相关,地铁站的开发建设作为城市交通道路的一点,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与城市交通道路中等其他交通模式形成了紧密联系,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形态建设,作为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结构上的关键点而存在,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将地铁站的开发贯彻到城市规划中去,形成城市动态性的空间开局。

一、城市地铁站开发设计的理念

地铁站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嵌入的新兴交通元素,在不断推动城市的发展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生活条件,激发了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活力,发挥了城市规划设计的“触媒”作用。根据城市发展的机理性,综合开发与规划城市地铁站的设计,为城市整体的综合设计和规划做好交通上设置。

首先,将联合开发作为城市地铁站的主要形式,不断的融入城市整体的规划中区,通过城市规划设计的不断协调,建立一个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与交通综合开发的理念,改变以往的政府主导的单一开发模式,不断去建立轨道交通联合开发的机制,逐步设立一个由跨部门的统一机构来进行城市和地铁站综合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联合性开发,并针对联合开发的现状制定法规政策来保障开发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保证城市地铁站的综合性开发。

城市规划设计的的基本框架

(一)根据城市机理,给城市地铁站开发的规划设计定性

每一座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自己独特、显著的特点。在城市地铁站开发规划设计过程中,抓住城市的特点对于规划设计城市地铁站开发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把握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气息,从而根据城市固有的历史发展特色来给地铁站开发定性,并根据其品质特色来设计规划。这是做好城市地铁站开发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必要性的准备。

(二)根据城市的定性,组织城市地铁站开发结构

围绕城市的机理特点,根据城市的定性,结合这些城市元素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来确定地铁站开发的规划设计风格和特色。

1.城市标志物设计

每个城市中都存在着一些标志性建筑、历史建筑、重要雕塑等。标志物的地铁站开发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夜间,城市灯光效果不仅会使其表现出与白天不同的奇妙景象,突出表现了在城市的独特标志性地位,而且会使人们对于该城市的整体进行清晰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通常,在对这些标志物在设计时,采用各种对比与协调的手法,突出建筑物本身的特色,并且结合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其融入到城市特色当中来,并起到突出的标志性作用。

2.城市空间视觉框架设计

城市中,街景的规划设计同样对于城市地铁站开发规划起着或不可少的作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物风格与空间协调性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城市街景的空间视觉的效果,建筑灯光设计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建筑的特点,体现建筑物的风格和所要表现的理念,在道路方面,要利用光学原理,在满足安全照度的前提下,选用非截光型灯具、半截光型灯具,灯具的形态应与街景相协调;对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老城街区建筑,要充分挖掘其历史人文积淀的特色,通过构图、用光、用色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一个非凡的、特色的视觉空间效果,完美的勾画城市地铁站开发的美感。

(三)发掘和建设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地铁站开发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特色,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决定了每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城市地铁站开发规划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城市固有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比如北京的古都景观、哈尔滨的冰城景观特色、苏州的江南特色以及香港以高楼大厦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景观等等,在其发展规划中都有各自显著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城市交通的建设承载着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动态展示,而在城市地铁站开发的规划设计当中,应该把握这些城市特色并且加以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铁站开发城市景,体现人文气息,创新地铁站开发规划设计。

(四)营造宜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铁站开发环境

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规划,我们更多的是要树立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从地铁站开发的总体规划着手,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相协调,结合城市现在及未来的空间开局,从艺术形象整体美的角度制定城市地铁站开发未来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进行城市地铁站开发的艺术的持续发展。同时,结合交通枢纽的点建设,创造符合人们生活发展的便捷交通环境。城市地铁站开发观的实施规划控制能为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地铁站开发提供整体,努力在城市各个功能分区等方面设计符合地铁站开发观整体性、创造地铁站开发与城市整体景观互相协调的重要规划设计。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合理规划设计不仅总整体上定位了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建设方向,也改变了城市规划的主导性力量。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发展建设的关键点,不仅在微观层面上指导了城市的发展性质和理念,在宏观层面上,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构建和方向,而且指导了城市开发指导部门的开发行为。在未来城市发展的快速的发展趋势上,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铁开发占据了主体地位,作为城市开发和形象的一部分,对城市的居住、建筑、环境等因素为城市的相貌及现状都有了定位,对城市的文化和发展性质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城市整体规划和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城市地铁站开发的现状,从存在的问题出发,不断吸收有关建筑学、城市规划、电气等学科的知识,提高专业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结合社会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专业领域的融会贯通。不断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并从相关的知识专业中汲取理论知识,同时要系统深入地开展景观的研究工作,形成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才可以通过有效的地铁站开发设计,达到城市科学美观的形象建设,促进符合人类生活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志杰.规划能否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10-6.

[2]李明杰.向任意改变城市规划说“煞车”[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4.

第6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北京最后黄金地块”的12宗土地从招标工作开始,至规划方案投标和中标结果的公布,一直备受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次招投标几乎吸引了国内所有的一线主体单位与设计团队,还包括了诸多知名的境外设计团队。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投标共有60多家主体单位参与投标,各地块方案总计约200多个。中汇国际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室(下文简称“中汇国际”)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配合中信集团参与了其中Z8-Z15共八个地块的投标,其中Z8及Z11-Z15六个地块获得了满分的成绩(图1)。回顾整个投标历程,中汇国际如何能在高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性的胜利,确实与自身一直秉承的发展思路和设计模式密切相关,而其中很多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教训也非常值得总结与分享(图2)。

设计理念:城市视角下多层次的城市设计研究,由规划到建筑,有效把握全程的建筑设计

中汇国际自成立伊始即强调“城市视角”的重要性,设计团队长期开展由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层面的各项工作,提倡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工作,在本次CBD核心区的投标中,中汇国际秉承了一贯的设计思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具体的建筑设计置入到城市甚至区域中,更为全面地考虑规划与城市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长久以来,作为建筑师来讲,都比较注重单体的塑造而往往局限于就建筑论建筑,但从目前看来,包括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内的一线优秀建筑师都非常注重建筑与城市的文脉问题,擅长以城市的视角来把握建筑设计,甚至亲自参与到城市规划直至建筑落成的全过程当中,越来越关注城市问题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200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理查德・罗杰斯除了作为伦敦市市长的首席建筑和城市主义顾问,还是“英国城市工作组”(Urban Task Force)的负责人。这个工作组成立于1998年,研究城市衰败的原因,并为城市复兴的未来规划了基础工作。罗杰斯越来越关注城市尺度的项目,他曾经评论说,明天的城市“再也不像今天那样孤立地划分成区,变成只有一种活动的聚居地i相反,它们会更像过去的那种更加丰富的城市分层。生活、工作、购物、学习和休闲将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变化中的结构中。”同为英国著名建筑大师的199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诺曼,福斯特爵士,在阿布扎比主持设计的Masdar新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零碳”和“零废物”城市,以福斯特事务所为工作平台的设计团队,工作内容涵盖了从前期总体规划到城内每一栋建筑的单体设计直至落成,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驾驭能力。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大会主题更是让城市设计生活这一理念深入每一个人的人心。

由此可见,关注环境和城市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建筑师乃至社会各层面的追寻方向,在关注公共领域设计的同时,我们将“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扩大,从区域整体的发展结构、交通系统以及环境能源着手进行研究分析,再去更有效地把握独立的各个地块的建筑空间设计。

当然,在“由规划到建筑”理念之下辅以一向坚持的“研究型设计”原则则是方案胜出的重要保证。中汇国际强调“产学研一体化”,鼓励与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后设计,这种设计思维模式更加强调方案前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的逻辑推理,从本次的竞赛成果就可以看出,单体方案本身不一定称之为所有投标方案中的唯一最佳方案,但最终能够全面胜出,必定是最适合于现实需求、最为合理的实施方案。科学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清晰的方案设计使得其最终得以胜出成为必然(图3~5)。

工作模式:以本土设计团队为主导,集合高端技术力量,实现设计整合与集团作战

CBD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产业资源、城市行为活动,因此CBD核心区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安全高效的工程技术来支持如此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北京CBD地区汇聚了大量的金融企业机构和集团总部,城市交通环境、商业环境都比较复杂,对比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融汇与合作的观点出发才有可能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由于城市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重要的联结手段,引入城市设计将增强对建筑设计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使建筑群体各单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CBD核心区的规划建设是北京CBD跻身于伦敦、东京和纽约等世界级核心商务区之列的巨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对复杂多样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城市功能系统的协调和整合。因此高效整合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出一个合理的经济、生态、文化及社会目标,并且能够充分体现规划的可实施性和管理的可行性。中汇国际以跨学科的视角,在短时间内组建起设计共同体,将科学、融汇的设计管理思路贯穿于投标设计始终,成为方案最终胜出的关键。在整个投标设计过程中,一直强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总体设计单位,突出国内设计院的优势,处于领导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在项目设计原理执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效地整合多方设计单位的技术要点,保证了设计方案最终在评选中全面获胜。

同时,地域性也是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筑文化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其尺度、比例。色彩,装饰都与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特征、文化背景不可割裂。此次投标,中汇国际作为本土设计师担当设计主体的同时,也确保能够更好地研究北京CBD地区的固有特色,避免设计方案的全球性的无地域特征的雷同(图10)。

在不到2个月的工作时间中,中汇国际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总体设计单位在短时间内整合了世界顶级的设计团队力量,协调建筑设计公司、工程顾问公司、交通咨询机构等不同领域的知名设计师,整合了高效的设计资源、集合各方面技术优势,组建起一流的设计团队,在城市形态、工程技术、低碳设计、交通组织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设计团队在超高层建筑以及大型综合体的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不乏一系列标志性的成功作品,最终完成了拥有多方技术支撑的统一、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交出高水平的北京CBD核心区规划。此外,高效合理的设计组织管理也为规划方案的最终胜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汇国际长期参与北京旧城与重要城市功能区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经验积累,使其能够最快、最为准确地发现CBD核心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建筑的问题所在,并找到最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宝贵的实践经验对在投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设计组及时做出相应决策,以形成更加合理的方案。设计将全球化和本土化两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最终展示出文化内涵并震撼世界的高水平方案(图6)。

规划设计:以建筑为导向,高水平的规划为高端的城市形态和运营管理奠定了基础

中汇国际在CBD核心区投标中获得了11个投标地块中5个地块的第一名,其最大优势在于其将城市整体空间、建筑设计、各项工程技术有效地统一起来考虑,形成了一个宏观、中观至微观的全面综合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并且该团队具有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专业能力,解决了现状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脱节的问题,将城市设计真正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管理与实施中来,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城市设计所需要借鉴的工作设计模式。在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上,Z15地块地标建筑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蕴藏着“华夏之礼”的古典气度,取尊贵庄重之意。因其所处地位的显赫性而从整个CBD核心区各个地块中脱颖而出。其他地块的建筑形态设计也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交错、层叠的现象,将“古代钱币”、“孔明灯”、“门”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意向融入到现代化的CBD核心区的建筑形态设计中(图7、8、9、11、12、14)。

1.结构明晰的城市形态

最终展示在公众面前的CBD核心区规划方案体现出一种气势宏大的城市秩序,其建筑群体的布局结构、形态意向融合了城市空间、文化内涵、产业需求以及设施配套等多项分析研究成果,这也是该规划方案最终能够胜出的最大优势所在。CBD核心区的规划方案完善核心区域“九宫格”式的规划格局,形成“一环、双核、三轴”式的整体结构布局形态。“一环”指串联各个地块组团的立体化步行街廊:“双核”指统帅各组团的中心焦点,包括以Z15摩天地标为中心的地标核,以及以中央绿地为中心的生态核;“三轴”指穿插各组团的视觉通廊,为城市带来现代城市与文化融合的视觉感受(图13)。

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地区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景观,超高层建筑尺度应与整体CBD区域尺度相一致。核心区整体高度结构以合理的布局方式和建筑体之间的错落,与周边的建筑共同构成连续,积极的区域城市空间。超高层建筑组群沿中心绿轴布置,注重与周边地块其他建筑的呼应关系,呈现出城市形态融合、渗透、动态发展的过程(图15~18)。

2.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

由于CBD区域聚集了大量的城市设施和产业资源,是城市车流、物流和行人活动集中的高密度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规划方案分别从宏观――CBD区域(含东扩区)、中观――CBD核心区、微观――楼宇组团三个层面上分别对规划区域的对外及过境交通走廊、路网结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组织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

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以大多数人的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随着20世纪汽车的介入,这个城市已经发展出了由机动车道所组成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并对步行人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设计的观点是建立起一个地面步行的网络,倡导通过地面活动来塑造空间形象。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对现有道路进行整改,以便步行人流能够轻松安全地通过。通过共享路面、自然交叉、区分不同路面速度限制和人行道斜纹等方法,将有助于创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并为该地区其他区域做出示范。该地的机动车规划策略将主要通过在总体规划中设置关键入口,将车流通过斜坡道引至地下层。这一策略将整合于过境交通的回避,在远离地面交通的策略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总体规划中路面车道更少、交通量更小,从而加强同一平面的步行人流的连接(图19~21)。

核心区内部交通组织循环顺畅、有序,方便机动车到达各地块,减少冲突点,提高运行效率。同时规划创新地提出了建立立体化步行交通系统的构想,包括地下层、地面层以及屋顶花园层三个层次的步行环廊,将轨道交通、商业及办公产生的人流有效地统一起来,并且通过景观环境与建筑设计形成室内外互动的公共空间(图22)。

3.多层立体的商业布局

清晰完善的商业组织也是该规划方案的一大亮点,世界著名的CBD曼哈顿、道克兰白天作为世界商务金融中心的职能特征明确,同时夜晚仍然具有多样化的商务活动特征,如曼哈顿的百老汇、道克兰的金丝雀码头区的设计,使CBD夜间同样具有活力避免成为“睡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城市的关键性组成因素。因此,需要将大量持续不断的商业资源与高品质的、形象独特的全天候商业中心很好地联系起来。规划方案充分反映了以上观点和视角,在方案中形成了CBD地区、核心区内部、楼宇组团三个层级清晰的商业组织流线。

规划地块内部通过裙房的设计形成环形的商业布局,雨篷使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相联通,使得商业空间联通各个组团地块,利用建筑外部空间形成环形购物廊,将步行人流引入Z15地块综合体大楼内部,商场的卸货区域在建筑组团内部,在竖向上与商业步行流线分开,创造出宜人的购物休憩空间。中心绿地下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地铁直接联通,将地铁的客流量直接引入地区内部,提升地区活力,与周边地下商业街廊联通,汇聚金融区财富,成为城市的商业高地(图23、25~28、30)。

4.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

我们期望提供一种24小时全天候展示活力和低碳的生活方式,规划塑造出各种高质量的公共活动区域。结合北京本地的气候特征,在公共领域方面,我们制定了多种利用空间的策略,在强调场所娱乐性的同时,又降低了灾害天气所产生的影响。公共领域多样性的开发可以通过设置活动场地,增强沿街界面及建筑入口的开放性等手段达到。在地块内部,规划通过建立不同的道路尺度来塑造出不同的步行体验,以实现充满乐趣的城市街区。规划CBD中心公园绿地被大量的高层建筑包围,具有较强的轴向性,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态廊道,联通地下商业空间、办公楼以及其他区域,构成一个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中心绿地的设计同样也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取自古代钱币的造型,将其原型拆分为两个凹形空间,形成广场及台地景观核心,象征着汇聚人流、汇聚城市财富(图24、29、31~39)。

规划利用高层建筑之间的步行通道,将“街道”的概念融入建筑群体内部,形成与中心绿轴步行系统相连的商业街廊。底层公共商业空间形成统一的界面形态,并且与绿地空间、办公空间、步行通道形成立体化、复合化的步行公共空间系统。步行街廊串联起各个组团地块,同时注重与周边地块、地铁系统的衔接,形成整体的CBD核心区步行体系。在步行街廊的各个节点,通过建筑与绿地空间的组合,规划建立组团内部的绿化景观体系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的系统性,降低绿地的破碎化程度。采用疏密结合的布局方式,同时从中心绿地引入景观廊道,加强建筑与城市绿地的连通性。规划中绿地景观系统与商业、餐饮、停车等设施相结合,通过步行空间的连通引导人们更好地欣赏CBD特有的城市景观:通过绿地规划创造心理、文化上丰富而有趣的精神环境(图40~42)。

5.综合整体的地下空间

由于我国地下空间规划开发管理的相关法律及实施模式方面还不成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在设计、管理、权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整体的地下空间开发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方案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也给CBD地区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实施的思路,立体的空间构架,有效地实现高效快捷的商务特征。规划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结合地区功能业态需求,从空间、功能、布局、流线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地下空间平面及竖向布局的形态及功能,以构成地上、地面、地下互动的空间体系。规划设计整合了地下空间的交通、停车、商业、设备等多项功能,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形成规划统一、功能互补、空间互通的地下综合体。

规划实现了人行、车行、货运、停车等不同功能需求的流线的合理组织,将交通功能整体化考虑,网络化的道路空间提供布局清晰的交通组织,同时平面与竖向地下空间在布局上的配合与换乘,对相互影响的交通流线分层布置,满足了功能上连续性,保证空间上的秩序性、流畅性。同时将地下人行交通功能整体化布局,实现各个交通系统之间的功能连接和过度,创造高效便捷的地下空间流线组织。地下人形系统与地铁出入口联通,将地铁人流平稳疏散至各个地块,减小人流对站域地区地面环境的影响,并且预留与国贸三期的连接通道。整体地下步行通道呈网络化布局,串联起各个地块商业空间,利用地下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促进商业发展(图43~46)。

6.低碳高效的能源输配

CBD地区人口的高度集聚和大量的建设开发通常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恶化。该规划方案在设计初级进行了详细的低碳生态方面的考虑。以确保整体的空间形态及设施配套都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空间、街道尺度等外部环境要素,在满足CBD功能区面积需求的同时注重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规划的低碳生态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通过调节建筑物的高度结构和方位朝向,充分利用冬季阳光和夏季自然风的流动:通过幕墙设计的优化以及高能效设备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同时建立起一套区域能源系统,实现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减少20%~40%的能源消耗;另外还包括废物管理以及相应的节水策略,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图47~50)。

建筑设计:以规划为基础,建筑之间和而不同,建筑组合合理清晰,建筑形态卓尔不群,引领高端先进的建设理念

Z15地块的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它是1 2块CBD出让地块中最受瞩目的,更在于它500余米的高度,建成后,这个高度不仅一举刷新了国贸三期330m“京城第一高”的纪录,而且因为位于北京位于长安街畔,天生就具备了“国门第一高”的潜质。因此,势必成为街头巷尾业内业外最关注的焦点(图51、53)。

但是我们的关注度并不是集中在Z1 5的高度上,不是说高度不重要,作为即将开始建设的CBD核心区的点睛之作,其高度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设计并不是在追求高度,最重要的是建筑的内质应该与它所处的位置、环境、历史相吻合,只有这样,建筑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这个建筑会因为它的品质、文化特质等内在因素成为国家首都引以为傲的传世之作(图52、54、55、56)。

Z15地块位于CBD核心区的中心位置,核心区包含了从200m~500m高的建筑群。保持高层建筑在高度和风格上的多样性在任何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规划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城市。相邻建筑问的关系尤为重要,对于CBD核心区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而言,能从不同视角形成无遮挡的“视觉”通道是非常重要的(图58~62)。

设计打破了目前建筑界的一个弊端:“就建筑论建筑”,跳出建筑,把建筑真正作为城市、区域的一部分去综合考虑,用设计组的理念来表述,就是“宏观、中观、微观要系统考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杨保军指出,Z15地块的设计在宏观――CBD区域(含东扩区)、中观――CBD核心区、微观――楼宇组团三个层面上分别对规划区域的对外及过境交通走廊、路网结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组织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图57)。

摩天楼的外观设计独特、现代而优雅、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细长型的高层建筑相对于高度较低但立面宽阔的建筑,在视觉上更少阻碍,给人更清晰的感觉。摩天楼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建筑,像一个小的城市一样五脏俱全,包括办公楼、公寓、酒店及商业。超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高度成为地标,是城市的象征,然而,光有建筑本身的高度并不足够,建筑物需要满足其场所的意义。对于超高型建筑来讲,最不重要的其实是从空中俯视的角度,而这恰好常常是我们开始观察建筑模型的角度。未来的建筑,更多的是从建筑的外部、从街道及相邻的建筑中被观察,而街景是高层建筑设计中最为困难的方面之一。高层建筑与街道相连也是非常必要的,即使街道就是一个购物中心。

1.风格独特的造型设计: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统一,尊重地方文脉

Z15地块单体作为CBD核心区规划中的制高点,将继央视和国贸三期后,承担着引领CBD门户世界性形象的地标作用。作为金融总部建筑,其外形力求表达出坚实稳定的特性,融入先进技术的表皮、合理而注重实效的平面布置将确保这个复合多种功能的超高层建筑最高效和最优化的运营。传统东方哲学擅长以具象实体传达抽象意境,所谓“器以藏礼“的东方礼制,就是以”形而下“之器传递”形而上”之道。尊,古之礼器,意为敬奉,起时双手捧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表常有纹,上书吉祥之图案,后延为敬言。又逢祭祀之所用,故为大,又申为重,长于尊之后,日尊重。建筑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蕴藏着“华夏之礼”的古典气度,取尊贵庄重之意。因其所处地位的显赫性而从整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身高约500m的“中国尊”是以灵动的弧线构成,因此虽然高大,却不失婉约,简单的建筑线条看起来极具以柔克刚的效果。如此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追求耐看的视觉审美效果,同时也是出于构建设合理建筑结构的考虑。曲线优美,也符合功能要求,充分考虑了超高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图64、65、67)。

建筑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成稳重大气的金融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享受独在云端的无限风光,最终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双曲线建筑造型。建筑立面饰以金属百页,利用长短与疏密变化,进~步强调源自结构的菱形斜交网格形状。紧凑的平面形式、双曲线的立面造型以及改良的边角细节,有效减少了风荷载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超高层形态对生态绿环延续性的视觉影响。曲线的建筑造型不仅打破了北京超高层建筑常见的直线形态,造型独特,卓尔不群,而且在林立世界摩天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此建筑为北京市第一高度,高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与“尊”的表现不谋而合。“中国尊”的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投

影与核心绿地的形状相契合,并随时间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天际线时起时伏,变化丰富,其平滑顺畅的内弧曲线与国贸三期形成鲜明的对比。

2.国际水准的集约品质

除了造型独特之外,其特有的纵向曲面,高度缜密的结构形式,内部开敞通透的空间,便捷高效的交通组织以及低碳环保的建筑环境使这栋建筑成为同类中的尊者,成为新时代城市综合体的典范,在世界超高层建筑之林也体现了庄重的东方之韵。“中国尊”作为世人把握北京建筑文化、经济脉搏的新地标,不仅仅是一栋超高层建筑,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缩影。其超大的规模、复合的功能、多层次的交通都代表着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中国尊”的设计呈现了设计组对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所做出的思考以及专业团队将其专业技术赋予在这栋摩天大楼之中的探索,展示了一种集约化、综合化、高品质的城市功能载体。这栋显赫身份的大厦适合和满足了不同时段人们享受高效率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需求,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极具效率的生活方式,优化城市工作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注定成为新的城市名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图63)。

首先是功能空间的垂直复合,建筑在竖向上分为办公、公寓、酒店三个大的功能分区,集合了大堂、总部办公、服务式公寓、酒店、公共餐厅和酒吧、地下商业等多种功能,同时可以为公众提供俯瞰整个CBD和北京的绝佳观景平台(图66、68~73)。

作为北京的新地标,

“中国尊”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对话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以及清晰生动的城市意象。建筑底层建筑表皮内退,形成巨大的公共灰空间,与中心绿轴相互渗透,充分表达了室内外空间的复合。Z1 5单体的入口空间位于CBD核心区的中轴线,南侧入口正对核心区绿地,设计从建筑本身和整个核心区形象考虑,建筑的南北入口设计体现突出的形象和清晰的标识性。不同功能之间的交通组织也截然分离,建筑的入口采用约40m巨型拱门的形式,凸显了入口空间的宏伟尺度,南侧为办公区主入口,东西两侧为办公次入口,北侧为酒店和公寓入口,动态流线清晰。南北两侧入口处分别设置机动车落客区,首层建筑主体周围设有环廊,而环绕主体的水池很好地界定了建筑的入口空间(图74、75)。

由于综合体将会汇集大量的人流及产业资源,因此将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整体规划统一起来考虑,综合布置商业、辅助用房,步行流线以及竖向交通等功能,这也是CBD地区开发的必然趋势。综合体的设计和城市结构的和谐关系,还依赖于城市开发建设的整体性,避免孤立的建设方式,需要向国际上已有的成功案例学习,例如柏林波兹坦广场、伦敦金丝雀码头、纽约世贸大厦重建等项目。国外城市经营内涵侧重于对城市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性管理,即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干预,以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福利的全面提高为目的。3,分区合理的竖向交通

建筑在竖向上被分为三个大的功能分区。办公区按竖向交通分为八个区域,分别对应核心筒内八组电梯。其中一区至四区属低区,在首层大堂设有直达电梯组,五区至八区属高区,由两组独特的双轿厢电梯迅速将首层和地下一层的办公高区人流直接提升到38层~39层的办公区转换层,再转由各区电梯组到达。双轿厢电梯的设置有效减少了普通电梯的设置数量,缩小了核心简大小,大大增加了标准层的使用效率。同时,所有的配套服务用房都设置在核心桶内,使得办公空间开敞而纯粹,进深适宜,利用率高。

公寓在北入口设置独立等候大堂,通过直达电梯分别到达70层的公寓大堂。随着高区电梯数的减少,核心筒也相应缩小。公寓部分利用核心筒合理的分区设计,形成了一个21层通高的“生态核”。

酒店在北入口设置独立等候大堂,通过直达电梯99层的酒店大堂。酒店利用地下二层与部分地下一层布置相关配套设施,包括大型宴会厅等。酒店部分独特的“生态仓”则通过双层玻璃幕墙形成客房周围的生态缓冲空间。摩天大楼最高处为餐厅和酒吧,是俯瞰全北京的绝佳观景平台,由屋顶玻璃穹隆洒下的自然光,弥漫在三层高的“阳光谷”中庭内,让人体会身处天空之城的无尽韵味(图76~78、80、82、83)。

4.确保安全的技术体系

除了在建筑体形上达到了超高层建筑的安全需要,在建筑构造、构件等各个方面也都以安全为首进行了充分考虑,让人身处“中国尊”,既能享受俯瞰京城的快意,同时完全不缺乏脚踏实地的安全感,由内而外的结构防线夯实京城第一高的安全基础。北京位于强地震区,这对于结构设计来说是一个挑战。大楼的结构体系由外部的斜交框架,剪力墙及核心筒组成,是一个非常具有结构美感和效率的独特方案。

塔楼的外形曲线变化使得各层轮廓尺寸略有不同。楼层平面为带圆角的正方形,以帮助减小风荷载。中央的核心筒为矩形,内含所有垂直交通和服务空间。结构体系的选型基于有效、安全、高性价比的原则,同时须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考虑建造施工的可能性,在结构体系的抗震性、抗风性能、造价施工以及绿色设计与可持续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抗侧力体系由核心筒及周边斜交网格外筒组成,核心筒底部15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并内埋钢骨的形式,以优化结构整体侧向刚度。中部及上部楼层转换为钢骨混凝土柱及钢斜撑组成的内框架,以减轻结构重量并适合酒店中庭大空间的需要。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组成的外框筒位于塔楼的周边,并以钢制大梁相连,这种布置可以提供宽阔的视野,并使结构所占楼面面积最小。重力体系由组合楼板及跨于核心筒和外筒之上钢梁共同组成,将重力荷载传至基础,此系统重量轻,跨度大,有助于降低柱/核心筒及基础的造价。各系统相互结合,成为一个结构整体,抵抗重力、风力、地震力等外来作用,保证建筑的牢固性,并达到舒适使用的要求。

风或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将由塔楼的抗侧力系统承担,包括钢――混凝土组合内筒和周边支撑框筒。由于塔楼高度达到460m,侧向力非常大,因此需要良好的侧向刚度以控制侧向力及位移在可接受限值以内。核心筒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核心筒既承担重力荷载,又承担由风和地震引起的倾覆弯矩和剪力。建议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核心筒可经济又有效地满足刚度和强度的要求。由于塔楼属于高度远超过规范限值的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在强震下的延性是结构安全性的重要考虑目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提高结构的剪切强度和延性。周边结构为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和钢梁组成的支撑框筒,提供了良好的抗侧刚度。在塔楼周边采用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外框,可以完全满足建筑幕墙形式的要求(图79)。

北京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属高烈度地区,结构设计基本受地震工况控制,抗震设计的基本考虑是:预计地震荷载的侧向力数值将大干风荷载:结构体系的牢固性和抗震设防的多道防线,以及构件的延性性能在结构布置中应予充分考虑,以满足三水准的设防标准;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内筒构件相互联结,在抵抗地震作用时是非常可靠的,组合结构的强大刚度确保塔楼不会发生过大的侧向变形,保证结

构在大震下不致倒塌,在重要的部位采用具有较好延性性能的钢材。已经建立了一个初步的三维计算机分析模型来评估结构的性能。根据中国规范的有关规定。最大允许侧向层间变形限制在层高的1/300。根据层间位移变形图,在侧向力作用下,由组合结构核心筒及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外筒组成的抗侧力体系具有良好的抗侧刚度,结构变形分布均匀,满足规范中对结构变形的限值要求。在建筑的周边,钢制大梁、组合楼板以及楼面梁牢固联系于一体,在地震或其它极端情况下内力重新分配时可以提供额外的传力途径。结构体系的设计可以确保将可能的破坏控制在局部区域而不会导致大面积的破坏。

北京CBD的Z15塔楼由于其超高的建筑高度,风荷载在设计中起重要作用。设计需要满足承载力、位移及加速度的标准。塔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降低风荷载和风致加速度。设计利用弯曲的立面和接近圆弧形的边角平面有效减少风荷载,塔楼顶透气的设计能减少顺风向和横风向荷载及加速度:同时避难层处开设穿透性的通风空间,能有效地减少顺风向响应。本项目使用了有利的空气动力形状,例如选择适当的平面形状、弯曲的立面及改良边角细节。这些方法已证实能有效地减少风荷载,并已实际应用在一些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对这样的高层建筑,减少材料需求的一种方法是减低风荷载。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不但减少费用,而且对环境带来好处,也能加快施工期。

Z15地块建筑位于一组拥有众多高层建筑的建筑群中,而且其中一些距离很近。细长的建筑物,有可能受到毗邻大小相若的大厦的干扰而令风响应增大。结构形状的变化和大厦位置与方向的变化可把干扰效应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少。在方案设计中,将人体舒适度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体现设计的最佳价值。优化的外形使得Z15塔楼达到了令人满意的表现,附加阻尼器的方案为进一步提高舒适度水平提供了可能。

“中国尊”作为北京最高的建筑,不仅引领了北京建筑的高度,同时也要引领高端先进的建设理念。低碳环保的设计贯穿于“中国尊”各个细节中,并将会在未来的建筑深入设计中明确具体的方案,以在照明、散热、保温、用水、垃圾处理、通风等各个方面降低能耗。建筑设计旨在展示北京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能源效率、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减少,并根据北京全年的气候变化,应用不同的能效策略(图81)。

5.创新理念的消防设计

随着高新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安全工程越来越被国际上的消防部门广泛接受。特别是在“9・11”事件发生后,以消防工程学方法进行消防安全设计,以在设计上很多国家中得到使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非一般性的复杂建筑,传统的按消防条例和规范无法完全涵盖目前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创新和特殊性质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如超高层综合使用塔楼、超大规模体育场馆,超大规模综合商业体等。而其中超高层建筑由于使用功能复杂、疏散人员多且复杂,疏散距离长和火势蔓延快等各种因素,使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遇到很多新的难题。对于z15大楼的某些特殊设计,如节能,舒适而安全的环境,在消防安全上很难完全遵循现有规范的要求。引入消防安全工程学,在为环境提供舒适的设计同时又能保证消防安全。总之,消防安全工程将使用多种消防工程学的基本方法来处理生命安全事宜,同时结合建筑、结构、声学及机电等要求,建立总体的消防安全策略。在消防安全设计中引入消防安全工程的优势包括更为灵活的建筑设计;创新设计的良机如环境设计、优化消防安全系统措施同时提高建筑的消防安全等级,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建筑进行独立分析和具有消防安全成本效益设计,将给出此建筑面临的具体的风险,更好地达到拟建建筑所需要的设计功能;提高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图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