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

第1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障碍 ;临床表现;综合康复;效果

儿童孤独症障碍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的疾病,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1]。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精神残疾儿童致残的前列[2]。我院于2004~2010年共收治31例儿童孤独症障碍患儿,通过实施护理和科学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1例,年龄4~12岁,平均(5.1±2.2)岁。其中:男24例(77.4%),女7例(22.6%)。临床表现:社交障碍31例(100%),兴趣狭窄27例(87.1%),行为刻板27例(87.1%),言语障碍25例(80.6%),智力缺陷与感知觉异常 22例(70%),异常行为18例(56.3%)。同时具备2种及以上症状者为29例(93.5%)。

2 孤独症障碍主要临床表现

2.1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患儿表现为拒绝别人的接近或拥抱,对父母、家人无依恋感;对待他人反应冷谈;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缺乏面部表情,不能用躯体语言或手势来进行交往。

2.2兴趣狭窄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 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

2.3行为刻板某些患儿行为方式很刻板,会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2.4言语障碍重者言语发育完全受阻,多数儿童不语或较少使用言语,少数儿童终身无语。言语运用能力损害,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不能维持谈话过程。常自言自语。不会用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有的患儿非语言交流损害,不会使用点头、摇头或手势。

2.5智力缺陷与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3]。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

2.6异常行为要表现为多动、爱发脾气、攻击、自伤行为等。

3 临床护理及行为训练方法

3.1创建良好的康复环境住院患儿对陌生环境常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出现退行、自卑等[4]。鉴于此特点,康复环境布置宜温馨、简洁,医务人员应怀着极大的同情心,主动热情地接触患儿,多与患儿沟通及玩耍,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经常带患儿外出活动,增强与人群、社会的接触,逐步改变患儿的孤僻性格,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

3.2加强语言训练语言障碍将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其语言能力是使其今后独立生活,适应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口型和发音训练在训练时要有口吐气的动作,让患儿很快学会模仿。

3.2.2 单词及语言能力训练先模仿说实物名称,过渡到卡片,目的是使患儿除了认识文字外还会将文字与读音结合起来。

3.2.3 读说句子训练句子开始要简短,之后再逐渐延长,最后加一些礼貌和客套的词。

3.2.4 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已经入学或认识一些文字的患儿,可让他朗读一些有简单文字说明的画书或配有一定图解故事,然后请他复述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3.2.5 提高语言交往能力鼓励母亲与患儿多说话,反复训练患儿,让患儿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可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

3.3 音乐疗法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4 行为矫正疗法在生活中多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其社交行为,增强自信,激发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患儿的优点,及时表扬和奖励。而对一些不良行为尽量淡漠它,避免多次批评,以起到强化该行为的目的。

3.5 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通过对家长的个别心理辅导、举办家长座谈会、积极信息支持等策略,舒缓家长的自责、焦虑、绝望等消极情绪[5],激发他们对患儿付出更多的爱,并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与训练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之持之以恒,坚持对患儿进行治疗。

4 结果

通过3~5个月的护理和综合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能主动去接触医护人员,本组中除2例症状无明显改善外,其余29例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言语功能、自理生活能力、行为改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患儿孤僻性格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5 讨论

在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探明的今天, 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是治疗孤独障碍的两种最主要方法,二者各有偏重,但都无法根治孤独症。对于孤独症的治疗,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①从社会角度来讲,通过社会舆论让全民正确认识孤独症,消除对孤独症患者的歧视,建立健全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训练康复机构,大力培训康复训练专业队伍,组建孤独症儿童父母参与互助小组,设立孤独症儿童救助机制,为孤独症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心理支撑。②从家庭角度来讲,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承受着不可想象的压力,他们要正视患儿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积极求医,相信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言语功能,积极引导孩子,巩固干预训练的效果。③从学校角度来讲,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引导教育,适当的进行文化课和生活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这无疑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现有的治疗模式下,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提升儿童生活技能与交流能力。

儿童孤独症障碍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足以覆盖多数孤独症患者的"原发损害"因此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儿都有所帮助,其中少数可获得明显好转[6]。为此,我们对治疗儿童创建良好的环境,并有针对性的加强语言训练、行为矫正治疗、音乐疗法及对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使31例患儿通过3~5个月的康复治疗,其中的29例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言语功能、自理生活能力等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使治疗有效率达到93.5%。尤其是孤僻性格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邹小兵.发育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6-265.

[2]刘莹.江西省75例孤独症儿童的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89(11):49.

[3]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 .

[4]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8-9.

第2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孤独症;听性脑干反应(ABR);听神经传导通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68-01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性固定性具有异常行为为特征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神经放射学及神经病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存在小脑损害,其症状包括对声音反应迟钝或对声音的超敏感性以及在背景噪声下获取有用的信息困难,这类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言语发育、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感知觉异常及一些问题行为等[1],所以会误认为此类患儿较同龄正常儿童更易发生听力障碍,可能是其言语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共接诊的36例孤独症患儿,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听力学测试,发现部分病例有不同于正常儿童的蜗后听功能异常,现将研究结果如下:

36例孤独症患儿,其中男孩28例,女8例,年龄4-8岁,平均51±04岁。所有患儿均无耳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症状特点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中有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①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②言语、语言认识和非语言流异常;③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④对人、物和事物联系异常[2]。

12 测试方法 因孤独症患儿怪异的行为方式,很难配合行为测听,故本研究仅使用客观听功能测试,36例患儿均完成了声导抗、DPOAE、ABR、ASSR测试,测试仪器为GSI公司的TYMPstar中耳分析仪、GSIAudera脑干诱发电位仪和耳声发射仪,测试在隔声电屏蔽室进行,环境噪声

2 结 果

21 36例患儿双耳声导抗均为A型曲线,双侧声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ASSR各频率均值≤25dBnHL。

22 听性脑干反应结果(ABR) 36例患儿ABR反应阈均≤20dBnHL,其中30例患儿波形分化好,重复性好,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无延长,6例ABR表现异常,其中2例Ⅰ-Ⅲ波峰间期延长,Ⅲ波波幅低;1例Ⅰ波潜伏期正常,Ⅱ波以后各波潜伏期均延长;3例Ⅰ波潜伏期正常,Ⅰ-Ⅲ波Ⅲ-Ⅴ波峰间期缩短。

病例1,男,5岁3月,ABR双耳各波潜伏期均延长,Ⅰ-Ⅲ波峰间期延长,Ⅲ波波幅稍低,MRI排除了蜗后占位病变。

病例2,男,4岁9月,ABR双耳Ⅲ、Ⅴ波潜伏期均延长,Ⅰ-Ⅲ波峰间期明显延长,Ⅴ波波幅稍低,MRI排除了内听道占位病变。

病例3,男,6岁2月,ABR双耳Ⅰ波潜伏期正常,Ⅱ波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

病例4,女,5岁10月,ABR左耳Ⅰ-Ⅲ波峰间期198ms,Ⅲ-Ⅴ波峰间期171ms,右耳Ⅰ-Ⅲ波峰间期202ms,Ⅲ-Ⅴ波峰间期174ms,各波峰间期明显缩短。

病例5,男,6岁3月,ABR左耳Ⅰ-Ⅲ波峰间期205ms,Ⅲ-Ⅴ波峰间期177ms,右耳Ⅰ-Ⅲ波峰间期202ms,Ⅲ-Ⅴ波峰间期175ms,各波峰间期明显缩短。

病例6,男,5岁8月,ABR左耳Ⅰ-Ⅲ波峰间期193ms,Ⅲ-Ⅴ波峰间期169ms,右耳Ⅰ-Ⅲ波峰间期189ms,Ⅲ-Ⅴ波峰间期169ms,各波峰间期明显缩短。

3 讨 论

孤独症患儿的听觉神经功能与正常儿童是否存在差异是目前神经生物学关注的要点,关于孤独症患儿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生命早期存在脑过度生长现象以及广泛分布式的神经发展障[3],孤独症患儿文献报道各不一致,个别患儿的ABR各波潜伏期延长而未见其他异常,因而认为孤独症患儿听觉系统正常[4],也有作者认为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ABRⅠ-Ⅴ波峰间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5],本研究36例受试者中仅有6例ABR异常,且表现各不相同,但双耳对称性改变,提示声音上行传导通路的异常可能只是潜在的出生缺陷,或是在生命早期听觉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受到外因的刺激,而出现声音上行传导通路存在问题,其可能不仅影响了传入神经系统,也影响了传出神经功能,故对孤独症患儿应常规行听功能测试,并对其听神经中枢功能进行定期的检测和随访,有望对孤独症患儿寻找出更多关于听觉言语障碍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郭楚如,刘云珍,赵虎,等24例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5:86

[2] 李雪荣,陈劲梅,主编孤独症诊疗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8-92

[3] 曹漱芹,方俊明孤独症生命早期脑过度生长现象及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82

第3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儿童;患病;心理;开导;治疗

心理开导是儿科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在患病后其心理状态会发生改变,但与成人相比其心理状态又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在治疗时应重视儿童的心理变化,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全面恢复。本文对我院儿童患病后的心理开导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总结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儿童,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1.3)岁。

1.2 心理评估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韦氏智力测试(WPPSI)等方法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有6例患儿根据WHO 1992年制定的ICD-10标准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1]。

1.3 心理开导方法

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心理开导方法,具体方法主要包括:(1)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介绍同室患儿的情况,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交流,使患儿在入院时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生的敌对感。(2)针对患儿的性格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心理开导方法。(3)对抑郁自闭、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注意行为干预,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协助患儿与他人煎熬王,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4)做好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想起发放科普手册,定期举办疾病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使其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便及时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一起做好患儿的心理开导和心理支持。(5)鼓励一些勇敢的儿童,使其为其他患儿作榜样,带动其他患儿的治疗积极性。(6)对手术患儿及重症急症患儿,加强心理开导和关怀,帮助其认识到疾病的治愈可能,使患儿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7)设计各种活动和游戏,促进患儿间的互动交流,帮助患儿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2 结果

在心理开导前,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仅有36例患儿愿意主动接受治疗。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孤独、烦躁或自卑等心理。

经心理开导,患儿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得到了恢复,6例孤独症患儿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患儿均愿意配合治疗,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保障,身心健康得到了恢复。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达到了98.8%。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健康及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2]。心理开导是将语言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项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心理开导方法,减少患儿的不良情绪。儿科的疾病种类较多,治疗方法复杂。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可出现陌生、孤独、自卑、恐惧、不耐烦、暴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与遗传因素、小脑机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失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患儿的这些不良心理会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3]。儿童大多活泼好动,在其生病进入医院后,其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发生变化,患儿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能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因此容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低落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耐烦、甚至敌对的心理,不愿意按时服药,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一些患儿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度宠爱,好胜心较强,生病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忍身边的儿童,稍感到不满意则可能大吵大闹,甚至攻击他人。有的儿童已形成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防卫意识,希望得到家长和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方才愿意接受治疗。对这类年龄较大的儿童,医务人员应采用平和的语言和态度与其交流,不刻意恐吓或批评患儿,尽力维护其自尊心,使其能够主动的认识到治疗的好处,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有一些患儿天生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接触,尤其在患病后常表现为明显的自我封闭和严重的自卑感。若患儿缺乏家长和亲人的良好照顾陪伴,则无法与医务人员无法有效沟通,很可能会拒绝配合治疗。有的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后,体型发生改变,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在受到身边的儿童嘲笑和讽刺后,会进一步的加重其自卑感,从而抵触治疗,加重了原有的病情。医务人员在面对这些有自卑、恐惧心理的患儿时,应经常到病房看望患儿,并鼓励其同学家长多来探视。应善于细致的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揣摩其心理变化,从心理上加以积极的疏导,给予鼓励和安慰,并注意用语得当。可通过集体游戏等方式活跃气氛,树立其自信心,防止其产生孤独感。

儿童心理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干预重在长期干预,要根据患儿在不同治疗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开导。有的慢性疾患儿需要长期服药或打针,往往会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意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医务人员应明确的告知患儿用药和打针对治疗的好处,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可采用音乐疗法,或给患儿讲故事,目的在于放松患儿心情,使其转移注意力。对白血病等重病患儿,医务人员应常鼓励患儿,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4]。另外,患儿的心理状态与其家长的态度及行为有着明显的关系。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与医护人员争执。儿童往往以其父母长辈为模仿对象,会学着其家长的样子故意吵闹,干扰检查和治疗工作。医务人员应充分理解家长急切为患儿治病的心情,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并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一起做好患儿的心理开导工作。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应学习并掌握患儿的心理开导方法,将其融会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中[5]。通过恰当的心理开导,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CD-10 classification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Geneva:WHO,1992,252.

[2] 王建平.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298-300.

[3] 唐延松,魏钰书.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4):463-464.

第4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功能性构音障碍;气质;儿童;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39-03

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FAD)是临床最常见的言语发育障碍,患儿无构音器官的形态及功能异常,智力正常,但在构音、语言发育方面存在障碍,病因尚未明确,国内外报道显示功能性构音障碍可合并心理行为问题[1]。气质是人的心理特性之一,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2],可成为影响儿童行为、情绪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FAD儿童的气质特点,指导临床言语康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4月以吐字不清为主诉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发育行为儿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FAD的诊断依据日本听力言语学会制定的功能性构音障碍诊断标准:构音器官的形态、功能无异常;有正常的听力;语言发育已达4 岁水平以上;构音错误并呈固定状态。同时排除智力落后、多动-注意力障碍(ADHD)、孤独症及运动功能异常。符合FAD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66例,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4~7岁,平均(5.69±1.24)岁。

1.2 内容及方法

1.2.1 FAD儿童构音障碍评估 使用《黄昭明-韩知娟词表》,通过18项音位对比、36对最小音位对比和音位习得情况分析来测评患者构音情况。

1.2.2 FAD儿童气质特点评估 根据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理论,由Mc Devitt SC和Carey WB制订了从1个月~12岁的各年龄段儿童系列气质量表,并已在国内进行了修订和标准化。本研究所使用的是针对3~7岁儿童气质量表,由张凤等[3]修订后适用我国使用。该量表由100项反映儿童日常行为模式的条目组成,每个条目评分分为6个等级,由儿童养育者进行选择,计算总分。按总评分得到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心境特点、分心程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9个维度,这9方面总的、一般的行为特征就构成了独特的个人气质。根据气质9个方面的表现,再将儿童分为3个气质类型:①容易型。儿童各种日常活动比较规律,对新环境、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容易接受,情绪一般比较积极、愉快。②困难型。儿童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新的变化,对各种新事物接受很慢,经常哭闹、烦躁、不易安抚。③发动缓慢型。儿童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弱,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环境和生活的变化适应缓慢,情绪消极、退缩、低落。另有不能划到上述三种中的任何一种类型中儿童,其情绪、行为倾向和个人特点属于这三种类型的中间型或过渡型,故总共分为发动缓慢性、麻烦型、平易型、中间偏麻烦型和中间偏平易型5种气质类型。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 19.0进行频数统计、均值检验等处理。

2 结果

2.1 FAD儿童构音评价

66例患者构音器官检查均无异常,语言发育均达到4岁或4岁以上,构音患者主要错误方式为歪曲、置换,主要的错误音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舌面音和舌尖音,辅音错误以[c]、[s]、[z]、[k]、[g]为多见。

2.2 FAD儿童气质类型各维度分析

气质类型分布显示66例患儿分别为平易型33例(50.0%)、麻烦型8例(12.1%)、发动缓慢型5例(7.6%)、中间偏麻烦型14例(21.2%)和中间偏平易型6(9.1%)。表1显示FAD儿童气质9个维度得分,并与使用相同评定工具全国常模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在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和反应阈7个维度上,本研究儿童得分与全国常模[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气质特点

本研究表明,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气质类型以平易型为主,其次麻烦型和中间偏麻烦型占较大的比例。在气质的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和反应阈7个维度上,FAD儿童都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或高度显著差异。气质是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的持久时间)、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倾向外部事物还是内部体验),并且不依赖于活动的时间、条件、目的和内容而改变[2]。对患儿气质维度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可知:FAD儿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规律性较差、对新情景、新刺激、或环境的常规改变的适应能力明显不佳以及适应速度明显较慢、对外界刺激一般作出的反应较为微弱、心境以消极、不愉快情绪为主、集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范围等持久性明显低下、注意力容易因外界无关刺激受到干扰、对外界生理和心理信息的感知较为敏感。人的气质类型本无好坏之分,任何类型的气质均有积极及消极两方面的特点,但不同气质特点可影响儿童的行为活动方式,造成迥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本研究儿童总体上气质维度消极方面特点较为突出,是在进行言语康复治疗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2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气质与心理发育

FAD临床表现为讲话时吐字不清,某些字发音错误,常造成不同程度的交流困难,研究也发现本病同时存在各种心理发育问题,如国内外均有报道功能性构音障碍可能伴发一系列社会心理情绪问题,如注意缺陷、焦虑、自我评价低等[1],行为问题发生率某些高于正常儿童[4]。由此可见,除了言语障碍的矫治,FAD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同样值得重视。气质作为心理发育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兼具稳定性和可变性,是从新生儿时期就开始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在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的双重组织、调节功能。对个体本身,气质体现了对外界环境反应和在问题解决任务中的参与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就个体之间,气质则揭示出儿童在环境中影响他人、与他人相互作用、交往行为的个体差异。本研究揭示的FAD儿童气质特点体现了患者生理特点与环境相关作用的结果,气质特点中具有较多消极成分的儿童,由于口语交流表达不清,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周围人的嘲弄和取笑,不愿多开口与人交流,加重了社交退缩。如果家长老师未加正确干预,有些儿童可能合并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表现敏感脆弱、退缩,或易激惹、易攻击;而如他人对儿童表达不清给予过分关注,又会加重儿童紧张情绪,怯于表达,与退缩相关的特征更被强化。通过直接及间接的作用,消极的气质类型更容易成为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当儿童某种消极的气质特征较为突出,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如气质中某些消极成分与本病的疾病特点互为作用,并在与家长、老师、同伴的互动中不断加强这些消极部分,不但阻碍了儿童个性、情绪、行为的健康发展,还可能进一步阻碍了语言能力发育,对儿童心身发育和社会化过程带来不利影响。

3.3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言语康复的心理护理讨论

综上,建立在对儿童气质特点的充分理解把握,是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言语康复中的心理护理的原则之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体化护理:①临床评估和观察。医生完成疾病的诊断后,协助医生进行心理评估,与家长进行个人史访谈,了解患儿平时的行为情绪等方面的特点,指导家长填写气质问卷,客观评估患儿的气质特点。同时对患儿进行临床评估,观察患儿的言行举止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并与患儿简单交谈,综合采集主客观信息,完善心理护理的背景资料。②正确引导患儿。在前述临床评估和观察阶段,与儿童建立的良好医患关系,明确每名患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针对其气质特点进行心理护理。适应性和节律性比较差及反应阈较低的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容易出现焦虑、退缩、不配合,特别在前几次训练中,无法较好地配合训练师的要求完成训练动作。因此在训练环境下应多关心儿童的情绪,通过倾听患儿宣泄,允许患儿把压抑的情绪尽可能流露出来,让患儿感觉到护理人员在关心和理解他。在倾听的过程中应适时地做出积极回馈,并带动儿童情绪向积极方向的发展。构音障碍的言语康复有时候需要对某些错误发音反复纠正,持久性差的儿童可能很快不耐烦,干扰治疗进程。要把重点放在儿童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上,训练过程中可以允许儿童做短暂休息,但应通过鼓励表扬坚持让儿童完成每次训练的任务。还可以在休息中进行1~2个小游戏,分散儿童对训练的过度注意。对每次即将进行的新训练项目,主动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步骤方法。特别注意解释的语言应通俗简明,配合小儿各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以保证患儿能完全理解,消除儿童的陌生紧张感,达到较好的配合。③家长认知行为指导。FAD患儿家长都经历过本病带来的烦恼,特别是病情较为严重影响日常社交的儿童家长,急于纠正儿童发音,但由于没有很好的认识儿童气质特点,态度方法生硬,矫治不得要领,有的甚至会采取指责、逼迫、嘲笑、打骂等方式,不但不利于病情恢复,还可能使亲子关系恶化,加剧了患者消极气质特点,促使儿童出现叛逆、违拗、敌意,或退缩、自卑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此外,在医院有限的训练时间是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每次训练结束前训练师都会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因此,家庭中的训练巩固质量必须要得到保障。在完成气质评估后,要在第一时间内将结果告知家长,并对专业内容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帮助家长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准确认识病情。指导家长在家训练时学会顺应儿童的气质特点,采取针对性策略。如对适应性差、心境偏消极的孩子要多鼓励,多强调训练中的进步,适当给予奖励。对持久性和注意力都欠佳的孩子要将训练任务适当分解,每次练习不宜过久,当孩子感觉疲劳时更换训练任务,而不宜迫使孩子持续练习,可将不同内容交替进行。特别是可以把训练和儿童感兴趣的卡通片或游戏结合起来,增加患儿练习的兴趣,不断增加其自信心。④定期随访。患儿疗程中每周固定时间来我院训练,一般训练初始1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患儿的训练进展,通常安排在该周最后1次治疗结束后。以后每月随访1次,出院前进行总结。通过与训练师和家长交谈,重点了解患儿心理行为情绪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修正心理护理方案,确保取得个体化护理效果最大化。

言语康复矫治是目前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治疗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儿童及成人构音障碍评价的比较,发现二者平均错误音差异无显著性[5],提示儿童阶段的发音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延续至成年。因此,及时和有效的言语康复训练对此类患者较为关键,而在训练中如能关注每个儿童特定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心理护理的个体化,则既有益于构音障碍儿童达到更佳的言语训练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患儿心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Johnson CJ,Beitchman JH. Phonological disorder [M]//Sadock BJ,Sadock VA. Kaplan&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7 th ed.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0:2645-2650.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4.

[3] 张凤,姚凯南,杨玉凤,等. 3~7岁儿童气质量表(CPTS)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6(4):261-271.

[4] 赵云静,华天懿,赵亚茹,等.学龄前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儿童比较杂志,2006,14(2):125-12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