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美术教育专业;困境和对策
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将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作为课程设置与内容的改革新成果。我国高校对美术专业的设立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探索,关于美术专业艺术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其中也还存有一些缺失。就现在高校的教学具体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争取让日后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一、美术教育专业在艺术设计中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1、轻理论、重技能
和传统的教学就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甚至于艺术类的所有教育都存在轻理论重技能的缺陷。可是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是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持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美术设计不能仅仅是一个模仿练习,而是对于艺术设计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模仿练习中无法完成的。高校中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忽视,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枯燥让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学校不科学的课程设置,也让理论教学进程缓慢的原因[1]。
2、不够科学的课程设置
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被很好的落实。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一般院校采取的方法就是借鉴名校中的设计课程。但是,学校与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会让教学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除此之外,教学体系的残缺也会让课程显得非常单薄和不理想。
3、不够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专业和美术教育的结合必然会让课程增添许多特色之处。可是相关的美术教师却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而去教的问题。依照现在的高校教学情况来看,在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还是以旧思维进行课程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换句话说,教师注重的依旧是设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在其中加入美术教育的内容,让课程不具备特性与师范性。
二、在美术教育中专业艺术设计的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课程设置加以改革,发展特色性教学
一项课程的开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所以对于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2]。对于此类课程的设计必须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进行专业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时,要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在其中也可以选修一些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课程。对于学科之间的教学和交流也要不断加强,这是为以后综合性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所涵盖的部分有很多,比如印刷品、美术、广告等等。高校也可以根据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来选择自己办学特色,这样也能促进性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2、改变教学组织的形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导一直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听课,但听课效果却越来越差。尤其是在艺术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将教学理念与情感相结合。这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消除对课程的抵触感。对于课程中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应该是逐步渗透的,不能将一整个知识点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倒出,应该科学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教学课堂中,将知识进行有机的分解,按阶段完成阶段性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而对于美术教育的融入也是不能少的,教师也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课堂,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师,教师在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让学生能产生实感,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3、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艺术设计的最终源泉就是创造力,这也是高校设置艺术设计课程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有了想要问问题的冲动,才会在生活中细心的发现无限可能。除此之外就是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和艺术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基础知识为联想提供了源泉,提供了思想,引导了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新灵感的发挥。当然,对于学生再设计中的创造也是要给予鼓励的,这也是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一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时,要将现存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找到更好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进而能也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解决。我相信,专业艺术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一定会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杨晓莹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斌.基于创新型CG人才培养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158-159.
[关键词] 艺术 教育 管理 体制 对策
本论文获陕西省首届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全国各高等院校比较特殊的一种教育群体,目前也是高校需要急需解决与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考生和急剧增加的艺术类毕业生队伍,我们需要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与完善教学模式,使得这样一个日益膨胀的群体得到更好的文化教育与社会责任义务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将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的方法应用于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与管理中,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难题,是一个各高等艺术类教学单位不容忽视的普遍性问题。
艺术类课堂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将德育的考核成绩放在教学的首位
德育是一个学生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去接受的一种特殊大学教育,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门功课。可是许多艺术类院校在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忽视了其教育的力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学生走进社会后所缺乏的重要课程之一,应引起社会各界教育人士的关注。德育是一个人到社会上必须学会与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高校学生,由于专业教育的注重,对于德育的忽视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举措。
艺术类专业教学应提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美育创作理念
“生活与艺术”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与重视。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指导与参考美术书籍,没有生活体验与写生等重要教学环节的贯穿。这样的教学有几点不可取的地方:一就是教师无法将课程的要点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生硬地去接受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狭窄的知识界面;二是学生在参考美术书籍时,由于时间与实践经验的约束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变成临摹、抄袭学习,缺乏生活感受与原创作品意识;三是阶段性的教学缺陷使得很多教学环节脱节,连贯的教学体系被各个单元教学环节逐步瓦解,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美术专业知识教育;四是美术教育逐渐变成书本的、闭门造车式的枯燥理论教育。缺乏生活实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缺陷性的美术教学,它使得美术教育变成无源之水,对于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与树立正确的美术观、人生观是很不利的。
艺术类专业教学应注重对新学科、新专业的讲解与融会贯通
专业教学不是对教材的解读,也不是对于教案的详细讲授,而是一种结合教材、教案、结合当前社会该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与传授。只有多关注该专业的发展面貌与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意义。目前许多教学单位为了个人的职称评比,各种专业教学丛书不断出现与翻新,这些教材往往在写作时间与实践教学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作为出版单位可能没有完全的去注重书籍的出版结果,但作为接受该书籍的学生,他们往往没有鉴别能力完全地判断出哪些知识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社会发展的经验来不断验证现有教学教材知识的新与旧,是比较科学而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常常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学科,他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几个月的发展可能许多知识都是不过完整的概念,所以作为教育者,要关注所教授学科的发展现状,并在实践教学中将新的发展情况作为知识点不断扩充教学的内容,才是艺术类教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艺术类专业教学注重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与社会思潮的讲解
艺术类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知识的欠缺是各高校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焦点,原因很简单,就是专业教学的重视使得许多相关学科的教学都得不到解决。在注重艺术类学生专业教学的同时,应将各种讲座办的生动而有时效性,也就是经常举办一些关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相关的讲座,这样既可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可以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的连贯起来。而不是简单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学,而是结合社会发展,时事发展而切合时代脉搏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的面对方向与发展特点在每一个社会时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作为教育基地――学校就有责任在不同的时期,灵活地运用社会各方面提供的资源,结合各专业教学发展,提出实践并有时效的教学改革实验。这样的一种理念使得学生自己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主动地去接触新专业与新学科,相反的,这种理念又会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完善。
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应建立适合其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当前艺术类院校的教育与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很失败的教育。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由于管理者多是美术出家的管理者,由于其个人专业及精力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没有专门的管理经验与能力,使得专业美术院校的发展与培养人才方案上存在很多弊病;二是包含艺术类院校的综合类院校,其管理上由于领导的基层认识往往也有很多漏洞,要不就按照理工类的管理与要求执行制订各种教学计划与管理章程,要不就是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角落,没有权利、经济来支撑艺术学科的发展与改革;三是艺术院校教育的许多做法由于各种历史及现今教育的不规律行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美术教育的一种误读。这样的一种结果使得许多上层管理部门产生了对于当前艺术教育的态度忽视。综合上面的三点主要原因,在艺术教育培养人才方案与管理上研讨制订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文件,是迫切而务实的一件重要举措。
[摘 要]近年来,我市中学美术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市中学美术教育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实际,弄清教学重点难点;观察生活,直观示范;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表现自我的舞台;改变美术教育传统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合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以此适应教育强市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03-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的,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美术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基础,设计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步骤。教师如何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且稳定的观察、审美及绘画习惯,掌握“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空间?据此,我认为,美术课教师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应对新课改带给美术教学的挑战,适应教育强市的要求。
一、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实际,弄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学目标中,“目”是指学习的方向,即“学什么”,“标”是指学习的“限度”,即学到“什么程度”“学多少”。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也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认真梳理教材,将教材内容区分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选择妥当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各知识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恰当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用适当的语言将教学目标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教学目标统领“教”和“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
二、观察生活,直观示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对于绘画基础课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示范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逐渐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具体地、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客观事物的美。如在色彩写生课中的教学,通过观察和教师的示范,学生会逐渐发现各种形体组合的美及色彩间微妙变化的美,从而丰富了对美的认识,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另外,对形式美的认识与学习,也使学生了解这种形式在生活中,在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去感受、鉴赏各种美,才能对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美的形象才能真正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例如,我在高中美术专业班上“以旧船灯为主体的静物素描”写生课时,面对学生完全陌生的物体,我会先让他们仔细观察旧船灯的形体结构。然后放映一段过去人们使用船灯的生活短片,让学生认识船灯的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紧接着与学生讨论形体的摆放和画面的构图,然后开始做直观示范,先尝试用几种构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记住画面必须要有主次的构图规律。在示范的过程中紧跟画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当画到最后阶段我把旧船灯画得更残旧时,学生就提出质疑:为什么要画那么残旧?跟实体不一样。这时我向学生讲解“物以人画”的绘画原则,画静物也要像画人物一样去表现,画老人要强调纹路增强沧桑感,旧物体画得更残旧是体现它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依据,让人更加怀念过去的岁月。艺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画者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观地去表现,画出的形体才生动、才有生命力、才能感人。学生看我画得那么专注,已迫不及待地开始画上了,这时我强调写生步骤,控制他们写生的节奏,在表现方面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念自由、大胆地发挥。这样的写生课学生画得开心,能全身心投入,进步特别快。
三、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表现自我的舞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想法,都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潜能。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美术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能够释放潜能的机会,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个性,为其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设置能够体现学生创造力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表现个性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养成多思考、多想象、多表达的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设计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在“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引导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美术最可贵的是创新,这需要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例如我在上高中鉴赏课《移情自然》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山水画为重点)的名画图片,再观看西方风景的名画图片,根据学生的喜好分为中国山水画组和西方风景画组。各组深入探讨各自画种的绘画法则和美学追求,然后各组派一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对本组画种进行赞美,再派一代表谈谈对方画种的不足。让两组进行PK,最后我再作归纳总结,并以我自身经常到大自然写生作画为例,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现自然。这一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独立能力得到锻炼,潜在知识才能得到发挥。
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教学相长”的朋友式师生关系,适时为学生创造宽松、舒适、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处于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愉快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创新思维,才能创作出充分表达个性的作品,表现自我的机会。例如,我给专业班上速写课,2014届林海帆同学非常喜欢画漫画,而且画得很好,总是把人物速写画得像漫画,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表扬他画得有个性,然后引导他慢慢朝人物速写的方向靠拢,把漫画的因素融入人物速写中,画出自己的风格。在参加当年广州美术学院校考中,他的速写科取得最高95分的满分成绩,从而造就了他的美院梦。
四、改变美术教育传统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合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
(1)在教育观念上,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摒弃传统狭隘的美术教育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同时能发现、培养美术特长生,为美术学院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2)在教学内容上,要形成美术教育的观念体系,必须把美术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执行。因此,在美术教学内容上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强市的要求。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技能,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美术资料,适当增加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内容,以弥补课程繁复性中的不足。(3)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训练他们的参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再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4)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组合和讨论的时间,进一步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发挥特长。以举办校园画展、班级展览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主动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学习质量和成效,培养专业人才。
美术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不能只靠“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校方应重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不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在开展,更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全能型人才而实施的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教研项目中来,并且要对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引导他们深入钻研,精益求精,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的趋势,适应教育强市的要求。
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两方面的内容,要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想作为其个人志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美术教师是在美术广泛范畴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艺术美、培养审美情操、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设计、动手能力。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弥补自身所缺。在每一堂课程的授业、解惑中,做到课堂内容有理有据,指导学生扎实美术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美术人才。美术教师应当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逐步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进一步信服教师。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强市的要求?我的做法是:尽管自己是一名长期在一线执教的老教师,但从不“倚老卖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教学相长。除参加函授班提高学历素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经常到广州美术学院、华师大等大学向专家教授请教,听学术讲座,参观各种美术作品展览,与名画家一起采风写生。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的美术作品曾获广东省第十届美术联展铜奖、2015年广东省“牵动你我,携梦人生”书画创作活动三等奖;入选广东省首届美术与设计教师作品双年展、第四届水彩·粉画展、第四届中国画展、庆祝建国65周年广东省美术大展、庆祝广东省美协成立50周年广东省美术大展,被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通过参加省、市的艺术交流活动,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应用到教学上。
关键词:个性发展;高职院校;美术教育
一高职美术教育发展中个性化的概述
在教育学中,个性包含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每个人的不同表现。每个人在每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性格也有所差异,使得每个人适合发展的方向都不一样。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别的美术专业的高职学生,个性化培养对于高职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在时代的推动下繁荣发展,大批院校涌现,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基本满足了国家队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再次基础上,高职院校不应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不再让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头口号。美术教育注重学生敏锐的在生活中感受发掘美的事物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掘、创造美好的事物,能够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全国各省都设有不同数量的高职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都有美术教育专业,学制2-3年。随着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学生和家长也不再忽视美术教育,学生在学习美术方面的热情不断提升,其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和眼光得到了提升,人文素养有所提高[2]。
三高职美术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策略
(一)突出教师个性化教学刺激学生个性发展欲望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在教育目的方面“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刺激和指导他们的自我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抹杀学生的奇思怪想,使学生在教师的回应中得到鼓舞,认为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一定的可行性,让学生不对自身性格感到自卑或自负,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个性发展,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其个性提高学校效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学生的兴趣、性格、情绪等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学生的独特潜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细致观察并进行开掘。从而依据每个学生的差异,确定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实时的学习情况,对其现状进行分析,采取批评、赞赏等各种手段,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不在学习的道路上迷失,从而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在学习上。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尊重每个学生,刺激学生注意到自己的独特才华,不为特立独行的行为而自卑[3]。
(二)提供民主融洽的学习气氛孕育个性发挥
在令人感到自由的宽松环境之中,人们的情绪、状态能达到更好的状态,从而充分激发个性潜力,灵感得到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胸襟宽广,细心关注学生所犯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循循善诱,热心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欣赏并创作富于个性化的美术作品,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交流、不怕被否定的环境。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每个学生都被平等对待,学生的思考得到教师的及时回馈和理解,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改正中突破传统、突破束缚、提出创见。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促进个性化的有效培养。
(三)培养欣赏能力和缜密的思维方式提升个性化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再联系教学的内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对同样的美术知识点又有共同的认识,又有自己独特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重视传授美术的创作技能,还应注重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单一,以绘画技法、模仿名家是否想像等为标准来评价作品,往往导致专业有余,灵性不足的情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弥补该缺点。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掌握相应的欣赏方法是鉴赏作品入门的关键。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教导学生捕捉对作品的强烈的主观第一印象,让同一作品在不同学生心中引起不同的感受,并让学生交流心得,能够使学生从同样的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审美趣味,把握作品意境。此外,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是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的基础。在正确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美术教学,使学生在课本之外能够进行思维的拓宽,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以此来促进个性化的发展[4]。
(四)拓宽学生思维延续个性化发展空间
传统的教育中,大多数课程以抽象的知识讲解为主体,而美术的教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生需要接触更多的事物和环境,从实际中获取灵感,得到鉴赏经验。美术作品包含着文艺、几何、历史等各种因素,所以美术的学习与其他课程息息相关。接受适当的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学习其他学科也能提高学习美术的能力。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优秀的学生必然精通多门课程。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在欣赏这幅巨大画卷时,学生从画卷的细节中感受到了北宋绘画的特点,画卷的不同部位则向学生展现出北宋的风土人情,更深入地学习相关历史知识。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不仅能够欣赏到五代十国的绘画技术发展通过画卷背后的故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政治历史情况。
(五)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促进个性化养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就业人员的流动性,就业人员流动换岗越来越频繁。频繁的换岗现象要求就业人员具备良好职业素养,要求尚未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在就业之前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工作之后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在经验的积累下最终成为精于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使得专业知识经过教师的传授被学生充分消化,学生要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特的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学生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的知识内化,从而在个性化的发展中促进自身专业性的提升[5]。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直接就明确了要以职业技能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促使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往往重视技能性的课程,而轻视人文性的课程,尤其是工科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很多高校里一直是作为公共课来设置,甚至于有些院校还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设置,学生想选就选,不想选就不选。而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文化层次上要差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上也往往是落后一截。这时学生再以公共课、选修课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就更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一个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学学语文课程,学生不应以选修课、公共课的态度来对待。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应列入必修课程,从宏观上首先确立它的地位,重视它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技能和人文并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精力主要是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所以我们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应针对他们多开设文史哲方向的辅助课程,便于大学语文的消化吸收。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以文学审美为主,以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修养的培养作为学习要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培养学历高、文化低,知识多、素养差的“半成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也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的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懂得如何生活,学会正确的活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虽然重视人文性教育,但绝不是对技能教育的忽视或者不进行技能培养。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可以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里也能学得某些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实际上在语文的教学里除了有人文素养的陶冶,还会穿插了部分技能训练。比如在写作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会写工作情况汇报等类型的应用文,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而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在教学里适当地进行人文和技能的双结合,比如写读后感既能培养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写作技能。总体上,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完善,职业技能的充实体现了个人素养的水平,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3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传统,少有革新。比如在讲解作品这一部分,一般是按照作家简介、作品赏析、作家总结三个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古板老套单一。所以学生久而久之会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多运用几种方法穿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现在高校里基本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播放一些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从听的过程里感悟诗歌的情感、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模仿录音去朗读作品。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过于单一的缺点,也能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之美。再比如讲解小说的时候,由于长篇小说很长,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大学语文课本里小说节选的部分还不足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信息,这时老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迅速掌握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调动他们的专业特色以丰富教学,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诗歌意境画上一幅生动的画。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某些诗句、小说改编成歌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专业特色,还加深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印象,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以上只是借助外在手段来丰富大学语文教学,而在实际教学里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教师自己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比如在讲解过程里可以穿插使用比较法、体验法、联系法、探索法等方法。如将多个作家进行对比,或者将多个作品进行对比,甚至进行古今对比,中外联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既学习了新的作品,又不忘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时,向老师反映学习起来很吃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文言文,有些字词学生不认识,语句也看不懂,很难理解作品内容,更难以对这部分作品产生兴趣。而目前全社会都处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里,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想方设法使同学们对这部分作品感兴趣。比如可以给他们讲讲古代人的生活,吃饭穿衣出行礼仪等等,使学生对古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稍微感性点的认识。然后再联系作品给学生分析作家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写作背景,这样就有利于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要学习的作品里去。
4调整教学重点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除了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是增强学生实践。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里,很多教材在选取作品时基本上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为辅,古代文学为主,现当代文学为辅来设置讲授内容的。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里也是主讲古代部分,略讲现代部分,主讲中国文学,略讲外国文学。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确实有限。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都只有32节课左右,课时的压缩也不可能让老师在课堂上有太多的发挥,做到面面俱到。尽管课时有限,我们也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的涉足面变得宽阔一些。所以我们应改变固有模式,尽可能地做到古代与现代并重,中国与外国齐举。我们不应把视野局限于某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培养他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修为,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了单一的知识点就大功告成。在这一点上就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要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里主要还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的部分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里多加强学生读、写的练习,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以免造成只会空想,不会动笔的结果。比如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文章,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比方说,很多学生现在文体不分,连基本的常用文体都还搞不清楚。一份请假条包含几十个字但都还说不清楚请假原因,或者一份求职信不能恰当地介绍自己,甚至还错漏百出。更有甚者,连基本的写作格式都是错误的。还有的同学遇到要写的作业,通通去网络上下载抄袭,就算抄好了还存在一大堆错字。造成这样局面,不仅仅是大学生在中学里没有学好语文,还有身为大学语文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里不仅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适当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适时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锻炼,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给学生纠错。
5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