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和控规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gulatory plan in the planning system, the problems faced by regulatory plan teaching. Architectural students of the institutions are good at spatial form to the neglect of the control targets. We propose the integration of regulatory plan and urban design teaching, intended to emphasize the seriousnes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and indicators. Discussion of teaching encourage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trol.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城市设计
Key words: regulatory plan;teaching;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02-03
1 本科开设控规设计的必要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自1980年代诞生以来,现已成为《城乡规划法》明确的法定规划,在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之中地位日益重要,自然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控规的政策性强,往往体现价值观和不同利益的平衡,因此控规教学中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大多数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而言,控规往往意味着枯燥的数字、晦涩的文本、雷同的图则,学生不了解控规数据和指标背后的经济、社会意义,那些以往建筑设计学得好的同学反而没有兴趣学控规,所以普遍反映控规很难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好和学好控规,我们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2 控规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作为5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控规教学环节安排在第8学期(四年级下半期)的后6周,之前是12周的城市设计。控规课程设计延续城市设计的小组合作方式,由2~3位同学组成小组共同完成。
教学目的:在调研了建筑和用地类型、学习了规划原理之后,通过控规学习规划编制体系,理解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的衔接;认识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关系,掌握控规编制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土地使用功能的设定和指标平衡,以及综合环境质量控制的能力,制定城市空间设计导则;初步掌握规划文本的写作。
控规教学的具体要求:
①控规要体现上个作业城市设计的意图,结合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对于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和体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式、建筑轮廓线、滨水空间的利用、视线通廊和空间关系等提出控制性要求。
②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的兼容性和建筑的适建性。
③确定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④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⑤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⑥确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建设控制要求。
现实中的控规内容日趋庞杂,要在有限的6周时间内教好控规,必须突出价值观的培养和重点内容:
①为何控?通过讲课,介绍我国控规的产生背景。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划经济年代不需要控规。结合规划原理课讲授不同土地所有制背景下控规与外国区划(Zoning)的异同。引导学生从形态设计的视角转向开发控制的视角,理解空间发展权的界定和配置,思考“没有控规会怎样?”
②控什么?控制体系是要学生理解控规的核心,包括: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行为活动等。城市紫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黄线分别是文物古迹、绿地、水系和基础设施的保护和控制界限,分别守护着重大的公共利益。文物古迹、绿地、水系和基础设施是广大市民的公共利益所在,其空间位置、廊道和具体控制措施应该通过控规予以确认。学生要树立公共利益作为控规的基本导向。同时,控规的教学必须以法规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为核心,逐项理解地块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准确含义,纠正学生中常见的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计算中的模糊认识。
③怎么控?具体包括控规指标设定的依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指标值的合理幅度、图则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和理解范本的基础上编写文本,培养严谨细致的精神和文本写作能力。低年级建筑学训练专注于形象思维,擅长绘图但文字功底普遍不强,精确的文字表达尤其需要训练。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讲过用地分类的原则,但也需要通过控规课程来加深印象,并通过讨论现状用地的小类归属、用地和建筑的兼容性等问题加深理解用地分类标准的具体适用。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地方性《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所设定指标幅度的原因和理据,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后要鼓励学生合理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地方性《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指标幅度与实地调研值的差距,并进行分析。
3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3.1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顺序 控规关注公共利益和私人权利之间的平衡,而城市设计着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最初我们根据规划体系自身的层级,自上而下,先做控规,再在控规指导下选择地块做居住小区和城市设计。这样虽有助于强化控规的法定性和指导作用,但是学生在低年级建筑设计后,直接从感性的城市认识跨到比较抽象的控规,普遍觉得难以跟上,定控规指标也缺乏依据,不是拍脑袋写就是照抄现有案例,既没有形态支持,也很难评价。因此我们近年来将控规环节后移,按照从形象到抽象,从易到难的教学逻辑,先做居住小区和城市设计,之后再做控规,取得了较好效果。
3.2 合适的控规课程选址 城市设计和控规的一体化训练要求选择相同地块,具体要求:①可进入踏勘的真实场地,便于做用地现状调研,熟悉用地分类标准,培养学生现场调研和分析能力;②规模适度,一般不超过50公顷;③结合城市规划专指委确定的年度主题。
选址的要点:①不能选一片空白的新开发区,一般要有历史建筑或是包含历史地段,但也不宜全部是保护区域,还要给城市设计留有创新发挥的空间,所以多数情况下是“半旧半新”的地段。②为了兼顾到四线控制的训练,通常会选择有滨水岸线、又包括商业金融、文化设施等,并至少有一块绿地广场的多样化的用地。为了城市黄线的训练,要有市政设施用地,让学生综合考虑变电站、垃圾压缩站等厌恶性设施选址和周边用地的协调。
3.3 指标与形态的统一 城市设计与控规关系密切,城市设计贯穿于各阶段,控规编制时也要结合空间形态的推敲,保证控规质量和公共空间品质。
在控规教学中,首先根据城市设计方案的形态反推出相应的控规指标和用地类型,然后对照规范和标准,对不合理的地块划分和指标进行调整,在完成控规图则的同时再按照控规指标生成一个基本形态。如此反复训练,实现从自由浪漫的形态到严谨规范的指标,再回归到真实可信的空间形态。
3.4 控规指标背后的价值取向 在城市设计阶段,同学们往往追求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尝试新奇的巨构式的建筑等,相邻地块容积率也相差悬殊。从鼓励创新来说不宜完全否定,但在控规阶段,要结合产权主体、开发建设方式、最小开发地块面积、公共空间的私人管理等,帮助学生分析利弊,使之认识到凌驾在城市道路和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之上的私人产权建筑,有可能对公共利益和公平的巨大损害。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以屋顶绿化代替城市公共绿地:城市设计时为了鸟瞰效果,常将抬高的场地地坪做屋顶绿化。从建筑设计角度,增加绿化固然好,但是控规强调的是公众可进入和接地气的绿地,私人屋顶绿化的公共性无法与公共绿地相比。有些城市为了鼓励屋顶绿化对此视为绿地率并有一定的折抵,但同时也有最大离地高度和最小覆土深度的要求。
控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从建筑师的创造性视角转向规划师的规制和管理视角,从创造最优新奇特的城市空间转向如何避免纷争和最坏的结果,同时重视解决不公平和功能性缺失的问题。防止美好的创意被歪曲利用,侵害公众利益。
4 教学方法上的平等互动
控规教学要加入公众参与的内容,通过模拟听证、辩论等形式讨论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体现“程序正义”的价值观。
控规不纠结于成果,更重分析过程和程序。成绩评定中,课堂讨论和过程草案占50%,最终提交的作业文本只占50%。笔者还曾连续两年组织小组同学就广州市地标性建筑——珠江新城东塔所在地块控规指标的调整,进行了模拟的规划委员会审议。在明确珠江新城整体城市设计意图后(东塔与已经建成的西塔对称),东塔开发商申请在容积率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建筑限高至少100米(不再对称),同学们分别扮演东塔业主、周边相邻单位、游客、一般市民、规划专家等角色,从城市设计意图贯彻到控规的灵活性、限高的必要性、控规对塑造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强制性、调高限高之后其他的补偿手段等角度各抒己见,最后投票表决。教师仅主持讨论,最后对各方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不预设立场,也不参与投票。选取这种有争议的现实议题进行课堂研讨,让学生学会表达不同观点、倾听不同意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程序。
控规不仅仅是划地块填颜色给指标,现有的控制指标体系也只是手段,达成规划目的可以有多种实现途径。我们始终鼓励就同一个形态方案探讨不同的控制指标和实现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辩论不限制容积率会怎样,使学生理解容积率到底控制了什么。正方认为容积率限制避免了市场的盲目性、可以合理确定公共设施配套,实现对空间环境的控制优化;反方则认为即使不控制容积率,市场也会按照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等自行确定,开发强度并不会无限制提高,政府或者规划师为什么自认为比市场更能准确判定“合理”的容积率。至于空间环境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建筑密度加限高来实现。又比如基于景观控制的建筑限高是否必要,建筑限高可否替代容积率控制……
5 结语
①控规本身虽还在不断完善中,但作为平衡各种利益诉求、实现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必要纳入本科阶段的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之中。
②现实中控规质量不高、文本雷同、指标僵化等问题提醒我们,控规教学不仅仅是教套路、抄文本、描图则、熟悉控规软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开发控制的机制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③控规教学应和城市设计相结合,实现空间形态和指标统一。
④控规教学要把控规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交给学生,通过互动和研讨,促使他们思考和反思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编著.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9-31.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空间
1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关系
1.1城市空间密集度
城市建筑的聚集和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中最为主动的力量,主导着城市三维形态特征的演变。高层建筑建设往往集中在某些城市中心区,促使这些片区的空间聚集度大大提高,改变了那里传统的高密度、低容积率的城市空间形态。
1.2城市尺度和天际轮廓线
城市中的建筑高度不断增长,使城市整体空间尺度随之改变。高层建筑以条带式、簇群式或散点式等布局方式大量出现,逐渐改变整座城市的三维空间形态,而向高空伸展。优美而独特的天际轮廓线是良好城市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识别城市的标志之一。
1.3城市山水景观视廊
高层建筑的发展既给城市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人工环境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它改变了以往建筑高密度的状况,提供了更多开敞空间,其本身高耸的建筑形体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还为城市提供了新的眺望点;另一方面,高层建筑在高度上容易造成视线阻隔,把具有城市特征的山水景观和城市内部分隔开来,破坏了城市整体空间体系。
1.4城市肌理和开敞空间
城市肌理是每座城市在各自建设发展历程中积累、沉淀的空间特征。高层建筑的大量建设,取代了以往小尺度密集分布的建筑形式,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结构组织和肌理特征,容易导致趋同化而使城市特征消失。城市开敞空间中受高层建筑影响最大的有街道、公园和广场。高层建筑使很多街道和公园、广场的围合感大大增强,有时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压迫感。
1.5城市建筑形体和色彩
高层建筑由于其建筑体量大,建筑形体和色彩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高层建筑的外部形体是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色彩是否能与城市或片区的基调色彩相融合,都会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带来很大影响,在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的敏感地段尤为如此。
2高层建筑建设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主要问题
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是双方面的,趋利避害需要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控制和引导。当前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城市规划忽视物质空间和城市景观美学要素
高层建筑建设给城市空间形态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立体空间形态的塑造应当引起城市规划的足够重视。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重点关注城市的规模、结构和用地布局,主要着眼于二维空间,缺乏对城市整体三维空间系统和城市形象的考虑,忽视了城市景观美学要素。针对高层建筑,城市规划还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手段进行空间形态上的控制引导,从而导致了远景规划和实际空间形态上的差异。
2.2缺乏有效的空间规划控制
城市规划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对建筑高度控制力度较弱,城市片区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下文简称“控规”)虽然将建筑限高作为一项核心指标予以控制,但长期以来控规限高指标的核定缺乏依据和科学性。在建筑限高上,有时限制过紧,使具体实施难以操作;有时限制太松,又起不到控制引导的作用。这种情况使很多高层建筑建设在空间上缺乏统一协调、运作有效的规划控制。
2.3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
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的提高。然而,传统城市设计的一整套理论方法来源于对过去城市空间尺度的研究,如空间的场所感、围合度、街道广场与建筑的宽高比等。高层建筑已经在多个方面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城市高度、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理论方法来指导,这就要求继承与更新。
2.4各层次规划设计的控制引导相脱节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在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纵向和横向脱节。纵向上是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控规之间的脱节,编制控规时片区开发强度、高度控制在上位规划中难以找到依据。横向上是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脱节。大多数城市的空间形态仅有二维的平面规划,却没有三维的立体设计引导,导致高层建筑的开发建设往往缺少主动的空间引导。
以上因素导致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上问题频出:⑴、高层建筑开发各自为政,忽视其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导致城市空间形态混乱;⑵、城市外部空间受到挤压且单调无序,沿街高层给街道带来巨大的空间压迫感,一些高层缺少对建筑形体的深入推敲,色彩选择和搭配较为随意,降低了城市空间环境品质;⑶、城市空间环境均好性受到影响。高层建筑常处在景观条件良好的地带而不留空隙,让更多建筑难以共享良好的景观以及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
3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对策
事实证明,必须采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辅相成的方法,将城市总体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至微观层面的空间关系统筹起来,发挥积极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才能避免高层建筑建设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利影响,将其积极作用体现出来。
3.1改进各层面对高层建筑建设的规划控制
(1)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
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受到多方面影响,主要包括用地性质、区位价值、交通条件、城市景观和历史保护等因素。规划应在城市总体层面上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高层建筑适宜建设、限制建设和禁止建设的区域,进行建筑高度分区;重点分析城市特色区域,尤其是敏感地段,确定这些区域的高层建筑分布,以及高层建筑的重点限制区范围;全面考察城市的自然和人工景观环境,留出城市的景观视廊、视域,以及必要的城市绿楔、通风道等;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同城市各级开敞空间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层建筑集中的片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规划应处理好这些地段的交通可达性和设施配套条件。
(2)控规应发挥中坚作用
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片区层面的控规因其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技术手段等优势而应该发挥控制和引导的中坚作用。控规如何将它的控制性与可操作性、规定性和引导性充分结合起来,对于片区层面的开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应突出其规定性作用,通过指标和图则的方式有效控制各街区高层建筑的开发强度总量和建筑高度;另一方面应突出其指引性作用,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指引更小层面的开发强度和立体空间形态。对高层建筑片区的控制引导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高层优势,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从而提高住区的绿地率,保障足够的开敞空间,尽可能改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质量;对建筑高度应有合理的限制,根据整体和周边的空间环境确定建筑高度,减少套用经验值的情况;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四项核心指标的规定和控制确定其他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完善高层住区的交通和各项配套设施,有利于提高片区整体空间质量。
3.2建立和完善适应高层建筑建设特点和要求的城市设计新体系
应对当前城市空间形态集成度的变化,需要有适应高层建筑建设特点和要求的城市设计体系,需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在总体层面上分析空间集成度、确定高度分区,根据城市各自特点对高层建筑建设进行分级控制引导;按照高层建筑的形体特征,结合城市山水空间形态对天际轮廓线进行设计引导,尤其是滨水地带,应处理好近景天际线和远景天际线的层次关系;研究城市的山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貌等要素,严格控制高层住宅的所处地段和相应高度,留出必要的开敞空间和视廊;研究城市肌理特征,分析高层建筑所带来的新肌理关系,延续并发展城市特有的空间肌理和结构,处理好高层建筑同开敞空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基调色彩,引导高层建筑的色彩关系与城市总体色调相契合。
3.3统筹各层面的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
面对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形态问题,城市设计必须发挥其空间引导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将城市设计的过程同城市规划编制协调起来,将各空间层面的规划设计控制引导统筹起来。只有这样,城市规划才能针对高层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形态控制引导的规范,并通过法定程序落实到实施和管理当中。
(1)与总体层面的规划设计相协调
就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而言,城市设计可以为城市总体规划做相关的专项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结构和用地布局为依据,对高层住宅的分布、高度分区、天际线等进行空间引导,将这些内容体现到规划当中,弥补城市规划在三维空间限定方面的不足。
(2)中观层面的具体控制和设计引导
中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常和片区的控规同时进行。城市设计应在控规编制中发挥重要的空间引导作用,与控规的控制要素和指标相辅相成,这样就能比较直接和有效地对片区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引导,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
举例而言,笔者参与的规划面积达6.24km2的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建设,采取了控规和城市设计同期编制的方法。在空间布局上,吉山基地规划充分考虑了南京地区建筑日照要求较高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安排高层建筑的布局、高度分区、交通组织和开敞空间等,将空间设计体现到控规的指标当中,并运用当前控规编制的新方法,采取片区-街区-地块三级控制,以及法定文件和指导文件两个层面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对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便于未来的实际运作。
(3)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具体落实
具体到建筑小区以及组团的规划设计,高层住宅的建设应落实上一层面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的要求,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和设计方法运用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当中,努力营造外部空间环境协调、内部小环境优良的高层建筑空间关系。重点要考虑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外部形体效果和色彩对比协调以及高层建筑同周边开敞空间的关系,深入推敲人处在高层建筑环境中的心理感受和实际生活需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分异;联系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today, and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issues concerned by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city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city, this is contact separating city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caused 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differentiation and hierarch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design, and to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of Chencang District of Baoji city as an example, guiding role clarity two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ifferentiation; conta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也因此有些人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种说法是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同列为两个领域。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夸大城市设计的独立性,破坏了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使城市设计失去根基,最终也使得城市设计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1]。本文以《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明晰了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2.1城市规划的认知
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地当作一门技术学科来看,但现代城市规划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所面临的危机,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发展起来的[2]。工业革命后,人口在急剧的增长,城市在迅速的发展,建筑被大量的建造,相应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人口的拥挤、居住环境的恶劣、建筑的杂乱无序建造、污染严重等。让人们再度意识到城市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城市的环境应该是有序的、无污染的、较为宽松的、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需要有一种手段对城市的物质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人们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2.2城市设计的认知
城市设计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针对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下的秩序性、城市区域特色缺失等,力求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加以批判[3]。
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分异与统一
要想深刻的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就应该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其层次关系,方能良好的运用规划与设计来正确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3.1规划范围的分异
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虽然都处理城市空间问题,但是,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差异非常大。
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即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2空间塑造层面的分异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中“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
3.3设计偏重点的分异
城市规划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协调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从平面布局上入手,为城市设计所设计到的细节部分构造一个框架;而城市设计在三维空间的塑造与安排的同时,又可反馈回来对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因此,成功的城市设计必须先明确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关系。
3.4二者的统一契合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设计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4]。
在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城市进行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出城市个性,突出城市性格,来达到人文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
4案例分析—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1陈仓区概况
陈仓区为宝鸡市中心城市的东部组团,是宝鸡市的东门户。作为城市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及生态工业示范区,将是未来宝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陈仓物流园与科技园和其他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城市战略地位必将不断增加,城市发展急待在有效控制下理性进行。
陈仓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共1243.08公顷,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指标偏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及规模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也都存在较大的压力,交通系统有待改善。不过,通过开发强度分区建模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除了老城和新城西侧开发强度稍高,其它地区的开发强度普遍较低,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带来太大压力。下文着重以老城区的规划控制与城市设计来阐述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4.2规划内容
规划将老城区管理单元编号为CC04。规划强度区划将CC04管理单元列为强度三区,其中居住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8,商业金融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5,办公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0,公共设施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2,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3。(如表1)
控规对管理单元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单元法定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五线与公共设施控制,具体内容为:确定了老城区为城市主中心的战略地位,兼顾商贸购物、行政办公和生活居住功能;对管理单元内的五线设施个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等级的控制,确保区内在总量上的平衡(见图1)。
指导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用地控制和设计引导(见图2),具体内容为:对管理单元内的建筑高度、后退红线,环境设计和建筑物布局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引导,对城市色彩和风貌给出了建议。城市设计应在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指导城市合理建设。
表1 管理单元基准容积率
图1 控规导则法定文件
图2 控规导则指导文件
4.3城市设计内容
根据控规控制内容和指导内容,在规划城市设计层面对老城区空间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图3)。规划以“环状”片区从老城中心城区向分区,形成“四核,三轴,四片区”的功能结构,根据规划内容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见图4)。其中“四核”为老城中心、民俗文化中心、虢镇中心广场、关中文化广场。“三轴”为东西向陈仓大道轴、南北向北大街轴、南北给向权家巷轴。“四片区”从内向外依次是:中心民俗特色商业片区、关中传统院落居住片区、“绿环”片区、周边现代居住片区。
图3 老城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图4 空间结构规划图
区内道路系统承接规划内容,以高密度方格网道路与环路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规划对于红线的控制,并明确了各级道路断面;规划采用“绿核、绿廊、绿斑”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内绿地系统进行了布置,落实了规划对绿线的控制;对于各类公共设施,城市设计以合理的服务半径进行服务点的配置,落实规划内容的公共设施控制内容。
城市设计对于规划内容在空间上进行了落实,并结合陈仓区的文化特色和老城区在陈仓区的战略定位,彰显出了一定的空间特色,在三维空间层面对城市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因为城市设计的反馈,又进一步的完善了规划控制内容,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互为依据,达到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骨骼,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血液。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的展开,城市设计在空间上将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落实呈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完成规划内容。所以,为了防止城市设计成为镜花水月,不能将其脱离出城市规划体系,须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其中,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内容,城市设计明确城市规划内容,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宋雅春.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三位一体[J].大众文艺,2011(24).
[2]林燕海.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06(11):43-44.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编制方法;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城市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人口、用地迅速增加,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在未来15-20年内,我国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将增加一倍。因此,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国际交往与合作不断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也要与国际接轨,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城市在迅速发展,新的建设要保证城市协调、合理的发展,不再成为将来改造的对象,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保证规划能够得以实施。
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根据我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一般分为总体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之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根据规划的深度和管理的需要,详细规划还可以分为控制性洋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规划的层面来看,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总体规划被视为战略层面,详细规划属操作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个层面的衔接,同时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其作用举足轻重。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2.1 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1.3规划设计
具有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既有整体控制,又有局部要求;既能继承、深化落实总体规划意图,又可对城市分区及地块建设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则。
2.1.2规划管理
将总体规划宏观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地块建设管理指标,使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及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相衔接。
2.2 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将规划控制要点,用简练、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控制土地批租、出让的依据,正确引导开发行为,实现规划目标,并且通过对开发建设的控制,使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规划管理条例化、规化和法制化,有利于规划和管理以及开发建设三者的有机衔接。
2.3 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对城市设计主要以引导为主,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的原则,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甚至提供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控制指标主要有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形式、建筑轮廓线控制等。
2.4 城市政策的载体
3.4.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包含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各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3.4.2通过传达城市政策方面的信息,在引导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综合能力。市场运作过程中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规划所提供的政策,辅以城市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来消除在决策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 新形势下控规编制方法及思路
控规是为了适应土地的有偿使用,借鉴美国的“区划”做法而产生的规划类型,它是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和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市场,实现建设目标的最直接的手段。因此,新形势下的控规编制既要有应对市场的灵活性,又要有法定规划的严肃性,而灵活性与严肃性的体现要以科学性为前提。
3.1 二元双控,完善控规体系
传统的控规编制,一般仅对开发地区的功能定位、布局结构、交通组织、开发强度等内容进行控制,而对空间形态的控制只停留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经验指标上,而经验指标的设定一方面缺乏与周边地区的整体性考虑,另一方面也缺乏对空间形态的有效控制。而指标的选取来看,也缺乏对空间环境、文化特性的控制与引导。这也许正是各地纷纷兴起城市设计的原因,但由于城市设计属于非法定规划范畴,往往提出了很好的空间形态建议,却得不到落实。
为此,在此控规中,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并以传统控规要素,即道路红线、用地性质、建筑高度、绿地率等,作为第一元控制要素体系;同时以凯文、林奇提出经典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作为第二元控制要素体系,在具体的分析论证,方案比选的基础上制定功能指标控制图则与城市设计导则,从而加强了控规对空间形态的控制作用,完善了控规与引导体系。
3.2 刚弹结合,应对市场选择
3.2.1 用地性质
规划首先根据区域位置、交通可达性等条件,对各地块的开发建设作初步的近远期安排,并按照由近及远逐步增加弹性的原则,安排土地利用功能。具体来说,在近期建设的范围内,规划对用地性质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但也有相应的适建性;在中期建设的范围内,以混合用地控制为主,同样也给出适建要求;而对于远期建设的地块,由于市场前景尚未明了,政策变动因素较大,规划以弹性用地为主,并明确其相应的弹性范围。
通过对用地的时空划分及制定相应的使用要求,顺应了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扩大了市场的“自由载量权”,从而能够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城市建设的需要。
3.2.2 开发强度
规划从市场区位理论出发,综合评定土地的区位价值,以交通服务设施、绿化环境、地块开发成本四项作为分析因子,分析不同地块受此四项因子影响程度的强弱,构建起制定容积率的基本等级模型。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居住建筑总量与城市设计两次对照与修正,最终确定出合理的开发强度,从而确保了土地使用的经济性和城市空间景观的有序性。
以上开发强度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在开始的因子选择阶段,主要是从土地的区位价值入手,分析了地块开发成本,即在推导的最初阶段就考虑了市场因素,确保了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从推导结果来看,开发强度最终是一个区间有一定的弹性,规划建议其最小值为基准开发强度,可作为规划局出具地块设计要求的依据,而最高值则应为极限开发强度,任何情况不得突破。
3.2.3 城市设施
针对当前部分城市设施用地得不到保障的客观情况,规划将城市设施分为公益性设施与非公益性设施两类,并进行分类控制,严格控制其性质与规模,一律不准挪作他用,而对于非公益性设施进行弹性控制,加以适当引导,主要遵循市场的自由配置原则。
3.3 近远统筹,管理空间生长
2005年以来,广东省陆续开展了控规全覆盖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各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规划管理,但随着控规全覆盖工作的推进,覆盖范围的扩大,许多远期建设用地也纳入了全覆盖体系,无疑延长了控规的时效性,要求控规阶段重视近远期建设的关系,有效管理城市空间生长。
另外,针对不同区域,结合空间增长时序,提出明确的建设内容与目标,建设方法与手段及开发与保护要求,特别针对中远期建设区,对现有功能设施突出逐步更新改造的方法及思路,从而实现对城市空间生长的有序管理。
通过二元双控、刚弹结合、近远统筹等方法,可以大大增加控规编制的科学性,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性,最终实现控规编制的严肃性,使得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4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是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是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才能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真正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指导和依据,发挥其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性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has been raised to a very important legal status.It has received the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control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Bu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bout the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more than 80% of all relate to modify and adjust, the science of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has yet to be further improved, only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techniques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to make the planning results more scientific, more progress, really play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in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guidance.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scientific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项目背景
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地铁十三号线是当前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重点开展的两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现场督导、调研,并要求广深沿江高速广州段尽快建成通车,但由于拆迁安置房选址问题,工程动迁工作一直进展缓慢,首期仅开通到东二环,双沙出口未能开通。按照省年度督导会议要求,黄埔区政府要在2012年2月2日前解决双沙起点段用地的征收搬迁问题,要求市各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广州市规划局复函同意在双沙村选定约2万平方米用地作为拆迁安置用地,优先解决两个项目的拆迁安置问题由于广深沿江高速、地铁十三号线两个重点项目均经过双沙社区,为快速推进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也为双沙“三旧”改造提供示范,经市政府相关部门、区政府与双沙股份经济联合社协商决定将拆迁安置区选址于双沙城中村北部,大沙东路以南、信华路以西,海航高等专科学校以东,广州文冲船厂技工学校以北的区域。
二、申请调整的内容
在用地布局上,取消现状村办工业,调整并增加居住用地、公配、绿地及市政公用设施等;在道路系统上未对原控规作调整;在指标控制上,按照安置区建设的要求落实指标体系,增加开发强度,同时增加绿地指标。
用地性质的调整
——保留原控规确定的生产防护绿地,将X、EX(M1)及E62(M1)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作为居住安置区;双沙村的留用地将在广州黄埔滨江新城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双沙城中村整体改造中予以落实。
——结合居住配置幼儿园、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人服务站点、社区居委会、文化室及居民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在地块南侧设置垃圾收集站、再生资源回收点与出租车停靠站点等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设施;
——道路系统规划落实原控规要求不作变动。
三、申请修改的原因
1、有利于推动广深沿江高速、地铁十三号线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被称为“广深第二高速”的广深沿江高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条南北走向重要的高速通道,沿途与广州东二环高速、番莞高速、常虎高速虎门港支线二期、虎门大桥等高速路网相连,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区域路网体系。广深沿江高速的建设,将极大增强广州与深港区域的交通联系,有效疏解广东地区南北向交通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广州地铁十三号线规划西起白云区,终达增城,2011年已开始动工。十三号线在线网规划中的功能定位为穿越城市中心城区并连通城市东西部,特别是白云区石井、同德围、新塘的市域交通快线,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东部发展区融入市域交通网络,促进广州市大都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广深沿江高速、地铁十三号线两个重点建设项目双沙段,由于征地拆迁、安置区建设等造成工期延误,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现场督导。为快速推进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经市政府相关部门、区政府与村委商议决定将拆迁安置区选址于双沙城中村北部,大沙东路以南、信华路以西的区域,在顺利推进两个项目建设的同时,也为双沙城中村改造提供示范。
2、有利于促进滨江新城的规划建设
黄埔区十二五规划拟将黄埔打造成广州东部的滨水新城,根据打造现代化滨江城区的战略构想,积极推进广深沿江高速、地铁十三号线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将是促进黄埔区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
目前,广州市规划局已启动黄埔滨江新城的规划编制工作,广深沿江高速、地铁十三号线两个重点项目的安置区选址位于滨江新城规划范围内。滨江新城是黄埔区和广州东部的重要区域,其建设在促进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转制社区城市化方面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可实现地段产业升级、改善地段城市环境、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因此,有必要结合滨江新城规划的新要求、新形势对现有规划进行调整,并将成果纳入滨江新城规划,从而适应新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拆迁安置区建设积极促进滨江新城的规划建设。
因此,为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建设宜居现代城市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报告建议对现行控规进行调整,以促进拆迁安置区的建设。
3、政府保障型住房的政策支持
在面临现行控规确定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无法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参考2010年度第2次广州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审批的几条意见》对其做相应调整,从而确保安置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1)用地性质
本次调整报告根据安置区的选址与规模重新调整用地,取消现状村办工业,增加居住用地,落实原控规生产防护绿地。调整后,用地布局更趋于合理,城市服务功能及环境品质都有所提升。
(2)开发强度
现行控规开发强度较低,须通过提高地块开发强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才能够保证安置区建设的顺利实施。
根据2010年度第2次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审批的几条意见》,关于在没有受到规划区位特殊限制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政府保障型住房建设容量的原则,政府保障型住房项目开发强度可按照下表的开发强度四区控制指标设定。
由上,根据规划调整区建设规模需要,在符合《关于加快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审批的几条意见》要求前提下,开发强度调整控制四区,用地规模小于5公顷,居住用地容积率取3.8,则可满足安置区建设需求。
(3)公共服务设施
为满足调整后5546人的使用需求,本报告建议参照市规划局、区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标准、意见,根据安置区实际需要增加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4、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为提高开发强度提供支撑
规划调整区所处地段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主要包括:
(1)轨道交通
规划调整区北部有地铁五号线延长线经过,南部规划地铁十三号线沿广深公路布线,处于双岗站周边地区(站点几何中心800米范围内),根据2010年度第2次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审批的几条意见》的规定,可适当提升开发强度。
(2)BRT
规划调整区邻近BRT双岗站和沙浦站,安置区实施后,即可满足人口增加后的出行需要。
据此,伴随拆迁安置区周边道路交通体系的逐渐完善,有条件提高本地块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如何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科学性
1、规划是对城市未来较长时间发展的控制与预测。从另一方面讲城市发展又有较多的不可预见因素,是动态的,所以,规划也应是动态的,应具有一定弹性。但一个合理的规划不应在其执行初期就面临频繁的调整。当然,不是说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完全不能调整,哪些可以调整和论证、哪些必须坚持,这应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就确定的,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或者说是可以预知的东西。
2、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城市,以及同一城市内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采取不同的深度、做法和要求,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现在许多城市提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理念,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也应该是在采取不同深度和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在城市的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采取统一的编制方法,造成该细的无法细,该粗的有控制得过死,导致可实施性差,控制力度达不到要求,实施过程中,面对实际情况不得不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
3、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从理念上讲,首先,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从规划到管理——依法行政的依据;从规划到实施——控制、引导、监督)。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将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要点,用简练、明确、适合操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控制土地批租、出让的基本依据,正确引导开发行为。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上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下接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从定性到定量——控制要求深化、量化、具体化;从整体到局部——控制指标细化、分解、落实)。 也就是说控制性详细规划,向上应当衔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向下应当衔接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设计与开发建设行为。它以量化指标和控制要求,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建设的微观控制,并具体指导建设开发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土地出让等行为和活动。第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从二维到三维——平面控制与空间控制的结合;从规划到设计——规划要求与设计条件的结合;从消极到积极——控制与引导的结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将宏观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到微观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设计要求、设计导则以及设计标准与准则的方式体现在规划成果之中,借助其在地方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威地位使城市设计要求在实施建设中得以贯彻落实。在目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城市设计审议制度的情况下,在城市设计的发展与实施控制要求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责无旁贷。
4、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协调城市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从个体到群体——利益协调的平台;从分歧到统一——公共政策的具体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直接涉及到城市建设中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利益,它是城市政府意图、公众利益和个体利益平衡协调的平台,体现着在城市建设中各方角色的责、权、利关系,是实现政府规划意图、保证公共利益、保护个体权利的公共政策内容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三维仿真;城市规划;城市引导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212-02
0引言
随着城市化和建设量的高速增长及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成为规划部门及政府决策机构的紧迫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仅基于二维的城市规划与分析已不能满足城市规划与监督管理过程中不断面对的动态空间分析要求。因此,必须借助三维仿真技术,展现城市的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实现规划和现实的统一。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律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重要性日益彰显。控规的任务是以量化指标为载体,将总体规划的平面、定性、宏观的控制分别转化为对城市建设三维空间、定量、微观的控制。控规是一套指标控制体系,而非具体的规划平面布局。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形成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要比较准确的把握规划地区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系和特色。本文基于三维快速建模技术将控规设计成果快速转换为三维模型数据,再依托重庆市勘测院建设的现状三维城市模型数据库,将规划模型和现状模型一起集成到三维平台中,利用三维城市仿真技术对控规三维模型的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进行指导和研究。
1三维建筑快速建模
建立三维建筑模型的基础是建筑平面设计成果,在没有任何设计成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体块来表现建筑的大体形态。通过总结各控制指标的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借鉴搭积木的思想,采用矩形、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等几何图形作为建筑的基本平面图形,从而可以根据控制指标动态地构建一个初步平面布局。再通过手工调整,从而得到一个符合控规指标要求的合理的建筑平面图。在平面图的基础上,实现建筑模型的快速建立。由于各种控规指标对快速建模的影响多重繁杂,因此我们仅选取其中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后退、建筑间距等几个主要指标来指导建筑的的快速建模。算法结构图如图1所示。
基于三维快速建模的控制指标评价
控制指标评价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构建和调整建筑模型,实时展现和计算在不同控制指标下土地的使用情况。
项目在快速构建三维建筑素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碰撞检测、缓冲区分析等技术,实时计算各建筑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间距,并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对建筑形态、高度进行实时调整。
以调整容积率的流程为例,由于规划用地面积已定,因此,容积率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建筑高度和形态来实现。对于一个地块内的建筑,重新设置其建筑高度和形态,实时计算其占地面积和楼层数,实现容积率的动态调整。同时调整三维建筑模型形态,实时展现建筑的动态变化和调整效果。
在调整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间距时,需要对建筑模型进行空间碰撞检测,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计算两个物体是否满足建筑间距指标。与普通的三维物体碰撞检测不同,这里必须先对建筑使用最小建筑间距的一半进行空间缓冲,再计算两个缓冲区是否发生碰撞。
基于三维地理空间和快速建筑模型,可以实时反映出当前用地控制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引入快速建筑模型,可以将地块的指标评价简化为下图所示流程:
2建筑形式控制
在控规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城市特色、具体的地段环境风貌要求,从整体上考虑城市风貌的协调性,对建筑形式与风格进行引导与控制。建筑形式的控制内容包括主体结构形式的控制和屋顶形式控制,项目首先采用前文研究的三维快速建模技术和三维控规指标评价技术对建筑的主体结构形式进行评价和动态调节,判断该建筑是否应为低层建筑或是小高层、高度等建筑。然后,设计人员再在三维平台内查看建筑的屋顶形式是否合理,与周边现状建筑的屋顶是否协调,并可采用模型库中重庆市的几种常用坡屋顶样式来进行动态替换,选出最佳的屋顶样式方案。
3建筑体量
建筑的体量大小对于城市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大小的空间,被大体量的建筑围合,和被小体量的建筑围合,给人的空间感受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建筑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其体量大小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而我们在项目中引入了重庆市勘测院建设的现状三维模型数据库,可以把控规设计地块周边的现状三维模型和快速构建的三维控规建筑模型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进行展示,比较真实的虚拟出控规设计成果和周边现状建筑的体量关系,帮助规划设计人员直观、快速的查看该地块控规设计的建筑体量在建筑的竖向尺度、建筑横向尺度和建筑形体三方面是否合理。如该地块的建筑体量需调节,设计人员可对场景中的控规三维模型的建筑体量进行快速调整,随时动态的观察调整建筑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变化对,直到设计人员对建筑各种外部尺度满意为止。
4建筑色彩
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物的个性特色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永恒目标;而一个城市形象的好坏,建筑色彩的艺术感首当其冲,特别是城市当中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富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建筑,其自身色彩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
在控规设计中,建筑色彩一般从色调、明度和彩度上提出控制引导要求。重庆市的城市主色调是以川东民居的主打色灰色为主,项目在集成了控规三维快速构建模型和现状三维城市模型后,可直观的观察和评价控规设计的建筑色彩是否合理,并可动态的对控规模型的建筑色彩进行调节,整体调节控规三维模型的贴图颜色或重点调节单个建筑的外部色彩,让控规设计的建筑色彩与周边城市现状建筑更加调协调统一,纯净单一,与周围的环境及城市景观交汇融合。
5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采用三维仿真系统将三维仿真与规划管理结合起来进行控规城市引导设计,充分实现了地理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应用,将有效的辅助规划管理人员真实、直观的进行控制性规划工作,和管理所有开发项目。项目的推广不但能加快项目审批进度,而且能帮助设计单位、开发商发现一些项目的设计缺陷,避免重大损失,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协调,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曙,翁一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J].城市规划,2006(12).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期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前期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文以下简称控规)作为一种规划技术手段和规划编制层次,已成为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土地有偿使用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控规可以大大缩短决策、规划、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的周期,对城市建设项目具有定位、定性、定量的引导和控制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能提高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效率,因此已成为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依据[1]。
1.1德州市控规编制和实践中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重要环节。2001年初,德州市开始编制第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年底编制完成,但未于正式审批。2007年山东省建设厅要求各地市要逐步实现控规全覆盖[2]。2009年德州市开始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目前已上报国务院待批,随即而来的将是新一轮的控规编制。在新一轮的控规编制前,有必要对上一轮控规在编制和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利于新一轮总规的编制要求。其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规编制过程中,对现状情况调查不够,不能准确地掌握现状情况,严重影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指标的合理确定。例如用地权属调查不清,使得一个单位被画在两块用地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控规编制过程中,常常忽略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对上一层次规划以及相关规划中确定的强制性规定不够贯彻而导致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存在。
(3)控规编制过程中,定量研究不够深入。控规编制中涉及很多量化数据分析研究,而由于在确定城市土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时候,往往是凭主观经验,依据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严重影响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德州市当前规划管理中,大多数项目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针对控规中缺少经济分析的缺陷,经常提出提高控规指标、建筑高度和容积率,以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4)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编制的深度和内容模式化。就德州市来说,城市中的旧城区与新城区发展控制要求不尽相同,发展和建设速度也不一样。按照统一的工作深度,没有侧重,就出现有些地区(老城区、历史地区)控制深度不够,而有些地区(经济开发区)由于发展的不确定性,控制内容过细却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控规的编制根据具体的地域特征有所侧重,采取不同的控制深度和控制要求。
(5)控规指标刚性太强,缺乏灵活性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3]。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但是,控规在管理实施中往往遇到尴尬现象:控规编制刚刚完成即面临重大修改和调整。作为规定性指标的用地性质过于刚性,往往忽视市场瞬息万变的事实,单一的性质显得十分被动;开发强度是控规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一刀切”的强度控制,往往被突破显的更加被动(。
1.2在控规中引入前期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成为我国法定的规划编制阶段,在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和指导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上述控规编制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反思。规划编制的权威性、科学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急需得到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将前期规划研究引入控制性详规的编制过程是非常必要性的。
前期规划研究不是特指控规的前期阶段,而是强调控规编制中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旨在提高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控规前期规划研究框架体系的构建
2.1前期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
前期规划研究既然为控规编制服务,就应该紧扣控规的主要内容来建构其内容体系。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第四十一条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主要在划分地块、确定用地性质、确定控制指标、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等要求上[4]。因此前期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主要由以下五大项内容构成:
(1)目标定位与相关规划研究;
(2)现状与周边环境研究;
(3)历史文化与空间特色研究;
(4)配套设施内容研究;
(5)开发强度总量控制研究。
其中目标定位与相关规划研究、现状与周边环境研究、配套设施内容研究这三项内容可以在控规编制的前期进行研究,是控规编制的基本内容;而历史文脉与空间特色研究、开发强度总量控制这两项内容则是伴随着控规方案的构思的不断深入而进行。
2.2前期规划研究框架体系对控制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
(1)在控规编制前期进行目标定位与相关规划的研究,可以指导控规编制中的用地性质确定,以进一步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研究对控规编制的指导作用。对现状的分析研究可以把握规划区的现状发展条件以及发展潜力,加深对规划问题的分析及准确定位;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可以作为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也是控规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
(3)对历史文脉与空间特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延续城市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对于局部地段的历史保护和特色塑造具有重大意义[5],是控规方案构思的基础,可以表现为前期的城市设计。
(4)对周边用地及规划用地配套设施内容的研究,可以掌握周边及规划区内的设施承载力,为是否可以共享和建筑容量是否需要增减的分析打下基础,可以指导建筑容量的确定。
(5)开发强度总容量控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建筑总容量控制研究。对建筑总容量的控制,可以对规划区内各地块的定量内容进行平衡,以保证规划区整体的开发强度。
3前期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论述
3.1目标定位与相关规划研究
控规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人口分布等,提出建筑适建规定。因此,首先应该对规划项目进行目标定位以及其相关规划研究(图3)。控规目标定位的制定应力求准确、明确,以指导控规的具体编制。
(1)目标定位
因为城市的不同及开发项目的不同,都将导致控规项目目标定位的千差万别。笔者认为控规目标定位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相关规划目标的具体化;
②地方政府的具体规划意图;
③需要特别保护及控制的对象;
控规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首先对该规划区的定位要逐一分解,并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地段和开发地块中,再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控制手段,并保证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在控规编制的目标定位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具体规划意图可能与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定位存在矛盾,也可能已有了明确的规划地段定位,而对上一层次规划对本地块未做出具体的定位,那么控规编制中首先要做出准确的定位,否则规划构思上就缺乏准确的目标方向。
在德州市开发区管委会地块的控规中,对本片区所处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周边规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图4)。总体规划只是概括地提出本片区主要功能是行政办公、居住。另外,对于本片区的道路交通、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等设计要素,上述两个规划中也未详细阐明。规划除对编制区内的区位条件、用地现状、建筑状况、道路现状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外,还应分析和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对该片区的规划指导。
(2)专项规划及已批规划
城市规划由于牵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由不同部门编制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的规划较为繁多,如德州市中心区各类相关规划和专项研究累计达15项之多,这些规划涉及文保、交通、市政、景观、人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规划区的规划控制工作。
控规在城市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需要发挥其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融合功能,因此还需要对其他有关联的已批规划进行收集和整理。
3.2现状与周边环境分析
对于现状与周边环境分析研究,本文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1)基础现状调研
对于控规而言,应全面研究片区的总体格局、用地调整、容量控制整体把握后再分街坊、分地块进行控规编制。在基础现状调研中,应主要从人口分析、用地现状、建筑现状、行政管理现状及社会经济现状调研等几方面入手,通过认真分析,找出规划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所在。
(2)现状重大难题研究
在基础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规划区内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城中村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旧城人口疏散等,可以更好的把握该地区的发展脉搏。
在德州市城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研究中,重点进行了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和农村居民点拆迁安置问题的探讨研究。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研究,抓住了德州市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融资模式、居民安置在就业问题、规划管理等,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法,对控规内容起到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
(3)周边环境分析
周边环境条件即规划区相邻四周的空间环境形态对规划区的制约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周边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德州新湖风景区的控规编制过程中,首先对本片区的区位条件及周围环境也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深刻理解了周围片区的用地性质、较大的公园节点、交通枢纽以及一些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下面的规划构思奠定基础。
3.3、历史文脉与空间特色研究
在前期规划研究中对历史文脉与城市空间特色的研究,本质上属于前期整体城市设计思想的体现,即城市设计的深层内涵研究,以此确定其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内容。如建构适宜的布局结构、自然环境的利用等。
(1)历史文脉特色
历史文脉研究包括了对规划区内的历史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措施,因此主要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历史地段整体环境研究和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三方面进行,以对建筑体量、建筑体型、建筑高度及建筑密度的控制等提出最低限的控制要求。
(2)空间特色
城市更新改造由于缺乏前期城市设计构思的引导,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弱点,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负面效果,产生了诸如在建筑高度和体量上不协调、建筑色彩上不搭配、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被破坏等问题。
德州市在老城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对自然和现状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城市的特色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3.4配套设施内容研究
根据不同的职能要求合理确定配套服务设施的总量与分布,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晰的各级中心,这应该是控规中最基本的安排。本文对于配套设施内容研究需要对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设施配套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三方面进行研究(图9)。
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设施、医疗养老院及教育设施)的服务环境、可达性与交通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品质,在控规编制前期应该明确该地区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级别、配套标准以及建筑容量。
交通设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校核规划区的交通承载力,交通服务设施也可以作为确定人口容量的标准。
建筑容量是确定城市基础设施供给量的基础[6]。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都作了使用性质和相应容量的研究和规定,各专业规划也以此为依据进行了综合平衡。譬如生活用水和污水,水量是按人均用水标准计算的,如果容积率数值提高,实际居住人口较原规划人口增加过多,需用水量必然超过原规划水量,供排水管径难免与原管网规划发生较大差距,使之难以承受,必将带来能否承受和如何增容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3.5开发强度总量控制分析
在以往的控规编制中,对地块开发强度总量,从下而上的确定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其主要在不同区位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旧区与中心区的快速更新,建筑在有限的用地内向空中生长,造成高强度开发、高密度使用;二是新区和边缘区的扩展与蔓延,城市的发展备用地大量减少,用地结构出现过于松散,用地范围失去控制的现象。在控规编制前期进行开发强度总量的控制研究,有利于开发强度的总量平衡,保证规划区内的空间资源分配和整体利益公平,其直接的作用体现在对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上。
4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包括公共环境、政府的土地收益等。控规中的前期规划研究不是越全面越好,深度和层次,都有待于根据具体规划项目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国富,吴亮.大城市中心区控规编制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 《关于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2007年9月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S]建设部,1995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S]建设部,2006
关键词: 城市规划控规 要素指标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的规划编制体系分成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其中法定规划又分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在理论、制度和方法上已日趋完善,其内容和要求也在继续深化。如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不容质疑,作为法定规划,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协调利益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成为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途径,成为各级规划院的主要业务来源。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城市设计的手段,可以使成果形式尽量简洁直观,落实好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意义
1.1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用地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吞噬,城市规划须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公共设施用地与生态设施用地的调控能力,积极保护城市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引导城市良性和持续发展。
1.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理解并接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冲突。1.3通过确定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等空间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各地块的开发权和开发强度,引导市场与公众进行符合规划要求的开发与经营;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开发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度的行政裁量权,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2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并且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2.4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2.4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3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
3.2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3.3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
3.4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
4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注意要点
4.1本着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取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和制定多层次的控制深度。同时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明确实施主体,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
4.2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广阔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弹性规划体系。对于大量用地性质调整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准确,鉴于此,可以在新发展地区类型中设置用地性质的弹性分区,在此分区内的用地性质确定第一用地性质,为主要的用地类型,其他可根据市场情况的需要,设置第二用地性质的替代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使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的规划控制方法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动态的弹性的规划方法。
4.3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4.4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
5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研究对城市规划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揭示和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运作过程和实施结果,不断地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军,城乡规划的控制探讨.城市规划,2010(3)
[2] 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1(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1导言
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规划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控规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经济指标、市场风险等,给城市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制订相应的优化调整策略,以此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2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建设进行指导,以便合理高效地整合城市的资源,按照发展需求和城市发展方向按需分配,促使城市资源最大化发挥效用。在管理过程中需遵守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进行规划管理,根据法律规定和土地申报审批等一系列的标准流程促使土地被建设单位合法开发利用,对建设项目的选址,用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监管,保证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在获得许可后正式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等特征,因为城市的发展是过程性和阶段性、不间断性、长期性的变化活动,这就要求规划管理工作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总体需求,还要促进生态和谐,既要创造城市发展的经济先决条件,也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保证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经济分析不足
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上,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相关工作价值,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管控体系,并且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经济性分析,如果在政策决策体系中,不能构建完整、准确的经济分析结构,很有可能影响经济技术指标的实施及管控,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在开展实际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缺失容积率数值会造成相关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管理结构、管理要素失衡,引起指标确定效果不良,出现控规微观化问题。如果不能从宏观的层面建立相应的分析机制,就会对整个经济技术指标运行、监控造成影响,从而加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面临的不确定要素,影响到管理效率。
3.2 城市规划缺乏特色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的主体功能和外在形象,还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突出城市地域特色。但是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片面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利用,这也是造成现阶段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本原因。城市规划设计没有保留地方特色,无法树立城市的形象。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设计有指导作用,进而会造成固化设计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断提升的审美标准。
4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4.1 革新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立足于城市自身,要想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稳定发展,发挥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要结合环境,掌握城市发展环境和人文背景,将传统与现代城市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和突显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气息和城市特色的标志性的发展项目,反映出当前城市建设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类似于这样的城市资源如果能被好好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发挥文化交流和传承作用,还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旅游资源,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经济动态;其次要保证个性化的生态规划,增加城市空间绿色规划。绿色可持续化发展是当前社会、乃至各行业都重点关注的内容,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应符合这一趋势,在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技术、资源等方面向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向靠近,例如要多加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优化城市建筑的平面和结构设计,使建筑规划看起来搭配得当、错落有致。
4.2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在实际中,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城市规划管理中控规的监管作用,还需要结合现实状况,制订更加全面、完善的监督流程及管控策略,从根本上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价值,同时也保证管理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城市的发展计划、建设水平进行全面整合,确保控规项目的市场效益,完善规划功能效果,促进城市发展品质的提升。首先,切实增强城市设计、建设工作,各个区域要充分借鉴发达城市的成功建设经验,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规划管理要求,实现控规的精细化,以此更好地按照设计要求、方案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编制工作,保证城市设计可以全面推进,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要充分关注城市规划管理中控规的时效性,将控规看作城市发展的重要法定依据,明确规划编制机制、审批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全面提高控规管理的效果。其次,充分发挥出控规的市场作用,对城市规划设计功能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判定分析,注重区域的差异化分析,在确定控规技术指标的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分析。保证不同利益主体的平衡,实现对公众利益的维护,便于后续的监管工作,同时也促进城市规划的综合价值提升,获取社会、经济双重效果。
4.3 坚持可持续规划方向
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其管理工作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既有城市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还有城市道路及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等众多城市基本要素,这些设计不应局限于图纸等理论设计,而是让城市规划价值更具体化,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矛盾的情况下,为了有效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应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干预和指导,平衡好各行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以法律和技术手段化解城市规划管理难题,促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使城市协调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是每个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发展建设水平。作为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城市的发展也会出现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发展过程中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公民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和参与感不够,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等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等问题,因此城市规划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科学、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城市现有的发展情况,准确、合理的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协助制定和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以高质量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协同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罡.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探索[J].中国住宅设施,2019(02):37-38.
[2]黄延巧.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J].居舍,2019(2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