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 生产理论 市场
国内学术界在评述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时,认为该理论提出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结论可以为我所用,但它涉及的是一般性生产,抽掉了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衡量”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生产理论的正确性(高鸿业,1997)。应该说,上述评论在国内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也有一定的理论根据。通过精读原著,站在当今理论思维的高度,笔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缺陷。
只适用于完全竞争的企业
新古典生产均衡理论假设,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市场上都是既定的,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或者说对市场价格不能产生任何影响。事实上,市场价格是与行业内的企业规模、企业数目有着直接联系:当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大、数目较少时,市场价格的决定权掌握在这些企业手中;当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小、数目很多时,市场价格并不由每一个企业决定,此时的价格才真正由市场决定。
具有垄断性的企业类型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从经济运行现实来看,企业是追求最大利益的,采取合法手段,如果能够打败所有对手,成为唯一的市场供应者,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或者至少该行业中仅剩下少数的几家,出现所谓的垄断竞争情形。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厂商才有市场价格的决定权、市场技术标准制定权,才能具备更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垄断企业通过设置较高的企业门槛,阻止新竞争对手的进入。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决定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一个企业要么逐渐壮大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要么成为别的垄断性企业的兼并对象。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企业是一种普遍经济现象。
但是,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企业组织,却不能用新古典生产理论解释。这是因为,垄断性企业可以部分或全部决定价格;它的产品数量是不确定的,它根据市场价格、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等多种情况决定生产多少;它的边际成本并非一定递增,一方面当它的产量没有达到均衡点之前,另一方面收益于不断开发的新技术,都会阻止边际成本的上升。这说明,在市场经济中,最有解释力的生产理论应该是说明垄断性厂商的生产理论,哪一种理论能够对垄断性厂商更具解释力,它就更具科学性。新古典生产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当然具有它存在的理论价值,但因为它在解释垄断性厂商如何兴起、内部如何运作,不同厂商如何竞争与合作时,未能提供较有说服力的理由,其理论生命力大打则扣,是不言而喻的。
排除了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新古典生产理论的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每一个厂商对生产投入组合是十分清楚的,每一次组合的品种、价格都是最优的,时间都是最合适的,不存在任何调整的必要;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厂商拥有的技术与生产组合是配置最合理的,在新古典的模型中,一旦拥有这种合理配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持续生产,即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可以找到与之配套的生产最优组合,至于新技术从何而来,怎样实现最优组合,新古典经济学家似乎认为无须考虑;市场中任何一个企业生产均衡都是确定的,只要最后一美元的边际生产率在每种用途上相等,那么任何企业都可以实现生产均衡,而且在此均衡点处是最优的,也是稳定的;至于厂商的内部结构与运作机理,面对市场如何调整生产组合和信息系统,等等,新古典生产理论都没有论及。虽然该理论简洁优美,容易进行数理论证,但它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象他们的前辈一样仍然在对付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是既定的,其他有关的事实多少是确切知道的。
处在市场竞争中的厂商面临着极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环境,这些复杂因素可以用不确定性来概括。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市场是由许多个生产者、消费者、商品组成的,对市场要做到确定性的了解,那是一件无法实现的难题;不确定性是客观事实,不能因为追求理论的简洁、逻辑完美,而忽略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微积分、概率论被用来处理经济问题时,都假定对现在、未来的所有事实都有完全的知识和准确的判断、正确的行动,这不符合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因而,微积分、概率论不是处理不确定性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现有的新古典生产理论使用微积分、概率论等数学工具,是不可能探索不确定性的奥秘。支配经济行为的,要么是对行动将要产生的结果所作的预测,或者是依据常规判断而得出什么是适当行为的见解;要么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教训,而这些经验教训可能被证明是靠不住的。
忽视了生产本身
笔者之所以说新古典生产理论是从交换入手研究生产,而生产本身却被存而不论,这是因为有如下原因:
按照消费理论的模式建立生产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手持货币来到市场上,经过仔细挑选,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其均衡条件与最后1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均相等。新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番论证,得出生产理论与消费理论是相似的结论:生产者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购买到一定的生产要素,经过生产要素的多次替代,在均衡点处达到最佳生产组合均衡条件时,用于购买任何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最后1元所获得的边际生产力都相等。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生产与消费理论都是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产品(要素)组合的最优化,而且均衡条件的内容是如出一辙。
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这里所犯的一个基本错误就是把生产混同于消费,不管在他们看来二者有多大的相似性,毕竟它们还是属于不同的范畴;如果不同的理论范畴都服从于同样的理论解释,那么,理论要么变成了教条,要么就变成了宗教,其后果都是一致的,即取消了独立的学术研究本身。
生产要素所得是各自要素市场交易的结果
从边际生产力的角度看,工人获得工资,资本家所得是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而企业家没有利润。以前,国内学者们在评述这一理论观点时,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家替企业家辩护,因而该理论是庸俗的。在笔者看来,这是把科学的探讨与政治的评判混为一体。其实,包括瓦尔拉斯在内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恰恰是其理论逻辑的必然,因为他们是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待生产,从交易的角度看待生产要素的所得。既然生产只是一个空壳子,而每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交换时都获得了最优化的交易效果,那么,留给企业家的利润所得当然是零。这个结论看起来与经济事实不符,似乎也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唱对台戏,但事实上,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交换时是公平的,瓦尔拉斯也只是从交换的角度研究生产。
科学的结论只有一个,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瓦尔拉斯的结论是一致的,只不过瓦尔拉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企业内部,也许在他看来内部分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市场均衡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不同的经济学家因为理论体系的不同,往往作出各自的理论取舍,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规律,如果简单地用一个经济学家的结论评判另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对科学发展也无益处。
市场价格是确定厂商最优产量的唯一标准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均衡条件是,生产要素价格=边际产品价值,产品价格=边际成本,或者说,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产品的价格是既定的,那么,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厂商只有一个最优生产组合,在此生产组合下,其产量是最优的,生产成本是最低的。由此看来,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决定厂商最优产量、最低成本的唯一因素就是市场交易中确定的价格。
按照这种理论逻辑,厂商的决定者只须眼睛面向市场,厂商自身因素就会变得可有可无了;而且市场价格是确定的,通过生产函数可求出最优值,厂商成了一架理性的机器,它要么是万能的,因为任何生产组合都可以纳入生产函数求最优值;它要么是一个理性的傻瓜,除了简单而又重复的理性计算之外,实际上未能提供更多有解释力的理论说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伦理;道德经
一、伦理与体育伦理的含义
人与人相处所应遵循的道理,就是伦理。美国社会评论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认为,“伦理是一种贡献与渴望索取相斗争的道德体系”。伦理常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何智炫在《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一书中指出,“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体育伦理是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特性的伦理学研究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的身体性和比赛性。体育的这些特性与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导致体育领域出现许多不同寻常的伦理现象。体育伦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的道德现象的学说,是应用伦理学的一脉。体育伦理侧重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秩序及其所遵循的规则和范式。体育道德侧重于主体自身的修身养性,执著于人格心灵的净化和身心修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生中进行传统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体育伦理的困惑
第29届奥运会,给了人们太多的收获与启示。奥林匹克圣火的光芒与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交相辉映,作为中国人非常为之自豪。人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体坛健儿发挥高超的竞技水平,挑战人类极限的过程,感受到了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这届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一次展示,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体育在改革进程中取得的辉煌的成绩。毋庸置疑,北京奥运会已成为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引发了中国体育更深入、更彻底的改革。体育运动是人类的特殊育化方式,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其成熟或高级形态。
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伦理教育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之中应该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原本是人类共同语的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令当今体育界带来解释困境的诸多现象,比如,兴奋剂、黑哨、假球等现象。面对高科技的兴奋剂的使用,有人甚至感慨“尿瓶子冲击了体育伦理”。
面对这些,高尚的人类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的纯净也让大学生产生了怀疑。如何解读奥运会折射出的体育理念、体育制度及体育的演进趋势?如何回答现代体育大发展的同时带给体育的诸多困境?人类如何最终确立体育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这些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2.大学体育伦理教育的现状
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不能不对当前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体育精神”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有些学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根本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所谓体育精神、体育伦理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学生所有的体育伦理、体育精神的习得完全是自发层次的,甚至是作为公民的基本层次上的。在问卷中,有些学生把“进入比赛场不随地吐痰”也看成是体育精神。
身体,人之根本;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体育,不仅是强健身体的教育,更是打造合格的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过程,就是完善大学生个人人格的过程,也是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曾有句名言,“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人类的同类。”这也充分说明,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伦理的教育是不能缺失的。关注体育,就是关注人生;关注体育伦理,就是关注生命的质量。
在新形势下,在大学生中构建体育精神,树立体育伦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伦理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中人与世界关系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竞技体育运动中的道德、矛盾与冲突,了解体育运动中的秩序、法则与道理以及从这种关系中引申出的“应当如何才是正确的,符合人类体育精神”的规范要求。
现代体育伦理无疑是对传统体育伦理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不可分割的。单独地宣讲现代体育伦理,学生会感觉诸多问题是无缘之水,缺少根基。所以,传统体育伦理的教育是进行现代体育伦理教育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三、用《道德经》进行体育伦理教育的可行性
1.第29届奥运会给体育伦理教育带来的机会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不但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耐力和活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崇高、纯洁的精神和道德。”在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诸多挫折,但人类企求和平、追求进步的梦想始终未曾泯灭。可以说,现代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共求发展、和平相处的盛会,整个过程体现了全球性的体育价值观以及近乎统一的体育伦理。作为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体育伦理对全球的体育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这充分说明了将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精华在大学生中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值得尝试的工作。
第29届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另外,“促进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也是核心内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闭幕式的致辞中用“无与伦比”评价这届奥运会。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者而言,结合这次奥运会用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体育伦理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教育则是赶上了“无与伦比”的好时机。
2.《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现为“天人合一,和合中庸,尊德重礼,立德事功”的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但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诸多具有借鉴、指导意义的经典之语。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5000余字,却几乎涉及到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有人说:老子5000言,是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哲学、伦理学、生命学、人体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等等。这也就是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
有许多学者认为,老子思想和周易是中国文明的本质和脊梁。此言不过。现代伦理学当中出现的标准、价值、价值观对比、优先选择、目的、行为、选择余地、后果、风险、防备原则、选择、控制、自主性、责任、知情权、公正性、人权等重要基础概念,在《道德经》中均能找到对应的理念。另外,应用伦理学当中的主要理论,如必然论、功利论、德行论、道义论、契约论等,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相应的印证。这也是笔者认为用《道德经》进行现代体育伦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具备可行性的原因。
3.《道德经》与当代体育伦理
《道德经》开宗明义地讲:“道可道,非常道。”反映了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对照当今的整个体育界,游戏规则、裁判守则、竞技过程、金钱荣誉等与体育相关联的一切,无不遵循着一个“道”字。
萨马兰奇说过:“运动员一旦获得成功,金钱、荣誉就会蜂拥而至,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明星,可是这种一味追求创造体育辉煌的年头不应置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于不顾。”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事业有成需按“道”而行,成名之后对金钱和荣誉更需“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高尚的体育伦理道德之“道”,这个“道”就存在于人类崇尚的纯洁体育精神之中。
“无为”的观念也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之一,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正所谓,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有些人认为,无为的观念是一种倒退的政治观,不适合现代社会。这是对老子的一知半解。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无不为”。当今世界体育出现的意甲、德甲以及西甲联赛的全球性,社会黑恶势力的染指比赛、兴奋剂的屡禁不止、假球黑哨的愈演愈烈,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要无为,远离污染,这就是体育伦理的要求。所有正义的人们为了体育赛场上永远飘舞不落的道德和伦理旗帜,对于丑恶现象应当是坚持抵制,让丑恶由自生到自灭。试想遇到打假球的队伍,足球观众都不出钱观赛,这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无为,必然会对造假者形成重大的打击,为净化体育赛场起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中体现颇多,它用“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讲述万物的对立和转化。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体育的发展不能寅支卯粮,在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推用、平衡各队利益与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经历了超越自我、超凡脱俗的过程,最后返回到“道”而获得与“道”相合之身,具有与道圆融的智慧,究极天地宇宙至理。他的自然和忧患意识等等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利用的思想。当代社会人们不缺斗志,恰恰是充斥了太多的浮躁之气。对于运动员而言,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很难达到成绩的颠峰;对教练员而言,不信科学,不循规律,无法保证训练的结果。对于普通人而言,讲究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除了是很好的养生之道外,更是展现高尚体育伦理道德的基础。
四、体育伦理教育的思考
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国际沟通的重要桥梁,民族和解的剂,是展现综合国力和国家精神的重要舞台,也是培养健康身心的重要方法,更是体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星光大道。在大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体育伦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利益因素成了体育运动的最终动力,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正让纯洁的体育事业受到巨大的威胁。
对于体育伦理观而言,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每个国家都关注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了多少金牌,拿到了多少奖牌。但获得奖牌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则更应关注。凝结了纯洁体育精神的奖牌,永远是人类体育文明的珍宝。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伦理的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赵立军.体育伦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湘溶,刘雪丰.体育伦理学论纲――一种新的见解和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3] 刘湘溶,刘雪丰.体育伦理:理论视域与价值范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培超.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香华.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2,(5).
钟毅平教授长年致力于社会认知研究,成果显著。《社会认知心理学》是他继《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与实践社会行为》(1999)和《听障学生社会认知及其发展研究》(2007)两部著作后的又一部有关社会认知的力作。该书旨在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社会性知识如何在人们的大脑中进行构建,人们怎样理解他人,对社会信息如何进行推论并形成判断,如何预测他人的行为以及我们该如何反应。在本书的前三章,作者从整体上阐述了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相关,并着重解析社会认知、社会认同、社会表征和话语心理学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介绍了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以及自动与控制加工、内部聚焦于外部聚焦加工。本书的后七章,作者对社会认知的中心议题,即社会知觉、态度、归因及归因理论、自我和社会认知、偏见、社会判断、情绪和社会认知,进行了详尽论述。纵览全书,钟毅平教授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有着如下的特点和特色。
1 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心理学既古老又年轻。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从西方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比西方要晚、要慢,因此,很多心理学书籍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心理学内容,或对西方心理学著作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国内一些心理学著作有着严重的翻译痕迹,常让读者如同嚼蜡;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著作,概念和条条框框过多,没有将内容阐述详尽,让读者深陷云里雾里。然而,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做到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譬如,作者在解释什么是“社会脑假说”时,毫无深奥难懂之言语,寥寥几句便表述清晰:“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人会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作者在阐述“自我”的概念时,超越了抽象和晦涩,而使得“自我”的概念通俗易懂。在阐述图式及其对信息加工的作用、自我及自我表征、社会认知中的判断启发式、记忆中情绪的认知表征等章节中,无一不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平实的表述和流畅的行文,从而更近一步走近并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
2 旁博引证,结合自我
对于每个研究主题,作者介绍了大量经典的研究和实验。譬如,在论及“对应偏差”时,作者通过多个详实生动的实验例子来阐述三种对应偏差的经典研究范式,即琼斯和哈里斯的态度归因范式、罗斯等人的智力问答游戏实验以及行为者——观察者效应。当论及“刻板印象”时,作者引证了更多的实验范式,如泰勒的刻板印象激活扩散实验、泰弗尔的刻板印象经典实验等。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大量新近的理论和研究。作者在旁博引证的同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他人观点和相关研究,而是在理解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譬如,在阐述矛盾态度时,作者结合了自己“对乙肝患者群体认知的矛盾态度”的研究,提出个体对乙肝患者存在矛盾态度,即个体对某一客体同时持有的积极和消极态度,矛盾态度的加工是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评价予以修正的过程。在阐述单纯接触效应时,结合了自己有关“刺激呈现次数和位置对纯粹接触效应的影响研究”,提出纯粹接触效应的获得是一个内隐学习的过程,被试在进行偏好选择时通常都是依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的选择。在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这章中,作者在引证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心理学在对两对加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自己的总结。
1903年,George Gissing就说过,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也就是说,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近年来,自我与社会认知已成为当前社会认知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众多知名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这期间,钟毅平教授关注于自我正面偏见、自我参照加工、自我的程度效应等方向,成果斐然,在国内外知名刊物《Neuroscience Letters》、《心理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与当代大多数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一致,作者认为自我具有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内隐的自我与外显的自我等多重形式,即自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概念,而是一个多重的概念。随后,作者就自我的结构和在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方式,对多种相关网络模型、自我库模型、多重个样本模型、平行分配加工该模型等认知模型进行了细致阐述。娓娓道来之中,作者结合自己对自我研究的经验和理解,向读者呈现了自我研究的发展历程图和研究方向。
3 与时俱进,关注前沿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认知过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50-01
一、起源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下述理论流派: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本文所探讨的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理论假设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的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叶浩生,1998)。并提出了相关的假设。
一是心理过程能够也应该科学地进行研究。
二是心理功能的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被提出、建立。
三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行为和意识的研究,对心理功能模型展开证实、驳斥、甚至是修改。
四是认知过程对我们接收的信息进行灵活的组织和控制。
三、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还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实验室研究。实验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实验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有助于收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成为认知心理学经常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种是个案研究。皮亚杰采用了临床面谈的方法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并引进临床法与数理逻辑作为分析工具对个案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阐释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尝试去解释以下一些心理现象。
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记忆的信息输入、储存和丧失的多重储存记忆模型,认为存储是其记忆模型的结构要素,还提出了一些控制和影响记忆的因素,如:注意、编码、复述等,这些因素与存储紧密关联。
知觉: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研究是最值得一提的,通过对知觉的研究得出了“完型倾向性定律”,Pragnanz(1981)提出了下述图形组织原则:临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图形-背景、共同命运等(希尔,2000)。
注意: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是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而是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这个理论也被叫做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彭聃龄2004)。
社会认知: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知当中,并被固定化;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周晓宏,1997)。
五、评价
优点:(1)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方面贡献很大,突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遵循的经典:刺激――反应公式的局限;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不同的是: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得出了很多可验证的结论。(2)在研究方法上与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不同,认知的研究方法将其解释的基础建立在机能,心理的层面上,而不是以生物还原主义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尤其是格式塔学派的完型思想,提供了比较好的解释图景。(3)心理学的认知研究范式对人类行为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在实践应用中体现了很高的价值。认知研究方法关注人内在的心理过程,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教育,咨询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缺点:(1)过于将心理过程简单化。(2)不真实和假设过多。(3)太冰冷。
参考文献:
[1]彭聃龄.2004.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19.
[2]希尔.2006.耿文秀译注.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9.
【关键词】《乐记》 《声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特征分析
人的心理是每个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整体体现。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各种心理特征和形成的过程,以及人的本质和属性。由于人本质的二重性――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结合体,决定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属性。我国音乐心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代的哲学、乐论、美学著作等史书中,都有许多有关音乐心理学的内容。
一、《乐记》中的音乐心理学特征
《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部经典著作,蕴含丰富而深刻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书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的思想,阐述了音乐与人心理的关系,揭示音乐与人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提到音乐的和谐性可以化育万物,音乐具有养生的功能,这一观点为音乐养生和音乐治疗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春秋战国的音乐心理学具有发端早、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尚属哲学心理学范畴,缺乏独立的音乐品格。真正将音乐心理学引入中国的是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德国的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他将当时的德国比较音乐学、德国音乐教育等介绍到中国。
二、《声音心理学》中的音乐心理学特征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中国音乐心理学从1949年到1979年处于沉寂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活跃起来。当时,音乐心理学明确了自己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者广泛吸取西方音乐心理学各流派的学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由于有中国音乐界众多学者的参与,音乐心理学拥有较大的潜力和生命力。
王光祈的论著《声音心理学》以心理学方面的观察为基础,介绍音乐心理学中的乐音感觉,并对声音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做出诠释,认为“凡是研究声音之感觉及音之辨查,均谓之为声音心理学,反之,凡讨论音乐作品结构上和演奏上所引起的美感则谓之为音乐心理学”。
王光祈的《声音心理学》写作距今已有70多年,在促进国内对国外乐音心理学的了解方面的确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并且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还值得继续研究。“利用西洋科学”来“整理吾国文化”作为王光祈音乐研究思想的一个根本立足点,体现他对本民族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王光祈在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努力的同时,也为东方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学界的学者相继发表数篇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刘沛、周立撰写的评价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概况的多篇文章,都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张前的《音乐心理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概貌、研究对象和音乐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趋向;赵砚辰、李滨荪等有关文章亦涉及到研究的方法、性质、对象等。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在借鉴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并发展了自己的观点:王次荻砸衾执醋骷耙衾窒胂笮睦斫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黄虹在音乐诸要素的心理反应、音乐教育及音乐欣赏、作曲家心理及个性形成方面进行了研究;罗小平对音乐心理功能、音乐欣赏、音乐的传播心理及音乐才能等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考究等。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音乐心理学学科构建初见成效。
结语
目前,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对音乐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显著的是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治疗、音乐实践理论等方面,应用性研究已成为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自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也参与了世界级的音乐治疗大会。随着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深入了解,音乐心理学的重要性体现得更加明显。音乐不再单单是满足人们精神慰藉和审美的需要,音乐的用途已经朝着多方位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古代音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都伴随着同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思想发展的轨迹。无论是道家的大音希声,还是孔子的中庸之道,无不展现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学内容。魏晋玄学至宋明理学,每个时期都在充分吸收先前的文化思想后对其进行改良,因此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思潮,并悄然的进行改变。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音乐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科研究工作的展开,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管我国在音乐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力量相对其他学科较薄弱,但已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到音乐心理学建设中。各界学者的研究将为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钱谷融.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孙伟.音乐心理学学科内容本系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3).
[5]罗小平.试析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
[6]杨和平.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解读与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1).
[7]高天伟.20世纪下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
从专业角度来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玄学,它是受了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有关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一般来说,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它涵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感觉、知觉、情绪、人格、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意志、问题解决、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讲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很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研究需要使用SPSS这一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心理学专业本身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科探讨的生理作用会直接影响人们。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学科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SPSS软件应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等相关课程。
我们可以认为,犯罪心理、读心专家等影视剧的内容确实涉及心理学的知识,准确地说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应用与结合。不仅是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也随时随地陪伴着我们,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还不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心理学的应用,只是很多人未曾发觉。
那些经典疗法
除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咨询技术,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催眠术、房树人测验、箱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给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地使用催眠可以起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所以说,催眠术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极强的科学性。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1939年,受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将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中,让孩子们在箱子中游玩。这个箱子被孩子们称为“神奇的箱子”,这一儿童心理治疗方法被命名为“世界技法”。箱庭疗法呈现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疗法的创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同时,它也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以上的这些疗法可以看出,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救赎与自助
身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学习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后,我发现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独一无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们,没有人是奇怪的和应该受到歧视的。在生活中,我学着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自然,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心理学专业和我的老师们。大学期间,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历,表达他们的看法。你会发现,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温柔、风趣、耐心、体贴,他们能理解、包容每个人,交谈时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并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温暖的力量。对我而言,心理学不仅修炼我的内心,更让我懂得接纳与放下。
心理学不仅可以助人,还可以自助。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忙指导你如何从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学可以教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体;咨询心理学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或帮助他人学会正视自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纵使学习心理学专业有众多优点,但如果你是抱着“学了心理学我就能看穿别人”的心态学习这个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许多书籍在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学神化了,这才使得人们对心理学产生误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直接教你看出他人的眼神、动作传达什么意思,这些根本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主流知识。其实,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中,会有众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背记,因此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打趣地说,学了四年心理学,活生生地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
就业及发展方面
现在,想必大家对心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销售工作,是大多数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读研深造等。总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最终在于自己的选择。然而,在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有太多人对心理学仍存在误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重视心理学,所以尽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面很广,但需求量不太大,就业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旦到这些岗位工作,就会体现出他们特有的优势。在工作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他人更宽容,这与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内,心理学作为一门朝阳学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来发展。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要求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1]。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开展医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近几年医学心理学改革要明确其自身地位和作用,构建并合理调整学生的咨询技能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课程教学
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发展高度重视,大学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被合并入综合性大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变迁和改革,临床医学对心理学的要求已经跨越理论的需求、观念的更新阶段,更多的要求解决实际问题[2]。我校已经将医学心理学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授课计划,主要针对临床、口腔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但作为选修课纳入医学生的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医学院将如何正确的开展心理学课程?怎样的改革才能紧跟社会“潮流”?
1明确心理学教学的作用,适度增加教学时数
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深化开展立德树人,高校改革、学科发展的重点分支。长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比较而言,对生命、患者、患者家属的人道主义的培养空间较小,社会道德、医患关系等因素重视程度低。以致少数医生渐离对生命的重视,医患关系紧张,各种矛盾频发。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加大课程的覆盖面积,是引导医生关爱生命和患者的必修课程,也是向伦理、社会、法制的新医学模式变更的必要。医学在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基础医学、心理医学、人际沟通等价值观都融汇于教学当中。医学心理学可以辅助在校学生改变思维逻辑、情绪控制和沟通方式,让医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重视医患关系、缓解各方纠纷、和谐医疗环境。之所以,长期以来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已被执业医师考试定位必考科目,是因为在综合新大学医学院的教育和社会对医生能力的需求医学心理学地位非凡。
2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形式多样的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但与医学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在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比例较少。因此,医学院校的临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让医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论学习、增强其动手操控热情和能力。心理治疗与咨询所接触病人属于非一般人群,治疗手段异于临床的基础医疗方式,多数案例只能一对一治疗,案例可用于课堂但不可实验观察教学,心理学实验能把各种案例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提升医学生对心理学实际应用感触和理解,提高学生科研和创新的意识。心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多数人把它当成一门文科来学习,这和心理学教学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关系[4]。心理测量、咨询、诊断各个方向的理论和实践,在当下的各种文献中也少有提及。这些实用性、灵活性很强的技能如果学生都可以掌握,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对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认知,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你、我、他,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和他人服务。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展示、讲授、交流、实景剧、转换角色等多种学习方法,应用当前先进“个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经典案例进行组合。另一方面以合理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改进教学。医学的实践技能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依靠、同仇敌忾的。科研课题的辅佐,老师能够及时掌握专业的研究动态,把科研中各种成果和专利应用于教学研究,为理论与实践增添不同的“色彩”。大力提倡在校师生积极申请学校“各种课题基金”,老师申报的项目可带领部分学生进行研究,学生申请主持的课题要求选定教师在各方面进行学术指导。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以学促教,学教相辅。既为科研学术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又可以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添学生咨询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也就是利用心理评估与各种治疗手段的过程中,既学习书中理论也需熟悉对应的操作技能,即心理咨询、各种检测的使用。临床医学通用的心理测验包括应激及相关问题、人格、智力、心理与行为问题四类,其中自陈式量表可以指导来访者自行填写,而他评式量表需经过严格培训方可实施操作。在心理咨询中,学生要收集来访者的资料,学会初诊接待,然后掌握相关具体的咨询方法。学习如何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制定个体或团体咨询方案,并结合具体问题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最终评估咨询效果。各种咨询技巧,各种有效的方法主要要求训练者熟悉掌握训练放松和放松想象法;认知方面的疗法要求训练者适度把控相应的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明确突发事件、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适的情绪和行为,领悟该理论,及时修通和再教育。
在今后的医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高医学心理学在大学课程的覆盖面,并侧重引导其独立进行实践、咨询的能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针对性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的上升,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正符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将更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和职业潜能,更能适应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栾树鑫李敬阳.“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8-8.
[2]李朝晖.当代心理学危机———从理论心理学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221-222.
[关键词]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药品营销心理学是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解决医药营销实践活动中心理问题的学科,该课程对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医药营销专业人员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内容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医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导致培养具有优良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营销人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改革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的营销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调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依然是以理论讲述和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兴趣低迷,从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缺乏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从而缺乏实训操作和实践锻炼,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只能纸上谈兵,从而与我们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三)教师缺乏营销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均是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医药营销市场的实践经验,没有企业或医院任职的经历,也就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医药营销观点落后,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教学方法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体会自我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药品展示中的心理学原则”这一内容时,通过分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药店招牌、门店、橱窗、商品陈列、购物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也可以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能够调动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经典案例为基本素材,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消费者的需要和购买决策”内容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药品能够成功营销,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白加黑感冒药和荣昌肛泰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白加黑感冒药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相符合,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荣昌肛泰采用贴肚脐治痔疮,避免了栓剂、膏剂直接给药的弊端———容易被排泄而产生药物浪费。用药方便,随时随地可用药,一天贴一片,24小时持续有效地治疗。通过对案例分析讲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够更好的诠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消费者的个性”这一章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药店中的相关角色,如药店销售人员、店长、消费者、消费者同伴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进行模拟营销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二)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出课堂,深入一线,到医院或药品生产企业参与实践锻炼,从而增强实践能力,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将营销理论与现实业务进行有效结合,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理论教学之外,组织学生参观医药公司、零售药店等,让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实践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医药营销人员到校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介绍他们的营销经验和营销策略,加强同学们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内心不断求知的欲望。
三、结语
《药品营销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旨在提高学生在医药营销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营销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药品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丛媛.药品营销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刘刚."药品营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郑美娟.药品营销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吴小苹.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元理论注重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形式化检视,通过诉诸语言来分析、检验和判断心理学,尤其是现存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同时,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心理学的理论现状,以揭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近年来,在西方又出现了一门系统地探讨心理学自身问题的分支学科——“元心理学”(meapscooy。美国心理学元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雷科弗提出,元心理学是比心理哲学更宽泛的概念,它重在考察心理学范围内科学哲学所考察的典型议题,如理论的可接受性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对心理学的元问题即学科内部的最高问题的质询和解答来澄清自己实际上已经选择的理论类型,并通过对这些类型的批判性检视,达到新的心理学发展境界。
元心理学是心理学之学,是以心理学自身的理论陈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尽管目前西方仍有不少学者对元理论概念及元理论化研究趋势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不少严厉的批判。但是近20年来,许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元理论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渐成熟同时也对当前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中的“后基础论”运动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元理论化研究趋势已被视为许多学科理论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是获得对理论深入理解的方式,构建新理论的序曲,形成超越的理论视界的资源”111。特别是在当一门学科的主题概念出现某种新转变时,元理论能够在修正目前该学科所通行的范式和纲领的研究中发挥出重要的理论组织功能。
同时,当某一学科的研究很久没有出现进展时,似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许多研究越来越困惑,元理论化研究更能够凸显出其内在的学理价值。其通过对学科奠基者当初提出的学科目标建设的可行性、理论的恰当性等基础性问题提出反思、追问和质疑,进而寻求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长期处于众多困境之中难以自拔,于是元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出现便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西方主流心理学一直信奉“方法中心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危机也多被归结为“方法危机”。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建构理论过程中却连续遭受挫折,不少心理学研究者便开始尝试超越方法论的传统,探索心理学的新的建设与发展途径。后现代心理学无疑是当前西方心理学众多流派中的积极探索者。
作为一种泛化思潮的后现代心理学研究取向,其在许多方面包孕了自己对心理学科中的元理论问题的反思、追问和解答。后现代心理学在哲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建构实在论(ccnstrutverealim)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本体论思想,拒绝形而上学和元理论,这就意味着对旧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和克服,将建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作为自己的发展任务,他们不得不自觉地将元哲学问题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并在这方面进行重要的重新建设与构造;在科学观方面,无论是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还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均普遍以有机整体观、生态科学观为武器,试图实现“世界的返魅”再现“科学的魅力”,进而建构起内生性的“真善美统一”的后现代世界观与科学观;在心理学领域,后现代心理学通过不断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赖以立足、发展的理由及方法的反思、追问和判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离散式的元理论。近20年来,西方后现代心理学在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主流话语系统进行批判为先导的前提下,重新解释与建构起了新的心理学的知识观、真理观和意义价值论,其中出现的众多新的研究范式,特别是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等流派,在知识论和认识论领域所开创的“后继认识论”(rucesrepistenology)更是在元理论层面上对以科学主义为代表的实证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思想的一种有力否定与超越。
除了对科学主义的心理学的知识观进行批判的同时,建设性的后现代心理学还对目前另一种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一认知心理学进行了批判。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元理论核心假设是物理符号加工系统,主张物理符号系统类似于人的心理表征机制。而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元理论核心假设,不是“心理机制”或生理机制和表征而是话语、技能和能力。表征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者则认为,谈话的方式才是中心;谈话本身提供的不是“心理表征”而是“心理工具”可以服务于修补与指示的双重功能,也都可作为发现已有意义的符号。心智表征的真实是从社会获得的,其不是对真实事物的指代,而是对在社会传统中运用修辞和文本方式建立的实体的指代,即“理论方法”。当前即使与认知心理学关系十分密切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也批评了经典信息加工理论的“表征”核心概念。例如,格拉斯费尔德和斯皮罗等人便认为,知识并非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一种解释和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其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重视“知识的表征和信息的输入”问题,这就等于给知识赋予了预先的客观确定性和权威性。所谓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概念及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学习设计原理,无不反映出传统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灌输”思想。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并不是信息输入传递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转换、加工的建构过程,其中个体的经验信念、活动参与、语言灵活性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也相当关注“怎么做”的方法论问题。尽管后现代主义者不习惯于使用方法一词,但有时他们也用近似于方法论的术语讨论真理与知识问题。在与现代主义者作斗争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方法,不存在务必遵守的程序规则。存在的只是他们后现代主义的反规则和怀疑一切的严格作风。后现代的方法论是后实证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的。他们甚至声称,就方法而言,“怎么都行”。而作为对现代心理学“科学方法”的替代者,后现代心理学主张这样两条方法论途径:内省的反客观主义的解释和解构。“解构”注重否定的批判能力,而“解释”则侧重表达某个积极的观点。在现代心理学的领域里,解释的特点受到严格的规定:寻求协调、追求对真理的统一,而不是寻求各种方案的扩大和增加。而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解释理论中,解释已经不是深入根底的追求真理的活动,而是起中介作用的个体化理解形式。“任何一个文本的无限数量的解释(意义)都是可能的”。所有的文本意义、所有的解释,都是无法确定的。所有的解释都是等价的。他们拒绝让某个陈述高于另一个陈述。社会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将话语分析方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话语分析方法并不亚于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与这种基本方法相关的方法还有访谈法、叙述一写作法、介入观察、协调理解、争论研究等方法。他们还创立了G方法,主张将主观性纳入人的行为分析当中,并对其进行测量。这应该说是近10年来后现代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许多积极探索成果。
同时,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主张也涉及了心理学的实践论问题。实践论是与方法论相联系的另一个基础性问题,即“如何去做”之类的实践应用问题。这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超出了元理论的既有研究范畴,但是实践论题本身的重要性也迫使元理论研究,对于实践问题不得不对理论的应用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因为如果任何形而上学的元理论是无用的,那么,有关后现代心理学的一般性质和结构之类议题的讨论,同样是多余的或者是无用的。倘若一个心理学理论问题的解答是有意义的,那么其必然是人类实践所必需的。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基础性问题的反思和探讨,也理应涉及元理论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后现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生活实践的哲学,而后现代心理学也特别强调要有一种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和实践操作的心理学。正如建构主义者波特(pq«t2000)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有利于心理学实践向这样四个方面的转变:(1)促进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的转变。(2)从个体中心模型向关系模型转变。(3)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转变。(4)从经验实证向话语分析转变。
波特还批评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心理学未能将人的实践活动概念化,未能认识实践的行动定向和协同来建构其功能,也未能说明实践如何通过人的分类、公式化及定向活动获得意义。话语心理学集中强调了自然情境中关于现实和认知的“文本”的产生过程,这种文本是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说,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承认。但是这种所谓的新的心理学样式进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对学科和职业实践活动的贡献,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值得进一步关心的问题是“后现代心理学能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能否为心理学的职业和专业实践上有所丰富呢?”后现代心理学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重要问题。格根指出,现代心理学中,在学术性知识与实践的应用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强的鸿沟与等级之分,而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区别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消除。揭示世界的理论并不是对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在社会中的话语行动建构。所导致的结果是,理论是其自身的一种实践形式。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自身的形式,理论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实践是技能化的做事(skilledpefmance)'为了使心理学家超越学术专业活动的话语世界,更直接地丰富自己的实践形式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后现代研究者一方面强调心理学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文化实践,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增加有效用的实践操作系统的探索,以便能使目前现代心理学的主要专业职业实践成员,如心理治疗、咨询、教育、测量和组织管理工作者等能够从中受益。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模式已经出现在家庭疗法、叙事疗法、交往互动疗法等职业实践中。随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也会得以进一步加强,必将会给后现代心理学获得更大的内在生命活力。
笔者以为,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工业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探索,且其本身也正在处于发展及完善之中,受到我国心理学界重视也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因而要对其元理论探索成就作出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尚为时过早。根据一些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似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的结论:首先,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当前心理学对学科自身的反思。对学科问题的反思、追问和解答是寻求学术繁荣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日益勃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心理学理论反思的逐渐深化。心理学理论研究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最后根据,因而是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元理论。作为元理论的心理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学科中的最一般公共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经常反思心理学科的基本问题,从而重新整合自身。作为元理论的心理学,为了同人类知识、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相衔接,它不断地面临着基础问题的重新组合压力。而后现代心理学正是基于后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对心理学的许多重大学科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探索和创新。后现代心理学并非完全的反知识、反科学、反技术的基本本体论形态,而是要“使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扭曲需要让位于一种本来就应该是合理的并且是开放的心理学了,并且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充满思想、记忆、知识和态度的人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它强调在后现代的科学观、技术观、实践观基础上,建设更加人道的合理的理想的“后现代社会”探索新的精神样式、文化样式、心理学样式;其在人格的整合、话语心理学的分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积极性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