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城市设计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策略

第1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遗产。在建筑与城市遗产方面更是瑰宝遍地,无论在祖国大陆还是宝岛台湾都有着大量的积淀着历史信息的建筑遗产与历史街区。两岸目前都在对这些历史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由于长期两岸隔阂,大陆与台湾在保护建筑遗产与历史街区、地段等在理念、策略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分别积累了许多经验与做法。在近年两岸建筑学术界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两岸增进了相互了解,相互吸取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促进了两岸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现以台湾新竹、台中等城市为例,介绍台湾在旧城更新改造、城市设计方面的一些策略和经验。

1 再发展策略是保护的出发点

位于台湾西北的新竹市,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旧城区竹堑充满了历史人文遗迹,且迄今仍为新竹市民最重要的生活与商业消费中心。但因旧城产业老化,公共设施不足,现代化新区的建设完善等因素使老城逐渐失去活力。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民自发的改造更新活动易缺乏对延续历史重要性的认识,旧城肌理与空间形态受到严重侵蚀,恢复历史风貌成为当务之急。台湾未来发展定位是无烟化的科技产业及旅游观光产业,所以城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台湾官方与民间团体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历史遗产是一定要保护的,但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恢复昔日光彩,同时也要使旧城内的产业注入新鲜活力,使旧城获得再生。即注重再发展的策略成为台湾地区历史建筑、街区与地段保护的最重要的基础理念,是保护的出发点。例如新竹市政府经过长期的规划研究,配合竹堑旧城产业与观光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步行交通网络,兴建了大量的围绕旧城周边的公共停车场,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推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改善工程。通过系列措施,恢复了旧城的城市生命力以及古城的质感与风貌。旧城内老店的经营,零售与服务产业都得到复兴。改善了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旧城旅游观光资源的质量。

2 成功的策略与经验

2.1 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

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法律规定特定专用区内的土地及建筑物不得违反其特定用途,而且各地对特定专用区内的建筑物使用、基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交通、景观、消防等等都分别加以详细规定。

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除了维护外不得改变原状,以使历史信息安全传承,市民集体记忆不会被抹煞。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新竹市为恢复竹堑旧城的城市活力、彰显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与风貌,促进旧城内传统产业的复苏,“市政府都市发展局”经过近两年的城市规划调查作业程序后,开展了“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在规划中,为保存旧城中历史街区聚落及风貌,兼顾历史资源的保存维护与民间团体与个人开发权益,划定了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传统聚落,古街市等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并确定为“历史建筑”(相当于大陆的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实施严格的特定专用区城市规划管制。由“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的实施,当地民众期望能创造旧城区产业再生的契机。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存与维护,也保存了可贵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地方民众的共同记忆,突现竹堑旧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

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19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_nt),但这场运动局限性在于仅重视城市表象物质形态的改造,未真正触及社会与经济改革。步入2l世纪的今天,台湾民众殷切希望改善提升生活品质,能够生活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中。1989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 “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 、“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

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补助方式从初始的“通通有奖”,逐渐调整为“竞争性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补助策略,建立良性竞争体制。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

台湾城乡风貌改造运动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比例偏重于硬件设施,保护范围未很好的从建筑、街区本身拓展到文化层面,生活记忆层面,城市生活历史的层面,当然这很难:还有缺乏一致性的整体规划设计,不过可从制定城市设计准则来加以改进;另外存在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利益团体冲突等现象。但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已成潮流,民众开始更关心环境质嚣,思考地方发展问题,开创了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改造发展的契机。

2.3 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

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1989年3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办法规定奖励容积率可以达到建筑基地法定容积率的1.5倍或建筑基地的0.3倍法定容积率加上原来的建筑容积率。容积率转移是一种补偿措施而不是奖励措施。它的对象限于古迹、历史建筑、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或者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前面提到实施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制度是为了历史建筑的保存维护与加速取得公共设施的土地,另外还考虑到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以新竹市为例,“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划定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街市等指定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地块可按《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容积转移作业要点》允许:一宗建筑基地将其建筑容积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另外一宗土地,以鼓励其配合保存历史建筑。还可以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规”享受税赋减免。“都市发展局”将清代形成的旧城城垣遗址所涵盖范围指定为历史街区,并将该区内尚未开发的街道列为优先实施容积率转移对象,其空问形式定位为步行街,将历史街道构成步行网络,实现walkable city,让市民体验不同时代所遗留的空间轨迹。对延街立面与形态实施严格的管制。结合持续利用城乡风貌改造补助资金改造市街,修复街面,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旧城复兴、发展。

2.4 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历史风貌保存

台湾地区在1980年开始实施城市设计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都市计划法规,将城市设计分为城市保育、城市开发以及社区等目标取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设计范畴,属于城市保护取向范畴。具有悠久历史以及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或街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都以历史保存、延续为主题,城市设计策略重点自然就落在如何再现历史与生活的记忆上。由于城市设计是一种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心理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城市的营造进行巨细皆兼的创造性活动,对城市地标、人行开放系统、延街立面、建筑高度、底界面等等城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所以进行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时往往站到较高的起点上,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单体保护,而是系统整体保护与再生,注重整体的协调。

以城市设计准则来约束环境协调区建筑活动,使之与严格控制区内的文物古迹相协调,并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性质等加以控制。还以城市设计宏观调节旧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增强旧区发展动能,但历史的纹理在设计中不能受到威胁与变化。新竹市是以四度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及管理手段,进行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的保存与再生。

2.5 公众参与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台湾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方面注重公众的参与,尤其在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以后,在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中加入民众参与环节,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新竹市在推动“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时广泛征求各阶层、民间团体、学术机构的意见,先后召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社区规划师组织、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的人员举行多次研讨,专家学者系列论坛就有6次,大陆学者亦有参加。台中市在拟定城乡风貌改造计划中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设计师深入社区调研,阶段成果及时公布,加强规划过程透明度与决策的民主化。

社区规划师体制产生于欧美,台北市于1989年创建了第一届社区规划师工作团队,至今社区规划师已逐渐在社区、邻里、互联网络及各层会议中崭露头角。社区规划师是一种服务性、荣誉性的角色,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让其在保护过程中由下而上的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由上而下的传达政府的政策。历史建筑与街区在保护过程中有社区规划师的帮助,在历史建筑指认、调查建筑及街区的人文历史背景,确定容积率转移,帮助历史建筑物产权人申请专项维护资金补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启示

台湾地区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取国外的历史遗产保护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形成了依法保护的工作观念。在多年的保护工作中走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大陆地区借鉴的。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5处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亮了黄牌[2 J,其中有苏州园林与jE京明清皇宫。苏州计划在拙政园周边建造苏州园林博物馆,而新博物馆馆址范围内恰好有几座世界遗产记录在案需要保持的建筑物。江苏省虽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确定划分为保护范围与环境协调区,而且也对保护范围内的风貌景观地段和建筑按综合条件划分四类的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保护措施加以规定如一类要求:保持原样,不得翻建。更不用说拆除新建了,但苏州的做法明显与政府法规相抵触。面对黄牌,值得深思。

此外地区问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加大信息量,拓宽保护的思维,相互促进与学习先进的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钦荣.期待堑城风华再现[J].空间杂志,2001(3):137.

第2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环境空间的视觉设计有别其他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形式特点之一,就是涉及综合性材料的广泛运用。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材料的表现作用不只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作用,而是在充分发挥材料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材料与空间构造、与色彩及光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材料的质地感受准确运用,使材料能够真正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大多数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官性,蕴涵不同的兴奋点,因而也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②。金属锋利冰冷的距离感;木材的敦实厚重的体量感;玻璃的通透空灵的空间感,实现了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视觉的戏剧效果。“由于材料的审美特征是抽象和感性的,相比各种具体的视觉形态,这种抽象性更容易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思维,或者说材料本身的视觉意象就暗示着某种设计倾向。”③因此,综合材料的形式技巧运用,也是环境视觉设计必不可少的考虑环节。

二、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一)运动与互动设计策略

人的视觉总是在各种环境中找寻令其感到新奇的设计,这是因为视觉感知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特点,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有明确而积极的目的性。而城市空间环境相对拥挤,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实现停留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设计上的时间短,关注目的明确,因此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力求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用最理想的视觉效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准确传达信息。这样,对于城市空间环境新视觉设计来说,首先要突破“平面设计”的静态。当平面视觉元素存在于空间环境中时由于观众的视线、位置、环境的变化随着也在产生着动态效果,动静之间彼此转化。人们对于空间环境形态的观察,一般是一个连续运动过程中实现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每个形态变化都是视觉设计的重要组成。所以用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空间设计要体现其运动性,实现整体性、空间感和时间跨度的综合视觉效果,突出环境视觉设计和观者的互动设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合与重组设计策略

当把平面视觉元素和造型语言运用到城市空间环境中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融合与重组设计策略,让平面设计元素与城市空间环境实现有机的融合,实现充满视觉设计新意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所谓“融合与重组”,就是指“通过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平面设计的图形或者文字等元素的剪切、拼贴、叠加等方式,使视觉获得整体的印象”④。其方法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添加适合的平面视觉元素和造型语言,通过对视觉构成形式的灵活运用,强化图形的聚散,画面的均衡等等改变单调的城市空间环境,使得平面视觉设计元素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起到强化视觉效果、构建视觉焦点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视觉追寻效果。

(三)视错觉设计运用策略

“视错觉是在环境及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由于人心理或生理因素的原因产生的错误的视觉影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殊视觉感受,又称为错视”⑤。一直以来环境空间的视觉设计领域中,设计师们往往错误的将视错觉视为有碍于空间观察和信息接收的消极因素,忽视了正确的运用错视觉,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全新视觉效果,对环境空间中视觉效果的实现有着很大的益处。

(四)新媒体运用设计策略

现代设计领域中,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优秀范例不断涌现,因此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实现视觉设计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全新融入是一种直观有效的实现途径,也是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的多媒体装置化和互动体验化,可以实现观赏者向设计体验参与者的跨越。同时新媒体技术,如全息投影技术等等能够成为对单一的静态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效补充。

三、结论

第3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 保护 设计 

        0 引言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交通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城市景观保护现状概述

        我国经济的腾飞,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相应地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比如由于历史、政治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河流而相应改变。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在追求美丽景观的过程,日趋漫长。特别是官僚主意以及暴发户特征意识,导致中国城市的景观缺少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中,只是片面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对于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其他环境因素,欠缺考虑。在景观改造过程中,没有遵循景观保护原则,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所谓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生态型指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开展适当游憩活动的城市自然遗留地,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必须保护生态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生物个数,而是包含生物基因多样性在内的,具体分为物种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是构成生态环境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这么说,城市生态多样性,无论是基因、物种,还是群落及生态系统等,都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某种和谐的联系。作为人居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以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必须明细景观的设计除了给人带来最大利之外,还不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原则,不能破坏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自然遗留地的物种特性。

        2 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2.1 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 对于建筑景观而言,通常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我必须充分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筑具备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居因素,一个是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另一个便是文化因素。无论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应,或是历史遗留的历史效应,还是其璀璨的文化效应,都构成了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否的影响因子。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声望值,当声望值超过需要保护的临界值时,必须对建筑景观进行保护设计。

        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2.2 生态景观保护设计 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以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笔者认为,植物园、动物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过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标本,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②保护中几乎没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应(habitat.resonsive)发生,所以这种人为控制的种群往往无法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③受到保护的种群其遗传基础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个体以使之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型;④保护还依赖于政策和资金的持续稳定,但这远没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在早前运用的比较广泛,它对于濒临物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而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来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从实际效果来说,从物种保护这种单一的保护来看,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因为,单一的物种保护只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护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改善事后的环境,人为地构筑适合物种生产的环境。而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以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3 结语

        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启照.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2009.(9).48-50.

第4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软件测试策略;集成测试

一、引言

软件设计测试方法有各种技术。实践表明,使用每种方法均可设计出一组有用的测试方案,但没有一种方法足以产生一组完善的测试方案。对每种方法而言,均有自身特长,因而用一种方法设计出的测试方案对某些类型的错误可能容易发现,但对另一些类型的错误不一定容易发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形成综合的测试策略,以满足不同测试阶段和不同程序的需要。不过,软件测试过程必须分步骤进行,每个步骤在逻辑上是前一个步骤的继续。大型软件系统通常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许多模块组成。大型软件系统的测试步骤基本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二、测试策略中的集成测试设计

集成测试也称组装测试,综合测试或联合测试。集成测试是按设计要求把通过单元测试的各个模块组装在一起之后进行测试,以便发现与接口有关的各种错误。在进行集成测试时,常需考虑的有关问题有:数据经过接口是否会丢失;一个模块对另一模块是否造成不应有的影响;几个子功能组合起来能否实现主功能;误差不断积累是否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全局数据结构是否有问题。集成测试分为非渐增式测试和渐增式测试。

(一)非渐增式测试

非渐增式测试方法是先分别测试每个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结合成所要的程序再进行测试。

(二)渐增式测试

渐增式测试是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测试完以后再把下下一个应该测试的模块结合进来测试,这种测试每次增加一个模块。这种方法实际上同时完成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1.自顶向下结合

自顶向下结合是一种递增的装配软件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它需要连接程序,但不需要驱动程序。它是从主控制模块(“主程序”)开始,沿着软件的控制层次向下移动,从而逐渐把各个模块结合起来。把主控模块所属的那些模块都装配到结构中去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1)深度优先策略

参看图1,深度优先策略先组装在软件结构的一条主控制通路上的所有模块。主控路径的选择决定于软件的应用特性。如,选取最左边的路径,先结合模块M1、M2和M5,接着是M8,如果M2的某个功能需要,可结合M6,然后再构造中央和右侧的控制通路。

图1 图2

(2)宽度优先策略

宽度优先策略是沿软件结构水平地移动,把处于同一个控制层次上的所有模块组装起来。对于图2来说,先结合模块M2、M3和M4(代替存根程序S4),接着是M5、M6和M7(代替存根程序S7)这一层,如此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所有模块都被结合进来为止。

(3)自顶向下综合测试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A .用主控制模块做测试驱动程序,用连接程序代替所有直接附属于主控制模块的模块。

B.依据所选集成策略(深度优先或宽度优先),每次只用一个实际模块替换一个桩模块。

C.每集成一个模块立即测试一遍。

D.只有每组测试完成后,才用实际模块替换下一个桩模块。

E.为避免引入新错误,须不断进行回归测试(即全部或部分地重复已做过的测试)。

这一过程从第二步开始就不断进行,直到整个程序结构构造完毕。在图1中,实线表示已部分完成的结构,若采用深度优先策略,下一步就要用M7来替代桩模块S7。S7本身可能又带桩模块,随后将被对应的实际模块一一替代。

(4)自顶向下集成局限性的解决方法

自顶向下集成的优点在于能尽早地对程序的主要控制和决策机制进行检验,因而能较早发现错误。其缺点在于测试较高层模块时,低层处理采用桩模块替代,这并不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重要数据不能及时回送到上层模块,因而测试并不充分和完善。所以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若遇到此类问题,测试人员可选择以下几种方法解决之:

A.把某些测试推迟到用真实模块替代桩模块之后进行。这将使我们对一些特定的测试和特定模块的装配之间的对应关系失去某些控制,在确定错误原因时会比较困难。

B.开发能模拟真实模块的桩模块。此法无疑要大大增加开销。

C.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装配软件。此种方法较切实可行,下面专门介绍。

2.自底向上结合

自底向上测试是从软件结构最低层的模块开始组装和测试,当测试到较高层模块时,所需的下层模块均已具备,因而不再需要桩模块。

自底向上综合测试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

(1) 把低层模块组合成实现一个特定软件子功能的族,见图2中模块族1、2、3。

(2) 为每个族设计一个驱动软件,作为测试的控制程序,以协调测试用例的输入和输出。图3中,虚线接的框D1、D2、D3是各个族的驱动程序。

(3) 对模块族进行测试。

(4) 按结构向上次序,用实际模块替换驱动程序,将模块族结合起来组装成新的模块族,再进行测试,直至全部完成。例如,在图3中,族1、族2上属于Ma,因而去掉D1和D2将这两个族直接与Ma接口;同样族3与Mb接口前将D3去掉;Ma与Mb最后与Mc接口。

采用自底向上方法,越向上层分别测试,所需驱动程序越少。而且,若软件结构的最上两层用自顶向下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配,则将大大减少驱动程序的数目,同时族的组装也会大大简化。

自顶向下方法不需驱动模块的设计,可在程序测试的早期实现并验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早发现上层模块的接口错误。但自顶向下方法必须设计存根模块,使低层关键模块中错误发现较晚,并且不能在早期很快且充分地展开测试的人力。自底向上方法与自顶向下方法相比较,它的优缺点与自顶向下方法恰恰相反。一般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法,即对软件结构的较上层使用自顶向下的结合方法,对下层使用自底向上的结合方法,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尽量避免其缺点。

三、结论

集成测试是按设计要求把通过单元测试的各个模块组装在一起之后进行测试,以便发现与接口有关的各种错误。相对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注重宏观组织。

软件测试中集成测试尤为重要,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设计形成综合的测试策略,一般的做法是,用黑盒法设计基本的测试方案,再利用白盒法补充一些必要的测试方案。具体地说,可用以下策略结合各种方法:

(1)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用边界值分析的方法。

(2) 必要时用等价划分法补充测试方案。

(3) 必要时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方案。

第5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策略

中图分类号:TH761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测绘是创建统一的测绘基准以及测绘系统,开展基础航空摄影,获得地理信息方面的遥感资料,测定并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图、数字化成品以及影像图,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而数字城市实际上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主要是运用遥感、多媒体、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城市功能机制、基础设施实行自动收集,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进行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城市环境,开展决策管理,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信息。基础测绘作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

1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1.1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规划

基础测绘是进行城乡规划的前提之一,为城乡规划提供相关的保障。城市在进行整体规划时,需要掌握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决策需使用空间信息来定位,并且城市规划成果是体现在地形图上,但地形图仅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单一元素。为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测绘部门需要将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当成基础,开展专题性质的数据分析,为进行专项规划研究和确立最终的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

1.2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防灾应急系统

切实利用好地理空间数据,创建城市防灾信息服务系统,创建空间信息和水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信息有效继承,并创建城市公共防灾体系。当城市出现灾害时,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快速创建灾害信息集成立体系统,创建救灾专用地图,全方位满足抢险救灾、评估灾情、监测灾害等的需要,为灾区重建做出贡献。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运用策略

2.1 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

数字城市是确保城市未来发展的系统性应用工程,负责基础测绘的部门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投入到政府创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转变为核心力量,制定出发展规划并不断努力创造出新的成果。此外,还需要创建并及时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要切实利用好空间测量、市政测量、遥感信息以及竣工测量等方式,对数字城市的相关数据以及基础设施进行更新,继续完善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并建立完善的有偿使用制度。

2.2 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

“3S”是创建在数字城市的重要的支撑技术,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运用好“3S技术”优点,进而形成并提供需要的信息处理、对地观测以及模拟分析能力。所以,基础测绘管理部门需要强化对“3S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力度,采用GIS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加以管理,完成基础地理信息创建和动态化的更新任务,经由GPS来构建城市管控网、利用RS快速收集数据,更新城市地理信息,更好为数字城市服务。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基础测绘人员提供的资料、测绘图件下开展的。如果测绘和规划实现脱节的话,既不能发挥好基础测绘人员对城市规划设计本身起到的参与性作用,还很难让规划设计人员明确客观信息,所以,对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最近几年来,获得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技术不断进步,多光谱航空、数字化以及航天遥感在质量、费用以及信息量方面优势将更为显著。所以,需要将遥感信息当成是诚实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影像图件当作是规划成果背景影响,并积极吸纳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强化对GIS空间信息查询、研究以及运用,能进一步增加规划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3 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

2.3.1 做好基础测绘实施工作

强化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深加工力度,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开发基础测绘应用以及服务的新范围,强化技术标准、人员素养、新技术印记等的支持力度,来适应未来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为构建数字城市形成地理信息产业提供帮助。此外,为了做好基础测绘工作,还需要定期对测绘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2.3.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城市以及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源自空间地理信息。所以,城市基础测绘部门作为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基础测绘部门应该把握好质量关,创建基础空间数据管控机制,构建数字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承担城市空间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任务,真正做好城市空间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需要基础测绘加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发展进程,加大对基础测绘的开发力度,使其实现全方位数字测绘,强化测绘人员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并将当前的信息化资源与成果实现共享,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打破当前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困境,实现共建与共享,实现发展新跨越,更好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

第6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字: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74-0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地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透水面积的减少。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1]基于此,上述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暴雨造成江河上洪峰不断;强降雨过后雨水排放系统瘫痪,城市大面积内涝;爆增的径流更是造成灾害与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2016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份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多地洪涝成灾。为提高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国家先后相关政策,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大自然被人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绿色网络,并且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框架。[3]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体使不同的生态技术形成技术互补,包含了雨洪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绿地网络,大至城市森林、人工湿地、社区生态公园以及滨水景观等,小至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绿色幕墙等。

一、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模式:以植被浅沟、雨水公园、人工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治水模式结合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4]这种生态治水优先的模式也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利用地势将雨洪导入到地势较低且能容纳较多雨水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有一定蓄洪能力的雨水塘成为海绵城市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环境,使水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在旱季,绿色基础建设的必要在于保持水土;在雨季,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雨水为池塘提供部分水源,并在蓄满时汇入河畔或其他水域;反之,在河流水位高涨的情况下,河里的水可被输送回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的水景区域中。这些平凡却起到正面作用的景观,是打破传统限制,解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的新契机。绿色基础建设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明显。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处理往往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来实现的,尤其是在老城区,路网结构复杂多变,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更是费用惊人。如果可以利用透水景观(碎石、沙地、下沉式绿地等)以及其他管道、设备实现收集雨水、汇集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那么不但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并且利于有规律地泄洪,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二、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能起到调控雨洪、蓄集雨洪以及净化雨洪的作用。池塘、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建设都可以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减少流域下游的洪水量。[5]

2016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雨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赣州市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建造的福寿沟。这套现在看起来都相当先进的排水系统利用连接城内数百口水塘,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控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面积与时间,最终达到调蓄的目的。除此以外,城市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点,更是城市中天然的“蓄水池”,并且有着天然的净化功能。它可以沉降雨洪中携带的沉积物,并且有效地转化和分解雨水中的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例如,哈尔滨的群力雨洪湿地公园,收集的雨水首先通过外层的水塘进行沉淀与过滤,再进入内层的核心湿地区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净化。[6]经过多层过滤,蓄积的雨水可以为周边的绿化浇灌、成为水景用水或是下渗补充地下水,达到水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三、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1.改变地表形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不透水的地表,而水的循环需要透水的地表结构。面对更多的城市沥青路面和硬质铺地,既有的城市水网面对爆增的水流处理量显得力不从心。在避开特殊区域的情况下(如电缆电线放置区域),绿色基础建设的景观设可以适当加强地表的渗透性。为了避免景观的单一性,景观设计师可以轮换采用3―5种材质,如碎石、鹅卵石、沙地或木材等,来加强雨水的渗透性,以便收集雨水。[7]在某些特别的项目中,设计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特殊的地貌来达到渗水的目的。例如,法国的鲍登斯街区的改造利用了它的历史性元素。基地的石灰质地面充满了裂缝,非常有利于地表渗水。加上生态沟渠的修缮,加快了雨水下渗的速度。[8]

2.有效利用地势。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涵养水源的好帮手。在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不改变景观的自然状体为原则,地形地精确利用给雨水的汇集、导入赋予新的用途。景观设计师更可以根据场地周围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竖向变化与设计。

3.下凹地区。土地下凹的部分可以成为一系列蓄水功能的空间。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其潜在的使用功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某些低陷的空间里,设计师可以把它们挖掘得更深并且做好局部的防水设计,以便可以更加长久地调节、存储水量。①逐级跌落。竖向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以重力作用为原理,利用高差来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存储。也可作为容纳爆增雨水的临时性空间。②地势变化。不同的地势变化在绿色基础建设中带来不同的雨水管理效果。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应避免雨水积蓄,即使遭到水淹,也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排干,如林荫道等。反之,地势变化较大,水流随着自然流向的方式,使城市的雨水、污水快速地排入地下管网中。上文提到的赣州市福寿沟,利用城市高差并人为加大坡度等方法(正常下水道坡度的4倍),增大径流流速,形成强大的水流,将泥沙排入江中。[9]③打破“公@”边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绿地的生态网络,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绿色网络设施。为了保持绿色基础设施内部与外部的视觉连续性,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设计不应该存在任何界定的边界。在与周围的传统设备相互协作的模式下,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范围不再局限在原有的区域中。这就涉及到城市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园林设计等多个单位。[10]不同单位如何合理分配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塘、绿色街道、生态街区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成为政府、单位以及个人的新挑战。

四、小结

海绵城市是一个解决雨洪管理的系统工程,应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给海绵城市带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景观设计在调蓄雨洪、净化水资源、维持地区水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也不再单一地考虑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结合地表铺装、地形地势来有效地管理雨洪。在合理发挥各部门的综合效用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67-71.

[4]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224-227.

[6]俞孔坚.建筑与洪涝共生――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J].建筑学报,2012,(10):69-69.

[7]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5):258.

[8](法)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y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10]林伟斌,林伟光,连彦,何天友,郑郁善.纽约市GI建设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02-106.

第7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1.1创意、设计产业空间集聚综述西方学者较早注意到设计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以及两者在空间集聚上的差异。Lash和Urry[4]将意大利创意产业分为创造、传播、消费文化内容的创意产业,以及具有符号语意和审美内涵的手工艺设计与设计密集型产业。Lazzeretti等[5]将创意产业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及与技术相关的创意产业,两类创意产业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西班牙5~6个大城市几乎集聚了全国所有的创意产业,而意大利创意产业则在全国范围内呈分散特征,但大都市却集聚了不同创意属性的多类创意产业。Landry[6]认为,意大利创意产业有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Scott[7]发现,传统手工艺设计产业在意大利小城市集聚,这一观点引起了Bell和Jayne[8]对非大都市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注意,呼吁学界和政府予以关注。Bertacchini和Bor-rione[9]认为,内容、服务创意产业在意大利各省都有分布,但主要集聚在大都市区;工业设计、工艺品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在中北部地区,地区间区位熵空间相关系数较大,即各集聚区的专业化程度类似。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及区域协作,以及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在大都市区还是小城市集聚的条件和集聚趋势。早期投入产出理论认为,创意产出是R&D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函数,Au-dretsch和Feldman[10]首次将区位因素纳为重要因素,提出创意是R&D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集聚3个变量的函数。VonHipple[11]认为,社会互动、观察和交流能传递更具创新价值的隐形知识,且成本最低。Glaeser[12]认为,地理毗邻性与知识传播密切相关,地理越接近,知识创新价值越高。Feldman[13]认为,创意企业地理上的毗邻不仅能交流创意和新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减少创新发现和商业化成本,他建议创意企业应向具有成功创新经历的城市集聚。Laakso等[14]根据统计资料发现,在芬兰40%(500家)的设计公司中,有42%的设计产业营业额集聚在赫尔辛基大都市区,绝大多数设计公司都是小微企业,其设计创新对大学及公共研发机构依赖性大。设计产业随设计人才集聚,在大都市中心区汇集了设计论坛和交流中心,中心老城区的根植性传统文化氛围吸引了生活无规律并向往娱乐放松的设计师。对设计产业而言,现代通讯技术无法完全代替面对面沟通。另外,北欧其它国家设计产业也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设计集聚能创造积极的外部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Wojan[15]和MCGranaham[16]认为,农村制造业可通过提供高品质生活设施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复兴农村和小城市工艺品设计产业。Dell’Era和Verganti[17]通过研究意大利家具设计产业发现,创新型企业倾向于与跨产业设计的外部设计师合作,但前提是制造企业必须具备语意先锋诠释者的形象,以及充分释放设计师创意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设计产业集聚与其产业特性有关,与制造业创新愿景及能力关系密切,不同国家空间集聚呈现不同态势。其中,意大利设计产业集聚在中北部地区,向大都市集聚的特征不明显,其在大都市和非大都市区域均有分布,而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则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国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较多:诸劲风[18]认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各要素能够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由流动,这构成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买忆媛和梅琳[19]发现,有形资本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较大,有形资本是保证无形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杨仁发[20]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联合集聚能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何继江和曾国屏[20]通过调研深圳设计之都产业园发现,设计产业在园区内集聚有利于促进园区企业业务协作、相互交流和知识溢出,便于制造企业设计外部化,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受学科分割的限制,我国设计产业集聚研究领域极少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背景的相关文献,仅关注个别区域案例,缺乏系统性研究。

1.2设计思路和方法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设计产业产出及设计师数量统计数据,本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框架量表设计问卷,调查中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测度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利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由于城市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城市规模有关,不能客观反映产业集聚效用,故为验证是否存在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但产业产出相对较高的适合发展设计产业的中小城市,本文还引入“区位熵”作为衡量城市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的优点在于独立于区域规模,代表了区域产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21]。钻石模型理论框架是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超过100个案例进行的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特定产业获得成功,而在另外一些产业却不具有竞争力[22]。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需具备以下4个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在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钻石模型还有两个外部因素:机会和政府作用。机会是指不为企业和政府所左右的事务,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政府则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影响4个决定因素。项目团队因在之前文献中已经进行了量表开发,故此处从略。

2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

2.1问卷调查样本本文问卷发放对象为沿海地区设计业比较发达城市的设计机构、拥有设计部门的制造企业、设计咨询公司和涉足设计业务的外贸公司,被调查者是在这些公司工作3年以上,不仅了解当地设计产业,还对国内其它城市设计产业比较了解的资深设计师、设计管理人员、制造企业设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它熟悉设计的商务人员。

2.2调查实施和信度、效度检验为了避免被调查者误会,问卷首先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设计产业的整体环境,不是个别单位的内部情况,回答问题按照所在地设计行业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中各题项根据“完全如是”至“完全不是”依次分为5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按照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了使问卷更便于理解,首先接受小范围接受度测试。在小范围测试过程中,结合现场访谈和反馈,以电话回访方式对问卷措词进行修改。另外,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进一步改进了量表用词,以避免问卷产生歧义。小范围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设计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上海地区,回收有效问卷43份。本文首先对43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可靠性检验),信度分析是用来检验可观测变量方差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为论证方法和数据的可信性,本文通过信度检验剔除了部分题项,并对调整问卷进行大规模派发,共发放约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达89.13%。其中有效问卷301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86%,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汇总整理。为了测量变量是否可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据此计算综合竞争力,需要确定以下3个问题:①各条件因素(潜在变量)可通过相应测量变量进行测度,测量变量测度的有效性能通过验证性因子进行分析(结构效度);②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至少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的绝大多数方差变异;③各条件因素在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时是同级的,即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而并非通过影响其它4个决定因素而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外部因素。以上3个问题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本文首先运用AMOS17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视为潜在变量,检验标准为:χ2/df<3;CFI>0.9;TLI>0.9;AGFI>0.9;RMSEA<0.08;P>0.05。结果发现:设计产业条件因素均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说明适合构建整体模型。其次,构建条件因素相互影响的钻石模型。最后,为明确各条件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构建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可知,钻石模型、竞争优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竞争优势模型可知,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设计优势、设计师资源、政府作用、相关支持产业、需求条件6个自变量能够解释竞争优势变量方差变异的92.6%,各条件因素能解释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

2.3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钻石模型中的19个题项视为19个测度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其可以削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客观地描述单个样本的相对地位。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步骤可归纳为:①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②确定主成分个数;③解释主成分含义;④用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第t个样本综合评价函数yt;⑤计算yt的样本值并给出样本排序。由表1可知,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前3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其中上海和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较接近,深圳设计产业竞争力相对于上海和北京有一定差距,其设计产业竞争力标准差较大,可能是因为深圳存在较强水准参差的设计企业共存现象。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不仅与上海、北京和深圳差距显著,甚至还不如宁波等城市,说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大城市设计产业未必有竞争力,设计产业集聚还存在更苛刻的条件。

3设计产业集聚趋势

3.1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设计产业包括由企业对外出售设计产品的、隶属于不以设计为主业的法人组织的非独立设计部门(包括组织内部从事设计的研究开发、技术、市场等部门)和独立设计机构(independentdesignhouse,IDH)或称独立设计公司[24]。本文参考陈圻教授的方法,利用设计、咨询、研究开发或开发研究4个检索词的并集作为申请人的检索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外观专利(排除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将外观专利作为当地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出指标。检索范围涵盖设计公司(工作室、设计室)、独立设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设计职能的研发中心以及社会团体所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但不包括不能作为专利申请人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所获得的专利,也不包括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但根据合同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非设计企事业单位主体是制造企业设计部门,其所申请的专利主要用于本企业产品开发,不参与市场交易,可不纳入设计产业范畴。另外,学校、政府及其它公共服务机构、贸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也拥有部分设计专利,但因市场交易成功率不高、数量少而不纳入统计。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并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属于设计产业的产出,未纳入统计则会造成对当地设计产业的产出低估。省市当地获得授权的全部工业设计专利包括由当地独立设计机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计的专利,其中当地制造企业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既包括内部设计部门自主设计的专利,又包括通过委托当地或外地设计机构设计并“买入”的知识产权,或与其它设计机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联合设计并根据合同依法享有的外观专利。本文主要利用省市独立设计机构设计的工业设计专利数,以及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研究国内设计产业集聚问题。本文首先检验国内设计产业是否存在霍金斯集聚现象,以及该产业随时间变化的集聚特征和规律,由此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设计产业随时间变化的总体集聚趋势,基于全国视角把握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②各省、直辖市的设计产业集聚趋势,从中观视角分区域研究不同省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国的集聚趋势;③各省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进一步把握目标省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省的集聚趋势。我国设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萌芽,90年代中期才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5]。本文选择1995-2012年的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阶段: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每个阶段时间跨度为6年。本文假定全国各地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数占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的比例一定,且各个时期基本保持不变。

3.2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集聚的概念是地理不均衡分布,可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分析3个时期的数据,并根据其演变趋势从宏观上判断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特征(见图3和表2)。Lorenz曲线愈趋向于对角线,Gini系数越趋于零,产业愈倾向于平均分布,产业集聚越不明显;反之则反。1995-2000(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工业设计创新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1995-2000(独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设计产业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其它依此类推。由图3和表2可知,Lorenz曲线图和Gini系数表呈如下特征:①工业设计创新有日益集聚的趋势;②设计产业各期集聚程度都超过了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程度,可将设计产业集聚命名为相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二阶”集聚(集聚程度更高);③设计产业集聚经历了先集聚程度提高后集聚程度降低的过程;④从最近一期来看,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有接近的趋势。地区工业设计创新的主体是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提高,表明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的制造业集聚度较高。项目团队关于现有产业集中度的研究表明:区域广义设计产业、工业设计产业与当地工业增加值之间无相关关系,表明设计产业跨区域辐射效应明显。考虑到工业企业外延较广,本文考察当地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以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设计产业产出,以工业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产出。本文选择各期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授权数前15位(15位后数量少且趋同)的省(直辖市)为样本进行分析。

3.3省域和城市设计产业集聚为了明确各省市(直辖市)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利用区位熵概念,分别设计了各省(直辖市)和城市设计产业专利区位熵。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省(直辖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各期设计产业的相对规模较大,相对于2001-2006年,2007-2012年上海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且具有全国最高的区位熵(2001-2006年为6.07,2007-2012年为4.09),表明上海仍是我国最重要的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结合上文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分析);广东制造业各期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较大,但呈下降趋势,其设计产业也存在相对规模下降的趋势。从规模角度而言,广东是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区,但其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北京是最早出现设计产业的地区之一,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所以北京也属于相对集聚程度下降的设计产业集聚区。浙江、江苏和四川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这3省集聚的趋势。其中,江苏和四川2007-2012年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这两个省已成为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域。浙江省各期区位熵小于1,但逐期增大,表明该省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需要通过委托设计从外地输入设计专利,但其工业设计创新规模远远大于四川省,而两省的设计产业规模趋于接近,反映了浙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湖北省和重庆设计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但重庆设计专利依赖于个别企业开发,未能形成设计产业,且湖北省设计产业及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过小,故不纳入研究。各省市设计产业集聚趋势整理如表3。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设计产业有向杭州、宁波两市集聚的趋势,且两市在省内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杭州市设计产业规模大于宁波市,宁波市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大于杭州市。江苏省设计产业有向无锡、苏州集聚的趋势,这两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均呈上升趋势,设计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无锡市是江苏省设计产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但苏州市发展速度更快,其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无锡市。四川省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成都市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成都几乎集聚了四川省全部设计产业和绝大部分工业设计创新。广东设计产业有向深圳、广州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深圳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设计创新省内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两地都是广东省设计产业对集聚区。东莞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呈上升趋势,但设计产业区位熵仍小于1,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城市(尚不是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城市)。佛山市虽然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呈逐期增长趋势,但设计产业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区位熵亦小于1,南京、台州情况类似。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设计产业基尼系数之所以有所降低,设计产业整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是因为中国设计产业有向江苏、浙江、四川3省集聚的趋势。无论是传统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广东),还是新增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其设计产业都呈向少数城市集聚的趋势,所以可以判断近年来设计产业集聚度下降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仅回归到某种接近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的水平,设计产业集聚度仍将高于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

4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8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一、城市综合体及其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综合体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通常以综合运用多酒店、写字楼、时尚购物、娱乐会所、高档住宅中的三项及以上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建筑空间,满足了城市中心人们的商业交往需求和生活休闲需求,提高了城市的商业、金融层次。城市综合体的健康、繁荣发展也会带动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以人流量为引导,拓展带动形成具有相应或补充功能的城市商业体,形成城市商圈。在城市综合体内城市功能相互独立又互相补充,从人的需求出发,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共同体,从外部来看,城市综合体的室外空间又形成了城市的独立景观,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和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眼界的开阔,城市居民对城市建筑的视觉体验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室外景观的优化设计在成就了城市综合体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风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综合体在国外历经多年发展,从整体规划到建设流程,甚至是运用发展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体系,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的建成,是城市综合体探索走向成功的标志之一,为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导引作用。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原始的整合空间、优化资源配比发展为建设社区化的城市空间,将从消费者和居民的体验角度出发,重视城市综合体的交互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空间室外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利用城市综合体的相关元素,设计符合建筑主题的景观,让景观服务于消费者与居民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与城市周边环境相融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扩大城市综合体对周边建筑设计及消费者的感染力。城市综合体的室外空间景观属于商业景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室外空间景观的美观程度是室外空间设计的基础,而室外空间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融合则属于人文角度的需求。人文关怀与艺术追求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创造出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室外空间景观,为城市综合体的使用者提供心理上的舒适感。

二、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城市发展也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综合体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普遍建立,成为了人们生活、消费、休闲的重要场所。城市外部景观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体面向社会的最直观的印象,城市综合体的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综合体来说还有这一定的功能性作用,首先是城市综合体的室外空间通常包涵了作为城市综合体部分之一的城市花园,主要作用是隔离人流密集区域与交通密集区域,为人流提供缓冲地带,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其次,城市综合体的中庭、广场、道路等空间有着立体的空间组织关系,能够和外部进行有序的沟通与连接;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景观的存在也为人民提供了便捷的集散场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城市综合体室外弓箭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领域。

1.城市花园

城市花园是是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域设计的不同,城市花园分地上城市花园和空中城市花园两种,地上城市花园位于建筑较为松散的城市区域,土地价格相对低廉,能够采用较大空间建设城市花园,空中城市花园则时位于建筑密集的繁华区域内,将城市花园建设在建筑的顶层或间层,为消费者和附近居民提供别样的视觉体验。无论是地面城市花园还是空中城市花园,城市花园的功能作用都是起到调节商业与人文的关系,舒缓消费者情绪,为消费者提供休闲放松的工种空间。相对于城市综合体室外景观设计的其他部分,城市花园与城市综合体的关系是独立又连接,城市花园与城市综合体在空间上是独立的,双方的空间基本没有交叉区域,但城市花园的设计是依托于城市综合体的,城市花园的整体轮廓、植物规划、整体布局都要服务与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理念。

2.中庭

中庭是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为建筑营造了与外部连接的缓冲区域,是一种人为的自然隔绝形式。对于城市综合体来说,中庭既有室内中庭又有室外中庭,根据城市综合体设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有着作为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延伸的双重身份。室内中庭的设计通常都以钢化玻璃为穹顶,让天光自然洒落,起到补充建筑集群空间内光线的作用,穹顶的设计从人的感官角度将外部自然界和内部空间连接在一起,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外部中庭除了内部中庭的功能之外,将外部中庭引导向内部中庭及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区,可以起到引导人流与交通的作用,缓解城市综合体外部商业步行街的压力,带动中庭沿线商业区间的活力。

3.广场

广场是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最为常用的一种形式,从视觉角度剖析,将广场与城市综合体相结合,能够起到抢到城市综合体的作用——开阔的广场与周围高楼林立之间形成视觉反差,而广场又与其中间的城市综合体形成视觉反差。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广场的设立还能够促进城市综合体的商业活力,广场是城市人行道路的延伸,能够为居民与消费者提供大范围的散步、休息、集散、休闲场所,是将游客与居民转化为消费者的良好平台。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认为,广场是硬质铺装的,车辆不能进入的场所。鉴于我国的车辆状况,想要将人流密集的广场与车辆分离开来除方法有许多种,最为常见的是设立路障,广场的路障通常为大理石球体或其他具有艺术性的雕塑小品,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广场设计为上升空间和下沉空间,以西安市西大街的世纪金花广场为例,该广场为典型的下沉式广场,广场通过台阶与外部道路联通,又有隧道和地铁连接,为世纪金花广场周边的城市综合建筑提供了充足的客流量。

4.点缀设计

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景观的点缀设计主要分为景观小品和植物两个方面。景观小品是室外空间景观设计的精华与重点,是公共艺术的一个方面,其主要手法有装置和雕塑,通过装置和雕塑的设计,突出强调城市的特色与城市综合体的设计重点,优秀的景观小品设计是城市文虎与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纽带,是二者文化的共同表达。植物也是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景观的点缀之一,植物除了装饰之外,还有引导视觉的作用:广场作为硬性的场所,植物的存在通常都是对道路进行引导。

三、城市综合体室外景观设计的策略

城市综合体室外的景观设计虽然是服务于商业综合体,但其与普通的商业环境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别。目前城市综合体已向综合性、人文性、创意性发展,因此,城市综合体室外空间景观设计也有着相应的特征。由于城市综合体设计的复杂性,其外部的空间景观设计更需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来进行设计,引导城市综合体的充分利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策略有四点,首先是以人为本的策略,当前的经济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类心理和人类行为习惯等因素,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服务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人的审美需求,设计符合美学标准,又有所出彩的的室外空间设计,要考虑到人们对于水和绿色植物的天然亲近的特征进行设计,让人在感受新奇的同时又有参与感与归属感。其次是生态型策略,这个策略主要体现在城市花园和绿色植物点缀两个方面,合理利用植物于设计当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第三是地域性策略,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主动将城市的地域色特融入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当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出和谐的音符。第四点是现代化策略,从科技和工程学、统筹学的角度出发解读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将室外空间的景观设计和现代科技元素融合在一起,让信息化为城市的景观设计带来新的体验。

四、小结

第9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是以传统美术教育为基础的,独立的教学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不准确,学科划分不清晰,忽略与社会需求、经济的紧密联系,致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以致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发现四年本科艺术设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用性、适用性,同时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多数毕业生也欠缺实践经验。艺术设计专业现阶段必须将实践纳入到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之间有效结合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设计工作室案例教学双师型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设计实践能力弱的现象,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加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在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实践课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全面提升专业实验、实践课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下是实验、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加强工作室与案例教学建设

当前我国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大多停留在学生手绘和计算机效果图的表现上,学生对设计流程、制作工艺和材料缺乏了解。工作室应该有专门的技术导师负责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使用、制作工艺与流程等。工作室应统一管理,免费对所有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室学习,教师通过开展各种设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

加强工作室建设,无非是为了实现案例教学的可行性,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模拟的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情况下对事物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得到锻炼,以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艺术设计案例往往能提供具体、翔实的情景,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不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也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改变了过去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否则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不可能完成。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师大多比较年轻,而从教师的职业经历上来说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未参加过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缺乏专业知识结构和设计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专业教师在设计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国外的设计教授则是公开招聘,聘任的条件比较严格,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历、专业知识外,还要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应招聘具有一定学历和从业经历的职业设计师。另外,还可以采用与企业合作办学、聘请国内外访问学者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培训、参加设计实践等。

三、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课程

学校全面加强与企业合作,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课程,是国外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实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只有经企业和学校双重考核合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每门合作教育课程结束,学院都要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教育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补性较强,课程内容也是全新的、实用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等院校的课程相对公司来说,教学理念与专业技术比较陈旧,因此学校和企业合作是一个趋势,把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引入高校的教学,可以促进设计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国外高校,有很多这样的合作形式,让专业设计公司进入学校参与教学。

四、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

从目前我国院校的毕业生设计作品来看,绝大部分作品重视艺术表现,对市场、设计规范重视不够。教师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的教学中,可以把设计赛事作为教学案例导入教学。设计赛事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设计要求,这样势必引导学生将设计与市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学院、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这类设计比赛,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获奖学生在学院评优、评奖中的比例,以提高学生参与设计赛事的积极性。

五、推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水平认证”资格

在设计院校推行“专业水平认证”制度,是设计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提高学生专业实战、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推行高校“专业水平认证”制度,必须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鼓励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设计专业院校教师中推行“专业水平认证”制度,必然会对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强化专业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