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衔接;学生;差异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升入我校的,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因势利导,从小学做好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这不仅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防止学生过早分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有积极影响。在小升初衔接问题中,不仅重视知识上的衔接,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的应用能力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与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差异导致其在学习态度和心理,学习行为与习惯,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能力与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在小初过渡阶段数学成绩产生分化。
一、学习态度与心理的衔接
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孩子会有失落感,特别是上小学时成绩很好、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的孩子。因楹⒆哟右郧暗摹爸谛桥踉隆钡较衷诘某杉ㄆ狡剑肯定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往往情绪低落,怀念以前的小学生活。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短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长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并且逐渐持续而稳定,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强烈的责任意识。
二、学习行为与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订正、提问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自觉地形成“我要学”的概念;同时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中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1. 提前预习: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认为预习环节不重要,因为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小,不预习直接上课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提前预习容易丧失对于课堂听课的兴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还不够全面。经过预习,学生可能是带着问题来上课的,在听课时,对于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必定会更进一步,对解题格式会更熟悉,对解题思路和技巧也许能有新的想法和收获。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初中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2.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一边听一边记一边思考,及时将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积极和老师互动或者向老师提问,以达到更好的听课效果。当然,课堂的记录不能是老师写什么就记录什么,而是要有选择的记,记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反复强调的等等,这样才能不耽误正常的听课。
3.作业及订正:作业方面,做到“先复习后作业”,也就是先把课堂学习内容系统地回顾一遍,较好的方式是把课堂内容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并把重难点再次理解。订正的要求不再是单单把答案改正过来,而应该是找准错因,明确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记录在错题旁边,以便于后期复习时能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三、学习方法与手段的衔接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课堂内容少、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会注意总结性学习方法,导致自学能力有所欠缺。通过调查发现,95.4%的小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进行预习的也只有34%,而且预习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把要学的内容浏览一遍”,通过预习找重点,难点或者解决疑难的学生所占比例只有6.2%。在听课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思维被动状态,对于老师抛出的问题,更多的只是想要得到一个答案而已。课堂的效率低下,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言的习惯,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处在课堂之中,另外很不好的一个习惯是偏向记录课堂中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和题目,而对于问题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课下的复习很盲目。在复习方面,主动复习的学生所占比例只有6.7%,而90.2%的学生等着老师复习。从整体来看小学生还没有达到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背景之下,面对初中数学学习课堂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积累、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能力与水平的衔接
表达能力上,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感知能力上,重视感知的完整性、细致性、抽象性的培养;识记能力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识记的有意识性和稳定性;思维能力上,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做好了小升初学习各方面的衔接,就会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初中学习的乐趣中,以便于后续学习的展开。
【参考文献】
一、认真阅读的习惯
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问题,在数学学科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有这样的想法的人根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阅读不是简单的读一遍,不经过大脑思考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是把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一个过程,需要大脑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只有真正地理解掌握和学会运用知识,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 很多学生对一些真理、概念都是死记硬背,对很多知识点都是似懂非懂,这些都是肤浅阅读造成的严重后果.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尤其数学题目中有很多数据,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混淆,通过认真阅读,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题目所传达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选择对自己有效的信息用语解决问题. 认真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够多的知识,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一是在课前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这样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和目的进行听课,听课的效率相对比较高,而且通过预习,学生对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听课时不至于盲目和无所适从. 二是在指导学生养成正确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笔记中所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只记知识点、提示或者概述等,在课后对其他内容进行整理填充. 让学生学会抓重点和难点的方法,学会在课上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
另外,学生在听课时由于对课堂的兴趣以及对教师的喜好不同,一般都会带着自己的情感色彩听课. 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还必须从自身做起. 教师要付出自己的真心诚意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就是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教师认可对教学内容有兴趣,才能够认真听讲,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题一直是其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在读完应用题后觉得无从下手或者是读完后立即做题,之后却发现由于没有弄清题意或者由于马虎看错数字、运算符号等,没有把题目作对. 这些都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 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把自己会的题目做对,必须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好习惯,使学生做题的速度和质量都可以提高. 在做题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认真仔细阅读题目,如果时间充足要连续读两遍,通过读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在阅读时让学生用手指着题目,放慢速度,对一些有用的信息还可以用笔画出,以此来保证审题的正确性. 审题是贯穿整个解题过程的,所以要求学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既要保证题目的全面又要保证运算过程中,数字以及运算符号或者数量单位等信息的正确性. 只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能保证题目的正确率,从而保证成绩的稳定性.
四、课后复习的习惯
在新课讲授完成后,如果不能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遗忘,因此,在课后学生一定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对于复习的方式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结伴进行,这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关于复习的顺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教师板书的顺序,从提纲要领到具体部分;另一种则是按照教材安排,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等,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按部就班.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一般都是记录的重点或者大纲,对笔记进行填充的过程就是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 因此,利用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也是一种不错的复习方法. 对于复习的时间间隔来说一般是课后及时复习,等知识掌握以后,每过一段时间复习一遍,以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当然这种复习的间隔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会越来越长. 学生还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来检验和巩固复习的成效,并通过一些综合性稍强的题目达到把知识联系起来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
五、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听课、评课活动亮点
1、比如陶兰兰老师把生活中的糖果带到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身去体验数糖果的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2、比如胡莉老师通过游戏环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3、比如汪林老师通过画学段图的过程能让学生理解路程与距离,整节课学生的气氛浓厚,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听课、评课活动不足
1.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多理解,多做题,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巩固练习。
2.听课时要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好课堂教学记录,注意听课时间及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且有改进措施。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利用学科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成熟。通过评课,从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改进教学,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主题教研提升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凡是教研课,均要求确定教研主题,评议时也要围绕主题进行,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课后必须写课后反思,听课体会,做到一课一得。
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学习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一个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题,有的学生描述说:做题像过关斩将一样充满乐趣,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数学学习是最头疼的事情。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数学充满兴趣并信心十足,后者恰恰相反。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给学生分层分组,让学生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学优生得到提升,学困生也会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掌握预习的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课本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大概。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好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行分层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绝对值、有效数学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太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点:(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联系旧知识,特别注意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2)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以至于经常出现讲或做过几次的题过了一段时间又不会做的情形。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像放电影一样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五、转变思维习惯,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特别关注的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用综合法解题,应用题列综合算式的较多。初中数学则不然,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化未知为已知的方程思想,利用顺向思维来解题,相对小学的思维方式来说容易得多。这种方法显然比小学方法优越,利用方程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小学数学中很多问题,这正是初中代数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摆脱算术思想的束缚,充分领略到方程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两种方法的对比,通过同一个例题来比较两种思想的优劣,这样最有说服力。
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在小学阶段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进入初中就较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阶段里的数学,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难度大,如果学生还依赖小学原有的学习方法来对待很难掌握所学知识,有部分学生还会出现不理解现象,时间久之,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放弃学数学的念头。对于这样情况,初中数学应做到“预习―听课―复习―做练习”的学习方法,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预习―听课―复习―做练习”的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还不强,所以就要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每天进行预习,在教学中应做到精讲,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多练,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做习题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有时间进行自学、自主思维、自主练习的空间,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错题和卷子的积累,课后作业能够按时并认真完成,教师反馈后学生及时改正。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书写习惯应该是语文老师负责的内容,而我认为这是每一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在数学学科上,对于每一种题型都有不同的解题格式,教师不仅要学生书写工整,更要按照解题格式书写的规范严谨,并贯穿学生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始终,因为严谨的书写才能塑造出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于数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因学生而异,也因教师而异,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
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真正地发端是20世纪70年代末,追溯到此前,只是一些零散的、以教材编写为主流的研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科开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因此,中国数学教育的当代研究,时间的起点界定为20世纪70年代。数学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种工具,它逻辑性很强,可以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能让人们的思维更敏捷,同时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教学科目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除了语言学科涉及很少以外,其他学科都会用到数学。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是数学老师的第一职责。因为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他们较好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独立思考综合素质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忽视了“怎么教”与“怎么学”的有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教学。作为一名教师,都是课前进行精心的教案准备,立足于知识的细节,设计出细致的教学方案,讲课中能够把数学知识阐述清楚。但是,有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甚至有的学生表示无学习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反映做题时找不到思路,究其原因,在于虽然教师在“怎么教”上下足了功夫,但却忽视了学生们“怎么学”的重要环节。2.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不得不全力以赴抓成绩,往往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疏忽了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时常走“为考试服务”“为成绩服务”的捷径,把培养能力晾在了一边。3.课堂教学中,不能够灵活兼顾“优、中、差”不同之类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到中下水平学生,因而会多数时候都以中下学生为起点,对其中的某一知识点不厌其烦反复强调,一节课下来,中、下水平的学生疲于应付回答问题,导致失去学习乐趣,而优等生因为受到“冷落”,表现出无聊之极。4.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由于教师长久的教学习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不管什么课型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不进行创新。要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求新思维。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存在重视笔算,忽视口算的现象。在低年级,虽有口算训练,但为了追求正确率,老师会统一要求用笔算来进行验算,形成习惯,学生就会认为口算是不重要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计算速度会越来越慢,影响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也让学生失去自信,逐渐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丧失了学习兴趣。二、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讲课主要内容、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学生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上第一时间解决。三是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听课与动手同时进行,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学有益处。2.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要教会学生认真读题、审题。“读题”就是要求读出题的意思,要解决计算的是什么数字,求的是什么结果。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要读题,理解意思,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非常的普遍。3.培养认真做题的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口算、简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上,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坚持下去,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做题习惯。4.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要教育学生上课时多动脑、多动嘴,多动手。“动手”就是要做记录,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重点知识点记录在书上,或者是本子上,然后反复学习领会,把握重点,攻克难点。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创设活动情境。例如,在学习了4种乘法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小采购员,将讲台布置成小商店,讲桌当柜台,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推举1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充当顾客,先从买简单的文具开始,练习模拟购物,再练习买日常用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物品的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2.联系生活实际。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如针对应用题“老大难”问题,在学完乘、除法常见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帮家里买米买菜,进行实际的应用和练习,逐步学会计算单价、总价和差价,培养实际应用能力。3.开展游戏竞赛。游戏是儿童最欢迎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一些小游戏作为学习的道具,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轻松欢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参与和领会。4.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操作,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动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四、结语总之,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一定的难度和考验,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习进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让课堂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汲取最多的知识,还有待于教师们进行共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喻平,徐斌艳.中国数学教育的当代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06).
[2]陈英和.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4).
[3]郭海娟.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贴近生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精彩描述。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课前预习,贴近生活
预习是听课的起始环节。预习环节做好了,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带着问题听课。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前,我要求学生这样预习:(1)阅读课本,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2)找一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量一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记下来。(3)课本上提出的讨论题,与同学说一说。(4)“做一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记下来。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处可见,这样,学生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和正形物体来测量,激发其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贴近生活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教师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些问题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境地,进而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过年收了压岁钱了吗?都是谁给的?共收了多少?花了多少?现在还剩下多少?”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量出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画一个圆,问学生:“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此时已有知识已不能解决当前问题,产生了矛盾冲突,这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寻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三、课堂讲授,贴近生活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数学的直接经验。在讲授内容时,教师应精心设计,尽可能使讲授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另外,应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发言,直接参与活动,让他们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例如,在教学“连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提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跳绳比赛,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出3位代表参加比赛,请一位记录员把每组参赛者每分钟跳的次数填在表格中。授课时,请记录员同学把参赛数据公布出来,再请学生计算出一共跳的次数,评出优胜的一组。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
四、课后练习,贴近生活
生活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课堂,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进入课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打工去了,小明在家一天天地数着日子,盼着爸爸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你猜一下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后练习,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小商店”的课后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这样的实践活动,比简单的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只要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就会爱学、乐学。
关键词:数学;小初衔接;现状;成因;策略
一、是何:现状凝视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上了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大幅下滑现象,有“小学100分,初中不及格”情况出现。笔者对所教两个班级96名学生在初一学习一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38.5%的学生认为在小学时老师讲得详细,容易听懂;而在初中数学课上,老师讲得很快、内容很多,听不懂。
与此同时,不少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因为学习内容相对较少,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成绩,其实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到了初中,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侧重点不同,很多学生就无所适从了。而不少小学教师认为这是中学教师放手太多,没有照顾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坡度太大,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
总之,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理解不透,造成“分化”与“滑坡”等情况出现。
二、为何:成因透视
通过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分化”与“滑坡”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学习内容的深化。现行小学、初中数学教材都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学习领域,但相比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在涉及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增加和扩展。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深、知识点多,如在小学阶段认识的数以整数、分数、小数(统称为算术数)为主,到了初中,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领域;数的运算也增加了乘方、开方运算;解题思路从过去的算术解向方程解过渡;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思维方式实现了飞跃。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初一时,就对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问题理解很模糊,遇到一些难题(很多时候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就会无所适从,使后面的学习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小学数学侧重的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每个知识点教得比较细,部分学生尽管分析理解能力没有完全培养,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强化,靠对解题方法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到了初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这样,会导致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成绩直线滑坡;而那些在小学阶段就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学习则相对比较轻松。有些时候,教师缺乏换位思考,一味指责学生“不开窍”,没有对症下药和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产生数学学习畏难情绪而“掉队”。
三、如何:策略审视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无痕衔接,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教法衔接。学校要为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科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同听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了解各自学段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活动要实在,课堂力求原生态,便于寻找问题的本真。初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各级教研部门要指导小学教师思考如何教学才能为学生进入高一学段能够自主、高效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烂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愿景应是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潜力股”。对于有些小学已经学过、初中继续学习的知识,如负数、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等,初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段教学的重、难点,寻找到初中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感觉到原来小学和初中数学是有机联系的,只要学好了小学数学,再跳一跳,就能摘到初中数学的桃子。
其次是加强学法衔接。教师在教学时要逐步采用从“扶”到“放”的策略,通过精讲多练、适度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找米下锅”。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记好数学笔记的习惯,主要记录当堂课教师强调的难点、重点知识,还没有理解掌握的地方,当堂课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这样在听课时手脑并用,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复习积累了素材。如学习方程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甲、乙、丙、丁4个数和为100。甲数加4、乙数减4、丙数乘4、丁数除以4后所得的结果恰好相等,求这4个数。学生可以在笔记上记录这道题及其方程解法,并比较与算术方法解的方便之处,掌握运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当然,教师还要加强情感衔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及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林莹.数学学科中小衔接常见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导刊,2011(11).
[2]徐贵成.抓好起始“工程”,做好小初数学衔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互相探索、交流的互学习过程。现在的课改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面对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我的思考和探究提几点建议:(一)合理分组,分工明确;(二)制定合作规则,掌握合作技能;(三)确定合作内容,人人有事做;(四)注重评价,及时反馈。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 分工 规则技能 任务评价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互相探索、交流的互学习过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也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目标。在这次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被广泛推广。自从上一年实施课改后,我们高年级教师就尝试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校多次组织我们上课改公开课、听课和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的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和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上,只是把学生的桌位并在一起。教师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开始讨论时,只是有个别组是在认真讨论的,大部分的学生不敢出声,只是呆呆的坐着或有学生乘机开小差的。几分钟后,老师要求停止讨论,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坐端正,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般都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大胆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或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只是静静的坐在旁边听那几个成绩好的、大胆的学生的发言。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更没有显示出课改的意义。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让课堂因“合作学习”而精彩呢?面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究。以下就我的思考和探究提几点建议。
一、合理分组,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互相探索、交流的互学习过程。所以对学生合理分组和明确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实行合理的分组,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分组时,教师应该依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照成绩、性格、性别、兴趣爱好等差异混合分成若干小组,合理搭配,每组4人。然后把4个学生的桌位并在一起,面对面而坐,成绩好的学生的对面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或性格开朗的学生的对面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的分组有助于学生的“一帮一”配对学习。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合作打下了基础,要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达到合作的要求,教师还要把工作做到更加细化。要给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安排好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内的所有事务的协调 ;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内讨论或合作的成果;一名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合作成果;一名纪律维护员,负责监督本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纪律问题。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当然,这个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可交换角色,让每个成员尝试担当组内不同的角色,从而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在小组成立初期,应加强对小组成员关于分工和合作学习的程序等各方面的训练和及时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受益于他人并有益于他人。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制定合作规则,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制定一定的合作规则。如在小组合作之前,给小组成员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即使知道答案也不能在讨论前说出来。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其他组的讨论;要专心听取组内成员的发言,不能中途打断小组成员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在小组成员发言完毕后再补充。讨论结束后,记录员将本小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记录整理出来。这样就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混乱的场面,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合作的技能。
三、确定合作内容,人人有事做。
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自己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意图,确定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有探索和讨论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让小组成员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一个梯形,然后在小组合作讨论后,每位学生都动手 “剪一剪”、“拼一拼”。这样每位学生都能经历如何将梯形转化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过程。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讨论激烈,同时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成员都能尝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课堂也因而更精彩。
四、注重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整个学习过程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其次,要通过一些联系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做思想上的侏儒。下面,笔者主要通过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这五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一、读数学
数学给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是思维回路之间的穿梭碰撞,很少有人会去“读”,“读”往往是给人留下一种死板的印象。然而,今天所说的“读”是阅读中的“读”。这一过程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请各位师生着眼于手中的教材。这是学生第一个要熟读的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定理或者题目太过简单,不屑一顾,然而教材是任何学习最基础的部分,只有在将教材全部搞懂、通透之后,才能更好地接触其他辅助资料。教材方面的“读”则包括三个方面: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方面。课前读教材即大家口中的预习,预习不应该是毫无成果的,学生在预习之后对书中的内容章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上课时会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学生在预习之后针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部分则会作为重点去投入精力。课中读教材则是学生在课堂之上思维随着老师走,不分散注意力,随时跟着老师的脚步,如此可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课后读教材则是学生为了复习、扫盲点,考查他们在一个章节的内容学完之后,是否对所有的知识点都了解透彻,是否能够在题海之中“举一反三”。
除了读教材之外,学生还应当多多阅读课外刊物,不一定必须是数学方面的专题解析类的书籍,数学无处不在,不管是在哪个方面,细心的人都能窥见数学的身影。课外拓展阅读不仅能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开阔视野,切身感受生活之中的数学的深深魅力。其实,在生活之中,除了书籍刊物上面的描述之外,更多的细小的数学生活已经紧紧将我们包围其中。因此,最后所需要说的一个环节就是“读生活”,读耳边、眼前所进行的一切,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听数学
耳听八方,方能走好数学学习之路。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性强的学科,在课堂之上认真专心听讲是必须的,一旦稍稍走神则会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节奏,就会产生厌听情绪,导致“越听不懂越不想听”的恶性循环。因此,课堂之上,如何高效率的听课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此外,此时的“听”为“耳听八方”之听,所以,不仅仅只是听教师讲课,同学之间的思考方法的交流也是需要认真聆听的。
有些数学题目,学生大部分情况是做到一半卡壳了,不知该如何继续,出现思维障碍断路。在听课的时候,要听的部分则是已身在思考之中的断路的部分,出现断路的理由以及如何在下一次解题的时候大脑能够连贯地思考下去,这些都是在听课之后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就是听同学的思维回路。即使身处同一个班级内部,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都是有所差异的。同样的一道题目,可能一部分同学的解题思维和方法都与你有所不同。此时,学生就应当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做题目只是为了锻炼解题思维,而成功地将题目解出只是一个附加的成果。因此,聆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思维对于自己思维的锻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任何一个结果的产生必然有一条思维之线在牵引导向,明确这条思维之线的导向和形成原因则是聆听同学发言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采百家之长,才能使得自己更快地进步。
三、讲数学
随着目前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以后判别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学习之中,“讲”这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讲”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大胆地向同学和老师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目前大部分人忽视了“讲”这部分的内容,认为只要能够解题就可以了,无需动口。然而,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落后且不完善的。首先,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一方面需要你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你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路清晰度。做对的题目不一定清楚缘由,仅仅一个正确的答案不是教学者所应该追求的。只有在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毫无偏差地把思想表达传递给其他的同学或者老师。大家在听了之后,会一起思考讲出这种解题思路的优劣所在,以及在以后的解题之路上如何去高效地运用。
另一个方面则是关于解题思维的感悟和体会。数学不是一门只会做题讲题的学科,它也具备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给人以感悟的机会。所谓的讲感悟、讲体会则是从这一道题目发散出去,着眼于数学的大思维观,无关于数字等实质所在。为什么两个不同的思考方向,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达到得出同一个解题结果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数学的理性之中保持着人性的、生活的感性。
四、写数学
数学学习中的“写”主要是将之前的几个方面的“读、听、讲”三个方面的内容做一次升华和沉淀,将以上三个环节的领悟记载下来。比如某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不同题型的解题步骤、公式的记忆以及公式的应用理解,学生用自己的笔记下来,长此以往,也必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写”这一环节,并非要求辞藻华丽,只是朴实地记录自己的数学学习的历程,是对知识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升华,因为我们知道,数学最后的解题,其实是建立在一套解题思维之上,而这种思维,往往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理念。
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