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

第1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处在中国无线互联网潮头的WAP网站与3G门户,似乎总在不经意间针锋相对。上个月,空中网高调宣布开通NBA手机官方网站,将以免费方式向手机用户直播下一赛季的NBA比赛。而在此前不久,3G门户网才刚刚宣布以收费方式进行英超联赛的手机视频直播。

WAP网站一直在期待3G,而手机视频被认为是3G服务的核心内容。分析人士认为,对于视频直播的收费与免费,体现的是无线互联网业界对未来无线互联网盈利模式的探索与分歧。

何以挣钱,内容为王

随着空中网等对无线门户的重金打造,新浪、搜狐等传统互联网巨头将门户内容搬入手机网络,甚至微软也于近期推出了重新设计的手机版MSN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成为无线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似乎已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但是,相对于成熟的传统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仍处在发展的初期,其核心的3G服务――手机视频的盈利模式成为制约无线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媒体的特性就是内容为王,因此,内容建设不仅关系到无线互联网市场应用的进一步推广,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

近期,很多无线互联网的建设者都十分注重手机视频的内容建设,将其视为吸引用户的“杀手”,纷纷引入用户关注的体育视频,这种内容建设出现了免费和收费两种模式。

上个月空中网与NBA宣布开通NBA手机官方网站,将在2007-2008赛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首次NBA手机视频直播,届时用户将可以随时随地观看NBA的比赛。而合作中最引人关注的是,NBA手机官方网站的所有服务包括视频直播都是免费的,除网络流量费之外,用户不需要支付其他任何费用。

而让业内人士关注的是,3G门户网与天盛合作通过手机的英超联赛视频直播,用户需要支付两个月50元、7个月150元或全年200元的收视费用。

分析师指出,国内众多免费WAP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也在逐渐扼杀无线互联门户的发展前景。空中网全面加强内容建设,同时联手NBA打造差异化的独家内容正是无线互联网门户谋求突破的重要举措。但是,分析人士同时指出: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为王”的门户成为无线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情况下,网站如何利用内容赚到真金白银。

SP式收费模式藏隐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7月18日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为4430万人,平均4个网民中就有1个使用手机上网,占1.62亿网民总数的27.3%,而在去年年底,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还只有1700万。

伴随新媒体的兴起,手机资讯凭借其随时随地的便利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拇指族”的青睐,无线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上亿年轻人的资讯和娱乐的第一来源。而伴随着业界的发展,无线互联网业界探寻新的盈利模式的努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扛着免费大旗的无线互联公司3G门户,终于开启了视频付费这种带有浓重“SP烙印”的新盈利方式。虽然3G门户总裁张向东极力阐明除了收费手机视频直播外,3G门户还将在手机平台上免费提供英超图文报道、赛事资讯以及独家的体育评论等。

在SP日渐式微,无线互联网企业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下,业界似乎普遍对3G门户收费直播的“SP式”盈利模式持观望态度。而对吃惯了“免费午餐”的中国球迷来说,付费收看这一消费习惯上的转变也是一道门槛。

另外,由于手机屏幕和带宽的限制,基于手机的赛事视频直播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尚不及电视,因此对于以免费服务为特色的3G门户而言,此次收费方式的推出能否让习惯于免费的用户接受并买单还有待考证,易观国际分析师张燕玲表示。

媒体时代,广告盈利

传统互联网门户“内容为王、广告盈利”的模式已经得到验证,新浪、百度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早在2006年,空中网总裁杨宁就曾经提出要在无线互联网领域复制传统互联网的神话,作为一个成功的借鉴,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正在被移植入无线互联网。四千万活跃用户、五亿潜在用户、3G近在咫尺、传统互联网的成功……这一切,都在刺激着无线互联网行业的神经。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无线广告业带来利好。艾瑞分析师表示,无线互联网因其终端的私人化、随身随地性以及新媒体特性,正在成为广告业看好的个众营销新渠道。

另外由于可以获知用户的停留时间、阅读习惯、手机型号等数据,无线广告可以做到精确定位。同时利用手机的互动性,也容易判断出量化的无线广告有效到达率。业界对于无线广告前景十分看好,根据艾瑞的研究数据,2007年将迎来7亿人民币的无线广告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认为,借鉴传统互联网门户的盈利之路:通过全面而免费的内容吸引用户,然后通过广告盈利的模式仍是目前手机视频的最佳选择。

“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无线互联网的主流仍然是门户。毕竟用户的选择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所在。目前,制约无线上网最大的因素就是资费,其次才是内容。所以,免费提供全面和差异化的内容,通过吸引广告盈利的模式应当是无线互联网现阶段的主流,但是在无线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排除VIP会员付费服务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领域也是如此。”业内人士称。

链接手机视频的“体育梦”

中国手机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其用户数量远远超过互联网用户,面对这一用户基础庞大的“第五媒体”,针对手机的内容服务势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无线互联网和3G门户都瞄准了体育这个“灼热”的领域。

从联合传统体育媒体提供相关视频,到和相关体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相关体育赛事的直播,手机视频的体育内容日渐丰富。

准手机体育频道代表:TOM在线

TOM在线和《体坛周报》推出了“TOM体坛网站”,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综合体育门户和强化各种专项体育垂直门户相结合的多层次“体育门户矩阵”,依靠全球范围的资讯生产能力,提供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全球体育资讯服务。内容形式则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由于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只是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因此称之为准手机体育频道。

手机体育视频直播代表:空中网、3G门户网

第2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关键词:网络杂志 营利模式 个性化服务

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个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个阶段为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现如今我们正亲历着托夫勒所言的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已经远胜于前,信息工具在其中起着极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种又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网络杂志便是其中引人关注的一种,但其发展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好,故我们希望能在分析当下网络杂志的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探寻一种新的服务形态和营利模式。

网络杂志的现状分析

网络杂志的界定及其发展历程。网络杂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传统平面杂志数字化时期、网络信息杂志化时期、网络杂志互动多媒体化时期。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闵大洪研究员将新型的第三代网络杂志定名为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将杂志的内容数字化,通过特定的阅读软件在特制的阅读器或电脑、PDA乃至手机等终端上阅读的媒介形态。”本文下述内容也将以其为探讨对象。

2006年是名副其实的网络杂志年,多种多样的网络杂志风靡网络,一时引起众人关注。相比而言。近几年网络杂志则又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缓和期”,从业界各种活动的萧条以及学界研究的减少可以看出这一点。

网络杂志现行的盈利模式。国际流行的“三次售卖理论”,是指在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以精彩的内容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使杂志有可能获得发行收入。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一定数量、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成为广告收入的基础。第三次售卖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

针对上述理论,结合我国现行的网络杂志的具体情况,虽然目前我国网络杂志主要有收费订阅型、广告型、平面媒体合作型、手机等新媒体合作型四种,但是在现在的网络杂志出版发行上完全打开“收费”的阀门还有待时日,而品牌效力也还有限,所以最终还是只能大部分通过广告收入来维持生计。

现行网络杂志存在的缺点。现行网络杂志在内容和定位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严重导致了其盈利模式的单一与盈利状况的每况愈下,具体如下:

网络杂志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尔・盖茨曾在《财富》杂志上预言:60年后平面媒体将消失。他解释说,这种消失不是指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而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很显然,这是潜台词,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取而代之的将是网络。麦克卢汉也认为“新媒介总是以旧媒介为内容”。也许若干年后网络杂志可以替代传统纸质杂志,但这也只是形式上的蜕变而已,其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不解决必将成为其良好运营的一大障碍。“内容大于形式”已然成为现行网络杂志不争的事实,“内容为王”仍是一切媒体生存的根本。电子杂志的吸引力是它的内容。因此,内容设计是电子杂志的关键。这里既要重视内容的质量,也要体现电子杂志的信息量。

“现在的电子杂志内容趋同,在各个网站上看到的杂志内容都大致相同,而且内容质量也不够稳定。”主流网CEO张春晖说。

受众定位不明确,市场尚未完全细分。所谓市场细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每份网络杂志都要有一批忠实的受众,这样长此以往,才能形成稳定的盈利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正面临着一个分众化的抉择与定位,“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已然彰显。可是,现行的网络杂志虽偶有所谓定位的“分众”,但却又模糊不清,受众的忠实度鲜见。现行的网络杂志市场的“受众洗牌”尚未成型,市场细分有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杂志新的盈利模式探析

基于对网络杂志当下不足的分析,我们认为依托网络杂志网站发行的网络杂志并未体现充分挖掘Web2.0模式的潜力,也没有真正体现Web2.0互动性、个人化的趋势。

学者对网络杂志的特性一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以文字、图片、Flash、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二是实现了阅读者通过界面与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三是以互联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

但是。对这三点特性仔细分析下去,发现更多是体现了Web2.0的技术特征,却无法推导出Web2.0的本质。即“参与式的架构”,创造个人化与社会化的正向循环。

首先,多媒体信息的表现形态只能赋予网络杂志形式上的华丽,但却无法避免内容同质化带来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失败:其次,以互联网络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只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和难度,提高了传播效率,能满足网络杂志信息以及其自身网络杂志的大量复制,但不能直接赋予网络杂志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素质。

简而言之,对网络杂志最大的诟病就是“个性化”(即“个人化”)不足。

因此,网络杂志要走出盈利瓶颈,“个性化”服务是其通往成功的重要一步。正如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以下是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网络杂志营利模式的两点理论基础:

从为媒体和受众设置议程到为自我设置议程。议程设置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论文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能通过提供信息和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排序来影响受众的议程。即左右受众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传统的议程设置权力更多地掌握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把关人手中,如编辑、记者等。而编辑、记者等把关人对议程的评判和设置标准往往深受媒体所有者以及广告商的影响,受众对于议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自主性的。

而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则打破了这个束缚。网络虽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但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在于,它并非局限于一对多的传播,“一人一媒体”成为一件易事,新型的更加平等的传受关系建立。信息的传播权分散到每一个网络用户手中,网络成为一种“弱控制媒体”,由此产生了互联网传播中的“去权威化”,受众开始积极主动地设置议程,不仅在网络传播中生产议程,更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选择。

但是,为媒体和受众设置议程还停留在一个组织或群体的概念上,而Web2.0

的技术支持和价值倡导,完全可以实现议程的自我设置,即互联网使用者个人为自己设置议程。这并非指内容的事后筛选,而是事前设置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议程种类及其排序,然后由专门的技术支持,将符合这些议程的新闻或其他内容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拉出来,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此种模式事实上已经在Web2.0的发展中出现,比如说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RSS(聚合内容),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助式新闻编排,信息的提供取决于与用户需求与偏好的吻合程度,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很多网站提供有RSS订阅支持。

而我们设想的网络杂志基于个性化服务便是为此种信息提供模式。网络杂志的订户可以实现设置其感兴趣的议程类型,如“时政”、“经济”、“文学”,但网络杂志制作者会在大类议程下提供进一步的细分供订户选择,如“时政”下“两会”、“美国大选”、“”等小议程,再比如“美容”议程下的“睫毛膏”小议程,而网络杂志制作者则根据用户事先设置好的议程种类去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拉取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当然也可以由网络制作者原创内容,然后按照杂志的内容标准,一般是要求内容深度化进行再加工,最终以多媒体信息展现出来。如此。用户便既可以享受网络杂志的视听盛宴,又可以享受属于个人需求的内容大餐。

这种由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对网络杂志内容进行自主设置,不仅能够契合网民的阅读兴趣,还能满足网民在Web2.0时代的参与需求。如此便能从内容设置的角度,进一步体现Web2.0下受众的“信息自”。

个性化服务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基于订阅式定期发行的模式而言的。仿效美剧边拍边播,互动性强,观众的意见可以及时反馈给编剧而影响后面剧情发展的特点,我们个人化的网络杂志也可以随时反馈给制作者受众要求变动的信息和新的个性化要求,进而影响和改变后面的网络杂志的制作。而若是非定期发行的网络杂志,则可以更加细致地满足用户的个人化需求,比如网络杂志可以定制,即用户将其个人资料、素材以及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具体要求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供给制作者,制作者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制作成结婚纪念专刊、个人旅游专刊、聚会专刊等。

打造属于私人产品性质的网络杂志。在现代经济学中,产品大致分为两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媒介产品按照其产权性质,也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为个人或者机构独占、独享的产品。私人产品一是具有竞争性,即在商品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私人产品的人数增加会减少原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数量或消费机会:二是具有排他性,即一种商品,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消费了,就排除了其他人再去消费的可能性。

基于议程的个人设置角度的个性化网络杂志内容由于其内容的个性化设置(尤其是定制的非定期的网络杂志),是专属于设置者(即订户)个人的,仅对该用户发行,因而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相比于公共产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无需交付直接费用,私人产品是具备更大盈利空间和可能的。大众传媒除了新闻之外的其他信息产品的公共性相对较弱,而其私人物品的性质则随着这些产品与个人兴趣、偏好以及个人利益关联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网络杂志正是以提高与个人兴趣、偏好以及个人利益契合度为立足点的。强化网络杂志的私人物品性质,就是为了凸显其竞争性、排他性,从而体现其作为一种个人化产品的稀缺性,进而增加其盈利的合理性。在经济学中,产品越稀缺,价格越高。

我们认为若能够将个性化网络杂志的服务在技术的支持上运行起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个人化服务,用户会对这种私人化阅读形成一种依赖,从而使得网络杂志形成品牌效应,这便能改变当下网络杂志内容同质化造成的品牌缺失。而我们知道,“一名忠实顾客所能带来的利润可能是一名流动顾客的九倍”。

第3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桌面互联网 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是各种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结合的产物,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75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了97.31%,实现快速增长。根据预测,未来数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到2015年预计将达到2651.2亿元(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3)。

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甚至被比作“改变世界的第四波浪潮”。与桌面互联网相比,其操作系统、显示设备及应用等存在巨大差异,这就使得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及其盈利模式有较大差异,探究适应移动互联环境的盈利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现有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虽然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像新浪、百度、淘宝这样盈利模式清晰、产品特色明显的巨头厂商,但从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并极具前景的盈利模式:

(一)广告模式

在传统的桌面互联网时代,产生了新浪、百度这样的广告巨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在广告的内容、形式以及提供者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移动互联网下的广告接收设备,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终端,都较传统PC屏幕更小,更容易吸引眼球;并且与PC长时间漫无目的的广告浏览相比,效率更高,但因涉及流量计费和占用屏幕,又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反感,这是移动互联广告的特点。但是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用户信息多为实名,精准性比桌面互联网强很多,只要投放准确,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桌面互联网广告。

从早期的3G门户、空中网等站点广告开始,移动广告的形式经过了短信营销、彩信报刊等形式,到如今基于各类操作系统的移动应用成为了移动广告的主要载体。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刚刚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中的统计,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和移动营销市场规模分别为为753.1亿元和63.5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46.8%和162.4%,2012年4个季度移动营销市场规模均保持20%以上的环比增长,发展势头迅猛(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二)游戏模式

与传统的桌面互联网游戏相比,移动互联网游戏具有时间碎片化、终端型号不易标准化、视觉听觉效果不足,以及易推广实名制等特点,移动游戏的主要类型以手机游戏(简称“手游”)为主。我国手游用户数量在2009年时,只有7400万,到2012年已经达到1.87亿,3年间年均增速为50.1%。与之相对应的桌面互联时代风光一时的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在2012年底虽然仍有3.36亿,但较2011年底绝对规模增长率仅为3.5%,增长速度持续放缓。

手游终端的便携和移动的特点能够满足随时随地游戏的需求,因而比需要长时间坐在PC前的传统游戏更易普及。豌豆荚、APP Store等第三方平台的发展也帮助游戏进行了运营推广,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进一步促进了手游行业的发展。PC游戏厂商主要使用的道具装备付费、充值卡、付费激活等方式,这也是手游行业中主要的收费方式,但是手游时间短的特点使其很难做到PC游戏中的“社区化”,即用户不会长时间沉湎于某个游戏中,这造成了手游的营销成本较高,用户的“黏性”较弱的情况。目前我国的手游用户更多倾向于没有电脑或暂时无法使用的游戏人群,且存在流量消耗资费高的不足,单纯完全照搬PC游戏的付费模式,必然无法长久,还需要探索更可行的付费方式。未来随着游戏质量的提高和体验效果的加强,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手游付费模式的发展潜力巨大。

(三)内容付费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认为,生意只有两种:付费的和免费的。免费模式并不是新经济首创,却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当然,天下没有真正免费的午餐,免费是建立在“交叉补贴”的基础之上的。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发现了商机的企业通过免费去笼络客户,摧毁该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例如腾讯基于客户细分的免费加收费模式。移动互联时代,除了通过免费应用来吸引使用收费服务外,还有苹果iTunes和亚马逊Kindle,通过出售终端固件,将用户牢牢绑在产品之上,使用衍生收费服务,这种提供的服务,无论是音乐、图书、视频、应用等都属于使用内容,即内容付费(廖雪莲,2012)。

从总量来看,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规模较小,目前无论是音乐、视频或新闻等内容仍以免费为主,用户的付费习惯也未完全养成,但根据调查,4亿移动互联用户中,约有20%的用户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内容支付费用,这对于从业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机会无限的市场。手机本身就是一直需要付费的,所有的功能和服务都是付费的,这更加利于用户形成付费习惯。2011年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就已突破1300亿元, ipda等手持阅读终端上涌现的期刊、电子书、报纸等收费内容,是这几年在出版产业中最明显的变化。

此外,移动视频也是内容付费的一种主要形式,移动互联网要求视频时间更短、信息量更大,随着我国移动视频使用者过亿,越来越多专为手机等移动制作的原创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互动性、社交性更为加强,目前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设置了收费专区。虽然付费尚未成为视频行业盈利的主要途径,多被视为一种补充,但是随着收费习惯的养成,移动视频收费前景广阔,我国甚至已有人将2013年称为“移动视频商业化元年”。

(四)O2O模式

O2O(Online to Offline)是线上付费、线下消费的一种交易形式,其实质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本地化的深入,线下与线上、信息与实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成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盈利模式。2011年我国O2O市场规模已超过560亿元,预计5年内将突破2000亿元。

我国的O2O模式,发端于携程,团购模式出现后,达到了一个,但团购在我国发展不尽如人意。我国线上消费只有线下消费的1/32,大量类似餐饮、打车等临时性、时间短的服务仍赖于线下消费,如果发挥移动互联网实时性、随机性的优势,将线上支付和线下服务对接,将会打开一个亿万级别的市场。

目前我国的O2O服务大多仅仅通过提供某项满足单项需求的应用,比如“滴滴”提供打车、“大众点评”提供找餐馆服务等,缺乏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来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本地化需求。从这一点来看O2O还处于一个初期,但随着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移动支付的完善、线下商家的重视,未来将有可能会出现规模类似于“淘宝”的提供“一站式服务”的O2O平台,届时将大为推动O2O模式的发展。

(五)入口模式

通过为用户提供入口来盈利,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极为普遍,比如浏览器、即时通信等。在移动互联中,提供入口,积累足够的用户,也是一种普遍的盈利模式。在我国目前移动互联行业中,入口类型主要有应用平台、社交类应用、即时通信等,这些模式彼此之间在功能上也存在相互交叉。

以IOS系统的App Store和android系统的豌豆荚等为代表的应用平台成功的绕过了移动运营商和搜索引擎,控制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如在andriod系统占据超过一半市场份额的豌豆荚目前手机终端装机量已超2亿,每日分发应用超过3000万次,并且通过各类应用和游戏中的广告已实现盈亏平衡。这种通过商业生态加强用户黏性的做法,使得这类应用平台成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的入口选择。

社交类产品在桌面互联时代就被广为接受,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全年新增用户919万,但新增用户与使用率方面均较前年有所下降。由于PC端发展形势不佳,又要花费大量投入进军移动互联网,或者推出新的社交应用,因而在2012年,许多主要的社交网站处于亏损状态(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但是摇摆于社交应用和社会化媒体之间的微博盈利模式却越来越清晰,根据新浪的数据,2012年新浪微博总收入达到6600万美元。这主要归因于微博内容短、传递速度快,成为与手机极为匹配的一种应用,可见只要社交产品能够调整适应移动终端的特点,在移动互联时代,仍大有可为。

即时通信服务在2012年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年增长率超过50%,虽然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即出现了QQ、飞信等成功的即时通信产品,但正是移动市场的活跃使得我国即时通信的用户规模超过5亿。这其中,QQ、微信、飞信占据市场规模的前三位,特别是微信,被普遍视为第一个拿到了移动互联的“船票”。

(六)移动电商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都是在电脑上做,便携性、移动性差,移动电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无时间地域限制的市场,真正做到了与客户的无障碍沟通,实现了“客户走到哪里,生意做到哪里”。我国的移动电商已具有一定规模而且还将继续扩大,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已经开始逐步挑战传统购物和传统电商,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2012年移动网络购物整体市场规模550.4亿元,其中淘宝无线居主导地位,占比达76.4%。京东、苏宁易购、凡客诚品等主流B2C平台也先后推出了移动客户端,加入这一趋势。应对移动电商的迅猛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支付宝、银行等均推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产品,包括移动等三大运营商也成立了“手机钱包”等支付公司,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移动支付需求。2013年上线的微信支付,更是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国内的信用体制和移动支付体制的完善,相信不久能够实现手机直接结算小额费用,手机信用卡结算大额费用,这将大大提升移动电商的进程。

移动与桌面互联网的比较

移动互联网移植于桌面互联网,其盈利模式也大多借鉴了其成功的模式,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与桌面互联网存在较大的差异,单纯照搬并不能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对二者的差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终端的差异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以手机为主,屏幕小、处理能力低、使用时间短,这就要求提供的服务应该更准确快速,并且效率更高。同时,手机使用范围更广,易于携带且处于移动之中,可以消除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完成各项服务。此外,手机用户的身份受限于SIM卡,不同于桌面互联网的单一IP多用户,这有助于根据客户的偏好进行细分,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服务。

(二)用户的差异

根据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远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这主要归因于大量低端智能手机推向市场,降低了移动上网的门槛,大批老年人、农村居民、农民工、低学历人群,成为新增网民的主体,这与桌面互联网时代网民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桌面互联网的用户多为具备一定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知识的人群,甚至还必须学习专门的软件,无形中提升了使用门槛;而移动互联网通过降低应用门槛,使各类服务简单易用,实现无障碍操作,让更多“小白”可以享受无线互联的便利。

(三)消费偏好的差异

终端和用户类型的差异,造成消费偏好的差异,桌面互联网的使用中,更多侧重于传统的商务办公、获取信息(搜索、新闻阅读)、交流沟通(即时通信、BBS)、娱乐(游戏、小说、视频、购物)等。这些应用为适应应用场所和使用对象的差异,在移动互联网中都做了改进。移动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更强,与个人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由于终端的便携,几乎从清晨伴随到夜晚,比如可以作为路线导航,在公共场所作为娱乐工具,通过手机进行随时随地的社交等。

(四)业务类型的差异

虽然桌面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服务形式,但移动终端的特点是使用对象单一、屏幕小、移动便携,这使得传统的业务不能“照葫芦画瓢”。比如桌面互联网用户追求的高品质电影,受碎片化使用时间、传输速度、终端配置低等的限制,就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是内容丰富、时间短的短片、微电影等。同样的还有大型游戏、电子商务等,都需要进行业务类型的创新。

相对应的是,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类型,比如根据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各类签到业务、通过O2O联系线上线下的各类业务、基于终端唯一性的精确广告推送等,都是桌面互联网难以实现的,移动互联网使其变为可能,并且前景广阔。

对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立足差异,探索新型的盈利模式

如前所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从业者不能抱残守缺,而应该利用这种差异形成的机会,去创新适合自身,存在市场空间的盈利模式。

桌面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无论是三大门户、阿里巴巴还是百度,都是遵循了市场规律,把握了用户的某种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的。现在出现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从内容上看有衍生之处,但如果原封照搬,只会碰壁南墙。创立于2003年的3G门户,是我国乃至全球最早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之一,立志于成为移动互联的“好123”。尽管其用户数一度号称亚洲第一,并早早了手机浏览器,但“移动互联网门户”的定位忽视了移动用户的体验,过多内容的加载,导致打开速度过慢。作为后来者的UC浏览器抓住了网速这一关键,创造性的开发出云端架构,节省了用户的流量费用,帮助运营商降低了网络建设的压力。时至今日,UC浏览器有效使用时间占到手机浏览器总体使用时间的61.9%,覆盖人数稳居市场第一,并在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长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同样类似的还有搜索服务,移动搜索并不适合采用传统的竞价排名及通过关键词搜索为用户提供海量广告信息这种形式,正基于此,2013年9月,腾讯出资4.48亿美元现金入股搜狗,希望借助搜狗手机输入法等产品,通过腾讯在移动平台的优势,在移动搜索中率先找到明晰的破局路径。

(二)立足国情,创新适合我国市场的盈利模式

我国的13亿人口,5.9亿网民数量,决定了任何一种产品,只要找到适合我国市场的盈利模式,很容易取得成功。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微博在借鉴推特(Twitter)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用户的特点,添加了发图片、视频等功能,成为集各种媒介于一身的社交化媒体平台,新浪微博注册人数在2012年底即已达到5亿。

从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来看,除了微信等少数应用,无论是移动搜索、移动娱乐、移动支付以及LBS等方面,均还缺少“杀手级”应用业务。因为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基本是与世界同步的,甚至一定程度上还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且移动互联网市场与本土运营商环境、生活形态等有较大关联,这使得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很难如同桌面互联时代一样,通过借鉴他国经验的“迭代式创新”取得成功。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有大量的需求,需要移动互联网企业能够从国情出发,进行业务创新,吸引客户并满足其需求。

(三)立足用户,寻求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桌面互联网时代,模仿跟进某一成功产品,是普遍的市场行为,无论是即时通讯、门户网站,还是电子商务、视频网站,概莫如是。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来看,仍然沿袭了这一习惯,然而,如果不能通过整合价值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很难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可持续是盈利模式能否接受时间和外部复杂环境的考验,包含持续生存、持续渗透、持续盈利和持续创新等涵义(于晓东,2013)。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不能离开用户,必须围绕用户体验为中心,加强业务创新,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特别是核心需求,通过高品质的内容产品吸引用户,形成一定规模的用户平台,通过聚集人气,增强用户黏性,再以此为基础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微信一开始仅被视作是通讯与微博的结合体,但腾讯以微信作为平台,不断升级,整合入支付、游戏等方面功能,逐渐完善其生态系统,成为了一个闭环,从其趋势看,未来甚至可能成为移动终端的核心。

除了强调用户的体验之外,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应该注重用户安全以及用户隐私,由于国内用户长期免费使用应用软件的习惯,大量的第三方广告成为开发者的主要盈利方式,甚至为短期提高盈利,不惜伤害用户体验,强制嵌入一些匿名和安全性未知的广告,或者植入采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程序。从长期来看,这对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无异于杀鸡取卵。这一点迫切需要国家完善法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来共同维护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理论规律,寻求科学的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时间碎片化、地点移动化的特点使其在形成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与传统行业有极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需要从业者重新审视,乃至慢慢摸索这个行业的规律。随着行业的发展,长尾理论、LBS和大数据的应用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起到指导作用。

长尾理论与传统二八理论完全相悖,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散向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黄俐,2011)。互联网企业可涉足的产品类型远多于传统企业,天生适合应用长尾理论,如果提供的是虚拟服务,更可以将长尾理论发挥到极致。

以余额宝为例,这是一款支付宝在2013年6月份推出的理财应用,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1853亿元。余额宝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给用户带来17.9亿元的收益,虽然人均投入仅为4300元,远低于传统基金理财户均7万至8万元的投资额,但4000余万用户的长尾让与支付宝合作的天弘基金“草鸡变凤凰”,从年年亏损到资产规模排名国内前十。

此外,诸如应用LBS,应用大数据等理论来探索盈利模式,对于还处于发展初期的移动互联网行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DCCI[R],2013

2.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简版,2013

3.廖雪莲.摧毁意味着重建的责任-关于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2(11)

4.王艳.基于生态学的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08

第4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摘 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在中国动漫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动漫作品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传播状况。研究了中国动漫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分析了在未来,中国动漫在新媒体平台应该把握的传播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动漫;新媒体;手机动漫;网络动漫

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动漫题材的衍生品市场接近500亿[1]。据预计,中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动漫产品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电影和期刊等传统媒体。然而,现在中国动漫在传统媒体上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相对的,在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加诱人。新媒体的诞生,无论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传播的途径都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探寻中国动漫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出路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动漫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现状

(一)手机为动漫传播提供新途径

手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众化,最方便实用的新媒体之一,而手机的出现也为中国动漫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手机动漫”通常是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下载、播放、转发。“手机动漫”不但是一种服务,同时也是一个时尚的新词。手机动漫既可以压缩成很小的格式以方便用户存储,还可以作为屏保、开机动画等来帮助用户完成手机的个性化设置,正日渐成为追求个性的年轻一族的时尚新宠。当前我国手机动漫业务的目标用户也正是主要针对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用户群体的,其占手机动漫注册用户数的95%[2]。2011年,我国3G手机用户合计达1.1亿户[3],手机动漫已成为3G业务中人们普遍看好的热门业务。伴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和专为手机打造的动漫作品的大量增加,35岁以上的用户群体也成为手机动漫的潜在客户。手机动漫的受众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二)网络技术为动漫传播提供新技术平台

网络技术的进步,也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2009年中国动漫网站数已经多达6万个,网页数量增加到3亿个[4]。2011年11月,为抢占国内新媒体动漫市场,奇艺网与CCTV新科动漫、卡酷、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欲打造国内最大原创动漫网络平台。与此同时,土豆网以上千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中国第一部3D武侠系列动画剧《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的网络播映权[5]。近年来电视动画片成为网络动画的构成主体,在电视媒体上实现首播之后,网络媒体正成为动画片二次销售和展示的新渠道。网络媒体作为我国动漫传播的新平台已初具规模。

二、中国动漫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瓶颈和困难

(一)内容供应不足,缺少足够的有直接木支撑

我国新媒体动漫内容供应不足,缺乏足够的优质节目和信息内容作为新媒体运营的支撑。在中国当前的手机动漫运营模式中,内容提供商在产业链中仅起推动作用,并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在整个手机动漫产业链中也一直缺少明显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内容上的薄弱无疑制约了手机动漫制作水平的提升,降低了手机动漫对受众的吸引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手机动漫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手机动漫产品主要有待机动漫图片、动漫MTV、动漫短片等形式,其中动漫短片类的内容非常少。总体上看,国内手机动漫产品存在着数量少、质量偏低、主题单一的情形。在课题“手机动漫的内容研究”中,500份手机动漫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手机动漫用户中有85%的认为其订阅过的手机动漫内容娱乐性、趣味性不够,缺乏新意[6]。网络动漫如果没有支撑形象的原创故事内容也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性较强的动漫形象。网络资源通常具备时效性和话题性,这些特质使得一些动漫形象能够一夜之间走红。但同时网络传播的内容生存周期比传统媒体上的内容要短很多,如果制作方不能及时跟进,没有持续地生产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来保持品牌的热度,这些动漫形象很可能成为即时性的娱乐,很快即被人们淡忘。

(二)动漫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

新媒体动漫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也是关系到新媒体动漫产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新媒体动漫知识产权存在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度大、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不成熟等困难。而随着传播成本降低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原创动漫作品的版权也面临着更大范围的危害,手机和网络原创动漫的盗版侵权问题也愈加严重。动漫产业是内容产业,新媒体动漫同样要求“内容为王”,如果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和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整个动漫产业相类似,新媒体动漫产业也被“内容”拖住了前进的步伐。

在推广新媒体动漫的过程中,技术上的不足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以手机终端为例,目前能看手机动漫的终端相对较少,大约只有30多种机型,市场上出售的绝大多数手机都没有内置动漫播放器。而手机动漫业务是采用矢量图形技术作为内容的呈现形式,没有专门的播放器是无法显示和播放的。而且,目前中低端手机占据主要的手机市场份额,这些手机的内存容量通常也比较有限,预留给启用程序的动态分配的内存仅在1~4MB左右[7],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多媒体图像以及应用的处理。而现在大部分对手机动漫有消费欲望的群体正是中低端手机的持有者。技术上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漫产品的播放效果和用户的观看体验,限制了新媒体动漫的发展。

(三)新媒体动漫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当前在中国传播的主流媒介仍然是电视媒介。相较于新媒体中的网络已经成为电影、电视作品的第二播放平台而言,网络动漫作品和手机动漫作品却鲜有在电影、电视上播放的情况。新媒体动漫形象很难进入电影、电视领域,向上拓展相对艰难。很多主流媒体负责人往往过于轻视网络动漫和手机动漫可能对主流媒体动画造成的影响,将新媒体动漫放置在边缘化的位置,致使新媒体动漫很难对更多的受众产生长久的影响,新媒体动漫品牌的建立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网络动漫作品和手机动漫作品的格式、时长、内容往往与电视平台难以兼容。而且新媒体动漫碎片化的内容形式难以形成体量上的规模,由此进入到合适的播放时段并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持续传播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了新媒体动漫产品向其他传播平台的拓展。

(四)新媒体动漫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

手机动漫多以三大电信运营商订制为主,市场分散无序。各家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也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未能实现大规模的盈利。移动运营商总部缺乏足够的市场推动投入,地方公司的执行力度也有所缺失。

同时,SP的过低的分成比例也影响到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制约了手机动漫的发展。而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同样也是限制网络动漫发展的一大因素。网络动漫要实现长期发展,需要创作者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内容来迎合受众的需求。但是创作者也需要相应成熟的盈利模式为后盾来支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看来,很多网络动漫的制作、发行还没有找到良性的、持久的盈利模式,这样就不能长久保证动漫作品有一定的供应数量和稳定的质量,从而制约了网络动漫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作为推广网络动漫的动漫网站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与营销推广。现在国内专门的动漫网站大部分都是动漫发烧友们依靠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力量建立的动漫专题网站。他们大多为青少年学生,或者刚刚走上社会岗位,没有太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网站的发展。动漫网站现在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四处去找广告联盟合作,为大型广告销售商打工,赚取点击分成。这种广告联盟合作,基本上都是显示免费,按弹出(通常为4~5元∕1000IP)或点击(通常为45~55元∕1000IP)次数计费,价格很低[8]。而且目前我国的动漫网站大多数知名度较低,访问量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够强,给动漫网站网络广告带来的点击量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营销模式来支撑动漫网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动漫的发展。

三、中国动漫在新媒体平台的出路

要解决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动漫内容匮乏的现状,就要切实把新媒体动漫内容产品的开发和保护作为新媒体动漫的发展策略,从内容环节切入来撬动和激活整个新媒体动漫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在未来提供更多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在内容创作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动漫既有的丰富资源,如稳定的作者群、内容素材等,这些都为新媒体动漫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内容基础,许多手机动漫和网络动漫内容都是直接从传统动漫中选择出来的。但是手机的受众主要以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为主,这和我国传统动漫的受众存在着一定的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限制新媒体动漫特性的发挥,阻碍新媒体动漫的独立发展的。因此还要开发专门适合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终端的动漫产品,走新媒体动漫的个性化路线。同时还应鼓励新媒体动漫的消费者加入到内容的创作者行列,所有的手机和网络用户都有机会将自己创作的内容通过手机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或提供给其他用户,都有展示自己的动漫作品的空间。此外,还要开发针对不同受众的丰富多样的动漫内容,从而充分挖掘受众需求,让更广泛的受众养成对新媒体动漫的消费习惯。

(一)保护知识产权 完善互联网信息网络出版的性管理法

在保护新媒体动漫知识产权方面,要完善互联网及信息网络出版的相关立法,实现作品版权转让和授权的集权管理。推行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制度,有效实现创作者的自我保护。要实现新媒体动漫形象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保证充足的动漫内容和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还需要加强新媒体动漫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动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可以通过开发系列手机动漫和网络动漫短片,并以持续的高质量内容来保持品牌的热度。同时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平台的互动性特点,对于受众评价好,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动漫作品,要延长其生存周期,增加用户粘度,进而打造品牌影响力,实现优秀新媒体动漫作品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进专业人才 为动漫提供技术支持

新媒体动漫要发展还需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和更多的技术支持。通过举办网络动漫创作大赛,优秀手机动漫作品评选等活动来奖励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才,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新媒体动漫的创作中,让更多的人在新媒体动漫领域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看到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愿意为之而奋斗。手机动漫和网络动漫的平台建设也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力量。在手机动漫平台的建设上,加强在手机动漫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开发统一或通用的手机动漫格式适应不同的手机和播放器,从而拓宽手机动漫的传播人群,突破手机之间因为机型和配置不同而造成的传播限制,使手机动漫可以像短信、彩信一样方便地在几乎所有的手机终端之间传播信息。开发手机动漫交互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降低手机动漫的创作和应用门槛。通过这个平台,人们既可以下载手机动漫,还可以制作、上传自己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共享动漫资源,吸引足够多的手机动漫用户。而作为网络动漫的最主要展示平台,要建立更为专业的动漫网站,单靠个人和小团体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动漫网站的复兴的,需要更多的网络技术人员和专业的动漫创作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只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不断丰富的网络动漫的内容,才能保证动漫网站的正常运行和持续有优秀动漫作品的展示,实现动漫网站的专业化,进而保证动漫网站的生存和盈利。而动漫网站的发展也将为网络动漫的展示提供更好的平台,从而促进网络动漫的发展。

(三)拓宽新媒体动漫的传播渠道

据调查,10岁以上的动漫爱好者,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看电视的时间[9],网络等新媒体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做电视动漫的第二传播渠道。未来,互联网要尝试着通过一套管理系统,将微博、SNS、QZONE、搜索结果、淘宝、电子商务网站、线下贸易,甚至电视、电影等系统连在一起,将形象管理、内容、产品贸易、商业合作无缝结合。这样一来,广大的群体就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到动漫作品。在技术研发环节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资金,力求突破现有的动漫格式,向新媒体动漫作品与电视平台的兼容靠拢,电视也可以成为新媒体动漫的播放平台。

同时,新媒体动漫也要实现未来在动漫期刊杂志上的刊登。手机动漫和网络动漫不再仅仅是手机终端和网络上的即时性消费品,也可以出现在传统媒体上。拓宽的传播渠道将会延长新媒体动漫作品的生命周期,有利于新媒体动漫走出边缘化、低端化的危机,对受众形成更为长久的影响。

(四)推进新媒体动漫产业发展 建立清晰成熟的经营模式

快速推进新媒体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清晰成熟的经营模式。其中在手机动漫的利润分成方面,应提高内容供应商的分成比例,激励其提升内容质量和进行内容创新的积极性。在日本,内容供应商可以拿到手机动漫实际收入的60%,而运营商与平台支撑商的收入则大约为实际收入的10%和30%[10],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手机动漫利益分配模式。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分配比例,促进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良好合作,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网络动漫也不能再单纯靠人气和点击量来兜售广告获得盈利,可以同广告植入相结合,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在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而播出平台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以及广告收益。对于成功的手机动漫和网络动漫作品,亦可尝试从动漫品牌和版权的销售和充分开发其相关的动漫周边产品来获得丰富的利润。

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未来将成为中国动漫最主要的传播平台。开拓新的成熟的盈利模式,将为新媒体动漫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动漫产值达百亿 产业基金拟下半年成立[EB/OL].证券时报网讯,kuaixun.stcn.com/content/2012-01/12/content_4455570.htm.

[2] 董芳静,李婧.手机动漫 数字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机遇[J].传媒,2007(6).

[3] 陈静.国内3G用户合计达1.1亿户[N].中国证券报,2011-12-21.

[4] 王飚.中国新媒体动漫发展现状及趋势[EB/OL]. chinavalue.net/Biz/Blog/2011-9-2/828415.aspx.

[5] 动漫新媒体版权价格飙升[OL].知识产权网,chinaipr. cc/news/14871409.html,2012-01-09.

[6] 刘胜枝.如何突破手机动漫发展的内容瓶颈[J].传媒,2011(11).

[7] 孙立军,俞剑红.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8—2009[R].北京:京华出版社,2012.

[8] 刘真雨,阿波罗等.中国新媒体动漫现状研究[J].传媒,2008(3).

第5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关键词:数字阅读;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7-0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甲骨文时期阅读龟甲,到后来竹简为载体的读简时代,再到后来纸张发明之后的读纸时代,直到现如今数字媒介产生之后的读屏时代。伴随着每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数字阅读地不断普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阅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读者的认可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

如表1所示,国民对数字化阅读的认可度在不断升高,是数字化阅读方式解除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是提高数字阅读率的重要推手。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后仍然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是在逐年下降,这对传统出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如表2所示,数字阅读的读者群以年轻人为主,即数字阅读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未来,民众对数字阅读的认可度也将更高。另一方面,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面临严峻挑战。如北方传媒出版集团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2.64%。而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销售减少导致,从公司主营业务来看,其中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9%。所有业务的毛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图书出版与发行受到严重挤压。

因此,不论是从外在的读者需求,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广义的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出版发行;狭义的数字出版是指以阅读为指向的数字图书出版。本文研究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所指的数字出版是以文本阅读为导向的狭义的数字出版。

中国传统出版企业数量较多,同时又各具特色,很难对其进行一一研究,即使对其一一研究也不能得出合理有效策略。因此,本文选取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简称北方传媒)、湖北长江传媒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时代出版、新华传媒、中南传媒六家出版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以上六家出版企业,一是因为其均为传统的出版企业,符合研究对象的要求;二是其均为已经上市的出版企业,其经营状况的相关资料较为公开,便于研究;三是因为其作为上市出版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研究也就更有代表意义。

一、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出版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焦虑和无措之后,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到来,并身体力行地转变发展策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布局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缺乏成熟有效的经验,在实践层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较早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出版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上市出版集团走在了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的前面。通过对比他们彼此走过的路径、找出他们的相同或不同点,也就能对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窥探一二了。

1.加快优质图书内容数字化

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将现有纸质图书通过数字加工制作数字图书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达到将现有内容资源的二次销售。在选择的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将现有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加工均是较为基础的数字化策略。纸质图书数字化转换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对于一般出版企业来说均是相对较为容易可行的措施。凤凰传媒董事长陈海燕认为:“数字出版又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因此,凤凰传媒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便是存量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复制。”[1]因此,将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尤其是优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是传统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

2.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内容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对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往往只是内容生产者,不承担图书的销售,即是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的到来,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是致命的,传统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即是明证。因此,销售渠道面临着重新的大洗牌,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销售渠道的争夺中。如表3所示,传统出版集团纷纷自建平台,既是内容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试图打造一条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技术上合作的模式,纷纷打造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试图掌握销售渠道,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3.探索数字出版技术与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是引领此次出版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核心的技术或者发明更新更好的数字出版技术就能占领数字出版的先机,甚至引领数字出版的方向。

面对数字化冲击,传统出版企业主动出击,选择强强联合,与当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这对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作用。

4.联手移动运营商开展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是数字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移动运营商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移动阅读读者数量庞大。作为拥有较大的内容资源优势的出版企业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可以达到以内容换平台的目的,无形中拥有了大量读者。如北方传媒集团旗下辽宁少儿出版社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手机阅读业务协议,通过手机、移动电子书和网络终端,提供电子书的自有增值业务。再如时代出版2010年6月与浙江移动合作开发手机阅读业务,双方以公司提供的作品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产生的信息费为基础进行结算,对公司授予浙江移动的作品按信息费收入分成。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出版企业将电子图书投放在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参与分成,从而盈利。通过这种形式,有些图书电子版的收入远超纸质图书的销售收入。

5.开发数字阅读终端

面对数字出版,以硬件生产为主的企业纷纷以电子阅读器投入数字出版的竞争,用终端掌握读者,从而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面对此种情形,部分传统出版企业也试水阅读器生产。如表5所示,在这六家企业中,只有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两家生产终端设备,而其中长江传媒的点读手机是数字教育终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在投入市场之后,阅读终端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效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夹击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家上市出版企业转型实践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转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为其他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过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数字产品定位不明

通过对六家上市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势在必行,也在采取措施进行数字化。但是,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对自身的数字产品大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只是沿袭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策略,或者是将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面对数字阅读读者,缺乏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也就不能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初期,出版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字产品品牌,往往还是在借用传统出版业态下形成的品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2.盈利模式单一

当下数字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的大军,但是对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晰,盈利手段相对单一。出版集团虽然凭借自身强大的内容优势,可以与技术运营商开展合作,但技术运营商处于强势地位。在合作过程中,模式单一,内容出版单位提供纸质图书内容,但并没有参与图书的数字化过程,无法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环节,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数字化的话语权。

3.数字产品国际竞争力低

在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美方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2012年实现了200种电子图书“走出去”[5]。但是,整体数字出版行业中,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数字出版竞争还略显不足:一是,参与企业少;二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少。这种“两少”造成了我国数字产品销售市场仅仅局限于国内。但这既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机遇,说明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数字出版人才不足

人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不仅是内容载体的变化,更是整个出版流程、出版工艺的变革。从对六家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均积极与技术运营商、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引进技术人才。但是,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人才的紧缺并非单纯的引进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出版人员转变原有的出版观念,研究了解数字阅读的具体内涵,以及数字阅读背景下读者的新的需要和心理。因此,与第三方技术运营商的合作并不能解决出版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出版企业尽快地建立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三、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建议

事物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其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应如此。转型期,错误亦或问题总是在所难免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为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当下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

1.打造数字品牌

在数字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IT事业起家的技术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等。可以说,数字出版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出版企业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知名的品牌就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力以及现有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确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定位,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能做到特色经营,逐渐发展壮大。而品牌是提高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的有力砝码,在竞争中要有品牌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产品的宣传推广,获得读者的认可,培养忠实读者。

2.探索数字图书多元盈利模式

数字产品能否盈利,是衡量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不能盈利的问题。想要打破这一困境,出版企业就需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内容不同,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如大众类数字图书,可以学习借鉴Amazon和盛大文学的微支付模式,一些旅游类图书可以学习国外一些旅游图书出版商的“广告+旅游”的模式。根据出版企业自身的出版特色,探索更加多元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3.开展“培训+引进”模式的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出版业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新形势,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传统出版企业亟须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数字出版编辑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要进行产品升级、跨媒体扩张、打造大型传媒集团,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科研与创新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人才这一条路,需要对企业内部现有编辑队伍的改造,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即一是需要加快对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出版培训,让他们改变观念、领会数字出版内涵,同时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二是从外部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4.展开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现如今数字产品走出国门也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国外企业的数字产品销售平成数字产品的输出。如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该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美国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实现数字图书“走出去”,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砝码。当然,这种走出去还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方式,获取的利润需要和国外平台分成,但这一种比较有效和快捷的途径,能够将内容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一定的知名度。

数字出版来势汹汹,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与“机”并存,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抓住数字出版的“机会”,才能躲过它带来的“危险”。虽然对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有待研究和深化,但必须行动起来,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实践中去,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自身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如若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出版的幻想和坚守中,那必将在新一轮的出版行业洗牌中被行业和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第6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The Huffing Post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7-2-0072-02

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1]纯粹以网络形式出现的新秀《The Huffing Post》由社交名流里安娜・赫芬顿于2005年创立,仅用6年时间就迅速崛起。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 2011年6月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份《The Huffing Post》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成为全球浏览量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2]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达到2800万,接近国际主流报纸《纽约时报》3000万的访问量,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3]同年5月,它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成为美国阅读量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AOL员工布拉德・加林豪斯在Twitter上写道:“6年战胜了100年”,这意味着《The Huffing Post》仅仅用6年时间就成功超越拥有100年历史的国际老字号媒体《纽约时报》。

一、《The Huffing Post》的制胜之道

(一)开放互动的采编理念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开放、多元、互动,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参与传播过程,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产生UGC即生产型受众。网络媒介低门槛、把关人弱化等特性,赋予用户普遍的信息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和“人人都是总编辑”成为可能。

《The Huffing Post》把互联网的开放、互动思维融入采编过程。从它2012年6月对外公布的数据可知,该网站有500位专职采编人员、3000多位博主和1.2万的公民记者。[4]其吸引流量和注意力最大的保障是实名认证的高端博客作者和用户产生的高质量的评论。它的博客不计酬劳却定期为网站贡献深度专业充满洞见的评论,作为各领域成功的领军人士,为网站提供高质量内容。此外,读者每个月能产生多达200万条的投稿。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The Huffing Post》发起了Off The Bus项目,发动约1.2万名公民记者参与总统大选报道。赫芬顿把这种有群众参与制作的新闻模式称为“分布式新闻”。这种用户参与采编的开放理念不仅使《The Huffing Post》拥抱公民新闻的免费资源,降低采编成本,而且契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角色由被动转向主动,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参与者的转变。

(二)多元关系型传播渠道

互联网海量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强调,外面的世界太复杂,我们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而我们的时间精力及亲自体验的可能性太有限,所以必须依靠媒介的作用帮我们展现那些对生活非常重要的信息。新闻便捷有效地到达受众变得尤为必要。

《The Huffing Post》与社交媒体的嵌入和深度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新闻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社交网络的兴盛,把人们带入了关系型社会,对于受众,最正确的定义是将他们定义为“社会的”人而不是“非社会的”人。[5]124人们更愿意通过关系对象分享和推荐的超链接中发现新闻,并且参与新闻的传播和制造。《The Huffing Post》积极与主流社交网站如脸谱网、推特网等合作,进行内容推广,每篇文章都提供一键分享按钮。这种关系型传播渠道,以“借鸡下蛋”的方式,提高了传播效率,扩大了内容和品牌影响力。此外,在跨屏传播时代,还应积极移动客户端来开拓和扩展移动传播渠道,多渠道信息传播模式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发现、浏览、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

(三)注重用户体验 增强用户黏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已经使被动性的受众转化为主体性用户。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完善用户体验是增强用户黏性,培养忠诚用户、吸引潜在用户的法宝。

《The Huffing Post》对用户体验的注重和完善,体现在吸引、方便用户积极参与新闻内容生产、评论、分享的技术设计上。文章设有主流社交网站的一键分享按钮,文末设置评论窗口,评论内容可以同时同步分享到社交网站,并开发不同应用程序满足相应移动终端用户的需求。它通过让用户获得参与感、重视读者评论、满足用户移动化需求等完善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培养忠诚用户、吸引潜在用户。

(四)运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运营模式

在由互联网的分享性和开放性营造的免费的氛围中,想依靠广告收入实现盈利,这种运营模式是艰难的。为降低编辑成本,提升用户访问流量,《The Huffing Post》在两方面做得特别出色:一方面是其对免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已的新闻重新进行编辑整合,以此来吸引注意力和用户阅读;另一方面就是重视运用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网站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对搜索引擎有依赖。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里,搜索排名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新闻信息能否被阅读和传播。《The Huffing Post》有一套核心技术,能够使搜索引擎优先搜索到自己网站新闻提供的关键词。[6]在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的大多总是来自《The Huffing Post》网站上的内容。因为《The Huffing Post》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实时流量分析系统”快捷地找到网络迅速传播的内容,并对内容的传播情况进行连续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对自家网站的呈现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迎合用户的阅读喜好。

二、报纸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借鉴策略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互联网用户实现了从零到6.3亿的突破;互联网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并超越PC;互联网越来越互动化:传播的社交化、互动化、自主化成为主流趋势。

新媒体的崛起,使传统媒体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趋激烈。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技术发展。新媒体的数字化呈现和交互的传播方式,提高了新闻采编和传播的效率,打破了传统媒体所需的人才、发行等的高成本壁垒。二是用户态度的转变。经济社会转型期,开放民主的社会氛围,价值文化多元等新形势,使得传统受众的参与感、主动性越来越高,这已经和传统媒体的精英启蒙的教化姿态相悖而驰。新媒体开放、平等、交互、多元的传播方式,正契合当下受众角色和心理状态的转变。基于上述认识,传统报纸的数字化转型需要: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遵循新媒体运作规律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因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突破传统报纸的采编理念和运营方式,紧扣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来制作、传播新闻,并积极吸引用户参与其中。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必须摆脱传统媒体固有封闭的思路,树立互联网思维,紧扣互联网传播特点,遵循新媒体运作规律。如案例分析所言,《The Huffing Post》紧扣互联网传播和运营的特点,体现出开放、多元、互动等元素,体现出其互联网思维,因而取得节节胜利。

(二)内容为王更要渠道制胜

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高质量的内容是留住用户的基础,而有效的传播渠道是内容到达用户的关键。因此,让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有效到达受众,是网络数字媒体成功的重要环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的社交化、互动化、自主化成为主流趋势。跨屏传播、移动传播、社交关系传播无疑是新媒体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如《The Huffing Post》积极与脸谱网(Face book)、推特网(twitter)等合作,进行内容的推广,并且移动客户端,以此来开拓移动化传播渠道,为使用移动终端用户特别是手机用户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树立用户为上理念,服务于用户需求

挖掘用户的阅读需要,洞察用户的阅读体验,建立用户体验数据库,为目标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及需求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已经使被动性的受众转化为主体性用户,新媒体要想成功,就必须放下传统媒体以往高傲的姿态,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The Huffing Post》对用户体验的注重和改善体现在其在吸引、方便用户积极参与新闻内容生产、评论、分享的技术设计上,围绕用户需求提供新闻产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探索适合的盈利模式

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运营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摸索和尝试。数字化,既给报业带来了原有盈利模式的消解,探寻新的盈利模式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探索目标和应有之义。[7]互联网的开放多元使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大数据时代的聚合分析可以洞悉用户喜好,这些为新媒体的个性内容付费和分类广告提供技术保障。媒体除了采取广告营收模式和订阅费营收模式,还可以尝试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比如融入电商、影视、咨询服务等经营业务。

参考文献:

[1]林磊.聚合社群与推动交流――论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之特色[J].今传媒,2010(9).

[2]王冲.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的制胜之道[J].新闻传播,2013(8).

[3]胡泳.报纸已死,报纸万岁――报纸转型的关键策略[J].新闻记者,2011(11).

[4]贾金玺,马可.美国报业全媒体探索与启示――以赫芬顿邮报和日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3(05).

[5]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第一版)[M].刘燕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江海伦.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之道[J].新闻记者,2012(06).

第7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张苏洲:变革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首先,打造高端平台,服务经济大局。金融危机给电视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安徽电视台全面激活地面频道,以创新为灵魂,不断推进内容的升级换代,实现平台的优势强化。 “江淮行”大型慰问演出、潮起江淮对话江淮、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抗洪救灾等重大活动以及追踪当下热点的节目,成为全民的精神资源,奠定了我们的品质和风范。

其次,挖掘文化产业的增值潜能。挖掘增值潜能,有利于改变电视媒体依赖广告创收的单一盈利模式。在电视剧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安徽电视台认识到,延伸产业链、掌控上游资源,是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实现产业增值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出了从电视剧播放大台向电视剧制作大台转变的目标,不仅提升产能也提升效率,接受市场的检验。

再次,整合高端的成熟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媒体合作和跨媒体合作是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电视媒体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保增长促发展的现实需要。2008年以来我们先后与搜狐网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社会优势资源、高端资源和成熟资源。我们的团队也与知名港台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最后,重视人才建设和机制建设,向系统要效益。电视是创造性极强的文化产业,它依靠各方的才智激情、依靠团队的合作。2008年我们实现管理升级和改革,在栏目节目品牌建设、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岗位责任和绩效考核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等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从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增强组织集中力和创造力,提高媒体核心竞争力。我们2008年把人才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还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以“创新文化、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活动,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导向作用,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谢耘耕:提高创新能力,变挑战为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广告业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广告市场,还是东邻日本、韩国的广告市场,传统媒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又以报刊广告为甚。海外波涛汹涌,中国广告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据CTR的监测数据显示,在20个广告大类中,投放量同比下降的种类多达13个,截至2009年1月,广告花费量较达的品类――化妆品/浴室用品、药品、房地产/建筑工程与交通行业广告花费分别下降了11.1%、9%、30.9%和24%。

中国传媒的经营者有必要做好长远的准备应对这场风暴;同时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规避风险、寻找战机,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调整产品生产策略,特殊时期特别编排。中国传媒工作者要关注受众市场的新需求,对节目版面进行优化和调整,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编排,多提供一些舒解压力、抚慰心灵、鼓舞信心的作品。值得借鉴的是,今年无论是冯小刚的电影还是“麻花”系列话剧,都不约而同地拿金融危机当做噱头,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因此获得了比较好的票房收入。

调整经营策略。首先是广告经营策略。媒体应根据市场变化,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其次,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较为先进的传媒集团的实践,中国传媒业应延伸价值链条,完善和丰富盈利模式,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利用新媒体,危中寻机。在金融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挤压下,平面媒体向互联网的转型似乎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剂良药。美国的《西雅图邮报》于2009年3月17日出版了其最后一期报纸,同一天该报的网络版正式开始运营。这也是美国首个彻底脱离纸媒的大型报纸。

完善国家财政支持体系,推动传媒业的发展。一要尽快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以解当前众多广电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之困;二要加大对传媒内容生产支持力度;三要鼓励传媒集团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培养一流的中国大型传媒集团。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痛苦同在的未来。危机是一场大考,考试能否过关,不是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参加考试的人,取决于我们自己。只要中国传媒能够抓住机会,适时调整其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能力,以坦然面对和主动出击的态度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必然会有所回报,并将确立其在“后危机时代”的有利地位!

李建国:推进报业战略转型

我认为中国报业已经到了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中国的传媒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变革,其中最重大的变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报业看,2005年开始中国报业结束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平台期,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到了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报业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另一方面,传媒业的发展已经推动了传媒业的资产重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变化,通讯供应商和运营商的合作不断出现。这两方面带来两个影响,一个是给报业发展不断带来挑战。报业在整个产业当中的份额缩水,单一的传播方式、单一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无法抵御金融风险,在新一轮的洗牌当中缺乏竞争力。另一个是这种变局也给报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打破了媒体的边界,为报业走向多媒体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报业转型的战略方向是什么?首先是报业的创新问题,报业是报业集团的产业支柱,也是进行各种产品延伸、构筑大产业的基础。中国报刊市场的发展空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高报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对手当中找到份额;二是避免同质化,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们从去年开始提出打造浙江第一周报、浙江第一平台,对我们的子报进行重新洗牌。其次是报纸和互联网紧密结合,我们去年已经决定实施一报一网。编辑部同时负责纸质版面和网络频道的编排,所有的记者都这样做。这是创新报刊的问题,也是在构筑大传媒的产业格局。我们更要关注渠道为王、终端为王,谁拥有渠道和终端,谁就会拥有最后的胜利。杭报集团已经确定把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电子商务和各种消费品的配送服务作为自己的产业来发展。

虽然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广告量萎缩,但着眼于长远,影响报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互联网造成的冲击,所以,我们既要着眼当前,保持报业的增长;更要把握媒体趋势,着眼再创新,构建大产业格局,努力使我们集团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程颖刚:实施品牌战略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报业品牌的作用已经在实际竞争中展示出来了,在广告投放量减少的时候我们有一些品 牌报纸的广告收入并没有减少,而且保持了去年的态势,或者还略有增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报业尽管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但面对的更多的还是报纸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如何重视品牌战略上。

一是报纸的品牌具有放大舆论引导力的特殊功能。它在社会上的舆论引导能力大大超出其他媒体,甚至起到左右社会舆论走势的作用,这就要求报纸在注重品牌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报纸品牌具有一般商品品牌不具备的控制消费群体的特殊功能。对于一般的商品品牌,虽然我们喜欢一种商品,认知这个品牌,但它不能左右销售,而报纸会在一个领域形成庞大的消费群,这个消费群对品牌的依赖往往大于对商品的依赖,这就要求报纸在品牌建设的时候要注重社会责任,对读者负责。第三个方面就是报纸的品牌具有引导消费的功能。在一个地区内谁把报纸的品牌树立起来、谁的影响力大,谁就会控制这个市场。

推行报纸的品牌战略首先要明晰的是报纸这种特殊商品的市场定位。《新晚报》的定位是哈尔滨的市民报纸,怎么来突出它的品牌形象呢?第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除全方位覆盖哈尔滨的各个领域之外,我们还要把独家新闻提供给读者。第二是注重《新晚报》的服务功能,我们现在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是一种报纸的服务,推出我们的服务专栏,每项服务持续一两个月。同时在政府出台一些重要的政策时提供咨询和解读服务,把重要的资讯解读通过《新晚报》这个传播面广的报纸一次性提供给读者。第三就是扩大《新晚报》的品牌效应。我们提出“《新晚报》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超越了新闻报道和服务的范围。凡是涉及到哈尔滨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等一些大型活动的时候,《新晚报》总是走在前面。四是强化《新晚报》的自身建设。我们除了在户外搞一些品牌宣传之外,同时借用网络优势创办了《新晚报》的网站,让网民在网络上发表他们的意见。

夏旗舰:体制机制创新是城市台发展的可行路径

城市电视台的问题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才需要面对的,它是和中国广播影视业状况一脉相承的。只是省级卫视发力更早一些,在资源平台、资金平台上走得更早,但我觉得城市台还是有希望的,危机中更多的是机会。

目前应对危机的主要方式还是创新,我觉得广播电视现在的体制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体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机制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竞争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现在是四个竞争组合,一是中央电视台的组合,二是全国的省级卫视和其他频道的组合,三是地面频道的组合,四是城市台的组合。从2006年到2008年,成都地区市场份额中,我们排名靠后,去年是23%,今年的1~5月我们的份额急剧上升,现在稳居第一。创新节目质量也好、提升电视剧的营销也好、做大产业也好,所有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核心是机制必须起带动作用。机制不突破,其他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机制创新是我们面对金融危机或是面对传媒未来发展的一个最核心的方面,这一方面需要国家的配套改革和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给予支持。

成都电视台希望能够“放权强频道”,我们把频道作为一个军团,军团不强,台就不强。我们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到频道,我们只认频道总监,其他的我们都不管,只要备案就可以了。栏目可以淘汰制片人,如果没有人接受你,你就没有市场。我们对个别部门的干部进行公开竞聘,取消年龄限制,你只要在同样的岗位连续工作5年以上就可以竞争这个岗位。所以我们有一大批的年轻人成为了业务骨干。钱的问题我们是采取预算制,花很多时间做预算,同时对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应对。在广电行业,对电视剧的购买是一个最大的投入,而且风险最大。我们发现如果一个电视剧买回来,后续工作跟不上,追究责任的时候就没有人负责,因为所有的人都签名,后来就实行审片人负责制。如果有两部剧的收视率下来,审片人也要马上下去。事实证明,体制上的创新和机制上的变动是城市台唯一可行的办法。

杨成:手机媒体的主流化战略

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主要代表,或者说是它的主体。有人把新媒体的影响力做了一个排序,认为现在互联网是第一媒体,手机是第二媒体,但我觉得从发展趋势而言,手机媒体未来有可能成为第一媒体。

对于不同的主体。手机媒体有不同的定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手机媒体是最具活力的一个渠道,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运营商来说它是一项重要的增值业务;对于用户来说,它是信息互取渠道的一个补充。所以,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来看,它只是一个补充性的媒体而不是一个替代性的媒体,所以,手机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

从2008年手机媒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手机媒体已逐渐跻身主流媒体之列。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全力进入手机媒体,产业链逐渐完善;从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手机媒体也几乎参与了中国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从媒体运作来看,手机媒体越来越多地不是按照运营商的运作模式而是按照传统媒体的规律和内容运作方式来进行;另外,手机媒体开始细分受众,走向专业(小众)市场。但手机媒体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内容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形态比较单一;虽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但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营销和盈利模式上,传统媒体擅长的二次销售等很难实现。

从内容层面看,要实现新的内容定位与品牌塑造,首先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差异化定位;或者结合电信业务全程全网的特性,对于相同定位的媒体如手机报进行差异化表达。其次,要打造新的品牌。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和城市台往往受制于地域性及发行渠道,手机媒体没有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只有与运营商充分合作才能做大手机报,打造新媒体品牌。最后,要使用户成为内容的重要制造者。

从产品形态看,要实现跨形态、跨窗口的传播。跨形态就是将一条新闻信息呈现多种表现方式,没有一夜成名的“杀手锏”业务,需要多种表现方式的组合。跨窗口就是在跨形态完成后,可以通过短信、彩信、WAP网站、视频频道、桌面媒体以及客户端等多个窗口将内容展现出来。

从用户层面看,为每个人提供所需的信息是媒体最理想的目标,因此,细分受众市场、实现分众传播是手机媒体的细分重点。

从营销看,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也要倡导“营销员办报”,遵循移动增值业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

从盈利模式看,要实现一次销售和N次销售。一次售卖是目前手机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但如果手机媒体实现了跨形态和跨窗口传播,就能以多种形式在多个窗口和渠道实现N次售卖。

吕值友:城市电视台于危机中探寻逆势上扬之路

城市台遇到了很多挑战,一直在走下坡路,金融危机加剧了这种下滑。一方面中央台拼命地想挤占区域市场,另一方面省级卫视必然也要挤占一部分市场。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也会分散一部分收视率。所以城市台现在的困境有四点:一是收支份额波动起伏,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特别是2006到2007年下滑趋势比较明显;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过去城市台的产业结构一靠广告二靠网络、一靠内容二靠渠道,现在很多网络整合之后,城市台经营结构单一;三是城市台内容雷同的比较多,现在拉动收视率的主要是新闻、电视剧和综艺,但这三方面具有个性的能够占领全国市场的节目并不多;四是人才资源匮乏,水往低处流入往高处走,很多人才不稳定。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这几年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7、2008年我们的经营总收入都过了1亿;我们和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科技栏目,奥运会、亚运会都有我们的声音;我们5年拿了3个全国的金话筒奖。

第8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关键词:社交金融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69-01

一、社交金融含义

这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也是社交的时代,伴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融合,一个名为社交金融的发展模式受到日益关注并被不少平台所追捧。所谓社交金融是指基于社交关系的金融互助行为。它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新兴名词,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标会,标会就相当于现在的民间借贷机构,具有筹措资金和赚取利息双重功能,与现在的P2P平台不同的是,这些机构通常建立在亲情、友情、乡情等“强关系”的基础上。而如今中国社交金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中国民间借贷的庞大需求没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也成为社交金融发展的源动力。

二、社交金融的重要意义及内相关实例

1.社交金融具有去媒的特点。投资和融资都不用通过银行或者其他第三方金融结构,所以融资方可以通过信用非常快速的低成本的得到资金。投资人也可以快速地获得比银行甚至其它理财渠道更高的收益。在特定的人际圈当中,其成员不断地进行资金融通和社交活动,互相帮助成员解决资金困难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终促使整个人际圈在影响力和质量方便获得了极大提升,从而实现双赢。

2.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交金融。利于信用的积累和信息公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资源空间,使得闲散的游资得到了有效地配置从而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普惠金融的价值,在有效地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激发了民间借贷的活力。类似网购,社交金融提供的平台既可交易也有记录可以查询,这些交易的积累也即是信用的积累,将这些曾经交易过的记录展示给投资者,可以让借款人对融资方有更深的了解。

3.有效解决P2P平台“刚兑”问题。《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借贷双方将遵循“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而中介机构则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但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但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平台还在坚持刚性兑付,其对于实际坏账率、贷方人详细信息、平台信息中介费标准等要素仍然存在模糊化现象。这些平台为了能够吸引投资,打着保护投资者的名义,肆意承诺保收益,无选择、无条件的兑付,即P2P对一个人的刚兑,成了对所有人的刚兑,P2P既扮演了平台债权的隐形担保方,也成为了所有标的风险的聚集地。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平台坏账率一旦高企且大于平台自有资金+风险利差收益,这个游戏自然就玩不下去了,在紧急关头,甚至更有平台依靠“借新还旧”来擅自进行流动性管理,以维系平台的资金链。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新闻看到某某P2P平台老板跑路的原因。而社交金融的发展模式能够使借贷双方实现信息高度互联,以借贷宝为例,如果出借人落实平台方所提出的“不熟不借”原则,即出借方对借款方的信息能够做到知悉、联络,并且凭借信息作出借款决策,也就理所应当的做到“自负责任、自担风险”,上述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4.不止借贷宝。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交金融平台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比如,支付宝整合了APP首页中的原有功能,腾挪出大面积空间推介“可能认识的人”。支付宝打通社交网络数据的决心可见一斑。还有团贷网旗下的“你我金融”便是基于陌生人地理位置的“社交金融众保”模式。借款人、投资人和担保人三种角色在上面组成一个社交圈,可以在平台上自由交流。其中,担保人是新增的角色,每位用户均可申请成为担保人,每一笔借贷业务由若干名担保人提供担保,获得担保利息。此外,还有明确定位在校友圈、MBA圈、商会圈等半熟社交圈子的借贷。传统商业银行也在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逐鹿社交金融。

三、社交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1.社交金融发展存在“邓巴”瓶颈。一项新兴事物的发展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然社交金融也不例外。借款额度与好友数关联的机制倒逼社交关系网络失真,“不熟不借”成了空谈,“自行风控”也就等于没有风控。

2.监管不力。借贷宝的案例也暴露出我国对社交金融法律建设不够完善,目前监管对平台的责任规定其实是相对含糊的,不存在太多硬性的要求。比如,社交金融基于互联网具有电子化、无纸化的特点,证明借贷关系成立的借款合同和证明借贷关系履行的放款凭证等均无书面凭证。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证据保留机制,容易在产生纠纷时举证困难。大部分的社交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中,对于一些不注重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企业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攻击,导致客户重要身份信息泄露引发纠纷。法律作为公民最有力的维权武器,应当详细明确相关平台的具体责任和客户的维权渠道。

3.盈利模式单一。以借贷宝为例,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逾期的人需要交给平台逾期管理费。因为平台催收是要花很多钱的,逾期不还从第四天开始收费,这个和出借方没有任何关系,由逾期方承担。企业都是逐利的,这样看来,借贷宝岂不是“鼓励”借款人逾期吗。

四、相关建议

1.打造一个具有金融特色的社交平台。目前我国很多社交平台为了拓展盈利面,开始着手发展金融板块,也就是走社交到金融的线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走金融到社交的路线,同样也可以达到社交金融的目的。上文提到一个人能维持的真实社交关系的总量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交关系的结构来考虑。比如,构建好社交平台之后,定期开展户外活动或者商务沙龙,让客户的社交圈“活”起来。可以让客户自行组织活动,组织活动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提高其积极性,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少量的平台中介费作为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客户在活动的同时收获了欢乐,也扩展了自身的人脉。

2.健全相关法规。前几年,P2P的高速发展引起了社会人士高度重视,但因其暴露出巨大的风险隐患让人敬而远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的法律建设跟不上其发展的速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保障社交金融能健康发展,相关法规建设必须及时跟进。

3.探寻多渠道盈利模式。单靠逾期管理费支撑运作的社交金融平台是不会长久的,因此,挖掘新的盈利点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宋华俊.互联网金融:有钱就是任性吗.人民法院报,2014.12.22

第9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国外报业的数字化自救

金融危机下的报业困境,其实质是互联网发展与数字化传播技术对报业冲击的加剧与放大。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美国发行量审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美国所有报纸发行量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7.1%;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堡通信学院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显示,由于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22%的美国网民已不再进行任何报纸订阅活动。正是面对广告主和读者资源双重流失的现实,在纸张成本上涨、广告收入锐减之下,国外报纸纷纷采取了抱紧互联网、深化数字化的各种自救措施。

印刷版报纸让位,网络发行为主 2009年1月中旬,英国《卫报》常务董事Tim Brooks在接受美国著名媒体周刊MediaWeek专访时表示“将不再发行任何印刷品”;3月中旬,美国赫斯特报团旗下已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停止印刷版,完全转向网络;4月,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正式停止出版纸质日报,改为通过互联网发送网络版报纸;5月中旬,又有美国两家老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宣布最后一期纸质报纸的出版日期,加入从纸媒转向网络经营的美国报纸行列。其中,前者1870年创刊,是亚利桑那州历史最久的日报,现属于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于2009年5月16日发行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后者则将于7月23日出版报纸后结束其174年发行印刷版报纸的历史。

实际上,就连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商艾比提比波瓦特公司,也分别于4月16日、17日在加拿大和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相关报道指出,“去年以来,市场对纸浆、纸板等产品的需求下降,报纸不断倒闭或停刊印刷版转向网络,更使公司的处境雪上加霜”。可以说,这家全球最大新闻纸企业的处境,恰与国外报业的困境形成呼应。

终结免费时代,再掀内容收费热潮困境中的国外报业,正在终结免费内容时代、再掀内容收费热潮。2009年5月上旬,拥有《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表示,“新闻集团旗下一些较有竞争力的报纸将在12个月内开始试行向报纸网站读者收费”。

而电子版已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金融危机下加紧深化其内容收费服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新闻集团正计划在今年推出针对《华尔街日报》网站个别文章和高级订阅内容的小额支付服务。报道称,“此举将会使《华尔街日报》成为第一份采用该模式的大报纸。随着各大报纸试图减轻对不断下降的广告收入的依赖,许多公司正在谨慎研究这一模式”。

实际上,国外报纸几乎在困境中一股脑儿地认为报纸数字化内容难以盈利乃免费模式所致,对报纸网站内容收费已成当下国外报业数字化自救的主要策略。

利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深化数字化 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强势和Twitter的快速崛起,有力说明具有新媒体特征的网络传播媒介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革命性的力量。目前,国外报业也更加注重对数字化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利用。据《东方早报》4月2日报道,“一向在新媒体技术上引领潮流的英国《卫报》昨天宣布,该报将成为世界上首家在社交网站Twitter上发行的报纸。此举被媒体评论者称为‘具有跨时代意义’”。报道称,《卫报》的所有内容将按照Twitter的格式量身定做,每篇文章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且大量使用网络语言。除此之外,《卫报》还计划将从1821年开始的报纸旧档案搬到Twitter上。

无独有偶,不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已早于《卫报》利用Twitter推广新闻,《纽约时报》更推出了自行研发的实时新闻产品。据美联社报道,《纽约时报》5月推出一款新的名为Times Wire的网络新闻阅读产品,以类似于博客传播的形式来实时推荐新闻。3月,《卫报》还了新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服务,此服务允许第三方开发人员在其应用程序上访问和使用《卫报》的内容。

可以说,在网络上“办报”,关键就在于如何使数字化的报纸内容具有便于聚合、搜索、个性化定制、分享等符合网络受众需求的功能。

尝试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终端推广新闻在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国外报业也开始在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信息终端上寻求机会。2009年4月,《华尔街日报》推出针对iPhone手机的新闻阅读客户端,与网络版的收费模式相比,报社竟然允许iPhone用户免费阅读新闻。5月初,有消息称新闻集团内部已经成立项目小组,寻找收费新闻阅读新模式,而其重要环节是要推出类似亚马逊Kindle的新闻阅读终端。随着亚马逊“Kindle DX”的上市,《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也宣布将其新闻内容出售给这一新版的大屏幕Kindle阅读器。

简言之,国外报业的数字化自救可以概括为以互联网为突围核心,以内容收费为突围模式,以数字化技术和新的信息终端为突围路径。然而,国外报业的这些数字化自救策略尚存隐忧和难题。

自救的隐忧

抵制还是联合 尽管报业越来越拥抱互联网、重视数字化,但在自救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抵制、排斥新媒体和新终端的不和谐声音。4月初,《华尔街日报》总编罗伯特•汤姆森公开抨击Google无偿使用报纸内容为自己牟利,他认为Google这样的内容聚合者是网络时代的“寄生虫”。这位曾历任英国《泰晤士报》总编、道琼斯公司总编辑的观点,代表了当下大多数国外报人的心态。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更是呼吁报业联合起来抵制Google。

而尽管如上文所述,部分报纸宣布将新闻内容出售给亚马逊Kindle阅读器,但不仅这种“出售”尚停留于简单的合作层面,而且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新版阅读器推出后,还遭到了美国多家主流报纸的抵制。此前,默多克就已表示新闻集团不会将内容版权放入亚马逊的Kindle之内。连同上文提到的新闻集团要推出类似亚马逊Kindle终端的信息,不难看出,即便对于新的信息终端领域,报业也宁可自行研发而不愿意与他人联手。

笔者认为,不管是Google这些网络媒介,还是阅读器这类新的信息终端,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习惯。受众不再满足于从一份报纸里挑内容,而是从网上搜内容、更将利用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来实时“捉”新闻。而且“搜”和“捉”的新闻不仅来自报业,还有更符合网民口味的博客、社区内容。随着网络受众习惯的深化和越来越多传统报纸加快数字化步伐,报业的内容将经由Google的搜索、Digg、Twitter以及新的信息终端的聚合,不可阻挡地被置于日益激烈的内容竞争之中。

当具有网络传播属性的Google三番两次遭报业指责,当亚马逊推出的新版阅读器终端也被报纸抵制之际,报业数字化自救面临的第一大隐忧,就是观念问题。数字化自救,观念创新应先行。尽管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报业受到的冲击巨大,但一味抵制只能让报业的数字化缺少资源、优势和生命力,只有联合才能逐渐找出共赢之道。

如何提高数字化盈利能力 对报纸内容的数字化并不等于报纸盈利能力的数字化。缺乏数字化盈利能力的情况下,不管免费还是收费,均难自救成功。从如今内容收费的策略看,收费并非此次困境中的首创。《纽约时报》自2005年9月起对OP-ED专栏收费后,曾一度加速推行内容收费。然而,2007年下半年,不仅终止Times Select等付费内容,还免费开放报纸的搜索查询业务。至此,《纽约时报》这一传统大报的首遭内容收费即以失败告终。那么,在网络传播形式百花齐放、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报业就能收费成功吗?

实际上,导致《纽约时报》当初从收费转向免费的因素今天依然在起作用,即只要有可替代的免费内容存在,那么内容收费便难成主流模式;在内容同质化下,除部分独家、特稿以及专业内容外,对大多数的国外报纸而言,凭内容收费仍难以过冬。《卫报》网站于5月初进行的一项相关投票调查也显示,88.5%的投票者表示不愿意为在线报纸内容付费。

尽管如今的报业困境表明,此前一直占据主流的“免费阅读+广告盈利”模式也未能让报业过上好日子,但根本原因却是缺乏数字化盈利能力所致。报业数字化自救并非终结免费,推行收费这么简单,内容数字化后的报业亟待去提高其数字化盈利能力。报业会因Google为其带来的盈利不理想而心生抱怨进而停止免费策略,但报业的内容究竟给Google带去了多少收益也难以量化。这说明这种免费模式本身存在弊端,而一旦探寻到基于共赢的新盈利模式,即使内容依然免费,也将能获得理想收益。

泛信息化时代报业数字化何去何从? 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甚至数字电视机,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信息接收终端都具备了接收新闻信息的功能。报业正处于一个泛信息终端时代,包括iPhone、Kindle在内的各种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正引爆流行,并被认为将掀起信息传播和内容应用的新革命。

相关热门标签