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想挑战超人类主义所提出的概念,此概念试图补全那件仍只是半成品的人类改造工程。作为回应,笔者简单概括了一下《赫西奥德和埃斯库罗斯》中关于普罗米修斯神话的两种解释,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运动医学的道德局限。以此总结为一条平淡无奇的提示:人类是凡胎俗骨的,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脆弱无助是远非人类自身可以克服或消除的,这代表了在道德以及普通医学,特别是运动医学这两方面的自然局限。
二、生物医学技术与体育科学的发展
把现代社会实践归结为科学问题很容易,同样,设想一种特定的科学技术,例如电脑技术来举个范例也不难。将技术与工具制造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又开始怀念起那些被闲置的工具。“技术”一词有一个古老的过去,它来源于两个希腊字技艺和徽标。技艺是指那种技巧——“实用知识”参与决策的事情,而通过标识恐怕只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旨在了解其性质或从事物中得到我们所认可的东西,它实际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造出来的,“技术”的意义最初指修辞学的技术技能——标志字面上的技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把科学和技术的概念混为一谈的做法并不少见。事实上,至少在英国,体育科学家就经常把他们的研究活动和本来该称作体育技术的事物混为一谈。目前,哲学领域的科学家早就明确区分了理论(科学)和应用(技术),但这一区分并没应用到在对体育的自然研究中。在日常交谈中,把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体育科学家经常把他们的体育项目和确切的应该称为“运动技术”的概念混为一谈。当今的科学哲学家已经可以把理论学(即科学)和应用学(即技术)明确区分开来了,尽管在体育运动的理论科学领域,这两个概念依旧难以区分。在此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医药领域和体育科技可以很简单的获得运用,通过理论知识到实践性知识再到设备与材料的步骤,分别得出医药和体育的目的。如果以上都可以获得实现的话,那么他们的显著特征就应该是一个“目的--结果”的结构。科技就可以被认为是利用目的去得到一个被选择好的结果。
三、小结
当今世界的竞技体育已经蜕变成各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竞赛,当一些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凭借着优良的训练保障系统进行训练和先进的比赛设备参加比赛获取优胜的时候,公平竞争的原则开始成为空谈.对于那些经济贫困、科技落后的国家来说,缺乏高技术的装备只能看着别人获取好成绩.从这个层面来说,科学技术已经弱化了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展示强大和力量的舞台,成为一切国家所必争的荣誉,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特殊的政治效应.在现代大型的比赛中,对获得优胜的运动员都当场升国旗和奏国歌,这给该运动员和这个国家的荣耀是其它东西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就难以取得好的竞技运动成绩,更不用说获取金牌.科学技术使兴奋剂在竞技体育中泛滥兴奋剂是高科技的产物,目前所称的兴奋剂实为禁用物质和禁用方法的统称.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历史很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代奥运会.它是竞技体育中历史的、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公平的产物,也是体育和科学技术异化的的变种,它在竞技体育中破坏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性.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兴奋剂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国际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由于金钱和荣誉的吸引和个人主义思想的极端,一些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想方设法逃避检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提高运动成绩,从而获得利益.兴奋剂的滥用是竞技体育运动的的危害,它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更加阻碍了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这些事实已经得到了证实.当然兴奋剂不是科学技术的罪魁祸首,但它的的确确是科学技术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兴奋剂的种类已经更新换代到150多种.从最初的苯丙胺、麻黄素、利尿剂发展到促红细胞生存素(EPO),从各种改进的血液兴奋剂发展到如今的生长激素(hGH).并且已经进入了基因兴奋剂时代.科学技术使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气息加重体育是一项需要投资的事情,特别是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型竞技体育运动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出了困境,迎来了体育与经济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轨道.从此,奥运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在一起,《奥林匹克》中也频频出现转播权、专用标志使用权、广告、基金等与经济利益有关的条款,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激烈,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今的争办奥运会说到底就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主办国家利用奥运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个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其方式的极端化,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商家不惜牺牲运动员、运动项目的正常比赛要求来满足自身商业利益的追求.1996年在美国洛杉矶的奥运会将奥运会商品化推到了极至,为满足美国西部商人的广告需求.一些重要的比赛都安排在深夜12点!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运动的正常秩序.
科学技术对大众体育的负面效应
大众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大众体育锻炼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科学技术进步的使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但精神文化却呈现出相对贫乏的状况,这些都与高度发展的物质文化不协调.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健康观念,体育活动逐渐减少了.科学技术使大众产生以生物医药代替体育锻炼的观念现代在人类的健康状况及寿命逐年的提高,这的的确确是科学技术的贡献,特别是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效应.这就使一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健康观念:过分的将自身的健康依赖于医药,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忘掉了健康的本源.工作学习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一些小病小痛就通过生物医药的作用,而没有进行必要的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科学技术导致大众的体育活动逐渐减少体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它的本源是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演变令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转变: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变为复杂的脑力劳动.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自动化、信息化的时代,人在生产中发挥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以图像、数字、文字等形式表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形成的操作程序,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从事更为复杂的劳动的能力.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使得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人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科学技术和技能.从而人们锻炼的时间减少,身体活动越来越少,人类的自然适应能力开始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人的生物适应能力降到空前的低谷.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久坐或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科学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本来就少的大众体育获得更加显得少了.
科学技术对学校体育的负效应
学校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而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建设人才的质量.科学技术给学校体育带来的恩惠是巨大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的应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也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一些不良效应.科学技术使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和电视忽视体育锻炼电脑、电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晶,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了便利,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已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等信息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他们的交往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学生利用电脑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利用电视获得精神食量.但是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网站传播“黄、赌、毒”等腐朽落后文化、有害信息和网络游戏吸引一部分学生整天迷恋于电视和网络,谈不上进行体育锻炼,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到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就是科学技术给学生带来黑暗的另一面.科学技术的不成熟造成的劣质场地器材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科技在现代体育设施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体育器材是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必备要素.然而,一些商家的科学技术含量不够,生产出来的场地器材质量不达标,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把劣质产品出售给学校.学校用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器材和建造场地,结果用不了多长时间,场地器材就报废了.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因此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1 前言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质的大事。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要想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
目前,苏州市全面推进“有效教学”,衡量教学的关键是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在体育课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学体育课的大部分教学场地是在户外,体育多媒体教学的环境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但是,笔者认为只要使用得当、合理,多媒体教学就是辅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教学手段。
2 课堂教学中利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学校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一步步地代替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少条件成熟的学校都不惜花重金购置电脑等电教设备,教师也不断为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进行学习、进修。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电化教育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快速公路,它对于改革传统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来说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正因为如此,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魅力。
近几年来,苏州市吴江区八都中学教师注意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为学生学好体育创设了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3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理念和体会
3.1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知识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同样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发现教材里所展现出来的趣味性以及艺术上的价值,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探索的主动性,从而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上,通常都是教师先阐明动作要领,然后进行示范,接着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以学会课程内容,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令学生深感枯燥而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动力。但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后,这种情况大为改观,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演示,不仅能够看到文字知识,也能听到相关的声音,并能欣赏到相应的动画内容,由此一来,就会专心致志地认真听讲,并积极踊跃地提出或回答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3.2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增强教学的示范性、准确性
在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等于多了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在讲解某个项目的动作时,虽然讲解如何得详细和示范做得多漂亮,但是有的体育差生还是不能够彻底了解。在这种的情况下,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图片和图像来进行讲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更加深了对动作的领悟和感识,提高了动作准确性,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提高,练习的次数和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老教师而言,有些动作示范确实太困难,有的动作根本做不起来。特别是在教授头手倒立时,对于老教师确实有点儿困难。但是他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后找动作比较好的学生再进行示范,这也说明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3.3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能够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在上体育课时,教师都会不断重复地进行重点解说以及示范,而且当出现有些速度较快而难度较高的动作时,学生也往往难以充分把握。而且有些动作是瞬间连贯的,很难解决教材里的重难点问题。比如在初中一年级,有一项教学内容是前滚翻,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时,很难通过教师的描述和解说来掌握动作要领,所以必须要通过仔细观察示范动作加以体会。然而该动作的连贯性很强,过程又很短,导致学生无法清晰地了解每一个步骤内容,而如果演示分解动作,又会极大地削弱动作的连贯性。而在这时,多媒体技术就会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并能够对重难点部分加深认识。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动作,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3.4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
对上面提到学习前滚翻时,对于动作比较好的学生,他们会联想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电脑里建立有关鱼跃前滚翻的资料库,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开拓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上了解更多的知识,为今后教学打下基础,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3.5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从美学层面上来说,体育属于一种物象的审美,体育运动里富含美学价值。无论是运动技巧、体操运动还是三大球的学习,教师都必须对其逐一进行说明解析和演示。但是体育教学活动涉及的内容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态复杂,所以体育教师无法面面俱到。而将多媒体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教学环节里,就能够再现形形的体育动作以及相关的技巧,从而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运用并进行赏析。
花样游泳素有“水中芭蕾”的称号,它是通过运动员在水中完成漂浮、翻腾、转体、旋转、倒立等动作,表演个人造型和集体编队的项目,配有音乐伴奏。透过清澈见底的池水,观众可以清晰地观看到运动员婀娜多姿的体态、大胆新颖的动作造型,以及与音乐和谐配合所表现出来的节奏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开始学会抓住美的本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马拉松属于超长距离类的一个项目。该类项目虽然也以速度作为衡量标尺,但实际上更是体能与意志的较量。运动员在长达几小时的运动中,要动员出体内的全部能量,要激发出常人难以具备耐力和毅力。运动员在克服极度生理疲劳的同时,必须接受意志上的巨大考验,这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力量在克服外部巨大阻抗时所产生的美。学生在观看时受到感化,通过感化而使得学生知道和了解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的理念。
4 建议和结论
4.1 建议
1)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学校要为教师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条件,物力和人力要齐备。
2)教师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把教育技术准确、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去。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影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运用教育技术要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基础,要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4.2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里的普及,体育方面的教学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而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也是时下教育界的普遍做法。该模式更能直观、形象地将技术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学习的能力。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和课改的要求相适应,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才可增强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体育教学;德育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中体育教学能够实现更加生动的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理解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从而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例如,高中学生比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有猎奇心理,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比较崇拜明星人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体育明星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音响来刺激感官,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为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出来,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学生无法做到标准,无法做到全方位展示,所以就可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来全面地展示动作,学生就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规范的动作,通过对比和探究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鱼跃前滚翻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对这个动作要领迟迟不能掌握,教师的整个动作连贯时间较短,要想保证动作的标准就得做到快速准确。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错误的动作展示出来,通过将抽象的动作慢动作回放后提高学生对错误的认知,经过对比后得出正确的动作后再加以练习,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为开展德育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邸志刚(1975-),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贾春荣(1977-),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59-02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它们同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预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因此,本世纪将是微电子和光电子共同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该领域制高点,必须统筹教育、科研、人才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而其中的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经过对比研究其他院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改研究,本文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结合河北联合大学实际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初探。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正遭受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加强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工程。
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两大部分。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其次要符合学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再考虑专业、师资情况。
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存在着分布不均、分类较细、进展迅速、产业结构多样化等特点。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层次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经过光电子技术市场产品的整合,目前光电子技术市场重新步入上升轨道,后期发展将主要受市场影响。[2]我国对光电子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以光电子技术为指导的信息产业形成了5万亿美元的规模。
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出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成为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中光电子方向占大多数,微电子方向占少数,另有电子材料、自动化控制等研究方向。
二、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校及专业实景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然后通过对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燕山大学等院校充分调研,最终确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以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实践及跟踪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从事系统研发与设计、运行维护等工作。
2.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综合考虑社会市场需求、专业师资及毕业生反馈意见,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绳,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以光纤传感体系和光电检测体系为核心,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控性,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优化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对光电子、微电子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既符合教育部颁布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又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化的出发点是: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及工程应用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突出知识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制订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和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为使课程教学建设与专业特色一致,体现光电子、光纤传感与检测的专业特色,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牵头建设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光纤传感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课程;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此外,为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删掉了热力学统计物理、数理方法、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工艺仿真等课程。
3)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发挥各自才智,加强与学生沟通,集思广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索。例如对晦涩难懂的专业基础课、深奥抽象的专业课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对光纤传感技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为后期阅读国外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
(2)专业特色。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具体特色如下:
1)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大部分,包含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半导体制造技术三个主干学科,所有课程共19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及学科导论共55.5学分,占28%;学科基础平台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74学分,占37%;专业教育平台是专业课,共63学分,占32%;另外还有创新实践环节,6学分,占3%。
2)学生培养。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作学术前沿报告,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科研动态的同时,在开设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外文一手文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培养学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并能够进行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及维护。
3)实践教学。突出光电子技术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系统设计的实践训练。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电工电子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光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光电工艺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光纤传感系统课程设计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通过这几项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在电子技术领域、光纤传感及光电检测领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让学生尽快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大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1.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以后,围绕培养目标组建了课程建设小组,并请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进而建立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方案可行的课程体系,相对而言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2.学生夯实了专业基础,拓宽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实践技能
课程体系优化以后,学生入学后对培养方案及目标非常明确,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适当拓展,使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体系。与此同时,通过竞赛及光电兴趣小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此激励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自发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实践创新案例讲解。其次,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及各项实践环节。这样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了培养及提高。在2012年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组队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
4.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且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大大加强,并得到企业和其他高校的认可,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从而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四、结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为适应市场需要而确定的一个新专业,其发展任重而道远。结合河北联合大学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的培养主线,对本专业的建设方案及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实践及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理工科通讯,2007,(6).
[2]徐文彬.应用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8):20-21.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艺术学升级为独立学科的改革契机下,分委会召集各方专家就当前艺术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戏剧影视学科的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深度研讨,讨论议题涉及艺术门类的建立与拓展、各院校的应对措施及发展预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与创新等众多焦点问题,列席专家秉承真诚沟通的态度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会议由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付程主持。他首先介绍了会议嘉宾及议程。之后,由分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围绕艺术门类升级问题进行了题为《中国艺术学科嬗变与分类建立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报告中,周星首先回顾了过去两年来分委会取得的工作成果,其中包括一份调研全国艺术类教育现状的专业报告,以及另外两次有意义的学术交流――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持下的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以及依托西南大学组织的学生论文评奖活动。
其次,周星重点解析了艺术门类独立过程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他认为,学科门类在独立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一些难题,一级学科大扩展,一级学科确立之后怎么和原有学科衔接,很多院校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当前,艺术学科已经从隶属于文学的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原来的划分是05文学门类,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0504艺术学。回顾历史,艺术学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试图独立,却一直没有成功。2008年,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立后征求过很多专家的意见,新的转机出现,特别是在以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于润洋等为代表的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修成正果”。最初确定艺术学下属4个一级学科,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等,最后公布时更改为五个学科,分别是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舞蹈学、1303戏剧影视学、1304美术学、1305设计艺术学。由于艺术学下属一级学科的调整,也随之也引发了一级学科博士点评审的变化,某些院校可以自行审核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分两种情况:第一,40多所985高校,可以自行设立一级学科,按照原有学科点审定、公示;第二,各省按照规定名额竞争申报,国务院学科组针对各省申报进行投票审议表决。目前,各省市地区已经基本通过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包括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之后国务院学科组14个委员投票,超过半数同意就会通过。如果简单类推,假设他们具有全学科艺术门类的授予权,就增加了12所院校。原有一级学科最早是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现在估算起来,加上985高校通过的,目前可能是总量20余个一级博士点艺术学授权学科。
再次,周星介绍了当前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最新进展。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2011年要完成目录修订工作,自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其中招生计划、教育统计等按新目录执行。这次目录修订将所有专业分成引导性专业、一般性专业和特殊性专业,简称“宽、普、特”。这项工作最终还是交给各个分委员会。当前,专业“老目录”和“新方案”之间的衔接、关联、协调出了很多问题,新方案在学科归属和性质认定上还有许多矛盾亟待解决。
最后,周星总结,认为艺术门类独立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必然也会引起许多争议,二十多个在旧学科里国家认可的一级学科怎么和门类嫁接?怎么评价一个一级学科的优势特点?学科门类、学科规范以及调整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在各个学校的设置,特别在综合大学怎么设置?这些都成为困扰艺术独立门类发展的问题症结。这一系列问题必然影响到某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或者院系调整,周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交流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会议第二个段落是专家发言与集体讨论,参会专家畅所欲言、积极互动,针对艺术升级为门类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和问题各抒己见。首先,东南大学教授王廷信发表观点,他认为艺术学升门类首先肯定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艺术学在整个艺术国际化过程当中发展非常快,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在社会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次国务院学位办能够把艺术学升为门类,是国家对这样一种变化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相应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学科之间的平衡问题,原来一个一级学科下面有八个二级学科,现在归并成五个一级学科,这五个一级学科,是各种力量支配下形成的结局,这样一个结局有没有问题?比如说音乐学,应该说是积累比较好的学科,但是音乐学和舞蹈学放在一起,而美术学和设计学因为一些外在原因被分开。艺术学升为门类过程中,尤其艺术学的创办,主要是张道一先生起很多作用。张先生有一个观点启发很大,他认为艺术门类之间是有影响的,音乐和舞蹈之间没有鸿沟割裂开来,戏剧和影视之间也没有。懂一些艺术史的人都很清楚,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电影进入中国以后用京剧这样的方式表达,说明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影响会促进每一个艺术品种的发展,缺乏这些东西,或者音乐是音乐,舞蹈是舞蹈,大家各自划条界限,没有办法更好地发展。总体来说艺术学升为门类是好事情,升为门类之后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非常重要。
之后,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也围绕艺术门类的独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报了一些他掌握的最新信息。他认为当前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机,从2010年底到开始,教育部几个司都在举办相关活动。首先,2010年11月份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通过了未来十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规划规定各个学校今后应该开八门艺术类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十年之内八门都要开起来,包括两类:第一,艺术导论,即艺术概论。第二,专科欣赏,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在这一规划的影响下,必然需要大量的师资投入,这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是一种推动。第二个会议是教育部关于组建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调研组,暨召开调研工作会议的通知。要成立两个调研组,奔赴全国26个院校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实地调研,研究起草改革报告,筹备召开全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现在艺术升级为门类了,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是主要的调研方向。在这次准备会上主要讲了几个问题:第一,对调研要有正确认识,因为现在艺术教育发展非常快,除了艺术院校以外,综合大学、师范大学纷纷成立艺术系,2007年在校生有113万是学艺术的,是1999年的26倍,毕业生21万,是1999年的47倍,艺术教育成果显著,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且艺术教育已经超出了学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需要调研的问题,包括:1.现在艺术教育规模过大,据说有的学校招生报名人数居然达到十几万。2.学科专业问题。现在艺术已经升格为第13个门类,教育部高教司正在修订专业目录,但是艺术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有求全、求大的现象。3.人才培养与质量建设。现在艺术教育方面已经有17个国家级艺术教育中心,有60个创新人才基地,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以前培养人才比较单一化,与实际部门的需求脱节。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发展。4.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现在学生数量很多,教师相对数量很少,从质量上来看,师资也不够,缺少学科带头人,而且重演出、轻教学。5.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国际接轨。下一步艺术教育的发展重点是:第一,不断提高艺术人才质量。第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比如对专业艺术院校、综合大学、理工应用大学、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有不同标准。第三,要特别关注艺术师资缺乏,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问题,对师资今后加强定期培训。第四,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和学术创新,出作品、出研究成果。第五,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围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智囊团作用,艺术教育跟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关系非常密切。本次参加调研的院校有两组,第一组包括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第二组包括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员、华中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青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梁国伟从本科目录修订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艺术教育的变化。目录修改体现了一个新趋势,音乐学多出音乐科技和艺术专业,在影视学中加进了数字影视技术专业,这些新兴战略性专业体现出国家对教育格式的调整。武汉大学教授彭万荣从所在院校出发,谈了艺术升级门类带来的变化。这次调整艺术门类独立以后出现五个一级学科,对高校影响很大,除了极少数院校能够同时办五个一级学科以外,其他学校也许只会涉及到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音乐、舞蹈、电影、书法都有一点,但是要真正形成一级学科很难,没有一定的师资恐怕不行,现有的师资分散在五个一级学科里,作为一级学科一评估,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还有一个想法,原来艺术学附属在文学学科里,因此可以借助文学学科的力量发展艺术,比如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在文学系下面设了戏剧影视文学博士点,和本科点名称一模一样,本科变成艺术类专业以后,博士点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方面的建构问题。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一次学科目录调整,当时把在文学学科下面的一个民俗学二级学科授予文学学位,后来学科调整以后,征求大家意见,几个老师纷纷要求到法学系,后来武汉大学把民俗学从文学里剥离出来,分到法学系。艺术学一级学科门类独立以后,能不能仿效原来的做法,按照学科归属慎重考虑这个问题。既然门类独立对原有格局会产生新的变化,那这个变化应该有指导性的影响,应该使学科的归属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在分析了艺术升级为独立门类之后的发展优势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等多位列席专家又从自身院校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师资培养与学科评估上,由于一级学科的严格要求,可能造成师资人才引进的巨大负担,因为由于戏曲、影视等特殊的教育需求,使得以论文、课题考核人才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一旦从二级学科变成一级学科,这方面的压力将更加明显。
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较为广泛的两项内容,其中课程实验是指课内试验和独立的实验课,课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以此来补充课堂教学所不能传授道德技能知识。独立实验则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对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有效衔接。一般课程时间教学大纲包括了实验概述、实验目的和要求、主要原理以及实验概念和环境方法等。另外,课程设计是指和课程的某个环节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它的难度高于课程实验,应外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多种突发性因素,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未形成系统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注重理论性,在技术主干课程的开设上存在概念与方法上的独立性,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在计算机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未能形成系统的计算机教学体系,特别是在相关课程的传授或者理论知识的研究上,仅仅停留在验证某个概念或者方法上,对于计算机的整体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另外,实践教学手段的单一型也是计算机教学缺乏系统性的一大表现,多数中职学校在计算机课程传授中往往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考核体系的设置上也存在诸多缺陷,这些问题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进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一个系统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是学生进行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这些问题应该被有关学者专家重视。
2.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其中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知识阅历等等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概念化的教学倾向是最为明显的,这种现象延续到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导致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现象。[3]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建构的原则
在现代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的建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基础建设,同时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得学生的实践目标更加明确。在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校外与校内的配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实践教学建构的原则性工作上应该注重目标性原则,因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是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进行,所以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建构能够保证其自身的有序和科学进行。[4]
3.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建构的策略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和作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活动中,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把握也是教学建设的一大关键点,这对于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建构中,首先要对实训、实习和综合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五个子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注重对这些问题的实际分析处理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能。
4.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包括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把各种信息资源、信息应用技术、信息方法和相关的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而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该环境要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还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能起到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心理条件。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出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通过技术运用来展示所教授的内容(设置大量交互性的动画和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受到刺激,进而获得直观的经验和体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2.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功能的运用,使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跟自己水平相符的练习。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使用协商讨论的方式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来查询掌握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所需要的资料。虽然外部的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会形成人的认知,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会在中间起到起决定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
3.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传统的CAI逐渐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协作式的教学策略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协作式教学策略,就是指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个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对合作精神的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或自行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之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也能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目标。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取得较好的外语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以及方法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真正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工具。同时,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应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即要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正确的整合切入点。
1.实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
现今,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全面实行。通过课件、网络、语音实验室等手段和设施的运用,将数据、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增加了教师讲授的生动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眼、耳、手和大脑多种器官一起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另外,多媒体介入课堂之后,课堂信息交流途径由单向交流变为双向交流,即由教师输出、学生吸收变为师生交流;由平面信息变为立体信息,并逐步发展为支持网络。这样既增大了信息流量,又拓宽了交流的渠道,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合作。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校英语教师加强了业务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我校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地探索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建成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网络学堂,便于教师跟学生交流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存储空间、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将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教学相关的信息向学生进行发送和公布。学生可以直接上网,点击学习主页或与之相关的网站,进行在线学习,在网上提交作业、提问、资料查询、图书阅览等。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展示式教学模式、操练式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形式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教学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使整个教学过程最优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和书本知识的传授。我校自实行多媒体教学以来,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掌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权。因此,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向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转变。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徐一欣.试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2]金月.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之整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7.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三、能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活用“电脑”语言。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3、熟练使用交际语。网上文章交际性强,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运用交际性和论证性的常用熟语,显得也很重要。如要善于运用“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我的观点是……”、“我看……”,“总之”等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
五、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