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第1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关 键 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 课程内容 资源开发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有中国的26个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平均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迁徙、移民、战争、戌边等原因,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课内外资源和潜能培育大学公共体育的特色课程,深化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体长期的健康需求,为高校区域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形成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界定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功能可以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两大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从定义上来讲,它是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如体育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各种身体练习以及学生的经验等要素的来源。

二、特色课程开发的依据

1.发挥民族地区特色项目优势,弥补高校体育课程不足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学校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结构过于单一、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使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体育项目很难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要求。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特殊的多民族省份,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特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为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课外锻炼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弥补了现代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2.丰富课程内容,弘扬民族文化

开发特色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现了西部高校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价值,对于继承和弘扬西部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改造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体现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地域特点。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以体育为载体,把文化的传播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有结合,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3.符合学生需求,促进终身体育形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事宜,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又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是:满足学生体育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识和能力;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形成学校体育课程特色,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等。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理论上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的课程理念。

三、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

1.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根据云南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地域、气候和学校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选择适合于在学校和学生中开展,喜闻乐见,且学生喜爱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充分考虑体育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体育课程的目标的实现,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其学习内容不是以知识的递进为逻辑,而是依托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2.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云南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地说明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云南各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变异总是“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阻挡其停滞不前。开发利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延续,而且是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它对繁荣西部民族体育文化。

四、云南省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基本思路

云南省从建设旅游文化大省的总目标以及国家西部开发的总体战略出发,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更深入的整理、改进和创新,让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

第2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黄永飞(1971―),女,江西寻乌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教育家先生曾说:“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占据着学生人数的大部分,从全国来看,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1]。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层面,还是从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关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有12%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究其原因,除了缺少体育教师外,运动场地和器材严重缺乏是重要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缺乏。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改革并创新一些适应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地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根据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中选择出来的体育课程教学素材。从2001年9月始,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试行。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大纲。在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创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创新的重要目标。我国地域分布广,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更是不平衡。农村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发展基础等情况也不相同,其拥有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数量、性质和结构等也不同。如果一味追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就很难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表明国家认同不同地域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创新成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综合以上因素,面对农村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紧缺,体育课程内容匮乏的现状,结合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采用竞技性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采用竞技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形成学生喜欢体育,但却害怕上体育课的事实,而且农村学校因为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使很多竞技性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无法实施。这种体育教学既不利于学校体育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目标,也不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来以竞技化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更具适应性和灵活的课程内容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过去,体育场地、竞赛规则一并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只是简单地“拿来”,并未从学生的特点考虑改革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条件与国际规定的条件要求相差甚远,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总是认为学校条件差而不很好地去开展教学,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的规则要求下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功。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差异出发,积极大胆地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农村学校简易田径场地尚有保证,绝大多数学校都有简易的篮球场[2]。根据现有场地条件,体育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条件进行改革创新。有简易田径场,对田径项目可以进行异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简易的场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以发展跑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变向跑、短距离跑的趣味性项目、跨越障碍跑,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易的场地进行;发展跳的练习,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自制简易的器材,编制稻草跳绳、单脚跳等练习;关于投掷的教学内容,过去通常是投铅球、铁饼,我们可以改革成沙包投准。改革后这些项目既可以开设又和学生的日常玩耍项目结合起来了。对有简易篮球场地的农村学校,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鼓励大多数同学参与,我们可以把运球改革成多人传球投篮;或者由于学生年龄、身高特点,学生投篮难以成功,我们可以改革成用更轻的排球投篮。再把简易的篮球场地改革成可以进行排球运动的场地,发挥场地多种功能的效益。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培养健全人格服务。

二、结合农村当地自然地理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农村自然环境优美,有着宽阔的平原、湖泊、丘陵等。这些天然的地理资源有着永远开发不完的体育课程资源。如宽阔的平原,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放风筝,要求学生自制风筝,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亲身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还有湖泊,老师可以开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性练习,如在水中的漂浮、救生和求生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遇险时的生存能力,真正跟日常生活相连,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在丘陵地带,可以开设登山项目,登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锻炼学生的意志。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登上山顶,如设计成军队作战的情景,分成不同的团队,谁先到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冬天冰天雪地是北方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条件设计不同情景的冰雪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在情景中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又能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创新校本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鼓励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提高对各民族的适应性,为培养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相对的聚集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各民族、或区域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各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创新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而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赣南客家民系聚居地,在屋檐下小孩子们游戏的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项目以及喜庆节日里的舞龙舞狮[3]。这些项目在当地倍受农村朋友喜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的健康。又如,别具一格的踩高跷,它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用单脚跳;少数民族的踩高跷,系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教学器材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同时,这些项目又是跟农村群众的日常活动联系紧密,是很好的健身项目,它对教学设施要求不高,如果将地方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加工,将是独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对这些具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农村学生对当地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将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具有地方体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是学校要认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体育校本课程创新的理论,促使教师切实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创新的需求与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能手来校指导,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和掌握。在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以下理念。一是全面挖掘和理解掌握当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实践过程。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校本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三是要体现师生的个性追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其创新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渗透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和价值观,发挥出教师的独特作用。同时,又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四是要注重校本体育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是一个民主、开放和不断更新与完善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我们不能把校本体育课程只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操作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它,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喜欢并能从中受益的农村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总之,开发创新出更多更丰富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农村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校本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依赖于老师,老师是课程内容创新的主体。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要主动为改善教学条件想办法,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创新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的体育器材主要依靠自制。农村学校体育普遍存在器材紧缺、经费紧张的事实,因此教学器材需要老师亲自制作和发动学生共同制作。农村学校进行特色化、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创新,发挥农村体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和学习自由,是激发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活力的根本。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激励和鼓励措施,使老师热心于农村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工作。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只有根植于广阔的农村生活土壤之中,立足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体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晋裕等.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第3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以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等学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的文献和著作,并已经收集了湖南省6所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需要制订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交互影响专家调查表》。经特尔菲专家法检验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通过裂半法,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tt=2rhh/(1+rhh)校正得:rtt=0.932表明问卷信度可以接受。

2.3统计分析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3结果与分析

3.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设置等多个方面。这些众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不相等,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培养目标,占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体系【2】。培养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前,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同高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教授和普通体育教师进行交谈,从中获得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第一手资料。接着,设计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最后,请该研究领域的学者采用主观评价法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指出各种缺陷或错误,最终确定高等学校的24项体育教学目标。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前,首先分析了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有关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并通过访谈法,调查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为本文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一共设置了93项相关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体育运动技能方面,一共设置了33项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众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设计、体育运动技能设置与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环境等有很多的关系。在此,本文不做重点分析。

3.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一致性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设计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交互影响专家调查表》,以区间[0,4]的数值表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支持程度,4表示此项体育课程内容对体育教学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3表示对目标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2表示对目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1表示对目标有一般的支持作用,0表示与目标无关。首先收集调查问卷表,整理专家评估的数据,最后对问卷调查表的原始数据进行整数化等处理。最终数据处理结果见表1。由于调查问卷表中设计的体育课程内容较多,本表中无法完全列出,此处相应的进行了省略。

3.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3.3.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实现程度分析

本文用24项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内容上评价得分的平均分,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平均实现程度指数。平均实现程度指数刻画了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总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在[0,4]上取值,取值越大越好。从表2可知,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指数在2与3之间(专家评价数达到中等程度)的体育教学目标有: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15)、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2.10)、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关系(2.01)、提高学生的体能(2.2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02)、培养学生获取现代生活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2.00),说明这6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较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点抓住这6项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清楚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从一个“知道”转化为“懂得”的过程,最终影响学生的生活,使“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学生一生。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指数在1与2之间(专家评价有明显一致性)的体育教学目标有18项,其中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1.46)、培养学生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1.4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1.33)、提高学生的卫生文化素养(1.4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1.42),这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指数较低,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在表2中平均一致性程度指数没有在0与1之间,这说明高等学校的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上述分析,计算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实际教学目标与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系数为:40.36÷(24×4)=0.4204。据此可知:在考虑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实现同一目标有副作用的情况下,不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际实现教学目标与体育总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只有中等水平。

3.3.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分析

本文提取126项体育课程内容与同一体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评价值的最大者除以理想评价值4,称所得的商为相应分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则其取值范围为[0,1],且0表示完全没有实现,1表示完全实现;显然,24项体育教学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刻画了126项体育课程内容对该分目标支持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同时也刻画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总教学目标达到的最大一致性程度。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如下表3。从表3可知:第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有较大的差异;第二,其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6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8以上,甚至有2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9以上,这说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这6项上,同时也说明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该6项为中心进行构建和优化;第三,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使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提高学生的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获取现代生活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6以下,甚至有3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5以下,这说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在这5项上实现程度较低,这5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不高,在进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构建时,可以依据该表进行优化和调整。规定实际课程目标体系与总课程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为:各分目标达到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之和与各分目标的完全一致性程度之和的商表示。根据上述分析,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系数为:16.151÷(24×4)=0.172。由此可以认为,在不考虑浪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情况下,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的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我们可以根据根据表2和表3对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

3.3.3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是根据已有教学总目标,了解各种课程对总教学目标的现实直接作用,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1]。在运用课程与教学目标交互分析法时,通常将各门具体课程(第i门课程)对教学分目标(第j个分目标)的支持程度(Cij)按强度分等,一般是数据越大支持程度越高,本文以4表示最高,再结合总教学目标分目标的权重(Wj)确定课程对总教学目标的贡献指数gi,计算公式为:gi=Σ(Cij×Wj)。本文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没有对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权重进行分析与计算,在此处本文假定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权重相等,根据表1可计算得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情况。根据表4可知:第一,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差异性较大,其中贡献指数最大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篮球,贡献指数为66.06,贡献指数最小的是体育课程内容是大学校园环境与卫生,贡献指数为21.77。第二,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较大的有:篮球(66.06)、排球(63.16)、网球(58.65)、羽毛球(60.38)、乒乓球(59.00)、体育舞蹈(57.92)、健美操(57.92)、形体训练(57.14)、艺术体操(56.85)、武术(58.65)、太极拳(58.65)、跆拳道(59.51)等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这些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好。第三,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较小的有:中国体育的历史发展(30.61),田径运动的起源、运动规律、竞技水平现状、发展趋势等理论知识(37.62),体质健康测试的有关内容(35.67),民族传统体育概述(29.76),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与分类(34.19),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28.23),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31.82),体育的本质、结构与功能(27.27),大学体育行政法规(27.6),高等学校卫生工作行政法规(24.29),人体的新陈代谢(29.22),体育健美的美学基础(30.92),人体肌肉分布与一般练习方法(33.66),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健美(33.66),大学生体格检查(31.65),大学生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督(32.54),大学校园环境与卫生(21.77)等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这些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直接贡献偏低。第四,在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构建时,可以依据本文课程、目标的贡献指数进行优化。以贡献指数较大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心,辅以贡献指数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体育师资、学生情况等方面,综合以上因素构建适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4结论

4.1在考虑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实现同一目标有副作用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一般,不同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总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只有中等水平。

4.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我们可以根据本文调查分析对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4.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情况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6个方面。

第4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究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改革为出发点,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改革 探究与思考

一、目前我国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升学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引导着学校和学生价值取向,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二)存在边缘化的趋势。体育虽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体育并没有被置于学校教育应有的学科地位,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只是副课或选修课,基本上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呆板。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沿袭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天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体育课望而生畏,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讲解、示范、练习模式,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陈旧,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和量化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对一些非技能类素质,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适于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就中小学来讲,从身体机能看,应以灵敏性、柔软性的运动为宜,而高年级适宜以有氧运动为宜。高中阶段是个体正常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男生更倾向于一些灵活、敏捷有一定强度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偏爱一些柔韧、韵律性强的活动,如艺术体操、排球等。

(二)健康性原则。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应综合考虑健康、体育知识技能和文化三方面的价值,将价值标准的重心放在身体健康价值判断内容上,这是我们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予以注意的。

(三)特色性原则。就是根据学校实际,体现出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

(四)安全性原则。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应考虑其本身的安全因素。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安全问题,这是由体育本身的活动性、体育运动时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所决定的,使阻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安全因素变为推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动力。

(五)实用性原则。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融合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提出了实用性的问题。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与现实和未来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贯通,应是我们追求,包含着对终身体育的努力。

三、体育课程开发体系。

(一)人力资源开发。除了体育教师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长学生的骨干作用,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校场地器材布局,既要满足教学需要,也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搞好课程内资源的开发。结合实际,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蹈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

四、建议

(一)更新体育课程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培养

目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各自为政,互不衔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当代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和现有条件,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制定科学的、连贯的体育课程教学规划,改革以纯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思想,向完善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转变;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技术为主、课堂为主的旧观念,改变目前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使青少年体质能适应未来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重视课外体育工作,把学生早操、课外俱乐部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之中,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

体育课程应多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要将运动健身效益等知识周密计划并安排在体育课程之中。如在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上,要结合专业和职业选择有利于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教学,利用在校所学到的锻炼手段来指导毕业后的健身活动。

(四)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不要进行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像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于量化的。科学评价,重在激励,学生学习,使每一位学习者都看到自己的进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搞好培训,满足其对专业文化学习的需求。加强体育硬件建设,提供多种形式、多层次、多专题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全面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2]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4.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赵开尔等.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1).

第5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构想

体育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教学课程,为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做出了贡献。高职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体育教学同样如此。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进行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的内容不仅简单,而且重复又机械,适应社会体育课程的健身类教学内容匮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身心特点。

为了与社会体育接轨,满足学生们的身体特点,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应该多多引进可以迅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为学生在日后参加工作需要健康的体魄去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打下好的基础,同时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了使学生增强适应能力,适应高强度工作需求的健康体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以进行改革,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不同职业工作的特点,为其选择或者设计符合其职业性质的体育教学内容等。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可借鉴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所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基础的必修课程、针对职业进行的体育必修课程和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三大类。

基础的必修课程基本涵盖以下五方面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学习基础的体育必修课程,使学生在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方面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在基础体育的必修课程选择内容上要积极体现出“活动身体、活跃身体”这一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由于中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较多数都会参与到高强度、高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所以在进行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时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与其专业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教学。

针对职业进行的体育必修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效运动身体的活动上。

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可以满足学生自身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目的上,为提高学生的体育视野和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打下基础。

当前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为三年制教学。体育课程的开课规定一般都为:基础体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课程的内容为运动项目竞技内容;针对职业进行的体育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续期开设,按照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选课,主要进行职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要进行专项运动教学。

(二)推行职业必修体育课精品课程

现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针对各职业的特点进行的实用型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课程少之又少。而且,现在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多数都和高职院校培养拥有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相差甚多。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就业的职业特点和相关数据,笔者对我国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综合,可对校方在体育教学方面提出开设身体运动技能课程、各项技能实际操作课程、体能素质训练以及体态训练(身体形态训练)等精品课程,对学生的体能强化具有针对性作用。例如: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身体灵活、动作标准和反应速度快等,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进行乒乓球运动、利用器械健身和进行田径投掷运动等。

二、对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构想

某教学专家认为,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情感、动作技能和认知。根据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授课特点再联合专家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可以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知、技能和锻炼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认知可以看作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基础,技能是要求,锻炼是辅助,通过三方面内容协调配合对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类的专业训练,在教各个专项课程时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在紧扣专业特点教学的同时,从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方面探究该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并根据该专业的职业特点进行实践性的生产劳动身体训练和职业保健知识,讲解各种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病的预防措施以及高强度工作中的劳动保护措施、减轻因劳动造成疲劳的方法等有利于学生日后参与工作后的自我保护,提高学生的职业保健能力,达到与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操作和身心健康人才目标的目的。

第6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04-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云南中医学院受场地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限制,公共体育课程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2008年学院迁呈贡新校区,全面贯彻落实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进行新一轮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已迫不及待。我们将针对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师资和场馆等条件,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从而满足学院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运动队训练的需求。

一、云南中医学院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不足

自1982年6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将传统保健体育作为一二年级学生必修内容,共60学时,使得传统保健体育项目逐步形成了学院体育课程的特色。

公共体育基础课主要以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为主,占教学比重的41.7%;田径、篮球、排球、游泳共占教学比重的41.7%,课上很难进行系统有序的教学。为了解决现代体育项目教学时数、项目少的问题,2002年6月学院开设了院级选修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散打、健美操)。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课程内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公共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开课的总学时少,项目分散

云南中医学院开课对象为一二年级学生,没有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及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对于学制大部分为五年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体育课的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学生在两年内完成4套传统保健体育功法及田径、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学习,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项目较分散,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2.特色课程构建初见成效,改革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学院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虽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但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传统保健体育学时和套路相对较多,比重过大不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代体育需求。同时,存在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课后没有成为锻炼及娱乐的主要手段,致使该项目不能真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对传统保健体育理论重视不够

传统保健体育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中理论体系是精髓,是中医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初衷。学院在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淡化了理论的传授,养生保健的精神实质被忽略,使学生仅学到了外在的套路,而没有深入地进行内化核心的领悟。

4.教学资源薄弱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教学条件有所改善。现投入教学使用场地共有各类场地19936平方米。但是,缺少室内体育场馆,使健美操、瑜伽、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学生喜欢的热门项目无法正常开展。

二、云南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设想

随着2008年学院整体搬迁,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得到加强,为学院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保证。为紧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立足中医院校办学的特色,体现学院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文化性、中医性、时代性特点,我们提出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课程模式

医学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处在青春期和中医药院校的特点,采用“以生为本,构建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其含义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允许学生进行纵向选择多个层次的课程,或横向选择多个方向的课程,逐步打破年级界限,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2~3项运动技能(包含1项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拥有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体育习惯,最终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2.基本特征

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从第三个学期自愿选择体育课程。学院给予一定的选课自由度,提供充分的锻炼空间;以过程性评价反馈学生阶段锻炼的效果,使学生保持自信和激情,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形成自己的体育生活方式,自主构建自己的体育文化体系,真正理解体育与健康内涵,从而走向“阳光体育”的境界。

三、课程方案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校区的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爱好及中医院校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坚持最优化和合理化,即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办出中医学院的传统保健体育特色。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利用新校区的场地器材资源和教师专项特长,最大限度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1.课程内容

(1)云南中医学院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学院体育课程内容将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内容相互渗透,整合成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第一,理论知识。健康知识:体育卫生知识;运动营养知识;健身安全知识。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知识。现代体育文化知识。专项竞赛规则。体育欣赏。第二,实践技能。竞技类:技能的训练;技能的提高;群众性竞赛活动。素质类: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娱乐类:现代休闲体育类。保健类:保健养生类;传统保健体育类。

(2)课程内容设置

第一,分段式基础教学阶段。课程分为两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健身锻炼的科学方法、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等专题,主要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进行体育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合理健身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了解新型“体育观”和“健康观”,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实践部分是对新生进行体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各种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可操作性的手段和技能。开设的课程包括身体素质练习课、基础课等。

第二,特色选项阶段

在本学期内学生必须选择一项特色课程。这些特色项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工作和民族习惯。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蓬勃开展,将更加丰富我校体育文化的内容,符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在体育领域首次体现人文参与精神,也将在较高层次上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第三,自主+特色选项阶段

学生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后将实行第一次选项分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自身条件,对学院提供的各项选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课程的目标要求比第一学期有所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注重精讲,重在培养学生对自己选项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新兴体育运动将会给云医带来新的气息,又能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崇尚休闲的需求。在本学年开设特色课程选项课程,巩固第二阶段的教学成果,形成我院的特色,提高竞技水平。

第四,技能与个性创新阶段

在此期间,将从各专项课程活动中发现选拔优秀体育尖才,组成我院的专项竞技队和预备队,并利用选项课程资源,重点培养这些人才,充实我院竞技体育人才库;同时在该类选项课程中,逐渐培养我院的优势项目。该类课程的开展将会把我院体育课程改革推向,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上各学期,对于伤、残、病及特殊体型等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我们将专门开设保健体育课,满足他们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求,使他们学会适应自身情况的锻炼项目及方法,以促进其身体保健和康复,帮助他们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与健身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课程特点

(1)现代与特色课程统一

课程改革后,在内容方面进行了优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状况。课程内容将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的实践与理论知识集合在体育课程之中,增加了人文体育知识的比重,增加了体育素质练习的内容,为健康体育奠定基础。

(2)强化师生互动

我院这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增加了选项课程的比重,特别是高级选项课程的开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体育与健康观念的影响不断加大,通过教师运动技能的传授、文化思想的教育,以及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扩大课内外互补

我院这次体育课程改革以“大课程”的观点统领全局,将体育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娱乐,从有形的身体操作延伸到无形的精神塑造,扩大了课堂内外的互补空间。特别是在课外特色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去经历民族传统体育或时尚运动,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运动的魅力,对体育的诸多文化、精神有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的热爱。

云南中医学院将进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地将现代体育和传统保健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塑造学院公共体育特色课程、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身体育”的新型课程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南中医学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意见的通知[Z],2007.

[2]许桂芝,路俊艳.对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9,(3):66-69.

[3]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2-94.

第7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一)高职体育自主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在教育部出台并实施了《指导纲要》之后,这个《指导纲要》成为了一个平台,为高职院校构建体育自主课程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理论依据,《指导纲要》中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在各大高等院校展开,并成为了一种教学模式的主流。高职院校要以《指导纲要》为理论依据,从以下两个方面完成对高职体育自主课程的构建。一种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根据《指导纲要》的规定,筛选整合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完成构建具有特色的自主体育课程的任务。另一种是学生充分展现学习的自主性,自我构建课程教学模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一定的创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使学生拥有自己的空间,并可以进行自主选择,给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自主的、自我指导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体育自主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自主课程的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内容来具体体现,而自主创新又是自主课程的核心理念。《指导纲要》只是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做了笼统的规定,并没有做详细说明,这就给高职院校构建自主体育课程内容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在开发自主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要本着符合高职体育改革发展的原则,即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放在首位,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终身体育教育。2.要以人为本,在进行体育自主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需求。3.设置的课程内容不可以脱离实际,要可以具体实施,教学要具有可操作性。4.教材的选择要适应构建自主体育课程的需求,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适用性。

二、高职体育自主课程构建的内容

(一)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本着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原则来设置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着重对学生的健身意识和终身锻炼意识进行培养。这些理论教学内容包含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的方法、一些基本体育项目知识以及保健知识等,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掌握合理的科学锻炼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高职院校在构建体育理论教学内容过程中一定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这样才可以构建出更符合新时期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需求的内容。

(二)体育实践的教学内容要本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标来构建体育实践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将来在体育事业上的发展培养一定的身体素质。专业种类多、专业性强以及各个专业特色不同是高职院校的特点,这就要求设置的课程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可以从未来的职业、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特殊的身体能力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IT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可能会和计算机编程、维修等内容相关,这种工作需要通过手指来完成,所以,高职院校在对这种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培养的时候,不仅要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还要对学生的手指的运动协调力量等方面进行加强,可以通过乒乓球等运动来提升手指的协调能力,通过提重物来加强手指的力量。从事IT行业的学生将来工作的时候可能要经常坐着,有时甚至达到十几个小时,这就可能会产生一些职业病,比如腰肌劳损、颈椎易疲劳等,所以,体育教师要教会他们通过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方式来舒展自己的身体,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还要通过相应的拓展训练对IT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因此,构建高职体育自主课程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及将来的发展特点来设置符合他们需求的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来应对将来工作的需要,并教会他们通过一些基本运动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三)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体育项目当今许多新型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被引入到体育课程中来,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体育项目,包括休闲类、娱乐类等,还要更多地引进民俗类的体育项目,这样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对新体育项目的引进,可以增强高职体育自主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等,可以使高职体育自主课程更现代化、多样化。

三、结语

第8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关键词 纲要 编订 教学大纲

1问题提出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在第十八条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可以说《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彻底结束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由全国统编的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将进入一个有据可依,自主发展的崭新时期。

2编订教学大纲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

2.1领会《纲要》精神,明确课程性质

在编写教学大纲之前,首先要反复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如《纲要》中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学生主体观、大课程观及综合评价观等。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确立编写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其次,在大纲中要说明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详细阐明体育课程的性质,它将为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方向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2.2从实际出发,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制约着课程的内容、方法及评价的设计与选用,因此,在确立课程目标时,要紧紧围绕《纲要》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在目标结构设置上,围绕课程目标体系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设置目标,既要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针对部分特长生和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目标设置的个性化;另一方面,课程目标还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譬如场地、设备、器材等物资环境,校园文化背景和体育氛围等,学生的生源背景,包括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等特点;另外还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衔接问题,以及大学生终身体育需要等问题,使课程目标真正体现“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

2.3探索与创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历史与现实表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发展运动技能、培养锻炼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多地依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纲要》还指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这一新要求的提出,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空间,为此,围绕《纲要》编写大纲,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设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设备条件、师资队伍结构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尽可能地开设灵活多样、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型课程,构建体育大课程结构体系。

2.4由学生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分析现行课程内容与新《纲要》课程目标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其次要通过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目标的需要。由于新课程的目标指向已拓展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课程目标也已从原来单一的“生物学”范畴扩展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范畴,并且《纲要》还要求依据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五项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因此笔者建议,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健身实用功能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有意识地将健康教育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将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和大量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以及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点,在此阶段,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技能,更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态度、能力和习惯,使其在大学时代就具备丰富的健身知识,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并通过实践充分体验健身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2.5淡化绝对评价,改进优化评价方案

《纲要》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已由原来的重鉴别、甄别、选拔功能转向重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评价的内容也由重运动成绩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内容涉及到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等五个方面。评价的方式也由教师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为此,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上,要改变以运动技术及运动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办法,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等内容的比重,尤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规定一些项目和考试标准等,同时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设计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编订《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要充分领会和贯彻《纲要》精神,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改进和优化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方案,为完成《纲要》课程总目标提供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滕子敬.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目标统领学习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02(05).

第9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