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正直的生活范文

正直的生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正直的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正直的生活

第1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2、不想去吃苦,注定会吃苦一辈子!永远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律的人生一定会慢慢跟别人拉开距离!每天进步一点点,早晚有一天会变得比别人好太多!

3、这个世界很浮华,不要走得太快,有时候需要停一停,静一静,想一想,沉淀思绪后,重新出发,你一定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4、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坚持才是王道,每一个你羡慕的收获,都是别人努力用心拼来的。你可以抱怨,也可以无视,但记住,不努力,连输的资格都没有!

5、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所有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

第2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程内容具有着复杂、繁多、陈旧和注重教材知识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觉得政治内容在生活中毫无用处。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现状,强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兴趣,选取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进行合理分类,尽量展现学科内容的生成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生活是涉及多方面的,而高中政治学科包含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三个大部分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方向进行教学,将三大部分全面融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经济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题,结合政府职能、市场前景、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等方面考虑,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高中政治教学应积极打破一张嘴和一支笔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凸显政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很少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设情境、讲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需要新时代的高中政治教师吸取教训的地方。对于如何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实践运用法。实践运用法就是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银行业务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到银行办理存款、取款、转账等业务的作用,通过亲身体验银行业务来强化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政治知识的用处,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第二,模拟情境法。模拟情境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情境来理解课本知识。例如,在学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消费者、营业员、保安、记者等角色,让学生表演一出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的索赔和投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第3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比较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真实生活情境的运用,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堂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课堂埋下了伏笔。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必然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就会拉近学生和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教学的动态生成。所以,创设情境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和环节。例如,笔者在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在创设情境、引导生成的问题上,我精心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伊始,我满怀激情地说:2008年9月25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怀的日子,它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同学们知道这一天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神舟七号顺利飞天。”在播放了“神七”发射以及翟志刚漫步太空的实况视频后,我说:“神七的成功飞天存在众多的原因,但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种精神。有人说‘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那这种精神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载人航天精神”。我水到渠成地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集中体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顺利地实现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联系生活实际,倡导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方式变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适合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验教育是一种由教育对象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获得感受的过程,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一种动态的作为教育过程。可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体验教育的鲜明特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因此,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中学政治课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去调查、去体验,以求在社会中感悟人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真谛。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帮助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的活动性课程,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营造氛围,精彩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提倡开放互动、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如果教师享有与学生不平等的特权,就会剥夺学生的话语权,造成师生地位、人格上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只能是一种被迫的服从,何以“生成”?所以,教师应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放下架子,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长见识。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时,一位学生提出:“人都有不同的个性,都有不同的思想,其价值观就应该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不是只用一种观点统领、禁锢人的思想吗?有这个必要、有这个意义吗?”问题的提出十分尖锐却又有几分道理,我启发这位学生用教材中所说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打了个比方:就像演奏一场交响乐,各种乐器都各显神通,但如果没有指挥家的指挥,没有指挥家在掌控主旋律,那这场交响乐演奏就成了一锅“乱炖”。但他又反驳道:“难道人有不同观点,社会就会混乱吗?像我现在提出了不同观点,课堂就混乱了吗?”该学生提出了这一串问题后,还用挑衅的眼光看着我,似乎在看老师要怎么应对。对此,我知道再争辩下去,不仅他不服气,甚至可能提出更多偏执的问题,导致这堂课在双方的争执中得不出任何结果。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平静地说:“是这样吗?其他同学是否都同意他的看法,请说说看!”经过一场激烈的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支持他的观点,更多的是对他的观点予以反驳。有的学生指出,统一与多样并不矛盾,多样的思想要有统一引导,才会走对方向,活而不乱。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不同的观点就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争辩使得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能统一核心价值观,消除思想认识的无序和混乱。而如果对那些社会上的错误价值观不加以管理和引导,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危害社会……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不仅使学生的疑惑在争辩中得到解决,也化解了眼看就要爆发的师生对立,使得意外转化成了可生成性的资源,让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开展时政教育,激活政治课堂

第4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生活角度;中职;政治经济;教学

一、生活角度教学对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价值意义分析

(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经济课程

从生活角度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与政治经济学存在的联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趣味的学习课堂。政治经济学在学科性质上分析,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中职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教师都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为学生构建趣味化的学习环境,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但是从生活角度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熟知的生活元素全面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局限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思维也是完全被固定在机械化、任务化的学习状态上,对于知识的讲解仅仅被限制在理论的学习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而基于生活角度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将知识变得通俗化,化难为易,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生活角度的教学对现阶段中职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很好的实际价值。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型人才

从中职院校的教育上分析,以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为基本教育宗旨。基于生活角度政治经济学的开展,可以通过法律、社会习俗、产品生产、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更早地认识到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技能,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重要保障。

二、生活角度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给予生活角度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要求。教学上要以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下将从因材施教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全面化分析,实现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職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比较枯燥和乏味,很多的知识需要在生活实例的支撑下才能体现出本身固有的价值,传统的教学仅仅是说教式教学,与生活的关联性不大,学生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说,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师在课前准备期间应该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制作好讲课大纲,根据课本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一方面,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新知识的概念,另一方面,借助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的追求形成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情境更深入的理解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例如:在“关于竞争与习俗”这一课教学时,习俗是地域性生活产生的文化因素,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大的力量,一方面,既可以阻碍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地域发展,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习俗的关系,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地域之间,更或者是文化等领域,都要以尊重地域习俗,这样双方的竞争与合作才能维持在一个公平的状态。通过这样的因素渗透,学生就会认识到发展与生活的关系。

(二)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学习的目的主要就是学会生存,借助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化的教学再丰富多彩也仅仅只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实际的训练,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仅仅是一纸空文,毫无价值。所以说,给予生活角度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是新时展的要求,旨在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第5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中职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正确面对得与失、成与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统的教学模式较枯燥,课堂效率一般。若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则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尤为必要。

一、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是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回归生活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中学习和体会到课堂传递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涉及多方面,其核心思想为“生活即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多为传递理论知识,进行课堂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中职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此时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能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因此,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高效,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时时刻刻都与实际生活有联系,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集中,可以有效抑制不良的心理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思想政治教学脱离生活化的表现

1.思想教育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传统的教师观念中,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就具备了思想政治观念,所以,一味地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讲述道理,但是中职学生很难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串联起来,甚至不明白学的东西到底有多么重要,对他们而言仅仅学到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未应用,其综合素质仍旧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锻炼,使思想政治教学与实际脱离,背离生活。

2.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脱离生活

中国的教育一直以课堂教授形式进行,采取单向教授的方式,学生很少参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通过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上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3.思想政治教学成绩评价单一

传统的学生考核一直以考试分数为标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所以,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决定了它的考核方式是进行书面测试,然而仅仅通过书面成绩并不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作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否也不是靠分数就能体现的,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自身道德等方面的提高恰恰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学考核方式生活化也很重要。

三、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目前的中职思想政治教学所用教材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理论知识多种多样,但是内容偏陈旧,除了向学生传递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做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职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面对枯燥的课堂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施有效教学,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顺利进行。

3.教学方式多元化、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跟其他课程相比更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丢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创造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犹如是处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体会理论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针对不同的社会现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生活中催化所学知识的吸收。

综上所述,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方式多种多样,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特点,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和总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从而取得更佳的成绩。

第6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一、生活叙事确立道德认识

学生所叙的生活故事中,有很丰富的道德资源,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引导学生去伪存真,挖掘有利于推动学生道德发展的资源,让学生设身处地经历道德体验,逐步抽象为道德知识,进而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课时,一学生叙述跟爸爸开车出门,在斑马线礼让行人,等了很长时间,有个奶奶对爸爸竖起大拇指的故事。叙述的学生很自豪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这样做,但有学生却提出:常常有路人不走斑马线,随意横穿马路,这样根本无法让,也不该让。学生们围绕“这种情况该不该让?”的问题激烈地争论起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澄清了已有的价值观念,学生之间互相支招,帮助同伴寻找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教会同伴如何面对这些事情。

二、生活叙事丰富道德体验

在生活叙事过程中,无论是叙述内容、叙述方式,还是叙述者、倾听者,都有丰富的德育体验资源值得挖掘。以生活叙事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满足了学生好说好动的天性,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消除自卑,培养自信,更满足了儿童倾诉和获得伙伴认同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我是小学生啦》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新学校经历的事情,学生们纷纷讲到新生培训那天,学校开展“书包节”活动的感受:鼓号队夹道欢迎时感受到哥哥姐姐及学校对自己的欢迎;家长给自己背上书包那一刻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与家长拥抱分开时家长的眼泪瞬间让自己觉得长大了;老师跟我们打招呼时灿烂的笑容,让我不再害怕新学校……在小伙伴奶声奶气、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学生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当天,想象体验唤醒了“亲身体验”,道德感知更丰富更清晰。

三、生活叙事引导道德行为

生活叙事让品德教学充满体验和智慧,但最终还是要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

首先,通过生活叙事的评价促进道德构建,发展道德能力。生活故事进课堂,经历“讲述――交流――思辨――认清”的心理活动历程,让道德能力得到l展。比如,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逆反期的敏感时期,在教学六年级《对立,还是沟通》这课时,有一位同学叙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她说到父母偷看她日记本的事,她对父母意见非常大,在课上讲述时潸然泪下。在这个时候,教师首先安慰她,肯定了她把自己心结说出来的勇气,然后让孩子们交流、支招,遇到这种问题我们怎么办?孩子们炸开了锅,有些孩子也感同身受表示不满无助;有些孩子提到父母的苦心;有些孩子说到要坦诚和父母沟通等等很多解决办法。这时,教师对孩子们提出:善于体谅、主动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熟,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处理和化解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教师的引导,叙述学生闪着泪光的眼神里多了一份认可和坚定。

第7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这种情况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崛起时面临的情况类似。日本和德国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在崛起过程中,面对本币升值问题,两国因采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给两国经济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保汇率,最终汇率没保住,反而触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德国在战后也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和高速增长。但是德国货币当局旗帜鲜明地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国内产出和物价都比较稳定,没有因为汇率价格中的泡沫伤害国内经济,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更平稳的物价变化和更稳定的经济增长。

一、日元升值背景下汇率的波动决定了国内货币政策的选择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日本从战争废墟中站了起来。在有政府干预的开发主义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经济进入了近20年的迅猛发展的赶超阶段。在此期间,日元一直平稳地保持在1美元兑360日元(增减1%)的水平,基本保持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到了七十年代初,日本经济已有了长足发展,日本人均收入已进入世界最高行列,日本制造业也已基本实现赶超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目标。此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由贸易平衡转向持续的贸易顺差。直至整个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扩张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取代了美国在世界制造业市场的霸主地位。

在日本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一方面因为日本贸易顺差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美元难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1971年尼克松总统彻底中断了美元和黄金的兑换承诺,市场预期美元贬值。尽管当时日本对资本账户还保持严格管制,但日本银行在短期几周内因为吸纳美元超额供给使基础货币供给增长了50%,360:1的汇率水平再也难以维持,日元开始走上升值的道路。

1951年~1970年日本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7%,贸易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量累积,日元产生了明显的升值压力。1971年~1972年日本连续三次出台日元对策。期间还多次对日元汇率进行调整,但每次不久又开始新的重估。1973年2月12日,日美间达成了日元对美元升值17%~20%,并让日元汇率自由浮动的协议。随后,除两次石油危机冲击外,日元总体呈现升值态势。1985年日本由于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日本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进口、自愿限制出口,但效果不大。1985年9月22日,美、英、德、日、法五国达成“广场协议”,日本主动提出同意日元升值10%~20%。9月23日至10月1日的一周内,日元升值11.8%,当年升值25.2%。1986年5月“七国集团”召开东京会议,再次确定日元继续升值的原则。到1987年底,日元累计升值103.3%。

为抵消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采取降低利率,抑制日元过快升值。低利率造成日本流动性过剩。在生产过剩、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股市,造成严重的资产泡沫。为抑制泡沫,日本央行从1989年开始紧缩信贷,将贴现率逐渐提高到1990年8月的6%。大藏省和日本银行还通过禁止发放房地产贷款和“窗口指导”等措施,限制房地产投机。资金链条的断裂导致日本房地产和股票泡沫破灭,银行坏账猛增。1981年日本银行业坏账仅为1万亿日元,1995年升至100万亿日元。其中150家规模最大的银行坏账率达12%,日本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坏账率达17%,农业银行达20%,住宅信贷公司则高达85%。日本经济也伴随泡沫的破灭陷入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从1985年~1994年的10年间,日元汇率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段:第一段从1985年初开始,日元急剧升值,远高于购买力平价,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88年;第二段从1989年~1990年年中,日元平稳下滑,大致回到购买力平价水平;第三段从1990年~1994年,日元长期攀升,与购买力平价差距拉大,直至1995年5~8月多国进行联合干预,才最终扭转这一趋势。

同样,在这10年中,日本银行在贴现率和通知放款利率方面的政策与日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相关。1986年~1995年日本银行19次调整贴现率,并指导通知放款利率与贴现率同步运动。1986年~1987年初,贴现率调整速度放慢,一直到1989年,都固定在较低水平(连续27个月停留在2.5%)。之后,贴现率迅速提高,1990年夏天达到最高点,接着又是漫长的下滑过程。

日元升值和贴现率下降,日元贬值和贴现率上升,大体上是吻合的。更有意思的是,实际汇率的变动总是先于短期利率几个月到一年。据此可以得出结论,自广场协议签订以来,日本银行的利率政策是为了抵消、而不是强化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它试图减弱甚至扭转日元飙升的势头,减少日元升值引起的通货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日本银行关注汇率冲击,从它调整贴现率时所作的官方解释中可见一斑。1986年~1997年日本银行试图遏制日元升值,并振兴萎靡不振的国内经济。1989年~1990年提高利率则是为了防止日元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八十年代末收紧银根也是为了挤出国内的资产泡沫;泡沫经济的产生,是由于八十年代中期,日本试图减弱日元升值势头,使经济从第一阶段日元升值引发的衰退中摆脱出来。随后,又降低贴现率,使1994年整个利率结构滑落至历史最低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刺激国内经济,但因资产泡沫破裂和衰退进入第二阶段,国民经济已经停滞不前。(表1)

由此看出,日本银行认为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动是冲击日本经济的外部因素,因而采取措施防止汇率变动加剧,或减轻其不利影响,但从未同时奏效。

这说明,在当时日本货币当局认为汇率是制约美日两国相对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等因素未来演变的决定性变量。汇率是因,变动在前;货币政策是果,是为了减缓汇率变动而采取的相应政策。事实是,外汇市场不但一开始就预料到日本银行的长期货币政策,而且正是汇率变动导致这些政策的出台。

二、德国马克升值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0世纪六十~九十年代,德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成了战后世界经济最突出的亮点,也都经历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德国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较快复苏,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因此,德国马克较早就开始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问题。起初,德国采取干预外汇市场、对资本流入征税和缴纳无息存款准备金、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等方式来回避本币的升值。但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多,加剧了国内通胀的压力。为缓解国内通胀威胁,德国央行紧缩银根,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入。为此,德国央行不得不从1961年3月起多次对马克汇率进行重估,到1972年底已升至3.20马克兑1美元。1973年初美元危机再度爆发;3月1日,德国央行一天之内就买入了27亿美元;3月2日被迫关闭外汇市场,到3月19日重返市场时,德国政府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此后,除1979年底到1985年初期间马克对美元出现阶段性贬值外,总体呈现升值趋势。1985年9月,根据“广场协议”,马克一次性大幅升值7.8%,其后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实行浮动汇率安排后,德央行更看重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1974年起,货币政策目标转向货币供应量,并每年预先宣布次年的货币增长率指标,以让公众相信央行确定的物价水平和通胀均在可控范围内。除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时通胀率曾达到7%外,其他年份大都控制在4%以内。国内物价稳定反过来更好地维护了德国马克的稳定,并促进了国内产出的稳定。同时,尽管1973年~1999年德国马克兑美元累计升值78%,但期间除个别年份外,德国货物贸易持续顺差,而且顺差规模逐步扩大。但和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在欧洲国家占据较大比重,对美国虽然也有大量贸易顺差,但远不如日本贸易顺差那样集中。

在持续贸易顺差的推动下,马克持续升值。从1960年~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期间内累计升值2.79倍。无论是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还是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同期内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过了日元。尽管马克升值,但是德国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因此减少,持续的贸易顺差不断推动马克的进一步升值。

面对马克的持续升值,德国货币当局的政策旗帜鲜明:重心是国内,尤其是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马克汇率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1974年德国放松外汇汇兑方面的管制。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难选择之间,德国货币当局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他们坚定地贯彻货币政策独立性,物价和产出稳定是其最关心的事情。相对而言,马克汇率居于次要的位置上,货币当局基本贯彻了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浮动汇率制度,没有因为缓解马克升值压力而牺牲国内的物价稳定。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8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新课程的实施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和“主动”,除了以前常见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外,还出现了表演、时政演讲、游戏等等形式,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环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无效课堂学生活动的表现

1.无效讨论

无效的课堂讨论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一些问题无需讨论或无法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无精打采或讲闲话打发时间。二是讨论的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马上进行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探究的机会。三是在讨论中,只有个别学生发言,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四是讨论后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归纳或点评,学生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个人见解的层面。

2.无效提问

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所提问题没有探究性。二是提问的问题过多,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三是所提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

3.无效表演或游戏

一是课堂学生的表演、游戏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把思想政治课变成表演、游戏的大杂烩;二是表演、游戏的设计太多、大杂,活动充斥整堂课,没有体验和反思,没有总结和提升;三是表演、游戏安排的时机不科学,使表演、游戏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产生无效课堂学生活动的原因

1.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要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活动中理解、认同、确定科学的理论观点。但是,它并不是要冷落或者虚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那种只关注有没有活动,以活动多少论成败的思想是对新课程理念误解的表现。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也都要有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应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活动的成功与否也应以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学生活动,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只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这样的课堂活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

3.教学评价观不明确

在许多公开课的评课中,不少评课者总是把课堂上是否有学生讨论、是否有学生表演当作是否是一节好课的标准,只要表面热热闹闹,这一节课就是成功的课,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如果一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较短或次数较少,就会被“建议”要转变教学观念。这种教学评价导致一些老师较少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的发展程度,而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如何使课堂“热闹”起来之上。

4.对学情的了解不足

在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些老师只注重活动内容与课文内容的关系,而不注意“备学生”,使课堂活动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活动不积极,导致课堂活动低效或无效。

三、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学生活动

1.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学生活动

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课堂活动的形式,而是要把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度放在第一位。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安排课堂学生活动的依据。看一节课中的课堂学生活动是否有效,首先要看这节课中老师是否准确、全面把握教学目标。课堂学生活动是否有效,应该以能否达成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各种课堂学生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应该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设计课堂活动时,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会挑选一些容易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真正有意义的课堂学生活动,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表演到银行办理存款储蓄的过程。这个课堂活动的组织花费了6分钟左右的时间。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只需让学生知道怎么办理就行了。

能力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堂学生活动时,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抽象的政治术语同具体生动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使课堂学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我们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要使活动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有的问题课文中已经有明确的结论,再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活动的意义。

2.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设计、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联系。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活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堂学生活动,克服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生硬地创设所谓生活情境,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第一,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如果任何活动都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当成“一张白纸”,假设学生一无所知,这是错误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任何课堂学生活动,都要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设计学生活动时,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由此产生的活动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在讲《公司的经营》时,有老师设计了一个“假如我是首席执行官”的学生活动,学生的发言并不积极,原来,很多学生对于首席执行官的具体职责非常模糊,也没有较多的切身体验,这一活动的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再有,在讲《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时,有的教师针对学校规定统一校服这一要求设计了一次模拟听证会《学生该不该统一校服》,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热烈,既提升了学生对民主决策方式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学生活动。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情商状况以及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课堂学生活动形式。对于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如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个问题,对高一年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而对于高二、高三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可以组织学生检索报刊、网上信息、收集有关实例,对人民升值的利弊进行专题研究,比较系统深入地理解我国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政策的正确性。

3.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注重活动的效率

注重活动的效率就是要尽可能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收获。好的课堂活动应该是用时少,效果好。有些课堂活动从表面上看很精彩、很新颖,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但在热闹过后,人们才会发现,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相关性,花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所开展的课堂活动是多余的,无效的。

第9篇:正直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推行生活化教学有诸多益处,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此,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朗曾说:“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由此可见,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刘晓庆偷税漏税情况及财产拍卖事实”的相关录像,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偷税漏税严重后果的认识。又如在教授“供求影响价格”的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春节前后商场里人数、商品价格的视频画面,之后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为什么春节前价格高,春节后价格低?”“影响商品价格出现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时学习内容之中,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巧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面,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研究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元素,并据此巧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请学生对如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某郊区奶牛场的工人,每天都要把自家所产鲜奶的10%像污水一样倒掉,这种情形在入冬之后大约持续一月有余,请问这是为什么?”相信这一问题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纷纷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教师继续对学生予以问题的引导,“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避免牛奶场的资源浪费呢?”结果学生提出许多新颖、有创意的想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把多余的牛奶送给福利院和孤儿院,尽量提高牛奶质量等。在这一课堂讨论和问答的过程中,不但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式,还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

三、积极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还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此相关的实践作业。比如在教学完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身边村委会和居委会作为切入口,以此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展开广泛调查和分析,并根据本小组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措施。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未知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注意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贺伟.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新课程研究,2008(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