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的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城市设计;策略
由于聚积了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一直以来,城市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努力探索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力图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有关方面加强努力,切实地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低碳导向的城市设计原则
作为一种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部门引导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关键手段,其既能够引导交通结构变革、城市空间规划等工作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调控相关公共设施、建筑的形式以及密度,使城市焕然一新。目前,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低碳城市”,主要手段是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环保等先进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工作的合理性,降低上述工作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减低大气污染,最终建成“低碳城市”。
2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若想实现“低碳城市”,必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分别是源头减碳、过程减碳以及结果减碳。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重视落实减碳工作,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构建城市生态单元以及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有效地降低了碳排放量,以下为具体分析:
2.1打造综合性强、密集性高的城市
近年来,许多国家通过合理地控制城市密度而推动了城市的紧凑化发展,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从源头上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早在1996年,联合国人居会议便指出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即综合密集型城市。以下为新时期综合密集型城市的建设策略:1)混合使用土地。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土地混合使用工作,这是因为混合式的土地能够降低私家车出行频率与次数,鼓励民众搭乘公用交通出行,如此一来,城市碳排放量将明显下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不少民众热衷于购物、娱乐,因此,在规划设计城市的过程中,可以将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如人才市场、大商场、大超市等建筑设置在公交车站周边,进而鼓励更多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2)提升城市空间的紧凑性。提高城市空间的紧凑性,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密度,从而强化交通及土地利用的整合,有效地降低市民交通出行的频率与次数。通常情况下,诸如地铁站、公共汽车站等大型公共站点周边约1km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应被划归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了降低碳排放量与节约土地资源,需要合理地提升区域的建筑密度。
2.2打造优质的绿色交通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在“减碳”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能够有效地减小私人交通出行规模,缓解交通拥堵,大幅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有能力建设优质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部分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还建设了地铁,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目前,各城市应当始终坚持发展绿色交通体系,主要策略如下:1)强化常规公交线网的多元性。公交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标志,其低廉的票价、较高的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市民乘坐。现阶段,部分城市的公交线路设计不甚合理,站点与站点之间的换乘不方便,致使部分市民仍选择开车出行,为此,应当不断地强化常规公交线网的多元性,推出多元化的公交换乘方案,适当地缩短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让市民在下车后少走路,尽量满足不同区域市民的乘车与换乘需求。2)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又名BRT,其是一类介于常规公交与快速轨道交通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被人们称作“地面上的地铁”。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输量大、运客速度快,安全性高、便利性强,且利于环保,因此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现阶段,为了凸显公共交通的功能性、便利性与环保性,吸引更多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服务,各城市应当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加大在快速公交系统设计、建设等工作上的人才与资金投入。
2.3构建绿地系统与生态单元
1)建设楔式绿地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传统的绿地系统布置方案,即在城市周边设置绿地系统,主要手段为设置绿化带或者绿环,该种绿地系统布置方案可以对城市的无序扩张进行限制。然而,绿化带与绿环的增长将降低城市地区与城市中心的紧密性,无形中提升了私人出行的频率与次数,从而增加了城市的碳排放量。目前,部分城市引进了楔式绿地系统布置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绿地系统布置方案存在的弊端。建设楔式绿地系统能够方便公共交通体系的组织,最大程度地确保市民对公交系统出行的优先选择。事实表明,城市人口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绿楔式绿地系统的存在使城市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有利于促成“低碳城市”。2)建设生态单元。上文提到的楔式绿地系统为生态单元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地与一片片楔式绿地系统相连,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方面,为了有效地美化城市、降低碳排放量,可使农田、水域、湿地与位于公交走廊之间的绿地系统相结合,从而形成别致的生态单元。应当适当地增加水域及绿地的面积,对绿色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因地适宜地开展生态单元设计与建设工作,利用优质的生态单元与绿地系统实现有效固碳。
3结语
城市设计关乎城市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新的发展形势下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发达国家与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做好绿地系统与生态单元规划设计工作能够有效地降低私人交通出行的次数与频率,提升城市“减碳”与“固碳”能力,为此,各城市规划部门要不断地吸收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如此方能又好又快地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
[2]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
关键词:生态优先,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河源
Abstract: based on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for a lot of relevant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heyuan dongjiang, xinfeng river "two rivers and four shore" the region as a whole city design cases, and to find the "ecological priority" oriented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priority,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heyua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序言
近年来,随着河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时期,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河源市明确了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休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战略构想,同时还确立了把河源市打造成为“公园城市”、“万绿水城”和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地区是河源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城市设计项目旨在提升“两江四岸”的生态价值、城市特质意义,为河源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城市大格局打下良好基础,努力营造“山―水―城――园”和谐发展的滨水环境,是河源城市环境品牌化,示范化的重要举措。
2 发展瓶颈
两江四岸地区西接万绿湖,东依连绵群山,南北串连数十个文化节点,是河源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规划确定的“两江四岸”地区包括从东源县城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北长约30公里,沿线纵深400-500米的东江两岸;以及从新丰江大坝至东江长约7公里,沿线纵深400-500米的新丰江两岸。总规划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目前,从整体功能结构和空间形象看,“两岸四岸”地区存在以下发展瓶颈。
整体“山、水”自然空间本底优越,但河源市在从集聚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的城市空间建设与自然的“山、水”本底缺乏有效的联系,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较松散。
“两江四岸”地区功能还比较单一,沿江大部分地区为居住区,滨水岸线的公共性和开放性还不足够。
市场化的开发建设行为,导致沿江地区分散式建设的现象突出,未能形成展示河源城市滨江空间形象,较为集中且品质较好的区域。
沿江地区的建设缺乏整体性的规划控制手段,难以从整体空间形态、天际轮廓线控制等层面来有效指导该地区的开发建设行为。
3 明确“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应确立“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中,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架构,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体现河源市“两江曲行万绿城、四岸漫透客邑情”的独特城市韵味。
增强城市与东江、新丰江之间的联系;通过增加视线通廊,实现“显山露水”的设计理念。通过滨水带状结构的有机扩张,形成城市肌理中的生态叶脉;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结构,营造复合多元、富于变化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以滨水地区景观塑造为契机,为城市形象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指导。并通过混合的城市功能、公共的开敞空间、人性化的步行系统等组织方式,使两江四岸地区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4 确立四大发展目标
城市特色――从隔山隐景走向显山露水,即规划建立生态景观网络,打造城市景观廊道,显山露水,以绿化廊道等串联起生态文化景观节点,充分展示“万绿水城”的河源特色。
城市功能――从粗放简单走向精彩复合,即通过对地区整体城市功能和沿岸土地开发建设的控制,使其由较为无序、各自为政、单一开发建设的岸线利用模式,向复合多元,统一有序的城市功能区发展。
整体形象――从凌乱混杂走向韵律优美,即通过整体改善现有的滨水空间,规范城市界面,梳理城市沿江的建成环境,整合现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重点打造若干城市景观核心区域和城市地标,形成富有节奏的城市空间形象。
文化氛围――从隐蓄平淡走向彰显纷呈,树立“客家文化”的旗帜,必须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把客家文化特质赋予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多彩纷呈的城市面貌向世人呈现“客家之都”的魅力。
5 构筑分层式的土地利用模式
两江四岸地区采用横向分层式、纵向混合型的土地开发模式,以生活、服务、休憩为主导功能。
横向分层:即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临江一层皮布局的困境。在尊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尽量后退河堤岸线50~300m,留作滨水生态绿地,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布局在沿江一线,居住及其他城市功能则分布在沿江二线地区。
纵向混合:即规划采用两岸功能整合的方式,将两岸用地功能、形态布局纳为一体,沿江土地实现混合开发,建立景观、功能的统一协调关系。
与此同时,两江四岸地区用地性质以公共绿地、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为主,分别约占建设用地的36%、27.8%及12%,从土地利用角度很好地落实了“两江四岸”是河源最具价值的“生活休闲线”。
图一:土地利用规划图
6 绿色开敞空间营造
(1)构建网络滨水化的开敞空间体系
以间距为500m的主干道作为主要景观走廊;间距为250m的次干道作为次要景观走廊,打通桂山及梧桐山之间的视线通廊。
以沿江连续绿化每250m规划一处滨江绿地为原则,根据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的绿地体系。针对沿江区段的实际要求,以多样性、服务全覆盖等为原则,形成绿带、公园、广场、沿江步道等多样混合,尺度宜人的城市开敞空间。
(2) 构建有序的开放空间结构
将沿东江和新丰江沿岸地区,作为贯穿全区最具标志性的城市蓝色走廊,该地区为人们提供聚集、休憩、交流与庆典的主要活动空间。规划将策略性地把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布局在沿江地区。
利用河涌保护形成隔江对应的开放空间,以本土绿色植物为架构的生态通廊,成为河道两岸互相呼应的开放空间联系。
以小区性邻里地区作为带状连结空间,提供小区亲水与人性尺度的小区开放空间,亦为连结各邻里的城市通廊。
(3)控制有节奏的滨水城市天际线
规划控制两江点地区沿线建筑高度面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度,从而形成较舒缓的城市开敞空间。沿江地区划分三类建筑高度控制区,分别是:
・中/低层建筑区:主要指滨水一线建筑,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
・中/高层建筑区:主要指滨水二线,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18m-36m。
・高层建筑区:功能核心地段及标志景观区,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36m-60m,局部标识性建筑可考虑建筑高度≥60 m 。
7营造丰富多姿的滨水景观构架
通过改造、整理新丰江、东江两江,以及洪洞河、白田河、柏埔河、高埔河、埔前河等河涌的两岸景观,形成了城市连续整体的自然景观构架。
(1)打造垂直于东江的景观通廊
规划结合“东江文化公园、东江教育园区、龟峰塔、迎客大道、揽坝湿地公园、客家风情岛”等城市景观节点构建垂直于东江的五条景观通廊。形成“显山露水”的“山-水”自然轴线与城市功能区的交汇点。在主要节点附近,原则保持山体可见。
沿江地区新开发地区控制至少50m宽的滨江带状绿地,结合实际情况,局部地区的滨江绿带可适当控制在20米左右;旧城区控制10~20m宽的滨江带状绿地。
图二:景观廊道规划图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
通过纬十四路、迎客大道、科技大道三条重要的城市进出道路打造景观轴线,联系东西两侧的山体,形成“桂山-城市-东江-城市-梧桐山”的“山、水、城”景观序列。
(3)划定多个景观风貌控制区
根据河段的用地功能以及建筑形态、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特征,划定五个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区,分别为高教园区段的科教文化景观风貌区、两江交汇的城市客厅景观风貌区、新丰江上游的生态人文景观风貌区、迎客大道的商务展贸景观风貌区、高新区的科技产业景观风貌区。
图三:景观结构规划图
8 小结
关键词:三维平台;可视化;叠加显示;地质工程一体化;低渗透油藏;非规则井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9-03
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但地质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应用规则布井及常规开发方式不能解决井网与裂缝的优化匹配问题,难以实现储层有效动用[1]。为此大庆油田提出了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原则,进行“全油藏全三维全缝长模拟”的低渗透储层整体压裂技术,实施非规则井网布井。该技术创新性的将地球物理、石油地质、油藏工程等多学科与采油工艺相结合,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利用三维数据体进行油藏地质情况分析,在三维环境中模拟和预测出每口井的人工裂缝走向,通过地质建模、储层应力场和人工裂缝全缝长展布的叠合,进行非达西不规则井网整体压裂的优化模拟,应用裂缝三维空间展布与井网的合理匹配,实现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矢量化井网开发新模式[2]。
该技术需要对地质建模、岩石力学参数、储层应力场、压裂模拟等多种专业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但目前缺乏一个可以兼容多种不同格式的三维展示平台,一体化分析难度较大。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建立三维一体化平台,在一个软件平台中同时叠加显示多种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低渗透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非规则井网优化设计的新方法。
1 三维可视化平台构建关键技术
1.1多格式数据来源的统一与模型重建技术
在进行“全油藏全三维全缝长模拟”分析时,所需要参考的地质和工程等不同类别、不同来源的数据体主要有:
1) 地质数据:地质建模成果数据、三维岩石力学场、三维应力场模型等,建模过程一般采用PETREL软件;
2) 地震数据:三维地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数据体,为SEGY格式;
3) 工程数据:全缝长人工裂缝数值模拟成果,数值模拟软件主要采用Gohfer软件;以及井轨迹、测井曲线、井网数据、生产动静态数据等。
要实现在同一个软件平台上综合展示、一体化应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格式及三维模型的统一问题。
1) 数据的解析:地质模型数据文件,需要识别出其表头信息、坐标信息、网格有效值信息、属性信息、分层数据、断层信息等;应力场属于矢量数据,要识别其大小、方向以及与其对应的地质体网格;裂缝模型要识别出坐标、井筒位置、存储角度、单元格信息等;地震数据,要识别文件头、道数据块、数据样点值等;井网数据要识别其范围、角度、井距、井间关系等。
2) 地质模型重建:通过分析地质体数据和其他相关的数据重新生成地质体模型,可以归纳为读取地质体网格文件;读取分层文件;判断是否存在断层,如没有断层,对地质体进行分层处理,如存在断层,循环获取被断层分割的每一个地质体,然后对每一个地质体再进行分层处理,将一个地质体分成多个独立的地质体。将每个地质体网格模型经过计算转换为表面模型,保存到数据库。
3) 数据的存储:在数据存储上,不同类型的三维模型数据项差异较大,分别设立对应字段会造成数据库结构复杂,可视化操作和维护不便。因此,在数据库中以大字段格式存储序列化的模型数据;对其他属性信息,如模型外包框、单元格属性、位置等数据采用独立字段存储。
1.2多模型叠加显示技术
多个模型的叠加显示是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需要对三维模型进行半透明显示,在平台中通过三维建模过程中的消隐计算和颜色混合技术实现。
消隐计算:又称为可见性计算,把处于同一空间位置的多个三维模型中不可见的部分从画面中隐藏[3]。为消去隐藏面,要对每个模型进行深度计算,剔除不在可视范围内的实体;消除由于视线的遮挡而隐藏的点、线、面和体。
颜色混合:在三维模型绘制时,不直接把源物体(通常为地层模型和属性模型)的颜色覆盖在目标物体(通常为人工裂缝、应力矢量、井轨迹等)的颜色上,而是将新的颜色与旧的颜色经过一定的运算,从而产生新的颜色。将源物体的颜色alpha值作为源因子,用1.0减去源物体的颜色alpha值作为目标因子,源物体的颜色alpha值相当于“不透明度”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绘制出半透明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2 三维可视化平台的建立
2.1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的底层三维组件库采用VC++语言,基于OSG引擎技术开发,以实现硬件显示驱动、空间结构组织、场景管理以及属性渲染等底层功能[4];系统前台可视化界面、数据转换、以及统计分析等功能采用C#语言,WinForm框架开发,以缩短开发时间,通过调用底层组件库提供的DLL接口实现三维模型的加载和显示;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架构见图2。
2.2三维地质体生成及显示功能类库设计
Grid类:用来表示地质体对象,包括地质体的坐标和一系列的属性。其中的方法主要是用来通过对其属性进行分析处理,并最终形成地质体相应的表示。
Dataload类:用来实现读取文件,并通过读取数据生成相应的数据对象,生成的数据对象主要有Grid,Horizon,GPress等。
Horizon类:用来表示层对象,通过层对象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地质体进行分层。
Zone类:用来表示分层,分区块后的一部分地质体对象。用来表示地质体多个分层中,一个单位地质体对象。
TinWithColor类:生成一个Tin面对象,该Tin面对象与部分地质体区域相Zone对应,且每个Tin面与一个颜色相对应。该对象主要用来处理离散型属性值,提供颜色显示的支持。
TinSet类:构建一个Tin的集合,将所有的Tin面进行保存,每个Tin面对应着一个颜色,保证同等大小的属性值所对应的属性在同一个Tin面中,保证属性显示颜色的一致性。
TinWithColorCon类:主要用来处理连续性的属性值,提供属性值颜色分类模糊化的处理方法,可以控制属性值颜色精度的大小,支持地质体的成像显示。
TinSetCon类:与TinSet的功能相一致,TinSetCon是TinWithColorCon的集合类,同样用来处理连续性的属性与颜色的对应问题,主要通过对地质数据的分析,来模糊化属性颜色区间,从而实现连续型属性地质体显示。
GPress类:用来描述地质体属性的对象,存储地质体数据。从文件中读取地应力,并且存储与之有关的信息。
GPressOperation类:实现了根据坐标得到其相应区域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并将得出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进行保存。
_2DPlane类:用于从三维地质体中抽取相关的平面。
Properties类:为属性类,存储了地质体属性的相关数据,实际上是采用动态数组的技术,能够在属性类里添加不同属性类的数据,所有的属性及其数据可以在该类中获取到。
2.3主要功能与应用效果
1) 三维数据体的导入与可视化:平台可加载并显示多种不同软件导出的三维模型,在加载过程中完成对模型的解析与格式转换并存入数据库;平台即可直接显示所有三维模型,同时还可以实现切换视角、旋转、缩放、平移、编辑等操作。目前已经实现了对PETREL软件导出的地层及地质属性模型(杨氏模量、渗透率、孔隙度、泊松比、砂体分布等),应力场模型,Gohfer软件导出的人工模拟裂缝模型,SEGY格式地震模型,测井曲线模型,井轨迹模型,井网模型等的支持。
2) 多模型的叠加显示:在平台中可以将地层设置为半透明效果,这样就可以看到地层中的砂体、地应力、人工模拟裂缝以及已钻井的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利用该功能,技术人员可对地质属性、人工裂缝分布、地应力大小和方向进行直观的综合分析,判断人工裂缝的位置、方向及其分布的合理性,以便于对裂缝进行调整,使得压裂影响范围最大,并且避免压窜现象。
3) 非规则井网布井:可在指定层位的地质模型上自动生成规则井网(五点法、七点法、九点法、反九点法、排井法等),参考该地层应力的分布情况、砂置、人工模拟裂缝的走向、已钻井的轨迹和测井曲线等多种因素,对井位置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之后应用井网编辑功能,对油、水井位置及对应关系进行调整,最终形成非规则井网,如图4所示;应用该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控制低渗透油藏中零散分布的砂体,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
3 结束语
本平台针对目前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所应用的多种专业软件处理成果不能融合使用的现状,为不同格式的处理结果建立了统一数据结构,并实现了自动识别转换;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使得以往独立的分析结果,如砂体、人工裂缝、应力、流场等,在一个三维平台中进行综合叠加应用,为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方式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持工具。
参考文献:
[1] 甘云雁,张士诚,刘书杰,等.整体压裂井网与裂缝优化设计新方法[J].石油学报,2011,32(2):290-294.
[2] 张玉广.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三维应力场及全缝长整体压裂技术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1.
[3] 靳海亮,高井祥.图形消隐算法综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9(34):27-31.
[4] 曹莉.基于OSG的三维引擎关键技术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3,10(29):31-34.
[5] 王增波,李雁鸿.赵剑,等.SEG-Y地震数据格式解析及转换方法[J].物探装备,2011,3(22):177-182.
关键词:质量监督 监理单位 控制要点
宁东基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宁东基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扮演着工程项目的“导演”的角色,担负着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的具体组织落实责任,是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其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笔者结合工作经历,简述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监督控制要点。
一、 监督工程监理单位依法承揽监理业务
在接受建设(业主)单位的质量监督委托(或申报)后,质量监督站应根据监理服务合同和监理招投标文件,着重对负责该项目的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等级、营业范围及其监理能力进行核查。若工程监理单位不具备相应的监理能力,则应及时提请建设单位,重新委托有能力的监理单位实施该项目的工程监理;若所委托的社会监理单位的资质等级或其营业范围,不能满足受监项目监理的技术要求时,应立即提请建设(业主)单位,另觅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负责该项目的监理工作。如发现工程监理单位有以下行为之一时,应及时制止,并提请宁东管委会规划建设土地局对其给予处罚:1、工程监理单位非法取得资质证书;2、工程监理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担工程监理业务;3、工程监理单位以其他工程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4、工程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5、工程监理单位转让工程监理业务。
二、监督工程监理单位履行其质量责任和义务
工程监理单位接受建设(业主)单位委托后,应在“监理合同”授权的范围内,严格按照建设法规、质量标准、监理规范、设计文件和建设承包合同,对受监工程施工质量实施监理。质监机构对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应控制以下几方面。
(一)督促检查工程监理单位认真编制监理文件
质监站应当监督工程监理单位在项目开工前,按照受监项目的技术特点和监理服务合同以及监理投标文件的要求,认真编制受监项目的《监理大纲》和《监理细则》,并按照规定办妥相应的审批签认手续;督促工程监理单位在受监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监理大纲》和《监理细则》的要求开展监理业务。
(二)督促检查工程监理单位建立健全的监理质量保障体系
质监站应督促监理单位根据受监工程的规模、施工难易程度、合同工期、现场条件等因素,在施工现场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理组织体系,以保证对所有施工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应监督监理单位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材料监理工程师技术岗位,专责受监工程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检查验收工作,杜绝不合格的材料或构配件流入施工现场;2、设立现场质量检测机构,履行监理单位对受监工程的试验监督检查责任,以确保对各种材料、配合比和强度等主要质量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3、对大型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必须根据工程监理的需要,设立中心试验室,其规模、试验设备的种类及数量应能满足实施工程监理中各项试验的要求,并应配备各专业试验工程师及经过转门培训的试验人员,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
此外 ,中心试验室还应承担验证试验、标准试验、工艺试验、抽样试验和验收试验等各项现场试验工作,以保证各项质量管理书籍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使现场质量监理工作建立在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基础上。
(三)监督检查工程监理单位派驻合格的监理工程师负责项目监理
质监站应监督监理单位根据受监工程的规模大小和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选派具备相应资格和业务水平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现场监理。
1、开工前,应按受监工程的监理投标文件、监理服务合同、监理大纲和监理细则的有关要求,核查工程监理单位拟派驻施工现场的总监理工程师的上岗资格证书,并逐一造册登记,以便开工后随时进行核查。2、开工后,应随时核查所有已派驻现场的各类监理人员的上岗资格,凡不符合条件的监理人员,一律责令工程监理单位予以清退:3、工程施工过程中,受监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高级驻地监理工程师的变更,应先征得建设(业主)单位同意并获得其批准后方可变更,变更后应及时报告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四)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监理工作程序开展监理业务
质监站在监督监理单位按监理程序开展监理业务方面,应着重控制:1、督促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开工前审批受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控制技术措施;2、监督检查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实施前审查试验工程施工工艺、批准特殊技术措施和特殊工艺;3、督促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按“监理合同”的授权监督施工(承包)企业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组织施工,纠正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质量标准和施工(承包)合同要求的工程和施工行为;4、监督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建设法规的规定提出或审查设计变更;5、督促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严肃、认真进行质量检查和检验,参加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和工程验收。
(五)监督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监理规范的要求实施现场质量监督管理
质监站应监督监理工程师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受监工程实施有效的监理:
凡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等,一律不得在受监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工序、部位或工程,施工单位一律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部位或工程)的施工,监理工程师拒绝给予计量、建设单位不得拨付工程款、办理竣工决算和进行交、竣工验收。
三、结束语
宁东基地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监理单位采取以上质量监督控制措施,始终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监督控制方针,把质量监督控制的关口前移至项目的正式实施之前,切实把质量事故和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从而达到有效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挂钩潜力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94—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土地流转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1]。
由于我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义的探索[2—3]、挂钩运作模式的研究[4]、挂钩政策的由来及挂钩政策落实阻力方面的分析[5]等。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龙头,是落实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开展还缺少相应的技术规程,关于挂钩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少,例如周小平、黄蕾[6]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级差区域指数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宇德良、汪景宽[7]从项目区实际条件出发,采用特尔斐法选取挂钩选址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评价得分,并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对拆旧地块进行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为挂钩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使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过程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分别从区域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及生活条件3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该模型以“资源类型”替代因子权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同时,以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为表征量,构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具体有效地指导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划的时空安排,为解决挂钩规划的技术难题提供方法借鉴及参考。
1 挂钩规划原理与方法
1.1 挂钩规划的原理
挂钩规划主要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加快城乡统筹为目标,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挂钩的规模及其时空安排[6]。因此,挂钩规划的关键是建立挂钩需求区域与挂钩供给区域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其中,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重点发展城镇建设的地区,而挂钩供给区域是指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提供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
本文尝试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针对挂钩供给区域和挂钩需求区域不同发展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从而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适宜程度。以各个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作为重要指标,划分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与此同时,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结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测算供给和需求区域的挂钩潜力,以此划分出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分区结果与基于挂钩潜力的分区结果做叠加分析,最终确定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挂钩供给适宜区和挂钩需求适宜区。在做挂钩规划时,优先安排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和需求高度适宜区的联动,并依次逐级关联,科学指导挂钩工作。
程 龙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2 研究方法
1.2.1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概念最早由Grinell在1917年定义为:“生物在栖息地所占据的单元”[8—9],Hutchinson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超体积生态位”[10]。近年来,生态位理论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11—12]。王筱明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引入生态位理论,并借助GIS技术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界定区域内需退耕还林的地块[13]。罗小龙等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并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及其态势对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的塑造作用[14]。
现将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97〕首规委办规字235号)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委办规字第235号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各有关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6年8月颁布了“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其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基本适用。为适应住宅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对用户需求的增加,经首规委办、市供电局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北京市“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作以下补充,请遵照执行。
一、电度表的选用
每户户用电度表的有前线应采用不小于6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二、户内电路应按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路以上设计,各支路线均采用BV?2.5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三、其它
关键字: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结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控规属于我国城市设计体系中的规划范畴。由于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城市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素、思想理念等内容,与控规的属性、发展及实践等内容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城市设计需要以控规为指导进行设计,同时城市的设计理念也会被引入控规的基本内容中。为此,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会促进二者的良好发展。
1 控规方向中的城市设计
1.1控规中关于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从属于控规内容,即城市设计的内容由研究对象的决定。同时,为了形成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划定地区多为城市功能、相对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如商业区、重点风貌区、中心区等。因此,城市设计的的对象在区域范围内是控控规所规定的局部地区。除此之外,当代城市设计的内在含义已得到了明显的拓展,超出了城市的原有空间,原有形体范畴,同时,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已延伸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众多领域。这就表明:城市设计的内容在控规中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①传统城市规划内容,即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②城市设计中的管理、运行和政策,属于其社会内容。该研究内容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建设起到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还属于城市设计中的次研究内容[1]。
1.2主要存在形式
控规方向中关于城市设计的存在形式主要有:①思想观念。城市设计以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代表一种价值观,代表该城市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以“隐形”状态全面影响控规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尽管城市设计的思想观念形式不具备物质状态,但它仍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意义。如:城市设计的主体思想,影响控规的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编制过程等;②控规专项。城市设计以控规专项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以城市的空间环境、体型范畴为核心,并使其自身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例如:控规中的道路规划、土地规划、工程规划、街区规划等[2];③独立研究专题。由于运用三维空间的研究方法,决定了该类工作具有特殊性。同时,某些重要区域的设计也体现整座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因此,相关工作者可采用开展研究专题的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使其独立与控规的编制过程。上述三种存在形式见图1:
图1控规方向城市设计存在形式
2 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2.1紧密相连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较为紧密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①在一定程度上,控规内容决定着城市设计范围的深度,而城市设计的深度又直接关系到控规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②控规的核心要求为:定量、定界与定位,这表明,与之相符合的城市设计也应十分关注自身的“实用性”。此外,一般情况下,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也需通过具体概括等形式,将设计精华表现为控规的控制指标与要素;③控规文本与城市设计规划图相吻合。如,在规划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绿地面积等方面,控规文本对其进行规定,城市设计根据该规定,进一步补充、修正其基本构想,从而建立控制指标,避免控规内容与城市设计的脱节[3]。
2.2相互区别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由于控规涉及所用技术的经济指标、关注总体规划与分层规划间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因此,控规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而相比之下,城市设计主要评价市民对居住条件的实际体验,如舒适性、可达性、心理满足感等;②控规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地面布局中的平面处理环节,及用地的综合效益,而城市设计以建筑的空间格局、环境设计、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设计以人的视觉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游怨空间为主体[4],强调空间布局的艺术性与层次感;③控规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技术问题、工程实施步骤等,关注建筑是否与市政工程的投资、建设目标等相吻合,而城市的设计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及人们心理上对城市建筑物的总体印象。
2.3控规中城市设计内涵的体现
控规中所体现的城市设计内涵,正是二者的关键结合点,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①城市设计形态趋于控规化,即城市设计理念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标志着一种环境态度或城市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评判作用,对控规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②城市设计技术趋于控规化,即控规方向城市设计中的技术侧重于引导、控制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促使设计元素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设计的艺术性[5]。
3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与控规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控规的重要内容,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建立城市优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城市设计的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程洪江,谭敏.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多个城市控规开展情况的对比研究[J].四川建筑.2012(5):11-13
[2]陆静.公交优先需理顺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荣朝和[J].运输经理世界.2012(30):10-13
[3]剂治国,王苏强.《高淳国际企业研发园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J].规划师.2012(8):112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动态过程;控制机制;局限性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控制、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区域、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的城市设计工作,既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概念性设计,也有针对某一街区或节点的局部景观设计,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各种设计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然而,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城市设计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城市设计成果虽然最终涉及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但却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经济转型、土地开发等城市社会要素的综合反映,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保持和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了许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丧失,反映到城市设计领域,就是在重视城市建筑形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内在经济、人文因素的深层次研究;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构想和方法,其设计内容已明显偏离了城市设计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1城市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缺乏深度和广度城市设计作为一门随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经济、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以实证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特点,与我国长期沿用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基础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运用上,需要大量现场性的调研工作。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量”却缺乏“质”的内容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设计不得不偏重于形体设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针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料和宏观的经济信息外,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踏勘和长期跟踪观察来收集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交通、景观、城市意象、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旧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实地就近观察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任务要求时间短,工作量大,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而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设计所在地没有常驻机构的外来设计单位,一般都缺乏对设计对象城市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直观感受,在设计前期阶段有限的现场踏堪时间里,外来设计单位很难再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基础性的调查,从而导致其对设计地域的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研究,在设计时间较短的压力下,为了赢得投标,照搬国内外的现成模式再冠以一个动听的口号,成为一些设计单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没有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城市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往往比较生硬,与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态和文化背景产生较大偏差,由此造成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实施的坚实基础。这种不求实效、一味追求奇特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将使城市设计逐步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须对此保持警惕。同时,城市设计成果是一个动态的修正过程而非终极的形象界定,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许多具体的设计成果在经历时间的检验后将会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这就需要参与城市设计的各相关单位随时了解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建立一个长效、准确的现场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既是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设计成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1.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缺乏严密论证的现实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设计原则乃至实施细则都借鉴于西方的城市建设实践,西方的城市设计成果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都远比国内的相关研究丰富;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以及国内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许多西方的先进理论乃至成功经验是否真正适用于国内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仍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验证、不断总结和谨慎借鉴的问题,若盲目照搬,并不能有效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性作用。
当前,在国内城市设计领域存在一种追求所谓“国际影响”和“先进设计思路”的风气,许多城市在对城市重要地段进行城市设计竞赛招标时,倾向于邀请知名的境外设计机构;但许多境外设计机构在对当地城市原有的肌理、文脉和地域特征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将中国城市作为其新的设计理念的试验场,城市设计方案较少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在方案中标后,既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跟踪城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也很难了解到自身方案存在的不足而进行针对性的修改,等到后续的国内设计单位接手具体的工作时,许多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其最终结果要么是对原有设计作重大调整,要么根据实际情况重头再来,由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浪费。
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已沦为地方行政部门争夺城市资源、表现政绩的一种新手段,因此常出现行政意志扭曲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的现象,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对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清醒认识,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愿望、手段和长效反馈机制。一些所谓城市标志性中心的设计,实际上是地方行政与管理部门求大、求新、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在设计中的反应,并未仔细考虑未来实施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同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当地城市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当城市形态的意义在行政意志和商业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沦落为一种视觉化的广告符号时,它必然会脱离和违反城市本身所特有的发展模式和形态生成机制,成为一种完全主观判断下的形式化游戏,这就助长了纯粹追求视觉效果的城市设计方法及其包装手段的盛行。例如,当前许多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特别喜欢强调CBD的概念。但实际上CBD并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目标,而是城市经济和市场发展一个自然的选择和形成过程;以CBD为目标的城市设计不仅容易脱离实际,而且很可能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带来盲目性和巨大的开费,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建设背景下,片面强调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整体形态中的标志性作用,往往缺乏市场需求的可靠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极易动摇城市设计成果的核心目标。
有鉴于此,为了平衡好城市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应参照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将城市设计流程明确区分为概念性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实施性的控制性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设计单位邀集范围、成果深度作出明确规定;概念性城市设计以整体性的城市形态建构为目标,可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方案征集获取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对参与的设计机构可不作限制;概念性城市设计成果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各方面意见之后,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导引性附件,用以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实施性的城市设计以具体地域的城市形态控制为目标,应以熟悉当地情况的设计单位为主导,并设置长期性的常驻机构和建立与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配套的研究、反馈机制,以保证对应城市规划的修编周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设计成果作周期性的调整。
2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设计这一新的城市形态控制手段的出现,不仅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转变观念,而且需要在管理策略、机构设置、监督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真正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控制体系中并发挥作用的实例还不多,因此,针对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中。
2.1建构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
城市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城市居民、行政管理部门、开发企业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受益。如果城市设计的决策与实施过程是非透明的,没有各方利益代表的共同参与,必然带来很大的矛盾冲突。因此,建构一个公正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得到绝大部分利益群体支持的城市形态控制规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这也是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控制过程得以延续下去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吸收、综合各利益方意见的沟通渠道和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进行长期跟踪的控制机制。然而,我国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方法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现象,已不能适应城市设计所要求的灵活性和整合性,政出多门、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是实施城市设计成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主城区和IH城区,相关行政部门的利益互相交织,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深化。
当前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直接转化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依据,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长期行为,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质,既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而调整、更新局部设计,也需要为不同城市开发主体和开发区段的建设行为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还要协调不同城市管理机构的执法与监督工作;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的控制,更多的体现在县体的城市功能划分及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上,缺乏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不断研究分析的机能;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构一个包含各行业人才、以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为核心、超脱于各个利益团体之上的协调机构,统一对不同地段、不同开发目标的建设项目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与反馈,以整合消解各种矛盾,保证城市设计成果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出发,可尝试设置受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具有长期监督功能和一定裁定权限的城市景观控制体系,包括由各利益方代表组成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控制体系的城市总景观师、总建筑师制度,以及作为市民参与途径的公众听证制度和设计方案定期公示制度。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是针对某一城市设计区域而设立的长期性的技术指导机构,由于城市设计跨越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同时涉及经济、人文、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审核及管理的机构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利益代表,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或由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般应包括来自社区基层的居民代表和居委会成员、涉及城市开发的商贸金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涉及城市市容、文化以及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部门;在城市设计所覆盖的区域内,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不仅要满足规划管理所要求的容量、红线后退等硬性规定,还应通过这一区域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并将评审意见作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之一。
当前国内许多涉及城市公众利益的法规制定都在尝试实行公众听证制度,以保证法规的公正和透明性;城市设计成果的相关控制原则和措施具有强制实施的作用,已经具备了法规的约束特征,其制定过程也应采用公众听证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和透明性。公众通过参与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从而产生更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2完善实施标准,提升城市设计在城市控制体系中的地位
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尚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设计成果缺乏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控制体系,重点考虑的是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功能的合理性,很少涉及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城市设计这一层面研究工作的出现,对原有的规划控制体系具有明显的辅助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涉及面较广,既有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又有新城区的整体形象塑造,既有几个平方公里的大尺度设计,也有诸如城市广场、城市街道整治等局部性的设计;由于当前城市设计的内容、范围、目标和手段存在较大差异,很难以一个固定的或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衡量设计成果的优劣,(实际上许多城市设计成果要经历若干年的实施运行后才能显现出其不足的地方),同时,城市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适应城市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何界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内容和深度,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以上这些难点,就成了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城市形态控制法规依据的“瓶颈”,而城市设计成果如果不能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就很难确定控制的手段和程序,并直接影响到城市设计成果长期的实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普遍主张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配合作用,并依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从技术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城市形态控制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图则。这种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非法律性控制依据的设想,既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运作空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oo2.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左辅强,马武定.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的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2004,(6):67—69.
[4]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花高价,买想法?——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3):1—2.
[5]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背景与内容,现状与问题,对策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城市形态与空间塑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千城一面,城市毫无特色与魅力,城市环境污染,公共空间破碎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缺少时效性等。都成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重要原因。
总体城市设计理解为,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魅力的城市形象,用以指导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保障城市良性发展【1】。其编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针对城市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特点,提出对城市风貌的总体设想;确定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构建城市空间景观体系,包括确定城市标志性景观、景观走廊及控制区;形成丰富韵律的城市天际线、确定城市各分区建筑高度;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包括安排配置各级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等。
二、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难以兼容。在编制法定规划时,规划师更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进行编制工作,以城市功能作为主要标尺,缺少在用地布局引入设计思维,缺乏塑造城市空间的意识,难以指导实际的城市建设活动。
总体城市设计缺少系统性理论研究。在城市规划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侧重于从经济、社会、功能等宏观层面研究城市问题,而较少进行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加上当前学界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尚存在差异,对城市设计研究缺乏关注。系统性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城市规划体系发育不够健全。
总体城市设计“泛化现象”【2】严重。总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不足,导致编制与实施脱节。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开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一种过于求大求全的倾向,称为城市设计“泛化”现象。这种“泛化”现象容易导致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过于复杂而庞大的巨系统中,导致在分析时对重点问题的忽略和在表达时对关键解决方案解释的含混不清。
市场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性导致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增强,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实施中的障碍。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涉及整个城市,因而在理论上会与所有开发主体有关。同时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约束,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一经确立,并不能保证其延续性。
三、我国总体城市设计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弱。总体城市设计师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能独立存在。同时两者的内容有很多的交叉点,导致城市设计只能充当“配角”,处于城市总体规划补充、从属的地位。
决策者的意识干预与主体参与者的认识不统一。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对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其中规划师与建筑师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就有巨大的不同。
城市设计的核心指标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当前的城市设计实施中,多采用城市导则的形式加以体现城市设计意图。在导则中,常以色彩、材质、天际线等感性的指标体系为主要的构成内容,这些指标通常难以量化,更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造成城市设计成果难以有效实施的尴尬。
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处于劣势。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居民三者的利益。“土地经济”是当前许多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要经济活动,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而居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以及有关环保、生态等公共利益。而在这三类利益的冲突和协调过程中,城市设计的非刚性指标要素通常被迫作出无奈选择。
四、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对策与趋势
构建具有统一认识的城市设计学科体系。加强对工作内容统一性的理解。应着重从宏观尺度下城市整体形体环境设计和公众利益平衡两个角度去理解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整体形体环境设计主要从城市景观特色、山水环境、形象特色、生态环境、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交通等要素入手把握城市的整体风貌特征和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设计融入现有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通过纲要的形式,可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通过对城市整体风貌、空间形态和公共空间等三维要素的设想、确定和设计来弥补传统总体规划偏重于二维土地使用规划的不足。并在总体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相融合,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资源分配融合,空间形态特征与土地利用结构融合【3】。
强调总体城市设计对次一层控规的指导性。明确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控规。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国家法定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但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对用地性质规定过于单一,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定缺乏弹性【4】。内容过于平面化,缺乏形象内容等问题,应以城市设计为依托确定各类规划用地性质与指标,同时编制相应控规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强化总体城市设计对控规层面的引导性。
开发与管理模式的调整。通过完善的法律规定,鼓励开发商提供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公共空间与设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合理引导开发商的市场土地开发行为,逐步减少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如推广容积率补偿与奖励制度。
强调总体策划,加强城市设计实施的保障性。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引入总体策划思维,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提高城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总体策划是把建设意图转换成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富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系统活动,产物是计划或大纲【5】。通过基本目标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基本策划、全面预测评估和拟定工作计划的程序,进一步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的实施打好基础。
五、结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对问题梳理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同时由于总体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城市实践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统一的工作内容,因此,留给城市规划工作者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 宇 刘立宇 刘海波. 浅谈上海庙镇总体城市设计. 山西建筑,2010,7月,
[2] 李欣瑞,周国艳. 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析. 工程与建设,2009,第6期,
[3] 张敏,伍敏.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维空间观――浅析城市设计空间理念介入总体规划的动力及方法. 城市发展研究,2008,5,
[4] 赵,张馨予.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革新之路――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城市规划,2009,10,
[5] 刘宛. 总体策划――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全面保障. 城市规划,2004,第7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