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第1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第二条 本市辖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及八度的地区,均属抗震设防区。全市建设工程(含新建、改建、扩建,以下同)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凡不符俣抗震设防规定的工程,一律不准建设。

第三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应按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

第四条 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及《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六十米以上高层建设以及国家、省政府规定的其他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城市规划区内一般建设工程应按宝鸡市城市抗震设防区划执行。

第五条 市规划局是组织实施建设工程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主管部门。市地震局是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主管部门,规划、地震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县(区)规划(建设)和地震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第六条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到竣工验收,都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第七条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勘察设计。

第八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纳入施工图审查。规划部门应对施工图审查中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不符合抗震规范的设计,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建议修改或变更设计。

第九条 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产权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应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必须按照抗震鉴定、设计、审查、施工、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第十条施工和监理单位在承担建设工程时,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进行施工和监理,对设计文件中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得随意更改和取消。

第十一条 市、县(区)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时,应把抗震设防措施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凡不符合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的,应令其返工补强。

第十二条 建筑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许可,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体系,应通过省级建设行政放宽部门组织的抗震专项审查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凡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工程不予验收,并由市、县(区)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 村镇建设中的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建筑及其他三层以上建筑,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防;两层以下农民自建房屋应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提高忘记到的抗震能力。

第2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形体;规则性。

中图分类号: TU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针对现今建筑物平立面的复杂程度,为了能快速的选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并准确的建立力学模型,我们就必要对建筑形体的规则性,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本文以结构设计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一定的工程经验,阐述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规则性判别及针对不规则建筑采取的加强措施作了一些总结。

1.建筑形体规则性重要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建筑形体是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规则建筑是指平面和立面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即在平立面、竖向剖面或抗侧力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实质的不连续或突变。故“规则性”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建筑物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和经济合理性影响很大。

首先规则的建筑抗震性能比较好。震害统计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对称的结构因传力路径清晰直接也容易估计其地震时反应,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其次规则的建筑(尤其是规则的高层建筑)有良好的经济性。根据工程经验,较规则建筑物的周期比、位移比等结构的整体控制指标很容易满足规范要求。同时由于地震力在各榀抗侧力构件之间的分配比较均匀,从而使各结构构件的配筋大小适中,使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相反不规则结构则会出现扭转效应明显、局部出现薄弱部位等情况,应根据规范对结构进行内力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处理。从而使得内力变大,计算配筋变大,局部抗震构造更加繁锁。从而使工程造价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综上所述,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对结构设计而言至关重要。

2.建筑形体规则性的判别:

建筑形体规则性的判别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都作了一些定量的规定。而两本规范在具体条文上又有一定差异。本文对照两本规范相关条文,对规则性判别进行汇总,如下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不规则性判断 平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的30% 1.平面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L/m、l/Bmax、l/b进行限制

3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错层面积大于该层面积的30%) 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米,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米。

应同时满足:

L2≥0.5L1a1+a2≥0.5L2

a1+a2≥5ma1≥2m,

a2≥2mA洞≤0.3A楼面

扭转不规则:

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则 侧向刚度不规则:

Ki<0.7Ki+1

Ki<0.8(Ki+1+ Ki+2+ Ki+3)/3

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一下层的25%

框架结构:ri<0.7ri+1,ri<0.8(ri+1+ ri+2+ ri+3)/3

框-剪、剪力墙、筒体结构:

ri<0.9ri+1

当hi>1.5hi+1则ri<1.1ri+1

对底部嵌固层:则ri<1.5ri+1

当H1/H>0.2 时:B1/B

B1>1.1B,a>4m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向下传递 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楼层承载力突变:

Qi<0.8Qi+1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层的80% A级高度: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B级高度: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规则性判别主要从“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六种不规则类型作了一些定量的参考界限。相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而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具体规定上更加严格,个别条款更加细化。

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及其不规则程度,又把不规则分为:不规则、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三个等级。

3.不规则性建筑加强措施: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对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进行一定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见下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加强措施 平面不规则 扭转不规则:

位移比≤1.5(宜)

当最大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A级高度:位移比≤1.5(应)B级高度:位移比≤1.4(应)

A级高度:Tt/T1≤0.9(应)B级高度:Tt/T1≤0.85(应)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

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设计中考虑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楼板变形影响),对凹入或洞口的大小加以限制。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还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以下措施: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

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

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竖向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侧向刚度不规则)和3.5.3条(楼层承载力突变)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条(侧向刚度不规则)和3.5.3条(楼层承载力突变)、3.5.4条(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措施:柱子箍筋全长加密配置,大跨度屋面构件要考虑竖向地震产生的不利影响。

侧向刚度不规则:

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楼层承载力突变: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总而言之,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在抗震的概念设计中至关重要。对抗震性能和经济合理性影响很大。因此,进行设计时,应首先判别结构的规则性,并根据建筑物的不规则程度区别对待:对于不规则结构应按规范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而对于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参考文献

[1]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与合理构造》.李国胜.著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王亚勇.戴国莹.著

第3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 抗震 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 原则

概念设计是指工程设计人员从宏观上、总体上和原则上出发,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着眼于结构整体反应,决策和确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如总体方案的选定和布置、材料的使用、细部构造、截面设计、分析计算、结构整体稳定性保证和耗能作用的发挥、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判断与加强等一些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概念设计是一种结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1、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有不少结构设计软件都可计算高层结构,但这些结构设计软件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特点,且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并不能从计算结构时所采用的计算模型中完全反应出来,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不能仅凭结构设计软件来计算建筑结构。且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等各种新规范(流程)中都强调了建筑与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2、抗震概念设计的要点

2.1结构的规则性和均匀性

在国内外的大地震中因高层建筑体形不合理或结构总体布置不合理而造成的地震灾害曾出现过几次。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第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布置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因此,在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重视建筑体形(即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即结构构件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经实践证明,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其平面形状一般较简单、对称、均匀、规则且长宽比不大,且为减少扭转效应使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结构的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较均匀且对称,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要尽可能重合。

2.2具有合理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力途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第3.5.2条要求,结构体系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因此,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工程设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对大多数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程序运算时要熟练掌握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为得到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构,当得到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的计算简图和简单、直接的结构传力途径时,应通过合理明确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只有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直接和明确的传力途径才能较易把握结构模型计算、结构内力与位移的分析、限制薄弱部位的出现,且能确保结构抗震性能的可靠性。

2.3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由于水平地震的作用是双向的,因此在结构布置时应确保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结构都能抵抗,通常做法是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地震产生的过大的变形会产生重力二阶效应,破坏结构,使其失稳,因此,在选择结构刚度时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强度和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

2.4选择适宜场地和地基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高层建筑不可建造在危险地段上。在选择高层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对建筑地震不利的地段,选择适宜建筑抗震的场地;而当无法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抗震措施。同时,为避免建筑结构自振周期与场地地震动的卓越周期之间引起共振而加大地震的反应情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前应对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进行初步估算并跟场地的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错开或通过改变房屋类型和层数来错开两者。

2.5选择延性好的材料、构件和轻质高强度材料

延性是结构构件吸收能量的能力体现,具有延性的结构可以降低对结构承载力的要求和材料的用量,进而节约工程造价。在抗震设计原则下,应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为延性机构,允许其部分构件出现塑性铰。若在构件具有足够延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塑性铰的部位可使高层建筑结构即使在大震作用下也不会倒坍。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如室内填充墙)可减少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结构的地震作用、降低建筑的倾覆力矩,从而减少P-效应。

3、结论

综上所述,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许多不确定、不确定因素的特点,且人类对地震时结构认识存在局限性、对建筑材料性能和施工安装时的变易性把握不够等因素,使得高层建筑实际受力情况分析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别,简单地依赖设计软件来计算建筑结构不能充分解决现实中的抗震问题,因此,在进行细致的计算分析外要特别注重结构的概念设计,如采用规则结构、确定合理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力途径、选取适宜建筑抗震的场地、选择延性好的材料、构件和轻质高强度材料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张少博.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J].管理学家.2010;3(12):125-130.

[2]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5(10):245-246.

第4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s, structural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eismic design not only need to prevent the building from collapsing, and also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struction state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and importance, which calls for multiple requirements to the target of seismic structure. 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各国历次地震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灾害,通过总结大量的经验教训,促使结构抗震设计不断发展。建筑抗震的实践表明,一个地震区建筑物,如果没有良好的建筑总体布置方案,单靠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的构造措施,在较强烈的地震作用下,仍是难以取得建筑抗震的较好效果,甚至减轻不了建筑物的震害程度。因此,只有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抗震设计水平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高度。

1 目前我国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多年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而且日益成熟,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首先,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UBC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这几种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规律的,而目前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6,而且还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另外,我国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该设防目标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来说,并不都是恰当的。最后,由于不同类别建筑的不同重要性,不宜再笼统的使用以上同一个性态目标。此外,还应该考虑建筑所有者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设防目标,从而做到在性态目标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1 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按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型式下,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在这个高度,抗震能力还是比较稳妥的,但是目前不少高层建筑超过了高度限制。在震力作用下,超高限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下降,很多影响因素也发生变化,结构设计和工程预算的相应参数需要重新选取。

2.2 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和相对空间的缩小,不少建筑商忽略了这一问题,哪里商业空间大就在哪里建。高层建筑应选择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土场地或密实均匀中硬土场地,远离河岸,不应垮在两类土壤上,避开不利地形、不采用震陷土作天然地基,避免在断层、山崖、滑坡、地陷等抗震危险地段建造房屋。高层建筑的地基选取不恰当可能导致抗震能力差。

2.3 材料的选用不科学,结构体系不合理

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建筑结构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为主, 变形控制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大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2.4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

许多专家提出,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已不能适应国情的需要, 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应该大幅度提高。我国现行抗震设防标准是比较低的,中震相当于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lO%的地震烈度,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放松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

2.5建筑外形与平面功能影响结构布置

现在某些政府规划部门领导根本不懂结构,纯粹为了形象美观而对建筑设计指指点点,从而使建筑偏离了建筑设计师的最初理念,你对他提出的修改意见不予理会,你就通不过。还有某些建筑设计师根本就缺乏抗震设计的概念,在高烈度区设计出高层建筑的大悬挑,这既增加了工程造价,有埋下了安全隐患,不负责任的叫嚣“没有做不出的结构”,那要看付出的代价和收获是不是对等。

3结构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是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地震动是一种随机振动,有难于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尚难做到。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诸多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结果。而是应该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往往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有如下几点:

3.1建筑选址。避免抗震危险地段,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在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评价,宜选择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有利地段;避开软弱土、液化土、河岸和边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等不利地段;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用桩基,当地基有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第5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砖混结构;整体稳定性;构造柱;PKPM软件

我地区房屋建筑相当一部分为多层砖混结构 ,尤其是住宅工程 ,但由于砌体材料的延性不好,又加上结构连接性能较差,因而决定了它的抗震性能较弱。为了增强砌体的整体性 ,提高其抗震能力 ,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 ,在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构造柱 ,是一种很有效的抗震措施。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

(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PKPM软件是目前国内工程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计算软件 ,它使得以往由人工完成的一些重复性工作转而由计算机更快更好地完成。在砖混结构设计过程中 ,一般均采用 PKPM 软件进行抗震计算。构造柱在 PKPM 软件的抗震计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切不可因其为 “构造柱” 而忽视它。让它在地震时抗震 ,非地震时承重。因此在 PKPM建立砖混结构模型时应合理地布置构造柱。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3.1条合理布置构造柱模型。

1.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的主要作用是约束墙体错动[1]。从带构造柱墙片往复加载试验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在变形的最初阶段,构造柱只是协助砖墙抗剪,当墙体出现贯通的交叉裂缝后,构造柱约束裂开的三角形块体向外错动,即使构造柱自身上下端出现塑性铰,只要构造柱的主筋不全部断裂,仍然能将破碎墙体约束在其自身的平面内滑移,摩擦作用继续存在,墙体可以继续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力,达到裂而不倒的目的。因此,在地震作用下,构造柱和墙体发挥各自的特性,即构造柱对墙体起约束作用 ,墙体又为构造柱提供了可靠的支承,这样墙体极限承载能力有所提高,墙体脆性性质得到改善,延性提高 3倍~4倍,耗能明显增大。另外,构造柱增强了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构造柱不仅增强了内外墙连接的整体性,而且与圈梁一起形成砖墙的边框(即构成空间约束体系),箍住开裂的墙体,阻止裂缝进一步发展,限制开裂后块体错位,使墙体的竖向承载力不致大幅度下降,从而防止了墙体的倒塌,明显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可以避免地震情况下结构构件被逐个击破。综上所述,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对墙体的约束作用,可以增大建筑物的延性,防止或延缓建筑物在地震时突然倒塌,提高建筑物的抗侧能力,因此合理地布置构造柱是保证砖混房 “大震不倒”的具体体现。

2. PKPM中构造柱的布置

2.1构造柱布置

考虑到砌体的脆性性质,在地震中容易开裂并降低墙体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而倒塌。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对于多层砖房应按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墙体的整体性,增加墙体抗侧延性,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抵抗侧向地震力的能力。在 PKPM建模过程时应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第 7. 3 节的要求[2]。建模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1)对于大房间两侧墙,由于大开间砌体墙体相对来说将受到较大的地震水平力作用,因此对于 4. 2 m或以上的开间两侧墙应设置构造柱加强,此时构造柱的截面和配筋均应加强。

(2)当建筑布置局部墙跺不能满足规范限定的局部尺寸时,可对局部墙跺增设构造柱,或加大原有构造柱截面,以避免在地震作用下局部墙跺破坏而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房屋倒塌。但不可以将局部墙跺全改为钢筋混凝土柱,否则将带来在平面的同一轴线上形成部分砖墙、部分钢筋混凝土墙跺的局面,这是PKPM 建模过程中所不允许的。

(3)在楼梯间两侧墙体一般均为承重墙体,而楼梯间墙体又没有楼板作为墙的支承,只有斜向的楼梯。楼梯不允许嵌入墙内,因此对墙体不起支承作用。楼梯间墙高而空旷,顶层墙体更是形成半高的高墙而无侧向约束。在进行 PKPM抗震验算时,楼梯间的墙达不到抗震能力,为了能顺利通过 PKPM 抗震验算,建模时须在楼梯间的四角均设置构造柱。

2.2注意事项

(1)当房屋层数较多时 ,根据不同烈度区 ,在 PKPM 建模过程中适当地增加构造柱。

(2)构造柱应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设置 ,在 PKPM建模时构造柱在层与层之间严禁出现错位现象。

2.3砖混结构中还有一种构造柱。在 PKPM抗震验算时 ,有时会遇到砖墙竖向承载力不足又不愿意增大墙体厚度 ,往往在墙体中设钢筋混凝土柱予以加强 ,柱的厚度与墙厚一样 ,也可视为构造柱。该构造柱在墙体中的位置 ,可以在墙面的两端 ,也可以在墙体中部 ,或两者兼而有之 ,这种墙称为组合砖墙进行计算 ,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另外构造柱还应满足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第8. 2. 9 条的要求。

2.4当梁直接搁置在构造柱上时 ,尚应在楼(屋)面梁支撑处设置圈梁 ,而且圈梁应满足垫梁的构造要求。如不设垫梁 ,集中荷载引起的裂缝很快会沿马牙槎开展 ,造成马牙槎处砖剪断或弯坏,使构造柱处于独立受压状态 ,构造柱墙承载力明显降低。所以在 PKPM建模时 ,认为设置构造柱后 ,可以省去垫梁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3.构造柱的计算

3.1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1)假设横向水平地震剪力全部由横墙承担 ,纵向水平地震剪力全部由纵墙承担。多层砖房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1条、第5.1.3条、第5.1.4条、第5.2.1条、第5.2.3条和5.2.4条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进行验算。

(2)当在隔开间墙或每开间墙设置[且墙段中有 2 根以上(包括 2 根) ]构造柱时 ,可考虑构造柱对截面抗震承载力的有利影响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2.6条、第7.2.7条进行验算。

3.2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把设置的受力柱的墙跺视为组合砌体,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规范组合砌体构件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组合砖砌体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按第8.2.7条和8.2.8条进行验算。

4.结语

4.1通过分析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进一步了解构造柱 ,认识其重要性 ,并能够在今后的 PKPM 建模过程中认真结合实际 ,灵活地运用规范 ,合理地设置构造柱的位置。

4.2详细地列举了构造柱的计算公式 ,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构造柱参与结构的抗震作用 ,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4.3在 PKPM建模过程中 ,严格按照国家设计规范和规程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抗震规范要求合理地设置构造柱 ,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保证结构安全性。

震害调研和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也表明,砌体结构房屋只要进行抗震设计、合理布置构造柱与实际结合模型,采取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仍能有效地应用于地震设防区。

参考文献:

[1]李启鑫. 设置构造柱混凝土砌块墙体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

[2]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6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PKPM、工程应用

近些年来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在我单位结构设计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由于一些结构的特殊情况(如空旷结构、错层结构、斜板结构等),设计人员往往会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对软件的编制依据、模型假定以及规范理解等方面出现偏差。下面我将谈谈我对PKPM软件的理解与应用。

一、结构建模的一些注意事项

1. 当利用已有轴线偏移复制新轴线或删除多余轴线后,重新生成网点。

2. 两节点之间只能有一个杆件相连。有弧形梁的情况时应在弧形梁上设置一个或多个节点。

3. 斜支撑输入时应注意,斜支撑端点应在楼层处,不应按标高输入在层间柱上。

4. 当输入斜梁或不与楼面等标高的梁时,如果不仔细检查,可能出现梁在两端不与任何构件相连的情况,既梁被悬空,或悬挑梁的情况,与设计意图不符合。

5. 除结构顶层外,用上节点高、梁顶标高、错层斜梁等命令形成的斜梁,不能跨越本标准层,否则将计算错误。

6. 错层结构的模型输入。当错层高度不大于框架梁的截面高度时,可忽略错层的影响,可以归为同一楼层参加结构计算,这一楼层的标高可近似取两部分楼面标高的平均值;当错层高度大于框架梁的截面高度时,各部分楼板应作为独立楼层参加整体计算,不要归并为一层。

7. 层间梁不能用来做错层处理。目前软件只能用层间梁传递荷载。

二、荷载输入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 所有荷载均输入标准值,而不是设计值。软件按规范进行荷载组合。

2. 楼面均布恒载和活载必须分开输入。否则无法按规范进行荷载组合以及各种活载折减、活载不利布置等计算。

楼面均布恒载应包含楼板自重否则应选择让程序自动计算。

4. 预制板自动按单向传力。

5.“荷载定义”项中程序提示“是否计算活载”应注意目前软件填“1”为计算,填“0”为不计算活载。

6.“全房间开洞”导荷时该房间荷载将被扣除,而“板厚为0” 导荷时该房间荷载仍能导算到梁、墙上,不被扣除,但在画平面图时不会画出板配筋。

7. 程序未自动考虑梁楼面活荷载折减,如果需要进行楼面梁的活荷载折减,应在荷载导算时将活荷载折减项选上,并点取“设置折减参数”,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选择所需折减项。

8. 荷载输入中房间的导荷方式总是单向导算的原因,此时应注意查看此房间是否布置有预制板或是否把屈服线的角度设置为“0”了。

三、砖混结构设计

PM8可以进行砖混结构和砖混底框结构的计算,砖混底框结构在设计时应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中第7.1.8条、7.5.5条的规定。下面对采用PMCAD软件进行砖混结构设计,应注意的事项做一说明:

1.在砖混结构建模时,构造柱应输入。在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1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7.2节进行高厚比验算和截面抗震承载力计算时,构造柱均有作用。

2.对于设变形缝的砖混结构,应分别建模计算。

3.砖混结构构造柱基础的计算。砖混结构一般做墙下条形基础,构造柱下一般不单独做独立基础。

4.砖混结构的井字梁楼盖的计算。这种结构形式只能简化计算。

四、结构分析部分计算参数的合理选取和计算原则

1.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当竖向恒载一次性加载上时,其上部的竖向位移往往偏大,为了协调竖向位移,有时会出现拉柱或梁没有负弯矩的情况(层数较多时顶部几层中间支座将出现较大沉降,与其相连的梁支座不出现负弯矩或负弯矩较小,常常不能正确地完成梁的支座配筋)。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竖向恒载是一层一层作用的,并在施工中逐层找平,下层的变形对上层基本上不产生影响。结构的竖向变形在建造到上部时已经基本完成,因此实际上不会产生一次性加荷载所产生的异常现象。程序对竖向恒载作用专门做了处理,可以考虑施工加荷的这种因素。对于一般的多、高层建筑来说,应选择模拟施工荷载。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中均有规定,在计算结构的位移比和周期比时采用刚性楼盖。

3. 结构基本周期主要是计算风荷载用的,程序是按照规范经验公式计算出缺省值,可以修改。

4. 地震信息中有关参数的选取

4.1 扭转藕连信息项。

程序给出非藕连和藕连两个选项。对大多数结构来说,应该选择考虑扭转藕连。

4.2 地震烈度和抗震等级。

对于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3.1.3条和第6.1.2条、第6.1.3条的规定执行。简单来说,地震烈度除甲类建筑外,其它各类建筑的地震烈度应取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甲、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丙类建筑不提高。

4.3 偶然偏心选择。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4.5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建议对于层数较多的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应考虑偶然偏心,对于单层及层数较少的平面规则的建筑考虑了扭转藕连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另外需注意的是,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第7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门式刚架结构抗震地震烈度刚架跨度 刚架高度

中图分类号:TU97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对于门式刚架的抗震设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考虑到轻型房屋钢结构特点,抗震规范5.1.2条第一款规定轻型房屋钢结构抗震设计可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当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控制作用时,应对轻型钢结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1]规定,单层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自重小,承载力一般不受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控制,通长可不进行抗震计算。但同时又补充规定,对于宽阔刚架,或高度很大的刚架,或很长的纵向刚架,或有夹层、吊重、桥式吊车等情况,则需进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验算。

在什么情况下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起控制作用,需要进行抗震计算,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设计人员也不是十分清楚。本文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从跨度、纵向长度两个方面给出了单跨无吊车门式刚架结构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临界参考尺寸。

二、抗震分析参数的确定

具体设计时,各种设计参数较多,不能全部列举,仅对下面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1)地震参数 地震烈度不小于9度,门式刚架要进行抗震设计,因此主要分析设防烈度为7、8度两种情况下的影响。场地类别取Ⅱ类,设计地震分组计算时取第一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及轻钢规范3.1.6条规定,门式钢结构刚架的阻尼比取0.05。一般情况下,门式刚架结构的特征周期都比较短,其值大多数位于反应谱曲线平直段所对应的特征周期时间段内。因此在计算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取其最大值。柱间支撑设计时,在风荷载作用下,按端部支撑承担一侧山墙的所有风荷载计算:地震作用下,按每道支撑承担36m长度(或柱间支撑间距长度)范围产生的地震力计算。柱间支撑抗震设计计算自震周期时,整个柱列按动能相等原则换算到柱顶处的重力代表值计算质量。柱间支撑设计不考虑压杆作用,自震周期不折减。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4.2采用或轻钢规范3.1.4条采用。

(2)荷载计算取值 为了便于分析,荷载取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数据,取值如下:恒荷载为0.3kn/m2,活荷载为0.5 kn/m2,雪荷载为0.5kn/m2。

门式刚架的自重已经在设计程序中自动进入。为真实地反映实际设计情况,考虑了风荷载的作用。计算风荷载时,建筑为封闭式,基本风压取值0.5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建筑体型系数(含风振系数)完全按照规程附录A的规定取值。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规定采用。

(3)门式刚架的参数 选取有代表性的7种跨度进行分析,分别为18、24、30、36、42、60、72m。规程规定门式刚架的高度不大于18米,高跨比不大于1,因此高度分别取6、9、12、15、18m进行对比分析。取常用的6m、9m柱距进行分析。刚架柱脚为铰接。刚架斜梁的坡度为1:20。为了统计、比较上的方便,纵向柱距支撑采用单层交叉支撑,按拉杆设计,支撑间距均为36m(或柱间支撑间距长度)。

(4)刚架钢材选用Q345B级。

三、计算分析

由于结构横向和纵向的抗震并不关联,因此计算分析时分开进行。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1.3采用。荷载效应组合应符合轻钢规程3.2.5条规定或抗震规范5.4.1条规定。分析软件为PKPM。

1、分析时采用的计算组合

由于结构高度低于60m,因此不考虑风荷载与地震荷载的同时作用。抗震设计仅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程序自动生成的荷载组合工况如下:

S1=1.2×重力荷载+1.00×1.40×风荷载

S2=1.00×重力荷载+1.00×1.40×风荷载

S3=1.20×重力荷载+1.30×水平地震荷载

S4=1.00×重力荷载+1.30×水平地震荷载

2、门式刚架结构的构件尺寸

分别计算了50榀刚架,150种工况,限于篇幅,刚架构件尺寸不在列出。

图1 门式刚架跨高比--应力比

3、门式刚架横向计算结果

分别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及不参与组合两种情况计算。分析在各工况下,梁柱截面不变时,同一截面处,地震作用参与组合后柱内最大应与地震作用不参与组合时柱内最大应力之比。

从计算结果可知,地震烈度为7度时,地震作用对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应力比≤1。地震烈度为8度时,地震作用开始对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起控制作用。通过观察发现,只有当门式刚架结构的跨高比在一定范围内时,地震作用才起控制作用。

为了便于分析,整理门式刚架跨高比与应力比的关系,见图1。由图可见:

(1)当刚架的跨高比为1~3.5时,地震作用对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起控制作用,其中当跨高比为1.5时,地震作用影响最大;跨高比1~1.5变化时,应力比逐渐增加,跨高比从1.5~3.5变化时,应力比逐渐减小。

(2)当刚架的跨高比超过3.5后,地震作用对门式钢架结构的设计也不起控制作用。

4、门式刚架结构纵向计算结果

纵向柱间支撑的计算分三种情况:风荷载作用、7度抗震、8度抗震。由于抗震计算时支撑构件的截面积与刚度成正比,影响到自振周期的大小,进而与地震力大小相关联,故采用迭代的方法选出最终截面(考虑了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截面之间的比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8度地震区的柱间支撑设计由地震作用控制。地震烈度为7度时,计算结果与仅受风荷载设计时的比值,6m柱距在0.6~0.9之间,9m柱距时在0.3~0.4之间,且一般随高跨比增加而减小。地震烈度8度时,计算结果明显大于仅受风荷载的计算结果,6m柱距时比值在1.8~2.4之间,9m柱距时比值在1.1~1.4之间,且随高跨比增加而减小。6、9m 柱距的比值不同,与支撑的角度有关。跨度越大,地震荷载计算结果与风荷载结果比值越小,这与刚架的坡度有一定关系,即跨度大时,刚架顶点更高,迎风面面积增加快于跨度增加,但总体而言,仍然是地震起控制作用。

由于高烈度情况下地震力较大,支撑截面也较大,导致自震周期较短,较多的位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水平段,而低烈度情况下,自震周期位于曲线的下降段,因此地震烈度不同导致上述规律不同。

门式刚架结构纵向抗震分析柱间

支撑截面面积之比A1:A2:A3

表1

注:Ai为风荷载作用下柱间支撑截面面积:A2,A3为地震烈度为7,8度时的柱间支撑截面面积。

由于柱间支撑沿纵向的设置间距是有要求的,因此纵向支撑抗震的主要设计参数是柱间支撑的设置间距,而不是建筑物纵向长度的大小,即纵向框架是否需要进行抗震计算与结构纵向长度无关。

四、结论

1、刚架结构的横向

对于无吊车的单跨门式刚架,地震烈度为7度时,地震作用对门式刚架结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地震烈度为8度时,当刚架的跨高比超过3.5后,地震作用对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刚架的跨高比为1~3.5时,地震作用对门式刚架的设计起控制作用,其中跨高比为1.5时,地震作用的影响最大。

2、刚架结构的纵向

对于无吊车单跨门式刚架,地震烈度为8度时,地震作用对柱间支撑的设计起控制作用,设计时必须考虑。地震烈度较高地区,高跨比较小时,地震影响比风荷载影响更大。门式刚架结构的纵向框架是否需要抗震计算与纵向结构长度无关。

由于结构设计的条件变化较多,文中主要针对常用的设计条件进行分析,对工程设计方案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对于多跨结构,由于摇摆柱不具有抗侧移刚度,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将会更大。因此,是否需要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设计条件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2、《建筑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1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作者简介:

王亚茹:1967年2月出生,工作单位;葫芦岛有色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职称;工程师,职务;土建室主任,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土建结构。

于德顺:1964年1月出生,工作单位;葫芦岛有色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职称;高级工程师,职务;土建一室主任,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土建结构。

第8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 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抗震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30655.6平方,地上29层,地下2层。地上部分由裙楼连接两个塔楼构成,裙楼顶板以上设置伸缩缝将两座塔楼分开。建筑总高度91.5m,其中1~2层为裙楼,1层层高6.0m,用于架空层与管理用房;2层层高4.5m,用于商业开发铺面;3~29层为标准层,层高3.0m,均是住宅。地下部分为设备用房与地下车库,每层层高3.5m。工程结构形式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

2 工程结构设计参数

2.1 建筑参数

本工程建筑高度88.5m,属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高规》)规定的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且高宽比4.5,满足《高规》中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最大高宽比要求。

2.2 地震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参数

2.3 风荷载参数

根据《高规》,风荷载取值规定: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一般情况下,房屋高度大于60m 的高层建筑可按 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故本工程采用10 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0.60KN/m2。

2.4 结构抗震等级参数

根据《高规》中表4.8.2规定,本工程框支柱、框架柱、框架

梁、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参数设计见表2。

表2 结构抗震等级参数

剪力墙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短肢剪力墙提高一级,按一级抗震等级采用。如剪力墙厚度不小于300mm,且层高与剪力墙截面高度之比大于4的剪力墙,仍视为一般剪力墙,其抗震等级亦按一般剪力墙的抗震等级采用,连梁抗震等级同与其相连之剪力墙。

3 梁式转换层结构布置

梁式转换层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布置时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3.1 平面布置力求规则简单,对称均衡,尽量使水平荷载的合力中心与结构的刚度中心重合,避免产生扭转等不利影响。

3.2 剪力墙中心线宜与框支梁中心线重合,框支梁截面中心线宜与框支柱截面中心线重合,以避免荷载偏心,框支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边门洞,也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

3.3 底部大空间必须有落地的落地筒体或剪力墙作支撑,落地剪力墙的数量不宜少于剪力墙总数的50%。通常可结合建筑平面,将剪力墙在楼梯间或电梯间处落地围成筒体,并对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墙体适当加厚。

3.4 落地剪力墙间距应不大于2倍楼盖宽度,且不大于24m。

3.5 落地剪力墙与相邻框支柱的间距,不宜大于12m。

3.6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按规定本工程地上2层为框支柱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Y不应大于2。

3.7 框支柱层楼板不应错层布置。转换层及其上下层相邻楼层的楼板应适当加强。

4 层侧向刚度比计算分析

由于本工程梁式转换层结构上部住宅的剪力墙较多,而建筑底部是大空间,因此,部分剪力墙不能直接落地。并且此工程部分转换层层高较大,若设计中不加以注意,通常容易造成下部抗侧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的情况。为保证转换层下部大空间结构有适宜的刚度、强度、延性和抗震能力,应尽量弱化转换层上部主体结构、强化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使转换层上、下主体结构的刚度及变形特征尽量相近。

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对于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往往通过控制转换层上、下主体结构的抗侧刚度比来避免竖向刚度差异较大。规范对层侧向刚度比计算,主要有3种方法:(1)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2)剪切刚度;(3)剪弯刚度。这3种方法由于计算不同,得出的刚度比结果通常有差异,需根据实际工程做出合适选择。

计算方法1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是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条文说明中提供的层刚度比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2剪切刚度是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0.1中提供的层刚度比计算方法,适用于底部大空间为1层的情况。《高规》附录E.0.1规定:当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Y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Y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按下列公式计算:

但是这种刚度比计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没有考虑竖向构件的布置问题,布置在中间的剪力墙和布置在的剪力墙对层刚度的贡献是不同的,抗侧刚度中弯曲刚度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2)特殊结构布置情况下(如与剪力墙相连的框支柱,短肢墙,斜向布置的剪力墙等)剪切面积的取值不明确。

计算方法3剪弯刚度是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0.2中提供的层刚度比计算方法,适用于底部大空间大于1层的情况。附录E.0.2规定:当底部大空间大于1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Y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按以下公式计算:

同时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以上公式综合考虑了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层间侧移量的影响,考虑了竖向构件的布置问题,可适用于梁式转换层和绗架式转换层结构。总之,当Ye<1时,结构的侧移曲线属于剪切形。此时转换层上部结构抗侧刚度小于下部抗侧刚度,结构布置合理。当Ye≥1时,结构的侧移曲线属于弯曲形。此时转换层上部结构抗侧刚度大于下部抗侧刚度,应控制Ye在合理范围内,并采取有效结构措施,避免因上、下部结构竖向刚度差异大带来抗震不利影响。本工程采用以上3种方法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层侧向刚度比计算结果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采用3种方法计算层刚度比,其结果差别较大。如本工程采用方法2剪切刚度来计算转换层上、下层刚度比,Y>2不能满足《高规》要求,因此在具体实际工程中对转换层结构层侧向刚度比计算须选用正确的计算方法。本工程在地上2层顶转换,底部大空间层数为2层,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0.2规定,应采用剪弯刚度计算层刚度比。从上述结果可知本工程转换层上下侧向刚度比通过剪弯刚度计算的结果Ye<1.3,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第9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范文

关键词:含钢量; 混凝土; 经济性;剪力墙; 框架; 结构体系

Abstract: the choice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JGJ3-2010) and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GB50011-2010) the plane regularity judgment to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 of rules and symmetrical and in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of hypothetical project based on modified respectively economical comparison, draw ratio of building plane than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economy of the basic quantitative index.

Keywords: including steel quantity; Concrete; Economy; Shear wall; Framework; Structur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合理的建筑布置在结构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由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因此在结构设计中提倡平面简单、对称的建筑,但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由于受场地、采光、通风及建筑使用功能等方面要求的影响其建筑平面往往出现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平面长宽比的要求,并对建筑的结构造价有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中能够提出各种平面不规则的建筑其结构造价的经济指标,以便使建筑在造价、功能及外观等方面达到高度的平衡和统一。本文选择根据规范中的平面规则性判断为规则且对称的工程实例与在此工程实例基础上修改的假想工程分别进行经济性比较,得出建筑平面长宽比对经济性的影响程度的基本量化指标,方便各方进行参考。

2平面规则与平面不规则经济性分析比较

选取某一规则实例模型,地上28层,地下2层,平面长度33.6m,宽度21.6m,平面长宽比L/B=1.56<6,屋面标高86.7m,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风荷载标准值取0.40KN/m2,抗震设防烈度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梁、板混凝土等级均为C25,墙柱混凝土等级C60,并依层高递减至C35;墙分布筋、楼板钢筋、墙柱梁箍筋采用一级钢(),墙、柱、梁主钢筋采用三级钢()。1~3层为商场,4~28层住宅标准层,单层建筑面积 671.5 m2

根据选取的实例模型,每层均平行复制3个平面,使得其结构平面长宽比L/B=4x33.6/21.6=6.22>6,其余平面及参数均与实例模型一致。

3 分析思路及过程

实例模型和假想模型的经济性比较所采用的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的计算结果均来自MIDAS building软件中的绘图师部分,由软件根据计算结果自动生成施工图,不进行人工干预,相关的参数调整实例模型与假想模型完全一致,各种构造措施、概念设计等均不考虑,使实例模型与假想模型除长宽比外其余均处于相同的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是由于结构平面长宽比不同引起的,从而得出由于结构平面长宽比>6引起的结构的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变化的基本量化指标。

4结果与分析

限于篇幅,具体计算结果不一一列出,数据经整理后可以得图表4-1如下:

由图表4-1可以看出,在其他设计条件及参数均相同的情况下,假想模型(长宽比L/B=6.22>6)上部结构用钢量比实例模型(长宽比L/B=1.56<6)上部结构增加27%,由于结构的长宽比较大,使结构在长度方向的抗侧刚度远大于宽度方向的抗侧刚度,并且在计算长度方向地震作用时须考虑±0.05L的偶然偏心的影响而长度L方向较长,使结构收到的扭转作用很严重,因此由于结构长宽比增加引起的结构上部用钢量增加是很明显的,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框架-剪力墙结构,长宽比(L/B)由L/B=1.0增加到L/B=6.0范围内其上部用钢量增加幅度在1%~27%范围内递增,实例模型及假想模型的工程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所受到的地震力较小,如受到地震力更大时,由于长宽比较大因起的结构上部用钢量增加会更严重,因此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如遇到结构长宽比较大(L/B>6)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建议业主设防震缝从而避免由于结构长宽比过大引起结构造价的增加。

图表4-1:

另外,由计算结果显示,在其他设计条件及参数均相同的情况下,假想模型(长宽比L/B=6.22>6)上部结构混凝土用量比实例模型(长宽比L/B=1.56<6)上部结构上部结构混凝土用量减少3%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不会引起上部结构造价上很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徐勤,石磊结构布置平面不规则对住宅经济指标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8,(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